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教案)战略决战的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教案)战略决战的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教案)战略决战的教学设计

战略决战的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情况,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能力,比较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课本相关的文字、插图等资料,从背景、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认识,采用讲述法、启发式、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探讨问题,有效开展双边活动和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渡江战役不但摧毁了国民党长江防线,消灭蒋家王朝,而且扞卫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资源:课本、Powerpoint课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1、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 ______ (省、市、区、县))

2、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 _ 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解放战争分为哪几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大决战)(课件展示课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三大战役

1、出示《三大战役示意图》,让学生认识地理方位中各个战役所在的位置。

2、出示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三大战役的情况,然后完成课件中的表格。

教师补充、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 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百万雄师过大江

1、出示《渡江战役示意图》,学生看书,思考:战线从哪里到哪里?

2、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

3、出示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渡江战役的情况,然后完成课件中的表格。

课堂讨论阶段

(一)、活动要求:

(1)组织:以四个大组(辽沈战役组、淮海战役组、平津战役组、渡江战役组)为单位进行,每一大组解决自己的问题之外,还可以为其他大组推举1 2人为

相邻大组提出值得深究的问题,并作好主持,其他同学则讨论解决自己大组的问题或提出不同见解。(1人发言,大组成员可补充,优胜者由主持的同学发一份纪念品)

(2)记分方式:

讨论问题积极,回答语言流畅,观点新颖,该同学获1份纪念品;

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案 新人教版

第18 课战略大决战 课型:新授课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战略大决战》是人民解放战争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下,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之后进行了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覆灭。本课作为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的屈辱史,迎来的是新中国诞生。 二、课程标准 1.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2.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仅仅三年人民解放军打垮了军事力量强大的国民党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运用电脑等手段,展示三大战役形势示意图,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地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战役和南京的解放。 难点: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的原因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教师:这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的画面。解放军战士登上总统府大门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楼顶,扯下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欢呼胜利,时间是1949年4月。从国民党发动内战到南京国民党政府被推翻,仅仅三年,人民解放军就打垮了军事力量强大的国民党,原因何在?本课从双方大决战讲起。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课程标准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南昌起义的学习,使学生识记起义的背景、经过(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意义等方面的内容,理解南昌起义军占领南昌城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培养分析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学习秋收起义的内容,使学生识记起义的背景、经过。 3.指导学生应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指出秋收起义部队的行动方向,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4.通过表格和设问,引导学生理解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意义,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对比去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5.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培养学生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南昌起义》片断,再现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过程,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和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油画《南昌起义》,使学生掌握南昌起义的领导人。 3.利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部队的行动方向、转移方向,了解秋收起义经过的地方,从而把握秋收起义的大致经过。 4.围绕问题“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讨论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教材的“红军歌谣”,使学生感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借此教育学生要不怕困难。 2.使学生认识到起义创建了红军,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井冈山星火成了燎原之势,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革命惟一正确的道路。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扬老一辈先烈们勇于探索、英勇卓绝、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初二历史上册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

初二历史上册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重点掌握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3.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二是中英《南京条约》:1.英国发动侵

略中国的鸦片战争。2.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先明确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而后依据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认识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仅仅是开始而已,不要因此造成认识上的错误。 三、教法建议 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首先由导入框的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疑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在学生充分议论的情况下,教师加以归纳指出: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而四处扩张,广阔的中国市场就成为它首选的对象。英国曾经采用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的大门都未能遂心如意,后来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当时拥有鸦片专卖权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其鸦片每箱成本200多卢比,1817年在市场上的拍卖价为1785卢比,在中国的卖价为2 618卢比,差额833卢比,折合银元400元或白银280多两。)于是英国积极向中国走私鸦片。指导学生看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3课-五四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 【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目标】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 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歌词中对五四运动高度评价,说“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五四运动是怎样发生的?它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当代青年应如何弘扬五四精神?让我们一起步入今天的历史课堂。 【新课探究】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社会背景 (1)基本原因 【材料链接】 材料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侵占胶济铁路和青岛等地。 1915年初,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几乎全部接受了“二十一条”,实际上也就承认了日本在山东霸占的权益。 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之后,大量向日本借款,以扩充自己的实力。日本乘机提出在山东驻军的侵略要求,段祺瑞政府竟表示“欣然同意”。 材料二北洋政府对人民的压榨:1912-1919年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印花税增加了6倍。 材料三1916-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为担保。 【总结归纳】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际,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一度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此时的中外矛盾集中体现在中日矛盾上;另一方面,北洋政府实行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掠夺人民的反动政策。这些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原因。 (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失败后,为了继续探索新的道路以求得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是生机勃勃的、前进的、革命的。这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3)指导思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问题探究】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与反思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定州市兴华西路中学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标题:难忘九一八 班级: 八年级 ___ 姓名: 支梅娟 _______ 课程名称难忘“九一八” 课程类型新授课(√)复习课()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图表法、合作学习讨论法、问题探究辩论法。 教材和主要参考资 料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难忘九一八》 参考资料:初中历史教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13189637.html,/918/中学历史在线https://www.360docs.net/doc/f13189637.html,/历史教参等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 和 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和中国人民局部抗日斗争。 (2)西安事变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和平解决意义。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自主导学,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事件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情景引导法,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到多灾多难的岁月,感受历史。 (2)信息提炼法:通过素材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认识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责任感。(2)通过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将军的认识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则,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民族责任感。 (3)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探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理解辛亥 革命的伟大意义,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训练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后反专制的斗争,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能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国情,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中山装造型的含义是什么?末代皇帝是谁?剪辫子的照片反映的情景可能发生在哪个时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句话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孙中山获选临时大总统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

中华民国建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标志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措施①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②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4.教师强调:南京临时政府中,除革命派外,还有立宪派、旧官僚,但政府实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手中,它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无不带有革故鼎新、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精神。因此,南京临时政府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5.展示史料: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清朝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6.问题思考:根据材料,简要说一说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学生思考回答后) 7.教师总结:南京临时政府对外推行与友邦“益增睦谊”的外交政策,想通过承认外国在华的一切特权,保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来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暴露出其软弱和妥协的一面。南京临时政府的“和平主义”外交是在险恶的国际环境和纷乱的国内政治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教师讲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曾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走向共和》 3.教师展示:《清帝退位诏书》 4.教师强调: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大致过程。 6.问题思考:从袁世凯窃取政权的过程和孙中山维护共和的斗争两方面,思考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帝国主义的支持干涉、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以及袁世凯耍弄政治权谋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内容分析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第二课。本课讲述了解放战争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国民党统治的结束、解放战争的胜利,上承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内战烽火的点燃及转折,下启新中国的建立,是衔接中国近现代史非常重要的一课内容。 关于本课内容,新课标确定的标准是“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由于前面已有重庆谈判、内战爆发及战略反攻等相应的解放战争的知识基础,对战略大决战的到来及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等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读图、史料搜集、分析及历史评价和概括等能力,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自主及合作学习的环节。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及学生学情,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的基本历史事实; (2)总体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3)掌握识别和运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从“关注身边历史”导入,到“留下历史痕迹”呼应,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历史并探究和记录历史痕迹的意识,引导树立“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观念。 (2)通过文字、图片及图示等史料展示和战局变化分析等,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提高概括、对比、分析、理解等基本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学会搜集史料以及表达观点、合作学习等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和讨论,认识到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人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决定因素,进而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通过对北平和平解放意义的认识,让学生初步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及珍惜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四、教学环节及过程设计 (一)【关注身边历史】(导入) 出示学生英雄山扫墓(济南战役纪念馆前)的照片,并引导学生联想:还知道哪些纪念济南战役的地点?——出示解放阁图片 导入:发生在1948年9月的这场战役不仅解放了我们这座城市,还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党中央的贺电中说,济南的攻克,“证明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都无法抵御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为蒋介石撑腰的美国人说:“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周恩来后来概况说:济南战役是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的序幕! 今天,我们就从关注身边的历史开始,一起探究、重现“战略大决战”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 (设计意图:联系身边生活,发掘本土历史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历史。) (二)【重现那段岁月】(讲授新课) 1、三大战役 引导学生回忆解放战争进程: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西藏解放的具体过程。通过“人民解放军在进军西藏时为什么要采取"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方针”的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采访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把搜集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宣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述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你们熟悉的国庆节是什么时侯? 答:10月1日。 大家知道,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请同学们先看本课的导言。 二、新课: (一)、筹建新中国 本目主要叙述了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所做的准备工作。 首先引导学生先看完本节,由老师列出问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2、参加政协会议的有哪些人?这说明了什么? 3、《共同纲领》的性质及主要内容? 4、大会还做出了哪些决定? 学生掌握后,教师可参照教室里面的国旗、国徽、国歌进行介绍。 说一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 学生可先阅读一遍,然后看一段《开国大典》,享受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人民的心境。 1、提问: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谈一谈: 请学生谈谈“当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的心情?3、答一答: 说一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西藏和平解放 由教师讲述: 1、解放西藏时,我们采取的是和平解放的方针。 2、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明确: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经过谈判在北京签署了《十七条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结束了西藏近代以来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的历史,使一度离散的游子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为新中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业,同时也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制度的建立、为西藏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驱除了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回到祖国的大家庭,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汉藏民族的团结。和平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逐步消除隔阂,以免被帝国主义所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基本史实。 2.了解林则徐维护中华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英勇抗敌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播放虎门销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吗?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的?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3.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住广东查禁鸦片。 4.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牺牲的将领有关天培和陈化成; 3.由于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__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2.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

人教新课标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导学案

历史学科导学案

第二步梳理知识,构建体系——归纳建构(独学)。 1.(1)200。(2)沈阳北平徐 州。 2. 1948 9 1949 1。 3.(1)① 1948年9月至11月。②林 彪罗荣桓。③东北解放军。④锦 州关门打狗。⑤ 47。⑥东北全境。 (2)① 1948年11月至1949年1 月。②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 裕谭震林。③中原解放军华东 解放军。④徐州。⑤ 55。⑥长江 以南各省。 (3)① 1948年11月至1949年1 月。②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③傅作义。④ 52。⑤华北。 4. 基本上被消灭。人民解放战争 5.(1)1949 4 毛泽东朱德 渡江 23 南京 22 国民党 台湾。 第三步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思维训练(独学、对学——组内小展示) 1. 完成“动脑筋”“练一练”和“活动与探究” 第四步交流展示,精讲点拨——释疑解难(群学——班级大展示) ★课件展示本课重点内 第五步达标测评,反馈矫正——反思提升(独学——同桌互查——教师批阅) 一、选择题 1.下列战役中属于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是( ) ①辽沈战役②平津战役③淮海战役④渡江战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发生在( ) A.东北B.华北C.华东D.西北 3.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 ) A.淮海战役B.辽沈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4.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主力展开战略决战首先从哪个战役开始(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5.下列城市中通过和平方式得到解放的有( ) ①沈阳②徐州③北平④长春⑤南京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③④ 6.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直捣南京,结束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渡江战役D.平津战役 7.参加淮海战役作战的部队有( ) ①东北解放军②中原解放军③华北解放军④华东解放军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④ 8.你看过电影《大决战》吧!你一定被影片中我军领导人高超的指挥艺术和解放军战士英勇杀 敌的光辉形象所深深吸引。请你指出其中邓小平同志参与指挥的战役是( ) A.淮海战役B.辽沈战役C.平津战役D.孟良崮战役 9.参加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是( ) A.东北解放军B.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C.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D.中原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A 4.A 5.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审题和 识记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 住题干的限制条件“和平方式”。 辽沈战役中,被围困在长春的敌 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平津 战役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 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傅作义率 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 北平和平解放,由此可知本题的 答案为D。 6.C 7.D 8.A 9.B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识记能 力。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东 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开赴华北 战场,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 津战役。由此可知本题的正确答三 大 战 役 1. 背景:(1)人民解放战争经过两年共歼灭国民党军多万。(2)国 民党主力收缩到、、等战略要地周围。 2. 时间:从年月到年月。 3. 概况:(1)辽沈战役:①时间:。②指挥 员:、。③参战部队:。④简 单经过:首先攻占,“”,决战东北,解放长春、沈 阳和东北全境。⑤歼敌人数:万。⑥意义:解放。 (2)淮海战役:①时间:。②指挥员:、 、、、等。③参战部队: 和。④简单经过:在以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 军队进行主力决战。⑤歼敌人数:万。⑥意义:奠定了解放 的基础。 (3)平津战役:①时间:。②参战部队: 与。③简单经过:攻克张家口、天津等地,争取北平 接受和平改编。④歼敌人数:万。⑤意义:使全境基本解放。 4. 三大战役的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 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从而大大加速 了在全国的胜利。 第 18 课 战 略 决 战 百万 雄师 过大 江 5. 经过:(1)年月,和向中国人民解 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分三路作战,日,解 放,统治中国的政权垮台了。国民党残余 势力退往。

第18课三大战役教学设计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 2.掌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 3.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时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1.三大战役。 2.百万雄师过大江。 ●教学难点 1.渡江战役的意义。 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诗词导入法。可以用关于本节内容的诗词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讨论法。 3.图文结合法。本课两大内容都需结合地图学习,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发展进程。

4.引导分析法。对于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5.图表法。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内容作出归纳,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3.《大决战》等影片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 同学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后写的。诗中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挡使中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表达统一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那么,渡江战役是怎么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一、三大战役 1.三大战役的背景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上一课学习了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历史,从中知道,人民军队转入反攻,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这并不是空话,到1948年8月,这种效果就显现出来了,请看投影。

2020年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经典多篇

2020年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经典多篇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第一篇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实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情感、 态度 价值观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汲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6页“自由阅读卡?从--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严厉禁烟)(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 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 (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 (中国战败,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

八年级历史上册1.1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第1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古代知识的回顾作为导入方法,让学生造成强烈的冲击对比,激发兴趣;通过学生自己编演的反映当时历史史实的短剧,让学生得出“落后挨打”,明白论从史出的道理;最后让学生通过填写选项,自己小结,达到理清线索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认识资本主义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学习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的情感;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使命感。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前预习】 1、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的输入有什么危害? 2、试述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经过。 3、《南京条约》签定对中国的危害有哪些? 4、中国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中战败?有什么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才学习完中国古代史,今天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回想我们之前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历史进程中,我们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同学们知道的都有哪些?(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地动仪、秦始皇陵兵马俑、祖冲之圆周率、长城等),当历史演进到清朝时,当时的政府在对外交往中推行了什么政策?闭关锁国,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那么,逐渐落

战略大决战教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设计 内容标准: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蒋家王朝的覆灭,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5.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今天将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阶段——战略大决战。(课件展示课题)请大家根据上一课所学知识,想一想,解放战争在战略大决战之前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教师引导: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当时是敌强我弱,敌人进攻,人民解放军防御,人民解放军在正确战略方针的指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于第二年夏,开始转入战略进攻,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经过两年的防御和进攻,敌我双方的力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党中央根据这种变化作出了什么样的战略决策呢? 视频展示:决战前双方力量对比。(包括兵力、装备、士气、态势) 通过上面的介绍,说明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了。现在,我们采用分组学习比赛的方式来学习:战略大决战。 2、学习活动: (一)、活动要求: (1)组织:以四个大组(辽沈战役组、淮海战役组、平津战役组、渡江战役组)为单位进行,相邻四人为一小组,每一小组推举1人作讨论记录,并作好发言准备。每一个大组完成一次战役的讲述(限1人)和相关问题的讨论(1人发言,大组成员可补充),每一大组可向其他大组提问或提出不同见解。 (2)记分方式: 战役经过讲述流畅、简洁,内容准确,该大组获1个红五星 讨论问题积极,回答语言流畅,观点新颖,该大组获1个红五星 大胆向其他大组提出质疑或提出不同观点,每提出1个,该大组获1个红五星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1)

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内容标准】 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过程和意义。 2.能说出“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等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初步分析中美建交的重要影响。 3.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感悟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展示相关视频资料、图片,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理解、说明问题。 2、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学习历史,整节课能让学生看、说、思、议、问、答、写。 3、提供相关现实问题让学生延伸学习,反思历史探索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及其发展,认识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感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台湾问题的认识,强化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领土主权的民族意识。 3.培养自主合作意识。 二、教材分析 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外关系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也为

后来的对外开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乒乓外交”与中美关系改善,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日邦交正常化,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学重点 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教学难点 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影响,正确认识我国的外交原则。 三、学情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展示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缓和、建交等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了解身边的历史,中美关系等历史对于中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最近两年外交新闻图片(下组图)讲起当前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外交形象和影响力,引出本课课题和一幅对联: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声音传五洲,朋友遍天下。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第19课《战略决战》教案 田坝中心学校李德云 一、内容标准:学习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 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基本史实,并能准确把握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实力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国民党反动派迅速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并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启示,培养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学习思维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及渡江战役,培养学生应用相关历史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本课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2、通过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的史实学习,加强学生阅读理解、结合地图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口语表述能力。

3、阅读广场内容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方式解决。 4、课后练习由学生抢答解决完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讲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采取正确的战略决策,准确地抓住有利决战时机,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增强学生对党的热爱,加强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分析内战反共反人民的性质,使学生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难点:国民党政权迅速垮台,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推翻近代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回顾解放战争前两个阶段(防御阶段、决战 阶段)的情况,分析第三年的形势,引出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了。 课件展示:决战前双方力量对比。(包括兵力、装备、士气、态势)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抗美援朝教案

第2课抗美援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通过阅读课本第10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次战役示意图》,知道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线”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及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总结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 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教学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 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抗美援朝》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 两个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根据课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轰 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教师提问:在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朝鲜内战局势急转直下,中国政府作出了怎 样的决定? 提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中国出兵朝鲜 1.史料解读: 材料:毛主席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 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2.请学生回答:由材料中毛主席的这几句话,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提示:中朝世代友好、唇齿相依;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为了获得 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的周边环境。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9页内容,结合第10页地图,说说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情况,其结果如何。 提示:(1)1950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2)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4.教师过渡:在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面前,1950年10月,彭老总受命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朝人民并肩作战。在整个战争中涌现了许多的战斗英雄,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内容。 目标导学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一)战斗英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