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边疆导学案及答案

宇宙的边疆导学案及答案
宇宙的边疆导学案及答案

《宇宙的边疆》导学案第一课时

高一语文裴晓红2014年4月3日编号:36

【学习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2、把握文章的解说顺序,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

3、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培养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知识导学】

1、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的科普作品《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

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图片、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叙,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解说词根据被解释的对象可分为文学性解说词和平实性解说词两种。用于参观浏览的导游解说词,用于电影电视风光片的解说词,多用文学、散文手法,既抒情又有解释说明,语言绚丽多彩,情感真挚浓郁。用于生产成就的参观展览的解说词,科普影片、新闻纪念片的解说词,如历史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的解说词,则运用朴实真挚的语言,介绍邓小平光辉伟大的一生。

解说词有补充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具有以下特点:

(1)语言通俗、平易,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因为解说词是对形象画面的补充,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宣传和教育群众的。

(2)紧扣实物和形象进行解说。实物和形象是解说词写作的依据,忠实于实物和形象是解说词写作的基本原则。围绕实物、形象这一中心点,安排结构,组织段落,绝不能游离于具体的解说对象。

(3)注重文艺性。解说词不是空洞的说教,必须通过形象的语言实物进行描绘,就像报告文学是报告事实和文艺创作一样,解说词是说

明和描写的结合,具有文学的一些特点,好的解说词是一支感人的歌,一首动人的诗。

【预习案】

1.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悬yá()眩()晕战lì()崭新()踝()节夙()望

广mào()搁置()旋()涡tuǒ()圆磅bó()cuǐcàn()

chuān()流不息huì()核俘()获

2.下列词语中点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晕眩(yūn)颤栗(zhàn)戎装(róng)徘徊不前(huí)

B、踝节(huái)璀璨(càn)束缚(fù)人才济济(jì)

C、广袤(mào)磅礴(bó)椭圆(tuǒ)区区可数(shù)

D、纤细(xiān)旋涡(wō)俘获(fú)好大喜功(hào)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覆盖神密奄奄一息与世隔绝

B、附着荒芜辽阔无垠尘埃落定

C、边缘篷勃穿流不息作伴相随

D、闪铄想像茫无际崖面目全非

【学习案】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做介绍的请归纳一下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2.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3.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4.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5.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6.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何在?

附答案

1.从说明顺序上看,作者是按照空间顺序,由大尺度空间向小尺度空间推进介绍的。

第一部分介绍宇宙并说明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星系;

第三部分介绍恒星;

第四部分介绍行星和太阳系;

最后回归到人类的家园。

2.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迸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5.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6.全文通过对众多宇宙画面的说明,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空间的奥秘及天体的物理特征和遨游太空的收获,引发世人对宇宙探索的兴趣,激发献身宇宙科学、造福人类的勇气和斗志。

《宇宙的边疆》导学案第二课时

高一语文裴晓红2014年4月3日编号:36

【练习案】

1.下列对“星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星系是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大部分光须群集在一起,在宇宙中飘荡。地球隶属于这些星云,地球离它们有80亿光年。

B. 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组成,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文明。

C. 星系在宇宙里有若干千亿个,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与恒星总数大概一样多。

D. “本星系群”宽达数百万光年,包括M31星系,是河外星系,与M31相似的是我们居住的银河系。

2.对地球“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而且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

B.宇宙大部分是空的,地球不是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不是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

C.地球不是在行星、恒星和星系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的地方。

D.地球不是在永恒黑暗的真空而且星体非常稀少的地方。

3.下面对“恒星”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恒星是一个能自身发光的星球,它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

B.和地球相比,恒星体积非常庞大,但像肥皂泡一样脆弱。

C.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有些双星甚至紧靠在一起。

D.恒星自成体系,在太空之中,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

4.对文段中恒星发光情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成红外光放出光芒。

B.有些恒星发蓝光,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它是年青的星。

C.恒星到了中年以后,它们就会发黄光而成为常见的星。

D.如果恒星发白光或黑光,它就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了。

5.下列各句,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恒星是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恒星脆弱,但体积大,它可以容下一万个太阳。

B.太阳是一颗恒星,它是孤独的,但多数恒星通常是成对互相环绕的。

C.有些恒星是超新星,光亮爆发时增加到原来1000万倍以上,而“黑洞”的光在几公里外就看不见了。

D.有些行星是扁圆形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狂热旋转,使自己变得面目全非。

6.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文明。

B.在宇宙中不可能只有一个普通恒星带着一个有人居住的行星,因此,可能到处充满生命。

C.无数星球上的生命都以为除了自己小小的行星及周围的恒星外再也没有别的星星了。

D. 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行星系,在行星的外围有大气环包围,在这些行星上可能已经有高级动物。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第7题:

彗星主要是由冰构成的──水(H2O)冰,还有少量的甲烷(CH4)冰和一些氨(NH3)冰。在撞击地球的大气层时,一个中等大小的彗星碎片会产生一个白炽的火球和一种巨大的冲击波。火球会烧毁树木,冲击波会扫平森林,它的声音还会波及全球。但是这样的彗星不太可能在地上撞出一个环形山。彗星上的冰块在进人大气层的时候全部融化了,因此不会幽灵般地出现,这种现象令人不安地向人们关于宇宙是万古不变、井然有序这一观念进行挑战。如果那条天天随着星星起落的壮丽的乳白色光带是无缘无故地出现在那里,与人间世事毫无关系,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出现了这样的观点:彗星是灾难的预兆,是神谴的预兆──它们预示了帝王的终日,王国的崩溃。对于彗星,巴比伦人认为是天髯,希腊人认为是垂发,阿拉伯人认为是燃烧的剑。在托勒密时代,人们根据彗星的形状把它们分类为“梁”、“喇叭”、“坛子”等。托勒密认为彗星给人类带来战争、炎热的气候和“动乱”。中世纪的一些彗星图看上去像未探明的飞行的十字架。一个名叫安德烈亚斯·西利奇厄斯的马格迪堡路德教主管人(即主教),在1578年发表了一篇题为“新彗星的科学启示”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观点,他说彗星是“人类罪恶的浓烟,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升腾,它在上帝面前丑态百出、胆战心惊,逐渐地由浓烟形成长着卷发梳着辫子的彗星,最后被天国最高法官的怒火烧着了”。但是另一些人反驳说,如果彗星是罪恶的浓烟的话,天空势必乌烟滚滚。

──选自《宇宙的边疆》(第四章)

7.这段解说词主要解说了什么文中列述历史上种种关于彗星是灾难预兆的说法,其作用是什么

社科类文本阅读题的解题思路

社科类文章阅读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文章紧跟现代高科技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尤其青睐生物学、能源等研究领域,并密切关注影响人类生存的引人注目的科技动态。这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毕竟考查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之所以这样说,并非是否定相关旧有知识对阅读的作用。对相关知识熟悉,当然会有助于更快、更好地理解文章。我们只是说,当旧有知识与选文的观点发生抵触时,应以选文为准。

注意调整心理,具备两种状态:

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二是一定要认真仔细。我们知道,社会科学类文章一般是学术性文章,讲求科学性、严谨性,语言准确、严密。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也体现了这一点,虽然题目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

掌握解题方法,明确三个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有了对文章的这些总体把握,我们在理解个别语句和解题时就不至于犯“一叶障目”式的错误了。

第二步,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句。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忽视。

第三步,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错误选项的设置方式,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

①以偏概全。即在干扰项的语句中,故意遗漏一个或几个关键信息。

②貌合神离。即干扰项中的个别关键词初看与原文表述一致,但实际上与原文强调的重点有着细微的,却也是重要的差别。

③轻重混杂。即题目中问的是程度最重的或最轻的信息,而干扰项中却设置非最重或最轻的信息。

④随意逆推。即根据原文由A导致B,干扰项中便认为没有A就没有B,这显然是不能成立的,就如不能说因为空气污染而使身体不健康,但只要没有空气污染身体就肯定会健康。

⑤偷换概念。即原文说明是A的作用或功能,却被干扰项说成是B 的。当然A和B一般有一定的联系。

⑥无中生有。即干扰项中的内容是原文没有的,是命题人自己加上去的。

⑦随意扩大。即原文表述的内容仅限于某一特定范围或作用,而干扰项中却随意扩大这一特定的范围或作用。如2002年全国卷第10小题A选项: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为人类所利用。原文的确有“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

带来好处”的信息,但这不能随意扩大为“也会给整个人类带来好处”。更不能把“带来好处”扩大为“为人类所利用”。

⑧主客颠倒。即原文中认为A为主,B为客,而在干扰项中正好颠倒了过来。如2004年全国卷(乙卷)第9小题B选项:白鹤梁上的石鱼和题刻不但出自历代名家之手,而且是珍贵的水文资料。而原文正好是“不但是珍贵的水文资料,而且出自历代名家之手。”

许多同学做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时带有畏惧心理,其实,科技文阅读一般情况下是考试题中较为容易的内容,只要思路清晰,认真细致,并掌握一定的方法,辅以必要的训练,短期内就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附答案:

【预习案】1.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悬yá(崖)眩(xuàn)晕战lì(栗)崭新(zhǎn )踝(huái)节夙(sù)望

广mào(袤)搁置(gē)旋(xuán)涡 tuǒ(椭)圆磅bó(礴)cuǐcàn(璀璨)chuān(川)流不息huì(彗)核俘(fú)获

2.解析:选D(A、徊(huái)B、济(j?)C、数(shǔ))3.解析:B(A、密—秘 C、篷—蓬穿—川作—做D、铄—烁崖—涯)

【练习案】

1.解析:B。应为“可能有”。

2.解析:B。据“唯一典型的地方”的阐释可知。

3.解析:A(BCD都缺少限制性词语“有些恒星”)

4.解析: C(时间段出现错误,不是“到了中年以后”,而是发黄光就标志着恒星“已经到了中年”)

5.解析:D。应为“恒星”。

6.解析:C。这是作者想象生命对宇宙的模糊认识的产生时的说法。

7.这段解说词主要解说了什么文中列述历史上种种关于彗星是灾难预兆的说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主要解说了彗星的构成成分及其彗星撞击大气层所产生的火球与冲击波。列述历史上种种关于彗星是灾难预兆的说法,作用是增强解说词的趣味性。同时也表明人们对彗星的成因、特点的认识有一个由愚昧到科学的认识过程。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直面人生11报任安书导学案1苏教版必修5(含参考答案)

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 遇。 (2) 积累1—3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和方法:在理解前三段文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司马迁的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积累前三段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在理解前三段大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2、写作背景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

《范进中举》导学案及答案

十七进中举 、目标导航 1.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进行讽刺的方法。 3.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自主预学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①作揖()②星宿() ③攥着() ④腆着() ⑤斋公()⑥行事() ⑦带挈() ⑧绾了()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节选自第回,作者是朝的。他写的这部书是 的长篇讽刺小说,共回,主要描写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 的腐朽。 (3)《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4)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小说三要素,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疑问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互动探究 1.感知文本。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并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2.合作探究。 (1)进中举前后自身境况有怎样的变化?他得知中举的消息后为什么会发疯? (2)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你的理由。 (3)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胡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 (4)胡屠户和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乡绅? (5)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 动物游戏之谜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单元单元设计 一、内容概要 我们所处的世界神秘而又精彩纷呈,深邃而又奥妙无穷,因而,我们的生活从来就离不开科学。科学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标志人类文明的尺度。本单元学习科普文章。 本单元安排的几篇课文都是科普文章,反映了人类对世间万物的认识、探索和科学家的成长,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优秀的科普作品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弘扬科学精神。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时,要重视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感受科普文章语言清晰、简捷、准确的风格。 语文课中学习科普文章,并非以学习最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发明为主要目的,而是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科学精神主要指科学主体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关于科学精神,一般认为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根本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 本单元学习《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前两篇文章都是科普作品,介绍一些科学知识,但风格有所不同。最后一篇《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一篇自传性质的文章,作者讲述了自己童年的两件与科学接触的趣事。 《动物游戏之谜》揭开动物日常的游戏行为的神秘面纱,摆出研究者的种种结论,既让我们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也让我们明白了科学探索永无止境。 《宇宙的边疆》是一篇解说词,介绍了宇宙的基础知识。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有无尽的遐想,也有无尽的思考和探索;在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讲述了引导加来道雄走上并成为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的两件童年趣事。拥有成为科学家梦想的青年也许能从加来道雄的成长中得到一些启发。 学习这一单元,首先要重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科学文艺作品语言严谨、精确、有分寸,在涉及科学知识的问题上,毫不含糊,本单元课文中的许多句子都体现了这一点,这也体现了科学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另外,提到《动物游戏之谜》的结构,可能大多数老师把这一结构板书在黑板上就算完了,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科技小论文之所以一般都采用这样的结构,实际上是因为这符合科学发现的一般思维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可见,学习科普文章所反映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有时候并不是虚头巴脑的事,完全可以落到实处。 二、单元教学设想和课时安排 1.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两个: (1)把握科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学习科普文章所反映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2.教学方法 本单元四篇小说都以鉴赏分析为主要方法,前两篇教师要适当介绍一些小说的相关知识,以教师点拨为辅,学生思考、讨论为主;后一篇以教师提供导读提示,学生自学为主。 3.课时安排 《动物游戏之谜》 1课时 《宇宙的边疆》 1课时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1课时 (设计者:周晓荣) 动物游戏之谜 总体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 案 一、学习目标: 1.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顺句子。 2.研读:读清字词,读懂文意。 3. 精读:读丰故事,读出个性。 二、学习层次: A层:读懂课文,领略古文的语言之美,培养语感。 B层:与作者对话,与古人交流,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C层:使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三、学习步骤:合作探究读出味道,个性解读读出思考。【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1、自己查找资料,了解鲁肃、吕蒙、孙权的相关信息并整理记录。 2、查阅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自己整理并填写在下面。《孙权劝学》选自,这部书是主持编纂的体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本书的编者是(朝代)、家。 3、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 )②涉( )③邪( )④孰( )⑤遂( )⑥岂( )⑦更()

4、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①权谓吕蒙曰:②卿: ③当涂:④辞: ⑤治经:⑥邪: ⑦涉猎:⑧见往事: ⑨及鲁肃过寻阳: ⑩过寻阳:⑾即更刮目相待: ⑿见事:⒀蒙乃始就学:⒁肃遂拜蒙母: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即更刮目相待。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课堂自主学习】 (一)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小组活动:1、推选一位同学负责读课文一遍 2、其余同学边听边在书上圈出你个人认为不太准确的字词; 3、读完后,大家把圈出的字词正音。 方法链接:如何读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停顿? 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新部编)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 思考领悟 1.司马迁强调,“士节不可不勉励”,“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读了《报任安书》,你怎样评价古人“刑不上大夫”的观点? 2.古人一直崇尚秉笔直书的“良史”精神,主张史书要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唐代刘知几《史通》)。但司马迁却列举大量史实,说明“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这种“愤而著书”的思想是否有违“良史”精神?应该怎样看待司马迁“愤而著书”的思想? 3.司马迁以非凡的毅力,忍辱负重,“就极刑而无愠色”,完成了巨著《史记》,为人类文化留下了宝贵财富。但《三国演义》中,竟出现了“武帝不杀司马迁,致使谤书流传于世”的语句。从历史的另一个侧面看,我们该怎样评价汉武帝不杀司马迁,反而任命他为中书令这件事? 鉴赏评价 万般情怀言辞中 ——浅析《报任安书》的抒情艺术 《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叙事简括,都为议论铺垫,议论之中感情自现。“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悲切郁闷,溢于言表;“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如泣如诉,悲痛欲绝……富于抒情性的语言,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火山爆发,如江涛滚滚。 大量的铺排,增强了感情抒发的磅礴气势。如叙述腐刑的极辱,从“太上不辱先”以下,十个排比句,竟连用了八个“其次”,层层深入,一气贯下,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这类语句,有如一道道闸门,将司马迁心中深沉的悲愤越蓄越高,越蓄越急,最后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如排山倒海,撼天动地。 典故的运用,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第二段用西伯、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自杀的典故,直接引出“古今一体”的结论,愤激地控诉了包括汉王朝在内的封建专制

范进中举导学案定稿

19 进中举 (导学案) 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夸、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欣赏文章的讽刺艺术。 3、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残害和社会的世态炎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重点:1、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及讽刺艺术。 2、概括人物的性格。 教学难点:1、分析进因中举而发疯的原因。 2、理解乡绅与进对话的作用。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主预习案) 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及与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相关的资料。 2、通读课文,自学生字难词。 一、导入新课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高明) 二、走近作家作品 课文的作者是,是(朝代)家。文章体裁是,节选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指读书人这个阶层;外史:是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的不堪称道的轶事的。小说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贯穿全书的主题是揭露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三、资料:关于封建社会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

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考生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最终成为科举考试的奴隶。 四、读课文,学习文中的生字难词 1、注音 相( ) 公长( )亲抛( )亚( )元解( )元 轩()敞锭( )子拙( )病嗑( ) 商酌( ) 作揖()醺()腆()带挈()桑梓() 星宿()啐()讳()绾()行()事 2、释义 带挈:局不过:唯唯连声: 体统:见教:舍与:央: 小心:兀自:桑梓轩敞: 五、拓展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腆着()啐了一口()兀自()轩敞()() 2.课文选自()这是一部()小说,作者(),清代小说家。3.“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横披”而不用“披”,为什么用“腆着”而不用“挺着”? 4.选择字词填空: (1)屠夫横披了衣服,(挺、鼓、腆)着肚子去了。 (2)进抱着鸡,手里插着草标,一步一(跌、歇、踱)的,东西望,在那里寻人买。(3)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漂亮、华贵、轩敞),也还干净,就(给、送、借)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看望、请教、留心)些。 (4)屠夫把银子(拿、捏、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伸、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进道:“……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收、缩、放)了回去,往腰里(揣、塞、放) 六、课堂疑问与收获

(完整版)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 2 课时 课题:《孙权劝学》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自学质疑】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 【课堂过程】 ,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 从_ 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文末的“”(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 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五、问答题: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合作探究】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报任安书》研学案及答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 19、《报任安书》研学案 班级姓名 高二语文备课组编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重难点:2、3 三、背景材料及体裁 1.背景资料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体裁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报任安书》可以说是居书信散文之首,为千古压卷之作。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曩.者()阙.然()怯懦 ..()沉溺.() 缧绁 ..()厄()..()臧.获()倜傥 厥()膑.脚()放失.()稽.()愠.色() 被戮.()垢弥 ..()闺閤.()剌.谬()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含义。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九上22《范进中举》导学案及答案

九上22《范进中举》导学案答案 一、简答题。 1.本文题目是“智取生辰纲”,“智”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智用天时:酷热天气;智用地利:选择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地点;智用矛盾: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智用计谋:蒙汗药“半瓢酒”。 2.杨志押送生辰纲采用了哪些措施?从中可以看出杨志是一个怎样的人? 押送途中变时辰、逼赶路、打军汉、骂虞候、驳督管。 精明能干、谨慎小心、粗暴蛮横。 3.文中的范进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有哪些性格特征? 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性格特征:原先贫困潦倒,甘受屈辱,唯唯诺诺,低三下四,卑怯,迂腐,热衷功名、麻木;后来圆滑世故、势利虚伪,逢迎自如等。 4.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第一问:胡屠户态度的变化可用“前倨后恭”四字概括。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范进去省城应试,家里饿了两三天;发榜那天早晨范家断粮,只好去集上卖鸡。在范家如此困难的关头,没有一位乡邻前来过问);中举后对他热心帮忙(拿来鸡蛋、酒、米等招待报录人,又到集上去寻范进,细心照顾他)。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从“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这句话可以看出);中举后竭力拉拢他(主动前来贺喜,叙“世好”,赠金又赠房)。 第二问: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 三、语段训练。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题目。【中考枣庄】 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喝西北风!”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不着门。…… 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日杀不得猪了。”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4 孙权劝学 学案及答案-最新

4 孙权劝学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重点) 3、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难点) 4、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 二、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 (3)见.()往事耳 (4)自以为 ..()大有所益 (5)及.()鲁肃过寻阳 (6)即更.()刮目相待 (7)蒙乃.()始就学 (8)权谓.()吕蒙曰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3)但当涉猎 但: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孰若孤 孤: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分别用成语造句。 ①比喻人学识尚浅。()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进中举导学案

14.《范进中举》导学案 一、课程标准: 1、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学习目标: 1、感受并积累词语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局限 【学习重点】 1.感知人物象,理解范进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2.体味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 【学习难点】 1.理解文章主题。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的手法 三、突破重难点的设想: 四、学前准备: 五、学情分析: 六、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字词等基础知识。精彩处做好1-2 处批注。 2、用红笔勾画出“知识链接”部分的重点并反复记忆。 3、在充分预习自学的前提下,认真完成导学案。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注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 问”处。 5、限时完成。 预习案 1

一、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但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2、世界四大吝啬鬼 夏洛克(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 阿巴贡(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 或译名为《吝啬鬼》、《悭吝鬼》) 葛朗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长篇小说《守财奴》, 原译名为《欧也妮·葛朗台》) 泼留希金(俄国作家果戈里长篇小说《死魂灵》) 另《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 3、作品简介 关于《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以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没有一个主干,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但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题,即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给下列加点横线的字注音。 作揖()带挈()腼腆()星宿() 兀自()长亲()桑梓()忌讳() (2)、解释下列词语。 带挈():。 倒运: 腆()着: 舍与:施舍给。 商酌(): 桑梓():。

孙权劝学导学案

一五《孙权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知识链接】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导学过程】 (一)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卿今当涂 ..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 4.但当涉猎 ..()() 5.见往事 ..耳() 6.及鲁肃过.寻阳()() 7.卿今者才略 ..吴下阿蒙() ..() 8.非复 9.即更刮目相待 ..之晚乎() ....() 10.大兄何见事 (二)解释人称的用法。 1.卿今当涂掌事()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非复吴下阿蒙()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查词典解释画线的字。 1.但当涉猎() 2.见往事耳() 3.孰若孤() 4.蒙乃始就学() 5.士别三日() 6.肃遂拜蒙母() (四)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A.把 B.被 C.用 2.即更刮目相待()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A.于是 B.却 C.只,仅仅 4.结友而别()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五)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二、合作探究 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5《孙权劝学》导学案附答案

15*孙权劝学 精彩开篇词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可以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就是一例。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3.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4.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 卿(qīnɡ)岂(qǐ)邪(yé)孰(shú)遂(suì)更(ɡēnɡ)2.解释下面的成语。 (1)吴下阿蒙:吴下指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2)刮目相待:刮目指擦眼睛,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3.作者链接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也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4.作品介绍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注意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凯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4)自以为/大有所益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报任安书》导学案(学生版)

《报任安书》导学案 【课前导读】 身残志坚的史圣——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使他接触到了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38岁继承父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太初元年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历史巨著。 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史学体制,对中国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痛陈心曲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的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回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因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而抱憾终生,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自主学习】 (一)容易读错的音 曩.者()阙.然()箠.楚() 槛.阱()圜.墙()少卿.() [. 强.颜()羑.里()赭.衣() 臧.获()婢.妾()缧绁 ..()() 厥.有()愠.色()倜傥 ..()() 惕.息()诎.体()剌.谬() (二)通假字 1.其次诎体受辱(“_______”同“_______”) 2.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 3.见狱吏则头枪地(“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4.及罪至罔加(“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范进中举》导学案及答案

十七范进中举 一、目标导航 1.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3.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自主预学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①作揖()②星宿()③攥着()④腆着() ⑤斋公()⑥行事()⑦带挈()⑧绾了()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节选自第回,作者是朝的。他写的这部书是 体的长篇讽刺小说,共回,主要描写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的腐朽。 (3)《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4)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小说三要素,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 环境: 故事情节: (5)疑问摘要: 三、课堂互动探究 1.感知文本。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并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2.合作探究。 (1)范进中举前后自身境况有怎样的变化?他得知中举的消息后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你的理由。 (3)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胡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5)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请用《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三)总结课文。 课文运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刻画了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揭露。 四、课堂练习 (一)根据注音写汉字。 笨(zhuō)_____ (pú)_____萨(wù)_____自桑(zǐ) (二)选词填空。 1. 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A. 跌 B. 歇 C. 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2. 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 (A. 漂亮 B. 华丽 C. 轩敞),也还干净,就 (A. 给 B. 送 C. 借)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 (A. 看望 B. 请教 C. 留心)些。 3.屠户把银子(A. 拿 B. 捏 C. 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 (A. 伸 B. 舒 C.张)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范进道:“……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A. 收 B. 缩 C. 放)了回去,往腰里(A. 揣 B. 塞 C.放)……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唯唯连声: 2.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万贯家私: 3.邻居内一个尖酸人说道:“罢么!胡老爹。” 尖酸: (四)课内阅读。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针、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宇宙的边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宇宙的边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宇宙的有关知识。 2、学习解说词的特点。 3、激发求知欲和培养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精美的语言 2语言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探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 六、教学设计: 1、导入:茫茫宇宙,充满奥秘。自古以来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留下盘古开天、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嫦娥飞月等许多动人的传说。自科学诞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由幻想变为现实。人类上太空登月球、,近来传来嫦娥二号飞上九天的佳音.据说2012年她的妹妹嫦娥三号也将九天揽月。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想探索宇宙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一位大众天文学家萨根一起进入太空遨游。?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2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科学家、科普作家,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太空科学研究会教授、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出色的科学家。同时还是世界性的太空研究组织、美国行星研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和会长,其优秀科普作品《伊甸园的飞龙》曾获美国普利策奖。 3课文内容简介 本文选自萨根最著名的作品《宇宙》,是一篇讲述关于宇宙的探索问题的科普说明文,亦是一部大型电视片的解说词。本文主要向我们介绍有关宇宙的知识,作者以形象精美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宇宙的浩瀚无垠和神秘莫测,激发人们探索宇宙的强烈欲望。 4解说词的有关知识 ⑴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等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它依靠对事物的准确 叙述,语言的渲染来感染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起到了宣传的效果。 ⑵解说词的特点 ①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对事物进行解说和拓展。 ②解说词不是干巴巴的说明或说教,而是通过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具有一定的文艺性 ③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要抓住听众 5提出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本文重点说明的对象有哪些? ②全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6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即由远及近、由大尺度到小尺度、由整体到局部 7为什么运用这样的空间顺序? 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现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从摄影的角度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

报任安书 - 测试题及答案(修改版)

《报任安书》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曰(zhuàn) 倜傥 ..(tì dǎng) 暴.肌肤(pù)曩.者(nǎng) B. 剖.符(pō) 放失.(yì) 愠.色(yùn) 阙.然(quē) C. 缧绁 ..(léi xiè) 槛.阱(jiàn)不可胜.记(shēng) 卜.祝(bǔ) D. 强.颜(qiǎng)前辱之责.(zé) 剌谬 ..(là miù) 闺閤.(hé)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下至于兹.(现在)不逊.(不谦虚) B.若望.仆不相师(怨恨)幸勿为过.(过错) C.垢弥.甚尔(更加)若有所亡.(失) D.顾.妻子(顾念)曼辞 ..以自饰(美好) E.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磨灭)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之所趋.异也(趋求) 推贤进士为务.(职责) B. 卒就.死(就要,将要) 受.械于陈(戴上刑具) C. 若望.仆不相师(埋怨) 仆诚.以著此书(诚实,真诚) D. 定计于鲜.也(不以寿终)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连累,涉及)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及以至是,言不辱者 B.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C.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D.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5.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A.且负下未易居,下流 ..之人称焉 ..多谤议 B.唯倜傥非常 C.恨私心 ..之辱哉 ..有所不尽 D.何至自沉溺缧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虽万被.戮,岂有悔哉②被.箠楚受辱 B.①难为.俗人言也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C.①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②然此可以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灌夫受辱于.居室②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7.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A.访风景于崇阿B.洎牧以谗诛 C.思垂空文以自见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着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19 范进中举 导学案配答案

19 范进中举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古代,这样一举成名的艳羡、天差地别的际遇曾经激励了多少读书人为之狂热。范进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从20岁起屡试不第,但仍苦苦挣扎,直至54岁才中秀才,紧接着中了举人。可是,这个突如其来的惊喜让他一度疯癫,周围的人们也被弄的手忙脚乱。在这一看似轻松嬉笑的闹剧中,上演了一出揭露科举罪恶和人情冷暖的好戏。 1.感知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结构。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鲜明的对比方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解.(jiè)元作揖.(yī) 兀.(wù)自带挈.(qiè) 绾(wǎn)了相.(xiàng)公细丝锭.(dìng)子 醉醺.醺(xūn) 腆.(tiǎn)着肚子啐.(cuì)在脸上星宿.(xiù) 2.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商量斟酌。 3.作者简介 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代表作《儒林外史》。吴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敬梓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