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考试知识点整理题目与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考试知识点整理题目与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考试知识点整理题目与答案

环评复习题

一、单选

1.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依据是(D)

A.环境功能的不同

B.环境范围的大小

C.环境要素的不同

D.环境要素的形成

2. 首创“三同时”制度的国家是(D)

A.美国

B. 日本

C.德国

D.中国

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B)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影响分析表

D.环境影响登记表

4.环境噪声具有的特点是(C)

A.易评估性和暂时性

B.分散性和持续性

C.无形性和多发性

D.危害大和复杂性

5.首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是(A)

A.美国

B. 日本

C.德国

D.中国

6.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达标排放

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D)

A.限期治理制度

B.排污许可制度

C.浓度控制制度

D.总量控制制度

7.不属于环境概念范畴的是(C)

A.大气

B.矿藏

C.野生动物

D.自然保护区

8.环境影响报告书经(C),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

A.批准前

B.批准过程中

C.批准后

D.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后

9.下列环境因素中,不属于环境敏感区范围的是(D)

A.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

C.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办公地点

D.城市规划中的工业

企业

10.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对其主持完成的(A)承担相应责任

A.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工作的技术文件

B.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

C.环境保护调查报告

D.环境保护验收申请表

二、多选

1.复杂地形系指(ABCD)

A. 山区

B.丘陵

C.沿海

D.大中城市的城区

E.平原

2.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应根据(ABCD)筛选和确定

A.工程分析 B环境现状 C评价等级 D当地的环境要求

3.目前使用较多的水环境预测方法有(ABCD)

A 数学模式法 B物理模型法 C类比调查法 D专业判断法

4.在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时,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和下列优先顺序(ABCDE)

A.预防措施

B.最小化措施

C.减量化措施

D.修复补救措施

E.重建措施

5.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ABCDE)

A.居住区

B.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

C.文化区

D.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E.特定工业区

6.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其中III类主要适用于(AB)

A.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B.鱼虾类越冬场、泗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C.工业用水区

D.农业用水区

7.《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2类标准适用于(ABC)混杂区

A.居住

B.商业

C.工业

D.文教机关

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排入(ABC)的污水执行二级标准

A,GB3838中IV类水域。 BGB3838中V类水域

C,GB3097中三类水域D,排入未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

9.下列哪些水域(ABCD)禁止新建排污口

A. GB3838中I类水域.

B.GB3838中II类水域

C. GB3838中III类水域中划定的保护区.

D.GB3097中I类海域

1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II类标准适用于(BC)

A.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 B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C商业中心区。 D工业区、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

三、填空题

1.环境的区域性是指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

2.大气化学污染物侵入人体的途径有接触侵入、饮食侵入、呼吸侵入。

3.确定监测点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环境质量变化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4.地表水环境质量的一级评价应分别在丰水、贫水与枯水进行调查监督

5.土壤环境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农业和城市。

6.环境质量具有价值是指环境质量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之间存在着的一种客观关系。

7.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活动可分为战略层次、政策层次和技术层次三个主要层次。

8.环境的整体性是指环境的组成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9.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0.确定监测周期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环境质量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11.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的布点类型有扇形布点、网格布点、功能区布点和放射型布点。

12.土壤监测样可取表层和底层土,每个土样一般取 1 千克。

13.我国农用土壤资源评价中主要以土壤性质和肥力水平作为评价的原则和依据。

14.区域开发是人类在限定地区、限定时间、按照明确的目的对周围环境及资源条件利用的行为。

四、名词解释

1. 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等。

2.环境问题: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类周围的环境引起的环境质量下

降或者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环境影响: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导致

的环境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4.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

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

5.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

6.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水质,这种过程叫水体自净。实际上,水体自净可以看做使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转化和衰减变化的过程。

7.等标污染负荷比:为了确定污染物和污染源对环境的贡献,引入污染负荷比

○1在第j个污染源中,第i中污染物的污染负荷比:

○2在评价区内,第j个污染源的污染负荷比:

8.等标污染负荷: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的介质量,

用以评价各污染源和各污染物的相对危害程度。

其中为第j个污染源第i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

9.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物、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是国家国家按照法

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

执行各项环境法规的基本依据。

10.环境容量:自然环境或环境组成要素对污染物的承受量和负荷量,即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五、简答题(先答要点得6-7分,再进行展开得8-10分)

1.试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及其重要性。P8

(1)基本功能

①判断功能;②预测功能;③选择功能;④导向功能。

(2)重要性

①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从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整体出发,

考察建设项目的不同选址和布局对区域整体的不同影响,并进行比较和取舍,

选择最有利的方案。

②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通过对污染治理设施的技术、经济和环境论证,可以得到相对最合理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把因人类活动

而产生的环境污染活生态破坏限制在最小范围。

③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对该地区发展方向、发展规模、产业

结构和产业布局等作出科学的决策和规划,以指导区域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④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必然

是对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挑战,进而推动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2.试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及其划分依据。

(1)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三个工作等级,一级评价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略。

(2)工作等级划分依据如下:

①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资源的使用量及类型、源项等);

②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

状及社会经济状况等);

③国家或当地政府所颁布的相关法规(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3.如何采用专家系统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专家综合应用其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类比、对比分析以及归纳、演绎、推理,给出该专业领域内的预测结果。具体形式通过围绕某一主题让专

家们以匿名方式充分发表其意见,并对每一轮意见进行汇总、整理、统计,作

为反馈材料再发给每个专家,供他们作进一步的分析判断、提出新的论证。经

多次反复,论证不断深入,意见日趋一致,可靠性越来越大。

4.试述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过程。

(1)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

①土壤污染源调查;②土壤环境污染监测,包括采样点的选择,土壤样品的收集、制备和分析等;③选择评价因子;④确定评价标准;⑤确定评价模式与指数分级。

(2)土壤退化现状评价:

①土壤沙化现状调查与评价;②土壤盐渍现状调查与评价;③土壤沼泽化现状调查与评价;④土壤侵蚀现状调查与评价。

(3)土壤破坏现状评价:

①土壤破坏现状调查;②土壤破坏评价。

5.简述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及原则。P212-214

(1)特点:广泛性和复杂性;战略性;不确定性;评价时间的超前性;评价方法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更强调社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原则:

①同一性原则:制定环境规划的同时开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②整体性原则:区域评价涉及协调和解决开发建设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必须以整体观点认识和解决环境影响问题。

③综合性原则:评价工作不仅要考虑社会环境,还要综合考虑考虑生态和自然环境以及生活质量影响;

④实用性原则:制定优化方案和污染防治对策方面应具有实用性;

⑤战略性原则: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应从战略层次评价开发活动;

⑥可持续性原则:环境影响评价应帮助建立具有可持续改进功能的环境管理体制,确保区域开发的可持续性。

6.试述环境的基本特征。P2

(1)整体性与区域性:

①环境的整体性:又称环境的系统性,是指各环境要素或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因有其相互确定的数量和空间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是环境的最基本特性。

②环境的区域性:指的是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就是环境因地理位置的不同或空间范围的差异,会有不同的特性。

(2)变动性和稳定性: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是相辅相成的。变动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①环境的变动性:指在自然的、人类社会行为的、或两者共同的作用下,

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②环境的稳定性:相对于变动性而言,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

能的特性。

(3)资源性与价值性:

①资源性:环境具有资源性,环境就是资源。环境提供了人类生存所必须

的物质和能量。

②价值性:环境对于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极具重要性,环境具有不可

估量的价值。

7.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P28结合P29图记忆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

(2)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评价环境影响。

(3)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8.简述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过程。P32-35

(1)原则

(2)基本要求

(3)要点(重点记)

①总论

②建设项目概况

③环境现状(背景)调查

④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⑥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议

⑦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简要分析

⑧结论及建议

⑨附件、附图及参考文献

9.试分析水利工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具体成因见P151-152

(1)占用土地资源: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期即将占用土地资源。

(2)诱发土壤——地质环境灾害。

(3)引发土壤盐渍化:水利工程运行后,通过长期的缓慢的累积作用产生的效应。

(4)促进土壤沼泽化:在空间上,水利工程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库区的影响,可能延伸与整个水利工程的流域。

(5)促使河口地区土壤肥力下降,海岸后退:水库蓄水后,河流上游的泥沙在水库库区发生沉积,河流下泄速度降低,和流向下游的输送量减少。

10.简述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及工作范围的确定。

(1)噪声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包括:

①按投资额划分拟建项目规模(大、中、小型建设项目);

②噪声源种类及数量;

③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的变化程度;

④受拟建项目噪声影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噪声标准和人口分布。(2)工作范围的确定:

①对于包含多个呈现点声源性质的拟建项目(如工厂、港口、施工工地、

铁路的站场等),该项目边界往外200米内的评价范围一般能满足一级评价的

要求,相应的二级和三级评价的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小。

②对于呈线状声源性质的拟建项目(如铁路线路、公路),线状声源两侧

各200m的评价范围一般可满足一级评价要求;二级和三级评价的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相应缩小。

③对于拟建机场,主要飞行跑道两端各15km 、侧向2km 内的评价范围一般

能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相应的二级和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小。

六、计算题(注意单位)

常用水质模型P71

1、完全混合模型

q

Q q 210++=

ρρρQ 式中: 0:废水与河水完全混合的浓度(mg/L )

1:排污口上游河流中污染物浓度(mg/L )

2:废水中污染物浓度(mg/L )

Q :河流的流量(m 3/s )

q :排入河流的废水流量(m 3/s )

2、一维稳态水质模型

)exp()]411(2exp[002022x x

x

x x x x u Kx u KE E x u K x

u x E -

=+-==-??-??ρρρρρρρ 式中:

u x :河流的平均流速,m/d 或m/s Ex :废水与河水的纵向混合系数,m 2/s

K :污染物的衰减系数,d -1

X :河流(从排放口)向下游流经的距离,m

3、二维稳态水质模型

ρρρ

02222x =-??-??-??+??KC y

C u x C u y C Ey x C E y x ①无边界的连续点源排放

)exp()/42)/(exp()/(h 4,x x x x y x y y

x x A u K u x E u x u y E E u x Q y C ---=π)( 式中

Q A :单位时间内排放的污染物量,即源强,g/d 或g/s

h :河流平均水深,m

x,y :预测点离排放口的纵向和横向距离,m

E y :横向混合系数,m 2/d 或m 2/s

其余符号同前

如果忽略Ex 和uy ,则上式的解为:

)exp()4exp(/4),(21x y y x x

y x A u E x E y u u x E h u Q y x C --=π 这个式子可用于大型湖泊岸边排放的污染预测

②无限宽河流(例如长江)岸边排放

这相当于图8-2(b )中,当B →∞时的情况,此时何种任一点的浓度C 2为:

),(2,x 12y x C y C =)

( 大气扩散基本计算公式(烟囱超过240米)

P111-120看一下公式,也可结合大气污染控制课本进行复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