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法律思想史》思考题

《西方法律思想史》思考题
《西方法律思想史》思考题

第一章西方法律思想史导论

1、西方法律思想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的神学法律思想——资本主义革命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现代资本主义时期(1)古希腊罗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西塞罗、“五大法学家”。(2)中世纪:奥古斯丁、阿奎拉、马基雅弗利、布丹、加尔文。(3)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荷兰的格老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美国的杰斐逊、潘恩和汉密尔顿,法国的孟德斯鸠和卢梭,德国的普芬道夫、康德和黑格尔,意大利的贝卡利亚等。(4)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开始形成流派,边沁、约翰·密尔、奥斯丁、梅因、萨维尼、施塔姆勒。(5)现当代:① 20世纪60年代前:新自然法学:马里坦、富勒、罗尔斯、德沃金;新分析法学:凯尔森、哈特等;社会法学:狄骥、庞德、弗兰克等② 20世60年代后:综合法学:霍尔、博登海默、伯尔曼;经济分析法学:科斯、波斯那、马劳伊等;行为法学:舒伯特、布莱克;新自由主义法学:哈耶克、诺锡克“左派”法学:批判法学(肯尼迪、昂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哈贝马斯、阿尔都赛、享特、霍维茨等)、女权主义法学(麦金侬)。

2、理解西方法律思想史与西方法制史的关系。

西方法律思想史与外国法制史最明显的区别是研究对象的不同,一个研究的是西方历史上存在过的法律制度,另一个研究的是西方历史上的法学著作。这是因为,法律观念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于人的内心,它要为别人所感知并作为一种历史资料保留下来,就必须变为有声或有形的语言文字,就必须变为法学著作。因此,法律思想史研究的最主要的直接对象是法学著作,不是法律制度,虽然法律制度是在的指导下产生的,但并不是法律观念表现的直接形式。更不要说,存在的法律制度只是在一种法律观念的指导下制定的,不可能表达形形色色的法律观念。

第二章古希腊法律思想(重点章)

1、古希腊法律思想有哪些特点?

浓厚的城邦主义色彩,显著的自然主义倾向,相当程度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较大的依附性

2、苏格拉底的法律观。

(1)法的本质和来源:法同城邦一样,来源于神,是神定的原则。两者内在统一,法律没有城邦不可能存在,城邦也不可能没有法律。

(2)自然法(神法)与人定法之分:(1)自然法(神法)是自然规律,神的意志,普遍性;人定法是国家颁布,易变性。(2)自然法(神法)高于人定法。(3)两者都是正义的表现。“凡合乎法律的就是正义的。”——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3)强调守法:提出“守法就是正义”。

因为法律的统治就是服从上帝和理性的统治。“服从法律,也就是服从诸神。”所以守法就是正义。

3、柏拉图的正义理论。

(1)哲学基础:正义论成为国家和法律的伦理基础和最高原则。柏拉图的哲学基础是理念与现实的区分,在柏拉图看来,世界由“理念世界”和“摹本世界”两部分组成。理念是精神的,是第一性的,尽管它是无形的,但它是万物的根源,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而摹本世界,则是有形的,虚假的,变化不定的,只能算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2)正义即和谐,包括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

个人正义:人的灵魂包括了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各部分与各种德性相对应,是政治等级关系的基础。理性,有获得知识的能力,表现为知识和智慧;激情,有发怒的能力,如果接受理性的支配,则表现为勇敢;欲望,接受理性的支配,则表现为节制。

个人正义就是要合理安排自己灵魂中的理性、欲望和激情。具体来说,理性以其智慧统帅整个心灵,激情以其勇敢保护心灵免受各种内外侵袭,欲望以其节制为心灵的正常活动提供生理基础。这样,个人的三种品性才能尽到各自的“天职”。这种“各受本分”的状态,就会达到

合乎正义的和谐。当理性支配意志和欲望时,人们便获得了正义的德行。

城邦的正义:国家由三个等级构成:治国者阶级,是上帝用金子铸成的;卫国者阶级,是上帝用银子铸成的;生产者阶级,是上帝用铜和铁铸成的。

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美德:理智所生的智慧,由崇尚哲学的少数治国者阶级所具有;意志所生的勇敢,由卫国者阶级所具有;欲望所生的节制,由生产者阶级所具有。

正义就是在理想的城邦中,每个等级依照天生的禀赋承担某一方面的最适合其天性的职责,从而使国家中三个等级达到的各安其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即和谐)的状态。(3)法律与正义的关系:正义是政治体制和各种具体法律的内在生命。法律是维护正义的手段,法律要服从正义,必须根据正义的原则制定。

4、柏拉图早期的“哲学王统治”理论。

哲学王统治——知识专政。统治者的美德是智慧。最符合正义的国家,只能是由集政治权力合哲学智慧于一身的“哲学王”来统治的国家。哲学王通过知识进行统治,比法律统治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法律远不如和哲学家的智慧相比。法律比不上哲学家的智慧,法律是强者之所好,有恶法,法律是刻板的。

哲学王:具备美德而又受良好教育的人,爱智慧,追求真理,哲学王,实际上是“智慧”与“权力”的结合

5、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理论。

A正义的含义:正义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产生的一种美德。正义和不正义含有两种意思:一是指能否服从纪律;二是指一个人所取得的东西是否他应当得到的。正义包含两个因素——事物和应该接受事物的人;大家认为相等的人就该配给到相等的事物。正义的实质在于“平等的公正”。⑴正义是政治生活中的善德;⑵正义与公共利益或社会资源的分配联系;⑶正义是一种平等或公平观念;⑷正义是事物的分配规则,同时也是行为规则——公正的人在公正地选择中所遵循的一种行为准则。

正义的分类:普遍正义,又称原始的正义、抽象的正义、一般的正义和绝对的正义,指正义的根本和全体,这种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它不仅要符合城邦的法律,而且要符合社会上公认的一切道德标准。特殊正义,又称政治正义、法律正义,即通过法律规范指导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定个人在团体中应尽的义务。这种正义对一般人的要求是同一的,即命令其实现最高的道德。特殊正义分为: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分配正义,指国家或上级分配财物、职务和论功行赏时所坚持的正义。亚里士多德认为此时应当坚持比值相等或合比例的原则,即根据个人的贡献决定奖赏和安排职务。因此,这种正义实际上是以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不平等为前提的。矫正正义,又称“交换正义”,是对私人交往中不正义的行为的纠正,以承认人的等价性为前提。反映人们之间的绝对平等关系。

正义还可分为“自然的政治正义”和“习惯的政治正义。

6、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分类的理论。

政体的分类的标准:①根据执政者人数的多少;②根据统治所趋向的目的。

具体分类:1、根据统治所趋向的目的不同,分为正常政体和变态政体。“这一人或少数人或多数人的统治要是旨在照顾全邦共同利益,则由他或他们所执掌的公务团体就是正常政体。如果他或他们所执掌的公务团体只照顾自己一人或少数人或多平民群众的私利,那就必然是变态政体。2、根据执政者人数的多少,将正宗政体分为统治者为一人的君主政体、为少数人的贵族政体、为多数人的共和政体;将变态政体分为君主私人利益而凌驾于人民之上的僭主政体、为富有者利益而凌驾于平民之上的寡头政体、为平民利益而对富有者进行限制的民主政体。理想的政体:抽象地看,亚里士多德对六种政体的喜好排序是: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民主政体→寡头政体→僭主政体。但他认为最好的政体是共和政体。因为:第一,前两种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第二,共和政体是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的政体。

7、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

法治的含义: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法治的基本内核:“良法”和“普遍服从”。

(1)存有“良法”是前提。良法与恶法的区分标准:是否合乎正义。恶法尽管也能导致法律的统治,但不可能达到法治。良法的标准:第一,良法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公众的利益,而不是为了某个阶级或者个人的利益;第二,良法应体现古希腊人珍视的自由;第三,良法能维护理想的城邦政体长久不衰;第四,良法应符合城邦的实际情况;第五,良法具有稳定性的同时,还应具有灵活性。(2)“普遍服从”是法治所要达到的状态。“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法律所以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法律应在任何方面受到尊重而保持无上的权威,执政人员和公民团体只应在法律(通则)所不及的‘个别’事例上有所抉择,两者都不该侵犯法律”。

法治的根据(1)法治的人性论基础:“恶性普在”(2)法治的认识论基础:众人智慧优越于一人智慧。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无限的,而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则是有限的,众人的智慧总会优于一个人的智慧。因此,将众人的智慧成果转化为法律规则,用以治理国家、社会,能够较少发生错误。

亚里士多德法治论简评:(1)西方法治理论的源头。亚里士多德在人类历史上最早系统探讨了法治的概念和理论基础。(2)抛弃了柏拉图“理想国”的幻想,但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同样背离了现实。

第三章古罗马法律思想(重点章)

1、西塞罗的政体理论。

政体的分类:西塞罗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细想,把国家政体首先分为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第四种政体形式:混合政体。正是混合政体理论体现了西塞罗政体理论的原创性,这也是古罗马的政治实践的反映。

君主政体——政府处于一人的支配之下,体现了君主或国王对人民的“恩爱”;

贵族政体——政府处于少数几位经过挑选的人的支配之下,体现的是贵族的“智慧”;

民主政体——政府由人民直接参与并受人民支配,体现的是“自由”;

混合政体——西塞罗心目中的理想政体,是西塞罗政体理论的原创,是古罗马的政治实践的反映。

单一政体的固有缺陷并在退化。理想政体:混合政体,特点:混合政体的优点是公平性和稳定性。

在西塞罗的混合政体,实质上就是将君主制的“威权”、贵族制的“智慧”和民主制的“自由”三要素结合起来的贵族民主共和制,已经初步萌生权力制衡的思想萌芽。这一政体主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罗马的政治现实。

混合政体的国家机构:元老院:是国家的立法机关,由公民大会选举的护民官主持;政官:经选举产生,其权力受法律与元老院及平民大会的严格监督(这是维护共和制的关键);人民大会;监察官:监督元老院的犯罪行为及执政官的公务行为(类似于后世的违宪审查制);审判官:严格司法,确保共和国的良法基础稳如磐石。

2、西塞罗的自然法理论。

自然法的定义:西塞罗认为,法律的本质需要从人的本性中去寻找,而人的本性就是源自于神的理智、存在于人自身中的理性。自然法是最高的理性,它根植于自然,是正义的体现,是神的意志,它召唤正确行为,禁止错误行径,依靠自然的强制力或约束力来实现。自然法并不是人心制定出来的东西,并不是各民族制定出来的一种任意的规定,而是那个支配宇宙的永恒理性的印记。

自然法的特征:自然法是普遍适用的,适用于所有的人,适用于所有的国家和民族;自然法是永恒不变的,是亘古不易之法;自然法和神法一样都是最高的,居于人定法之上;自然法与神法是相同的,自然法是神意的体现。

自然法与人定法的关系:人定法根源于自然法,是自然法的具体体现;法律并不是以人们的意见和意志为基础的,而是以自然为基础的;违反自然法、违背人民利益的法规,不能算是法律,不具有法律的效力。

3、罗马法学家是如何对法进行分类的?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法学总论》:“法律分为两部分,即公法与私法。公法涉及罗马帝国的政体,私法则涉及个人的利益。”乌尔比安:法律“有的造福于公共利益,有的则造福于私人。公法见之于宗教事务、宗教机构和国家管理机构之中。”

公法是调整宗教祭祀和国家职务的规范,它保护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私法是调整物权、债权、婚姻、家庭、继承的规范,它保护的是公民个人的利益。

罗马法学家重视保护私人利益、调整公民个人之间关系的私法。

自然法、万民法和市民法:把法律分为自然法、万民法和市民法,在罗马法学家当中有不同的看法。在早期的罗马法学家那里,自然法和万民法是同一的,一般是指受到各民族公认的原则,即指那些具有内在合理性并普遍适用的正确的原则。如盖尤斯主张把法律划分为市民法与万民法,而万民法与自然法则是同一的。后期罗马法学家则对自然法与万民法作出了区分,如乌尔比安把罗马法分为市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前者被称为“二分法”,后者被称为“三分法”。自然法是自然界万事万物都遵循的法则,它高于任何一个特定国家的实在法之上,是普遍的、永恒的。万民法是罗马人与其他所有民族共有的法。按照罗马法学家的定义,万民法是“罗马人与古代文明民族共有的或在同他们的关系中逐渐创立的规范总和”。《法学总论》:“出自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因为一切民族都适用它”。盖尤斯《法学阶梯》:“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并且成为万民法,就像是一切民族所使用的法。”市民法是纯粹为罗马人所特有的法律制度的总和,是调整罗马公民个人关系的法律。盖尤斯《法学阶梯》:“每个共同体为自己制定的法是它们自己的法,并且成为市民法,即市民自己的法”。《法学总论》:“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即该国本身特有的法”。市民法是由罗马人民批准和制定的,它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它多是由民众大会和元老院的决议和习惯法规范构成。

第四章中世纪的神学法律思想

1、奥古斯丁关于神法与人法的区分。

奥古斯丁将法律分为两种:神法和人法。神法是永恒的上帝的法律,人法是世俗的法律,是神法的派生。人法应该服从神法,同时人们也应当遵守人法。奥古斯丁的法律观念既保有了上帝的无上权威,也树立了法律的至上地位。

2、阿奎那关于法的分类的观点。

在法律分类问题上,阿奎那继承了西塞罗的理性主义和自然法学说,同时吸收了教父哲学的思想,把自然法置于永恒法和神法之下,将法律具体划分为四种: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

永恒法,即神的理性的体现,是上帝用来统治整个世界、支配宇宙的根本大法。各种法律都来源于永恒法,它是人类最高的法律。

自然法,阿奎那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能在某种程度上理解神的智慧,并由此产生一种热爱自然的倾向,进而为人类谋福利。他说:“这种理性动物之参与永恒法,就叫做自然法”,它“不外乎是永恒法对理性动物的关系。” 自然法是上帝用来统治人类的法律,是永恒法的一部分,受永恒法的支配和制约。

人法,即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它根据自然法而最终根据永恒法制定,体现人类的理性。阿奎那强调建立和制定人法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神法,实指《圣经》,是人间一切法律的源泉,是主宰人类的法律。

第五章近代古典自然法理论(重点章)

1、古典自然法的有哪些基本理论?

“三个自然”的理论:自然状态说,自然权利说,自然法

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主要代表是洛克和卢梭。国家既然起源于社会契约,是由人们的自然权利集中而成的,因此国家权力来自人民,也理应归于人民。

分权和制衡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洛克、孟德斯鸠和汉密尔顿。认为国家权力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分构成,这三个部分应交由三种机关分别掌握,使之成为相互对立和牵制之势,以防止权力过于集中时所产生的独裁和专制,起到相互补救之效。

法律公意说:这是古典自然法学家关于实在法本质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卢梭。认为国家所制定的法律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法律是公意的宣告,法律的制定要经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同意。所谓“公意”,既不是个人意志,也不是个人意志的总和,而是个人意志中的共同部分,它以社会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不仅意味着古典自然法学对法律的研究兴趣已转向实在法,而且注意到实在法的非个人随意性。

2、格劳秀斯的自然法理论。

格老秀斯吸取古希腊和古罗马思想家自然主义自然法理论的精华,扬弃和摆脱了中世纪神学主义自然法的桎梏,开创了近代理性自然法的先河。

自然法的含义:自然法是正确理性的命令。第一,从人的本性中去寻找法律的根源,认为自然法是人的正确理性的命令,把自然法看成区分善恶、正义与否的道义的原则;第二,又把自然法与自然权利、私有财产等联系起来,认为自然法是对人的自然权利的确认和保护。自然法的特征:自然法是一种标准,它告诉人们什么是正义的行为,什么是非正义的行为;什么是必须做的行为,什么是禁止做的行为;自然法渊源于人类理性,是人类理性的体现;自然法具有绝对性和永恒性,即使是上帝也不能改变自然法;自然法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法,人为法(即意定法)来源于自然法。

自然法的原则:(1)各有其所有;(2)各偿其所负。

自然法的基本内容:不得触犯他人的财产。(不侵犯他人财产)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和由此产生的收益归还原主。(物归原主)应当赔偿由于自己的过错而引起的损失。(有害必偿)应当履行自己的诺言,执行和遵守契约。(有约必践)违法犯罪应当受到处罚。(有罪必罚)关于格老秀斯自然法学的评价:不完全彻底:未完全突破中世纪神学自然法,仍承认“上帝的意志也是产生自然法的渊源,”但更强调在上帝指导下的人的理性就是自然法本身。3、简述格老秀斯的国际法理论。

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相互交际的法律”,它是各国普遍接受用以保持人类社会的法律,它的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正如“一国的法律,目的在于谋求一国的利益,所以国与国之间,也必然有其法律,其所谋取的非任何国家的利益,而是各国共同的利益。这种法,我们称之为国际法。”国际法存在的前提是国家主权。

格老秀斯国际法的主要内容:批判了战争时期无法律的观点。从国际法角度研究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问题。提出了战争期间必须遵守的国际法原则

格老秀斯在国际法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国际法之父”。他把国际法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之在近代自然法的基础上形成独立的法律部门,第一个将国际法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完整、系统的理论论述。从而对近代国际关系学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国际法领域中提出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原则,这些原则对国家主权调整的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对后来国际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简述霍布斯的社会契约理论。

国家(利维坦)是社会契约的产物。人们摆脱自然状态的唯一办法就是签订社会契约,把每个人的自然权利交出来,把大家的意志集中起来变为一个统一的意志,把全社会的人组成一个集体,形成代他们的人格(即国家)。目的是对外御敌、对内谋求和平。

国家的定义:“这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人都对它的行为授权,以便使它能按其认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共同方位的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

国家拥有以下权力:1)控制思想2)制定法律3)裁决诉讼4)宣战和解5)选举官吏6)赏罚7)铸币等

霍布斯的政体主张:霍布斯主张君主制。理由:(1)君主私利与国家公利一致;(2)政策一贯;(3)权力和财产同属一人,更公平。

5、简述洛克关于自由的思想。

洛克关于自由与法律关系的两个基本论断:

1、自由离不开法律,自由要受法律的约束。

自由内涵:洛克认为,自由的内涵不是放纵而是受理性的约束,理性的必然性是一切自由的基础。洛克坚决反对对自由作任性解释,认为如果把自由理解为毫无限制的为所欲为,那就意味着每个人不管别人,只顾自己,可以任意地把别人的财产据为己有,可以毫无限制地侵犯别人的生命和安全,倘若如此,那么别人也可以这么做,其结果只能是相互侵犯,争斗不休,处于一个战争状态。所以,一个人只有受理性指导,自由遵守法律才能获得自由。所以,理性“能统治我们的情感,正是助进自由的正当途径”。

自然状态中的自由和政治社会中的自由:洛克将自由分为自然状态中的自由和政治社会中的自由。同时指出,不论哪种自由都要受法律约束,自然自由受自然法的约束和指导,政治社会中的自由受立法权下制定的法律的约束。洛克:“人的自然自由,就是不受人间任何上级权力的约束,不处在人们的意志或立法权之下,只以自然法作为它的准绳。处在社会中的自由,就是除经人们同意在国家内所建立的立法权以外,不受任何意志的统辖或任何法律的约束。”

2、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

6、简述洛克的分权理论。

分权的必要性:洛克认为,绝对的专断权力是“与社会和政府的目的不相符合的”,分权是实现人们组建政治社会目的办法和政治社会的前提之一,如果不分权就回到了自然状态。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立法权“指享有权力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以保障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也就是制定法的权力。”执行权是指“负责执行被制定和继续有效的法律,包括现代理论中所说的行政权和司法权两权。对外权是指“包括战争与和平、联合与联盟以及同国外的一切人士和社会进行一切事务的权力。”

立法权的最高性:英国,议会至上。

立法权的限制:第一,立法机构不能把权力转让给其他任何人,因为这是来自于人民委托的权力;第二,立法机构制定法律时出了为人民谋福利这一最终目的之外,不应再有其他目的;第三,立法机构只能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进行统治;第四,未经人民自己或其代表同意,决不应该对人民财产课税和取去任何人的任何财产。

立法、执行和对外权之间的相互制衡:首先,执行权和对外权从属于立法权,受立法权支配;其次,立法权受执行权牵制。表现在:(1)立法机构不能常设,它的召集、解散以及换届选举的时间、召集和组织由执行权决定;(2)在立法机构没有制定法律的地方,在立法者不能预见的地方,执行权可以自由裁量,但须根据公众福利和利益要求来处理。

洛克分权制衡理论的特点:第一,不是三权分立而是两权分立;第二,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明显不足。

7、简述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理论。

三权分立的理由:保障政治自由,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

孟德斯鸠:“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1)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者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2)“如果司法权不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实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拥有压迫者的力量。”

3)“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

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都完了。”

三权分立:立法权(人民集体享有,人民选出的议会行使);行政权(由国王或君主掌握);司法权(法官和陪审官行使)。

权力制衡:君主对立法有否决权,议会对君主有弹劾权,司法对立法有审查权。

8、卢梭关于平等的理论。

卢梭认为,平等是自由的前提,没有平等就无所谓自由,要实现人的社会自由,需要实现人们的社会平等。

平等的内涵:卢梭所说的平等主要是指人的人格的平等,而不是绝对的相等或均等。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从自然状态下真实的平等到不平等的产生。

不平等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私有制→财产上的不平等,并用法律将私有制和财产的不平等肯定下来,将富人和穷人的状态确认下来,使不平等合法化;第二阶段:国家机关和官吏的产生→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即政治上的不平等;第三阶段:随着国家权力的腐败,出现了专制暴政和与之相联系的主人与奴隶的对立,这是不平等的顶点。新的平等的产生:建立一个人民主权的共和国,制定体现人民公意的法律,用法律节制财富与权势、贪婪,从而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

9、简述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

1、订立社会契约的目的在于以更大的力量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

2、人们在订立社会契约,是将自己全部权利毫无保留地转让给整个集体。

3、社会契约是人们自由协议的产物,是政治共同体即国家与它的各个成员之间的约定,而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约定,即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契约关系。

10、简述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

主权的内涵:主权不外是公意的运用。

主权属于人民。(从主权的含义以及社会契约的目的两方面论证)

人民主权的内容或原则:第一,主权是不可转让的;第二,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反对分权);第三,主权不可代表(反对代议制,主张直接民主);第四,主权是绝对的、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的。

第六章十九世纪的西方法律思想

1、边沁的功利主义法律原则。

边沁认为,痛苦和快乐是人的两个最高主宰,也是决定行为的动力,应当根据行为本身所引起的苦与乐的大小程度来衡量该行为的善与恶。人无不以快乐作为生活目的和道德标准,凡能求得快乐的就是善,反之就是恶。简言之,功利主义就是“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它既是衡量善与恶、区分是与非的标准,也是立法必须遵循的原则,区分法律好坏的尺度。

2、奥斯丁论法理学的对象和方法。

奥斯丁把法律分为“应当是这样的法律”和“实际上是这样的法律”,前者是抽象的、理想的法律,后者是具体的、实在的法律。

法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实在法。他说:“法理学科学(或简称为法理学)所关注的乃是实在法,或严格意义上的法律。”立法学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作用在于以功利原则作为衡量实在法的标准。法学家所关心的只是法律是什么,立法者所关心的是法律应当是什么。

法理学的任务是对从实在法律制度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概念和原则予以说明。也就是说,通过对实在法律规范进行抽象的分析和解剖,揭示其成分和组成。通过对世界各国古往今来的法律规范的比较和分析,概括出一般原则和特征,包括权利、义务、自由、伤害、惩罚、赔偿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至于法律的好坏则不作任何评价。

3、萨维尼关于法的起源和法的发展的学说。

法律的起源: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产物

萨维尼既否认法是理性的产物,也否认法是人的意志的产物,在他看来,法是自发地不知不觉地逐渐产生的,其中没有斗争,没有飞跃,没有新陈代谢。“法律只能是土生土长和几乎是盲目地发展,不能通过正式理性的立法手段来创建”“在任何地方,法律都是由内部的力

量推动的,而不是由立法者的专断意志推动”“法律随着民族的成长而成长,随着民族的壮大而壮大,当这一民族丧失其个性时,法便趋于消逝”。萨维尼的法律思想强调每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对法律的演变及其特点的重大影响,认为习惯法早于制定法,从而认为习惯是最重要的法源。萨维尼表达的是一种注重本国历史、要从民间的生活中寻找法律规则和精神的主张,他也对于立法本身表达怀疑,认为法律如同语言,我们不能说立法者创造了法律,一如不能说是语言学家创造了语法。

法律发展的阶段:针对古典自然法学主张的法不外是人类理性的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萨维尼认为法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习惯法→学术法→法典法

萨维尼认为,世代相传的、体现民族意识的习惯法是最好的法律,是最适合德国实际需要的法律。萨维尼反对制定统一的德国民法典,在他看来,制定统一的民法典是当时流行的外来观念,离开了民族的意识和传统。

第七章二十世纪西方法律思想总述

1、现代西方法律思想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特征:派别繁多,自然法学在战后的复兴,三大流派“三足鼎立”,三大流派相互吸收、融合(合流)(表现在:一方面,自然法学的实证主义化;另一方面,分析法学和社会法学对自然法学的让步。)非法学思潮的影响

发展趋势:三大法学主流派别之间又区别又靠拢的局面将继续下去;各种学科对法学的渗透会进一步加强;新科学技术成果的影响与日俱增;越来越重视社会的现实需要

2、新自然法学、新分析法学和社会法学派各自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新自然法学:神学的新自然法学(新托马斯主义法学):法国的马里坦,其代表作为1952年发表的《人和国家》;比利时的达班,其代表作有《实在法制度哲学》、《法学总论》等。世俗的新自然法学:代表人物:三位著名的美国法学家,即:朗·L·富勒、约翰·罗尔斯和罗纳德·德沃金。代表著作:富勒的代表作:《法律的道德性》;罗尔斯的代表作:《正义论》;德沃金的代表作:《认真看待权利》

新分析实证法学:代表人物:汉斯·凯尔森,其代表作有《纯粹法学》和《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哈特,其代表作有《法律的概念》。主要理论:凯尔森的纯粹法学,哈特的法律规则理论。

社会法学:代表人物有:奥地利法学家尤根·埃利希,其代表作有《法律社会学基本原理》;法国著名法学家,社会连带主义创始人莱翁·狄骥,其代表作有《宪法论》;美国法学家罗斯科·庞德,其代表作有《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和《法律的任务》。

全国2009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友情提示 本试题答案由华夏自考社区会员提供,不保证答案的完全准确,如您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错误,请联系我们纠正,不胜感激! 联系邮箱:hyywxbwh@https://www.360docs.net/doc/f12129195.html,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陈独秀、胡适、周作人、李大钊等文学革命倡导者文学思想的基本倾向是() A、浪漫主义 B、自然主义 C、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 2、五四时期复古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林纾写的《荆生》是一篇() A、黑幕小说 B、言情小说 C、影射小说 D、讽刺小说 3、冯至参加过的文学社团是() A、弥洒社 B、莽原社 C、未名社 D、沉钟社 4、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等所属的文学社团、流派是()

A、创造社 B、新潮社 C、新月社 D、鸳鸯蝴蝶派 5、中国诗歌会是一个() A、以抗战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休 B、以大众化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C、以平民化为目标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D、以诗美为目标的现代主义诗歌团体 6、1936年左翼文学界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两个口号指的是() A、抗战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文学 B、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C、国防文学和抗日战争的大众文学 D、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文学 7、抗战初期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是一个() A、全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B、全国进步文艺家的组织 C、全国革命文艺家的组织 D、全国作家的群众性组织 8、抗战初期,提出“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引发文学与抗战关系论争的 是() A、沈从文 B、梁实秋 C、朱光潜 D、萧乾 9、似匕首投枪、能以一击致敌于死命,具有这种风格的杂文作家是() A、茅盾 B、周作人 C、鲁迅 D、朱自清 10、贯穿《朝花夕拾》全书的人物形象是() A、范爱农 B、藤野先生 C、作者“我” D、长妈妈 11、郭沫若小说的主要创作特色是() A、人物形象鲜明 B、结构严谨 C、现实主义 D、主情主义 12、下列均属于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是() A、台静农、废名、许地山、闻一多 B、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冰心 C、郭沫若、叶绍钧、沈雁冰、郑振铎 D、周作人、郁达夫、蒋光慈、徐志摩 13、张资平小说《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表现的基本思想倾向是() A、反对种族歧视 B、反帝反封建 C、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 D、平民主义 14、下列均属于周作人的散文集是() A、《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小河》 B、《自己的园地》、《热风》、《泽泻集》 C、《雨天的书》、《自己的园地》、《谈龙集》 D、《雨天的书》、《自己的园地》、《踪迹》 15、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属于前期的两本诗集是() A、《志摩的诗》、《云游》 B、《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C、《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D、《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16、李金发实验象征主义创作方法的诗集是() A、《尝试集》 B、《红烛》 C、《微雨》 D、《昨日之歌》 17、在《蚀》三部曲中,曾经怀有教育救国思想的人物是() A、静女士 B、方罗兰

中国近代史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下列图片中的历史人物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收复新疆的是( ) 3.列强对近代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其中19世纪九十年代与19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列强获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B.侵犯到中国渤海地区 C.允许列强在华设立使馆界 D.割占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 4.在近代中国,有这样一批机器工业:企业实行雇佣制,经费由政府拨给,产品分配给军队。下列企业中属于这批工业的有(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滦州煤矿公司 D.沈阳飞机制造厂 5.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掀起了

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关这场变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绪帝颁布诏书标志着变革的开始 B.在变革中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C.此次变革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 D.这是一场以光绪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6.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某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资料和文章。你认为这一学习活动的主题应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 D.“民主”和“科学” 7.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力量进行了不同尝试。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蔡元培倡导学术上“兼容并包”②公车上书③兴中会成立④北洋海军的建立 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③② D.③②④①8.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主流始于( ) A.新文化运动前期 B.十月革命爆发后 C.五四运动后 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9.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九章{概念)1、现实型文学:也称为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了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 6、剧本: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7、散文:一种体裁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以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思考题)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象征型文学是寄寓意蕴,以变形描写来拟人(物)的形象,是现代派文学,来表现哲理的。 现实型文学是再现生活重视细节描写,虚构而见不出虚构,表现现实主义反映生活本质的。 理想型文学是表现理想以夸张幻想来再造的虚构幻想的形象表现浪漫主义的反映理想。 或(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高度的概括);2强性大(强烈的抒情性) 3、音乐性(停顿、平仄和押韵) 小说的基本特征: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散文的基本特征:1、选材广泛,现实性很强 2、形式自由,手法多样 3、形聚,构思精湛(形散:选材五光十色,联想自由驰骋,手法多种多样,结构灵活多变;神聚:立意深远,一线串珠。)4、真人真事,事情实感。 剧本的基本特征: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人物事件事件、地点高。2、尖锐紧张的戏剧冲突 3、人物台词要个性化口语并富有动作性。(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地位教养;口语化既有意境又有潜台词;动作性:人物语言要传达内在的动作心理活动;引起更多的外部动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到新的层面。) 第十章{概念}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

新闻学概论练习题

什么是软新闻 什么是新闻价值 什么是客观报道 什么是知晓权 什么是协同自律 简述对新闻自由限制的途径 简述1951年国际新闻学会提出的新闻自由所包含的内容什么是受众心理 什么是选择性理解 什么是守门人 什么是精确新闻学 简述新闻传播者的政治素养 简述受众需要的内容 简述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倾向 简述受众从接收到接受新闻信息的所经历的阶段 简述新闻编辑的宏观任务 简述报纸的特点 试述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特性。 试述广告与新闻的区别 简述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简述新闻事业的性质 简述新闻传播的主要模式 简述目前世界存在的几种新闻法 试述“守门人”理论的发展过程 试述解释性报道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什么是舆论 什么是知晓权 什么是持续性新闻 什么新闻的新鲜性 简述新闻自由受到限制的几种主要情况 简述新闻事业的舆论功能 简述人类传播活动的主要发展阶段 简述广告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和制约 简述新闻真实所包含的内容 简述解释性报道的特点 试述影响新闻价值的因素 试述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什么是新闻事业 什么是传播自由 什么是新闻编辑策划 什么是新闻政策 熵

简述新闻事业功能变化的几种情况 简述舆论的特点 简述我们党的“正面宣传”的含义 简述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简述调查性报道的特点 简述故意失真新闻的原因 试述新闻价值实现的途径 试述如何正确看待新闻自由 你们是新闻职业道德 什么是公共关系 什么是新闻纪录片 什么是新闻专访 简述新闻传播者的受众意识 简述新闻传播者的素养 简述新闻与舆论的区别 简述新闻价值的含义 简述非故意失真失实新闻的原因 简述新闻倾向性的几种表现 试述新闻真实性所要包含的内容 试述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什么是有偿新闻 什么是新闻传播者的自我意识 什么是客观报道 新闻编辑方针 什么是新闻法规 简述新闻传播者的社会意识 简述新闻传播者的业务素养包含的内容 简述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倾向 简述新闻媒介实施舆论监督的条件 简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 简述新闻编辑人员的具体工作包含的内容 试述传统媒介与互联网融合的发展过程。 试述西方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过程中,新闻自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完整word版)自考2016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

2016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 第Ⅰ部分选择题(3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是()。 A.散文 B.小说 C.童话 D.诗歌 【答案】B 【解析】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是小说。 【考点】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小说创作 2.冯至诗歌所受浪漫主义的影响主要来自()。 A.德国 B.法国 C.俄国 D.日本 【答案】A 【解析】在冯至的诗艺探索过程中,可以见出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尤其是海涅《还乡集》的影响。 【考点】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诗歌创作 3.台湾作家赖和的小说《一杆“称仔”》主要写的是()。 A.台湾乡土风情 B.年轻人的爱情故事 C.商场争斗 D.台湾民众反抗日本警察 【答案】D 【解析】赖和对台湾方言的成功运用,使赖和成为台湾新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并 代表了台湾新文学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一杆“称仔”》主要写的是台湾民众反抗日本警察。【考点】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小说创作 4.发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主要社团,除了创造社,还有()。 A.太阳社 B.未名社 C.文学研究会 D.沉钟社 【答案】A 【解析】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发起。 【考点】30年代文学——概述 5.“左联”成立后,第一次向国内介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发表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理论家是()。 A.夏衍

B.周扬 C.冯雪峰 D.茅盾 【答案】B 【解析】周扬发表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第一次向国内介绍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 【考点】30年代文学——概述 6.30年代初文艺界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几次大的论争中,代表了自由主义文艺思想,被称 为“第三种人”的是()。 A.胡秋原 B.林语堂 C.苏汶 D.周作人 【答案】C 【解析】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苏汶自称代表“作者之群”的“第三种人”为胡秋原辩解,展开论战。争论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考点】30年代文学——概述 7.茅盾《子夜》中为资本家效劳的鹰犬形象是()。 A.赵伯韬 B.屠维岳 C.吴荪甫 D.冯云卿 【答案】B 【解析】屠维岳是一名资本家的走狗,作者对这一形象赋予了丰富复杂的人物性格,从而使形象呈现出较强的立体性和艺术性。 【考点】30年代文学——矛盾 8.曹禺笔下充满生命强力的形象仇虎出自()。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答案】C 【解析】在《原野》里,以莽莽苍苍的原野,沉郁的土地为背景,描写了“充满强烈生命力的汉子”仇虎等人物,表达了对原始生命力和野性的赞美。 【考点】30年代文学——曹禺 9.被叶绍钧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的名作是()。 A.《凤凰涅槃》 B.《再别康桥》 C.《死水》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附答案

全国2008年7月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附答案 (2010-04-15 21:59:10) 转载 分类:自学考试 标签: 现代文学史 自考 答案 历年真题 教育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中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是( 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陈子褒 2.“五卅”运动前后至1927年,新文学的重要作家发表了很多探讨革命文学的文章,其中《论无产阶级艺术》一文的作者是( D ) A.鲁迅 B.郁达夫 C.郭沫若 D.茅盾 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于( A ) A.1930年 B.1932年 C.1936年 D.1942年 4.论语派是( A ) A.散文流派 B.诗歌流派 C.小说流派 D.研究《论语》的学派 5.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上,胡秋原曾经属于( ) A.学衡派 B.战国策派 C.“自由人” D.“第三种人” 6.鲁迅的《文化偏至论》收于其杂文集( ) A.《热风》 B.《南腔北调集》 C.《坟》 D.《华盖集》 7.鲁迅的《故事新编》收历史小说( B ) A.6篇 B.8篇 C.11篇 D.15篇 8.周作人对现代文学最可贵的贡献在于( A ) A.他对“美文”的倡导与创作 B.他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 C.他对“人的文学”的倡导 D.他对“平民文学”的倡导 9.就思想内容与气魄来说,可以称为中国无产阶级的第一部诗集的是( B ) A.郭沫若的《女神》 B.郭沫若的《恢复》 C.蒋光慈的《哀中国》 D.殷夫的《孩儿塔》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论 1、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2、有一种观点认为, 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 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 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相容的: ①历史上的进步阶级,其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能够提出具有科学性的理论观点 ②无产阶级代表着人们的利益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能够提出合理的科学理论③自从有阶级以来,理论的科学性总是与一定的阶级性联系在一起的。(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①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 3、马克思17 岁时在自己的中学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历程的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从马克思主义的这篇作文中得到的人生启迪; (1)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工作。 (3)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的存在形式 ③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指导原则②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③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报纸最早产生于( A ) A威尼斯 2、“意见自由市场”理论最早有(D )提出 D.弥尔顿 3、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 D ) D.新闻是信息大家族中的特殊成员 4、新闻事业的指导性通常取决于新闻内容的( C) C.指向性 5.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是( B ) B.约翰·弥尔顿 6.对于报纸批评,毛泽东曾提出( A ) A.“开、好、管”三字方针 7.新闻事业作用于社会的基本手段是( D ) D.传播新闻信息 8.新闻事业在社会结构中处于( D ) D.上层建筑层次 9、一般地说,公营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A ) A.社会化领导制 10、新闻立法是指(D ) 11、一般地说,国有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B ) B. 政府领导制 12、.新闻的基本特性是( A ) A.新鲜、真实、.迅速及时 1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主张的提出者是( D ) D.毛泽东 14.新闻资产所有者掌握新闻传媒生存权、发展权和经营权的控制行为是( D ) D.行政控制行为 15、新闻的本源是( B ) B.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16、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是( A )。 A. 哈瓦斯社 17、新闻体制的核心是( C ) C. 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 18、新闻选择有三个环节,除采访、编辑之处,另一个是( A ) A.写作 19、马克思、恩格斯所共同创办的无产阶级报纸是( C ) C.新莱茵报

20、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 C ) C.人民的监督 21、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六条首位的是( C )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大众传媒参与政治决策的方式除了沟通信息,还有( A ) A.影响舆论 23、在新闻传播的三要素中,除了事实和新闻接受者之外。另一个是( C ) C.新闻报道者 24、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的手段是( D ) D.忠实记录 25、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 B ) B.信息交往 26新闻价值的实质是( D ) D.对新闻的本质及其特征的量化把握 27、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着作《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 C ) C.戈公振 28、新闻价值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受者选择新闻的( B ) B.客观标准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传媒业经营活动的三大基本原则() A.普遍服务B.编营分离C.受众中心 2、对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的正规途径有() A.司法控制B.行政控制C.资本控制D.媒体的自律 3、新闻媒介受众的独有特征() A.广泛性B.混杂性D.隐蔽性 4、当前中国新闻改革四个鲜明的基本特点是() A.从自发走向自觉 B.从观念更新走向制度更新 C.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 D.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 5、新闻媒介所有制基本类型()。A.私营媒介B.公营媒介C.国营媒介 6、目前世界新闻学的主导理论有()。A.自由主义报刊理论B.发展新闻学C.社会责任论D.党报理论 7、新闻活动的渠道有()A. 亲身传播B. 大众传播D. 群体传播 8、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媒介的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有()A.魔弹论 B.选择性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全国)及答案打印3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全国) 作者:佚名试题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68 更新时间:2006-8-1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新青年》、《新潮》上发表小说的除鲁迅外,还有( ) A.沈尹默 B.刘半农 C.杨振声 D.冰心 2.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的是( ) A.陈独秀 B.胡适 C.鲁迅 D.李大钊 3.凌叔华的小说集《花之寺》着力刻划的女性形象主要属于( ) A.知识女性 B.高门巨族的少妇 C.时代女性 D.叛逆女性 4.茅盾描写从“五四”到“五卅”一代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长篇小说是( ) A.《蚀》 B.《虹》 C.《路》 D.《霜叶红似二月花》 5.冯至所属的新文学社团是( ) 记:蜂子刺成肿的 A.弥洒社 B.莽原社 C.未名社 D.沉钟社 6.鸳鸯蝴蝶派的主流从题材、内容上来说是( ) A.言情小说 B.黑幕小说 C.武侠小说 D.侦探小说 7.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戏剧团体是( ) A.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B.南国社 C.民众戏剧社 D.上海戏剧协社 8.丁玲对知识女性性爱的矛盾心理进行大胆、细腻描写的作品是( ) A.《在医院中》 B.《水》 C.《莎菲女士的日记》 D.《夜》 9.《蚀》三部曲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 ) A.五卅运动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大革命前后 D.大革命失败后 10.叶圣陶五四时期的小说主要风格是:( ) A.冷隽平实 B.明丽典雅 C.感伤悲哀 D.古朴晦涩 11.中篇小说《二月》的作者是( ) 记;二月月光如水(柔石) A.蒋光慈 B.殷夫 C.胡也频 D.柔石 12.王统照的小说《沉思》属于( )记;沉思问题:女模特“爱”与“美”化身,不为人理解,到城外去沉思 A.乡土小说 B.问题小说 C.抒情小说 D.心理分析小说 13.《骆驼祥子》的主要情节线索是( ) A.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 B.虎妞与祥子的感情纠葛 C.虎妞、祥子与刘四的矛盾冲突 D.祥子与刘四、虎妞的矛盾冲突 14.老舍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属于( ) A.寓言体小说 B.写实小说 C.社会剖析小说 D.心理分析小说 15.巴金的《雪》描写的题材是( ) A.工人生活 B.家庭生活 C.社会革命 D.女性生活

中南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题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题答案(一到八章)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2)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2)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 2、近代中国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3)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3)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3) 1、《一》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3)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3) 3、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 (3)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 1、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的认识有哪些? (3)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变? (4) 3、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4)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4)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4) 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5)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能够成 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5)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5)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5) 2、为什么说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6)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6)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6)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6) 2、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6)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6)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6)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6)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7)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7)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7)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7)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7)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7) 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7)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8)

电气工程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电气工程与电工科学的关系就是什么? 电气工程的理论基础就是电气科学。 2.与“现代五大工程”的其她工程相比,电气工程的突出特点就是什么? 与其她工程相比,电气工程的特点在于:她的出现首先不就是来源与文明发展的自发需要,而就是来源于科学发现。她以全新的能量形态开辟出一个人类文明的新领域。她的发展又伴生了电子工程,从而孕育出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工程领域,为信息时代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为什么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 在这一时期,发电,输电,配电已形成了一气轮机,水轮机为原动机,以交流发电机为核心,以变压器与输配电线路等组成的输配点系统为“动脉”的输电网,使电力的生产,应用达到较高的水平,并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中电力拖动,电力牵引,电动工具,点加工,点加热等得到普遍应用。 4.根据自己了解,电气工程有哪些应用? 多电飞机,线控汽车,全电舰船。 5.20世纪哪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器工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永磁材料,超导磁体技术,电磁技术。 6、电气科学与电气工程的发展史给您哪些启发? 今天电能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她不仅创造了极大的生产力,而且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极大进步,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电气工程也应次被誉为“现代文明之轮” 7、21世纪电器工程科学的发展趋势就是什么? 将电气科学与工程与近代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前沿融合,加强从整体上对大型复杂系统的研究,加深对微观现象及过程规律性的认识,同时用信息科学的成就改造与提升本学科并开创新的研究方向。 8、为什么说21世纪电器工程与其她科学融合交叉就是她的显著特点? 21世纪的电气工程科学将在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及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创新与飞跃往往发生在学科的交叉点上, 9电气工程科学的基础理论包括那些? 电路藜芦,电磁理论,电磁计量理论等。 10您认为今后电气工程还会有哪些新应用? 电力大系统,电力传动系统及电力电子变流系统中各问题基于新材料,新原理成为开拓新应用领域的电机,电器,电能质量的理论及其测量控制,现代测量传感技术。 11您认为还有那些计算机软件可以用于今后的专业学习? MATLAB,PSPICE,EMTP,SABER,ANSOFT。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三、名词解释题 1.舆论 答: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舆论具有公开性、公共性、紧迫性、广泛性和评价性等特性。 2.新闻价值 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这些特殊素质的共同特征就是能够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能为广大受众所关注。3.报纸的二次售卖 答:报纸的二次售卖是指报纸既向读者出售新闻媒介内容,又向广告主出售广告版面。第一次销售中,将报纸卖给读者,读者购买的是信息,这一次销售的是信息的实效性,落脚点是发行量。第二次销售把读者卖给广告客户,广告客户购买的是读者的注意力,这一次销售的落脚点是广告量。 4.接近权 答: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这个新的权利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普遍的社会影响。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5.议程设置理论 答:所谓“议程设置”是有关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大众关注焦点的理论。“议程设置”也称“议题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对所报道重心的选择,从而构建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轻重缓急;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所注重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媒介所设置的轻重秩序来理解事件。 6.新闻学 答: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讨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7.硬新闻 答: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中国近代史试题以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把正确答案代码填在括号内) 1、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C ) A、魏源 B、龚自珍 C、林则徐 D、李鸿章 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 A )。 A.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B.农民小资产阶级的落后 C.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3、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 C ) A、义和团运动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太平天国起义 D、反教会斗争 4、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C )。 A.维护封建经济B.发展资本主义 C.维护封建统治 D ..抵抗外国侵略 5、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C ) A、辛亥革命中 B、新文化运动中 C、五四运动中 D、国民革命运动中 6、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必须坚持( A ) A、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B、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C、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7、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事件是( C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政策是( B ) A.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B.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C.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并重D.速战速决,武力征服 9、“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这句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打油诗反映的是( D ) A、土地改革的成果 B、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C、“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D、“大跃进”时的浮夸风 10、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 ) 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以上正确答案,多 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 ABCDE )

软件工程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软件工程概论郑人杰等版 第1章软件与软件工程的概念 1.1 举出你所知道的应用软件的例子。 办公软件、游戏软件、财务软件、银行软件、人事管理软件、工资管理软件、学籍管理软件等。 1.2 认为“软件就是程序,软件开发就是编程序。”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认为“软件就是程序,软件开发就是编程序。”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首先,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另一部分,它是包括程序,数据及其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程序只是软件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次,在软件开发中,编程只是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阶段。 1.3 如果将软件开发比作高楼大厦的建造,可以将软件的设计比作什么? 可以将软件的设计比作建筑设计,软件设计的成果相当于建筑设计的设计图纸。 1.4 什么是软件危机?它有哪些典型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典型表现: (1)对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的估计常常很不准确。 (2)用户对“已完成的”软件系统不满意的现象经常发生。 (3)软件产品的质量往往靠不住。 (4)软件常常是不可维护的。 (5)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资料。 (6)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 (7)软件开发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既跟不上硬件的发展速度,也远远跟不上计算机应用 迅速普及深入的趋势。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除了软件本身的特点,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软件开发的经验和有关软件开发数据的积累,使得开发工作计划很难制定。 (2) 软件人员与用户的交流存在障碍,使得获取的需求不充分或存在错误。 (3) 软件开发过程不规范。如,没有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就开始编程序。 (4) 随着软件规模的增大,其复杂性往往会呈指数级升高。需要很多人分工协作,不仅涉及 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必须有科学严格的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后习题全部答案黄杏元著

地理信息系统课后习题第一章 1、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它与一般计算机应用系统有哪些异同点?答: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GIS 脱胎于地图学,是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众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新兴学科。但是,地理信息系统与这学科和系统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 GIS 与机助制图系统机助制图是地理信息系统得主要技术基础,它涉及GIS 中的空间数据采集、表示、处理、可视化甚至空间数据的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制图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空间分析方面。一个功能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包含数字制图系统的所有功能,此外它还应具有丰富的空间分析功能。 (2) GIS 与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 GIS 除需要功能强大的空间数据的管理功能之外,还需要具有图形数据的采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和空间分析等功能。因此,GIS 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均比一般事务数据库更加复杂,在功能上也比后者要多地多。 (3) GIS 与 CAD 系统二者虽然都有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图形,但 CAD 系统只处理规则的几何图形、属性库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 (4)GIS 与遥感图像处理的系统遥感图像处理的系统是专门用于对遥感图像

数据处理进行分析处理的软件。它主要强调对遥感栅格数据的几何处理、灰度处理和专题信息提取。这种系统一般缺少实体的空间关系描述,难以进行某一实体的属性查询和空间关系查询以及网络分析等功能。 2、地理信息系统有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它的基本功能有哪些?试举目前广泛应用的两个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例,列出它们的功能分类表,并比较异同点? (1)系统硬件:包括各种硬件设备,是系统功能实现的物质基础; (2)系统软件:支持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回答用户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系统;(3)空间数据:系统分析与处理的对象,构成系统的应用基础; (4)应用人员:GIS 服务的对象,分为一般用户和从事建立、维护、管理和更新的高级用户; (5)应用模型:解决某一专门应用的应用模型,是 GIS 技术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3、试说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分析功能与应用模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功能是基于现有数据按照一定规律或者参数进行计算得出的结构,这些规律和参数就可以构成一个应用模型,比如降雨量计算模型和风力强度计算模型等。但应用模型很多是专业领域的模型,其表现可以是参数表格也可以是图标或计算公式,不利于地理信息这种要与地理坐标想联系,并且需要特殊的可视化效果的信息分析与表达。因此要构建适合于地理信息分析和表达的应用模型就要吧如气象农业等行业应用模型转变或者结合地理信息做成与空间信息想连接的模型应用于分析。 4、根据你的了解,阐述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学科及关联技术,并就地理信息系

新闻学概论思考题解题思路

绪论思考题 (1)什么是新闻学?什么是新闻理论? (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新闻学的涵。)广义的新闻学指新闻学学科体系,包括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应用新闻学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新闻学指理论新闻学,也叫新闻理论,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以及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新闻理论是通过大量的新闻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由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原理构成。历史新闻学,也叫新闻事业史,通过研究新闻传播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的在逻辑和脉络。应用新闻学,也叫新闻实务,包括新闻采访学、写作学、编辑学、评论学以及一些交叉学科等,着重研究新闻传播业务的具体运作规律和操作方法。(除了对这个概念的记忆以外,更重要的是能结合新闻学的发展历程,了解新闻学和新闻理论的学科体系构成和基本研究对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主要容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主要容一共包括10个方面,这10个方面的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一是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和舆论阵地,具有鲜明的积极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二是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 三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四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五是坚持实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六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七是坚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 八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使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相统一。 九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增强生机与活力 十是切实加强新闻工作队伍建设

文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三章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活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世界。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家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越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显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揭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读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领先。 思考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新闻学概论:思考题解题思路

4.思考题 (1)什么是新闻学?什么是新闻理论? 解题思路 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新闻学的内涵。广义的新闻学指新闻学学科体系,同学们对整个学科体系的构成,需要有总体把握;狭义的新闻学指理论新闻学,也叫新闻理论。“新闻学”和“新闻理论”的具体定义,在教材11页。除了对这个概念的记忆以外,更重要的是能结合新闻学的发展历程,了解新闻学和新闻理论的学科体系构成和基本研究对象。(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题思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共包括10个方面,具体答案参见教材第8页至第11页。请注意,这10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3)学习新闻理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解题思路 学习新闻理论的基本方法,一言以蔽之是“理论联系实际”。答案并不复杂,可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真正结合实际,去体会和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要广泛阅听新闻媒介、密切关注世界和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积极参与新闻实践。广大的新闻工作者是学生学习新闻理论的教师,新闻传播活动是学生学习新闻理论的广阔的教室。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现了新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 解题思路 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非是马克思个人的观点, 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解题思路: 回答这个问题,需把握几个要点。第一,人类是群居生活的动物,有丰富的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实践,就必须要求有信息交往,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就产生了新闻传播活动。第二,从历史发展阶段考察,从远古到现代,新闻都是来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最后,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辨析、批驳唯心主义关于新闻起源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