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的时空观

辩证的时空观
辩证的时空观

科技·探索·争鸣科技视界

毛主席语录: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它的先头。

伟大导师列宁说:“怎样去寻找真理呢?怎样去弄清互相矛盾的意见和论断呢?”

“每有头脑的人都知道,如果某个问题引起了激烈的斗争,那么为了确定真理,就不要只看争论双方的声明,而要审查事实和元件,自行考察,看看有无证人的证词以及这些证词是否确实”。——

—引自《列宁选集》中文版第457-458页

从相对论创立时起,就有了不同的时空概念。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时间与空间能不能互换,成了讨论的常题。这就必须考察时间与空间概念的来源了。对于时间与空间的认识,主流界是认为是物质存在与运动的框架的,既然时间与空间都是物质存在与运动的框架,爱因斯坦把他们合成一体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这样很难解释空间的重叠与镶套,比如,一个大货车上装了一个集装箱,在集装箱内又装有套着的许多箱子,把这些箱子分别放置,几乎可以放满一个大院,可是却可以装在容量并不大的货车上。可使用空间压缩来解释吗?

我把我对时间与空间的看法叫做辩证的时空观,本文把时间与空间分别进行讨论。

1首先说说什么是空间

对于时间与空间的论述,科学家们已作过详尽的论述。爱因斯坦是从对时空观的批判上创立他的“狭义相对论”的。由于运用“狭义相对论”遇到了一些难题,不得不对时空观重新考查,要考查不妨走远一些。时间与空间常常放在一起进行讨论,就综合为时空观。

自从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以后,人们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从消极地适应环境向能动地改造环境过渡着。随着不断地变革现实,人类逐步积累了对事物越来越多的认识,经过分析比较,逐步建立了科学的理论,并用文字记载下来并传于后人。但由于科学的不发达和社会交往的稀少,各地的理论表述方式都不尽相同。社会的发展促使交换的产生,人们在交往中逐渐统一了认识。翻译工作之所以能够进行,就是使代表同一性质的词语具有同样价值。的确,“时间”与“空间”这些名词是人类强加于自然界的,自然界可以有它们另外的说法。它们的说法丝毫不影响我们的概念。如果人们能与自然界进行交流的话,那只要增加一种翻译就行了。人类把“时间”、“空间”这些名词强加于自然界,是人类交流思想的需要,是用语言代替物质的产物。语言一经确立,就给予它确切的含义,使用这些名词而改变这些名词的含义是不对的。

人们在实践中发现,一切物体都有一定的形状(开始人们只限于对刚性物体的认识),一切物体都在不断的变化。(开始只发现一些物体在发生变化,如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动植物的生老病死,岩石的风化等,包括位置和形状的变化)。这些变化有时表现的急骤些,有时表现的缓慢些。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开始是把两物直接地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这种比较方法已不能适应日益增多的需要,迫切需要一个比较的基准,这样长度单位就首先诞生了,原始的单位当然与现在的单位很不同。实际上在现在,各国的单位也不完全相同。比如有英制,公制,市制等不同量制。但达到目前这一步也是经历了不断统一的过程,有时还采用法律强制手段。如秦朝建国后第一件事就是统一度量衡。现今世界上逐步使用公制度量衡制度,将来有可能使用宇宙度量衡制度(如果别的星球有高等生物的话),如果有人把“速度”翻译成“时间”,而把“时间”翻译成“速度”或别的什么,只要表示物体同样的特性,那也没有什么不可。就像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有汉字,两国汉字的表意并不完全相同一样,但是不能乱用。

在古代,是没有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放眼看地面像一个平面。长度单位是在地面上比较物体的过程中诞生的。当发现地面不是平面而是曲面以后,长度单位并没有改变,而把两地间直线距离用弦长来表示,而把地面的测量结果看成弧长,原因就是长度单位是一个理想化了的一个比较基准。像众所周知的那样,巴黎国际度量衡标准局保管的米达原尺,在气温稍有变化时也会发生变化,但仍被人们采用作标准尺,而用一系列系数来反映这些变化。这是人们进行测量时要用实物作度量工具的,而实物与理想标准之间总是存在差距。有些人只看到用实物作测量基准,没想到实物只是理想基准的代用品。

宇宙中万物是不是处于同一个空间中,或是各物均有自己的空间,这是与狭义相对论争论的焦点。宇宙是无穷的,可能还有另外的空间,那待将来去认识。但能让我们认识的物体都处于同一个(重叠)空间中。因为只有同处于一个空间中物体之间才能相互作用,也才能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被我们认识。“狭义相对论”关于长度收缩的说法,就是把物体自己的空间收缩,而不影响观察者的空间。从运动的相对性考虑,如果以被测物体为参照系,那我们也在运动,我们也会收缩,可我们却无法觉查到这一点。为此,有些人引进运动学形状以与几何学形状,说改变的只是运动学形状。这样就把唯心主义带进人们的感觉。因为运动学形状是不可测度的,只是人们的感觉。

自然界的物质有很多属性,其中两个属性分别表示他的形态,与不断变化的特征。[空间]也只是物体形体的线度与他们的延伸的测量。几何是人们形象的描述物体形态的方法,至于使用什么几何体系,完全是个人自愿。在发现地面不是平面,而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后,有的人继续把它当成平面,有的人使用另外的表示方法表示地面为弧面。这样就有了不同的几何体系。我认为。在同一个坐标体系中,坐标轴都应该是平直的。现在有些几何体系使用弯曲的坐标轴,而且三个坐标轴的弯曲程度并不相同。这样的几何体系是不能广泛使用的,只能应用于特定环境中。

2接着来讨论时间

要点:时间一词来源已久,在经典物理学中,时间与空间是被认为是物质存在与运动的框架的,【没有时间与空间的运动是不可想象的】就是经典叙述。既然时间与空间都是框架,那把他们合并成一个也就应该是可行的,爱因斯坦就这样做了。从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后,对时间一词有了不同的看法,那就只有从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寻找时间的本来意义了。

时间表示的是物质运动或转化的过程,计量这个过程使用了周期信号,时钟是人们制造的周期信号,所以被人们广泛的利用来计量时

辩证的时空观

杨升山杨凤霞

(江苏南京211100)

【摘要】在讨论空间时往往与时间同时讨论。现在时空观已经进入第三阶段,经典物理学依据的经典时空观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物体运动与转化的框架,爱因斯坦的时空观认为物质各有各自的空间,但他们互不影响,表示为四维时空连续区。笔者认为,爱因斯坦的四维时空连续区只表示了光信号传递物体像信号的规律,并不是物体的真实运动规律,因而从人类的认识史出发,指出时间表示的是物体转化过程的,数值是物体转化过程与周期信号比较后的周期计数,空间表示的是物体形态。数值是与比较基准比较后的计数。不会有时空的互相转换,不存在时空的收缩与膨胀。

【关键词】时间;空间;时间的量度与空间的量度

作者简介:杨升山,男,汉族,河南孟州人,本科,党员,工程师,1970年8月从西安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分配到河北省邯郸市汉光机械厂工作,1980年调回老家孟州市到造纸厂工作,1997年在重组后的孟州市金驼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动力分厂工作,现已办了退休手续。在工作之余,钻研狭义相对论30余年。

科教前哨

科技视界科技·探索·争鸣

间。在现今的国际单位制中,使用光速来计量时间,也是认为光具有波动性,光波也是一种周期信号。当测量者手中拿着原子钟进行测量时,发射的光的速度的确是一个常数c。

尽管不同的时钟有不同的振动周期,只要把取样周期设定为与地球日的周期一致,就可以表示相同的时间。人们常把时钟的读数看成时间。也没有原则的错误。那就要知道,时钟为什么会有读数。时钟不过是人们制造的周期信号发生器与周期取样器的组合。时钟的读数,就是测量出的周期数与取样周期数的比值。本来是没有量纲的。当把它作为物体运动比较的基准时,给与了他一个量纲。使用不同的周期信号就有不同的量纲。【秒】是使用时钟进行量度过程时的量纲。这样在物理与数学计算中,就可以把它作为自变量来使用了。把光速作为时间的计量基准,是倒着使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一种做法,但不能推广应用。如果把时间看成随速度变化的量,那么微积分的公式中就不会这样简单了,就要把时间当成复合函数才行,要使用复合函数的运算公式了。

关键词汇:时间;周期运动;时钟

现在来看“时间”一词,“时间”也是在比较的实践中逐步产生的。现在世界上时间单位多种多样,没有像长度单位那样保留有逐渐统一的痕迹,但在民间,仍然能找到这样的痕迹。

现在,还能听到这样的语言,“×××走了一袋烟工夫了。”“他离开有一顿饭工夫。”这里所说的“一顿饭”、“一袋烟”表示“吃完一顿饭”、“吸完一袋烟”所用的时间。他们表示的时间虽不确切,但也能使人明白。在中国的古书中记载有以“一炷香”、“三更、五更”等表示时间的术语。就是现在,仍然有年、月、日、时、分、秒、等不同的表示时间的单位。考查这些单位的共性,它们都是可重复的。只不过有些是自然的,有些是人为的。

由于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发展是无限的,人们为了区分事物的矛盾运动,利用可重复出现的信号作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比较基准。周期信号就是不断重复的信号。用自然周期信号比用可复现的人为信号作基准有许多方便之处,又因自然周期信号的周期是有限长的周期,倍增与等分也较容易,记数也很方便,且有天然的周期信号可供使用。自然就被人们采用了。当然最明显的周期信号是地球的转动(当时认为是太阳在行走)。就有人提议把地球转一转定为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比较基准,取名为“一日”(即见到太阳一次)。也有人用类似的方法定月相的周而复始为“一月”,定寒暑的周而复始为“一年”。因“年”,“月”,“日”,都是时间的单位,继而出现了年、月、日之间的换算关系。虽然现在公历的月不表示月相的变化了,只是保留转化的痕迹。

就拿现在使用的时钟来说,就有许多种类,比如挂钟,手表,原子钟。在机械表盛行的年代,手表还要分快摆与慢摆,这些都使用周期运动来计量时间的,不同之处是取样的周期数目不同。

有了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以后,比较事物的变化过程就容易得多了。把这两个单位联系起来,导出了比较事物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

设立了比较单位后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解决度量方法,度量方法的改进和技能的提高,给区分事物带来了方便,但不能也没有改变原有基准单位的基本含义。比如,现在采用“原子钟”来记时,也没改变时间单位作为比较事物变化过程的基本含义。

“时间”和“空间”的单位名称又是随着认识的步步深入而逐渐变更的。如果仍然把见到太阳一次叫“一日”,天体上的“一日”与地球上的“一日”就不相等。如月亮上的“一日”就约等于地球上“一日”的27倍,而用“原子钟”计时就显不出差别。现在采用“原子钟”计时以后,在未有证据证明天体上“原子钟”计时与地球上“原子钟”计时有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认为天地间在时间上是无差别的。否则,人们会找到不受所处地位影响的新的计时方法。

在全球导航系统GPS的建设进程中,发现卫星上的原子钟与地面上的原子钟的时间读数略有差异,有人就说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效应引起的。人们做出了很多尝试,就是改变原子钟的振动频率来保持天地的时间进程相同。其实改变原子钟的取样周期数更简单易行。GPS的成功运行说明天地间可以有相同的时间计量数值。

从使用原子钟到现在,不止一次的设置【闰秒】就是证据。

另外,认识事物的主人是人,尽管各种生物各有不同的生物钟,我们还是可以不看各生物钟所指的时刻,而用我们手中的尺和钟来确定被测物体的变化速度。光速的测定也是如此进行的。我们不需要知道“光子”的所谓固有寿命,我们就可以测定“光子”的速度了。同样,测定π介子、μ介子等所谓基本粒子的速度也应该是这样。就是所谓基本粒子的【固有寿命】,也是与和它相对静止的原子钟的原子振动周期进行比较才得到的。

对于周期信号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情况下就会有不同的基准。

空间表示的是物体形体及其延伸,测量空间用的基准是直尺;时间表示的是物质变化过程,测量时间是用周期运动作为比较信号的,数值是物质的变化过程和周期信号比较后的周期记数与设定的取样周期数的比值。时钟只是人类制造的周期信号发生器,时钟的读数就是测量出的周期数与取样周期数的比值,并不是只有时钟指示的才是时间。

每个物质都有各自的时间和空间,人们为了能够比较,为了交流,为了区分物质,我们还是要有统一的时间和空间基准。理论是人创造的,有了文字,人们才能够广泛交流,我们用语言来表示物质,但不是语言就是物质,不要弄混了。时间基准与长度基准是人为设定的,只有有了测量基准,才会有数据产生,也才能从很多数据中整理出规律来。但是这些基准又是随着交流范围的扩展而不断变更的,这个可以从各国都有的市值单位看出来。自从进行国际交往后,就要使用国际单位制了。有没有宇宙单位制?在进行宇宙交流时也会产生。在现今的国际单位制中,使用光速来计量时间,也是看中了光具有波动性,波动就也是一种周期信号。当测量者手中拿着原子钟进行测量时,发射的光的速度的确是一个常数c。

结论: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主要方法是比较,认识物质的运动情况同样需要比较。运动是有过程的,这个过程被人们称为时间。量度这个过程是用一个已知的运动作为比较基准的,由于周期运动的周期计数方便,等分与倍增也容易,且有天然的周期信号可以使用,所以就把周期信号作为运动过程的比较工具了。

人们把这个比较基准使用于【一切运动】时,就需要这个基准具有延续性,顺序性和连续性。而且是单调的是不可逆转的。

物质的运动过程可以中断,也可以终止,只是用于比较的运动过程不能中断,不能终止,如果比较信号终止了或中断了,就可能有没有比较的部分运动过程,比较的结果就不真实了。

时间表示的是物体运动的过程,人们计量这个过程使用了周期信号作为计量工具,原来是用地球表面上出现一个竖杆的阴影最短时为一个计量单位的,后来发现这个单位有些长,也发现有其它的周期信号也可以做过程的量度工具,这些量度工具间就有了个换算关系。所以时间不具有唯一性。如果只为了自己使用不与别人进行交流,你完全可以设定自己使用的时间基准。

当人们把一个周期运动作为所有运动的比较基准时,就具有社会性了。但是,人们并不全部使用统一的时间基准,特别是需要进行保密的情况下,他们就可以制定他们使用的比较基准。所以时间只有在交流范围内具有社会性。

对于时间是不是具有绝对性,那要看与什么信号作为判断基准了。事实证明原子钟在高空时与地面上并不同步,所以原子钟的时间读数并不具有绝对性。

在现在的世界上,计量时间的方法是几种方法同时使用的。一日一日的计量方法是使用太阳照着地面上的一个竖杆在地面上的阴影长度最短时的次数,一月一月的计量方法(中国的农历)是计量月亮圆缺的次数,时钟的读数是时钟的周期是与他使用的取样周期数的比值。只不过表示相同的物质属性,他们是可以进行翻译的。取样周期数就是翻译的密码。

如果只有一种时间的计量方法,也就不会有【闰秒】、【闰月】、【闰年】的出现。而闰秒、闰月、闰年的出现,是把取样周期数取整数的结果,而把余数累计后就出现【闰】的现象了。

不同地点的时钟是不是读数相同,当然要对钟,问题是采取什么方法校对时钟。如果不在同一位置的两个时钟读数不同,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他们的振动周期相同,读数不同,那只要拨一下指针就行了;第二种,是它们的振动周期不同(这里不使用频率不同,因为频率中包含有时间因素),那就不能单靠拨动指针来使他们的读数一致了,就需要调整他们的振动周期,也可以调整他们的取样周期数,后者要简单一些。

要明白,时钟尽管有成千上万种,都是用他们的周期计数与他们使用的取样周期数来比较后得到时间读数的。取样周期数就是一个翻译密码。

人们对时间的定义不清楚,讨论起问题来各说各有理。很多情况下都是把时钟指示的数值看成唯一的时间。其实时间(下转第41页)

科教前哨

科技视界科技·探索·争鸣

(上接第12页)性、加快了程序的开发效率。

除此之外,在设计阶段采用了门面设计的思想。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严格遵照软件工程的思想,有效的避免了许多常见错误。

【参考文献】

[1]Thuan Thai,Hoang https://www.360docs.net/doc/f18274829.html,m..NET框架精髓[M].王敏之,译.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12.[2]Jesse Liberty,Dan Hurwitz.Programming https://www.360docs.net/doc/f18274829.html,中文版[M].第3版.瞿杰,赵立东,张昊,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

[3]David Flanagan.JavaScript权威指南[M].4版.张铭泽,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

[4]李兰友.Visual C#.NET程序设计[M].北方交大出版社,2004,4.

[责任编辑:周娜]

S

(上接第37页)的数值都是对过程进行量化的结果。

我们日常对会把看到日出一次记为一日,我国的航天员杨利伟在空中就看到了14次日出,如果把看到日出一次仍记为一日,就可以说他在空中生活了14日,而地面上的人都说他上天只有一日,这不是天上与地面有了不同的时间么?所以量化过程使用的比较基准非常重要,使用别的基准就可以避免这个现象。爱因斯坦所谓的时间的相对性,就是使用了不适当的比较基准(把光的速度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

3全文总结

自然界只有物质,这些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包括相互位置的变化)。人们把物质的形态及其延伸用空间的三维来描述,人们把变化的过程用时间来描述。时间与空间都人们描述物质的需要设定的。不是限制物质运动的框架。这就是我的时空观。

辩证的时空观与牛顿时空观、爱因斯坦的时空观不同,牛顿与爱因斯坦的时空观都认为空间是物质运动的框架,只是爱因斯坦认为是空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不同会发生不同的弯曲,牛顿时空观认为空间是平直的。辩证的时空观认为,时间与空间不再认为是物质存在与运动的框架,是为了对物质运动量化的需要设定的比较基准。

在物体的形态不随着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就可以简化为物体与时间两个坐标。

几何是人们为了量化物质运动设立的坐标体系,至于使用欧几里得几何或是使用非欧几何,全看交流的范围与个人的意愿,你也可以创立你的几何体系,要想进行与别人交流,就需要使用大家认可的几何体系。

物体的空间可以叠加,交叉,镶套,包容,时空的框架学说就解释不了空间为什么能够叠加、交叉与镶套。人们最初也是把物体形态的量度进行推广后说成空间是框架的形式的。

[责任编辑:周娜]

S

中国古代的宇宙时空观

中国古代的宇宙时空观 摘要:本文对于中国古代的时空观作出了一点简要的说明,包括宇宙的演化、时间观、空间观以及现代宇宙时空观的几个重要的发展理论,如红位移奇观、宇宙大爆炸论、宇宙稳态论和稳态论的崩溃。 关键词:宇宙的演化,时间观,空间观,红位移奇观,宇宙大爆炸,宇宙稳态论,稳态论的崩溃。 一、引言千百年来,人们都在寻找宇宙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正是因为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人类在其他许多问题的认识上也就没有得到澄清,甚至完全颠倒,以非为是,以妄为真。然而也因为人类的社会总是在前进着,所以这个问题也吸引了许多古圣先贤费心地研究,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论断——无论真妄或是否完美!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一直以其强盛的国家政权、辽阔的疆域国土、先进的封建文化、灿烂的古代文明, 独立特出于周围各国之上, 因此,中国古代圣贤留给我们后辈的对宇宙时空的资源也叹为观止! 本文尝试用概括的方法,简略叙述和探究一下中国古代的宇宙时空观。 二、中国古代的宇宙时空观 1、宇宙的演化从客观的宇宙的形态上说,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共有六种: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昕天说、穹天说、安天说。 盖天说:这是创立于商代的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的学说,认为天是帽子,地是棋盘,天圆地方,当然天比要地大一些了。看看中国历史上的主流钱币的形状,就可以轻易地理解盖天说了。 浑天说:创立于周朝,但东汉张衡为集大成者,制成了浑天仪,著有《浑天仪图说》。认为天是个鸡蛋,地是蛋黄,悬在天中间,日月星辰就像是在蛋壳上跑来跑去的小虫子。 宣夜说:宣夜者,彻夜不眠也,说明这是大量天文观察得出的结论。认为大地是一个球状实体,而日月星辰全是气体,漂浮于也是气体球的天空中。此说创立于周朝,比较著名的反映这一理论的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杞人忧天》。 昕天说:昕者,太阳运动也。此说是盖天说的改进型,认为天像一个车轮,会转动,所以天体在运行。 穹天说:穹者,房顶也。此说也是盖天说的改进型,认为天是一个球状的壳,而且还会转动,带动了天体运行。 安天说:安天者,天不动也。这是宣夜说的改进型,也是中国古代宇宙观中最接近现代思想的一种,认为天是不动的,是无边的,是永恒的,日月星辰各依轨道在天中运行,而球状的大地在天的中间转动,使我们觉得天是动的。 从宇宙的演化方面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不变说、循环论、演化说。 主张宇宙不变的,以《庄子知北游》记载的孔子师徒的对话为代表: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晋朝郭象注解这段话说:“言天地常存,乃无未有之时。”即是说,古时与现今一样,宇宙并不存在生成演化问题。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之说,亦可归于此类理论。 用循环论观点解释宇宙生成演化,这在《庄子》书中已有萌芽,佛教的传入,加重了这种倾向,最终形成了一套精致的宇宙循环论学说。《隋书经籍志》对 这一学说有所描述:“佛道天地之外,四维上下,更有天地,亦无终极。然皆有成有败。一成一败谓之一劫。自有此天地已前,则有无量劫矣。”这一学说对中国人影响颇大,在后世一些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意义及其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意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物质的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分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的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意识观:从起源上看,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从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与主管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提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表现在恢复性上,其中有短暂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上升的。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时间为人士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资本的划分及资本积累问题:资本的划分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的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华南理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随堂作业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单选题)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A 、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 、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 、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 、使人们一劳永逸答题:A. B. C. D. 参考答案:A 2. (单选题)世界观是()。 A 、关于世界的观点 B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 、世界上的所有观点 D 、世界大观的简称答题:A. B. C. D. 参考答案:B 3. (单选题)方法论是()。 A 、关于方法的理论体系 B 、一种方法 C 、方法和理论的对立统一 D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答题:A. B. C. D. 参考答案:D 4. (单选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D 5. (单选题)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C 6. (单选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 、 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 、 世界是物质的D 、 世界是统一的 答题:A. B. C. D. 参考答案:C 7. (单选题)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A 、辩证法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唯心主义的观点 D 、可知论的观点答题:A. B. C. D. 参考答案:D 8. (单选题)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A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4.3 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4.3.1 同时的相对性 光速相对于所有惯性系中的观测者以不变的速率传播,其惊人的结果是:时间一定是相对的。 1 “同时”的定义 设A 、B 两处发生两个事件,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发出两光信号,若在A 、B 的中心点同时收到两光信号,则A 、B 两事件是同时发生的。这就是用光前进的路程来测量时间,而这样定义的理由就是光速不变,这样的定义适用于一切惯性系。 2 爱因斯坦理想的 “火车对钟实验” 设有一列火车相对于站台以匀速向右运动,站台上的观测者测得当列车的首尾两点与站台上的A ,B 两点重合时,站台上的A ,B 两点同时发出一个闪光,所谓“同时”,就是两闪光同时传到站台上的中心点C 。但对于列车来说,由于它向右行驶,车上的中点先接到来自车头方(即站台上的A 点)的闪光,后接到来自车尾方(即站台的B 点)的闪光。于是对于列车上中点的观察者来说,A 点的闪光早于B 点。就是说,对于站台参照系是同时的事件,对于列车参照系就不是同时的,即事件的同时性是相对的。 在一个惯性系中的两个同时事件,在另一个惯性系中观测不是同时的,这是时空均匀性和光速不变原理的一个直接结果。 3 同时的相对性 设在惯性系S 中,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两事件,时空坐标分别为(x 1,0,0 ,t )和(x 2,0,0,t ),则根据洛仑兹变换式(4-4a ),有 2221'11c u c ux t t -- =, 2222'21c u c ux t t --=,即()012 2122 '1'2≠---=-c u x x c u t t 讨论 1 从上可知,在某一惯性系同时不同地发生的两个事件,在另一惯性系中观测则是不同时发生, 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同时相对性。同时相对性的本质在于在狭义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若u 沿x 轴正方向,且12x x ->0,则0' 1' 2<-t t ,可得出结论,沿

科学发展史上两种不同的时空观_哲学在爱因斯坦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2011年4月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Apr.2011第25卷第2期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25No.2 ●哲学研究 科学发展史上两种不同的时空观 ———哲学在爱因斯坦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张强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爱因斯坦相对论“钟慢尺缩”时空观的提出,从根本上颠覆了牛顿所建立的时空观,同时也大大深化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深入分析科学发展史上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可以发现爱因斯坦怀疑、批判、求实的科学精神以及兼容并蓄的哲学素养是其在科学上取得革命性突破的基础。 关键词:科学发展史;爱因斯坦;时空观;哲学 中图分类号:B016.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11)02-0020-04 收稿日期:2011-01-26 作者简介:张强,男,河南原阳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古代科技史博士生,新乡学院社会科学部教师。 时间、空间问题历来为哲学家和科学家所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和空间是建立科学、哲学体系的基础。牛顿、爱因斯坦作为各自时代的科学翘楚,对时间和空间问题当然是不能回避的。牛顿提出的“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的概念不但是构成其经典力学体系的基石,同时作为一种教条也深深影响了后来几个世纪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思想。爱因斯坦于1905年、1916年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理论提出了时间、空间的可变性,从根本上动摇了牛顿的时空概念,将人们引入到一个崭新的“世界”,新的哲学体系和科学技术体系也同时有了各自的自然科学基础。爱因斯坦取得的这一成就是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对爱因斯坦取得的这一划时代成就进行深层次的哲学分析,对现在的我们来讲也是极为有意义的。 一、牛顿的时间、空间观及其影响 作为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为创立自身的力学体系,牛顿在其举世名著《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一书中首先对时间、空间和运动做出了定义。 牛顿对时间做出两种划分:绝对的时间和表象的时间。绝对的、真实的和数学的时间,由其自身特性所决定,自身均匀地流逝,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Absolute,true,and mathematical time,of itself,and from its own nature,flows equably without relation to anything external.),又名延续;相对的、表象的和普通的时间是可感知和外在的(不论是精确的或是不均匀的)对运动之延续的量度,它常被用于代替真实的时间,如一小时、一天、一月、一年等。 绝对空间,由其自身特性所决定,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处处均匀、永不移动(Absolute space,in its own nature,without relation to anything external,re-mains always similar and immovable.)。相对空间是一些可以在绝对空间中运动的结构,或是绝对空间的量度,我们通过它与物体的相对位置而感知它,它一般被当做不可移动空间。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在形状与大小上相同,但数值上并不总相同。 运动:运动则有绝对运动(absolute motion)与相对运动(relative motion)之别。绝对运动是物体由一个处所迁移到另外一个处所,相对运动是由一个相对处所迁移到另外一个相对处所。……所谓相对静 02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概念从开始出现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1、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唯心主义完全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总是将物质规定为某种精神产物。其中,主观唯心主义将物质说成是某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则将物质归为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唯心主义的物质观是错误的。 2、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所谓旧唯物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世界上的万事都是由这些“原初物质”所构成,这些“原初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认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是其合理之处,其根本缺陷则在于:一是混淆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二是缺乏实证科学的依据,具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性质,故而称其为“朴素的”。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原子,从而认为原子的个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而且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是一个重大进步;但由于科学材料的不足和不懂得辩证法,它没能概括出各种物质形态最一般的共性,从而也不能提供对哲学物质范畴的科学认识。这决定了它不仅不能解释物质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而且无力回应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和唯心主义的诘难,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仍然陷入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A、列宁的物质定义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和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思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根本立场,贯彻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的客观实在。这就坚持了辩证唯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从而同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列宁的物质定义明确地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是普遍的、绝对的。这就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整个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运动宁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具有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所谓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两种特殊情形:其一是特定的事物之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的相

08.06自然辩证法题库

01、科学数学化先驱——毕达哥拉斯 02、世界的本原是气——阿拉克西米尼 03、世界的本原是数——毕达哥拉斯 04、万物的本原是水——泰勒斯 05、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 06、星空的立法者——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07、地层渐变假说——赖尔 08、人工合成尿素——维勒 09、进行化——查理·达尔文 10、电磁论——麦克斯韦 11、恩格斯所说的近代最伟大的运动基本定律——能量守恒转化定律 12、“唯能论”及“风吹幡动”表明了——运动有物质承担者 13、《唯物主义》的作者——列宁 14、生存就像一部戏剧,我们即是观众也是演员——玻尔 15、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系统科学 16、表明了有“时间之矢”的理论有——进化论、热力学第二定律 17、存在科学包括——牛顿力学、量子力学等经典理论 18、演化科学包括——进化论、热力学定律、系统科学等 19、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平衡是无序之源;进化就是有序——普里高津 20、进化的条件是——开放系统 21、宇宙热寂说的理论基础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 22、麦克斯韦妖证伪了哪个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 23、科学的社会学研究的开创者——默顿(《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 24、科学学的开创者——贝尔纳(《科学社会功能》) 25、分别对应了自然、社会发展史的著作是——《自然辩证法》、《资本论》 26、宇宙演化理论的始祖——阿拉克西曼德 27、自然说数学的语言——伽利略 28、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中我师指——柏拉图 29、古希腊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原子论 30、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亚里士多德(系统科学第一原理) 31、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生物进化理论的解决途径——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32、自然辩证法属于——科学技术哲学 33、恩格斯所说的“第一缺口”指——星云假说(哲学意义:自然界是发展变化的) 34、科学始于问题——波普尔 35、信息论的创立者——申农 36、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 37、控制论的创立者——维纳 38、培根是经验论者不是非理性主义者 39、费耶阿本德是非理性主义者 40、大科学时代的主要特征——建制化 41、可以证伪的一切命题不是科学——错 42、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 43、1453年中世纪结束的标志 44、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45、上帝从来不掷骰子——爱因斯坦(表明他是决定论者) 71、米利都三杰:泰勒斯、阿拉克希曼和阿拉克西米尼 72.揭开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引发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的科学著作是《天体运行论》。

大学物理第4章 狭义相对论时空观习题解答改

习 题 4-1 一辆高速车以0.8c 的速率运动。地上有一系列的同步钟,当经过地面上的一台钟时,驾驶员注意到它的指针在0=t ,她即刻把自己的钟拨到0'=t 。行驶了一段距离后,她自己的钟指到6 us 时,驾驶员瞧地面上另一台钟。问这个钟的读数就是多少? 【解】s)(10) /8.0(16/12 2 2 0μ=-μ= -?= ?c c s c u t t 所以地面上第二个钟的读数为 )(10's t t t μ=?+= 4-2 在某惯性参考系S 中,两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而时间间隔为4 s,另一惯性参考系S′ 以速度c u 6.0=相对于S 系运动,问在S′ 系中测得的两个事件的时间间隔与空间间隔各就是多少? 【解】已知原时(s)4=?t ,则测时 (s)56 .014/1'2 2 2 =-= -?= ?s c u t t 由洛伦兹坐标变换2 2 /1'c u ut x x --= ,得: )(100.9/1/1/1'''82 22 2202 21012m c u t u c u ut x c u ut x x x x ?=-?= --- --= -=? 4-3 S 系中测得两个事件的时空坐标就是x 1=6×104 m,y 1=z 1=0,t 1=2×10-4 s 与x 2=12×104 m,y 2=z 2=0,t 2=1×10-4 s 。如果S′ 系测得这两个事件同时发生,则S′ 系相对于S 系的速度u 就是多少?S′ 系测得这两个事件的空间间隔就是多少? 【解】(m)1064 ?=?x ,0=?=?z y ,(s)1014 -?-=?t ,0'=?t

0)('2=?- ?γ=?c x u t t 2c x u t ?=?? (m/s)105.182?-=??=?x t c u (m )102.5)('4?=?-?γ=?t u x x 4-4 一列车与山底隧道静止时等长。列车高速穿过隧道时,山顶上一观察者瞧到当列车完全进入隧道时,在隧道的进口与出口处同时发生了雷击,但并未击中列车。试按相对论理论定性分析列车上的旅客应观察到什么现象?这现象就是如何发生的? 【解】S 系(山顶观察者)瞧雷击同时发生,但车厢长度短于山洞长度,故未被击中。 'S 系(列车观察者)瞧雷击不同时发生。虽然车厢长度长于山洞长度,但出洞处先遭 雷击,入洞处后遭雷击,此时车尾已经进入山洞。故未被击中。 4-5 一飞船以0.99c 的速率平行于地面飞行,宇航员测得此飞船的长度为400 m 。(1)地面上的观察者测得飞船长度就是多少?(2)为了测得飞船的长度,地面上需要有两位观察者携带着两只同步钟同时站在飞船首尾两端处。那么这两位观察者相距多远?(3)宇航员测得两位观察者相距多远? 【解】(1))(4.5699.01400/12 2 2 0m c u l l =-=-= (2)这两位观察者需同时测量飞船首尾的坐标,相减得到飞船长度,所以两位观察者相距就是56.4 m 。 (3)上的两位观察者相距56.4 m,这一距离在地面参考系中就是原长,宇航员瞧地面就是运动的,她测得地面上两位观察者相距为 )(96.799.014.56/12220m c u l l =-=-= 所以宇航员测得两位观察者相距7.96 m 。 4-6 一艘飞船原长为l 0,以速度v 相对于地面作匀速直线飞行。飞船内一小球从尾部运

比较相对论时空观和牛顿经典时空观

比较相对论时空观和牛顿经典时空观,浅谈科学发展中的肯 定与否定 “天地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类生存于天地之间,漫步于时间长河,对于时间与空间的思考萦绕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时空观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在这其中相对论时空观和牛顿经典时空观是公认的科学史上有很大影响力的时空观,下面我就对这二者进行比较,谈一谈人类科学发展中的“肯定”与“否定”。 首先,从理论基础来看这两个时空观。这两个时空观是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牛顿的经典时空观是以经典力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时空观是以光速c不变为理论基础。 其次,从内容来看这两个时空观。由于二者理论基础的不同,这也就决定了这两个时空观内容的截然不同。这就像种下两个种类不同的种子,那最后长出来的东西肯定是不同的。这两个时空观对时间和空间与物质的关系看法不同。牛顿经典时空观是绝对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及其运动无关,时间坐标系和空间坐标系是完全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在不同的惯性系中保持不变,即时间空间观念与物质运动状态无关。而相对论时空观认为有物质才有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这两个时空观对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看法也不同。牛顿经典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彼此无关,独立各自。而相对论时空观则恰恰相反,它认为两个时间在不同的惯性系看来,它们的空间关系是相对的,时间关系也会是相

对的,时间和空间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彼此不可分解的整体,只有空间和时间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光速c是建立不同惯性系间的时间和空间变换的纽带。 毋庸置疑,事实是唯一的,然而这两个时空观却给出了迥然不同的答案。我们是不是能够肯定一方而否认另一方呢?我认为不能。虽然相对论时空观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我们不能否定牛顿经典时空观。它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自十七世纪,牛顿力学不断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以牛顿力学为基础建立了天体力学和应用力学等等。从地面上的各种物体运动到各种现代化交通工具以及天体的运动,都服从牛顿力学规律,这充分说明了牛顿力学规律的正确性。值得指出的是,牛顿的力学为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及其之后的机器生产准备了科学理论。马克思曾经认为,在十八世纪臻于完善的力学是“大工业的真正科学的基础。”毫无疑问,当时这个“科学的基础”的最主要而且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牛顿的力学。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和他的方法论使物理学在十八、十九世纪期间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那时理论物理学的纲领或规范。迄至今日,人们关于自然过程的物理认识都可以看作是牛顿思想的一种系统的发展。到十九世纪末,牛顿经典力学在解释新实验事实时遇到了困难。相对论的提出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揭露了时间和空间某种普遍而新颖的联系,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变革,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这两个时空观各有其各自的价值,没有谁对谁错,我们不能单纯的肯定与否定。这看似不符合逻辑,但在很多时候我们是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

唯物论

唯物论01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单选、多选) 1.表述方式——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精 神与自然界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哲学史上恩格斯第一次提出。 哲学基本问题是对客观世界的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和人类的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体现的关系的最高概括。 2.内容分析——其一,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决定谁(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3.决定因素——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的性质决定的。(①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因而也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②它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③它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与方向。) 4.辩证原理——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作出的辩证唯物主义 回答形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其基本表述为:物质第一

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对于意识具有决定作用;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二、哲学中的对立的两个基本派别(对哲学基本问题 第一方面的回答)(单选、多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基本类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都是旧唯物主义,其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无科学的实践观。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情感、意志)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无人身的观念、概念、理性)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 三、哲学中对立的两种认识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 方面的回答)(单选、多选)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2011年7月浙江自考真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全国201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试题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 )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标准 D.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空间是指( )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C.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3.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4.下列选项中,强调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 ) A.出污泥而不染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D.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5.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看( )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感觉-概念-感觉 D.实践-认识-实践 7.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因为真理具有( ) A.客观性 B.绝对性 C.全面性 D.相对性 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9.下列说法中,符合马克思主义检验真理标准观点的是( ) A.以实践的效果定是非 B.以伟人之言论定是非 C.以众人之意见定是非 D.以自己的认识定是非 第 1 页

相对论时空观

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摘要:相对论是近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支柱之一,是我们进入大学以来,第一次接触牛顿经典力学以外的新的理论体系。而狭义相对论中的时空观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让我们明白了牛顿时空观虽然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但却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是脱离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在麦克斯韦方程建立以及明确了光速的恒定性和最大性后这种把时间和空间看做作是脱离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观点显然不再正确。本文阐述了在狭义相对论下的时空观。通过分析牛顿时空观的不足之处来说明狭义相对论下时空观存在的道理,并最终阐释狭义相对论的本质即其本质是在牛顿的三维绝对空间上再加一维时间。通过本文的论述,有利于理解狭义相对论神奇而平凡的一面。 关键词:相对论光速不变洛伦兹变换式 牛顿在他的《原理》一书中写道:“绝对空间就其本质而言,是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的,它永远是相同的,不变的。绝对的、真实的数学时间,就其自身及其本质而言,是永远均匀地流动的,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 牛顿绝对时空观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但却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是脱离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这在当时引起了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思考和怀疑。在十九世纪中叶麦克斯韦方程建立后,绝对时空观更面临着严峻的局面。按麦氏方程中存在的常数c,表明电磁波或光在真空中沿各个方向均以不变的速度c传播,这与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发生了矛盾。因为据绝对时空观的经典速度合成定理,在不同惯性系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应在各个方向均相同。似乎只有在某一特殊参考系中,麦氏方程才取标准形式,光才在各个方向上均以c传播。人们曾引入“以太”假设,认为“以太”充满宇宙空间并绝对静止,光是“以太”介质中的波动。相应于“以太”的惯性系就是那个特殊参考系。然而,尽管人们赋予“以太”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性质,仍难自圆其说。且反复实验的结果都是否定的,根本发现不了“以太风”。相反却证明了在任何惯性系中光速都是不变的。迈克尔孙和莫雷原本是千方百计地想观察地球的运动对光的传播速度的影响,他们还认为光是一种在被称为“以太”的媒质中运动的波。这样,它的表现就应该像在池塘表面上运动的水波那样。 当时人们还认为,地球也是在穿过这种以太媒质运动的,很像是一艘在水面上运动的小船。在小船上的乘客看来,小船激起的涟漪朝着小船运动方向向前扩展的速度,要比涟漪向后扩展的速度慢一些,因为在前一种情况下要从涟漪原来的速度减去小船的速度,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却要把两个速度相加起来。我们把这叫做速度相加定理。但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却发现,地球的运动对光速根本没有任何影响,不管在哪一个方向上,光的速度都是完全相等的。这个奇怪的结果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想法:也许是非常不巧,在他们进行那个实验的时候,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哲学要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就要考察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上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事物、现象是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世界以 怎样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存在着和发展着。这是一切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 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社会、人类都是在物质 这一客观实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作为精神现象的意识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 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发展的物质的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 学说,是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前提,是正确解决一切哲 学问题的前提。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确立科学的物质观以及运动观和时空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前提。物质、运动、时空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历来是唯物主 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之一,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之 一。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 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 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依据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把唯物主义哲学划分 为三种形态,即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代表了对“物质” 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 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古代哲学家们从世界的“本原”、“基质”、“统一性”问题,引出了物质问题,并把火、水、土、“元气”、“原子”等所谓的“原初 物质”当做世界的本原。古代中国的“元气说”认为,一切有形的物体都由客观的元 气所生成,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 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不难看出,这些朴 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对客观世界穷根究底,试图说明 世界的物质性,在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猜测,在当时没 有也不可能被科学所证实;它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问题简单 化、片面化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 段。近代自然科学揭示: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而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 进一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近代科学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 人们由此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原子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 性,并进而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得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特性是一切物质的 特性的结论。这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同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自然科学为根据,并以此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反对宗教神学 和唯心主义,是对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深化和发展。但是,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 限制和缺乏辩证思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它把在质 上无限复杂多样的物质世界,仅仅归结为某种特殊的、简单的粒子(原子)在量的 组成上的不同,而看不到原子本身的质的多样性、复杂性,看不到原子也是不可穷 尽的;它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 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从而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关于物 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它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的物质统一性,没有把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及其特征,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里陷入 了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现代自然科 学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从而把哲学物质观推向现代 阶段。恩格斯对哲学的物质观做了唯物辩证的说明:“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 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物质是各种具体实 物的共性,物质范畴是从各种具体实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列宁确

马原多选题复习资料

、多项选择模拟练习 1.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ABDE)。 A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 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 D 时间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E 时间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2.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ABCDE )。 A 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 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 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 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E 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3.实践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有( AD ) A 人能认识客观规律 B 人能消灭客观规律 C 人能创造客观规律 D 人能利用客观规律 E 人能改变客观规律 4.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CE )。 A 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 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 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 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E 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5.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CD )。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6.在矛盾的同一性问题上,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在于(ABE )。 A 否认同一中包含差别和对立 B 认为同一是绝对的自身等同 C 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 D 否认有同一性的概念 E 把同一性和斗争性割裂开来,在绝对不相容中承认同一

牛顿绝对时空观和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观的统一

牛顿绝对时空观和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观的统一 殷业 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上海200234 yinye@https://www.360docs.net/doc/f18274829.html, 摘要:时空观是物理理论的基石,也是自然科学的基石,因为存在的一切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到爱因斯坦,每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都对时间和空间是什么做过回答,但这些答案还不是最终答案。本文分析了历史上存在的各种时空观,从笛卡尔的“物质空间”思想出发重新审视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通过分析说明:不同的“物质空间”中时间是不同的,从而获得了对牛顿绝对时空观和爱因斯坦相对时空观的统一认识。 关键词:虚空;物质空间;绝对时间;相对时间;相对论;牛顿力学 中图分类号:O41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时空观是物理理论的基石,也是自然科学的基石,因为存在的一切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1]到爱因斯坦[2],每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都对时间和空间是什么做过回答,但他们的答案还不是最终答案。以上四位伟人对时空的答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时间和空间只有一种,但以笛卡尔的“物质空间”思想[3,4,14]为基础的时空观中,时间和空间可分成两种,一种是“虚空”中的时间和空间,对应“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另一种是“物质空间”中的时间和空间,对应“爱因斯坦的相对时间和空间”,前一种时间是空间无关的,后一种时间是空间相关的,所以在“物质空间时空观”中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可以得到了统一,下面我们对这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1. 虚空和物质空间 牛顿在“原理”[1]中阐述的绝对空间是:“绝对空间就其自身特性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处处均匀,永不移动”。牛顿的绝对空间有如下几层含义,(1)绝对空间是真实感知空间的抽象;我们可以设想一个玻璃围成的正方体,假设这个玻璃正方体相对绝对空间静止,将玻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考前总复习(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部分 物质的定义,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在时空中运动(162)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运动的五种形式; 意识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与客观应做到具体地历史地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 唯物辩证法部分 学会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联系具有五个特点(164)

掌握三大规律的内容及实践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170)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实践观(170)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定义、特征、基本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的本质(172)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及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 真理(定义、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7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社会的本质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社会发展规律、动力和历史创造者,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过程、条件(186),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 这本教材共十五章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两大理论成果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自第五章至第十五章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单选)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简答)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