1-12章名词解释:

1-12章名词解释:
1-12章名词解释:

第1章——第12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

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

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本质上,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3、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第二章:

1、人际特质: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

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

2、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

论观。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3、自我呈现论:是人们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自我呈现也可称为

印象管理。是在戈夫曼以及其他人广泛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观点。它属于社会相互作用理论中的一种,主要阐述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暴露问题。

4、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这种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作的

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它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这个理论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是社会交换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5、归因:是一个观察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6、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的一组理论。它侧重于对人的活动因果关

系进行分析。人们通过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些环境而出现的行动,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人际关系的目的。

7、通俗心理学:是海德提出来的,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

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由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就叫作通俗心理学。

8、社会测量法:又称为社交测量法。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

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提示整个群体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冷漠等情感关系。

第三章:

1、态度:是人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2、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该理论主要研究认知各元素之间的

关系。费斯汀格认为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失调。该理论认为人们会由于认知失调而体验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各个认知元素之间的失调程序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不一致的认知数、协调的认知数、重要性。

3、参与活动法:参与活动要求人们通过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人们的态度往往在交往中

体现出来,并在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启发和教育,从而改变。

4、登门拜访:是一种转变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

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5、团体规定论: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它认为群体所具有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

效改变人们的态度。这样,我们可以利用群体的纪委来要求各个成员,使他们改变态度,与群体保持一致。

6、全面宣传法:一般来说,要改变个体的态度,既要进行积极方面的宣传,又要进行消极

方面的宣传。把正反两方面的宣传结合起来,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态度。这就是全面宣传法。

7、睡眠者效应:一则沟通的说明力随着时间而增长,这个效应就称为“睡眠者效应”。“睡

眠者效应”的本质在于人们往往把信息本身和沟通者分离开来,而且人们遗忘沟通者要比忘记沟通内容更快一些。

8、

第四章:

1、认知:是人对于外部世界和对自我的种种认识。认知是态度的一部分,是关于态度对象

的任何思想、信念和知识等。

2、认知失调:如果一个人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即从一个认知能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

认知,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是认知失调。人们会因为认知失调而体坐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

3、承诺升级: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当衽这个方案之后,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仍会坚持自己作出的决定,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导致失败的行动过程中去。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

第五章名词解释:

1、人际印象(人际印象形成):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

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这种整体印象实际上就是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对他人外表、特质、情绪特点和行为方式的整体印象。

2、平均模式:是安德森提出的,该模式认为,知觉者是通过把所有单个特质评估的值平均

起来形成一个总的印象的。在平均模式中,所追加的新信息其效用要取决于它比已有的印象更好一些还是更坏一些。

3、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

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4、新近效应:也称为近因效应,即我们所获得的最新的信息会对于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

响。

5、晕轮效应是指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

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做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6、定型:是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它能强

烈影响个体加工输入的社会信息的认知架构。定型发生在各个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年龄、地域、心理疾病、癖好、毕业的学校等方面。

7、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

8、印象管理:是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9、自我表现: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以达到印象管理目

的的技术。自我表现的目的是在他人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印象。

第六章:

1、人际知觉:是人体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

2、身体语言:我们的心境和情绪常常反映在身体的姿势,位置和动作中。来自于它们的非

言语线索,称为身体语言,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他人的多种有用信息。

3、通俗心理学: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

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就叫通俗心理学。

4、归因:是指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

程。

5、行为中心偏见: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地根据行为,而不大根据行为发生的环境的前后

关系来作出。这种现象称为行为中心偏见。海德把这种现象称为“行为”吞没“场”,也有人把这种偏见称为“基本的归因错误”。

6、显著性偏见:人们常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或任务。一个

刺激越容易被某个人获得,这个刺激越有可能被他用来影响答案,即被他加工而影响反应。同样,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易利用性会成为因果归因的关键。这种现象称为显著性偏见。

第七章:

1、行动者和观察者偏见:行动者和观察者在归进存在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我们往往

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原因。

2、自我服务偏见:指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

于自己,而做了错事后,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这显然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

3、自我障碍:是人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

取的一种归因策略。

4、习得无助: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的紧张后,我们就会发现一种不寻常的心理现象,

即当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时,他们并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从而产生“习得无助”

5、习得无助的归因含义:当人们感到他们不能控制事件的发生时,他们想知道为什么。

第八章:

1、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它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2、自我实现:指的是使个人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

3、强化:指的是能加强或减弱我们行为效果的任何东西。

4、情景认同:指的是每种社会环境都有一种它所认可的具体社会行为方式。

第九章:

1、去个性化:是指处在群体中的人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溶化于群体中,丧失个

体可辨别的一种状态。群体中的去个性化程度将会极大地影响群体中遵从的程度。

2、遵从:是由于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

果。

3、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他人在场与他人一起活动可以促进行动效率的提高。

4、感染:由榜样解除内心约束就是行为的感染。

5、模仿:就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人体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类似的行为

活动。

6、时尚:又称时髦,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并被大多数所仿效

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

7、社会舆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众人对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公开表达的一

致意见,或者说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

8、社会风气:是指社会上或者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相仿效和传播流行的

观念、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

9、反模仿:是指个体观察了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后,采取了一种与他们对立的行为,或者

相反而极端的行为。

10、独立:是指个体对如何行动作出自己的决定,而不是简单地对群体压力作出反应。

11、简单的服从:是指人体保留他的个人观念而仅仅改变其公开行为。

12、内心接受:是指既在公开行为上又在私下态度上与群体相一致的行为。

13、群众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

14、社会助长作用:指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可以促进行动效率的提高。

第十章:

1、旁观者效应:是指人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个体单独时以及有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

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2、利他行为:是指一处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3、回报规范:也称互惠规范,是指人们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不应该伤害曾

经帮助过他们的人。

4、责任扩散:给对于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个体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但当有许

多人同时在场的时候,就造成了责任扩散,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

5、社会责任规范:是指我们对于需要帮助的人负有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6、自我奖赏:是指利他行为发生后,个体会感觉到愉快、自豪、骄傲,感到满足的现象。

第十一章:

1、自我暴露:就是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达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

2、人际吸引:又称人际魅力,是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

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

3、犯错误效应:能力非凡可以使一个人富有吸引力,犯错误使他同普通人更接近,使其吸

引力又增加一层。这称为犯错误效应。

4、强化:是指行为与影响行为的环境(包括行为产生之前的前因和行为产生后的结果)之

间的关系,也就是通过不断的改变环境刺激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产生频率的过程。

5、人际交往的互补性:是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

第十二章:

1、人际冲突:是个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阴挠或将来阻挠自身利益的实现所引起的直接

对立的行为。

2、比较水平:指的是个体从一定的交往关系中所感觉到的应该获得的结果,这种结果的值

受到该个体所了解的所有交往结果的影响。这里所有的结果指的是个体直接体验到的或者是象征性(符号性)体验到的结果。

3、社会两难情景:是指自私的行为产生个体的得益,但可能导致集体的损失这样的一种情

景。

4、合作:是指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能通过与其他个体和群体组成联盟,从而达到共同的

目标的现象。

5、报复: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恶意伤害和侵犯的行为,往往采取同样的方式进行回报。

6、建设性冲突:凡是利于人际关系、群体和组织目标实现的冲突称为建设性冲突。

7、互动:是指一方或多方的反应取决于或依赖于另一方所说所做的程度。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完美综合版(第一章)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研究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包括认 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它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人的 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主要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 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5.知觉: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 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6.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 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7.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 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8.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9.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0.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3.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14.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 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 15.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16.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 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17.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 动,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的方法 18.实验室实验法: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方法 19.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情景中进行的实验方法 20.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21.调查法:通过访谈调查法或问卷调查法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 问题的研究方法 22.个案研究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 象的原因的方法 2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24.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到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 盲控制

第十三章 练习与答案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谋求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A、加大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B、推动南北对话,加强南南合作 C、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D、加强发展中国家的自力更生 (答案C)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核心和主要原则是 A、互不侵犯 B、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C、互不干涉内政 D、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答案D)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国是 A、中国、印度、缅甸 B、中国、印度、越南 C、中国、朝鲜、越南 D、中国、印尼、巴基斯坦 (答案A) 4、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答案B) 5、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是 A、实行有效裁军和军控 B、发挥联合国的维和作用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加强国际干预 (答案C) 6、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的立足点是 A、联合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进行对抗 B、以共同经历、共同任务做完发展对外关系的基础 C、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对话,反抗对抗 D、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答案D) 7、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是在()。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答案C) 8、最早确认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的党的代表大会是 A、中共十五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二大(答案D) 9、首先提出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一系列主张是()。 A、周恩来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答案C) 10、中共十六大提出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其核心是()。 A、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B、平等、协商、团结、合作 C、平等、合作、繁荣、发展 D、互利、互信、合作双赢(答案A) 11、2005年,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新目标是()。 A、公平正义的世界 B、公正合理的世界 C、和谐世界 D、和平发展的世界(答案C) 二、多选题 1、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 A、和平是东西问题 B、和平与发展互为条件,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C、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D、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答案BCD) 2、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表现有 A、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B、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D、国际金融贸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额 (答案ABCD) 3、我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之所以选择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是因为 A、中国本身就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B、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命运 C、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是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利益所在 D、在战后的长期国际斗争中,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历来相互支持 E、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选择了共同的发展道路 (答案ABCD) 4、我国外交工作的方针是 A、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随机变量: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间不能预料到什么值的变量。 2.总体:又称母全体、全域,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 3.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称为个体。 4.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总体的一个样本。 5.次数: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为频数。 6.频率: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被总的事件数目除,亦即某一数据出现的次数被这一组数据总个数去除。 7.概率:某一事物或某一情在某一总体中出现的比率。 8.观测值:一旦确定了某个值。就称这个值为某一变量的观测值。 9.参数:又称为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统计量:样本的那些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特征值。 第二章统计图表 1.统计表:是由纵横交叉的线条绘制,并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要求整理、归类、排列、填写在内的一种表格形式。一般由表号、名称、标目、数字、表注组成。 2.统计图:一般采用直角坐标系,通常横轴表示事物的组别或自变量x,称为分类轴。纵轴表示事物出现的次数或因变量,称为数值轴。一般由图号及图题、图目、图尺、图形、图例、图组成。 3.简单次数分布表:依据每一个分数值在一列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或总计数资料编制成的统计表,适合数据个数和分布范围比较小的时候用。 4.分组次数分布表:数据量很大时,应该把所有的数据先划分在若干区间,然后将数据按其数值大小划归到相应区域的组别内,分别统计各个组别中包括的数据个数,再用列表的形式呈现出来,适合数据个数和分布范围比较大的时候用。 5.分组次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 (1)求全距 (2)定组距和组数 (3)列出分组组距 (4)登记次数 (5)计算次数 6.分组次数分布的意义: (1)优点:A.可将杂乱无章数据排列成序,以发现各数据的出现次数及分布状况。B.可显示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和差异情况等。 (2)缺点:原始数据不见了,从而依据这样的统计表算出的平均值会与用原始数据算出的值有出入,出现误差,即归组效应。 7.相对次数分布表:用频数比率或百分数来表示次数 8.累加次数分布表:把各组的次数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加在一起。最后一组的累加次数等于总次数。 9.双列次数分布表: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

语文课程论 名词解释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 一、古代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 原始社会没有严格意义的课程,但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已经存在。 奴隶社会有专门的学校和课程:六艺 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基本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再学“五经”“四书”,传道明理; 以文选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蒙学教材: 1、综合类:《史籀篇》、《仓颉篇》、《急就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2、伦理类: 程端蒙的《性理字训》“天理流行,赋予万物,是之为命。人所禀受,莫非至善,是之谓性。” 清代李毓秀《弟子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信,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学教材: 《昭明文选》,宋代谢仿得《文章规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孙洙《唐诗三百首》等。 3、历史类: 宋代王令《十七史蒙求》;胡寅《续千字文》;朱熹《小学》 4、诗歌类:《千家诗》 5、名物常识类:《幼学琼林》,《龙文鞭影》 6、工具类:《字学举隅》,《文字蒙求》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经验 (一)识字教学(二)阅读教学(三)写作教学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1、熟读、精思、博览1、注重基本功的培养 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2、注重方法习惯的培养:评点法、出入法2、多读、多写、多改 3、注重思想伦理道德的教育3、从模仿入手 4、联系日常生活4、先放后收 5、激发儿童的兴趣 科举制度: 起于隋朝的人才选拔和官吏任用制度。 唐朝科举分两类: 常科: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每年定期举行。 制科:皇帝主持,根据需要临时下令举行。 唐朝进士极盛时每年不超过50人,平常10到20人。进士及第还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授官。 宋代极盛时每年有四五百人,平时也有上百人,进士及第就可授官。 考试内容和方式: 唐朝到宋朝初年:口试、贴经、墨义、策问、诗赋。宋以后主要考经义。 经义:以五经中的文句为题,作文阐明义理。到了元代,则从四书中出题,答案需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不得任意发挥。明代中期以后要求文章必须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字数和格式有严格的规定。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550字、650字后改为700字。 第二节近现代语文教育 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兴起时期——语文单独设科(1901——1910) 1904年癸卯学制,标志语文学科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语文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演进,也标志着现代语文教学的兴起。 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体系的形成时期——国语、国文课程标准纲要的制定(1911——1926)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废止小学读经科,将各类学校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并且明确了国文课的教学目标:“国文的要旨在于通解普通的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德志。”为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将小学、初中的“国文”改为“国语”,废止旧的国文教科书,采用语体文教科书,自此,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现代白话文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开始占领语文教科书的阵地。第三节当代语文教育 一、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 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这不

生理第一章名词解释与问答题答案

11级临本八班 一、名词解释 1.是关于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其基本内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 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脂溶性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称为单纯扩散。 3.溶液中的带电离子,借助于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扩散,称为经通道易 化扩散。 4.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通常是带电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 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5.许多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并不直接来自ATP分解,而是 来自Na+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后者是钠泵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的。这种间接利用ATP 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6.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称为出胞,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 经细胞分泌递质等。 7.大分子物质或物质的团块(细菌、细胞碎片等)借助于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 细胞的过程,称为入胞,如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等。 8.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9.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 息电位。 10.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 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11.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 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2.在一段膜上能够诱发去极化和Na+通道开放之间出现再生性循环的膜内去极化的临界值,称为阈 电位;是用膜本身去极化的临界值来描述动作电位产生条件的一个重要概念。 13.将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4.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称为等长收缩。 15.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称为等张收缩。 16.骨骼肌受到一次刺激,先是产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会出现一次机械收缩,称为单收缩。 17.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过程中,表现为锯齿形的收缩曲线,称为不完全强直收 缩。 18.刺激频率更高时,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收缩期过程中,表现为机械反应的平缓增加, 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19.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20.前负荷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的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长度,称为初长度。 21.在肌肉开始收缩时才能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称为后负荷。 22.肌肉收缩能力是指与负荷无关的、决定肌肉收缩效能的内在特性。主要取决于肌肉兴奋-收缩耦联 过程中胞质内Ca2+的水平和肌球蛋白的ATP酶活性。 23.由膜的被动电学特性决定其空间分布的膜电位称为电紧张电位。 24.在乙酰胆碱作用下,终板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这一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25.每个囊泡中储存的Ach量通常是相当恒定的,释放时是通过出胞作用,以囊泡为单位倾囊释放, 称为量子释放。 26.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电位较膜外电位为负,这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 27.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超极化。 28.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去极化或除极化。 29.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复极化。

大学无机化学第十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十四章碳族元素 总体目标: 1.掌握碳、硅单质、氢化物、卤化物和含氧化物的性质和制备 2.了解硅酸和硅酸盐的结构与特性 3. 了解锗、锡、铅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 各节目标: 第一节碳单质及其化合物 1.了解单质碳的结构、同素异形体和性质 2.掌握CO、CO2的结构、性质、制取和用途;碳酸的酸性;碳酸盐的水解性和热稳定性。 第二节硅单质及其化合物 1.掌握单质硅的结构、性质和制取 2.掌握SiO2的结构和性质 3.了解硅酸的酸性;硅酸盐的结构和性质;A型分子筛的结构和实际应用 4.掌握硅烷的制备、热稳定性、还原性和水解性 5.了解卤化硅的制备和性质 第三节锗、锡、铅 1.了解锗、锡、铅单质的性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的酸碱性 2.掌握Sn(Ⅱ)的还原性、水解性和Pb(Ⅳ)的氧化性、Pb(Ⅱ)盐的溶解性,从而掌握高价化合物氧化—还原的变化规律。 习题 一选择题 1.石墨晶体中层与层之间的结合力是( ) (吴成鉴《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A.金属健 B.共价健 C.范德华力 D.离子键 2.碳原子之间能形成多重键是因为( ) (吴成鉴《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A.碳原子的价电子数为4 B.碳原子的成键能力强 C.碳原子的半径小 D.碳原子有2p电子 3.下列碳酸盐与碳酸氢盐,热稳定顺序中正确的是( )

A.NaHCO 3Ca(HCO 3)2 B.Na 2CO 3>PbCO 3 C.(NH 4)2CO 3>K 2CO 3 D.Na 2SO 3>Na 2SO 4 12.下列化合物中,不水解的是( ) (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 A.SiCl 4 https://www.360docs.net/doc/f118787505.html,l 4 C.BCl 3 D.PCl 5 13.1mol 下列物质生成正酸时需要水的mol 数最多的是( ) A.B 2O 3 B.P 4O 10 C.(SO 3)3 D. N 2O 5 14.下列物质中还原性最强的是( ) A.GeH 4 B.AsH 3 C.H 2Se D.HBr 16.常温下,不能稳定存在的是( ) (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 A.-4GaCl B.SnCl 4 C.PbCl 4 D.GeCl 4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肿,缺氧,休克 2.疾病概论(总论):疾病的概念、概括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 3.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上都处于完好状态。 4.疾病:是指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过程,并出现一系 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异常。 5.病因:病因学中的原因是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的因素,常被称为病因。 6.条件:是指在原因的基础上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通常包括机体的内在因素 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因素。 7.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临床死亡的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 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8.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脑死亡的判定标准:颅神经反射消 失、不可逆性昏迷、大脑无反应性、自主呼吸停止、无自主运动、脑电波消失、脑 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死亡的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 1.脱水: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2.高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 >150mmol/L,血浆渗透压> 310mOsm/L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3.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 < 130mmol/L,血浆渗透 压< 280mmol/L为低容量低钠血症 4.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减少不明显,血清[N a+] 仍维持在130- 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为正常血钠性容量不足。 5.水中毒:过多的液体在体内潴留,细胞内液量增加,体液增多伴低钠血症,血清[Na +] < 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多因水潴留所 致,通常无钠的过度丢失。 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L的状态,体钾总量减少被称为缺钾或钾丢失。 7.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L的状态,一般将血清钾浓度高于l者成为轻度高钾血 症,高于7mmol/l者为重度高钾血症。 8.低镁血症:血清镁低于l。高酶血症:血清镁高于l 9.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体腔中体液积聚被称为积 水。心性水肿是指心力衰竭诱发的水肿。肾性水肿是因肾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全身性 水肿。原发于肝病的体液异常积聚被称为肝性水肿。肺间质中有过量体液积聚和/ 或溢入肺泡腔的病理现象被称为肺水肿。脑组织的液体含量增多引起的脑容量和容 量增加为脑水肿。 、

语文中的名词解释

语文中的名词解释:什么是实词和虚词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二)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着”、“了”、“过”。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三)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四)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五)叹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的词。如:啊、唉、

国贸习题集名词解释(仅供参考)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一国(地区)同别国(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它是世界各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总和,反映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3.国际贸易额:又称国际贸易值,是指以货币表示现行世界市场价格计算的各国(地区)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之和,它能够反映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额。5.贸易顺差:当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时,其差额称为贸易顺差,或称贸易黑字,我国也称之为出超。 8.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对外贸易密度,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对外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开放程度的基本指标。 9.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对其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 10.总贸易: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的贸易活动。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即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入出口,即总出口。总出口额与总进口额之和即为总贸易额。 11.专门贸易:以进出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的贸易活动,从外国进入关境和从保税仓库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称专门进口。离开关境的商品称专门出口。 但从关境外国境内出口到其他国家的商品,则不被统计为出口。专门出口额与专门进口额之和,即为专门贸易额。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一、名词解释: 2.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5.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指出,各国应该按照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和交换,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绝对劣势的产品,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 6.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7.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指出,国家之间应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各国都应该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一、名词解释: 2.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总量。它既包括自然存在的资源(如土地和矿产),也包括“获得性”资源(如技术和资本)。这是一个绝对量的概念。 5.要素禀赋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H-O模型。在国际贸易中,一

第十三章名词解释

第十三章名词解释 1.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支出时的产出。 3.非计划存货投资:即非意愿投资。是产出超出需求的部分。 4.消费函数:描述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C=C(y) 5.边际消费倾向MPC: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dc/dy,0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 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 (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 (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 (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 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 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 (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

◎夏朝----“有夏服(受)天命” 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 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 (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 (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 —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 墨子—提出“兼爱”“非命” 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 (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 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 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 (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

名词解释——语文

四始六义:《诗经》有四始,关于此“四始”各家说法不一:一、一般指“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二、指“风”﹑“小雅”﹑“大雅”﹑“颂”。《<诗>大序》:“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孔颖达疏引郑玄《答张逸》云:“四始…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三、指“大雅”的《大明》,“小雅”的《四牡》﹑《南有嘉鱼》﹑《鸿雁》。《<诗>大序》:“是谓四始。”孔颖达疏:“《诗纬泛历枢》云:…《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鱼》在巳火始也;《鸿雁》在申金始也。?……《纬》文因金﹑木﹑水﹑火﹑有四始之义以《诗》文托之。” 《诗经》的“六义”。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汉代《毛诗序》中明确提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对于“六义”的解释,有着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唐代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法”的说法,也就是将“六义”分为两组,“风”“雅”“颂”这三者是指体裁,“赋”“比”“兴”这三者是作法。 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风骚:1.指《诗经》和《离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屈原的《离骚》,后来泛指广义文化;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独领风骚。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习题及答案)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对商品经济的正确表述是: A.商品经济是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 B.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 ) C.商品经济是指令性计划经济( ) D.商品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 2.有关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叙述错误的是: A.市场经济是货币经济:( ) B.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 C.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 D.市场经济是政府经济( ) 3.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错误的回答是: A.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力是经济动力( ) B.市场经济运行法律化( ) C.市场经济运行是价值形态的运行( ) D.市场经济运行由政府支配( ) 4.市场经济的功能强点有: A.微观经济均衡功能( ) B.市场经济交换功能( ) C.宏观经济法制功能( ) D.市场信号配置功能( ) 5.关于市场调节所具有的信号传递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促进政府的节约( ) B.有利于促进企业之间的横向协调( ) C.有利于促进政府和企业的市场交换( ) D.有利于企业开展公关( ) 6.处理资源短期配置,可以有以下选择: A.分散决策或集中决策( ) B.可能决策或不可能决策( ) C.外部决策或内部决策( ) D.干部决策或群众决策( ) 7.市场经济的功能弱点,正确的是: A.市场产业功能有限( ) B.市场调节功能有限( ) C.市场调节目标不明( ) D.市场调节速度太快( ) 8.有关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A.商品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 ) B.社会化大生产出现在先,商品经济出现在后( ) C.商品经济出现在先,市场经济出现在后( ) D.市场经济出现在先,商品经济出现在后( ) 9.有关市场经济的实质,错误的是: A.以市场为中心环节构架经济流程( ) B.政府不需要管理市场( ) C.以市场价格信号调节社会生产( ) D.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进行社会资源合理和高效率的配置( ) 10.有关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错误的是: A.计划经济必须排斥市场及市场机制( ) B.计划经济并不排斥市场及市场机制( ) C.市场经济也不排斥计划( )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 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 第一章绪论 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P2 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 告这些感觉。p4 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由两部分组成;p9 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P11 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P12 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P12 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P13 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PET扫描能 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P13 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 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P14 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 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P14 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P14 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 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这个研究对视觉模式识别有重要意义。P14 15.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这种计算机科学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地 只和人类相联系的智能行为。纯粹的人工知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P15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

1、六义说:源自《毛诗序》,六义说实本于《周礼》,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2、赋比兴:赋、比、兴都是《诗经》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赋者,直言之也,也就是直接敷陈。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也就是兴发。 3、《楚辞》: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因西汉刘向编辑《楚辞》而得名。 4、初唐四杰:指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他们的创作活动都基本集中在高宗和武后时期,以出众的文才盛名当时。他们的诗歌都充满进取精神,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他们的创作给初唐诗坛吹进清新的空气,为变革齐梁以来的绮靡文风、开创唐诗的新局面有大功。 5、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是指以山水或田园为歌咏对象的诗歌流派,为山水诗歌奠定基础的南朝诗人谢灵运,为田园诗开创新局面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主要是王维、孟浩然等。 6、边塞诗派:盛唐时重要诗歌流派,其代表诗人为高适、岑参等人,他们的诗歌多以边塞奇丽风光为描绘对象,也反映了戍边将士的建功立业、思念故土等思想情感,多有慷慨悲凉的情调。 7、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指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进一步发展了杜诗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他们除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外,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他们的“以文为诗”对宋诗有很大影响。 8、元白诗派:元白诗派是指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9、花间词:花间词是指晚唐后蜀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多以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要内容,其风格是香艳浓丽、婉约缠绵,他们的词大多被收入赵崇祚编辑的词集《花间集》中,故称。 10、豪放词:豪放词是指以苏轼和辛弃疾等爱国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摆脱了词为“艳科”的格局,在词的表现内容、境界方面均有所提高。视野广阔,气象恢宏,语言宏博,不拘音律。 11、婉约词: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重儿女情长,委婉含蓄,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 12、公安派:明代万历年间,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

文学概论第一章名词解释

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在西方,最古老的模仿说也就是再现说。 表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实用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文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的。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就是实用说。 独立说:认为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形式的创造。 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成为一个自足体,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建构。 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觉和再创造。认为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活动中。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 文学四要素:是由美国学者布拉姆斯提出的。他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 文学活动: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展开的,包括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的完整的文学活动。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组织。 符号论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灯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品质阅读: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的阅读。 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和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人类的审美意识具有了价值倾向的意识,这就形成审美意识形态 情致:创作或阅读时,认识与情感完全结合为一体的形态。 经验:个人的见闻和经历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体验:经验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经验中见出深意、诗意与个性色彩的那一种形态。 移情说:移情就是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因为我们把自己沉没于事物,那么事物也就像我们一样有情感。 距离说: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 出入说:入是指作者在写作的体验时必须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为人物和景物设身处地的充分领悟人物和景物的生命。出是指当作家的体验达到出乎其外的境界时,所写事物的根本性质就会显著地突现出来,放射出诗意的情感的光辉。这一入一出,是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必须达到的两种境界。 童心:无偏见无功利意识之心。天真、真诚、富于想象力之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