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政府审计概论

第一章 政府审计概论
第一章 政府审计概论

政府审计讲义

吴秋生

第一章政府审计总论

第一节政府审计的本质与特征

一、政府审计本质

(一)关于政府审计本质的观点综述

关于政府审计的本质,人们同样各执己见,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国家职能观,认为政府审计是一种国家监督活动;二是维护王权观,认为政府审计是维护中央集权和王权的工具;三是民主政治观,认为政府审计是代表民众对政府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活动;四是权力制衡观,认为政府审计是实行政府权力制衡的重要手段;五是财政监督观,认为政府审计是对国家财政进行监督的活动;六是宏观调控观,认为政府审计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七是行政执法观,认为政府审计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八是民主与法治观,认为政府审计是实行民主与法治的工具;九是国家治理观,认为政府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等等。应该说这些观点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也反映了人们不同的观察和思维角度,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都不全面、准确。

(二)政府审计本质的我见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政府审计的本质是受人民委托对国家管理者承担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经济监督的行为。

公共责任(Public Accountability),也称公共经济责任、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公共会计责任,是指政府及其各部门对公共资产的管理和使用责任。它是政府审计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国家管理者从公众那里取得公共资产,并授予各级管理者和各个经营者经管、使用的权力,管理者和经营者获得了公共资产的经管和使用权,也承担了相应的公共责任。这些权力是否得到正确行使,有无被滥用;这些责任是否得到全面履行,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公众都需要通过审查财政财务收支情况来知道,才能行使作为公共资产所有者所拥有的监督权。但是,公众是庞大的分散的、利益诉求各异的,成本效益原则和有序民主原则决定了,每一位公众不可能也不允许各自亲自进行检查监督,只有通过选举产生的民意机关代替自己进行监督。但民意机关因为知识、人力、距离、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也不可能对众多管理者、经营者受托经管、使用公共资产的责任进行全面、深入的审查,也只能设立专门机构代理他们进行这些工作。这个专门代理机构就是政府审计机关。审计机关根据民意机关的法律授权,独立地对公共资产的管理者、经营者承担的公共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这就是政府审计。

(三)政府审计本质在不同系统中的具体表现

系统论告诉我们,事物往往是多侧面的,每一个侧面往往属于一个不同的系统。在不同的系统中,它可能充当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政府审计作为一种有独立性的公共经济监督活动,至少属于如下系统:

首先,它属于政府审计关系人系统。现代政府审计关系人系统通常由审计授权人——人民及其代议机构、被审计人——保管、使用公共资金的单位和个人、审计人——政府审计机关及其人员组成。与这个系统的审计授权人、被审计人不同,审计人代表的是审计授权人的意志对被审计人进行的监督。在现代社会中,它是维护民众利益的监督,是实行民主与法治的工具。

其次,它属于审计系统。现代审计系统通常由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组成。与审计系统中的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不同,政府审计代表的是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履行的是国家经济监督职能,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第三,它属于国家经济监督系统。国家经济监督系统由包括财政监督、金融监督、税务监督、物价监督等等。在这个系统中,政府审计专职依法对政府财政收支活动为主的公共经济活动的监督,是一种有独立性的专职国家经济监督,是实行政府权力制衡的重要手段,是政府自身的“免疫系统”。

第四,它属于监督系统。国家监督系统通常由立法性监督、司法性监督和行政性监督所组成。不同的国家,政府审计的隶属关系不同。我国政府审计属于行政性监督,同时要服务于立法性监督(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司法性监督(法庭作证)。

二、政府审计特征

(一)与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相比的政府审计特征

第一,强制性。与社会审计接受委托后才能进行审计,内部审计可以由单位自主安排审计不同,政府审计一般是依据国家法律赋予的职权强制实施的,应当接受政府审计的任何对象,都不得拒绝和阻碍政府审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干涉依法进行的政府审计;政府审计依法做出的审计结果处置,被审计单位必须接受或贯彻执行,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充分配合;即使在被审计单位申请复议期间,原审计结果处理、处罚决定仍必须执行。

第二,无偿性。与社会审计要按规定向被审计单位收取费用和内部审计要由本单位提供工资福利待遇及办公费用等不同,政府审计机关的经费主要来自纳税人的税捐,由国家预算依法予以保障,政府审计机关不向被审计单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需要被审计单位承担任何审计费用,还不应当增加被审计单位的任何费用,也不应当将政府审计业务委托给社会审计组织等其他组织有偿进行。

第三,公共性。与社会审计主体主要代表委托人的利益和内部审计主体主要代表单位最高管理者利益不同,政府审计机关代表的是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在现代民主国家代表的应是人民大众的意志,是对保管和使用公共财产的单位或握有公共经济权力的单位或人员进行的审计,是为公众特别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

的。政府审计不涉及私人领域,甚至不涉及私人资产占主导地位的领域。

第四,民主性。与社会审计主体主要代表资产所有者的利益进行所有权监督和内部审计主体主要代表单位最高管理者利益进行管理控制监督不同,现代民主社会的政府审计机关及其人员是受人民之托进行监督的,是为民主服务的监督。政府审计应当向人们及其代议机构报告审计结果。

(二)与其他种类的国家行政性经济监督形式相比的政府审计特征

审计监督以外的行政性经济监督只有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两方关系人,其监督权往往由行政性法律授予,其监督权往往是其业务管理权的组成部分;政府审计监督则不同,它有三方关系人,而且,审计人与被审计人之间一般没有业务管理关系,审计人接受审计授权人的授权专司对被审计人的经监督,审计监督权一般要有国家宪法授予。因此,与其他种类的国家行政性经济监督形式相比,政府审计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与其他种类的国家立法性和司法性监督形式相比的政府审计特征

与其他种类的国家立法性和司法性监督形式相比,政府审计具有咨询性的特征。与国家立法性监督机关具有立法与任免权、司法性监督机关具有审判与执行等处理处罚权力不同,政府审计机关主要是通过审查、调查和报告或公告,为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监察等部门提供咨询服务,协助立法、司法、行政、舆论监督,本身并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立法、司法和行政强制、处理、处罚权限。(我国是个例外)

三、政府审计的重要意义

由于政府审计的不同方面分属不同的系统,在不同的系统中,又充当不同的角色,因此,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它至少有利于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有利于提高政府办事的绩效,有利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有利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有利于实现对其他行政权力的制衡,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推进民主和实现法治,甚至于有利于维护党纪和纯洁干部队伍。

四、政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政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西周时期就设置了“财用之出入”的官职——“宰夫”,是我国政府审计的萌芽;秦汉时期的政府审计制度称为“上计制度”;隋唐时期的政府审计官职叫做“御史大夫”;宋朝时期我国开始设置“审计院”,“审计”一词首次在我国出现。明初的政府审计机关叫做“比部”。以后我国直到北洋政府时期才开始恢复政府审计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审计制度被取消,到1982年《宪法》决定恢复政府审计,198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此后一直到的快速发展。

(二)其他国家政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略)

第二节政府审计机关

一、政府审计体制

(一)政府审计体制的涵义

政府审计体制是指政府审计机关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职责与权限的配置等方面的总称。

机构设置是指审计机关由哪些法定机构和人员组成以及实行何种管理体制。审计机构管理体制有两种:一是首长负责制。即由审计长(主计审计长、院长、局长等,下同)负责审计机关的工作。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都是这种组织形式。二是委员会制。即任命若干委员组成委员会,行使审计职权,负责审计机关工作。如日本《会计检查院法》规定,由3名检察官组成的检察官会议决定会计检查院的重大事项。

领导隶属关系也叫领导体制,是政府审计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指审计机关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及受哪一级国家机构领导,以及上下级审计机关的关系。纵观世界各国的政府审计领导体制,一般分为四种模式:立法型模式、司法型模式、行政型模式、独立型模式。

职责与权限的配置是法律确定的审计机关应负的职责和享有的履责权限。

(二)各类政府审计体制的特点

1、立法型审计体制也称英美型审计体制,其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国家最高审计机关隶属于国家立法机关。

第二,最高审计机关负责人任命均需经过立法机关提名或同意,任期较长,免职需得到立法机关同意。

第三,审计经费无需政府审批,列入立法机关年度预算中。

第四,把财政预算收支和公共资金管理作为审计重点,审计职责范围没有成文的固定而具体的规定,只要是政府能够涉及的公共领域都是政府审计的范围,在判例法的支持下,政府审计机关和人员为了充分发挥审计作用,显示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可以在公共领域内不断开拓创新审计业务。

第五,审计机关有足够的审查、调查权,没有直接处理、处罚权或司法审判权。

第六,最高审计机关与地方审计机关是相互独立的。

2、司法型审计体制以法国最为典型,其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国家最高审计机关一般以审计法院的形式存在,享有最高法院的特权,但要受监察机关制约。

第二,审计职责主要对公共机关和公共机构(不包括公共企业)的会计账目的进行司法性审计,对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则进行非司法性审计。

第三,审计法院的首席院长、下属各法庭庭长和高级法官均由内阁会议通过决议,经总统任命,享有终身制特权;对非司法性的审计业务,审计法院有权聘任高级审计师和助理人员协助工作,聘任人员不是法官,不能参加任何司法性质的活动。

第四,审计机关除了拥有审查、调查权之外,对司法性审计业务还拥有司法审判权,且要按成文的法律制度和规定的司法审判控制机制进行:要有辩护人、

要集体合议、要听取被审计人申辩、要集体裁决。

第五,国家审计法院与地方审计法院在组织上相互独立,但在人员和业务上联系密切。

3、行政型审计体制以瑞典最为典型,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国家最高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行政机关,是政府内阁组成部分。

第二,最高审计机关负责人由政府直接任命或政府首脑提名国家元首任命。

第三,审计职责由行政性法律具体规定,主要是公共资金保管、使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以及政府行为及责任履行效率和效果。审计结果主要向政府报告,在政府或政府首脑的委托下向民意机构报告,在政府或政府首脑的批准下可以向社会公告。

第四,除了有审查、调查权外,往往还有一定的行政处理、处罚权。审计费用主要由政府决定。除了有审查、调查权外,往往还有一定的行政处理、处罚权。审计费用主要由政府决定。

4、独立型审计体制以德国最为典型,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国家最高审计机关——联邦审计法院,作为独立的审计监督机关,只服从法律。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协助联邦议会和联邦政府做出决策。

第二,审计法院院长和副院长由议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联邦总统任命,不能连选连任。

第三,主要负责审计预算的执行和非预算资金的管理,经济效益性审计和合法合规性审计,每年要向联邦政府、联邦议会两院提交报告。

第四,联邦审计法院的审计公务员具有充分的审查、调查权,但没有司法和行政处理处罚权,审计出来的问题交予司法部门处理。

(三)我国政府审计体制的特点

我国的政府审计体制是行政型体制,“国务院设立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组织人事以同级政府领导为主;审计机关不仅要对本级政府各部门预算执行和下级政府预算执行与决算进行审计,而且要对本级政府监管的国有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审计;不仅拥有审查、调查权,而且有一定的处理处罚权;主要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工作,而且要受本级政府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还可以向社会发布审计结果公告;审计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审计长由国务院总理提名,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地方审计机关负责人由地方人大常委会任命,任期固定。

我国现行政府审计体制虽然有独立性低,监督力度小,处理处罚权较大,容易腐败等问题,但是,它是目前情况下最好的选择。因为,虽然形式上我国的政权机关是三权分立的,但这种三权分立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三权分立侧重权力制衡,议会和政府常常由不同的政党控制;我国的三权分立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三权分立,虽然也有权力制衡的要求和作用,但三权的执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都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维护共产党的领导,提高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前提下,我国审计机关设在三个权力系统中的哪一个里面,其代表人民进行监督的性质和独立性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相比较而言,党对政府的领导更多更强一些,将审计机关设在政府行政系统中,能得到党和政府的日常领导和支持,而且会拥有一定的行政处理处罚权,工作起来比较方便,对违法乱纪问题的查处会比较及时,效率比较高。当前迫切需要改进的应当是加强党委对审计机关及其人员执法的领导、监督和支持。

二、政府审计职责

(一)政府审计职责的含义与特点

政府审计职责是指得到法律确认的审计机关承担的任务和责任,也即得到法律确认的审计机关所拥有的事权。它应当包括审计事项范围、审计目标层次和审计报告要求三个方面。审计事项范围是指审计机关有权对什么单位的那些事项进行审计或审计调查。审计目标层次是指审计机关有权对审计事项进行审计或审计调查应达到那些目标或应弄清楚的那些问题。现代政府审计目标通常包括审计事项是否真实、是否合法、是否有效等。审计报告要求是指审计机关应当向谁做出报告、报告什么和如何报告。

政府审计职责具有客观存在性、刚性、与审计机关的独立性成反向关系。

(二)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职责

根据2006年的《审计法》规定,我国政府审计职责包括:

1对本级政府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2、对本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本级政府提出审计结果报告,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还应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审计结果报告。

3、审计署对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

4、对国家的事业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5、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由国务院规定。

6、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

7、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8、对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9、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10、有权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审计调查结果。

11、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12、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单位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审计机关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有权对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进行核查。

三、政府审计权限

审计权限,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在履行审计职责过程中享有的权力。赋予审计机关一定的审计权限,对于保障审计职责的顺利实现,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职能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审计权限的种类是法定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任意增加或减少。审计法对审计权限作出了明确规定,主要有以下种类:

(一)资料获取权:审计机关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机关的规定提供预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决算、财务会计报告,运用电子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和必要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文档,在金融机构开立账户的情况,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拖延、谎报。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二)审查权: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的系统,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并获取证据,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

(三)调查权: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有关证明材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协助审计机关工作,如实向审计机关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审计机关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查询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的账户。审计机关有证据证明被审计单位以个人名义存储公款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有权查询被审计单位以个人名义在金融机构的存款。

(四)制止权: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被审计单位不得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不得转移、隐匿所持有的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前款规定的行为,有权予以制止;必要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封存有关资料和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对其中在金融机构的有关存款需要予以冻结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正在进行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有权予以制止;制止无效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通知财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暂停拨付与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直接有关的款项,已经拨付

的,暂停使用。审计机关采取前两款规定的措施不得影响被审计单位合法的业务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

(五)建议权:审计机关认为被审计单位所执行的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规定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应当建议有关主管部门纠正;有关主管部门不予纠正的,审计机关应当提请有权处理的机关依法处理。

(六)公告权: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审计机关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遵守国务院的有关规定。

(七)提请协助权: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可以提请公安、监察、财政、税务、海关、价格、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予以协助。

(八)审计处理、处罚权: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依法予以处理、处罚的权利。审计机关在进行处理、处罚时,应当遵循公正、公开、适度的原则,保持严谨、负责的态度。

审计处理,是指审计机关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采取的纠正措施。审计处理具有矫正性和补偿性,目的在于及时纠正违反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维护财政经济秩序和国家利益。审计处理不具制裁性,不属行政处罚的范畴。审计处理的种类主要包括:责令限期缴纳、上缴应当缴纳或者上缴的财政收入;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冲转或调整有关帐目等。

审计处罚,是指审计机关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和违反审计法的行为采取的行政制裁措施。审计处罚具有惩罚性,属于行政处罚的范畴,应当遵循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审计处罚的种类主要包括:警告、通报批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

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处理、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审计机关责令改正,并可以依法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一是没有法定处理、处罚依据的;二是擅自改变处理、处罚种类和裁量幅度的;三是违反法定处理、处罚程序的。

第三节政府审计人员

一、政府审计人员的构成

在我国审计机关工作的人员称为政府审计人员。

我国的最高审计机关是国家审计署及其派出机关。其领导人员包括署长和副署长等,署长由国务院总理提名,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家主席任命,实行任期制,可连任一届;副署长等由国务院直接任命。

地方审计机关设到县。省级审计机关叫审计厅(署),市县审计机关叫审计局,地方审计机关也可以根据需要设派出机关。地方审计机关领导人员的正职由本级政府提名,本级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命,副职由本级政府直接任命。

各级政府审计机关所有正副职的任命实际上都要经过本级党委常委院讨论决定。因为坚持党的领导的核心是党管干部。

政府审计人员属于国家公务员,一般工作人只能通过公务员考试录取。

二、政府审计准则

(一)审计准则的意义

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活动的行为规范,是衡量审计质量是否合格的权威性标准。

(二)我国政府审计准则体系

我国政府审计准则有三个层次的规范有组成:

第一层次:政府审计基本准则:是对政府审计机关及其人员行为的基本规定。

第二层次:通用审计准则和专业审计准则。前者是对政府审计一般工作程序各步骤具体工作的规范,如:审计计划准则、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准则、审计记录准则、审计报告准则、审计处理处罚准则等;后者是对各类政府审计业务如何实施进行的规范,如:预算执行审计准则,财务收支审计准则,财经法纪审计准则、绩效审计准则、经济责任审计准则等。

第三层次:审计操作指南:是对审计人员如何理解和执行审计准则中的有关疑难问题作出的权威性解释。

(三)政府审计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

三、政府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2000年颁布的我国《政府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规定的政府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合理谨慎、职业胜任、保守秘密、廉洁奉公、恪尽职守。

四、政府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审计法》是政府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以及与政府审计有关的单位和人员应当遵守的法律,也可称为《政府审计法》。2006年修订的《审计法》规定,“审计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造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给被审计人造成经济和精神损失的,依据《国家赔偿法》,由国家给予赔偿。

第一章 审计概述(含答案) (2)

第一章审计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第一节审计概念 1.下列有关财务报表审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独立性是审计的基础之一,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和预期使用者 B.审计可以有效满足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的需求 C.由于审计存在固有限制,审计只能提供合理保证 D.注册会计师对由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负责的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以增强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 【答案】D 【解析】选项D错误。注册会计师对由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负责的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以增强除管理层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而不是为了增强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 2.下列有关保持职业怀疑作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保持职业怀疑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设计恰当的风险评估程序 B.保持职业怀疑有助于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出的重大错报风险,恰当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降低选取不适当的审计程序的风险 C.保持职业怀疑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评价是否已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及是否还需执行更多的工作 D.保持职业怀疑有助于使注册会计师忽视存在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的偏向 【答案】D 【解析】选项D错误。保持职业怀疑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审慎评价审计证据,纠正仅获取最容易获取的审计证据,忽视存在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的偏向。 3.下列有关财务报表审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审计属于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以积极方式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审计意见 B.审计属于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注册会计师通过将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以积极方式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审计意见 C.审计属于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注册会计师通过将错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以积极方式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审计意见 D.审计属于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注册会计师通过将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以提高财务报表可信性 【答案】C 【解析】选项C错误。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不能降低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通过降低检查风险从而使审计风险处在可接受的低水平,以积极方式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审计意见。 4.下列有关注册会计师、责任方和预期使用者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责任方是指对财务报表负责的组织或人员,即被审计单位管理层

第一章 审计概论

第一章审计概论(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源于(A ) A.意大利合伙企业制度 B.英国股份制企业制度 C.美国合伙企业制度 D.日本股份企业制度 2.(D)年,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注册会计师法规——《会计师暂行章程》。 A.1910 B.1914 C.1921 D.1918 3.注册会计师职业诞生的标志是(B ) A.1845英国修改《公司法》 B.1853年爱丁堡会计师协会成立 C.1721年英国“南海公司事件” D.有关苏格兰会计师协会成立 4.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是(C ) A.高威会计师事务所 B.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C.正则会计师事务所 D.上海会计师事务所 5.对于一般目的审计和特殊目的审计的区别标准之一是(A) A.审计意见所表述的对象不同 B.审计主体不同 C.审计方法不同 D.审计目标不同 6.审计目的的确定,主要受(D )的制约. A.审计主体 B.审计范围 C.审计方法 D.审计对象 7.在20世纪初期审计对象由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数据的审查判断企业信用状况;审计方法从详细审计初步转向抽样审查;审计报告使用人是(C) A.企业股东 B.企业债权人 C.除企业股东外,更突出了债权人 D.证券交易机构E。社会公众 8.1853年苏格兰创立了第一个注册会计师专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B) A.注册会计师的诞生 B.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诞生 C.注册会计师法律地位的确立 D.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 9.我国独立审计的一般目的是对(B)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 A.会计报表特定项目 B.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 C.简要会计报 D.特定账户及特定账户的内容 10.审计由三方面关系人构成,他们依次是(C ) A.委托人、受托人和被审计单位 B.注册会计师(受托人)、委托人和被审计单位 C.注册会计师(受托人)、被审计单位和委托人 D.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和委托人 11.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市场经济中的特殊作用是(b)。 A.防止错误与舞弊的发生B.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信性 C.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D.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12.1918年9月,北洋政府批准著名会计学家谢霖先生为中国的第一位注册会计师,谢霖先生创办的(d)是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 A.立信会计师事务所B.北京会计师事务所C.上海会计师事务所D.正则会计师事务所13.1980年12月,财政部发布(b),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开始复苏。 A.《会计师条例》B.《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C.《关于成立会计事务所的通知》D.《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14.随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的方法也进行着相应的调整。在下列审计方法中,形成最晚,即最新的审计方法是(d)。 A.账项基础审计B.财务报表审计C.制度基础审计D.风险导向审计15.相对于其他类型审计而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应合理保证财务报表使用人确定已审财务报表的可靠程度,其主要原因在于注册会计师审计(a)。 A.监督的性质B.依据的准则C.实施的手段D.方式与对象

内部审计的发展史

一、内部审计概述 【引言】 谈到内部审计的话题,首先需要我们了解,什么叫审计? 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按照审计主体与被审计单位的隶属关系,审计可以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其中外部审计又可以分为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一)内部审计是怎么产生的 内部审计自其产生至今,从时间和特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古代内部审计和现代内部审计两个阶段。 1.古代内部审计阶段 内部审计源于奴隶社会,当人类步入奴隶社会以后,私有制开始出现,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出现分离。于是,财产所有者往往会委派自己信任的人作为第三者受托进行经济监督,从而产生了古代的内部审计。 在奴隶制政府,如古代罗马、希腊、中国,对内部审计组织及活动均有记载,如古代罗马,人们采用“听证帐目”的方式来检查负责财务的官员有无欺诈、舞弊行为,即检查人听取不同人员对同一事项

记录的口头汇报,审计(AUDIT)一词就来源于拉丁文“听帐人(auditus)”。大约公元前510年左右,古罗马庄园奴隶主通常派“亲信或管家”监督管理庄园的代理人,奴隶主和代理人之间由此产生“委托受托责任关系”,此举被视为内部审计萌芽,但此时的“亲信或管家”并非专职“内部审计”,只是兼职。再如中国《周记》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设有“司会”和“宰夫”两种官职。“司会”可以从日成、月要、岁月三个方面勾考皇室的财政收支,保管书契、版图及副本,实际是行使会计稽核和控制的权利,可谓原始意义上的内部审计。而“宰夫”独立于财会部门之外,行使“考其出入,以定刑赏”之职责,可谓我国政府审计的雏形。 封建时代,古代内部审计继承了早期内部审计的思想,并且有了长足进展,主要标志是出现了独立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这一时期,内部审计主要采用了寺院审计、行会审计、银行审计和庄园审计等形式。 (1)寺院内部审计 这是西欧寺院经济的审计制度。十一世纪以来,寺院在西欧极为普遍,一些寺院兴办了各种类型的手工作坊,拥有大量的财产。为加强管理,寺院配备了各种专职管理人员,为监督管理人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还适当配备了具有一定专业会计知识的人充当审计人员,负责对财务收支和会计帐目进行检查。 (2)行会审计制度 在英国,11-12世纪就出现了行会,每个行会一年要召开1-4次总会,议事内容是选举产生理事和审计人员。理事是行会的执行机

《内部审计学》(第三版)

《内部审计学》(第三版)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时现等 2017年4月 第一章内部审计概述 本章练习题 1. D 2. D 3.D 4.B 5.D 6.C 7. D 8. D 9.A 本章思考题 1.建议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内容、审计标准、审计目标等方面进行分析。 建议从准则结构、准则内容、准则实施状况等进行比较。内部审计发展的动因及影响内部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管理层支持、内部审计自身等方面进行分析。 3.分别分析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和我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定义。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是指组织上的独立,外部审计独立性包括组织上的独立性、业务上的独立性和经费上的独立性(形式上的独立与实质的独立)。 5.本题无标准答案,可以从企业价值分析入手,从价值链模型审计增值模型。 第二章内部审计程序 本章练习题 1.B 2.C 3.D 4.B 5.D 6.B 7.A 8.B 9.C 10.B 11.B 12.D 13.A 14.B 15.C 16.C 17.D 第三章内部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人员 本章练习题 1.A 2.D 3. A 4. D 5.B 6. C 7. D 8.A 9.C 10.A 11.A 12.D 本章思考题 1.为完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服务,促进组织科学有效的战略管理,监控组织的高管层。 2.监督指导内部审计、聘请外部审计、向董事会报告内部审计情况。 3.知识、技能和经验。 4.可以从内部审计的职能、权限、业务范围、职业道德、胜任能力、机构设置等方面设

计。 第四章经营活动审计 本章练习题 一、单选题 1.D 2.C 3.A 4.C 5.D 6.B 7.B 8.A 9.D 10.B 11.A 12.B 13.A 14.D 15.A 二、多选题 1.ABCD 2. ABCD 3. ABCD 4. ABC 5. ABD 本章思考题 1.筹资管理活动、投资管理活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财务收支情况、企业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 2.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用人机制、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员工的绩效管理。 3.价格、成本、质量、市场。 4.战略供应链管理使得企业内部审计的边界扩大,注重评价整个供应链上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 5.计划制定、生产组织控制、工艺流程控制、计划完成控制,与效益直接相关的内容:质量、成本。 第五章内部控制审计 本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B 4.C 5.B 6.D 7.D 8.B 9.D 10.A 11.A 12.D 13.C 14.B 15.A 16.B 17.A 18.D 19.A 20.B 21.B 22.D 23.C 二、判断题 1.√ 2.√3.×4.√ 5.√ 三、案例分析题 参考答案: (1)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 (2)存在内部控制的缺陷,理由是:因为对于询价和确定供应商是属于不相容的两个岗位,而该公司却由一人担任是不正确的;改进措施:建议其由另外一个职员负责确定供应商。 (3)存在缺陷,理由是:未设有独立的验收部门,并保有连续编号的验收单。 (4)存在缺陷,理由是:付款凭单还应附采购订单、供应商发票等凭证。

习题 第一章 审计概述

第一章审计概述 注意:习题系从网络上收集整理得到,在使用时请注意甄别其中可能存在的错漏。如有疑问,请及时与老师沟通。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对甲公司应收账款审计时,注册会计师获取的下列审计证据,其中可靠性最强的通常就是( )。 A、甲公司与购货方签订的合同 B、注册会计师向购货方函证的回函 C、甲公司产品销售的出库凭证 D、甲公司管理层提供的声明书 2、下列关于注册会计师审计与政府审计的表述中,不正确的就是( )。 A、注册会计师审计与政府审计的目标与对象不同 B、注册会计师审计与政府审计的标准一致 C、注册会计师审计与政府审计均就是国家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利手段 D、注册会计师审计与政府审计的取证权限不同 3、下列有关审计要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就是( )。 A、注册会计师为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人之一 B、管理层也可能成为审计报告的预期使用者,但不就是唯一的预期使用者 C、审计证据包括支持与佐证管理层认定的信息,但不包括与这些认定相矛盾的信息 D、审计报告为审计要素之一 4、下列有关财务报表审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就是( )。 A、审计的最终产品就是审计报告 B、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比财务报表审阅业务所需证据数量多 C、如果某项业务的预期使用者仅包括责任方,则该项业务可以作为审计业务承接 D、财务报表审计并不减轻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或治理层的责任 5、下列有关财务报表审计的说法中,错误的就是( )。 A、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就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这样的意见普遍适用于所有财务报表审计 B、恰当的审计意见可以对被审计单位未来生存能力或管理层经营效率、效果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证 C、注册会计师对由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负责的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以增强除管理层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 D、审计的基础就是独立性与专业性 6、关于财务报表审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就是( )。 A、审计的用户就是财务报表的预期使用者 B、审计的目的就是改善财务报表的质量或内涵 C、审计的基础就是独立性与专业性 D、审计应查出被审计单位的所有重要舞弊 7、下列属于注册会计师执行的鉴证业务的就是( ) A、税务代理 B、审阅 C、财务信息商定程序

审计(2016) 第1章 审计概述 课后作业

审计(2016) 第一章审计概述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 以下针对财务报表审计与审阅业务的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A.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对审计后的财务报表提供合理保证 B.审计业务相对于审阅业务而言,其对获取证据的数量和质量更为严格 C.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主要采用询问和分析程序获取证据 D.经审计的财务报表较之经审阅的财务报表更为可信 2. 当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中不能获取合理保证,并且在审计报告中发表保留意见也不足以实现向预期使用者报告的目的,则以下处理不正确的是()。 A.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B.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C.终止审计业务 D.解除业务约定 3. A注册会计师属于参与甲公司2015年度财务报表审阅业务的助理人员,A注册会计师对审阅业务的如下理解,正确的是()。 A.属于无保证程度的鉴证业务 B.属于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 C.属于有限保证的鉴证业务 D.属于相关服务业务 4. 以下针对合理保证与有限保证的说法中,恰当的是()。 A.注册会计师代编财务信息是合理保证的业务 B.财务报表审计属于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以消极方式提出结论 C.审计业务的保证水平低于审阅业务的保证水平 D.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检查风险比财务报表审阅业务的检查风险低 5. 下列有关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三方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审计报告的收件人应当尽可能地明确为所有的预期使用者 B.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分别是注册会计师、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 C.如果某项业务不存在除责任方之外的其他预期使用者,那么该业务不构成审计业务或其他鉴证业务 D.财务报表审计可以减轻管理层或治理层的责任 6. 在确定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时,下列有关责任方的说法中,注册会计师认为错误的是()。 A.责任方可能是预期使用者,但不是唯一的预期使用者 B.责任方可能是审计业务的委托人,也可能不是委托人 C.责任方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但在某些被审计单位,可能包括部分或全部的治理层 D.责任方应对编制财务报表承担绝大多数责任 7.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鉴证对象信息为()。 A. 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B. 财务报表 C. 企业的运营情况 D. 企业的内部控制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方案概述.pdf

{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现代企业内部审计方案概述

2、直接责任:共有六种应予追究的直接责任。 (1)玩忽职守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 (2)越权决策造成企业损失的责任; (3)私分公司资产的责任; (4)非法侵占公司财物的责任; (5)贪污贿赂挪用公司公款的责任; (6)其他以权谋私的责任。 第七条离任审计的内容应包括: 1、上任时的公司财务状况; 2、任期内财务收支合规、合法、真实性(会计报表审计内容); 3、任期内净资产的增减; 4、各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和分析; 5、任期内重大经营决策和法律诉讼(包括重大担保)等情况; 6、任期内公司员工的各项收入变动趋势; 7、任期内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和执行情况,有无损失、浪费和资产流失情况; 8、对遗留问题的财务清理情况。 第八条在审计程序展开的准备工作中,公司必须提供充分的条件和书面资料,包括: 1、个人资料,主要应提供离任者的个人述职报告; 2、单位资料; 3、法律诉讼有关案卷材料; 4、对外担保有关文件。 第九条实施阶段中应注意的问题: 1、书面证据材料务必详尽,必要时甚至进行“外调”,并根据获得的材料,落实到具体的经济责任; 2、口头证据要重视、要充分记录,力争对方签字;在万一得不到书面签证的情况下,要有 两名审计人员签字,以防止误听; 第十条审计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审计评价应有充分依据或证明; 2、对审计过程中未予验证的具体事项,或评价依据、评价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作评价; 3、对未来事项不作预测结果的评价; 4、评价使用的数据,应采用审计认定的数据; 5、分清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如应考虑企业违规行为是否受到外来干扰,或是否应由上级 主管部门承担责任; 6、分清前任领导责任与现任领导责任; 7、分清玩忽职守与工作失误的责任; 8、对经营业绩的评价要分清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公司外部原因与公司内部原因、公司效益原因与社会贡献等关系; 9、一般应采取写实手法描述,实事求是、客观刚正,忌夸大,勿形容,避比喻; 10、重大事项必须揭示。 第十一条为使接任者了解接管公司(单位)情况,并与离任者核实情况,审计报告初稿应征 求接、离任者意见: 1、初稿先征求接任者意见,应视其要求决定是否追加审计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征求离任 者意见,接离任者均可对事实与报告中查明事项不符之处以及报告意见等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补充;

内部审计风险应对及概述

风险应对 第一节风险应对概述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围绕重大错报风险的识不、评估和应对,打算和实施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规范了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识不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规范注册会计师针对已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对重大错报风险,应当针遵循以下规定:(1)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制定总体应对措施,包括向审计项目组强调在猎取审计证据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分派更有经验或具有专门技能的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向审计项目组提供更多的督导等;(2)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测试操纵的执行有效性以及实施实质性程序;(3)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风险评估的结果是否适当,并确定是否差不多猎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4)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实施关键的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

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同意的低水平。 第二节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 一、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总体应对措施 在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识不的重大错报风险是与特定的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认定相关,依旧与财务报表整体广泛相关,进而阻碍多项认定。假如是后者,则属于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 定下列总体应对措施: 1.向项目组强调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 2.分派更有经验或具有专门技能的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的工作。由于各行业在经营业务、经营风险、财务报告、法规要求等方面具有专门性,审计人员的专业分工细化成为一种趋势。审计项目组成员中应有一定比例的人员曾经参与过被审计单位往 常年度的审计,或具有被审单位所处特定行业的相关审计经验。必要时,要考虑利用信息技术、税务、评估、精算师等方面的专家的工作。 3.提供更多的督导。关于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较高的审计项目,项目组的高级不成员,如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等经验较丰富的人员,要对其他成员提供更详细、更经常、更及时的指导和监督并加强项目质量复核。

第一章 审计概述-具体审计目标

2015年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内部资料 审计 第一章 审计概述 知识点:具体审计目标 ● 详细描述: (一)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 发生:由发生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 完整性:由完整性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已发生的所有交易确实已经记录。 准确性:由准确性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按正确金额反映的。 截止:由截止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 分类:由分类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经过适当的分类。 (二)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 存在:由存在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确认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确实存在。 完整性:由完整性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确认所有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 权利和义务:由权利和义务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确认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 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三)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审计目标 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将没有发生的交易、事项,或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的交易和事项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 完整性:如果应当披露的事项没有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 分类和可理解性 :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 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例题: 1.下列各项中,与所审计期间的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是()。 A.完整性 B.计价和分摊 C.权利和义务

D.存在 正确答案:A 解析:选项A正确。根据认定的类别,选项B、C、D均仅属于“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选项A的完整性认定既属于“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也属于“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 2.下列各项中,既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也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是()。 A.准确性 B.发生 C.截止 D.完整性 正确答案:D 解析:选项D正确。根据认定的类别,选项A、B、C均仅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选项D既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也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 3.下列各项中,仅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是()。 A.计价和分摊 B.发生 C.截止 D.完整性 正确答案:A 解析:选项A正确。根据认定的类别,选项B、C仅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选项D既与“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也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选项A仅与资产负债表的事项相关。 4.如果注册会计师证实被审计单位将当年12月31日已经发生的一笔赊销收入记入次年的1月3日营业收入明细账中的事实。则此种情形对于当年财务报表的营业收入的()认定存在重大错报。 A.列报和披露 B.发生 C.准确性 D.截止

第一章审计学概论

第一章·审计学概论 本章要点 掌握审计的定义和特征 了解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熟悉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掌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其它审计之间的关系 熟悉审计的方法与分类 了解审计的职能 第一节·审计的定义和特征 一、审计的定义 审计是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和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政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一)审计的主体 审计主体,就是审计的执行者,即审计的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 专职机构:国家审计机关、国家审计部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专职人员:专门从事国家审计的人员、部门和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和依法批准执业注册会计师 (二)审计的授权者 审计的授权者泛指国家审计机关、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授权,单位主管机构的相关领导的授权,他是针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而言的。审计的委托者是针对社会审计而言的。 (三)审计的客体(对象) 审计的客体对象是指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用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表现的全部或一部分经济活动。 例:政府审计对象为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国家财政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 内部审计的对象为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有关的经济活动。 社会审计的对象是委托人指定的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 (四)审计依据 审计依据主要包括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企业内部的预算、计划、经济合同等。

内部审计之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与目标 1.内部控制的含义 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正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2.内部控制的目标 1)确保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 2)确保将各种风险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 3)确保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和充分实现(直接目标) 4)有利于查错防弊,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证业务稳健进行(微观目标) 3.内部控制解决的问题(谭丽丽 106) 1)是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的问题。它带来的致命的弱点是推责和拖延。 2)制度依赖或制度迷信的问题。制度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复杂,执行力越来越差,效率越来越低,抱怨越来越多,“大企业病”。制度如果执行的不好,有制度比没有制度还糟糕,因为这让被管理者学会蔑视制度,并自觉不自觉地寻找机会实现群体突破“闯红灯”,造成企业“法不责众”的窘态。 对制度有一个审视的态度。 二、内部控制要素 1.内部环境 1)治理结构 2)机构设置 3)人力资源政策 4)内部审计机构 5)企业文化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

3.信息与沟通 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包括用以生成、记录、处理和报告交易、事项和情况,对相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履行经营管理责任的程序和记录。 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所生成信息的质量,对管理层能否做出恰当的经营管理决策以及编制可靠的财务报告具有重大影响。 与财务报告相关的沟通包括使员工了解各自在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方面的角色和职责,员工之间的工作联系,以及向适当级别的管理层报告例外事项的方式。 4.控制活动 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 包括授权、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和职责分离等相关活动。 5.内部监督 是指被审计单位评价内部控制在一段时间内运行有效的过程,该过程包括及时评价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以及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三、内部控制的特征 1.全面性 2.经常性 3.潜在性 4.关联性 四、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原则 1.有效性原则 2.审慎性原则 3.及时性原则 4.独立性原则 五、内部控制的作用 1.保证国家的方针、则侧和法规在企业内部的贯彻实施 2.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第一章 审计概述

第1章审计概述 考情分析 一、历年考情概况 二、本章属于审计的基本理论部分的内容,也属于考试的必考内容,但一般不会直接以本章内容单独作为简答,而往往和风险评估、风险应对、财务报表项目审计相结合,考查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的关系、认定与审计目标的关系等。这些内容在选择题中也常见。 三、学习方法与应试技巧 针对本章内容,要求与“审计测试流程”、“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的审计”结合进行学习,同时关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准则问题解答第1号一一职业怀疑》,根据老师讲解以及历年真题掌握做题规律。 四、2014年教材主要变化 本章为新增章节,融合了2013年教材第五章的内容和第六章审计风险的相关内容,并增加了审计的性质、审计要素,增加了问题解答1号的相关内容。 重点、难点讲解及典型例题 一、审计的性质 例题: 关于财务报表审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审计的用户是财务报表的预期使用者 B、审计的目的是改善财务报表的质量或内涵 C、审计的基础是独立性和专业性 D、审计应查出被审计单位的所有重要舞弊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审计的性质。由于审计的固有限制,注册会计师只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由于错误和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而不能保证查出被审计单位的所有重要舞弊。 二、审计要素 审计要素包括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财务报表(鉴证对象)、财务报表编制基础(标准)、审计证据和审计报告。 其中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人分别是注册会计师、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责任方)、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 三、审计目标 (一)审计的总体目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其总体目标: (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发表审计意见; (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为实现上述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首先必须取得管理层编制的财务报表,也就意味着,管理层对财务报表作出了认定。然后注册会计师针对报表的每一项目确定具体的审计目标,根据审计目标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得出审计结论。最后注册会计师将各报表项目的审计结论汇总分析,形成对财务报表的整体审计意见(合法性和公

审计(2016)-第1章-审计概述-课后作业

审计(2016)-第1章-审计概述-课后作业

审计(2016) 第一章审计概述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 以下针对财务报表审计与审阅业务的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 A.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对审计后的财务报表提供合理保证 B.审计业务相对于审阅业务而言,其对获取证据的数量和质量更为严格 C.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主要采用询问和分析程序获取证据 D.经审计的财务报表较之经审阅的财务报表更为可信 2. 当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中不能获取合理保证,并且在审计报告中发表保留意见也不足以实现向预期使用者报告的目的,则以下处理不正确的是( )。 A.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B.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C.终止审计业务 D.解除业务约定 3. A注册会计师属于参与甲公司2015年度财务报表审阅业务的助理人员,A注册会计师对审阅业务的如下理解,正确的是()。 A.属于无保证程度的鉴证业务 B.属于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 C.属于有限保证的鉴证业务 D.属于相关服务业务 4. 以下针对合理保证与有限保证的说法中,恰当的是( )。 A.注册会计师代编财务信息是合理保证的业务 B.财务报表审计属于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以消极方式提出结论 C.审计业务的保证水平低于审阅业务的保证水平 D.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检查风险比财务报表审阅业务的检查风险低 5. 下列有关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三方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审计报告的收件人应当尽可能地明确为所有的预期使用者 B.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分别是注册会计师、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 C.如果某项业务不存在除责任方之外的其他预期使用者,那么该业务不构成审计业务或其他鉴证业务 D.财务报表审计可以减轻管理层或治理层的责任 6. 在确定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时,下列有关责任方的说法中,注册会计师认为错误的是()。 A.责任方可能是预期使用者,但不是唯一的预期使用者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概述

第2201号部审计具体准则——部控制审计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部审计人员实施部控制审计的行为,保证部控制审计质量,根据《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部控制审计,是指部审计机构对组织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部审计机构、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部控制审计活动。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四条董事会及管理层的责任是建立、健全部控制并使之有效运行。 部审计的责任是对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促进组织改善部控制及风险管理。 第五条部控制审计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组织单个或者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确定审计的围和重点。 部审计人员应当关注串通舞弊、滥用职权、环境变化和成本效益等部控制的局限性。 第六条部控制审计应当在对部控制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的部控制。 第七条部控制审计应当真实、客观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情况。 第八条部控制审计按其围划分,分为全面部控制审计和专项部控制审计。 全面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所有业务活动的部控制,包括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部监督五个要素所进行的全面审计。

专项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部控制的某个要素、某项业务活动或者业务活动某些环节的部控制所进行的审计。 第三章部控制审计的容 第九条部审计机构可以参考《企业部控制基本规》及配套指引的相关规定,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通过审查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部监督等要素,对组织层面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十条部审计人员开展部环境要素审计时,应当以《企业部控制基本规》和各项应用指引中有关部环境要素的规定为依据,关注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社会责任等,结合本组织的部控制,对部环境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十一条部审计人员开展风险评估要素审计时,应当以《企业部控制基本规》有关风险评估的要求,以及各项应用指引中所列主要风险为依据,结合本组织的部控制,对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应对策略等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十二条部审计人员开展控制活动要素审计时,应当以《企业部控制基本规》和各项应用指引中关于控制活动的规定为依据,结合本组织的部控制,对相关控制活动的设计和运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十三条部审计人员开展信息与沟通要素审计时,应当以《企业部控制基本规》和各项应用指引中有关部信息传递、财务报告、信息系统等规定为依据,结合本组织的部控制,对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的及时性、反舞弊机制的健全性、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利用信息系统实施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十四条部审计人员开展部监督要素审计时,应当以《企业部控制基本规》有关部监督的要求,以及各项应用指引中有关日常管控的规定为依据,结合本组织的部控制,对部监督机制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重点关注监事会、审计委员会、部审计机构等是否在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中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第十五条部审计人员根据管理需求和业务活动的特点,可以针对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等,对业务层面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一章 审计概论

第一章审计概论 1.[单选]以下有关审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审计不能为合理利用财务信息提供建议 B.审计以有限保证的方式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C.审计可以增强全体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 D.审计不能改善财务报表的质量内涵 2.[多选]针对财务报表的审计与审阅业务,下列各项中,存在区别的有() A.可接受的鉴证业务风险 B.所能提供的保证程度 C.治理层与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D.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 3.[单选]以下有关有限保证与合理保证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提供合理保证 B.财务报表审阅业务提供有限保证 C.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提供合理保证 D.代编财务报表业务提供有限保证 4.[多选]在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中,下列各项属于审计要素的有()。 A.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现金流量 B.审计证据 C.注册会计师、责任方、预期使用者 D.审计报告 5.[单选]下列有关审计业务的责任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责任方可能是预期使用者 B.责任方可能包括部分或全部治理层成员 C.责任方通常是指被审计单位管理层 D.责任方可能是唯一预期使用者 6.[单选]注册会计师向甲公司财务负责人询问甲公司有价证券的持有目的,最有助于发现投资交易()认定存在的错报。 A.存在 B.完整性 C.分类 D.准确性 7.[单选]如果发现甲公司仓库职员对原材料疏于看管,最可能导致存货项目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认定是()。 A.存在 B.计价和分摊

C.完整性 D.权利和义务 8.[单选]甲公司在期末对存货计提了跌价准备,但财务报表上列报的存货金额高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表明下列()认定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A.完整性 B.准确性和计价 C.计价和分摊 D.准确性 9.[单选]以下针对职业怀疑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职业怀疑要求注册会计师采取质疑的思维方式 B.职业怀疑要求注册会计师保持存在即合理的逻辑 C.职业怀疑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慎评价审计证据 D.职业怀疑要求注册会计师客观评价管理层和治理层 10.[单选]注册会计师的下列做中,符合职业怀疑的是()。 A.以书面声明替代其他相关审计证据 B.将多次观察得出结论推广到整个会计期间 C.将管理层诚信作为评价审计证据可靠性的因素 D.除非存在反证,将文件和记录视为真品 11.[多选]职业判断对于适当地执行审计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注册会计师在作出下列决策时,尤其需要运用职业判断的有()。 A.评价已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 B.是否假定收入确认存在舞弊风险 C.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D.确定重要性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12.[单选]以下有关职业怀疑和职业判断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职业怀疑建立在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上 B.职业怀疑体现了职业谨慎,影响职业判断的质量 C.审计工作底稿不仅要记录职业判断的结论,而且要记录做出职业判断的依据 D.职业判断与客观和公正、独立性两项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密切相关 13.[单选]以下有关检查风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注册会计师只能通过降低检查风险来降低审计风险 B.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受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 C.可接受的检查风险的水平受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影响 D.能否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可能影响审计意见 14.[多选]审计的固有限制决定了()。 A.财务报表审计不能提供绝对保证 B.大多数审计证据仅仅是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

习题第一章审计概述

第一章审计概述 注意:习题系从网络上收集整理得到,在使用时请注意甄别其中可能存在的错漏。如有疑问,请及时和老师沟通。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对甲公司应收账款审计时,注册会计师获取的下列审计证据,其中可靠性最强的通常是()。 A、甲公司与购货方签订的合同 B、注册会计师向购货方函证的回函 C、甲公司产品销售的出库凭证 D、甲公司管理层提供的声明书 2、下列关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和政府审计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注册会计师审计和政府审计的目标与对象不同 B、注册会计师审计和政府审计的标准一致 C、注册会计师审计和政府审计均是国家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利手段 D、注册会计师审计和政府审计的取证权限不同 3、下列有关审计要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注册会计师为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人之一 B、管理层也可能成为审计报告的预期使用者,但不是唯一的预期使用者 C、审计证据包括支持和佐证管理层认定的信息,但不包括与这些认定相矛盾的信息 D、审计报告为审计要素之一 4、下列有关财务报表审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审计的最终产品是审计报告 B、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比财务报表审阅业务所需证据数量多 C、如果某项业务的预期使用者仅包括责任方,则该项业务可以作为审计业务承接 D、财务报表审计并不减轻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或治理层的责任 5、下列有关财务报表审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这样的意见普遍适用于所有财务报表审计 B、恰当的审计意见可以对被审计单位未来生存能力或管理层经营效率、效果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证 C、注册会计师对由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负责的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以增强除管理层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 D、审计的基础是独立性和专业性 6、关于财务报表审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审计的用户是财务报表的预期使用者 B、审计的目的是改善财务报表的质量或涵 C、审计的基础是独立性和专业性 D、审计应查出被审计单位的所有重要舞弊 7、下列属于注册会计师执行的鉴证业务的是() A、税务代理

第一章 审计概论

第一章审计概论 一、请结合以下资料讨论审计职能以及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问题。 资料(一):在2003、2004连续两年刮起“审计风暴”之后,素有“铁面审计长”之誉的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作《关于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时,李金华指出,通过对38个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查出各类违规问题金额高达90.6亿元,占审计资金总额的6%。审计署对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后查出,12个部门存在预算编报不真实的问题,一些部门的下属单位虚报多领预算资金多达4.91亿元;26个部门违规转移挪用财政性资金10.75亿元;14个部门向下属单位或相关单位转移财政性资金9.35亿元;19个部门或其下属单位隐瞒截留财政资金和其他收入,设置账外账、“小金库”共3.5亿元;31个部门挤占具有专项用途的资金2l.42亿元。 在李金华的报告中,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被几次点名。据审计,2004年,国家发改委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04.5亿元时直接预留74.8亿元;在审批下达的229.7亿元中,实际落实到项目的资金未达到要求。审计署抽查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2003年至2004年下达的县际和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发现9省124个项目存在以多种名义重复申报或多报建设规模等,获取中央补助资金13.2亿元。在对2004年度中央预算管理的审计中也发现了诸多问题。中央部门人均基本支出水平差距较大,据对45个中央部门2004年决算抽查,基本支出人均水平高低相差10倍以上。人民银行、国家广电总局的收支未完全纳入中央预算。审计报告因此提醒财政部应采取措施,尽快加以规范。审计署去年对华融、长城、东方、信达4家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了审计,共抽查这些公司收购的金融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