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 溶解度-知识点归纳与练习

溶液 溶解度-知识点归纳与练习
溶液 溶解度-知识点归纳与练习

会计师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提供 第一章 总论 考情分析 本章是会计基础考试中比较重要的一章,也是考生入门会计关键的一章。本章的概念较多,也比较抽象,考生对本章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对后面章节的理解和把握。考试涉及各种题型,最近三年考试平均分为 7 分。本章的学习难度较大,要求考生牢记一些基本的知识点。 第一节 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一)会计的概念 1. 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人们为了适应生产管理、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例题 · 判断题】( 2010 年)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 ) 『正确答案』√ 2. 会计信息系统论把会计的本质理解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背)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二)会计的基本特征 (背)这些专门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这是会计管理活动区别于其他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背)会计的基本职能为核算与监督。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 通过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背)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提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其他相关经济信息的目的。(背)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它反映的是资金运动情况。从内容上讲,它体现了(背)记账、算账、报账三个阶段。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实施的审查。 (背)会计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其中外部监督又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会计监督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例题 · 单选题】( 2010 年)会计监督分为( )。 A. 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B. 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C. 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 D. 国家监督和外部监督 『正确答案』 B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 的性质有关.根据物质在20℃时溶解度的大小不同,把物质的溶解性通常用易溶、可溶、 微溶、难溶等概念粗略地来描述. (2)固体的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 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在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五个要点: 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定值,但这定值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给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指出在什么温度下的溶解度才有意义. ②“在100g溶剂里”:溶剂质量有规定的值,统一为100g,但并不是100g溶液,在 未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指水. ③“饱和状态”: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的溶解达到了最大值. ④“所溶解的质量”:表明溶解度是有单位的,这个单位既不是度数(°),也不是质量分数(%),而是质量单位“g”. ⑤“在这种溶剂里”:就是说必须指明在哪种溶剂里,不能泛泛地谈溶剂.因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度是不相同的. (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温度的高低也是影响溶解度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计算 a根据:温度一定时,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与饱和溶液质量成正比.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71675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 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1)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3)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 (4)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3)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4)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能溶解的物质。 二、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 (1)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2)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3)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溶解。 课题二、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

溶液、溶解度知识点

初三化学:溶液、溶解度知识点梳理 要点梳理: 一、溶液 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是制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2)温度

3.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2)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四、结晶的方法: (1)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又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氯酸钾。

会计基础知识点汇总

会计基础 第一章 %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综合地核算与监督,并向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属于管理范畴。 %会计的基本特征: 1.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2.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 3.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4.会计的本质就是管理活动%会计的职能: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评价经营业绩,预测经济前景%基本职能:会计核算: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计算和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或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并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信息的功能。(反映职能) 5个环节:确认,计量,记录,计算,报告 3项工作:记账,算账,报账 7 种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 除事后核算,还包括事前核算(经济预测,分析和参与经济决策)事中核算会计监督: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及考评等方法,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所实施的审查,促使经济活动按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控制职能)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没有严格的会计监督,就难以保证会计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会计对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特定主体的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 %工业企业为例:资金的投入: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债权人投入的资金资金的运用(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以生产过程为核心的供应,生产,销售的循环与周转资金形态一次转变: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品资金—结算资金—货币资金资金的循环:从货币资金形态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 资金的周转:资金周而复始地循环资金的退出:偿还债务,上缴税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经法定程序减少资本%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是指应当进行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事项。%经济业务事项:各单位在日常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中的资金运动经济业务:又叫经济交易,企业与其他单位或个人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利益的交换(购买固定资产) 经济事项:企业内部发生的具有经济影响的各类事项(无形资产摊销)%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1 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会计控制的重点) 2 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资本的增减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反映经营成果,盈亏状况)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细则:(1)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的资产。 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货币资金如:银行汇票存款,信用卡存款 有价证券: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债权;如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2)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是指企业用来进行或维持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如: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自制半成品,产成品,房屋,机械设备,设施,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融资租赁的设备是企业财物;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设备不是,属于季节性或临时需要而发生的资产租赁,是一种短期租赁形式。

初三化学溶液溶解度知识点梳理

一、溶液 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是制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不 饱和溶液 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2)温度 3.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2)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四、结晶的方法: (1)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又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氯酸钾。 溶解度知识点

溶液 溶解度知识点总结

溶液溶解度知识点总结 一、溶液选择题 1.下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102030405060 NaCl35.836.036.336.637.037.3 溶解度/g KNO320.931.645.863.985.5110 据此数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会相交 B.在60℃时,KNO3的饱和溶液105g加入95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7.5%C.在20℃时,NaCl和KNO3固体各35g分别加入两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均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D.从含有少量NaCl的KNO3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KNO3晶体,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A、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在20℃~30℃温度范围内硝酸钾和氯化钠存在溶解度相同的数值,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会相交,错误; B、在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则105g的KNO3饱和溶液,含有硝酸钾55g,加入95g 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27.5%,错误;C、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NaCl 和KNO3固体各35g分别加入两只各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氯化钠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硝酸钾形成饱和溶液,正确;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很大,含有少量NaCl的KNO3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KNO3晶体,通常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错误。故选C。 点睛:掌握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以及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晶体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实验室用KClO3制氧气并回收MnO2和KCl,下列操作不规范的是( ) A.用装置甲收集氧气 B.用装置乙溶解完全反应后的固体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汇总(2020年8月整理).pdf

2013会计基础知识重点汇总 第一章总论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 内部、未来信息) 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督(质保)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于经济决策、 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4、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投入—运用—退出<偿债、交税、分配利润>) 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 人)、持续经营(核算基础)、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 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 润六大会计要素。 7、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一增一减、权益一增一减金额变华:资产权益同增、资产权益同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表依据) 收入-费用=利润(第二等式,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债表(损益表)依据)取得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发生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第二章会计核算内容与要求 1、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款项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 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备用金等;有价证券是指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2、收入是指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失, 费用是指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判断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3、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 4、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第三章会计科目与账户 1、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 2、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是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 3、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记录经济业务。 4、会计科目(账户)按反映业务详细程度分为总账和明细账。 5、按会计要素不同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 6、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及关系: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7、账户的基本结构包括账户名称(会计科目)、记录业务的日期、凭证号数、经济业务摘要、增 减金额、余额等。 8、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哪方增加,哪方减少取决于账户性质和记录的经济业务,账户余额一般在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

《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 2 (4)溶解度曲线 ℃时A的溶解度为 80g 例:(1)t 3 (2)P点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 相同 (3)N点为 t ℃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 3 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 ℃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1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7)t 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 1 ℃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 的有 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完整版)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一、溶液和乳浊液 1、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各 部分密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注意:(1)溶液的关键词:均一、稳定、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2)判断某物质是否为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①是否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②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3)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 (4)一种溶液中可以含一种或多种溶质,但只有一种溶剂。 3、溶液的组成 ①从宏观上看,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②从微观上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一地分散到溶剂分子之间。 ③溶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的量的关系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质体积+溶剂体积 4、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①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植物油的汽 油溶液中,植物油为溶质,汽油为溶剂;当溶剂为水时,水可以省略,如食 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②若固、气体与液体混合,一般习惯将液体看作为溶剂,固、气体看作溶质 ③若是由两种液体混合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④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 ?注意:a一般水溶液中不指名溶剂,如硫酸铜的溶液就是硫酸铜的水溶液,所以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为水。b、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生成物硫酸锌,而不是锌; 5. 影响因素溶解的因素有:①温度②溶质颗粒大小③搅拌 6.乳浊液 定义: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牛奶和豆浆。 基本特征:乳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静置后,两种液体会出现分层现象。 乳化剂: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如洗涤剂、洗洁精。 乳化作用:乳化剂所起的作用。 7.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时吸热的物质:氧化钙(CaO)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2SO4)

高中化学 溶解度知识点总结

\ 1 / 第2讲溶解度应用及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的溶解度 1、 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符号 为S ,单位为g )。 溶解度含义:“20℃时NaCl 的溶解度为36g”的含义:在20℃时,NaCl 在100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g 。 2、四要素: ?温度——必须指明具体的温度,溶解度才有意义。?溶剂的质量是100g 。 ?固体溶解在溶剂中,必须达到饱和状态。? 溶解度的单位通常是g 。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溶质性质、溶剂性质;(外因)温度。 4、溶解度与溶解性 在20℃下,溶解度小于0.01g ,被称为难溶(或不溶);溶解度介于0.01~1g 之间,被称为微溶;溶解度介于1~10g 之间,被称为可溶;溶解度大于10g ,被称为易溶。 5、溶解度曲线的常见试题(右图) ?t 3℃时A 的溶解度为 80g 。 ?P 点的的含义是: 在t 2℃时,A 和C 的溶解度相同 。? N 点为 t 3℃时A 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加入A 物质,降温或者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曲线上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饱和溶液,曲线以下的点代表该物质对应温度的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相当于把点向正上方移动(但是点不能被移动到图线上方),加溶剂相当于向下竖直移动,降温相当于向左水平移动,升温相当于向右水平移动。 ?t 1℃时A 、B 、C 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B >C > A 。?从A 溶液中获取A 晶体可用 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从B 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 (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取晶体。? t 2℃ 时A 、B 、C 的饱和溶液各W 克,降温到t 1℃会析出晶体的有 A 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C <B 。? 除去A 中的泥沙用 过滤 法;A 中混有少量的B ,提纯A 用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B 中混有少量的A ,提纯B 用蒸发结晶。 80 · · t 2 3N t /℃ S/g P A B C 难溶

溶液知识点总结

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常见的还有汽油,酒精 2、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里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安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旋转,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质,液体做溶剂 ●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但当其中一种 液体是水时,不管水量多与少,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4、溶液的用途 ●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比较快,有些产品的反应在溶液中进行缩短了 生产周期 ●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植物吸收的养料必须是 溶液,医疗上用的多种注射液也都是溶液。 二、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相溶的物质可以形成溶液,而不相溶的可以形成浊液。油与水不相溶,用力振荡后也只能得到乳状的液体,这种液体也不稳定,经过静置,植物油逐渐浮起来,又分为上下两层 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乳化现象:在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以后,油虽然并没有溶解在水中,但这时形成的乳浊液与却能均匀、稳定地存在而不分层,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乳浊液的稳定剂是一类表面活性剂,阻止小液滴相互凝结,洗涤剂能把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没珠,洗涤剂的作用就是乳化作用,洗涤剂是乳化剂。 三、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核算和监督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等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 作,同时,它又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2.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 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4. 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关系(老师与学生) 5. 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职能。 6. 会计对象。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对象。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资金运动 7.企业的资金在任一时点上均表现为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两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8.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 9.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 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0. 会计主体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11.我国规定,企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12. 【要点提示】记账本位币和报告货币的选用标准常用于正误甄别测试。 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13. 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已经发生和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了,也不应当作为当期 的收入、费用。 14.我国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 15.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 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1.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可比,即纵向可比;为达到此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方法时,应保证前后期一致,即使发生了会计政策的变更,也应当按规定方法进行会计口径的调整,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前后期一致。 2.同一会计期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可比,即横向可比。为了达到此要求,企业应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方法去进行会计处理 )、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16.会计要素 两个问题:会计要素的确认(定性)、会计要素的计量(定量) 17.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18. 资产的分类 资产按其流动性不同,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及习题

溶解度/g t/℃ 21m m m m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点 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 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 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 (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 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2、线 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 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 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溶解度曲线专题练习 1.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溶解度/g 度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梳理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盐酸溶质是HCl,石灰水溶质为Ca(OH)2,食盐水 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 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4、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再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①加水②升温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熟石灰的水溶液除外) 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 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 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10g, 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1g,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例:(1)t3℃时A的溶解度为80g (2)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 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A溶解度是80g 。 (7)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 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

(完整)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点,推荐文档

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例: (4)溶解度曲线 (1)t3℃时A的溶解度为80g (2)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 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 晶体。 (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7)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 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氯酸钾。

2014会计基础知识重点(最新整理版)

2014会计基础知识重点(最新整理版) 2014-05-13 10:32:59 10570 仁和会计小编整理了最新2014会计基础知识重点,会计基础知识归纳,会计基础知识重点,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参考会计基础知识重点来进行复习。 第一章总论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 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督(质保),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4、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投入—运用—退出<偿债、交税、分配利润>) 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持续经营(核算基础)、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 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 7、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一增一减、权益一增一减益同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表依据)收入-费用=利润(第二等式,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债表(损益表)依据) 取得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发生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金额变华:资产权益同增、资产权 第二章会计核算内容与要求 1、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款项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备用金等;有价证券是指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2、收入是指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失,费用是指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判断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3、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 4、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 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 重难点突破 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 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 【学习目标】 1.掌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及相互关系;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2.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要点梳理】 要点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一)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存在以下转化关系(溶质为固体): 4.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一般说来,可以向原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再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要点诠释】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1)首先要明确“一定条件”、“一定量的溶剂”。在某一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了。如室温下,100 g水中溶解31.6 g KNO3达到饱和,若升高温度或增大溶剂(水)量,原来饱和溶液就变为不饱和溶液。所以溶液饱和与否,首先必须明确“一定条件”和“一定量的溶剂”。 (2)必须明确是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对于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但是对于蔗搪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2.由于Ca(OH)2的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将Ca(OH)2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升高温度;将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降低温度。 要点二、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1.固体的溶解度:(《溶解度》二)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说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正确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需要抓住四个因素: (1)一定温度。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