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总论-哲学起源

哲学总论-哲学起源
哲学总论-哲学起源

哲学总论—哲学起源

很多人以为哲学是一个很难了解的学问,而事实上,从古以来,对哲学的了解,是为了要解决在人生生命中以及其中的问题。对于哲学,它其实并不是一个玄思冥想,而是对人生问题的解答。所以我们要能够明确、确定在这点上所含的意义!

有人问,怎么会有哲学?为什么会发生哲学呢?哲学发生的第一个理由就是好奇,因为有好奇、惊讶,所以我们会问为什么?所以“惊讶”和“为什么”就是产生了一个哲学的问题。

其实我们可以理解哲学来自于一个最重要的观点,是因为人自己,人对外在的好奇。因为人对人自己的好奇,所以人会问:“为什么会有自己?怎么生出自己来的?人跟人的关系究竟是什么?”由于人对外在的好奇,所以我们会问“我们在外在的环境中,怎么会有这样的环境?怎么这么多事事物物,万事万物的产生呢?”小朋友常常喜欢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它除了表达好奇的一个初步阶段之外,更有一些他对这个问题的不理解,以至于产生了他要问“为什么?”

哲学发生的第二个理由就是人有关系,当人出生以后,就不是孤单的个人,人自然会有跟他人的“关系”。如我们在家庭中成长,在我们小时候就理解的家庭中角色的定位,这种角色的

定位就是说明跟他人的“关系”。你知道有父母,你就知道和父母的“关系”;知道有兄弟姐妹,所以能感受到一份兄弟姐妹的“关系”。因为有这一份关系,所以我们就会问怎么样去处理这份关系呢?因为处理这份关系,就会变成关系与关系之间,或者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成有一定的规则,或者要求、道理。因为有这样的规则、要求、道理,当人处在可变、可不变的道理中时,人就会有疑惑“为什么我要生在这个世界?为什么要生在这样的关系中呢?”所以哲学无形中就扮演另外一个任务——想方法去寻找为什么会有这种“关系”的答案。

哲学发生的第三个理由就是原则。我们可以体会得到哲学的发生因为好奇;因为好奇发现了一些事物,因此它有关系;因为有了关系,它就找到一点原则。在哲学的讨论中,就会问“到底这些原则是根据什么样的状况所产生出来的?”有些状况可能是人自己所奠定的,有些则不是。被人所奠定的,我们可以去问奠定的那个人“你为什么要定这样的规则?”

可是对要自然的规定,我们就很难去要求,去问“为什么会定出这样的规则?”以至于因循下来,只好说“那是大自然怎样的,大自然就怎样的。”但是这并不能够解答我们的问题!因为只是用大自然的一个答案来回答我们的疑问的时候,我们觉

得他只能告诉我们那个东西是什么,而不能告诉我们那个东西为什么是这样!

所以我们就能理解当我们产生一个哲学问题的时候,我们不但去处理我们内心的好奇;不但要处理那份关系;甚至于我们还要去问那些原则是什么!我们要去处理的这些原则,如果不能变成我生活中或者我对人生的一个态度的话,显然我这个原则不能对我有所帮助。因此我们说哲学最简单的一种讲法“哲学就是说明怎么解决人生生活中四周环境的问题。”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人生是比较幸福的,不然我们会觉得人生蛮辛苦。

在远古的时候,所有的哲学家们,他们就是因为感受到人生的痛苦,人生的无奈,生命中常常有一些不能按照自己渴望的意愿去做的时候,就发现我们要去探讨这个问题。所以从古以来,我们对“哲学”两个字的理解,在中国或者西方,我们给它的定义都不是述说伟大的人物。比如说“在希腊哲学里面,哲学是由philo(意思是爱好、追求)和sophia(智慧)組成”,所以一个哲学家是一个爱好智慧或追求智慧的人。追求智慧是还没有追求到,在追求智慧的路上。很多哲学家给人感觉是一个人生问题的解答者,其实从哲学观点来看,真正的哲学家应该是谦虚的,应该非常诚恳地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因为在人生的过程中,常常会觉得我们的知识不足以解决我们生活的困境,

人所有的时间都没有办法去回答人生的问题。所以在希腊哲学家给哲学下定义的时候,他就说明哲学家就是爱好智慧的人。

既然是一个“爱好”,爱有不同的层次,有的层次是对事情的爱好,如喜欢赚钱,可是赚完钱后,我的爱就没有了,所以想赚更多的钱。那么这样的爱就只是在一个物质层面上。在这个物质层面上满足了以后,显然需要去寻找另一个物质去满足他的需要。所以说爱的层次是不同的。

那么另外一种爱就离开物质,更走进物质的“原则”。比如说爱钱,爱钱是一个比较粗浅的,外在的一种爱好。那再深一步提问就是“为什么会有钱呢?”那么我们就知道钱是一种货币,货币是用来交换的。古代的时候人和人之间东西的交换是以物易物,只要双方认可就行,没有一个金钱的标准来衡量食物的价值。之后以物易物对大件物品来说比较困难,所以想用具体的东西来代表物品,后来发展有有贝壳、石头、黄金之类的东西来代表。再慢慢地产生了金钱的观念。所以就会发现对货币的理解又比对赚钱层次更深一层,从而成为货币学,成为一种学问。在实际的交易的方法中找到了一种货币学或理论或知识,使得有些人专门去研究这种知识或理论。

同样,哲学也是如此。哲学在一般人中是对人生的一些问题的迷惑,对人生的一些困扰,不能解决就算了,反正日子继续过。中国人说“日子难过,天天过”。

但就是有些人觉得在这一生中,我们总不能让这些问题来困扰我们,他们就会想办法去解决人生中常常会碰到的一些人生原则的困扰。但他们去解决这些人生原则困扰的时候,慢慢他们就形成了一些学问,不一定是哲学,也有神学,宗教学。但是哲学是开始的第一步,也就是人对人自己的好奇,对外在事物的好奇,而期望从中找到系统的方法,可以去解决人生的困扰。

这是在爱好,追求意义上的第二个层面。所以说爱有很多不同的层面,当然还有更高的层面。第一层面是对物质的爱好;第二层面是对学问的爱好;第三可能回到人身上,用学问帮助人类解决困难。

因此宗教家、神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在他们学到精深的理论之后,希望有效地为人类做服务。同样的,哲学家也是如此。所以哲学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爱好,追求的意思。那么我们说爱好智慧,那哲学的第二个意义就是追求智慧。

显然“智慧”和“聪明”是不一样的。说一个人“聪明”是说一个人有能力,他的禀赋很好。但是对“智慧”而言,我们很多人认为是可以在人生旅途中追求到这种能力。智慧不是在好

坏中做选择,是在两个都好的时候,怎么做出一个更适合自己的选择。如果两个都不好,但是必须做选择的时候,那么怎么做一个对自己伤害比较小的选择。所以我们在智慧中选择的时候,如果我们有一些方案可以去解决人生的困扰,这时就会问“哪一些是最有效的,能帮助我们人解决困扰的呢?”

因此所谓的“智慧”,不是在好坏中做选择,是在相互有牵扯,或者有冲突,或者有相互帮助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所谓哲学就是在帮助人解决人生的问题,借着这些知识能够培养出一些智慧,根据这个智慧来解决人生的困扰。

哲学不是所谓的玄思冥想,也不是一般所谓的“人生本来没有困扰,而是这些哲学家们制造困扰。”哲学真正的目的是要去解决人生的困扰,去帮助人把这些困扰系统化,找到症结,找到问题所在,帮助人类共度难关。

一个人如果把问题越来越复杂,那么他就没有把问题的原本做一个适当的解释,中国古代有人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实哲学就是帮助我们提纲契领、抓到问题核心,让问题核心呈现,让我们能去解决,能达到追求人生幸福的目标。

因此我们学哲学不是把问题复杂化,而是看到核心,这样才能明白我们要怎么去解决我们的困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一、时代背景 二、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问题6: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

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在这一阶段,恩格斯也和马克思一样,还处在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问题上,看到了“工业国”所必然引起的矛盾,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但还没有进一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也还没有指明这种革命的性质。在物质利益和思想原则的关系问题上,看到了在英国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支配作用,但还没有得出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原则是普遍规律的结论。 而且,1843-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表明他们已实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具体来说,有(1)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揭示“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2)马克思批判鲍威尔,揭示“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区别,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揭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4)恩格斯在深入工人和研究经济学中,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问题7:论述异化劳动的含义及其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如下: 1、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经济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首先,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其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 马克思还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因为正是自我异化的发展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而自我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的复归是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因而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 2、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首先,由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而这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劳动。其次,由于《手稿》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因而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的缺陷。第三、《手稿》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还提出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第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总的来说,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说:从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地研究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杨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3、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首先,就其实际思想内容来说,虽然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费尔巴哈而向唯物史观接近,但是作为说明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却还没有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其次,就其与旧哲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明确的,对费尔巴哈也有所批评和保留,但还没有从哲学体系上同费尔巴哈区别开采,因而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过高的评价、直到1844年8月还认为费尔巴

从文化哲学角度浅析《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从文化哲学角度浅析《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本文阐述了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意义,从文化哲学角度浅析了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人类精神的发展史是划分人类发展史的标准;人类精神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人类的起源和人类发展的目标是统一的。文化哲学是内在精神超越和外在整体认识的统一,认为物质的进步不再是人类的首要追求,而对于精神进步与文化发展的追求则是恒久的。 标签:文化哲学;人类精神;历史观;卡尔·雅斯贝斯 近年来,文化哲学这一哲学范式在哲学研究领域占据着愈加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恩斯特·卡西尔提出的文化是符号系统,还是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文化哲学是敬畏生命的伦理观,亦或是衣俊卿提出的文化哲学是一种生活范式的理论,他们都试图从理论上高度概括和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文化哲学概念。但是卡尔·亚斯贝斯另辟蹊径,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以历史观为基础,以人类精神发展为核心,探寻人类历史起源,划分人类历史阶段,追寻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为文化哲学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视角。 一、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意义 1、人类精神的发展史是划分人类发展史的标准 卡尔·雅斯贝斯对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了划分,首先划分的便是史前阶段与历史阶段。他认为划分这两个阶段的根本标准便是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类意识到自己就是历史”。[1] 他又将人类历史阶段大致划分为古文明历史时期,轴心期和现代历史时期。古文明时期人已具有意识但并未认识自我,各种行为大多来自于本能,这一阶段没有精神变革和运动。 轴心期是古文明时期后的时期,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关键也是最具特色的时期,这一时期“人性整体进行了一次飞跃”,[2]“改革的观念支配了实践活动”。 [3]轴心期理论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的核心理论,轴心期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将古文明时期奠定的基础充分利用,人类精神实现了第一次的解放,从此支配人类的不再是原始本能,而是精神诉求,轴心期为它以后的历史发展积蓄了巨大的力量。 2、人类精神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动力 如果按照粗略的时空标准划分的话,可以将人类的发展史分为过去,现在与未来。但无论如何划分,人类精神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狭义的来讲,过去即历史。历史显示出人类意识的从无到有是人类从史前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

中国哲学的根

中国哲学的根 ——灵遁者 最近缠于俗事,许久没有动笔写一些东西。然一友人问我:“中国文化的根是什么?是道?还是周易?还是什么?” 我没有回答他。这个问题相当之大,不敢轻易回答。但是这个问题,久久缠绕在脑海。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动笔写这样一篇文章《中国哲学的根》。 为什么不用《中国文化的根》作为题目,是我觉得不够究竟和彻底。不如改为《中国哲学的根》为题,才够究竟。甚至一度想把题目改为《东方哲学的根》,以此来区别西方哲学。 首先大家跟我分解一下《中国哲学的根》这个题目。显然关键词是:中国,哲学和根。 我在上面说了一度想把题目改为《东方哲学的根》,细细一想,发现这是一个青年饱含着对中国哲学的极度自信的冲动使然。把“中国”换为“东方”必然将导致两个现象。其一是一片谩骂声和指责声;其

二是失去了方向,无法捕捉东方哲学的根。 中国哲学是东方哲学的典型代表,可是将中国哲学等同于东方哲学是错误的。毕竟东方国家众多,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所受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影响各有深浅不同,无法具体量化。所以我只能乖乖以《中国哲学的根》来作为我的题目。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让我可以比较好的把我中国哲学的根,也能比较容易和西方国家哲学作对比。 再来看看”哲学“这个关键词。我曾经不止一次说过,哲学这个词,看着高大上,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是哲学的实践者。也就是”哲学者“。要不然毛爷爷也不会呼吁广大干部学习和实践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里不可避免的又要谈到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定义的是什么。显然有一千个哲学家,就有一千种定义。在古希腊文中哲学一词是指爱智慧。在教课书中哲学是这样的: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建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世界的各种事物作为研究对象,以创立基本概念、发现世

【免费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History of Marxism Philosophy 课程编号:0223324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政教专业先修课程: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后续课程:西方哲学思潮评介总 学 时:54 总 学 分:3教学目的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描述15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在欧洲的传播,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发展以及多样化的探索和研究的全过程,对其发展中的是非曲直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如实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线索,并能对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建构其当代形态有所促进。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锻炼理论创新思维的能力,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辨析力、免疫力,为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学时分配学时分配序号 章目名称讲授实验序号章目名称讲授实验 1绪论65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时期的验证和发展62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6第五章 马克思在经济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哲学思想的发展73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纪观的探索167第六章 恩格斯晚年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94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问世6绪 论(10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 四、分期和主要内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学时)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政治经济条件、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电气课件中调试,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

关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

关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 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反思,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能够从最高层次上反映出人类思维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过程的每一个特定发展阶段,人类必然具有这个阶段所特有的思维现象。西方哲学史以其具有明显的发展阶段性而著称,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一个不断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 在这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直至现代西方哲学,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下面三个大的阶段:古代本体论哲学阶段、近代认识论哲学阶段和现代人类学哲学阶段。 (一)古代本体论哲学阶段 从欧洲哲学的起源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哲学兴起这一阶段的西方哲学,是哲学家们在对自我缺乏认识的情形下进入哲学领域的,因而必然带有自发性和蒙昧性,通常把它称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哲学形态。在这个时期,哲学家们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客观世界本身(即纯粹客体)的问题。他们试图从万事万物的多样性存在中寻找出一种共同的本质性的东西,从而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由于他们还处于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童年阶段,对人自身的认识极为贫乏,而且还受到各种宗教意识形态的侵蚀,因而,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范畴必然具有直接性、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反映了古代哲学家的思维方式:直观、比喻和猜测。而这恰恰说明: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的直观开始的。在这个阶段,由于人类的认识圆圈还比较狭小,哲学家们便易于发现,因而对存在问题表示乐观。 古代本体论哲学家们尚处于反思前或非反思的我思哲学阶段。通俗地说就是:“我去思索世界”。随着人文哲学的兴起,“人”的地位逐渐从哲学中突出出来,特别是笛卡儿我思哲学的诞生,标志着古代本体论哲学的终结。 (二)近代认识论哲学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康德、黑格尔所生活的时代)。从本体论哲学向认识论哲学的过渡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培根以“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宣告了这一时期的真正开始。对人类来说,纯粹客观的知识是无用的,只有那些使人类得以不断地从自然界的必然力量的包围圈中解放出来的学说才是真正深刻的。这也正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发展新科学的要求。因而,哲学家们仅仅研究客观世界(即纯粹客体)是很不够的,而要努力地研究真理的主体--人。“我去思索我的世界。” 在认识论哲学阶段,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考察的核心内容。哲学家们充分研究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主体认识能力的考察,使人类在纯粹理性的层面上穷尽了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识。因而这一阶段的哲学是以对主客体之间内部关系的分析为主。对主客体之间的同一关系的自觉,是人类走向成熟思维方式的前兆。 在认识论哲学阶段,哲学家们醉心于建立关于存在的体系性学说--从主客体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寻找客观世界的最后根据。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他们必然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但从总的方面来说,这个时期却是人类认识领域不断开阔的时期。西方人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我中心状态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自我中心状态),使自我意识的空间不断拓宽。否定宗教迷信,突出科学与理性的位置。在认识论哲学的最后阶段终于出现了人类认识领域里最优秀的成果--对一切独断论、决定论思维方式的全面否定。在认识论哲学阶段,哲学家们易于把哲学视为一门真正的事业来追求,因而在这个阶段必然呈现出充满着理性的冷峻的精神特征。 (三)现代人类学哲学阶段 马克思主义、唯意志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诞生宣告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终结。 康德之后的西方哲学界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各种学派风起云涌。大致说,现代西方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条件? 2、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转向黑格尔主义并超越黑格尔哲学 的? 3、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超越费尔巴哈走向黑格尔哲学的? 4、 如何评价《关于费尔巴哈德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 意义?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问世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8、 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如何深化和发展的?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中 是如何得以验证和发展的。 10、《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意义如何? 11、简述《资本论》中的生产力思想。 12、《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如何发展社会形态理论的? 13、《反杜林论》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1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如何阐述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的? 15、分析《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想。 16、分析马克思晚年理论研究是基本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17、《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马哲史上有何独特的地位与意义? 18、《费尔巴哈论》中, 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其方法与体系的矛盾的?如何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及其局限性的? 19、恩格斯是如何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0、《费尔巴哈论》中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阐述有何特点?

21、阐述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22、普列汉诺夫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23、说明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 24、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的? 25、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在经典作家那里是如何深化发展的? 26、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如何发展唯物史观的?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和评价异化劳动理论? 2、述评《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学说。 3、如何理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规定的“现代唯物主义”? 4、阐述《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关于认识发展辨证发的思想。 5、恩格斯的如何阐述自然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6、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7、如何评价《唯物主义河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在马哲史上的地位?

犬儒主义的哲学起源与现实思考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年第35卷第6期 0.引言 犬儒主义者是这样一类人,他们闻着花香时,却四下找寻棺木。 (H.L.Mencken).从海德格尔“构境论”出发解读犬儒主义现象,我们发现犬儒主义酿成了对道德由怀疑嘲弄到麻木不仁等诸多后现代犬儒主义现象的蔓延。牛津英语词典(1989)将犬儒主义者定义为“一种具有某种特质的人,他们不信任人们动机和行为中的诚实与善良,他们藐视、嘲讽、挑剔周围的事物。”犬儒主义的表现在工作场中随处可见。许多组织强调工作中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从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理论上来说,这样口号本应能为组织带来许多优势,提高绩效,但是在实践中,个体却难以体会到这样口号为组织或个人所带来的实质上的进步,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这样的口号对于工作没有任何实际性的改变。甚至目前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懒政区长孙连城也将犬儒主义表现的淋漓尽致,他在岗位上不担当、不作为、不求进步、混吃等死,最大的爱好是看星星,研究天文,由此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本文目的在于通过文献研究来探寻犬儒主义的哲学起源,回顾近年来对犬儒主义的研究,介绍当前的研究焦点与成果,研究犬儒主义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提出未来对于犬儒主义的研究的展望。 1.犬儒主义的哲学起源 犬儒主义起源于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流派—— —犬儒派的哲学信仰。他们所信仰的哲学是:生命的目的在于过着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生活。这意味着反对一切追求财富、权力、健康、名声的传统欲望,过着无欲无求的简单生活。随着苏格拉底被处死,古希腊城邦制的坍塌,犬儒主义开始在希腊盛行。希腊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 —古希腊小苏格拉底学派之一的犬儒主义学派。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对当时的社会制度与现实生活极端失望,他们蜗居于木桶之中,过着清贫而艰苦的生活,他们崇尚自然并坚持简朴生活方式。哲学流派现实与社会的巨变,促成了第欧根尼的新信仰:现实社会存在是不可靠的,对外在、权力、金钱的追求也是毫无意义。他以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表达、传播、宣扬犬儒主义的思想、理念和信仰。安提斯泰尼将欲望和金钱比作是罪恶的源头,他信仰无欲、清贫的生活,认为这样的生活才是生命的本质和最高价值。第欧根尼怀疑社会制度、怀疑人性,他在白天手持火炬寻找诚实之人,他认为个人而不是组织才是人类生活的自然单位。幽默与嘲讽是犬儒主义者最喜爱的武器,权力则是他们最好的抨击对象。一言以敝,犬儒主义用语言和实际行动怀疑、藐视、抨击一切社会结构。古希腊的犬儒学派哲学,是现代犬儒主义怀疑一切,愤世嫉俗的哲学信仰。犬儒主义从古希腊到后现代社会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再到后现代犬儒理性主义的过程(孔明安,2012)。在西方文化中,犬儒主义并非是一种倍受推崇的人格特质, 犬儒主义的哲学起源与现实思考 颜东1.2李龙振2 (1.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0;2.弘益大学韩国世宗100-744) 【摘要】近年来学者开展了对犬儒主义问题的研究,犬儒主义被看成是一种消极嘲讽的态度,特别表现为对人类动机和行为的普遍不信任。犬儒主义是对外界的消极怀疑的态度,表现为负面的信念、消极怀疑的情感和反生产行为,是个人性格特征和组织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在探索犬儒主义的哲学学起源、内涵、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对于犬儒主义研究的相关展望。 【关键词】犬儒主义;人格特质;组织环境 Philosophical origin and realistic thinking of cynicism Yan Dong1,2Li Long-Zhen2 (1.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angxi Guilin541000;2.Hongik University South Korea's100-744) 【Abstract】in recent years,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 problem of cynicism,cynicism is regarded as a passive attitude of cynicism,especially for the general distrust of human motivation and behavior.Cynicism is a negative attitude to the outside world,which displays negative beliefs,negative feelings of doubt and anti production behavior.It is the result of the joint influence of personal character and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the philosophy origin,connotation and research status of cynicism,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lated prospect of cynicism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Cynicism;Personality traits;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27(2018)-06-0047-02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编号为2018JGB129。 作者简介:颜东(1978.08—),男,汉族,福建永春人,弘益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李龙振(1962—),男,吉林延边人,韩国弘益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哲学研究。 47

中国哲学教案

第一讲绪论哲学与中国哲学 学是关于世界、人生的最根本看法 西方文化对“哲学”的认识以及西方哲学发展的简单历程 古希腊从自然哲学到苏格拉底哲学 前苏格拉底哲学以自然哲学为主,苏格拉底之后哲学把伦理问题(如正义的讨论《理想国》)当作哲学研究的对象 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苏格拉底什么是正义的定义柏拉图的“灵魂转向”学科柏拉图设计了一套理想的教育课程,除了体育和音乐这两门初等课程之外,必须学习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和谐音学等5门课程,按照这个次序将灵魂从可见世界逐步引向哲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国家统治人才,促成他们的灵魂转向。 中世纪古希腊的哲学思辨成果(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成果)被用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哲学为信仰服务。尽管如此,通过基督教的形式还是保存了西方理性思辨的传统。如上帝是按照数学的规则创造世界的。这对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的探索都很有意义。 近代以认识论为主的哲学 随着近代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对自然科学的概括、人如何能够认识自然进而认识整个世界成为近代哲学的伟大报复和狂想(妄想)。自古希腊以来,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家一直幻想建立一种认识自然和人类的绝对有效的方法,但是知道今天,这种唯一的方法也没有找到,并且放弃了这种努力。 笛卡尔的探索我思故我在力图排除一切的不确定,排除经验性的不确定,建立适合一切领域的确定知识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培根的实验科学为源头的经验论路线认为思辨是空虚的,感觉是唯一真是的存在 存在就是被感知闭上眼睛悬崖存在不存在 康德三大批判对真善美领域的划分知性与理性的划分及矛盾上帝是联系二者的枢纽 从主客对待到主体间性 主客对待之下,主体是静止的、理性的,主体没有情感,没有非理性,向镜子一样对课题进行反映和认识一下集中势力开始打破这种静止的主客关系 叔本华你才的意志主义存在注意的源头 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提出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逻辑原子主义的探索及其困难 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主体间探讨人的生存境遇,人是他人的关系,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重大转向 哲学抛弃了笼罩一些的僭妄让儿子“科学”“分家独立”主要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哲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曾经包含科学,探讨人能不能准确认识自然,如何准确认识自然,在这个过程中确立的客观规律为最高权威的理念(真理第一)这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精神收获之一 随着自然科学自身认识以及方法的成熟,哲学已经不能涵盖这个领域,转而把“人本身”当作认识的对象,成为真正的“智慧”之学 无论它的对象是什么哲学的和一个核心特点就是方向性的、最根本的认识,具体的认识属于各门具体科学和学科的任务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从其发端及直切主体间性的问题 礼乐文明与孔子的伦理哲学 历史智慧与老子的“君人南面术”——黄老冷酷的工具理性、庄子温情的存在哲学、泥沙俱下的自然哲学、神秘玄奥的道教哲学 庄子、孟子的人生境界论 注重事件、关系的自然哲学 二分与中和周易的传统 阴阳、五行的方向性思维工具 名家、墨经的空间、结构思维倾向 天人合一与主客融通 中国的自然哲学讨论 中国有自然哲学 中国哲学还没有把自然当作一个独立的认识对象 对自然的认识没有形成一套严守同一律、排中律的方法体系 讨论 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 西方自然哲学以及认识论哲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科学精神毋庸置疑的价值与不足 第二讲文明突破与孔子、老子的哲学分脉 孔子哲学 轴心时代与哲学突破 希腊、以色列、印度、中国以及伊朗的各种文明形态都是在这种原始母体上产生的。它们几乎同时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文明突破,打破了旧有的传统及文明框架,对之进行重新整合,迎来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这就是所谓的“轴心时代”,或“哲学突破”所持的观点。这一看法首先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时期内,和公元前800~200年的精神过程中,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些意义极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印度产生了《奥义书》、佛陀,探究了从怀疑主义、唯物主义到诡辩派、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性。伊朗产生了琐罗亚斯德教,巴勒斯坦、以色利出现了先知运动,希腊世界贤哲如云,荷马、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以及许多悲剧作者如群星丽天。“在这数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含着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9页。)在这一时期,文化进行了重新整合,进行着伟大的创造,斯时所产生的文明成果奠定了世界文明的基础,形成了直至近代的文明的基本框架,同时是每一次文化跃进的支点和坚实的基地。直至近代,“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14页。)六十年代,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发挥了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哲学突破”的观点。“哲学突破”即是对构成人类处境的宇宙之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其所达到的层次是前所未有的。帕森斯认为,希腊突破了神话中的神及其英雄任意宰制世界的传统,对自然的秩序及其规范的和经验的意义产生了明确的哲学概括,哲学思辩的解释世界的方式代替了神话的解释。“整个西方文明中,理性认知的文化基础由此奠立,哲学、科学以及神学都跳不出它的笼罩”。(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在以色列,产生了上帝为创造主的观念,《旧约》及摩西的故事广为流传,出现了先知运动。上帝观念贯穿到犹太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之中,与基督教中的希腊因素相结合,构成了西方文明的主要基础。印度产生了以业报与转世观念为中心的宗教哲学。在中国,以保留传统的几部经书为基础,经过系统化之后,在宇宙秩序、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几个方面都发展出一套完整而别具一格的看法。“轴心时代”或“哲学突破”基本上反映了人类文明跃进过程的实际特点,大致符合历史实际,这种概括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认同。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和事件,它在开启后世文明先河的同时以扬弃的形式包含了前此的文明因子,“哲学突破”以前的历史实际也影响着不同文明类型的发展路径及自身特点。“哲学突破”是一种延续性与突破性相结合的历史事件,“古代文化的某些因素进入轴心时期,并成为新的开端的组成部分,只有这些因素才得以保存下来。”因此,要研究“轴心时代”或“哲学突破”时期的相关问题,不能对前此的历史弃之不顾。而中国的哲学突破又是相比而言较为温和的一种。 二礼乐文明与孔子的贵族精神 孔子(551-479)鲁国贵族,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度沉寂,目前在慢热中 孔子继承了三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明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是一套包括规范性与非规范性制度的综合,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是人的基本属性的体现,是当时的一种贵族精神 三人的社会属性与历史意识的奠定 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本体论 1 社会是人存在的基本前提,此前提相当于笛卡尔的“思” 2 对社会基本关系的概括:五伦 纵向关系为主横向关系不容忽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二)个体修养目标与方法 1 圣人、君子的目标极高明而道中庸 2外在规范与内在自觉礼与仁 3忠恕之道的修养方法 (三)先王圣人观与历史观念 1标准来自历史、实践而不是天启,中国根深蒂固的现实主义与实践理性主义 2在现实中寻求超越人与神人与祖先神界也是集体的 3宗法传统、先王观念与历史意识 4历史退化论伦理与现实的辨证 中国文化主体特点的奠定 儒学对中华民族文化面貌形成与维系的影响儒学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可以说是祸福相倚、割舍不断。首先,它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仁义忠孝等儒家主张逐

哲学的本质与起源

哲学的本质与起源 摘要:文章探讨了哲学的本质与起源,强调哲学更像是一种理性反思的活动,而不是现成的知识体系。哲学智慧代表的更多的是一种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往往善于挑战人们习以为常或认为理所当然的意见和看法,善于摆事实、讲道理,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关键字:哲学本质起源西方 一、哲学定义 哲学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源事物。 哲学来源 二、哲学的来源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α" (philo-sophia)转变而来,意思为“爱好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另外,哲学较不正式的用法可能是指一种特别的方法或是信念。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西方哲学的本质 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哲学是追求关于世界(包括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和人生意义的根本性问题的确定性认识的理性反思活动。这个定义中有三层意思需要加以说明。 第一,我们可以对任何事情都进行理性反思,但并非任何问题的理性反思都是哲学活动。只有对“根本性问题”的理性反思活动才是哲学活动。这里所说的“根本性问题”是指隐含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具体科学中未加反思或证明的假设或前提。这类假设或前提往往不是显见的,并且随着人类的认识的发展而变化。哲学家的任务是思考或质疑这些隐含的假设和前提,发现并思考这些前提正是哲学家的智慧之所在。例如,在古代,特别是前苏格拉底时代,人们认为自然和人类社会冥冥之中的主宰是神。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无可怀疑的。但早期的哲学家质疑这种假设,并试图用新的假设,如水等自然物来解释自然。

哲学的起源与未来

哲学的起源与未来 1.所有那些与我们的思想与行动有关的东西,都可能以如此偏颇的方式显现给我们,以致于由此而产生各种意见的相左。如果每一个参与者都声言,唯有他所把握到的实事显现方式才符合于实事本身的存在和如何存在,因此而坚持真理是在自己一边,那么争论便会爆发。这便是在这个讲演的标题中所说的“真理之争”。自从哲学对其自己的活动第一次进行反省以来,也就是说,自公元前五世纪末的赫拉克里特与巴曼尼德斯起,哲学便认为自己的任务就在于,克服由这样一种情况而产生的意见之争,即:一个实事的存在以不同的显现方式展示自己。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从一开始起便是对真理的寻求。 我们这个世纪的现象学——正如它的名称所示——是一种研究显现(即希腊文中的pha韓esthai或phainomenon:“现象”)的哲学方法。显现的相对性构成了胡塞尔所创立的现象学的出发点。因此,现象学是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再次试图克服意见之争。而现象学在方法上所遵循的途径是什么,对此,我将以古代哲学的开端为出发点,以此来加以说明。那么希腊人又是以何种方式通过哲学来超越出前哲学的意见之争呢? 2.随着最终克服意见之争的努力的实施,哲学与前哲学的和哲学外的人的思维方式便相互区分开来。埃德蒙德·胡塞尔曾追溯到一个对于人类来说完全自明的基本态度上,他将这种基本态度称作“自然观点”。赫拉克里特似乎是第一个提出下列问题的人:哲学思

维的观点与自然观点——即他所说的“多数人”的观点——的区别究竟何在。哲学是从多数人生活于其中的私人梦幻世界中的苏醒。梦幻者在这种状态中只能知道私人世界,他与其他的人和及其他们的世界不发生联系。 多数人定位于其中的局部“世界”构成了他们思想和行动的视野,亦即他们的视域(Horizonte)。按照赫拉克里特的看法,根据实事的不同显现方式,我们对它们的存在作出偏颇的判断,而这些不同的显现方式之所以产生,乃是因为这个存在始终只是在显现方式中展示给我们,而显现方式则又束缚在一定的视域上。对于赫拉克里特来说,哲学就是这样一种苏醒,它为单个的人开启了一个对所有人而言的共同世界。这同一个世界是存在的,因为局部世界完全是从其他世界中切割下来的;所有视域都各自超出自身而指明着其他的视域,这样,所有这些视域都同属于一个包罗万象的指明联系:这同一个世界。哲学思维的观点便是对于这同一个世界的敞开性,在这个世界之中包含着所有视域。 3.在此之后约半个世纪,普罗塔哥拉曾针对赫拉克里特所表述的这个原初的哲学自身理解提出反驳。他因此而创立了智者学派,这个学派从此而成为哲学的永恒对手。普罗塔哥拉认为,哲学想要并且以为能够对这同一个世界进行陈述,这是一种失当(用希腊文来说是:Hybris)。他声言,对于人类来说,只存在他们的许多私人世界,而不存在一个超越于此的共同的同一个世界。对这个观点的确切表达是他的传布甚广的人-尺度-命题(Homo-mensura-Satz):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我们在政治课上都学过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下面是带来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四楼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两个概念,楼主问的是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

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 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含义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号:02330101 新课号:PHI-0-100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开课学期:春季 周学时: 2 学分:2 先修课程: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一、基本目的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考察,帮助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精神实质,学习、借鉴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经验。特别注重两个方面:一是突出发掘马克思哲学源头,重新理解马克思,真正看清马克思哲学创新的思想底蕴、精神实质与当代价值、现代意义;二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全球化与中国化的时代潮头,为建构新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作哲学奠基。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历史规律、历史经验。 第一阶段,即“第一个五十年”,大体是1844—189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为教学内容的第一篇或第一单元,包括四个时期:第一,青年马克思哲学创新铺垫期,——青年马克思的理论来源、三大理想、三大转变;第二,1843—1848年,早年马克思哲学创新关键期;第三,1848—1871年,中年马克思哲学创新深化;第四,1872—1883年,晚年马克思哲学创新升华期、恩格期著作,尤其是晚年的《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自然辩证法》、后期书信,应结合以马克思为主的哲学创新来理解。 第二阶段,即“第二个五十年”,约1895—194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次生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为主要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为东西两大潮头,重点突出列宁哲学三部曲:《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认识论、《哲学笔记》中的辩证法、列宁最后著作中的社会主义观;对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等人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作出新的反思。 第三阶段,即“第三个五十年”,约1945—199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再生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主流形态;苏东剧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曲折的历史教训;世界之交,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新走向与新问题。 三、教学方式 四个要点:“问题引入,原著铺路,还原历史,面对当代”。“问题引入”,就是开门见山地提出当代现实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尖锐问题,以及同学们先入为主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迷惑,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和本来面目究意是什么样”的问题,激发大家在课内、课外自己读原著。“还原历史”,我们力图突破原来苏联模式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哲学简单化的理解,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质。“面对当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当代,为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作出哲学奠基。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卷本),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