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锻造工艺规程编制-大作业参考

自由锻造工艺规程编制-大作业参考
自由锻造工艺规程编制-大作业参考

自由锻造工艺规程主要由锻件图的设计,计算锻件重量,确定坯料规格或钢锭规格;设计锻造工步,计算变形程度;确定锻造温度以及加热火次、确定锻件复杂程度;确定锻造设备、工装及工具;确定坯料加热规范、锻件冷却及热处理规范、锻件表面清理规范;确定锻件理化检验规范等等。

编制工艺过程时应注意下述两个原则

1)根据车间现有的条件,所编制的工艺技术先进,能满足产品的全部技术要求。

2)在保证优质的基础上,提高生产率,节约金属材料消耗,经济合理。

1.设计锻件图

锻件图是编制锻造工艺、设计工具、指导生产和验收锻件的主要依据,也是联系其它后续加工工艺的重要技术资料,它是根据零件图考虑了加工余量,锻件公差、锻造余块、检验试样及工艺卡头等绘制而成。

一般锻件的尺寸和表面粗糙度,达不到零件图的要求,锻件表面应留有一定的机械加工余量(以下简称余量)。余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零件的形状尺寸和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要求、锻件加热质量、设备工具精度和操作技术水平等。零件的公称尺寸加上余量即为锻件公称尺寸,对于非加工表面,则无需加放余量。

在锻造生产实际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终锻温度的差异、锻压设备工具的精度和工人操作技术上的差异、锻件实际尺寸不可能达到公称尺寸,允许有一定的误差,称为锻造公差。锻件上不论是否需经机械加工,都应注明锻造公差。通常公差约为余量的1/4~1/3。

锻件的余量和公差具体数值可查阅有关手册、标准或工厂标准确定。

为了简化锻件外形或根据锻造工艺需要,在零件上较小的孔、狭窄的凹档、直径差较小而长度不大的台阶等难于锻造的地方,通常都需填满金属(这部分金属叫做锻造余块),但这样做增加了机械加工工时和金属损耗。因此,是否加放余块,应根据零件形状、锻造技术水平、加工成本等综合考虑确定。

除了锻造工艺要求加放余块之外,对于有特殊要求的锻件,尚需在锻件的适当位置添加试样余块(供检验锻件内部组织和力学性能试验用等)、热处理或机械加工用夹头等。

当余量、公差和余块等确定之后,便可绘制锻件图。锻件图上锻件形状用粗实线描绘。为了便于了解零件的形状和检查锻后的实际余量,在锻件图内用假想线画出零件简单形状。锻件的尺寸和公差标注在尺寸线上面。零件的尺寸加括号标注在尺寸线下面。如锻件带有检验试样、热处理夹头时,锻件图上应注明其尺寸和位置。在图上无法表示的某些条件,可以技术条件方式加以说明。

2.计算锻件重量、确定锻造坯料规格

自由锻用原材料有两种:一种是钢材、钢坯、多用于中小型锻件;另一种是钢锭,主要用于大中型锻件。

2.1.毛坯重量的计算

锻制锻件所需用的毛坯重量为锻件重量与锻造时金属损耗的重量之和,计算重量的公式如下;

G毛坯=G锻件+G切头+G烧损

式中 G毛坯---所需的原毛坯重量;

G锻件---锻件的重量;

G切头---锻造过程中切掉的料头等重量;

G烧损---烧损的重量;

当用钢锭作原毛坯时,上式中还应加上冒口重量G冒口和底部重量G底部。

锻件重量G锻件根据锻件图决定。对于复杂形状的锻件,一般先将锻件分成形状简单的几个单元体,然后按公称尺寸计算每个单元体的体积,G锻件可按下式求得;

G锻件=γ(V1+V2+…+V n)

式中γ----金属的密度;

V1+V2+…+V n-----各单元体体积。

2.2.毛坯尺寸的确定

(1)采用镦粗法锻制锻件时,毛坯尺寸的确定

对于钢坯,为避免镦粗时产生弯曲,应使毛坯高度H不超过其直径D(或方形边长A)的2.5倍,但为了在截料时便于操作,毛坯高度H不应小于1.25D(或A),即

1.25D(A)≤H≤

2.5D(A)

对圆毛坯;

V

D=(0.8~1)3

对方毛坯;

V

A=(0.75~0.8)3

初步确定了D(或A)之后,应根据国家标准选用标准直径或边长。

最后根据毛坯体积V坯和毛坯的截面积F坯,即可求得毛坯的高度(或长度)

H=V坯/F坯

3.设计锻造工步、计算变形程度

设计锻造工步是编制工艺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难度较大的部分,因为影响的因素很多,例如工人的经验、技术水平、车间设备条件、坯料情况、生产批量,工具辅具情况,锻件的技术要求等。决定变形工艺时,在结合车间具体生产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先进技术,以保证获得好的锻件质量、高的生产率和较少的材料消耗。

各类锻件变形工步的选择可根据各变形工步的变形特点,锻件的形状、尺寸,技术要求和参考有关典型工艺具体确定。

对具体工件确定锻造方法时应根据各厂的经验和工具情况具体确定。因为甚至对同一锻件,在同一车间各人的锻造方法也不完全一样,尤其对位于分界线上或其附近的空心锻件可能有几种锻造方法。例对批量较大、尺寸较小的空心锻件,也可以采用胎模锻造;对环形件还可以在冲口后用扩孔机扩孔。具体可参见前面章节。

工步尺寸设计和工步选择是同时进行的,具体确定工步尺寸时应注意下列各点:

(1)工步尺寸必须符合各工步的规则,例如镦粗时毛坯高度与直径比值应小于2.5~3。拔长时截面变换经验计算公式见表8.5

(2)必须估计到各工步中毛坯尺寸的变化,例如冲孔时毛坯高度有些减小,扩孔时高度有些增加等等。

(3)必须保证各部分有足够的体积,这在使用分锻工步(压痕、压肩)时必须估计到。

(4)多火次锻打时必须注意中间各火次加热的可能性。

(5)必须保证在最后修光时有足够的修整留量,因为在压肩、错移、冲孔等工步中毛坯上有拉缩现象,这就必须在中间工步中留有一定的修整留量。

(6)有些长轴类零件长度方向尺寸要求很准确,但沿长度方向又不允许进行镦粗(例如曲轴等),设计工步尺寸时,必须估计到长度方向的尺寸在修整时会略有延伸。

锻造比是表示变形程度的一种方法,是衡量锻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锻件比的计算方法,各国家、各行业均不一致。锻造过程锻造比的我国的一般计算方法是按拔长或镦粗前后锻件的截面比或高度比计算,即锻比K L =0S /S =20D /2

1D 或K L =0H /1H (0S 、S 、0D 、1D 、 0H 、1H 分别是锻造前、后的截面积、直径和高度)。如果采用两次镦粗、拔长,或者两次镦粗间有拔长时,按总锻造比等于两次分锻造比之和计算,即K L 总=K L 1+ K L 2。如果是连续拔长或镦粗时,按总锻造比等于两次分锻造比之积计算,即K L 总=K L 1× K L 2。表8.6列出了我国大锻件行业常用的锻造比计算方法。

锻造比大小反映了锻造对锻件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一般规律是:锻造过程随着锻造比增大,由于内部孔隙焊合,铸态树枝晶被打碎,锻件的纵向和横向的力学性能均得到明显提高。当锻造比超过一定数值后,由

于形成纤维组织,横向力学性能(塑性、韧性)急剧下降,导致锻件出现各向异性。因此制订锻造工艺规程时,应合理地选择锻造比的大小。

4.确定坯料加热规范

钢锭与钢坯锻造前的加热是锻造生产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合理的锻前加热,不仅能改善锻压成形过程,防止裂纹、过烧、温度不均匀等缺陷,而且对提高锻件组织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表1列出了常用钢料的锻造温度范围,包括最高加热温度及终锻温度。确定钢料的锻造温度范围,一般按钢的化学成分选定。但合理的锻造温度还应该考虑工厂具体的生产条件(如钢锭的冶金质量、加热设备性能、锻后热处理技术等)、锻件技术要求和大型锻造特点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整。重要的特殊钢锻件往往要求制订专门的加热制度。

表1 常用钢号的始锻、终锻(精锻)加热温度

1)冷钢锭加热。冷钢锭塑性低,当加热速度超过允许值时,热应力大,容易产生加热裂纹。对于大型钢锭应限速升温、分段加热。对于组织结构复杂、残余应力较大的合金钢钢锭,应采用低温装炉。以允许的加热速度升温。并在400℃~600℃和700℃~850℃阶段保温,以防加热时钢锭脆性开裂。在进入塑性状态后。方可按加热炉最大升温速度加热至锻造温度。

2)热钢锭加热。表面温度高于550℃~600℃的钢锭称为热钢锭。热钢锭处于高温、高塑性状态,可以高温装炉,快速加热。

3)严禁冷、热钢锭同炉进行加热。

4)为了配炉,不同钢号、不同规格的钢锭同炉加热时,应按最低的温度,最长的加热时间,制订加热规范。其中始锻温度低、保温时间较短者,可出炉锻造,其余可适当延长保温时间。

5)高温保温时间。无论冷锭、热锭加热至锻造温度后,都应保温一定的时间,以达到均匀、热透和高温扩散的目的。

6)加热温度。加热炉的炉温应比料温高30~50℃。钢料最高加热温度,应考虑不同钢种的过热敏感的钢料或组织结构,最高的加热温度可以适当降低。

7)坯料重复加热的规定。锻件锻造中需要重复加热时,其加热温度应按剩余锻造比(K)确定。当K ≥1.5时,可加热至最高温度,并正常保温。当K<1.5时,则应降低加热温度(1050℃)或装入高温炉保温。但保温时间比正常减少1/3,以防工步变形小,锻件晶粒粗化。如果锻后热处理可矫正锻件粗晶组织,也可不考虑工步锻造比对加热粗晶的影响。

具体的锻件加热规范的制订可参考JB/T 6052 《钢质自由锻件加热通用技术条件》。

随着钢锭冶金质量的提高和锻压、热处理技术的进步,大锻件加热工艺的发展趋势是提高加热温度,扩大锻压温度范围,缩短加热时间,节省燃料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因而,现有的加热制度,将会不断进行调整和修订。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自由锻复习进程

自由锻 自由锻:利用冲击力或压力,使金属在上、下砧铁之间,产生塑性变形而获得所需形状、尺寸以及内部质量锻件的一种加工方法。自由锻造时,除与上、下砧铁接触的金属部分受到约束外,金属坯料朝其它各个方向均能自由变形流动,不受外部的限制,故无法精确控制变形的发展。 自由锻分类:手工锻造和机器锻造两种。手工锻造只能生产小型锻件,生产率也较低。机器锻造是自由锻的主要方法。 自由锻的特点:工具简单、通用性强,生产准备周期短。自由锻件的质量范围可由不及一千克到二、三百吨,对于大型锻件,自由锻是唯一的加工方法,这使得自由锻在重型机械制造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水轮机主轴、多拐曲轴、大型连杆、重要的齿轮等零件在工作时都承受很大的载荷,要求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常采用自由锻方法生产毛坯。 由于自由锻件的形状与尺寸主要靠人工操作来控制,所以锻件的精度较低,加工余量大,劳动强度大,生产率低。自由锻主要应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修配以及大型锻件的生产和新产品的试制等。 一、自由锻工序 自由锻工序:基本工序、辅助工序和修整工序。 (一)基本工序 使金属坯料产生一定程度的塑性变形,以得到所需形状、尺寸或改善材质性能的工艺过程。它是锻件成形过程中必需的变形工序,如镦粗、拔长、弯曲、冲孔、切割、扭转和错移等。实际生产中最常用的是镦粗、拔长和冲孔三个工序。 1.镦粗沿工件轴向进行锻打,使其长度减小,横截面积增大的操作过程。常用来锻造齿轮坯、凸缘、圆盘等零件,也可用来作为锻造环、套筒等空心锻件冲孔前的预备工序。 镦粗可分为全镦粗和局部镦粗两种形式,如图2-7所示。镦粗时,坯料不能过长,高度与直径之比应小于2.5,以免镦弯,或出现细腰、夹层等现象。坯料镦粗的部位必须均匀加热,以防止出现变形不均匀。 图2-7 镦粗 a)全镦粗 b)局部镦粗

通用焊接工艺规程已修整

通用焊接工艺规程 1 碳素钢、合金钢及不锈钢的焊接 焊前准备 焊件的坡口加工宜采用机械方法,也可采用等离子弧、氧乙炔焰等热加工方法,在采用热加工方法加工坡口后,必须除去坡口表面的氧化皮、熔渣及影响接头质量的表面层,并应将凹凸不平处打磨平整。 焊件组焊前应将坡口及其两侧表面不小于30 mm范围内的油、漆、垢、锈、毛刺及镀锌层等清除干净,不得有裂纹、夹层、加工损伤、毛刺及火焰切割熔渣等缺陷。油污清理方法如下,首先用丙酮或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擦洗,然后用不锈钢丝刷清理至露出金属光泽,使用的钢丝刷应定期进行脱脂处理。 管子或管件、筒体对接焊缝组对时,内壁应齐平,内壁错边量不宜超过管壁厚度的10%,且不应大于2mm; 焊缝的设置应避开应力集中区,便于焊接和热处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钢板卷筒或设备、容器的筒节与筒节、筒节与封头组对时,相邻两纵向焊缝间的距离应大于壁厚的3倍,且不应小于100 mm,同一筒节上两相邻纵缝间的距离不应小于200 mm; 除焊接及成型管件外的其他管子对接焊缝的中心到管子弯曲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管子外径,且不应小于l00 mm;管子对接焊缝与支、吊架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0 mm。同一直管段上两对接焊缝中心面间的距离:当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150mm时不应小于150mm;公称直径小于150mm时不应小于管子外径; 不宜在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

不锈钢焊件焊接部位两侧各l00 mm范围内,在施焊前应采取防止焊接飞溅物沾污焊件表面的措施:可将石棉置于焊接部位两侧等。 焊条、焊丝在使用前应按规定进行烘干、保温,并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干燥。焊丝使用前应清除其表面的油污、锈蚀等。常用焊材烘干温度及保持时间见表4。 焊接工艺要求 异种钢材焊接时的焊条选用。 (1)当两侧母材均为非奥氏体钢或均为奥氏体钢时,可根据合金含量较低一侧母 材或介于两者之间的选用焊材; (2)当两侧母材之一为奥氏体钢时,应选用25Cr—13Ni型或含镍量更高的焊材。 定位焊缝应符合下列规定: 焊接定位焊缝时,应采用与根部焊道相同的焊接材料和焊接工艺。

通用焊接工艺规程

通用焊接工艺规程 2006-05-25发布2006-06-01日实施

1 碳素钢、合金钢及不锈钢的焊接 1.1 焊前准备 1.1.1焊缝的坡口形式和尺寸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当无规定时,符合本规附录A.0.1的规定. 1.1.2焊件的坡口加工宜采用机械方法,也可采用等离子弧、氧乙炔焰等热加工方法,在采用热加工方法加工坡口后,必须除去坡口表面的氧化皮、熔渣及影响接头质量的表面层,并应将凹凸不平处打磨平整。 1.1.3焊件组焊前应将坡口及其两侧表面不小于30 mm围的油、漆、垢、锈、毛刺及镀锌层等清除干净,不得有裂纹、夹层、加工损伤、毛刺及火焰切割熔渣等缺陷。油污清理方法如下,首先用丙酮或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擦洗,然后用不锈钢丝刷清理至露出金属光泽,使用的钢丝刷应定期进行脱脂处理。 1.1.4 管子或管件、筒体对接焊缝组对时,壁应齐平,壁错边量不宜超过管壁厚度的10%,且不应大于2mm; 1.1.5 焊缝的设置应避开应力集中区,便于焊接和热处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1.5.1 钢板卷筒或设备、容器的筒节与筒节、筒节与封头组对时,相邻两纵向焊缝间的距离应大于壁厚的3倍,且不应小于100 mm,同一筒节上两相邻纵缝间的距离不应小于200 mm; 1.1.5.2除焊接及成型管件外的其他管子对接焊缝的中心到管子弯曲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管子外径,且不应小于l00 mm;管子对接焊缝与支、吊架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0 mm。同一直管段上两对接焊缝中心面间的距离:当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150mm 时不应小于150mm;公称直径小于150mm时不应小于管子外径; 1.1.5.3 不宜在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

电子产品螺钉装配工艺规范

电子产品螺钉装配工艺规范 1 目的 本规范为了更好地保证产品生产过程装配质量及装配一致性、规范螺钉的使用规程而制定。 2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装配车间成品装配工艺。 3 螺钉的具体操作规范 3.1 紧固螺钉的工艺要求 紧固螺钉的基本要求:上紧不打滑。用工具可正常拆卸。 3.2 紧固螺钉对工具的要求 3.2.1 生产线上常使用装配螺钉的工具为风批、电批和十字螺丝刀。 3.2.2 风批和电批使用的动力要求风批使用的气源为洁净干燥的压缩空气,气源压力为0.36 MPa?0.05MPa 22 (3.6 kgf/cm?0.5 kgf/cm),风批接管无泄漏;电批使用时必须与配套的专用电源配套使用。 3.3 用螺钉对钣金件进行紧固时,正常情况下生产线选用风批作为操作工具,风批的档位要控制在二档(中档),如出现钣金件变形或错位造成连接孔对不正等的特殊情况时才允许使用一档,整批螺钉中有少量螺钉紧固时发生断裂现象时不允许用一档进行紧固。 3.4 用螺钉把塑料件紧固到钣金件上时,正常情况下生产线选用风批作为操作工具,风批档位要严格控制在二、三(中、小档)档,通常不允许使用一档进行紧固。 3.5 用螺钉对塑料件之间进行紧固或将钣金件紧固在塑料件上时,

原则上不允许使用冲击式风批作为固定螺钉的操作工具,要求使用电批(或较小扭力的紧固工具)作为操作工具,以免因塑料件开裂导致紧固螺钉打滑。 4 操作要求 4.1 在使用螺钉进行紧固操作之前,需选用正确的操作工具,并将工具调节至正确档位,再根据工艺文件的要求选用螺钉种类,并观察螺钉的外观是否合格。 4.2在紧固螺钉时必须按照工艺文件要求在关键的零件部位加弹性垫圈。当同一个零件有2个(含2个)以上紧固螺钉时,第一颗螺钉不能一步锁紧,只能预锁紧(螺钉头到紧固面约预留2mm,见图1-图4),要求紧固顺序为采用对角交互紧固其他螺钉逐步依次紧固(见图5)。 正确错误 打第1 个螺钉预留约2mm的距离 打第1个螺钉不能一步打紧 图1 图2 正确错误 打第1个螺钉预留约2mm的距离 打第1个螺钉不能一步打紧 图3 图4 紧固类似结构零部件的螺钉时,要按1、4、2、3的对角顺序交互紧 固 图5 4.3 用螺钉紧固零部件前,原则上待安装零部件的装配孔位需尽量对齐。当两个零部件之间的个别装配孔位出现错位,两个装配孔位的对齐度小于3/4孔径时

锻造工艺规范

盘锦辽河油田天都实业有限公司 锻造工艺规范 TD/QD-ZJ-01,B/0 编制:周强日期:2013.12.06 审核:任文松日期:2013.12.06 批准:考立龙日期:2013.12.06 受控状态: 受控发放编号: 修改状态:第1次

1 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承压件和压力控制件用锻钢件(含轧材)的化学成份、性能、熔炼、锻造、热处理及试验等内容。 本规范规定了承压件和压力控制件用锻钢件(含轧材,以下简称锻钢件)的生产、采购。 2 引用标准 GB9452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 JB4249-1986锤上钢质自由锻件机械加工余量和公差 JB4250锤上钢质胎模锻件机械加工余量和公差 3 总则 锻钢件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并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技术文件和图样制造。 4 化学成份 4.1锻钢件用钢的化学成份应以抽样分析结果为依据。 4.2锻钢件材料化学成份极限应不超过表1、表2规定。 4.3锻钢件各元素的最大偏差应符合表3规定。 4.4常用锻钢件化学成份及允差应符合附录A或附录B的要求。 注:附录A给出了我国材料的化学成份及允差,附录B给出了相对应的美国材料的化学成份及允差,如用户要求,按用户要求选择,如用户无要求,则按附录A执行。 表1 表2

5 工艺要求 5.1熔炼方法 5.1.1制造厂必须制定规范的熔炼工艺指导生产。 5.1.2锻钢厂(含轧材)用钢熔炼一般采用碱性电弧炉可感应电弧炉进行,酸性电弧炉熔炼的钢不接 表3 合金元素最大偏差范围 注:表3中各元素的最大偏差应当使元素的合金含量不超过表1规定的值。 受;在熔炼过程中采用真空感应熔炼(VIM) 或者采用真空脱气、氢—氧脱碳方法(AOD)都可以接受,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熔炼,钢水都必须经过充分镇静,以便得到纯净的钢水,保证锻件具有压力容器质量。 5.1.3中小型锻件也可直接用。 5.2锻造要求 5.2.1锻件图上规定的机械加工余量、公差及余量按JB4249-1986和JB4250有关标准执行。 5.2.2制造厂必须制定规范的锻造工艺指导生产。 5.2.3锻钢件若采用钢锭制作其主截面的锻造比不得小于3,若采用轧材制作其主截面的锻造比不得小于1.6。 5.2.4外观质量及其修补 5.2.4.1锻件的形状与尺寸应符合锻件图的要求。 5.2.4.2锻钢件外加工面不允许有飞刺,位于加工面的飞边经切除后残余量不应大于2mm。 5.2.4.3胎模锻件分模面错移量。 a、对于分模处于加工面的锻件,错移量应不大于加工余量的1/3。 b、对于分模线处于外加工面的锻件,错移量应符合表4规定。 a、需加工表面的缺陷深度不超过单面余量的1/2时,并保证加工后能完全清除,可不清除。

铝合金通用焊接工艺规程

铝合金通用焊接工艺规程 1 使用范围及目的 范围:本规范是适用于地铁铝合金部件焊接全过程的通用工艺要求。目的:与焊接相关的作业人员按标准规范作业,同时也使焊接过程检查更具可操作性。 2 焊前准备的要求 2.1 在焊接作业前首先必须根据图纸检查来料或可见的重要尺寸、形位公差和焊接质量,来料不合格不能进行焊接作业。 2.2 在焊接作业前,必须将残留在产品表面和型腔内的灰尘、飞溅、毛刺、切削液、铝屑及其它杂物清理干净。 2.3 用棉布将来料或工件上的灰尘和脏物擦干净,如果工件上有油污,使用清洗液清理干净。 2.4 使用风动不锈钢丝轮将焊缝区域内的氧化膜打磨干净,以打磨处呈白亮色为标准,打磨区域为焊缝两侧至少25mm以上。 2.5 焊前确认待焊焊缝区域无打磨时断掉的钢丝等杂物。 2.6 钢焊和铝焊的打磨、清理工具禁止混用。 2.7 原则上工件打磨后在48小时内没有进行焊接,酸洗部件在72小时内没有进行焊接,则焊前必须重新打磨焊接区域。 2.8 为保证焊丝的质量,焊丝原则上用完后再到焊丝房领用,对于晚班需换焊丝的,可以在当天白班下班前领用,禁止现场长时间(24小时以上)存放焊丝。 2.9 在焊接作业前,必须检查焊接设备和工装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焊 前应检查焊机喷嘴的实际气流量(允差为+3L/min),自动焊焊丝在8圈以下,手工焊焊丝在5圈以上,否则需要更换气体或焊丝;检查导电嘴是否拧紧,喷嘴是否需要清理。导电嘴不能只简单的采用手动拧紧,必须采用尖嘴钳拧紧。检查工装状

态是否完好,若工装有损坏,应立即通知工装管理员进行核查,并组织维修,禁止在工装异常状态下进行焊接操作。 2.10 焊接前必须检查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作业区要求温度在5?以上,MIG焊湿度小于65,,TIG焊湿度小于70,。环境不符合要求,不能进行焊接作业。 2.11 焊接过程中不允许有穿堂风。因此,在焊接作业前必须关闭台位附近的通道门。当焊接过程中,如果有人打开台位相近处的大门,则要立即停止施焊。如果台位附近的空调风影响到焊接作业,也必须将该处空调的排风口关闭,才能进行焊接作业。 2.12 对于厚度在8mm以上(包括8mm)的铝材,焊接要预热,预热温度 80?,120?,层间温度控制在60?,100?。预热时要使用接触式测温仪进行测温,工件板厚不超过50mm时,正对着焊工的工件表面,距坡口表面4倍板厚,最多不超过50mm的距离处测量,当工件厚度超过50mm时,要求的测温点应位于至少75mm距离的母材或坡口任何方向上同一的位置,条件允许时,温度应在加热面的背面上测定,严禁凭个人感觉及经验做事。 2.13 按图纸进行组装,点焊固定,点焊要满足与焊接相同的要求,不属于焊接组成部分的点焊要尽可能在焊接时完全熔化(图纸要求的点焊 除外,如焊接垫板的固定),组焊后不能出现图纸要求之外的焊点,部件固定后按图纸要求进行尺寸、平行度、垂直度等项点的自检,自检合格后,根据图纸进行焊接,操作工人必须及时、真实填写操作记录。 2.14 当图纸要求或工艺要求使用焊接垫板时,应将焊接垫板点焊在工件上,点焊应符合焊接质量要求,点焊要求为:焊接垫板小于100mm时,在焊接垫板两端点焊固定,焊接垫板大于100mm时,根据焊接垫板长度点焊均匀分布,间距100mm。 2.15 为了避免腐蚀,铝合金配件存放时不允许直接采用钢或者铜材质的容器存放,不允许将配件直接放置在钢制的工装或地板上。 2.16 对于焊缝质量等级为

齿轮自由锻工艺规程的制定

齿轮自由锻工艺规程的 制定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齿轮锻造工艺规程的制定 1.设计、绘制锻件图 图—1 齿轮零件图 因采用自由锻,所以应简化锻件外形以便锻造。 根据《锻造手册》——《圆环类自由锻件机械加工余量与公差(GB/T 15826-1995)》查得:锻件水平方向的双边余量和公差为a=(12±5)mm,锻件高度方向双边余量与公差为b=(7±2)mm,内孔双边余量和公差为:c=(16±7)mm,因此绘制齿轮的锻件图 2。 图—2齿轮锻件图 2.确定变形工步及中间坯料尺寸 由锻件图—2知 D=292mm,凸肩部分D肩=198mm,d=104mm,H=57mm.凸肩部分高度H肩=30mm,得到D肩/d=,H/d=.参照课本图3—48变形工序为:镦粗—冲孔—冲子扩孔。根据锻件形状特点,各工步坯料尺寸如下: (1)镦粗由于锻件带有单面凸肩,需用垫环镦粗,如图—2,则应确定垫环尺寸。垫环孔腔体积V垫应比锻件凸肩体积V肩大10%~15%,取13%,由式V肩=π(D肩2- d2).H肩/4 计算得V肩=.于是V垫=×= 因冲孔时会使坯料产生拉缩,所以H垫应比锻件凸肩高度H肩增大15%~35%,取20%为宜。 H垫=肩=×30=36mm 垫环内径d垫根据体积不变原则得: d垫=√(V垫/H垫)= 垫环内壁应有斜度(7'),上孔直径定为164mm,下端孔定位为155mm.

为除去氧化皮,在垫环镦粗之前应进行自由镦粗,工艺过程如图—3所示。自由镦粗后坯料的直径应略小于垫环内径,而经垫环镦粗后上端法兰部分应比锻件最大直径略小。 (2)冲孔冲孔时应注意两个问题,1、冲孔芯料损失小2、扩孔次数不能太多。冲孔直径d冲应小于D/3,即d冲≤D/3=198/3=66mm.实际选用d冲=60mm。(3)扩孔总扩孔量为锻件孔径减去冲孔直径,即104—60=44mm.按课本表3—4每次扩孔量为25~30mm,分配各次扩孔量,各次扩孔为 20mm,24mm。 (4)修整锻件按锻件图—2进行最后修整。 图—3齿轮锻造工艺过程 1—下料;2—镦粗;3—垫环局部镦粗;4—冲孔;5—冲子扩孔;6—修整3.计算原坯料尺寸 原坯料体积V0包括锻件体积V锻和冲孔芯料体积V芯,以及加热过程的烧损体积,即 V0=(V锻+V芯)×(1+△) 锻件体积按锻件图公称尺寸计算:V锻=。 冲孔芯料体积:冲孔芯料厚度与毛坯厚度有关,因冲孔毛坯高度H孔坯=锻=×57=,H芯=(~)H孔坯,此处取。则H芯=×=。于是 V芯=π(d冲2H芯)/4=. 烧损率△取%。则 V0=2361297mm3. 由于第一道工步为镦粗,为防坯料失稳,则按一下公式计算坯料直径 D0=(~)3√V0=107~133mm。 取D0=120mm H0=V0/(π D02/4)= 取210mm

通用工艺守则

1.操作者应仔细看清图纸与工艺文件中的各项说明,保持图纸与工艺文件的整洁和完整,并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工艺规程和技术标准,进行零部件的加工,不得随意自行更改。 2.操作者按照工艺要求查看所借的夹、量、刃辅具是否符合工艺文件的要求,若有疑问,应立即与组长或车间施工员联系。 3.操作者应将夹、量、刃辅具分别整齐地放置在工具箱上或其他适当的地方,但不准直接放在机床上,并应妥善保管好,不得任意拆卸,改变原来形状或尺寸。 4.在加工前,操作者首先应检查毛坯,或上道工序加工和本工序有关的尺寸,以确定余量是否符合工艺要求。 5.操作者应按照工艺规程的定位基面安装零件;在装夹工件前应将工件和夹具清理干净。在定位基面处不得有铁屑、毛刺、污物及磕碰现象。 6.加工面已到成品尺寸,以后该加工面不再加工,加工后应达到工艺文件通用技术标准、部标或厂标有关规定的要求。 7.按工艺规程进行压紧,应注意压紧力的位置、大小和方向,用以增强刚性的各种辅助支承压紧后要注意防止变形和磕碰。 8.工件的首件检验,应在自由状态下进行,不得压紧在夹具上或机床工作台面上或其他压紧情况下检验,换刀后的首件应交检。 9. 对连续加工的工序或工步,为避免最后成批报废,操作者应分工序进行自检,并请检查员巡检。 10. 倒角与倒棱,沉割槽,都应按工艺规程加工,保证加工完成

后达到工艺或图纸要求。 11. 图纸中或工艺中未规定倒角倒棱的棱边处一律倒钝,一般情况应在加工有关方面时进行,如机械加工时无法倒钝,则最后由钳工倒钝。车内外螺纹时,口端都要倒成和螺距的大小及螺纹角度一样的成形角。零件倒毛刺应由操作者在本工序完成。 12.工件在各道工序加工后应由操作者保持清洁,到达无屑、无水、无脏物,并在适当的工位器具上存放整齐。经过研磨后的精密配合面必须洗净研磨剂。不立即进行下道工序加工的工件,加工面应采取防绣措施。 13.用磁力台吸住加工的各种工件,在加工后应该进行退磁。 14.工作前应首先检查机床各部位是否正常,机床应空运转5~10分钟,使转速逐渐增高,以消除传动部分的间隙,并保持良好的润滑状况,对于磨床磨头应点动和快速行程4~5次,工作台以最大行程往返10~20次。 15.操作者不私拆机的任何部件,在保险装置和安全罩拆下的情况下,严禁开车工作。 16.机床开动时不得擅离工作岗位,工作是时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规定,合理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17.用作精密加工的机床,严禁强力切削或进行粗加工,一般机床应按规定动作进行操作,杜绝野蛮操作。 18.严格遵守机床说明书中所规定的工件加工范围,不允许超规格,超负荷使用机床。

装配工艺的编制规范

装配工艺的编制规范 一、产品装配概述 装配是整个机械制造过程的后期工作。机器设备的各种零部件只有经过正确的装配,才能完成符合要求的产品。怎样将零件装配成产品,零件精度与产品精度的关系,以及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是装配工艺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装配的概念 装配是把不同的零件、部(组)件按设计要求组合成一个可以操作的整体的过程。 零件是构成及其(或产品)的最小单元。将若干个零件结合在一起组成及其的一部分,称为部件。直接进入产品装配的部件成为组件。任何产品都是由许多零件、组件和部件组成。根据规定的技术要求,将若干零件结合成组件和部件,并进一步将零件、组件和部件结合成产品的过程称为装配。前者称为部件装配;后者称为总装配。装配是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为了使产品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装配不仅是指零、部件的结合过程,还应包括调整、检验、试验、油漆和包装等工作。 三、装配方法及顺序 1 1、装配方法: 在生产过程中,保证产品精度的具体装配方法有:互换法、选配法、修配法和调整法四种。

⑴、为了保证产品精度,根据公司目前生产具体情况,装配方法可从修配法和调整法做起,逐步扩展到互换法和选配法装配。 ⑵、工艺人员要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了解一线工人的工作情况,虚心学习请教生产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和意见,从中找出更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装配工艺和装配方法。 2、划分装配单元: 零件 合件不可拆卸 装配单元分五级组件可拆卸 部件单独功能 总成机器 3、确定装配顺序: ⑴装配前工件要先安排预处理,如倒角、去毛刺、清洗、涂漆等。 ⑵装配时应先下后上,先内后外,先难后易,先重(大)后轻(小),先精密后一般, 以保证装配顺利进行。 2 ⑶还应考虑位于基准件同一方位的装配工作和使用同一 工艺装备的工作要尽量集中进行。 ⑷易燃、易爆等有危险性的工作,尽量放在最后进行。 ⑸根据本公司生产情况,最终达到发运状态。 四、装配程度:

自由锻造的基本工序

第三章自由锻造的基本工序 3.1自由锻造的基本特征 3.1.1.自由锻造的技术特征 按自由锻件的外形及其成形方法,可将自由锻件分为六类:饼块类、空心类、轴杆类、曲轴类、弯曲类和复杂形状类锻件。 自由锻应用设备和工具有很大的通用性,且工具简单,所以只能锻造形状简单的锻件,操作强度大,生产率低; 自由锻可以锻出质量从不到1kg到200~300t的锻件。对大型锻件,自由锻是唯一的加工方法,因此自由锻在重型机械制造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自由锻依靠操作者控制其形状和尺寸,锻件精度低,表面质量差,金属消耗也较多。 所以,自由锻主要用于品种多,产量不大的单件小批量生产,也可用于模锻前的制坯工序。 自由锻造加工与其他加工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 改善金属的组织、提高力学性能。金属材料经锻造加工后,其组织、性能都得到改善和提高,锻压加工能消除金属铸锭内部的气孔、缩孔和树枝状晶等缺陷,并由于金属的塑性变形和再结晶,可使粗大晶粒细化,得到致密的金属组织,从而提高金属的力学性能。在零件设计时,若正确选用零件的受力方向与纤维组织方向,可以提高零件的抗冲击性能。 (2) 材料的利用率高。金属塑性成形主要是靠金属的形体组织相对位置重新排列,而不需要切除金属。 (3) 较高的生产率。锻造加工一般是利用压力机和模具进行成形加工的。例如,利用多工位冷镦工艺加工内六角螺钉,比用棒料切削加工工效提高约400倍以上。 (4) 锻压所用的金属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塑性,以便在外力作用下,能产生塑性变形而不破裂。常用的金属材料中,铸铁属脆性材料,塑性差,不能用于锻造。钢和非铁金属中的铜、铝及其合金等可以在冷态或热态下压力加工。 (5) 不适合成形形状较复杂的零件。锻造加工是在固态下成形的,与铸造相比,金属的流动受到限制,一般需要采取加热等工艺措施才能实现。对制造形状复杂,特别是具有复杂内腔的零件或毛坯较困难。 由于锻压具有上述特点,因此承受冲击或交变应力的重要零件(如机床主轴、齿轮、曲轴、连杆等 ) ,都应采用锻件毛坯加工。所以锻造加工在机械制造、军工、航空、轻工、家用电器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例如,飞机上的塑性成形零件的质量分数占85%;汽车,拖拉机上的锻件质量分数约占60%~80%。 3.1.2.自由锻造材料及加热特征 锻造用材料涉及面很宽,既有多种牌号的钢及高温合金,又有铝、镁、钛、铜等有色金属;既有经过一次加工成不同尺寸的棒材和型材,又有多种规格的锭料;除了大量采用适合我国资源的国产材料外,又有来自国外的材料。所锻材料大多数是已列入国家标准的,也有不少是研制、试用及推广的新材料。众所周知,产品的质量往往与原材料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对锻造工作者来说,必需具有必备的材料知识,要善于根据工艺要求选择最合适的材料。 加热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锻造变形力和提高金属塑性。但加热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氧化、

铝合金焊接通用工艺规范(定版)

铝合金焊接工艺规范 技术部 编制 审核 批准 ××工业有限公司 2012.6.26

前言 本规范根据××工业有限公司,定制与实施设计规范、工艺规范、试验规范的要求,按《企业标准编写的一般规定》,为明确铝合金焊接的工艺要求而制定。 本规范是公司在铝合金焊接中的经验总结,对于生产起指导作用。 本规范编制部门:技术部 本规范制定日期:2012-6-26。

一、目的 为规范焊工操作,保证焊接质量,不断提高焊工的实际操作技术水平,特编制本规范。 二、编制依据 1. GB/T 985.3 《铝及铝合金气体保护焊推荐坡口》 2. GB/T10858-2008《铝及铝合金焊丝》 3. GB/T24598-2009《铝及铝合金熔化焊焊工技能评定》 4. GBT3199-2007 《铝及铝合金加工产品贮存及包装》 5. GBT22087-2008《铝及铝合金弧焊接头缺欠质量》 6.有关产品设计图纸 三、焊前准备 3.1 焊接材料 铝板 3A21(原LF21)及铝合金型材。 焊丝:S311铝硅焊丝 ER4043 直径φ2,φ3,焊丝应有制造长的质量合格证,领取和发放由管理员统一管理。铝硅焊丝抗裂性好,通用性大。 3.2 氩气 氩气瓶上应贴有出厂合格标签,其纯度≥99.99%,所用流量8-16升/分钟,气瓶中 的氩 气不能用尽,瓶内余压不得低于0.5MPa ,以保证充氩纯度。氩气应符合 GB/T4842-1995。 3.3 焊接工具 ①采用交流电焊机,本厂用WSME-315(J19)。 ②选用的氩气减压流量计应开闭自如,没有漏气现象。切记不可先开流量计、后开气 瓶,造成高压气流直冲低压,损坏流量计;关时先关流量计而后关氩气瓶。 ③输送氩气的胶皮管,不得与输送其它气体的胶皮管互相串用,可用新的氧气胶皮管

(完整word版)自由锻工艺设计

制定自由锻工艺规程 零件图 图示的为一轴类零件,制定自由锻工艺规程。该零件使用材料为45钢,采用自由锻制坯,设计过程如下: (1)绘制锻件图,根据零件图并考虑余量和公差绘出锻件图(参考李尚建—《锻造工艺及模具》) ⅠⅡⅢⅣⅤ (2)制定变形工艺 (3)由锻件图可知,该轴最大轴径D2=296mm,轴向长度L=1425mm。参照类似锻件锻造工艺确定工艺方案如下: 坯料——预拔长——压肩——拔长制成品 (4)工序尺寸的计算 ①预拔长:考虑拉缩问题,取保险量△=30mm,因此预拔长直径D拔=296+30=326mm ②分段压痕压肩: 轴Ⅰ,Ⅴ段,考虑到拔长后端面不平,切除料头质量, 下料体积 VⅠ0=1/4xπDⅠ2xL1+0.21D3 =12585218mm3 下料长度 LⅠ0= 4VⅠ0/(πD2拔)=150mm

轴ⅡⅣ段,根据经验应按大于工程尺寸并小于正公差下料 VⅡ0=1/4xπDⅡ2xLⅡ=8772435mm3 下料长度 LⅡ0= 4VⅡ0/(πD2拔)=105.2mm 轴Ⅲ段 VⅢ0=1/4xπDⅢ2xLⅢ=20286598mm3 下料长度 LⅢ0= 4VⅢ0/(πD2拔)=243.2mm 压肩深度按下时确定 h=(1/3~1/4)x(D-d)=(1/3~1/4)x(296-212)=21~28mm ⑸计算坯料尺寸 原坯料尺寸包括锻件尺寸及烧损,即 V0=(V锻+V切)x(1+δ) V锻=59000168 mm3 V切=4001813 mm3 取烧损率δ=3.5% 得V0=65207051 mm3 选择圆柱坯料Φ340,即D0=340mm H0=4V0/(πD20)=718mm 锻件重量G坯=ρx V0=515Kg ⑹选择设备吨位 根据锻件形状尺寸,查表3—10,选用3.0吨自由锻锤 ⑺确定锻造火次及温度范围 45钢始锻温度为1200℃终锻温度为800℃ ㈧热处理 为方便机加工,锻件热处理定为退火,随炉冷却

气体保护焊通用工艺规程

1.目的 1.1为确保气体保护焊的焊接质量,特制订本工艺规程。 1.2本规程为气体保护焊的基本工艺文件,适用于碳素钢、低合金钢的气体保护焊,是焊工操作时的通用作业指导书。 2.引用标准 GB/T 985.1 气焊、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和高能束焊的推荐坡口 NB/T47015 压力容器焊接规程 GB/T8110 气体保护电弧焊用碳钢、低合金钢焊丝 JB/T9186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工艺规程 NB/T47018 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 3.技术要求 3.1按图纸要求进行工艺评定。根据工艺评定试验的结果编制产品的焊接工艺,工艺评定的内容和要求,可根据产品技术要求或供需双方协商的结果由制造厂拟定,并经过制造厂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执行。工艺评定试验结果应存档备查。 3.2材料准备 A 所使用的母材应符合相应的材料标准,焊丝应符合GB/T8110的规定,气体应符合HG/T2537的规定。 B 焊丝应储存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专人保管,焊丝使用前应保持清洁。 3.3 焊机及附属设备 焊机应符合JB/T8748 的有关规定。使用前应先检查联接电缆看看焊接电源是否正常;检查保护气路系统是否正常;检查焊枪、送丝机构、焊接控制装置是否正常。焊机应有专人保养,定期检修;如出现故障,应立即停机检修。 3.4坡口的形式和清理 坡口选择原则:焊接过程有利于减小变形、节省焊材、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焊接件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与尺寸应符合图样的要求,如果图样没有规定,应符合GB/T985的规定。 坡口的清理:清除坡口两侧20mm范围内的油污、锈迹、水和涂料等,保持清洁,并在焊件表面涂上一层飞溅防粘剂,在喷嘴上涂上一层喷嘴防堵剂。 3.5焊工 焊工必须经过气体保护焊理论学习和实际培训,经考核并取得相应合格证书,方可从事相关焊接工作,强烈推荐采用左焊法。

自由锻造工艺规程的编制及举例

自由锻造工艺规程的编制及举例 制定自由锻工艺规程的过程就是自由锻工艺设计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内容 : (一)绘制锻件图 自由锻件的锻件图是在零件图的基础上考虑了加工余量、锻造公差、工艺余块等之后绘制的图。绘制自由锻件的锻件图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 1.简化锻件形状为了简化锻造工艺,零件上的小孔、凹档、台阶等部分,可加上余块而不予锻出,如图a。是否加余块要根据零件的形状、尺寸、锻造技术水平和经济效果来确定。 2. 确定加工余量和锻件公差 (1)机械加工余量 【机械加工余量】为使零件具有一定的加工尺寸和表面粗糙度,在零件表面需要加工的部分,在锻件上留一层供作机械加工用的金属,称作机械加工余量 (见上图a)。

(2) 余块 【余块】为简化锻件外形及锻造过程,在锻件的某些地方和添一些大于机械加工余量的金属,这种加添的金属称作余块 (见上图a)。 (3)锻件公差 【锻件公差】锻件实际尺寸与基本尺寸之间所允许的误差。公差值的大小是根据锻件形状、尺寸并考虑生产的具体情况而定的。 3.绘制锻件图在锻件图上,规定用粗实线绘出锻件的形状。为了便于了解零件的形状和检查锻件的实际加工余量,在锻件图上还要用双点划线绘出零件的主要形状,如图10-27b。 (二)计算坯料质量与尺寸 【坯料质量】坯料质量可按下式计算 G 坯料 =G 锻件 +G 烧损 +G 料头 式中 G 坯料——坯料质量 G 锻件——锻件质量 G 烧损——加热时由于坯料表面氧化而烧损的质量。第一次加热取被加热金属的2~3%,以后每次加热取1.5~2.0% G 料头——在锻造过程中冲掉或切掉的那部分金属的质量。如冲孔时坯料中部的料芯,修切端部的料头等。 当锻造大型锻件时,如采用钢锭作坯料,还要考虑应切掉的钢锭头部和尾部的质量。 2.坯料尺寸根据坯料质量即可确定坯料尺寸。在计算坯料尺寸前,先要考虑锻造比。 【锻造比】是指坯料在锻造前后的断面积的比值。 对于拔长工序来说,其锻造比 R d 可按下式计算:

铸造工艺流程介绍

铸造生产的工艺流程 铸造生产是一个复杂的多工序组合的工艺过程,它包括以下主要工序: 1)生产工艺准备,根据要生产的零件图、生产批量和交货期限,制定生产工艺方案和工艺文件,绘制铸造工艺图; 2)生产准备,包括准备熔化用材料、造型制芯用材料和模样、芯盒、砂箱等工艺装备; 3)造型与制芯; 4)熔化与浇注; 5)落砂清理与铸件检验等主要工序。 成形原理 铸造生产是将金属加热熔化,使其具有流动性,然后浇入到具有一定形状的铸型型腔中,在重力或外力(压力、离心力、电磁力等)的作用下充满型腔,冷却并凝固成铸件(或零件)的一种金属成形方法。

图1 铸造成形过程 铸件一般作为毛坯经切削加工成为零件。但也有许多铸件无需切削加工就能满足零件的设计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直接作为零件使用。 型砂的性能及组成 1、型砂的性能 型砂(含芯砂)的主要性能要求有强度、透气性、耐火度、退让性、流动性、紧实率和溃散性等。 2、型砂的组成 型砂由原砂、粘接剂和附加物组成。铸造用原砂要求含泥量少、颗粒均匀、形状为圆形和多角形的海砂、河砂或山砂等。铸造用粘接剂有粘土(普通粘土和膨润土)、水玻璃砂、树脂、合脂油和植物油等,分别称为粘土砂,水玻璃砂、树脂砂、合脂油砂和植物油砂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型(芯)砂的某些性能,往往要在型(芯)砂中加入一些附加物,如煤份、锯末、纸浆等。型砂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型砂结构示意图 工艺特点 铸造是生产零件毛坯的主要方法之一,尤其对于有些脆性金属或合金材料(如各种铸铁件、有色合金铸件等)的零件毛坯,铸造几乎是唯一的加工方法。与其它加工方法相比,铸造工艺具有以下特点:1)铸件可以不受金属材料、尺寸大小和重量的限制。铸件材料可以是各种铸铁、铸钢、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钛合金、锌合金和各种特殊合金材料;铸件可以小至几克,大到数百吨;铸件壁厚可以从0.5毫米到1米左右;铸件长度可以从几毫米到十几米。 2)铸造可以生产各种形状复杂的毛坯,特别适用于生产具有复杂内腔的零件毛坯,如各种箱体、缸体、叶片、叶轮等。 3)铸件的形状和大小可以与零件很接近,既节约金属材料,又省切削加工工时。 4)铸件一般使用的原材料来源广、铸件成本低。 5)铸造工艺灵活,生产率高,既可以手工生产,也可以机械化生产。 铸件的手工造型 手工造型的主要方法 砂型铸造分为手工造型(制芯)和机器造型(制芯)。手工造型是指造型和制芯的主要工作均由手工

金属热处理通用工艺规程

金属热处理通用工艺规程 1 主题容与适应围 1.1 本规程规定了钢制零部件在加热炉中透烧后在水油、空气中淬火及在炉中加热的正火、退火与回火热处理工艺方法和要求。但不包括感应加热、火焰加热、电解加热等热处理方法。 1.2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钢制压力容器和零部件的淬火、正火、退火、回火热处理。 2 总则 金属的热处理除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还应遵守颁布的有关法令、法规、标准、本公司其它相应规程和图样及专用工艺文件的要求。 3 正火和退火 3.1 热处理设备 3.1.1 正火与退火所使用的加热设备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3.1.1.1 在加热设备正常装炉量情况下,有效加热区的温度偏差应按表3-1所列的精度进行调节和控制。 表3-1 3.1.1.2 工件加热后在随炉冷却过程中应尽量保证各部位的冷却速度均匀一致。 3.1.2 温度测定及温度控制设备 3.1.2.1正火与退火所使用的各种加热设备都应配有温度测定及温度控制装置。加热设备中的每个加热区,都应配有跟踪处理温度与时间关系的记录装置。 3.1.2.2 热电温度测定设备的指示器经校正之后,其指示器上温度读数的误差不得超过表3-2的规定。

表3-2 3.2 正火、退火件的装炉 3.2.1 正火、退火件装炉时,必须放置在预先确定的有效加热区,装炉量、装炉方式及堆放形式应保证工件加热和冷却均匀一致,且不得造成工件有较大变形和缺陷。大件、形状复杂则采用低温装炉,加热到500℃左右保温一段时间后,再加热到正火、退火的温度。 3.2.2 不同温度或成批生产的有效厚度相差一半以上的零部件,正火时不应一起装炉。对单件有效厚度相差可适当放宽,但必须严格控制加热时间。 3.2.3 装炉时工件堆放应有条理,不可杂乱堆放,钢板正火应垛装,支点距离小于1米,层距0.1~0.15米。与校圆结合的正火筒节应卧放,下垫半圆形支座。直接正火的筒节应竖放,下垫高度0.2米的平支座,筒节之间应保持0.2米以上的距离。 3.3 工艺规的选择 3.3.1 加热温度 3.3.1.1 正火与退火加热温度主要根据钢的临界点、热处理目的等因素来确定,其一般规律如下: 正火:Ac3(或Acm)+(50~70)℃ 完全退火:Ac3+(30~50)℃ 不完全退火:Ac1+(30~50)℃ 等温退火:Ac3+(30~50)℃(亚共析钢) Ac1+(20~40)℃(过共析钢和共析钢) 球化退火:Ac1+(10~20)℃,Ac1-(20~30)℃ 去应力退火:Ac1-(100~200)℃ 扩散退火:Ac3+(150~200)℃ 再结晶退火:Ac1-(50~150)℃ 3.3.1.2 常用钢材的正火加热温度见表3-3、表3-4、表3-5。

制定装配工艺规程的方法步骤.

制定装配工艺规程的方法步骤 1. 收集、研究原始资料 研究原始资料应从两方面着手: (1)读图。弄明白产品或部件的具体结构、组成;各零件的装配关系和连接方法;装配精度要求及设计人员打算用什么方法来保证这些要求。 (2)审图。通过结构工艺性分析,看产品结构是否便于拆装、调试和维修;对装配精度要求进行必要的精度校核。审图中若发现问题应及时与设计人员协商解决 2. 决定装配生产组织形式 根据产品的结构特点、生产纲领和现场生产条件选择适当的生产组织形式。 3. 划分装配单元 划分装配单元是制定装配工艺规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将产品合理地分解为可单独装配的单元后,才能合理安排装配顺序和划分装配工序,这对于批量生产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装配单元可分为5级:零件、合件、组件、部件和产品,如图9-12所示。 (1)零件。产品制造的基本单元,也是组成产品的最基本的单元。大多数零件都先装成合件、组件和部件后才进入总装,只有少数零件直接进入总装。 2)合件。若干个零件用不可拆卸连接法(如焊接等)装配在一起后的装配单元及利用“合并加工修配法”装配在一起的几个零件(如双联转子泵的内外转子、发动机连杆小头孔和衬套等)称为合件。 (3)组件。由一个或数个合件及零件组合成的相对较独立的组合体称为组件,如轴和装在该轴上的齿轮、轴承等都可看成是合件。

(4)部件。由若干零件、合件、组件组合而成,在产品中能完成一定的完整功能的独立单元称为部件,如车床的主轴箱、进给箱等。 4. 确定装配顺序 (1)选择装配基准件。无论哪一级装配单元,都要选定一个零件或比它低一级的装配单元作为装配基准件。其选择原则为: ①基准件应是产品的基体或主干零、部件。 ②基准件应有较大的体积、重量和足够的支撑面以满足陆续装入零、部件时的作业要求和稳定性要求。 ③基准件的补充加工量应最少,尽可能不再有后续加工。 ④基准件应有利于装配过程的检测、工序间的传递运输和翻身、转位等作业。 2)确定装配顺序。在确定装配顺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预处理工序先行。如零件的去毛刺、清洗、防锈、涂装、干燥等应先安排。②先基础后其它。为使产品在装配过程中重心稳定,应先进行基础件的装配。③先精密后一般、先难后易、先复杂后简单。因为刚开始装配时基础件内的空间较大,比较好安装、调整和检测,因而也就比较容易保证装配精度。 ④前后工序互不影响、互不妨碍。为避免前面工序妨碍后续工序的操作,应按“先里后外、先下后上”的顺序进行装配;应将易破坏装配质量的工序(如需要敲击、加压、加热等的装配)安排在前面,以免操作时破坏前工序的装配质量。 ⑤类似工序、同方位工序集中安排。对使用相同工装、设备和具有共同特殊环境的工序应集中安排,以减少装配工装、设备的重复使用及产品的来回搬运。对处于同一方位的装配工序也应尽量集中安排,以防止基准件多次转位和翻转。

自由锻造工艺规程的编制及举例

自由锻造工艺规程的编制及举例 2010-06-13 21:52 三、自由锻造工艺规程的编制及举例 制定自由锻工艺规程的过程就是自由锻工艺设计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内容 : (一)绘制锻件图 自由锻件的锻件图是在零件图的基础上考虑了加工余量、锻造公差、工艺余块等之后绘制的图。绘制自由锻件的锻件图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 1.简化锻件形状为了简化锻造工艺,零件上的小孔、凹档、台阶等部分,可加上余块而不予锻出,如图a。是否加余块要根据零件的形状、尺寸、锻造技术水平和经济效果来确定。 2. 确定加工余量和锻件公差 (1)机械加工余量

【机械加工余量】为使零件具有一定的加工尺寸和表面粗糙度,在零件表面需要加工的部分,在锻件上留一层供作机械加工用的金属,称作机械加工余量 (见上图a)。 (2) 余块 【余块】为简化锻件外形及锻造过程,在锻件的某些地方和添一些大于机械加工余量的金属,这种加添的金属称作余块 (见上图a)。 (3)锻件公差 【锻件公差】锻件实际尺寸与基本尺寸之间所允许的误差。公差值的大小是根据锻件形状、尺寸并考虑生产的具体情况而定的。 3.绘制锻件图在锻件图上,规定用粗实线绘出锻件的形状。为了便于了解零件的形状和检查锻件的实际加工余量,在锻件图上还要用双点划线绘出零件的主要形状,如图10-27b。 (二)计算坯料质量与尺寸 【坯料质量】坯料质量可按下式计算 G 坯料 =G 锻件 +G 烧损 +G 料头 式中 G 坯料——坯料质量 G 锻件——锻件质量 G 烧损——加热时由于坯料表面氧化而烧损的质量。第一次加热取被加热金属的2~3%,以后每次加热取1.5~2.0% G 料头——在锻造过程中冲掉或切掉的那部分金属的质量。如冲孔时坯料中部的料芯,修切端部的料头等。 当锻造大型锻件时,如采用钢锭作坯料,还要考虑应切掉的钢锭头部和尾部的质量。 2.坯料尺寸根据坯料质量即可确定坯料尺寸。在计算坯料尺寸前,先要考虑锻造比。

自由锻锻件生产流程和工艺过程介绍

自由锻生产流程和工艺过程介绍 划线落料:根据产品要求将钢锭切割成合理大小及重量; 加热(含回火):加热设备主要单室炉、推杆炉和台式退火炉,所有加热炉均采用天然气做燃料,钢锭的加热温度一般在1150℃~1240℃,冷钢锭的加热时间1~5小时左右,热钢锭的加热时间则是冷钢锭加热时间的一半,加热后的钢锭进入锻造工序。 锻造:被加热至1150~1240℃左右钢锭从加热炉中取出,然后由操作机放入空气锤或电液锤,根据钢锭的大小和锻造比要求进行相应的墩粗,拔长等工艺,实时监测锻件尺寸,并通过红外测温仪控制锻造温度。 检验:对锻件毛坯进行初步检验,主要是外观和尺寸的检验。外观方面主要检验是否存在裂纹等缺陷,尺寸方面必须保证毛坯余量在图纸要求范围内,并做好记录。 热处理:将锻件加热到预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预定的

速度冷却,以改善锻件内部组织和性能的一种综合工艺。其目的是消除内应力,防止在机械加工时变形,调整硬度使锻件利于切削加工。经过热处理后的钢锭,根据材质的要求对钢锭进行空冷或水冷、淬火处理。 粗加工:锻件基本成型后根据产品需求加工成各种不同规格的锻件。 超声波探伤:锻件冷却结束后温度降到20℃左右进行超声波探伤达到国标Ⅰ,Ⅱ,Ⅲ等标准和表面缺陷的检验。 机械性能试验:为满足客户需求,须对锻件进行机械性能的测试主要是屈服、抗拉、冲击等试验。目前企业主要检测设备有万能力学性能试验机1台、冲击试验机1台、连续式钢筋打点机、超声波探伤仪1台、磁粉探伤仪1台、测温仪2台、电动双刀拉床1台、冲击低温仪1台、金相显微镜1台、金相预磨机1台、金相切割机1台、布氏硬度计2台等,可基本满足各类锻件常规检测的需要。 最终检验:对锻件成品进行最终检验,确保锻件外观平整无裂纹等缺陷,尺寸在图纸要求范围内并做好记录。 入库:经过质量检测后成品锻件,经过简单包装处理后进入成品库以备发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