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是一种境界(修)

和谐是一种境界(修)
和谐是一种境界(修)

和谐是一种境界

陆城二中胡家敏

和谐不仅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境界。我们这些在基础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在目前这种美其名曰素质教育,实则把应试教育升学的巨大压力推给教师来承担的情况下,我在这里提出这个关乎心态与境界的话题,与我的同仁共勉。(因为老师们的教育理论水平比我高,实践经验比我丰富,我不想班门弄斧。)

先暂且不说我们班级人数的饱和状态,单就每天的备与教,就已达8小时之多,还有辅、改、考呢?比如找学生谈话,学生问问题,培尖辅差;还要读书笔记几万字,论文多少篇,听课多少节;还有这样那样的听讲座,例会等等,计算下来,靠一周的四十小时正常的工作时间,我们就是有三头六背,恐怕也做不过来。我们的工作量实在是太饱和了,我现在才明白教师不长寿的真正原因。

不过,好在我们在磨砺中早已习惯这样工作,早已习惯加班加点,早已增长了我们的本事。话说回来,对于老师这种超负荷工作的现状,基础领导是无能为力的,他需要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教育体制的真正改革。众所周知的道理:动态的脑力劳动是无法用时间来衡量的。既然我们的工作还要继续,我们的压力还要继续背负着,那我们就学着六十岁人三十岁心脏,学着极目千年事,心地一平原,用年轻的心态、平和的心态来继续我们的工作与学习。这需要一种状态,更需要一种境界——与自我心灵和谐。

什么是与自身心灵和谐呢?我们不妨看看先贤孔子,他游卫国的匡地时,突然遭到一群人的围攻,孔子坐在中间,若无其事的弹着琴唱着歌,这时候,他的弟子子路慌慌张张的来到他身边说:先生,您怎么还有心思娱乐呢?孔子平静的说,你过来,我告诉你我是怎么想的。他说:我希望我的道行通达已经很久了,但是没有得到,为什么啊?这是时运不好。尧舜时代,天下是没有不得志的,并不是因为他们智慧高超,而是因为政治清明;桀纣时期,天下没有得志的,也不是因为他们才能低下,而是因为暴君当道。这一切都是时势造成的啊!孔子接着说:在水

中穿行不避蛟龙,是鱼夫的勇敢;在山中行走不怕猛虎,是猎人的勇敢;在刀刃之中视死如归,是烈士的勇敢;遇大难而不畏惧的——这就是我——圣人的勇敢!圣人才是真正的勇敢!奇怪的是,过了一会,一个军官带着士兵来到孔子身边说:对不起,我们认错人了,把您认作阳虎了,我们向您道歉!孔子处大险而不小惊,这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平和状态了,而是一种心灵境界了。试想,在生命存亡的关键时刻尚且如此,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呢? 尘世蔽眼处,我心依旧是一片青,喧声封耳地,我心仍然有半帘静。

时值今日,凡事需要我们处于一种平和的外在状态可能比较容易,如果要真正达到一种心灵的平和,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心灵的平和,对于我们做教师的,尤为重要。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代代需要我们去扶持成长但又缺乏理性思考的、相对任性的后生们。因此,教育者常保平和心态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

关于和谐的概念,我们看看《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说:(与事物、人物等)配合的适当和匀称。如音调和谐,画的颜色和谐,和谐的氛围等。譬如苏州园林的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等等。正因为设计和谐,它才成了中国园林的标本。在《文史哲百科大词典》上说: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指事物或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现实本身的合乎规律的过程,是艺术中的和谐的本源。诸如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清山绿水,相互映称。再说哲学上的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事物存在最佳表现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妇唱夫随,患难与共,小桥流水人家,显然提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合作,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和谐产生美,产生最佳组合、产生最佳效益。我想,就是原于哲学上的这一解说,实现和谐社会才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才有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也才有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部署今后五年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工作。古有孔子的“以和为贵”、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断,今天,胡锦涛总书记又把和谐社会准确的理解为28个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

看来,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亘古以来的梦想,人人向往之。追求和谐,是人的本能,和谐就是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和谐,又是自然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每个自然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这是无庸质疑的。

那么,和谐传道、授业、解惑,也是不是一种自然本能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和谐课堂,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最佳状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健康心灵的培养。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更和谐呢?

一、和谐课堂,需要教者营造一种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好心情走进教室,让知识融入好心情之中再传输给学生,学生就会愉悦的接受。课堂上的教师不要唯我独尊,夸自己过的桥比学生走的路多,吃的盐比学生吃的米多。老师的话就是一言九鼎,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老师如果把这种糟糕心情带进教室,面对稍有懈怠的学生,你就会觉得自己在大才小用,是对牛弹琴。你就会牢骚满服,满口怨气,说不定老师自己还会气出病来。只有心境平和,内心和谐,才有可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可能去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否则,把不好的心情带进课堂,就是拿自己的错误去惩罚学生,其结果就正如泰戈尔所言:你“不仅失去了正午的太阳,而且将失去夜晚的群星。”

二、真正成功的课堂,不仅仅是靠教师自身的知识多少和教学技巧的高明等外在因素,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良好道德修养和内在平和谦逊的人格力量。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不与学生较真劲,不小家子气,不与学生真赌气,努力做到内心和谐。记得上学期有一节替代课,我就出现过这样一种尴尬情况:下午第二节课,我说老师开会去了,这节课我们上语文。马上有几个同学皱起了眉头,显出不高兴的样子。当时我就说:那这样吧,不愿上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好多同学你望我我望你,只有两个同学果断的举起手来。我走到他们跟前问:你们想上什么课?他们两异口同声的说——物理,我说,那好吧,你们俩出去找物理老师上物理去。他们没动,但脸非常红。我又说,你们一定要出去,要不,这节课我也不上,大家就这么坐一节。这时,不少同学开始埋怨他们起来,我说,一个同学也

不许讲话,给我规规矩矩地坐着。大约坐了三分钟,两个同学站起来,慢慢走了出去。然后,我临时改变课堂内容,讲了约十分钟的作文,就叫同学们作文了。那十分钟的讲课,我不知到底讲了些什么,心理老是不舒服,老是烦自己不该接这节课,老是烦学生狗咬李洞宾,不知好人心,下课回到办公室还在生气,那两个学生找我解释,也被我驱走不理。直到第二天发现他们夹在作业本中的纸条,心理的气才算消了:“亲爱的胡老师,对不起,让您生气了,昨天我们举手了,有两个原因,一是早先物理老师跟我们说了,如果哪节课没老师,就叫我们去叫他来上;二是我们觉得下午上语文课,精神状态很差,效果不好,我们以为您是向我们征求意见,问上什么好的,所以就举手了。胡老师,其实我们都喜欢上语文课,只是觉得上午的效果要好些,不想让您多辛苦,做事倍功半的事。”我想,无论他们说的话是真是假,但他们说了,就说明他们没有敌意,我就不往坏处想,尽可能解放自己的心里,我就认为这是一种率真而实际的表现。后来,我在他们的信后写了这样两句话:“认识了你们的率真,感谢你们的好意。没关系,一起努力吧!”我们就这样冰释前嫌了。再后来,我为了弥补他们心灵的创伤,有意表扬他们的作业,有意多提他们的问。他们的听课状态比以前更好了,语文成绩也相应提高了。这件事让我明白,即可是学生偶尔有悖于你的意愿,大多可能有他的理由。试想,要是当时我能给学生一个发言的机会,一个解说的理由,我想双方就都不会受到伤害。当时为什么就不能给学生一个说话的机会?师道尊严,老师放不下架子,给不了面子。看来理解学生,通融自己,是和谐课堂的不二法门。“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样,心才会宁静,才会平和,才会坦荡,与学生相处,也才会和谐。

只有一个内心和谐的人,才会从自身的和谐中体会出作为人、作为教师的最大乐趣,才会使自己生活的每一天、工作的每一个时辰都充满愉悦与乐趣。

一个社会的和谐,其核心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那么,课堂和谐的核心,就是增进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达到了这种心境,和谐就不仅仅是表面的状态了,而是一种境界了。孔子说:

“修正以敬”“修己以安人”,意思是说:修正自己来严肃认真的对待工作,以自我修养来使一般人得到安定。他讲的是为天地立心,为平民立命,适用于我们的是为工作和责任立心,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立命。因此,和谐是一种胸襟。

三、和谐课堂,需要主导者与主体者的默契合作。孔子说:“有教无类。”他说的道理很简单,就是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下愉快的学习。和谐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赏识者,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只有在二者和谐配合的情况下,才能有效的进行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尊重自我教的同时,更要尊重学生求知欲的需要、平等的的需要、自主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表现的需要等等。特别是语文教学,要多给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放飞想象的余地,自由表达见解的机会。我还记得几年前,我与坐在窗子边、且成绩较差的一个男学生的一段对话:“谁叫你把窗子打开的?臭气都吹进来了,你觉得闻着舒服吗?”他笑笑说:“老师,我不把窗子打开,就闻不到臭气,您也就不会知道外面沟里有好脏,也就不会安排人去打扫。”

要说这翻对话让我获取了两个信息:一是沟没扫,二是这个学生的脑子一点也不笨,相反,他比一般学生聪明。我也笑笑,接着对他说:“谢谢你,聪明的同学!”后来这个同学还真的上进了呢,与老师距离拉近了,上课发言次数也多了。其实,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表现欲望,我们做老师的,要多引导,多启发,多鼓励,多赞赏,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特别是语文老师,要遵循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给学生感受学习过程的快乐与精彩,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多体验不同作品中的异曲同工之妙,多领悟一些“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哲理,多感受一些《背影》一样的真情、《老王》一样的辛酸、《祥林嫂》一样的悲楚,多接触一些《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多走进李白杜甫陶渊明。让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思想的感化,达到净化心灵、和谐人格的目的。

简单地说,老师的角色就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者,他的思想、智慧、

知识、能力、技能乃至生命都是为他的服务对象所具备的。只有二者水乳交融,课堂才有晴空,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学效率才有可能得到提高。常言道,社会和谐发展生产力,课堂和谐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只有课堂和谐,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和谐课堂,需要师生情感的相互包容。夸美纽斯主张学生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氛围中喝下科学的饮料”。说的是爱,只有爱学生,才能去包容学生,包括学生的问题。课堂上,老师的一颦一笑,学生都非常在乎,老师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学生都很关注,在课堂上,老师不妨多些微笑,多些赞许,多伸几次拇指,多点几次头,学生会觉得你很在乎他,你很喜欢他,他会有种幸福感,自豪感,成就感。这样,他就会无条件地赏识你,心甘情愿地接受你教给他的东西。教师要广爱学生,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把爱心平等的分给每位学生。把每个学生当作阆苑仙葩,看着美玉无暇”,个个(是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当然,是严爱而不是溺爱。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理解包容,严慈相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胸宽则能容,能容则众归,众归则才聚,才聚则业兴,师生之间也是如此。有人说,一个教师只有真正懂得了学生,才叫真正懂得了教书。读懂学生比读懂教科书更重要。怎样才能读懂学生呢?还是一个字——“爱。”课堂上对学生的爱,可体现在举手投足、在点点滴滴、在细节。师生情感沟通了,关系融洽了,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因此,和谐也是一种成功。

大家知道,美国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成功就在于育人的成功,成功的和谐。1991年11月1日,刚刚获美国艾奥瓦大学太空物理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三位教授、一位副校长和一名同样来自中国北京的博士留学生林华,然后,卢刚爬上顶楼自杀。然而,事隔不久,卢刚的父母却收到了该校领导的一封安慰信:“当我们在悲伤和回忆中相聚一起的时候,也想到了你们一家人,并为你们祈祷。因为这周末你们肯定是十分悲痛和震惊。我们知道,在这时会比我们更感悲痛的,只有你们一家。请你们理解,我们愿和你们共同承受这悲痛。”作为受害方还给凶手的父母写信,这是不是体现了人性的高贵与宽容呢?这是不是一种真正的达到了和谐的及至呢?我想,我们的马加爵们的父母有

没有得到这种安慰呢?

这个故事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爱应该成为教育的主要线索,成为公民社会最坚固的基石。不懂得爱的人不配称为公民,没有爱心的老师,不是一个合格的的教育工作者。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爱心,是和谐的基石,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构建和谐,教师有责,和谐课堂,师生共享。

最后,我想用大家耳熟能详的《生命的跪拜》这则寓言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一个做了大半辈子屠宰生意的屠夫,一次,从集市上买回一头腰圆体胖的牛,正当他举起刀要杀它时,牛突然双膝下跪,眼睛泪如雨下。屠夫非常惊奇,心想:我杀了几十年牛,牛掉泪就少见,下跪更是头一次见到。最后,屠夫还是把牛杀了,当他开肚破堂时,惊奇的发现牛肚子里怀着牛犊!屠夫恍然大悟——原来老牛是为了它的孩子而苦苦哀求的。这一次,屠夫没将牛肉拿到集市上卖,而是破例把老牛和牛犊掩埋在了一起。——爱,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样普通,爱的细节实在是感人至深!和谐也就是这么简单,只要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那么,师生、课堂乃至社会,就都会呈现出一片和美、祥和的境界。

通讯地址:湖北宜都陆城二中

邮编: 443300

E-mail : hbydhjm@https://www.360docs.net/doc/f18692406.html,

道家修养之最高境界

道家修养之最高境界 人生最咼之境界,在于人之自我创造,创造之目的,在求完成其人生。循一定之规范,求得自我之正确修养,精进不已,自能达到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夫养生之道,儒、释、道三家虽各有其法门,然共同之目的,不外要人真实本分做人”,教人如何完成其完美人生”为要旨。故三家之学,首重人生修养,亦各有其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其中尤以道家之于养生更为精辟,期人人皆能由超凡入圣后,再进而能超圣入神,复进而能超神入化,与化为体,与道合一!将人类导入最高境界。惜乎芸芸众生,什九汨没于凡俗境界与功利境界中,不能解脱超越.良可慨也! 功利境界,亦可称之为凡夫境界。凡沉溺于富贵功名.与物质境界中不能超凡脱俗者,皆凡夫也。能用存养省察正心养性及克己归仁功夫,力自修养以向上者,即可由凡夫而为君子为贤人,上而超凡入圣。修养之道,在能去人欲存天理,去凡心存道心,以超脱凡夫境界(帝王卿相英雄豪杰等事功境界中人,亦皆在凡夫与君子贤人境界中)。人类大都为物尘所蔽,为名利所陷,生于斯,死于斯,代代相传,愈陷愈深,灵明尽丧,几难有人迷途知返,能毅然超脱功利境界者,深可叹也! 进而入于道德境界。主在能解脱功利境界、物质境界之束缚,尽心尽性、立德养气以修道,使气质变化,超世独立,动心起念,不堕凡俗观念中,保其本性灵根(即圣人种子),全其天真,即是圣人。

人皆有圣性,返朴还真,以存其本来赤子之心与圣性,扩而充之,上登圣境,即入于圣人境界。圣人境界之极,则天地与我为体,万物与我为一,此亦即天人合一境界(在儒家亦谈天人合一,但无天人合一之修炼法)。至此则可称为天地境界中人。 再进而入于神人境界。此即超道德境界与超圣人境界,丹道派则称之为真人境界。于超凡入圣后,继续自圣人起修,向上迈进一步,而至于超圣入神,以期神化登真。此一段功夫,除变化气质之外,尚须变化心性,其着手处,宜使人心与天心合一,人性与天性同流,全其真我之本心本性之真。在道家不但主张尽人皆可成圣人,且进而力主尽人皆可成神人。盖人人本具神性,存之养之,保之充之,炼之化之,脱其后天,返其先天,人自成神。人与神合,无人无我,无物无相,无念无意,此人神合一境界,亦可称之为超天地境界。在此境界中人。尚须超思想,超知见,超信仰,超是非善恶,超寿夭生死。宗教家之神的境界,如佛陀境界,上帝境界,莫不可归入此一境界中。 最上一乘则为造化境界,亦即超神入化境界。老子所言之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自然境界即指此。道家内观丹派,于超圣入神后,尚有超神入化一步功夫。通过内观丹田由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修至出神境界后.尚须修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功夫,粉碎虚空,与化为徒,亦即上与造物者为徒之谓。至此境界,即能变化形骸, 变化万有,变化天地;无时空,无相对,无绝对,无形相,无分别,

孔子关于和谐人生的诠释及现实意义

2012年12月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Dec.2012第26卷第6期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6No.6 ●哲学研究 论孔子关于和谐人生的诠释及现实意义 焦新顺 (新乡学院历史系,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孔子在对三代历史以及他所处的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进行考察后,利用前人的知识成果,从自然入手去研究生存于自然环境中的人,关爱人的生命、生存、尊严,阐发人生的意义,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至此,人文思想和人道观念成了孔子思想的中心,也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旋律。孔子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效法自然,以天地之道指导人道,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和谐人生思想。他所注重的修身体仁的道德境界、道济天下的崇高理想、尚义奉献的价值取向、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善与人同的和谐人际关系等,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和谐人生;诠释 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12)06-0015-03 收稿日期:2012-10-28 作者简介:焦新顺,男,河南汝州人,新乡学院副教授。 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了对自然万物的观察探索,《周易·系辞》对此有过具体形象而又生动的描绘:“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灵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随着智能意识的提高,人类认识到人揭开人自身的生命之谜,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生命在自然中奋斗生存的真正目的。于是在探索自然的同时,人类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求人自身的价值。故此,有人说哲学史就是一部人类自我觉醒、自我发现与自我成长的过程的记录。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说,中国哲学就是关于生命的哲学,它始终贯穿着关怀人的生命生存和人的心灵,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题。孔子从自然入手去研究生存于自然环境中的人,他把大自然的法则拿到人文观念中来讲,也就是把物理科学的原理用到人生的哲学里边来,关爱人的生命、生存、尊严,阐发人生的意义,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至此,人文思想和人道观念成了孔子思想的中心,也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旋律。在孔子看来,人的一生应该效法自然,以天地之道指导人道,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和谐人生思想。 一、修身体仁的道德境界 孔子指出,人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此处的“道”是天地的准则、功能及精神。《周易·乾卦·彖》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周易·坤卦·彖》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都是说有了天地,万物才开始资生发展。古人眼中的天其实就是太阳,太阳有了运动变化,气候就有寒有暖,形成四季。阳光普照云行雨施,给万物提供了充足的光热和水分,大地则提供肥沃的土壤孕育并承载万物。乾坤代表的就是天地,故此,天地之道就是有生生之德,好生之德。孔子把这些总结为元、亨、利、贞四德。“元”是善之首,为施生之宗,体仁;“亨”是生生不已且有条理,合礼;“利”是有条理又不乱,合义;“贞”则是使万物各得干济。天地给人和万物以生命以恩惠,付出全部却不图回报,体现了博爱仁慈的精神,这是极其崇高的道德。人应该修此四德,“四德”中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志士仁人,无以求生以害仁, 51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阅读实践,向教学开一朵自己的花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马春丽 老僧三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的个修歇处,以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唐]青原惟信禅师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题记 阅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最喜欢前言中的那一句: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以期达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有幸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其书,如听其课,其语文课堂,有如坐看行云流水之闲适惬意,又如雷霆万钧般敲醒我几乎沉睡的灵魂,听生命开花的声音,听生命欢唱的声音,仿佛这不是课堂,而是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在孩子们的心灵慢慢舒展,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干老师深厚的文学积淀,对教材的把握、挖掘、拓展,对课堂的驾驭、对学生的引领,让我叹服。 一、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我们老师听课时往往会看到这样的课堂:课上老师激情饱满,学生小手如林,兴趣盎然,一节课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氛围下落下帷幕。这样的课堂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才艺展示会,那么像这样的课堂是不是理想的课堂呢?这种课堂只能称之为流于形式的表演课。而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

沉淀、升华与回归——论人生三重境界说

沉淀、升华与回归——论人生三重境界说 越是长大,越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读的书越多,越能发觉自己的无知;每当底下头,俯视自己的时候,总会在不经意间察觉到自己的浅陋之处;在不断的厌恶自己的同时发现了,作为没有傲人天资的平凡人,自己的人生需要的一种是怎样的沉淀。 记得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把成大事大学问的人的一生划分为三重境界或是三个阶段,这作为一个文学常识在很早以前便已经听老师讲过了,然而,只有到了好多年后的现在才渐渐的开始领悟到,那三句话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生对命运乃至对世界本身一种深刻的洞识。虽说王国维先生是将那三重境界用于成大事者身上的,但我想,先生虽说成大事者都经历了此三重境界,但未说经此三重境界者皆可成大事,所以这三重境界也就未必就是只有成大事大学问才独有之境界。故我虽未必有大才华大见识,亦未必有成大事的潜力与契机,但凭借前人智慧与自己的思考,谈谈自己对这三重境界的看法,以及从中感悟到得某些可用来借鉴的感受,应是可以的。所以,虽然我尚且不知道以自己浅陋的思想是否能把握到其中的真谛,也不清楚自己把握到的与先人本意相差多少个十万八千里。但即便是错误的理解,作为自己思考的结果也并非有什么可耻之处,全当借助权威给自己壮声势了。不论怎样,在将成功的人生看做三个大的阶段上,我的看法因该是和王老师是一致的,就冲这个共同之处,他人也不能说我是胡说八道,顶多,不过是牵强附会罢了。 第一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忘了在哪里看到过,说是“要想成大事就必须耐得住寂寞”。这句话固然表明了成大事的人肯定都能忍受得了寂寞,但却并没有说耐得住寂寞的人肯定都能成大事,作为一个自认为与寂寞挺有缘的也在不经意间磨练出善于与寂寞为伍的能力的家伙,我不禁有些沮丧:“耐得住寂寞”或许是成大事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却并非唯一的条件,也就是说尽管我可以耐得住寂寞,但我依旧未必能够成大事。哎,但话虽如此,但我想不管有没有本事、成不成大事,寂寞本身铁定并非是一个惹人喜欢的东西,否则的话也不必用那个“耐”字了。其实说是忍受得了寂寞,也只不过是没有办法而已,事实上我并没有去选择忍耐还是不忍耐,而唯一让我可“耐”住寂寞的理由,也只不过是因为在选择之前寂寞就已经存在了,仅此而已。 那么,除了寂寞,成功的人生在第一个阶段还需要些什么呢?在我看来,比起寂寞,人生在最初的阶段所需要的,更多的是一种沉淀。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 测试答案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 1. 下列哪个不是指日常用语中人自身的和谐: √ A和气生财 B和衷共济 C家和万事兴 D心平气和 正确答案: C 2. 小康社会有哪些特点: √ A财产私有 B生活宽裕,上下有序 C社会理智文明 D以上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3. 公正即和谐的思想是谁提出的: √ A梁启超 B柏拉图 C孙中山 D毛泽东 正确答案: B 4. 谁进行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的实验: √ A欧文 B傅立叶 C柏拉图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A

5. 马克思和恩格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包括: √ A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规律 B阐明了未来和谐社会产生的必然性、基本条件和基本特征 C揭示了社会系统内部各种要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规律 D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6.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 √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意识形态 D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7.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主要有: √ A生产资料由私人占有 B社会两极分化,贫富不均 C人发展的异化,畸形发展 D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8. 资本主义社会里,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创建新社会的主体力量是: √ A无产阶级 B劳动人民 C以上都包括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9. 未来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是: √ A没有贫富差距

B自由人的联合体 C没有战争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B 10. 马克思恩格斯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揭示了: √ A社会结构中的各种关系间辨证关系 B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C人自身发展的各种辨证关系 D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1. 馬斯洛提出人的基本需要包括: √ A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B社会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2. 自由全面的发展内涵有: √ A人们的能力和潜能充分发挥 B人的各种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C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 D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3. 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各党派之间的基本方针不正确的是: √ A和谐相处 B互相监督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学习心得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学习心得 在学校安排的教科研活动月期间,我认真学习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书,收获颇丰。使我充分领悟到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以及如何打造理想课堂。 理想的课堂,简单的说就是最大可能地促进、实现学生每个个体的学习,这是有效教学的追求,也是将课堂的注意力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的关键所在。它包括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众所周知,课堂是师生共享的人生体验,是师生共度的生命旅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主渠道,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那么如何打造理想的课堂呢? 一、真正认识师生角色的正确定位。 教育是唤醒与点燃,教育是服务与引导,课堂上教师要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知识的方法)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既然课堂是师生的,那么理想课堂就必须是师生互动的课堂,就必须真正认识师生角色的正确定位。有人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喻成电脑和U盘的教师“高速USB接口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就很难

找到把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的“高速USB接口”,因此,有没有学生的真心配合,能不能读懂学生,几乎就是你课堂教学的成败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教师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教师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仆人,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炬,使其自己燃烧起来”,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二、根据学情设计教学。 课堂并不是证明教师优秀,而是帮助学生变得更加优秀。因此教法如何设计取决于教师能否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设计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高,学习效率也就高了。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学生累了或不感兴趣,思维不活跃了,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课堂上要明确学生的学习在哪里出现了障碍、在哪里需要拓展、在哪里需要升华时,教师才有针对性地加以扼要的补充、精当的点拨。 三、设计好问题导学 解决问题是技术性的,而解决问题则是革命性的。课堂并不是讲授学科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所以课堂上能否提出适合学生的问题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的设计要有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单纯的就课本问题出几道题。好的问题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表明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科学内涵,对于全面把握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自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和谐”,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就我做出了“和谐即最美”的界定。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对未来的和谐社会作过大量的描绘。19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有关主张给予了肯定,明确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注意把社会和谐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探索。建国后不久,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充分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生活主题。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实际上就把实现社会和谐纳入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结合新的实践明确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为我们党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思考社会和谐问题进一步打开了视野。按照唯物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是互为一体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说到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意义上就是不断健全、完善和优化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和谐的程度越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越趋于合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就体现得越充分。可见,“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的理念和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更高境界和奋斗目标。 从重视社会和谐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新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邓小平科学地回答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敏锐而又深刻地把握和认识“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实践在发展,认识在深化。在新形势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与我们党以往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成果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理论创造。这个重大判断,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不仅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而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符合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

感悟人生的三重境界

感悟人生的三重境界 老同学:曾留意你QQ下的一段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后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碰巧今天我看到下面这么一段话,摘抄下来与你共勉,愿我们红尘的短短旅途都无怨、无悔、无愧、知足,当有一天我们的灵魂出窍时,都能安祥的飞到宇宙之外更广阔的苍穹去,去感受红尘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思想、追求。。。。。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著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

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从《道德经》看和谐人生

从《道德经》看和谐人生 …… 道就是你自己的本来面目,道就是你那永恒不变的原始本心;道就是心,心就是道。道不是学问,道也不是哲学,更不是宗教。道是彻底地反对迷信的,你只要有一丝毫的迷信,你永远也是不可能见道的。其实得道见性是很简单的事,息心灭念即成。《道 德经》整个篇幅都大放其和谐社会和和谐人生的光芒。这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道德经》告诉我们本来面目就是如此,并教导 我们怎样去恢复它。 要谈《道德经》与人生的关系,必须先从经名说起。何谓道?何谓德?何谓经?本来老子所留下的五千言无名,正如开篇第一句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乃清净心,未始有封啊,安什么名!《道德经》乃西汉一个叫河上丈人的注释者 所安的名,老子的文本来未始有封,一下变成以为有封了。既然已经有了名两千多年了,我们就姑且用这个名吧。这个经名是何意思呢?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呢?两千多年来,世人一直都在用儒家概念的道德理论沿袭和传承着,认为这是老祖宗的传统文化,殊不知从西汉的河上丈人一开始就把我们的思维认识引邪了十 万八千里,为什么呢?因为道是离心意识的,你一动念,一有了思维就不是道了,你如果有过道的体念,自然就会明白。佛教禅宗在对道的阐述中说:开口即错,动念即拐。道是言语道断的,

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动念头去思维、去议论的。所以,儒家理论的道德概念是不可以用来注释《老子》中的道与德的。因为儒家学说是世间学问,属世间法,而这《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是出世的,属出世法,两不相挨。可以说,没有亲身体念过道的,没有明心见性的人是不懂道的。所以,《道德经》开篇第一句便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属于世间的一切法门。当然,竟管这样,我们的先圣古德们悲愍众生,在不言之教的基础上开辟了假借、寓言、譬喻来开导后人。道和德就是上古之人假借这两个字来代表譬喻所要代表的那个无形无相,不可见也不可触摸,而且想都不能去想的、既虚无而又真实、永恒、实在的如是这个。具有大悲心的佛教,为了芸芸众生,为了方便,建立了权实之分。实就是实像,也就是真相,真道;权则是权且、方便、借用、假比。此篇《道德经》,包括《庄子》,甚至那浩瀚的佛经,都是权且借用这些文字,为了方便,把道从无量个角度来譬喻比方给世人,启发世人开悟。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期开创的不言之教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便已失传,所幸的是古印度佛教的不言之教却在中国生根开花,被传承下来,这就是中国佛教的禅宗。那言语道断、不立文字、以心印心、教外别传的、让你直见本性、见性成佛的不言之教到今天还在被中国人传承和保存着,这真乃人类之幸啊!可惜现在世人的心太杂乱,我见太重,根性太低,要了解道之真相,还得先暂且借用这些文字、语言来启蒙启蒙,还得先读读佛经,读读注释正确的《道德经》、《庄子》为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读后感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读后感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题记 阅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最喜欢前言中的那一句: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以期达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有幸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其书,如听其课,其语文课堂,有如坐看行云流水之闲适惬意,又如雷霆万钧般敲醒我几乎沉睡的灵魂,听生命开花的声音,听生命欢唱的声音,仿佛这不是课堂,而是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在孩子们的心灵慢慢舒展,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干老师深厚的文学积淀,对教材的把握、挖掘、拓展,对课堂的驾驭、对学生的引领,让我叹服。 我们老师听课时往往会看到这样的课堂:课上老师激情饱满,学生小手如林,兴趣盎然,一节课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氛围下落下帷幕。这样的课堂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才艺展

示会,那么像这样的课堂是不是理想的课堂呢?这种课堂只能称之为流于形式的表演课。而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师生同步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是学生重现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第三重境界是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1、实现三重境界的基础——有效的教学框架 教学框架体现了教什么和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两大教学元素,是一个既能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描述课堂,又能帮助我们反思课堂、讨论课堂的基本结构模型,它的作用是让所有参与课堂的人——教学双方都有一个统一体系可参照,所要实现的,是一个极为远大的理想: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动。它将课堂教学清晰地划定为若干板块,并在每一大板块及核心部分的不同小板块叙述后,注上本板块的要解决的目标序号及可能所需时间。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都不被老师随意的、漫不经心的讲解所取代。最影响我的是“左手教,右手学”的教学板块,真正体现了课堂大

第三课 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认知 了解道德的特点和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 认同道德基本规范,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3、运用 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做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点: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3、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4、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5、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 教学难点:

1、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2、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3、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解、讨论法、阅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结合并用。 教学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主要内容: 一、恪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 (一)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道德以善恶为判断标准,以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等来维系。道德的内容因时代的不同会有所变化。 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是对中国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又体现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道德建设的新要求。

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尊严和荣誉,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做力所能及的贡献;要求我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 场所,能够讲文明、懂礼貌、守规则,行为得体;讲诚实、守信用。诚心待人,诚信处事。。 与人为善、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活作风,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职守,精益求精,克己奉公,造福社会。 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就要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在为人民服务中,包含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

人生三大境界_感悟人生(精华版)

《人生三大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总结出读书的三大境界。在人生层面,这三大境界仍然受用。 人生的第一境界便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李清照的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却把青梅嗅。年少天真、烂漫与活泼。正如齐白石先生少时的画求真。多数名家,如齐白石,张大千以及毕加索,初画时,一力求真,齐白石老先生年轻时还仿过古代名家画作,据说真伪难辨。此人生之第一境界,年少时,血气初生,天真烂漫,求的便是一个真字。 人生的第二大境界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是一种对梦想的探寻,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全在于此。得乎,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失之,则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可是追梦人总是无悔的,不是吗?它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渴望;是传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志向;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青年,总得追求点什么,让自己更有价值。青年,更是一个矛盾的有机体。有点林徽因式的淡淡忧愁,飞花满地谁为扫,反倒怨东风着意相寻。此人生之第二境界,壮年时,血气方刚,豪情万丈,功名事业,追寻梦想。 人生的第三大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种阅尽山无数的旷达与淡然。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任天上云卷云舒。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复得返自然。更有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悔恨以及雕栏玉砌今尤在,只是朱颜改的哀叹。老年时,血气衰弱,却也经历了世间万事,看透了世间万物,人生经验凝结于此,年少的天真不再,年青的雄心磨灭,进入总结阶段,便有了一种超脱之感。人生况味大体尝尽,便提升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正如毕加索画牛,初时求真,年青雄壮,晚年精炼。人生亦是如此,少时天真,年轻雄心,老年看风云。许多人在到达第三境界后回首往事,发现之前追求的功名利禄皆是皮毛,而神韵全在骨架之上,即一颗素淡的心。一如林清玄所说浪漫就是慢慢走路,慢慢吃饭,慢慢喝茶,然后慢慢变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颗素淡的心,这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融合与分化的力量|分化的根本力量

三生健康产业园启用3周年庆典于5月30日,在宁波体育馆隆重举行。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仿佛开了一次联合国大会,有来自泰国、俄罗斯、越南、澳洲、韩国的事业伙伴,除母语之外,五种语言现场同声翻译,彰显了年轻时尚、充满活力的国际化企业的风采。 责任彰显梦想生活力 从占地566亩用地,到占地2760亩、年产值180亿元的规划建设;从寥寥数款保健品,到涵盖衣食住行上千种家庭生活化健康系列产品;从单一产业,到构建全球化、多产业、集群化的健康生活产业集群;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三生始终心怀梦想、肩负使命,由最初一颗梦想的种子,成长为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在践行企业价值观的进程中,着力打造最受人尊敬的国际化企业。 今年,是三生(中国)元年,企业战略全面升级,由最初的企业梦想,上升到社会梦想,甚至是世界梦想。本着尊重自然的态度,去创造和谐人生,把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将天然、绿色、健康、环保的健康生活产品送到千家万户。因为黄金宝深知,只有为社会、为世界创造价值,才能获得持久的认可和尊重。 融合创建新的模式 今年,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要实现电视、电话、互联网三网合一的融合战

略,产业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三生将人员直销、电子商务、营业网点三种完全不同的业务模式融合在了一起。有享网是一个庞大的空中沃尔玛超市(天网);营业网点主要负责地面服务(地网);人员直销将面对更加庞大的消费市场(人网)。 未来,三生以直销经营为核心,以电子商务为平台,以专卖店为地面服务网点,以消费联盟网为对象,构建了一个直销+异业联盟+电子商务+特许连锁+消费返利的终极管道,以领先于同行业10年的三网合一的商业模式,迅速占领消费市场。 而想要实现“有线商城”与“地面服务”的共同消费联盟,除了有强大的物流和服务平台外,还需要有一个快捷、安全的资金支付系统。 三生从2010年尝试开发自己的支付系统,去年一卡通系统只支持在线支付,今天实现了地面刷卡。未来,只要是三生会员,不管是借记卡,还是贷记卡,只要是银联卡,就能在三生的POS机上刷卡使用。 包括话费充值、酒店预订、机票预订、个人报单、彩票购买、保险购买、旅游订购、公共缴费、网上购物等一应俱全,都可以通过三生的一卡通来实现。与一般的卡不同的是,其它卡到月底寄来的是账单,而三生这张卡可以参与积分和报单。

文本解读三境界

【专题名称】初中语文教与学 【专题号】G351 【复印期号】2011年03期 【原文出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2010年10期第21~22页 【作者简介】汪昌友、吴晟民,湖北宜都市陆城一中。 【关键词】EEUU 一般意义的文本解读属于“纯个人”解读(曲解和误解都无所谓)。作为教材的文本解读与一般意义的文本解读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教材承载着更多的公众教化功能,包括文字层面、文学层面、文化层面、文明层面等,涵盖主体个性和社会共性两个维度,同时义不容辞地调和着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共处。 因此,作为教材的文本解读不仅要发散思维,彰显多元解读(诸多可能的信息组),而且要基于核心价值做聚焦性思维,凸显主题解读(特殊示意的一组)。既要克服肤浅的多元的盲视,又要避免过度诠释的洞见。 笔者就课堂中的文本解读进行长期观察,借用邵雍《观物外篇》中“以目观物见物之形;以心观物见物之情;以理观物见物之性”之说,把当下的文本解读状态归结为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以目观物,盲人摸象 以目观物,往往只是浮光掠影,课堂观察表现为“浅”。经常以两种态势呈现:一是罗列文本中“诸多可能的信息组”。如关于《春酒》,师生共同解读出下列元素——风俗美、人情美、童真童趣、母爱、民风民俗。在整个解读过程中,没有“观大略”,只有“局域打探”。笔者感觉学生就如盲人摸象一般,文本的各个元素如“柱”,如“墙”,如“扇”……在此基础上,老师强加给学生“琦君笔下的‘春酒’已不仅仅是春酒,而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春酒是记忆中家乡的味道,是作者思乡情结的寄托,是生生不息的民族根”。课堂中的解读“质壁分离”。 二是布陈各种题材的“物质性”。教材解读如“水果拼盘”,一般只停滞在“色泽、形状”层面,“香、味”层面都不曾品味,更不曾深究其来龙去脉、身价、声誉等。如《端午的鸭蛋》,教师引领学生对其“色美”“味美”“形美”进行了解读。除此之外,老师还让学生明白,作者对鸭蛋不仅从正面进行了直接的描绘,还采用了不露痕迹的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至此,物质层面上的鸭蛋就从语言的朗读、鉴赏及表达的技巧等三方面进行了解读。类似这样的解读就是“以目观物”。 第二境界:以心观物,按图索骥 以心观物就是主观先行,或基于情感定位之后的解读,或纯粹凭借自己喜好随意解读。课堂观察表现为“偏”。笔者曾经观察一位老师的课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媒体呈现的视觉冲击,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执教老师的演讲:我震撼于罗布泊前后的巨大反差,几乎拍案而起,“一定要追查罪魁祸首!”遗憾的是,执教老师此刻脱口而出:“人类啊是这个悲剧的制造者。”当时我就写下了这样一句感想:“没有庭审的决断。”追查凶手的过程应该有严肃的态度、严谨的思辨、严密的逻辑,有了这样的解读准备,引领学生探寻“悲剧的根源”才能够心服口服,入心入髓。 我们解读文本往往有“按图索骥”的陋习。把“文本”“教参”当作“图”,亦步亦趋地寻“骥”(主题)。用这种方法解读文本呈现两种现象:其一,有些教师长期以来备课只读教参,根本没有先读文本的习惯。“教参是鸦片”(叶圣陶),让不少教师形成了思维的惰性,对文本缺乏独立的有深度的思考。其二,以教师的身份功利性地肢解文本,仅仅就文本的文字符号机械解读。 笔者曾在全国优质课观摩中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一位老师对胡适先生《我的母亲》这样解读:角度一:母亲;角度二:后母;角度三:婆婆;角度四:妇人。当从角度四解读时,(选文为“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强调母亲面对侮辱有刚气。这没有错,但是不应该把“寡妇”解读为“妇人”!虽然两者都是女人,但是我们细细品位,就会发现“寡妇”的生存比“妇人”艰难。一方面,“寡妇”孤苦无助,办事难度大;另一方面,“寡妇”处境艰难,“寡妇门前是非多”。这样一改,令母亲的刚气品质褪色不少。第三境界:以理观物,一叶知秋 林语堂说:“真正有益的读书,便是引领我们进到这个沉思境界的读书,而不是单单去知道一些事实经过的读书。”因此,最有效的文本解读应该是以理观物。 我们不妨用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的一个比方来解释“以理观物”,即“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文本呈现的往往是“飞沙、麦浪、波纹”,这些都是表象,而且浅显直白,无需在这个“学生已知”的疆域左冲右突。文本解读强调“准度”“深度”“广度”,应该聚焦在“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以为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与“与时俱进”并重。前者强调文本历史意义的解读,后者强调现实意义的解读。 “知人论世”地解读文本,已经达成共识并且行之有效,在此不再熬述。由于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核心价值观也悄然变脸,所以对于文本解读强调“与时俱进”迫在眉睫。 经典是安静的,它必须等到一个好的读者才能复活。“好的读者”不仅是“知人论世”的读者,更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读者。理由有二:其一,“文本作者的意图是当代人不可能‘客观’地完全再现的,文本的‘原义’也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时间间距’是不可能克服的,也是不应当克服的。理解是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它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所以,理解文本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这个创造过程,无法回避读者当下的时代背景。其二,“文本的解读是以理解、解释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为目的。在解读中就必然使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的问答。”(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这个“碰撞”和“问答”的过程中,也无法回避读者当下的时代背景。 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地解读呢?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有三种尝试行之有效。

感悟人生三大境界

感悟人生三大境界 王国维在“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中,引用了三句宋代词人作品。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那日,又重读了几首我很欣赏的宋词,忽发感慨,想写点我对王国维人生三大境界的评价。既而,我又不禁问自己,你怎么竟敢选择这样的题目来写,难道还想在那么多研究得法的学者面前卖弄自己的浅薄吗?我也自知自己浅显的生活阅历是不足以函盖那么多的。但我依然回答说,我敢;是因为心灵,我敢,是因为语言。此刻我已撞击到了远离我们那个时代的作者的心。心灵呼唤心灵,语言呼唤语言,才使我有了如此的冲动,想走入他们的世界。 我觉得这人生的第一境的含义应该是:觉醒。

虽然说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岁月,但多数人在青少年时代都是比较浑噩的,也许冲劲十足。通常并不很明确自己在做什么,想做什么,就如飞湍的瀑布,盲目地向前冲刺而已。直到有一天,自己停下了脚步,重新省思生命的意义,这一生所希望的目标,究竟何在?才仿佛自一切纷扰中抽身而出,感到一些寂寞。但又必须独自面对自我的寂寞,也有一丝新的觉醒--跳脱出寻找生命方向的觉醒。有一些感伤,有一些孤独,但也有无穷的希望。 看着照片中快乐的我,我知道自己还年轻;有的时候真的希望时光能停一停,时光却还在向前流转,不禁又有一些伤感。在这样沉重而又多彩的年龄,回首走过的路,才发现自己也曾有过年少无知的轻狂,有着挥洒青春的激情,有着对酒当歌的欢畅,有着无可奈何的感伤……走过青春徐徐回望,才发现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我依然要伴着泪水和汗水将它一读再读。 因为永远有明天,所以永远有希望。 希望还在,明天会更好。 那么这第二境应该是:执著。 在佛教中,执著是佛家极力要破除的障,但就寻常人来说,却是一种力量的来源。不能执著,则不能专注;不能努力,也难期待有所成就。

人生的目标_感悟人生完整版

《人生的目标》 精选阅读(1): 明确人生的目标和价值观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时刻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资源。如何去利用这个资源是检验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志。 正因如果没有目标,那么一个人的一生就会很容易被浪费掉而没有任何的收获。因此,必须要确立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目标。 目标不愁有,但太多的目标就等于没有目标,正因人生的资源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去顾及太多的目标,或者去实现太多的目标。你能够实现的可能只有一点就足够了。这也就是人生目标不可太多的原因,正因要让人生成功,务必集中全部精神于一件事。 那么到此刻为止,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呢?这个必须要明确的事情我到此刻还是很模糊。 回顾 为祖国的强盛而发奋 为人类的幸福而发奋 为成佛成仙而发奋 为实现家庭的富裕而发奋 似乎我的目标是越来越自私了,但也越来越现实了。 老实说,我们人的一生是短暂而渺小的,后世留名的是极少部分人。 怎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或者说无悔的?众多的价值观说明,自私的价值观必须是不受推崇的,也是不会产生伟大灵魂的。 我此刻还是倾向于做一个宗教式的价值观,那就是为了解脱自己,也为了解脱众生。 也就是说,我要修炼,静心的修炼。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要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去支持。因此我又务必去赚钱。 有时候,这是一对矛盾的目标,正因赚钱的过程也许与修炼是冲突的。 因此就有一个优先级的问题:到底是赚钱重要,还是修炼重要? 对于我而言,答案是唯一的:修炼重要,正因人生难得。 但没有钱也无法到达我修炼的目的,因此,在允许的范围内,赚尽可能多的钱也是无可厚非的。 1。修炼,锻炼;

身体和精神的修炼就应是同步的,也就应是统一的,因此我基本上要周期性的安排时刻去修炼和锻炼。 身体的锻炼在早上,而修炼是早晚都要做的事情。 2。学习和研究。 我想我的人生无论赚钱还是提升,都靠学习,靠知识来达成,这样就能够做到赚钱和提升自己得到尽可能的统一。 除了早晚以外的时刻,我都能够用于学习和研究中,这其中能够是为了提升自己,也能够是为了赚钱。 精选阅读(2): 九步确定你的人生目标和制定到达目标的计划 你想在五年之后,十年之后,或者一年之后的这天在哪?这些都是你的目标,你可不想一向呆在你此刻的位置,但明确你的真正的目标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很多人认为设定人生目标就是找一些遥遥无期的梦想,但永远不会实现。这被看成是只是预言如何实现自己抱负,正因,第一,这些目标没有被足够详细的定义;第二,它始终只是一个目标,而没有相应的行动。 定义你的目标是一件需要你花费很多时刻仔细思考的事情。下方的步骤能够让你开始这样的旅程: 写出一个你的人生目标的清单。人生目标是一件重要的事,换句话说,就是你的人生抱负,但是抱负听起来总像一种超出你可控范围的事情,而人生目标是,如果你愿意投入精力去做,就可能到达的。因此,你这一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是你真正想去完成的事情?什么事情如果你突然发现你不再有足够的时刻去完成的时候,会后悔不已?这些都是你的目标,把每个这样的目标用一句话写下来。如果其中任何目标只是到达另外一个目标的关键步骤,把它从清单中去掉,正因他不是你的人生目标。 对于每一个目标,你需要设定一个你认为适宜的时刻框架。这就是你的十年计划,五年计划,还有你的一年计划。其中一些目标可能会有搁置期正因你的年龄、健康、经济状况等,这些你需要用来完成目标的因素需要花一些时刻来达成。 下一步描绘你到达每一个人生目标的详细旅程这才是更让人热血沸腾的部分。对于每一个人生目标,都按照下方的步骤来处理: 把每个人生目标单独写在一张白纸的顶端。 在每个目标下方写上你要完成这个目标所需要但是目前你又没有的资源。这些东西可能是某种教育、职业生涯的改变、财务、新的技能等等。任何一个你在第1步里面去掉的关键步骤,都能够在这一步中补上。如果任何一个目标下方还有子目标,都能够补上,以保证你的每一步都有精确的行动相对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