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汪曾祺散文的评价

对汪曾祺散文的评价
对汪曾祺散文的评价

对汪曾祺散文的评价 汪曾祺 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 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对汪曾祺散文 的评价,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对汪曾祺散文的评价【1】 汪曾祺(1920 年 3 月 5 日—1997 年 5 月 16 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 散文家、戏剧家。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1943 年开始在昆明、上 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50 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 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 年调入北京 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 文学评论集 《晚翠文谈》 以及 《汪曾祺自选集》 等。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对于性灵散文在 90 年代的繁盛,汪曾祺的功劳是首当其冲,如孙郁所对他 的评价:“他的杰出性在于,回复了传统的艺术品格,将非我的艺术,还原到真 我的性灵世界。当代文学的这种精神上的调整,可以说是从他开始的。”他的散 文似道实儒, 他对文气的推崇, 他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传统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沟 通,都可作为他的贡献。他在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的封面上自述:“此集诸 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 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汪曾祺《蒲桥集·序》作家 出版社 2000 年 7 月)这段自评从他的散文的题材和行文特点两方面作了印象式 的评价,有益于我们对他的散文的欣赏。他的散文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融自我于其中,蕴浓厚个人情趣 就像他的老师沈从文教给他写小说 要贴着人物来写一样, 在讲求“真”的散文这一文体中, 他更是紧贴着文中 的人、物、景、事的,融自我于其中。无论是记人类、游记类、随笔类、还是小 品类散文, 他都是通过“我”的情感浸润的, 有鲜明的个人特点。 他说过“毕竟, 人和自然的关系, 人是主体” ( 《目看两不厌》 , 《汪曾祺全集》 卷 5, 406 页) , 他不会把自己淹没在景物和历史中。 如凡到过泰山的文人在写泰山时无一不写它
1 / 12

的雄伟浑厚,可汪曾祺在《泰山片石》中却写到:“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 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更进 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本来是写泰山的,却在泰山之“大”中,一下子发 现了小小的“我”,于是就写出了“我”眼中的泰山——担山人、石刻、所食野 菜,即使写泰山的云雾,也无一句写其壮观的,反倒只写了雾所带来的麻烦。泰 山的这些小而平常之处着了汪曾祺的平淡色, 还着了他的文人色, 一个接一个典 故,说古考据,却没让人感觉到味同嚼蜡的“吊书袋”,原因即在于这些故纸堆 里的考据并非死的学问的罗列, 处处以“我”的眼光和心绪量之, 处处显个人情 趣。所以他入笔看似平淡,平淡中蕴藏的博学的、性情的自我又使他的散文在平 淡中显得不同凡响,别有一番悠长滋味。 二.于俗世描摹中显不动声色的幽默 汪曾祺的幽默读起来平淡之极,却能让你在瞬间与作者对视,莞尔一笑。他 对幽默的见解是:“人世间有许多事,想一想,觉得很意思。有时一个人坐着, 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会噗噗笑出声来。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 默。”汪曾祺的幽默是善意的微笑,无关其他什么影射、批判,他在散文中常夹 杂不动声色的幽默, 这使得他在说古考据中不是板起面孔的说教, 而是慈眉善目 的娓娓道来,时不时以幽默来调剂。《跑警报》中的“人生几何,恋爱三角”的 失恋者,侯兄送伞“贵在永恒”的故事 , 众人皆逃难便有用不完的水, 于是在警报中总是留守的煮食莲子者和洗头 者,有趣,好玩,面对灾难不在乎,读者于笑中体会到我们民族生存的韧性。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和《金岳霖先生》等追忆逝者的散文,汪曾祺的幽 默笔触使所记人物跃然纸上,在记忆里鲜活起来。金岳霖聚会时捉虱子的自嘲, 80 岁时坐三轮逛王府井的偶发童心??让我们于幽默中接近人物。 一双慧眼于世俗生活中发现乐趣,就是一种幽默。在昆明吃汽锅鸡,说成: “今天我们培养一下正气。”(《昆明菜》《汪曾祺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349 页)“一边谈着克列斯丁娜·罗塞蒂的诗,布朗底的小说,一边咯吱咯吱地咬胡 萝卜”的联大女生。(《昆明的果品》359 页) 三.文言与现代白话于一炉的独特语言 李陀在《道不自器,舆之圆方》中这样评价汪曾祺的语言:“把白话‘白’ 到了家, 然后又能把充满文人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 使二者在强烈的张力中 达到和谐??”(《重读大师——激情的归途》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 355 页 1999 年第一次版) 这足以概括汪曾祺的语言特色, 他在语言上也显示出了俗趣和雅化 结合。汪曾祺从小便接受了儒家经典的熏陶,他的祖父为他讲解《论语》,父亲 请当地名流向他传授古典文学。他自己阅读甚广,中国古典文论、古代散文,尤 其偏爱接近自己心性的晚明的性灵小品。 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 使他在语言方面 简省、本色、平淡而又不是古得让人有隔阂之感,如素描的得其精髓,如中国画 的计白当黑。对民俗的体察,对生活之平凡人平常事的关注,又使他的语言充满
2 / 12

口语化, 读来不觉俗气, 反觉畅快淋漓, 甚而叫绝。 在 《虎头鲨、 昂嗤鱼、 阵螯、 螺蛳、蚬子》一文中说到,苏州人喜欢塘鳢鱼,上海人也是,提及此鱼更是眉飞 色舞, 吊了作者半天胃口, “后来我知道: 塘鳢鱼就是虎头鲨, 嗐! ”一个“嗐” 字,读来过瘾。类似的还有《故乡的食物》写到高邮咸蛋“筷子子头一扎下去,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吱”字俗白,却极精准,勾人食欲。《葡萄月 令》中通篇写种葡萄的过程,“一月,下大雪??二月里刮春风??三月,葡萄 上架??四月,浇水??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六月??”。名词 的罗列,一目了然,事实的陈述,简单明确,仿佛过于直白口语,但看无意,然 连缀成篇,却韵味十足,汉语传递的独特魅力在这里展现出来。融文言与现代白 话于一炉,汉语的表现力被展现和增强了。 汪曾祺的散文得宋明小品遗韵,看似散淡无法的结构,驳杂的文体相混,游 刃有余, 显出深厚老到的文学功力。 对一草一木的俗世的生表达一种超然的审美, 对凡俗个体显示自己的尊重,举重若轻,暗藏对理想和谐的人世和社会的召唤。 他在散文中避开宏大的事物的思考、滤掉生活经历中的丑,避重就轻,使他散文 中显示的人生有一种笑而却之的退缩, 也缺少了一份峥嵘血性之感, 这是必须承 认的局限。 对汪曾祺散文的评价【2】 知道汪曾祺, 是因为“文化大革命”中多次看过以至十分熟悉的革命现代京 剧《沙家浜》,因为他是主要编剧之一。后来读他的文章,无论是小说,还是散 文,都感觉出作者用笔的功力,越读越如同品喝香茶、名酒,久而其味更甘、更 浓。今年的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选了他的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 并据此为话题作文。虽然考试为选拔性的,但是读好文章、写感兴趣的话题,应 该是受大家欢迎的。从反馈回来的情况也是这样。 读了这篇名为《五味》的文章,也许大家会有一种感觉,原来生活中的琐细 也能写成文章。是的,不仅能写,而且还能写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这主要得 益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我们说一位作家的文章好, 好在什么地方?一是 他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深刻,是我们所没有意识到的,再就是他写出了大家心里 想到了,但却没有说出来的认识、道理和体会。就拿对五味的爱好来说,山西人 爱吃醋,四川、湖南、湖北人爱吃辣,广东人爱吃甜,??我们都知道,而且有 不少或曰“细节”的小故事,比如,“山西老乡爱喝醋,缴枪不缴醋葫芦”啦; 火车一开入娘子关,响声就变成“喝醋”“喝醋”啦。等等。谁也没想到它们能 成为写文章的素材。 看起来, 对生活的热爱, 应该包括它的方方面面, 自然 “吃” 也是一项重要的方面,“民以食为天”,很是有道理的。今年秋季选入高中语文 第一册的一篇文章──《胡同文化》,也是汪曾祺写的散文,里面就提到了北京 人的吃饭, 如同本篇所写到的北京人爱吃“虾米皮熬白菜”的习惯, 还写到“北 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 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不同 的是,本篇所写是说人们对食物的习惯,而《胡同文化》中,则是把这种习惯与
3 / 12

北京人的心理,实际上是文化,紧紧地连在一起进行分析的。对身边事物进行理 性的、文化的分析,是必要的。但是,对生活积累后,精心选择细节,合理组织 成文,再运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同样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就像本篇文章。 再回到山西人的喜欢吃醋的问题, 汪曾祺在文章的开头就以一个有趣的故事 告诉了我们,但是作为山西人,我们想一想,山西人的吃醋究竟是缘于什么呢? 是不是因为山西人喜爱吃面食, 用醋调味, 才更突出其美味呢?如同南方人的吃 辣是因为气候潮热,辣有驱湿的作用一样;再就是山西五谷杂粮丰富,特别是晋 北一带盛产高粱,用来做醋是很好的原料。这是地域方面的优势;再一点大概就 是习惯的作用了。生于兹,长于兹,老乡每年要做一大缸醋,每家饭桌上顿顿离 不开醋壶,吃面要有醋提味,炒肉要用醋去腥。到饭店吃饭,将空碗碟倒点醋涮 涮,等于消了毒。家里有人感冒,怕传染别人,锅里放点醋,在火上熬熬,等于 空气中杀了菌。还有多吃醋可以美容,常吃醋能软化血管,洗头发加点醋可使头 发柔软亮泽等等。吃醋、用醋简直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久而久之习 惯养成,自然山西人是离不开醋的了。这种习惯,在山西算不了什么,但外地人 看来,就成了新鲜事了。 对汪曾祺散文的评价【3】 汪曾祺这个名字对不少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他不是一个高产作家,也没 有写过什么惊世骇俗的作品。他在文坛上最早引起轰动的作品是上个世纪 80 年 代初的《受戒》和《大淖记事》。有人可能以为他是个年轻作家,错了,他是西 南联大的高材生,是沈从文的高足。 早在上个世纪 40 年代,汪曾祺就在沈从文先生的指导下开始文学创作。建 国后,他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来被划为“右派”,60 年代初写了几个短篇;此 后又是很长时间的“静默”,直到 80 年代初才有了一次真正的“井喷”,陆续 发表了不少小说和散文,而且引起了轰动,好评如潮。说来也怪,什么样的老师 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汪曾祺在文坛上的遭遇似乎也师承沈从文。 沈从文在上世纪 三四十年代,曾以小说和散文蜚声文坛,建国后,他从文坛上销声匿迹,改行研 究起了古代服饰, 也成了一代大家。 80 年代初, 他的早期作品再一次走红文坛, 一版再版,有的还被拍成了电影 , 形成了一股“沈从文热”。 对此, 沈从文戏称自己是文坛上的“出土文物”。 这样看,汪曾祺又何尝不是文坛上的一个“出土文物”呢? 我对汪曾祺的关注,不仅是因为他的小说、他的散文,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 因为他与样板戏的关系。1962 年,汪调至北京京剧团任编剧,文革期间,他便 开始了样板戏的创作与改编。家喻户晓、万口传唱的京剧《沙家浜》便是由他参 与改编、定稿的。文革期间,“横扫”的风暴遍及全国,一个摘帽右派为什么会 得到如此的重用?我曾经困惑过, 后来才知道, 是“旗手”江青赏识汪, 宣布“汪 曾祺可以控制使用”, 这才使汪曾祺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 但他本人是否定 样板戏的,同老一代文人一样,对样板戏深恶痛绝。
4 / 12

是汪的才华和经历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我开始阅读和走近汪曾祺。 由此知 道了原来关注和欣赏汪曾祺的绝不在少数, 无论专家或读者对汪都非常喜爱。 燕 山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世纪经典 60 家”文学丛刊,汪的作品收入其中,出版社 还请专家和读者对所选的 60 家文学大师的作品打分,汪曾祺排名第十一位。而 今汪老已作古 12 年了,他的作品仍然畅销不衰,我在这里不想、也无力对汪的 小说的人物、情节、风格进行探讨和研究,只想就其散文的语言,谈谈我读后的 一些感受。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苦心经 营的结构,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如话家常,是其散文的本 色。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 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 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 趣味。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总的说来是平和的、冲淡的、生动的、亲切的,鲜活的、 生活化的、口语化的。当然,有时候也会化用一些成语、诗词 和典故。初读汪的作品,可能不会给你带来太大的冲击,但他的语言有一种 悠远的意蕴,合上书以后,却能让你回味,让你感动。你等不及了吧,来,先开 一下胃口—— (表姐们) 有时竟是特地为花来的。 掐花的自然又是我。 我乐于干这项差事, 爬到海棠树上,碧桃树上,丁香树上,听她们在下面说“这枝,唉,这枝这枝, 再过来一点,弯过去的,诺,唉,对了对了”。(《花园》) 多么传神,多么生动!一群雀儿般唧唧喳喳的少女们在树下要花的神情、语 气,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再来品品下面的语句—— 听,瞿瞿瞿瞿,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 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手,扑,追着扑。(《花园》) 一个孩子从听到蛐蛐的叫声, 到用尽办法把它掏出来, 再全神贯注地去捕捉, 写得惟妙惟肖,如在目前! (齐)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亲自量,用一个香烟 罐头。 “一下, 两下, 三下??行了”! ——“再添一点, 再添一点! ”——“吃 那么多呀!”(《老舍 先生》) 白石老人的节俭、慈祥,孩子们略带撒娇的请求,老少间的亲情、对话,就 这样极为生动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难闻死人。(《花园》)
5 / 12

语含孩子气,甚至女孩子气,是鲜活的,完全口语化的语言。 汪老的语言有时用笔极简,寥寥几字就能表现出极为丰富复杂的含义。 故乡的鸟啊。 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花园》) “故乡的鸟啊”一句独立成段,表达很模糊,似乎不完整,不清晰。但读了 这样的句子 ,心中突然生出一种感动,它包含着多么复杂、多么细密的感情!能揣摩出 作者对故乡风物的眷恋, 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对失去的童年岁月的追 忆和感伤。 这是个无主句, 但比“我怀念故乡的鸟”这样的句子所表述的内容要 丰富得多,情感要复杂得多。它也不是一个感叹句,用一个平平常常的句号收结 了句子。若换成感叹句后,会发现效果反不如这样淡淡的语气,它除了有淡淡的 忧伤,还有一种隐隐的无奈。再结合《胡同文化》的语言和风格,会发现作者真 是个语言大师, 一个抒情高手, 许多感情都是若隐若现, 乍吐还收。 一番玩味后, 满口噙香,余味无穷。 文革期间的一个春节, 汪曾祺的儿子冒着极大风险, 把当时正受到林彪迫害 的一个空军军官的儿子带回家来过年。汪很是担心,就责备他:“‘怎么事前也 不和我们商量一下’,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就明 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从儿子的泪水中, 汪曾祺一瞬间读懂了儿子的委屈。 这中间省去了多少复杂 的思维内容和思维过程!“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不仅省悟到对儿子和同学 间的义气缺乏理解, 对儿子的感情不够尊重, 也无情地批判了自己怕担干系的庸 俗和自私。 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随遇 而安》) 酸甜苦辣,百感交集,归于一句。右派是人当的吗?全国 50 多万右派,有 多少人魂断冤屈,有多少人梦涕阑干!不堪回首的岁月,怎么会三生有幸?是反 语?是讥刺?是玩世不恭?是俏语含悲?真的不可捉摸。 我生也有幸, 躲过了右 派的年代,但读了这样的句子,仍不免喉欲哽,鼻欲酸,泣欲下,心欲碎。汪老 是个好用反语的人么?非也。我读了汪老的许多文章,他很少用反语。为什么会 说出这样一句话来?百思不得其解。 简约是汪曾祺的语言的全部特点吗?肯定不是。有时候他的语言又会很繁, 而且繁的可以,繁的传神! (葡萄)卷须这东西最耗养分,凡是作物,都是优先把养分输送到顶端,因 此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葡萄月令》) 沈先生(从文)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 能离开。 这样的一个人, 就这样的去了。 我看了他一眼, 又看了他一眼, 我哭了。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6 / 12

两句中画线的部分都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惟其如此, 才可以准确地表达 出作者的意思, 也才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重视从生活中吸收语言的营养, 让自己 的语言鲜活、生动,生活化、口语化。如果把前一句改成“只要它一长出来就把 它给掐了”,后一句改成“我看了他两眼”,意思好像没有变化,但语言的色彩 上、 感觉上、 表达的效果上就差得远了。 作者对语言的运用出神入化, 不露痕迹, 好像漫不经心,信手拈来;但出手不凡,让人叹为观止。“看似寻常最奇崛,成 如容易却艰辛”,对语言不经过长时间的锤炼,不是语感特好的人,是不会有这 样好的语言的。 以上两句虽然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但看上去语言还不是很“繁”。 一起 看一段不厌其“繁”的语言: 汽车转过一个山头,一车的人都叫了起来,“哈”!赛里木湖,真蓝!?? 真蓝! 下车待了一会,我心里一直惊呼着:真蓝!(赛里木湖)蓝得奇怪,蓝得不 近情理。??湖色略有深浅,然而一望皆蓝。 上了车,车沿湖岸走了 20 多分钟。我心里一直重复着这一句:真蓝。远看 像一湖纯蓝墨水。 赛里木湖究竟美不美?我简直说不上来,我只是觉得:真蓝。我顾不上有别 的感觉,只有一个感觉——蓝。(《天山行色》) 一气呵成,畅快淋漓!非躲在书屋中闭门造车者可为。你嫌行文啰嗦吗?如 果你没有到过赛里木湖, 如果你没有汪曾祺的襟怀和性情, 如果你不具备汪老的 才华和文笔,你可能会觉得啰嗦,而且啰嗦之至!但如果一切“如果”都成了真 实, 你还会有这种感觉吗?读了这样一大段盛赞赛里木湖水的蓝以后, 我不禁击 节赞叹, 大呼过瘾! 如暑天里一口气喝了两大瓢井拔凉, 直凉透心里, 沁彻心肺! 汪老还有些语言是很形象的,略举几例以供欣赏: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 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昆明的雨》) 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 叫做鸡油菌。 都是一般大小, 有一块银元那样大, 的溜圆。(《昆明的雨》) 这里的比喻和类比都非常贴切、新颖、生动、形象,出人意表又很难替代。 何为干巴菌?一般人不知道。如果仅去形容,不易模拟得之,必须通过恰当的比 喻,才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它。 汪老的语言,除了以上谈到的几点外,还有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文学性。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的作家, 他的语言肯定会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有些 词语 经他一用,竟别开生面,意味无穷。 我知道皂角仁的“物性”,警告大家不可多吃。一位老兄吃得口爽,弄了一 饭碗,几口就喝了。未及终席,他就奔赴厕所,飞流直下起来。 (《草木春秋》)
7 / 12

画线句,显然套用了李白 的《望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但用在这个特殊的场合,却让人“悠然心会,妙处 难于君说”。 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 但是行人到了翠湖, 也就成了游人。 ( 《翠湖心影》 ) 汪老对生活的感悟是多么微妙,寻常的景,寻常的人,到了汪老的眼中就有 了不寻常的意境,皆可入诗,入画。让人联想到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 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边城 》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 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 立”饱满, 充满水分, 酸甜适度, 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 《又读 〈边城〉 》 ) 汪曾祺将沈从文的语言分为三个时期, 通过细致的比较, 用一个新颖、 形象、 别致的比喻,概括其特点,而且这个比喻又是个非同寻常的比喻,是通感。对语 言的感觉,居然可以用味觉来形容,真是“奇外无奇更出奇”(元好问《论诗绝 句》 三十首) , 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贺铸的“试 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有异曲同工之妙。 汪老的很多散文后面都附有小诗或题词, 汪老的诗和题词我读得不多, 但我 所看到的几首(副),觉得都是精品。 这他在自己画的一幅“冬日菊花”上题的诗: 新沏清茶饭后烟, 自搔短发负 晴暄。枝头残菊开还好,留得秋光过小年。 这是他给张抗抗画的“牡丹图”上题的诗: 看朱成碧且由他, 大道从来直似 斜。见说洛阳春索寞,牡丹拒绝著繁花。 这是他赠恩师沈从文诗中的两句: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 这是他为武夷山一招待所的题词:四围山色临窗秀,一夜溪声如梦清。 这是他在云南大理写的一副对子:苍山负雪,洱海流云。 够了,透过这些诗或题词,可见汪老语言功底的扎实。即使拿到现代诗坛上 任何一位诗人面前,也毫不逊色。 好了,要和读者们说再见了。汪老是一代宗师,笔者阅读不广,能力有限, 很难将汪老的语言风格和特点,一一向读者梳理出来,赏析到位。只是由于对汪 老的喜爱,才斗胆写了这样一片文章,望读者见谅。末了,试用汪老似的语言来 做个结吧—— 这样的一个人, 就这样的去了。 掩卷长思, 戚然动容, 其人已殁, 余韵犹存。 “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 这样的一个人啊。
8 / 12

9 / 12

10 / 12

11 / 12

12 / 12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600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600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是听一位经历抗战、解放战争的历史老人在向我们娓娓动听地倾述生活小事,下面是为大家的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间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园》。读了几遍,每次都是一边读一边笑,一边读一边叹,一边读一边摇头——唉,天籁之作啊,我怎么就写不出这样的文字呢。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里呢?掩卷思考,说不清楚好在哪里,反正感觉好像就是在一个静静的冬夜,坐在火炉旁,手捧着一杯热茶;又好像在风和日丽的早晨,行走在小桥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时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体味童趣时,既感到温暖又感到淡淡的忧伤,“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阅读水平,我想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于作者用浑朴自然的文字,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之美,于看似不经心、不刻意之中设传神妙笔,写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并没有多少景物的描写,而是用儿童的眼睛扫描花园。你看,花园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里面充满了影子——伸拔到无穷高的大柱子(儿童的眼里当然是“无穷高”),神堂屋里挂

着的鸟笼和“永远眯着眼睛假寐的鸟(儿童的心理!)”。写园子里的草,并不写草如何青如何绿,而写“巴根草”的儿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声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无的水红色、写“我”与草的“游戏”,写被草磨得发光的鞋底、写难闻的“臭芝麻”,一笔带过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苏的红色。写虫,写天牛、蟋蟀、鼻涕虫、蝉、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写虫如何如何,而是写“我”与虫们的故事。写鸟,写冒冒失失飞进花厅里的鸟,写吃偷吃米粉,灶饭,碗儿糕的鸟,写自己养的鸟被猫吃了的“哭”。写花,也并不写花如何美,而是写供花,写掐花,写穿花,甚至写绣球花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以及它们是主人小姑姑,还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通篇文章都是儿童纯净的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是儿童纯真的心灵里感受到的美。特别是土蜂的那段描写: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

汪曾祺的散文赏析

汪曾祺的散文赏析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汪曾祺的散文赏析,欢迎大家浏览。汪曾祺的散文赏析【1】 汪曾祺这个名字对不少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他不是一个高产作家,也没有写过什么惊世骇俗的作品。他在文坛上最早引起轰动的作品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受戒》和《大淖记事》。有人可能以为他是个年轻作家,错了,他是西南联大的高材生,是沈从文的高足。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汪曾祺先生就在沈从文先生的指导下开始文学创作。建国后,他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来被划为“右派”,60年代初写了几个短篇;此后又是很长时间的“静默”,直到80年代初才有了一次真正的“井喷”,陆续发表了不少小说和散文,而且引起了轰动,好评如潮。说来也怪,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汪曾祺先生在文坛上的遭遇似乎也师承沈从文。沈从文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以小说和散文蜚声文坛,建国后,他从文坛上销声匿迹,改行研究起了古代服饰,也成了一代大家。80年代初,他的早期作品再一次走红文坛,一版再版,有的还被拍成了电影,形成了一股“沈从文热”。对此,沈从文戏称自己是文坛上的“出土文物”。这样看,汪曾祺又何尝不是文坛上的一个“出土文物”呢? 我对汪曾祺先生的关注,不仅是因为他的小说、他的散文,一个

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与样板戏的关系。1962年,汪调至北京京剧团任编剧,文革期间,他便开始了样板戏的创作与改编。家喻户晓、万口传唱的京剧《沙家浜》便是由他参与改编、定稿的。文革期间,“横扫”的风暴遍及全国,一个摘帽右派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的重用?我曾经困惑过,后来才知道,是“旗手”江青赏识汪,宣布“汪曾祺先生可以控制使用”,这才使汪曾祺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但他本人是否定样板戏的,同老一代文人一样,对样板戏深恶痛绝。 是汪的才华和经历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开始阅读和走近汪曾祺先生。由此知道了原来关注和欣赏汪曾祺先生的绝不在少数,无论专家或读者对汪都非常喜爱。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世纪经典60家”文学丛刊,汪的作品收入其中,出版社还请专家和读者对所选的60家文学大师的作品打分,汪曾祺排名第十一位。而今汪老已作古12年了,他的作品仍然畅销不衰,我在这里不想、也无力对汪的小说的人物、情节、风格进行探讨和研究,只想就其散文的语言,谈谈我读后的一些感受。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没有苦心经营的结构,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如话家常,是其散文的本色。汪曾祺先生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汪曾祺先生散文的语言总的说来是平和的、冲淡的、生动的、亲

汪曾祺经典散文精选摘抄

汪曾祺经典散文精选摘抄 【篇一:汪曾祺经典散文精选摘抄】 【 - 摘抄】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 小说的传人。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汪曾祺散文好句摘抄,欢迎大家 阅读。 汪曾祺散文好句摘抄 1. 我初学写小说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哲理,有时甚至很“玄”。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是两个聪明的脑壳打架!”他的意思是说着不像真人说的话。托尔斯泰说过:“人是不能用警句 交谈的。” 2. 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3. 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 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 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语言具有 文化性。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的美不在一 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成论王羲之字,看来参 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有关。好的语言正当 如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4. 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 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 枝头。 5. 她问了我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 没有水,也有水的感觉

6. 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 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 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 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 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 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 车票,都叫做“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 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 个滑车。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 7. 1948年3月,香港出了一本《大众文艺丛刊》,撰稿人为党内外 的理论家。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写的《斥反动文艺》,文中说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这对沈先生是致命的一击。可以说,是郭沫若的这篇文章,把沈从文从一个作家骂成了一个文 物研究者。事隔30年,沈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却由前科学 院院长郭沫若写了序。人事变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谁能逆料 这也是历史。” 8. 国子监,现在已经作为首都图书馆的馆址了。首都图书馆的老底 子是头发胡同的北京市图书馆,即原先的通俗图书馆--由于鲁迅先生 的倡议而成立,鲁迅先生曾经襄赞其事,并捐赠过书籍的图书馆;前 曾移到天坛,因为天坛地点逼仄,又挪到这里了。首都图书馆藏书 除原头发胡同的和建国后新买的以外,主要为原来孔德学校和法文 图书馆的藏书。就中最具特色,在国内搜藏较富的,是鼓词俗曲。 9. 新校舍大门东边的围墙是“民主墙”。墙上贴满了各色各样的壁报,左、中、右都有。有时也有激烈的论战。有一次三青团办的壁报有 一篇宣传gd党观点的文章,另一张群社编的壁报上很快就贴出一篇 反驳的文章,批评三青团壁报上的文章是“咬着尾巴兜圈子”。这批 评很尖刻,也很形象。“咬着尾巴兜圈子”是狗。

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

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1 1、有的小说,是写农村的。对话是农民的语言,叙述却是知识分子的语言,叙述和对话脱节。 2、小说的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我们有时看一篇小说,看了三行,就看不下去了,因为语言太粗糙。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 3、语言,是内在地运行着的。缺乏内在的运动,这样的语言就会没有生气,就会呆板。 4、好的语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说得出来的语言--只是他没有说出来。 5、往往有这样的说法: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6、我最近看了一个青年作家写的小说,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才人小学的孩子,写的是“我”的一个同桌的女同学,这未尝不可。但是这个“我”对他的小同学的印象却是:“她长得很纤秀。”这是不可能的。小学生的语言里不可能有这个词。 7、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红杏枝头春意闹”,“满宫明月梨

花白”都是这样。“闹”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经人道。 8、我想任何人的语言都是这样,每句话都是警句,那是会叫人受不了的。 9、不单是对话,就是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 10、一个人精神好的时候往往会才华横溢,妙语如珠;倦疲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 11、我的习惯是,打好腹稿。我写京剧剧本,一段唱词,二十来句,我是想得每一句都能背下来,才落笔的。 12、我们不能说这首曲子不错,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一点;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 13、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与短句的搭配。 14、若我在临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绿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无从说,说不好的美丽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遥远的举杯致意。逝去的从容逝去,重温的依然重温,在沧桑的枝叶间,折取一朵明媚,簪进岁月肌里,许它疼痛又甜蜜,许它流去又流回,改头换面千千万,我认取你一如初见。 15、他(闻一多)在很年轻的时候,写过一篇《庄子》,说他的文字(即语言)已经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本身即是目的(大意)。我认为这是说得很对的。 16、一个作家要养成一种习惯,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写下来也可以。不写下来,就记住(真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可以当笑话看的散文 ——读《汪曾祺散文》有感 我一直讨厌散文,不止是因为考试要考,而且还因为呆板无趣,看着想让人睡觉,每次看着看着都是迷迷糊糊,让人讨厌。所以我的书架上什么书都有,就是没有散文集,。像什么朱自清﹑老舍﹑巴金等人的散文实在是除了被迫才读几篇,否则几乎不看,因为这是在太无聊了。 但是,相比之下我认为汪曾祺的散文要比其他人好多了,他的散文轻松自在,而且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丝隐秘的幽默,让人嘴巴一咧,会心一笑。他的手法很有意思,总会在文中一些微妙的地方加上几句看似文不对题的几句话,却又在无意间把文章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在这本书中他的《跑警报》很有意思写出了西南联大在昆明时逃飞机轰炸时的许多趣事,当预行警报的灯笼挂出,人们从驿道撤入郊区的深山老林,警报响起后,男生手里提了一大袋零食在宿舍门口等人,直到女生出来了以后上去“嗨”一声以后欣然地并肩走出后门带着闲适的心,嘴里啃着零食,又因为是跑警报所以不能悠哉悠哉的,得带一些危险感,但还是显得不紧不慢。让人不得不感慨道:“原来跑警报也可以这样” 又比如说《五味》他用了风趣的笔法写出了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以及一些趣闻,比如山西人的酸,四川人的麻辣,无锡的甜,当然包括全国各地的人都喜欢的臭豆腐。是的,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当我仔细回想一下后,也就发现原来《舌尖上的中国》应该是根据这篇文章改变的吧。我当然也喜欢他的《端午的鸭蛋》就连上课时也很想知道老师到底是怎样上这节课的。 我比较喜欢的还有《多年父子成兄弟》,一对父子之中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那无与伦比的“孩子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早春的时候带着一大堆孩子在田野上狂奔,“我”初恋时,父亲在一旁给我出馊主意,这种父亲哪里能够看见:如此民主而且回去理解孩子,从孩子身上学会不怕担干系,只是本着同学有难就要两肋插刀的的淳朴精神而去帮助他们。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作家和他一样幽默自在的散文,自由自在让人一看上去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理解,他并没有苦心去钻研如何写,同时也不用我们广大的读者去钻研如何读,只是像饭后的水果让人心里甜滋滋的,只是需要一颗轻松自在的心。篇二:读《汪曾祺散文》有感读《汪曾祺散文》有感 暑假,我买了一本《汪曾祺的散文》。本想在闲暇之余读这本书消磨时光,那知道却对其手不释卷。 《汪曾祺散文》描绘了各个地区风情,人物特色,民风习俗,以及地方特产,这一切,都使人耳目一新 人物传记,上到文学家,下至普通平民,一切都是汪曾祺先生所接触的人。我印象最深的是《吴大和尚和七拳半》这个故事。书中描写了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含辛茹苦的吴大和尚和矮的出奇的七拳半。他们都是旧社会的普通平民,他们都有烧饼店,却拥有不同的故事,吴大和尚开烧饼饺面店,有妻小,本来是个幸福的家庭,结果他的妻子跑了,留下了他孤单一人看家;七拳半是个体户,他也有个烧饼店,而且生意兴隆,作者对其充满了期望。

朴素、平淡、韵味无穷——浅谈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

朴素、平淡、韵味无穷 ——浅谈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 内容提要:本文以汪曾祺的小说散文为研究对象,论述其作品的语言特色..笔者认为,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吸取古典文学的营养.突破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重氛围渲染,表现健康的人性.形成了其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学语言.对于打破“文革”后那段冰冻期特有的话语禁忌,功不可没.这决定了汪曾祺作品无可置疑的文体学意义.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散文、语言 许多人喜欢汪曾祺,有的甚至是疯狂地喜欢.汪曾祺像一阵清风在中国文坛刮过,让人眼前一亮.他承继了乃师沈从文之风,而又以白描见长,别成一家.他的小说、散文语言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这种语言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汪曾祺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甘美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一种新文体.豪华落尽见真淳.轻盈流丽,小巧精致,如生生燕语,呖呖莺歌,滑而不腻.令人一读之下而悠然神往.汪曾祺那信马由缰干净利索的文字,淡而有味,飘而不散,有初发芙蓉之美,可谓俗极,雅极,炉火纯青. 汪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对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风行现代派的上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唤起了他们对母语的重新的热爱,唤起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上世纪80年代是流行翻译文体的年代,一些作家为了表现自己的新潮和前卫,大量模仿和照搬翻译小说的文体,以为翻译家的文体就是现代派的文体.我们现在从当时的一些著作的作品就可以看到这种幼稚的模仿.汪曾祺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且显得特别“新潮”,让年轻人重新树立了对汉

汪曾祺的著名散文

汪曾祺的著名散文 汪曾祺 是当代有名的作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的著名散文 ,欢迎参考阅读! 姜妙香 姜先生真是温柔敦厚到了家了。 他的学生上他家去, 他总是站起来, 双手当胸捏着扇子, 微微躬着身子:" 您来啦!"临走时,一定送出大门。 他从不生气。有一回陪梅兰芳唱《奇双会》,他的赵宠。穿好了靴子,总觉 得不大得劲。"晤,今儿是怎样搞的,怎么总觉得一脚高一脚低的?我的腿 有毛病啦?"伸出脚来看看,两只靴子的厚底一只厚二寸,一只二寸二。他 的跟包叫申四。 他把申四叫过来:"老四哎, 咱们今儿的靴子拿错了吧?" 你猜申四说什么?--"你凑合着穿吧!" 姜先生从不争戏。向来梅先生演《奇双会》,都是他的赵宠。偶尔俞振飞也 陪 梅 先 生 唱 , 赵 宠 就 是 俞 的 。 管 事 的 说 :" 姜 先 生 , 您 来 个 保 童 。 "--"哎,好好好。"有时叶盛兰也陪梅先生唱。"姜先生, 您来个保童。"--"哎,好好好。"姜先生有一次遇见了劫道的, 就是琉璃厂西边北柳巷那儿。 那是敌伪的时候, 姜先生拿了"戏份儿" 回家。那会儿唱戏都是当天开份儿,戏打住了,管事的就把份儿分好了。姜先生 这天赶了两"包",华乐和长安。冬天,他坐在洋车里,前面挂着棉布 帘。 "站住!把身上的钱都拿出来!"--他也不知道里面是谁。 姜先生不 慌不忙地下了车,从左边口袋里掏出一沓(钞票),从右边又掏出了一沓。" 这是我今儿的戏份儿。 这是华乐的, 这是长安的, 都在这儿, 一个不少。 您点点。 "那位不知点了没有。想来大概是没有。 在上海也遇见过那么一回。 "站住,把身浪厢值钿(钱)格物事(东西) 才(都)拿出来!"此公把姜先生身上搜刮一空, 扬长而去。 姜先生在后面喊: "回来,回来!我这还有一块表哪,您要不要?" 事后,熟人问姜先生:"您真是!他走都走了,您干嘛还叫他回来?他把 您什么都抄走了,您还问'我这还有一块表哪,您要不要?" 姜妙香答道:"他也不容易。" 姜先生有一次似乎是生气了。文化大革命,红卫兵上姜先生家去抄家,抄出 一双尖头皮鞋,当场把鞋尖给他剁了。姜先生把这双剁了尖、张着大嘴的鞋放在

经典名篇阅读训练:汪曾祺花

经典名篇阅读训练:汪曾祺《花》 荷花 我们家每年要种两缸荷花,种荷花的藕不是吃的藕,要瘦得多,节间也长,颜色黄褐,叫做“藕秧子”。在缸底铺一层马粪,厚约半尺,把藕秧子盘在马粪上,倒进多半缸河泥,晒几天,到河泥坼(chè,裂)裂,有缝,倒两担水,将平缸沿。过个把星期,就有小荷叶嘴冒出来。过几天荷叶长大了,冒出花骨朵了。荷花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很多很多花蕊,清香清香的。荷花好像说:“我开了。” 荷花到晚上要收朵,轻轻地合成一个大骨朵。第二天一早,又放开。荷花收了朵,就该吃晚饭了。 下雨了,雨打在荷叶上啪啪地响。雨停了,荷叶面上的雨水水银似的摇晃。一阵大风,荷叶倾侧,雨水流泻下来。 荷叶的叶面为什么不沾水呢? 荷叶粥和荷叶粉蒸肉都很好吃。 荷叶枯了。 下大雪,荷花缸里落满了雪。 木香花 我的舅舅家有一架木香花。木香花开,我们就揪下几撮(zuǒ),——木香柄长,似海棠,梗蒂着枝,一揪,可揪下一撮,养在浅口瓶里,可经数日。 木香亦称“锦栅儿”,枝条甚长。从运河的御码头上船,到快近车逻,有一段,两岸全

是木香,枝条伸向河上,搭成了一个长约一里的花棚。小轮船从花棚下开过,如同仙境。 前几年我回故乡一次,说起这一段运河两岸的木香花棚,谁也不知道。我有点怀疑:我是不是做梦? 昆明木香花极多。观音寺南面,有一道水渠,渠的两沿,密密地长了木香。 我和朱德熙曾于大雨稍歇之际,到莲花池闲步。雨又下起来了,我们赶快到一个小酒馆避雨。要了两杯市酒(昆明的绿陶高杯,可容三两),一碟猪头肉,坐了很久。连日下雨,墙角积苔甚厚。檐下的几只鸡都缩着一脚站着,天井里有很大的一棚木香花,把整个天井都盖满了。木香的花、叶、花骨朵,都被雨水湿透,都极肥壮。 四十年后,我写了一首诗,用一张毛边纸写成一个斗方,寄给德熙: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德熙很喜欢这幅字,叫他的儿子托了托,配一个框子,挂在他的书房里。 德熙在美国病逝快半年了,这幅字还挂在他在北京的书房里。 (节选自汪曾祺散文《花》) 赏析品味 作家汪曾祺评说对其写作有影响的作家废名:“他不写故事,写意境。”评说归有光“无意为文”,而情感浸透。还曾说“语言是艺术”,语言精练,有颜色、形象、声音。读着汪曾祺的散文《花》,让人深感诗一样的意境和浓郁的情趣弥漫全篇,深感凝练、精美、鲜活、灵动的语言充满全文。如作者写荷花,“小荷叶嘴冒出来”,一个“嘴”字尽现小荷叶犹如新生婴儿的纤巧、可爱之态;写木香花,“木香的花、叶、花骨朵,都被雨水湿透,都极肥壮”,“肥壮”一词形象准确地描绘出浸透雨水的花叶之状,不禁让人联想起杜甫的“花重锦官城”、李清照的“绿肥红瘦”等诗句。没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千锤百炼的炼字功夫,不

汪曾祺散文论析

汪曾祺散文论析 汪曾祺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小的当代作家,他的美学气质、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学史意义得到评论界、创作界的一致肯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论析,欢迎来参考!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他的小说《受戒》、《大淖纪事》、《陈小手》都是当代文坛的经典名篇,对于他的小说吸收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京派小说风范评论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且他的小说那种淡泊恬淡的田园感受,也让很多读者流连忘返。我个人就非常喜欢他的小说,比如看过《受戒》脑子里经常会浮现小和尚和一个小姑娘坐在穿上的画面,也经常会想到两个天真少年在岸边留下的那一对小脚丫。今天我们就来重点探讨一下他的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数都写得随意感性又兴致盎然,更接近通常意义上的随笔。汪曾祺的作品多是随随便便、任心闲话、兴之所至的的闲话。他自己曾说,散文是一个大类,也说自己实在无法区分散文和随笔,于是将自己作品中稍长的称为散文,短的称为随笔。——《汪曾祺散文随笔集》自序。他的散文题材非常广泛:个人经历、天文地理、民情风俗、饮食男女、街头巷议、人生世相、文坛曲艺等等无不

可以入文。《文集自序》“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他认为散文是一种见性情,见人品,见功底的文体。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其实“随缘任运”是汪曾祺所有作品体现出来的一种风格。代表的有《随遇而安》、《猴年说命》、《平心静气》、《觅我游踪五十年》、《我的创作生涯》、《自报家门》、《认识到和没有认识到的自己》、《老年的爱憎》等。他在《随遇而安》中开篇就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的一生就更平淡了。”这是对过去苦难的一种淡泊的心境,接着文章中既无凄楚之词,亦无愤懑之声,倒是写了在下放劳动过程中接触到的民情乐趣。他说“批判是一出荒诞戏剧,每一个上场的人都只是角色。”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清醒。张爱玲曾经说过“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而且也有这样一句名言:“眼因流多泪水而愈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温厚。” 汪曾祺或许就是达到了这种淡泊的温厚,当然这也是一种智慧的象征。他在《老年的爱憎》中讲到“通达”,认为这是对世事看得很清楚,很透彻,不太容易着急生气发牢骚的状态。而且他也区分了通达和冷漠、悠闲,他说“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决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事无非,胆小怕

汪曾祺著名的散文有哪些

汪曾祺著名的散文有哪些 汪曾祺 作品的大气和吞吐,给人静穆的幸福感。他写日常事物、即兴偶感、人投注 于物和时光的温爱。 文字饱含急躁和热烈归于平静之后的淡雅和隽美。 那么汪曾 祺著名的散文 有哪些呢?小编选取了 4 篇,希望大家会喜欢。 胡同文化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 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 声“东去! ”“西去! ”以防碰着行人。 老两口睡觉, 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 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 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 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 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 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吧胡 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吧。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 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 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 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 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 同。 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 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 狗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宽阔, 如东总布胡同、 铁狮子胡同。 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 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 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 是小胡同。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 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 “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 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 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昆明的雨 赏析阅读

昆明的雨赏析阅读 ( 1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 2 )“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 3 )我想念昆明的雨。 ( 4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 雨季” ,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 5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 6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 7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 8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土从,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土从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土从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纵,他跳下去把鸡土从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土从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浅论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浅论 思想寓于信笔所至的文字之中,并能做到亲切自然,舒展流畅,感情随笔流出, 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中,透露出人生况味,有一种迷人的风采。 有人说“汪曾祺 的散文 比小说 好”,的确有道理。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浅论 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浅论(一) 深沉纯朴、 浓郁深厚的感情寄托,是汪曾祺散文的一大特色。 追求真情,是散 文的灵魂,也是作家的最高信念。这种真情无疑包含着作家主观心态的真诚和所 要描写的客观世界的真实。 这两者是绝对不能离开的。 汪曾祺的散文即注重从真 情实感出发,从熟悉的人和事出发,描绘自己感受的一切,而且不拘于表面和浅层 的真实,敢于深入到内层的真实里去,这就给读者送来可震动心弦的磁力,从而引 起共鸣。 这种真情实感的倾泻程度,显然决定着作品的成功命运。 首先,我们来看 一组汪曾祺关于家乡的散文,如《故乡的元宵》、《我的家乡》、《文游台》、 《故乡的野菜》等篇章,就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故乡高邮生活充满深情而又 略带沉重的思忆。“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容易上口的。哪怕你没有时间读熟,凡 是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就容易让人记住。 我并没有想到要记住它们,它们会时时到 我的脑子里来游历。”汪曾祺散文把人唤入对过去岁月的追忆,你能立刻被其中 纯正的乡音、浓郁的乡情以及稔熟的草木虫鱼牢牢地吸引住,你不由惊叹作者竟 能把四十多年前那些非常艰涩的生活表现得如此生动感人。作者在江苏《雨花》 杂志发表总题为《故乡的食物》的散文,其中《端午节的鸭蛋》一节这样写道: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 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 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 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 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 可以成批输出……我对异乡人的称道高邮鸭蛋, 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我的家乡》一文中,汪曾祺在饱含深情地写了高邮的风俗、风土、风情之 后,又郑重写道:“我的家乡不只出咸鸭蛋。 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家王磐,

汪曾祺精品散文三篇

汪曾祺精品散文三篇 汪曾祺 ,江苏高邮人,1920 年 3 月 5 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 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精品散文 三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昆明的雨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 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 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 左下画了几朵 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 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 "雨季", 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 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 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 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 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 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 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旧日昆 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 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 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 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 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 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 滑, 嫩, 鲜,香, 很好吃。 炒牛肝菌须多放蒜, 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 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纵,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纵是名贵的山珍,但

鉴赏家汪曾祺读后感

鉴赏家汪曾祺读后感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下面是我为大家提供的鉴赏家汪曾祺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我一直讨厌散文,不止是因为考试要考,而且还因为呆板无趣,看着想让人睡觉,每次看着看着都是迷迷糊糊,让人讨厌。所以我的书架上什么书都有,就是没有散文集,。像什么朱自清﹑老舍﹑巴金等人的散文实在是除了被迫才读几篇,否则几乎不看,因为这是在太无聊了。 但是,相比之下我认为汪曾祺的散文要比其他人好多了,他的散文轻松自在,而且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丝隐秘的幽默,让人嘴巴一咧,会心一笑。他的手法很有意思,总会在文中一些微妙的地方加上几句看似文不对题的几句话,却又在无意间把文章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在这本书中他的《跑警报》很有意思写出了西南联大在昆明时逃飞机轰炸时的许多趣事,当预行警报的灯笼挂出,人们从驿道撤入郊区的深山老林,警报响起后,男生手里提了一大袋零食在宿舍门口等人,直到女生出来了以后上去“嗨”一声以后欣然地并肩走出后门带着闲适的心,嘴里啃着零食,又因为是跑

警报所以不能悠哉悠哉的,得带一些危险感,但还是显得不紧不慢。让人不得不感慨道:“原来跑警报也可以这样” 又比如说《五味》他用了风趣的笔法写出了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以及一些趣闻,比如山西人的酸,四川人的麻辣,无锡的甜,当然包括全国各地的人都喜欢的臭豆腐。是的,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当我仔细回想一下后,也就发现原来《舌尖上的中国》应该是根据这篇文章改变的吧。我当然也喜欢他的《端午的鸭蛋》就连上课时也很想知道老师到底是怎样上这节课的。 我比较喜欢的还有《多年父子成兄弟》,一对父子之中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那无与伦比的“孩子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早春的时候带着一大堆孩子在田野上狂奔,“我”初恋时,父亲在一旁给我出馊主意,这种父亲哪里能够看见:如此民主而且回去理解孩子,从孩子身上学会不怕担干系,只是本着同学有难就要两肋插刀的的淳朴精神而去帮助他们。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作家和他一样幽默自在的散文,自由自在让人一看上去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理解,他并没有苦心去钻研如何写,同时也不用我们广大的读者去钻研如何读,只是像饭后的水果让人心里甜滋滋的,只是需要一颗轻松自在的心。 最近,我偶然翻到一篇小说,就是汪曾祺的《鉴赏家》。刚翻开那本书,我根本就没有准备看这篇小说,因为鉴赏一类的东西给我一种呆板无趣的感觉。等

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

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 汪曾祺 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 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汪曾祺散 文的基本特点,欢迎大家的阅读。 散文的基本特点 一、流转生动的语言美 一切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读者和作者心灵沟通的桥梁, 没有它一切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都无从谈起, 汪曾祺尤其重视语言美, 他对语言的 见解也很精到,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要求语言要气韵生动。他说:“语言像树,枝 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里,他认为语言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同时 他也强调文章语言中流动的韵味,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他的散文语言都有这样的韵味,在平和简约的语言里,或透出一种柔情,或低吟 一分悲悯,或活泼着几许幽默机智,细细咀嚼,犹如“春初新韭”。如在回忆金 岳霖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讲的题目是《小说 和哲学》 。 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 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 有人问: 那么《红楼梦 》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他讲着讲着,忽然停 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一个跳蚤, 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这段文字不长,却行云流水般,气韵流转,寥寥数笔,一个“怪”教授, 跃然纸 上。在这里,作者写出了金教授那“治学精深”的品质,同时也不无幽默地道出 了金教授憨厚、朴实和有趣的性格,他是一个可敬又可爱的学者!湖南的评论家 凌宇曾说过:“汪曾祺的语言很奇怪,拆开来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有一 种韵味”这应该是对汪曾祺散文气韵生动的如水语言美的肯定。另外,这里的 “平常”,讲的是汪曾祺散文语言的平民化特征。这种特征在汪曾祺谈吃食,谈

汪曾祺的散文摘抄

汪曾祺的散文摘抄 汪曾祺 的散文 相信大家都有读过吧, 下面是汪曾祺的散文和他本人的一些经历, 欢迎大家 阅读。 汪曾祺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 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 人生。贾平凹 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汪曾祺散文 汪曾祺散文给人印象第一深刻的就是他的语言、 文字。 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 他的语言风格是受到了归有光的极大影响。 后来我了解到, 归有光的散文最大特 点,就是白描,近乎于通篇的白描写作。汪曾祺受其影响,语言中,出落的就是 大大方方,平平淡淡的白话。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语言说是“把白话白到了家”。 然而, 读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带有的那种文人 雅气。二者得到了某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像在《花 园》中,他说“没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最深沉 的”, “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 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 种自然的巧合”,整篇文章读下来,却使人忍俊不禁,内心平和,恬淡而又不乏 感动,如最后他说“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 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一进门,我就停住了。我看见一个火星。 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他让 我抽一支烟 (我刚会抽烟) , 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 我们一直没有说话。 那一次, 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 汪曾祺曾说,他所追求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 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 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 本身便是内容”, 他的语言,

汪曾祺散文好词好句

汪曾祺散文好詞好句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下面是汪曾祺散文好詞好句,请参考!汪曾祺散文好詞好句 好詞 消瘦细挑富态富相 臃肿干瘪丽质标致 精悍短小粗实粗犷 笨重黑瘦彪壮强健 刚健单薄憔悴纤弱 秀丽巍峨高耸陡峭 聪慧大方俏丽俊秀 帅气潇洒迷人魅力 美丽可爱陶醉吟诵 风铃悦耳清脆动听 万象更新、抱头鼠窜、鸡鸣狗盗 千军万马、亡羊补牢、杯弓蛇影、鹤立鸡群、 对牛弹琴、如鱼得水、鸟语花香 为虎作伥、黔驴技穷、画龙点睛、鼠目寸光、

虎背熊腰、守株待兔、鹤发童颜 狗急跳墙、盲人摸象、画蛇添足 眼高手低、目瞪口呆、胸无点墨 头重脚轻、手足情深、口是心非 耳闻目睹、头破血流、眉清目秀 袖手傍观、口出不逊、手疾眼快 好句 1、家是什么?家,是一轮太阳。爸爸妈妈欢乐的笑容,合成一缕缕和暖的阳光。 2、朋友的眼睛是最美的。朋友的眼睛会笑,会为你带来欢乐;朋友的眼睛也会忧郁,它们需要你的关怀。当你痛苦、难过时,朋友的眼睛会让你感到一阵暖流流过,因为它们真挚、没有丝毫的做作,朋友的眼睛会让你在友情的滋润下,更加顺利地登上顶峰。请细细品味朋友的眼睛,告诉自己:我需要友情! 3、是的,这双眼睛十分普通,在不少同学的周围能发现一双双这样的眼睛。正是这双眼睛在注视我们,关心我们。他有可能使一个人终生难忘,在离开校园好多年后,还能记起这双眼睛,记起这双眼睛给予的教诲,因而这双眼睛又是不平凡的。所以,我真诚地希望这样的眼睛多些,再多些;而能够永远记住这些眼睛的人,也多些,再多些…… 4、秋风扫过,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还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盈地旋转。

汪曾祺的散文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特点 汪曾祺 ,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 家、 戏剧家、 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的散文特点, 一起来看一下吧。 内容摘要: 汪曾祺的散文似道实儒, 他对文气的推崇, 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传统散文和 现代散文的沟通,都可作为他的贡献。他在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的封面上自 述: “此集诸篇, 记人事、 写风景、 谈文化、述掌故、 兼及草木虫鱼、 瓜果食物, 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 亦可喜。 娓娓而谈, 态度亲切, 不矜持作态。 文求雅洁, 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这段自评从他散文的 题材和行文特点两方面作了印象式的评价, 有益于我们对他的散文的欣赏。 本文 针对其散文特点谈谈看法。 关键词: 汪曾祺 自我 幽默 语言 汪曾祺(1920 年 3 月 5 日—1997 年 5 月 16 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 散文家、戏剧家。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1943 年开始在昆明、上 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50 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 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 年调入北京 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 文学评论集 《晚翠文谈》 以及 《汪曾祺自选集》 等。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对于性灵散文在 90 年代的繁盛,汪曾祺的功劳是首当其冲,如孙郁所对他 的评价:“他的杰出性在于,回复了传统的艺术品格,将非我的艺术,还原到真 我的性灵世界。当代文学的这种精神上的调整,可以说是从他开始的。”他的散 文似道实儒, 他对文气的推崇, 他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传统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沟 通,都可作为他的贡献。他在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的封面上自述:“此集诸 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 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汪曾祺《蒲桥集·序》作家 出版社 2000 年 7 月)这段自评从他的散文的题材和行文特点两方面作了印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