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名词解释

新闻写作(考试模块版)
来源: 王建尧的日志
1.名词解释:

①新闻角度: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

②新闻跳笔:指新闻记者在写稿时不必过分注意文字上的连贯和上下文的衔接,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跳跃,在文体结构上它是多段体。

③断裂行文:指段落之间不按照时间的顺序,或者事实的原始过程从头排列,不面面俱到,不平铺直叙,不必顾及程序、顺序或者层层推理的逻辑,而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着力突出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事实,把他们之间用跳跃的方式组织起来。

④断裂行文:指段落之间不按照时间的顺序,或者事实的原始过程从头排列,不面面俱到,不平铺直叙,不必顾及程序、顺序或者层层推理的逻辑,而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着力突出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事实,把他们之间用跳跃的方式组织起来。

⑤导语: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

⑥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⑦预测性消息:报道尚未发生、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

⑧服务性消息:指站在读者、消费者一方,为读者和消费者着想,为他们服务的消息

⑨通讯的主题:指通讯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通讯作者经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通讯素材的提炼和组织,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或一种思想观念。

⑩事件通讯:详细报道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件的通讯

?.特写: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应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者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事件性消息:报道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消息

?非事件性消息: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消息、方法

2.简答论述

⑴ 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①以旧见新找角度

②以小见大找角度

③虚中觅实找角度

④逆向思维找角度

⑤发散思维找角度

⑥统摄思维找角度

⑦全局高度找角度

⑵ 如何运用新闻跳笔

①短段落,多分段

②断裂行文

③借用电影的“蒙太奇”结构

⑶导语的任务:

①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消息,使人“一眼便知”

②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

③导语为全篇定音

⑷导语的类型

①概述型导语—以概括的、直接陈述的方式写作的导语

优点:事实、信息的传

递最为简洁明了,可谓“直线交流”,极易为读者所了解。(广播电视新闻大多采用)

②描述型导语—亦描亦述、描述兼有的导语

优点:消息的开头即出现画面、出现镜头,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

③评述型导语-夹叙夹议、有述有评的导语

优点:评述型导语中的评,可以发挥“勾玄”的作用

评述型导语可以直截了当地发表意见,能够直接影响舆论。

④橱窗式导语-有如橱窗展示样品,由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多用于综合性新闻,靠讲故事吸引读者)

⑸主题的任务:

①展开导语,使之具体化

②补充导语,令主体更加丰满

③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④添加“作料”,令读者兴味不减

⑹主体的结构方式

①倒金字塔结构(主体按材料的重要程度有前至后依次展开)

优点:①便于读者把握重点

②有利于编辑安排版面

缺点:缺少趣味性

②纵向结构(主体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结构)

③横向结构(不受事物发展时间顺序的限制,围绕一个主题,将同一时空范围的情况有序地组织起来,反应“面“的变化)

④点面结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⑺.新闻背景的任务、作用

①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②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的关注

③用背景进行对比烘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④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⑤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⑥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述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⑦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⑻如何做到见事见人

①以人的命运为焦点报道事件

②关照事件结果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

③反应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丰富事件性新闻的内涵

⑼.动态消息的特点

①动态消息大多一事一报,一篇消息只写一件事

②动态消息更强调“客观笔法”

③动态消息比其它类型的报导,更加注重新闻的时效

⑽新闻述评的特点

①新闻述评是一种有述有评的报道式样。

②新闻评述对事实的要求比较严格

⑾通讯与消息文体特征的区别

①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更加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

②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它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原生形态,使这种问题更具感染力

③通讯的文体比较自由

④通讯的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⑤通讯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


消息多用概括性手法叙述事实,通讯则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

⑦与消息相比,通讯时效性稍差

⑿通讯提炼主题的方法:

①依据事实,提炼主题

②预设主题+事实认证

⒀通讯选材的类型:

①骨干事例

②细节材料

③一般叙述性材料

⒁通讯结构的表现形式:

①纵式结构——按照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事件顺序组合和编排事实材料的一种结构方式。也叫单线条过程链接法。

②横式结构——按照新闻事实的内在性质的区别和联系,以多侧面拼接的形式来安排新闻素材

③递进式结构(又称层层剥笋式结构)

⒂专访的文体类型:

①以记人为主的人物专访

②以记言为主的“问题专访”,也称“意见专访”、“言论专访”或“学术专访”

③以记事为主的事件专访

⒃特写与消息的异同点

同:它们都是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

异: 消息往往择要地报道新闻时间的全过程,以简洁和让事实说明问题取胜;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富有特征的片段,浓墨展开,以描绘新闻事件中有形象的镜头取胜。

⒄特写与通讯的异同点

同:都注重运用形象思维,都重视运用更多的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

异:特写比通讯更强调时效性、新闻性,同时在报道同一件新闻事实时,通讯一般向读者展示纵切面,来龙去脉比较完整;而特写集中笔力,着重展示新闻事实的某一个横切面,不一定需要完整的情节。

⒅特写的特点

①具有镜头感

②具有透视感

③具有现场感

⒆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①体制性失实(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

②经济性失实(指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所造成的新闻失实)

③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故意失实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却出于种种主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有意为之所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非故意失实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

⒇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①在确定主题和选择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②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③在写作情节细节时严禁想当然

④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

⑤描写要有分寸感

⑥要注明新闻来源

⑦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

(21)用事实说话的方法:

① 选择典型事实说话

②用再现场景说话(“再

现现场”:把新闻事实的某些现场情景具体地描述出来)

③运用背景材料说话(“背景材料”:用来说明新事实的旧事实)

④借助“直接引语”说话(“直接引语”: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

(22)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①明白新闻写作是一种受限制的写作

②具备时效性:简明、快速、简短

③具备可读性:具体、生动、通俗

④新闻写作要加大信息量,知识含量以及挖掘思想深度

(23)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①明白新闻写作是一种受限制的写作

②具备时效性:简明、快速、简短

③具备可读性:具体、生动、通俗

④新闻写作要加大信息量,知识含量以及挖掘思想深度

(24)新闻语言的特征:

①准确、简洁、生动、具体、形象

②新闻语言有不同的风格

③新闻语言与时俱进

④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

(25)如何使用白描语言:

①多用动词

②多用子概念

③善于使用群众语言

(26)非事件性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

①对比·显现

②量化·集中

③以点带面

④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3.知识点扩充

⑴网络新闻是“第四媒体”

⑵新闻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新闻学(新闻事业史)、理论新闻学(新闻理论)与实用新闻学(新闻业务)。

⑶实用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广播与电视、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等新闻业务各方面的应用知识。

⑷新闻写作必须以采访为基础,采访决定写作。

⑸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也是整个新闻报道的原则。

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

⑹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⑺直接引语的作用:

第一,直接引语是新闻报道中不同身份、不同个性人物所说的话,不拘一格地引用它们,可以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富有变化和人情味,有助于克服新闻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单调乏味与概念化。

第二,直接引语一般都有出处,即消息来源,有助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

第三,可以借助直接引语说话,记者可以利用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之口,讲出自己希望说出来又不便直接出面说的话。

⑻新闻语言的本质上应该是传播信息、报道事实、解决问题、快速交流的语言,以“白描”为其主要特征。

⑼“新闻腔”:官式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反映

⑽视觉新闻(新华社原社长穆青1983年提出):所谓视觉新闻,

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目。

⑾ 现场短新闻(1989年,中宣部),它的根本特点是现场感,短小。(带有现场感、文字简短的消息)

散文式新闻形散而神不散,它的特点是有情有景,比较强调“情”,注重情景交融。

情景新闻以反应现场情景为主,实际上也就是新闻素描。新闻素描的特点是以描为基调。

⑿在报道先进模范人物时,人物通讯的报道理念经历了由神到人的转变,逐步摆脱了一度形成的“神化”先进人物的报道模式和才写模式。

⒀“冰点”人物:这类人物似乎没有值得特别提起的先进思想和传奇事迹,他们并非因事迹而进入人物通讯,而是因为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生存状态值得社会关注,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价值。

“冰点”是借用《中国青年报》的一个专栏的名称。(1995年元旦开设)

平民化人物通讯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新闻文体中浮现出的一种心的报道类型,它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法。

⒁人物通讯的采写特点:

①选择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

②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其思想发展的过程

③通过评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

④在社会生活的矛盾中表现人物

⒂《纽约先驱论坛报》创办者贝内特,1839年首开记者单独采访总统的先例,并创立了问答式的记者访问记。、

意大利女记者奥丽亚娜·法拉奇,被西方新闻界视为20世纪最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之一,有“世界第一女记者”之称。

在中国新闻史上,专访的开路先锋是黄远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