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填图

野外地质填图
野外地质填图

野外地质填图

经过野外地质踏勘和野外实测剖面之后,在野外把各种地质、矿产现象用一定的符号勾绘在地形图上的过程。地质、矿产现象主要包括各时代的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及各种褶皱、断裂构造、矿体及各种矿化标志。

野外地质填图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路线地质调查,研究地质体的空间形态、相互关系和变化,填制地质图。由于分别以沉积岩分布为主、以岩浆岩分布为主及以变质岩分布为主的地区,其岩性特征及各种地质条件都有差异,因此,在这些地区的填图方法、内容等虽有大体相同或相似但也有所差别。

野外地质填图工作,包括了观察路线的选择和布置,观察点的标定、内容观察和描述,野外地质图的勾绘及各种标本样品的采集和整理等内容。

一、目的任务

1、1∶10000~1∶25000 地质填图(以下简称填图)的目的任务是:了解测区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及区域成矿规律,扩大矿床(区)远景。

2、1∶5000~1∶1000 填图的目的任务是全面而详细研究矿床(区)地层、岩石、构造特征;查明矿体分布形态、规模、产状、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及其空间分布;了解矿体与围岩的关系及围岩蚀变等。为探矿工程布置、储量计算提供矿区基础地质资料。

二、准备工作

1、设计编写阶段的准备工作

(1)、充分利用前人工作成果

收集工作区内或大一些范围内有关前人工作的成果资料,并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应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

a)测区内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方面的资料,如地层、岩石类型特征等。如果有包括测区的小比例尺(1∶50000~1∶250000)地质图也应收集。

b)测区内发现的矿产种类、赋存层位、矿体规模、矿物成分、矿石类型、品位等。

c)测区内褶皱、断裂的分布、形态特征、规模、性质、产状以及对岩(矿)层的破坏和影响程度的资料。

d)测区地形图(应与填图比例尺相同或更大的比例尺)、测量控制点等资料。如果收集不到与矿区填图比例尺相当的地形图,可以用较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后使用或新测地形草图。e)测区内物化探、重砂、航遥解释等资料。

(2)、确定填图比例尺

依据矿区的勘查程度及范围大小、地质复杂程度、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矿区填图比例尺。

(3)、确定填图范围

a)1∶10000~1∶25000填图范围,一般在矿区外围有与已知矿床有地质联系的地质体及矿(化)点,找矿标志明显地段,各种找矿手段(包括地质、物化探、重砂等)发现或圈定的综合异常地段。

b)1∶1000~1∶5000填图范围,通常为矿区或矿段(局限于矿体和近矿围岩分布地段),探矿工程集中布置的地段应位于填图范围的中部。

2、填图准备工作

(1)、准备矿区地形图

矿区地形图可以收集或由专业人员实测,地形图的精度应符合矿区设计要求,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填图比例尺。

(2)、踏勘

针对拟定的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矿区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地质、水文、物化探、测量等工种的主要人员,对测区进行踏勘和实测剖面,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统一填图单元、统一野外岩矿石命名、统一填图方法和要求、统一图式图例。

(3)、人员组成

填图组一般由2~3人组成,组长应由工程师以上人员担任。

三、填图方法与技术要求

1、观察路线布置

布置方法:穿越法、追索法和全面踏勘法。

填图工作应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首先将实测剖面及确定的填图单元界线、断层线、侵入体界线、矿层顶底板界线、产状等的位置,绘到手图上,再从实测地质剖面两侧逐渐展开。(1)、穿越法填图

这是一种把观察路线垂直或大致垂直主要地质界线、矿化体或构造线的走向布置方法。野外工作中,要把沿观察路线上观察到的各种地质、矿产现象标绘到地形图上,对重要的地质现象如地质界线、矿化点和构造等,要进行定点观察。

穿越法的优点:工效高,能较快的查明工作区的地质构造或矿产情况,并能比较容易的查明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相的纵向变化情况等。因而被广泛应用于1:200000和1:50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中。缺点:对路线间的小型地质体容易漏掉,对地层的岩相、厚度及地质构造的横向变化不能及时查明。而且,填图比例尺越小,观察路线的间距越大,对上述缺点越明显。所以,采用穿越法时,常需要绘制路线地质剖面图或信手剖面图,或者间距数条路线绘制,以便能直接地反映出观察路线中的各种地质现象,也便于路线间的相互对比,确保填图质量。

(2)、追索法填图

是一种将观察路线沿地质界线、矿化体、蚀变带及构造线的走向布置的方法。工作中往往同时追索两条或几条地质界线,所以实际上其路线是大致沿着地质界线“s”形的进行。这种方法常用在1:50000或更大比例尺的地质填图中,往往用于追索一些重要的地质现象,如标志层、岩层接触界线、主要断层、构造转折端、岩体接触界线和含矿层等。优点:勾绘的地质界线较准确,容易查明地质体沿走向的变化,特别是对确定岩层的接触关系、断层的性质和岩层的含矿特征等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缺点:工作量大,且不易查明地层在其垂直走向方向、地质构造及矿化体等在其垂直构造线方向的变化。

(3)、全面踏勘法

是一种把穿越法和追索法结合起来的方法。其观察路线纵横交错,遍布整个填图区。在实际工作中,应对全区内每个重要露头都要进行观察研究,尽可能多的获取地质资料,这种方法较多的应用于大比例尺的矿区地质填图中。

2、观察路线布置方法的选择

在实际工作中,上述三种观察路线的布置方法通常是结合使用。例如:在沿穿越路线进行观察时,为了解岩层的岩性或岩层间的接触关系在横向上(即沿其走向方向上)的变化情况,往往需要向路线的两侧一定范围内进行适当的追索观察。同样,在沿追索路线进行观察时,为了解地质体纵向上的(即沿其垂直走向方向上)的变化情况,往往也需要在路线两侧适当的穿越地质体走向的观察。在地质填图中,上述三种方法的选用及各种观察路线的布置密度等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地质填图的比例尺,同时还要考虑对填图区的地质构造、岩层、矿产等研究的不同要求,填图区地质构造、矿产的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对航片、遥感图片的解译程度,基岩的裸露情况及逾越、通行条件的好坏程度等诸多因素。

(1)、根据填图比例尺选择

a) 比例尺为1:1000000或1:500000时,主要选用的是穿越法,线距一般为10-15km,地质构造简单地区最稀也不超过20km。

b) 比例尺为1:200000时,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线距一般为2km,成矿有利地段和地质关键地带适当加密。

C) 比例尺为1:50000时,常用穿越法或穿越法和追索法相结合的方法,而对成矿有关或重要的地质现象应适当采用追索法。在基岩裸露良好地区,线距一般为0.5-0.8km。在大面积第四系分布区,线距可放宽到1-1.5km。

d) 在矿区大比例尺填图中,除适用穿越法和追索法以外,还常常采用全面踏勘法。其路线也依比例尺不同而异。

(2)、对浑圆状地质体填图时观察路线布置

浑圆地质体,如岩株状侵入体,浑圆状第四系沉积物及向斜盆地的地质填图,往往常用适当数量的基地或营地,并以它们为中心向周围布置梅花状半封闭式的观察路线。

(3)、在森林掩盖区地质观察路线的布置。

大部分森林掩盖区,由于残坡积覆盖和植被发育,应着重从岩层的出露情况及通行条件等方面来选择观察路线的布置。一般情况下,应沿分水岭或是沟谷最低部的河道来布置观察路线。因为在这些地方,有可能寻找到被水冲刷出来的露头。

(4)、在高寒地区地质观察路线的布置

在高寒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地形切割强烈,常常是峭壁林立,雪峰连绵。这种地区的河谷多为深切峡谷,其上源多于冰川相接。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布置路线时,应首选考虑通行条件。一般情况下,除沿一些山间小路进行观察外,常沿河谷谷坡下部或靠近河床部位布置观察路线。

(5)、在沙漠区或干旱半干旱的丘陵区地质观察路线的布置

在这些干旱地区,由于物理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造成地形和地质构造的关系非常明显,这时可以充分利用航片和遥感照片资料,准确勾绘地质界线、地质构造等。因此,地面观察路线应布置在岩层变化较大、地质构造较复杂的位置及重要的矿产分布区。

(6)、在平原区地质观察路线的布置

在平原区,地质观察路线可沿较均匀的水系网及道路来布置,同时注意在广泛发育的第四系覆盖之下寻找岩石露头。

野外地质路线观察要求连续和系统,也就是观察描述不能停留在孤立的点上,而是要将点与点之间的路线进行认真、仔细、连续和系统的观察,并把观察到的地质、矿产情况用文字详细记录到野外记录本中,且用各种符号表定在地形底图上。为加强路线上地质、矿产的研究,提高填图质量,常制作信手剖面图、地质索描图和拍照等。

3、地质点布置

(1)、地质点分类

主要分为基本点、加密点、岩性或产状点三类

a)基本点:为控制测区地质界线和基本构造形态布置的观察点。基本点应布置在测区填图单元的地质界线、含矿层或矿体、蚀变带界线、岩体界线、断层面及褶皱轴等位置上。基本点要求作详细的文字记录(必要时作放大素描图)。

b)加密点:为进一步控制地质界线和构造形态的变化,在满足基本点密度要求的前提下,在基本点之间沿地质界线加密布置的观察点。加密点只作简要的文字记录。

c)岩性或产状点:为控制和了解地质界线之间岩层产状变化及岩性特征、满足基本点密度和数量要求而布置的观察点,岩性或产状点只需记录岩层产状和岩性特征。

(2)、地质点密度及数量

a)地质点布置的密度及数量应根据填图比例尺大小、构造复杂程度、基岩出露情况、自然

地理条件等因素确定,见表1。

表1 地质点密度及数量(正测精度)表

填图比例尺

地质界线

上的点距(m)每平方千米地质点数(个)

构造简单构造中等构造复杂

1∶10000 100~200 40 60 80

1∶5000 50-100 80 120 150

1∶2000 20-50 160 240 300

1∶1000 10-25 320 480 600

注:地质界线上的点距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要求保证对重要地质界限的有效控制。

b)基本点数与加密点数之和,应大于地质点总数的70%。

c)简测的地质点密度及数量为正测的70%,草测为50%。

(2)、地质点的标定方法:

原则: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各种地质体为原则,一般布置在地层分界处、重要矿层、标志层及化石产出点,不整合面上,断层带及褶皱构造的转折端,各种构造要索及有代表性的的产状测量点,取样点及山地工程点,地貌及第四系地质点,水文地质点等。

标定地质点的方法:目估法、交会法、截距法、导线标定法、仪器法、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方法。

a) 目估法:根据野外观察到的各种明显的地形地物(如山峰、河流拐弯或交汇、公路拐弯或交汇、小桥、土地庙、小的居民点等)的标志,把地质点概略的标注在地形土上的方法。此方法要求地质人员需要较强的野外工作经验和地形图读图能力。

b)交会法:常用后方交汇法,选择周围三个明显的地形地物标志,在观察点上用罗盘分别测出观察点在它们的什么方位,然后在地形图上,根据所测方位数据,分别从三个标志上向观察点引三条方向线交于观察点的方法。

C)截距法:在观察点找到一个明显的地形地物标志,以此位目标,测定观察点相对于它的方位,并目估(可能的话步测)出它们之间的距离,根据方位和距离在地形图上求得观察点的位置。通常,截距法常配合目估法使用。

D) 导线标注法:用以标定的点位或明显地形地物为起点,向行进方向进行导线目测或步测距离,用罗盘测量方位,以此来标定观察点的方法。

E) 仪器法:采用经纬仪或平板仪把观察点标定在地形图上的方法,该方法一般用于矿区大比例尺填图。采用这种方法就要求各个观察点在野外树立标志,打桩、油漆编号,然后有专门人员施测。采用仪器法定的,能确保观察点位置的精度要求。

F)GPS:现在填图所用的方法

(1)、现场标注点位

将写有地质点编号的木桩(竹桩)打入地质点处的基岩裂缝中,或者用红油漆在基岩上划“⊙”以示点位,并在“⊙”旁边写上地质点号。若需要仪器定测的地质点,应在地质点附近挂上小红布条,以方便找点。

(2)、测量坐标

所有地质点都应用手持GPS,结合地形图定位,将点位标注在手图上,用直径2mm的实心园点(●)和空心小圈(○)分别表示实测和推测的地质点,并标注点号。

(3)、精确定位

对精度要求很高的重要地质点,须用经纬仪进行精确定位。一般的做法是:填图人员在现场经观察确定地质点,用GPS测量点位坐标后,将这类地质点及坐标通知矿区专业测量人员

进行精确测量定位。

4、地质点的观察和描述(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观察地质点的一般程序

A) 观察研究地质点附近的岩石露头,确定露头类型(天然的还是人工的)和露头的可靠性和风化程度(露头好不好,如是人工露头,是采石采或公路陡壁、或是槽探、浅井等)

B)观察研究地质点附近的地层特征、古生物特征及地质体的岩石学特征。

C) 观察研究地质点附件的地层及各类岩石间的接触关系。如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断层接触、侵入接触还是沉积接触等。

D) 观察点附近的褶皱、断裂特征

E) 观察点附近的矿化现象、蚀变带及矿体特征。

F) 测量各种产状要索和有关数据,如各地层、断层、节理、劈理、不整合面、侵入接触面、侵入岩的流线、流面、埔虏体、矿脉或矿体产状;测量某些数据,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小、砾石大小、岩层厚度、断层带的出露宽度、矿层或矿脉的长度和宽度。

G) 地质点附近的地貌及第四系地质、水文地质特征。

H) 绘制地质素描图、勾绘信手剖面图或作必要的地质摄影。

I) 采集各类标本、样品

J)把观察点的位置标定于地形图上,并注明观察点号。在一个工作区中,观察点号必须按顺序统一编号,若有数个作业组在统一个工作区同时工作则必须在野外工作前统一分配观察点号,决不允许同一个工作区有重号现象发生。

K)地质点记录

在地质点测量到的坐标数据及观察到的地质现象都要记录在地质点记录表中(表式及内容见附录B中表B.3)。如果采用照相、录音等形式记录地质现象时,应按附录B中表B.2的要求,填写音像记录表。

(1)、矿区名称:用矿区代号(在矿区设计中规定)表示。

(2)、点号:指地质点编号。一个矿区如果两个填图组最好一组用单号D1、D3、D5??,另一组用双号D2、D4、D6??。

(3)、位置:GPS 的定位坐标及明显地物地貌的特定位置。

(4)、地质点性质指界线点、构造点、矿化点、岩性点等。

(5)、路线地质指相邻两个地质点之间的观察路线,如D1—D2 表示1 号地质点到2 号地质点之间的路线。记录内容主要是描述两点间先后观察到的地质现象。但必须:

a)记录的地质现象要有准确位置(对应某个地质点的方位和平距)。

b)应记录地质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并说明与已知地质点有无差异或变化。

c)路线上尽可能多地实测岩层产状,注意产状变化并分析原因。

d)每条路线的观察记录具有连续性。必要时可作路线剖面图或平面图表示地质体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律。

(6)、地质描述(要客观、实事求是)

每个地质点所具有的地质意义不完全相同,在描述地质现象时,应有重点,切忌千篇一律或平淡叙述。内容主要有:岩石组合特征、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风化特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等;古生物及遗迹化石;蚀变及矿化现象;矿脉(层)、岩脉的岩矿石名称、岩矿石特征、产状、厚度、穿插关系;地质体及地质构造(褶皱、断裂、破碎带等)的产状、性质、接触关系、垂直及水平方向上的变化、地貌及水文地质等。

(7)、岩矿石标本、样品编号:地质点及沿途采集的标本、样品,应在露头和手图的相应位置上标注和编号。

5、地质界线勾绘

地质界线勾绘是指将控制同一地质界线上的相邻两个地质点相连接。包括:地层、岩相分界线、不整合线、各类断层、侵入接触界线、矿层或矿脉界线,地质界限勾绘应在野外实地进行,勾绘时,应充分考虑两点间距离的远近、产状及变化、有无断层切割及地形变化(按“V”字形法则勾绘)等因素。实测的地质界线用实线表示,推测界线用虚线表示。

勾绘规律:

(1)、水平产状的地质界线: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其界线的形态完全取决于地形。

(2)、直立产状的地质界线:地形图上,地质界线沿走向永远是一条直线,完全不受地形影响。

(3)、倾斜产状的地质界线:当地面很平或地形图比例尺很小时,它在地形图上也是一条直线,其延伸方向即是走向,只有当走向发生变化时,地质界线在图上才发生弯曲。当地形起伏且地形图为中大比例尺时,则倾斜产状的地质界线在地形图上呈“v”字形,并呈一定的规律弯曲,称“v”字形法则。“相反相同、相同相反、相同相同”。内容为:地质界面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则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一致,但沿地质界线从沟中到山脊等高线标高逐渐增高。地质界面的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时,有两种情况,一是若地质界面的倾角大于地形坡度角时,则地形界线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相反;二是若地质界面的倾角小于地形坡度角时,则地形界线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一致;但沿地质界线从沟中到山脊等高线标高逐渐降低。

四、野外资料整理

野外填图中形成的文字、图、实物等资料,要求当天内完成整理,不允许多天后累计整理。

1、文、图、实物资料的核对

整理文字记录、手图、实物(标本、样品、照像)资料时,应核对点号、层位代号、标本及样品编号、位置及各种数据等,确认无误后,再分别进行整理。若发现问题,必须到野外核实,方能补充和修正,不允许回忆补充修正。

2、地质点记录表的整理

应检查地质点记录表中填写内容是否齐全,文字是否通顺、有无错漏字、用语是否准确;素描图是否需要完善;检查后,给数据和素描图上墨。

3、手图整理

检查手图中的地质点、观察路线、产状、填图单元代号、标本、样品、照片等位置、数据以及界线勾绘有无错漏,确认无误后着墨。

4、编制实际材料图

(1)、用与手图同版的、未折叠、无皱纹、无缺损的地形图作为底图,将手图中填绘的全部内容(地质点、路线地质、标本、样品、产状、已施工工程、各种地质界线、断层线等的位置、编号、代号)转绘到底图上,加上图框、图名、图例(按矿区统一图例)、比例尺、责任笺等,形成实际材料图。实际材料图应在野外填图过程中逐步完成,以保证填图中出现的遗漏、错误、争议等问题能在野外得到弥补、修正和统一。

(2)、实际材料图转绘方法与要求首先丈量手图上地质点及其它内容的坐标数据,然后依据手图上各点的位置展绘到实际材料图上(也可以用灯箱透视将手图上的内容展绘到实际材料图上)。展绘过程中做到:

a)按坐标方格网,依一定顺序逐个进行;

b)先用铅笔展绘,待自检和组内检查无误后,再上墨。对地质界线或断层线的推测地段不要急于上墨,要等证据确凿后再上墨;

c)在展绘点丈量坐标时,要对手图经野外使用、折叠出现的图纸收缩误差进行平差处理,将误差消除在每个方格网中,避免产生累计误差。

五、地质填图应提交的资料

1、资料清单

a)地质观察点记录表

b)音像记录表

c)标本登记表

d)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e)实际材料图

f)岩矿石标本(实物)及送样单

g)鉴定及测试成果

h)地质图(反映填图阶段成果)

2、地质填图工作总结的内容

a)概况:目的任务,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以往地质工作评述(主要成果及存在问题),完成实物工作量;

b)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c)矿区地质:地层、构造、变质岩、岩浆岩、矿床;

d)结语:主要成果、存在问题、下步工作意见

出处华夏土地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1909610.htm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432129&extra=page%3D1&pa ge=1

附件三、地质矿产勘查(找矿)工作的几点体会

1、任何矿产,尤其金属矿产都受构造控制。沉积构造(层控)、断裂、褶皱、接触带、脉岩(本身就是沿构造上侵,包括岩枝)等。所以,先搞清构造是致关重要的。地表追索、槽探控制等应紧紧抓住构造带;钻探验证时也要先划分和圈连构造带(广义的,包括接触带等),构造带中再找矿化蚀变带,矿化蚀变带中再圈定(连)矿体,这样才能真正切合实际地将矿体连起来。若无“构造”概念,光凭样品够品位就连矿体肯定连不上,因为矿体(带)的品位是不均匀的,这段够品位甚至很富,延伸一段距离后很可能就仅为矿化或品位较低。如果光凭样品结果连,狠可能强不同的矿体硬连在一起,不但错误,而且对下一步工作产生误导。

2、选区致关重要。内蒙微露头矿或半隐伏-浅隐伏矿还未找完,地表一定有与成矿相关的信息显示,如:矿化蚀变、成矿元素或前缘元素组合异常等。因此,化探异常和地表地质特征、矿化信息及成矿地质条件(背景)是选区的重要依据,亦可以说是唯一依据。即使主成矿元素显示强度不高,前缘元素组合及强度一定很高,特别是主成矿元素若仅为背景或略高于背景,而无高强度值(点),说明地表及浅部基本不具备(存在)矿化蚀变(成矿的基本条件,这样的区域内出现的物探(激电)异常(浅部)为矿致异常的可能性不大,即异常先天不足,不能盲目验证。若为矿致化探异常,而且强度较高,地表一定能够找到异常源-矿化蚀变带。

3、以地质为主要前提。工作区地质填图尤其矿区1:1万地质填图致关重要,首先必须进行全区地质填图这一步,初步摸清成矿基本地质条件、大致搞清异常初步引起原因。在此基础上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布臵下一步工作,这样才有意义。千万不能直接:化探-圈圈――物探(激电)-圈圈――钻探-打眼,这样80%不会打到矿。地质为主、物化探集成或物化探先行、充分集成地质前提后,再用工程验证和控制,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找矿,也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矿。

4、必须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及工作部署原则,即“区域展开、面中求点、点上突破”的地质工作步骤和“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工程间距先疏后密”的工作(工程)部署(施工)原则。

先填图-缩小区域;大比例尺物化探、地质圈定异常及寻找矿化蚀变带;槽探、样品控制地表规模、产状、品位等;钻探控制深部延

长、延深。不要同时布设两个以上依据不充分或基本无依据的重型工程(钻孔),为此,建议布设钻孔应逐级进行审批,即:依据充分-审批-施工-验收。

5、“地质”没有100%的肯定和否定。“好”的异常不一定见矿,“差”的异常(地质现象显示)不一定无矿,任何情况皆有可能,但地质是科学-自然科学,有规律可循-符合自然规律。因此,地质师应为“科学家、哲学家、律师、医生”。

6、地质工作必须做到“**写实”,暂时解释不了的将来定能解释。所以,理论和实践都要过硬。如:地质填图所描述的现象、槽井钻探编录等一定要客观实际,采集的样品要真实有代表性(最好留有代表性标本,以便对比),物化探数据要真实可靠并符合前提条件,否则会产生误导。另外,每项工作都要留有“真实可靠、符合要求”的原始资料,她是最基础的东西,所有成果都以此为依托。

出处:https://www.360docs.net/doc/f1909610.html,/

如何阅读地质图 (源自新浪博客麦清 )

一、地质图的概念及图式规格

地质图是一种将出露在地表的地质构造现象按比例投影到平面图,通常带有地形等高线的地形图上,并用规定的符号、色谱、花纹予以表示的图件。

地质图的编制,首先必须是通过野外现场观察,对区内地层、岩石、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动等情况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再以规定的线条把各种地质界线,包括地层界线、岩体界线、断层线、不整合界线等勾划出来,把岩层和断层等的产状标记上去,对各时代地层和各类型岩浆岩涂以各种统一规定的颜色,对各种岩相(岩浆岩、变质岩)和蚀变、矿化现象加以各种规定的符号、花纹。

地质图不仅反映野外各种地表地质现象,还将区内地层、岩石、构造和矿产等方面形成、发展的一定时间、空间规律反映出来,包括能反映地下一定深度的地质构造。因此,地质图是帮助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重要而最基本的地质资料。

一幅地质图应有图名、比例尺、图例、测制单位和测制日期。

图名表明图幅所在地区和类型。如《嵩山地区地质图》。

比例尺包括数字比例尺与线条比例尺,数字比例尺用分数表示图上长度与实地长度的比例,如1:1000表示图上1cm相当实地1000cm即10m)。分子规定用1,因此,分母愈大,表明图缩得愈厉害。线条比例尺是在图上绘一直线如尺状,在该直线上截取若干段、每段标出所代的实地长度米或公里。比例尺一般放在图名下或图框下方正中位臵。

图例表示地质现象的各种色谱。花纹和符号的说明,通常放在图的右方或下方。地质图例的安排以上到下由新到老,如横排则一般由左向右从新到老。确定时代的喷出岩、变质岩可按其时代排列在地层图例相应的

位臵上。岩浆岩体图例放在地层图例之后,按由新到老排列,或按酸性到基性的顺序排列。构造图例,如地质界线、断层、岩层产状等排在最后,断层应区分是实测的还是推断的。地形图的图例一般不列于地质图图例中。。

2、阅读地质图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是读框外的内容:包括阅读图名、比例尺、图例和地层柱状图。通过这一步,我们就可以了解图幅区的地理位臵、范围大小和制图精度。特别是可了解本区有哪些时代的地层、岩石类型、岩性特点、地层接触关系,即对地质图幅有一总体的概念。

第二步是读图框内的内容在深入分析图的各个细节之前,首先要大致将地质图的内容通读一遍。在通读时,先根据地形等高线、水系及标高点的分布情况,了解本区的地形特点、山脉、水系分布的主要方向,地形和岩性、构造的关系,然后对照图例了解各时代地层的分布和产状,主要褶皱和断层构造的分布方向,岩浆岩体的分布和产状等,查明本区总的地质构造轮廓。在这基础上,便可对地层、褶皱、断层、岩浆岩、变质岩及矿产等方面

的细节,逐一按步进行详细分析。

第三步是综合归纳和提出问题地质图中的地质构造不是孤立的东西。这些地质现象是这个地区历史演变发展的结果,实质上说是这个地区所经受的各种地质作用的结果。因此,它们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通过对

地质现象逐一的分析之后。应该进一步找出这些地质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它们是怎样演变发展成现在所见的情况,即综合本区的地质发展概况。最后提出问题。

3、初步认识岩层、岩体露头形状与地形的关系

在野外进行地质制图时,是将各种岩层、岩体露头的边界线垂直投影到地形底图上。因此不同产状、地形情况下,地形地质图上的各种露头的地质界线形状就有所不同。

1)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特征

(1)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图1a );

(2)老岩层出露在地形低处,新岩层分布在高处(图1b);

(3)岩层出露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

(4)岩层的厚度是其顶、底面间的高差。

图1水平岩层露头分布特征

2)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特征

倾斜岩层在大比例尺地质图上表现为倾斜岩层露头的地质界线切穿地形等高线,岩层界线本身也受岩层产状和地形影响表观为V形或“之”字形曲线。

①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沟谷处形成尖端指向上游的“V”字形,山脊处形成指向下游的“V”字形;

②当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但倾角大于坡角,沟谷中形成尖端指向下游的“V”字形,山脊上形成尖端指向上游的“V”字形;

③当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但岩层倾角小于坡角,河谷中形成尖端指向上游的“V”字形,但界线弯曲的紧闭度大于等高线弯曲的紧闭度。

当倾斜岩层倾角逐渐加大,至最陡(90°)时,即为直立岩层,这时地质图上的岩层界线也与等高线斜交在倾角加大时,“之”字形的拐变渐缓,到岩层直立时,地质图上的地质界线已是顺岩层走向的一条直线,完全不受地形影响。

以上岩层露头分布形状与地形的关系,不仅层状、似层状的地质体如此,其它地质体露头的分布形状与地形间的关系也都符合此特点,如岩浆岩侵入体、矿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面、断层面及不整合面等。

4、在地质图上判读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与岩层间的接触关系诸概念和这些接触关系在地质剖面图上的判读,已在前次实习中解决,这次主要是在地质图上进行判读。

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下岩层地质界线互相平行,其间无地层缺失者为整合接触。岩层间缺失某时代地层者即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在附有地层柱状图时,可参看柱状图中情况进行判断。

角度不整合接触较新地层盖在较老的不同层位地层上,在地质图面上的具体表现是,较新地层的下界面地质界线与较老地层的一个或几个地质界线相接触,前者明显地切断后者。判读时也可参看地层柱状图。角度不整合反映了重大地质事件,为求醒目、地质图上通常用特有的符号加以表示。

侵入接触岩体的边界线切断一条或数条地层界线。当存在与侵入有关的接触变质现象时,地质图上常用一定的花纹表示出来。在某一时代地层出露较宽而岩体较小时,往往只见岩体边界线在该地层分布区内呈封闭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岩体附近是否存在接触变质现象来进行判断。

沉积接触岩体的边界线为晚于某形成时期的较新地层的界线所切断;岩体与该地层的接触带附近不见接触变质花纹标志。

喷出岩一般放在地层内,作为与某相当时代的地层统一处理,岩床则不归入地层中而单独圈出来,但其界线也与地层界线的相平行。对于喷出岩和包括岩床在内的各种侵入岩体,往往在地质图面上还用规定的花纹或颜色表示出来,在读图时应注意辨认其岩性、岩相与时代。

5、地质图上褶皱构造的判读

在地质图上判读褶皱构造时,首先要垂直地层走向(顺倾向或背倾向)进行追索,注意沿途地层出露的新老关系。若地层依次对称出现时,即表示区内有褶皱存在,当较新的地层两侧依次出现较老地层时为向斜构

造;相反,在较老地层两侧依次出现较新地层时为背斜构造。向斜构造中的最新地层分布区为向斜核部,背斜构造中的最老地层分布区为背斜核部,核部两则的其余部分为褶曲(背斜或向斜)的翼部。

当追索中发现地层被岩体、断层切断,或为较薪地层角度不整合覆盖时,可沿走向追索,注意用相邻地段出露情况来推断被切断或被覆盖部位原应属何地层分布,以使恢复褶皱构造的原来面貌。

在确定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后,应进一步分析下列内容:

(1)褶皱轴的延展方向

传统的褶皱轴(也叫褶皱)指轴面与水平的交线,亦即轴面的走向线。在地质图上,两翼相应地层界沿走向相交点的连线即为褶皱轴所在,它的方向即为人们通常所说的“轴向”。

(2)褶皱构造的横断面形态

两翼地层倾向相反、倾角大小相等的为直立褶皱;两翼倾向相反而倾角大小不等的为倾斜褶皱;两翼倾向相同,其中有一翼地层层序倒转时为倒转褶皱。

(3)褶皱枢纽产状的确定如果褶曲核部宽窄大体不变,两翼的地层界线大致平行,表示枢纽是水平的;如果核部呈封闭曲线,两翼地层界线不平行,具有弧形转折端,表示枢纽是倾伏的在倾伏方向上地层时代越来

越新。同时,从核部宽窄变化上也能反映枢纽的产状及倾伏方向,核部变窄或闭合尖灭的方向,是背斜枢纽倾伏的方向,或向斜枢纽扬起方向。

6、地质图上断层构造的判读

大部分地质图上都用一定的符号表示出断层的产状要素和断层类型;在没有用符号表示断层产状及类型的地质图上,也画出了断层线。此时,首先要注意断层的大致倾向及倾角,然后判断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关于断层的存在,我们还可以撇开断层符号来检验。当地质图上某一地层界线沿走向突然中断,说明该处有倾向断层或斜交断层存在;如图面上沿地层倾向发现地层有不正常的缺失(这从与地层柱状图的比较可以鉴别),或不对称的重复

出现,则往往有走向断层存在。

在上述褶皱、断层构造判读时,参阅所附图切地质剖面图是有益的,但本次实习应侧重于根据地质图面的判读。

7、褶皱、断层和侵入岩体的时代确定

区域性的褶皱通常是在重要的构造运动中形成,运动中还伴有断层发生,在大断层发生的基础上常导致深部岩浆向上入侵。褶皱上升过程中产生了大面积的剥蚀,随着地壳下降,新的沉积物覆盖其上就形成了角度不整合,因此,研究角度不整合对以上诸方面的时代确定有重大意义。概括说来,褶皱、断层和岩体侵入形成于不整合面下最新地层或侵入的

最新地层之后、不整合面上最老地层形成之前。此外,岩体与岩体间的相互穿插关系和岩

体本身的同位素年龄测定等,也是时代确定的依据。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 在大学的两年里,我们学习了《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但如果要说非常明白,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知识,都只存在于书本中,书本多半是简单化了的,因此要谈某个地方的地质地貌,只以书本只是来评判,那就成了纸上谈兵了,这是万万不可以的。所以学校组织了这次野外实习,这是我们专业必修课,是为了让我们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更好的掌握,运用上述课程。 实习时间地点: 4月20日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 4月25日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山 5月4日彭州市湔江关口 5月5日彭州市小鱼洞 5月6日彭州市白鹿镇 5月7日彭州市五龙溶洞 实习器材:罗盘、卷尺、皮尺、地质锤、放大镜、手持GPS、区域地形图、地质构造图、遥感影像图。 指导老师:白忠,宁龙梅,姜世忠 实习人员: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13级2、3班全体同学。 实习要求: 1.观察并叙述成都粘土的特征等,龙泉山和龙门山的地形地貌、岩层特点等以及分析小鱼洞的河谷地貌。 2.记录沿途所测量的有效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利用数据画出一些突出的地貌。 3.简述地质地貌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实习内容: 一.2015年4月20日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 路线:成龙校区南云门小山坡——地理园区、游泳池附近——东门车城大道 1. 地质罗盘的使用 仰角的测定:(1)使用瞄准器瞄准所测目标顶端。(2)转动悬锥使管水准器气泡居中。(3)读出竖直刻度盘读数,即仰角。 (1)岩层走向: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转动罗盘,是盘底水准器的气泡居中,

野外地质填图方法-郭宏祥

野外地质填图方法 填图前的准备工作 (一)搜集工作区内的所有相关资料 地质(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件)、矿产(矿床、矿点、矿化点)及物、化探、航片等各种报告及原始编录资料,典型的岩矿石标本、鉴定及化学分析资料、地形图、有关技术规范、细则、图例及必要的参考文献和图书。 (二)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研究,初步拟定工作区内地层层序及填图单位,提出存在的一些地质问题,作为野外填图时参考。根据地层分布情况选择野外踏勘路线。 (三)野外实地踏看(包括参观标准剖面),了解区内地层分布、层序和总体产状、矿(化)体、蚀变带分布的范围,地形条件和植被发育情况,初步布置观测路线和选择实测地质剖面位置。把踏勘收集到的资料与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旧资料的可靠程度。 (四)编写地质设计 野外填图工作 (一)实测地质剖面。每个填图单元和不同时期侵入的代表性岩体都应测到。每个填图单元至少应该要有一条完整的地层实测剖面。剖面实测要采集一系列样品:手标本、光薄片样、岩石光谱样、

人工重砂样、各种岩性放射性标本样、化石或微古样、测年样等。做好各项记录,填好表格 室内整理:表格整理及地层厚度计算(采用万能公式计算地层厚度);记录本整理;作实测剖面图。样品登记造册、包装、送样等。路线地质观测 点线距布置: 路线基本形式: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为辅。路线一般都是在室内根据填图成果预先有目的布设好的,甚至包括点的大概位置。 点的布置原则:以能有效控制各种地质界线为原则,一般应布置在填图单位的界线、标志层、化石点、岩性或岩相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岩体的接触带和内部相带的界线;矿化现象、蚀变带、矿体;褶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 .水文地质 1.1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内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 则。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八、、?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 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1.1.1.1.2 对火成岩,必须注意调查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及围岩的接触关系。以侵入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doc

第一章绪论 一、实习区地理概况 二、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三、实习工作完成情况 第二章区域地质背景 一、地层岩性 二、区域地质构造 三、岩浆活动 四、矿产资源 第三章测区地质 一、地层岩性 二、地质构造 三、岩浆活动 四、围岩蚀变 五、矿产资源 六、地质演化史 第四章结束语 一、实习成果、收获 二、实习建议

图1:冷水江锡矿山七里江地区地质图 图2:冷水江锡矿山烈士塔实测地质剖面图 图3:冷水江锡矿山独立小屋实测地质剖面图 图4:冷水江锡矿山蓝田湾实测地质剖面图 图5:冷水江锡矿山七里江地区A-B图切剖面图 图6:冷水江锡矿山七里江地区C-D图切剖面图 图7:冷水江锡矿山七里江地区综合地质柱状图 图8:冷水江锡矿山七里江地区硅质灰岩节理产状玫瑰花图

第一章绪论 本次地质填图主要是想通过实习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会对一般地质现象的观测和地质填图方法,使我们能够独立地进行地质填图工作的能力。实习以学习地质填图为主,以现场地质条件为基础,采用现象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其实习内容以构造地质学和地层古生物学为主,同时结合了矿物学、岩石学和矿床学的基本知识。 一、实习区地理概况 本次实习地位于冷水江市东北郊约16公里处的锡矿山七里江地区(东经110°27’30”—110°30’30”,北纬27°44’30”—27°48’00”),区内有市内 公共汽车往返,交通方便。实习住宿地方位于南矿的株木山,周边有超市、医院、餐馆,住宿区内还有乒乓球场和无线网络,大门前不远处还有广场,广场对面还有篮球场等体育锻炼场所。 冷水江市得名由来于其处资江北岸,因此江水在此处较冷,故得其名。冷水江市里1960年设立的,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 五大产业为主体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是湖南省重要的能源材料基地,被誉为湘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冷水江市地处湖南中部、资江中游、雪峰山东麓。东抵涟 源市、南邻新邵县、西北接新化县。北部、东北部以及西南面为山,四周向东倾斜。土地面积439平方公里。 冷水江市地处地球的北温带地区,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气候16.5°C,年均降水量1648毫米,全市雨 水充沛,气候适宜。 锡矿山地区地貌类型为侵蚀构造低山地貌,海拔标高822.9米,位于矿区 东北部岳高岭;海拔最低点516米,位于矿区西北部西沟部位。矿区地貌具北高 南低的特征,往南过渡为丘陵地貌。地形走向与地层走向一致,勘查地区走向北东至南西,基本上沿F3断层展布,其东西两侧位正地形,中部为山间谷地,为 居民密集区。 冷水江市为湖南省几何中心,面积为436平方千米,人口近40万,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呈不对称的马鞍形。境内有较高的山峰60多座,海拔1073米的祖师岭为最高峰,车距上海1600公里,南距广州700多公里,距省会长沙210多公里,冷水江交通便利,湘黔铁路在市境内没有冷水江东、冷水江西、金竹山3个客货火车站和8条厂矿铁路专用线,7个编组站,且东边靠洛湛铁路,形成了联通东西纵贯南北的铁路,拟建中的太澳高速公路南北穿越市境,从长沙黄花机场到达市区仅两个小时的路程。锡矿山七里江地区主要企业为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其位于湖南省冷水江市,是我国锑工业的摇篮和锑品的主要出口基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锑采、选、冶和深加工联合企业。其主要产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2000—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剖面比例尺一般是填图比例尺的5—10倍。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一般采用全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即剖面地质点点位在分层处。同时要考虑地形的起伏情况。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1︰50000填图格式。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要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1 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 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内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 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 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1.1.1.1.2 对火成岩,必须注意调查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及围岩的接触关系。以侵入体,应注意研究其与围岩间的穿插和接触关系,接触带特征(包括自变质现象、围岩

西藏大学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前言 根据勘察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安排在学完《普通地质学》《矿物与结晶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应进行一次野外地质现场实踏。实习的目的在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野外现场实踏,一方面使学生对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在知识上进一步深化,以达到概念的明确融合贯通,牢固掌握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通过亲身实踏,以达到逐步提高和运用基本知识,解决了野外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整个教学实习过程中训练学生进行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的掌握和提高基本技能和训练野外地质工作基本功也是本次实习的重要目的之一。总之,教学实习在教学计划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应给以充分重视。 实习区域概述 拉萨河:藏语称“吉曲”。河源地区为平坦湿地,海拔5200米,汇入口海拔3580米,总落差1620米。从源头始,至彭错、色日绒、绒麦、直孔等地,于曲水县附近汇入雅鲁藏布江。流域东西长约551千米,流域面积32471平方千米,占雅鲁藏布江流域面积的13.5%,是雅鲁藏布江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支流。流域北部山峰海拔5000~5500米,谷底海拔4000~4500米,相对高差约1000米。流域南部山峰海拔4000~4500米,谷底海拔3580~4000米。其干流段水能蕴藏量171.7万千瓦,在雅鲁藏布江各支流中位居第三位。 柳梧新区:柳梧新区位于拉萨市西城区以南,紧邻拉萨河南岸,与拉

萨老城隔河相望。启动区平均海拔3640米,距布达拉宫10公里。向北通过柳梧大桥和老城区相连,通过拉贡公路、柳梧新区机场快速通道直达贡嘎机场;向东通过拉萨河南岸公路和川藏公路相连。气候:柳梧新区属藏南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区,阳光充足,年日照数2973.6小时,年平均蒸发量2181毫米,年平均降水量442.54毫米,蒸发量是降雨量的5倍左右。年平均气温7.4℃,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15.5℃,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2.3℃,最大冻土深0.3米(阴坡)。雨季集中在6—9月,夏秋两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0—90%。降雪量很少,一般在初冬或春末。盛行风向为河谷风,主导风向东偏南,频率14%,静风C=23%,次为西风。地形地貌特征:柳梧新区可用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拉萨河与周边山体围合成的三个山坳里,形成相对独立的三个用地单元。坡度在5%以下区域面积为32.9平方公里,坡度在5—1 0%之间的区域面积为6.2平方公里,坡度在1 0%以上的区域面积为2.6平方公里。新区背山面河,周边山势陡峻,冲沟发育,南部和中部的用地单元位于城市的主要风口,风积粉沙丘和扬沙较为突出,生态环境敏感度和环境保护压力较其他地区大。区内主要的地貌类型有山地、山谷地带、河谷地带、河流及河漫滩。地质水文:柳梧新区处在雅鲁藏布江断裂带附近,为8度地震烈度地区。新区启动区范围内大多为山间河谷平原地貌,地势相对平缓,不良地质现象少。地下水主要为第四季冲积、洪积层的潜水,赋水量丰富,水位埋藏浅,透水性好。 色拉寺:色拉寺全称“色拉大乘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一、目的任务 矿区地质测量的任务,就是将地质体和地质现象按一定的比例如实反映在地图上,编制矿区地形地质图。它必须详细反映矿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产状及按触关系;构造类型、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火成岩的岩性、期次、相带、蚀变作用及火山机制;矿床特征。 矿区地形地质图是各勘查阶段最基本的图件,是编制各种综合图件和进行储量计算的基础。同时又是确定勘探方法和合理使用各种勘查的手段依据,也是未来矿床开采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矿区地质测量在矿区勘查工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 填图比例尺的选择必须符合有关勘探规范的要求,根据不同矿种和矿床类型及规模大小而定,一般在1∶500~1∶10000之间。 二、填图准备工作 1、熟悉资料,充分收集和认真分析研究已有的地质、物化探资料,初步掌握矿区地层、构造、火成岩及矿床特征,了解矿区地质调查史和矿床开发史,前人工作成果及结论、建议等。 2、研究以往地质工作果,编制必要的综合图件,提出重点解决的地质问题。 3、野外踏勘,了解矿区范围及基岩出露情况;了解地层分布和层序、矿体(层)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掩盖程度、施工条件等情况,选定实测地质剖面的位置。 4、编写设计。 三、实测地质剖面 1、总体要求 地质地层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的基础工作,一般矿区至少要有1~2条完整的地质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复杂或面积较大的矿区要实测2~3条地质地层剖面。若为区域性地质矿产普查,则应根据地层分布情况和构造复杂程度适当增加实测剖面数。 根据实测地质地层剖面和探矿工程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正确的地层层序,查明其接触触关系、地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征、结构构造、物质成分、岩相建造、沉积特点等,确定侵入岩的相带划分原则和火山机制及变质相带。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并确定其时代,确定标志层和填图单位。要编制可以代表工作区(或矿区)地质特点的综合地层柱状图,以作为工作区(或矿区)统一分层对比的依据。 实测剖面的比例尺视地质填图的比例尺和地质矿产的复杂程度而定, l∶万至1∶1万地质填图,其实测地质地层剖面的比例尺一般是l∶2000至1∶l000。l∶5000至1:l000的地质填图,实测地质地层剖面为l∶500至l∶100,若为专门研究某一地段地层的含矿性或进行矿体(层)的物质成分,矿石类型划分,则一般采用l∶100至l∶50比例尺。 2、剖面线的选择 剖面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化石丰富、基岩出露较好和地层厚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当实测剖面达不到上述要求时,可测制辅助剖面予以弥补。 为了保证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体(层)界线、构造线等若被浮土掩盖,必须用工程予以揭露;其间的岩性变化,应有适当间距的探槽、探井加以控制,必要时可使用浅钻、物化探等多种手段予以配合。 3、剖面的实测 (1)剖面线原则上应是垂直地层走向的一条直线。当遇到地形条件很差的地段,或地层走向发生变化与剖面线夹角小于30度,或剖面两侧地质现象不清楚时,应视具体情况进行揭露,或根据标志层或岩性对比,沿走向方向平移或改变剖面线的方位。 (2)沿剖面方位以地形变化点为导线点,然后沿导线点布置地质点,点位不得超过剖面线应左右一米。详细划分碧性层和记录测量数据,逐层对岩石和矿化特征及接触关系、构造特征等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 (3)按相应比例尺要求,在图上凡厚度大于1毫米的地质体必须单独划出,不足此数的标志层、

数字化地质填图操作(野外部分)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流程为: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野外总图库创建→野外手图创建→野外数据采集→桌面PRB数据整理(包括野外手图数据整理、野外采集数据导入野外总图库)→实际材料图制作→编稿原图(地质图)制作→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资料汇交。 1 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 1.1 资料收集 收集前人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 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已有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及说明书,以便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体特征;调查区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调查区内已有的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心、各类岩石薄片等,以便迅速建立调查区有关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不同时代形成的地质资料,以便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前人的填图单位进行合理的归并和重新厘定;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质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1.2 背景数据准备 数字填图工作需要数字化的地形图资料,因此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收集合适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数据或纸介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中背景图层所需要的数字化地理底图。如果收集到的是纸介质的地形图,需要将地形图数据扫描成数字图像,然后在MapGIS软件中进行矢量化,形成可以使用的数字化地形数据。如果收集到数字化的地形图数据,将数据转换为数字填图所需要的MapGIS数据格式。 数字填图系统对于作为背景图层的地理底图数据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是:①数据的单位为米;②坐标系类型为北京54/西安80平面直角坐标系;③投影类型为高斯-克吕格投影,对于比例尺没有特殊的要求。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必须对数字化的地形数据进行处理。处理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误差校正。这一步的目的是使数字化的地形数据具备正确的坐标数值。数字化的地形数据是根据扫描的地形图矢量化得到的,所以具备的坐标系是一种用

1:2千地质填图细则

矿区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一、填图工作的目的与意义 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是地质普查的基础工作方法,根据以往我院普查找矿经验,1:2000地质填图,一般都放在普查阶段后期或详查阶段进行,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填图获得可靠的地表地质资料,详细了解矿床的分布及生成规律,并为进一步找矿提供地质依据。地表填图工作必须先行。通过填图应基本查明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其含矿化构造带的分布位置、规模、形态、产状变化、含矿性;围岩及其围岩蚀变的种类、分布与矿化关系;以及控矿的构造条件,各类构造的分布规律、组合形态和后期构造相互关系等。 二、填图工的技术要求 (一)剖面研究 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之前踏勘过程中选定并测制的。一般在一个矿区要求测制2~3条完整的地质剖面和一条完整的地层剖面。要求技术负责直接参与此项工作。其目的是正确划分地层,建立地层层序,了解其岩性、岩相、构造特征、厚度、可能含有的化石情况;确定矿产时代,丈量厚度,研究岩层的含矿性质、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和相互关系;了解岩体的岩石学特征和可能存在的相带;查明各种地质体的构造特征和相互关系;根据据剖面测量的编制可以代表

工作区域地质特点的综合地层柱状图作为统一分层对比、确定填图单元的依据。 1、实测地质剖面的要求 (1)剖面线应尽量选择在地层出露齐全(有顶有底)、接触关系清楚、构造简单、层序完整、岩性和岩相及厚度具代表性的地段。并应垂直或尽量垂直地层总体走向。 (2)剖面比例尺1∶1000。 (3)剖面测制时,大队(或分队)岩矿鉴定人员应尽可能参于剖面测制工作。 (4)系统采集各类样品 每个分层要有代表性的标本、薄片、岩石光谱样,较厚的层以10—20米间距取岩石光谱样予以控制;视实际情况和需要采集岩石化学样、同位素样(同位素年龄样及稳定同位素样),动、植物化石、微体、古孢粉样。 (5)详细描述各分层的岩性、岩相特征及其变化(注意颜色、成层情况、粒度、岩石结构及构造、产状、主、次要岩性及其数量关系)斜距及厚度等。 (6)注意岩石的含矿性、标志层和其分布情况。 (7)详细研究褶皱形态,收集有关断裂性质产状及规模、含矿性、脉岩、围岩蚀变的关系等资料。岩体剖面要注意接触带围岩的蚀变及是否有矿化特征、岩体冷凝边、岩体岩石成分、粒度变化和相带的划

巢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材料

安徽省巢湖市 凤凰山地区1:50000 地质测量实习报告 班级:地质10-2班 组别:第五组 指导老师:刘文中 学号:2010300746 姓名:王先毫 成员:张瑞儒王先毫杨 政吴乐乐黄静蒋风茂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3) 1.1实习目的及任务 (3) 1.2实习区位置及行政区划 (3) 1.3实习区自然及经济地理概况 (3) 1.4地质调查史 (4) 1.5工作方法、时间安排、工作量及质量评价 (5) 1.6 实习队的组成 (6) 第二章地层 (7) 2.1.地层概述 (7) 2.2地层分述 (7) 第三章实习区岩石 (14) 3.1岩石概述 (14) 3.2岩石分述 (14) 第四章地质构造 (15) 4.1实习区地质构造概述 (14) 4.2 褶皱 (15) 4.3断层 (17) 4.4节理 (18) 第五章矿产 (18) 5.1石灰岩矿 (19) 5.2耐火粘土、陶用粘土 (19) 5.3煤 (19) 5.4铁矿 (20) 5.5磷矿 (20) 第六章区域地质发展历史 (21) 结束语 (22)

第一章. 前言 1.1实习目的及任务 目的通过地质野外填图实习,使我们初步具备一个地质工作者的素质,学会如何在一个地区进行地质工作以及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与要求(如资料的收集,编制地质图,编写文字报告等)。并同时充实《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简明教程》、《古生物地史学》、《结晶矿物学》、《水文地质学》、《测量学》等基础地质学的理论教学容,加深对课程相关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任务 1.通过巢北凤凰山地区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统的观测,收集各种地表地质信息等有关资料,研究地表地质规律,包括地层划分和层序、岩性组合及岩相特征、地质构造及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以及有用矿产的赋存规律等。2.绘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如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地形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等。3.编写文字报告。对测区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的变迁、古生物的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研究。 1.2实习区位置及行政区划 地理位置我们实习的地址是市北部凤凰山区,东以炬嶂山为界,西至龟山一线,南以之滨,北抵园山试刀山附近,大致位于北纬31°35′-31°42′,东经117°47′-117°54′之间,面积约50平方公里。平面图上呈“M”形延伸,主要由马家山、、山、碾盘山、凤凰山、大尖山、岠嶂山等组成。最高峰大尖山海拔高程350m,一般山区海拔高程100-300m,最低处狮子口海拔高程仅20m。实习区西南部的为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东南为裕溪河冲击平原,地形平坦,水系发育,系属长江流域。最大的河流为裕溪河,是沟通省会、与长江的水上通道。 行政区划2011年8月市进行了新的行政划分。撤销原地级市居巢区,设立县级市。以原居巢区的行政区域作为新设的县级市的行政区域。新设的县级市由省直辖,市代管。原地级市管辖的庐江县划归市管辖。无为县划归市管辖;和县的巷镇划归市鸠江区管辖。含山县、和县(不含巷镇)划归马市管辖。本次实习在现市北边郊区(即原地级市居巢区)。 1.3实习区自然及经济地理概况 气候本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但明显带有季风及大陆性特色。四季分明,年降雨量1200mm,雨季多集中在夏季,秋季较为干燥,无霜期230天。最

1比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1:2000(或1:1000)地质草测的目的在于扩大矿床储量,圈定矿化带及矿体,查明岩相、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发现新的矿产地等问题。 一. 地质剖面 (一)剖面的测制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置。即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剖面总方向与地层主要走向应大致垂直,其间夹角应大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4.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5.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分层位置从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6.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如矿化层、标志层)应放大表示。 7.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8.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在作文字记录时,首先注明时间、地点、剖面编号、参加人员及分工,然后逐项填写表格内容:导线号、方位、导线长、坡角、产状等,逐层对岩石或地质体特征进行观察描述。格式如下: (导线号)0-1导 (方位)160° (导线长)100米 (坡角)+5° (分层位置)5米 (层号)② (岩性名称)砂岩 (岩性描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份、特征、含量、矿化、蚀变特征岩层宏观特征、产状等。采集样品 9.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整饰、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水文地质填图方法分析

水文地质填图方法分析 [俄罗斯]L.P. Novoselova 本文分析了目前针对不同水文地质过程和现象进行制图的方法,并就如何编制不同比例尺的地下水水文地质图进行了讨论。 目前,制图学是一门利用曲线或符号模型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分布、组合以及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利用从其它图件获得的信息编制的新图件,可以被数学模型所用,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现象的空间联系和动态变化,并且有助于对某些地理要素作进一步的分析。这些图件可以作为地理研究的原始资料,对于描述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动态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制图学还是一种传达、存贮和转化不同信息的方法。制图方法的基础是描述环境要素和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可利用的制图资料,图件的内容是研究不同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制图方法涉及到一系列的科学和技术方法,例如描述性分析、图形分析工具、数学和统计计算、自动控制和GIS分析等。 制图方法有实践和理论两大分支。实践制图为理论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全面的资料,理论研究的成果则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制图是一种评价和研究自然资源,产品开发,人口变化,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手段。在这种背景下,制图学产生了分化,而专题地图成为其中最主要的一种。 最近30年来,专题地图发展非常迅速,制图技术得以提高和广泛地应用。因此带来了针对不同尺度的一系列的基础制图工作,特别是编制了一些复杂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地图集、地图系列和活页地图。其中一些是已构成国际合作框架结构的图件,如世界自然地理图集、世界地势图、中欧和东欧地下水文图、世界水文地质图和地下水流量图。 借助于航空和地面手段的发展,可以获得编制专题地图所需的各种资料,利用应用数学和计算自动化系统,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这些方法和系统扩大了专题地图的应用范围,增加了对专题地图的需求量。因此,许多地

1万地质填图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推荐-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精品

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1 规范引用 GB/T 13908-20XX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DZ/T 0078-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 0079-1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 DD20XX- 01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2 地质填图 按工作区划分的岩性填图单元,采用穿越法及追索法,用地质观察点、线结合的形式,辅以少量探矿工程揭露,将各地质界线等要素填绘在地形图上。 3 准备工作 3.1 准备工作区地形图 工作区地形图可以收集或由专业人员实测,地形图的精度应符合工作区设计要求,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填图比例尺。如果收集不到与工作区填图比例尺相当的地形图,可以用较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后使用(1:50000的采用1:25000的地形图;1:10000的可以由1:50000的地形图放大校正后即可,1:2000的地形图需要实测)。 3.2 其它用品 还需要准备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照相机、手持GPS、记录本、自检互检表、采样登记表、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碳素笔、红色中性笔、绿色中性笔、图夹、样袋、钢卷尺、白色胶布、记号笔、红布条、红色油

漆、毛笔等。 3.3 罗盘校正 野外工作前要统一罗盘精度,根据1:5万地形图给出的参数校正磁偏角,我国一般均为北偏西,刻度盘逆时针旋转坐标纵线与磁子午线的夹角即可。罗盘水泡都能居中后固紧螺丝即可。罗盘每月检查校正一次,项目组填表登记备查(罗盘校验表见附表)。 3.4 GPS校正 野外观察点定位采用手持GPS定位,使用前统一到国家三角高程控制点(至少三个)或采用国家三角点引入的控制点(至少三个)做统一精度校正,在同一点保持各组GPS读数的一致性。每个月应在控制点对GPS 进行校验1-2次,以保证定点精度,校验后应填表登记备查(GPS校验表见附表)。地质点标定的误差标在图上不大于1mm(不同比例尺有不同的误差标准,如1:1万误差小于10m;1:2千误差小于2m)。全部保留GPS 航点并存档备查。 3.5 踏勘 针对拟定的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矿区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地质人员,对测区进行踏勘和实测剖面,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统一填图单元、统一野外岩矿石命名、划分填图方法和要求、统一图式图例。 3.6 人员组成 填图组一般由2人组成。 4 填图方法与技术要求 4.1 地质路线布置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水文地质 1.1 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 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 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 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第一章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一、准备工作 1、收集有关资料 2、野外地质踏勘 二、实测地质剖面 建立地层层序,确定填图单元 基本掌握: 地质剖面布测、分层、记录描述、填表和手标本、样品采集方法,层厚度计算方法,层剖面图和柱状图绘制方法,编写地质剖面小结。 1、剖面位置的选择和比例尺的确定 2、实测地质剖面要求 3、观察记录和描述方法 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如岩性变化、出露宽度、地质体产状、断层、节理、褶曲要素、矿体、接触关系、蚀变类型等仔细观察,还应对剖面上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地貌、古生物层位、矿化现象进行描述。 4、绘制实测剖面图 5、绘制柱状图 6、编写剖面小结 ①剖面测制日期、参加人员分工 ②实测现象、目的、比例尺、剖面长度、各种样品采集数量 ③剖面自然露头情况、工程布置及工程量 ④简述岩石地层单位或岩石单元及构造地质特征,如岩性成分、结构、构造、岩 相、厚度(宽度)、蚀变类型、断裂、褶皱、沉积韵律等特征。 ⑤所测地质体的时代顺序、接触关系。 ⑥剖面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尚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方法 7、确定填图单元 明确各地质填图单元的地质意义及特征,作为填图的基本单元及填图依据。 第二章野外地质填图 本阶段主要任务: 进行路线地质调查,研究地质体的空间形态,相互关系和变化。 填制1:10000的地质图 一、观察线与观察点的布置原则 1、路线布置以穿越法为主,穿越路线斗争以“U”字型为主布置,对主要地质体、接触带、矿化蚀变琏、标志层等,适当布置,沿走向追踪路线。 2、观察点的密度和布置 复杂区:线距点距:100m ①地质条件复杂,成矿有利地段线距、点距应适当加密 ②岩性单一、岩石出露较宽的地区,应定岩性控制点 3、观察点的布置原则 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 一般布置于地层分界线,不同岩石的接触界线、标志层、侵入岩的边界及接触带。不整

地质填图教学实习

地质填图教学实习 地质报告(东经102。38′35"---102。34′19" ,北纬25。3′34"---25。6′5") 实习地点:昆明市筇竹寺地区 实习日期:2006年12月11日至2006年1月12日 学生:李勇 指导老师:刘宝兴、颜以星、董兴权

目录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实习的目的和内容 (3) 第二节测区范围概况 (4) 第二章地层与岩性 第一节概述 (7) 第二节元古界震旦系 (8) 第三节古生界寒武系 (9) 第四节古生界泥盆系 (11) 第五节古生界石炭系 (11) 第六节古生界二叠系 (12) 第七节新生界第四系 (14) 第三章构造 第一节概述 (16) 第二节褶皱 (17) 第三节断层 (18) 第四章矿产 第五章实习体会 附录 (28) 参考成绩评定表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实习的目的和内容: 地质填图实习是我们地质专业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地地质调查,增强我们对地质条件的认识,巩固和熟练野外工作的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从而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今后创造性地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习内容: 1、实习准备阶段(2006年12月11日) 室内学习地质测绘的基本知识、填图地区的地层、岩石、古生物地史、填图地区的地质构造概况、收集填图地区的地形、地质及其他有关资料。 2、野外测绘阶段(2006年12月12日至2006年12月29日) 实测地层剖面2条(关山大沟剖面长1093米、交月凹剖面长582米)、实测地层剖面、地层剖面的分层、描述。进行野外路线地质调查、勾绘地质界线(观察地质界线约150个)。全班40人分成南、北两个大组、10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实习工作中对勾图、记录、采标本测产状等工作依次交叉轮换、全面掌握。 3、内业工作阶段(2006年12月30日至2007年1月12日) 资料综合整理、编制填图地区地质图、绘制测区构造刚要图、实测地层剖面剖面图、实测地层剖面柱状图、编写填图地区地质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