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与第四集学期末复习资料

地貌学与第四集学期末复习资料
地貌学与第四集学期末复习资料

地貌学与第四纪学(2019)

一、填空0.5

1.1829年法国学者德诺埃(J.Desnoyers)【德努瓦耶】将巴黎盆地的地层划分出第三系和第四系,并提出了第四纪(Quaternary)这个名称。于是第四纪地层单独地划分出来了。

2. 地方侵蚀基准面——坚硬岩坎、湖泊洼地或支流汇口处。终极侵蚀基准面——控制一条河流下切极限的平面。

3. 河流阶地的类型有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和埋藏阶地。

4. 水系类型(4种)平行状水系、向心状水系、倒钩状水系、网状水系。

5. 发育在可溶性岩石中的岩溶是真岩溶;发育在非可溶性岩石中的岩溶是假岩溶。

a.碎屑岩岩溶;

b.黄土岩溶(潜蚀);

c.热力岩溶(冰层、冻土层)

6. 风化裂隙一般较浅,只影响地表岩溶的发育。构造裂隙(特别是张性)透水性好,岩溶发育(例如漓江)。软弱岩层或具有压性裂隙的岩层,其裂隙呈封闭状,透水性弱,岩溶不发育

7.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1)温度(低纬度/高纬度)2)降水量(补给与消融的关系)

3)地形A.一般阴坡雪线低,阳坡雪线高 B.地形→气候→雪线

8.全球荒漠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5~35°之间和北纬35~45°之间。占陆地总面积的1/5,南北纬15~35°之间的荒漠为副热带荒漠;北纬35~45°间的荒漠为温带、暖温带大陆内部荒漠。

9.一般沙丘植被覆盖面积达到30%或更多,并且植被分布均匀,沙丘就不再移动称为固定沙丘;沙丘植被覆盖面积15~30%,为半固定沙丘;沙丘植被覆盖面积<15%,为流动沙丘。

10.黄土沟谷地貌有纹沟、细沟、切沟和冲沟;沟间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11.海蚀地貌(5个例子)海蚀穴、海蚀崖、海蚀台地、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阶地。12. 我国西部的阿尔金山、祁连山、宁夏南部弧形山地等,都属于活动褶曲构造山地。西北的吐鲁番—哈密盆地,酒泉盆地属于挤压构造盆地。

13.哺乳动物化石的鉴定:骨骼(头骨)、牙齿(臼齿)、角(洞角和鹿角)。

14.奇蹄目包括马科、犀科、貘科;偶蹄目包括猪、河马、骆驼、鹿、牛、羊。

15. 真马:、真象:剑齿象、古棱齿象、原齿象、猛犸象;真牛:王氏水牛。(具体见论述题)15.影响第四纪植物群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见论述题)

16.中国柳江人有黄种人特征。山顶洞人具有蒙古人、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某些特征,

可能是这几种人的祖先。法国克罗马农人具有白种人特征。南非出土的许多新人化石与黑人相近。爪哇的新人化石同澳大利亚大陆的土人相似。

二、名词解释2

1、向源侵蚀:流水在河谷沟头以上,顺地面斜坡成片流流动,当其汇聚于沟谷里时,流速和流量骤然增大,下蚀作用特别强烈,使河谷朝向源头方向延伸,从而形成向源侵蚀。

2、裂点:河谷纵剖面上坡降突然增大的转折点,亦称向源侵蚀点。

3、离堆山:内生曲流发育过程中,被废弃的曲流所环绕的孤立小丘。

4、二元结构:洪水期河漫滩上水流流速较小,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砂和黏士,构成河漫滩相冲积物,其下层为河床侧方移动沉积的粗砂和砾石,为河床相冲积物。二者组成二元结构。

5、风口:断头河和被袭夺河之间原先是一条连通的河谷,河流袭夺后成为新的分水岭,但仍保留河谷的形状,称风口。

6、河流袭夺阶地:袭夺弯和跌水之间,由于袭夺河不断向被袭夺河上游移动,下切形成的阶地。

7、山谷冰川:谷肩明显,谷壁陡直的U型冰槽谷中冰雪逐步积累后沿山谷流动,形成山谷

冰川。

8、悬冰川:高悬于主冰川谷坡上的支冰川谷中积雪量增加下移,呈小冰舌状悬挂于陡坎之上,成悬冰川。

9、冰斗:雪线附近,三面为陡峭的岩壁,底部岩石光滑,面向山谷有一陡坎的围椅状洼地。

10、角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冰斗后壁交汇形成的山峰。

11、刃脊:两个相邻冰斗之间的刀刃状山脊。

12、羊背石:冰川基床上的桶圆型基岩小丘,长轴方向和冰流方向一致,迎冰面长而缓,背冰面短而陡,属冰蚀地貌。

13、鼓丘:冰碛地貌的一种,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椭圆形地貌单元,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迎冰面陡,为基岩,背冰面缓,为冰碛物。

14、锅穴:冰水平原上,埋藏于砂砾中的死冰融化后引起的塌陷。

15.蛇形丘:冰水堆积平原上,冰面或冰下河沉积物不断堆积形成的狭长而曲折的垄岗地形。

16、冰砾阜:冰面上的小湖或小河的沉积物在冰川消融后沉落到底床堆积而成的圆形或不规则形小丘。

17、冰砾阜阶地:冰川两侧,岩壁或侧碛吸热较多,相邻冰体融化较快,冰融水汇聚在这里并带来大量冰水物质,冰川融化后,这些冰水物质形成冰砾阜阶地。

18、冰积阶地:阶地面和阶地陡坎都是由冰碛物组成的阶地。

19、冰川谷:山谷冰川塑造的线形谷地,横剖面似U形,谷肩明显,谷壁陡直。

20、悬谷:支冰川与主冰川交汇的地方,冰退后出现明显的陡坎,使支冰川谷高悬成悬谷。

21、雅丹:(风蚀槽垄)挟沙风沿干涸湖底裂欺凤蚀形成风蚀槽(谷),谷闻凸起称风蚀垄,成片出现的风蚀槽、风蚀垄,称为雅丹(维吾尔语)。

22、墚窝状沙地:两个风向相反风力不等的风交替作用时,形成新月形沙丘链,进步发展而成的半圆形凹地。

23、蜂窝状沙地:沙漠区龙卷风作用下形成的圆凹斗形的半固定风积地貌。

24、陷穴:黄土地区潜蚀作用形成的竖井状或漏斗状洼地,常分布在谷坡上部或墚峁边缘地带。

25、泥沙横向运动:当外海波浪作用方向与海岸线直交时,海底泥沙在波浪作用力和重力的切力向分力共同作用下做垂直于岸线方向的运动,称泥沙的横向运动。

26、泥沙纵向运动:当外海波浪的作用方向与岸线斜交,海岸带泥沙所受的波浪作用力和重力的切向分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泥沙颗粒按两者的合力方向沿岸线方向移动,称为泥沙的纵向运动。

27、沿岸堤:沿着海岸线发育的沙坝,一般是在中立线之上,波浪向岸的作用力大于回流和重力的合力的情况下,在高潮线附近堆积形成的。

28、离岸堤:离岸有一定距离,露出海面,大致与岸线平行的沙坝。一般由(?)发展而来。

29、波切台地:沿着平均海平面向陆地延伸并向海洋方向缓倾的基岩台地,是海蚀崖节节后退,海岸线不断向陆地方向推进形成的。

30、连岛沙坝:是连接岛屿与海岸的沙堤,往往形成与岛屿与海岸之间的波影区。

31、陆连岛:岸外岛屿波影区的沙体或岛屿两侧堆积的沙嘴把岛屿和海岸连接起来形成陆连岛。如山东芝罘岛。

32、河流阶地:由于地壳上升或其它原因,河流下切侵蚀增强,原来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被抬高到洪水面以上,形成一种阶梯状地形,称河流阶地。

33、盲谷:喀斯特区的地表河下游消失于落水洞或溶洞中形成的无出口的河谷。又称断尾河。

34、暗河:也叫“伏流”,指地面以下的河流,是地下岩溶地貌的一种,是由地下水汇集,或地表水沿地下岩石裂隙渗入地下,经过岩石溶蚀、坍塌以及水的搬运而形成的地下河道。

35、地形倒置:正向构造形成负地貌,负向构造形成正地貌的现象。

36、单面山、猪背岭:背斜或向斜构造受到剥蚀,其一翼便成为单斜构造。如果岩层软硬相间,常形成单面山或猪背脊。单面山——沿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一坡短而陡,另一坡长而缓。岩层倾角一般小于35o;猪背脊——岩层倾角较大的单斜构造地貌。岩层倾角一般大于35o。

37、四不像动物群

三、识图8

1、画图说明岩落地区地表岩溶地貌发育过程?

石林

(注:图依次为: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溶蚀平原)

1)地表水沿可溶蚀性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与侵蚀,形成纵横交错的凹槽,成溶沟,凹槽之间残存的突起成石芽。近于水平的巨厚层石灰岩之上,如果垂直节理裂隙比较发育,则会形成大型的石芽,成群的大型石芽构成石林。

与石林大致同时形成的负向地貌则是岩溶漏斗,岩溶漏斗一般是地下水沿裂隙向下溶蚀发展而成,或者是地下洞穴洞顶坍塌形成。

2 溶沟石芽会逐渐发展成峰丛,即基座相联的石灰岩山峰,峰丛顶部多呈尖锐或圆锥形,其间为岩溶洼地、岩溶漏斗或落水洞。

3)峰丛进一步溶蚀可发展成山体基部分离的石灰岩山峰群,即峰林。峰林之间常有溶蚀洼地存在。溶蚀洼地的底部除落水洞外,还可见河流,河流有时干涸成干谷,有时转入地下成伏流或暗河。

4)峰林进一步发展成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则为孤峰,孤峰一般比较低矮。常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沿断裂带发育的长条形岩溶盆地,叫坡立谷。坡立谷一般一侧为峭璧,峭壁上地下河的出口则形成泉眼。

2、下图是格陵兰冰川融化的卫片,你看出了什么特点?请解释这种现象。

答:此图是21世纪初格陵兰冰退现象,图中消融冰川的前缘都凸向冰川上游。

原因:冰川两侧的岩壁和侧碛吸热较多,冰川消融时,附近冰体融化较快。由于冰川两侧冰面较中部要低,所以冰融水就汇集在这里,形成冰川两侧的冰面河流。

3、袭夺河图

4、岩溶水垂直分带图

5、河流阶地的类型(图)

(1)侵蚀阶地:阶地面、阶地陡坎都由基岩组成,阶地面为一侵蚀面。

(2)基座阶地:阶地面、阶地陡坎上部由冲积物组成,阶地陡坎下部由基岩组成。

冲积—侵蚀阶地;侵蚀—冲积阶地

(3)堆积阶地:阶地面、阶地陡坎都由由冲积物组成。

内叠阶地:阶地面一个高于一个层叠分布,老的高,新的低;阶地上冲积物的底面在同一高度上。上叠阶地:阶地面一个高于一个层叠分布,老的高,新的低;阶地上冲积物的底面老的低,新的高。(4)埋藏阶地:早期的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被埋藏,堆积物层层叠置。

四、论述20

1、河漫滩的形成过程?

1) v型谷展宽阶段:由于横向环流作用,流水向河床一岸侵蚀,谷坡不断后退,原先的"V”形河谷则逐渐展宽,在洪水期这种作用更加显著,被侵蚀的物质有一部分堆积在河床底部,另一部分较细小的颗粒被环流带到凸岸堆积,形成河床浅滩。随着河谷不断展宽,枯水期有一部分河床浅滩露出水面,河床的位置则向凹岸移动,从平面上看,河床呈微弯曲。

2) 雏形河漫滩阶段:如果河床继续向凹岸方向移动,河床浅滩更加展宽,以至枯水期有大片露出水面以上,形成雏形河漫滩。洪水期在这里堆积的冲积物与枯水期堆积的河床相物质仍没有多大区别。从平面上看,河床更加弯曲。

3) 河漫滩阶段:河谷再继续展宽,洪水期在河床内和在雏形河漫滩上的堆积条件开始有变化,这时雏形河漫滩上水较浅,并且水流很慢,流水沿河床底部挟带的粗粒碎屑物质,不可能被带到雏形河漫滩上,只能将细沙或粘土质细粒物质搬运到这里堆积,因而在原来的较粗粒物质之上盖上了一层薄薄的细粒物质。这时雏形河漫滩就转化为河漫滩。随着河床弯曲度的增大,在同一河床上的上下河段就愈接近,形成狭窄的曲流颈。

4) 牛轭湖阶段:在流水长期作用下,曲流颈的部位形成很多细小的沟,当遇到较大洪水时,曲流颈就可能被水流冲开,河道取直。截弯取直后形成的新河道比降大,水流流速也大,河道受强烈侵蚀而扩大。弯河道则与此相反,由于比降小,流速小,则发生大量堆积,直至完全断流,新河道就发展成为通过全河水量的单独河床,被淤的老河床在洪水期还可能被水淹没,枯水期形成湖泊,称为牛轭湖。

2、河流袭夺过程?

河流在发育过程中一条河流抢另一条河流的部分水源,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装夺。河流装夺常

见有两种情况:

1)主动袭夺:由于分水岭两侧坡度不对称,缓坡河流坡降小,地方侵蚀基准面相对高,河流下切能力弱,成为被抢水的对象,陡坡河流河床比降大,地方侵蚀基准面低,下切能力强,分水岭向缓坡方向侧向迁移,最终陡坡河流首先切开分水岭,成为抢水的河流,于是产生河流袭夺。

2)被动袭夺:当河流局部地段产生新构造隆起,河流的下切速度小于新构造隆起速度,河流不能切过新隆起形成先成河,而是被拦腰斩断形成断头河,源头折向其它河流。

3、上层遗留河与先成河的区别?

1)发育在上部构造层中的河流,由于区域性地壳上升,河流保持原来的形态切入下部复杂的构造层,但流向不受下部构造层构造线控制,称上层遗留河。

2)先于新构造形成的河流,由于下切能力极强,切过新构造,这些新构造可以是褶皱、盐丘、地垒、穹曲或断块掀斜构造等,这种河流叫先成河。

3)先成河与上层遗留和的主要区别是:先成河发育于构造之前,当构造隆起时,河流仍保持原路流动,切入新的构造层。上层遗留河发有在构造形成以后,河流的下切速度大于老地质构造被剥露出来的速度,切入下伏构造层中,仍能保持原路流动(深切曲流)。

4、羊背石与鼓丘的区别?

答:

相同点::①平面形态为椭圆形;②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⑧成群分布。

不同点:①羊背石由基岩组成的小丘,鼓丘是由基岩核心和冰碛泥组成的小丘,②单背石迎冰面一侧较缓,背冰面一侧较陡;鼓丘迎冰面一侧较都是基岩,背冰面一侧较缓。是冰碛泥。③羊背石是在冰川基床上发育;鼓丘是在冰川下游接近冰水堆积平原地区发育。

④羊背石属于冰蚀地貌;鼓丘属于冰碛地貌。

5、风蚀柱、风蚀蘑菇和摇摆石在成因上有无联系?如有,请说明其联系。

答:风蚀柱是由于风蚀作用形成的孤立的岩柱;风蚀磨菇是受风蚀作用而成的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磨菇状地形;摇摆石是风蚀蘑菇顶部岩石坠落到地上,风大时随风摇摆而形成的。一般岩石或者第四纪堆积物垂直节理发育的情况下,容易形成风蚀柱。近地表的风沙粒含量较高,其磨蚀作用高于上部,风蚀柱下部的直径不断被磨小,形成风蚀蘑菇。当风蚀蘑菇的重心与基部岩石不一致时,顶部就会坠落,当风大时,就能随风摆动从而形成摇摆石。可见,在一定程度上来讲,风蚀柱形成早于风蚀蘑菇,风蚀蘑菇的形成早于摇摆石。

6、横向沙垄和纵向沙坐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横向沙垄是延伸方向与主风向垂直的沙垄:纵向沙坐是延伸方向与主风向一致的沙垄。②横向沙垄一般整体比较平整,两侧不对称,背风坡陡,迎风坡缓,其上常发育小型的沙丘链或新月形沙丘。纵向沙垄一般前端具有明显的迎风坡和背风坡,较高大;中部垫脊平缓,两侧斜坡对称;尾部沙垄低缓。

③横向沙垄是一种巨形复合新月沙形丘链,长10~30m,高50~100m,最高可达200m。纵向沙垫规模不一,高10~30m,最高达100~200m,长达数百米,数千米或数十千米。

④横向沙垄往往在双向风作用下(季风—软风型)形成:纵向沙垄往往在单向风作用下(信风型)形成。

7、河流阶地与构造阶地的区别?

答:①岩层:河流阶地基岩岩层受区域岩层影响;构造阶地岩层水平。

②阶地组成:河流阶地可以由基岩、冲积物或者二者共同组成;构造阶地阶地面或阶地陡坎上部岩层坚硬,陡坎下部岩层软弱。

③阶地面:河流阶地面倾向河床;构造阶地阶地面倾向受岩层倾向控制。

④河流阶地可以反映构造运动的期次或阶段性;构造阶地不能反映构造运动的阶段性。

8、简答全球现代动物的地理分区?

答:目前,全球动物分八大区,全北界、澳大利亚界、新西兰界、波列尼西亚界、新热带界、马达加斯加界、埃塞俄比亚界、印度——马来西亚界。

括号内为综述用(北半球热带以外所有的陆地部分及其附近岛屿为全北区;该区荒漠高原与寒冷若原所占面积较大,缺乏长鼻目、犀科、獏科、灵长目等类群,一般有猫科、犬科、獾科、鼠虫科、牛科、鹿科、羊科、马科等。

新西兰界、澳大利亚界,气候炎热、岛屿隔离,动物类型比较原始,如鸭嘴鲁、针鼹、原针鼹、袋鼠、考拉等。

新热带界地形崎岖,热带南林和柘树草原较发育,动物独具特色,主要有袋目、翼手目、虫目、灵长目,但长鼻日、牛科、犀科、马科非常贫乏。

埃塞俄比亚界,既有热带雨林,也有干早草原,还有沙漠和高山冻土,动物种类丰富多彩且有特色。有大猩猩、黑猩猩、狒狒、长颈鹿、羚羊、河马、非洲象、双角犀、鬣狗、非洲狮等,但无鹿和熊。

印度马来西亚界,热带雨林地区,有热带特有动物长鼻目、犀科、獏科、牛科、灵长目、食肉目、啮齿目、鼷鹿科等。

波列尼西亚界,水生哺乳动物占优势,鲸、海豚、海豹、海狮、海象等,还有以一些栖息于岛屿上的蝙蝠和啮齿类。)

9、中国第四纪南方型动物群和北方型动物群的区别?(六个概念)

中国第四纪动物群分为南方和北方动物群两个区系,都有自身的动物群组成和演化特点。

①早更新世:

北方以泥河湾动物群为代表,主要出土在河湖相沉积中,含上新世残留种属:长鼻三趾马,德氏后裂爪兽;早更新世特有种属:桑氏鬣狗、板齿犀、布氏鹿和丁氏鼢鼠,还有一些现代种属如三门马、骆驼、野牛等。

南方元谋动物群,主要出土在元谋组河湖相沉积中,含9种上新世残留种属,如龙川始柱角鹿、最后枝角鹿等:早更新世特有的元谋狼、云南马、元谋剑齿象等,目前绝灭95.6%。不能代表南方第四纪动物群演化发展的主流。

②中更新世:

北方以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的动物群为代表,也称中国猿人(北京人)——肿骨鹿动物群。出自洞穴堆积,代表种属有肿骨鹿、周口店犀、中国硕鬣狗、葛氏斑鹿、德氏水牛和小型啮齿类。

南方盐井沟动物群,在洞穴堆积中,主要有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大熊猫、巨狼、长臂猿、金丝猴、水牛等。

③晚更新世:

北方以萨拉乌苏动物群为代表,也称最后鬣狗——赤鹿动物群,产自河湖相地层:主要代表有最后斑鬣狗、披毛犀、野驴、河套大角鹿、王氏水牛等。

南方以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为特征,东方剑齿象、真象、大熊猫、中国犀、豪猪等代表性种属,以及长阳人、资阳人、柳江人、马坝人等。

10、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早期猿人阶段:生活在距今3-2×106a前或1.5×106a前,能直立行走,脑容量约600~700ml。化石主要发现在非洲,属于南方古猿属。距今190万年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发现的“能人”;距今120-180万年爪哇(早期)猿人;距今170 万年“元谋人”。

②晚期猿人阶段:生活在约 1.5×105 a或2-3×105 a以前,可以制造工具;爪哇猿人;距今40万年的北京猿人;80-100 万年前的蓝田猿人;

③早期智人:距今20 - 5×104 a前,脑容量己达到现代人的水平,可达1,300-1,600ml。石器

有了相当进步,有各种定型的产品;不但利用天然的火,也可能已经会取火——大抵是利用摩擦的方法生火;能用兽皮遮蔽身体。不过在体形上还保留一些原始特征,如头骨仍较低平,眉脊明显等。我国已发掘的有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和山西丁村人等。

④晚期智人阶段:约出现在4万年前(晚更新世晚期),劳动已经有分工,捕捉野兽,捕鱼会生火,有了石灯,利用野兽的脂肪来做燃料。有了绘画雕刻,和原始的宗教。其化石在我国已发现多处,如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等。体质比早期智人有很大进步,如头骨的最宽处在顶骨的结节附近,牙齿较小,齿冠相对比较高,下颌前内曲极为明显,下额突出。

11、第四纪测年方法测年范围、样品要求和测年原理:(填空)

①古地磁测年:

A.范围:可用于整个第四纪时期的年龄研究。

B.样品要求:打定向标本:对所采标本必须测量产状要素,并将其上、下,南、北,东、西方位标在样品上。每块样品的体积为2×2×2cm,如是用采样器采集的圆柱体,则

2r=2.54cm。如为钻孔岩心时,则要记清楚上下层位,样品的上、下方向不能倒置,应先标清楚方向,后再搬动。

C.原理:运用古地磁数据建立极性倒转的相对顺序,再运用定年手段(例如K-Ar,Ar-Ar 法)测定倒转界限的年代,继而建立全球统一的标准地磁极性年表;通过与标准的古地磁极性年表对比而获得被研究地质体年龄。

②K-Ar 测年:

A.范围:10万年以老的样品。

B.样品要求:岩浆岩、伟晶岩、脉岩、变质岩中的含钾矿物:如白云母、黑云母、锂云母、金云母、钾微斜长石、角闪石等,有时也用全岩测定。沉积岩中的同生矿物:如海绿石、钾盐、砂子、粘土等。火山岩:可用全岩,也可用其中的斑晶黑云母、透长石等。陨石。

C.原理:40K19 具有双重衰变特性。基态的40Ar18在地质体中不断地聚集起来。新形成的40Ar 占据了结晶格架中母体同位素40K 的位置,使子体同位素40Ar 在矿物岩石中很好地保留下来。时间越久,岩石中40Ar 的含量就越多。这是K—Ar 同位素测年的理论基础。

③热释光:

A.范围:几百年~200 万年

B.样品要求:挖取新鲜样品,对于同一研究对象,一般取2-3 个样品;在避光条件下,按层位顺序系统采集;采集后,用塑料袋密封,放入标签,再外加黑纸包裹,或用黑色暗盒或铁管包装。避免外界放射性物质照射,高温加热处理,强光暴晒。

C.测年原理:射线使固体物质电离,或使电子被激发到高能态。多数电子会很快恢复到基态,但有一部分电子在晶格内运动时,会陷入到较高能态的原有晶体的晶格缺陷里,成为被俘获的电子。当石英、长石晶粒被加热到1500℃以上时,这些被俘获的电子动能增加而被激发出来,与空穴复合,并以发光的形式释放能量,即热释光,而石英等晶体就成为磷光体。样品或陶器加热时发射的热释光越强,其年代越长,反之则短。

④14C 测年:

A.范围:几百年~5—7 万年;

B.样品要求:第四纪沉积物、考古样品、水样、空气样品等;采集新鲜(未被污染)样品;同一剖面的不同层位采集多个年龄样,应从下向上逐个采集;采集后马上用塑料袋密封,防止与含碳的物质(如纸、棉纱织物等)接触;若样品潮湿,且短期内又不能送实验室测定,必须就地晾(晒、烘)干,以防发霉。

C.测年原理:

在高空大气层,由于宇宙射线的冲击,产生一些热中子和电子等多种粒子。热中子与14N 结合生成14C,新生的14C 遇氧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14CO2 ),这种含有14C 的CO2 与原有的

CO2 相混合,使大气中的CO2 含有14C 的放射性。大气二氧化碳通过自然界碳的循环而扩散到整个生物圈、水圈的一切与大气CO2 发生交换关系的含碳物质中,使这些含碳物质都具有14C 的放射性。这些物质中14C 的含量一方面从大气中不断地获得新补充,另一方面因14C 是放射性元素而按照放射性衰变规律又不断地在减少。补充和衰减的结果使14C 含量在所有含碳物质中保持动态平衡,即放射性同位素14C 在碳元素中所占比例几乎保持恒定值。

如果某种含碳物质,一旦停止了与大气的交换关系(像生物死亡、碳酸盐的沉淀埋藏等),则该物质中的14C 不能从大气中获得新补充,而原来含有的14C 却仍按照衰变规律而不断减少,每经过一个半衰期5730±30 年,则减少为原有量的一半。根据放射性衰变定律,含碳样品的放射性比度也按指数规律减少(I=Ioe-λT)。

⑤210Pb-137Cs 测年

A.范围:测年范围:<100 年。

B.样品要求:它必须保持样品的原始沉积柱而不能受到外界于扰的影响。因此,凡是会影响沉积柱受到压缩、拉伸、扰动或缺失的采样器,如重力取样器、活塞取样器和冲击钻等都不适用。必须使用专用箱式采样器或静力采样器。

C.测年原理:

210Pb:天然放射性U-Th系的一个子体,具有22.3a半衰期,210Pb 测定利用的是过剩的210Pb,根据本底210Pb 的扣除来计算。大气核试验产生208Pb和210Pb,同时,亦产生核素137Cs。

①1954 年第一次核爆;②全世界大气层核试验1961-1963;③局部地区沉积物中可能存在

1971-1974 年未参加核禁试条约国家的137Cs 沉积;④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产物。

12、第四纪环境特征:(冷动人)

(1)气候的剧烈变化

第四纪期间,地球表面中高纬地区发育大面积冰川

冰川发育对大气环流、海面变化、生物迁移产生了巨大影响。

(2)地壳运动活跃

大陆和海底的垂直升降和水平运动速度加快。

晚新生代以来,地球处于一个广泛的和强烈的造陆运动时期。

晚新生代地壳运动的特征是大陆高度增大,海底加深。

(3)出现人类

人类的出现表明地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是第四纪的标志之一。

第四纪也称为“灵生纪”或“人类纪”。

13、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划分标准

(1)哺乳动物群里出现三个新的现代属之一,就标志着第四纪的开始,它们是真象属(Elephas),真马属(Equus)和真牛属(Bos)。这个标准被称为豪格线(Haug’s line)。

(2)更新世早期,少量(2-3个)新近纪残留种属,大量更新世特有种属,部分现生种属3(3)更新世中期,大量更新世特有种属,个别残留种属,较多的现生种属。

(4)更新世晚期,大量现生种属,部分更新世特有种属,没有残留种属。

(5)全新世,几乎全是现生种属。

14、欧洲阿尔卑斯冰期划分、中国东部冰期划分、冰后期气候划分。

(一)阿尔卑斯山区

(1)冰期划分方案(由新到老)

冰后期(post glacial)

玉木冰期(Wurm)

玉木—里斯间冰期

里斯冰期(Riss)

里斯—民德间冰期

民德冰期(Mindel)

民德—贡兹间冰期

贡兹冰期(Gunz)

贡兹—多瑙间冰期

多瑙冰期(Donau)

多瑙—拜伯间冰期

拜伯冰期(Biber)

(二)中国第四纪古气候

(1)冰期划分方案(从新到老)

冰后期

大理冰期

大理—庐山间冰期

庐山冰期

庐山—大姑间冰期

大姑冰期

大姑—鄱阳间冰期

鄱阳冰期

(三)北欧冰后期的气候划分

布列特—色尔南德方案

1)前北方期2)北方期3)大西洋期4)亚北方期5)亚大西洋期

15、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一)生物地层学原则

这是划分任何时代地层的最主要根据。

1.根据哺乳动物化石划分地层。

第四纪是哺乳动物高度发展的时代,哺乳动物的演化阶段往往标志着第四纪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尤其是陆生哺乳动物化石是第四纪地层划分的重要依据。

对第四纪地层中的哺乳动物化石进行种属鉴定,进行哺乳动物群体组合的分析,来确定所在层位的时代。

在决定动物群的时代问题上,要统计一个动物群中各个种属所占的百分比。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新出现的种属具有重要意义。

2.第四纪海相地层用无脊椎动物群及微体动物群划分地层层序,并根据它们的生态变化所反映的第四纪古气候波动曲线,将第四纪海洋沉积进行分层和断代。

3.陆相地层中的软体动物化石,过去已收集了丰富资料,这些软体的螺蚌化石对于研究当时的沉积条件具有较重要意义,但在划分地层上有一定限制。

4.植物化石。植物群组合是反映古气候和古地理的最显著最灵敏的标志,尤其是孢子花粉的研究,对于阐明第四纪古气候和古地理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二)气候地层学原则

利用冰期和间冰期遗留在地层中的各种痕迹划分地层。

欧美大陆第四纪冰川发育地区早巳建立了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序列及与其相关的地层层序。

在中低纬度的干旱和半干早地区建立了相应的雨期和间雨期序列,及与其相关的部分更新世地层。

我国的第四纪地层,也已采用古气候法分层。

(三)岩性、岩相法

在现在的大陆上,第四系主要为陆相松散沉积,只有沿海平原地带有海相沉积。

陆相沉积无论从空间分布或时间顺序来说变化都非常复杂。

首先要确定沉积物的岩石性质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从而推断当时的沉积环境。

在研究岩性岩相的过程中,关键是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标志层,再以标志层作为划分地层顺序和相对年龄的对比标志。

(四)古人类与考古法

第四纪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人类及其文化的出现和发展。

人类化石以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石器和其他文化遗迹,都具有划分时代的意义。

猿人时代属于早更新世到中更新世,

古人时代属于中更新世末期到晚更新世初期,

新人时代愿于晚更新世末期

石器时代的分期和第四纪的分期可以综合对比。

(五)构造、地貌法

新构造运动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和节奏性的特点,在广大地区表现有共同性的规律。

因此在第四纪地层中往往出现不整合关系,或有明显起伏的侵蚀面。

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和侵蚀面,可作为划分第四纪地层的标志。

第四纪以来各种类型沉积物的形成,都与地貌有着密切关系。

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分布在不同的地貌部位上。

它们的分布位置和分布高度都是有一定规律的。

河流冲积物,在山区或丘陵区,越老的分布的位置越高,越新的分布的位置越低。

在平原地区(或地壳下沉地区),越是古老的沉积随着地面的不断下沉而逐渐被埋藏在较深的地方,而新的沉积物则覆盖在上面。

(六)同位素年龄测定法

六十年代以来,第四纪年代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现在能够测定的时间范围几乎包括了整个第四纪。

下更新统(Qp1 )与中更新统(Qp2)界线

距今70万年,相当于布容和松山极性世的界限。

上更新统(Qp3)–中更新统(Qp2)界线

上更新统(Qp3)–中更新统(Qp2)界线,近年来研究成果比较一致地划在末次间冰期起始的时间0.128MaB.P.

全新统(Qh)–更新统(Qp)界线

(七)古地磁地层法

用古地磁学方法专门研究第四纪地层学以及与此相关问题的学科,称为第四纪古地磁地层学。古地磁地层法测定的对象主要是火山岩,其它研究对象有黄土、古土壤、红色粘土、湖相纹泥、粉砂粘土等等。

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地层年代、层序等方面,获得了一系列数据和资料。

16、中国代表性第四系地层

(1)下更新统(QP1)泥河湾组

标准地点:河北与山西交界的桑干河盆地,以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村命名。

泥河湾组以湖相沉积为主要特征。

岩性:以灰绿、灰蓝、灰白和杂色的粘土、泥灰岩和砂质粘土为代表。

岩相:沉积颗粒分选均匀,砂砾石的磨圆度良好,水平层理发育。

分布:分布于桑干河流域及其支流壶流河的断陷盆地中。此外,汾河盆地,延庆、怀来盆地都有分布。

厚度:厚度可达数百米。

地层产状基本近于水平或略有倾斜。

化石:泥河湾动物群以及软体动物化石。

(2)中更新统Qp2周口店组

中更新统以红色土堆积为主,并有洞穴和河湖相堆积,标准地层有周口店组、离石黄土及泄湖组。

地点: 北京房山县周口店第一地点

岩性:洞穴堆积

地层厚度50米,原划分出13层

第四层:为含化石的灰烬层,内有烧骨和烧石,所以骨、石都变成黑、蓝、灰等色。含啮齿类化石较多,肉食类较少,并含有数量极多的石器和用火的痕迹,又叫上文化层,厚6米。第八层和第九层:含化石的角砾岩层,化石丰富完整,夹有厚薄不同的灰烬。这两层埋藏的石器和北京猿人化石最丰富,完整的北京猿人头骨化石即出于此层,所以又称为下文化层,厚约6米。

含周口店动物群

(3)上更新统Qp3萨拉乌苏组

上更新统的标准地层有萨拉乌苏组和丁村组。

岩相为河湖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灰黄色细粒粉细砂沉积;含萨拉乌苏动物群化石及人类化石(4)下更新统元谋组(南方代表)

地点:昆明西北方的元谋盆地

岩相:厚层河湖相沉积

厚度:约700米

化石:元谋动物群,元谋人及石器

岩性:分为四段28层,

17、黄土地层:

午城黄土下更新统(Q p1)

地点:山西省午城镇.

黄土覆于一层砾石层之上,颜色较红,含红色埋藏土,底部的黄土层中偶夹小石粒,层理不清楚。

化石:长鼻三趾马、三门马、中国貉和步氏大角鹿化石。啮齿类化石较少。

从化石看,早更新世的环境较为湿润,自中更新世以后才逐渐变为干旱环境。

离石黄土中更新统(Q p2)

地点:山西离石县陈家崖

离石黄土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它是构成黄土高原的主要基础。

离石黄土直接覆盖在午城黄土之上,或覆盖在不同时代的其它岩层之上。

离石黄土一般厚约100米左右。

其特点是自上而下普遍含有红色的埋藏土壤层。

根据其中存在一显著的不整合面,可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即离石黄土上部和离石黄土下部。离石黄土上部颜色为棕黄色,含有5—6层埋藏土,均较厚,间距较大,地形上多成陡壁。离石黄土下部颜色较红,土质较硬,含十几层埋藏土壤及钙结核,但古土壤层的厚度均较薄,

间距较小,地形上常成缓坡。

根据所含化石情况和地层接触关系,将下部的时代定为中更新世早期,而把上部定为中更新世晚期。

离石黄土中孢粉的成分基本上以蒿属、藜科、禾本科占优势,木本植物极少,植被具有草原的性质。

马兰黄土晚更新统(Q p3)

马兰黄土广泛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华北平原及山麓地带。

岩性:淡灰黄色,较疏松,柱状节理发育,无层理,易产生陷穴和天然桥。

马兰黄土中的化石一般石化不深,含有较多的鸵鸟蛋及蛋碎片,并含有方氏鼢鼠。

18、三趾马红土:华北各盆地的上新统以河湖相沉积层和三趾马红土堆积层为代表。三趾马红土的岩性岩相特征:红土以深红色或红色砂质粘土为主,比较致密坚硬,合有大量白色钙质结核,结核的形状多为花生状密集成团,混杂在红土之中。有时偶见铁锰结核。三趾马红土中含有丰富的动物化石,其中以哺乳动物化石最多、称为三趾马动物群。三趾马动物群的性质,代表温暖的森林草原环境。

19、影响第四纪植物群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气候变迁与第四纪植物群演替

气候冷暖变化,对植物群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首先表现为植物群的大迁移。经迁移,有些植物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成为孑遗种。有些植物在特殊地形等条件下,成为适应新环境的变种。

(1)冰期/间冰期气候对植物群发展的影响

第四纪冰期气候,使植物群在成分或百分含量上有很大变化:北半球冰川鼎盛时(冰期),大陆冰川和永久冻土区范围扩大,北方干寒植物群南迁,使森林退却,代之以草原和荒漠。间冰期,植被带又向高纬度区移动。

(2)冰期气候旋回中的植物演替

第四纪植物群不论从冰期向间冰期发展,还是从间冰期向冰期演替,都要经历一个相当复杂的演替过程。

(3)气候波动与全新世植被演替

全新世以来,气候波动幅度虽然不太剧烈,但对植被更替的影响还是相当显著的。华北和东北,根据植被变化大体可划分三个阶段。

②、地壳变动与第四纪植物群演替

(1)第四纪地壳变动影响植物地带性变化

喜马拉雅运动引起古地中海消失和喜马拉雅山抬升,干扰了气候带的水平分异。

(2)第四纪地壳运动影响同类植物的分布高度

我国地面起伏变化是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向北、东北、东和东南呈放射状逐级递降。从而导致同类植物的垂直分布高度呈放射状递降。例如云杉、冷杉林及常绿阔叶林的分布高程,严格受此规律影响,作不同高度分布。

20、第四纪气候变化证据

(一)岩性方面的证据

风化作用的性质和强度、沉积物的分异程度等方面都可以反映古气候。

1、冰碛物是冰川作用的产物,是寒冷气候的标志,可以恢复古冰川的规模。

2、红色风化壳、含铁锰的沉积是在炎热潮湿的气候下形成的。

3、矿物的风化程度和矿物组合也可以反映形成时的气候。

4、黄土和古土壤:黄土是寒冷气候的标志,古土壤是温暖气候的标志。一层黄土和一层古土壤构成了一个气候变化周期。黄土高原的黄土中夹有20多层古土壤(埋藏土壤),这表明

第四纪期间有20多次气候的冷暖变化。根据黄土研究和根据深海沉积研究得出的气候变化曲线是可以对比的。

5. 蒸发岩:蒸发岩的形成是炎热干燥气候的产物。中国西部蒸发岩和非蒸发岩的互层反映了气候的干湿变化,即雨期和间雨期的变化。

(二)地貌证据

1、冰川地貌:是冰川作用的产物,是寒冷气候的标志。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所以根据古冰斗可以恢复古雪线位置,计算温度下降值。根据多层冰斗、U型谷的叠置,冰碛物的分层等现象可以恢复冰川作用序列。

2、冰缘地貌:根据冰缘地貌可以恢复冰川作用范围

3. 沙漠的演变(扩大、收缩):沙漠是干燥气候的产物。随着气候干湿的变化,沙漠的范围也发生变化,气候干燥时扩大,湿润时缩小。

4. 内陆湖泊的演变:一般高湖面代表雨期,低湖面代表间雨期;可以通过湖底沉积以及湖泊附近地层剖面的研究恢复古气候。

5. 海面变化:海面变化分为地动型和水动型;地动型海面变化是局部的,反映新构造运动;水动型海面变化是全球性的,反映气候变化;全球低海面代表冰期;全球高海面代表间冰期;第四纪冰期最盛时,海面比现在低120—130米。

(三)生物化石证据

不同的生物群分布在不同的气候区域。根据地层中的化石和现代生物群的对比,可以恢复第四纪各时期的气候变化情况。

1、孢粉分析:孢子是孢子植物的繁殖细胞,花粉是种子植物的繁殖细胞。孢粉的体积很小(直径10—100微米);产量大(桦树一朵花67000粒);外壁坚固,可以长期保存。根据地层剖面中的孢粉组合恢复古植被,然后恢复古气候。

2、树木年轮学(tree-ring)研究:树木的年轮是树木周期性生长的结果。植物的生长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和控制;气候条件不同,植物的生长速度就不同,因而年轮的宽度也不同。可以采用树木年轮宽度的变化作为反映气候变化的指标。根据树木年轮可以恢复过去几百年至几千年的气候变化。

3、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根据哺乳动物群的组合特征恢复古气候。如猛犸象是寒冷气候的标志;而棱齿象则代表间冰期温暖气候。

4、珊瑚发育于热带海洋,是热带海洋的标志。

5、海洋微体生物研究:包括有孔虫、放射虫和硅藻等。微体生物的分布与海深、海水温度、盐度及CO2含量有关;硅藻主要分布在较寒冷的海洋。放射虫分布于热带海洋;有孔虫分为喜暖有孔虫和喜冷有孔虫。

(四)同位素证据

1947年,尤里(Urey)提出用同位素方法可以测定古温度的变化。温度不同,蒸发作用的强度不同,海水中氧同位素的组成也不同。当水分蒸发时,16O和18O 逸出的速度不同。16O 为轻同位素,水气蒸发时逸出量较大。而较重的18O在海水中富集。温度每变化1°C ,18O/ 16O变化0.0023。因此,温度下降或在冰期期间,海水中、海洋沉积物或生物的CaCO3 外壳中,18O相对富集。在温度升高或在间冰期期间,16O相对富集。在大陆上,结论和海洋中相反。

(五)考古学证据

在中国,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可以恢复5千年以上的气候变化。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根据考古、物候、历史文献和气象观测资料,详细研究了中国5千年来气候变迁。

地质地貌学作业整理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作业 1、名词: 重力异常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又称元素丰度。 地质作用所有引起地球的外表形态、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发生变化的作用过程都称为地质作用过程,简称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的三重概念:能、营力、作用方式) 2、简答题: 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构造特征分别是什么? 外部圈层 ①大气圈——大气圈是环绕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它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具有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成层(电离层),外层(逃逸层) ②水圈—水圈是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陆地水和海洋水是水圈的两大组成部分 ③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内生物的分布很广但不均匀。受太阳辐射量、气候、地形、地质、大气环境、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阳光、空气和水分充足,温度适宜的地区生物多,反之则少。 内部圈层(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 ①地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其上部密度较小,向下部密度增大。地壳为固态岩石所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 ②地幔—地幔是地球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深2885km )以上的中间部分。上地幔出现地震波低速带;下地幔经受着强大的地内压力作用,由于压力随深度的增大,物质密度和波速逐渐增加。 ③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外核(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发生大幅度衰减的事实推测其为液态)、过渡层(为液体—固体的过渡状态)内核(横波又重新出现,说明其又变为固态) 地壳主要组成元素有哪些?(查课本) 地质作用类型的划分?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 2.第四纪地质学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3.研究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4.简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 5.论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论述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简史。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 2.地貌的形态 3.地形线 4.地形面 5.地形点 6.谷中谷 7.地貌的基本形态 8.地貌的形态组合 9.地文期 10.现代地貌 11.古地貌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3.如何绘制地图割切程度图? 4.为什么要对不同大小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 5.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6.进行地貌的成因研究,要从哪几方面入手? 7.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8.为什么说地貌形成的动力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9.形成地貌的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哪几个方面? 10.试述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在地貌发展中的意义。 11.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12.什么是进行地貌基本形态分类的依据? 13.划分地貌形态组合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14.为什么地貌具有分带性? 15.何谓地貌的分带性? 16.地貌有几种分带? 17.温湿气候带地貌的特点? 18.什么是地貌的年代? 19.岩石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有什么作用? 20.地貌发育中有哪些重要特点? 21.说明地貌学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22.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23.确定地貌地质年代的方法? 24.什么叫坡地? 25.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三.填充、判断与选择: 1.形成古地貌的气候条件 是。 2.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是、、。 3.地貌的相对等 级、、、、 、。 4.地貌形态测量的标志 是、、、。 5.造成地貌的主要营力 是、。 6.确定地貌相对顺利通常根 据、、。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试验指导书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实验指导书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2009.1

实验一坡地地貌(2学时) 1.说明 滑坡是山坡后退的重要过程之一,灾害性地貌的一种。所给的滑坡实例是洒勒山,位于兰州市西南约65公里处,属黄土高原陇西地区的一部分。附近出露的地层有:N2,微西倾的红色河湖相地层,以粘土层为主,夹薄层砂砾层;砂砾层含水,构成本区泉水来源。N2之上是Q1-3的黄土层,最厚可达百余米(图1) 1.界线 2.坡积黄土 3.砂砾石层(河床相) 4.亚粘土(湖相) 5.砂砾和冲积黄土 6.马兰黄土 7. 黄土(Q1-2)8.红色粘土(N2) T1-4 ---各级河流阶地P---河漫滩n1----河床n2-----人工河道 图1 那勒寺河洒勒山附近河谷剖面 洒勒山位于那勒寺河北岸,为东西向延伸的黄土梁,长3公里多。其北岸是近直线型缓坡,南岸是凹坡。那勒寺河河谷断续分布着4级基座阶地,,一级高3~5米,河漫滩高1~2米。山的南坡不稳定,有大小不等、新老不一的滑坡、崩塌体存在。 1983年3月7日17时46分,南坡突然发生滑坡(图2、3),历时仅20~55秒,起始滑动的最低点在二级阶地前缘附近,最高点在梁脊,瞬间几千万立方米的土体迅速滑落,使近3Km2范围内的四个村庄、道路、3000多亩农田和一座水库毁于顷刻之间。滑坡前一年多,梁脊出现裂隙,并不断扩大和增多。1983年2月以来,裂隙扩展加快,山泉变混,水窖变形,3月3日起感到地动,夜间听到如牛吼般的“山鸣”,鸡犬出现异常。于是,政府动员群众外迁。尽管如此,仍死亡220多人,损失财产数十万元。 图2 洒勒山滑坡剖面图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8155-75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完 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的目 的在于应用,而实习正是理论知识与实地实际相结合 的过程。从理论到实际,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 次飞跃。我们有了理论知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很高 的分析实际眼前的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理论应验于实 地,用理论来知道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才 能真正了解地貌学。这种从理论上的认识到真正亲临 现场去分析问题,就是一次飞跃。因此,作为一个地 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学生,应该把实习看成是从理论 到实际的过程,把自己对每一种地貌类型的认识看成 是自己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这次实习无疑巩固了

地貌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热诚,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2.时间 1月16日至1月18日 3地点 肇庆市七星岩公园三水木棉围岗美东岗村三榕峡公路旁 二肇庆地区主要地貌类型 第一天,经过几个小时从珠海到肇庆的车程,在白土镇安顿好,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到这里的七星岩公园,考察七个秀丽的喀斯特石峰。由于地质运动,在七星岩附近形成了一个褶皱背斜山脉,正是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尤其是流水侵蚀,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部分岩石受风化成土,最终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再由于进一步流水侵蚀,成排的背斜谷地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阶段性作业12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作业1(共3次 课程名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学习层次:专科涉及章节:第1-2章 任课教师:林晓 一、概念题 1、第四纪地质学 2、地貌学 二、简答题 1、2006年获得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大奖的第四纪科学家是谁?请简述他的生平。 2、什么是地貌的发展,如何定义地貌发展的阶段性? 3、简述W.M.Davis侵蚀旋回学说 4、准平原、剥蚀面和侵蚀面如何定义并区分? 三、思考题 1、本课程所涉及的地貌、第四纪和新构造内容的学科发展概况,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以三峡库区为例,分析“构造—地貌—地质灾害发育”的耦合关系。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第四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2、地貌学: 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二、简答题 1、2006年获得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大奖的第四纪科学家是谁?请简述他的生平。 答:刘东生院士:1917年生,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毕业。1949年南京大学生物系肄业(原中央大学。在中国黄土第四纪的研究中进行了开创性工作。1991年当选INQUA第十四届大会主席。2002年4月获得“环境科学的诺贝尔奖”——泰勒奖。2006年获得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大奖,获奖金500万。颁奖机构评价他“在认识和应用陆地沉积物来理解全球环境变化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2、什么是地貌的发展,如何定义地貌发展的阶段性? 答:地貌的发展反映地貌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是在研究地貌静态的特征基础上,阐明地貌的动态变化过程。现在地貌仍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小地貌形态的发展速度较快,对工程和环境研究有重要价值;大型地貌发展时间较长,以地质时间尺度来计。 对于大型地貌地貌发展,可以划分出若干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它本身的特征,而后一阶段又包含前一阶段的若干特征。如:坳谷包含冲沟。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重点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landforms)。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5.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答:地形面——地表面具不同坡度的面。 古地形面——地质历史时期存在的、直观上看不出来的地形面,只有通过研

究才能确定。 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 地形点—— 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2.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答: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3.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答:(1)、气候 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地貌的时间、尺度不同; 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用程度不同; 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地貌组合。 (2)、植被 植被发育减弱地貌的形成;否则加速地貌的形成。 (3)、人工活动:加速地貌的形成。 (4)、地质构造 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4.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答:①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习题_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作业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 二、回答题与论述题 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3、研究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4、简述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 5、论述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论述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简史。 第二章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一、名次概念解释: 地貌、地貌的形态、地形线、地形面、地形点、谷中谷、地貌的基本形态、地貌的形态组合、地文期、现在地貌、古地貌、地貌与沉积的相关性、气候期、天气与气候、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二、回答题与论述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3.为什么要对大小不同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 4.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的什么? 5.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6.为什么说地貌形成的动力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7.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8.为什么地貌具有分带性? 9.温湿气候带地貌的特点? 10.什么是地貌的年代? 11.岩石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有什么作用? 12.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13.确定地貌地质年代的方法?

第三章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及重力地貌 一、基本概念 风化壳、残积物、滚落、崩塌、倒石锥、滑坡、片流 二、问答题 1、风化壳的分带及各带特征。 2、试述风化壳的类型与古气候的关系。 3、什么是古风化壳? 4、试对比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者的主要异同和关系。 5、试述风化作用与农业的关系。 6、不同气候带的风化壳有什么不同? 7、风化作用的地质、地貌意义。 8、根据什么指标来判定风化作用阶段? 9、试对比土壤与风化壳的区别。 10、试述斜坡上的动力地质作用。 11、如何区别地滑阶地、泥流阶地与河流阶地? 12、崩塌地貌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特征? 第四章陆地水流系统及其地貌 一、基本概念 侵蚀沟、坳谷、冲出锥、洪积扇、泥石流、河谷、侵蚀基准面、侵蚀谷、构造谷、隘谷、障谷、峡谷、河漫滩河谷、裂点、牛轭湖、河流阶地、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冲积平原、逆向河、水系、河流袭夺、断头河 二、问答题 1、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哪些主要地貌形态? 2、河谷的发育与新构造运动有什么关系? 3、坡积物与洪积物的地貌标志、沉积特征有何区别? 4、泥石流堆积物与洪积物有何异同? 5、泥石流发生区有何地貌特征?它的形成条件与滑坡有何异同? 6、什么叫裂点?它的地貌意义有哪些? 7、河床相冲积物有哪些主要堆积类型? 8、当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时,冲积物的类型和结构是否随之变化?为什么? 9、河流阶地有哪些主要类型?各有何特征?并用图示? 10、研究阶地水文工程地质有何作用? 11、认识平原冲积物相特征的水文工程地质意义有哪些? 12、确定河流类型的地貌学意义是什么? 13、分析控制水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14、造成分水岭迁移与河流袭夺的主要内、外力地质作用因素有哪些?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学习指南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学习指南 地理学是一门对野外实践要求较高的学科,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是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在不同区域、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并采用基础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并重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从而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并最终实现增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课程不同的实习内容,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方面进行学习以及野外实践。 第一节野外实习内容 1.1地质实习 本课程地质野外考察点分布见图1。具体实习内容如下: 图1 地质野外考察点分布图 (一)基本技能 1.学习使用罗盘确定地层、断层、节理等地质体的产状。

2.学习并熟练使用地形图、地质图,具体包括判读地形图、利用罗盘定向、用交会方法判定自己在图上的位置等,并在基础上认识地质图的基本含义。 3.了解地质观察点的内容,学习地质内容的记录格式。 4.学习野外地质素描的基本方法,以图件补充文字描述的不足。 5.学习实测剖面的基本方法,在野外选择适当地点实际施测,并将所获数据资料在室内整理成图。 (二)专业知识 1.对实习地区各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点建立系统性认识,并注意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2.学习对地层的观察和描述,包括其颜色、组分、结构、构造、特殊构造、胶结状态、风化程度等。 3.学习对矿物的观察和描述,包括矿物的颜色、形态、颗粒大小,晶体特点,硬度、比重、解理、断口、集合体形态,共生矿物组合以及产出状态等。 4.学习对化石的观察、描述和采集,包括化石的门类、形态特点、保存部位、数量多寡、共生化石种类以及保存化石的岩性特征等等,并进行采集和包装。 5.学习各种小型构造的观察和描述包括: (1)褶皱的形态,组成两翼的岩层和核部岩层的性质和时代,轴面产状,其他与褶皱伴生的构造现象等。 (2)断层面的观察(包括断层面清晰与否?平直或弯曲?是否发育断层泥和碎裂岩角砾岩等等),两盘相对位移情况,以及断层产生的构造部位等。 (3)节理的发育程度与岩性的关系,节理面产状,相关的节理组发育情况,在野外与断层的区别等。 6.观察各种地貌现象、植被现象、水文特征。并学习从地质学角度说明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例如,单面山常与某一坚硬岩层的存在有关;“逢沟必断”,石灰岩山头和砂页岩山头植被的差别;泉水或温泉产生的地质依据等等。 7.学习对矿区或矿点的地质观察,包括成矿条件、岩层发育、成矿部位、围岩蚀变特点、有用矿物产出的种类和特点。矿物共生组合等的观察和描述。 8.其他能够观察到的一切地质现象。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第一章绪论 一、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2.6Ma内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构造运动 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二、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地貌学基本概念 一、地貌的成因分类: (一)外力地貌(气候地貌):以外力地质作用主导而形成的地貌,一般以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组合。其分布规律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 垂直地带性。 (二)内力地貌(构造地貌):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貌。 a.新构造运动直接造成地貌:青藏高原隆起,三峡地形。 b.剥蚀构造地貌:指已形成的地质构造,经过外力风化剥蚀后,把其构造揭 露出来。 c.火山地貌:由于火山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 (三)人工地貌 二、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三、地貌发展阶段: 地文期:指以侵蚀和堆积为主的相互交替阶段。 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夷平面: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如一个地区一系列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 第四章流水地貌及堆积物 一、洪流:沟谷中流动的、水位暴涨暴落的暂时性水流称洪流。 洪流的特性:常发生在暴雨或冰雪消融的季节;历时短暂,流速大,水道紊乱;搬运力大于河流,分选作用差,地貌塑造和堆积过程比较迅速,并常伴生灾害。 (1)洪积物的岩性、岩相和结构 (P70) 定义:暴雨或冰雪消融季节,含有大量砂石高速运动的浊水流,分散成多股槽流或者槽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题-2017》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1.冰碛物具有( B ) A.颗粒磨圆度好 B.无层理 C.堆积物中含异源小 漂砾 D.细粒粒上保存有光面和擦痕 2.阿尔卑斯山北麓保存有( D ) A.玉木冰期 B.大理冰期 C.埃尔斯特冰期 D.大姑冰期 3.暗河沉积物( D ) A.无崩积、溶蚀残余粘土 B.的沉积相有规律变化 C.可塑造各种典型的河流地貌形态 D.没有二元结构4.地质 历史上曾出现过( B )三次全球性冰川作用 A. S,T,K B. Z,C-P,Q C.Z,P-T,Q D. O,K, E5.新构造运动是指( B ) A.新第三纪以来或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 B.从第三纪开始至现在的构造运动 C.新第三纪 以来和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D.现在仍 在活动的构造运动 6.从河谷的横剖面看,河谷的组成要素有( D ) A.谷麓和谷肩 B.谷缘和谷肩 C.谷缘和谷坡 D.谷底和谷坡 7.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有( C )A.地形坡度及 降水 B. 气候、温度、高度C.温度、 降水和地形 D. 地形起伏及温度高低 8.第四纪采用四分法,其年代界限分别是( C ) A. 0.8Ma,1Ma,12.5 万年,1万年 B. 1.7Ma,1Ma,12.5 万年,1万年 C. 2.5Ma,1Ma,12.5 万年,1万年

D. 3.5Ma,1Ma,12.5 万年,1万年 9.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 B ) A.中、高纬度高山区B.中、低纬度高山区 C.中、高纬度低山区D.中、低纬度低山区 10.阶地分为( C ) A.内叠阶地、上叠阶地 B.阶地前缘、阶地后缘 C.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 D.阶面、阶坡11.第四纪最主要特点是( A ) A.人类出现 B.部分地壳活动 C.小规模的冰川活动 D.哺乳动物大量绝灭 1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 D ) A.地层及沉积物 B.生物及气候 C.新构造运动与地壳发展 D.以上全部 13.第四纪一词(Quaternary)是1829 年法国地质学家( B )所创。 A.阿杜努伊 B.德努瓦耶 C.莱伊尔 D.席姆佩尔 14.教材采用的第四纪下限的古地磁年龄依据是( A ) A.松山/高斯极性分界 B.吉尔伯特/高斯极性分界 C. 松山/布容极性分界 D.吉尔伯特/松山极性分界 15. 2014版国际地质年代表规定第四纪下限年龄为( B ) A.0.78Ma B.2.58Ma C. 1.806Ma D. 2.4Ma 16.冰川作用在砾石表面时形成( A ) A.新月形擦口 B. 纺锤状撞痕 C.砸痕 D.泥质胶结物 17.下图砾石概率分布曲线③2 成因属于(D ) A.河流 B. 洪流 C. 风力或海浪 D. 以上成因可能都有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名词解释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其成因、形成年代、分布和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 2.地貌: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 3.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岩)体,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及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桌整体下滑的现象。 4.泥流:斜坡上的碎屑物质,被水浸湿饱和水分,在重力作用下呈碎屑流状顺斜坡向下流动的现象。 5.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和矿物受温度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的影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6.球状风化:在具有等粒结构的厚层砂岩或岩浆岩地区,风化过程常由节理先把岩石分割成块撞,而后的物理风化特别集中在节理的棱角部位因这些部位岩石的温差变化最大且最迅速,所以最易受剥落。棱角的逐渐剥落使石块圆化而形成石蛋地形。而岩浆岩地区由于物理与化学风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岩块呈同心圆状薄层脱落,这种现象称之为球状风化。 7.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 8.风口:在袭夺弯和断头河之间的局部河段,因断绝了水源,成为新的分水高地,但仍保持着原来的河谷形态,称为风口。 9.岩溶地貌:岩溶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 10.羊背石: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 11.风化壳:在地壳表层的不同深度,由于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气候、地形、岩性等)、方式(物理的、化学的)及强度的不同,导致风化物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残积物。 12.石窝:在陡峭的岩壁上,经风蚀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称为石窝。 13.黄土梁:黄土梁是长条状的黄土高地,可分为平顶黄土梁和斜梁两种。 14.山麓面: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15.逆向河:岩层倾向相反而汇入次成河的叫逆向河。 16.断层线崖:由断层活动造成的陡崖称为断层线崖。 17.猪背脊:如果岩层倾角较大,倾角通常>40°,则山岭形成两坡大致对称的猪背脊,也称“猪背山”。 18.水系:水系是指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水系的形式就是这种组合的形式,受一定地质构造和自然环境的控制,在平面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排列 19.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20.雪线:山区积雪随着季节而变化,冬季积雪区扩大,积雪高度也下降,夏季积雪区缩小,积雪高度也上升。在气候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是通过对距今二、三百万年以来(第四纪)的沉积、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进行研究进而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一门科学。特点:1、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主要研究内容1、第四纪气候;2、第四纪生物界;3、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4、第四纪构造运动;5、第四 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貌学: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研究对象:地 球地表形态。研究内容:1、研究地貌形态特征(几何特征和组合规律);2、研究地貌形 成的动力作用,发生发展的过程;3、研究地貌的组成物质,特别是堆积物质的组成物质; 4、研究地貌的形成年代; 5、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 6、地貌发生的阶段和规律。 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N)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的标志:1、地质 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3、沉积物标志:分布、成因类型与岩相、厚度;4、火山活动;5、地震;6、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研究方法: 1、定性法:1)地质法2)地貌法3)历史考古法; 2、定量法:仪器法。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活动构造: 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现代正 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之间的联系:1、时间上:第四纪研究260万年 以来的现象;地貌的基本形态奠基于新生代;新构造运动开始的时间,新近纪——第四纪。 2、空间上:第四纪堆积物都分布于地表或地下不深处;地貌是地表形态;构造运动控制 地表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分布。3、成因上: 地貌学的基本原理:是指内力和外力共同作 用的结果。4、研究方法: 三者之间相互关联。5、实践应用: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 铁路。 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2、第四纪资源的开发利用;3 、工程 建筑; 4、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研究; 5、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密切 构造地貌: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 识别标志:构造面(岩层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侵入岩体表面、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 界面等)与地表面基本一致,就称为构造地貌。 水平岩层构造地貌:由沉积盆地的水平岩层经构造上升受剥蚀形成。(图ppt02第3页)演化过程:1、地壳上升形成构造高原;2、在高原边缘外力剥蚀,形成构造阶地;3、

地质地貌学作业

地震,火山,构造运动三者 之间的概念,异同,两两之间的关系 。。。。。。。。。。。。。。。。。。。。。。。。。。。。。。信息工程(2)班黄剑116122 学号:20121004112 1,地震的概念: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也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火山的概念:火山是一个地质概念,是由固体碎屑、熔岩、流或穹状喷出物围绕着其喷出口堆积而成的隆起的丘或山。在地壳之下100至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 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分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而喷出的岩浆在地面上冷却后就形成了火山。火山活动常常伴随有地震活动。 是由于地球内部软流圈的热对流造成的。而当板块互相推挤,密度较大的一边会下降到另一边下方,称作隐没,而发生隐没的带状地区称为隐没带或聚合性板块交界。地底的高温会将隐没的板块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借由浮力缓缓上升,最后聚集成为岩浆库,就是火山底部储存岩浆的场所。而当岩浆中的气体压力累积到一个程度,火山就爆发了。 熔岩迸发 火山的形成是地表下面,越深的地方,温度就越高,大约在20英里深处,温度之高足以熔 化大部分岩石。岩石熔化时,就会膨胀而需要更多更大的空间。这种被高温熔化的物质便会沿着隆起造成的裂缝上升。当熔岩槽里的压力大于它上面的岩石的压力时,便向外爆发而形成一座火山。 3.构造运动的概念:构造运动首先是地球内部物质运移的内因引发的内生构造运动,但也有地球外部原因引起的外生构造运动,如直接的天外事件(陨星撞击、月地引力固体潮等),但这些外因也必须通过地球本身的作用,才能形成一定规律性的构造现象。 构造运动主要概括了内生的构造作用。地球的重力促使地球内部按物质比重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形成完好的圈层结构。这种圈层形成过程已使地球在地质史中释放出了大量的重力能。现今地球的构造运动的产生,则主要因地球内部的放射热能积累导致地幔物质的热对流(见地幔对流说)。 从现代板块构造模式的运动速率的测定可以推知,板块运动速率比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速率

肇庆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7828-22 肇庆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 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肇庆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完整 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肇庆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懒人有懒招~本来想把它做成网页的,只是图片排版太麻烦了,我又懒,只好干脆直接复制图片好了。只是热点编辑也同样要花时间的~ 这篇实习报告是我感觉最满意的一份作业,当我打印出来捧在手中的时候,心里不知有多自豪~ 砂岩、夹粉砂岩;在西江南岸侵蚀低山、侵蚀台地和冲积平原上也有部分出露。在断层线附近还有老虎坳组(d2l)的砂砾岩、石英砂岩夹砂质页岩、泥质页岩,估计是上覆新地层被侵蚀掉而出露表层的。 另有两组为晚泥盆世地层,分别为帽子峰组(d3m)的页岩、粉砂岩、砂岩互层、夹灰岩和天子岭组(d3t)

的灰岩和泥质灰岩、夹钨质页岩。 4. 石炭系(c) 石炭系的地层广泛出露于西江北面的冲积平原上,由西江北岸出发,向北岭方向分别从岩关阶(孟公坳组)(c1y)砂页岩过渡到测水段(c1dc)石英砂岩、泥质页岩夹煤层。 七星岩地区也主要为石炭系的地层,石牌附近为石磴子段(c1ds)微粒灰岩夹泥质页岩,阿波岩为壶天群(c2+3ht)白云石化灰岩、微粒灰岩、夹角砾状灰岩。 5. 二叠系(p) 龙潭组上部(p2lb)石英砂岩、页岩与粉砂质页岩互层、夹煤层只在图中西江东南的冲积平原上找到一处,位于高要市东北部。 6. 三叠系(t) 这一时代的岩石出露得不多,可以看到只在高要市西北的山地有分布。为砾岩、砂砾岩、石英砂岩、粉砂岩与泥质页岩互层、夹灰质页岩及煤层(t3r-j1a) 三叠纪时期比较重要的地层是晚侏罗世燕山三期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考试总结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1、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地貌去认识地质,;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 2、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发展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3、内力地质作用造成地表大型的地貌骨架,或隆起为高山、高原,或下沉成为海洋盆地。 4、外力地质作用主要是将地表夷平,使高地削平,低地填高,于是地表就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各种地貌。 5、第四纪历史有如下的基本特点: (1) 经历时间短暂 (2)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显著:古气候以显著变冷为特征(同时也存在冷暖、干湿的波动),多次出现冰川活动。这也是它与第三纪的主要区别。 (3)第四纪生物演化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人类, (4)第四纪以松散堆积的沉积物为主要特征。绝大多数沉积物尚未完全固结成岩 (5)第四纪地壳的新构造运动活跃:主要表现为火山活动和地震现象的频繁发生。 6、新构造运动是指自新近纪至今发生的地壳运动,由新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质构造称为新构造。 7.地貌基本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8、地貌基本形态是指地貌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Ⅴ级地貌),如:冲沟、沙丘、角峰等 9、地貌的形态测量特征有:高度、坡度和地面切割程度 10、地貌的成因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1>.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1岩性(抗蚀性)如对河流分布和溶蚀地貌的影响,并受气候条件和时间的限制○2地质构造地貌对构造的适应性、构造形态在地 貌上反映为两种基本形式(顺构造和逆构造地形)。如背斜顾、向斜山、大的构造控制主要山系、河流沟谷) 2>.地貌形成的动力(内、外力地质作用是基本动力“如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冰川、河流、风、温度变化) 3>.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气候、新构造运动、植被、土壤和人工活动等 11、地貌年代是指地貌形态形成的年代。常分为:地貌相对年代和地貌地质年代。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意义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意义 -----从环境变化角度,看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学科研究意义第四纪时期的全球气候很不稳定,不仅发生了剧烈的降温,而且出现了冷-暖或干-湿频繁的波动,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从而导致了地球表层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如动植物的更替和迁徙、海平面的波动、地貌形态的变化等。因此,重建这段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揭示其变化规律和动力机制是第四纪地质研究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第四纪开始后,以北半球为例,地球上寒冷气候带向南迁移,使得高纬度地带和高山地区广泛发育冰盖或冰川,出现冰期。冰期时,北半球副热带干旱地区的北缘落入西风带内,降水量增加。两个冰期之间称为间冰期。间冰期由于气温回升,冰川消融,北半球副极地高压带向极地方向推移,北半球干旱地区的降水量则减少。 青藏高原大面积、大幅度的抬升,是我国新生代以来环境演变中最突出的区域性事件,也是第四纪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高原的迅速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自身的自然面貌,还直接控制了季风的行成,从而完全改变了我国自然地带的分布规律和区域分异规律,行成了在东干寒、夏湿热的水热条件下进行的自然地理过程。中国第四纪古人类也因西部青藏高原的隆升,逐渐从植物多样性的西南往东转移并向北辐射,这种辐射对中国以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第四纪以来的气候格局及变化对人类的发展影响最大。 第四纪时间短暂,总的来看生物的演化是不明显的,但受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植被的演替和动物的迁移改组极为常见。第四纪是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行成发展时期,第四纪生物的演变是不平衡的,哺乳动物变化最大,而植物和海洋生物的变化都小。 新构造运动和第四纪气候对现代地层、地貌及生物分布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对他们的研究是开发和利用第四纪资源和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也是水利、水电、水运、地上和地下交通与管线勘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灾害和地球环境变化和预测研究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气候,而且对恢复当时的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对探讨古人类的生存时代和生活条件等都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后作业提升:2.3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后作业提升5河流地貌的发育 【基础演练】 河流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流淌,是一种河流造就的地貌景观,地理学者把它称作曲流地貌或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湿地等平坦地区。下图为青藏高原上青海省玉树直门达村附近的通天河,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如游龙一般蜿蜒曲折,被称为“嵌入式蛇曲”,展现另类的立体蛇曲之美。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是() A.侧蚀作用强烈,更加弯曲 B.位于青藏高原,高差更大,立体感强 C.流量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D.地壳断裂下陷,峡谷幽长,更加柔美 2.据材料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 ①冰川侵蚀②地壳隆起③侧蚀④断裂下陷 ⑤下切侵蚀 A.②④⑤B.②③⑤ C.③④⑤D.③②⑤ 读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Q两区域的等高线图,完成3~4题。 3.有关图中P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7月最显著 B.分布于河流入海口处 C.形成与风力作用相关,1月最显著 D.组成物质大小混杂无分选 4.按照“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落”的原则,聚落选址在Q地的最佳位置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地貌名称: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2)甲、乙、丙地貌都是由地质作用中的________力作用形成的。 (3)甲地貌一般分布在________。乙地貌多分布在________。 (4)关于乙、丙两图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乙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风力侵蚀地貌 B.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湿润地区 C.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 D.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能力提升】 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A.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B.风力搬运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D.风化作用 7.图b所示地形剖面对应图a中的()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读书报告材料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读书报告题目:地貌景观与旅游地质 院系 姓名 班级 学号 任课教师 2013年5月4日

地貌景观与旅游地质 摘要:自然地貌景观的美是一种自然美,是大自然塑造的一种”形体”语言,人们不仅可以从中欣赏到自然界的风韵,冶情操,而且认识了自然界的神奇。我国复员辽阔,地貌景观多样,有风姿不同的山岳地貌景观;有银埂玉盘似的流水地貌景观;有宛如旧堡古刹的风城地貌景观;有礁石累累的海岸地貌景观;更有色彩斑斓、独具一格的丹霞地貌景观。种种自然地貌景观多姿多彩,神秘奇特,令人向往,给人以美的享受,也由此带动了旅游地学的诞生和发展。 关键词:地貌景观旅游地质旅游地质资源 近年来地质旅游资源迅速发展,成为了自然旅游的主体,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介绍我的家乡的旅游地质资源。

一旅游地质资源 旅游地质是地质学分支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介于旅游学与地质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主要任务是运用地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分析、解释名胜区、风景点、地质景观等旅游资源的成因、演变及发展,并着重于对自然景观作科学性的描述与探讨,研究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规划、利用和保护,以推动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研究对象为旅游地质资源。 在《中国旅游地质资源说明书》中对旅游地质资源的定义是:“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它包括自然遗迹、人类文化遗迹(遗址及各种遗存等)、人类与地质体相互作用的遗迹(即人类开发了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以及人类遭受的地质灾害等各种遗迹),前者又可称为地质旅游资源,后两者可合称人文地质旅游资源。 《中国旅游地质资源说明书》将地质旅游资源分为35种,给旅游地质提供了一份较完全的分类参考:重要地质剖面;重要化石产地;有特殊价值的矿物、岩石、矿床产地;重要地质构造遗迹;古人类遗址;溶洞;碳酸盐岩峰丛、峰林地质景观;碳酸盐山岳丘陵地质景观;高山钙化地质景观;砂岩峰林地质景观;土林地质景观;丹霞地质景观;雅丹地质景观;沙漠地质景观;花岗岩山岳丘陵地质景观;火山及熔岩地质景观;变质岩山岳丘陵地质景观;海岸地质景观;现代山岳冰川地质景观及登山地;古冰川遗迹;冻融地质景观;峡谷;瀑布;河流地质景观;温泉及地热地质景观;具有特殊意义的泉;地震遗迹;崩坡、滑坡、泥石流遗迹;陨石坠落遗迹;重要古代水利工程;古采矿、古冶炼遗址;古烧瓷遗址;石窟、岩画及摩崖题刻;其他地质景观;多种地质景观。 地质旅游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的主体,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在第三产业中已占绝大部分比例,地质旅游的蓬勃兴起,成为推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

浙江高三选考二轮复习 微专题(11)地质地貌①

【选考专题】高三选考二轮复习微专题(11)地质地貌①(2020·湖南高三)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依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观测点的相关信息记录在下表。完成下列各题。 3.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 A.南北方向 B.东西方向C.西北—东南方向D.东北—西南方向 4.该小组考察的构造地貌为 A.背斜山B.背斜谷C.向斜山D.向斜谷 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5.该河谷()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6.本次洪水()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下图为某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7.流水侵蚀作用最活跃的是 A.①B.②C.③D.④ 8.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 A.B. C.D. (2020·福建高三期末)携带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洪流在山区沟口堆积形成的扇状地貌称为泥石流扇。下图示意云南境内怒江北段地区泥石流扇分布。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当地聚落向泥石流扇拓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題。

9.图示地区泥石流扇广布的物质条件是 A.岩体破碎 B.地形险峻 C.河流众多 D.降水集中 10.当地聚落向泥石流扇拓展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平缓 B.降水丰沛 C.河网稠密 D.土壤肥沃 11.下列泥石流防范措施.正确的是 ①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 ②在冲沟中堆放弃土弃渣 ③发生时尽快向谷内躲避 ④在沟道两侧修筑防护堤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 (2020·河南高一期末)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岛上多石灰岩低丘,最高处海拔253米,植被稀少。该国旅游业发达,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戈佐岛西北角,但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下图为马耳他简图及其著名景点“蓝窗”。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2.形成“蓝窗”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排序正确的是 A.沉积、地壳抬升、海水侵蚀 B.地壳抬升、沉积、海水侵蚀 C.海水侵蚀、沉积、地壳抬升 D.地壳抬升、海水侵蚀、沉积 13.一年中,“蓝窗”受外力破坏最强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