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石墨烯的半导体光电器件研究进展

基于石墨烯的半导体光电器件研究进展
基于石墨烯的半导体光电器件研究进展

前沿领域综述

基于石墨烯的半导体光电器件研究进展*

尹伟红韩勤?杨晓红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2012年6月5日收到;2012年7月3日收到修改稿)

石墨烯自从被发现以来,由于其零带隙、低电导率、常温下的高电子迁移率及量子霍尔效应和独特的光吸收等优良特性,引发了世界各国科研人员的重视,研究人员对其物理性质及应用的研究越来越多并且进展迅速.本文以光纤通信用光电器件中的探测器、调制器为主,综述了石墨烯在光电探测器、调制器以及超快锁模激光器和用于发光二级管、触摸屏透明导电薄膜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石墨烯,光电探测器,调制器,半导体光电器件

PACS:85.60.?q,81.05.ue,85.60.Gz

1引言

1引言

碳元素是人类接触得最早的元素之一,也是人类利用得最早的元素之一,作为碳的同素异形体之一的石墨也被人们熟知与研究.石墨烯(Graphene),即单层石墨,碳原子排列与石墨的单原子层雷同,是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形,呈蜂巢晶格(honeycomb crystal lattice)排列的单层二维晶体[1].理论上,石墨烯的研究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Landau,Peierls等研究者指出二维晶体是热力学不稳定,不能单独存在的,石墨烯一直被视为一种理论上的材料,直到2004年,Novoselov 和Geim的团队用微机械剥离法制备出室温下存在的石墨烯,掀起了石墨烯研究的热潮[1?4].

近年来,石墨烯的材料制备,转移,表征以及在半导体,化学等功能器件上的应用的一系列研究相继展开,进展迅速.由于石墨烯独特的零带隙能带结构,室温下电子的超高迁移率(高于15,000cm2·V?1·s?1),近弹道输运的电子性质,低于铜和银的电阻率(10?6?·cm),高导热性等特点,从晶体管,化学传感器到纳米机电器件,复合材料等领域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由于其独特的光吸收特性,石墨烯在光电器件上的应用逐渐被人们发觉,并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应用方向之一.本文以石墨烯在光电探测器、调制器等光纤通信组件上的应用为主,综述了石墨烯在半导体光电器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2石墨烯的基本性质

2.1电子能带结构与性质

单层石墨烯的能带结构可以用紧束缚模型计算得到,如图1所示[4],其原胞包含两个等价的碳原子,晶格键长度0.142nm,晶体薄膜的厚度约0.335nm,是构成零维或三维石墨材料的基本单元.

这种特殊的晶体结构导致了石墨烯的独特电子能带结构,如图1(b)所示.第一布里渊区的六个顶点为费米点(也称狄拉克点或K点),导带和价带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2012CB93350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2012AA0122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61274069,61176053,61021003)资助的课题.

?E-mail:hanqin@https://www.360docs.net/doc/f143643.html,

c?2012中国物理学会Chinese Physical Society https://www.360docs.net/doc/f143643.html,

关于狄拉克点对称,因此在纯净的石墨烯中,电子和空穴具有相同的性质.在狄拉克点附近,电子的能量与波矢成线性色散关系,即

E=V F P=V F hk,(1)

其中,V F为费米速度,大小约为光速的1/300,k为波矢.这与介质中的光学或声学声子类似,因此,K 点附近电子由于受到周围对称晶格势场的影响,载流子的有效静质量为零,费米速度接近光速(为光速的1/300),呈现出相对论特性.所以K点附近的电子性质应该用狄拉克方程进行描述而不能用薛定谔方程来描述了.报导的石墨烯中载流子的迁移率最高超过200,000cm2·V?1·s?1[5],纯净石墨烯中电子的平均自由程达亚微米量级,近似为弹道输运,这在制作高速器件上有着诱人的潜力.

2.2光学特性

悬浮单层石墨烯的光透过率T可以通过菲涅耳公式推导出来,即[6]

T=(1+0.5πα)?2≈1?πα≈97.7%,(2)其中,α=e2/(4πε0 c)=G0/(πε0c)≈1/137,是精细结构常数[6].在可见光波段,石墨烯仅反射小于0.1%的光,因此,单层石墨烯(single layer graphene,SLG)可以吸收大约2.3%的垂直入射光光,且吸收光的波长范围覆盖了可见和红外光,在300—2500nm吸收光谱平坦,双层石墨烯在紫外区(约270nm处)有吸收峰,这主要是由于带间杂化产生的van Hove奇点的存在,也可能与多体效应有关[7].在少数层石墨烯(FLG)中,可以认为每一层都是受到邻近层极小扰动的二维电子气,在光学上等效为几乎互相没有作用的单层石墨烯(SLG)的叠加.图2所示,为单双层石墨烯的光吸收现象[6].当光能量足够强时,电子跃迁的速率大于带间弛豫速率,电子吸收的光子能量对应的激发态以下的能态都被填满,同时价带上的空穴也填满了价带顶,吸收过程达到饱和.

图1(a)石墨烯晶体结构示意图(A和B用不同的颜色标记表示两套等价的子晶格);(b)石墨烯的三维能带结构;(c)石墨烯在布里渊区高对称性方向的二维能带结构;(d)狄拉克点附近的能带结构和费米面随掺杂移动的示意图[4]

图2不同层数石墨烯的透射光谱[6]

2.3制备与转移定位

石墨烯最早是用微机械剥离石墨的方法制备出来的[3].这种方法制备出来的石墨烯具有良好的晶格结构和电学特性,很适合于实验室基础研究.但是由于这种方法具有偶然性,制备出的石墨烯尺寸小且产量低,很难满足大规模商用需求.因此,科学家们不懈的探索大规模制备石墨烯的方法,目前已有几种较为成熟的方法,如:化学气相沉积法(CVD),SiC外延生长法,液相剥离法和氧化石墨还原法等[1,8,9].制备完成以后,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结合拉曼光谱或者原子力显微镜等方法确定石墨烯具体层数.

制备出的石墨烯,若想用于器件的制备上,一个基础步骤就是石墨烯在所需要衬底上的转移与定位.Reina等人报道了从SiO2/Si到其他衬底上的单层和少数层石墨烯的转移[10],他们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旋涂在沉积有石墨烯的硅衬底上,通过NaOH水溶液部分腐蚀SiO2将PMMA/Graphene薄膜与衬底分离,然后将PMMA/Graphene薄膜置于目标衬底上,最终用丙酮溶解PMMA.此外,也有科学家尝试干法转移少数层石墨烯[11]、通过溅射金属一层一层转移石墨烯[12]等方法.对于液相剥离等发方法制备的石墨烯悬浮液则可以通过旋涂、自组织吸附[13]等手段来实现转移.对于CVD方法生长的石墨烯,可以借助PMMA等聚合物通过腐蚀衬底的方式来实现转移[14?16].这些方法为器件的制备提供了多种尝试的途径.3基于石墨烯的光电器件

作为材料界的新秀,自石墨烯成功制备并被证明在室温下可以稳定存在以来,科学家们对它的研究最开始集中在其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电子学的应用[17,18].IBM已经研制出以碳化硅为衬底的截止频率达100GHz的晶体管[18],而石墨烯在集成电路上的应用也已初步研究并实现[19].近几年,石墨烯的独特光学吸收特性,高度透明,低电阻率等特性逐渐被人们重视并应用到了光电器件上,包括光电探测器,调制器,发光二级管、光伏器件的透明电极以及超快锁模激光器中的可饱和吸收体等.

3.1光电探测器

石墨烯光电探测器(graphene photodetectors, GPD)易于硅基集成,由于石墨烯的零带隙而具有很宽的频率探测范围,没有传统探测器的“长波限制”.另外,GPD还具有高速特性,这是源于其室温下载流子的迁移率比普通半导体材料高出一个量级,以载流子的饱和速度计算,由载流子渡越时间决定的带宽达1.5THz,已经不是限制GPD带宽的主要因素[20].

传统的光电探测器的基本原理很简单,给pn 结或者pin结施加一个反向偏压,当能量高于半导体吸收层带隙的入射光照射在耗尽区时,光被吸收并产生光生载流子,光生电子空穴对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分离很快到达两侧电极,从而产生光电流达到探测光信号的目的.2008年,日本Ryzhii等人提出石墨烯纳米带光电晶体管的理论模型[21,22].以石墨烯为有源区的光电探测器的光电流产生机理与传统的探测器有所不同,且具体的光电流产生机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有人认为它依靠金属电极和石墨烯接触界面附近的内建电场(类似金属半导体接触)来分离光生载流子[23,24];另外也有研究表明由于光激发产生的热载流子导致光热电效应,从而产生热电流[25?27].IBM托马斯·沃森研究中心(Thomas J.Watson research cen-tre)的Xia等人采用扫描光电流成像(photocurrent imaging)的方法,利用FET结构的器件对金属石墨烯(metal-graphene,MG)接触的光电流产生机理做了探究[24,28],研究指出光电流的产生与金属石墨烯接触界面处由于功函数不同引起的能

带弯曲有关,并且通过施加栅压改变费米能级的位置可以控制光生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如图3(a)所示.

基于上述金属石墨烯接触可产生光电流的认识,2009年,Xia等利用机械剥离的石墨烯制备出了第一个石墨烯光电探测器[20].如图3(b)所示.

他们采用1—3层的石墨烯为有源区,以热氧化300nm二氧化硅的硅片为衬底,制作上共面波导传输线的源陋电极接触形成GPD结构.通过暗电流和光电流测试得到图3(c)所示I-V曲线,可以看出,在光照下总电流有明显的偏移,表明此器件可用于光探测,并且在无外加源陋电压时也有可观的光电流产生.图3(d)显示了相对光响应依赖于光调制频率的关系,可以看出,除去由于测试设备探头引入的1dB左右的衰退,在40GHz的调制频率下,光响应并无衰退现象,测试还得到了0.5mA/W 的响应度.研究指出GPD带宽主要受RC时间常数的限制,并且提出石墨烯探测器的理论带宽可高于500GHz[20],预示了石墨烯探测器的研究价值与潜力.

图3所述GPD金属石墨烯接触附近有效的探测区域只有约0.2μm,为了增加有效的光探测区域,进而增加光探测率,2010年Mueller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不对称叉指电极(metal-graphene-metal,MGM)结构的石墨烯探测器,如图4(a)所示[29].

图3(a)M-G接触光电流产生机理[24];(b)GPD的SEM图像;(c)有无光照下的GPD的I-V特性曲线;(d)80V偏压下相对光响应与光调制频率的依赖关系[20]

图3所述GPD在两个电极附近均有光照时,由于相同的金属接触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内电场,会导致等大反向的光电流,使得总光电流为零.图4采用不对称电极结构(钛、钯),使无源漏偏压时净光电流不为零.图4(a)为无源陋偏压时的总光电流与栅压的关系,可以看出?15V栅压时的响应电流最高,在此栅压下进一步进行I-P及高频特性测试,得到图4(c),(d).得到了1.5mA/W 的探测率,16GHz的3dB带宽,限制带宽的因素为RC时间常数,这里带宽较小是因为所用石墨烯尺寸较大(6μm×6μm的有源区),导致了较大电容.此GPD还应用到实际的10Gbps的光学数据链路中进行测试,得到了清晰的眼图,表明GPD可以应用于无差错光学数据传输.在外加源陋偏压时,得到了最大光响应6.1mA/W.

石墨烯光电探测器的探测率相比于传统三五

组探测器而言还是很小,除了对称电极导致零源陋电压下光电流为零之外,还存在以下几点原因:1)光吸收效率低,单层石墨烯只有2.3%的吸收率.2)只有很小的一个区域对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有贡献,光生载流子的提取困难.为了增加光吸收,文献[30, 31]提供了两种增加光吸收的两个方法,如图5(a)所示.

在金属接触附近制作等离子振子纳米结构(plasmonic nanostructures),利用表面等离子激元与入射光能量的耦合提高吸收效率.表面等离子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s)是由光和金属表面电子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种电磁波模式,它既具有光子学的速度,又具有电子学的尺度,能够在亚波长结构中对光进行约束和操控,被喻为目前最有希望的纳米集成光子器件的信息载体.入射光被吸收以后有效的转化为等离子电浆震子(plasmonic oscillations),可以有效增强局部电场,此过程可以被看作是只在近场区域存在的消逝光子的产生过程.等离子振子纳米结构的作用是将入射电磁能量直接引导至pn结区域,增强入射光的吸收.这种结构的探测效率可以比普通的提高20倍,如图5(b)所示,通过改变纳米结构的形状和尺寸还可以实现波长和偏振的选择,如图6所示.

与此相似,Liu等应用与此类似的结构将石墨烯应用于多色探测上[32].此外,为了增加光的吸收量,Kim等还提出了波导集成的石墨烯探测器[31],如图7所示.

波导与石墨烯的集成方式有两种,如图7(a), (d)所示,(a)采用直接耦合方法,石墨烯被六方氮化硼(hBN)包围以保障最大迁移率,石墨烯下方为半腐蚀硅,上方为多晶硅,这样可以减少光场泄漏且石墨烯位于光场最强的部位,可以增加光的吸收.文献[13]比较了此结构与目前广泛应用的消逝波波导结构锗探测器(Ge-PD),想要达到相同的吸收光量,器件长度需要是其1.2倍.(b)采用消逝波耦合,石墨烯位于波导的上方,通过石墨烯上方多晶硅引起折射率的变化将光的模式引入石墨烯层,但由于石墨烯并不是位于光场最强的部位,而使得消逝波耦合结构的GPD想要达到广泛应用的锗探测器的吸收光量需做到其长度的3.5倍,为了减小器件尺寸,可以通过增加石墨烯的层数来增加入射光的吸收量.

图4(a)MSM结构GPD;(b)无源陋电压时的光电流响应与栅压的依赖关系(测试激光直径5μm,入射功率5mW);(c)R-f曲线及眼图;(d)?15V栅压下的I-P响应[29]

图5(a)不同形状的SPP增强结构的MG接触;(b)不同尺寸纳米结构的波长和偏振选择性(a,c为TR(横向)偏振,偏振方向垂直于栅条,b,d为L偏振)[30]

图6两种不同条宽纳米结构的光电流响应及增强系数[30]

图7波导结构的石墨烯探测器(a)直接耦合;(d)消逝场耦合结构(左侧为波导结构,右侧为探测器);(b),(e)分别为两者的截面图;(c),(f)为两者的光场分布情况(颜色变化表示光场分布情况)[31]

石墨烯中光电流的产生机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Wang等通过实验测量了金属石墨烯探测器中光电流随温度的变化,指出热电效应导致的光电流在光响应中占主要地位[25].他们通过图8(a)所示的实验装置,得到了图8(b)的结果,结果显示电流响应与温度近似呈线性关系,Wang认为零K时的电流偏移量为光电效应的光电流组分,这种线性的依赖关系与热电流

I te=?

(S g?S m)?T

R g+2R c+R m

=?

W

L

K g?T相符,其中

因子K g近似于温度呈线性关系.

关于石墨烯中热在流传输与热电流的研究越来越多,除了对金属石墨烯接触处的光电流机制研究之外,最近有研究者通过对石墨烯形成的pn 结处光电流产生机理进行的研究,指出热载流子传输和载流子倍增也可能在光响应中占据主导地位[26,27,33].Sun等指出电学测量的速度限制和连续波激励的作用下,电子温度T e和晶格温度T l相当,这使人们无法分辨光电流是受内建电场还是光热电效应的主导,也无法确定热载流子传输和可能存在的载流子倍增效应对高速器件的影响.为此,Sun等通过制作背栅和顶栅的双栅石墨烯器件,利用超快激光抽运-探测技术(ultrafast pump-probe technology)主要对石墨烯形成的pn结处的光电流产生情况进行了探究.研究表明,光电流由光激发后热载流子的温差电效应导致的热电流与内建电场效应导致的光生电流共同组成,两者成分的多少则由栅电压与pn结处的具体参数决定[33].

目前,对于石墨烯基的光电探测器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光电流的具体产生机理尚未统一,继续明确光电流的产生机理,以及随着载流子迁移率,有源区的厚度和激光脉冲的宽度,环境温度等条件的影响,光电效应和热电效应产生的光电流的量化机理等方面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提高探测器的响应速度与探测效率是石墨烯在高速探测器应用方面研究的重要方向与最终目的.

3.2调制器

光调制器在光纤通信中对光信号的调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通过电压或电场的变化来调控输出光的吸收率、折射率、相位或振幅的器件.它依据各种不同形式的电光、声光、磁光效应、量子阱Stark效应和载流子色散效应等,调控光发射机发出的光信号的振幅和状态,再进入光纤进行传播.在未来的光通信中集成化,高速化,小型化的光调制器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硅基电吸收调制器由于较弱的电光特性尺寸较大;锗与其他化合物半导体调制器难于硅基集成;它们的调制光谱范围通常比较窄[31].石墨烯由于其零带隙可以吸收很宽频率范围的光,加之其高迁移率等特性,在光调制器上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34?36].

2011年,Liu等首次制备出了调制器原型器件[35].其三维结构与光场分布图如图9(a),(b)所示.

他们在硅波导上平铺一层单层石墨烯,中间用氧化铝隔开,波导是掺杂的并通过薄层的硅与电极相连.它通过外加偏压控制费米能级的高度来控制光的吸收与透射,如图9(c)所示,只有费米能级位于阈值正负hv0/2之间时,才可以有光吸收,其他情况透射.这样以石墨烯作为吸收介质的调制器可以达到0.1dBμm?1的调制深度,调制光谱范围可以达到1.35—1.60μm,并且只有25μm2的有源区,是目前尺寸最小的调制器.最近,他们又提出了利用双层石墨烯作为有源区的波导光调制器,采用一种类似p-绝缘层-n的结构,直接利用石墨烯代替硅与金属电极形成接触,如图10所示.

图8热电流测试装置与结果[25]

图9(a)器件三维示意图;(b)光场分布(左)及截面图(右),结构自下而上为氧化硅,硅波导,氧化铝介质层和石墨烯层;(c)不同驱动电压下的静态电光响应[35]

图10

双层石墨烯光调制器[36]

这样既可以增加光的吸收又减小了插入损耗,制得了0.16dB μm ?1调制深度,1GHz 响应带宽的光调制器[36].

以上集成波导结构的调制器达到了很高的调制速率,同时小尺寸的波导结构也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尤其需要很低插入损耗的自由空间的应用,比如高Q 值激光谐振腔中的振幅调制.针对此问题,Lee 等首次制备出了基于单层石墨烯的反射式平面调制器[37].如图11所示.

该调制器制作在蓝宝石衬底上,以单层CVD 生长石墨烯为有源区(直径100μm 的圆形),通过两个电极之间加电压来改变石墨烯中费米能级的位置和合理设计石墨烯与银之间的Ta 2O 5绝缘介质的厚度达到光调制的目的,它可实现1Hz—100MHz 的频率调制.这一大尺寸(有源区>7850μm 2)器件的报道为其在在激光器和有源干涉仪等光电器件上的应用提出了可能性.背电极的银同时起到高反射率反射镜的作用,石墨烯

与银之间的Ta 2O 5绝缘介质的厚度直接影响了石墨烯的费米能级位置,进而影响光吸收的情况,它可以作为一个设计的自由度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其具体尺寸[37].

在光互联中,需要小尺寸,高速宽带,低插入损耗以及高调制深度的光调制器,目前石墨烯光调制器的原型器件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其调制速率仍然受到限制,这主要是由于器件串联电阻导致的RC 时间常数的限制,高的串联电阻主要是由于石墨烯与电极接触形成的,因此,寻找减小石墨烯金属接触电阻的有效途径有望进一步提高石墨烯光调制器的速率.此外,类似波导集成探测器的设计,将石墨烯置于波导结构中光场最强的部位也可以达到增加器件调制深度的目的,可以采用两层以上的石墨烯作为有源区来增加光吸收.这样优化以后,理论预期器件3dB 带宽可以达到55GHz [31],与最新报道的硅基电吸收调制器相当[27].

图11

平面反射型调制器结构[37]

3.3

超快锁模光纤激光器中的可饱和吸收体

可以产生超短激光脉冲的激光光源是材料加工,医学,光纤通信,电路制造等领域的重要组件.很多超快脉冲激光器都采用了锁模技术,目前的主流技术是基于半导体的可饱和吸收体镜[38].被动锁模光纤激光器就是基于可饱和吸收镜的非线性

光学吸收特性使腔内脉冲相位锁定,实现相干叠加,并对脉冲进行压缩、整形输出超短脉冲激光,如图12(a)所示[39].

对于非线性材料的关键要求是响应时间快,非线性强,波长范围宽,光损耗低,易于光学系统集成等.如前所述,石墨烯能带的线性色散和高饱和吸收的泡利不相容原理结合,使其成为有效的可饱和吸收体[39,40].图12(b)可以看出,随着泵浦功率增加,明显呈现出饱和吸收迹象.而图12(d)显示了成功输出50.3ns 的脉冲序列.

对于石墨烯超快光纤锁模激光器,石墨烯如何精确的放置在光纤尾端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除了上述“转移定位”部分提到的方法可以尝试之外,文献[40]中提出了一种转移之后精确放置的方法,图12(c)示意了将此类薄片转移到光纤芯上的过程

.

利用PMMA/graphene foil 与光纤之间的水层(water layer)来移动薄膜,石墨烯器件集成最终是通过利用显微操纵器来精确对准纤芯以及PMMA 层的溶解来实现的.

图12

(a)石墨烯超快锁模激光器[39];(b)光透射率与抽运功率关系[39];(c)石墨烯确定性放置[40];(d)输出脉冲序列[39]

3.4透明导电薄膜

显示器、触摸屏、发光二极管和太阳能电池等光电器件,要求低薄膜电阻R s 和高透明性.目前的透明导体都基于半导体材料,如,涂覆的氧化

铟(In 2O 3)、氧化锌(ZnO)或氧化锡(SnO 2),以及三者结合的混合物.常用的材料是氧化锡铟(ITO),它是由90%的In 2O 3和10%的SnO 2组成的n 型半导体.商用ITO 的透光率约80%,玻璃上的薄膜方块电阻低达10?.

ITO 面临很多局限性,例如,In 缺乏造成成本日益增加,制膜的困难以及对酸和环境敏感.此外,它是易碎的,当用于触摸屏和软显示屏之类的弯曲情况时,容易磨损和破裂等[40,41].这就意味着需要寻找更新,性能更好的透明导体材料来代替ITO 作为透明导电薄膜.石墨烯由于其高度透光性,小的薄膜电阻等特性,在做为透明导电薄膜上充分发挥了其潜力与优势.文献[40]计算并比较了石墨烯与其他替代材料,如碳纳米管,金属纳米线等的表面电阻与透光性,发现通过改变石墨烯的厚度和载流子浓度,可以得到高达90%的透光率和20?的方块电阻.因此,石墨烯作为透明导电薄膜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发光二级管,光伏器件和显示屏,触摸屏等领域[42,43].如图13所示.

3.5偏光器

传统的偏光器件大致分为三类:各向异性介质吸收的线偏振片;利用光的折射制成的偏光棱镜和利用布儒斯特角反射原理的偏光镜.但是它们都不易于与光电子电路集成,Bao 等制备出了基于石墨烯的光纤偏光器[44].如图14(c)所示,它们将一段光纤侧面抛光以后平铺上石墨烯,再用不同波长的光以不同的偏振角入射进行测试得到图14(a),(b)所示结果,结果显示,偏振方向与石墨烯平面相同的光最容易通过,而偏振方向垂直于石墨烯平面的光几乎无法通过,得到了27dB 的消光比,他们还发现,与金属薄膜制成的偏光器不同,由于其狄拉克能带的线性色散,基于石墨烯的偏光器允许TE 模式的光通过.

图13

石墨烯在太阳电池(a)、有机LED (b)和触摸屏(c)上的应用[40]

图14

(a)石墨烯偏光器原理图;(b)覆盖石墨烯前后的光纤光学图像;(c)偏光性测试结果,(绿线表示石墨烯所在平面)[44]

4展望

石墨烯具有特殊的能带结构(零带隙,零有效质量)、良好的电子输运特性、很强的光吸收能力等优良性质.可用于制作场效应晶体管,在射频模拟集成电路等电子器件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由于其吸收光谱宽,迁移率高等特性,石墨烯在光电探测器、调制器方面的应用正在逐渐被人们发觉并深入研究,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石墨烯对于硅基的全光互联的实现将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其高透光性,低电阻率等特点,在光电二极管,太阳能电池,触摸显示屏等上的应用具很大潜力.

虽然,石墨烯有着各方面优良的性质,但是它离大规模普遍化应用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首先,如何大规模制备高质量的石墨烯.机械剥离的石墨烯固然品质好,但是制备费时,偶然性大,适合用于实验室基础研究;科学家们也在极力寻找其他的制备方法,如CVD法,外延生长等,但是工艺上仍不成熟,石墨烯的制备仍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其次,石墨烯的掺杂.掺杂对于器件的制作非常重要,目前的掺杂方法主要有电学掺杂,即外加偏压,和化学掺杂,如表面吸附,石墨层间插层等.金属接触也可以引入石墨烯的掺杂,目前器件的制备主要是依靠金属接触与外加偏压来实现石墨烯中载流子的调控.如何更好地控制石墨烯中掺杂浓度以及如何实现亚微米量级尺寸的器件制备工艺是今后光电以及电学器件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最后,石墨烯的带隙工程与工艺.石墨烯是零带隙的物质,这一点使它在光吸收等方面有独特性质,最初的应用最可能是在射频开关,加之光电探测器、调制器等.同时由于其无法彻底关断也限制了其在数字领域的应用,打开石墨烯的带隙,提高其电流的开关比对于石墨烯在电子学领域应用以及硅基器件集成有着重要作用,另外,石墨烯带隙的打开对实现其发光等性能也有重要意义.

[1]Geim A K,Novoselov K S2007Nat.Mater.6183

[2]Wallace P R1947Phys.Rev.71622

[3]Novoselov K S,Geim A K,Morozov S V,Morozov S V,Jiang D,

Zhang Y,Dubonos S V,Grigorieva I V,Firsov A A2004Science 306666

[4]Phaedon A2010Nano Lett.104285

[5]Bolotin K I,Sikes K J,Jiang Z,Klima M,Fudenberg G,Hone J,

Kim P,Stormer H L2008Solid State Commun.146351

[6]Nair R R,Blake P,Grigorenko A N,Novoselov K S,Booth T J,

Stauber T,Peres N M R,Geim A K2008Science3201308 [7]Wang F,Zhang Y B,Tian C S,Girit C Zettl A,Crommie M,Shen

T R2008Science320206

[8]Geim A K2009Science3241530

[9]Gao L,Guest J R,Guisinger N P2010Nano Lett.103512

[10]Reina A,Son H,Jiao L Y,Fan B,Dresselhaus M S,Liu Z F,Kong

J2008J.Phys.Chem.C11217741

[11]Yoo K,Takei Y,Hou B,Chiashi S,Maruyama S,Matsumoto K,

Shimoyama I2011IEEE2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 Cancun,Mexico23–27Jan.201199 [12]Dimiev A,Kosynkin D V,Sinitskii A,Slesarev A,Sun Z,Tour J

M2011Science3311168

[13]Gui L L,Zhang W,Li X,Xiao X S,Zhu H W,Wang K L,Wu D

H,Yang C X2011IEEE Photon.Technol.Lett.231790 [14]Lee Y B,Bae S,Jang H,Zhu S E,Sim S H,Song Y,Hong B H,

Ahn J H2010Nano Lett.10490

[15]Bie Y Q,Zhou Y B,Liao Z M,Liu S,Zhao Q,Kumar S,Wu H

C,Duesberg G S,Cross G,Xu J,Peng H L,Liu Z F,Yu D P2011 Adv.Mater.233938

[16]Gao L B,Ren W C,Xu H L,Wang Z X,Ma T,Ma L P,Zhang Z

Y,Fu Q,Peng L M,Bao X H,Cheng H https://www.360docs.net/doc/f143643.html,mun.3 699[17]Schwierz F2010Nat.Nanotechnol.5487

[18]Lin Y M,Dimitrakopoulos C,Jenkins K A,Jenkins K A,Farmer

D B,Chiu H Y,Grill S,Avouris P2010Science327662

[19]Lin Y M,Valdes-Garcia A,Shu J H,Famer D B,Meric I,Sun Y,

Wu Y,Dimitrakopoulos C,Grill A,Avouris P,Jenkins K A2011 Science3321294

[20]Xia F N,Mueller T,Lin Y M,Valdes-Garcia A,Avouris P2009

Nat.Nanotechnol.4839

[21]Ryzhii V,Mitin V,Ryzhii M,Ryabova N,Otsuji T2008Appl.

Phys.Express1063002

[22]Ryzhii R,Ryzhii M,Ryabova N,Mitin V,Otsuji T2009Jpn.J.

Appl.Phys.4804C144

[23]Lee E,Balasubramanian K,Weitz R T,Burghard M,Kern K2008

Nat.Nanotechnol.3486

[24]Mueller T,Xia F N,Freitag M,Tsang J,Avouris P2009Phys.Rev.

B79245430

[25]Wang H N,Strait J H,Rana F,Ruiz-Vargas C,Park J2011

CLEO:2011-Laser Science to Photonic Applications,Baltimore MD USA,May1–6,2011p2

[26]Song J,Rudner M S,Marcus C M,Levitov L S,2011Nano Lett.

114688

[27]Gabor N M,Song J,Ma Q,Nair N L,Taychatanapat T,Watanabe

K,Taniguchi T,Levitov L S,Jarillo-Herrero P2011Science334 648

[28]Xia F N,Mueller T,Golizadeh-Mojarad R,Freitag M,Lin Y M,

Tsang J,Perebeinos V,Avouris P2009Nano Lett.91039

[29]Mueller T,Xia F,Avouris P2010Nat.Photon.4297

[30]Echtermeyer T J,Britnell L,Jasnos P K,Lombardo A,Gorbachev

R V,Grigorenko A N,Geim A K,Ferrari A C,Novoselov K S https://www.360docs.net/doc/f143643.html,mun.2458

[31]Kim K,Choi J Y,Kim T,Cho S H,Chung H J2011Nature479

338

[32]Liu Y,Cheng R,Liao L,Zhou H L,Bai J W,Liu L X,Huang Y,

Duan X https://www.360docs.net/doc/f143643.html,mun.2579

[33]Sun D,Aivazian G,Jones A M,Ross J S,Yao W,Cobden D,Xu

X D2012Nat.Nanotechnol.7114

[34]Andersen D R2010J.Opt.Soc.Am.B27818

[35]Liu M,Yin X B,Ulin-Avila E,Geng B,Zentgraf T,Wang F,Zhang

X2011Nature47464

[36]Liu M,Yin X B,Zhang X2012Nano Lett.121482

[37]Lee C C,Suzuki S,Xie W,Schibli T R2010Opt.Express205264

[38]Keller U2003Nature424831[39]Sun Z P,Hasan T,Torrisi F,Popa D,Privitera,Wang F Q,Bonac-

corso F,Basko D M,Ferrari A C2010ACS Nano.4803

[40]Bonaccorso F,Sun Z,Hasan T,Ferrari A C2010Nat.Photon.4

611

[41]Hamberg I,Granqvist C G1986J.Appl.Phys.60(11)123

[42]Wang X,Zhi L J,Tsao N,Tomovi?ˇZ,Li J L,Klaus M2008Angew.

Chem.Int.Ed.472990

[43]Wu J S,Wojciech P,Klaus M2007Chem.Rev.107718

[44]Bao Q L,Zhang H,Wang B,Ni Z H,Lim C,Wang Y,Tang D Y,

Loh K P2011Nat.Photon.5411

Comprehensice Survey for the Frontier Disciplines

The progress of semiconductor photoelectric devices

based on graphene?

Yin Wei-Hong Han Qin?Yang Xiao-Ho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Optoelectronics,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Beijing100083,China)

(Received5June2012;revised manuscript received3July2012)

Abstract

Graphene has rich optical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nincluding zero band gap,high mobility and special optical absorption prop-erties,and it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More and more investigations focus on its fundamenta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electronic devices.However,many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its true potential lies in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such as photodetectors,mod-ulators and transparent conductors used in light-emitting diodes or touch screens.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 its applications in semiconductor photoelectric devices,mainly for telecommunications.

Keywords:graphene,photodetectors,modulators,semiconductor photoelectric devices

PACS:85.60.?q,81.05.ue,85.60.Gz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tate Key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Basic Research of China(Grant No.2012CB933503),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Grant No.2012AA012202),and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Grant Nos.61274069,61176053,61021003).

?E-mail:hanqin@https://www.360docs.net/doc/f143643.html,

石墨烯介绍

1石墨烯概述-结构及性质 1.1 石墨烯的结构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连接形成的单原子层二维晶体,碳原子规整的排列于蜂窝状点阵结构单元之中,如图1所示。每个碳原子除了以σ键与其他三个碳原子相连之外,剩余的π电子与其他碳原子的π电子形成离域大π键,电子可在此区域内自由移动,从而使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同时,这种紧密堆积的蜂窝状结构也是构造其他碳材料的基本单元,如图2所示,单原子层的石墨烯可以包裹形成零维的富勒烯,单层或者多层的石墨烯可以卷曲形成单壁或者多壁的碳纳米管。 图1 石墨烯的结构示意图 图2石墨烯:其他石墨结构碳材料的基本构造单元,可包裹形成零维富勒烯,卷曲形成一维 碳纳米管,也可堆叠形成三维的石墨 1.2石墨烯的性质 石墨烯独特的单原子层结构,决定了其拥有许多优异的物理性质。如前所述,石墨烯中的每个碳原子都有一个未成键的π 电子,这些电子可形成与平面垂直的π轨道,π 电子可在这种长程π 轨道中自由移动,从而赋予了石墨烯出色的导电性能。研究表明室温下载流子在石墨烯中的迁移率可达到15000cm2/(V·s),相当于光速的1/300,在特定条件,如液氦的温度下,更是可达到250000cm2/(V·s),远远超过其他半导体材料,如锑化铟、砷化镓、硅半

导体等。这使得石墨烯中的电子的性质和相对论性的中微子非常相似。并且电子在晶格中的移动是无障碍的,不会发生散射,使其具有优良的电子传输性质。同时,石墨烯独特的电子结构还使其表现出许多奇特的电学性质,比如室温量子霍尔效应等。由于石墨烯中的每个碳原子均与相邻的三个碳原子结合成很强的σ 键,因此石墨烯同样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最近,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直接测试了单层石墨烯的力学性能,发现石墨烯的杨氏模量约为1100GPa,断裂强度更是达到了130GPa,比最好的钢铁还要高100 倍。石墨烯同样是一种优良的热导体。因为在未掺杂石墨中载流子密度较低,因此石墨烯的传热主要是靠声子的传递,而电子运动对石墨烯的导热可以忽略不计。其导热系数高达5000W/(m·K), 优于碳纳米管,更是比一些常见金属,如金、银、铜等高10 倍以上。除了优异的传导性能及力学性能之外,石墨烯还具有一些其他新奇的性质。由于石墨烯边缘及缺陷处有孤对电子,使石墨烯具有铁磁性等磁性能。由于石墨烯单原子层的特殊结构,使石墨烯的理论比表面积高达2630m2/g。石墨烯也具备独特的光学性能,单层石墨烯在可见光区的透过率达97%以上。这些特性使石墨烯在纳米器件、传感器、储氢材料、复合材料、场发射材料等重要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图3石墨烯的应用 2石墨烯聚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由于石墨烯优异的性质以及低的成本,石墨烯作为聚合物纳米填料被广泛报道。为了获得优异性能的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首先要保证石墨烯在聚合物基体中均匀分散。石墨烯的分散与制备方法、石墨烯表面化学、橡胶种类以及石墨烯-橡胶界面有着密切关系。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溶液共混、熔体加工、原位聚合和乳液共混四种方法。 2.1 溶液共混法 溶液共混法主要是采用聚合物本身聚合体系的有机溶剂,充分分散石墨烯于体系中,随着体系聚合反应进行,最后石墨烯均匀分散并充分结合于聚合物基体中,得到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的一种方法。通常先制备氧化石墨烯作为前驱体,对其进行功能化改性使之能在聚合体系溶剂中分散,还原后与聚合物进行溶液共混,从而制备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通过溶液共混制备复合材料的关键是将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均匀分散在能溶解聚合物的溶剂中。

石墨烯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石墨烯材料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崔志强 (重庆文理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摘要:近几年来, 石墨烯材料以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 在化学、物理和材料学界引起了轰动。本文引用大量最新的参考文献,阐述了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如机械剥离法、取向附生法、加热 SiC 法、爆炸法、石墨插层法、热膨胀剥离法、电化学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氧化石墨还原法、球磨法等,分析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论述了石墨烯材料在透明电极、传感器、超级电容器、能源储存、复合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同时简要分析了石墨烯材料研究的现实意义,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石墨烯材料;制备方法;现实意义;发展现状;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 TQ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Research statu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graphene materials Cui Zhiqiang (Faculty of material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Yongchuan, Chongqing 40216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graphene has caused a sensation in chemical, physical and material science due to its unique structure and excellent properties. Cited in this paper a large number of the latest references, expounds the graphene preparation methods such as layer method, thermal mechanical stripping method, orientation epiphytic method, heating SiC method, explosion, graphite intercalation expansion stripping method, electrochemical method, chemical vapor phase deposition method, graphite oxide reduction method, ball milling method, and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preparation metho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materials in transparent electrodes, sensors, super capacitors, energy storage and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briefly analy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f graphene materials, and gives a prospect of its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 graphene materials; preparation method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development status; application prospect 0 引言 1985 年英美科学家发现富勒烯[1]和1991 年日本物理学家Iijima 发现碳纳米管[2],加之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于2004 年成功制备石墨烯[3]之后,金刚石(三维)、石墨(三维)、石墨烯(二维)、碳纳米管(一维)和富勒烯(零维)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碳系材料“家族”。从理论上说,石墨烯是除金刚石外所有碳晶体的基本结构单元,如果从石墨烯上“剪”出不同形状的薄片,进一步就可以包覆成零维的富勒烯,卷曲成一维的碳纳米管,堆叠成三维的石墨,如图1 所示[4]。由于石墨烯优异的电学、热学、力学性能,近年来各国科研人员对其的研究日益增长,已经是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201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5-6]之后,人们对石墨烯的研究和关注越来越多,新的发现不断涌现。在不断深入研究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和性质的过程中,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由于石墨烯缺乏带隙以及在室温下的超高电子迁移率、低于银铜的电阻率、高热导率[7]等,在光电晶体管、生化传感器、电池电极材料和复合材料方面有着很高

多孔石墨烯材料的研究进展

多孔石墨烯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多孔石墨烯材料同时结合了石墨烯和多孔材料的优点,具有独特的二维结构及优异的理化性质,是一种具备巨大应用潜力的新型纳米碳质材料。然而单一的石墨烯材料很难充分满足各个领域的应用需求,且石墨烯片层容易堆叠和团聚,制约了其实际应用的发展。通过掺杂、改性、组装和复合等手段制备石墨烯衍生物及石墨烯纳米复合物等石墨烯基材料可以丰富并优化石墨烯的性质,拓展并提升石墨烯的性能,对于促进石墨烯的实际应用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一种新型石墨烯衍生物,多孔石墨烯以其二维片状结构、超高比表面积、开放的能带间隙、丰富的活性位点等特性吸引了研究者的很大关注。 关键词:石墨烯;杂化;石墨烯衍生物 引言 如果以化学家的视角将人类和世界写成一本书,碳元素必将会跻身关键词之列:从碳基生命到无机碳素,从史前壁画到太空天梯,从钻木取火到蒸汽革命,再从笔墨纸砚书酒花到柴米油糖酱醋茶,碳的身影无处不在,不可替代。作为世界上最为普遍和奇妙的元素,碳变化多端的魅力归因于其电子轨道杂化方式的多样性及其特殊的成键能力和成键方式。碳原子含有四个价电子,往往以sp,sp2和sp3等杂化形式构成具有不同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以碳单质为例,碳元素存在多种结构、性质迥异的同素异形体。其中sp杂化形式的卡宾碳异常活泼,不易单独稳定存在;sp3杂化的金刚石稳定、超硬、价高,化学修饰较困难;sp2杂化的石墨、石墨烯化学修饰较易且具有独特的电子共轭体系,此外还存在杂化形式介于sp2杂化和sp3杂化之间的富勒烯及包含多种杂化形式碳原子的无定形碳等等。碳家族的众多成员极大丰富了碳质材料的性质,为其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1]。 1石墨烯及石墨烯基材料 石墨烯即单层或少层石墨薄片,是sp2杂化碳原子按照蜂窝状六元环结构排列而成的二维平面网络结构。2004年,曼彻斯特大学的Novoselov和Geim教授研究组利用机械剥离法成功得到独立存在的单原子层石墨烯,两位物理学家因这一开创性的发现在2010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当我们认真地追根溯源时,会发现石墨烯并非一颗横空出世的新星,围绕石墨烯的讨论已经在科学界

石墨烯基础知识简介

1.石墨烯(Graphene)的结构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巢状晶格的平面薄膜,是一种只有一个原子层厚度的二维材料。如图1.1所示,石墨烯的原胞由晶格矢量a1和a2定义每个原胞内有两个原子,分别位于A和B的晶格上。C原子外层3个电子通过sp2杂化形成强σ键(蓝),相邻两个键之间的夹角120°,第4个电子为公共,形成弱π键(紫)。石墨烯的碳-碳键长约为0.142nm,每个晶格内有三个σ键,所有碳原子的p轨道均与sp2杂化平面垂直,且以肩并肩的方式形成一个离域π键,其贯穿整个石墨烯。 如图1.2所示,石墨烯是富勒烯(0维)、碳纳米管(1维)、石墨(3维)的基本组成单元,可以被视为无限大的芳香族分子。形象来说,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紧密堆积成的二维蜂巢状的晶格结构,看上去就像由六边形网格构成的平面。每个碳原子通过sp2杂化与周围碳原子构成正六边形,每一个六边形单元实际上类似一个苯环,每一个碳原子都贡献一个未成键的电子,单层石墨烯的厚度仅为0.335nm,约为头发丝直径的二十万分之一。 图 1.1(a)石墨烯中碳原子的成键形式(b)石墨烯的晶体结构。 图1.2石墨烯原子结构图及它形成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示意图石墨烯按照层数划分,大致可分为单层、双层和少数层石墨烯。前两类具有

相似的电子谱,均为零带隙结构半导体(价带和导带相较于一点的半金属),具有空穴和电子两种形式的载流子。双层石墨烯又可分为对称双层和不对称双层石墨烯,前者的价带和导带微接触,并没有改变其零带隙结构;而对于后者,其两片石墨烯之间会产生明显的带隙,但是通过设计双栅结构,能使其晶体管呈示出明显的关态。 单层石墨烯(Graphene):指由一层以苯环结构(即六角形蜂巢结构)周期性紧密堆积的碳原子构成的一种二维碳材料。 双层石墨烯(Bilayer or double-layer graphene):指由两层以苯环结构(即六角形蜂巢结构)周期性紧密堆积的碳原子以不同堆垛方式(包括AB堆垛,AA堆垛,AA‘堆垛等)堆垛构成的一种二维碳材料。 少层石墨烯(Few-layer or multi-layer graphene):指由3-10层以苯环结构(即六角形蜂巢结构)周期性紧密堆积的碳原子以不同堆垛方式(包括ABC 堆垛,ABA堆垛等)堆垛构成的一种二维碳材料。 石墨烯(Graphenes):是一种二维碳材料,是单层石墨烯、双层石墨烯和少层石墨烯的统称。 由于二维晶体在热力学上的不稳定性,所以不管是以自由状态存在或是沉积在基底上的石墨烯都不是完全平整,而是在表面存在本征的微观尺度的褶皱,蒙特卡洛模拟和透射电子显微镜都证明了这一点。这种微观褶皱在横向上的尺度在8~10nm 范围内,纵向尺度大概为 0.7~1.0nm。这种三维的变化可引起静电的产生,所以使石墨单层容易聚集。同时,褶皱大小不同,石墨烯所表现出来的电学及光学性质也不同。 图1.3 单层石墨烯的典型构象 除了表面褶皱之外,在实际中石墨烯也不是完美存在的,而是会有各种形式的缺陷,包括形貌上的缺陷(如五元环,七元环等)、空洞、边缘、裂纹、杂原子等。这些缺陷会影响石墨烯的本征性能,如电学性能、力学性能等。但是通过一些人为的方法,如高能射线照射,化学处理等引入缺陷,却能有意的改变石墨烯的本征性能,从而制备出不同性能要求的石墨烯器件。 2.石墨烯的性质 2.1 力学特性

石墨烯在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石墨烯在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摘要:石墨烯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存在的二维自由态原子晶体,有着优异的机械性能、超高的热导率和载流子迁移率、超宽带的光学响应谱,以及极强的非线性光学特性。且因其卓越的光学与电学性能及其与硅基半导体工艺的兼容性,石墨烯受到了各领域学科的高度关注。本文重点综述了石墨烯在超快脉冲激光器、光调制器、光探测器、表面等离子体等光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关键字:石墨烯;光调制器;光探测器;超快脉冲激光器;表面等离子体; 1、前言 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紧密堆积成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一种碳质新材料,具有独特的零带隙能带结构,是一种半金属薄膜材料。石墨烯不仅有特殊的二维平面结构,还有着优良的力学、热学、电学、光学性质。其机械强度很大,断裂强度比优质的钢材还要高,同时又具备良好的弹性、高效的导热性以及超强的导电性。石墨烯又是一种禁带宽度几乎为零的特殊材料,其电子迁移速率达到了1/300光速。由于石墨烯几乎是透明的,因此光的透过率可高97.7%。此外,石墨烯的加工制备可与现有的半导体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transistor)工艺兼容,器件的构筑、加工、集成简单易行,在新型光电器件的应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人们已利用石墨烯开发出一系列新型光电器件,并显示出优异的性能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2、石墨烯的基本性质 石墨烯具有独特的二维结构,并且能分解为零维富勒烯,也可以卷曲成一维碳纳米管,或堆积成为三维石墨。石墨烯力学性质高度稳定,碳原子连接比较柔韧,当施加外力时,碳原子面就会发生弯曲形变。 在理想的自由状态下,单层石墨烯并非完美的平面结构,表面不完全平整,在薄膜边缘处出现明显的波纹状褶皱,而在薄膜内部褶皱并不显,多层石墨烯边缘处的起伏幅度要比单层石墨烯稍小。这也说明了石墨烯在受到拉伸、弯曲等外力作用时仍能保持高效的力学稳定性。 在一定能量范围内,石墨烯中的电子能量与动量呈线性关系,所以电子可视为无质量的相对论粒子即狄拉克费米子。通过化学掺杂或电学调控的手段,可以有效地调节石墨烯的化学势,使得石墨烯的光学透过性由“介质态”向“金属态”转变。 石墨烯的功函数与铝的功函数相近,约为4.3eV,因此在有机光电器件中有望取代铝来做透明电极。近年来所观测到的显著的量子霍尔效应和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证实了石墨烯是未来纳米光电器件领域极有前景的材料。 3、基于石墨烯的光调制器 3.1 直波导结构石墨烯光调制器 光学调制是改变光的一个或多个特征参数,并通过外界各种能量形式实现编码光学信号的过程。对光学调制器件的评价有调制带宽、调制深度、插入损耗、比特能耗以及器件尺寸等性能指标。大多数情况下,光在

石墨烯的结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进展

. . .. . . 报告题目:石墨烯的结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进展 一、书目信息: 二、评分标准 1.格式规、容简明扼要。报告中引用的数据、观点等要注明出处20分 2. 报告结构合理,表述清晰20分 3. 石墨烯的结构、性能、制备方法概述正确、新(查阅5篇以上的文献)20分 4. 石墨烯的应用研究进展概述(文献)全、新(查阅5篇以上的文献)20分 5. 心得及进一步的研究展望真实,无抄袭与剽窃现象20分 三、教师评语 请根据写作容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注1:本页由报告题目、书目信息有学生填写,其余由教师填写。提交试卷时含本页。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无“评语”视为不合规。注3:不符合规试卷需修改规后提交。 摘要 碳是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重要组成物质,也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主要元素。石墨和金刚石是两种典型的单质碳,也是最早为人们所熟知的两种碳的三维晶体结构,属于天然矿

密封线 石。除石墨和金刚石外,碳材料还包括活性炭、碳黑、煤炭和碳纤维等非晶形式。煤是重 要的燃料。碳纤维在复合材料领域有重要的应用。20 世纪80 年代,纳米材料与技术获得 了极大的发展。纳米碳材料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进入历史的舞台。1985 年,由60 个碳原 子构成的“足球”分子:C60被三位英美科学家发现。随后,C70、C86等大分子相继出现, 为碳家族添加了一大类新成员:富勒烯。富勒烯是碳的零维晶体结构,它们的出现开启了 富勒烯化学新篇章。三位发现者于1996 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91 年,由石墨层片卷曲 而成的一维管状纳米结构:碳纳米管被发现。如今,碳纳米管已经成为一维纳米材料的典 型代表。发现者饭岛澄男于2008 年获卡弗里纳米科学奖。2004 年,一位新成员:石墨 烯,出现在碳材料的“家谱”中。石墨烯的发现者,两位英国科学家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和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Konstantin Novoselov)于2010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 奖。 关键词:碳材料复合材料晶体结构 1 石墨烯的结构 石墨烯是sp2杂化碳原子形成的厚度仅为单层原子的排列成蜂窝状六角平面晶体。在单层石墨烯中,碳碳键长为0.142nm,厚度只有0.334nm。石墨烯是构成下列碳同素异型体的基本单元:例如:石墨,碳纳米管和富勒烯。石墨烯被认为是平面多环芳香烃原子晶体。 2 石墨烯的制备 2.1 物理法制备石墨烯 物理方法通常是以廉价的石墨或膨胀石墨为原料,通过机械剥离法、取向附生法、液相或气相直接剥离法来制备单层或多层石墨烯。这些方法原料易得, 操作相对简单,合成的石墨烯的纯度高、缺陷较少。 2.1.1机械剥离法 机械剥离法或微机械剥离法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即直接将石墨烯薄片从较大的晶体上剥离下来。Novoselovt 等[1]于2004年用一种极为简单的微机械剥离法成功地从高定向热解石墨上剥离并观测到单层石墨烯,验证了单层石墨烯的独立存在。具体工艺如下:首先利用氧等离子在 1 mm厚的高定向热解石墨表面进行离子刻蚀,当在表面刻蚀出宽20 μm—2 mm、深 5 μm的微槽后,用光刻胶将其粘到玻璃衬底上,再用透明胶带反复撕揭,然后将多余的高定向热解石墨去除并将粘有微片的玻璃衬底放入丙酮溶液中进行超声,最后将单晶硅片放入丙酮溶剂中,利用德华力或毛细管力将单层石墨烯“捞出”。 2.1.2取向附生法—晶膜生长

石墨烯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

石墨烯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石墨烯是近年被发现和合成的一种新型二维碳质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 和新奇的物化性能,在改善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和电性能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已成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的热点。综述了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并对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应用 1,材料的基本情况 石墨烯是碳原子紧密堆积成单层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碳质材料,是构成其它碳同素异形体的基本单元。石墨烯的理论研究已有60多年的历史,一直被认为是假设性的结构,无法单独稳定存在。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用胶带反复剥离高定向热解石墨的方法,得到了稳定存在的石墨烯。石墨烯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理论,使碳的晶体结构形成了从零维的富勒烯、一维的碳纳米管、二维的石墨烯到三维的金刚石和石墨的完整体系。 石墨烯的结构非常稳定。石墨烯内部的碳原子之间的连接很柔韧,当施加外力于石墨烯时,碳原子面会弯曲变形,使得碳原子不必重新排列来适应外力,从而保持结构稳定。这种稳定的晶格结构使石墨烯具有优秀的导热性。石墨烯是构成石墨,木炭,碳纳米管和富勒烯碳同素异形体的基本单元。完美的石墨烯是二维的,它只包括六边形(等角六边形); 如果有五边形和七边形存在,则会构成石墨烯的缺陷。12个五角形石墨烯会共同形成富勒烯。石墨烯卷成圆桶形可以用为碳纳米管 石墨烯的出现在科学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人们发现,石墨烯具有非同寻常的导电性能、超出钢铁数十倍的强度和极好的透光性,它的出现有望在现代电子科技领域引发一轮革命。 石墨烯目前是世上最薄却也是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导热系数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石墨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强度最大的材料,据测算如果用石墨烯制成厚度相当于普通食品塑料包装袋厚度的薄膜(厚度约100 纳米),那么它将能承受大约两吨重物品的压力,而不至于断裂,石墨烯是世界上导电性最好的材料。 常温下其电子迁移率比纳米碳管或硅晶体高,而电阻率比铜或银更低,为目前世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因为它的电阻率极低,电子迁移的速度极快,因此被期待可用来发展出更薄、导电速度更快的新一代电子元件或晶体管。由于石墨烯实质上是一种透明、良好的导体,也适合用来制造透明触控屏幕、光板、甚至是太阳能电池。石墨烯另一个特性,是能够在常温下观察到量子霍尔效应。 2,最热的应用合成 石墨烯的应用范围广阔。根据石墨烯超薄,强度超大的特性,石墨烯可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 根据其优异的导电性,使它在微电子领域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石墨烯有可能会成为硅的替代品,制造超微型晶体管,用来生产未来的超级计算机,碳元素更高的电子迁移率可以使未来的计算机获得更高的速度。最小最快石墨烯晶体管。2011年4月7日IBM向媒体展示了其最快的石墨烯晶体管,该产品每秒能执行1550亿个循环操作,比之前的试验用晶体管快50%。 石墨烯材料还是一种优良的改性剂,在新能源领域如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方面,由

石墨烯介绍

获奖者2010年10月5日,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研究。 PPT1安德烈·海姆,1958年10月出生于俄罗斯,拥有荷兰国籍,父母为德国人。1987 年在俄罗斯科学院固体物理学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他于2001年加入曼彻斯特大学,现任物理学 教授和纳米科技中心主任。之前拥有此荣誉头衔的人包括卢瑟福爵士,卢瑟福于1907-1919年在曼 彻斯特大学工作。 他至今发表了超过150篇的文章,其中有发表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的。他获得的奖项包括2007 年的Mott Prize和2008年的Europhysics Prize。2010年成为皇家学会350周年纪念荣誉研究教授。 在2000年他还获得“搞笑诺贝尔奖”——通过磁性克服重力,让一只青蛙悬浮在半空中。10年 后的2010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0年医学奖:荷兰的两位科学家发现哮喘症可用过山车治疗。 和平奖:英国研究人员证实诅咒可以减轻疼痛。 PPT2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1974年出生于俄罗斯,具有英国和俄罗斯双重国籍。2004年在荷兰奈梅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安德烈·海姆的博士生。 曼彻斯特大学目前任教的诺贝尔奖得主人数增加到4名,获得诺贝尔奖的历史总人数为25位。发现 石墨属于混晶,为片层结构,层内由共价键相连,层间由分子间作用力相连。共价键是比较牢固的,但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小得多。因此,石墨的单层是牢固的,而层间作用力很小,极易脱落。 2004年,他们发现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新途径。他们强行将石墨分离成较小的碎片,从碎片中剥离出较薄的石墨薄片,然后用一种特殊的塑料胶带粘住薄片的两侧,撕开胶带,薄片也随之一分为二。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就可以得到越来越薄的石墨薄片,而其中部分样品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他们制得了石墨烯。 结构

石墨烯光电探测器

石墨烯光电探测器 第一节纯石墨烯光电探测器 2.1.1 石墨烯光电探测的相关原理 有关石墨烯光电探测和光电子应用的关键原理已经被报道。这里包括光伏效应,光的热效应,热辐射效应,光选择效应和等离子体波辅助机制。 (a)(b) (c)(d) 图2.1 石墨烯光电探测原理(a)光伏效应;(b)光热电效应;(c)测辐射热效应;(d) 辅助的等离子体波机制(引自[27]) 光伏效应 光伏电流来源于由不同掺杂区域连接处内部电场或外置电场所产生的光生电子分离。石墨烯是半导体,自身会产生了大量的暗电流,不适于外置电路。内置区域可以用本身的化学掺杂,通过选通脉冲产生静电效应或者通过利用好在石墨烯和金属接触点的功函数差别来引入。石墨烯通道可为P型或N型。光电流的

方向仅依赖于电场,而非整体的掺杂程度。因而其可从p-n到n-p,或者从p-p+到p+-p之间转换信号。 光热电效应 辅助热载流子输运在石墨烯中扮演重要地位。由于这种强烈的电子-电子相互作用,光激电子对可以给载流子快速(~10-50fs)加热。因为光频声子能量(~200meV)在石墨烯中很大,辐射产生的热载流子可以保持在一个温度 上。最终热电子会与晶格之间得到平衡。 光生热电子通过光热电效应(即PTE或塞贝克效应)产生光电压=(-),其中(在V )是不同掺杂石墨烯区域的热电动力(温差电势率),是不同区域电子温度差。 辐射热效应 辐射热效应与由入射光子产热导致的输运电导率变化相关。一个辐射热计可以通过吸收入射辐射dP,并读出导致的温度变化量dT来测量电磁辐射的强度。辐射热计的关键常数有电阻=dT/dP,还有热容量,其决定了响应时间=[28]。石墨烯有很小的体积和很低的态密度,因而得到很低的和一个很高的响应度。这里不直接产生的光电流,而要求有外置的偏压,不需要引进p-n结。 由入射光引起的电导率变化可归于以下两种机制:⑴由于相关温度改变引起载流子迁移率的改变;⑵对电流有贡献的载流子数目的改变(如PV效应)。 光门效应 光门效应是基于GRM载流子浓度n引起的光诱导的改变,因而其电导率=。第一,电子-空穴对的生成发生在GRM 中,随后其中之一被复合(例如在陷阱电荷中或者附近纳米粒子的分子中)。第二,电子-空穴对生成发生在GRM附近的纳米粒子中,分子,或者陷阱电荷中。接着,一种载流子转移到GRM,同时其他的载流子待在微粒,分子或者陷阱中。 通过运用高迁移率的导体和长的响应时间,提高光电导的增益。同时,长的减慢了运行速度。因而这类探测器可以被用在低的暂时频带宽度上,例如视频图像电流。所以合适的评估不仅来自响应度,还有其噪声等效功率(NEP)和特殊的探测能力。 辅助的等离子体波机制 Dyakonov和Shur提出了一个光电探测的方案,即通过凭借场效应晶体管

石墨烯复合材料应用最新研究进展

2019年3月第46卷第3期 云南化工 Yunnan Chemical Technology Mar.2019 Vol.46,No.3 doi:10.3969/j.issn.1004-275X.2019.03.062 石墨烯复合材料应用最新研究进展 程扬帆 (湖北科技学院,湖北咸宁,437000) 摘要:介绍了石墨烯复合材料在国内外的应用前景及应用进展,着重介绍了利用石墨烯特性应用于电容储能、环境治理、导热散热性能和导电等多领域的研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应用潜力巨大,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关键词:石墨烯;复合材料;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TQ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275X(2019)03-157-02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Composites at Home and Abroad Cheng Yangfan (Hubei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ning,Hubei,437000)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p rospects and progress of graphene composites at home and abroad.It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characteristics in capacitance energy storag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heat dissipation,conductivity and other fields. Graphene composites have great potential and broad market prospects. Key words:Graphene;Compound material;Application prospect 1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应用前景 1.1定义与特性 石墨烯被称为“单层石墨片”。它是一种二维的结构,密集的碳原子与石墨的单原子层十分类似,是一种新型碳材料。石墨烯的多种优点造就它多种用途,比如它的比表面积大,可以用于吸附和环境治理;机械强度高可以用于航空航天等;载流子迁移率高可以用于半导体与电容等设备。应用的环境非常广泛,随着石墨烯新型材料国内外发展,石墨烯不但可以显著提升传统产业,还可以为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推力。1.2国内外石墨烯复合材料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关于石墨烯的讨论。2012年,有近2万篇关于石墨烯研究的论文被纳 入科学研究。中国和美国是前两个国家。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也积极参与石墨烯相关专利申请的布局。截至2013年6月,它已申请了3,000多项相关发明专利。从2006-2017年,国内和国际研究呈上升趋势。在“十一五”期间,石墨烯复合技术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研究的数量相对较少。在“十二五”期间,国外开展了研究,主要集中在石墨烯的制备和化合物的研究上。随后,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过去两年中,研究数量已超过以前的总数。其中,国外研究数量急剧增加,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国内则在重点领域不断扩展提升。 由于石墨烯的重要特性和巨大应用价值,全球多个国家将其定义到发展战略高度。比如亚太地区的日本和中国,美国、以及欧洲欧盟等区域国家。这其中不少国家投入的研究和开发金额达到十亿美元,专门用来研究用于石墨烯材料。美国科技发展战略同样包括石墨烯技术。各国企业也积极进行石墨烯产业的布局,相关开发和研究涉及多家公司,像比如洛克希德·马丁、波音、三星、IBM、杜邦、陶氏化学、索尼等巨头均在公司名单中[1]。 2石墨烯复合材料国内外应用进展 由于石墨烯具有多种独特的优点,将它作为复合材料的填充相,就可以增强材料的相应性能,这就为它的应用提供了多种方向。比如国内外相关研究应用于能量储存、液晶器件、电子器件,而在其他领域比如生物材料、传感材料和催化剂载体等也有较多的报道。随着对石墨烯复合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1石墨烯储能复合材料应用 锂电池是当前用途最广泛的电池能源,锂电池整体性能提升的关键是开发新的电极材料。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碳质材料,加入到锂离子电池中能够大幅提高其导电性,因为它为锂离子电池解决了两个问题,大幅度提高能量密度与大幅度提高功率密度。相对应的,石墨烯就可以作为电池导电的添加剂了。国内也有报道将它作为复合电极材料的正负极[2]。 157--

石墨烯的结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进展

石墨烯的结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进展

姓名:学号: 20150700 密封线 报告题目:石墨烯的结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进展 一、书目信息: 二、评分标准

姓名:学号: 20150700 密封线

姓名:学号: 20150700 密封线 2. 报告结构合理,表述清晰 20分 3. 石墨烯的结构、性能、制备方法概述正确、 新(查阅5篇以上的文献) 20分 4. 石墨烯的应用研究进展概述(文献)全、新 (查阅5篇以上的文献) 20分 5. 心得及进一步的研究展望真实,无抄袭与剽窃现象 20分 三、教师评语 请根据写作内容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密封线 注1:本页由报告题目、书目信息有学生填写,其余由教师填写。提交试卷时含本页。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注3: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摘要 碳是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重要组成物质,也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主要元 素。石墨和金刚石是两种典型的单质碳,也是最早为人们所熟知的两种碳的 三维晶体结构,属于天然矿石。除石墨和金刚石外,碳材料还包括活性炭、 碳黑、煤炭和碳纤维等非晶形式。煤是重要的燃料。碳纤维在复合材料领域 有重要的应用。20 世纪80 年代,纳米材料与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纳米 碳材料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进入历史的舞台。1985 年,由60 个碳原子构成 的“足球”分子:C60被三位英美科学家发现。随后,C70、C86等大分子相继 出现,为碳家族添加了一大类新成员:富勒烯。富勒烯是碳的零维晶体结构, 它们的出现开启了富勒烯化学新篇章。三位发现者于1996 年获诺贝尔化学 奖。1991 年,由石墨层片卷曲而成的一维管状纳米结构:碳纳米管被发现。 如今,碳纳米管已经成为一维纳米材料的典型代表。发现者饭岛澄男于2008 年获卡弗里纳米科学奖。2004 年,一位新成员:石墨烯,出现在碳材料的“家 谱”中。石墨烯的发现者,两位英国科学家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和 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Konstantin Novoselov)于2010 年获诺贝尔物理 学奖。 关键词:碳材料复合材料晶体结构 1 石墨烯的结构 石墨烯是sp2杂化碳原子形成的厚度仅为单层原子的排列成蜂窝状六角平面晶体。在单层石墨烯中,碳碳键长为0.142nm,厚度只有0.334nm。石墨烯是构成下列碳同素异型体的基本单元:例如:石

石墨烯材料研究进展

石墨烯材料研究进展 化学工程与工艺 0909403068 王月 摘要:石墨烯具有非凡的物理及电学性质,如高比表面积、高导电性、高机械强度、易于修饰及大规模生产等。2004年石墨烯的成功剥离,使石墨烯成为形成纳米尺寸晶体管和电路的“后硅时代”的新潜力材料,其产品研发和应用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急剧增加。本文通过对石墨烯的特性、制备和应用现状几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石墨烯制备应用进展 石墨烯是碳 原子紧密堆 积成单层二 维蜂窝状晶 格结构的一 种碳质新材 料,是构筑 零维富勒 烯、一维碳 纳米管、三 维体相石墨等sp2杂化碳(即碳以双键相连或连接其他原子)的基本结构单元,如图1所示。石墨烯的理论研究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但直至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利用胶带剥离高定向石墨的方法获得真正能够独立存在的二维石墨 烯晶体,并发现了石墨烯载流子的相对论粒子特性,才引发石墨烯研 究热。这以后,制备石墨烯的新方法层出不穷,人们发现,将石墨烯 引入工业化生产的领域已为时不远了[1]。 1石墨烯的特性 石墨烯是零带隙半导体,有着独特的载流子特性,为相对论力学 现象的研 究提供了一条重要 途径;电子在石墨 烯中传输的阻力很 小,在亚微米距离 移动时没有散射,具 有很好的电子传输 性质;石墨烯韧性 好,它们每100nm 距离上承受的最大 压力可达2.9N [2],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力学性能最好的材料之一。石墨烯特有的 能带结构使空穴和电子相互分离,导致了新电子传导现象的产生,如 量子干涉效应、不规则量子霍尔效应。Novoselov 等观察到石墨烯具 有室温量子霍耳效应,使原有的温度范围扩大了10倍。石墨烯在很 多方面具备超越现有材料的特性,具体如图 2 [3]所示,日本企业的 一名技术人员形容单层石墨碳材料“石墨烯”是“神仙创造的材料”。 图2 石墨烯的特点

石墨烯在锂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 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院(系)名称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名称化学工程与工艺 学生姓名雷丙丽 学号110644058 指导教师刘丰讲师 完成时间2015年04月

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石墨烯是单原子层紧密堆积的一种特殊石墨材料,在电学、热学、力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构造和优良的功能,可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因为石墨烯具有较高的电导率、超大的比表面积、高的化学稳定性等优良的化学和物理特性,所以它在锂离子电池材料中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不仅综述了石墨烯的结构和制备工艺以及改性方法,而且介绍了石墨烯作为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还分析了石墨烯各制备和改性方法对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影响,并对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材料中应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石墨烯;锂离子电池材料;电化学 The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in lithium-ion battery materials research Abstract:Graphene is a single atomic layer close packing of a kind of special graphite material, such as electrical, thermal and mechanical aspects has unique structure and excellent performance, can play its important role. Because of properties of hig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large surface area, and chemical stability, graphene holds great promising fo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y, it is in the lithium-ion battery materials research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odification of graphene and graphene is introduced as a new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lithium-ion battery materials, graphene is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graphene in lithium-ion battery material development trend is prospected. Keywords:graphene; the modification of graphene; lithium—ion battery material 1 引言 近几年来,为了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锂离子电池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世界

石墨烯的研究进展概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143643.html, 石墨烯的研究进展概述 作者:兰耀海 来源:《建材发展导向》2014年第03期 摘要:由于石墨烯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越的性能,现己逐渐应用于电子材料、薄膜材 料、储能材料、液晶材料、催化材料等先进的功能材料领域。石墨烯复合材料是石墨烯应用研究中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已成为材料研究的热门领域。文章主要对石墨烯的物理化学性质、制备方法、石墨烯复合材料以及应用领域进行简单总结,并对未来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发展做一展望。 关键词:石墨烯;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 石墨烯的物理化学性质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平面薄膜,是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石墨烯一直被认为是假设性的结构,无法单独稳定存在,直到2004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在实验中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从而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石墨烯具有特殊的单原子层结构和奇特的物理性质:强度达130GPa、热导率约5000J/(m·K·S),禁带宽度几乎为零、载流子迁移率达到2×105cm2/(V·s),具有极高的透明度(约为97.7%)、表面积的理论计算值为2630m2/g,石墨烯的杨氏模量(1100GPa)和断裂强度(125GPa)与碳纳米管相当,它还具有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量子霍尔铁磁性和零载流子浓度极限下的最小量子电导率等一系列优良性质。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是世上最薄却也是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大约2.3%的光。石墨烯的物理性能优越可以翘曲成零维的富勒烯,卷成一维的碳纳米管或者堆垛成三维的石墨。石墨烯的基本结构单元为有机材料中最稳定的苯六元环,理想的石墨烯结构是平面六边形点阵,可以看作是一层被剥离的石墨分子,每个碳原子均为sp2杂化,并贡献剩余一个p轨道上的电子形成大π键,π电子可以自由移动,这赋予石墨烯良好的导电性。 2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自从2004年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单层及薄层石墨烯以来,石墨烯的制备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由于二维晶体结构在有限温度下是极不稳定,而考察石墨烯的基本性质并充分发挥其优异性能需要高质量的单层或薄层石墨烯,这就要求寻找一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研究及应用需求。 目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主要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化学剥离法,这种方法通过制备氧化石墨作为前躯体,使用化学还原,溶剂热还原,热膨胀还原等手段得到对应的石墨烯。第二类为

我国石墨烯材料应用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

我国石墨烯材料应用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我国石墨烯材料应用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 中国粉体技术网 2015-09-21 11:55:24 阅读(620) 评论(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媒体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导读:手机充电只需几秒钟?史上最薄电灯泡?光驱动飞行器?关于石墨烯非凡应用的新闻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似乎石墨烯已经成为了无所不能的超级材料。石墨烯这种二维碳材料引起l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近几年来我国石墨烯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又如何呢? 手机充电只需几秒钟?史上最薄电灯泡?光驱动飞行器?关于石墨烯非凡应用的新闻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似乎石墨烯已经成为了无所不能的超级材料。2004年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两人也因此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石墨烯这种二维碳材料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近几年来我国石墨烯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又如何呢? “重庆造“石墨烯安全手机获2万套订单 继今年3月全球首批量产石墨烯手机在重庆市问世后,“重庆造”石墨烯手机又有新产品。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墨希科技)与重庆华森心时代实业公司(以下简称华森心时代)日前签订《石墨烯商务安全手机采购协议》,根据协议,华森心时代计划向重庆墨希科技采购价值3800万元的2万套石墨烯商务安全手机。 根据相关公告显示,这批石墨烯手机是符合国家保密局等保四级标准的硬件加密安全手机。其机型名为“LT521”,是一款5.5寸全高清屏的五模4G手机,采用了石墨烯触控屏、石墨烯导热膜及石墨烯电池,采购单价为1900元/套,配置方面与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安卓智能手机差不多。据了解,华森心时代采购的这批手机将主要面向金融业、政府部门和商务高端人士销售。 今年3月,重庆墨希科技发布全球首批量产石墨烯手机时表示,由于采用石墨烯触摸屏、石墨烯电池和石墨烯导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