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常见病门诊和住院诊疗规范

乡镇卫生院常见病门诊和住院诊疗规范
乡镇卫生院常见病门诊和住院诊疗规范

目录第一章内科

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第三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四节支气管哮喘(单纯性)

第五节肺炎

第六节胃食管反流病

第七节急性单纯性胃炎

第八节急性糜烂性胃炎

第九节慢性胃炎

第十节消化性溃疡

第十一节功能性消化不良

第十二节肠易激综合征

第十三节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第十四节原发性高血压

第十五节心绞痛

第十六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十七节糖尿病

第十八节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十九节缺铁性贫血

第二十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第二十一节腔隙性梗死

第二章外科

第一节急性乳腺炎和乳腺脓肿

第二节乳腺囊性增生病

第三节乳腺纤维腺瘤

第四节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第五节肠梗阻

第六节急性阑尾炎

第七节胆囊炎、胆囊结石

第八节腹股沟疝

第九节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第十节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症

第十一节痔

第十二节肛裂

第十三节肛瘘

第十四节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第十五节慢性前列腺炎

第十六节良性前列腺增生

第十七节肾结石

第十八节输尿管结石

第十九节膀胱结石

第二十节尿道结石

第二十一节精索静脉曲张

第二十二节鞘膜积液

第二十三节包茎与包皮过长

第二十四节隐睾

第二十五节疖

第二十六节痈

第二十七节皮下急性蜂窝组织炎

第二十八节丹毒

第三章骨科

第一节甲沟炎和甲下脓肿

第二节脓性指头炎

第三节腱鞘囊肿

第四节急性腰扭伤

第五节腰肌劳损

第六节肱骨外上髁炎

第七节肩关节周围炎

第八节颈椎病

第九节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十节低位颈椎半脱位

第十一节单纯椎体压缩骨折第四章妇产科

第一节急性盆腔炎

第二节慢性盆腔炎

第三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第四节流产

第五节霉菌性阴道炎

第六节早孕

第五章儿科

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小儿腹泻病

第三节流行性腮腺炎

第四节水痘

第五节手足口病

第一章内科

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史采集】

1.诱因:淋雨、受凉、过度劳累等,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者更易发本病。主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是细菌。

2.症状:

(1)全身症状:畏寒、发热、头痛、疲乏等。

(2)局部症状:鼻卡他症状:喷嚏、流涕(初为浆液性,后为混浊脓性)和鼻塞,咽、喉卡他症状(咽干、咽痒、灼热感和声音嘶哑),干咳或胸骨后疼痛等。

【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皮疹以及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

(1)鼻、咽腔粘膜。

(2)扁桃体。

(3)喉部。

(4)颌下淋巴结。

【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因多为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症状或偏低,伴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者可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现象。

2.病原学检查:因病毒类型繁多,一般无需病原学检查。需要时可采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学诊断或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

【诊断要点】

1.病史:起病多较急,但是预后良好,一般于5~7日痊愈。

2.症状和体征:仅表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和鼻、咽腔充血水肿及分泌物;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可见黄色点状脓性分泌物;喉部水肿以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等体征。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在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值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值升高,并有核左移。病原学检测可作出病因诊断。

【鉴别诊断】

1.过敏性鼻炎。

2.流行性感冒。

3.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4.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治疗原则】

1. 对症治疗:对于急性咳嗽、鼻后滴漏和咽干的患者给予伪麻黄碱治疗以减轻鼻部充血,亦可局部滴鼻应用。必要时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

2. 抗菌药物治疗:目前已明确普通感冒无需使用抗菌药物。除非有白细胞升高、咽部脓苔、咯黄痰和流鼻涕等细菌感染证据,可根据流行病学和经验用药,可使用口服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

3. 抗病毒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和奥司他韦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缩短病程。

3. 中医中药治疗:具有清热解毒和抗病毒作用的中药亦可选用,有助于改善症状,缩短病程。

第二节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病史采集】

1.诱因:受凉、劳累。

2.症状:

(1)全身症状: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

(2)局部症状:初为干咳或少量粘液痰,随后痰量增多,咳嗽加剧,偶伴血痰。

【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皮疹以及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肺部听诊。

【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2.痰培养可见致病菌。

3.X线胸片检查大多为肺纹理增粗。

【诊断要点】

根据病史、咳嗽和咳痰等呼吸道症状,两肺散在干、湿性啰音等体征,结合血象和X线胸片,可作出临床诊断。病因和细菌学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

【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

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3.其他肺部疾病如支气管肺炎、肺结核、肺癌、肺脓肿、麻疹、百日咳等多种疾病可变现为类似的咳嗽咳痰表现,应详细检查,以资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多休息,多饮水,避免劳累。

2.抗菌药物治疗:有细菌感染证据时应及时使用。可以首选新大环内脂类、青霉素类,亦可选用头孢菌素类或喹诺酮类等药物。多数患者口服抗菌药物即可,症状较重者可经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给药,少数患者需要根据病原体培养结果指导用药。

3.对症治疗:咳嗽无痰或少痰,可用右美沙芬、喷托维林(咳必清)镇咳。咳嗽有痰不易咳出可选用盐酸氨溴索、溴已新(必漱平),桃金娘油提取物祛痰。较为常用的为兼顾止咳和化痰的棕色合剂,也可选用中成药止咳祛痰。发生支气管痉挛时,可用平喘药如茶碱类、β2受体激动剂等。发热可用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

第三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病史采集】

1.病因:确切的病因不清楚,但认为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严重反应有关。如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因素等有关。

2. 症状: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主要症状有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晚期患者可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

【体格检查】

早期体征可无异常,随疾病进展出现以下体征:

1.视诊: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称为桶状胸。部分患者呼吸变浅,频率增快,严重者可有缩唇呼吸。

2.触诊:双侧语颤减弱。

3.叩诊:肺部过清音,心浊音缩小,肺下届和肝浊音届下降。

4.听诊: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或)干性啰音。

【辅助检查】

1.肺功能检查: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对诊断、严重程度评价、疾病进展、预后及治疗反应等有重要意义。

2.胸部X线检查:早期胸片可无变化,以后可出现肺纹理增加,紊乱等非特异性

改变外,主要为肺气肿改变。对诊断特异性不高,主要确定肺部并发症及与其他肺疾病鉴别之用。

3.胸部CT检查:不作为常规检查,对有疑问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4.血气分析:对确定发生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碱平衡失调以及判断出呼吸衰竭的类型有重要意义。

5.其他:合并感染时检查血常规、痰培养等。

【诊断要点】

主要根据吸烟等高危因素史、临床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是COPD诊断的必备条件。有少数患者并无咳嗽、咳痰症状,仅在肺功能检查时有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亦可诊断为COPD。

【鉴别诊断】

1.与其他能引起慢性咳嗽的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矽肺或其他尘肺相鉴别。

2.有喘息者应与支气管哮喘鉴别。但有些COPD患者可合并哮喘或支气管哮喘合并慢性支气管炎。

【治疗原则】

1. 稳定器治疗:

(1)教育和劝导患者戒烟;因职业或环境粉尘、刺激性气体所致者,应脱离污染环境。

(2)支气管扩张药包括短期按需应用以暂时缓解症状,及长期规则应用以减轻症状。β2肾上腺受体激动剂:主要有沙丁胺醇气雾剂等,抗胆碱能药:是COPD常用的药物,主要有异丙托溴铵气雾剂,茶碱类药:氨茶碱0.1g,每日3次。

(3)祛痰药:对痰不易咳出者可应用盐酸氨溴索。

(4)糖皮质激素:有客观证据显示对糖皮质激素有反应的COPD病人,可使用定量吸入制剂。急性发作时可用注射或口服制剂。对皮质激素有反应的定义是:指稳定期COPD病人,用强的松30mg/天,连用3周后,FEV1改善超过10%以上。

(5)长期家庭氧疗:对COPD慢性呼吸衰竭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2. 急性加重期治疗:

(1)确定急性加重期的原因及病情严重程度,最多见的急性加重原因是细菌或病毒感染。

(2)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门诊或住院治疗。

(3)支气管舒张药:药物同稳定期。

(4)低流量吸氧:可给予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应避免吸入氧浓度过高引起二氧化碳潴留,吸入氧浓度28%-30%。

(5)抗生素治疗。

(6)糖皮质激素及祛痰剂治疗。

【疗效标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肺部不可逆器质性病变。疗效标准为:

1.肺功能已达最大限度的改善。

2.肺功能下降的速度减缓。

3.改善活动能力,生活质量提高。

【出院标准】

1.稳定期病人勿需住院。

2.对于急性发作病人,引起急性发作的病因(如感染)得到控制。心、肺功能稳定,动脉血气分析示PaO2,PaCO2?恢复至病人稳定期的基础水平。无血酸碱度,电解质失衡。

第四节支气管哮喘

【病史采集】

1.病因:患者个体过敏体质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发病的危险因素。与多基因遗传有关,同时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有关。

2.临床表现: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吸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严重者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发绀等,有时咳嗽可作为唯一的症状。哮喘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至数天,用支气管舒张药或自行缓解。某些患者在缓解数小时后可再次发作。在夜间及凌晨发作和加重常是哮喘的特征之一。

【体格检查】

发作期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胸廓膨隆,叩诊呈过清音,多数有广泛的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延长。严重哮喘发作时常有呼吸费力、大汗淋漓、发绀、胸腹反常运动、心率增快、奇脉等体征。缓解期可无异常体征。

【辅助检查】

1.痰液检查:涂片在纤维镜下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2.呼气功能检查:通气功能检测在发作时呈阻塞性通气功能改变、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以测定气道反应性、支气管舒张试验用以测定气道可逆性、呼吸峰流速及其变异率测定PEF可反映气道通气功能的变化。

3.胸部X线检查:在哮喘发作时可见肺过度充气,透明度增高,注意有无气胸或肺炎。

4.动脉血气分析:急性发作时PaO2升高,PaCO2降低,

45.特异性病应原的检测。

【并发症】

发作时可并发气胸、纵膈气肿、肺不张;长期反复和感染或并发慢支、肺气肿、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和肺源性心脏病。

【诊断要点】

对于有典型症状和体征的患者,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后,可作出临床诊断;对不典型病例,应作支气管舒张或激发试验,阳性者可确诊。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包括左心衰竭引起的喘息样呼吸困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上气道阻塞、变态反应性肺浸润等。

【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但长期规范化治疗可使哮喘症状能得到控制,复发至不发作。

1.脱离过敏原:是防治哮喘最有效的方法。

2.药物治疗:

(1) 缓解哮喘发作:主要作用为舒张支气管,包括抗胆碱药、茶碱类、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等。

(2)控制或预防哮喘发作:此类药物主要治疗哮喘的气道炎症,糖皮质激素、LT 调节剂、其他药物如酮替芬等。

3.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尽快缓解气道阻塞,恢复肺功能,进一步恶化或再次发作,防止并发症。

4. 严重发作的治疗:严重发作时需住院治疗,根据临床资料特别是动脉血气分析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原则为供氧。支气管舒张等,B2激动剂可雾化吸入。剂量为沙丁胺醇1ml加生理盐水2ml。口服或静脉注射激素,静注氨苯硷,从未用过苯碱者首次剂量为每公斤体重4~6mg,继之以每小时每公斤体重0.6~0.8mg静滴。?如血气分析示二氧化碳分压进行性升高,考虑机械通气。

第五节肺炎

【病史采集】

1.突然或在几天内起病。

2.咳嗽:伴咳痰,可有铁锈色痰或脓痰。

3.发热:多为持续高热。

4.胸痛。

5.呼吸困难。

6.较少见的症状有咯血、呕吐、腹泻,肌肉疼痛。

严重病例可有意识改变。

【体格检查】

1.体温升高。

2.唇泡疹。

3.患部叩诊实音,语颤增强,细湿啰音,支气管呼吸音。

4.呼吸频率加快。

5.意识改变,紫绀,低血压,见于严重病例。

【辅助检查】

1.确立诊断:胸部X片。

2.确定病因:

(1)血培养;

(2)痰革兰氏染色和培养;

(3)胸水革兰氏染色和培养;

(4)血清学: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测定抗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等抗体。

(5)支气管镜:获取下呼吸道分泌物作病原学检查,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常需作此项检查,一般病人则很少需要。

3.确定严重程度:下列情况提示危险性升高:

(1)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PH降低。

(2)血象:白细胞计数<4或>20×109/L。

(3)血液生化:血尿素升高,血钠降低。

(4)血白蛋白降低。

【诊断要点】

1.根据典型的症状,体征和X线检查,可建立肺炎的临床诊断。

2.肺炎的病因诊断主要靠病原学检查,下列资料可提供有关病因的线索:

(1)75%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为肺炎链球菌肺炎。

(2)50%以上的院内获得性肺炎由革兰氏阴性肠杆菌所致。

(3)吸入性肺炎要注意厌氧菌感染。

(4)免疫功能缺陷病人可有多种机会感染,见第6节。

(5)支原体肺炎多见15~30岁的青少年。

(6)军团菌肺炎多见于中、老年人,病人常有高热、意识改变、肌肉疼痛、腹痛、呕吐和腹泻、低钠、低蛋白和血尿(50%病例)。

【鉴别诊断】

1.肺水肿。

2.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3.肺栓塞。

4.肺癌。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1)口腔或静脉补液,以纠正脱水。

(2)有低氧血症者应予吸氧。

(3)密切观察呼吸,循环状况,严重病例收进ICU。有呼衰病例经治疗无改善者应

行机械通气。

2.抗生素使用:

(1)开始时抗生素的选用为经验性,以后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检查调整。

(2)轻症者可口服抗生素,严重或有呕吐者需静脉给药。

(3)疗程需至退烧,白细胞正常后三天。多数为一周左右,严重病例需长达三周。

(4)抗生素的经验选用:

1)院外获得性肺炎:青霉素,或氨基青霉素(如羟氨苄基青霉素),或红霉素。严重病例需选用第2或第3代头孢霉素,必要时同时使用红霉素。

2)院内感染肺炎:第2或第3代头孢霉素加氨基甙类抗生素。

3)吸入性肺炎:青霉素或氨基青霉素加甲硝唑。

【疗效标准】

1.体温正常。

2.白细胞恢复正常。

【出院标准】

已达疗效标准。

第六节胃食管反流病

【病史采集】

1.病因:是由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等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

2.症状:烧心和反流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可有胸痛、食管外症状(咽喉炎、慢性咳嗽和哮喘),少数患者有吞咽困难。严重者可发生吸入性肺炎,甚至出现肺间质纤维化。

3.并发症:

(1)上消化出血。

(2)食管狭窄。

(3)Barrett食管。

【体格检查】

上腹部轻压痛。可有咽喉炎、慢性咳嗽和哮喘等表现。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便常规、血电解质。

2.胃镜检查:食管黏膜破损,严重者可见黏膜破损有融合。

3.X线检查:胃肠钡透见病变粘膜粗糙,局部压痛、激惹。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烧心、反流。可有胸痛、食管外症状(咽喉炎、慢性咳嗽和哮喘),少数患者有吞咽困难。

2.体征:上腹部轻压痛。可有咽喉炎、慢性咳嗽和哮喘等表现。

3.胃镜:食管黏膜破损,严重者可见黏膜破损有融合。

【鉴别诊断】

1.其他病因引起的食管病变(真菌性食管炎、药物性食管炎、食管癌和食管贲门失弛缓症等)

2.消化性溃疡。

3.胆道疾病。

【治疗原则】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治愈食管炎、减少复发和防治并发症。

1.一般治疗:改变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为了减少卧位及夜间反流可将床头抬高

15-20cm。避免睡前2小时内进食,白天进餐后亦不宜立即卧床。注意减少一切引起腹压增高的因素,避免进食使食管下括约肌压降低的食物。戒烟禁酒,避免应用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的药物及引起胃排空延迟的药物。

2.药物治疗:

(1)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依托比利等,由于这类药物疗效有限且不确定,因此只适用于轻症患者,或作为抑酸药合用的辅助治疗。

(2)抑酸药

1)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达莫替丁等,适用于轻、中症患者,疗程8-12周。

2)质子泵抑制剂:包含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等,对本病的治疗优于H2受体拮抗剂,特别适用于症状重有严重食管炎的患者,疗程4-8周。

3)抗酸药:仅用于症状轻、间歇发作的患者作为临时缓解症状用。

3.维持治疗。

4.抗反流手术治疗。

5.并发症的治疗。

第七节急性单纯性胃炎

【病史采集】

1.病因: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等。

2.症状:上腹饱胀、隐痛、食欲减退、嗳气、恶心、呕吐等。由细菌或其毒素致病者可伴有腹泻、发热,重者有脱水、酸中毒或休克等。

【体格检查】

上腹或脐周轻压痛,肠鸣者活跃。呕吐、腹泻剧烈者可见脱水、酸中毒、休克等表现。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便常规、血电解质。

2.胃镜检查:胃粘膜充血、水肿、渗出、出血或糜烂等。

3.X线检查:胃肠钡透见病变粘膜粗糙,局部压痛、激惹。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上腹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脱水等。

2.体征:上腹压痛、肠鸣音活跃、脱水征等。

3.胃镜:胃粘膜充血、水肿、渗出、出血糜烂等。

【鉴别诊断】

1.早期急性阑尾炎。

2.急性胆囊炎。

3.急性胰腺炎。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去除病因、卧床休息,进清淡流质饮食,必要时禁食1~2餐。

2.对症治疗:

(1)呕吐、腹泻严重者注意纠正水与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2)细菌感染所致者应给予抗生素。

(3)腹痛者可给予阿托品或山莨菪碱解痉止痛。

【疗效标准】

治愈:急性症状消失。

【出院标准】

达到上述标准者可出院。

第八节急性糜烂性胃炎

【病史采集】

1.病因:包括急性应激、药物、缺血、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2.症状:在原发病的病程中突发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及黑粪。出血一般为少量、间歇性,可自行停止。大量出血可引起晕厥或休克。

【体格检查】

上腹或脐周轻压痛,肠鸣音稍亢进。大出血者可有休克表现。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粪便潜血阳性。

2.胃镜检查:发病24~48小时内行急诊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或浅表溃疡。

【诊断要点】

1.上腹痛、恶心、呕吐、呕血、黑粪等。

2.上腹压痛、肠鸣音亢进、血容量不足表现。

3.胃镜检查见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浅表溃疡等。

【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

2.食管贲门粘膜撕裂征。

3.胃癌。

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治疗原则】

1.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可能的致病因素。

2.呕血停止后给流质饮食。

3.静脉滴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维持胃内pH>4。

4.弥漫性胃粘膜出血可应用8mg%肾上腺素冰盐水洗胃。

5.小动脉出血可在胃镜直视下采用高频电凝止血或激光凝固止血。

6.经内科治疗无效的大出血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出血停止、胃粘膜病变完全恢复。

2.好转:病情明显好转。

3.未愈:病因未能去除,反复出血并危及生命。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标准者,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第九节慢性胃炎

【病史采集】

1.病因: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等。

2.症状: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嗳气等。萎缩性胃炎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体格检查】

主要体征:中上腹部触压痛,有典型贫血时,可出现舌萎缩和周围神经病变。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胃酸测定,血清胃泌素测定,幽门螺杆菌检查,或血清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胃泌素抗体测定。

2.胃镜检查:

(1)浅表性胃炎:粘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的改变,以红为主,表面有灰白或黄白色分泌物附着,可有散在出血点和局限性糜烂。

(2)萎缩性胃炎:粘膜多呈淡红色或灰白色,也可有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细平坦,粘膜下血管透见如树枝状或网状。有时在萎缩粘膜上见到上皮细胞增生而形成的颗粒,也可见到出血及糜烂灶。

3.X线检查:X线钡餐检查对诊断帮助不大,但有助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和直视下胃粘膜活组织检查。

【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

2.胃癌。

3.慢性胆囊炎。

4.慢性胰腺炎。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去除病因,注意饮食,忌烟酒、浓茶等。

2.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HP阳性者,可用CBS、四环素、甲硝唑三联疗法或奥美拉唑和羟氨苄青霉素二联疗法。

3.健胃及对症治疗:腹胀、恶心、呕吐可给予胃肠动力药;高酸者可给予抑酸药;有胆汁反流可给予胃肠动力药及中和胆盐的药物;伴恶性贫血给予维生素B12和叶酸。

4.外科手术: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重度肠化生,尤其是大肠型肠化者,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胃酸分泌正常。胃镜检查及粘膜活检基本恢复正常。

2.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镜检查及粘膜活检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

【出院标准】

达到上述标准者可出院。

第十节消化性溃疡

【病史采集】

1.病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非甾体消炎药、胃酸和胃蛋白酶、气候变化,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进餐不规律及刺激性食物,烟酒嗜好有关。

2.临床表现:

(1)上腹痛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慢性过程,病史可达数年至数十年;周期性发作,发作与自发缓解相交替,发作期可有数周或数月;规律性,表现为空腹、午夜痛,多在进食或服用抗酸药物后所缓解。

(2)可伴有反酸、嗳气、上腹胀等症状。

3.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体格检查】

溃疡活动时上腹部可有局限性轻压痛,缓解期无明显体征。

【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消化性溃疡多呈圆形、椭圆形或线形,边缘锐利,基本光滑,为灰白色或灰黄色苔膜所覆盖,周围黏膜充血、水肿,略隆起。

2.X线钡餐检查:适用于对胃镜检查有禁忌及不愿接受胃镜检查者。龛影是直接征象,对溃疡有确诊价值;局部压痛、十二指肠球部激惹和球部急性、胃大弯侧痉挛性切迹为间接征象,仅提示可能有溃疡。

3.幽门螺杆菌检测。

4.胃液分析和血清胃泌素测定。

【诊断要点】

1.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进食或服用抑酸药可缓解。

2.X线钡餐检查见典型龛影。

3.胃镜及胃粘膜活检可确诊,并可鉴别良恶性溃疡。

【鉴别诊断】

1.功能性消化不良。

2.胃泌素瘤。

3.癌性溃疡。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包括精神和生活治疗、休息、饮食等。

2.药物治疗:

(1)抑酸药物:

1)H2受体拮抗剂:能阻止组胺与其H2受体结合从而使壁细胞胃酸分泌减少。可选用西咪替丁(Cimitidine)、雷尼替丁(Ranitidine)或法莫替丁(Famotidine)。

2)质子泵阻滞剂:抑制壁细胞分泌H+的最后环节H+-K+-ATP酶,有效减少胃酸分泌,奥美拉唑(Omeprazole),常用剂量为20~40mg/d。

(2)增强粘膜防御力药物:胶体次枸橼酸铋、硫糖铝等。

(3)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

3.手术治疗:

适应证为:

(1)大量出血经内科积极处理无效者;

(2)急性穿孔;

(3)器质性幽门梗阻;

(4)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

(5)胃溃疡疑有癌变。

【疗效标准】

1.治愈:

(1)症状及体征消失;

(2)X线钡餐检查龛影消失;

(3)内镜显示溃疡愈合或疤痕期。

2.好转:

(1)症状、体征消失或好转;

(2)X线钡餐检查龛影缩小;

(3)内镜示溃疡缩小。

3.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者均可出院。

第十一节功能性消化不良

【病史采集】

1.病因:至今尚未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精神社会因素被认为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2.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之一种或多种,可同时存在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常以某一个或某一组症状为主,在病程中症状也可以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病程经年累月,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

【体格检查】

无明显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

实验室、胃镜等辅助检查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诊断要点】

1.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之一种或多种,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病程超过半年,近三个月症状持续)。

2.上述症状排便后不能缓解。

3.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鉴别诊断】

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各种器质性疾病,各种肝胆胰疾病,由全身性或其他系统引起的上消化道症状,药物引起的上消化道症状等。

【治疗原则】

主要是对症治疗,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治疗的原则。

1.一般治疗: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无特殊食谱,避免个人生活中会诱发症状的食物。注意根据患者不同特点进行心理治疗。失眠、焦虑者可以适当给予镇静药。

2.药物治疗:无特效药,主要是经验性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药:一般适用于以上腹痛、上腹灼热感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选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阻滞剂。

(2)促胃肠动力药:一般适用于餐后饱胀、早饱为主要症状患者。对于疗效不佳者,可抑制胃酸分泌药和促胃肠动力药换用或合用。

(3)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对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可试用。

(4)抗抑郁药:上述治疗疗效欠佳而伴随精神症状明显者可试用。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

2.好转:症状好转;

3.未愈:症状没有改善。

第十二节肠易激综合征

【病史采集】

1.病因:至今尚未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据认为肠道感染后和精神心理障碍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2.症状: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腹泻日3-5次,多成糊状,可带有粘液;便秘,可与腹泻交替发生;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

【体格检查】

无明显阳性体征,可在相应部位偶轻压痛,部分患者可以触及腊肠样肠管,直肠指间可感到肛门痉挛、张力较高,可有触痛。

【辅助检查】

实验室、肠镜等辅助检查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诊断要点】

1.病程半年以上且近3个月以来持续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2项:①症状在排便后改善;②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③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2.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①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3次);②粪便性状异常(块状或硬便或稀水样便);③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④粘液便;⑤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3.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鉴别诊断】

腹痛为主者应与引起腹痛的疾病相鉴别。腹泻为主者应与引起腹泻的疾病鉴别。以便秘为主者应与引起便秘的疾病鉴别。

【治疗原则】

治疗主要是积极寻求并去除促发因素和对症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治疗的原则。

1.一般治疗:详细询问病史以求发现促发因素,并设法去除。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对失眠、焦虑者可以适当给予镇静药。

2.针对主要症状的药物治疗:

(1)胃肠解痉药:抗胆碱药物可作为缓解腹痛的短期对症治疗。

(2)止泻药:洛哌丁胺或地芬诺酯止泻效果好,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但不宜长期使用。轻症者宜使用吸附止泻药如蒙脱石散、药用炭等。

(3)泻药:对于便秘型患者酌情使用泻药,宜使用作用温和的轻泻药以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性。

(4)抗抑郁药:上述治疗疗效欠佳而伴随精神症状明显者可试用。

(5)其他:肠道菌群调节药等。

3. 心理和行为疗法:症状严重而顽固,经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无效者应考虑予以心理行为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认知疗法、催眠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等。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

2.好转:症状好转;

3.未愈:症状没有改善。

第十三节尿路感染(膀胱炎和肾盂肾炎)

【病史采集】

1. 病因:尿路梗阻、机体免疫力低下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尿病、长期卧床、严重的慢性病和艾滋病等、遗传因素等。

2. 症状:

(1)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下腹部疼痛等,部分患者迅速出现排尿困难。尿液常混浊,并有异味,约30%可出现血尿。一般无全身感染症状,少数患者出现腰痛、发热,但体温不超过38.0℃。

(2)急性肾盂肾炎:可发生于各年龄段,育龄女性最多见。临床表现与感染程度有关,通常起病较急。

全身症状: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体温多在38.0℃以上,多为驰张热,也可呈稽留热或间歇热。

泌尿系统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下腹部疼痛、腰痛等。腰痛程度不一,多为钝痛或酸痛。

(3)慢性肾盂肾炎:临床表现复杂,全身及泌尿系统局部表现均可不典型。

【体格检查】

急性肾盂肾炎:除发热、心动过速和全身肌肉压痛外,还可发现一侧或两侧肋脊角

或输尿管点压痛和(或)肾区叩击痛。

【辅助检查】

1. 尿液检查:

(1)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尿、血尿、蛋白尿。

(2)细菌学检查:涂片细菌检查和细菌培养。

2. 血液检查:血常规和肾功能检查。

3. 影像学检查:如B超、X线腹部平片等。

【诊断】

1. 尿路感染的诊断:典型的尿路感染有尿路刺激症状、腰部不适等,结合尿液改变和尿液细菌学检查即可诊断。凡是有真性细菌尿者,均可诊断为尿路感染。无症状性细菌尿的诊断主要依靠尿细菌学检查,要求两次细菌培养均为同一菌种的真性菌尿。当女性有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尿白细胞增多,尿细菌定量培养≥102/ml,并为常见致病菌,可拟诊断为尿路感染。

2. 尿路感染的定位诊断

(1)根据临床表现定位:上尿路感染常有发热、寒战、甚至出现毒血症症状,伴明显腰痛,输尿管点压痛和(或)肋脊角压痛、肾区叩击痛等。而下尿路感染,常以膀胱刺激征为突出表现,一般少有发热、腰痛等。

(2)根据实验室检查定位,出现下列情况提示上尿路感染:

1)膀胱冲洗后尿培养阳性。

2)尿沉渣镜检有白细胞管型,并排除间质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疾病。

3)尿NAG升高、尿β2-MG升高。

4)尿渗透压降低。

【鉴别诊断】

1. 尿道综合征。

2. 肾结核。

3. 慢性肾小球肾炎。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勤排尿。发热者给予易消化、高热量、富含维生素饮食。膀胱刺激征和血尿明显者,可口服碳酸氢钠片1g,每日3次,以碱化尿液、缓解症状、抑制细菌增长、避免形成血凝块,对应用磺胺类抗生素者还可以增强药物的抗菌活性并避免尿路结晶形成。尿路感染反复发作者,应积极寻求病因,及时去除诱发因素。

2、抗感染治疗:

(1)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无病原菌结果前,一般首选待遇革兰阴性杆菌有限的抗生素,尤其是首发尿感。治疗3天症状无改善,应按照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2)抗生素在尿和肾内的浓度要高。

(3)选用肾毒性小,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4)单一药物治疗失败、严重感染、混合感染、耐药菌株出现时应联合用药。

(5)对不同类型的尿路感染给予不同治疗时间。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尿菌阴性,疗程结束后2周、6周复查尿菌仍阴性。

2.未愈:治疗后尿菌仍阳性,或治疗后尿菌阴性,但2周、6周复查尿菌转为阳性且为同一菌株。

第十四节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因素的综合征。

【病史采集】

1. 对在门诊就诊的病人必须建立病历,做简要就诊记录。入院后24小时之内必须

完成住院病历记录。

2. 病历采集的内容应该包括:

(1)血压升高的时间和水平;

(2)以往高血压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

(3)可能影响血压控制的神经精神和环境因素;

(4)家族史;

(5)是否有心、脑血管、肾病及糖尿病史;

(6)体重状况、运动量、饮食状况;

(7)其它药物服用史。

【体格检查】

1.初次体检病人应休息十分钟,按标准测血压方法连续测上臂血压三次;

2.发现两侧桡动脉搏动不一致需测两侧上臂血压;

3.行心、肺、腹部检查;

4.行颈、胸、腹部听诊,是否有血管杂音存在;

5.必要行神经系统和眼底检查。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血脂、心电图、X线、UCG、必要腹部CT和相关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生化检查。

【诊断】

对高血压患者需进行诊断性评估,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①确定血压水平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②判断高血压的原因,明确有无继发性高血压;③寻找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

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见表

尚无根治方法,虽然降压治疗不是治本的,但也不是仅仅对症的,降压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1.改善生活行为: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减少脂肪摄入、戒烟限制饮酒、增加运动等。

2. 降压治疗对象:高血压2级或以上患者(≥160/100 mmHg);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或者已有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患者;凡血压持续升高,改善生活行为后血压仍未获得有效控制患者。

3. 血压控制目标值:原则上降血压降到血压患者能最大耐受的水平,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值至少<140/40mmHg.

4.降压药物治疗: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5. 降压治疗方案:降压治疗的药物应用应遵循以下4项原则,即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应用及个体化。

【疗效标准】

1.血压控制在140/90mmHg水平以下,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称痊愈。

2.血压未达到上述水准,有临床症状者,称未愈。

3.血压降到目标水平后,无明显临床其它并发症存在,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第十五节心绞痛

【病史采集】

1.住院病人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病历记录,门诊病人必须建立病历做简要相关病情记录。

2.病历的采集内容应包括症状的发生、发展、诱因、特别胸痛的位置、性质、放射部位、发作时间、治疗反应、有无危险因素及合并症。

【体检和实验室检查】

1.入院后必须在15分钟内完成体格检查,并做18导联心电图。

2.心绞痛持续发作1小时不愈者需查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排除心肌梗塞。

【诊断】

1.具有典型心绞痛,相应心电图缺血和/或传导系统的改变可做出明确诊断。

2.凡症状不典型、心电图改变可疑或正常者或具有典型症状但心电图无改变者都需进一步检查,包括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X光心脏摄片、必要同位素心肌扫描、大血管核磁共振检查、与各种可能引起胸部疼痛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

凡诊断明确的或可疑心绞痛者都应该按心绞痛进行治疗,诊断不明确者一方面治疗并观察治疗反应,另一方面同时进行鉴别诊断有关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治疗原则】

1.根据病况限制一定体力活动范围,避免过度工作紧张,避免或消除一切诱发因素。

2.戒烟、避免大量饮酒和禁用烈性酒。

3.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痛风等都需同时治疗。

4.以劳力性心绞痛表现者用药以硝酸脂类和β-阻滞剂为主的药物联合治疗,注意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如肺部阻塞性疾病、哮喘者都禁用β-阻滞剂。以自发性心绞痛表现者以硝酸脂类和钙拮抗剂为主联合用药,同时注意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用药反应,用药剂量应是个体化。

5.对症处理、中西医结合。

6.抗凝治疗:目的是防止血栓形成和栓塞,可选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力抗栓、华法令、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抗凝剂。对有出血性疾病、活动性胃溃疡、近期外伤、对上药有过敏者都是禁忌证。

7.经药物正规治疗无效者,必须行冠脉造影,在造影的基础上必须采用PTCA、

支架或搭桥手术等,适应证和禁忌证详见介入性诊疗技术规范。

【疗效标准】

1.治愈:心绞痛的症状消失,心电图缺血的改变恢复正常。

2.好转: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发作的程度减轻,心电图缺血状态改善。

3.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凡未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第十六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病史采集】

症状的发生时间、诱因、发展过程、程度(如多长时间内体重下降多少公斤)、有鉴别意义的有关症状(包括阴性症状)、治疗经过及其转归。

1.高代谢征候群:怕热、多汗、皮肤湿热、体重减轻;

2.甲状腺:肿大、对称;

3.眼部表现:突眼;

4.精神神经系统:精神亢奋或抑郁、多动或少动;

5.心血管系统:心悸、落空感;

6.消化系统:食欲亢进或减退、大便次数增多、转氨酶升高;

7.肌肉骨骼系统:肌无力、肌痛、吞咽困难、构音不清;

8.皮肤、毛发:面颈部皮肤红斑样改变、斑秃、下肢胫前水肿。

【体格检查】

1.皮肤:潮湿、斑秃;

2.眼:突眼、甲亢眼征;

3.甲状腺:肿大程度、质地、结节、杂音;

4.心脏:心界、心率;

5.下肢:胫前粘液水肿、腱反射。

【实验室检查】

1.甲状腺激素:TT3,TT4,FT3,FT4,rT3。

2.TSH免疫放射测定分析(STSH IRMA)正常:0.4~6.0uIU/ml。

3.TRH兴奋试验:静注TRH 200ug后TSH不增高者,支持甲亢诊断。

4.甲状腺摄131I率:3小时>25%,24小时>45%,且高峰前移。

5.T3抑制试验:测基础摄131I率后,服T3200ug,每日三次,连服6天,第7天再作摄131I率,甲亢患者抑制率<50%。冠心病及甲亢心脏病者禁用此法。

6.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SAb)测定:甲亢病人TSAb阳性率高达80%~90%,有预测复发的价值。

【诊断标准】

1.高代谢症候群、突眼、甲状腺肿大。

2.TT3,TT4,FT3,FT4增高。

3.TSH下降(IRMA法)。

4.131I摄取率增高且高峰前移。

5.T3抑制试验抑制率<50%。

6.TRH刺激试验阴性。

【鉴别诊断】

1.单纯性甲状腺肿。

2.神经官能症。

3.更年期综合征。

4.桥本甲状腺炎。

5.单侧突眼需与炎性假瘤,眶内肿瘤鉴别。

【治疗原则】

1.休息与饮食:初期适当休息。低碘、高热量、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饮食。

2.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1)他巴唑(MM):初始期5~10mg每日三次,渐减量至5~10mg/日维持,共服1. 5~2年。

(2)丙基硫氧密啶(PTU):初始期50~100mg每日三次,渐减量至50~100mg/日维持,共服1.5~2年。

(3)主要副作用:

1)粒细胞减少或缺乏(MM较PTU多见),如中性粒细胞低于1.5×109/L,则应考虑停药。

2)药疹,较常见,多可用抗组织胺药控制,皮疹严重时应停药。

3.辅助药物治疗:

(1)β-受体阻滞剂:普奈洛尔(心得安)、阿替洛尔(氨酰心安)、美托洛尔(倍它洛克)。用于甲亢初治期,心率正常后停药。哮喘病人禁用。

(2)复方碘溶液:仅用于甲亢术前准备及甲亢危象,属暂时短期给药。

(3)维生素B族:复合维生素。

(4)辅助能量代谢:三磷酸腺苷(ATP),肌苷。

(5)粒细胞减少者,利血生,鲨肝醇,肌肝,Vit B4。粒细胞缺乏者,须即停抗甲亢药,使用白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改其它方法治疗。

(6)服抗甲状腺药过敏者,服抗过敏药,直至过敏症状消失。严重过敏者,需停抗甲状腺药,改其它方法治疗。

4.放射性131I治疗:

(1)适应证:

1)年龄>25岁,中度甲亢;

2)抗甲状腺药物长期治疗无效或治疗后复发,及药物过敏者;

3)心、肝、肾疾病不宜手术、术后复发、严重药物过敏者;

4)某些结节性高功能性甲亢患者。

(2)禁忌证:

1)妊娠、哺乳期妇女;年龄20岁以下;

2)严重心、肝、肾功衰竭或活动性肺结核;

3)中性粒细胞低于1500个/mm3;

4)重度浸润性凸眼;

5)甲状腺危象。

病情严重者,先服抗甲状腺药3个月,症状减轻后,停药3~5天,服放射碘治疗。

5.手术治疗适应证:

甲状腺巨大,有压迫症状;中、重度甲亢,长期服药无效,停药后复发,不愿长期服药者;胸骨后甲状腺肿伴甲亢;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自主性高功能性甲状腺瘤;甲状腺内冷结节疑及甲状腺癌变者。

【临床治愈标准】

TSH正常,甲功正常,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

第十七节糖尿病

【病史采集】

病史采集内容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缓急、程度、诊治经过及此次就诊原因。

1.典型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及非典型症状(头晕、乏力、外阴瘙痒、反复皮肤疖肿等)出现的时间、程度;

2.急、慢性并发症出现的时间、程度及进展情况,如有急性并发症,注意询问可能的诱因,如摄入高糖、中断治疗、应激状态等;

3.诊治经过:有关诊断的检查结果(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等),有关控制饮食及药物治疗情况,特别是降糖药的具体使用情况及其疗效;使用胰岛素者应注意询问首次使用胰岛素的原因,治疗中有无低血糖症状及体重的变化;

4.既往有无高血压、肾病史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女性有无巨大胎儿分娩史及妊娠期糖尿病史;

5.糖尿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

除常规体检外,还需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

【辅助检查】

1.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

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3.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

4.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5.免疫学指标: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

6.有关糖尿病并发症的检验项目:血脂、肾功能、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

7.心电图、胸片、胰腺B超、肌电图、B超测膀胱残余尿、眼底检查。

【诊断标准】

1.无论有无糖尿病症状,均可根据血糖作出糖尿病诊断:

(1)有糖尿病症状者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为糖尿病:一次空腹血糖≥7.8mmol/L,或一次随机血糖≥11.1mmol/L,或OGTT2h血糖≥11.1mmol/L;

(2)无糖尿病症状者符合下列一项者可诊断为糖尿病:两次以上空腹血糖≥7.8m mol/L,或两次以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一次空腹血糖≥7.8mmo l/L及一次随机血糖≥11.1mmol/L,或两次以上OGTT2h血糖≥11.1mmol/L。

2.根据发病年龄、起病缓急、有无自发性酮症倾向、对胰岛素依赖与否及胰岛素、C肽水平、ICA、IAA、GAD免疫学指标等综合判定,予糖尿病分型。

3.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确定有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鉴别诊断】

需与肝、肾疾病及急性应激、药物影响及甲亢等内分泌疾病所致血糖升高相鉴别,根据血糖升高可除外肾性糖尿、尿崩症。

【治疗原则】

糖尿病知识教育、糖尿病人自我监测、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及降糖药物治疗。

1.糖尿病知识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糖尿病血糖监测指标、方法,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等。

2.糖尿病监测:监测项目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必要时监测全天血糖(三餐前后、晚睡前及夜间)、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尿酸、肾功能、尿糖、尿酮、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眼底、心电图、肌电图及血压、体重。

3.饮食控制:合理的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应在规定的热量范围内达到营养平衡,从而保证病人正常的体重和体力,并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

(1)控制全日总热量:根据病人的标准体重、生理状况、活动强度而定。

(2)确定三大营养素的量:糖类占总热量的60%,蛋白质为15%或1~1.2g·Kg-1·d-1,有肾功能损害者应减至0.6~0.8g·Kg-1·d-1,脂肪占总热量20~25%或1.0g·Kg--1·d-1。

(3)膳食分配:可按各1/3或1/5、2/5、2/5三餐分配。

4.运动:选择运动治疗前行全面体检,有严重心、脑、肾损害或急性感染者或能为力Ⅰ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不良者不适应运动疗法。运动方式以散步、打拳、骑车、做操为宜。

5.降糖药:小剂量起始,根据血糖逐渐加量。

疼痛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草稿样式 (外三科)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标准】 1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 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4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趾背伸肌力减弱。 5 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7 注意与一些引起腰腿痛的疾病如椎管狭窄及脊柱肿瘤等相鉴别。 【入院指征】 1.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2.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和加强试验阳性; 3.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检查项目】 1.专科检查: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常规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三分类; ABO血型鉴定;

RH血型鉴定; 尿液分析; 大便常规; 肝功能常规; 肾功能常规; 血电解质常规; 凝血常规; 心电图; 胸片; 输血前五项检查; 血糖。 【治疗原则】 1整脊治疗:可采用调曲整脊系统手法以及四维牵引。 2 卧床1~2周,骨盆牵引治疗,2次/日,每次30分钟,每次牵引重量120-160牛。 3 药物治疗: 3.1 气滞血瘀型 症状: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治法:行气活血,舒筋止痛。 例方:舒筋活血汤。 3.2 寒湿型。 症状:腰腿疼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或濡缓。 治法:祛寒除湿,宣痹止痛。 例方:蠲痹汤。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标准[详]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 1、诊断标准 (1)中医部分 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为主症。 寒湿腰痛:腰痛重痛、酸麻,或拘急强直不可俯仰,或痛连骶、臀、股、腘。疼痛时轻时重,天气寒冷阴雨则发作,舌苔白腻,脉沉。 劳损腰痛:多有陈伤宿疾,劳累时加剧,腰部强直酸痛,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俯仰不利,腘中常有络脉瘀血,苔脉多无变化。 (2)西医部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拟定:(1)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常发于青壮年。(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等)时疼痛加重。(4)脊柱时有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可有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6)X线摄片检查:可有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检查提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治疗方法 (1)以2%普鲁卡因(先皮试阴性)2ml、维生素B120.5mg、醋酸

泼尼松龙2ml(50mg)混合液穴位注射病变腰椎间盘双侧华佗夹脊穴。 (2)选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双)、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电针仪两极固定于相应穴位上,调脉冲电频率60-80次/分钟,强度以病员耐受为度。 (3)同时以电脑牵引治疗仪作卧位持续腰椎牵引,牵引力为360-410牛顿(1kg=9.8牛顿)。 以上(1)步骤仅于每一疗程首次治疗时应用,(2)、(3)步骤同时进行,每次30分钟,每天1次,6次为1疗程。1疗程未愈者,休息3-5天再行下1疗程。3疗程内统计疗效。 (4)电针+TDP:双侧大肠俞或关元俞、肾俞、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用连续波,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6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3天。 (5)针挑:取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或背俞穴、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等。操作: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每天针挑一次。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 (6)中药封包治疗:以腰部膀胱经、督脉及下肢膀胱经、胆经经穴为主,每天一至两次,每次20分钟。 3、难点:神经受损而出现肢体麻木、乏力。 4、解决思路、措施:按照中医“萎症”的辨证思路,予加强健脾益

口腔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标准

口腔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口腔外科 1.口腔颌面部感染(占常见病的21.1%)。 (一)智齿冠周炎 1)临床表现:常以急性炎症性是出现,初期自觉患侧磨牙后去肿胀不适,进食咀嚼、吞咽、开口活动时疼痛加重。病情发展后呈自发性跳痛或沿耳颞神经分布区产生放射性痛。口腔局部可见智齿萌出不全,智齿周围软组织不同程度的肿胀。智齿冠周炎可引起邻近组织器官或筋膜间隙感染。 2)临床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口腔检查 3)处理:在急性期应以消炎、镇痛、切开引流、增强全身抵抗力,局部冠周冲洗。对于不能萌出的阻生牙应尽早拔出。 (二)眶下间隙感染 1)临床表现:肿胀范围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肿胀去皮肤发红,张力增大眼睑水肿,睑裂变窄,鼻唇沟消失。脓肿形成后,眶下区可触及波动感,口腔前庭肿胀明显,压痛,扪及波动。 2)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不难判断 3)处理:于口腔前庭上颌尖牙及前磨牙粘膜转折处切开脓肿充分引流。(三)颊间隙感染 1)临床表现:颊部皮下或粘膜下脓肿,进展缓慢,肿胀及脓肿的范围较为局限。感染波及颊脂垫时,炎症发展迅速,波及整个颊部,并向其相通的间隙扩散。2)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即可 3)处理:脓肿形成后,切开充分引流。 (四)颞间隙感染 1)临床表现:肿胀范围可仅局限或同时有腮腺咬肌区,颊部眶部颧部等区广泛肿胀,有凹陷性水肿,压痛咀嚼痛和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脓肿形成后,颞浅间隙脓肿可触及波动感。 2)临床诊断:颞浅间隙可根据临床表现,聂深间隙脓肿需穿刺抽出脓液才能证明 3)处理:手术切开引流 (五)咬肌间隙感染 1)临床表现: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变硬,压痛伴明显张口受限。 2)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即可 3)处理:咬肌间隙蜂窝织炎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局部用物料疗法或外服中药;一旦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口外切口从下颌支后缘绕过下颌角,据下颌下缘2cm 处切开,长约3-5cm)。

疼痛科科室运营管理方案

疼痛科(微创骨科)标准化建设 运营方案 “杏林之春”工程是“北京依萌匠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致力于帮助医院建立标准化特色科室,把高新技术引进到基层医院,提升医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保障农民在低收费的水平上,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真正实现国家卫生部提出的“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疼痛科”标准化建设,是在“能简单、不复杂、能保守、不手术”的理念下,整合各类相关治疗技术<疼痛科10类治疗手段>,严谨把握治疗原则<阶梯治疗和综合治疗原则>,充分尊重患者需求<以病人为中心>,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为疼痛患者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一、疼痛学概论 1、疼痛学是现代医学中的一门新学科。临床实践已充分证实现代疼痛诊疗在医学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我国疼痛学历经20余年的重大进展已形成了一个从业余人员众多和深受患者欢迎的临床学科。 2、现代疼医学集中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多种边缘科学中有关疼痛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技术,形成了具有多学科理论和技术,临床与基础密切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3、为了进一步提高疼痛治疗的质量,使疼痛性疾病治疗和疗效评价更趋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目的是为临床医学诊疗疼痛过程中提供有效依据和指导意见,推动标准化科室的建设发展。 4、疼痛诊疗是运用临床、影像、检验、神经电生理和神经生物化学等方法进行诊断,并运用药物、微创介入、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疼痛性疾病进行治疗的专业性科室。对诊疗疼痛性疾病减轻病患的疾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治疗疼痛既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也是广大患者切身利益的迫切需求。疼痛科是对疼痛性疾病和某些非疼痛性疾病进行诊断,并以微创?神经阻滞疗法、介入疗法等专业性的治疗手段为主,结合药物运用等综合措施,对此类疾病进行治疗的医疗单元。 二、医院建立标准化疼痛科的政策依据 1、卫生部文件卫医发〔2007〕227号文件,将“疼痛科”增置为临床一级诊疗科目,代码“27”。疼痛科主要业务范围为“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登记推入“疼痛科”后,方可开展相应的治疗活动。 2、医疗机构登记“疼痛科”诊疗科目后,方可开展相应的诊疗活动。开展“疼痛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应以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编写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等为指导,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3、二、三级医院评审工作必查条件之一:按照二、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的《疼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评审标准进行评估<占15分>。 4、要紧紧抓住第二周期二、三级医院评审,<达标上等>,这个战略机遇期(3-5年),大胆推行专科疼痛科建设方案,采取按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5、疼痛疾病病源广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一门新的学科。不缺

理疗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标准[详]

颈椎病诊疗规范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检查程序] 1、问诊。仔细询问患者病史、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既往病史、职业等。是否有不良习惯。 2、望诊。患者表情是否痛苦,颈部能否正常活动。颈部有无皮肤损伤,有无红肿。 3、查体。 (1)触诊。颈椎棘突是否偏歪,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有无压痛,是否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有无减弱或肌肉萎缩。 (2)颈部活动度。颈部是否僵直,前曲、后伸、左右侧弯、旋转是否受限。 (3)神经支配区感觉情况、腱反射、肌力,常规检查试验,如臂丛牵拉试验、压顶试验是否阳性。病理反射是否引出,如霍夫曼氏征。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有无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是否改变,椎间隙是否变窄,有无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有无椎间孔变小。CT、MRI有无阳性提示。 [诊断依据]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姿势不良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僵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C型侧弯,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MRI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证候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红,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消化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标准

消化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一.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施工粘膜炎症。其发病主要由于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障碍,反流食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和食管对反流食物清除能力下降所致。 诊断标准 1.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着样疼痛,或向肩胛区、胸骨两侧放射。 2.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过敏或吐苦水,常有间歇性缓解。 3.食管镜检查和(或)食管吞钡检查有炎症特征者。食管镜与活组织检查为诊断的重要手段。 入院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者。 检查项目 1.血、尿、大便常规,大便潜血。1日内完成。 2.ESR ,ECG。3日内完成。 3.食管吞钡X线检查,食管镜与活组织检查,食管滴酸试验,胸部透视,B超,肝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1周内完成。 4.出院前食管镜复查。 治疗 治疗原则:减少胃食管反流,避免反流食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及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状态。 1.减少胃食管反流:包括少食多餐,少进高脂食物,避免餐后平卧,避免睡前2-3小时内进食,睡觉时枕头抬高等。 2.避免反流食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①考来烯胺:4g,口服,3/日,减少胆酸对食管粘膜的破坏。②制酸剂:如氧化镁0.2-1 g,口服,3/日;氢氧化铝凝胶10-15mL,饭前1小时或睡前服,3/日。③H2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片0.2g,口服,3/日;雷尼替丁胶囊150mg,口服,2/日;法莫替丁胶囊每次40mg,睡前口服。 3.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状态:①多潘立酮:每次40mg,饭前15-30min 及睡前口服。②西沙必利:饭前5-10mg,睡前5-10mg,口服。4.重症病人进内科治疗3月无效时进行外科治疗,一般采用胃底折叠术。对胃食管狭窄者须行食管扩张术。 住院天数 14-21天。

疼痛科常用诊疗规范

疼痛科常用诊疗规范 一、脑神经阻滞 1、眶上神经在眶上切迹(或孔)处阻滞或毁损三叉神经眼支的眶上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眼支的眶上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第1支痛。因额神经和滑车上神经紧邻其内侧,故治疗时往往同时累及。眶上孔的解剖和定位眶上孔多位于眼眶上缘中、内1/3交界或中点附近。切迹宽约5~6mm,一般可从表皮摸到,但骨孔不能触及。 操作步骤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在眼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向中点触压,找到放射性压痛点,进行标记。皮肤消毒后,不用局麻,用细短针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眶缘,小心改变针头方向寻找异感。如刺入眶上孔,深度不超过1cm。回抽无血,注入2%利多卡因0.3~0.5ml,3min后检查阻滞区域,如果满意,待局麻作用消退(约20min),再缓慢注射神经破坏剂0.3~0.5ml。注射时注意用手指压迫周围软组织,以免药物扩散和对周围组织的刺激。 并发症几乎全部出现上眼睑水肿,数日内自行消退,不需特殊处理,但治疗前要向患者讲明,以免引起恐惧。 2、眶下神经在眶下孔处阻滞和毁损眶下神经及前、中、上牙槽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第II支痛,其痛区分布在下眼睑、鼻旁、上唇和上颌门齿、犬齿等部位。 眶下孔的解剖和定位眶下孔位于上颌骨的前面,是眶下管的外口,其内口在眶底面与眶下沟相接,眶下神经即通过此管及眶下孔而达表面。眶下孔多呈半月形,凸边朝外上方,孔口开向前、下、内方,由此决定了进针方向。眶下孔距眶下缘约1cm,一般从体表可摸到。眶下管的轴多由眶下孔走向上、后、外方,与夭状面呈40°~45°角,其长度约1cm(男性平均约为1.45CM,女性平均约为1.31CM)。 操作步骤患者取仰卧位。自患者眼外角至上唇中点做一连线,再由眼内角外1CM处向同侧口角做一连线,两线的交叉点即为进针点。做好标记,局部皮肤消毒,在标记折内下方以5号球后针头快速刺入皮肤,同时用另一手示指压住眶下缘,以防针尖滑入眼眶误伤眼球。依眶下孔的开口方向进针,即针尖向上、后、外方倾斜,缓慢进针,在眶下孔附近仔细寻找,当针尖进孔有落空感时,患者即出现放射痛。针尖与矢状面呈40~45角按原方向继续缓慢进针,深度不得超过1CM。回抽无血,先注入2%利多卡因0.5~1ml,观察眶下神经分布区阻滞完善且无眼神经阻滞征象。待20min局麻药消退后,再注射0.5~1ml其他阻滞药物。 并发症与眶上神经阻滞相同,注射后几乎全部发生局部水肿,也不必做特殊处理,但注射前应向患者讲明,以免发生误会或恐惧。眼部并发症为比较严重的产并发症,多因穿刺过深,将药物注入眼眶发生眼肌麻痹所致。局麻药为一过性麻痹,神经破坏药则需数月方能恢复。因此操作务必谨慎,进入眶下管的深度不宜超过1CM。破坏剂量不可过大。在注射局麻药后留有足够的时间,注意眼球活动情况,没有复视方可注射神经破坏剂。 3、后上牙槽神经当不完全性三叉神经第二支痛,其触发点及痛区仅局限于上臼齿及其外侧粘膜处,或三叉神经痛治疗后残留上述区域痛者,可在后上牙槽孔处阻滞或毁损后上牙槽神经。 后上牙槽孔的解剖和定位上颌骨的后侧,即颞下面的最突出部分是上颌结节,后上牙槽孔即位于此结节上。该孔是后上牙槽神经进入颌骨而达臼齿的通道。 操作步骤后上牙槽神经阻滞有2条入路。(1)经皮入路: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 经眼眶外缘做垂线,与颧骨下缘相交处即穿刺点。做好标记,皮肤消毒,用一手指将穿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股骨骨折 【病史采集】 1. 24 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史采集。 2. 内容必须包括外伤发生的时间、致伤因素、创伤机制、有无合并症、疼痛性质及程度、功能活动障碍情况、曾经经历的治疗经过及效果,过去有无类似病史。 【检查】 1. 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按照望、触、动、量程序)。 2. 辅助检查: (1)摄伤侧X 线片。 (2)血常规、血型及凝血四项检查。老年病人查心电图、血糖。 【诊断】 1. 具有外伤史。 2. 肢体疼痛,功能障碍。 3. 骨折专有体征: 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4. 合并症体征。 5. X 线片骨折征象。 【治疗原则】 1. 手法复位、外固定: 选择石膏,滑动型骨牵引。 适应证:

( 1)儿童。 ( 2)病人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 ( 3)骨折可疑,复查X 线片前宜外固定。 2. 急症手术适应证: (1) 开放性骨折。 (2) 伴有重要神经、血管、肌肉损伤。 (3) 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损伤,病人一般情况尚可,手术后有利于搬动 3. 择期手术适应证: (1) 合并失代偿休克等极度衰竭的病人。 (2) 没有急症手术客观条件。 (3) 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功能性复位或不能维持功能性复位。 (4) 关节内骨折。 (5) 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6) 对儿童慎重考虑。 4. 手术方法选择: (1) 股骨粗隆间骨折: 可选用DHS、“γ钉”、锁定板等。 (2) 股骨干中段以上骨折:选用髓内针、钢板等。 (3) 股骨干中段以下骨折:可选用钢板、交锁钉、锁定板等器械。 (4) 股骨髁及髁上骨折:可选用“L型”钢板、“T型”钢板、DCS等。 5. 辅助性治疗: (1)抗生素。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20200530122128)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一、感冒的诊疗常规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 床表现。 1、诊断依据 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 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 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 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 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 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 (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 调护: 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对于风寒感冒, 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 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 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

疼痛科一般护理常规

疼痛科护理 第一节疼痛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按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的时间,协助医生绘制疼痛量表:指导病 人完善各项检查,及时留取血、尿、大便标本。 3、心理护理:疼痛病人常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病人的病 程长短、疼痛性质、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等各不相同,心理问题也因而轻重不一。在疼痛科护理中一定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特点进行心理护理。 4、手法治疗患者,讲解治疗原则和方法,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 配合,手法治疗后应卧床休息,24小时内避免进行热疗。 5、注射治疗,操作前做好解释工作,介绍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消 除患者紧张情绪,配合治疗。选择合理体位,方便操作,注意保暖,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以防感染。治疗完毕后保持伤口处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及时更换创可贴,密切观察患者反映,若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平卧休息,给予相应处理。疲劳或未进食者应休息或进食后再治疗。 6、中药熏蒸:选择好治疗部位,向患者讲解治疗原理及目的,能够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根据熏蒸的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暴露局部皮肤,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询问患者主观感觉,避免烫伤,注意保暖,熏蒸一般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钟,也可视病情每

日两次。避免弄脏患者衣物及床单。 7、针灸治疗:操作前向患者说明针刺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 的配合。根据治疗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用止血钳夹消毒棉球,逐个消毒要针刺的穴位。告知患者留针期间避免更换体位,以免出现滞针、弯针、折针等情况。 8、物理疗法(红外、中频)使用理疗仪器前向患者说明其原理与功 效,注意事项。选择舒适的体位,注意保暖。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感觉,避免烫伤。并嘱其不可随意调节机器工作时间及状态。 治疗完毕后多休息,多饮温开水。 9、手术治疗:治疗前用心理护理的知识与患者焦虑,消除病人的焦 虑、抑郁及对治疗的恐惧感,使病人能在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溶盘治疗的患者,于术前2天训练在床上大小便,腰椎溶盘患者起床后腰带护腰,颈椎溶盘患者带颈托。 第五节退行性膝关节病 退行性膝关节病又称退行性膝骨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临床表现为膝关节肿胀、疼痛、行走困难、上楼下楼艰难、站着难蹲下、蹲着站不起来,病人十分痛苦。 一、护理评估及观察要点 1、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精神状况。 2、观察关节疼痛及肿胀的变化情况。 3、观察穿刺及阻滞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

主要疾病诊疗规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规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以下简称COPD)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对COPD患者进行规范化诊疗,可阻抑病情发展,延缓急性加重,改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减轻疾病负担。六安市中医院呼吸内科张文东 一、定义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脏对吸入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肺功能检查对明确是否存在气流受限有重要意义。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如果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70%,则表明存在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 二、危险因素 COPD 发病是遗传与环境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因素可增加COPD发病的危险性。已知的遗传因素为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欧美研究显示,重度α1-抗胰蛋白酶缺乏与肺气肿形成有关。我国人群中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在肺气肿发病中的作用尚待明确。基因多态性在COPD的发病中有一定作用。 (二)环境因素。

1.吸烟:吸烟是发生COPD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吸烟者呼吸道症状、肺功能受损程度以及患病后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被动吸烟亦可引起COPD的发生。 2.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当吸入职业性粉尘,有机、无机粉尘,化学剂和其他有害烟雾的浓度过大或接触时间过长,可引起COPD的发生。 3.室内、室外空气污染:在通风欠佳的居所中采用生物燃料烹饪和取暖所致的室内空气污染是COPD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室外空气污染与COPD发病的关系尚待明确。 4.感染:儿童期严重的呼吸道感染与成年后肺功能的下降及呼吸道症状有关。既往肺结核病史与40岁以上成人气流受限相关。 5.社会经济状况:COPD发病与社会经济状况相关。这可能与低社会经济阶层存在室内、室外空气污染暴露,居住环境拥挤,营养不良等状况有关。 三、发病机制 烟草烟雾等慢性刺激物作用于肺部,使肺部出现异常炎症反应。COPD 可累及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表现为出现以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反应。这些细胞释放炎症介质与气道和肺实质的结构细胞相互作用,进而促使T淋巴细胞(尤其是cd+8)和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在肺组织聚集,释放白三烯B4(LTB4)、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多种介质,引起肺结构的破坏。氧化、抗氧化失衡和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以及自主神

老年病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疾病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90%左右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本病四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雾滴,或经污染的用具进行传播。常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受寒、劳累、淋雨等情况,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或/和细菌,迅速生长繁殖,导 致感染。本病预后良好,有自限性,一般5-7天痊愈。常继发支气管炎、肺炎、副鼻窦炎,少数人可并发急性心肌炎、肾炎、风湿热等。 临床表现 1.急性起病。 2.早期有咽部不适、干燥或咽痛,继之出现喷嚏、流涕、鼻塞、咳嗽。 3.可伴有头痛、发热、声音嘶哑、乏力、肢体酸痛、食欲减退。 4.鼻、咽、喉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鉴别诊断:注意与急性传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肺炎、肾综合征出血热及钩端螺旋体病等前驱症状鉴别。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2.对症治疗、 3.一般治疗、 4.并发症治疗。 用药原则 1.轻症病人口服板蓝根冲剂、复方感冒灵、蓝芩口服液、清开灵等及对症治疗为主。 2.有中度发热的病人可肌肉注射病毒唑或双黄连注射液。 3.合并细菌感染者口服复方新诺明或肌注青霉素治疗,高龄及病情严重者可以静脉使用1~2代头孢菌素类,过敏者可以选用喹诺酮类。 4.早期应用干扰素,可快速产生细胞抗病毒作用,使临床情况好转;可以使用免疫增强剂。 疾病描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90%左右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

症状体征 注意发热、头痛、咽痛、喷嚏、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症状。体检:注意上呼吸道局部炎症改变及眼部表现。注意心音强弱及心律有无异常。 疾病病因 注意受凉、淋雨等诱因,有无感冒流行及与感冒患者接触史。 诊断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2.胸部X线检查以排除肺部疾病。 3.鉴别诊断注意与急性传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肺炎、肾综合征出血热及钩端螺旋体病等前驱症状鉴别。 4.病因诊断有赖于病毒分离、细菌培养及血清学检查。 治疗方案 1.对症治疗。适当选用下述药物及疗法:口服阿司匹林片、复方乙酰水杨酸片、感冒通、速效感冒冲剂、复方吗啉胍,或肌注复方柴胡注射液2~4ml,1~2/d。鼻塞可用1%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咽痛可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华素片、银黄含片或溶菌酶片等,或气雾吸入。止咳常用复方甘草合剂10ml,3/d,溴己新(必嗽平)16mg,3/d,沐舒痰30- 60mg,3/d,干咳可用可待因糖浆5ml或苏黄胶囊2#,2~3次/d。 2.明确有细菌感染,可用抗菌药物治疗。

疼痛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诊疗范围诊疗规范标准

疼痛科工作制度 一、据医院要求,疼痛科每周设全天无假日门诊。 二、按照医院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有事请假,不得无故不到岗、脱岗和空岗,否则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三、对所有到疼痛科就诊的病员都应尽力做到诊断正确,治疗及时,服务热情,登记完整,为患者提供优良的就医环境。 四、负责全院所有疼痛病人的咨询、检查、诊断和治疗,接受临床各科的会诊邀请。 五、对收住院的病员,按照医院对临床各科的要求,认真进行必要的检查、诊断和治疗,并合理收费。 六、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正常的医疗工作,如:值班、交接班、病历书写、病历讨论、业务学习、科间会诊等。 七、在诊治常见疼痛性病的同时与临床各科共同开展恶性疼痛的诊治,如:各种神经痛、晚期癌痛,和手术科室一起做好术后镇痛、无痛人流及无痛分娩等。 八、工作中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及疼痛科工作原则,不得疏漏,如遇疑难问题或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以便妥善处理。 九、上班后认真打扫辖区卫生,经常保持工作区的环境清洁整齐。 十、对进修、实习医师按照上级有关规定严格管理、认真带教,以提高他们的临床技能。

疼痛科工作原则 参照近年来国内外疼痛科工作特点,特制定本专业工作原则。 一、七禁 1.禁给全身严重感染者(菌、毒、败血症)选用神经阻滞疗法。 2.禁给皮肤或深层组织有感染者作相应部位的治疗操作。3.禁给白血病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采用神经阻滞疗法或椎管内治疗。4.禁给身体极度衰弱和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采用神经阻滞疗法。5.禁给肿瘤患者早期采用神经阻滞镇痛,以免延误病情。6.禁忌同时阻滞双侧神经节。7.禁忌给肿瘤本身发生在脊髓或椎体的患者行椎管内治疗。 二、八不 1.不勉强患者作治疗。2.不给患者交待清楚不操作。3.精力不集中不操作。4.不明确诊断不治疗。5.不在疲劳时进行神经阻滞。6.不轻易采取神经破坏疗法。7.条件不具备,不追求高难度技术操作。8.急救措施不落实不操作。 三、十四要 1.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医疗技术。2.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防差错事故,安全第一。3.业务操作技术上遇有疑难问题或异常情况时绝不可回避,勉强操作,要及时报告上级医师以便妥善处理。4.要选用无创、微创、轻创、重创的治疗原则,尽力提高疗效,减少病员痛苦。5.要选用简单有效的处方组合。6.要熟悉常用局麻药的剂量、浓度、比重和复合剂的药理作用。8.根据病情要选用你最熟练的操作技术予以治疗,

康复科病历书写规范.10

康复科病历书写规范 一、住院记录书写要求: 1.入院记录是住院病历的缩影,要求原则上与住院病历要求相同,能反应疾病的全貌,但内容要重点突出,简名扼要。 2.入院记录由住院医师或进修医师书写,应在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 3.对住院病历中与本病无关的资料可适当简化,但与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关的阳性及阴性资料必须具备。 二、再次入院病历和再次入院记录的书写要求: 1.因旧病复发而再次住院的病人,由住院医师、实习医师书写再次入院病历,住院医师书写再次入院记录。 2.因新发疾病而再次入院,不能写再次入院病历和记录,应按住院病历及入院记录的要求几格式书写,将过去的住院诊断列入既往史中。 3.书写再次入院记录时,应将过去病历摘要以及上次出院后至本次入院前的病情与治疗经过,详细记录于病历中。对既往史及家族史等可从略,有新情况应加以补充。 4.再次入院病历和再次入院记录的书写内容及格式同住院病历和入院记录。 三、表格式病历书写要求: 1.表格式病历必须包含有住院病历要求的全部内容。 2.表格式病历由住院医师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师填写。 3.表格式病历入院记录内容同住院病历记录的内容。 四、康复住院病历书写要求: 康复住院病历是为有功能障碍,需要全面康复的住院者而设计的具有专科特点的病历,原则上与住院病历相同,但康复住院病历书写应突出以下特点和要求: 1.以病人为中心,重视疾病所引起的功能障碍,在病历上应反映出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患者对功能障碍的适应情况,确定需解决的问题,明确康复目标,拟订康复计划。 2.侧重功能评估,要对运动、感觉、言语、心理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功能作出详细的评估,重视残存的功能,估计康复的潜力,拟定功能康复的重点。 3.康复住院病历可分为综合性康复病历和分科性康复病历。 4.综合性康复病历由康复医师书写,内容有主诉、病史、体格检查、化验检查、特殊检查、综合功能评估、病历小结、诊断、诊疗计划等。医师签全名。 5.分科性康复病历由专科治疗师书写,内容有病情摘要、专科体检、专科功能评估、诊断、现存问题、康复目标、治疗计划、治疗小结及治疗记录,治疗师签全明。 五、病历中其他记录的书写要求: 1.病程记录:入院后的首次病程记录在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由住院医师或值班医师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应包括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诊断依据、初步诊疗计划、观察重危病人病情变化要注意的事项。病程记录应包括病情变化(症状、体征),上级医师和科室内对病情的分析及诊疗意见,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结果的分析和判断,特殊治疗的效果和反应,重要医嘱的更改和理由,各种会诊意见,对原诊断的修改和新诊断确立的依据,病程记录由经治医师记录。一般病人每1~2天记录一次,慢性病人可3天记录一次,康复病人一般可每周记录一次,重危病人或病情突然恶化者应随时记录。 2.治疗记录:入院后的首次治疗记录在病人入院首次治疗后24小时内由评价治疗师完成,首次治疗记录包括病情摘要、专科体检、专科功能评估、诊断、现存问题、治疗计划。治疗记录应包括治疗效果的观察,疗程的进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会诊、交接班、评价会、转科均应记录。治疗记录由经治疗是记录,一般病人可每周记录一次,会诊、交接班、评价

呼吸内科常见五种疾病诊疗规范标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定义: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 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能诊断为COPD。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1)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 (2)咳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常有脓性痰。 (3)气短或呼吸困难:这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 (4)喘息和胸闷: (5)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 2.病史特征(危险因素和诱因): (1)吸烟史:多有长期较大量吸烟史。 (2)职业性或环境有害物质接触史:如较长期粉尘、烟雾、有害颗粒或有害气体接触史。 (3)家族史:COPD有家族聚集倾向。 (4)发病年龄及好发季节:多于中年以后发病,症状好发于秋冬寒冷季节; 3.体征:COPD早期体征可不明显。 (1)视诊及触诊:胸部过度膨胀、前后径增大、剑突下胸骨下角(腹上角)增宽及腹部膨凸等;呼吸困难加重时常采取前倾坐位;低氧血症者可出现黏膜及皮肤紫绀, (2)叩诊:由于肺过度充气使心浊音界缩小,肺肝界降低,肺叩诊可呈过度清音。 (3)听诊:两肺呼吸音可减低,呼气相延长,平静呼吸时可闻干性啰音,两肺底或其他肺野可闻湿啰音;心音遥远,剑突部心音较清晰响亮。 三、实验室检查: 1.肺功能检查: 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者,可确定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是判断气流受限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2.胸部X线检查: X线检查对确定肺部并发症及与其他疾病(如肺间质纤维化、肺结核等)鉴别有重要意义。主要X线征为肺过度充气:肺容积增大,胸腔前后径增长,肋骨走向变平,肺野透亮度增高,横膈位置低平,心脏悬垂狭长,肺门血管纹理呈残根状,肺野外周血管纹理纤细稀少等,有时可见肺大疱形

疼痛科治疗室制度

疼痛科治疗室工作制度 一、进入治疗室的工作人员要衣帽整齐并戴口罩,非工作员禁止入内。 二、治疗室的陈设要简单整齐,不得存放私人物品。 三、小药柜内常备药如内服药、注射药、外用药、清毒药、剧毒药等要分别保管,标签要清楚,并有黑、红、蓝、黄、白区别,以免误用。 四、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要严格区分放置。无菌物品必须注明无菌日期,超过规定无菌时间者(高压灭菌消毒夏天1周、冬天2周),应重新消毒。 五、无菌持物钳浸泡液,每周更换两次,做到一瓶一钳。 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用过的注射器及一次性材料要随手清理、浸泡和清点收存,每日同供应室对换。 七、毒、麻、剧药和贵重药要有专人加锁保管,要认真交接班,做到不丢失、不损坏。 八、器械、物品要摆放整齐,要定量、定向、定位,及时请领,上报损耗,严格交接手续。 九、经常保持室内清洁,每日定时空气消毒(紫外线每日一次,每周进行乳酸熏蒸一次,每月作空气培养一次),并认真作好消毒登记工作。 十、每位病员治疗前,施术者都应向其家属交待清楚病情,治疗术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认真填写施术同意书,患者同意家属签字后方可施术,并于术前作好登记工作。

十一、室内无菌容器每周高压消毒一次,用过的注射药液、生理盐水必须注明打开时间。 十二、施术前认真实行三查七对制度,不得违犯。 十三、如遇病员有治疗失当或严重反应时,施术者应认真观察处理,直至病员恢复至正常状态时才可让病员离院。 十四、按医院要求定期进行必要物体表面细菌培养,如:消毒液、空气、棉签、手套等,以保证无菌工作质量。 十五、使用过的一次性卫生材料(含注射器、针头帽、穿刺包等)医用垃圾要入袋分类管理,以便妥善处理。 疼痛科治疗室查对制度 一、注射治疗前必须严格三查七对制度 1.三查:治疗前查、治疗中查、治疗后查。 2.七对:对床号,对姓名,对性别,对年龄,对诊断,对手术名称及部位。 二、备药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数量、种类、生产日期,注意有无变质、沉淀、混浊、絮状物、安瓶有无裂痕破损、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不得使用。 三、摆好药品必须经过认真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四、易致敏的药物给药前应询问病员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及贵重药品时,要经过反复核对才可使用,用后保留安瓶,以便查对。使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五、发药、注射时,病人如提出疑问,应及时查清方可执行。

理疗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规范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检查程序] 1、问诊。仔细询问患者病史、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既往病史、职业等。是否有不良习惯。 2、望诊。患者表情是否痛苦,颈部能否正常活动。颈部有无皮肤损伤,有无红肿。 3、查体。 (1)触诊。颈椎棘突是否偏歪,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有无压痛,是否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有无减弱或肌肉萎缩。 (2)颈部活动度。颈部是否僵直,前曲、后伸、左右侧弯、旋转是否受限。 (3)神经支配区感觉情况、腱反射、肌力,常规检查试验,如臂丛牵拉试 验、压顶试验是否阳性。病理反射是否引出,如霍夫曼氏征。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有无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是否改变,椎间隙是否变窄,有无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有无椎间孔变小。CT MRI有无阳性提示。 [诊断依据]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姿势不良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僵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

状硬结,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C型侧弯,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 MRI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证候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红,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分型] 1、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性颈椎病,是指具有头、颈、肩臂疼痛和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间不稳和轻度增生等变化。此型临床上极为常见,是最早期的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区别在于没有手指串麻、肌肉萎缩等神经根刺激和压迫症状,有时二者不易截然分开。由于症状较轻,往往重视不够,以致反复发作时病情加重,不少反复落枕的病人多属于此型。 鉴别诊断 应与落枕颈部扭伤等进行鉴别。 2、神经根型颈椎病:以神经根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 (1)多数在30岁以上发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阜宁县罗桥镇卫生院中医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医药政策及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业、文明行医。 2. 设立中医管理科,建立中医科,开设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中医药管理工作。 3. 建立中医工作台帐,健全中医药工作制度。中医工作年初有计划,工作有记录,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 4. 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诊疗方法,以及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适宜技术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 5. 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定期组织中医药业务学习,做好中医药人员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6. 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定期开展中医药医疗质量与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的检查与评审,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 8.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做好中医药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 9. 承担村卫生站的中医药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指导乡村中医药人员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

10. 继承并整理名老中医药师学术经验,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及独特疗法加以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中医管理科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及国家、省、市制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和法规。 2.拟定本单位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发展计划,制定和完善中医药工作制度、职责和医疗服务规范。 3.指导、监督医院及村(社)卫生站中医药工作,定期开展医疗、护理、药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督查。 4. 制定本单位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组织中医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临床岗位培训和师承工作; 5. 倡议中医“治未病”理念,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6. 组织指导医院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7. 积极参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实施中医药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 8. 推行中医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负责中医、中药人员考试、登记、注册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