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再别康桥》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四再别康桥

练习与思考

一、意向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朗读全诗,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见的景物,说说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的。

参考答案:本文的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眷恋。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让人如痴如醉。

二、纵观全诗,是人的情感是起伏变化的。有感情的诵读全诗,说说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参考答案:诗的开始写诗人作别母校的万千离愁,随后描写康河的美景令诗人无限向往和陶醉,再写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恣意放歌,物我两忘,将全诗推向高潮,这时突然以一个“沉默”将离别的伤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最后以一种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的姿态,抒发了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和深深眷恋。

三、查找、阅读徐志摩的《康桥再会吧》《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等诗歌,进一步体会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

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一、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既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劝慰。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

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皆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着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 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 2、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再别康桥》是诗人1928年第三次漫游欧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时所作的,所以这个题目中有一个再字;那么,从这个别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啊?离别(学生答)对,它是一首离别诗。 1.正音,正字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笙箫(xiāo) 载①zǎi 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 2.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朗读时语调要柔和、舒缓。 五、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 一、导标明学(见上) 二、导入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 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形近字讲解一下) 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 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四、导问助学 1、把古人的离别诗和本诗比较一下,在送别对象上有何不同? 明确: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自然景物。 好处:诗人好似不食人间烟火,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诗人与康桥里的哪些景物作别?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笙箫、夏虫等。 诗人对康桥的一草一木、一波一潭都是有着特殊情感的,而这些日常所见的景一旦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诗歌中常常提到的意象便产生了。 3、品读诗歌,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描写这些意象来表达他的情感的?又传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并试着把你体会出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之中。(小组为单位,选取意象,可从关键词语、修辞、意境等方面入手)

再别康桥教案课件

再别康桥教案课件 再别康桥教案课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再别康桥 一、导入新课:1、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 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为了追求生 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这 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 不羁,而是遵守规则。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 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泰坦尼克号上的 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 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比如我希望 陈文思同学以后是以自身的魅力,内在的修养去吸引别人眼球,而 不是靠大声说话引人注意。 老师补充介绍徐志摩。这个新诗坛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众情人”。 二、讲授新课 (一)朗读指导 1、现在大家先听一首歌曲。然后自己在下面读一遍。呆会儿哪 个同学给大家读一遍。 指导朗诵: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要读出音乐美,断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读,然后 体会三美。 一个同学读,另一个同学评。如此反复。 2、第一节应该怎么来断句?应该怎样来读? 3、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 而不是“我轻轻地走了”,后者更符合语法规范啊。他后面连用了 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 说明:前面讲过调整语序的作用,一个是强调,一个是音韵的需要。这里主要是强调,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诗人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再别康桥》课文全解

6.再别康桥课文全解 1.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3. 逐节讲析并评价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学年论文《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学年论文 题目:《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学院(直属系):人文学院 专业/年级/班: 汉语言文学2009级(1)班学生姓名:陈思位 学号: 20092101102 指导教师:龙瀛老师 开始时间: 2011 年 4 月 27 日 完成时间: 2011年 5 月 15 日

目录 摘要 (3) 引言 (3) 一、新诗的经典绝唱 (3) 二、《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4) (一)、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思想感情 ——轻轻柔柔康桥水,郁郁悠悠雨巷情 (4) 1、异国康河情,江南丁香结 (4) 2、梦醒悄悄是别离,寻梦悠悠有希冀 (6) (二)、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意境 (7) (三)、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意象 (8) 1、金柳新娘和丁香姑娘 (8) 2、沉默的康桥和寂寥的雨巷 (9) (四)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艺术美 (10) 1、音乐美 (10) 2、建筑美 (11) 3、绘画美 (11) 4、语言美 (11) 三、结语 (12) 四、注释 (13) 五、【参考文献】 (13)

摘要 今天,随着文化的繁荣,各种文学样式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仍然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贴近生活,涌动人们内心的澎湃血液。因此,更多的人在写诗、读诗、赏诗、论诗。这篇文章从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艺术技巧等几个重要的方面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进行比较,从而,让我们更进一步体会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出的意境、意象美,艺术技巧对新诗创作的作用。“康河情”和“丁香结”向我们展现出同一时代的两位青年诗人寻梦路和忧伤的无限柔情。 【关键词】: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艺术技巧寻梦忧伤 引言 江南出才子佳人,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的共识,佳人的柔情似水,才子的浪漫不拘,给人无限的憧憬和美的享受!江南的水土孕育出多少优秀的诗人,他们有着水一样的柔情,又有着花间月下的浪漫。风云变幻的20世纪20年代,涌现出了一批用白话文写自由新诗的开山诗人,其中,徐志摩和戴望舒是最具代表的两位。他们同时出现,像两颗耀眼的星星,划亮白话诗坛,展现?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昂扬的生命力和崭新的创作方向。几乎在同一时期,他们分别凭借《再别康桥》和《雨巷》收获了?康桥诗人?和?雨巷诗人?的美誉![1]. 让我们再次通过比较来品读他们优美而泛着淡淡忧愁的诗意,聆听他们内心深处寻梦而不遇的无奈幽怨! 一、新诗的经典绝唱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应该说是新诗的经典绝唱。这可以看成是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它们标志着新诗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标志着新诗创作巨大的生命力正在滋长。从五四到徐志摩、戴望舒时代,新诗发展短短几年,我们就出了两位最杰出的诗人,应该是新诗的骄傲,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如果不是因为政治社会的影响,我想我们的诗坛应该能出更多的徐志摩、戴望舒,能够出更多的像《再别康桥》和《雨巷》这样的经典绝唱。作为经典绝唱,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体会新诗创作在现当代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他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感受。下面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解读。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知识能力目标: 1.认知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受作者对“爱”“自由”与“美”的追求。重点与难点: 1.对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的把握; 2.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检查,正音正字: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 载①zǎi一年半载记载登载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下载斑斓.(区别:澜、阑)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随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节奏,一起走进诗人内心。二.有关知识链接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胡适说:“他(指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读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浮藻(zǎo) 漫溯(sù) ?斑斓(lán) 笙箫(shēng) 感情:惆怅,惜别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顾小曼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导入) 二、解题: 自人类诞生以来,离别便是一把打开诗国大门的钥匙,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成为历代文人不断吟颂的对象。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赠汪伦》 《再别康桥》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三、诗人简介: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并于同年与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大、清华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大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介绍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照片) 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布尔乔亚(资产阶级)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的新诗可称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

九年级下语文导学案第6课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一)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节奏韵律从而体味思想感情。 3、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学习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节奏韵律从而体味思想感情。 (三)学习难点 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知识概览图 三、新课导引 古人云: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感伤,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四、教材精华 轻轻的 ...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 ...来; 我轻轻的 ...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段析】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品味】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既写出了诗人与康桥依依不舍的感情,又为全诗定下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段析】写披着夕照的金柳。 【品味】“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形象地表达出金色的枝条随风轻摇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 ..做一条水草! (①“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二条水草!”诗人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段析】写软泥上的青荇。 【品味】“招摇”本意是“故意夸大声势,引人注意”,通常用作贬义,而在这里是贬义词褒用,写出了水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形态。 “甘心”写出了诗人不愿离去,对康桥的依恋。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段析】描写树阴下的水潭。 【品味】“那榆阴下的一潭”指的是拜伦潭。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段析】诗人在康河泛舟寻梦。 【品味】“寻梦”这一节紧承上文的“梦”,想象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②如何理解“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品味】诗人“不能放歌”,只能是悄悄的,什么样的歌声也不能表达诗人向康桥告别时的一片深情。就连“夏虫”也体会到诗人的离别之情,而为之保持“沉默”。往日欢歌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别之情而感动了、沉默了。 夏虫 .., ..也为我沉默 沉默 ..是今晚的康桥! 【段析】诗人面对离别,选择了沉默,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③本文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选择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1928.11.6 【段析】与开头第一节遥相呼应,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答案速查 ①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由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写出这样的诗句,说明作者向往宁静安详自由的生活。②该诗句是诗人当时内心的真实流露。在诗人眼里,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似的绚丽迷人的梦,可是梦能寻吗?不能!对理想生活和感情的追求受到挫折,而又不愿让人知道。诗人悲伤、忧愁、苦闷,只好在沉默中听几声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③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

死水、再别康桥审美比较

闻一多和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的代表。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闻一多和徐志摩的《死水》和《再别康桥》则是新月诗典型的代表作。他们把新格律诗的“三美”体现得淋漓尽致。“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闻一多的《死水》在音乐美方面则体现的更为严格。《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试验”的作品。全诗每一行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三字尺在诗行中处于一个颤动的过程,即由第一句的第三个音尺到第二、三、四行的第二个音尺;隔行压韵,最后都以双音节词收尾,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感情也更加激烈。《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节奏感十分明显。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四句押相同的韵如“来”“彩”“娘”“漾”等等,造成了一种叠荡起伏的音韵美。首节和末节,回环复沓,音节和谐,在诗人有节奏有韵律的吟唱中,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愁绪也在变化、扩散开来,温文尔雅。在结构方面,《死水》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都是九个字。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建筑体。这样每一行就形成了一个长方体;而四和长方体又构成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而全诗是五个大长方体,这就是构成了一个更大长方体。从整体外形上看,结构工整、章法整饰,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这样的外形,与中国传统的律诗非常相象。《再别康桥》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但字数没有严格统一,别具风格。 绘画美方面,《再别康桥》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死水》诗中“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词汇,错彩镂金,色彩斑斓,让人产生一种眩目的视觉效果。而且作者还不满足于此,他充分运用了诗歌的语言特性,不但写了翡翠等静止的意象,而且写了青蛙的叫声这样的动的意象,动静结合使意象相互反衬,寓意由死水养活的青蛙唱起了“鲜明”的赞歌,反动派的厚颜无耻的嘴脸跃然纸上,使文字更具产生张力,画面更加活泼起来。 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两人都不同程度的推动了新格律诗的发展。但从以上对两人作品的比较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两人不同的诗风,闻一多是热烈、凝练、秾丽、严谨的,他的《死水》体现了他对帝国主义反动军阀的痛恨,多祖国人民命运深切的关注,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别康桥》则是写徐志摩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完整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文登一中毕巧玉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3、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解读: 对于现代诗歌,我们应加强诵读涵泳训练,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在诵读涵泳中通过想象,引导学生学会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恰当的赏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使学生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选自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大自然中的山水草木、虫鱼鸟兽总是拨弄着着文人或喜或悲的心弦。《再别康桥》就是一首景与情完美融合的绝唱。它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美好回忆,对眼前的无可奈

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学习这首诗歌,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赏析意象,丰富诗歌内涵,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陶冶性情,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诵读和鉴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现代诗歌接触甚少。读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准确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所以,我们上课的重点放在“诵读涵泳,读出美感”和“赏析意象,体会情感”上,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再别康桥》的语言美、韵律美。通过赏析意象,体会由这些独特意象营造的美妙意境,理解作者哀而不伤的别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意象美、情感美。 四、评价设计 1、品味语言美(教师评价) 2、赏析意象美(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3、体味情感美(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4、我爱朗诵(师生评价) 5、课后作业(自我评价) 五、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了解作者徐志摩、剑桥大学及《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了解“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及其提出的“三美主张”。 2、通过诵读涵泳和教师的指导,学会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 教学实录及点评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重庆市渝北中学校高级教师刘祖平 点评:重庆市渝北区教科所副所长、研究员余国源 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两卷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时年35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进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去感受他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多媒体展示课题和作者)师:请张君同学试读一遍好吗? 生:读(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第三节“青荇”的“荇” 应该读xìng 而不是xíng,课文注释已有说明。 师:请听录音朗诵,看看专家是怎么朗读的。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离别康桥。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图片做补充。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康桥的哪些对象一一做了道别? 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这是其构思新颖之处。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这一节写“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呢?为什么? 生:柳在“夕阳中”,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所以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 生:“金柳”有新娘色彩光泽鲜艳好看的特点。 生:“金柳”有新娘的柔美。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师:第三节写“青荇”。这一物象又寄托了诗人对康桥什么样的情感呢?模仿第二节的分析方法,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换意见。 生: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这些描写都寄托着诗人对康桥的喜爱。 生:“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招摇过市”中的“招摇”都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

再别康桥微课优质教案

再别康桥微课优质教案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从而爱上诗歌。 【教学重点】 1、在欣赏诗歌的基础上,培养写诗的观点。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脍炙人口的新诗,作者将剑桥的景色和缅怀之情融入诗中,将自己告别剑桥的淡淡愁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

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现在通泽“剑桥’,即著名的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诗歌融情入景的写法。 学习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诗歌,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的情感,生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要点 重点:朗读,体味诗歌的感情 难点:意象的运用和选择 教学设想 通过不同要求的朗读,逐步深入地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理解诗人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初读,只要求读准字音,要求很低,一步就可以到位,再读,也只要求读出节奏,对于高一的学生,这也不是难事;三读,要求读出情感,就提高了一大步,这时,再把诗人和康桥的关系介绍出来,为学生降低难度。那么,这一步也并非高不可攀。在这个基础之上,赏析诗歌的“三美”,也就水到渠成。诗歌的意象分析,是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的钥匙,没有意象,也就无所谓诗歌。因此,在这首诗中,我想抓住“柳”这一意象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深入对意象这一诗歌术语的把握,也加深对本诗的理解。适当延伸,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诗人和他的诗。挑战环节,让学生也有敢于表达的勇气和决心,超越前人,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教学过程 学习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朗读要把诗歌的情感表达出来,也需要一个过程,今天,我们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从朗读开始。 初读,读准字音

荇:xìng 藻:zǎo 溯:sù 斑斓:bān lán 笙箫:shēngxiāo 另外,还要注意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子音的区别。 朗读的第一个要求,很容易达到,第二个要求也不难。 再读,读出节奏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问题:读过之后,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明确: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三读,读出情感 朗读的第三个要求,有点难,要读出自己的情感不难,要通过我们的口读出诗人的情感,就非得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不可。 徐志摩的康桥缘

《再别康桥》教案完美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教法设想: 1、—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习兴趣。 3、一课时完成。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投影徐志摩照片) 导语:屏幕上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诗人,他面容清瘦,气质优雅,多情的眼略带些梦幻,在这文弱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善感而细腻的心。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徐志摩)对,他就是被林语堂先生称作“情才”是“奇才”的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1915年进北大学习,1918年去美国,后拜见了哲学家卢梭,去剑桥研究生院学习,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北大、清华、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发起“新月社”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对白话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24年泰戈尔访华,他主动担任翻译,并随他访日,同年,他认识了陆小曼,并与1926年结婚。他曾是北京《晨报》的副主编、《新月》诗刊的主编。1928年重访伦敦,7月在哲学家罗素家逗留一夜后,一人悄悄来到剑桥访友,可谁都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静静地等着他。11朋乘船回国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这首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 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1931年11月,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京,遇大雾,飞机出事遇难。年仅35岁。对于他的死,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康桥”就是我们现在所余的“英国剑桥大学”的简称。“康桥”是当时的译法。“剑桥”以它学术上的成就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也以自己优美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 代表作: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等。 散文集:《落叶》、《自剖》、《秋》、《巴黎的鳞爪》等。 小说散文集:《轮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