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宰相一览表

中国历代宰相一览表
中国历代宰相一览表

中国历代宰相一览表

本文以朝代为单位,分别介绍历朝地正宰相和一些有重大影响和重大贡献地副宰相共一千多人.详尽介绍每位宰相地生平,事迹及归宿,力求多介绍其任相时期地作为,以介绍史实为主.

伊尹、仲虺、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傅说

西周

姜尚、周公、召公、毕公、祭公谋父、甫侯、芮良夫、荣夷公、邵穆公、虢文公

齐国

管仲、崔抒、庆封、晏婴、国惠子与高昭子、田乞、田常、监止、田盘、田白、田悼子、田和、邹忌、田婴、孟尝君、吕礼、淖齿、田单、后胜

楚国

斗祁、彭仲爽、鲍申、子元、斗谷于菟、成得臣、蒍吕臣、斗勃、斗般、大孙伯、斗越椒、虞丘子、孙叔敖、子佩、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蘧子冯、屈建、王子围、蘧罢、子皙、斗成然、阳匄、囊瓦、子西、叶公、公孙宁、吴起、州侯、昭奚恤、昭鱼、昭阳、唐眜、景翠、子兰、子椒、昭雎、春申君、李园

晋国

荀息、郤縠、原轸、先且居、赵衰、狐姑射、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栾书、韩厥、荀莹、荀偃、范宣子、赵武、韩起、魏舒

赵国

公仲连、太戊午、苏秦、赵豹、肥义、赵成、李兑、乐毅、蔺相如、平原君、建信君、廉颇、虞卿、春平君、皮相国

魏国

魏成子、李悝、翟璜、公孙痤、中山君、白圭、惠施、公孙衍、田需、翟强、魏齐、范座、信陵君、孔斌

韩国

侠累、申不害、张开地、韩侈、张谴、无正、昭献、成阳君、张平

燕国

子之、公孙操、栗腹、将渠、张唐

鲁国

羽父、臧文仲、庆父、季友、襄仲、季孙行父、孟献子、穆子、季武子、昭子、季平子、阳虎、季桓子、孔子、季康子、公仪休

郑国

祭仲、子罕、子驷、子孔、子展、良霄、子皮、子产、子大叔、驷歂、罕达、驷弘、驷子阳

宋国

孔父、华督、目夷、公子成、公子鲍、华元、子罕、向戍、华亥、华费遂、公孙忌、乐大心、向魋、皇瑗、皇缓、大尹、乐茷、仇郝、唐鞅

吴国

狐庸、公子光、伍子胥、伯嚭

越国

范蠡、文种

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樛斿、乐池、樗里疾、甘茂、向寿、魏冉、楼缓、金受、寿烛、杜仓、芈戎、范雎、蔡泽、吕不韦、甘罗、徐诜、昌平君、昌文君、隗状、王绾、冯去疾、李斯、赵高

附:张楚政权

张耳、邵骚、田角、田荣、田横

西汉

郦商、萧何、周苛、周昌、赵尧、曹参、陈平、王陵、审食其、任敖、曹窋、吕产、周勃、灌婴、张苍、冯敬、申屠嘉、陶青、晁错、周亚夫、刘舍、卫绾、直不疑、窦婴、牛抵、许昌、赵绾、田蚡、韩安国、薛泽、张欧、公孙弘、潘系、李蔡、张汤、庄青翟、赵周、石庆、卜式、儿宽、公孙贺、王卿、杜周、暴胜之、刘屈氂、商丘成、田千秋东汉吴汉邓禹王

梁宋弘伏湛侯霸李通马成韩歆窦融欧阳歙刘隆蔡茂朱浮杜林张纯

赵熹冯勤冯鲂虞延郭丹伏恭第五伦邓彪郑弘袁安任隗丁鸿刘方张酺张奋韩棱

张禹鲁恭徐防陈宠周章刘恺李部杨震朱伥张皓庞参王龚黄尚桓焉赵戒胡广李固杜乔黄琼韩縯刘矩种暠刘宠杨秉周景陈蕃王畅桥玄袁隗段熲杨赐刘宽陈球刘郃张温崔烈马日磵刘虞董卓黄琬杨彪荀爽王允皇甫嵩朱儁赵温曹操

三国

魏国:华歆王朗贾诩钟繇陈群董昭司马懿陈矫卫臻韩暨崔林满宠蒋济赵俨高柔

王凌孙礼司马孚郑冲卢毓王昶司马昭王观王祥邓艾钟会何曾司马望

吴国:顾雍陆逊步骘孙峻孙綝濮阳兴陆凯

蜀国:诸葛亮

西晋

王沈裴秀贾充李胤司马攸卫瓘司马亮荀勖杨珧杨骏华廙司马晃司马泰王浑司马肜

张华王衍司马伦陈準司马冏司马颖王戎乐广司马颙张方司马越高光荀藩麴允司马保

索綝

东晋

王导刁协王敦郗鉴陆晔荀崧卞壶陆玩庚冰诸葛恢何充顾和蔡谟桓温王述王彪之

谢安司马道子谢石陆纳王珣桓谦

十六国

大成:范长生

大秦:王猛

南北朝

宋:徐羡之傅亮王弘刘义康刘义恭何尚之刘宏柳元景刘休仁袁粲褚渊刘秉王僧虔

南齐:萧嶷王俭柳世隆萧子良王晏徐孝嗣萧颖胄

梁:王亮谢朏沈约王莹袁昂何敬容谢举萧会理侯景王僧辩

陈:江总

北魏:拓跋仪崔宏奚斤刘洁古弼韩茂于洛拔尉眷元丕王叡尉元陆叡穆亮王肃元勰

元详高肇元澄于思李崇元雍元叉元略尔朱荣元彧穆绍元延明萧宝寅元徽

尔朱世隆长孙稚杨津

东魏:孙腾司马子如

北齐:高隆之杨愔高浟高叡斛律光高长恭高孝琬高俨高孝珩和士开徐之才

西魏:字文泰斛斯椿念贤独孤信侯莫陈崇

北周:赵贵宇文护宇文宪

隋朝

苏威高熲赵煚虞庆则李德林柳机杨爽杨素杨秀杨暕杨昭杨达杨约杨文思元寿唐朝

裴寂刘文静萧瑀窦威窦抗陈叔达封德彝裴矩宇文士及房玄龄高士廉长孙无忌李靖

杜如晦王珪魏征岑文本李勣褚遂良许敬宗高季辅张行成于志宁柳奭韩瑗来济崔敦礼

李义府杜正伦许圉师上官仪刘祥道刘仁轨阎立本李敬玄郝处俊薛元超李义琰裴炎

刘祎之武承嗣苏良嗣韦思谦韦待价狄仁杰李昭德姚璹娄师德陆元方韦巨源苏味道

王孝杰武三思宗楚客姚崇李峤吉项魏元忠韦安石朱敬则唐休璟韦嗣立崔玄暐张柬之

韦承庆祝钦明苏瓌萧至忠张仁愿崔湜李日知宋璟岑羲刘幽求窦怀贞魏知古郭元振

张说陆象先卢怀慎薛讷源乾曜苏颋张嘉贞王晙李元纮杜暹萧嵩裴光庭宇文融韩休

裴耀卿张九龄李林甫牛仙客杨国忠韦见素房琯裴冕苗晋卿张镐吕諲李岘李揆第五琦

元载刘晏王缙杜鸿渐杨绾常衮崔祐甫李忠臣杨炎卢杞张镒关播萧复姜公辅李晟

浑瑊李勉马燧张延赏齐映柳浑李泌窦参董晋赵憬陆贽贾耽赵宗儒郑余庆齐抗杜佑高郢郑珣瑜杜黄裳袁滋武元衡李吉甫于由页李藩权德舆李绛张弘靖韦贯之裴度李逢吉崔群李鄘令狐楚杜元颖王播元稹牛僧孺李程韦处厚路随李宗闵宋申锡

李德裕李训郑覃李石杨嗣复李珏李绅杜悰白敏中令狐绹魏暮杨收王铎郑畋郑从谠

王徽杜让能张濬崔胤柳璨

五代十国

后梁:赵光逢敬翔郑珏李琪

后唐:豆卢革韦说卢程郭崇韬冯道任圜王建立赵凤李愚马胤孙

后晋:赵莹桑维翰李崧

后汉:苏逢吉

后周:王峻范质魏仁浦

吴:徐温徐知诰严可求

前蜀:张格

后蜀:赵季良李昊

南唐:宋齐丘李建勋冯延巳常梦锡孙晟钟谟吴越杜建徽吴程钱弘亿

北汉:郭无为

南汉:钱允章

闽:王继鹏

楚:许德勋

北宋

赵普薛居正沈伦卢多逊宋琪李昉吕蒙正张齐贤吕端李流向敏中毕士安寇准王旦

王钦若丁谓李迪冯拯王曾张知白张士逊吕夷简王随陈尧佐章得象晏殊杜衍贾昌朝

陈执中文彦博宋庠庞籍梁适刘沆富弼韩琦曾公亮陈升之韩绛王安石吴充王珪蔡確韩缜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刘挚苏颂章惇韩忠彦曾布蔡京赵挺之何执中

张商英郑居中刘正夫余深王黼白时中李邦彦张邦昌吴敏徐处仁唐恪何桌

南宋

李纲黄潜善汪伯彦朱胜非吕颐浩杜充范宗尹秦桧赵鼎张浚万俟卨汤思退陈康伯史浩

洪适叶颙魏杞陈俊卿虞允文梁克家叶衡赵雄王淮周必大留正葛邲赵汝愚余端礼京镗

谢深甫韩侂胄史弥远郑清之乔行简李宗勉史嵩之杜范赵葵谢方叔吴潜董槐程元

丁大全贾似道叶梦鼎江万里马廷鸾王爚陈宜中留梦炎文天祥李庭芝陆秀夫

辽朝

萧敌鲁萧阿古只赵延寿韩延徽萧思温耶律沙室昉耶律隆运萧排押刘慎行萧孝穆张俭

萧孝先萧惠萧革萧孝友萧术哲张孝杰萧兀纳李处温

金朝

完颜宗翰完颜希尹完颜昂完颜宗弼完颜勖完颜秉德完颜宗本唐括辩耨盌温敦思忠萧裕

大臭赤盏晖张浩张通古萧玉仆散师恭蔡松年完颜元宜仆散忠义完颜彀英完颜宗宪纥石烈良弼纥石烈志宁完颜思敬完颜守道徒单合喜李石徒单克宁石琚唐括安礼乌古论元忠

蒲察通移刺道完颜宗尹完颜襄张汝霖夹谷清臣粘割斡特刺夹谷衡张万公完颜守贞徒单镒

完颜宗浩仆散揆仆散端完颜匡孙即康纥石烈执中完颜承晖术虎高琪抹捻尽忠胥鼎高汝砺

把胡鲁完颜赛不完颜合达完颜白撒侯挚国用安

西夏

野利仁荣张元没藏讹庞梁乙埋梁乙逋任得敬

元朝

史天泽安童伯颜阿合马桑哥哈刺哈孙康里脱脱铁木迭儿拜住燕铁木儿伯颜脱脱别儿怯不花阿鲁图铁木儿塔识朵儿只太平哈麻搠思监太不花也速孛罗帖木儿

扩廓帖木儿

明朝

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杨溥曹鼐陈循高豰彭时

商辂江渊王文徐有贞许彬薛瑄李贤吕原岳正陈文刘定之万安刘瑚刘吉尹直徐薄

刘健邱溶李东阳谢迁焦芳王鏊杨廷和刘宇梁储刘忠费宏杨一清蒋冕毛纪石珤席书

翟銮张璁桂萼李时方献夫夏言顾鼎臣严嵩许讚徐阶袁炜严讷李春芳郭朴高拱陈以勤

张居正赵贞吉高仪张四维马自强申时行余有丁许国王锡爵王家屏赵志皋张位陈于陛

沈一贯沈鲤朱赓于慎行李廷机叶向高方从哲吴道南史继偕沈鹤刘一燝韩火广朱国祚

孙如游孙承宗顾秉谦朱国祯魏广微黄立极冯铨李国槽钱龙锡李标刘鸿训成基命周延儒

何如宠钱象坤温体仁吴宗达郑以伟徐光启钱士升王应熊何吾驺张至发贺逢圣薛国观

程国祥杨嗣昌方逢年范复粹陈演蒋德璟黄景昉吴甡魏藻德范景文

清朝

刚林范文程洪承畴希福宁完我李建泰宋权陈泰李率泰陈名夏陈之遴高尔俨图海成克巩

张端刘正宗吕宫金之俊王永吉傅以渐车克巴哈纳卫周祚李霨苏纳海孙廷铨巴泰魏裔介

杜立德索额图冯溥莫洛熊赐履明珠王熙黄机吴正治宋德宜余国柱李之芳伊桑阿徐元文

阿兰泰张玉书李天馥吴琠张英马齐陈廷敬李光地温达萧永藻嵩祝王掞王项龄白潢

富宁安张鹏翮田从典高其位朱轼张廷玉逊柱蒋廷锡马尔赛尹泰鄂尔泰海望傅恒汪由敦

高斌蒋溥陈大受舒赫德来保尹继善刘纶刘统勋雅尔哈善富德于敏中阿桂福隆安索琳

温福丰升额庆桂福康安袁守侗梁国治阿思哈和珅明亮董诰福长安王杰松筠沈初傅森

戴衢亨吴熊光那彦成成德刘权之英和托津方维甸卢荫溥勒保桂芳章煦戴均元文孚

曹振镛黄铖长龄玉麟王鼎蒋攸铦穆彰阿潘世恩赛尚阿文庆祁寯藻陈孚恩季芝昌穆荫

舒兴阿彭蕴章麟魁奕瑞麟柏葰匡源文祥焦祐瀛桂良沈兆霖宝鋆曹毓瑛李棠阶李鸿藻

胡家玉沈桂芬景廉王文韶左宗棠翁同龢潘祖荫额勒和布阎敬铭孙毓汶许庚身徐用仪刚毅

钱应溥裕禄荣禄启秀赵舒翘载漪鹿传霖瞿鸿禨奕劻荣庆徐世昌铁良世续林绍年载沣

张之洞袁世凯那桐戴鸿慈毓朗

中国古代皇帝顺序列表大全

秦赵氏 [4] [5] (皇帝之名由此始)始皇帝讳政 二世皇帝讳胡亥 三世皇帝讳子婴 汉刘氏 太祖高皇帝讳邦 孝惠皇帝讳盈 太宗孝文皇帝讳恒 高宗孝景皇帝讳启 世宗孝武皇帝讳彻 孝昭皇帝讳弗陵 中宗孝宣皇帝讳询 高宗孝元皇帝讳奭 统宗孝成皇帝讳骜 孝哀皇帝讳欣 元宗孝平皇帝讳衎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 显宗孝明皇帝讳庄 肃宗孝章皇帝讳炟 穆宗孝和皇帝讳肇 孝殇皇帝讳隆 恭宗孝安皇帝讳祜 敬宗孝顺皇帝讳保 孝冲皇帝讳炳 孝质皇帝讳纘 威宗孝桓皇帝讳志 孝灵皇帝讳宏 孝献皇帝讳协 魏曹氏 太祖武皇帝讳操 祖文皇帝讳丕 烈祖明皇帝讳叡 邵陵县公讳芳 高贵乡公讳髦 元皇帝讳奂 蜀汉刘氏 昭烈皇帝讳备 孝怀皇帝讳禅 吴 高祖武烈皇帝讳坚 世宗桓皇帝讳策 太祖大皇帝讳权 会稽王讳亮 景皇帝讳休

末皇帝讳晧 晋司马氏 太祖高皇帝讳懿世宗景皇帝讳师 太宗文皇帝讳昭世祖武皇帝讳炎孝惠皇帝讳衷 孝怀皇帝讳炽 孝湣皇帝讳邺 中宗元皇帝讳睿 肃宗明皇帝讳绍 显宗成皇帝讳衍 康皇帝讳岳 孝宗穆皇帝讳聃 哀皇帝讳丕 废皇帝讳奕 太宗简文皇帝讳昱烈宗孝武皇帝讳曜安皇帝讳德宗 恭皇帝讳德文 南朝 宋刘氏 高祖武皇帝讳裕 少帝讳义符 太祖文皇帝讳义隆世祖孝武皇帝讳骏前废帝讳子业 太宗明皇帝讳彧 後废帝讳昱 顺皇帝讳准 南朝 齐萧氏 太祖高皇帝讳道成南齐世祖武皇帝讳赜前废帝讳昭业 後废帝讳昭文 高宗明皇帝讳鸾 炀皇帝讳宝卷 和皇帝讳宝融 南朝 梁萧氏 高祖武皇帝讳衍太宗简文皇帝讳纲元皇帝讳绎

敬皇帝讳方智 南朝 陈陈氏 高祖武皇帝讳霸先 世祖文皇帝讳蒨 废帝讳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讳顼 後主讳叔宝 隋杨氏 高祖文皇帝讳坚 炀皇帝讳广 恭皇帝讳侑 唐李氏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讳治 则天顺圣皇后/武周圣神皇帝讳曌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讳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讳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讳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讳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讳豫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讳适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讳诵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讳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讳恒 敬宗睿武昭湣孝皇帝讳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讳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讳炎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讳忱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讳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讳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讳晔 昭宣光烈孝皇帝讳祝 宋赵氏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讳匡胤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讳炅 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讳恒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讳祯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讳曙 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讳顼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讳煦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讳佶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讳桓

中国历史朝代纪元重要人物一览表

中国历史朝代、纪元、重要人物一览表 我自己在读书过程中,常常记不住朝代、纪元、重要历史人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时甚至记错、讲错、写错。所以多年来,一直想做一张通过一定时空把上述三者关系逻辑起来的表,使自己能一目了然,进而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有一个大致的把握,然而这个想法却一直未能实现。退休后空闲了,从去年10月底到今年3月中旬,围绕这张表我选读了20几本书,把自己认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遴选出来,做成这张表与有兴趣的网友分享。 朝代纪元 五帝388年 约前30世纪初~前21世纪初 1、皇帝,中华民族始祖,传说的上古时代圣王。司马迁《五帝本纪》说,皇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公元前4513年,黄帝轩辕在釜山会盟并取代神农氏登上帝位,在位100年。 2、颛顼(zhuān xu)帝,在位78年。 3、帝喾(kù)帝,在位70年。 4、唐尧(yáo)帝,在位98年。 5、虞舜(yù shùn)帝,在位42年。 6、仓颉,先秦传说:仓颉是皇帝的史官,造汉字者为仓颉。《荀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夏朝471年 约前2070~前1600年 1、启,建立夏朝。尧帝时,命夏部落鲧(g?n)治水,鲧用堵的方法治水九年而失败,遂被放逐。舜帝继位后,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年终获成功,并继舜位成为中原部落盟主。禹死后儿子启继位,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2、夏桀(jié),淫靡昏聩,夏末亡国之君。 商朝555年 商前期前1600~前1300年(301) 1、汤,又称武汤、成汤。原为商部族领袖,与有莘氏通婚。经11次出征并获胜利,成为强国,后一举灭夏,建立商朝。 2、伊尹,名伊,尹是官名,商初政治家、大臣。协助汤攻灭夏朝,建立商朝。 3、盘庚,汤九世孙。盘庚继位后,为摆脱政治腐败、国势衰危等困境,将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书·盘庚》是迁殷前后的报告辞。以盘庚迁都为分界线,商朝分为商前期和商后期。 商后期前1300~前1046年(255) 1、武丁,武丁是商朝的第11世王,在继位之前,被父亲送至民间磨练意志和品质,武丁处处留心访贤拜师求学问。继位后,破格任用出身卑微的傅说为相,励精图治,国力昌盛,在位59年,史称“武丁中兴”。 2、纣,亦称帝辛,亡国之君。在位时,沉湎酒色,奢侈荒淫,统治残暴,曾囚禁周文王于羑里。在牧野(今河南淇县)被周武王打败后自焚,商朝灭亡。 周朝791年 西周前1046~前771年(276) 1、姬昌,即周文王,曾被商纣囚禁于羑里而演周易。 2、姬发,即周武王,打败商纣建立西周王朝。 3、姬旦,周文王儿子周武王弟弟,史称周公。武王死后,成王诵年幼,周公摄政。是中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宰辅。 4、吕尚,姜太公。西周初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有兵书《六韬》传世。 东周前770~前256年(515) [春秋前722~前481;战国前275~前221]

中国历代首都列表完整版

中国历代首都列表完整版【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公元前2070年)『黄帝』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 『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 『帝喾』帝丘(今河南濮阳)、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尧』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舜』永济(今山西运城永济)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 阳翟(今河南禹州) 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 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亳(今河南郑州)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 相(今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 邢(今河北邢台) 庇(今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 奄(今山东曲阜) 殷(今河南安阳) 朝歌(今河南淇县)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 成周(今河南洛阳) 犬丘(今陕西咸阳兴平东南) 南郑(今陕西渭南华县)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雒邑(河南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秦』: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楚』: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陈丘(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 『齐』:临淄(今山东淄博)

『燕』:临易(今河北雄县)、蓟(今北京城西南) 『宋』: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 『鲁』:曲阜(今山东曲阜) 『郑』: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 『韩』: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宜阳(今河南洛阳宜阳西)、阳翟(今河南禹州)、新郑(今河南新郑) 『卫』:沫(今河南淇县)、曹(今河南安阳滑县东)、楚丘(今河南安阳滑县东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陈』:陈(今河南淮阳) 『蔡』:上蔡(今河南上蔡) 『曹』:陶(今山东定陶) 『吴』:吴(今江苏苏州) 『越』:会稽(今浙江绍兴) 『杞』:杞(今河南开封杞县)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楚』(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2年) 彭城(今江苏徐州) 『南越』(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0年) 番禺(今广东广州)

中国历代宰相大全

xx历代宰相大全 本文以朝代为单位,分别介绍历朝的正宰相和一些有重大影响和重大贡献的副宰相共一千多人。详尽介绍每位宰相的生平,事迹及归宿,力求多介绍其任相时期的作为,以介绍史实为主。 商伊尹、仲虺、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傅说西周 姜尚、周公、召公、毕公、祭公谋父、甫侯、芮良夫、荣夷公、邵穆公、虢文公 xx 管仲、崔抒、庆封、晏婴、国惠子与高昭子、田乞、田常、监止、田盘、田白、田悼子、田和、邹忌、田婴、孟尝君、吕礼、淖齿、田单、后胜 xx 斗祁、彭仲爽、鲍申、子元、斗谷于菟、成得臣、蒍吕臣、斗勃、斗般、大孙伯、斗越椒、虞丘子、孙叔敖、子佩、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蘧子冯、屈建、王子围、蘧罢、子皙、斗成然、阳匄、囊瓦、子西、叶公、公孙宁、吴起、州侯、昭奚恤、昭鱼、昭阳、唐眜、景翠、子兰、子椒、昭雎、春申君、李园 xx 荀息、郤縠、原轸、先且居、赵衰、狐姑射、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栾书、韩厥、荀莹、荀偃、范宣子、赵武、韩起、魏舒 xx 公仲连、太戊午、苏秦、赵豹、肥义、赵成、李兑、乐毅、蔺相如、平原君、建信君、廉颇、虞卿、春平君、皮相国魏国 魏成子、李悝、翟璜、公孙痤、中山君、白圭、惠施、公孙衍、田需、翟强、魏齐、范座、信陵君、孔斌 xx

侠累、申不害、张开地、韩侈、张谴、无正、昭献、成阳君、张平 xx xx、公孙操、xx腹、将渠、xx xx 羽父、臧文仲、庆父、季友、襄仲、季孙行父、孟献子、穆子、季武子、昭子、季平子、阳虎、季桓子、孔子、季康子、公仪休 xx 祭仲、子罕、子驷、子孔、子展、良霄、子皮、子产、子大叔、驷歂、罕达、驷弘、驷子阳 xx 孔父、华督、目夷、公子成、公子鲍、华元、子罕、向戍、华亥、华费遂、公孙忌、乐大心、向魋、皇瑗、皇缓、大尹、乐茷、仇郝、唐鞅 xx 狐庸、xx、xx、xx嚭 xx 范蠡、文种秦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樛斿、乐池、樗里疾、甘茂、向寿、魏冉、楼缓、金受、寿烛、杜仓、芈戎、范雎、蔡泽、吕不韦、甘罗、徐诜、昌平君、昌文君、隗状、王绾、冯去疾、李斯、赵高 附: xx政权 xx、xx、田角、xx、xx xx

中国历朝历代首都列表

中国历代首都 【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公元前2070年)『黄帝』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 『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 『帝喾』帝丘(今河南濮阳)、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尧』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舜』永济(今山西运城永济)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 阳翟(今河南禹州) 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 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亳(今河南郑州)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

相(今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邢(今河北邢台) 庇(今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 奄(今山东曲阜) 殷(今河南安阳) 朝歌(今河南淇县)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 成周(今河南洛阳) 犬丘(今陕西咸阳兴平东南) 南郑(今陕西渭南华县)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雒邑(河南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秦』: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晋』: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新田(今山西侯马)、屯留(今山西屯留县南)、端氏(今山西沁水东北) 『楚』: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陈丘(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 『齐』:临淄(今山东淄博)

历代宰相名称和职权变化情况

历代宰相名称和职权变化情况 商朝太宰、冢宰、阿衡 ───────────────────────────────────────西周三公、太宰、冢宰、小宰(副宰相). 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和太保.太宰或冢宰,由三公尤其是少师兼任. ───────────────────────────────────────东周太宰、冢宰、执政官(史籍所称)、少宰(副宰相). 春秋时期,上卿、左相、右相(齐国),正卿(晋国),庶长(秦国),大夫(越国),左师、右师(宋国),令尹(楚国). 战国时期,大良造、相国、左丞相、右丞相(秦国),令尹(楚国). ───────────────────────────────────────秦朝丞相、左丞相、右丞相、御史大夫(副宰相). 一人或二人,二人时加左右字样,以右为上.二世时一度有中丞相,一称相国,李斯曾为丞相. ───────────────────────────────────────西汉丞相、相国、左丞相、右丞相、中书令、大司徒、宰衡、大司马(太尉)、大将军、御史大夫(副宰相)、大司空(副宰相). 汉武帝起,设中书令分行丞相职权. 汉昭帝时起,常以重臣、外戚,加“大司马”、“大将军”等头衔实掌宰相职权. 三公为大司马(掌兵权)、大司徒(掌民政)和大司空. ───────────────────────────────────────东汉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尚书令、相国、丞相、大司空(副宰相)、御史大夫(副宰相). 东汉初年开始,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中枢实权渐入尚书令手中.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 汉光武帝时,三公又改称司徒、太尉、司空.东汉末一度恢复丞相,曹操亲任此职. ───────────────────────────────────────魏司徒、太尉、尚书令、录尚书事、中书监、中书令、丞相、司空(副宰相). 魏初承东汉旧制,由三公负责行政,尚书令掌握中枢实权. 曹丕称帝后,改秘书令为中书监和中书令,监比令位次略高. ───────────────────────────────────────蜀丞相、大司马、大将军、尚书令. 诸葛亮任丞相,诸葛亮死后,继任者蒋琬称大司马.蒋琬之后,继任者姜维称大将军. ───────────────────────────────────────吴丞相.顾雍、陆逊曾任过丞相 ───────────────────────────────────────西晋尚书令、相国、丞相、尚书左仆射(副宰相)、尚书右仆射(副宰相). 太宰、太傅和太保称上公,为虚衔. 大司马、大将军为荣誉头衔,在地方充任都督. 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司,也为荣誉头衔,但尚保留着一些宰相权力. 以上诸公合称八公. ───────────────────────────────────────

中国历代朝代帝王表

中国朝代帝王表 (夏朝--清朝) 夏朝(约前2070-1600年,共471年) 历代皇帝:大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 商朝(约前1600-1046年,共555年) 历代皇帝:汤、太丁、外丙、中壬、伊尹、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纣。 西周(约前1046-771年,共276年) 历代皇帝: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满、周共王姬繄扈、周懿王姬囏、周孝王姬辟方、周夷王姬燮、周厉王姬胡、周宣王姬静、周幽王姬宫湦、周携王姬余臣。

东周(公元前770-前221年,共550年)其中:春秋(前770-476年,共295年)、战国(前475-221年,255年) 历代皇帝:周平王姬宜臼、周桓王姬林、周庄王姬佗、周厘王姬胡齐、周惠王姬阆、周王子姬颓、周襄王姬郑、周王子姬带、周顷王姬壬臣、周匡王姬班、周定王姬瑜、周简王姬夷、周灵王姬泄心、周景王姬贵、周悼王姬猛、周敬王姬匄、周王子姬朝、周元王姬仁、周贞定王姬介、周哀王姬去疾、周思王姬叔、周考王姬嵬、周威烈王姬午、周安王姬骄、周烈王姬喜、周显王姬扁、周慎靓王姬定、周赧王姬延、周惠王姬杰。 秦朝(前221-206年,共16年) 历代皇帝: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嬴子婴。 西汉(前202-公元8年,共195年) 历代皇帝: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

刘弗、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 新朝(公元8-23年,共16年) 历代皇帝:新帝王莽。 玄汉(公元23-25年,共3年) 历代皇帝:更始帝刘玄。 赵汉(公元23年-24年,共2年) 历代皇帝:汉帝王郎。 赤眉汉(公元25-27年,共3年) 历代皇帝:建世帝刘盆子。 成家(公元25-36年,共12年) 历代皇帝:公孙述。 东汉(公元25-220年,共196年) 历代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汉安帝刘祜、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汉献帝刘

中国历代首都一览表(完全版)

中国历代首都一览(完全版) 【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公元前2070年) ?『黄帝』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 ?『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 ?『帝喾』帝丘(今河南濮阳)、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尧』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舜』永济(今山西运城永济)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 ?阳翟(今河南禹州) ?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斟?(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 ?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亳(今河南郑州)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 ?相(今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邢(今河北邢台) ?庇(今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 ?奄(今山东曲阜) ?殷(今河南安阳) ?朝歌(今河南淇县)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 ?成周(今河南洛阳) ?犬丘(今陕西咸阳兴平东南) ?南郑(今陕西渭南华县)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雒邑(河南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秦』: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晋』: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新田(今山西侯马)、屯留(今山西屯留县南)、端氏(今山西沁水东北) ?『楚』: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陈丘(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 ?『齐』:临淄(今山东淄博) ?『燕』:临易(今河北雄县)、蓟(今北京城西南)?『宋』: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鲁』:曲阜(今山东曲阜) ?『郑』: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韩』: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宜阳(今河南洛阳宜阳西)、阳翟(今河南禹州)、新郑(今河南新郑) ?『卫』:沫(今河南淇县)、曹(今河南安阳滑县东)、楚丘(今河南安阳滑县东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陈』:陈(今河南淮阳) ?『蔡』:上蔡(今河南上蔡) ?『曹』:陶(今山东定陶)

宰相监修国史

宰相监修国史历史蒙上尘埃 中国历史上的宰相监修国史制度,在初创时期有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实行的一人独断修史事务,却使历史的真伪蒙上了尘埃。 浏览一下历代史馆监修所为,有以下几点特别令人深思: 第一,附庸风雅,假充内行。这是不称职的史馆监修的通病。史馆监修虽然不是一个肥缺,但在文人圈内却是一个地位很高的荣誉位子。做监修的史官不一定能做宰相,但宰相有了史馆监修的头衔便会受到天下文人的认同,名声大振。所以自唐初开创宰相任史馆监修先例后,历代宰相无不以兼任史馆监修为仕途之幸事。这种官修史书制却是一场灾难,馆内正常修史秩序被打乱了: 其一,胸无点墨(指史学)的宰相可能在仕途上春风得意,但在纷杂的历史现象面前却一筹莫展,往往是“每欲记一事、载一事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不知从何下笔。其二,即便有过一点舞文弄墨经历的宰相,挂上史馆监修的头衔后,极易忘了自己的根底。原先时政记一类的国史资料都是由一般史官编写的,中唐之后宰相戴了监修的桂冠,以为自己真的亦具备书写乾坤的本事了,独揽了此类史书的修撰。纵览封建官场,大凡以官秩博学术名声者,忠君思想固然牢固,专业知识却往往低下,所以唐以后监修编的此类国史资料的资信程度很低,要么由于不通文法,连皇帝这关都过不了;要么竭尽吹捧之能事,捧得连皇帝也不敢看。国史达到如此境界,功当首推这些帮闲监修。其三,史馆大权在握的那些假内行,虽然才识有限,但决断欲望却很强,热衷于用自己臆想出来的“条章”限制史官,乃至史馆外的高官都可以凭自己的官品盛气凌人地批评修史,指责史官。当然,如果监修们真能在修史事务中为史官提出些指导性的意见来,偶而独断一回也算不了什么,问题恰恰在于这些监修既无点墨指授修史者,又不肯放弃自己的权力。受害的只能是官修史书了。往往是史官尚未提笔,“一国三公”的干扰已提前到来了,从而使史馆修史主体的史官没有了自己的头脑。对史馆内外行领导内行的错位现象及其产生的后果,唐代著名史家刘知几大为不满,称其是“首白可期,而汉青无日”。 第二,忠君为上,政治取士。平心而论,唐初史馆取士还是颇具史学眼光的。这恐怕与唐太宗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胸怀有关。所以唐初要求史官不但要有政治和史学的素养,“言论慷慨,冠乎终古”,而且还要“文藻宏丽,独步当时”,具备文学家的功底。这时那些渴望用自己的才智报效国家的知识分子来说,史馆可谓是一座通达彼岸的桥梁。 当时精通儒术成了史官入馆的首选标准。这自然是由于精通儒术者一般个人素养较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大都具有政治头脑,忠君思想牢固。依靠这种人修史至少可以杜绝与统治者利益离德的现象。况且,每每改朝换代,社会上便涌动着一批企图寻求自己新的位子和依附的读书人,他们到处吟唱:“儒生心事良独苦,皓首穷经何所补?胸中经国皆远谋,献达何由达明主?”史馆藉此收罗一批专业子弟兵何乐而不为呢? 及至后代,所谓的“慎选儒臣,以任分修”几乎成了封建政治的代名词了。史馆选士看重的不再是个人的素养,而是其政治的信仰了。诸如五代那种虽才智一般,但“议论刚强”,能够在修史中以“圣朝功德”为本的读书人,或者像明朝那样“论及政事,洋洋千言”,“虽述前代之设施,大意有助于人君鉴戒”的儒生都是有希望入主史馆的。 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因素,如家世、出身也成了史馆监修们选士的必需条件。唐初的姚思廉,因其父亲是隋朝太子舍人、秘书丞,有过编书修史的经历,他遂以家学渊源初选入馆。宋元之后,家学也被人看轻了,史馆更注重的是那些有权势的官宦或贵族出身的人,比如元朝的脱脱、阿鲁图并无多少史学才能,可因其祖上是豪门世家,便被纳为史馆监修。显然,统治者需要的是有忠君思想的卫道士,而不是史家臆想中的直笔良史。

历代都城一览表

【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公元前2070年)『黄帝』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 『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 『帝喾』帝丘(今河南濮阳)、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尧』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舜』永济(今山西运城永济)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 阳翟(今河南禹州) 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 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朝歌(今河南淇县)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亳(今河南郑州)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 相(今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邢(今河北邢台) 庇(今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 奄(今山东曲阜)

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 成周(今河南洛阳) 犬丘(今陕西咸阳兴平东南) 南郑(今陕西渭南华县)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雒邑(河南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秦』: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晋』: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新田(今山西侯马)、屯留(今山西屯留县南)、端氏(今山西沁水东北) 『楚』: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陈丘(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 『齐』:临淄(今山东淄博) 『燕』:临易(今河北雄县)、蓟(今北京城西南) 『宋』: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 『鲁』:曲阜(今山东曲阜) 『郑』: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 『韩』: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宜阳(今河南洛阳宜阳西)、阳翟(今河南禹州)、新郑(今河南新郑) 『卫』:沫(今河南淇县)、曹(今河南安阳滑县东)、楚丘(今河南安阳滑县东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陈』:陈(今河南淮阳) 『蔡』:上蔡(今河南上蔡)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

中国历代宰相一览表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如北宋侍中兼枢密副使宰相黄中庸,但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商 伊尹、仲虺、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傅说 西周 姜尚、周公、召公、毕公、祭公谋父、甫侯、芮良夫、荣夷公、邵穆公、虢文公 齐国 管仲、崔抒、庆封、晏婴、国惠子与高昭子、田乞、田常、监止、田盘、田白、田悼子、田和、邹忌、田婴、孟尝君、吕礼、淖齿、田单、后胜 楚国 斗祁、彭仲爽、鲍申、子元、斗谷于菟、成得臣、蒍吕臣、斗勃、斗般、大孙伯、斗越椒、虞丘子、孙叔敖、子佩、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蘧子冯、屈建、蘧罢、子皙、斗成然、阳匄、囊瓦、子西、叶公、公孙宁、吴起、州侯、昭奚恤、昭鱼、昭阳、唐眜、景翠、子兰、子椒、昭雎、春申君、李园 晋国 荀息、郤縠、原轸、先且居、赵衰、狐姑射、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栾书、韩厥、荀莹、荀偃、范宣子、赵武、韩起、魏舒

赵国 公仲连、太戊午、苏秦、赵豹、肥义、赵成、李兑、乐毅、蔺相如、平原君、建信君、廉颇、虞卿、春平君、皮相国 魏国 魏成子、李悝、翟璜、公孙痤、中山君、白圭、惠施、公孙衍、田需、翟强、魏齐、范座、信陵君、孔斌 韩国 侠累、申不害、张开地、韩侈、张谴、无正、昭献、成阳君、张平 燕国 子之、公孙操、栗腹、将渠、张唐 鲁国 羽父、臧文仲、庆父、季友、襄仲、季孙行父、孟献子、穆子、季武子、昭子、季平子、阳虎、季桓子、孔子、季康子、公仪休 郑国 祭仲、子罕、子驷、子孔、子展、良霄、子皮、子产、子大叔、驷歂、罕达、驷弘、驷子阳 宋国 孔父、华督、目夷、公子成、公子鲍、华元、子罕、向戍、华亥、华费遂、公孙忌、乐大心、向魋、皇瑗、皇缓、大尹、乐茷、仇郝、唐鞅 吴国 狐庸、公子光、伍子胥、伯嚭 越国 范蠡、文种 秦 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樛斿、乐池、樗里疾、甘茂、向寿、魏冉、楼缓、金受、寿烛、杜仓、芈戎、范雎、蔡泽、吕不韦、甘罗、徐诜、昌平君、昌文君、隗状、王绾、冯去疾、李斯、赵高 附:张楚政权 张耳、邵骚、田角、田荣、田横 西汉 郦商、萧何、周苛、周昌、赵尧、曹参、陈平、王陵、审食其、任敖、曹窋、吕产、周勃、灌婴、张苍、冯敬、申屠嘉、陶青、晁错、周亚夫、刘舍、卫绾、直不疑、窦婴、牛抵、许昌、赵绾、田蚡、韩安国、薛泽、张欧、公孙弘、潘系、李蔡、张汤、庄青翟、赵周、石庆、卜式、

中国历代宰相大全

xx 历代宰相大全 本文以朝代为单位,分别介绍历朝的正宰相和一些有重大影响和重大贡献的副宰相共一千多人。详尽介绍每位宰相的生平,事迹及归宿,力求多介绍其任相时期的作为,以介绍史实为主。 商伊尹、仲虺、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傅说西周 姜尚、周公、召公、毕公、祭公谋父、甫侯、芮良夫、荣夷公、邵穆公、虢文公 xx 管仲、崔抒、庆封、晏婴、国惠子与高昭子、田乞、田常、监止、田盘、田白、田悼子、田和、邹忌、田婴、孟尝君、吕礼、淖齿、田单、后胜 xx 斗祁、彭仲爽、鲍申、子元、斗谷于菟、成得臣、蒍吕臣、斗勃、斗般、大孙伯、斗越椒、虞丘子、孙叔敖、子佩、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蘧子冯、屈建、王子围、蘧罢、子皙、斗成然、阳匄、囊瓦、子西、叶公、公孙宁、吴起、州侯、昭奚恤、昭鱼、昭阳、唐眜、景翠、子兰、子椒、昭雎、春申君、李园 xx 荀息、郤縠、原轸、先且居、赵衰、狐姑射、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栾书、韩厥、荀莹、荀偃、范宣子、赵武、韩起、魏舒 xx 公仲连、太戊午、苏秦、赵豹、肥义、赵成、李兑、乐毅、蔺相如、平原君、建信君、廉颇、虞卿、春平君、皮相国魏国 魏成子、李悝、翟璜、公孙痤、中山君、白圭、惠施、公孙衍、田需、翟强、魏齐、范座、信陵君、孔斌 侠累、申不害、张开地、韩侈、张谴、无正、昭献、成阳君、张平 xx

xx XX、公孙操、XX腹、将渠、XX xx 羽父、臧文仲、庆父、季友、襄仲、季孙行父、孟献子、穆子、季武子、昭子、季平子、阳虎、季桓子、孔子、季康子、公仪休 XX 祭仲、子罕、子驷、子孔、子展、良霄、子皮、子产、子大叔、驷歂、罕达、驷弘、驷子阳 XX 孔父、华督、目夷、公子成、公子鲍、华元、子罕、向戍、华亥、华费遂、公孙忌、乐大心、向魋、皇瑗、皇缓、大尹、乐茷、仇郝、唐鞅 XX 狐庸、XX、XX、XX嚭 XX 范蠡、文种秦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樛斿、乐池、樗里疾、甘茂、向寿、魏冉、楼缓、金受、寿烛、杜仓、芈戎、范雎、蔡泽、吕不韦、甘罗、徐诜、昌平君、昌文君、隗状、王绾、冯去疾、李斯、赵高 附: XX 政权 XX、XX、田角、XX、XX XX 郦商、萧何、周苛、周昌、赵尧、曹参、陈平、王陵、审食其、任敖、曹窋、吕产、周勃、灌婴、张苍、冯敬、申屠嘉、陶青、晁错、周亚夫、刘舍、卫绾、直不疑、窦婴、牛抵、许昌、赵绾、田蚡、韩安国、薛泽、张欧、公孙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一、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华黄帝王朝纪元前2698年建立 第一代首任黄帝姬轩辕首都有熊(河南新郑) 第二代长子姬玄嚣生子蟜极次子姬昌意帝子第2任姬己挚 BC2598年—BC2515年 第三代姬蟜极第3任玄帝姬颛顼BC2515—BC2437年 第四代第4任俈帝姬夋BC2437—BC2367年姬穷蝉生子敬康 第五代第5任姬挚BC2367—BC2358年第6任尧帝姬伊放勋 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 第六代姬句望 第七代姬桥牛 第八代姬瞽叟 第九代第7任舜帝姬姚重华BC2255—BC2208年 黄帝王朝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国491年 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 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 第2任姒启

第3任姒太康第4任姒仲康 第5任姒相第6任后羿(妻嫦娥)第7任寒浞 第8任姒少康 第9任姒杼 第10任姒槐 第11任姒芒 第12任姒泄 第13任姒不降 第14任姒扃 第15任姒廑 第16任姒孔甲 第17任姒皋 第18任姒发 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 大夏王朝共19王立国440年 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原都亳邑227年 第2任子外丙第3任子仲壬第4任伊尹 第5任子太甲 第6任子沃丁 第7任子太庚

第8任子小甲 第9任子雍己 第10任子太戊 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 第12任子外壬 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 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 第15任子祖辛 第16任子沃甲 第17任子祖丁 第18任子南庚 第19任子阳甲 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第21任子小辛 第22任子小乙 第23任子武丁 第24任子祖庚 第25任子祖甲 第26任子廪辛 第27任子康丁 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

中国5千年历史朝代表大全

(夏前21世纪)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前16世纪) 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殷,西周时期开始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春秋时期开始) 东周一开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就可以称霸,先后出现过齐桓公(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管仲为相)、晋文公(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军大败,晋文公称霸)、楚庄王(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七国联军伐楚,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军大败。楚庄王称霸)、宋襄公(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败)、秦穆公(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败,前623年秦穆公称霸西戎)5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然而在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公元前453年晋国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大户,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 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我国进入封建社会。(齐、楚、燕、韩、赵、魏、秦) 前230—前221年秦灭六国 前221年秦王改称始皇帝,建立郡县制。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李斯、赵高立二世皇帝。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梁起兵。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大破秦军。

中国历代首都列表(20210107001546)

中国历代首都列表 (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7元前2070年) 『黄帝」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 『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 『帝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尧』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舜』永济(今山西运城永济) 復】(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阳翟(今河南禹州)帝丘(今河南濮阳西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斟那(今河南洛阳偃师西)原(今河 南济源西北) 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 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商】(公元前1600年八公元前1046年)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亳(今河南郑州)嚣(今河南 郑州西 北)相(今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疽水北)邢 (今河北邢台)庇(今山东鄆城北、梁山西南)奄(今山东曲阜) 殷(今河南安阳)朝歌(今河南淇县) (公元前10繼年八公元前771年)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西 成周((今河南洛阳))犬丘((今陕西咸阳兴平东南) ((今陕西渭南华县)) (公元前770年乂公元前256年)雒邑(河南洛阳) !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八公元前221年) 『秦」: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雍 (今陕西凤翔东南)、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栋阳(今陕西西安 临潼东 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晋」: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新田(今山西侯马)、屯留(今 山西屯留县南)、端氏(今山西沁水东北) 『楚」: 徽太和东南) 『齐」: 『燕」: 侏」: 『鲁」: 『郑』: 『赵」:晋阳 邯郸) 临淄 临易 商丘 曲阜 新郑 蓟(今北京城西南) 、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 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邯郸(今河北

山东省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下学期2月份模拟考试试题

山东省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下学期2月份模拟 考试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共两卷,第I卷为选择题,满分45分,第II卷为非选择题,满分55分。时间共90分钟。请用2B铅笔和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作答,否则不得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15个小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西周时期,“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但是,春秋时期日益频繁的战争使军队对兵员的需求不断增加,“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以,打破国、野界限,开始向野人征兵。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平民政治的发展 B.社会转型的趋势 C.中央集权的确立 D.军功爵制的影响 2.汉武帝时期,曾用银锡合铸而成作价奇高的“白金三品”,专门向富商豪民发行。朝廷这种做法 A.意图是稳定金融秩序 B.有利于削弱地方势力 C.实现对铸币权的垄断 D.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3.唐初,“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唐玄宗时期,中书门下(政事堂)成了独立的宰相署,中书省与宰相府署分离,逐渐向“以中书舍人为长官的专门负责撰写制敕的机构”过渡。这一变化体现了 A.政治决策的随意独断 B.三省运行机制的退化 C.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D.三省地位的不断上升 4.宋代,书法帖学兴起,出现新画种(版画和年画),印染工艺也获得发展。这些新变化直接受益于 A.古典科技的进步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核心精神的嬗变 5.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多有“嗜奇好古”和“好奇尚诞”的性格与作风。由于古代的习俗和事物已不再是晚明日常生活经验构成的一部分,因而这种“嗜奇”和“尚诞”更多地表现为对异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习俗等的追求。明朝时期的“嗜奇”和“尚诞” A.冲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动摇了封建的正统思想 C.促使国人“开眼看世界” D.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进步 6.鸦片战争尚未爆发时,道光要求两广总督“上不可以失国体,下不可以开边衅”;当战局不利,谈判受挫时,道光帝又密谕耆英等大臣,“务须慎持国体,俯顺夷情,俾兵萌早戢,沿海解严,方为不负委任”。清朝统治者在“维护国体”与“俯顺夷情“之间的矛盾心理体现出 A.维护国家利益的主权理念 B.近代化道路上的摇摆不定 C.军事上遭受挫折后的无奈 D.坚持天朝体制的僵化立场 7 A.内地商埠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B.近代民族工业体系逐渐完备 C.沿海和内地区域发展日趋平衡 D.列强对边疆地区侵略日益加深 8.1922年12月,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通过了中国棉工业史上第一个集体限制生产的决议:“自(民国)11年12月18日起停止工作四分之一,以三个月为限,届时设市面仍无起色,

中国历代皇帝年表

中国历代皇帝年表 秦朝 秦国君主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秦国的君主,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前,秦国自秦非子开始,共有37位君主(包括秦始皇),其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是秦昭襄王,在位共56年。 秦国自西周初封邑起立国,至灭亡时,王三十三代 秦非子前891年~前858年在位34年 秦侯前857年-前848年在位10年 秦公伯前847年~前845年在位3年 秦仲前844年~前822年在位23年 秦庄公前821年~前778年在位44年 秦襄公前777年~前766年在位12年 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在位50年 秦静公(又作竫公,是中国春秋时代秦国人,为秦文公之长子,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他在文公四十八年时去逝,赐谥号为竫公,并改立竫公之长子赢立(秦宪公)为秦公爵位继承人) 秦宪公前715年~前704年在位12年 秦出子前703年~前698年在位6年 秦武公前697年~前678年在位20年 秦德公前677年~前676年在位2年 秦宣公前675年~前664年在位12年 秦成公前663年~前660年在位4年 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在位39年 秦康公前620年~前609年在位12年 秦共公前608年~前604年在位5年 秦桓公前603年~前577年在位27年 秦景公前576年~前537年在位40年 秦哀公前536年~前501年在位36年 秦夷公(是中国春秋时代秦国人,秦哀公之子,被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史记》称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为惠公。”,亦即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 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在位10年 秦悼公前490年-前477年在位14年 秦厉共公前476年-前443年在位34年 秦躁公前442年-前429年在位14年 秦怀公前428年-前425年在位4年 秦灵公前424年-前415年在位10年 秦简公前414年-前400年在位15年 秦惠公前399年-前387年在位13年 秦出公前386年-前385年在位2年 秦献公前384年-前362年在位23年 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 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 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 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

中国历史朝代首都列表

中国历代首都列表 【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公元前2070年) 『黄帝』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 『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 『帝喾』帝丘(今河南濮阳)、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尧』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舜』永济(今山西运城永济)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 阳翟(今河南禹州) 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 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亳(今河南郑州)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 相(今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 邢(今河北邢台) 庇(今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 奄(今山东曲阜) 殷(今河南安阳) 朝歌(今河南淇县)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 成周(今河南洛阳) 犬丘(今陕西咸阳兴平东南) 南郑(今陕西渭南华县)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雒邑(河南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秦』: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晋』: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新田(今山西侯马)、屯留(今山西屯留县南)、端氏(今山西沁水东北) 『楚』: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陈丘(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 『齐』:临淄(今山东淄博) 『燕』:临易(今河北雄县)、蓟(今北京城西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