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根据研究总结,各类文物的存放环境指标如表:

表? 文物存放环境的基本要求一览表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文物存放环境分两大类,即无机质类文物和有机质类文物。

无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温度:14—24℃,相对湿度 30—55%,光照度:150—300 Lux,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灰尘、无酸性气体。

有机质类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温度:14—20℃,相对湿度 50—60%,光照度:50Lux,无紫外线,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有害性气体,防尘、防虫、防霉。

由于无机质文物与有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要求不同,在考古工地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文物临时库房应该是两间房屋以上,将无机质文物和有机质文物分开放置,同时分别进行不同指标的调节与控制。

如果条件不许可,只能有一间文物库房,就要根据当地主要环境特征来确定临时库房的执行指标。如果当地主要环境适合有机质类文物保存,就将有机质类文物保存环境作为临时库房的主要环境。把无机质文物放入文物柜或文物箱内,进行小环境控制,反之亦然。如果出土的大宗文物是归属某一类文物,就根据该类文物的需要制定临时库房主体环境标准。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文物存放环境的基本要求一览表 文物分类文物种类 温度 (℃)相对湿度 (%) 光照度 (Lux) 大气环境 生物 因素 无机质文物石质文物 陶、瓷器 14-2440-55300 无酸性气体、防 尘 青铜器14-2430-45150 防尘、无氯、无 酸性气体 铁质文物14-2430-45150 无酸性气体、防 尘 金银器14-2440-55150 防尘、无硫化物、 无酸性气体 有机质文物 纺织品14-2050-60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纸质文物14-2050-55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骨、象牙14-2050-55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木质文物14-2050-60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皮革制品14-2050-60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文物存放环境分两大类,即无机质类文物和有机质类文物: 1.无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温度:14—24℃,相对湿度 30—55%,光照度:150—300 Lux,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灰尘、无酸性气体; 2.有机质类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温度:14—20℃,相对湿度 50—60%,光照度:50Lux,无紫外线,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有害性气体,防尘、防虫、防霉; 3.由于无机质文物与有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要求不同,在考古工地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文物临时库房应该是两间房屋以上,将无机质文物和有机质文物分开放置,同时分别进行不同指标的调节与控制; 4.如果条件不许可,只能有一间文物库房,就要根据当地主要环境特征来确定临时库房的执行指标。如果当地主要环境适合有机质类文物保存,就将有机质类文物保存环境作为临时库房的主要环境。把无机质文物放入文物柜或文物箱内,进行小环境控制,反之亦然。

文物收藏品的保存要求和方法

文物收藏品的保存要求和方法 2011-04-25 17:56:05 点击数: 87 由于文物收藏品种类繁多,质地不一,性能有别,因此对它们的保存要求是不一样的。收藏家可根据自己的居住条件和藏品的性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措施,做好藏品的保管、养护工作。 1、温度和湿度 为了使藏品能长久保持良好的状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般来说,15~18℃的湿度和50~65%的相对湿度对各类物品都比较适宜。在温度太高时,应进行降温;温度太低时,应进行加温;湿度太大时,采取除湿措施;湿度太小时,进行加湿,在室内须放置温度计和湿度计加以观察,根据室内的温、湿度变化而采取必要的措施。 另应注意放置藏品的架、柜、箱等均不能紧贴地面或墙壁摆放,应将其垫置到适当高度,或离墙有一定的距离,并要时常检查挂在墙上的绘画、挂毯等背面的墙壁是否有潮湿现象。 2、有害气体和灰尘 现代社会空气中的污染十分严重。当大气中含有微量臭氧的时候,能使铜、铁、铅等金属氧化,使织物、纸张和彩画上的颜料褪色或变色。许多有害气体,如煤中、腐败的食物及厕所中散发出的硫化氢(有臭蛋气味)气体对银器、铜器和铅器等均有害处;氯气能使染料褪至无色、对织物、纸张和皮革等都有破坏作用,并引起金属腐蚀;飞机、汽车、烟囱、煤炉等大量排出的二氧化碳就更不必说了。空气中还常混杂有极微细的硬质颗粒,它们与湿气结合降落并沉积在物品上,易于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的寄生,对各种有机质地的收藏品的危害尤大。 为防止有害气体和灰尘对藏品的影响,应将藏品放在空气较为清新处,尽量减少煤烟及粪便气味等可能对藏品造成的损害。室内注意清洁,经常用微湿的软抹布消除灰尘,用吸尘器定期清扫房屋,甚至可将藏品用玻璃、盒子等封闭起来。有条件的,应采用空气净化设备。 3、霉菌和虫害 防止霉菌生长的有效办法是自然通风,并想方设法消除室内的生

【稀缺资源】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 前言 影响博物馆藏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为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落实《文物保护法》关于馆藏文物保护的规定,有效地降低和防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博物馆藏品的危害,确保文物的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博物馆藏品保存场所的自然条件、安全技术防范条件、消防条件和环境监控等。 本规范旨在针对影响博物馆藏品安全保存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物、噪声、微振动、生物损害等自然因素,就博物馆藏品存放的主要场所藏品库房、陈列室和保护修复室提出防止和延缓藏品自然损坏的环境规范。人为因素的破坏主要通过安防、消防和有效管理措施来解决。 本规范只对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提出基本要求。 现行的强制标准本规范已引入。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术语、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的控制要素。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其他文物收藏、研究、展示单位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GA27-2002 《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 GB/T 16571?1996 《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 JGJ66-91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GBJl6-8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193?93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63?97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1?96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325?2001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物控制规范》 文化部《文物藏品定级标准》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 3 术语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规范。 3.1 博物馆: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文物、自然标本,向公众开放的社会公益性机构。 3、2 藏品:馆藏文物、自然标本的总称。 3.3 藏品保存场所:用于保存藏品的库房、陈列室和藏品保护修复室等场所。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附件008 文物存放环境的基本要求一览表 温度 文物分类文物种类 (℃) 石质文物 14-24 xx、瓷器 无机质 文物青铜器14-2430-45 30-45 40-55 50-60 防紫外线 50 纸质文物14-20 有机质 骨、xx14-20 文物 木质文物14-2050-60 防紫外线

50 皮革制品14-2050-60 防紫外线空气清洁防霉空气清洁 防尘、防霉防虫50-55 防紫外线 50空气清洁 防尘、防霉防虫50-55 防紫外线 50空气清洁 防尘、防霉防虫空气清洁 防尘、防霉防虫150 150 150 50 纺织品14-2040-55300 相对湿度 (%)光照度 (Lux)生物因素大气环境无酸性气体、防尘铁质文物14-24 xx14-24防尘、无氯、无 酸性气体无酸性气体、防尘防尘、无硫化物、 无酸性气体

防尘、防虫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文物存放环境分两大类,即无机质类文物和有机质类文物: 1.无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 温度:14—24℃,相对湿度30—55%,光照度:150—300 Lux,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灰尘、无酸性气体; 2.有机质类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 温度:14—20℃,相对湿度50—60%,光照度:50Lux,无紫外线,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有害性气体,防尘、防虫、防霉; 3.由于无机质文物与有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要求不同,在考古工地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文物临时库房应该是两间房屋以上,将无机质文物和有机质文物分开放置,同时分别进行不同指标的调节与控制; 4.如果条件不许可,只能有一间文物库房,就要根据当地主要环境特征来确定临时库房的执行指标。如果当地主要环境适合有机质类文物保存,就将有机质类文物保存环境作为临时库房的主要环境。把无机质文物放入文物柜或文物箱内,进行小环境控制,反之亦然。 如果出土的大宗文物是归属某一类文物,就根据该类文物的需要制定临时库房主体环境标准。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 [原创 2007-8-20] 前言 影响博物馆藏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为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落实《文物保护法》关于馆藏文物保护的规定,有效地降低和防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博物馆藏品的危害,确保文物的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博物馆藏品保存场所的自然条件、安全技术防范条件、消防条件和环境监控等。 本规范旨在针对影响博物馆藏品安全保存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物、噪声、微振动、生物损害等自然因素,就博物馆藏品存放的主要场所藏品库房、陈列室和保护修复室提出防止和延缓藏品自然损坏的环境规范。人为因素的破坏主要通过安防、消防和有效管理措施来解决。 本规范只对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提出基本要求。 现行的强制标准本规范已引入。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术语、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的控制要素。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其他文物收藏、研究、展示单位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GA27-2002 《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 GB/T 16571?1996 《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 JGJ66-91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GBJl6-8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193?93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63?97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1?96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325?2001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物控制规范》 文化部《文物藏品定级标准》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 3 术语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规范。 3.1 博物馆: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文物、自然标本,向公众开放的社会公益性机构。 3、2 藏品:馆藏文物、自然标本的总称。 3.3 藏品保存场所:用于保存藏品的库房、陈列室和藏品保护修复室等场所。

文物保存环境概论

《文物保存环境概论》 一、课程名称:文物保存环境概论 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二年级 四、计划课时:36课时 五、学分:2学分 六、任课教师:杨璐 七、课程简介: 文物保存环境是文物保护的基础,是大多数文物常见病变产生的主要诱因,因此该方面的研究也是预防文物产生病变或控制文物病变发展的主要手段。本课程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中温度、湿度、光辐射、空气污染物等因素的介绍,使学生系统了解文物保存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对各种材质文物的作用方式及其调控技术及方法。结合课堂教学及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保存环境对文物安全展陈及存放的重要影响,熟悉文物保存环境因素的监测手段,掌握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技术,为学习文物保护其他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八、参考教材:杨璐,黄建华. 文物保存环境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九、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2课时) 第一节文物保护的意义、研究方法及原则 一、文物保护的意义 二、常用的文物保护方法 三、原真性原则 四、最小干预原则 五、两大原则规范下的文物保护方法 第二节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内容 二、文物保存环境对文物的影响 三、调控文物保存环境的意义 第三节文物保存环境实例分析

思考题:一、文物保护中的宪章和宣言都是做什么用的。 二、保存环境对文物都会产生哪些影响。 第二章温度(10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1)了解温度的定义及温标; (2)理解温度导致文物病害的原因; (3)掌握不同温度测量设备的使用及温度的调控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博物馆温度的调控方法; 难点:过渡间控温的原理及隐藏式设计。 第一节温度的定义 一、温度定义的理论基础 1. 平衡状态 2.物质的微观模型及布朗运动 3. 热力学第零定律 二、温度的定义 第二节温标 一、热力学温标 二、摄氏温标 三、华氏温标 第三节环境温度因素对文物的影响 一、阿仑尼乌斯经验公式 二、冰冻风化 三、线性膨胀系数 四、可溶于溶解与结晶 五、玻璃化转变温度 六、相变 七、温度引起的湿度变化

实验室温湿度控制

实验室温湿度控制很重要 在实验室的监控项目中,不同实验室对温湿度都有要求,大部分实验都是在明确的温湿度环境中展开。在医药、生化、仪器校准、农业、建筑与电器等领域中,实验室环境条件直接影响着各种实验或检测的结果,每项实验的进行都需要精确可靠的监测仪器来提供准确的环境参数数据。 实验室要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室内的小气候,包括气温、湿度和气流速度等,对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和仪器设备有影响。夏季的适宜温度应是18-28℃,冬季为16-20℃,湿度最好在30%(冬季)-70%(夏季)之间。除了特殊实验室外,温湿度对大多数理化实验影响不大,但是天平室和精密仪器室应根据需要对温湿度进行控制。 环境条件温湿度的控制方面考虑的要素就是保证实验操作的环境温湿度是能够满足实验程序各个过程的需要。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制定实验室环境温湿度控制范围。 首先,识别各项工作对环境温湿度的要求。 主要识别仪器的需要、试剂的需要、实验程序的需要,以及实验室员工的人性化考虑(人体在温度18-25℃ 相对湿度在35-80%范围内总体感觉舒适,并且从医学角度来看环境干燥和喉咙的炎症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四个方面要素综合考虑,列出对温湿度控制范围要求的清单。 第二,选择并制定有效的环境温湿度控制范围。从以上各要素所有要求清单中摘取最窄范围作为该实验室环境控制的允许范围,制定环境条件控制方面的管理程序,并依据该科室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SOP。 第三,保持和监控。通过各项措施保证环境的温湿度在控制的范围内,并对环境温湿度进行监控和做好监控的记录,超过允许范围及时采取措施,开空调调节温度,开除湿机控制湿度。 试剂室温度10-30℃,湿度35-80% 样品存放室温度10-30℃,湿度35-80% 天平室温度10-30℃,湿度35-80% 水分室温度10-30℃,湿度35-65% 红外室温度10-30℃,湿度35-60% 中心实验室温度10-30℃,湿度35-80% 留样室温度10-25℃,湿度35-70% 各个领域实验室的温湿度最佳范围 1 病理学实验室 病理学实验过程中,切片机,脱水机,染色机,电子天平等仪器的使用对温度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例如电子天平应尽可能在环境温度较稳定的条件(温度变化每小时不大于5|℃)下使用。因此,这类实验室的温湿度状况需要实时监控和记录。DSR温湿度记录仪可提供精确的温湿度记录数据.有助于各项实验的顺利进行。

浅谈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发展与现状

浅谈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有着非常浓郁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这几千年的沉淀中,积攒下来了数不尽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的绝大部分都被博物馆收藏保护。这些文物凝聚了其历史时期的智慧结晶,它们的意义不仅在于本身的不可复制,还有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使这些文物更好地保存下来。 标签:馆藏文物;保存环境 一、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定义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所代表的是博物馆、纪念馆、储藏柜等的室内环境,空间内的各种条件都属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用于保存文物。保存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气体辐射等因素极大地影响着文物保存的时长。只有有效地管控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将影响文物保存时长的因素控制在一个可控的安全范围内,为馆藏文物营造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以实现馆藏文物长久保存的目的。 二、馆藏文物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馆藏文物的发展现状 经过“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当下的馆藏博物馆所收藏的文物中,有50%以上的馆藏文物存在中度及中度以上的病害,其中重度腐蚀及以上的馆藏文物占接近17%。尤其是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的文物,如纺织品、纸质、竹制木制漆器等,中度以上病害发生率占半数以上。馆藏文物中的金属文物,中度腐蚀比例接近43%,重度腐蚀及以上达16.6%。文物腐蚀损失现象不断加重,这也是当下的大多数博物馆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影响是博物馆藏品损害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因素的交替作用导致文物材质劣化。我国博物馆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文物保护的意识不足,文物保护技术措施不够发达等,对于博物馆内部的文物存储环境改善研究工作应该给予关注。 (二)影响馆内文物保存的因素 1.光辐射对文物保存的影响 文物保存环境的光辐射是指照明系统所产生的光照度和紫外线产生的辐射。光是一种能量,光的照射会起文物材质的光化学反应,使文物材料老化或变色,尤其是纺织品、纸质等有机质地文物以及彩绘器等对光敏感的文物。光的波长不同,对文物损伤程度也不同。同时,光的热效应还会使光照射的环境内温度升高,因此多数博物馆馆内灯光都比较昏暗,有的展品旁的灯光还会周期性开关。如果光线过强,会使染料、颜料色泽发生变化,最终物质整体遭到破坏。加上光的热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 影响博物馆藏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为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落实《文物保护法》关于馆藏文物保护的规定,有效地降低和防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博物馆藏品的危害,确保文物的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博物馆藏品保存场所的自然条件、安全技术防范条件、消防条件和环境监控等。 本规范旨在针对影响博物馆藏品安全保存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物、噪声、微振动、生物损害等自然因素,就博物馆藏品存放的主要场所藏品库房、陈列室和保护修复室提出防止和延缓藏品自然损坏的环境规范。人为因素的破坏主要通过安防、消防和有效管理措施来解决。 本规范只对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提出基本要求。 现行的强制标准本规范已引入。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术语、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的控制要素。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其他文物收藏、研究、展示单位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GA27-2002 《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 GB/T 16571?1996 《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 JGJ66-91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GBJl6-8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193?93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63?97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1?96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325?2001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物控制规范》 文化部 《文物藏品定级标准》 国家文物局 《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 3 术语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规范。 3.1 博物馆: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文物、自然标本,向公众开放的社会公益性机构。 3、2 藏品:馆藏文物、自然标本的总称。 3.3 藏品保存场所:用于保存藏品的库房、陈列室和藏品保护修复室等场所。 3.4 藏品保存环境:藏品保存场所应该具备的适合藏品长久、稳定保存并能有效控制延缓其自然损毁,防止人为破坏的环境条件。包括:藏品保存场所的自然条件、安全技术防范条件、消防条件和环境监控。 3.5 藏品保存场所的自然条件:藏品保存场所主要由藏品库房、陈列室和藏品保护修复室等特定建筑物组成。自然条件指温度、相对湿度、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物、噪音、微振动和生物等。 3.6 藏品库房:藏品集中保存的特定建筑物。 3.7 陈列室:博物馆向公众展示藏品的特定建筑物。 3.8 藏品保护修复室:博物馆运用传统修复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藏品进行科学保护、保养、分析和检测的特定建筑物。 4 藏品保存场所的自然条件 4.1 藏品库房的自然条件 4.1.1 藏品库区由藏品库、暂存库、周转库、保管设备贮藏室、藏品鉴赏室和保管员业务工作室、风淋更衣间等部分组成。 4.1.2 每间库房的使用面积以80~100?为宜,最小不得低于50?,最大不超过200?。藏品库建筑不宜超过4层,每层净高2.4~3m。特大体量的藏品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建造,适当调整库房面积和高度。 4.1.3 库房建筑均应避光。提倡建密闭式无窗库房。藏品库房有窗者,每间开窗不宜超过两个,每个面积不超过1?。应加装防盗护栏,采取防尘及吸收紫外线辐射的措施。

一些常见环境温湿度最佳范围

一些常见环境温湿度最佳范围 居室环境:40~70%RH 最有利的防病、治病环境:40~55%RH 图书、文物保管环境:40~60%RH 计算机、通讯器材保管环境:45~60%RH 棉毛纺织品存放:40~60%RH 奶制品存放:50~60%RH 糖果、点心存放:50~60%RH 蔬菜、水果存放:50~70%RH 粮食存放:50~70%RH 人生活在地球上,离不开恰当的温度和湿度,而往往又最容易忽视这个身边最普通对人身体健康又极为重要的问题。 (1)温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或创造生活各个领域中的最佳温度。 8~15℃,是储粮的最佳温度,这一温度可以防止粮食生虫。 35~38℃,是洗澡水的最佳温度,因为这一温度与体温近似。

40~45℃,是就寝前洗脚水的最佳温度,因为这一温度的热水能促使足部和下肢的血管扩张,使大脑得以休息,有助于进入睡眠。 70~80℃,是泡茶叶开水的最佳温度,用这一温度开水泡出的茶,可以说是色、香、味俱全。那么,室内的最佳温度是多少? 是18~20℃。这一温度是我国北方春季的平均温度,所以有“温暖如春”的成语。 当室内的温度低于或高于这一最佳室温时,人们就会感到冻手冻脚,工作效率降低,或大汗淋漓,头脑发昏。室内环境装饰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用一切办法创造或保持室内的最佳温度。 (2)湿度看看我们各自的家庭,具有温度计的很多,而同时墙上挂有湿度计的则很少(其实市面上就有卖温度湿度放在一起的记录表)。这说明家庭室内装饰中的湿度问题,似乎还没引起我们足够的认识。其实,合适的湿度较之居室的主人来说,其重要性并不亚于温度。 空气湿度是指空气潮湿的程度,可用相对湿度表示。相对湿度是指空气实际所含水蒸气密度和同温下饱和水蒸气密度的百分比值。人体在室内感觉舒适的最佳相对湿度是40~70%,相对湿度过低或过高,对人体都不适甚至有害。

文物保存环境概论

文物保存环境概论》 一、课程名称:文物保存环境概论 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二年级 四、计划课时:36 课时 五、学分:2 学分 六、任课教师:杨璐 七、课程简介: 文物保存环境是文物保护的基础,是大多数文物常见病变产生的主要诱因,因此该方面的研究也是预防文物产生病变或控制文物病变发展的主要手段。本课程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中温度、湿度、光辐射、空气污染物等因素的介绍,使学生系统了解文物保存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对各种材质文物的作用方式及其调控技术及方法。结合课堂教学及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保存环境对文物安全展陈及存放的重要影响,熟悉文物保存环境因素的监测手段,掌握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技术,为学习文物保护其他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八、参考教材:杨璐,黄建华. 文物保存环境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九、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课时) 第一节文物保护的意义、研究方法及原则 一、文物保护的意义 二、常用的文物保护方法 三、原真性原则 四、最小干预原则 五、两大原则规范下的文物保护方法第二节文物保 存环境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内容 二、文物保存环境对文物的影响 三、调控文物保存环境的意义 第三节文物保存环境实例分析 思考题:一、文物保护中的宪章和宣言都是做什么用的 二、保存环境对文物都会产生哪些影响。

第二章温度(10 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1)了解温度的定义及温标; (2)理解温度导致文物病害的原因; (3)掌握不同温度测量设备的使用及温度的调控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博物馆温度的调控方法;难点:过渡间控温的原理及隐藏式设计。 第一节温度的定义 一、温度定义的理论基础 1. 平衡状态2.物质的微观模型及布朗运动 3. 热力学第零定律 二、温度的定义 第二节温标 一、热力学温标 二、摄氏温标 三、华氏温标 第三节环境温度因素对文物的影响 一、阿仑尼乌斯经验公式 二、冰冻风化 三、线性膨胀系数 四、可溶于溶解与结晶 五、玻璃化转变温度 六、相变 七、温度引起的湿度变化 第四节环境温度的测量 一、环境温度测量的理论依据 二、玻璃液体温度计 三、双金属温度计 四、电阻温度计 五、半导体温度计 六、红外测温仪

谈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

文物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物的形式保留了丰富的信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了研究和利用其中蕴藏的信息资源,必须保存好文物的物质形态。 然而,由于文物材料的特性及其内部不停运动的普遍性,再加上环境因素的作用,文物在自然环境中存在衰败、损坏甚至消失的倾向,即文物的自然损坏,其实质是环境因素与文物材料发生物理作用或者化学作用,使文物日益改变其本来的形态和组分,危害文物的长期保存。文物保存环境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就是环境与文物保存之间的关系,环境因素与文物材料作用的过程和机理,并找到适宜文物保存的最佳环境,最终减缓文物的自然损坏。 文物保存环境,可以理解为以文物为中心的周围环境因素的总和。具体到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或称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主要包括博物馆室内的空气温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和有害生物等因素。博物馆不利环境因素对文物的作用一般进行缓慢,但日积月累,其破坏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博物馆各种环境因素与文物材料作用的过程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空气温湿度 温度和湿度是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最基本、最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它们是直接影响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两个基本因素。 1.1 温度 通常,博物馆室内空气温度作为单一因素对文物材料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由于环境中同时存在着光照、各种气体等因素,当文物材料受到它们联合作用而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时,温度在后续反应中具有加速化学发应的作用。根据范特霍夫(Van’t Hoff)近似规则,对一般反应,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加到原来的2~4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温度变化会引起相对湿度的变化,从而对文物产生影响。 1.2 湿度 与温度相比,博物馆相对湿度对文物的影响更大。相对湿度的变化对大部分馆藏文物保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湿度对有机材料文物的影响:有机材料文物的共性就是其内部含有一定的水分,当外界空气湿度较高时,它们吸收水分,引起水解、增重、体积膨胀等变化。当外界空气湿度较低时,它们释放内部水分而产生收缩、干裂等变化。不同的有机材料对相对湿度的反应状况也不同。动、植物纤维材料的丝、毛、棉、麻、纸、竹木器等,对湿度变化较为敏感,尤其是丝织品和书画。 湿度对无机材料文物的影响:潮湿环境对绝大多数金属文物保存非常不利。潮湿空气中,青铜器和铁器会发生化学腐蚀或电化学腐蚀,尤其是有氯化物存在时,锈蚀速度会更快。银器在高湿度环境中,加上强光和臭氧的作用,可能会被缓慢氧化。潮湿环境还会使古代玻璃器皿表面腐蚀发白或发灰。温湿度的变化可能导致瓷器表面玻璃质釉层发暗模糊、失去光泽或分解。 高湿度也是微生物霉菌产生的必要条件。在高湿度环境下,有机材料文物是霉菌的良好营养源,从而间接导致文物材料的损坏。 光照 在博物馆,尽管光对于人们研究、参观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文物保存却是有害的,尤以光波中的紫外线为甚。研究表明,光对所有有机材料文物具有破坏作用,引起它们表面变质并加速这种变质反应。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附件008 文物存放环境的基本要求一览表 文物分类文物种类 温度 (℃)相对湿度 (%) 光照度 (Lux) 大气环境 生物 因素 无机质文物石质文物 陶、瓷器 14-2440-55300 无酸性气体、防 尘 青铜器14-2430-45150 防尘、无氯、无 酸性气体 铁质文物14-2430-45150 无酸性气体、防 尘 金银器14-2440-55150 防尘、无硫化物、 无酸性气体 有机质文物 纺织品14-2050-60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纸质文物14-2050-55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骨、象牙14-2050-55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木质文物14-2050-60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皮革制品14-2050-60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文物存放环境分两大类,即无机质类文物和有机质类文物: 1.无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温度:14—24℃,相对湿度 30—55%,光照度:150—300 Lux,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灰尘、无酸性气体; 2.有机质类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温度:14—20℃,相对湿度 50—60%,光照度:50Lux,无紫外线,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有害性气体,防尘、防虫、防霉; 3.由于无机质文物与有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要求不同,在考古工地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文物临时库房应该是两间房屋以上,将无机质文物和有机质文物分开放置,同时分别进行不同指标的调节与控制; 4.如果条件不许可,只能有一间文物库房,就要根据当地主要环境特征来确定临时库房的执行指标。如果当地主要环境适合有机质类文物保存,就将有机质类文物保存环境作为临时库房的主要环境。把无机质文物放入文物柜或文物箱内,进行小环境控制,反之亦然。如果出土的大宗文物是归属某一类文物,就根据该类文物的需要制定临时库房主体环境标准。

文物保存环境专题-西北大学

《文物保存环境专题》 一、课程名称:文物保存环境专题 二、课程类型:方向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学一年级硕士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杨璐 七、课程简介: 文物保存环境是文物保护的关键因素,是大多数文物常见病变产生的主要诱因,因此该方面的研究也是预防文物产生病变或控制文物病变发展的主要手段。随着近年来文物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原真性”和“最小干预”两大文物保护准则的规范下,研究者们返璞归真,逐渐将文物保护的诸多方法回归到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及维持领域。文物保存环境重新受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重视,并被推向根本解决大多数文物保护问题的关键位置。本课程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光辐射、空气污染物及生物等诸多因素的深入介绍,使学生系统了解文物保存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对各种材质文物的作用方式及其调控技术及方法。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考核: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 1.温湿度 1.1温度定义的理论基础 1.2温标 1.2.1热力学温标 1.2.2摄氏温标 1.2.3华氏温标 1.3环境温度因素对文物影响的实例分析 1.4环境温度的测量 1.5环境温度的控制 1.6湿度 1.6.1湿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1.6.2湿度对文物影响的实例分析 1.6.3湿度的测量 1.6.4湿度的调控 1.6.5牺牲墙 2.光辐射 2.1光 2.1.1光谱 2.1.2光辐射的热效应 2.1.3短波辐射的能量效应 2.2光老化 2.2.1光老化发生的机理 2.2.2能量累积效应 2.2.3热效应 2.3色度学 2.3.1色度的基本理论 2.3.2光对色色度的影响 2.3.3文物表面状态对色度的影响 2.3.4不同色彩的心理作用 2.3.5色度学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2.4光辐射对文物影响的实例分析 2.4.1对有机质文物的影响 2.4.2对无机质文物的影响 2.4.3对文物保护材料的影响 2.5光源 2.5.1光源的定义及分类 2.5.2不同光源的工作原理 2.5.3不同光源对文物的影响 2.6光辐射的监测 2.6.1照度计 2.6.2紫外线辐照度计

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标准

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标准 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标准【1】 [摘要]环境是文物保护的关键性因素,环境因素中包括空气的湿度、质量、温度与光线等。 不同材质的文物所受到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研究文物保护的过程中,其保存环境的质量保准应该受到严格要求。 通过研究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以及其他的物理、化学反应,能够有效的保障环境质量标准的准确性。 [关键词]文物保存;博物馆;质量标准 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全世界都能用到中国制造的商品,同时也造成了污染物的过度排放以及资源的浪费,最终为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在此种情况下,保护文物的工作便更加重要了。 因为文物不可能长埋于地下,终有重见光明的一天,为了保护文物使其具有更长的保存时间是目前我们目前工作的重点。 本文具体从文物保护的现状以及环境质量的分析入手,谈谈博物馆的文物保存环境的质量标准。 1、我国文物保存及环境现状的分析 我国具有上千年的文化历史,上至远古下至明清,其文物不计其数,现存于博物馆的文物也星罗棋布的分布着。 博物馆的工作由其性质决定。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为环境造成了巨大 伤害,博物馆的文物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中,不可避免的会遭受环境污染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环境污染对文物造成的伤害,意识到保护文 物的重要性,如果放任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会在短时间内对文物带来十分严重的危害。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各不相同,温度、 湿度与光照决定了文物的保存程度。 北方地区的城市污染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取暖方式与供电方式,因为北方的冬季需要靠煤炭供暖,不像夏天别那样空气更容易流通,污染物排放不出去就会造成环境更加恶劣。 而南方地区的环境影响主要酸雨,选取适当修建博物馆的地址 与建筑结构是保证文物完整性的关键。 若按照空气湿度划分,西北地区的空气较为干燥,东南沿海地 区的空气温暖湿润,所以在建设博物馆的初期首先要进行实地检测,确保选取的地址合适。 2、影响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质量分析 对文物保存,有必要做一个保护的方案,首先应该对博物馆的 内外做一个环境质量分析,分析存在哪些不利因素缩短了文物保存的时间。 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各方面相协调,再进行综合分析。 2.1文物所处的环境温度

葡萄酒储存温度及存放环境有什么要求

葡萄酒储存温度及存放环境有什么要求 (一) 温度 酒窖最理想的温度约在10℃-15℃,不过最重要的是温度需恒久稳定,因为温度的变化会影响葡萄酒的成熟速度和口感。如果葡萄酒的存放温度多次急剧变化,会使得口感粗糙欠细腻,也会影响酒主人对其陈酿时间的控制。所以只要能保持恒温,5℃-20℃其实都可以接受。不过太冷的酒窖会使葡萄酒的成长变缓,需等待更久的时间;反之,如果温度过高,则会使葡萄酒的成熟速度加快,可能减少细腻丰富的风味。通常地下室的恒温效果最好,入口最好设在向阴处以避免进出时影响温度。瞬间的温差变化也应注意,酒窖与室温相差太大,在取出葡萄酒时,对比较敏感的葡萄酒也会产生伤害,所以自动控温的酒窖或酒柜最好在夏季时将温度略微调高一点。 (二) 湿度 70%左右的湿度对葡萄酒的储存最佳,太湿容易使软木塞和酒的标签(简称酒标)腐烂,太干则容易让软木塞变干失去弹性,无法封紧瓶口。但是降温的冷藏设备,例如冷气或冰箱,都会降低湿度,所以如果湿度太低,可利用装着潮湿的沙子或木屑的水盆来改善酒窖湿度。 (三) 光线 酒窖中最好不要留任何光线,因为光线容易使酒变质,尤其是日光灯、卤素灯和霓虹灯,最容易让酒产生还原变化,发出浓重的难闻气味。香槟酒和白葡萄酒以及用无色玻璃瓶装的葡萄酒对光线最敏感,需特别小心,最好放在底层光线较少的地方。有些酒柜采用玻璃门的设计,但最好选择能防紫外线的玻璃。 (四) 通风 葡萄酒会像海绵般将周围的味道吸到瓶中去,酒窖中最好能够有点通风,以防霉味太重,不过最好不要有风流。洋葱、大蒜等味道重的东西也要避免和葡萄酒放在一起。同理,存在冰箱中的葡萄酒最好不要放太久,以免冰箱的味道渗透到酒里。 (五) 震动 过度的震动也会影响葡萄酒的品质,经过长途运输的葡萄酒通常都需经过两三天以上的时间才能恢复原本的品质。所以除非有必要,否则还是尽量避免频繁挪动酒的位置,或放置在经常震动的地方,年份老的酒更要特别小心。 (六) 摆放 传统摆放葡萄酒的方式是将酒平放,让软木塞和葡萄酒接触以保持其湿润。因为干燥皱缩的软木塞无法完全封紧瓶口,容易造成漏酒,并加速葡萄酒的氧化。(七) 位置 即使在同一酒窖中的储存条件也有细微差别,例如较高的位置温度比较高且光线较亮。安排时可将较耐存如波特酒,或耐久存的红葡萄酒置于高处,而将香槟或白葡萄酒等较敏感的葡萄酒放在底层。 (八) 短期简易储酒法 如果只是短期数个月内的保存,有一些方法可以让酒受到的伤害较小。高温对葡萄酒的伤害不及极端的温差变化来得大,要避免因开关冷气或日夜温差产生的影响。可以用纸将葡萄酒包起来,放在较不常开关的储藏室或壁橱的最底层。冰箱虽然温度太低且过于干燥,但仍不失为理想的短期存酒地点,将葡萄酒用纸包住,

药品储存运输环境温湿度自动监测细则(精)

附件2 药品储存运输环境温湿度自动监测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企业应当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对药品储存和运输过程的温湿度状况进行自动监测和记录。 第二条企业应当配备对药品储存和运输过程进行温湿度监测的系统。 温湿度监测系统由测点终端、管理主机、运行软件等组成。各测点终端能够对周边环境温湿度进行实时数据的采集、传送和记录;管理主机对各测点终端监测数据进行收集、处理、记录及备份,并具有报警功能。 第三条系统应当能够自动地对药品储存、运输中温湿度环境进行不间断监测和记录。 第四条系统测定温湿度数据的准确度应当符合以下标准: 在0℃~40℃之间,温度±0.5℃;在-25℃~0℃之间,温度±1℃;相对湿度±3%。 第五条系统应当每隔30秒钟至少更新一次测点温湿度数据,每隔30分钟至少自动记录一次实时温湿度数据。 第六条当监测的温湿度接近规定的临界值或超出规定范围时,系统应当能够就地和在指定地点进行声光报警,并对指定人员采取通讯短信等方式报警。 第七条系统各测点终端采集的监测数据应当真实、完整、准确、有效。测点终端采集的数据应当通过网络自动传送到管理主机进行处理和记录,并采用可靠的方式进行数据保存,确保不发生丢失和改动。 第八条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实时数据查询和历史数据查询,并自动在计算机中备份。

第九条系统应当能够独立地连续运行,不应当因供电中断、计算机关闭或故障等因素影响正常运行或造成数据丢失。 第十条系统不得与温湿度调控设施设备联动,保持系统的独立、安全运行。 第十一条药品仓库、运输设备安装测点终端的数量及位置应当能够准确反映温湿度的实际状况。 第十二条每一独立的药品库房或仓间应当安装相应数量的测点终端。 (一平面仓库面积每300平方米至少安装1个监测终端,每增加300平方米面积至少增加1个测点终端; (二高架仓库或全自动立体仓库的货架层高在4.5米至8米之间的,每300平方米面积至少安装2个测点终端,并均匀分布在库房上、下位置;货架层高在8米以上的,每300平方米面积至少安装3个测点终端,并均匀分布在库房上、中、下位置。 第十三条测点终端的布点位置应当考虑仓库的结构、出风口、门窗、散热器等因素,防止对环境温湿度监测的准确性造成影响。 第十四条测点终端的安装位置不得随意更改。 第十五条企业应当对测点终端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校准,对系统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修、保养,并建立档案。 第十六条系统应当能满足药品电子监管的实施条件。 — 2 —

油画保存与环境的温湿度控制

油画保存与环境的温湿度控制 油画在居室如长时间的陈列,地点的选择和陈列的方式颇有讲究。一般油画作品的放置位置应选择在通风、干燥处,避开阳光强烈照射的地方,布置单独的房间存放艺术品为最佳。光线,尤其是紫外线对油彩的破坏性很大,采光可选择微弱的弥散自然光、低瓦数的白炽灯、低紫外线日光灯或有紫外线过滤套的普通日光灯。但要注意的是,灯具与油画摆放的距离也有要求,保证油画受热均匀。 油画作品的保存,通常最适合的环境湿度应在50%-60%之间,环境温度应控制在18-22摄氏度之间。 为了防止画布背面受潮,可在画布背面薄薄涂上两层预先溶解在松节油中的天然蜂蜡,能完全防止潮湿空气的渗入。如果担心自己操作会出现差错,不妨请专业人士帮忙,每隔三五年要给画作做一次“光油处理”。 有些细节问题也不可忽视。首要的便是家里保持洁净,这是维护收藏品的基本工作,接触油画之前先洗手,油画要远离喷雾剂与香烟的烟雾,并且定期清除浮尘。除尘之前务必小心查看,看清楚油画表面是否有裂掉、松动的地方,除尘动作要避开这些部分。除尘工具的选择是重中之重,最好选择毛质材料的笔或刷子,切忌用抹布擦,更不能用湿抹布。 其实,藏家在购得油画作品的同时,应主动了解画家在绘制时所使用的各种材料的优劣,如果使用的是较差的颜料和画布,那么再细心的保养也无济于事;此外,油画作品如果选用了不合格的装框材料,也会造成变形。 除了表面除尘工作,遇到保存和修复方面的问题时,可以请拍卖行或画廊的专业人士服务。油画的修复主要由洗画、托裱、补画、修画组成。托裱可以修补画布因年久而朽烂破裂的问题。若画面中的油色整块脱落,则需要裱补,然后补颜色,补画和修画都要注意原作的笔触、色调和技法。 文章来源:转轮除湿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360docs.net/doc/f14491366.html,

药品储存运输环境温湿度自动监测.

药品储存运输环境温湿度自动监测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企业应当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规范》的要求,在储存药品的仓库中和运输冷藏、冷冻药品的设备中配备温湿度监测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对药品储存过程的温湿度状况和冷藏、冷冻药品运输过程的温度状况进行实时自动监测和记录,有效防范储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影响药品质量安全的各类风险,确保储存和运输过程的药品质量。 第二条系统由测点终端、管理主机、不间断电源以及相关软件等组成。各测点终端能够对周边环境温湿度进行实时数据的采集、传送和报警;管理主机可对各测点终端监测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记录,并具有报警功能。 第三条系统温湿度数据的测定标准值应当按照《规范》第八十五条有关规定设定。 第四条系统温湿度测量设备的最大允许误差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测量范围在 0℃~40℃之间,温度的最大允许误差为 ±0.5℃; (二测量范围在-25℃~0℃之间,温度的最大允许误差为 ±1.0℃; (三相对湿度的最大允许误差为 ±3%RH 。 第五条系统应当自动地对药品储存运输过程中的温湿度环境进行不间断监测和记录。系统应当至少每隔 1分钟更新一次测点温湿度数据,储存过程中至少每隔30分钟自动记录一次实时温湿度数据,运输过程中至少每隔 5分钟自动记录一次实时温度数据。当监测的温湿度超出规定范围时,系统应当至少每隔 1分钟记录一次实时温湿度数据。

第六条当监测的温湿度数据达到设定的临界值或者超出规定范围,以及系统发生供电中断等情况,系统应当能够实现就地和在指定地点进行声光报警,同时采取短信通讯等方式对不少于 3名指定人员报警。 第七条系统各测点终端采集的监测数据应当真实、完整、准确、有效。 (一测点终端采集的数据应当通过网络自动传送到管理主机进行处理和记录,并采用可靠的方式进行数据保存,确保不会丢失和 不被改动; (二系统应当具有对记录数据不可更改、删除的功能,不得设置反向导入数据的功能; (三系统不得对用户开放温湿度校正参数调整功能,防止用户随意调整校正参数造成监测数据失真。 第八条企业应当对监测数据采用安全、可靠的方式按日备份,备份数据应当存放在安全场所,数据保存时限符合《规范》第四十二条的要求。 第九条系统应当与企业计算机系统进行连接,自动在计算机系统中存储数据 ,可以通过计算机终端进行实时数据查询和历史数据查询。 第十条系统应当有应急保障措施,可以独立地不间断运行,不能因供电中断、计算机关闭或故障等因素影响系统正常运行或造成数据丢失。 第十一条系统应当保持独立、安全运行,不得与温湿度调控设施、设备联动,防止温湿度调控设施、设备异常导致系统故障的风险。 第十二条药品仓库、运输设备中安装的测点终端数量及位置应当能够准确反映温湿度的实际状况。企业应当对储存设施的测点安装方案进行测试和确认,对冷藏、冷冻储存及运输设施设备的测点终端安装方案进行验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