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简介

城市简介
城市简介

城市简介——青岛篇

1.The city of Qingdao is in the east of Shangdong Province. It is famous for the blue sea and

beautiful beaches. It is a wonderful place for summer holidays.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from all parts of the country visit Qingdao every summer. They walk along the beach, go swimming or do some shopping. They can see fine view of the city.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Qingdao in the recent years.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eign trade of our country. It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port city 。

这个城市青岛是东部的山东省。这是著名的蓝色海洋和美丽的海滩。这是一个美妙的地方暑假。成千上万的人从全国各地每年夏天都去青岛。他们沿著海滩散步,游泳或者做一些购物。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城市。

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岛近年来。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它已成为一个国际港口城市

2.Qingdao is an important economic center and coastal open cities, is a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and scenic tourism resort.

The southern tip of Shandong Peninsula, Qingdao is located in an area of 10,654 square kilometers, with a total population of 6.99 million. Which the urban area of 1102 square km, population 2.24 million. Has jurisdiction over City South, City North, the Quartet, Licang, Laoshan, Shenyang City, Huangdao seven areas and Jimo, Jiaozhou, Jiaonan, roughness, Lacey five county-level cities. Mild climate, a temperate monsoon climat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of 12.2 degrees.

Filed Qingdao people often think of here is the bustling modern city and the world-famous summer resort. Qingdao set foot on this land, a dizzying variety of villas: pointed, round, high, low, stone ,...... hillside beside the road were built. Yin Yin planting trees at the roadside, another expanse of Loudong red tiles, red and green Xiangying, Different scenery

青岛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沿海开放城市,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

山东半岛的南端,青岛坐落在一个面积10654平方公里,总人口699万。该城市的面积1102平方公里,人口224万。拥有司法管辖权的南部城市,城市北部,四方,Licang、崂山,沈阳城市,黄岛7个区域和即墨市,胶州湾,胶南市,粗糙度,莱西五个县级市。温和的气候,一个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2.2度。

青岛提起人们常把这里是熙熙攘攘的现代城市和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青岛踏上这片土地,令人眼花缭乱的别墅:指出,圆、高、低、石头,……山坡路边建。阴阴种植树木在路边,另一片Loudong红瓷砖,红色和绿色项英,不同的风景

青岛介绍

Introduction to Qingdao

青岛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交相映出青岛美丽的身姿;赤礁、细浪、彩帆、金色沙滩构成青岛美丽的风景线;历史、宗教、民俗、风土人情、节日庆典赋予了青岛旅游丰富的文化内涵。浓缩近代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具有典型欧式风格的各国建筑,形成了在中西合璧的特色。

青岛以海鲜为主的独特饮食,新鲜清淡为特色,备受欢迎。崂山绿石,天然珍珠,精巧的草制工艺品,更受旅游者的青睐。青岛还是闻名海内外的青岛啤酒的原产地,游人在这里可以品尝到正宗新鲜的青岛啤酒。

Qingdao has beautiful scenery and pleasant climate. A harmonious picture of mountains, sea and city is painted in which one can see the winding coastline, islands and beautiful buildings whose red-roofs are held in the embrace of verdant trees. Many of the European-style buildings used to be home to many famous figures.

Qingdao is famous in China for its delicious fresh seafood. The Laoshan Scenic Area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sightseeing because of its beautiful scenery, natural pearls and exquisite crafts. Qingdao beer (Tsingtao beer), a popular beer brand in the world, is produced in Qingdao, allowing tourists to easily get the freshest Qingdao Beer in Qingdao.

地理位置:

青岛地处太平洋西岸,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滨临黄海,东与朝鲜半岛、日本隔海相望,是山东及沿黄河流域最大的出海口。

Geographical location:

Qingdao is an Eastern Chinese coastal city located between latitude 35°35’ to 37°09’ and longitude 119°30’ to 121’00. The city faces the Yellow Sea on the east and south. Facing North Korea, South Korea and Japan across the sea.

面积及人口:

行政区现辖七区五市,包括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7个区和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5个县级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总人口720.6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1102平方公里,人口246.77万人。

Population:

There are seven urban districts (Shinan, Shibei, Sifang, Licang, Laoshan, Chnegyang and Huangdao) and five county-level cities (Jiaozhou, Jimo, Pingdu, Jiaonan and Laixi) under the juris diction of Qingdao. The total area of Qingdao is 10,654 square kilometers which the urban area totals 1,102 square kilometers. The population of Qingdao totals 7,206,800 while the urban population is 2,467,700.

气候:

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年平均气温12.7℃。最热的8月份,平均气温25℃;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1.3℃。

Climate:

Qingdao has a northern temperate zone monsoon climat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marine climate, such as moist air, abundant rainfall and four distinctive seasons. It is neither hot in summer nor too cold in winter.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s 12.7°C. The hottest month is August with an average temperature of 25℃and the coldest month is January when the temperature averages 1.3℃.

地势:

为滨海丘陵地形,山地和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40.6%。

Topography:

Qingdao is a hilly city. 40.6% of the total Qingdao area is highland and lowland areas.

海域:

海岸线总长862.64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730.64公里,占山东省的四分之一强。港湾、岛屿众多,滩涂广阔。

Sea:

The total continental coastal line in Qingdao is 730.64km and accounts for a quarter of the Shandong province’s total coastal area. The coasts of its Islands add to this area, making the total coast line in Qingdao 862.64km. It passes through thirty-two bays and encircles sixty-nine islands. 主要景点(地理位置,公交线路,图片)

Places of Interest

栈桥:

前海栈桥是青岛的象征,建于1891年,时为简易军用码头,几经重修,向游人开放。现栈桥长440米,名曰“回澜阁”。堤岸是景色如画的栈桥公园,花木掩映,藤绕长廊,可远眺小青岛绿岛葱茏、白塔玉立之美景,是游人观光游憩的好地方。

交通路线:2,5,8,25,26,316,321路公交车

Zhanqiao Pier:

Zhanqiao Pier, built in 1891, is the symbol of Qingdao. After several restorations, from being a simple military harbor, it is now open to tourists. The pier is 440 meters long. There is an octagonal pagoda of distinctive Chinese style, called “ Huilan Pagoda”, at the end of the pier. From the top, tourists can fully view the Maganificent Sea. Along the shore is the beautiful Pier Park, which is a pleasant and quiet place for tourists to rest or enjoy the scenery of Little Qingdao Island and its white tower.

Go by bus: No.2, No.5, No.8, No.25, No.26, No. 316, No.321

滨海步行道:

建设滨海步行道是迎办2008年奥运会的重点项目之一。这一工程为中外游客提供了一条亲近大海、拥抱海洋的靓丽风景线。滨海步行道西起团岛,东至石老人旅游度假区,全长越40公里。滨海步行道横穿青岛市的新、老市区和高科技工业园,途经沿海岸线的瞿塘峡路、太平路、南海路、汇泉路、山海关路、黄海路、太平角一路和东海路等路段,一路行来,如诗如画的海滨风景,美不盛收。

Beautiful Seashore Boardwalk

The construction of a seashore boardwalk is one of the key project to be completed before the 2008 Olympic Games. The boardwalk is a beautiful scenery route along the coast. Starting from Tuandao in the west, the 40-km-long sidewalk stretches to the ShiLaoRen (Old Stone Man) Holiday Resort in the east. Traversing the downtown of Qingdao and the High Tech Industrial Park, the boardwalk passes many roads along the coast, including Qutangxia Rd., Taiping Rd., Nanhai Rd.,Huiquan Rd., Shanhaiguan Rd., Huanghai Rd., Taipingjiaoyi Rd., and Donghai Rd. People can enjoy extremely beautiful coastal scenery along the boardwalk.

小青岛:

因形似古琴,亦称琴岛。岛上洁白的灯塔亭亭玉立,为本世纪初德国人建造。小岛山岩耸秀,林木婆娑。夜幕低垂时,可欣赏“琴屿飘灯”之胜景。

交通路线:6,26,316,231,202,501,801

Little Qingdao Island

Whose shape is like an ancient violin is also called “violent Isle”. Germany built the white lighthouse on the is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Its light reflected on the sea makes quite a spectacle at night, so much so that it has become known as “floating light of Isle”.

Go by bus: No.6, No.26, No.316, No.231, No.202, No.501, and No.801

天主教堂:

位于浙江路,全名“圣弥爱尔教堂”。1934年由的国人建成,占地2470平方米,总高60余米,庄严宏丽,为我国著名天主教堂之一。周五晚上18:30—20:30,周六上午6:30—7:30在教堂举行教会活动。

交通路线:1,2,5,6

Catholic Church

Located on Zhejiang Road, the Catholic Church, originally named St.Michael’s, was built by the Germans in 1934. The 60-meter-high building, covering 2470sq.m, is one of China famous Catholic Churches.

Go by bus: No.1, No.2, No.5, and No.6

基督教堂:

1910年建成,德国古堡式建筑。教堂由钟楼、礼拜堂两部分组成。

交通路线:1,214,217,220,221路公交车

Lutheran Church

Built in 1910 in the style of a German castle, the building features a bell tower and an auditorium. Go by bus: No 1, No.214, No. 217, No.220, No.221

迎宾馆:

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居我国单体别墅前列。因此处为德国驻青总督官邸,俗称“提督楼”。1934年定名为“迎宾馆”,成为接待国内外军政要员的重要馆舍。

交通路线:1,25,221,225,228路公交车

Guest House:

Architecturally reminiscent of a classic German castle. The delicate shape, splendid ornaments, graceful lines and bold colors make The Guest House one of the best examples of nonnumeric villas in China. Originally, it was the official residence of the German governor in Qingdao. In 1934, it was formal ly renamed “Guest House”, and has become important as a retreat to receive VIPs in military affairs and politics.

Go by bus: No.1, No.25, No. 221, No.225, No.228

八大关:

位于汇泉角和太平角之间,濒临波光涟漪的太平湾。200余幢异国风格的别墅掩映于花木丛中。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其间10条马路始建于1931年,路栽雪松、紫薇、碧桃各不相同。其中8条马路以中国著名关隘命名。故名“八大关”。

交通路线:15、26、31、202路公交车

Badaguan (Eight Great Passes)

Lying between Huiquan Cape and Taiping Cape, Badaguan faces the rippling Taiping Bay. In the Badaguan area, more than 200 villas of exotic style are scattered among the lush old-growth flora. There are so many villas that the scenic spot is considered a World Architecture Museum. Criss-crossing the scenic area are ten roads built in 1931 and lined with many varieties of trees including peaches, crabapples, pine trees and ginkgo. Eight of the roads are named after the

eight great passes of the Great Wall, hence the name Badaguan.

Go by bus: No.15, No.26, No.31, and No.202

花石楼:

原为德国提督渔猎、休息处,俗称“歇脚楼”。此建筑由花石构成,小巧美观,既有罗马建筑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

交通路线:26,202,225路公交车

Huashi Building:

It was originally the place for the German governor to fish, hunt or rest, so it is popularly called “Building for Rest”. Small and exquisite, the building combines the styles of Roman and Gothic architecture.

Go by bus: No.26, No.202, No. 225

五四广场:

为纪念“五四运动”命名,广场由市政厅广场、中心广场、海滨公园三部分组成。其间雕塑荟萃,喷泉吐玉松柏苍郁,花草吐翠,气势恢宏,典雅壮美,及富青岛特色和现代精神。交通路线:25,26,31,104,202

May 4th Square:

This square is named to honor the May 4th Movement which took place in 1919. Consisting of two squares and a park, the area is decorated with statues and fountains and surrounded by pine trees, meadows, and flowers. It has become the symbol of modern Qingdao.

Go by bus: No. 25, No.26, No. 31, No.104, No.202

音乐广场:

中心建有软体雕塑“音乐之帆”,高20米,帆下设仿真钢琴,供游人弹奏娱乐。观海平台设计为一本翻开的乐谱,谱有数首世界名曲主旋律,音符下的感应器可随游人的踩踏播放不同的乐曲。

交通路线:25,26,31,104,202 路公交车

Music Square:

In the center is a 20-meter high statue named “Sail of Music", under which a piano-shape instrument is set up for tourists to play. The platform, overlooking the sea, is designed as an open music score, in which world famous melodies are stored. Tourists can enjoy different music by stepping on it.

Go by bus: No.25, No.26, No. 31, No. 104, and No. 202

崂山

崂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位于青岛市区东部,总面积446平方公里。崂山自古被称誉为神窟仙宅,灵异之府,是道教传播发祥地之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崂山无严寒,夏无酷暑,山海相连,风景如画,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和度假休闲胜地。

交通路线:

1.去南线:A. 崂山旅游专线,俗成802路,从团岛发往垭口. B.304路,从轮渡发往垭口. C.104路从台东发往流清

2.去北线: A. 312路, 从路动发往仰口. B. 109路,从李村发往仰口. C. 123路,从李村发往仰口.

D. 106路,从李村经仰口至垭口.

3.去中线: A.311路, 从轮渡发往北九水. B.110路, 从胎动发往北九水.

Laoshan Scenic Area

The Laoshan Scenic Area was one of China’s first major scenic resorts to receive the approval of

the State Council. It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Qingdao’s tourism industry. The acceleration of its natural landscap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d access to its cultural facilitie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ity’s Olympic endeavors. Major tourist spots include the Laoshan Kangcheng Academy, the Jufeng Scenic Area and Nine Waters& Eighteen Pools.

Transportation:

South Route:

A. 802, from Tuandao to Yakou. This is a special tourist line.

B. 304, from Qingdao Ferry Dock to Yakou.

C. 104, from Taidong to Liuqing.

2. North Route:

A. 312, from Qingdao Ferry Dock to Yakou.

B. 109, from Licun to Yangkou.

C. 123, from Licun to Yangkou.

D. 106, from Licun, goes through Yangkou to reach Yakou.

3. The Middle Route:

A. 311, from the Qingdao Ferry Dock to Beijiushui.

B. 110, from Taidong to Beijiushui.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doc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浅析《城市意象》 1.书籍简介 《城市意象》是一部影响了世界各国城市设计的理论著作,它的作者凯文.林奇是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林奇的一生致力于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他还因在MIT的出色教育成就被誉为一位杰出的城市设计教育家。 《城市意象》的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质疑和批判。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对城市空间组织和内部模型的大量实证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理论模型的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开始对根据小样本建立的模型运用到达分为区域或把有限的地区性模型无条件推广到其他地区提出了疑问,并且人的行为多是处在一种假设状态的研究,真实生活中往往呈现出非理性状态。这种对量化研究的不满以及对规范模型可接受性的质疑,导致了60年代后期对个体行为的普遍关注,从而形成了风行于70年代的“行为革命”。凯文·林奇他便是把研究建立在行为研究的方法之上 ,强调对个体以及对该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体知觉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和集体的心智图研究,借鉴了各项实验研究方法 ,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对个体获取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凯文·林奇在这本书中首次将环境心理学引入其中,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书中林奇通过以上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2.内容概述 书中所说的城市意象,可理解为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 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 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林奇对这种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感知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这种通过清晰、协调的形式,满足生动、可懂的外形需要来创造意象的功能,是城市迈向内在意蕴表达的重要的第一步,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基于这种观点,林奇进一步将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的提出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也是我们在目前城市设计中关注的基本要素。 林奇将五要素称之为充当城市设计的标准元件,在详细分析这五种元素时,他又引入空间、结构、连续性、可见性、渗透性、主导性等设计特性与之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使每座城市都有其本身的可意象性。 3.城市意象及其元素 在城市意象中,林奇关注的是城市的视觉品质。在组成这些视觉品质的环境意象中,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元素尤为重要。提高城市的可意象性就是使它在形象上更易于辨别和组织。城市区域组成,区域由节点组成,由边界限定范围,通过道路在其间穿行,并四处散布一些标志物,元素之间有规律地互相重叠穿插。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 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 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 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 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上海的文化

海纳百川:上海的文化 一、古代上海文化特点: 上海在开埠前,虽也有一些文化设施,如书院,出过一些文化名人,如徐光启,产生过一些有文化意义的工艺品,如顾绣,但就整个城市而言,并无明显的文化个性。 由于上海大部分县直接从松江、昆山分出,且一直苏松太并称,同时江苏、上海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更与吴地渊源较深。 吴文化与越文化并无明确区分,历史上两地虽常有分合,但整个江南、浙北、浙东地区的交往非常频繁,语言基本一致,风俗大致相同,耕作方式、物产品种也大同小异,互为补充。春秋时吴越成敌国,但在古九州中同属扬州。秦汉时同属会稽郡,直到明清两代建南京和南直隶,江浙始分治独立,上海处于吴越文化圈的东缘。 上海当时的3000-4000平方公里不设一县,可见其被称为“海隅蛮荒”不是虚言。 上海是在明清两代才最后追赶上江浙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元人马端临(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对此地性格作过判断:“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 宋以后,上海人终于找到三种基本产业:煮盐,植棉,海运,这三大支柱产业使上海社会文化在江南地区标出特色。 顾绣是上海地区工艺品中的瑰丽奇葩。顾绣因源于明代松江府顾名世家而得名。 嘉靖年间官宦顾名世嗜好绣品,晚年在现南市露香园路筑一园林,命婢妾制作绣品观赏、赠友。可考的名手有缪氏、顾兰玉等。以韩希孟(顾名世的孙媳)最具代表性。现北京故宫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均藏有其作品。韩希孟的精湛技艺确立了"顾绣"的卓越地位,她的写真手法对后世仿真绣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苏绣也受她的影响很大。 二、近代上海文化特点与海派文化 上海近代文化的独特性,集中表现为“海派文化”。上海文化并不等同于海派文化,但无疑是上海文化的重要方面。 对海派一词如何理解,学术界见仁见智,其义有广狭之分,狭义的海派,指京剧、绘画、文学等具体艺术品种中的上海流派,其源起于晚清绘画中的“海上画派”和京剧中的海派,后来内涵扩展、延伸,成为一种文化类型和文化风格,乃至包括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所涉人事亦不复限于上海一地。 “海派”较早见于同光年间,时人对一批寓居上海,卖字画的画师画匠名之曰“海上画派”,简称“海派”。当之赵之谦、任伯年、虚谷等人的画笔自成一家,更有吴友如等人画洋楼、画美女,绘风俗图,与传统的山水人物花卉毫不相干。 代表人物:任伯年(1840—1896)清末画家。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人。 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他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吸

《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doc

《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城市意象》读后感1 一、概述 凯文·林奇师从弗兰克·莱特。《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年轻时期的著作。他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多,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随着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速,当代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形象都在不断变化。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从这里的文化意义以及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对凯文·林奇的观点进行再认识,尤其是高速发展的现代中国,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道路 道路是凯文·林奇所提到的城市意象五要素中的主体要素。如果将一座城市看做一个人体时,那么道路就是这个人体内的骨骼,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意象的绝对主导要素。一个城市的网格形状是与道路的延展性、方向性、可测量性密不可分的,可以给人对城市的感知带来直观的印象,所以书中也提到“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它道路形式由唐代就开始初现端倪。西安的北大街,宽至双向八车道,沿街控制了建筑高度,更突显了北大街的宽广。行驶在城墙内,穿梭往来于久负盛名的钟鼓楼前,古与今、历史与现代的激烈碰撞,成为西安城市特色特有的意象要素。然而,西安曲江新区的道路就显得不是那么的宽大。曲江,曾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兴起于秦汉,繁盛于隋唐,历史一千三百年之久,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相比北大街的直来直往,曲江新区的道路特定却显得柔性多了。曲江的道路基本以大唐芙蓉园为中心向外呈不规则弧形散开,道路两旁的景观与西安其他道路相比,显得精心而又优美,这无疑使其曾加了可识别性。 三、边界 边界是每个城市不被视为道路的线型要素,起着分割两个区域的作用。根据

城市意象视角下城市符号探析

城市意象视角下城市符号探析 摘要:城市符号代表城市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可,城市符号的意义在于使人们能够认识并了解这座城市,是促进城市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从城市意象的角度进行城市符号的分析,分析了城市意象与城市符号的关系,并研究了边界、节点、标志物、道路和区域与城市符号的相关联,这些理论对城市符号构建有很强针对性和指导性。 关键词:城市;城市意象;城市符号 引言 在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互相促进、互相融合的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之间竞争的缩影。一个旗帜性的城市符号,能反映出城市本身的个性,更能很好的带动城市的发展。以城市内涵为核心,以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为主体,所构成的城市符号往往是以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城市意象的五大要素为载体。 一、城市符号与城市意象的关系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对城市认知的研究具有启发性。书中分析了他对美国的三座城市所开展的意象方面的详细研究。在对城市意象分析的基础上,不但提出完整的城市意象调查方法,还建议人们从城市意象的五种要素进行意象感知,即:边界、节点、标志物、道路和区域,指出居民

主要以空间与路径的主导型两种方式构造他们脑海中的城 市意象地图[1]。 城市意象是城市符号的一种显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符号作为城市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为城市的稳定性奠定基础。 二、城市意象视角下的城市符号 在对构建城市符号的方式进行分析时,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城市符号是由什么要素构成的,必须清楚市民对什么样的城市符号元素感兴趣。在此基础上,分析出那些有代表性的要素最能提炼成城市符号。 总结起来,我们能够这样认为:有特色,又有空间结构性关系并且具有特殊意义三方面的特征,是构成城市意象的重要“因子”[2]。下面主要从林奇的《城市意象》中的五个要素从多层面多角度分析出要素的特色、关联与意义,从而从各要素中解读城市符号。 1. 城市街道与城市符号 有特色、有意蕴的道路是构成城市符号的元素之一。道路是一种空间关系,通过产生的空间构成新的视觉关系,进而丰富城市轮廓,增添城市特色,成为城市符号。 如北京的长安大街(图1.1),它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街道,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一条街道,它建设于明代,是营建北京紫禁城、皇城以及内外城时最重要的道路,到目前为止,

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目标内涵、战略框架与发展策略研究

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目标内涵、战略框架与发展策略研究 编者按:上海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本着“把握战略趋势、围绕核心瓶颈、体现多元融合”的基本思路,组织上海市40余家研究团队围绕事关上海长远发展的18个支撑性专题开展平行研究,超过200余位来自各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为2040年的城市发展建言献策,最终形成了《迈向2040年的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研究总报告》,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现就各研究机构的主要研究和观点内容分期介绍如下:研究单位: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文中内容仅代表该机构观点)到2020年,上海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面向2040年,上海将以全球城市建设为目标,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城市创新能力。本专题聚焦上海全球城市建设,以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为主线,运用全球城市理论的分析框架,科学把握全球形势发展变化,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分析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外部环境、影响变量和内在动力,研究提出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目标内涵、战略框架和发展策略。 报告分五部分:(1)上海迈向全球城市的战略背景

(2020-2040);(2)上海迈向2040全球城市的战略目标 框架;(3)上海迈向2040全球城市的战略功能框架;(4)上海迈向2040全球城市的重大战略框架;(5)上海迈向2040全球城市的空间战略导向。主要内容与观点如下: 一、关于上海迈向全球城市的战略背景(2020-2040) 主要从五个层面分析提出上海面向2040全球城市建设的战略背景。重点关注全球多元格局调整变革中的全球城市网络节点功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历史时期中动力格局、区域格局、开放格局的战略要求,以及未来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 从全球化发展新阶段看,全球经济发展在寻求“再平衡”中开启多元格局调整变革,全球化进入网络化发展新阶段,未来的全球城市将更加注重全球网络体系的链接能力、全球关键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2012 —2013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城市设计概论 任课教师:谭跃王冰 题目:《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学号:ACH09033 姓名:范博扬 年级:09级 专业:建筑学 提交日期:2012年10月9日评语: 成绩:评卷人: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摘要:通过阅读凯文?林奇所著的《城市意象》,作者站在城市使用者的角度上(也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通用过实例调查分析研究和对各阶层、各行业等的城市使用者的探访与交流,总结出了城市设计的原则性以及城市设计五元素。在此基础上本书还给出了城市设计导则性方法,并罗列大量的可触性或可视性等元素,进一步阐明了基于社会学或经验主义的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同时,结合几个大城市的实例对城市意象五要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作出小结及心得感想。 关键词:城市意象五要素感知 前言:《城市意象》作者凯文?林奇,这本书写于1959年,是基于大量的社会调查后完成的。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便是他于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大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正文:凯文?林奇用朴素、生动的笔墨,在40多年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评价城市形态的方法,首次提出了通过视觉感知城市物质形态的理论,是对大尺度城市设计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此外,书中所列举的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以及他们在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多多少少都已在我们身边的城市中出现。《城市意象》为现代城市规划及园林,建筑设计等均产生了重大的意义及广泛的影响。 本书讲述的内容是有关于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众多的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又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在检查这个新问题的过程中,本书着眼于三个美国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

长春城市意象调研报告 长春城市印象

摘要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带来欢乐。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针对于城市居民对城市的印象,笔者做了调查,结合着调研报告,人们对长春的认知,分析了长春的公众意向。 关键词城市认知意向

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相关理论评述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长春是一座历史悠久、活力四射的城市,它处巍巍乎东北亚制高点长白山腹地,莽苍苍东北大平原中心,历史悠久的松花江支流伊通河自南而北,穿城而过。 “城市形象问题成为热门话题至今已有好几个年头了,这可能是由于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工作一直贯彻“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方针,注重城市形象美不够的一种“反弹”。”[1]构成城市的元素都有哪些呢?随处随时可见的人群,穿梭如流的大车小车,灯红酒绿的街道,琳琅满目的

广告牌,四通八达可以让人随时迷失的道路,便利快捷的交通,星罗棋布样式多样的店铺,丰富多彩的公园、游乐园、广场,千篇一律除了门牌号几乎难以区分的水泥建筑群,里面住着互相熟悉的陌生人,还有什么呢,红绿灯,时尚,工厂等等。感觉城市就是一大群忙碌终日的人所生活的用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一个空间很大结构很复杂的场所,在这个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而简单。结合城市五要素充分展示了城市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1.2相关理论评述 凯文?林奇(Kevin Lynch)是最早将知觉图式应用到城市空间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他的《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堪称城市意象理论的里程碑。“理想城市应被构造成可意象的景观,清晰、连贯且有条理,使它引人注目,成为城市生活的标志。”[2]标志,道路,边界,区域,结点是林奇对城市空间意象构成的五个要素。 但是,我们通过凯文?林奇的要素分析方法得到的是一个静态的物质空间意象。从这样的意象中,我们无法认知空间发展演进的过程与引发这演变的原因,而对于长春乃至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而言,悠久的历史带来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在进行元素分析时我们应带着这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来解读城市。 2 基础数据获取 2.1调查范围与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范围指长春市区,包括朝阳区、二道区、经开区和高新区。本研究主要采取三种调查方法,即问卷调查,照片识别以及绘制认知地图。在调查问卷中,由笔者根据凯文?林奇的区域、通道、节点、标志物、边缘这五个基本要素设置相关的21个问题,要求受访者一一作答。 在照片识别法中,首先在长春市选择具有标志意义的10个点,分别对这些点进行实地考察,在每个点分别选取不同角度拍摄照片,由在长春居住的10人进行辨认,然后让受访者辨认,能说出照片景物的名称或所处大致位置即算回答正确。 认知地图是本次调查的主要依据,因为认知地图能最直观清晰的反映受访者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 体系研究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来源:添加日期:10年08月27日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这意味着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竞争程度更为激烈,竞争范围更为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与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内容,已经从经济综合竞争力层面逐步扩大到文化竞争力的层面。当国际化大都市的“硬实力”——经济综合竞争力具备了相当的条件时,“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则成为竞争的重要“筹码”。这表明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已经从单一指标转向多重指标。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实际,在城市的经济力、政治力要素指数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最具竞争意义、发展潜力、时效性的要素,往往是城市拥有的文化实力。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既是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精神投影,也是经济、政治发展的物质表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最难以把握却又必须把握的要素,在未来的城市竞争力要素中将会占很大比重,城市之间新型竞争将基于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双重博弈。本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有文化竞争力的城市。①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底蕴的深厚和文化发展体制的现代化。许多发达国家在经历工业文化的长期发展之后,已经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复兴对于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近年西欧展开城市复兴运动,其中文化旗舰项目成为城市复兴的重要战略,这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计划包括对一些传统产业已经衰落的城市进行复兴。因为在产业衰落的同时,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均遭到破坏。城市复兴计划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在物质空间、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对城市进行全面改善,使城市的经济活力重生,恢复已失效的社会功能,改善生态平衡与环境质量,并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盛大庆典活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文化措施,使这些城市综合提升其文化、经济和城市形象。这一举措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采取经济手段激活城市发展力的同时,国际组织及各国文化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以实现文化的长期与稳定的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会议制定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最终可以用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感知中的城市意象 [摘要]本文介绍了凯文.林奇的著作《城市意象》的背景和概要,对书中提及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做了简单的回顾,并指出了城市意象研究的局限性。 [关键词]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城市设计 -----王梆,《映城志》 1 概要 “至少在过去20多年中,林奇关于城市设计思想的影响力一如柯布西耶对现代建筑的影响。”[1]著名学者夏铸九如是评价凯文.林奇,由此林奇对城市设计理论的贡献可窥见一斑。凯文.林奇——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一生致力于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他还因在MIT的出色教育成就被誉为一位杰出的城市设计教育家。凯文·林奇的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城市设计产生很大影响,他的著作被译成各种文字。他撰写过不少著作,如《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City)、《地段规划》(Site Planning)、《好的城市形态》(The Good City Form)等。此外他还有大量城市设计实践。 其中《城市意象》是林奇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该书也是后现代时期一部的传世名作。《城市意象》的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质疑和批判。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对城市空间组织和内部模型的大量实证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理论模型的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开始对根据小样本建立的模型运用到达分为区域或把有限的地区性模型无条件推广到其他地区提出了疑问,并且人的行为多是处在一种假设状态的研究,真实生活中往往呈现出非理性状态。这种对量化研究的不满以及对规范模型可接受性的质疑,导致了60年代后期对个体行为的普遍关注,从而形成了风行于70年代的“行为革命”。凯文·林奇他便是把研究建立在行为研究的方法之上,强调对个体以及对该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体知 觉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和集体的心智图研究,借鉴了各项实验研究方法,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对个体获取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环境心理学引进城市设计。林奇通过多年细心观察和群众调查,对美国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3座城市作了分析,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path)、边缘(edge)、地域(district)、节点(node)和标志(landmark)五大组成因素。他认为市民就是通过这五大景观因素去辨认城市的风貌特征,因此,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identity)。在分析这五大因素时,他又引入空间(space)、结构(structure )、连续性(continuity)、可见性(visibility)、渗透性(penetration)、主导性(dominance)等设计特性与之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世界城市理论与上海的世界城市发展进程

作者简介:盛蓉(1985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士林(1966 ),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资助项目!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的阶段性成果。 中外交流 !学术界?(月刊) 总第153期,2011.2 ACADEM I CS No .2Feb .2011 世界城市理论与上海的世界城市发展进程 * #盛?蓉,刘士林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200240) 摘?要 世界城市的概念主要由英国社会学家弗里德曼提出。关注都市化进程 中通常属于国家范围内的政治、政策之外的力量,是世界城市理论提出的直接背景和这一理论本身着重思考和探索的核心问题。世界城市假说本身主要是一个研究框架,不是一个有关城市的理论或总体的叙述,而仅仅是一个研究的起点。世界城市假说第一个局限性是过于集中在一些相对较大的都市中心,第二个局限性是疏于发展城市理论本身。在都市化进程中,上海的经济和城市硬件走在了国内前列,甚至可与一些世界顶级城市相媲美。上海与西方大都市的最大差距不在GDP 、城市空间与人口规模,而主要是落后在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上,因而无论是在未来的全球城市竞争中,还是在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上,上海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改变文化上的落后现实。 关键词 世界城市;上海;城市发展 一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将%国际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并列在一起,称之为中国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时所面临的新课题与新矛盾之一。在%十七大&报告中,%国际化&则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一起,被称作是需要%全面认识&的%新形势新任务&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按:《城市意象》这本书的一个简单介绍,更多关于此书的介绍与读书笔记请使用本站的建筑专业搜索! 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始终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我胡诌了一句“空间的时间过程”和“时间的空间记忆(录)”来描述这种过程)。 作者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略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在作者讨论“环境意象”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作者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他们应该具备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作者认为环境意象具有可读性,城市是由一系列可认知的符号组成,是可以通过视觉领悟的相关联的形态,他这样描述“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环境意象被认为由三部分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一个可加工的意象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即其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其次,这个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最后,这个物体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作者在第一章用来详细讨论“环境意象”这个概念时,为此书增加了一个附录“关于定位的参考献”,这里面主要是讨论人们依照什么方式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即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讨论方位感是通过什么参照物、参照系统来达成的,讨论景观的意义、意象的形成和形式的意义。这是非常有趣味的附录,它告诉我们五花八门的定位参照系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方位感,最关键的是,这些都和人类的思维或者是文化联系起来。 第二章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强,但是仍有一些可以摘记,例如描述一个城市设计很劣质时可以用这样一句:“混乱、节点的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分叉、缺乏特征与个性等等”,另外一个很嘲讽的句子是:“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元素自身,尽管(有时是因为)它们一遍遍地修饰,试图表现华丽,但在表面上它们常常缺乏特征。” 第三章标题为《城市意象及其元素》,详细介绍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是怎样构成城市意象的。在介绍元素时候十分细致,给我触动的是在“标志物”里谈到它很容易被识别而且被当作重要事物,这涉及到作者谈过的意象性包含的“象征”意味,因此纽约世贸大厦双子座高楼的摧毁,不仅仅是建筑的消失,而且是象征的消失,人们对城市的认同从此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白,这一方面可以以“城市意象”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纽约以及美国人在911后产生的更为深层次 的失落,而且也可以为“重建世贸”增加理由——一个新的标志物的出现,不仅仅会相对摸平创伤,而且在填补空白的同时让建筑蕴涵很多的意味,坚韧?强大?或者其它。 作者在这章用了大量篇幅对各个元素进行分析,但是也始终没有忘记,做这种细节的分析是基于经验,同时为了给讨论带来助益,然后在城市设计中需要整体考虑,同样,“城市意象”也是落在人们心里的整体素描。“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照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缩微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 第四章很认真的讨论城市设计中如何应用前面的研究成果,因此专业性较强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但是更为精彩的还是他在第一节里面给我们的城市形态的分析,因为充满了人的存在。一开始就有吸引我的内容:“城市形态首先必须具有它应该表达的最根本功能,即

兰州主城区城市意象空间和意象元素分析研究

兰州主城区城市意象空间和意象元素分析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兰州城市特色,将林奇(Lynch,K)的5 类城市意象要素进行细分,并转换为地点场所意象元素,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照片辨别以及认知地图对兰州市民进行城市意象的调查,得出兰州市的公众意象图:以南北向天水路、皋兰路-金昌路-城关黄河大桥-大桥北路,东西向东岗路-庆阳路-西津路-西固路等道路及黄河为骨架形成的网格状城市空间意象图。功能分区、行政区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总体城市意象空间结构,黄河、白塔山和五泉山却起到了边缘要素的功能。总的来看兰州市存在着较为清晰的群体意象即“公众意象”。关键词:兰州主城区;城市意象;认知地图;意象因子;意向元素 1 理论基础 在城市意象研究中,美国凯文·林奇(Lynch,K)开创性的把意象拓展到城市研究领域当中,在城市规划人性化方面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1960 年林奇(Lynch,K)的《都市意象(The Im- age of the City)》一书是城市环境意象研究的里程碑。林奇认为,所谓城市意象,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 1 ]。他成功把环境心理学的观念运用到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中,提出城市具有可意象性,并存在一个公共的意象——“公众意象”,通过室内录音访谈、选择照片、绘制草图、室外验证等手段,探测出人们心目中的城市意象,通过分析、归纳、证明城市的可意象性及公众意象的存在,进而总结出城市意象的各个元素,归纳为区域(district)、道路(road)、边界(edge)、节点(node)、标志物(landmark)五种意象元素。并通过对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三个城市的调查研究,以及不同城市的居民对不同城市的意象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城市的居民关心共同的主题,进而说明城市意象五元素对居民意象的影响。 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在林奇之后,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1970 年Appleyard D 对城市居民意象地图类型进行实证研究,他将路径主导型地图分为段、链、支环和网 4 种子类型,将空间主导型地图分为散点、马赛克、连接和格局 4 种子类型[2];1978 年Golledge R G(1978)对城市居民感知阶段的研究,认为城市感知地图随时间变化分为3 个阶段,即联接发展阶段、邻里描绘阶段和等级秩序阶段[3]等。 目前国内对城市意象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大多是以凯文·林奇(Lynch,K)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依据进行研究。1993 年李郇、许学强对广州市意象空间分析研究提出了规划建议[4];2001 年,顾朝林,宋国臣对北京城市意象空间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5];2003 年徐苗提出了城市规划师在营造城市意象时,应从区域性的群体意象需求出发,创造出鲜明有活力的可读的现代城市意象[6];2006 年冯维波,黄光宇基于重庆主城区居民感知的城市意象元素进行了分析评价,解读并评估重庆市景观的优劣、城市生活环境品质的高低[7];2008 年费一鸣,叶梦对苏州城市意象解析研究,以时间的纵向轴解析苏州的意象元素[8]等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256 份认知地图调查及396 份调查问卷,对兰州市城市意象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重点分析城市意象空间构成要素,并概括了兰州市城市意象的空间结构。

从长三角城市群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

从长三角城市群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 顾朝林1,陈 璐2 (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北京100084;2.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地理系) 摘要:概观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城市发展,区域化正在形成巨型城市区域,地方化使城市集群各具特色。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首要全球区。该区域城市群发展应该顺应这些潮流,发展全球城市,建设巨型城市区,组建网络城市,规划走廊城市。上海是长江三角洲乃至中国正在崛起的全球城市,从国际资本流、国际贸易、跨国公司总部、金融业及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交通通讯信息平台等方面看,上海的全球城市已具雏形,但与世界主要全球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必须面临相应的城市转型,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重构和转移、社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扩展和城市功能的重塑。 关 键 词:城市群;全球城市;上海;长江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7)01Ο0001Ο05 收稿日期:2006-09-25;修回日期:2006-10-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40435013)作者简介:顾朝林(1958-),男,江苏靖江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E -mail )gucl2001@ https://www.360docs.net/doc/f18895762.html, 。 全球化正在导致城市与区域的空间重构,管理的高层次集聚使得某几个城市成为全球经济的区域或全球的节点城市,并越来越控制和主宰着全球的经济命 脉[1],这类城市被称为“全球城市①” (global city )。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首要全球区[6~10] 。长江三 角洲城市群发展应该顺应这些潮流,尤其是上海全球 城市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 城市群格局演变过程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格局一直处在剧烈变化之中。最早的大城市是江宁、扬州、苏州和杭州。江宁即今南京,六朝古都,也是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的首府,始终是长江三角洲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扬州的繁荣得益于盐商和漕运,在清代中叶以前就是世界级的大都市,其繁华程度不让伦敦、巴黎,但随着徽州盐商的消亡及运河时代的结束,扬州便快速地衰败下去。苏州、杭州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商贸和文化中心,但在20世纪初期苏杭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被上海所代替。 在长江三角洲近代城市化进程中,无锡、南通、常 州继上海之后实现了初步工业化。然而,在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几乎处在停滞状态,城市群格局没有大的变化。自 1978年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 放,上海在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地位重新得到确立,国际性城市功能也得以恢复。上海的“十五”规划强调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提出“十五”末上海要建成亚洲特大型国际城市,经济总量接近洲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水平。上海2015年长期规划提出要在经济总量、综合竞争力、服务功能、创新能力等总体上接近或达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水平,努力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逐步朝“世界城市”的方向发展。 2 城市群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出路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除了受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的限制外,还面临如下重大问题。 2.1 国际枢纽港难以统筹建设 长江三角洲地区分属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其下又包括16个地市,行政壁垒对经济一体化的运作 第26卷 第1期2007年 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 ELOPMEN T Vol.26 No.1Feb.2007 ①1966年霍尔(P.Hall )对世界城市作了经典解释,专指已对 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一流大 都市[2]。尔后,弗里德曼等人从新的国际劳动分工角度,通过一系列主要指标来界定世界城市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3];萨森用大量的实证分析了纽约、伦敦、东京这3个目前最顶级的全球城市,并主要通过城市中主要生产者服务业公司的分析来诠释全球城市[3,4];卡斯特(M.Castells )等人从全球流动空间的角度,把全球城市描述为世界范围内“最有直接影响力”的节点以及中心[5]。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 作者:张英进发布时间:2004-8-25 13:20:40 一电影与「知识考古学」 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电影的成功,使中国电影研究自80年代中期开始就成为在西方颇有学术价值的研究领域。与此相反,1949年以前的电影却罕有问津者。本书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将学者的注意力转移到1910-40年之间的中国电影。对民国时期城市文化语境下的早期中国电影进行持续的研究,将大大地扩阔中国电影研究的历史视角。除此之外,本书的第二个目标是将电影建构为民国时期重要的文化力量,并将电影研究与正在发展的上海文化史研究联系起来。本书将论证,电影文化作为特定社会政治语境下的文化现象,是一个能为现代中国知识考古学提供丰富资源的据点。 我在这里引用福柯(Michel Foucault)「知识考古学」的概念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首先,民国时期的大众电影文化还没在中国研究领域得到深入探索,大量文献研究还有待于电影与历史学者去做。其次,由于大批原创电影流失,早期中国电影的探索就像考古学一样旨在挖掘人文遗迹。它必然根据那些繁杂的资料来源,像广告、影迷杂志、电影说明书、海报、影评、传记等,来描述这些文化现象在早期历史文本中的构造和功能。第三,由于文献不能被彻底描述,这些被考古研究所披露的信息有待进一步提炼甚至修改。而新文献的出现将对那些文化遗迹的制作、管理、发行、流通、运作的种种假设提出新的挑战。有鉴于此,本书在方法论上与知识考古学相连接,系统地研究那些丰富的文化遗迹和文献,而这些文献往往是被现代中国的标准化的社会政治历史书籍所埋葬和草率处理掉。 本文将简述本书所集论文,并把它们分为三大主题:机构与革新、再现与实践、建构与争辩。最后,我将通过对某些文献来源的概述,指出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题目。 二电影与城市文化:机构与革新 本书的第一部分,「电影罗曼史:茶馆、影院、观众」,侧重于1910-30年间城市电影观众所感兴趣的家庭罗曼史。张真的〈茶馆、影戏、《劳工之爱情》〉,讨论1922年的由郑正秋所写的这部尚存的最早电影短片。该文叙述了20年代传统中国戏剧的巨大影响渐渐被电影手段和情节处理所取代的过程。在重构茶馆文化气氛的同时,张真指出电影从戏剧的外在性(滑稽戏的表演)到情节的内在性(心理动机)的转变留下了很多矛盾,这些矛盾在当时需要以阶级和性别的观念来解释。 从机构的历史来看,中国电影工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不只是张真所说的茶馆文化,还包括文明戏。郑正秋早期的影戏中就体现了文明戏的模式。二十世纪初,文明戏本身的改变很大,由清末与政治息息相关的创作转化为家庭伦理剧。郑正秋的文明戏传统,尤其是它对城市文化和流行趣味的重新重视,被后来的电影投资者和制片人所采用。因此,它也可以说是20年代上海电影观众和电影工业定型的重要因素。

《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意象》读后感1 一、概述 凯文·林奇师从弗兰克·莱特。《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年轻时期的著作。他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多,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随着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速,当代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形象都在不断变化。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从这里的文化意义以及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对凯文·林奇的观点进行再认识,尤其是高速发展的现代中国,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道路 道路是凯文·林奇所提到的城市意象五要素中的主体要素。如果将一座城市看做一个人体时,那么道路就是这个人体内的骨骼,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意象的绝对主导要素。一个城市的网格形状是与道路的延展性、方向性、可测量性密不可分的,可以给人对城市的感知带来直观的印象,所以书中也提到“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它道路形式由唐代就开始初现端倪。西安的北大街,宽至双向八车道,沿街控制了建筑高度,更突显了北大街的宽广。行驶在城墙内,穿梭往来于久负盛名的钟鼓楼前,古与今、历史与现代的激烈碰撞,成为西安城市特色特有的意象要素。然而,西安曲江新区的道路就显得不是那么的宽大。曲江,曾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兴起于秦汉,繁盛于隋唐,历史一千三百年之久,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相比北大街的直来直往,曲江新区的道路特定却显得柔性多了。曲江的道路基本以大唐芙蓉园为中心向外呈不规则弧形散开,道路两旁的景观与西安其他道路相比,显得精心而又优美,这无疑使其曾加了可识别性。 三、边界 边界是每个城市不被视为道路的线型要素,起着分割两个区域的作用。根据不同的线型可以区分不同的边界,隔断、延展、增高、连续等都不同的边界线型可以构成不同的城市意象。当人们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当来到了边界就意味着已经进入到这个陌生城市的入口。凯文·林奇认为,城市入口就是一种边界。但时至今日,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想要分清城市的入口已经很难了。交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飞机、高铁、高速公路等,都为着越来越的人们服务。现在,当我们进入到一个城市的入口,其实就是来到了这个城市的机场、火车站和汽车站。 我认为,边界的概念在五种意象要素中描述的比较含糊,在我的理解中,边界可能是一条分割了两边区域的路或者水,或者一些其他的带状构筑物。就以西安为例子,最明确的边界就是城墙与护城河了,城门和吊桥充当了这条“边界”的入口。现阶段的西安明城墙,并不是最初的皇城墙。最初的唐长安城的皇城墙是距现在城墙大约有4.5千米的地方。现在城墙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条明确的边界意象已经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带状的唐长安城遗址公园,一段在现在明德门小区附近,另一段在曲江。这些遗址公园不仅强调了历史,更是为了加强历史城区边界意象。 四、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