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第7版)

神经病学(第7版)
神经病学(第7版)

脑电图:

1特殊电极

(1)蝶骨电极:将小锈钢针灸针作为电极,在耳屏切迹前1.5?3.0cm,颧弓中点下方2cm垂直刺入4~5?n进行记录。该方法与常规方法比较可明显提高颞叶癫痫脑电图诊断的阳性率。

(2)鼻咽电极:主要用于检测额叶底部和颞叶前内侧的病变,但因易受呼吸和吞咽动作影响,而且患者有明显的不适感而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

(3)深部电极:将电极插人颞叶内侧的海马及杏仁核等较深部位进行记录。主要用于癫痫的术前定位,属非常规的检测方法,其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和感染。

脑电图的描记

(1)脑电图的描记和诱发试验脑电阌的描记要在安静、闭眼、觉醒或睡眠状态下进行记录’房间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常采用诱发试验提高脑电图的阳性率。常用的诱发方法及临床意义如下:

⑴睁闭眼诱发试验:主要用于了解a波对光反应的情况,方便易行,是常规的诱导方法。其操作为在描记中嘱受检者睁眼,持续5秒后再令其安静闭眼,间隔5~10秒后再重复,一般连续做2?3次。睁眼后a节律抑制,闭目后恢复正常或增强为正常反应c

(1)过度换气:其原理足让患者加快呼吸频率和深度,引起短暂性呼吸性碱中毒’使常规检测中难以记录到的、不明显的异常变得明显。过度换气频率一般为20?25次/分,持续时间通常为8分钟,检査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任何不适反应,如头痛及肢端麻木等,一旦EEG 上出现痫性放电最好停止过度换气,以免临床上出现癫痫发作。儿童过度换气时出现对称性慢波可为正常反应,成人则应视为异常:过度换气时出现痫样放电、节律异常、不对称性反应均应被视为异常。

(2)闪光刺激:方法是将闪光刺激器置于受检者眼前20~30cm处,刺激光源给予不同频率的间断闪光剌激,每种频率刺激10~20秒,间歇10-15秒后更换刺激频率,观察脑波有无变化。闪光刺激是EEG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特别是对光敏性癫痫具有軍要价值。

⑷睡眠诱发试验:通过自然或药物引起睡眠诱发脑电图异常。主要用于清醒时脑电阁正常的癫痫患者,不合作的儿童及精神异常患者。半数以上的癫痫发作与睡眠有关,部分患者在睡眠中发作,因此睡眠诱发试验可提高EEG检查的阳性率,尤其对夜间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更适用:睡眠EKG记彔时间一般在20分钟以上,最好为整夜睡眠记录,

(5)其他:包括药物诱发等,常用的致痫药物有戊四氮和贝美格等静脉注射,目前临床匕已经很少应用。

(2)正常EEG

⑴正常成人E EG:在请醒、安静和闭眼放松状态下,脑电的基本节律为8-13H z的α节律, 波幅为20?100uV,主要分布在枕部和顶部;β活动的频率为14~25Hz,波幅为5~20 uV,主要分布在额叶和颞叶;部分正常人在大脑半球前部可见少量4?7Hz的θ波;频率在4Hz 以下称为δ波,清醒状态下的正常人几乎没有该节律波,但入睡可出现,而且由浅入深逐渐增多。频率为8Hz以下的脑电波称为慢波

(2)儿童EE G:与成人不同的是以慢波(少于8Hz)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波逐渐减少,而a波(8-13Hz)逐渐增多,14?18岁接近于成人脑电波

⑶睡眠E E G:根据眼球运动可分为:

(1)非快速眼动相(non-mpid eye irmvRtnetil.,NKKM):①第1期(困倦期),1清醒状态向睡眠期过渡阶段,a 律逐渐消失,被低波幅的慢波取代,在顶部出现短暂的高波幅双侧对称的负相波称为“V ”波;②第2期(浅睡期),在低波幅脑电波的基础上出现睡眠纺锤波(12-14Hz );③第3、4期(深睡期),笫3期作睡眠纺纺锤波的基础上出现高波幅慢波(δ波),但其比例在50%以下;第4期睡眠纺锤波逐渐减少至消失,δ波的比例达50%以上

2)快速眼.动相(ftipid (.'ye ..itinv.eme.nl,KEMh从NREM第4期的高振幅.δ波为主的脑电图. 变为以低波幅δ波与间歇出现的低波幅a波为主的混合频率脑电图,其a波比清醒时慢1-2Hz,

混有少量快波。

(3)常见的异常EEG

(1)弥漫性曼波:活动为弥漫性慢波.是常见的异常表现无特异性。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弥漫

性脑损伤、缺血性脑病、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脱髓鞘性脑病等。

(2)局灶性慢波;是局部实质功能障碍所致。见于局灶性癫痫、单纯疱瘘脑炎、脑脓肿、局

灶性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等。

(3)三相波:迎常为中至高振幅,频率幅为l.3~2.6Hz的负一正一负或正一负一正波。主要

见于CreMtzfpldt-Jakoh病I:€JD)JJ丨:性脑病和其他匣因所致的中毒代谢性脑病。

⑷癫痫样放屯

!)棘波:突发-过性顶端为尖的波形,持续20~70毫秒,主要成分为负相,波幅多变,典型棘波.

上升支陡峭,下降支可有坡度,常见于癲痫

尖波:波形与棘波相似,仅时限宽于棘波,为70-200毫秒,常为负相波幅100-200 uV。

常见于癫痫。

(2)3Hz棘慢波综合:—个棘波继之以一个慢波,易为过度换气诱发,常见于典型失神发作=

(3)多棘波:两个以上高幅双相棘波设节律性出现常见于肌阵挛及强直阵挛发作。

(4)尖慢复合波:由一个尖波及其后的慢波组成,见于癫痫发作。

(5)多棘慢复合波:一个以上棘波随之一个慢波,频率为2~3H Z,常为散在单个

出现,两侧同步对称,常见于肌阵挛癫痫:

(6)高幅失律:为高波幅的尖波、棘波发放,然后有一电活动静止期。见于婴儿痉挛、苯丙

酮酸尿症等患者。

50%以上患者在癫痫发作的间期记录到癲痫样放电,放电的不同类型则通常提示不同的癫痫

综合征,如多棘波和多棘慢复合波通常作有肌阵挛,见于全身性癫痫和光敏感性癫痫等。双侧同

步对称每秒3次、重复出现的高波幅棘慢复合波提示失神发作。

常见的正常及异常脑电图波形如图5-9。

5. EEG的临床应用EEG检査主要用于癫痫的诊断、分类和病灶的定位上,对区别脑部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和弥漫性或局限性损害以及脑炎、中毒性和代谢性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病等的诊断均有辅助诊断价值。

脑磁图

MEG的工作原理是使用SQUID多通道传感探测系统,探测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电流形成的生物电磁场。与EEG比较,前者有良好的空间分辨能力,可检测出直径小于3.0mm的癫痫灶,定位误差小,灵敏度高,而且可与MRI 和CT等解剖学影像信息结合进行脑功能区定位和癫痫放电的病灶定位,有助于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但因为该检查价格昂贵,目前仅少数医院应用。

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是神经系统在感受外来或内在刺激时产生的生物电活动。绝大多数诱发电位(乂称信号)的波幅很小,仅0.1-20 pV,湮没在自发脑电活动(波幅25~80 uV) 或各种伪迹(统称噪声)之中,必须采用平均技术与叠加技术:即给予重复多次同样刺激,使与刺激有固定时间关系(锁时)的诱发电活动逐渐增大而显露^目前能对躯体感觉、视觉和听觉等感觉通路以及运动通路、认知功能进行检测n

1)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n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 SEP 是刺激肢体末端感觉神经在躯体感觉上行通路不同部位记录的电位3SEP起源于周围神经中直径较大的快速传导的有髓传入纤维.S E P评估周围神经及其近端(例如神经根)、脊髓后索、脑干、丘脑及皮质感觉区的功能状态。

1)检测方法:刺激电极置于周围神经干体表部位。常用的刺激部位为上肢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下肢的胫后神经和腓总神经等s

2)波形的命名:SEP各波的命名原则是极性+正常平均潜伏期(波峰向下为P,向上为N),例如潜伏期为21毫秒,波峰向上的波称为N21。

⑶SEP异常的判断标准和影响因素:SEP异常的判断标准:①潜伏期> 平均值+3个标准差;②波幅明显降低伴波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③双侧各相应波幅差值>50%。影响因素主要是年龄、性别和温度、身高。检测中应注意肢体皮肤温度应保持在34℃左右。

(4)SEP的临床应用:可用于各种感觉通路受损的诊断和客观评价,主要用丁-吉兰一巴雷综合征(GBS)、颈椎病、后侧索硬化综合征、多发性硬化(MS)、亚急性联合变性等,还可用于脑死亡的判断和脊髓手术的监护等_

2)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 VEP是对视神经进行光刺激时,经头皮记录的枕叶皮质产生的电活动c

(1)检测方法:检测方法有模式翻转刺激技术诱发

VEP (patlem 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PR

VEPJ和闪光刺激VEP。 PRVEP的优点是波形简单易于分析,阳性率高和重复性好。而闪光刺激VEP受视敏度影响小,

适用于PRVEP检测不能合作者。

(2)波形命名:PRVEP由NPN组成的三相复合波,分别按各自的平均潜伏期命名为N75、P100

和N145。正常情况下 P100潜伏期最稳定而且波幅高,是最为可靠的成分,是分析VEP时最常用的波形

图5-10视觉诱发电位A正常VEP:B:双侧P100对称B.异常

VEP:P100潜伏期显著延长

(3)VEP界常的判断标准和影响因索:VEP异常的判断标准:①潜伏期> 平均值+3SD;②波幅<3uV以及波形分化不良或消失;③两眼间P100潜伏期差值大于8?10毫秒e VEP主要受视力、性别和年龄的影响。

(4)VEP的临床应用视通路病变,特别对多发性硬化(MS)患者可提供早期视神经损害的客观依据。

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hrainsl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 BAEP指耳机传出的短声刺激听神经经头皮记录的电位BAEP不受受试者意识状态的影响

1)波形命名:正常BAEP通常由5个波组成,依次以罗马数字命名为I、Ⅲ、Ⅳ、IV和V。

2)BAEP异常判断标准:①各波潜伏期延长 > 平均值+3SD,和(或)波间期延长 > 平均值+3SD;②波形消失或波幅1 / V 值>200%;③(Ⅲ~ V)/( I ~ Ⅲ) > 1.0。

3)BAEP的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客观评价听力、脑桥小脑脚肿瘤、多发性硬化(MS)、脑死亡的诊断、手术监护等。

4)运动诱发电位(,MEP) MEP包括电刺激以及磁刺激。磁刺激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指经颅磁刺激大脑皮质运动细胞、脊神经根及周围神经运动通路,在相应的肌肉上记录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MEP的主耍检测指标为各段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

5)检测方法:上肢MEP检测是将磁刺激器置于上肢对应的大脑皮质运动区、C7棘突和Erb点在拇短展肌等肌肉上记录诱发电位;下肢MEP测定是将磁刺激器置于下肢对应的大脑皮质运动区、L4棘突及胭窝,在胫前肌和伸趾短肌上记彔诱发电位。

(1)异常的判断标准及影响因素:异常的判断标准为:各波潜伏期或CMCT延长>平均值+ 2.58SD、上肢易化化状态下波形消失。各波潜伏期与身高有明显的相关性;CMCT 与身高无相关性。

⑶MRP的临床应用:主耍用于运动通路病变的珍断,如多发性硬化、肌萎缩侧索硬化、脊髓型颈椎病、脑血管病等。

5)事件相关电位(eveii!-reliitwl potential ,ERP) ERP指大脑对某种信息进行认知加工、记忆和思维等)时,通过叠加和平均技术在头颅表面记录的电位。ERP主要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电生理变化,ERP中应用最广泛的是P300电位。

1)检测方法:将能区分开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觉刺激随机编排成刺激序列,小概率不规律出现的刺激称为靶刺激,另一种为非靶刺激。受试者选择性注意靶刺激,在靶刺激呈现后约250~500毫秒内从头皮上记录的正性电位称为P300。

2)P300检查的注意事项:受试者必须保持清醒状态,瞌睡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影响,P300检查的结果。

3)P300电位的影响因素:P300潜伏期与年龄呈正相关,波幅与年龄的关系尚不肯定,但70 岁以后波幅逐渐降低。

4)P300检查的临床应用:用于各种脑部疾病(包括痴呆、帕金森病、抑郁症、乙醇中毐等)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

的评价。

四、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

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和神经传导速度是神经系统的重要辅助检查,两者通常联合应用其适应证是脊髓

前角细胞及以下病变,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病变的诊断。肌电图包括常规肌电图、运动单位计数、

单纤维肌电图等;广义的神经传导速度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F波、H反射以及重复神经电刺激

等,通常意义的神经传导速度主要指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1 肌电图肌电图或常规EMG,指用同心圆针电极记录的肌肉安静状态下和不同程度随意收缩状态下各种电活动的一种技术。

(1)正常EMG

静息状态:观察插入电位,针电极插入肌肉时引起的短暂电位发放即插入电位,停止移动针电极时插入电活动也迅速消失,于300毫秒左右恢复静息状态。

2)轻收缩状态:观察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MUAP),它是单个前角细胞支配的所有肌

纤维同步放电的总和。就MUAP的时限、波幅、波形及多相波百分比而言,不同肌肉各有其不同的正常值范围。

图5-11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s)

A.正常MUAP(右拇短展肌记录)B神经源性损害时MUAP表现(右拇短展肌记录):MUAR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及多相波百分比增高C.肌源性损伤时 MUAP表现(右三角肌记录):MUAP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及多相波百分比增高注:图中100uV为电压,1.1和1等数字为MUAP的序号

3)大力收缩状态:观察募集现象,即观察肌肉在大力收缩时运动电位的多少及其发放频率的快慢、正常情况下,大力收缩时肌电图上呈密集的相互重叠的难以分辨蕋线的许多运动电位,即为干扰相

异常EMG

插入电位的改变:插入电位减少或消失见于严重的肌肉萎缩、肌肉纤维化和脂肪组织浸润以及肌纤维兴奋性降低等。插入电位的延长或增多提示肌肉易激惹或肌膜不稳定,见于失神经支配的肌肉或炎性肌病异常自发电位:①纤颤电位(.fibrillation potential),由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增髙或肌肉细胞膜电位的稳定性下降所致的单个肌纤维的自发放电。纤颤电位多呈双相’起始为正相,后为负相,时限1~2毫秒.波幅20-200 uV ,频率2~30Hz ,声音为尖而高调的嗒塔声。见于神经源性损害和肌源性损害

②正锐波:其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同纤颤电位;为一正相尖形主峰向下的双相波,形似“V”字形,时限10?100毫秒,波幅差异很大,一般为50~200uV,频率4~10Hz,声音呈遥远的雷鸣样音。

③束颤电位(fasciciilation potential),指在安静的时候出现单个或部分运动单位电位支配肌纤维的自发放电.波形与正常的运动单位类似,见于神经源性损伤

④其他:例如复合重复放电(complex repetitive dischargesCKD )和肌颤搐(myokymia )电位。

肌强直放电:与安静时肌膜氯离子通透性减小有关,多见于肌肉自主收缩或受机械刺激后:波幅通常为10uV ?lmV,频率为25~100Hz。放电过程中波幅和频率逐渐衰减,扩音器可传出“飞机俯冲或摩托车减速”样声音。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肌强直。

异常MUAP:①神经源性损害表现为M IUAP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及多相波百分比增高,见于脊髓前角细胞病变、神经报病变、神经丛和周围神经病等;②肌源性损害:表现为M U A P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及多相波百分比增高,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炎性肌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肌病。

异常幕集相:①单纯相:指肌肉大力收缩时,参加发放的运动单位数量明显减少,在肌电图上表现为单个独立的电位,见于神经源性损害;②病理干扰相:肌纤维变性或坏死使运动单位变小,在肌肉大力收缩时参与募集的运动单位数量明显增加表现为低波幅干扰相,被称为病理干扰相,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肌源性损害;③混合相:参加发放的运动单位数量部分减少,大力收缩吋相互重叠的运动单位电位的密集程度较干扰相稍有降低,基线部分可分辨,即为混合相,可见于神经源性损害。

EMG的临床应用:EMG主要用于神经源性损害和肌源性损害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结合神经传导速度的结果,有助于对脊髓前角细胞、神经根和神经丛病变进行定位四肢、胸锁乳突肌和脊旁肌EMG对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神经传导速度是用于评定周围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通常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 )的测定。

(1)测定方法

MCV测定:①电极放置:刺激电极置于神经干,记录电极置于肌腹,参考电极置于肌腱;参考电极置于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之间;②MCV的计算:超强刺激神经干远端和近端,在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上。记录到2次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测足其不同的潜伏期,用远端和近端之间的距离除以两点间潜伏期差,即为神经的传导速度(图5-12)。计算公式为:神经传导速度(m/s)=两点间距离(nn) X 10/两点间潜伏期差(ms)。波幅的测定通常取峰一峰值。

SCV测定:⑴电极放置:刺激手指或脚趾末端,顺向性地在近端神经干收集(顺向法),或刺激神经干而逆向地在手指或脚趾末端收集(逆向法);地线固定于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之间;②SCV计算:记录潜伏期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 SNAP),用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除以潜伏期为SCV。

(2)异常NCV及临床意义:MCV和SCV 异常表现为传导速度减慢和波幅降低,前者主要反映髓鞘损害,后者为轴索损害。

(2)N CV的临床应用:NCV的测定用于各种原因的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够发现周围神经病的亚临床病灶,能区分是轴索损害还是髓鞘脱失;结合EMG 可以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源性损害等。

(2)正常EEG (1)

(3)常见的异常EEG (2)

脑磁图 (3)

诱发电位 (3)

重复神经电刺激(repeating nerve electric stimulation,RNES) RNES指超强承复刺激神经干后在相应肌肉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是检测神经肌肉接头功能的重要手段。RNS可根据刺激的频率分为低频(在5Hz) RNS和高频(10~30Hz) RNS。

测定方法:①电极放置:刺激电极置于神经干,记录电极置于该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地线置于两者之间;②神经和肌肉的选择:临床通常选择面神经支配的眼轮匝肌、腋神经支配的三角肌、尺神经支配的小指展肌。高频刺激通常选用尺神经。

正常值的计算和异常的判断:确定波幅递减是计算第4或第5波比第1波波幅下降的百分比;波幅递增是计算最高波幅比第1波波幅上升的百分比。正常人低频刺激波减低在10%-15%以内(图5-13A),高频刺激波幅减低在30%以下,而波幅增加在50%以下。低频波幅减低> 15%(部分定为10%)和高频刺激波幅减低>30%为异常,称为波幅递减;高频刺激波幅增加 >100% 为异常称为波幅递增。

百度文库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图5-13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K X S)(左尺神经记录,2Hz)

A 正常低频RNS B.异常低频R NS:

第5波较第1波波幅递减15%以上,见于重症肌无力患者

RNS的临床意义:检测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状态.主要用于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以及和Lamhert-Eaton综合征的鉴别,重症肌无力表现为低频或高频刺激波幅递减;而后者表现为低频刺激波幅递减,高频刺激波幅递增。

(完整word版)神经病学第七版

第一单元神经病学概论 第一节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锥体外系统以及小脑系统四个部分组成。 一、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一)解剖生理 中央前回——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合称锥体束)——放射冠——分别通过内囊后肢及膝行。 皮质脊髓束——大脑脚底中3/5——脑桥的基底部——延髓的锥体 1锥体交叉处——大部分锥体纤维交叉到对侧脊髓侧索——皮质脊髓侧束——终止于脊髓前角。 2小部分纤维在锥体交处不交叉,直接下行,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各个平面上陆续交叉止于对侧前角。 皮质干束在脑干各个脑神经运动核的平面上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各个脑神经运动核(除了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大脑皮层的支配)。 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其发出的神经轴突,(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是指挥系统,下运动神经元是执行系统。

(二)临床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急性严重的病变(如急性脑血管病或急性脊髓炎),脊髓休克期,可以表现为软瘫。休克过后即逐渐转为硬瘫。 例题1:符合中枢性瘫痪的临床特征是(2000)ZL】 A.肌群瘫痪为主 B.有肌萎缩 C.肌张力增高 D.腱反射消失 E.无病理反射 答案:C 例题2:周围性瘫痪也称为(2004)【ZL】 A.周围神经损害性瘫痪 B.脊髓前角细胞损害性瘫痪 C.皮质运动中枢损害性瘫痪 D.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性瘫痪 E.脊髓损害性瘫痪 答案:D (三)定位诊断 1.皮层:损伤——单瘫(对侧对应部位):病变刺激性,对侧相应部位阵发性抽搐(相应部分扩散——杰克逊) 2.内囊锥体束——对侧偏瘫,丘脑皮质束,故该处损害——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及视放射——对侧同向偏盲,称“三偏”征。 例题1:右侧内囊后肢(后脚) A

神经病学(第7版)

脑电图: 1特殊电极 (1)蝶骨电极:将小锈钢针灸针作为电极,在耳屏切迹前1.5?3.0cm,颧弓中点下方2cm垂直刺入4~5?n进行记录。该方法与常规方法比较可明显提高颞叶癫痫脑电图诊断的阳性率。 (2)鼻咽电极:主要用于检测额叶底部和颞叶前内侧的病变,但因易受呼吸和吞咽动作影响,而且患者有明显的不适感而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 (3)深部电极:将电极插人颞叶内侧的海马及杏仁核等较深部位进行记录。主要用于癫痫的术前定位,属非常规的检测方法,其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和感染。 脑电图的描记 (1)脑电图的描记和诱发试验脑电阌的描记要在安静、闭眼、觉醒或睡眠状态下进行记录’房间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常采用诱发试验提高脑电图的阳性率。常用的诱发方法及临床意义如下: ⑴睁闭眼诱发试验:主要用于了解a波对光反应的情况,方便易行,是常规的诱导方法。其操作为在描记中嘱受检者睁眼,持续5秒后再令其安静闭眼,间隔5~10秒后再重复,一般连续做2?3次。睁眼后a节律抑制,闭目后恢复正常或增强为正常反应c (1)过度换气:其原理足让患者加快呼吸频率和深度,引起短暂性呼吸性碱中毒’使常规检测中难以记录到的、不明显的异常变得明显。过度换气频率一般为20?25次/分,持续时间通常为 8分钟,检査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任何不适反应,如头痛及肢端麻木等,一旦EEG上出现痫性放电最好停止过度换气,以免临床上出现癫痫发作。儿童过度换气时出现对称性慢波可为正常反应,成人则应视为异常:过度换气时出现痫样放电、节律异常、不对称性反应均应被视为异常。 (2)闪光刺激:方法是将闪光刺激器置于受检者眼前20~30cm处,刺激光源给予不同频率的间断闪光剌激,每种频率刺激10~20秒,间歇10-15秒后更换刺激频率,观察脑波有无变化。闪光刺激是EEG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特别是对光敏性癫痫具有軍要价值。 ⑷睡眠诱发试验:通过自然或药物引起睡眠诱发脑电图异常。主要用于清醒时脑电阁正常的癫痫患者,不合作的儿童及精神异常患者。半数以上的癫痫发作与睡眠有关,部分患者在睡眠中发作,因此睡眠诱发试验可提高EEG检查的阳性率,尤其对夜间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更适用:睡眠EKG记彔时间一般在20分钟以上,最好为整夜睡眠记录, (5)其他:包括药物诱发等,常用的致痫药物有戊四氮和贝美格等静脉注射,目前临床匕已经很少应用。 (2)正常EEG ⑴正常成人E EG:在请醒、安静和闭眼放松状态下,脑电的基本节律为8-13H z的α节律, 波幅为20?100uV,主要分布在枕部和顶部;β活动的频率为14~25Hz,波幅为5~20 uV,主要分布在额叶和颞叶;部分正常人在大脑半球前部可见少量4?7Hz的θ波;频率在4Hz以下称为δ波,清醒状态下的正常人几乎没有该节律波,但入睡可出现,而且由浅入深逐渐增多。频率为8Hz以下的脑电波称为慢波。 (2)儿童EE G:与成人不同的是以慢波(少于8Hz)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波逐渐减少,而a波(8-13Hz)逐渐增多,14?18岁接近于成人脑电波 ⑶睡眠E E G:根据眼球运动可分为: (1)非快速眼动相(non-mpid eye irmvRtnetil.,NKKM):①第1期(困倦期),1清醒状态向睡眠期过渡阶段,a 律逐渐消失,被低波幅的慢波取代,在顶部出现短暂的高波幅双侧对称的负相波称为“V ”波;②第2期(浅睡期),在低波幅脑电波的基础上出现睡眠纺锤波(12-14Hz );③第3、4期(深睡期),笫3期作睡眠纺纺锤波的基础上出现高波幅慢波(δ波),但其比例在50%以下;第4期睡眠纺锤波逐渐减少至消失,δ波的比例达50%以上= 2)快速眼.动相(ftipid (.'ye ..itinv.eme.nl,KEMh从NREM第4期的高振幅.δ波为主的脑电图. 变为以低波幅δ波与间歇出现的 低波幅a波为主的混合频率脑电图,其a波比清醒时慢1-2Hz,混有少量快波。 (3)常见的异常EEG (1)弥漫性曼波:活动为弥漫性慢波.是常见的异常表现,无特异性。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弥漫性脑损伤、缺血性脑病、脑膜炎、中 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脱髓鞘性脑病等。 (2)局灶性慢波;是局部实质功能障碍所致。见于局灶性癫痫、单纯疱瘘脑炎、脑脓肿、局灶性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等。 (3)三相波:迎常为中至高振幅,频率幅为l.3~2.6Hz的负一正一负或正一负一正波。主要见于CreMtzfpldt-Jakoh病I:€JD)JJ 丨:性脑病和其他匣因所致的中毒代谢性脑病。 ⑷癫痫样放屯

神经病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神经病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时间:三年 二、培训目标: 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准确采集病史、规范体格检查、正确书写病历,了解各轮转科室诊疗常规(包括诊疗技术)和临床路径,基本掌握神经内科门、急诊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正确诊治神经内科常见病和急症.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 人际沟通能力,能独立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 三、学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具体要求见总则) 公共学位课与专业基础课由研究生处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统一开设并组织考试,专业限选课、专业外语和专业课由各专业自行开设,在第二学年内由各学院或附院统一组织考核。具体安排见下表:

全日制神经病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开课 学期 开课单位备注 公共学位课(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 社会科学部 学校统 一安排.自然辩证法社会科学部 .公共英语外国语学院 .医学统计学 公共卫生学 院 .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 学 公共卫生学 院 .医学文献检索图书馆 专业基础课(学分).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 各附属医院.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医学法律法规 专业课(学分).神经病学(第八版) 神经病学教 研室 开课学 期各专 业确定.专业外语 专业选修课(学分) .临床神经解剖(第七版) 神经病学教 研室 开课学 期各专 业确定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学(第八版) 临床能力训练(学分)临床技能实践个月~各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实践~ 必修环节(学分)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 各附属医院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 发表学术论文~ 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 四、培训时间及方法

本科医学-神经病学试题及答案(第七版)

1、一侧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病损表现为【B】 A、同侧面部痛温,触觉均障碍 B、同侧面部呈现洋葱皮样分布的分离性痛温觉障碍 C、同侧面部呈洋葱皮样分布的痛温觉及触觉障碍 D、对侧面部呈洋葱皮样分布的痛温觉及触觉障碍 E、咀嚼无力,下颌反射消失,张口时下颌向同侧偏斜 2、下列哪项不符合延髓麻痹的诊断【D】 A、真性延髓麻痹主要系指舌咽迷走神经麻痹 B、假性延髓麻痹为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所致 C、真性及假性延髓麻痹均出现饮水反呛、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 D、假性延髓麻痹时咽反射消失 E、真性延髓麻痹时可有舌肌瘫痪舌肌萎缩肌束颤动 3、右三叉神经病损表现为【A】 A、右面部痛温觉障碍,张口下颌偏向右侧 B、右面部痛温觉障碍,张口下颌偏向左侧 C、右面部痛温觉障碍,右闭目不能 D、右面部痛温觉障碍,左闭目不能 E、左面部痛温觉障碍,张口下颌偏向右侧 4、两足并拢站立闭目,此项检查为【B】 A、Laseque征 B、Romberg征 C、Kernig征 D、Hoffmann征 E、Babinski征 5、同向性偏盲病损位于【C】 A、同侧视神经 B、视交叉 C、对侧视束 D、对侧颞叶视辐射 E、对侧顶叶视辐射 6、下列哪项不符合一侧动眼神经麻痹【D】 A、上脸下垂,眼球不能向上、下和内侧转动 B、眼球向上、内、向下注视时出现复视 C、眼球向外呈外下方斜视 D、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 E、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 7、滑车神经受损时眼球出现向哪一方向的运动障碍【B】 A、向外上 B、向外下 C、向内上 D、向内下 E、以上均不是 8、霍纳综合征由下列哪种病因引起【A】 A、眼交感神经麻痹

神经病学第七版

神经病学第七版

————————————————————————————————作者:————————————————————————————————日期:

第一单元神经病学概论 第一节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锥体外系统以及小脑系统四个部分组成。 一、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一)解剖生理 中央前回——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合称锥体束)——放射冠——分别通过内囊后肢及膝行。 皮质脊髓束——大脑脚底中3/5——脑桥的基底部——延髓的锥体 1锥体交叉处——大部分锥体纤维交叉到对侧脊髓侧索——皮质脊髓侧束——终止于脊髓前角。 2小部分纤维在锥体交处不交叉,直接下行,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各个平面上陆续交叉止于对侧前角。 皮质干束在脑干各个脑神经运动核的平面上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各个脑神经运动核(除了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大脑皮层的支配)。 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其发出的神经轴突,(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是指挥系统,下运动神经元是执行系统。

(二)临床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周围性瘫 痪) 损伤结构皮质锥体细胞,传导束脑神经运动核,脊髓前角运 动细胞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 瘫痪范围较广,偏瘫,单瘫局限,四肢肌群 肌张力高(痉挛瘫)低(弛缓瘫) 腱反射亢进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 - 肌萎缩-+ 肌震颤-+ 肌电图传导速度正常传导速度减慢,失神经电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急性严重的病变(如急性脑血管病或急性脊髓炎),脊髓休克期,可以表现为软瘫。休克过后即逐渐转为硬瘫。 例题1:符合中枢性瘫痪的临床特征是(2000)【ZL】 A.肌群瘫痪为主 B.有肌萎缩 C.肌张力增高 D.腱反射消失 E.无病理反射 答案:C 例题2:周围性瘫痪也称为 (2004)【ZL】 A.周围神经损害性瘫痪 B.脊髓前角细胞损害性瘫痪 C.皮质运动中枢损害性瘫痪 D.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性瘫痪 E.脊髓损害性瘫痪 答案:D (三)定位诊断 1.皮层:损伤——单瘫(对侧对应部位):病变刺激性,对侧相应部位阵发性抽搐(相应部分扩散——杰克逊) 2.内囊锥体束——对侧偏瘫,丘脑皮质束,故该处损害——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及视放射——对侧同向偏盲,称“三偏”征。 例题1:右侧内囊后肢(后脚)受损,可能出现的病症是 A.嗅觉丧失

神经病学教材(第七版内科学省略的神经系统部分)汇编

目录 第一章脑血管病…………………………………………………………第一节脑出血…………………………………………………1-12 第二节蛛网膜下腔出血…………………………………………12-17 第三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7-21 第四节脑梗死…………………………………………………21-30 第五节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30-37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7-43 第一节急性细菌性脑膜炎………………………………………44-46 第二节急性病毒性脑膜炎炎……………………………………46-50 第四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50-53 第五节带状疱疹及神经系统合并症……………………………54-58 第六节结核性脑膜炎…………………………………………58-64 第七节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64-68 第八节神经囊虫病………………………………………………69-76 第九节神经梅毒…………………………………………………77-80 第十节艾滋病的神经系统表现…………………………………81-91 第十一节散发性克一雅病………………………………………91-97

第三章神经系统遗传及变性病…………………………………………第一节遗传性共济失调…………………………………………98-113 第二节少年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113-116 第三节腓骨肌萎缩症…………………………………………116-120 第四节多系统萎缩…………………………………………120-131 第五节运动神经元病…………………………………………131-146 第六节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疾病…………………………147-177 第四章运动障碍疾病………………………………………………… 第一节特发性震颤…………………………………………178-180 第二节帕金森病……………………………………………180-187 第三节小舞蹈病……………………………………………187-190 第四节肝豆状核变性………………………………………190-196 第五节亨廷顿病……………………………………………197-200 第六节肌张力障碍…………………………………………200-204 第七节 Tourette综合征……………………………………204-216 第五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 第一节多发性硬化……………………………………………217-235第二节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235-238 第三节中央脑桥髓质溶解症………………………………238-244

神经病学(第7版)-推荐下载

脑电图:1特殊电极 (1)蝶骨电极:将小锈钢针灸针作为电极,在耳屏切迹前1.5?3.0cm ,颧弓中点下方2cm 垂直刺入4~5?n 进行记录。该方法与常 规方法比较 可明显提高颞叶癫痫脑电图诊断的阳性率。(2)鼻咽电极:主要用于检测额叶底部和颞 叶前内侧的病变,但因易受呼吸和吞咽动作影 响,而且患者有明显的不适感而限制了该技术的 应用。(3) 深部电极:将电极插人颞叶内侧的海马及 杏仁核等较深部位进行记录。主要用于癫痫的术 前定位,属非常规的检测方法, 其主要并发症是 出血和感染。脑电图的描记(1) 脑电图的描记和诱发试验脑电阌的描 记要在安静、闭眼、觉醒或睡眠状态下进行记录’房间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常采用诱发试验提高脑电图的阳性率。常用的诱发方法及临床意义如下: ⑴睁闭眼诱发试验:主要用于了解a 波对光反应的情况,方便易行,是常规的诱导方法。 其操作为在描记中嘱受检者睁眼,持续5秒后再令其安静闭眼,间隔5~10秒后再重复,一般 连续做2?3次。睁眼后a 节律抑制,闭目后恢复正常或增强为正常反应c (1) 过度换气:其原理足让患者加快呼吸频率和深度,引起短暂性呼吸性碱中毒’使常规检测中难以记录到的、不明显 的异常变得明显。过度换气频率一般为20?25次/分,持续时间通常为 8分钟,检査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任何不适反应,如头痛及肢端麻木等,一旦EEG 上出现痫性放电最好停止过度换气,以免临床上出现癫痫发作。儿童过度换气时出现对称性慢波可为正常反应,成人则应视为异常:过度换气时出现痫样放电、节律异常、不对称性反应均应被视为异常。 (2)闪光刺激:方法是将闪光刺激器置于受检者眼前20~30cm 处,刺激光源给予不同频率的 间断闪光剌激,每种频率 刺激10~20秒,间歇10-15秒后更换刺激频率,观察脑波有无变化。闪光刺激是EEG 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特别是对光敏性癫痫 具有軍要价值。 ⑷睡眠诱发试验:通过自然或药物引起睡眠诱发脑电图异常。主要用于清醒时脑电阁正常的癫痫患者,不合作的儿童及精神异常患者。半数以上的癫痫发作与睡眠有关,部分患者在睡眠中发作,因此睡眠诱发试验可提高EEG 检查的阳性率,尤其对夜间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更适用:睡眠EKG 记彔时间一般在20分钟以上,最好为整夜睡眠记录, (5)其他:包括药物诱发等,常用的致痫药物有戊四氮和贝美格等静脉注射,目前临床匕已经很少应用。 (2) 正常EEG ⑴正常成人EEG:在请醒、安静和闭眼放松状态下,脑电的基本节律为8-13H z 的α节律, 波幅为20?100uV ,主要分布在枕部和顶部;β活动的频率为14~25Hz ,波幅为5~20 uV,主要分布在额叶和颞叶;部分正常人在大脑半球前部可见少量4?7Hz 的θ波;频率在4Hz 以下称为 δ波,清醒状态下的正常人几乎没有该节律波,但入睡可出现,而且由浅入深逐渐增多。频率为 8Hz 以下的脑电波称为慢波。 (2)儿童EE G:与成人不同的是以慢波(少于8Hz )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波逐渐减少,而a 波(8-13Hz)逐渐增多,14?18 岁接近于成人脑电波 ⑶睡眠E E G :根据眼球运动可分为: (1)非快速眼动相(non-mpid eye irmvRtnetil.,NKKM):①第1期(困倦期),1清醒状态向睡眠期过渡阶段,a 律逐渐消失,被低波幅的慢波取代,在顶部出现短暂的高波幅双侧对称的负相波称为“V ”波;②第2期(浅睡期),在低波幅脑电波的基础上出现睡眠纺锤波(12-14Hz );③第3、4期(深睡期),笫3期作睡眠纺纺锤波的基础上出现高波幅慢波(δ波),但其比例在50%以下;第 4期睡眠纺锤波逐渐减少至消失,δ波的比例达50%以上= 2)快速眼.动相(ftipid (.'ye ..itinv.eme.nl,KEMh 从NREM 第4期的高振幅.δ波为主的脑电图. 变为以低波幅δ波与间歇出现的低 波幅a 波为主的混合频率脑电图,其a 波比清醒时慢1-2Hz,混有少量快波。 (3)常见的异常EEG (1)弥漫性曼波:活动为弥漫性慢波.是常见的异常表现无特异性。见于各种原因所 致的弥漫性脑损伤、缺血性脑病、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脱髓鞘性脑病等。 (2)局灶性慢波;是局部实质功能障碍所致。见于局灶性癫痫、单纯疱瘘脑炎、脑脓肿、局灶性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等。 (3)三相波:迎常为中至高振幅,频率幅为l.3~2.6Hz 的负一正一负或正一负一正波。主要见 于CreMtzfpldt-Jakoh 病I :€JD)JJ 丨:性脑病和其他匣因所致的中毒代谢性脑病。 ⑷癫痫样放屯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