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机械运动12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1)教案(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1)教案(新 版)浙教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知道运动的绝对性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⑵会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⑶能够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⑷能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 线运动。 2.过程、方法目标: ⑴通过实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概括能力。 ⑵通过参照物的判别及物体运动状态的判别,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介绍地球同步卫星及其使用和我国航天技术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民族 自豪感。 ⑵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分类 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 教学设计: 一、引入: [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部附近浮动着一个小物体,飞行员认为是一只虫子,抓过来一看却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事呢? 二、参照物: [回顾]:①教师在讲台上走动②汽车在公路上奔跑③水在小河里流动;它们都属于机械运动,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讨论]:这些位置变化,必须经过比较以后才能得知,在上述三例中,是将她们分别与谁比较后得知的?平时我们总认为房子是静止的,这其中有无比较物?比较物是哪一个?[讲解]:讲述并板书参照物的定义 [讨论]:如果没有参照物,能不能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总结]:1.举例说明判断物体动、静必须有参照物 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根据具体情况应该选择最方便、最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通常把地球或相对于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三、运动获得静止的相对性: [演示]:幻灯片演示一辆运动着的汽车,车内有一货物和一个乘客。 [讨论]:1.你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还是运动。 2. 车内的乘客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3.你两次用的参照物是什么?这一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举例]:让学生举出同一物体以某一物体作参照物是运动的,但以另一物体作参照物时是静止的例子。 [概括]:由各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讨论]:1.“一切物体时刻都在运动着”和“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2.法国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 3.黑板刷在黑板上向右擦时,若以黑板为参照物,刷子怎样运动?若以刷子作参照物,黑板是否运动,向何方向运动? 4.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有人认为某物体在前进,但同时有人则认为此物是向后退的?举例说明。为什么人们的说法会不同呢? [介绍]:介绍地球同步卫星,适当介绍其作用及我国航天技术情况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机械运动的分类: [举例说明]:以打篮球时一个运动员的跑动为例,说明一般情况下运动是复杂的。对于运动员来说,他运动的快慢不断变化,运动方向也不断变化,若把运动员在一场球赛中走过的路线画出来,则极为杂乱。 [读图比较]:比较汽车的运动和过山车的运动,发现两者运动路线的形状不同,一个是直线,一个是曲线。

物理机械运动题20套(带答案)

物理机械运动题20套(带答案) 一、初中物理机械运动 1.下图是一款既能健身又低碳的“共享单车”,它是互联网、智能手机、GPS定位系統和单车的资源整合,关于“共享单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单车手把上的花纹是为了减小摩擦 B. 单车坐垫设计为较宽,目的是为了增大压强 C. 以行驶单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房屋是静止的 D. GPS通过电磁波把单车的位置信息传递统信息处理中心 【答案】D 【解析】【解答】单车手把上的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单车坐垫设计为较宽,目的是为了减小压强;以行驶的单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房屋相对于单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房屋是运动的;GPS是通过电磁波把单车的位置信息传递给信息处理中心的。 故答案为:D。 【分析】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被研究的物体跟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广播、电视、移动通信、卫星都是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 2.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 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B. 甲乙两同学始终在运动 C. 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慢 D. 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在15s时,甲乙离出发点都是100m,故两同学相遇,故A正确;B、由图象看出甲乙两同学甲始终在运动,乙在10~15s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乙同学静止不动,故B错误; C、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乙同学通过的路程大于甲同学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故C正确;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一.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的运动。也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2.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除研究对象本身外),科学中一般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以不加以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做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则要作出说明。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4.机械运动的分类: 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而直线运动根据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即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不发生变化的运动。 5.比较物体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大的速度快;⑵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用时少的速度快。 6.速度和平均速度 ⑴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科学量。 ①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②计算公式:v=s/t ;变形公式:s=vt t=s/v ③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记作:m/s常用单位:千米/时,记作:Km/h 换算关系:1米/秒= 3.6千米/时“1米/秒”表示: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为1米。 【注意】Ⅰ在速度计算中,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必须对应于同一个物体;运算中单位要统一,且要带单位计算。 Ⅱ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时刻的速度是一定的,不能认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Ⅲ速度常识:人步行的速度为1.3 m/s,自行车的速度为4.2 m/s,高速公路上汽车的速度约为100 Km/h,动车组的速度约为200 Km/h,大型喷气式飞机的速度约为900 Km/h,空气中 声速为340 m/s,光和无线电波(电磁波)的速度3×108 m/s。 ⑵平均速度: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t算出来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即平均速 度等于某段路程及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的比值。 二.力的存在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

(物理)中考物理机械运动练习题及答案

(物理)中考物理机械运动练习题及答案 一、初中物理机械运动 1.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培养同学们正确使用仪器的技能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过程中,发现横梁不平衡时可调节平衡螺母 B. 用实验室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应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再读数 C. 用弹簧测力计在杠杆平衡实验中测量拉力时,竖直调零后,倒置时不需要调零 D.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可让整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答案】 D 【解析】【解答】A、称量物体质量时,若天平横梁不平衡,要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来使天平的横梁平衡,不能调节平衡螺母.A不符合题意. B、温度计读数时,如果从液体中取出,其示数会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用弹簧测力计在杠杆平衡实验中测量拉力时,竖直调零后,倒置时仍然需要调零,C不符合题意. D、使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物体的一端要对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跳伞运动员匀速下落的过程中,机械能减小 B. 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不变 C. 行驶的汽车上的乘客看到路边的树向后退去,他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D. 站在上升的电梯里的人受到电梯地板的支持力大于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 【答案】A 【解析】【解答】解: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节、机械运动 1、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相对于这个标准,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 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静止或运动) 3、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空间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4、 5、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 ⑵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通过的时间 6、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它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变形公式: 7、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读作:米每秒。常用单位:千米/时,符号:km/h,读 作千米每时。换算: 1米/秒=3.6千米/时, 1千米/时= 1/3.6 米/秒 注:①单位换算过程:2m/s=2×3.6km/h=7.2km/h(过程单位同后) 10米/ ⑤常识:人步行速度:1.3米/秒,自行车速度:4米/秒,汽车速度:30米/秒,光速:3×8 秒 第二节、力的存在 8、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9、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接触也能产生力, 如吸铁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如相互挨着的课桌) 10、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 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大小是否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但填写时都写运动状态改变)。 1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比如两车追尾,后车撞了前车,两车都损毁

机械运动教案(浙教版科学七下)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年级:初一 一、教材分析 本教学片断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三章第一节,教材首先由跳马运 动介绍了机械运动的定义,在引出参照物的选择,然后进一步对机械运动进行分类,最后引出速度秒速机械运动的快慢,并探讨了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本教学内容属于运动和力的章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机械运动,本教学片断的参照物的选择、机械运动的分类以及速度的计算,为之后复杂的物体匀加速运动,变速运动等打下基础,也为接下来物体在电场中运动、在带电磁场中运动埋下了伏笔。 二、学情分析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该教学片断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阶段,但是仍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之前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对于机械运动的概念以及机械运动的分类已经基本都所了解,并且对于速度 的感性认识也有所体会,比较容易就能掌握速度的概念。 并且该阶段的学生,由于错误的前概念,会习惯性地把地球作为参照物,对于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概念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对于本堂课从活动中自己归纳总结比较速度的方法的能力上还有待加强,以及在速度的具体计算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对速度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的分类、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参照物的选择、速度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结合实例,理解并掌握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状态。

2. 能对生活中机械运动进行简单的分类。 3. 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运用于生活中的实例。 【过程与方法】 1. 能通过课本比较两车的运动,自行归纳机械运动的分类方法。 2. 能结合课本边角A、B两车的运动快慢,自行推导速度的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课本有生活实际推导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通过课本的两次对比活动,提高学生从活动自行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 学素养。 五、教学方法 教学:教授法、探究法、问题链驱动教学 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链接生活,创镜激疑 (教学目标:由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创镜激疑】 播放视频一一运动员跳马的过程。 问题一: 观察跳马过程中,运动员什么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引出机械运动的概念: 物体的空间位置不断发生着变化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问题二: 怎样判断运动和静止?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练习题(答案解析)

第二章机械运动——长度时间测量、运动描述习题 1、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人测量方法都正确,他们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一定相同 B.一个人测量方法正确,多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一定相同 C.两个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其中至少有一个人测量方法错误 D.两个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两人的测量方法可能都正确 2、在校运动会上,裁判员要测量运动员的跳远成绩,下列测量工具中合适的是()A.分度值是1mm的米尺 B.分度值是1cm,长30m的皮卷尺 C.分度值是1mm,长30m的钢卷尺 D.游标长尺 3、某实验小组用同一把最小分度值为厘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在下列记录的数据中正确的是() A.6.2分米B.62厘米C.6.20分米D.620.0毫米 4、一列蒸汽火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远处的人看见火车头上冒出的烟是竖直向上的.这是由于() A.当时外界无风 B.火车顺风行驶,车速与风速大小相同 C.烟的喷出口是竖直向上的 D.烟有惯性 5、某乘客坐在一列火车里,他看见窗外另一列火车向正东方向行驶,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乘客坐的火车一定向西行驶 B.乘客坐的火车可能向东行驶 C.乘客坐的火车可能向西行驶 D.窗外的火车有可能静止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乘船的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A.彩云B.轻舟C.高山D.两岸 7、(2011?济宁)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cm. 8、为测量书本中一张纸的厚度,有位同学这样做:先测整个课本的厚度,结果为0.7cm,然后他翻到课本的最后一页,看到页码为178,他计算得到纸的厚度为: 0.72cm÷178=0.004cm. (1)他计算中存在的错误是:; (2)正确的计算应当是:. 9、(2005?江西)在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时,停表的示数如图所示,该停表所示的时间为 min s. 10、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刻度尺要放有刻度的一边要被测物. (2)读数时视线要和尺面. (3)要估读到的下一位,并记下. (4)多次测量取作为最后的测量结果.

最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最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学生课前准备 利用体育活动——跑步进行比较运动快慢的竞赛活动,拍成录相。自带车模。 教学器材(学生分组) 金属车、木头车、米尺、秒表、长木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1: 放映多媒体有关运动片段,指出:坐火车或汽车时,窗外的树木真的向后运动吗? [实验]1 书上固定着笔沿桌面而移动(分析书和笔的运动情况) [表演] 一人在班上行走;两人在班上并排行走 [板书] 机械运动 1.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改变叫运动 2.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引入2

[演示实验]2 (1)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 (2)用线拴着小球,让小球做圆周运动 (3)让电动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 分析:三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实验]3 (4)陀螺的旋转(滚动笔杆) (5)擦黑板 总结:不同类型的运动 [读图] 书第51页比较两辆汽车的运动 填写框图将机械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填入下表 分析得出结论: 二、不同类型的运动 引入3: 1.蜗牛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汽车在笔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他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什么不同?物体运动有快有慢,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播放百米赛跑的录象,问:这两名同学谁跑的快?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相同路程,用时短者快) 3.车模比赛,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相同时间,看谁运动的远;或者路程相同,看谁先到终点)

[小组探究] 书第52页 1.定性比较:发铁质车、木质车两种。启发用两种比较方法。 2.定量比较:只用一辆小车,由学生自定路程或时间长短进行测量。 [结论] 相同路程比时间 相同时间比路程 讨论思考:实验中,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如何比快慢? 结论: 三、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速度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速度 = v = 3.单位:国际单位——米/秒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 课堂练习:甲20秒钟走了30米,乙50秒钟走了180米,谁运动快? 投影1 = 1.5 = 3.6投影2 (1)1米/秒 =_____________千米/小时 (2)1千米/小时 =_____________米/秒 投影3 计算过程及结果

七年级科学下册《机械运动》教案 浙教版

《机械运动》教案 第一课时运动和静止 一、学情分析 在前一节中学生学习了运动的各种形式,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运动和静止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从而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再提出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结合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判断参照物,学生兴趣往往比较浓厚,但参照物的选择只要让学生有常识性了解即可,不必展开。 机械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让学生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是物体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学生接受这个概念是有困难的,主要让学生接受用这种浅近的说法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能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 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巴黎的报纸有一次曾刊出一则广告,里面说每个人只要花2角5分钱就可以得到又经济又没有丝毫危险和疲劳的旅行方法。果然有一些轻率的人按地址寄了2角5分钱去。这些人每人得到一封回信。内容是这样的: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要点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要点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4.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5.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6.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7.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8.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 = v 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9.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0.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s = v t,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1.根据公式s = v t ,可求路程、速度和时间。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归纳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5)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7.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8.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9.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10.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1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12.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13.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14.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15.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16.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七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练习题

七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 1分,共 43 分) 1.物理学中把叫做机械运动,它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其中直线运动又可分为直线运动和直线运动. 2.在研究物体做机械运动时,被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 取决于这就是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 3.我国古书《套买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运动 的的生动描述,其中“舟行” 是以为参照物,“人不觉”是以为参照物 . 4.乘客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以火车为参照物人是的,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时,人是 . 5.平时所说“月亮躲进云里”是以为参照物,说“乌云遮住了月亮”是以为参照物 . 我国发射的风云二号通讯卫星相 对是静止的 . 相对于是运动的 . 人们常说地球在公转的同时自转着,“公转”是以为参照物,自转又是以为参照物 . 6.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 7.空中加油机在空中给歼击机加油的过程中,若以为参照物,他们都是运动的,若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歼击机是的 . 8.“旭日东升”是以为参照物的,“日落西山”是以为参照物的 . 9.坐在甲车里的人,看见路边

树木向北运动,他是以为参照物 .他看到并排的乙车静止,若以树为参照物,乙车是 的 . 10.长征三号火箭运载同步卫星升空,此时,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的,以火箭为参照物,卫星是的,当卫星脱离火箭绕地球运转时,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的,以火箭为参照物,卫星是的 . 11.小红骑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当天虽无风,但小红骑在车上觉得刮了西风,以小红为参照物,空气是向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红向行驶 . 12.不变,沿着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 13.我们唱的歌“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是以为参照物 . 14.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一般选_____ 做参照物。 15.车里的人看路边的树向后退是以____ 做参照物。 16.物理学里把________________ 叫做机械运动。 17.乘客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以火车为参照物。人是____ ,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人 是________ 的。 18.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 ____ 为参照物。月亮在云间穿行,这时我们是以 _______ 为参照物。 19.以 ______ 为参照物,人造地球同步卫星是静止的,以______ 为参照物,人造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的。它绕地心旋转一周需 _____ h。 二、判断题(每小题 2 分,共 20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学生课前准备 利用体育活动——跑步进行比较运动快慢的竞赛活动,拍成录相。自带车模。 教学器材(学生分组) 金属车、木头车、米尺、秒表、长木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1: 放映多媒体有关运动片段,指出:坐火车或汽车时,窗外的树木真的向后运动吗? [实验]1 书上固定着笔沿桌面而移动(分析书和笔的运动情况) [表演] 一人在班上行走;两人在班上并排行走 [板书] 机械运动 1.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改变叫运动 2.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引入2

[演示实验]2 (1)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 (2)用线拴着小球,让小球做圆周运动 (3)让电动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 分析:三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实验]3 (4)陀螺的旋转(滚动笔杆) (5)擦黑板 总结:不同类型的运动 [读图] 书第51页比较两辆汽车的运动 填写框图将机械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填入下表 分析得出结论: 二、不同类型的运动 引入3: 1.蜗牛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汽车在笔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他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什么不同?物体运动有快有慢,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播放百米赛跑的录象,问:这两名同学谁跑的快?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相同路程,用时短者快) 3.车模比赛,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相同时间,看谁运动的远;或者路程相同,看谁先到终点)

[小组探究] 书第52页 1.定性比较:发铁质车、木质车两种。启发用两种比较方法。 2.定量比较:只用一辆小车,由学生自定路程或时间长短进行测量。 [结论] 相同路程比时间 相同时间比路程 讨论思考:实验中,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如何比快慢? 结论: 三、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速度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速度 = v = 3.单位:国际单位——米/秒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 课堂练习:甲20秒钟走了30米,乙50秒钟走了180米,谁运动快? 投影1 = 1.5 = 3.6投影2 (1)1米/秒 =_____________千米/小时 (2)1千米/小时 =_____________米/秒 投影3 计算过程及结果

浙教版七下科学机械运动教案

第二节机械运动(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知道运动的绝对性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⑵.会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⑶.能够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⑷.能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 线运动。 2.过程、方法目标: ⑴.通过实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概括能力。 ⑵.通过参照物的判别及物体运动状态的判别,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介绍地球同步卫星及其使用和我国航天技术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民族 自豪感。 ⑵.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分类 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 教学设计: 一、引入: [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部附近浮动着一个小物体,

飞行员认为是一只虫子,抓过来一看却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 这么大的本事呢? 二、参照物: [回顾]:①.教师在讲台上走动②.汽车在公路上奔跑③.水在小河里流动;它们都属于机械运动,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讨论]:这些位置变化,必须经过比较以后才能得知,在上述三例中,是将她们分别与谁比较后得知的?平时我们总认为房子是静止的,这其中有无比较物?比较物是哪一 个? [讲解]:讲述并板书参照物的定义 [讨论]:如果没有参照物,能不能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总结]:1.举例说明判断物体动、静必须有参照物 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根据具体情况应该选择最方便、最合 适的物体作参照物,通常把地球或相对于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三、运动获得静止的相对性: [演示]:幻灯片演示一辆运动着的汽车,车内有一货物和一个乘客。 [讨论]:1.你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还是运动。 2. 车内的乘客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3.你两次用的参照物是什么?这一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举例]:让学生举出同一物体以某一物体作参照物是运动的,但以另一物体作参照物时是静止的例子。 [概括]:由各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讨论]:1.“一切物体时刻都在运动着”和“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教学提纲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 识点汇总

第一节、机械运动 1、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相对于这个标准,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 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静止或运动) 3、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空间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4、 5、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 ⑵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通过的时间 6、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它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变形公式: 7、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读作:米每秒。常用单位:千米/时,符 号:km/h,读作千米每时。换算: 1米/秒=3.6千米/时, 1千米/时= 1/3.6 米/秒 注:①单位换算过程:2m/s=2×3.6km/h=7.2km/h(过程单位同后) ⑤常识:人步行速度:1.3米/秒,自行车速度:4米/秒,汽车速度:30米/秒,光 10米/秒 速:3×8 第二节、力的存在 8、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9、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接 触也能产生力,如吸铁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如相互挨着的课桌)

10、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 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大小是否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但填写时都写运动状态改变)。 1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 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比如两车追尾,后车撞了前车,两车都损毁 1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牛顿,简称牛,符号N表示。 常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一个苹果重2N 13、力的测量:测力计,常用测力计为弹簧测力计 14、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受拉力越大, 弹簧伸长越长) 使用方法:“看”:使用前注意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指针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注: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15、弹性: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性质 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1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7、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 示力的方向,在箭头边上标上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18、作图步骤:①线段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②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几何中 心,③箭头画在线段的末端。④箭头旁边标上力的大小(一般的力用F,重力用G,摩擦力用f)。 注:①检查作图时按作图步骤检查一遍;②若只告诉质量,必须把质量化成重力再作图,必须写出转化过程,质量不能作图。 第三节、重力 19、重力: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一般说的物体重量、物重等都指重 力)。地面和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0、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管物体在斜面还是在水平面上,不管作向上运动还是向 各个方向运动或静止时,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水平器。 21、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重心的确定:质量分布均匀且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注:①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圆环的重心。②重心位置不随物体放置方式及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22、重力公式(重力和质量成正比):G=mg m=G/g g=G/m ①m表示物质的质量(单位:千克),G表示重力(单位:牛) ②g=9.8牛/千克,含义:在地球表面或附近某处每千克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 牛 ③如果没有说明,则一般默认用g=9.8牛/千克计算。若有注明则用g=10牛/千克 计算 23、重力大小的影响因素:①跟纬度有关,维度越高,重力越大;②跟高度有关,高度越高,重力越小;③跟星球有关,月球上受到的重力约为地球的六分之一(到月球上的物体,质量不变,重力变小)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1节机械运动教案

《第1节机械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参照物而言。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物体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2、根据分类标准不同,将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还可以逐级分类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在给定器材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4、确认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叙述速度的意义,写出速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 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利用运动速度的公式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能够对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5、能够说出平均速度的作用,会使用简单的器材测量平均速度,能够利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从情景再现,生活体验中提炼科学知识,应用科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种哲学概念的初步建立。 二、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分类。 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三、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金属车、木头车、米尺、秒表、长木板、有关课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放映多媒体有关运动片段,指出:坐火车或汽车时,窗外的树木真的向后运动吗? 新课讲解: 一、参照物 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 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教师出示图片电梯: 地面上的人看电梯中的人:运动 电梯中的人看电梯中的人:静止 为什么对同一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呢? (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 老师补充: 我们在判断一个人高低的时候有个标准,同样我们在研究物体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时候,也要选择一个标准,是把地球看成不动的物体,把地球作为标准,这些物体相对与地面的位置变化的,我们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的;这些物体相对与地面的位置不变的,我们认为是静止的。如,人站在教室里,相对于地面来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说人是静止的,如果走动了,则相对于地面来说发生改变,我们说是运动的。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所以我们说物体的静止或运动是相对与参照物来说,但平时我们通常没有说明参照物指 什么。我们把事先被选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带领学生阅读P89页阅读,思考为什么飞行的子弹能用手抓住。 二、机械运动的分类 [实验](1)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 (2)用线拴着小球,让小球做圆周运动 (3)让电动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 分析:三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实验](4)陀螺的旋转(滚动笔杆) (5)擦黑板 总结:不同类型的运动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1节机械运动同步练习C卷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1节机械运动同步练习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5题;共30分) 1. (2分)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一列火车,放在车厢小桌上的茶杯,相对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A . 这列火车 B . 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 C . 关着的车门 D . 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 2. (2分)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错误的是 A . 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 B . 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 C . 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 . 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3. (2分)2011年5月15日,国际田联110m栏钻石联赛上海站敲响战鼓,冠军争夺在刘翔和奥利弗之间展开。比赛临近结束,选手全力冲刺时,观众看到如图所示的场景,齐声欢呼“刘翔最快”;根据表中所示的比赛成绩,裁判裁定刘翔获胜,观众和裁判判断刘翔快过奥利弗的方法分别是() A . 观众:相同时间比路程;裁判:相同时间比路程

B . 观众:相同时间比路程;裁判:相同路程比时间 C . 观众: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相同时间比路程 D . 观众: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相同路程比时间 4. (2分)如图,是某小球在水池中下落过程中拍摄的一张照片.已知池壁上每块砖的厚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根据照片你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①A→C运动是匀速运动;②B→D运动是匀速运动; ③A→C平均速度为3a/2△t;④通过D点时速度为a/△t.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③④ 5. (2分)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 . 骏马奔驰 B . 水流湍急 C . 火箭升空 D . 种子萌发 6. (2分)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大的物体比速度小的物体通过的路程() A . 长 B . 短 C . 一样长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概念

第一节: 1长度测量 1)长度的单位:米(m 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米(卩m)纳米(nm 2 )常用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千米=1000米 1 米=10分米分米=10厘米 1 厘米=10毫米 1 毫米=1000微米 1 微米=1000纳米 3)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4)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认清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整刻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沿着被测的长度,不能歪斜。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且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的数据包括数值和 单位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秒(s)小时(h)分(min) 2)常用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小时=60分1 分=60秒 3)测量的工具:钟表停表等 3、误差 1)什么叫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错误是测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第二节1、机械运动 1)什么叫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规律: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参照物 1)什么叫参照物: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可能不同。第三节 1、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所经过的路程,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快。 2)相同的路程比较物体的运动时间,时间短的物体运动的快。 2、速度 1)速度的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定义: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 3)公式:V t 4)各量的单位:S:m km t : s h V : m/s km/h 5)常用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1 m/s=3.6 km/h 3、运动的类型: 1)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方向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s 3)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v = ? 其中S是t时间内的总路程;t是通过s路程上所t 用的总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