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概况

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概况
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概况

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概况

痛经是月经期妇女常见的病症,多指在月经期到来之前或之后1周左右时间内,患者出现小腹疼痛或者腰骶部疼痛,症状严重时还会伴有恶心呕吐、手足阙冷、大汗淋漓甚至昏厥等情况,严重影响经期患者的生活及工作。痛经在中医属于“经行腹痛”的范畴。痛经有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之分,本文作者主要探讨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1]。原发性痛经患者不存在生殖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多见于14~25岁青春期少女。近年来,中医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佳的效果。十几年来在妇科原发性痛经患者的治疗中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综述如下。

[Abstract] Collected information about researches related to primary dysmenorrhea in recent years.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various external treatment methods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including acupoint catgut embedding,acupuncture,moxibustion,foot bath,acupoint application,aeupoint injection,massage and other methods.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simple and convenient,has significant effect,and has been recognized and accepted by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This article will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 the external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Primary dysmenorrhea;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view

1 中药治疗

陈冬梅等[1]采用姜黄温经颗粒治疗80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对照组采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药用姜黄10g、阿胶6g、当归10g、川芎6g、麦冬10 g、半夏6g、吴茱萸6g、肉桂6g、党参10g、甘草6g、桂枝6g。日1剂,免煎颗粒,开水200mL冲,分早晚2次饭后0.5h温服,于经前7天始服用,10天为1疗程。结论:姜黄温经颗粒可以缓解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的疼痛,效果较好。

2 中药结合艾灸、耳穴贴压

郭焱等[2]主要研究少腹逐瘀汤联合耳穴压豆在3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中的应用,文中将所选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根据具体病情对该主方给予加减。其耳穴压豆的具体方法,主要是在子宫、内分泌、交感、神门、卵巢、盆腔、肝等耳穴处贴压,每日按压3~5次。该研究结果显示3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为97.05%,治疗有效。王秀霞等[3]以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达68.8%,与对照组比较有效率明显较高。且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PGE2水平,结果显示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治疗患者的PGE2水平明显下降。少腹逐瘀汤的组方多为温通之品。赵晶等[4]先取耳穴子宫、內生殖器、内分泌、神门、皮质下、肝、脾、肾等,行王不留行子或磁珠贴压耳穴,后用梅花针叩刺三阴交(双)、关元、气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8, 7(6), 364-370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f210637623.html,/journal/t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210637623.html,/10.12677/tcm.2018.76061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Lei Lei1, Xin Deng1, Yao Zheng1, Yan Li1, Yongfeng Zhou2, Yongshen Ren1*, Ping Zhang2* 1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2Center for Integrative Medicine, 302th Military Hospital of China, Beijing Received: Nov. 2nd, 2018; accepted: Nov. 14th, 2018; published: Nov. 21st, 2018 Abstract Dysmenorrhe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gynecological disease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primary dysmenorrhea and secondary dysmenorrhea. Most dysmenorrhea patients are primary dysmenorrhea, and their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re very complicate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is prone to drug resistance and adverse reaction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has a unique advantag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and the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Keywords Primary Dysmenorrhe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view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雷蕾1,邓鑫1,郑尧1,李燕1,周永峰2,任永申1*,张萍2* 1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湖北武汉 2解放军第302医院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北京 收稿日期:2018年11月2日;录用日期:2018年11月14日;发布日期:2018年11月21日 摘要 痛经是十分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大类。大多数痛经患者为原发性痛*通讯作者。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

痛经指女性月经期前后或在经期时,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痉挛性疼痛、痛引腰骶、痛剧昏厥,影响日常生活者。其中经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发生器质性异常者,称为原发性痛经。亦谓之功能性痛经。痛经大多出现于月经来潮或在阴道出血前数小时,常出现小腹部痉挛性绞痛,历时数小时,在剧烈腹痛发作后,转为中等度阵发性疼痛,约持续12~24小时。血外流畅通后逐渐消失,亦偶有需卧床2~3天者。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重者可放射至腰骶部或股内前侧。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头痛、疲乏感,严重时可面色苍白,手足厥冷,一时晕厥,片刻可缓。原发性痛经是青春期少女最常见的妇科疾患之一,多在初潮后6~12个月发病,发病率达30%一50%,其中大约15%左右的患者由于月经的疼痛,难以正常学习和生活且极大地影响了其情绪,因而诊治原发性痛经对改善青春期女性个体健康,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对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等已有较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进展,现予以简要综述。 一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理 (一)、现代医学发病机制近年来根据细胞和分子水平调节肌肉收缩机能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原发性痛经的关键是子宫肌反应性过高、激发子宫肌层缺血导致的疼痛。常常由子宫位置异常(如过度屈曲)、精神神经因素、内分泌因素(前列腺素,催产素,加压素等)、遗传因素、钙离子、镁离子等因素引起。女性特别是在青春期由于卵巢功能尚不健全,生理变化很大,思想情绪常不稳定等内在或外来的应激使痛阈降低,思想焦虑,易受惊吓、思虑过多、难以自制以及生化代谢物质均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盆腔疼痛纤维。此外疼痛也与运动及饮食习惯等有密切联系。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关于原发性痛经的最早记载归纳总结出虚、实、虚实夹杂等不同的病因病机和痛经的辨证要点。其中病因病机大致可分为气滞血瘀、风寒湿乘、气血虚弱、肝肾亏损4种,主要体现于有所“不通”。不论是哪种病因,均可产生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失调,“不通则痛”。女性初行经摄生不慎,保健意识淡漠,生活调适能力不足,尤其是经期保健大多不够重视,再加。肾气相对不足,一旦经期感寒淋雨,贪凉饮冷或居处寒冷之地,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以致寒凝经血,血行失畅,产生痛经。通过临床观察,此病因在青春期痛经病人中占90%以上,通过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治疗多取得明显治疗效果。青年女子又由于学习紧张、考试精神负担,常招致心情压抑,加上月经初潮,心理不适,加重情绪之烦恼,或抑郁或易怒,均致气机郁滞,血行不畅,冲任气血运行受阻,经血难以正常下泻而生痛。 二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 (一)、现代医学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是最常用的一线药物。根据不同报道,大约有64%~100%的患者服用此类药物后主观症状减轻。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还氧化酶而减少PG(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从而缓解PG引起的子宫痉挛性收缩,与其他解痉止痛药联合运用可增强止痛效果。如芬必得、阿司匹林、氟甲灭酸、消炎痛等,有效率30%~80%,但可发生副作用,以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为主,青春期少女不可依赖此类药物。 (二)、中医治疗:中医学对青春期痛经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认为其发病多由瘀阻而致,治疗以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世纪本草暖宫贴运用活血化瘀的药如肉桂、附子、小茴香等具有温经通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经清洗、粉碎、提取、浓缩等工艺制成。对女性宫寒痛经、带下清稀、腰腹冷痛、月经量少、肾阳虚衰、畏寒肢冷、手足冰凉等疗效显著。中医学依据疼痛的时间、性质,并结合行经时月经的特点、患者的体质辨证施治。主要是从三方面人手:补肾气,驱寒邪,化淤滞。临证中以上三点联合应用,三位一体进行治疗,体现着标本兼治原则,不但使青春期痛经的治疗更加完善,还能消除其它伴随的月经失调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中医药在治疗痛经疼痛的同时,还可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前列腺素,改善子宫微循环。这揭示了其在痛经的症状改善及远期疗效方面明显的

中医4个痛经应急穴位,女生一定要知道哦

中医4个痛经应急穴位,女生一定要知道哦 不少女性或多或少的经历过痛经,中医介绍,用药止痛,不如按摩下面几个穴位来缓解痛经。以下介绍了四个缓解痛经的穴位,经前按摩穴位,可帮你有效缓解痛经,而且还有预防痛经的效果。 子宫穴: 位置:子宫穴位于下腹部,脐下一横掌处(脐下4寸)正中。左右旁开四横指(旁开正中线3寸)的距离各有一点即是此穴。 点揉子宫穴,刺激子宫穴是直接针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手法,疗效显著,具有活血化淤、理气止痛的作用。 按摩方法: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住两旁子宫穴,稍加压力,缓缓点揉,以酸胀为度,操作5分钟,以腹腔内有热感为最佳。 三阴交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按揉三阴交,具有交通心肾,引火下行的作用,对所有妇科疾病

疼痛均有缓解作用。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三阴交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三阴交1分钟。 血海穴: 位置: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就是血海穴。 揉按血海穴,具有引血归经,治疗血分诸病的作用,按压血海穴能够缓解月经期的小腹疼痛。 按摩方法:两个大拇指重叠按压这个穴位,痛经的时候通常左腿也会一起痛,多刺激左腿。要是在腰上放一个暖水袋效果会更好。 太冲穴: 位置:脚大趾与第二趾之间。 揉太冲,具有明显疏肝止痛的作用,不仅可以治疗痛经,还可以治疗其他妇科疾病。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 小提示:自我按摩缓解痛经法,一般多在经前5~7天开始,月经来潮后停止,待下次月经来潮前再施手法治疗。按摩的目的是引血下行,因此治疗须在经前当下腹部、腰骶部出现疼痛时操作。如手法得当,可使经期提前1~2天,随着经血排出,疼痛也会随之消失或减轻。

治疗各种痛经的中药方

女性朋友深知痛经发作时痛苦不堪的滋味,其实中医有很多秘方,可以彻底解决痛经。治疗痛经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判断。 1、经行胁痛痛经情况是行经时两胁作痛,甚至胁内有块,疼痛不已,经血紫暗,当理气活血化瘀。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取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各15g,元胡5g,沉香10g ,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行经前5日开始服用,行经时停服。 2、经行关节痛痛经情况是行经时周身骨节疼痛。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药用乌药、川芎、白芷、陈皮、枳壳各10g,干姜、甘草各7g,僵虫、麻黄各6g,生姜3片,葱白1茎,水煎温服,每日1剂,连服6剂。 3、经前腹痛痛经情况是经前腹痛多系寒凝血滞,常表现为少腹冷痛异常,宜服温里活血化瘀方剂。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取当归尾、川芎、赤芍、丹皮、制香附各12g,元胡5g ,生地10g,红花、桃仁各4g,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行经前7日开始服用,行经时停服。 4、经后腹痛痛经情况是行经之后腹痛多是血虚夹滞所致,宜补虚通滞。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药用党参、白术、醋香附、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各12g,炙甘草8g,木香3g,青皮10g,生姜2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博粹堂中医辩证三期治月经不调 一、经前调气:气顺血和、症状自消很多女性在行经之前,自觉心烦易怒、乳房胀痛,这是气行不畅,肝郁气滞的典型症状。情志不舒,肝气不顺,经欲行而瘀滞,则乳房胀痛。故以调气为先,在月经来之前的一周以中药汤剂配“经灵散”调理,气血顺和,症状则缓解。 二、经期调血:调和脾胃:引血归经治血先治脾。脾主生化,脾胃一旦虚弱了,生化之源匮乏,血液来源不足,就会血海空虚,引起月经不调。一般来讲,月经期间不服药。但是痛经、血滞、有崩漏症的必须遵循“急者治标、缓者治本”原则。脾气虚则血不固,就会出现月经淋漓不断、逾期不净、崩漏等。故补气健脾,引血归经。 三、经后调补:滋养肝肾,补气养血调经肝为先。经后失血,气血较虚,要适时而补。肝藏血,女以血为本,肾藏精,是孕育之根。因此,治疗月经不调,要以滋补肝肾、补气养血为本。月经调理正常了,可根据体质调配一些养生膏方,如十全十美膏、暖宫调经膏等,健脾固本,补气养血,促进健康。

原发性痛经 病理

原发性痛经 【Dysmenorrhea Dysmenorrhoea N94.6】 【别名】 功能性痛经 【概述】 乐杰:《妇产科学第六版》痛经为妇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程度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者。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后者是指盆腔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痛经。 张向宁:《医师速查丛书妇产科速查》凡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程度较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者称为痛经。 徐增祥:《现代妇产科治疗学》原发性痛经是青春期妇女中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发生率介于30%~50%。约有10%左右的病人,疼痛难于忍受,每月有1~3d或更长时间不能正常工作、生活,必须接受治疗。原发性痛经常在分娩后自行消失,或在婚后随年龄增长逐渐消失。 【病因】 乐杰:《妇产科学第六版》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含量增高有关。研究表明痛经患者子宫内膜和月经血中PGF2α和PGE2含量较正常妇女明显升高,尤其是PGF2α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因素。PGF2α和PGE2是花生四烯酸脂肪酸的衍生物,在月经周期中,分泌期子宫内膜PG浓度较增生期内膜为高。月经期由于溶酶体不稳定,释放各种溶解酶而破坏细胞膜,使子宫内膜细胞溶解,释放PGF2α和PGE2。PGF2α及PGE2含量增高,尤其PGF2α含量更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甚至痉挛性收缩而出现痛经。另外,痛经也与子宫平滑肌不协调收缩,造成子宫供血不足,导致厌氧代谢物积贮,刺激疼痛神经元有关。原发性痛经的发生还受精神、神经因素影响,疼痛的主观感受也与个体痛阈有关。无排卵性子宫内膜因无孕酮刺激,所含PG浓度甚低,一般不发生痛经。 徐增祥:《现代妇产科治疗学》原发性痛经一般均认为应归咎于以下几种原因:内膜管型脱落(膜性痛经)、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颈管狭窄、子宫收缩异常、不良体姿及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及精神因素等。 【发病机制】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总结近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文献,从内治与外治方面对其进行总结、阐述。结果详察病因,谨守病机,辨证论治,不论采用内治法还是外治法均能取得满意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肯定。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内治法;外治法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是指女性在月经前后或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痛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无盆腔器质性病变者[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20%~90%[],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妇女痛经发生率为%[4],其中原发性者占%[5],主要发生群体为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或未育的年轻妇女,是影响妇女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常见原因。西药对本病主要给予镇痛、抑制排卵或抑制宫缩甚或手术治

疗,副作用较大;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的优势,概述如下。 1 内治法 辨证论治 古方化裁王萍等[6]认为痛经的基本病机为瘀结胞宫,经血流通阻碍,以致“不通则痛”,故治疗以通为主。经前5 d开始用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持续7 d,5个月为1个疗程。药用:当归15 g,川芎15 g,香附15 g,延胡索10 g,白芍10 g,蒲黄10 g,熟地黄12 g,五灵脂10 g;偏气滞血瘀加桃仁6 g,红花6 g,乌药6 g,木香3 g,泽兰10 g;偏寒湿凝滞者加炮姜6 g,肉桂6 g,小茴香6 g,没药6 g,茯苓12 g;偏阳虚内寒者加吴茱萸6 g,党参6 g,桂枝6 g,附子6 g,艾叶3 g;偏气虚血弱加黄芪15 g,党参15 g,白芍10 g,炙甘草10 g,茯苓10 g;肝肾虚损加杜仲10 g,续断6 g,巴戟天10 g。结果:总有效率为98%。齐津丽[7]治疗60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予以温经汤加减(桂枝6 g,吴茱萸6 g,川芎6 g,炮姜

2005SOGC+原发性痛经诊疗共识指南

Primary Dysmenorrhea Consensus Guideline Abstract Methods:Members of this consensus group were selected based on individual expertise to represent a range of practical and academic experience both in terms of location in Canada and type of practice,as well as subspecialty expertise along with general gynaecology backgrounds.The consensus group reviewed all available evidence through the English and French medical literature and available data from a survey of Canadian women. Recommendations were established as consensus statements. The final document was reviewed and approved by the Executive and Council of the SOGC. Results:This document provides a summary of up-to-date evidence regarding the diagnosis,investigations,and medical and surgical management of dysmenorrhea.The resulting recommendations may be adapted by individual health care workers when serving women who suffer from this condition. Conclusions:Dysmenorrhea is an extremely common and sometimes debilitating condition for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involving a combination of lifestyle, medications,and allied health services should be used to limit the impact of this condition 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n some circumstances,surgery is required to offer the desired relief. Outcomes:This guideline discusses the various options in managing dysmenorrhea.Patient information materials may be derived from these guidelines in order to educate women in terms of their options and possible risks and benefits of various treatment strategies.Women who find an acceptable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this condition may benefit from an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Evidence:MEDLINE and Cochrane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for articles in English and French on subjects related to primary dysmenorrhea,menstrual pain and pelvic pain from January1990 to December2004in order to prepare a Canadian consensus 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Values:The quality of evidence is rated using the criteria described in the Report of the Canadian Task Force on the Periodic Health Examination.Recommendations for practice are ranked according to this method. Sponsors:The development of this consensus guideline was supported by unrestricted educational grants from Pfizer Canada Inc.,Janssen-Ortho,Wyeth,Organon Canada Ltd.,and Berlex Canada Inc. Recommendations Section3:Diagnosis/Differential Diagnosis/Investigations 1.In adolescents experiencing dysmenorrhea in the first6months from the start of menarche,and when an anovulatory patient complains of dysmenorrhea,the diagnosis of obstructing malformation of the genital tract should be considered.(III-A) 2.The diagnosis of secondary dysmenorrhea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symptoms appear after many years of painless menses. (III-A) 3.In view of the high prevalence of dysmenorrhea,and evidence that many women do not seek medical attention for this problem,health care providers should include specific questions regarding menstrual pain when obtaining a woman?'s medical history.(III-B) 4.In an adolescent who has never been sexually active and has a typical history of mild to moderate dysmenorrhea,a pelvic examination is not necessary.(III-D) 5.A pelvic examination is indicated in all patients not responding to conventional therapy of dysmenorrhea or when an organic pathology is suspected.(III-B) Section4:Non-medicinal Therapeutic Options 1.Unlike low-frequency TENS,high-frequency TENS provides more effective dysmenorrhea pain relief compared with placebo. High-frequency TENS may be considered as a supplementary treatment in women unable to tolerate medication.(II-B) 2.Women who inquire about alternatives to relieve dysmenorrhea, may be instructed that,at the present time,there is limited evidence that acupuncture may be of benefit(II-B),there is no evidence to support spinal manipulation a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II-D),and there is limited evidence to support topical heat therapy(II-B). Section5:Medicinal Therapeutic Options 1.Women suffering from primary dysmenorrhea should be offered NSAIDs as a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the relief of pain and improved daily activity unless they have a contraindication to the use of NSAIDs.(I-A) DECEMBER JOGC DéCEMBRE2005l1117 CO-CHAIRS Guylaine Lefebvre,MD,FRCSC,Ottawa ON Odette Pinsonneault,MD,FRCSC,Sherbrooke QC CO-AUTHORS Viola Antao,MD,CCFP,MHSc,Toronto ON Amanda Black,MD,FRCSC,Ottawa ON Margaret Burnett,MD,MA,CCFP,FRCSC,Winnipeg MB Kymm Feldman,MD,CCFP,MHSc,Toronto ON Robert Lea,MD,FRCSC,Halifax NS Magali Robert,MD,FRCSC,Calgary AB No169,December2005

1.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省中医临床路径管理 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200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版)。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症史。 (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2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2009年)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发作的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表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发病;②疼痛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2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带多、色白。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烦躁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弦涩。 3.湿热瘀阻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③口腻纳呆;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 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天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 舌脉:舌质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或沉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药免煎颗粒或中成药 1.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干、肉桂、小茴香、当归、川芎、赤芍、生蒲黄、没药、延胡索等。 中成药:痛经宝颗粒、少腹逐瘀胶囊(颗粒)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乌药、香附、枳壳、延胡索、丹皮、甘草等。 ②痛经宁(省中医院经验方)加减。制香附、当归、白芍、三七粉、川芎、黄、乌药、延胡索、郁金、红花、五灵脂、莪术、徐长卿等。 中成药:丹莪妇康煎膏、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等。 3.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生地、牡丹皮、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莪术、延胡索、香附、白芍、败酱草、薏苡仁等。 中成药:花红片(胶囊)、妇科千金片(胶囊)等。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有哪些,很多女性非常关注这类问题,因为痛经问题,不是存在于个别女性的身上,而是有很大一部分年轻女性被痛经所困扰。下面具体介绍一下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临床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疼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周期、量、色、质以及兼证、舌苔、脉象而辨别寒热虚实。 气滞血瘀经前1~2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为治则,膈下逐瘀汤加味,当归、赤芍、刘寄奴、牛膝各15克,川芎、桃仁、红花、延胡索、五灵脂、乌药、香附各12克,枳壳、丹皮各9克,甘草6克,丹参30克。 寒湿凝滞经前、经期小腹冷痛,按之痛甚,得热痛减,月经量少,色暗有块,畏寒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紧。治则为温经化瘀、散寒利湿,少腹逐瘀汤加味,小茴香、干姜、肉桂各6克,延胡索、川芎、苍术各9克,没药、赤芍、蒲黄、五灵脂、乌药、吴茱萸各12克,当归、茯苓各15克。 气血虚弱经后1~2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阴部下坠,痛而喜按喜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面色少华,食少便溏,舌质淡,脉沉弱。以益气补血止痛为治则,圣愈汤加减,人参(先煎)、当归、熟地、鸡血藤各15克,黄芪30克,川芎、香附、延胡索、炙甘草各9克,白芍18克,红花12克。 肝肾亏损经后1~2日小腹疼痛,腰骶疼痛酸胀,经色暗淡而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或潮热,脉细弱,舌苔薄白或薄黄。以益肾养肝止痛为治则,调肝汤加味,当归、山茱萸、阿胶(烊化)、山药、香附各12克,白芍、巴戟天、熟地各15克,甘草6克,枸杞子30克,丹皮9克。 以上各型应根据兼证不同加减用药。 中医治疗痛经方法有:针灸、推拿、按摩、磁疗、膏药、食疗等法,一些中成药也可以治疗痛经。 1、针灸治疗:痛经发作时,针(或灸)主穴:气海、合谷、三阴交;配穴:关元、子宫、

复方氨基比林及山莨菪碱治疗原发性痛经63例

复方氨基比林及山莨菪碱治疗原发性痛经63例 发表时间:2012-07-02T17:11:32.2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罗伟雄陈晓聪朱文崇韩翠萍梁燕林城标[导读] 可见,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关键在于降低前列腺素(PG2a及PGE2)的含量及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 罗伟雄陈晓聪朱文崇韩翠萍梁燕林城标(华南农业大学医院内科广东广州 510642) 【摘要】目的介绍复方氨基比林联合山莨菪碱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良好效果。方法明确原发性痛经患者诊断后给予肌注复方氨基比林2ml及口服山莨菪碱片10mg后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判断疗效。结果两药联合使用临床效果显著,有效率100%。结论复方氨基比林及山莨菪碱治疗原发性痛经急性期治疗效果确 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复方氨基比林山莨菪碱原发性痛经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3-0246-02 痛经为妇科常见病,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大类,原发性痛经是指无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在青少年期多见,多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系因内分泌、遗传、精神、神经等因素引起的病症[1]。发病时患者多表现为行经前后下腹部胀坠痛或伴其他不适而影响工作与生活,治疗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处理。我院2005—2009年来,急诊接诊52例原发性痛经症状较剧烈大学生患者,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排除可以引起痛经的全身或局部病变)确诊后应用肌注复方氨基比林及口服山莨菪碱片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3例痛经患者均为我校女大学生,年龄17~26岁。病史1~5年,初潮年龄13~18岁,持续时间1h~3d,均表现有下腹部疼痛。严重的痉挛性疼痛多在初潮1~3年后发生。 1.2 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大多数于月经来潮即开始腹痛。典型表现为呻吟不止,痛苦面容,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恶心呕吐,甚至晕厥。疼痛常为阵发性绞痛,部位多在下腹部,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或股前内侧。对患者确诊后立即给予复方氨基比林针剂2 mL臀部肌肉注射。同时口服山莨菪碱片10mg。 1.3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用药后30 min 内痛经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用药后 30 min 症状逐渐减轻至消失。无效:用药后患者原有症状无改变[2]。 2 结果 2.1 复方氨基比林肌注联合口服山莨菪碱片治疗原发性痛经显效 45例,占 71.43%;有效 18 例,占 28.57%;无效 0例,占 0%。 2.2 不良反应:暂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16例患者有轻度口干,占25.40%;8例患者少许心悸,占12.70%;7例患者面部潮红,占11.11%,均可耐受。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的病理机制主要有两方面因素: (1)子宫内膜的前列腺素上升。与生殖系统密切相关的前列腺素有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a(PGF2a)等,月经期子宫内膜和月经血中PGF2a及PGE2含量增高,PGF2a/PGE2比值升高导致子宫内膜平滑肌过强收缩或痉挛收缩而产生疼痛。痛经越严重的妇女,其经血中PGF2a水平就越高,在月经开始的最初2天症状最严重时,PGF2a水平亦达到最高峰。 [3][4]另外,月经血中的前列腺素及其代谢产物可以进入血循环,有收缩胃肠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及影响肠道的水钠吸收等作用,故可致恶心、呕吐、腹泻,甚至虚脱,这些症状也是经期常见的伴随症状 [5]。(2)在子宫螺旋动脉壁上存在PGF2a受体, PGF2a与受体结合后局部血管收缩,子宫血流量减低,肌肉缺血,子宫平滑肌不协调收缩,引起子宫内膜供血不足导致无氧代谢物积贮,刺激疼痛神经元引起疼痛。[4]可见,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关键在于降低前列腺素(PG2a及PGE2)的含量及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 复方氨基比林属于吡唑酮类解热镇痛药,能抑制下视丘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而起镇痛作用,同时还能抑制炎性反应局部组织中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稳定溶酶体膜,影响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而起到抗炎作用。[6]同时,复方氨基比林中含有巴比妥,具有中枢镇静作用,使用后可以消除紧张,稳定情绪。而山莨菪碱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作用与阿托品相似或稍弱。能使平滑肌明显松弛,并能解除血管痉挛(尤其是微血管),同时有镇痛作用。对内脏平滑肌具有显著的松弛作用。山莨菪碱作为迷走神经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受体的阻滞剂,能通过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而发挥抗炎作用。[7]山莨菪碱与复方氨基比林联用,起到了病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的双重作用,既解痉又可以镇痛。总的说来,山莨菪碱与复方氨基比林配伍,具有解痉、镇痛、镇静作用;治疗原发性痛经两者联用,有协同作用,疗效迅速可靠。 [8]基层医疗使用方便,不良反应轻微,价格低廉。我校女大学生比例较大,在痛经急诊尚无特效治疗的情况下,复方氨基比林肌注及联合口服山莨菪碱片用于紧急缓解其症状确实为一种价廉物美、简单易行的临床方法。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6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7. [2] 宋衍范.吲哚美辛栓用于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1,21(6):349. [3] 王芳.程慧莲.痛经的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概况[J].内蒙古中医药,2010, 105. [4] 明海霞,邱桐,苏韫,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与治疗新进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4,21(1):55. [5] 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6] 范冬梅,复方氨基比林治疗剧烈痛经80例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0年11月第31卷第31期 5564 [7] 杨宝峰,药理学.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01月 75. [8] 杨双魁,山莨菪碱复方氨基比林联合应用治疗痛经57例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0年3月第39卷第3期下半月 250.

痛经可以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

痛经可以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病人经过详细的体格检查,没有发现盆腔脏器有器质性病变的情况。相对而言,继发性痛经就是指有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发育不良、子宫的状态过于前屈或后倾、子宫颈狭窄等疾病的情况,而引起的痛经症状。 虽然痛经的原因不同,但原发和继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是基本一致的。在每次月经前 后的几天,出现下腹部的 阵发性疼痛,有时甚至可 以放射到腰部,经常还常 伴有恶心、呕吐、尿频、 便秘或腹泻的症状。严重 的时候还会有腹部剧痛, 面色苍白,手足冰冷,甚 至昏厥。一般来说,这样 的症状可以持续数小时或 1~2天,随月经的进程, 腹痛会有一定程度的缓 为什么会痛经 引起痛经的原因有很多,但引起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的原因是不同的。王大夫告诉她,女性痛经比较常见的引起原发性痛经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首先呢,女孩子月经初潮年龄的早晚与痛经发生的几率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初潮的年龄越早,发生痛经的几率越高,而且痛经发生时的疼痛程度也是更加严重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婚后的女性在痛经程度上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是吗?这是为什么啊? 这是因为除了正确而规律的做爱对身体产生的影响以外,与心理压力的减轻和缓解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结婚前有痛经的女孩子一般不必过于紧张,因为在结婚后一般都可以得到 一定程度的缓解,甚至完全消失。

我平时工作也是挺忙的,忙起来的时候简直不分昼夜,也会不会引起痛经呢?女孩子在经期过度劳累、紧张,会导致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寒冷及过敏体质也会引起内分泌紊乱,从而导致痛经的发生。 那还有一种引起痛经的情况是什么呢? 另一种就是继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是刚开始有月经初潮的时候没有痛经,而在以后逐渐开始有痛经的症状,继发性痛经的发生经常与生殖器官的炎症和病变有关,常见的原因也有好几种。 第一个原因是那些过早开始做爱,并且性伴侣过多的女性,这是引起女性生殖器官炎症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女性在经期和怀孕期间,根本不注意个人卫生,当然,就不可避免的引起了身体器官的炎症,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中医辨证治痛经

中医辨证治痛经 摘要: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对于痛经病首先要分辨是经前痛、经后痛或经期痛,其次要弄清月经量的多与少、经色、舌苔脉像以及伴有的其他症状;疼痛时间、部位、性质、经色等可作为鉴别痛经的证型方法。通过辩证论治,中医中药在调理妇科疾病中疗效确切,患者满意。 关键词:痛经;中医;辨证 月经是妇女的正常生理现象,健康的女子一般14岁左右开始来月经,医学上称之为月经初潮,月经初潮时不应该发生疼痛,即使腹部不适也只有轻微胀痛,这属于正常现象不算是痛经。 但是有的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腹部疼痛剧烈,甚至不能忍受并伴有腰酸、乳房胀痛、精神怠倦、食欲不振等症状,重者更有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全身症状,称为痛经。 1 病因病理 祖国医学对痛经的病因有许多论述,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如张景岳《妇人规》一书中记载:“凡妇女但迂经期则必作痛或食则吐,身体困倦或发寒热者是禀气不足”,指出痛经是由于气血亏虚。《付青主女科》一书说:“妇人少有腹痛,于经后者,人以气血之虚也,谁之是肾气这涸乎。盖肾水一虚则不能涵木。肝木亢盛则气必逆故而作痛”,指出痛经是由于肾虚肝郁。《丹溪心法》记载:“临行时腰疼痛乃是气滞有血淤。”说明由于气郁或淤血可引起痛经,又云:“经将来腹中阵痛,乍作乍止者,血热气实也。”《巢氏病源》记载:“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内伤气血以致体虚,风冷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滑伯仁说:“经前脐痛绞痛如刺,寒热发作,下如黑豆汁,两尺沉涩,急此由下焦寒湿之邪博于冲任”。 总的来说,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使气血运行不畅影响月经而产生疼痛。 痛经又分虚实两类。 1.1 虚症 久病体虚弱,气血受损造成气血虚弱胞脉失养,而致痛经。 1.2 实证 (1)气滞血淤:情志失调、肝气不舒、气机不畅、气不引血、血不流通,以致冲任二脉不利经血,滞于胞宫而作痛。

原发性痛经的原因

原发性痛经的原因 月经的痛苦很有可能是原发性痛经导致的,那么,原发性痛经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告诉大家原发性痛经的原因吧! 原发性痛经的原因 1.子宫颈管狭窄 主要是月经外流受阻,引起痛经。 2.子宫发育不良 子宫发育不佳容易合并血液供应异常,造成子宫缺血、缺氧而引起痛经。 3.子宫位置异常 若妇女子宫位置极度后屈或前屈,可影响经血通畅而致痛经。 4.精神、神经因素 部分妇女对疼痛过分敏感。 5.遗传因素。 6.内分泌因素 月经期腹痛与黄体期孕酮升高有关。 7.子宫内膜以及月经血中前列腺素(PG)含量升高 前列腺素E2(PGE2)有作用于子宫肌纤维使之收缩引起痛经。痛经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前列腺素含量正常妇女明显升高。 8.子宫的过度收缩

虽然痛经患者子宫收缩压力与正常妇女基本相同(正常者压力约为4.9KPA),但子宫收缩持续时间较长,且往往不易完全放松,故发生因子宫过度收缩所致的痛经。 9.子宫不正常收缩 痛经患者常有子宫不正常收缩,因此往往导致子宫平滑肌缺血,子宫肌肉的缺血又可引起子宫肌肉的痉挛性收缩,从而产生疼痛而出现痛经。 10.妇科病 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等。子宫内放置节育器(俗称节育环)也易引起痛经。 痛经如何预防? 1、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时候心理上的压力可能会导致月经失调,精神上受挫折、压力大等负面情绪,均会造成月经失调,所以女性朋友必需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态是非常必要。 2、一般来说,来月经的时候是不可以碰冷水的,但对于月经不正常的人来说,更不应该碰冷水。 3、多吃含有铁和滋补性的食物,补充足够的铁质,以免发生缺铁性贫血,多吃乌骨鸡、羊肉、鱼子、青虾、对虾、猪羊肾脏、淡菜、黑豆、海参、胡桃仁等滋补性的食物。 4、来经前一个星期不要吃生冷的东西,对于月经正常的人来说,来经前或来经时吃生冷没什么,但对于月经不调的人是一定要注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