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之尊重弱势群体文化需求作文

尊重弱势群体文化需求作文

【篇一:谈如何在中国帮助弱势群体】

谈如何在中国帮助弱势群体

--读《民主的细节》有感

高二(2)班吴婧

《民主的细节》这本书思想独特,见解深刻,语言生动,注重细节,讲求证据,通过说故事来说道理,逐层深入,引人思考。

作者关注美国的政治和社会动态,与中国的社会现状进行对比,勇

于批判,向我们宣传了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的思想。受到作者

的影响后,我在反复阅读《怎样保护弱势群体》一文,便思考起如

何在中国帮助弱势群体。

《怎样保护弱势群体》是以被哈佛大学解雇的清洁工保护自身权益

为例子,阐述了在美国弱势群体是如何得到帮助的。总结起来有四点:1.学生敢于挑战权威2.工会发挥实际效用3.政府关注民生4.宪

法切实保障民生。但根据中国社会现状,情况更为复杂。

如何在中国帮助弱势群体,要考虑诸多因素,首先要思考的是哪一

类人被称为“弱势群体”。不仅仅是身体弱的,如常说的“老弱病残”等,还包括了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底层百姓。

帮助弱势群体最有效的途径要靠他们自己。如果直接接受别人施舍

的财物,只能维持很短的一段时间,那还不如思考如何尽己所能创

造财富。技术性工作不会,就进行体力型工作,还可以接下一些零

散的活儿:做钟点工、送报送信、摆小货摊等等。只有规划好自己

的人生,脚踏实地地奋斗,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当然,既然是弱势群体,光靠自己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这时候,他

人的帮助就必不可少。

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了帮助弱势群体,政府首先要制定合

理可行的法律法规,并付诸实际。最主要的是,不仅仅是创办收容

所直接提供住所,还要提供让他们自力更生的途径,比如说创建免

费的技术学校,还可以在修建公共工程时为他们提供就职机会。

民间组织在帮助弱势群体时也有巨大作用。它们的意义不在数量多寡,而在于影响的大小。它们可以向人们广泛宣传,在募集善款时

起带头作用。

在所有的帮助之中,影响范围最广的当属群众的帮助。我们不仅要

予以同情,更要懂得尊重,以平等的朋友的身份向弱势群体伸出援

助之手,还能通过社会舆论为他们说话。

无论如何,只有社会各方共同合作,切实提供帮助,弱势群体的问

题才能真正解决。

【篇二:弱势群体论文】

论政府在救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连续多年稳定增长,发展的目标是缩小社会差距,但是结果却是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特别

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弱势群体

规模进一步扩大,弱势程度也进一步加深。据专家的推测计算,目

前中国弱势群体规模在1.4~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11%~14%。[1]弱势群体是由在社会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他们处于一种无

助和无奈状态,无法参与其他人群的正常社会竞争,日益被边缘化,是处于底层的社会群体。从群体的基本特征上来看,弱势群体具有

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上的贫困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

的高度敏感性。[2]2003年7~8月笔者对南京市500户低保家庭进

行的调查也反映了这一点,被调查的低保家庭有90%对未来的生活

缺乏信心。

应该指出,虽然弱势群体是相对于强势群体而言的,是一种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

中国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社会弱势群体,只是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其存在的形式、规模及影响

不同而已。但是,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庞大规模和日益悬殊的贫富

差距显示,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

风险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当前我国的弱势群体问题,构建弱

势群体的社会安全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救助弱势群体的现实意义

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存在,对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1.是社会公平的体现

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的行为准则。现代意义上的

公正,首先就表现在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基

本权利。享有充分人权,是人类长期追求的崇高理想,也是人类奋

斗的目标之一。公平不但体现为合理的收入分配过程和结果,更重

要的体现是发展潜力和机会的平等。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

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复杂

的因素使得人们的财产和社会地位的获得往往不取决于自身因素,

更多取决于行业、部门、单位的性质等外在的社会的因素,利益分

配严重不均,机会不平等,与社会公正原则不符。在先富起来的人

群中,有的人利用非法手段敛财而且未受到应有的惩罚,在社会上

形成强烈的示范效应,严重扰乱国家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此外,

电力、电信等行业,凭借行业的垄断地位,其职工的收入比其它行

业高出数倍甚至十倍,而广大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直接危害收入分配制度本身,而且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

阻碍了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的确立。公平不等于平等,更不等于平

均主义,公平是以承认差异为前提的,公平是一种合理的差异。改

革总要付出代价,总要有部分人或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但我们可

以通过经济政策的调节,规范初次分配秩序,强化二次分配力度,

关注弱势群体,让改革相对利益受损者得到应有的补偿使其能够共

享改革成果,这既是推动改革之必需,也是政府职责之所在。

2. 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政策的体现

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提高人们的生

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弱势群体作为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同样有希望生活得更加美好的权利,任何人、任何群体都无权将他们排除在社会发展进程之外。我国改

革开放后实行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政策是必要的、正确的,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重申了要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

公平分配政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过多强调效率,而未真正

体现对公平的兼顾。这使得人们认为改革的利益被少数人窃取,而

改革的代价却由多数人来承担,分配过程的不公平,导致人们产生

不满情绪,从而导致人们对共同富裕的怀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指出,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

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要对弱势群体体现社会公平,并不是要消除强势群体和弱势群

体之间的差距,而是要

通过二次分配,把两者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发展的最终

目的是为了共同富裕。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的队伍日趋扩大,弱势

群体所引发的种种问题,不仅违背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而

且也不符合三个代表思想。关心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广大人

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赢得

信任和支持的力量源泉。当前,救助弱势群体,构建保障人民利益、维护和实现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的社会安全网问题是维护人民根

本利益的体现。

3. 是消费需求和民间投资增长的需要

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抑制了消费需求和民间投资,阻碍了市场经

济的健康发展。弱势群体生活窘迫,基本生活很难得到保障,他们

肩负着沉重的预期消费压力,普遍缺乏安全感,所以大部分人在收

入增加时,仍然习惯压缩即期消费以备不时之需,因为就算收入有

所增长但生活水平并未有根本改善。弱势群体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

成部分,他们的即期消费需求被严重压抑,在一定程度上将导致内

部需求不足,进而导致生产相对过剩,降低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弱

势群体问题的凸显还制约了民间投资的增长。因为投资者进行投资

首先要考虑投资回报率,内部需求不足使投资回报率降低,民间的

投资行为必然受到抑制。

4.防止社会问题不断滋生

弱势群体无法生存或应得利益严重受损时必定会通过一定的方式报

复社会,从而给社会秩序和发展带来严重的破坏因素或消极影响,

使得社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3]在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的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贫穷并不必然导致犯罪,但贫穷

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偷盗、抢劫、卖淫等就成了穷人的一种选择。一些地方弱势群

体集体上访甚至自焚等极端现象的出现,说明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

为不容回避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历史已经证明,没有社会的稳定就

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欧洲资本主义早期的社会保障制度

的发展史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当时,随着产业革命的推进,大量农

村人口流入城市,在英、法等国形成了大量的城市贫民,随之产生

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英国和法国虽然先后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但

他们的救济带有恩赐性质,在救济贫民时,提出了名目繁多的苛刻

条件,甚至连他们的人身自由也要剥夺,反而导致问题恶化。为了

生存,城市贫民不得不偷盗、抢劫、卖淫、自杀。后来,随着阶级

意识的觉醒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成立了各种政治性组织,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工人运动,欧洲社会陷入空前的政治危机。面对

强大的压力,资产阶级不得不着手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向社会

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矛盾才得以缓和,资本主义社

会才能进一步繁荣。这些国家的社会救济制度改革无疑为我们提供

了前车之鉴。

二、政府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作用

由于弱势群体具有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

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大

的脆弱性,如果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迅速摆脱自身困境的。

笔者认为,救助弱势群体问题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积极构建

救助弱势群体的社会安全网络。

1.救助弱势群体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在政府的职能已不再是统治,而是要通过其社会管理职能为全社

会提供服务。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救助是政府的一种责任与

义务,受救助者接受救助是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当前在我国经济

和社会转型时期,造成弱势群体的原因当中社会原因多于个人原因,所以构建社会安全网,保障弱势群体的最低限度的日常生活,保证

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发展,是我国

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救助弱势群体不是对弱势群体自身的单纯施

舍和恩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否找到妥善解决弱势群体的制

度性社会机制,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是否成熟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日

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人民政府的

神圣使命。何况弱势群体说到底是社会资源不平等分配的受害者。

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任何社会都无法保证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

必须要通过某些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在稀缺的社会资源与各种社

会需求之间寻求一种配置平衡。在社会生活中,弱势群体是社会的

一个不可分离的组

成部分,救助弱势群体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政府的份内职责。首先,政府应提高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保障下岗、

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维护他们做人的尊严;其次,政府应该

尽快建立覆盖所有弱势群体的社会安全网,当务之急是把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的受益对象扩大到农村的弱势群体。为此,应该加快政府

职能改革步伐,减少行政事业费支出,努力降低行政事业费支出占

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从而提高政府的公共保障能力;提高个人所

得税的起征点,同时加大税收征收监管力度,对富人投以更多的关注,从而积累公共保障资金,实现社会公平。

2.完善弱势群体的宪法保护和政策倾斜

任何社会都会有天灾人祸,都会有一部分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

而暂时或永久地丧失劳动能力,对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政府

有责任以立法和制度的形式予以保障。政府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与

实施,协调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向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

这种支持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和物质上的给予,而且还应该激励和

培养他们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重视保护弱势群体的特殊利益是

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弱势

群体保护工作,保护弱势群体是我国的重要政策。但是,在我国缺

乏对弱势群体的宪法司法保护手段,由此导致弱势群体越来越被边

缘化。在现实中,弱势群体的权益受到侵害而又得不到宪法保护的

情况并不鲜见。由于我国缺乏宪法司法保护机制,弱势群体的权利

救济极其困难。我国没有采用宪法司法手段保护弱势群体权利的原

因复杂,既有文化观念和物质条件制约的原因,也有是宪法法律体

制存在缺陷的原因。

运用宪法司法手段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应当借鉴其它国家的有益

经验并考虑我国国情。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其他一切法律

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要从法律上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必

须首先从修改宪法开始。我国宪法的有些条文已经明显不合时宜。

应当修改宪法,增加弱势群体的宪法权利,赋予宪法基本权利具有

直接司法适用效力。同时,要落实宪法精神,完善法律体系,对相

关的法律和制度、政策也要进行修改,特别是户籍制度、劳动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消除针对弱势群体的各种歧视性制度、法律与政策,建立公平的社会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此外还应该进

行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机关的地位和权威,为维护弱势群体的

正当权益提供有力的司法保证。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国际经验,解决因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而导致的较大规模的贫困

问题,最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救助。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在救济弱势群体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采取的救助方式有制度性救助(如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定期的周期性救助(如节假日期间的送温暖等),也有不定

期的临时性救济,对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存在很

多缺陷:救济范围极其有限,在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前,国家

定期定量救济的城镇贫困户只是三无人口;救济金额严重偏低,从《中国统计摘要(1994)》、《中国民政统计年鉴(1993)》可知,1992年救济对象人均救济金额仅为38元,是当年城镇居民人均生

活费收入的25%,靠救济金难以为生;国家救济经费严重不足,1992年全国城镇社会救济费用(包括临时救济)总共1.2亿元,仅

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05‰,不到国家财政收入的

其实,在帮助弱势群体问题上,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尽快建立

起比较完善的社会安全网。除了通过社会资金救助方式保障弱势群

体的基本生活,还要建立健全针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性社会保护政策,如对受最低生活保障者及其家庭的医疗救助政策,对高龄老人、残

疾者特别是孤残儿童等特殊弱势人群的特殊保护政策,对在岗社会

弱者的特殊劳动保护政策等。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底线就是要让

弱势群体能够有尊严地活下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帮

助弱势群体方面理应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

会指出,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继续改革城镇职工基

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体现了党和

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心。近年来我国各大中城市虽然发展很不平衡,但已普遍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几千万

的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村广大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还未得到足够

的重视。我们应该坚持普遍性原则,逐步实现全民保障,应把进城

务工人员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还应制定针对农村弱势群体的符

合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尽可能地减少弱势群体的数量。当然,对

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要立足于最低,既要做到应保尽保,救助每一

个应该救助的公民,也要促使受救济者自立,提高自身素质,靠自

己的辛勤劳动摆脱困境。

4.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资源

因此,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其所需资源应成为社会救助的工作目标之一。影响弱势群体素质的因素很多,关键是教育不足、知识和技能

缺乏。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

将面临长时期巨大的就业压力:每年新增加劳动力1000万,下岗和

失业人口大约1400万,进城的农民工常年保持在1.2亿左右,随着

城市化的推进,还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要从农业转移出来,就业岗

位供过于求,估计这个趋势将持续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从当前

就业形势来看,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劳动力整体素

质偏低,不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从发展趋势来看,高

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将持续增加,普通劳动力需求将不断下降。

在此背景下,对弱势群体实施良好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显然具有特别

重要的意义。这是提高弱势群体的素质和竞争能力,帮助他们摆脱

弱势地位的最有效的途径。提高弱势群体素质,充分挖掘弱势者的

潜能,有利于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调动社会的各种力量构建社会安

全网络。比如对下岗职工而言,技能培训、再就业信息、社会保障

资金、各种优惠政策等都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弱势群体的社会关系,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小环境,如果不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发展而相应的

发展,弱势群体将逐渐脱离社会,使其更加困难和无助。所以,要

关注弱势群体社

会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帮助弱势群体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

小环境,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和支持,让弱势群体尽快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李迎生. 社会分化、弱势群体与政策选择[eb/ol]. 中国网2003-01-20.

[2] 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j].江海学刊,2002,(3):97-103.

[3] 吴鹏森.论弱势群体的社会报复[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1):58-63.

[4] 蔡肪.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 no.4 (2003)--转轨中的城市贫困

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5.

[5]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

转型期的社会弱势群体及其权益保护-

摘要:弱势群体是指在权力和权利方面、发展的机遇方面、生活的物

质条件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贫富分

化的加剧,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日益显现。作为社会中较脆弱的人群,其经济权利和利益有被忽视和侵害的倾向,其政治社会地位呈现边

缘化趋势。如果任其发展,将会诱发社会不稳定,阻碍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和党的三个代表的先进性决定,政府有责任

采取措施进行综合调控,以实现和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和

利益。

一、弱势群体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

1. 弱势群体产生的社会背景。在我国现阶段,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

急速转型,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在一定时期具有扩大的趋势,某些社

会阶层在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中所占份额相对增加,在经济、政治和

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相对上升,成为所谓的强势阶层;另外一些社会

阶层的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中所占份额相对缩小,在经济、政治和文

化生活中的影响力相对下降,成为弱势阶层,这样一种变化趋势在

一定程度上说具有必然性,弱势群体特别是贫困群体的产生既有经

济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市场竞争总是倾

向于优胜劣汰,产生贫富两极分化;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在

加速了财富积累的同时,也扩大了贫富差距;权钱交易的盛行和权力

的资本化,使社会资源的分配进一步集中于强势阶层,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导致落后地区弱势群体相对集中;中央政府的经济资源流失,反过来又削弱了中央政府的调整能力;

经济信息化和全球网络经济的发展,使世界正在迅速演变成两个截

然不同的文明:生活在电子网络世界内的一族人和生活在电子网络世

界外的另一族人,生活在网络世界的阶层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而生活在网络之外的阶层则因不能享用网络之便可能更加贫困;

知识经济的出现,拉大了高知识阶层与普通阶层在经济和社会上的

差距;经济的全球化,一方面把有些社会阶层迅速拉入世界体系中的

发达状态,另一方面又把有些社会阶层排斥在发达体系之外,长期

处在落后状态。总之,社会弱势群体的凸现,贫富差距的扩大,己

经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2.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特点。其二,弱势群体与权力、金钱、热门

行业无缘,不携带职业、教育、社会联系、家庭等方面的任何优势。在改革中属于受益较小的一部分人。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处于紧张

状态,有的甚至难以为继;其二,思想上容易怀旧,不但怀念过去的

生活状态,而且怀念过去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其三,对改革的新

举措十分敏感。由于他们是为改革付出代价的人们,所以,生怕由

于改革的不断推进会使自己处于更加困难的境地;其四,由于他们在

物质上失去了追求更高水准的条件,转而致力于追求较高的精神境界,以使获得某种超脱,但由于较低的文化素质也使他们容易受到

一些歪理邪说的诱惑(比如法轮功现象);其五,较少浪漫思维,较为

实际,在社会生活中,较重视运用实践检验一切口号和政策。弱势

群体特别是规模最大、问题最多的贫困群体问题,向中国的社会政

策提出了严峻挑战。解决贫困问题非一朝一夕之力,不仅需要在新

世纪开启新一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

【篇三:作文专题训练3(教师版)】

作文专题训练3

1.日前,杭州图书馆引起了无数网友和一些主流媒体的关注.杭图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实行“零门槛”阅览,目此常有气丐、拾荒者

和农民工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无法接受,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

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此消息在网上传播开后,被感动的网民把杭图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慨叹,公共图书棺零门槛开放

本来就是正常之事,也巳做了多年,瞬间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值得反思。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

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提示】

这则材料立意的侧重点是强调对这件事的“反思”,即馆长褚树青在

接受记者采访时所发的“慨叹”:公共图书馆零门槛开放本来是“正常

之事”,却被人视为“不正常”而引发高度关注,这种现象值得反思。

立意角度:①着眼于网友、媒体的反应与馆长态度的反差来思考,

网友和媒体对杭图零门槛开放这件正常的事情少见多怪,恰恰证明

我们很多时候是生活在一个常识匮乏、尊严缺失的社会。只有当本

该正常的现象成为社会的常态时,我们的社会才真的成熟了。要学

会尊重别人,更多地关爱弱势群体。

②着眼于有些读者的说法来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受辱感”?他们的偏见、他们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高贵感、优越感究竟来

自哪里?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③着眼于材料中所特别强调的阅览群体“乞丐、拾荒者和农民工”来

思考,这种现象说明底层民众也有精神生活的渴求,关注弱势群体,不能忽视他们的文化需求。

④着眼于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来思考,若想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价

值的最大化,就必须具备“底层意思”,关注并服务于底层民众。公

共服务设施要惠及全民。

⑤着眼于褚树青的回答来思考,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捍卫每一个人拥有平等的权利,也是捍卫每一个人的权利。

参考立意:

1、知识面前人人平等

2、弱势群体的权利也需要尊重

3、共享创造和谐

4、社会呼唤人文关怀

5、公共服务应惠及全民

6、关注弱势群体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画龙点睛:

让尊重之花绽放让平等之花缀满和谐枝头关爱弱势群体

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尊重他们怀一颗平等之心善,莫大于尊重让平等的光辉温暖人间求知权利,人人平等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尊重之花永不凋零关注弱势群体书写和谐篇章

尊重之花开满心田扬尊重之帆驶向和谐彼岸尊重之美知识零门槛重拾尊重让尊重的芬芳溢满人间生命因尊重而高贵尊重无门槛尊重是金“零门槛”引发的思考同在一片蓝天下

精美开头:

尊重,如一抹冬日的阳光,可以温暖身体的冰冷;尊重,如一缕春日的和风,可以吹散心头的阴霾;尊重,如一曲动听的音乐,可以抚平心灵的创伤。人生路上,与尊重偕行,共享途中花开的馨香。(《与

尊重偕行》)(尊重他人是一种高贵的涵养、处世的态度、高尚的品德)

尊重是春日和风中一泓清澈甘甜的泉水,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尊重是炎炎夏日里一缕清凉爽快的微风,轻拂去人们的烦恼;尊重是心中一枝永不凋谢的花,永远吐露着沁人心脾的芬芳。

(《尊重——一枝永不凋谢的花》)

【范文】

尊重暖如春

当《人权宣言》宣告人人生而平等时,尊重使封建等级土崩瓦解;当残疾人当选为人大代表时,尊重使哂笑歧视冰雪消融;当杭图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入图书馆时,尊重使中华大地温暖如春。尊重他人,平等地对待他人,尤其是要尊重弱势群体,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评:引材料,亮观点。排比有气势,语言有力度。

我们要尊重身份低微的人。身份的低微不代表人格的渺小。无论别

人的身份是什么,我们都应当尊重他。著名女作家三毛曾在西属撒

哈拉偶遇一位哑奴。当这哑奴的主人,所谓大官以对牲畜的方式对

待他时,三毛对他一家人的关怀让人们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奴隶、罪犯等常受到歧视的人,他们虽然身份低微,但他们也有人格。尊

重与自己身份不同的人,这个世界,会多一点阳光。

评:四环节——分论点、作阐释、举例子、做点评。旗帜鲜明,言

简意赅,典型精当,点评到位。

我们要尊重有“缺陷”的人。身体上的残疾不代表心灵的灰暗,残疾

人也能谱写生命的辉煌乐章。邰丽华的母亲坚持让女儿与正常孩子

一起生活,虽然幼小的邰丽华常常遭到小朋友的议论与笑话,但她

以坚韧的毅力拼搏奋斗,最终以《千手观音》的华丽舞姿赢得了人

们的尊重。她身残志坚的品格值得任何一个健全人敬仰学习。尊重

有“缺陷”的人,发现他们的美,世界会多一点彩虹。

评:叙议结合,叙宾议主,不蔓不枝,说理透彻,既独立成段,又

上下勾连。

我们要尊重不同职业的人。各种职业都是平等的,无论是清洁工、

拾荒者,还是送报人、农民工。每个人的汗水都是无价的。杭图允

许拾荒者进入图书馆,是因为在知识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

从事什么职业,你都有学习读书的权利。正如古代的放牛娃也可以

在牛背上读书,北大的门卫也能上大学,知识不会因为职业不同而

拒绝任何人。尊重不同职业的人,连无生命的知识都能做到,最为

万物灵长的人,能不汗颜?尊重不同职业的人,平等地对待他人,

世界会多一点温暖。

评:本段以议为主,行云流水,富于变化,论述严谨。

尊重暖如春。不论身份高低、是否残疾、职业如何,每一个人都应

当得到别人的尊重。没有能力尊重别人,有权选择离开。唯有尊重,世界才能温暖如春;唯有尊重,世界才能鸟语花香;唯有尊重,世

界才能和谐美好。尊重他人吧,让生活更美好。

评:呼应题目,首尾圆合,强调主题,总结全篇。

关爱弱势群体

他们是流浪者,以天为被以地为席;他们是拾荒者,食不果腹犹遭

白眼;他们是农民工,默默奉献却没有应有的社会地位。对弱势群

体的平等相待,是杭图给予公众的心灵鸡汤。关注弱势群体,我们

携手同行。

李灵关注留守儿童,为他们撑起一片蔚蓝天空。“民工潮”依旧汹涌,为生计所迫的人们背井离乡,扛起行囊,也辞别家人殷切的目光。

由民工潮引发的便是留守儿童上学难的问题。李灵从师范学校毕业

后毅然投入到希望小学的建设中。许湾乡希望小学正式成立,身为

校长的她耗尽积蓄,又为孩子们的课外读物发愁。于是在酷暑难耐

的烈日下,她骑着三轮车收购废旧书刊,那一幕令人潸然泪下。眼

前是孩子们希冀的目光,肩上是无数父母沉甸甸的期盼,80后最美

乡村女校长为我们诠释了爱与力量。

“信义兄弟”孙东林、孙水林践行承诺,关爱民工。近年来,随着高

楼大厦的修建,包工头与农民工之间的恩恩怨怨我们已听得太多,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一直受到侵犯。可是孙氏兄弟“新年不欠旧年债,

今生不欠来生债”的承诺掷地有声,这是社会的良心标杆。大雪封路,哥哥一家罹难,弟弟强忍悲痛,将工资一一结清。承诺无价,“信义

兄弟”只剩下独自一个,雪落无声,但承诺打在地上铿锵有力。对农

民工的承诺,孙氏兄弟用生命践行。

热心公益事业,是李连杰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作为享誉国际的武打

巨星,李连杰用自己的努力燃起公益之火。亲身经历海啸的他明白

灾难的顷刻爆发意味着什么。2008,汶川地震,“壹基金”向无助的

人们伸出援助之手,民间公益组织向社会交出了答卷。前不久,壹

基金终于有了独立法人资格,它的关爱之旅又掀开了新的一页。一

句话,一个眼神,一块钱,一份关爱,给人不灭的希望。

2.我们常想拥抱一下自己的亲人,但总是等适当的时机。我们常想

写封信给最好的朋友,表达一下浓郁的情谊,但总是告诉自己不急。我们常想完成自己的一项创意,但总是说“找机会”。

我们常想??

很多美妙的想法就这样被搁置了。

其实每天早上我们睁开眼睛时,都要告诉自己这是特别的一天,是

多么可贵的一天。要做的事就从现在开始。

请以“就从现在开始”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不得抄袭。⑤不少于800字。

考场作文,决胜在前20分钟,我们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一.细读材料

我们常想拥抱一下自己的亲人,但总是等适当的时机。

我们常想写封信给最好的朋友,表达一下浓郁的情谊,但总是告诉自己不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