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及酶活性测定

实验一  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及酶活性测定
实验一  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及酶活性测定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

学号: 124120463 姓名: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班级: 12级生物技术班实验课程名称:酶工程实验一

教师:吴倩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

实验一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及酶活性测定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从土壤中分离酶产生菌的方法,学会应用微生物生态知识分离产酶微生物。

2、掌握淀粉酶活性测定的原理,学会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二、基本原理

(一)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

1.菌种的采集

①要获得产生某种酶的菌种,可从富含该酶作用底物的场所去采集。

②胞外酶的稳定性和最适反应条件通常和菌的最适生长条件一致,因此要筛

选具有某一特性的酶时,只要到相应的环境中采样即可。

2.富集培养

①原理:采集到的样品中如果所需的菌很少,需要先经过富集培养,使所需

的菌大量繁殖,而不需要的菌则不生长或少生长,以利于筛选。

②富集的方法:控制培养的温度、pH和营养成分等。

3.菌种的分离

①淀粉与碘液反应会形成蓝色化合物。

②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为葡萄糖,而葡萄糖与碘反应不会形成蓝色化合物,

结果可使淀粉酶产生菌周围形成透明圈,从而筛选出淀粉酶产生菌。

(二)淀粉酶产生菌的发酵及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

1.原理:根据淀粉酶水解淀粉生成还原性糖,还原糖与3,5 -二硝基水杨酸共

热后被还原成棕红色的氨基化合物,在一定的范围内,还原糖的量和反应液的颜色呈比例关系,可利用比色法在540nm进行测定。

2.酶活定义:在一定pH5.5、37℃条件下,每分钟内从底物溶液中分解释放

1μmol葡萄糖所需要的酶量为一个酶活单位U/g。

酶活计算公式:酶活(U/g)=A×5×K×N×1000/(T×W)

A:样品的OD值(平均值) K:标准曲线的斜率

N:稀释倍数5:0.2毫升反应液转换为1毫升体积

T:反应时间(min)1000:转换因子1mmol=1000μmol

W:葡萄糖的分子量(180.2g/mol)

3绘制标准曲线

①先配制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标准溶液,用选定的显色剂进行显色,在一定波

长下分别测定它们的吸光度A。

②以A为横坐标,浓度c为纵坐标,则得到一条拟合度较好的直线,称为标

准曲线。

③然后使用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和步骤测定被测溶液的吸光度,便可从标准曲

线上找出对应的被测溶液浓度或含量

三、器材

1试剂:

可溶性淀粉、碘、碘化钾、HCl、柠檬酸、Na2HPO4·12H2O等

2培养基:

分离、纯化培养基

3仪器:

①平皿、三角瓶、大试管、 1mL和10mL移液枪、涂棒;

②天平、超净工作台、培养箱、电冰箱、恒温调速摇瓶柜、离心机、恒温

水浴锅、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皿、记时器、高压灭菌锅。

四、操作步骤

(一)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

1.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

冷却至约50℃

倒7块平板冷却备用

2.制备土壤稀释液

①称取土样1g,放入9mL无菌水试管中,摇动10min,静置10min,制备得

到10-1土壤稀释液;

②用无菌吸管吸出1mL土壤悬液,加入盛有9mL无菌水的大试管中,充分

混匀,制备得到10-2土壤稀释液;

③再从中吸出1mL加入盛有9mL无菌水的大试管中,混匀后得到10-3土壤

稀释液;

④以此类推,分别制备得到10-4、10-5、10-6、10-7土壤稀释液。

3.涂布

用无菌吸管分别吸取10-3、10-4、10-5 、10-6 和10-7土壤稀释液各

0.1mL,对号放入已经写好记号的平板中央,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匀。

4.培养纯化

挑取其中透明圈较大的单菌落,划线于平板,37℃倒置培养2~3d(如发现杂菌需再一次进行纯化直到获得纯培养)。

5.产淀粉酶微生物的鉴定

向平板内加入稀碘液数滴后进行观察

(二)淀粉酶产生菌的发酵及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

1.淀粉酶产生菌的发酵

①分离培养基(140mL)的配制:

可溶性淀粉:0.7g 蛋白胨:0.7g 酵母膏:0.7g

KH2PO4 : 0.07g MgSO4?7H2O :0.02g CaCl2?2H2O : 0.08g 琼脂 : 2.8g

200mL/组(40mL/

菌落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30摇瓶发酵约72h。

2.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①精确称取0.100g葡萄糖,用缓冲溶液定容至100ml,制得浓度为1mg/ml

a.将发酵液倒入离心管中离心,离心条件4000转/5分钟,将离心后的上清

液倾入试管中,稀释一定倍数测定其酶活力

b.底物溶液—2%淀粉溶液(需当天配置)

称取2.0克可溶性淀粉,用约80mL缓冲液调匀,加热煮沸直到淀粉完全

溶解;冷却,并用缓冲液定容至100mL。

注:如果测定所得OD值不在有效值(0.2-0.8)范围内,则相应地降低或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进行测定。

五、酶活测定注意事项注:

1.试管上编号:贴上用圆珠笔写上编号的胶布,以防止保温或沸水加热时脱落;

2.移液枪的使用:向试管内加入待测酶液或DNS时,枪头不要触碰管壁,也不

要伸入液面下,连续吸取同一种溶液时可以不用更换枪头!

3.精确记时:每一管加入酶液的时间要做记录,每管之间间隔的时间要合理;

4.避免试管进水:煮沸和用流水冲洗时;

5.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六、实验报告

(二)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①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②糖化酶活力测定结果

③糖化酶活力的计算

OD的平均值=(A+B)/2=(0.332+0.289)/2=0.3105

根据酶活计算公式:

酶活(U/g)=((A×K+b)×N×1000/(T×W))×5

A:样品的OD值(平均值) K:标准曲线的斜率

N:稀释倍数5:0.2毫升反应液转换为1毫升体积

T:反应时间(min)1000:转换因子1mmol=1000μmol

W:葡萄糖的分子量(180.2g/mol)

代入数据可得:

酶活(U/g)=((A×K+b)×N×1000/(T×W))×5

=((0.3105×0.9479+0.126)×1×1000/(15×180.2)) ×5

= 0.7775

3、思考题:请你建立一个“筛子”,从土壤中筛选出能产生植酸酶的微生物。答:采集土样(除土层表面枯枝、杂草和砂石,收集距表层5cm~10cm土壤) 将采集的土样进行10 -1 ~10 -6 梯度稀释后,分别涂布于改良的含溴甲酚绿的植酸钙平板初筛培养基上,在30℃的恒温箱中培养3d,然后观察菌落周围是否形成透明水解圈。

因为培养集中含有水溶性较差的植酸钙,因而含植酸钙的平板上会呈现浑浊态。若菌株代谢产生植酸酶,植酸钙被酶降解,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水解圈,可起到一定指示作用。此外可选取溴甲酚绿、溴甲酚紫、中性红及刚果红等4种常用染色剂添加至平板初筛培养基中,在加深培养基背景色的同时,以增强植酸钙水解后形成的透明圈可见性。

分离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

从环境中分离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 一、摘要 本文通过对土壤中细菌杀灭营养体芽孢萌发,并用由淀粉充当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培养分离,纯培养后通过镜检最后得到能产胞外淀粉酶的芽孢杆菌。 二、实验目的及要求 1、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掌握从环境中分离产淀粉酶菌株以及菌株初步鉴定的方法; 2、巩固微生物分离纯化、细菌生理生化鉴定、染色观察等实验技能,对所学习过的微生物学实验方法进行综合技能训练; 3、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相关知识,自行设计、实施并判断实验结果的能力。 4、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通过审核后组织实施,最终要求获得产淀粉酶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初步的鉴定。 三、实验仪器设备 主要仪器:超净工作台、生化培养箱、电热干燥箱、高压蒸汽灭菌锅、水浴锅、显微镜、培养接种器具等 主要制剂:富集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5%的番红水溶液、卢戈氏碘液 四、实验方案设计 (一)实验原理 1、土壤中含有各种微生物,其中产胞外淀粉酶的芽孢杆菌含量在不同土壤中含量也不同,生物在适宜的的环境下生存得好,所以在淀粉厂附近的土壤中,能利用淀粉的微生物含量较高。 2、芽孢是菌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芽孢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抗性强,对高温、紫外线、干燥、电离辐射和很多有毒的化学物质都有很强的抗性。它帮助菌体度过不良环境,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重新转变成为营养态细胞。 3、在只用淀粉充当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中,只有能产保外淀粉酶利用淀粉的的菌体能成为优势菌种。在淀粉选择培养基中,产胞外淀粉酶的菌种可以得到富集及分离。 4、菌体可经简单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被判断出是否为杆菌 5、在含有淀粉鉴定培养基的平板上,具有产淀粉酶能力的芽孢杆菌,水解淀粉生成小分子糊精和葡萄糖,在淀粉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水解圈,但肉眼不易分辨,滴加碘液,未水解的淀粉呈蓝色,水解圈无色

实验六十淀粉酶产生菌株的筛选

实验六十淀粉酶产生菌株的筛选 实验项目性质:设计性 所涉及的知识点:无菌技术、富集培养、纯种分离、淀粉酶性质、酶活测定 计划学时:8学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从环境中采集样品并从中分离纯化某种微生物的完整操作步骤。 2.巩固以前所学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3.掌握产酶微生物筛选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α-淀粉酶是一种液化型淀粉酶,它的产生菌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淀粉类物质的土壤等样品中。从自然界筛选菌种的具体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步骤: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1、采样:即采集含菌的样品 采集含菌样品前应调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筛选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着手做各项具体工作。在土壤中几乎各种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说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在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当推细菌,其次是放线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除土壤以外,其他各类物体上都有相应的占优势生长的微生物。例如枯枝、烂叶、腐土和朽木中纤维素分解菌较多,厨房土壤、面粉加工厂和菜园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较多,果实、蜜饯表面酵母菌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较多,油田、炼油厂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较多等。 2、增殖培养(又称丰富培养) 增殖培养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样品中加入某些物质,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的其他条件,使能分解利用这类物质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便于我们从其中分离到这类微生物。因此,增殖培养事实上是选择性培养基的一种实际应用。 3、纯种分离 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都应用纯种微生物进行生产。通过上述的增殖培养只能说我们要分离的微生物从数量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从而提高了筛选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纯种微生物就必须进行纯种分离。纯种分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菌丝尖端切割法等。 4、性能测定 分离得到纯种这只是选种工作的第一步。所分得的纯种是否具有生产上所要求的性能,还必须要进行性能测定后才能决定取舍。性能测定的方法分初筛和复筛两种。 初筛一般在培养皿上根据选择性培养基的原理进行。例如要测定淀粉酶的活力可以把斜面上各个菌株一一点种在含有淀粉的培养基表面,经过培养后测定透明圈与菌落直径的比值大小来衡量淀粉酶活力的高低。 复筛是在初筛的基础上做比较精细的测定。一般是将微生物培养在三角瓶中作摇瓶培养,然后对培养液进行分析测定。在摇瓶培养中,微生物得到充分的空气,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因此和发酵罐的条件比较接近,这样,测得的结果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三、实验用品 1.器材 (1)小铁铲和无菌纸或袋。

生物化学实验五 酵母核糖核酸的分离及组分鉴定

实验五酵母核糖核酸的分离及组分鉴定 一、目的要求 学习和掌握稀碱法提取酵母RNA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核酸的组分,并掌握鉴定核酸组分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酵母核酸中RNA含量较多。RNA可溶于碱性溶液,在碱提取液中加入酸性乙醇溶液可以使解聚的核糖核酸沉淀,由此即得到RNA的粗制品。 核糖核酸含有核糖、嘌呤碱、嘧啶碱和磷酸各组分。加硫酸煮沸可使其水解,从水解液中可以测出上述组分的存在。 三、器材与试剂 1〉材料 酵母粉。 2〉器材 乳钵、150ml锥形瓶、水浴锅、量筒、吸管、洗耳球、漏斗、滴管、试管、试管架、烧杯、离心机、滤纸、试管夹。 3〉试剂 (1) 0.04mol/L氢氧化钠溶液。 (2)酸性乙醇溶液:将0.3ml浓盐酸加入30ml的乙醇中。 (3)95%乙醇。 (4)乙醚。 (5)

1.5mol/L硫酸溶液。 (6)浓氨水。 (7) 0.1mol/L硝酸银溶液。 (8)三氧化铁-浓盐酸溶液: 将2ml 10%三氧化铁溶液(用FeCl 3·6H 2O配制)加入到400ml浓盐酸中。 (9)苔黑酚乙醇溶液: 溶解6g苔黑酚于100ml 95%乙醇中。 (10)定磷试剂。 a.17%硫酸溶液: 将17ml浓硫酸(比重 1.84)缓缓加入到83ml水中。 b. 2.5%钼酸铵溶液:将2.5g钼酸铵溶于100ml水中。 c.10%抗坏血酸: 将10g抗坏血酸溶于100ml水中,储于棕色瓶保存。溶液呈淡黄色时可用,如呈深黄色或棕色则失效。 临用时将上述3种溶液与水按比例混合:17%硫酸溶液︰ 2.5%钼酸铵溶液︰10%抗坏血酸︰水=1︰1︰1︰2(体积分数)。

四、实验步骤 1〉RNA提取 将10g酵母悬浮于90ml 0.04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并在乳钵中研磨均匀。将悬浮液转移至150ml 锥形瓶中。在沸水浴上加热30min后,冷却。(3000r/min)离心10分钟,将上清液缓缓倾入30ml酸性乙醇溶液中。注意要一边搅拌一边缓缓倾入。待核糖核酸沉淀完全后,(3000r/min)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液。用95%乙醇洗涤沉淀两次,每次10ml。乙醚洗涤沉淀一次后,再用乙醚将沉淀转移至漏斗中过滤。沉淀即为粗RNA,可在空气中干燥。作鉴定或测定含量用。 2〉鉴定 取200mg提取的RNA,加入 1.5mol/L硫酸溶液10ml,在沸水浴中加热10min制成水解液并进行组分的鉴定。 (1)嘌呤碱: 取水解液1ml加入过量浓氨水,然后加入约1mL 0.1mol/L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嘌呤碱的银化合物沉淀。 (2)核糖: 取一支试管加入水解液1mL、三氯化铁浓盐酸溶液2ml和苔黑酚乙醇溶液 0.2ml。放沸水浴中10分钟。注意溶液是否变成绿色,说明核糖的存在。 (3)磷酸: 取一支试管,加入水解液1ml和定磷试剂1ml。在沸水浴中加热10min,观察若溶液变成蓝色,说明有磷酸存在。 五、结果处理

实验一 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

实验一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 一、实验要求: 1、写出完整的分离纯化淀粉酶产生菌的实验步骤; 2、写出分离培养基及其相关试剂所需的量、仪器、器皿所需的量; 3、掌握从土壤分离酵母菌的方法和技术,从样品中分离出所需菌株; 4、学习并掌握平板倾注法和斜面接种技术,了解培养淀粉酶产生菌的培养 条件和培养时间。 二、实验原理:用梯度稀释法来分离淀粉酶产生菌 三、实验材料: 1.培养皿、移液管、刮铲、显微镜等, 2.可选取厨房土壤、面粉加工厂和菜园土壤 ; 3.培养基与试剂 :牛肉膏、蛋白胨、NaCl 、可溶性淀粉、蒸馏水、琼脂粉。 四、实验步骤: 1、选定采土点后,铲去表土层2-3cm,取3-10cm深层土壤5g,装入灭过 菌的牛皮纸袋内,封好袋口,并记录取样地点、环境及日期。土样采集后应及时分离,凡不能立即分离的样品,应保存在低温、干燥条件下,尽量减少其中菌相的变化。 2、培养基的配置,(1) 分离培养基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加0.2%可溶性淀 粉 即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 5g、可溶性淀粉2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再加入15g琼脂粉 pH调至7.2 121℃灭菌15min 待冷却至50℃左右时 于超净工作台倒平板。注: 先将可溶性淀粉加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 再加到溶化好的培养基中 调匀; (2) 分离培养基液体培养基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加0.2%可溶性淀粉,即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 5g、可溶性淀粉2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 pH调至7.2,121℃灭菌15min。 3、取所采的土样5g加入到三角瓶中,加入无菌水45mL,30℃摇床振荡30min制成土 壤悬液 ,此时的稀释度为10-1。另取7支试管 分别记作10-2、10-3、10-4、10-5、10-6、10-7、10-8共8个梯度 每支试管内加入9mL无菌水。用无菌移液管从三角瓶中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到10-2试管中混匀, 再从此试管中吸取1mL加入到10-2试管中, 依此类推直至10-7试管。分别从10-6、10-7、10-8三个稀释度的试管中吸取100uL悬液, 均匀涂布于分离培养基平板上, 于27℃培养1-2天,等长出菌落后, 将检测试剂卢戈氏碘液加入到平板中, 菌落周围形成水解圈的菌株即是产淀粉酶的菌株, 因淀粉遇碘变蓝色 ,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将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较大菌株,即产酶能力较强的菌株的进行编号。 4、纯化; 将保存的菌株用接种环沾取少量培养物至平板上, 并进行2-3次划线分离, 挑取单菌落至平板上, 培养后观察菌苔生长情况并镜检验证为纯培养。将纯化后产酶能力较强菌株保存至斜面培养基中培养.

酵母菌的分离筛选方法

酵母菌的分离筛选方法 酵母菌多数为腐生,一般生长在含糖较高,偏酸的环境中,在通气条 件下,液体培养比霉菌快。菌落与细菌相似,较大而厚,多数不透明, 菌落光滑湿润粘稠,乳白色,少数干皱,边缘整齐,呈红色或粉红色, 圆形椭圆卵形,液体培养基生长会生成沉淀或菌膜。 含高糖浓度(45%),分离蜂蜜酵母,球拟酵母属等嗜高渗透压的酵母。 1.培养基: 葡萄糖 50g/L 尿素1g/L (NH4)2SO41g/L L L MgSO41g/L FeSO4 L 酵母膏 L 孟加拉红 L (富集用) ★乳酸-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马铃薯200g/L 葡萄糖(霉菌用蔗 糖)20g/L 乳酸5ml马铃薯去皮切片200g,加水煮沸30min,纱布 过滤,补足蒸馏水1L,PH自然。(去掉乳酸可用于酵母菌和霉菌培养 用)(富集用) ★麦芽汁培养基:1:4水60-65℃水浴3-4小时,4-6层纱布过 滤,可加一个蛋清加水20mL调均生泡沫,倒入糖化液中,煮沸过滤, 10-15波林,氯霉素L 121℃ 20min (分离保存 用) 灭菌后加入300u/ml硫酸链霉素(集菌用) ★虎红(孟加拉红)培养基:蛋白胨L 葡萄糖10g/L L L 孟加拉红L 氯霉素L 琼脂15g/L PH自然 (分离纯化用)

★豆芽汁培养基:黄豆芽100g/L 葡萄糖50g/L PH自然。100g黄豆芽,加水煮沸30min,纱布过滤,补足蒸馏水1L 察氏培养基:主要培养霉菌观察形态用 蔗糖30g/L 硝酸钠3g/L 磷酸氢二钾1g/L 氯化钾L 硫酸镁 L 硫酸亚铁L 琼脂15-20g/L 121℃ 20min PH自然 一般分离黄酒酵母酒精酵母使用曲汁培养基,啤酒酵母用酒花麦汁培养基,葡萄酒酵母用葡萄汁培养基。 2.集菌:研究酵母菌生态和某种基物或样品中的酵母菌区系,一般不进行集菌,以免改变其中不同种类数量间的对比,将样品制成菌悬液按常规法分离。若从样品中分离特定种类时先集菌。集菌发酵力强菌株,加酸性含糖的培养基,酸性豆汁,必要时注入高浓度的酒精(13-17%),霉菌在液体中形成菌丝体,酵母不形成菌丝,25-28℃2-3d,遇到菌丝体用接种环挑去烧掉,去掉上清液,取沉淀酵母一至两环移植另一液体培养基中,集菌连续两至三次才能完成,要配合镜检。 实例:将待分离的样品10g(ml)放入90ml无菌水或生理盐水/150ml 三角瓶(玻璃珠),摇床振荡20-30min,取上清液接种于酸性培养液(乳酸-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酸性麦芽汁或酸性豆芽汁)25-28℃2-3d,培养过程中若出现菌丝体跳出烧掉,集菌连续两至三次,培养液变成混浊,产生菌膜和沉淀物。镜检:美兰染液染色,活菌可还原美兰染液,菌体无色。 3.筛选: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研究 摘要:讨论了不同条件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唾液淀粉 酶活性的因素很多,必须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最佳催化作用;淀粉酶具有 高度专一性,其活性受温度、pH值、激活剂及抑制剂、酶浓度以及作用时间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产生唾液淀粉酶的量不同,活性强弱也有差异。 关键词:淀粉酶;活性;温度;抑制剂;激活剂;专一性 2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 观察淀粉在水解过程中遇碘后溶液颜色的变化。观察温度、pH、激活剂与抑制剂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人唾液中淀粉酶为α-淀粉酶,在唾液腺细胞中合成。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经过一系列被称为糊精的中间产物,最后生成麦芽糖和葡萄糖。变化过程如下: 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遇碘后分别呈蓝色、紫色与红色、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不变色。 淀粉与糊精无还原性,或还原性很弱,对班氏试剂呈阴性反应。麦芽糖与葡萄糖是还原性糖,与班氏试剂共热后生成红棕色氧化亚铜的沉淀。 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C,最适pH为6.8.偏离此最适环境时,酶的活性减弱。 低浓度的Cl-离子能增加淀粉酶的活性,是它的激活剂。Cu2+等金属离子能降低该酶的活性,是它的抑制剂。 (三)器材及试剂 1、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恒温水浴锅、量筒、冰浴、玻璃棒、试管夹、白磁板、试管架、铁三脚架、唾液淀粉酶 2、试剂:1%淀粉溶液、碘液、班氏试剂、0.4%HCl溶液、0.1%的乳酸溶液、1%NaCl溶液、1%CuSO4溶液、0.1%淀粉溶液 (四)操作步骤

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

实验一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 及酶活力测定 指导老师:辛树权 生命科学学院08级生物技术(三)班豆豆 同组人:xx xxx 摘要:自然界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实验室微生物几乎都是从自然界中选育出来的。我们从学校的花坛中采集一些土壤样本,拿到实验室中,进行淀粉产生菌的筛选。利用土壤制成菌液,将其涂抹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进行纯化,再用淀粉培养基培养,最后通过淀粉透明圈的大小来判断淀粉产生菌产淀粉的能力。再使用分光光度计精确测量淀粉酶的酶活力。关键词:淀粉酶;分离;纯化;透明圈;酶活力;摇瓶;分光光度计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方法; 2、学习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方法 3、了解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酶活力的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将土壤稀释液涂在不同类型的培养基上,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几天,细菌或者是其他的微生物便能在平板上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将初次筛选得到的微生物接到淀粉培养基上培养,因为只有能够产生淀粉酶的细菌才能够利用培养集中的淀粉成分来完成自身的生命活动,才能够生存。故在淀粉培养基上长出的菌便是淀粉产生菌。在培养基上滴碘液,淀粉被分解掉的部分不显现蓝色,出现透明圈,可以通过透明圈的大小来初步判断菌种产淀粉的能力。

淀粉酶是指一类能催化分解淀粉分子中糖苷键的酶的总称,主要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等,α-淀粉酶可从淀粉分子内部切断淀粉的α-1,4糖苷键,形成麦芽糖、含有6个葡萄糖单位的寡糖和带有支链的寡糖,是淀粉的粘度下降,因此又称为液化型淀粉酶。淀粉遇碘呈蓝色。这种淀粉-碘复合物在660nm处有较大的吸收峰,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随着酶的不断分作用,淀粉长链被切断,生成小分子的糊精,使其对碘的蓝色反应逐渐消失,因此可以根据一定时间内蓝色消失的程度为指标来测定α-淀粉酶的活力。 三、实验器材及试剂: 1.、材料:长春师范学院家属楼前小菜园 2培养基: (1)分离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 5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再加入15g琼脂粉,pH调至7.2,121℃灭菌15min,待冷却至50℃左右时,于超净工作台倒平板) (2)筛选培养基:淀粉培养基(可溶性淀粉 20g, 硝酸钾 1g, 磷酸氢二钾 0.5g, 氯化钠 0.5g, 硫酸镁 0.5g, 硫酸亚铁 0.01g, 琼脂 20g, 水 1000毫升,调整pH值到7.2~7.4。) (3)摇瓶培养:淀粉培养液。 3、试剂: 碘液、2%可溶性淀粉、pH6.0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标准糊精溶液、 0.5mol/L乙酸、0.85%生理盐水。 4、器材: 培养皿、锥形瓶、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恒温水浴锅、分光光度计。

根际细菌分离纯化及鉴定实验方案

根际土壤细菌分离纯化及鉴定实验方案 一、方法: 稀释涂布分离法 二、培养基: 1、GPM 培养基(Glucose Peptone Meat extract Agar) 2、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NB ) 3、金氏培养基B (King ) 4、CSEA 培养基(Cold extracted soil extract agar) 5、YG 6、NA 7、无氮培养基 8、分解纤维素菌筛选培养基 9、TSA 培养基 三、实验流程 梯度稀释 涂板分离 挑取不同的单菌落于斜面培养 液体培养及液体保种 提取DNA PCR 扩增 酶切带型分型确定操作单元 连接转化 克隆子挑选及PCR 鉴定 测序 序列拼接 建树 采集根际土壤样品

四、具体实验方案 1、采集根际土壤样品:将植株根系及附着的根际土壤一同装入无菌袋带回实验室。 2、土壤样品稀释及选择合适浓度梯度进行涂板分离:梯度稀释土壤样品,取10-1、10-2、10- 3、10- 4、10- 5、10-6六个梯度涂板,每个浓度梯度涂3个平行,过后放于37℃培养箱中培养1-2d观察菌落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浓度平板,根据形态、大小、颜色,挑取不同菌株的典型单个菌落,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3、挑取不同单菌落于斜面保种:通过上述的分离纯化步骤,可筛选得到不同的菌株,对筛选到的菌株接种于斜面放于37℃培养箱中培养。最后斜面放于4℃冰箱保存,备用。 4、液体培养及保种:从斜面上挑取菌苔于相应的液体培养基中放摇床上震荡(转速160r/min,37℃)培养。过后吸取菌液与灭过菌的甘油按7:3的比例于1.5ml灭过菌的EP管中放于-20℃保种。剩下的菌液用于以下实验。 5、提取DNA(CTAB法): (1)取1.5ml菌液于1.5ml离心管中,12000r/min离心2min,弃上清。 (2)向沉淀物中加入350ul双蒸水,重新悬浮沉淀。 (3)加入20ul10%SDS和3ul的蛋白酶K(20mg/ml),混匀,于55℃温育1h。 (4)加入50ul 5mol/L NaCl溶液,充分混匀,再加入50ul CTAB/NaCl溶液,混合后再65℃温育30min。 (6)冷却后加入等体积的酚:氯仿:异戊醇(25:24:1),小心上下颠倒混匀,12000r/min离心5min,将上清液转移到新的EP 管,重复此步骤2-3次,直至分层界面无白色沉淀。 (7)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24:1),小心颠倒混匀,12000r/min离心5min将上清液转移到新的EP管。 (8)加入0.6倍体积的异丙醇,轻轻混合直到DNA沉淀下来,12000r/min离心15min弃上清。 (9)向离心管中加入75%乙醇,12000r/min离心5min洗涤DNA沉淀,小心弃上清,重复洗涤1次,弃上清将离心管倒置于吸水纸上,晾干。

“产淀粉酶菌株的筛选”优秀设计

产淀粉酶(α-淀粉酶)细菌菌株筛选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从环境中采集样品并从中分离纯化某种微生物的完整操作步骤。 2.巩固以前所学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3.学习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1.α-淀粉酶是一种液化型淀粉酶,它的产生菌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 是在含有淀粉类物质的土壤等样品中。 2.从自然界筛选菌种的具体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步骤:采样、富集培养、初 步筛选、分离纯化和性能测定。 a)采样:即采集含菌种的样品 采集含菌样品前应调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筛选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 然后才可着手做各项具体工作。在土壤中几乎各种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 壤可说是微生物的大本营。例如厨房土壤、面粉加工厂和菜园土壤中淀粉的分 解菌较多。 b)富集培养: 富集培养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样品中加入某些物质,并创造一些有利于 待分离微生物生长的其他条件,使能分解利用这类物质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 而便于我们从其中分离到这类微生物。 c)初步筛选: i.(选择培养基)初筛使用选择培养基对菌种进行培养,通过培养基的特殊 成分,来筛选出目的菌种,从而进行培养。 ii.(鉴别培养基)初筛利用鉴别培养基,通过添加一些特殊的试剂或成分来鉴别出目的菌种,从而筛选出来并对其进行培养。 d)分离纯化: 通过上述的筛选只能说我们要分离的目的菌种已经存在,但还要把夹杂在其中 的杂菌除去,从而得到纯种的菌落。纯种分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划线 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菌丝尖端切割法等。 e)性能测定: 分离纯化得到的菌种之后,所分得的菌种是否具有实验所要求的性能,还必须 要进行性能测定后才能决定取舍。 三、实验材料: 1.培养基配制: a)培养基按以下比例配制后,加蒸馏水调至100%; b)富集培养基:可溶性淀粉1%、蛋白胨1%、葡萄糖0.5%、NaCl 0.5%、牛肉膏 0.5%、pH7.0; c)分离培养基:玉米粉2%、黄豆饼粉1.5%、琼脂粉0.8%、CaCl 0.02%、MgSO4 0.02%、 NaCl 0.25%、K2HPO40.2%、柠檬酸钠0.2%、硫酸铵0.075%(溶解后加入)、 Na2HPO40.2%、pH7.0。 2.主要试剂和溶液的配制: a)2%淀粉溶液:准确称取淀粉2g溶于100ml 0.1mol/L pH5.6的柠檬酸缓冲液中。 b)0.1mol/L的柠檬酸缓冲液、pH=1.0的盐酸

土壤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纯化及相关性质测定

土壤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纯化及相关性质测定 摘要:为了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并从中分离出淀粉酶产生菌,对其进行纯化和培养,并测定其产生的淀粉酶的活性以及对其进行生理生化试验,了解其代谢特征,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并在此过程中掌握分离纯化微生物、微生物液体培养法、透明圈法测定淀粉酶活力以及生理生化试验的操作方法和原理。主要实验过程如下:从土壤中筛选淀粉酶产生菌后进行复筛,接着进行种子培养,所得发酵液用于淀粉酶活力的测定以及生理生化反应。 关键词:土壤淀粉酶产生菌分离纯化发酵培养透明圈法生理生化试验 正文: 1、土壤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与纯化 1.1 实验原理 在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常常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群居杂聚。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的特性,或者大量培养和利用某一种微生物,必须事先从有关的生态环境中分离出所需的菌株,获得纯培养。获得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纯种分离法,也即是从含有多种杂居在一起的微生物材料中,通过稀释分离、划线分离、单孢子分离等方法,使它们分离成为单个个体并在固定培养基的固定地方繁殖成为单个菌落,从单个菌落中挑选所需纯种。不同微生物可用不同培养基和不同培养条件进行单菌分离获得纯种,纯种再经繁殖培养后,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形态、生理等欲从含有多种微生物的样品中直接辨认出,并且取得某种所需微生物的个体进行纯培养,那是困难的。由于微生物可以形成菌落,而每个单一菌落常常是由一种个体繁殖而成。不同微生物的菌落是可以识别和加以鉴定的。因此将样品中不同微生物个体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培养出不同的单一菌落,再从选定的某一所需菌落中取样,移植到新的培养基中去,就可以达到分离纯种的目的。这就是纯种分离法的原理。 在微生物的分离和纯种培养过程中,必须使用无菌操作技术。所谓无菌操作,就是在分离、接种、移植等各个操作环节中,必须保证在操作过程中杜绝外界环境中的杂菌进入培养的容器。 淀粉是有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构成的直链淀粉和α-1,6位有分支的直链淀粉组成的。按照水解方式的不同,主要的淀粉酶可以分为α-淀粉酶、β-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和异淀粉酶4大类。产淀粉酶的微生物有细菌、霉菌和酵母等。利用淀粉遇碘变为蓝色的特性,将分离的微生物接种在含有淀粉的固体培养基表面进行培养,利用滴加碘液后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未水解的淀粉呈蓝色,

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固定化及酒精发酵3(DOC)

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固定化及酒精发酵 吴英玲 10197020 10生物创新班 摘要:酵母菌喜欢酸性环境,可利用乳酸豆芽葡萄糖培养基富集培养酵母菌,然后在YPG培养基上用划线法分离纯化出酵母菌。将分离的酵母菌转接于YPG斜面培养基上培养,待长好后置于冰箱内 4 ℃下保存。用TTC显色剂及杜氏小管观察法筛选出发酵能力高的酵母菌。并通过菌落形态、细胞形态、生化分析及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微生物鉴定。采用PVA-海藻酸钠固定化技术固定酵母细胞进行酒精发酵。 关键词:酵母菌分离鉴定固定化酒精发酵 Abstract: Yeast like acid environment, the use of lactic acid glucose medium enrichment culture yeast, bean sprouts and purification by marking method on the YPG culture medium of yeast will transfer separation of the yeast in the YPG cant medium cultivation, staying long placed in the refrigerator after use the TTC chromogenic agent, save and duchenne tubular observation screen high fermentation ability by colony morphology of yeast cell morph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analysis and molecular biology means to identify the microorganisms using PVA - sodium alginate immobilized technology fixed yeast cells for ethanol fermentation。 前言 酵母菌(yeast)是一类单细胞真菌。一般呈圆形、卵圆形、圆柱形,其菌落呈乳白色或红色,表面湿润、粘稠,易被挑起。酵母菌多数为腐生,专性或兼性好氧,广泛生长在偏酸性的潮湿的含糖环境中,例如水果、蔬菜、蜜饯的内部和表面以及在果园土壤中最为常见。酵母菌在有氧环境下将葡萄糖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主要用于馒头、面包等食品发酵;在工业上,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将葡萄糖、果糖、甘露糖等单糖吸

实验一 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和酶活性测定 - 附件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 学号: 124120463 姓名: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班级: 12级生物技术班实验课程名称:酶工程实验一 教师:吴倩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

实验一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及酶活性测定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从土壤中分离酶产生菌的方法,学会应用微生物生态知识分离产酶微生物。 2、掌握淀粉酶活性测定的原理,学会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二、基本原理 (一)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 1.菌种的采集 ①要获得产生某种酶的菌种,可从富含该酶作用底物的场所去采集。 ②胞外酶的稳定性和最适反应条件通常和菌的最适生长条件一致,因此要筛 选具有某一特性的酶时,只要到相应的环境中采样即可。 2.富集培养 ①原理:采集到的样品中如果所需的菌很少,需要先经过富集培养,使所需 的菌大量繁殖,而不需要的菌则不生长或少生长,以利于筛选。 ②富集的方法:控制培养的温度、pH和营养成分等。 3.菌种的分离 ①淀粉与碘液反应会形成蓝色化合物。 ②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为葡萄糖,而葡萄糖与碘反应不会形成蓝色化合物, 结果可使淀粉酶产生菌周围形成透明圈,从而筛选出淀粉酶产生菌。 (二)淀粉酶产生菌的发酵及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 1.原理:根据淀粉酶水解淀粉生成还原性糖,还原糖与3,5 -二硝基水杨酸共 热后被还原成棕红色的氨基化合物,在一定的范围内,还原糖的量和反应液的颜色呈比例关系,可利用比色法在540nm进行测定。 2.酶活定义:在一定pH5.5、37℃条件下,每分钟内从底物溶液中分解释放 1μmol葡萄糖所需要的酶量为一个酶活单位U/g。 酶活计算公式:酶活(U/g)=A×5×K×N×1000/(T×W) A:样品的OD值(平均值) K:标准曲线的斜率 N:稀释倍数5:0.2毫升反应液转换为1毫升体积 T:反应时间(min)1000:转换因子1mmol=1000μmol W:葡萄糖的分子量(180.2g/mol) 3绘制标准曲线 ①先配制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标准溶液,用选定的显色剂进行显色,在一定波 长下分别测定它们的吸光度A。 ②以A为横坐标,浓度c为纵坐标,则得到一条拟合度较好的直线,称为标 准曲线。 ③然后使用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和步骤测定被测溶液的吸光度,便可从标准曲 线上找出对应的被测溶液浓度或含量 三、器材

唾液淀粉酶的实验

例题1: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如下处理: 1)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1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2)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2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3)将馒头快与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 4)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4号试管中不搅拌;(以上试管中馒头碎屑与馒头块、唾液、清水均等量) 其中第1种处理是模拟口腔中的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第2.3.4种处理都是1的对照实验。回答问题: ①当以“舌的搅拌”为变量时,应选取___________两种处理进行对照实验。 ②1与2对照进行实验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③在以上三种对照实验中,哪种处理不妥,请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设计此探究方案时,有的同学建议:“除了以上四种处理外,还要进行第五种处理, 即将馒头块与清水放入试管中不搅拌。”你认为这种处理有必要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2:下表表示某同学在进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设计的部分实验,请根据他的实验设计和加碘液后应出现的现象,加以分析说明: (1)在1—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实验材料后,为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应采取的操作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C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中A和B现象都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

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及酶活力测定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及酶活力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方法; 2、学习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方法 3、了解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酶活力的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将土壤稀释液涂在不同类型的培养基上,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几天,细菌或者是其他的微生物便能在平板上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将初次筛选得到的微生物接到淀粉培养基上培养,因为只有能够产生淀粉酶的细菌才能够利用培养集中的淀粉成分来完成自身的生命活动,才能够生存。故在淀粉培养基上长出的菌便是淀粉产生菌。在培养基上滴碘液,淀粉被分解掉的部分不显现蓝色,出现透明圈,可以通过透明圈的大小来初步判断菌种产淀粉的能力。 淀粉酶是指一类能催化分解淀粉分子中糖苷键的酶的总称,主要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等,α-淀粉酶可从淀粉分子内部切断淀粉的α-1,4糖苷键,形成麦芽糖、含有6个葡萄糖单位的寡糖和带有支链的寡糖,是淀粉的粘度下

降,因此又称为液化型淀粉酶。淀粉遇碘呈蓝色。这种淀粉-碘复合物在660nm处有较大的吸收峰,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随着酶的不断分作用,淀粉长链被切断,生成小分子的糊精,使其对碘的蓝色反应逐渐消失,因此可以根据一定时间内蓝色消失的程度为指标来测定α-淀粉酶的活力。 三、实验器材及试剂: 1、培养基: (1)分离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5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再加入15g琼脂粉,pH调至,121℃灭菌15min,待冷却至50℃左右时,于超净工作台倒平板) (2)筛选培养基:淀粉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硝酸钾1g,磷酸氢二钾,氯化钠,硫酸镁,硫酸亚铁,琼脂20g,水1000毫升,调整pH值到~。) (3)摇瓶培养:淀粉培养液。 2、试剂: 碘液、2%可溶性淀粉、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标准糊精溶液、L乙酸、%生理盐水。 3、器材: 培养皿、锥形瓶、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恒温水浴锅、分光光度计。 四、实验步骤:

酵母菌的分离纯化实验方案

酵母菌的分离纯化 ?实验目的 1.了解培养基的配置与灭菌技术; 2.无菌操作技术; 3.工业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 4.工业微生物的检测及保藏。 ?基本原理 1、培养基是人工配置的用于培养、分离、鉴定和保存各种微生物的营养基质。也适合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积累各种代谢产物。由于微生物种类不同,营养类型各异以及实验目的不同,因此培养基的种类也很多。不同微生物对营养的要求不同,在配置时根据微生物对PH 的要求选择合适的PH。由于本次实验主要是分离纯化酵母菌,所以配置的培养基是适合酵母菌生长麦芽汁平板培养基,同时添加抗生素抑制霉菌及其它菌的生长。 2、接种和培养过程中必须保证不被其它微生物所污染,关键在于严格进行正确的无菌操作,但是绝对无菌是不可能的,只能人工创造相对无菌的环境。所以本次实验无菌操作是在超净工作台的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3、把特定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而获得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叫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首先根据其生长特性设计只利于此菌生长的条件,再根据各种稀释法使他们在固体培养基上单独长成菌落。分离纯化的方法通常有:稀释混合倒平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此次实验采用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法。 4、微生物检测项目最常用的是细胞数的检测,方法比较多,主要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CFU)、光电比浊计数法等。本次实验设计酵母菌的数量检测,选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平板菌落计数法。 实验器材 仪器设备 恒温水浴锅、电热干燥箱、蒸汽灭菌锅、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恒温摇床、水浴锅、电炉、铜锅、酒精灯、接种环、电子天平、研钵、光学显微镜、血细胞计数器 玻璃器皿 烧杯、锥形瓶、大小试管、培养皿、漏斗、三角涂棒、吸管、试管架、玻璃涂棒、盖玻片 试剂与材料 苹果、大麦芽、琼脂、蒸馏水、碘液、抗生素、染色液 其它 纱布、滤纸 ?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 (一)、样品的选择 酵母菌一般在果园的土壤中或者水果的表面含量较多,因此选择苹果为样品。 (二)、样品的处理 制备苹果悬液 1.首先将1g苹果在研钵中磨细,放入装有10ml生理盐水和玻璃珠的100ml三角瓶中去。

产淀粉酶菌株的筛选

发酵工程实验报告产淀粉酶菌株的筛选 姓名:×× 班级:生物技术 学号:×× 指导老师:×××

产淀粉酶菌株的筛选 ×× (长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 【摘要】为筛选产淀粉酶的高产菌株, 利用淀粉水解圈作为筛选模型, 从学校附近土壤中筛选得到产淀粉酶能力较强的细菌。对其酶活力进行测定, 最终得到产淀粉酶的高产菌株。 【关键词】淀粉酶;水解圈;酶活力;高产菌株 Screening of Strains Producing Starch ×× (Technology of Biological Life Science College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for the high-yield strains were screened for amylase, the starch hydrolysis circle as a model for screening, screening from the school near the soil produced amylase ability of the bacteria. Determination of the enzyme activity, high yield strain eventually produced amylase. [Key words] Amylase;Hydrolysis circle;Enzyme activity;Producing strain 前言:生活中的微生物无处不在,某些微生物给人们带来困扰,但更多的微生物对我们人类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淀粉酶是水解淀粉和糖原的酶类的总称,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 是最早实现工业生产并且迄今为止用途最广、产量最大的酶制剂品种。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酶法生产葡萄糖,以及用葡萄糖生产异构糖浆的大规模工业化, 淀粉酶的需要量越来越大,几乎占整个酶制剂总产量的50% 以上。微生物的许多种类都能产生淀粉酶。淀粉酶种类繁多,特点各异且用途广泛。因为淀粉酶的用途广泛, 各国在对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所得淀粉酶活力最高可达到260 U /mL左右。虽然不少微生物能产生淀粉酶,但适合商业生产需要的菌株仍然很少, 在淀粉酶生产过程中选择适合的菌株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本文以土壤作为原料, 从中筛选出具有产淀粉酶能力的出发菌株,并对所得的出发菌株进行酶活力测定,使其给工业生产带来经济效益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器材 ①培养皿、量筒、试管、滴管、吸水纸、烧杯、移液管、三角瓶、酒精灯、玻璃棒、接种环、镊子、天平、滤纸、pH试纸、试管架、容量瓶等。 ②恒温培养箱、高温灭菌锅、无菌操作台、控温摇床、分光光度计、离心机。 ③棉花、牛皮纸、记号笔、线绳、称量纸、试管架、药匙、吸耳球、镊子、酒精棉、废液瓶、胶塞、火柴。 1.2试剂 ①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可溶性淀粉、NaCl、蒸馏水、1mol/L NaOH、1mol/L HCl、无菌水、95%乙醇、75%酒精、酵母膏、KH2PO4、碘液、淀粉溶液(0.5%)、蔗糖溶液(1%)、3,5

实验一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和酶活性测定-附件

YUNNAN NORMAL U NIVERSITY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 学号:124120463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班级:12 级生物技术班 实验课程名称:_________ 酶工程实验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________ 吴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

实验一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及酶活性测定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从土壤中分离酶产生菌的方法,学会应用微生物生态知识分离产酶微生物。 2、掌握淀粉酶活性测定的原理,学会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二、基本原理 (一)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 1. 菌种的采集 ①要获得产生某种酶的菌种,可从富含该酶作用底物的场所去采集。 ②胞外酶的稳定性和最适反应条件通常和菌的最适生长条件一致,因此要筛选具有 某一特性的酶时,只要到相应的环境中采样即可。 2. 富集培养 ①原理:采集到的样品中如果所需的菌很少,需要先经过富集培养,使所需的菌大 量繁殖,而不需要的菌则不生长或少生长,以利于筛选。 ②富集的方法:控制培养的温度、pH和营养成分等。 3. 菌种的分离 ①淀粉与碘液反应会形成蓝色化合物。 ②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为葡萄糖,而葡萄糖与碘反应不会形成蓝色化合物,结果可 使淀粉酶产生菌周围形成透明圈,从而筛选出淀粉酶产生菌。 (二)淀粉酶产生菌的发酵及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 1. 原理:根据淀粉酶水解淀粉生成还原性糖,还原糖与3,5 -二硝基水杨酸共热 后被还原成棕红色的氨基化合物,在一定的范围内,还原糖的量和反应液的颜色呈比例关系,可利用比色法在540nm 进行测定。 2. 酶活定义:在一定pH5.5、37C条件下,每分钟内从底物溶液中分解释放 1卩mol葡萄糖所需要的酶量为一个酶活单位U/g。 酶活计算公式:酶活(U/g)=A X 5X K X N X 1000/(T X W) A:样品的OD值(平均值)K:标准曲线的斜率 N:稀释倍数5:0.2毫升反应液转换为1毫升体积T:反应时间(min)1000:转换因子1mmol=1000 ^mol W:葡萄糖的分子量(180.2g/mol) 3 绘制标准曲线 ①先配制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标准溶液,用选定的显色剂进行显色,在一定波长下分 别测定它们的吸光度A。 ②以A 为横坐标,浓度c 为纵坐标,则得到一条拟合度较好的直线,称为标准曲 线。 ③然后使用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和步骤测定被测溶液的吸光度,便可从标准曲线上找 出对应的被测溶液浓度或含量 三、器材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教学设计 时间:2017年3月 地点:生物实验室 教师:穆小军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2)探究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 2. 能力目标: (1)初步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探究的能力。如:试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能力;(2)通过学生参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的交流、表达等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实验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互相协作意识;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三、教学难点: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主要是围绕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个原理进行探究式学习展

开的。学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设计试验方案,如果觉得自己的试验方案不如课本中的好,也可采用课本中的。 1 提出探究性问题 先创设一个实验情景:分发给每位学生一小块馒头让他们细嚼慢咽,同时思考问题:馒头在口腔里“吃的过程中”主要有哪些器官参与?在这些器官参与下,馒头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学生答出馒头块在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作用下由块状变为糜状时,引出物理性消化的含义;紧接着在问学生,细细嚼馒头时,还有什么感觉?在学生答出“有点甜”时,引出探究性问题:馒头里的营养成分主要是淀粉,淀粉本身是一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没有甜味,那为什么在口腔里充分与唾液混合后就感觉到了甜味呢?难道是在唾液的作用下,淀粉这种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学生在吃馒头的过程中,亲自感悟到的问题,所以积极性非常高,众说纷云。 2 提出假设 要解决上述问题,只有通过实验进行证明,那么可以先假设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成分是发生了变化,然后用“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一原理进行实验证明:淀粉在与唾液充分混合后,再加入碘液,如果颜色不变蓝,说明假设成立;如果颜色变成了蓝色,说明假设不成立。 3 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如何进行实验来说明问题呢?这是整个探究式学习的一个核心,同时也是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关键。这个时候,教师的点拨及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非常关键。我除了将课本上提及的有关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