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与地球的运动

1-3地球与地球的运动
1-3地球与地球的运动

专题1 第3讲

地球与地球的运动

一、选择题

(2011·江苏)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回答1~2题。

1.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②①③D.③①②

2.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答案】 1.B 2.C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地方时、昼夜长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运动等。第1题,以第一天为代表,通过计算可知,三地的昼长分别为14小时、11小时22分、13小时08分,根据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的的理论,三地中纬度最低的是②,最高的是①,所以本题选B。第2题,由上题可知此日北京昼长夜短,则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次日北京昼长为13小时10分,长于前一日,说明昼变长,则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北极圈内极昼范围变大。只有二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相差为0,达最小值。

(2011·浙江)下图中,M为赤道与某一经线L1的交点,北半球任一纬线L2上两点Q1、Q2分别位于经线L1的东西两侧。完成3~4题。

3.若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之间经度差达到最大值,则()

A.Q1、Q2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

B.M、Q1之间连线与地轴相交

C.M、Q1、Q2三点位于同一经线圈上

D.Q1、Q2两点的直立物日影分别朝西、朝东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光照图的判读。图中Q1和Q2分别位于经线的东西两侧,说明两点不重合。若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1和M、Q2,则晨昏线与经线不重合,我们可以将简单的图转化为直观图,如下图所示:图中Q1位于MA线上,Q2位于MB线上,两者的纬度相同。如果Q1和Q2的经度差值达到最大值,则两者应位于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的位臵,此时两地的经度差值为180°,两地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径是过北极点的大圆上的劣弧。M、Q1之间的连线不与地轴相交;M、Q1、Q2不在同一个经线圈上。此时昼夜不处于平分状态,非赤道上的地点在日出和日落时日影朝向非正西、正东。

4.若两个不同日期的晨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与L1之间地方时差不等,则Q1、Q2()

A.可能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B.可能都位于东半球

C.不可能在同一时区D.不可能出现在1至6月间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晨昏线的判读。我们可以通过下图分析:

(Q1和Q2分别位于MA和MB上,图中a角与b角度数不同)分析:图中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的纬度不同,故Q1和Q2纬度不同,与题干不符,答案A错误;由于不是同一天,故Q1和Q2有可能都位于东半球或同一时区,可能出现在1至6月,选项B正确,C错误,D错误。

(2011·重庆)某地北京时间6月22日6时左右日出,13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约83°。回答5~6题。

5.该地最可能是()

A.北京B.沈阳

C.成都D.海口

6.该地当天上午太阳高度角达到36°时,布宜诺斯艾利斯(西四区)的区时约为() A.6月21日9时B.6月21日21时

C.6月22日9时D.6月22日21时

【答案】 5.C 6.B

【解析】考查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相关知识。第5题,根据某地北京时间13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计算出该地经度为:120°E-(13-12)×15°=105°E。6月22日太阳直射23.5°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计算出该地的纬度为16.5°N或30.5°N。最后对比提供的选项可知,该地最可能是成都。第6题,该地从日出到正午历时7小时,该时段太阳高度由0°增大到83°,因此太阳高度由0°增大到36°,大约需要3小时,即此时北京时间约为6月22日上午9点,再根据北京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时区差可计算出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区时为:6月22日9时-12=6月21日21时。最后对比选项得出选项B正确。

某日一飞机沿某纬线飞行,太阳位于正上方且与其相对方位始终不变,据此回答7~9题。

7.该飞机所在区域及飞行方向可能是()

A.①B.②

C.③D.④

8.若该地位于北纬60°,则飞机飞行速度为()

A.1670千米/小时B.1447千米/小时

C.837千米/小时D.0

9.若飞机以相同的速度向相反方向飞行,其昼夜更替的周期为()

A.一个太阳日B.一个恒星日

C.12小时D.48小时

【答案】7.A8.C9.C

【解析】第7题,太阳在正上方,说明有直射现象,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始终位于一个方位,说明飞机飞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选A。第8题,太阳所在的方位不变,说明飞机飞行速度与地球自转线速度相抵消,数值大约一致;北纬60°的地球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即837千米/时。选C。第9题,若飞机反向飞行,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相当于地球自转速度加快一倍,昼夜更替周期缩短为太阳日的一半。选C。

下图中,AB、CD为北半球两条纬线的一部分,AD、BC分别为晨线和昏线的一部分,且AD=BC。读图完成10~11题。

10.一年中,AB与CD长度的最大差值约为()

A.4万km B.9990km

C.7381.5km D.19980km

11.若AB、CD所在纬线的昼长差为6小时,则A、C两点的地方时时差最大为() A.3小时B.6小时

C.9小时D.12小时

【答案】10.D11.C

【解析】第10题,当AB所在纬线发生极夜时,AB的长度最短,长度为0;而当CD所在纬线无限接近赤道时,CD的长度最长,C、D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约为18:00和6:00,据此计算可得CD的长度约为19980km。选D。第11题,设AB所在纬线的昼长为x小时,则CD所在纬线的昼长为(x+6)小时;A点的地方时为(12—x/2)时,C点的地方时为[12+(x+6)/2]时,则A、C两点的地方时时差为(x+3)时;而在图示情况下,CD所在纬线的最大昼长为12小时,此时x=6,则A、C两点的地方时时差最大为9小时。选C。

图甲是我国北方某小镇的太阳能路灯景观图。该镇中学课外实践小组对路灯的能源装臵——太阳能集热板进行了长时间的观测研究,并提出了改进的设想。下表为该小组观测记录简表。集热板倾角如图乙。据此完成12~13题。

(表中时间为北京时间)

12.

A.124°E,40°N B.118°E,40°N

C.116°E,36°34′N D.4°E,36°34′N

【答案】 B

【解析】根据夏至日日出时间4:43,日落时间19:33,可知该地昼长14小时50分,当地地方时为12:00时,北京时间为12:08,即该地与北京时间相差8分钟,经度相差2°,且该地位于北京以西,故当地经度为120°E-2°=118°E,秋分日集热板倾角为40°,可计算出秋分日该地太阳高度为50°,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当地纬度为40°N。故正确答案为B。

13.该小组拟设计一自动调控装置,通过电脑调控使集热板每天正午正面对太阳,以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请你分析该集热板一年中调整角度为()

A.90°B.180°

C.23°26′D.46°52′

【答案】 D

【解析】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要使集热板与阳光垂直,集热板一年中调整角度等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角度,40°N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为46°52′,故正确答案为D。

某中学一地理学习兴趣小组,用天文望远镜、指北针、半圆量角器、重力锤、无弹力绳,对本校农业生产实习基地进行地理位臵测量。某日,该组成员用指北针观测到实习基地旗杆影子指向正北时,国际标准时间为7时40分,天文观测结果如下图。据此完成14~16题。

14.该小组测量时的日期最有可能是()

A.3月21日B.5月1日

C.6月22日D.10月1日

【答案】 A

【解析】由图可知,该地测量的北极星的仰角为45°,即当地地理纬度为45°N,此时旗杆影子指向正北,为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为45°,由太阳高度角计算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故正确答案为A。

15.对该农业生产实习基地所在地区气候特征表述恰当的是()

A.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干燥B.全年温和多雨,各月降水均匀

C.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答案】 A

【解析】根据当地正午时,国际标准时间(0时区)为7时40分,计算可知,当地为65°E,结合上题分析,即当地位于(45°N,65°E),在亚欧大陆的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干燥。故正确答案为A。

16.该农业生产实习基地代表性经济作物最可能是()

A.玉米B.大豆

C.棉花D.油橄榄

【答案】 C

【解析】据上题分析可知,当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光照充足,温差大,适宜棉花生长。玉米、大豆分布在高温多雨的气候区,油橄榄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故A,B,

D错。

二、综合题

17.北京市某学校地理学习研究小组进行了一个证明水平运动的物体有无偏向的地理实验。该小组在35m高处悬挂一个铅球,使其向正南北方向摆动,三个小时后发现摆动方向并不是南北方向。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上面的实验可以证明地球的________运动。在此实验中,物体摆动的方向应向________(左、右)偏离。

(2)下图为北京、新加坡、圣保罗、开罗四个不同地点证明物体(在相同时间段中)有无偏移的地理实验。其中表示北京的是________,新加坡的是________,圣保罗的是________。

(3)根据前两题的结论,归纳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自转右

(2)③①②

(3)在地球上,除赤道外,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从赤道向两极,物体所受偏向力逐渐增加

【解析】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除赤道外)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18.下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ABC线上太阳高度为0°,且与70°纬线相切于B 点,图中阴影部分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____。

(2)北京此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此刻北京地方时是________。

(3)简述此日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4)画出此日B点的太阳高度变化情况。

【答案】(1)20°N,60°W

(2)70°23:44

(3)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南半球夜长大于昼长;越向北昼越长、夜越短,越向南昼越短、夜越长;70°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70°S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

(4)图略。

【解析】第(1)题,阴影部分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由此可以判断OM与ON为180°经线与0时经线。B点为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则该地为0时或者12时,结合B点在OM线上及OM与ON经度间隔60°,则可判断B点及OM线上为0时,所以ON线为180°经线,根据图中所示地球自转方向可以判断此图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由此可知OM所在经线为120°E,则直射点所在经度为60°W。B点为0时,可以判断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结合B点位于70°N纬线上可以判断太阳直射20°N。第(2)题,北京所在纬度为40°N,太阳直射20°N,则根据正午大阳高度计算公式可以得出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0°。由上题分析可知120°E地方时为0时,北京经度为116°E,则此刻的地方时为23:44。第(3)题,此日太阳直射20°N,则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且越向北,昼越长,70°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第(4)题,B点位于70°N上,该日正好出现极昼,在0时该地太阳高度达到最小为0,当地地方时为12:00时,太阳高度最大为40°。

19.下图中纵轴表示太阳高度,AB为晨昏线,ANB为经线圈的一部分,其中N为北极点。若绘制此图时,北京时间刚好是某日5点,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2)此时,与北京位于同一天的经度范围是________。

(3)图示季节可能发生的现象有________。

A.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正值收割季节

B.圣地亚哥温和多雨

C.自波斯湾返回中国的油轮经过斯里兰卡附近海域逆风逆水

D.美国东南海域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可能因遭遇飓风停产

(4)经线NA的经度为________。

(5)请描述此日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

(6)请在图中添绘并注记地轴、赤道、太阳光线、极点的太阳高度角。

【答案】(1)135°W、20°N (2)45°E向东到180°(3)BD (4)45°E

(5)昼长夜短,越往高纬昼越长,70°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6)

(图例和注记必须同时具备,否则不得分)。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星期五高一20班第四节杨进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 【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是否相等呢? 【学生回答】是 【总结讲解】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并不完全相等。这些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过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 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 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 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提问】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地球仪自转。 【提问】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略。 【过渡】 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课本第13页)投影片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 注意交代: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 很遥远,不论地球公转到何处,所 到的恒星方位几乎不变 【同时用吹塑片演示】 (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S ,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E 1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P ,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 (2)让该吹塑片以P 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 2位置,作图。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 2,P 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在黑板上做E 2到P 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 ,该线与SPE 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 结论: 恒星日23h56 '4''(3600)——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h(360059')——昼夜交替的周期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xiaojie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基本天体:恒星、星云)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运动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原因) 适和生物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原因) 液态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 ①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最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3 地球的运动 1.3.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 【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是否相等呢? 【学生回答】是 【总结讲解】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并不完全相等。这些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过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 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 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提问】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地球仪自转。 【提问】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略。 【过渡】 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课本第13页)投影片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 注意交代: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 很遥远,不论地球公转到何处,所 到的恒星方位几乎不变 【同时用吹塑片演示】 (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S ,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E 1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P ,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 (2)让该吹塑片以P 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 2位置,作图。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 2,P 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在黑板上做E 2到P 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 ,该线与SPE 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 (3)要保证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自转一周,地球必须继续向前公转到E 3点,使S 、P 、E 3三点一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转出一个角度SE 3H 。 结论: 恒星日23h56 '4''(3600)——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h(360059')——昼

13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课标】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 2.阅读、绘制示意图,说明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运用计算机模拟演示、阅读和绘制示意图,分析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学习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学习难点】 黄赤交角。 【学习过程】 活动一:学生演示地球自转、公转运动,观察并绘制地球运动示意图。 1.自转演示:从侧视、北极俯视、南极俯视三个角度演示,其他同学观察演示过程是否正确并进行点评(注意:地轴指向、转动方向) 2.公转演示:以讲台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面演示公转过程,其他同学观察演示过程是否正确并进行点评(注意:公转过程中地轴指向、公转方向、地心是否位于公转轨道面) 3.读教材P14图1.16“地球自传角速度和线速度”,说出地球自传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 4.阅读教材P14图1.17 “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回答: (1)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太阳在公转轨道面上的位置,近日点时间为,远日点的时间为。 (2)角速度和线速度:近日点于远日点。 (3)北半球夏半年(图中远日点所在的半圈)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图中远日点所在的半圈)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5.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

6.比较地球自传与公转的一般特点。 地球运动自转公转 旋转中心 方从赤道上空看 从北极上空看 向从南极上空看 周期 速角速度 度线速度 活动二:在多媒体视频演示黄赤交角产生过程的基础上,完成: 1.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一个交角,叫做。目前,黄赤交角是。 2.填图:一轴(地轴)、两面(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黄赤交角、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地轴与赤道平面夹角)。 注意:地球在运动过程中的“三个基本不变”: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黄赤交角的大小不变、地球运动方向不变

(完整word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选择题(每题有一个答案正确)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行星 B.恒星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C.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 D.星云是由气体和液体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2 A C 3 A C 4 A B C D 5 A C 6 A C 7 A C 8.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 A.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公转轨道,它是一个正圆 B.每年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较慢,1月初则较快 C.地球公转方向自东向西 D.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366天,也就是一个回归年? 9.如果地轴同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变小,则() A.热带范围扩大B.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小 C.温带范围扩大D.北京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不变? 10.在北半球某地,某人从某地出发,依次向北、东、南、西各行l100千米最后回到()

A .原出发地以北 B .原出发地以东 C .原出发地以西 D .原出发地? 图1中外圆表示纬线圈,N 为北极点。读图回答11 —12题。 11.若AB 弧表示夜弧,则D 点的日出时刻是() A.21时30分 B.2时30分 C.8时00分 D.3时30分 12.若AB 弧表示2010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 另一日期。设B 点为零时,则100°E 的区时为() A.2月28日13时40分 B.2月29日13时40分 C.3月2日14时00分 D.2月28日14时00分 13.我国一艘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向东航行,过日界线于1981年1月2日15时抵达加拿大温哥华(西七区)途经14天2小时,该船在上海启航时间是() A .1980年12月21日4时 B .1980年12月20日4时 C .1981年1月16日17时 D .1980年12月20日10时? 14.某船自西向东越过180°经线后,船上的时间很可能是() A .日期减少一天,钟点有变化 B .日期增加一天,钟点不变 C .日期不变,钟点有变化D.日期不变,钟点也不变?? 15.某校所在地(120°E 、40°N )安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了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热,提高利用效率,需根据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季节调整倾角,那么日照图与热水器安置方式搭配不合理的是() 16.有关北京时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为北京所在经线的地方时 B .为东经120°的地方时 C .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 D .东八区中央经线的地方 时 17.图2为以北极为中心的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 表示黑夜,则甲地的时间为() A .8时B.9时C .15时D .16时 18.下图为北半球冬至日四个地点的太阳高度日变 化 曲线,四地中可能位于赤道的是() 195月1日2点应是哪幅() 20.当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旗杆的正午影长与旗杆 等长时,阳光直射下列哪条纬线(取北京的地理纬度为北纬40°) ()? A .50°NB .0°C .5°SD .23°26′N 21.图3是雅加达(7°S )在春分、夏至、冬至(北半球节气)三天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指出下列排序与图中相符的是() 图2 A .①冬至日②春分日③夏至日 B .①夏至日②春分日③冬至日 图1 图2

【教学】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关键字】教学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九江三中兰主进 [课标要求] 本节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能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分析自转和公 转的一般规律。 2.了解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及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的宇宙观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 2.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和太阳日、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2.运用FLASH动画演示,并适时提出研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寻找地球自转 和公转的规律。 [教具准备] 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1.直接引入:前面两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本身。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形式的运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2.演示引入:运用FLASH 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3.诗词引入: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脍炙人口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什么这样说呢? (学习新课)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练习题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 A、900W、890S B、800E、400N C、100E、10S D、1800W、710N 2、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比较,正确的是 A.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线速度相同,角速度北京大于上海 D.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小于上海 3、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 A、23026/ B、300 C、600 D、66034/ 4、北半球夏至日 A、是12月22日 B、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近 C、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D、太阳直射点在23026/N 5、下列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6、东经1610比东经1600的地方 A、区时早 B、地方时早 C、地方时晚 D、一定先看到日出 7、当伦敦为正午时,区时为20点的城市是 A、悉尼(1500E附近) B、上海(1200E附近) C、洛杉矶(1200W附近) D、阿拉克(00经线附近) 8、位于赤道和1800经线上的某舰艇,向正北方发射炮弹,炮弹应落在 A、1800经线上 B、1800经线以东 C、1800经线以西 D、东半球 9、晨昏线上 A、时刻相同 B、日期相同 C、昼夜长短相同 D、太阳高度相同 10、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A、每天都重合 B、、每天都不可能重合 C、只有在春秋分某一时刻重合 D、、只有在冬至日夏至日某一时刻重合 11、同一经线上的各地 A、日出的时刻相同 B、地方时相同 C、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季节变化相同 12、下列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地球自转无关的是 A、昼夜现象 B、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C、太阳的东升西落 D、北京的地方时比乌鲁木齐早 13、在西行的轮船上,人们看到的昼夜更替的周期 A、24小时 B、长于24小时 C、短于24小时 D、无昼夜更替 14、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叙述正确的是 A.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从23026/S向北移至23026/N

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说课稿: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难点分析: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课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学习方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一、课标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二、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旋转中心:95%学生能够掌握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85%学生能够掌握 3、用事实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6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用事实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旋转中心。 2、能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3、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让学生获得学习地理的成就感,并且深切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每天都能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 【讲授新课】 活动一:地球自转的特点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归纳提升 1、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找出地球自转的概念。 (2)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下列表格: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合作演示地球自转,并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正面看,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3)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3、展示交流:小组内交流,互相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提问、演示的形式展示 学生交流后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评价。 4、归纳提升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顺时针方向。并强调标注方向的方法。 活动策略:本部分为基础知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学会。对于使用地球仪演示 地球自转一定让学生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演示及时反馈纠正,后总 结提升。 活动评价:学生通过观察地球的自转且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生生、师生交流,检查、纠正。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能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旋转中心。 多媒体展示: 转动方式 转动中心 方 向 周 期 地球自转 0° S 0° N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人教新课标)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人教新课标)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Compulsory 1 Unit 1 Section 3 Movement of the Earth (New Curriculum for Human Educa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人教新 课标)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从容说课基于前两节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开始让学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鉴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板书,从定义、方向、速度、周期等几个方面分别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学生在初中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把“地球自转的方向”知识进行拓展,想象在两极的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建立地球顺时针和逆时针自转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概念时非常困难,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也很难看懂书中13页给的图1.15“恒星日和太阳日”。有条件的制作课件可以改善图示,拉长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恒星只画成一个,辅以直观的

动画效果,最大可能地还原真实,应该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讲解地球公转的时候,要强调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含义、地球到达该点时的时间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地球自转与时差的教学涉及到昼夜、昼夜交替、时差产生和计算等问题,它们相互关联,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说明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本质区别,强调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关系,晨线与昏线的区别及判断方法。通过演示讲解地方时差的产生及规律,引导学生对书中17页“读图思考”进行探究,强调时区和区时、区时和地方时的区别,讲解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和总结配套的解题方法,多加练习巩固,并需反复练习、订正和讲解,才能完成此教学任务。教材没有对“地转偏向”作要求,但后面第二章第二节的“气压带和风带”中有所涉及,因此教学中可略讲一二,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地球公转与季节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首先要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认清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关系,知道黄赤交角23°26′的含义,重点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打下基础,讲解中还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与远日点、近日点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进行比较,找出区别,并练习加以巩固。书中20页的“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以另一种方式解读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规律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围绕中心 地轴 太阳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约365天) 方向 自西向东(东边日岀早),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为 顺时针 自西向东 产生的地理现 象 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四季变化 、地球公转基本知识 畫晅,B 昼时 间最长*北圾 圈以北有极昼 相克 子最长,m 長 时闾最短,北 极圈以北育 极夜现象?南 导球相反 「秋分(9月23日)却日直射在赤道上, 球昼板等长. 春分13月J 日)太阳頁射在赤道上,j 念至<6月匚^ 日)和日直射 在北回归线 22 0W9 直 射 在南回归 线上,北半球 龙阳高度角 最小,正午彫

四、地球上的五带 五带 范围 阳光照射的特点 气候特征 北寒带 北极圈以内(66。5° N ) 有极昼、极夜现象 终年寒冷 北温带 北极圈至北回归线(° N )之间 无极昼、极夜现象,无阳光直射现象 四季分明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有阳光直射现象 终年炎热 南温带 南回归线(° S )至南极圈之间 无极昼、极夜现象,无阳光直射现象 四季分明 南寒带 南极圈(66。5° S )以内 有极昼、极夜现象 终年寒冷 【难点突破】 1、在地球表面的光照图上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长短的变化 (1) 太阳光线能够照到的地方是白天,不能照到的地方是黑夜; (2) 白天和黑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圈); (3)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在若干照射点上做地球的切线,如果切线和太阳的平行光线垂直,那么太阳 就直射在该点; (4) 某点的昼夜长短判断:以某点所在的纬度为准,把该点的昼弧长度和夜弧长度进行比较:如果昼弧长 度大于夜弧长度,则该点这一天昼长夜短,依次类推。 2、太阳直射点的运动情况: 三、北半球两分两至光照图 春分/秋分光照图 夏至光照 冬至光照图

地理13《地球的运动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新人教版)

《昼夜交替和时差》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 2.能解释时差的形成原因 3.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 4.能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球上昼夜的变化以及时间的差异 2.运用地理素材,分组讨论,找出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昼夜交替的原因 2.地方时和区时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和区时计算 ●教具预备 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地球仪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准备 地球自转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情景引题]我们知道,地球有自转和公转这两种运动形式,地球上许多的地理现象都与之密切相关,探究这些相关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是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目的。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时差现象出现的原因和相关规律。(板书标题) 一、用地球仪演示,并通过学生动手绘图,探究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 1.师:大家看这个地球仪,当这束平行光(利用投影仪上的光)照在地球仪以上时,地球仪上有多大面积被照亮?(1/2)此时,地球仪上一半被照亮,另外一半处在黑夜中,地球仪上出现了昼夜现象,再拨动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各点就出现了昼夜的交替。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呢?初中大家就学习过,请大家结合课本16页倒数第三段来回答这个问题。(投影第一个小标题)(由学生回答出:由于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当太阳从一侧照射到地球上时,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当地球自转时,就产生了昼夜交替)师:我把大家刚才看到的地球上某一个瞬间的昼夜现象定格下来,做成了模型,大家看,这边是昼半球,这边是夜半球(边说边演示)。他们之间还有个分界线。现在,大家从地球仪的侧面看地球上的昼夜分布状况,然后将它转绘到学案图1上面去。 (投影活动1)请大家在学案图1上用阴影表示出夜半球,并划出昼夜半球的分界线。(请学生上来指图) 2.师:此时我们可以看到,A点现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上,它此时正看到日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A点会出现一次昼夜的更替。那么在下一时刻,A?(白天)。那么B点呢?(和

中图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及纬度变化,了解四季划分,了解五带的划分、分布。 ②理解这些地理意义是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综合作用的结果。 ③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④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 2、能力目标: ①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②能准确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测视图),并能举一反三,理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极视图。 ③运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德育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认识并解释许多自然现象和规律,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②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步:设疑。 通过复习地球公转的概况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铺垫知识框架,创设问题情境,产生疑问:地球公转会产生哪些地理意义呢? 第二步:探究。 教师通过各种媒体不断设疑,并向学生提供各种信息;学生通过听讲、读书自学、讨论切磋、分析综合等方式,参与各种多边活动。在教师总体调控下,学生探究正确结论。 第三步:尝试。 教师提供动手动脑的检测内容,并适时点拨;学生不断运用所学知识反复尝试,解决各种问题。 第四步:小结。 师生通过评议、引申,寻求知识内涵、总结求知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发展原有知识和能力框架,并产生学习新目标。 (具体过程如下) ㈠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一步:设疑。 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切入,“长到夏至短到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二步:探究。 1、教师利用投影图片《昼夜半球示意图》讲解:在平面测视光照图上,晨昏线所在平面过地心,且永远与阳光垂直。晨昏线把它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昼弧越长,白天越长,黑夜越短;夜弧越长,黑夜越长,白天越短。学生认真听讲理解。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是有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的特点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是引导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关键,对于认识和学习地理后续知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分析:但这节内容又涉及了很多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又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对于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当低,在学习时会感到很困难,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运用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2、通过演示地球运动和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读图分析能力;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地球运行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看课件,从图上可以看到地球在运动,他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一)、自传运动规律 1、概念 2、方向 3、周期 演示: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运用计算机模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说明地球的运动规律。能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2、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智能要求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 2、理解自转的意义。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理解国际日界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 3、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4、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 能力要求 懂得运用地球运动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技能要求: 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求真的真理观 【教材分析】 (一)知识结构 (二)内容分析 地球运动部分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球运动自转规律一般从地轴的空间位置、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自转的规律性:(1)地球自转的方向:教材设计了一个“读图思考”,让学生想象在两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会是怎样的,把“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结论留给学生自已思考得出。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2)周期: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一般用于科学研究,人们比较陌生;太阳日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它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果,但是由于太阳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十分熟悉。鉴于它们各自的重要性,教材既引入了恒星日,又引入了太阳日。用图解的方式,简要说明恒星日和太 阳日时间差异的原因。(3)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页 1 第 图示。图1.13的设计富于立体感,比较好地展现了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大小及其纬度变化规律。地球自转线速度自低(高)纬向高(低)纬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教材留给学生思考、总结。 2、地球运动公转规律:(1)公转示意图:用了一幅按照真实比例绘制的地球公转轨道图,分析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运动速度的不同;使学生获得比较正确的概念。(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教材采用图文配合的方式来说明这个问题。重点在于摆出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事实(图旁的一组数据),而不去过多地探询原因。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公转轨道形状,以及日地距离变化有关,这一点不难理解,学生理解到这个层面就可以了。由学生得出地球围绕地球的公转是不等速的,近日点地球运动的速度快一些,而在远日点地球运动的速度慢一些。 3、“活动6”的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一个有梯度的活动,围绕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从演示到比较、分析、归纳特点,最后到运用规律解释问题 4、自转的意义: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 课时:3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 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2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 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 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

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 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 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 些规律。 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 1.投影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见板书设计),并指导学生画到笔记 本上。 2.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 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3.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

仪的学 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 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4.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 (逆时针转动) 5.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 (顺时针转动) 6.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天太阳的 东升西落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 间是24小时(一天)。 7.组织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教师可启发学生坐火车或 汽车的时候,当车行驶很平稳,又不看车外只看车内时的体验得出结论。(由于我 们也随着地球转动,因而并不感觉到地球在运动) 过渡通过演示、观察,我们知道了地球在自转运动时的规律。那么,地球在公 转时,围绕什么旋转?公转的方向是否和自转的方向一致?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1第一自然段,并把得出的结论填入表格中。

初一地理地球与地球仪地球的运动测试题

初一地理测试题 1、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6357千米 B、6378千米 C、6371千米 D、4万千米 2、0°纬线是() A、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B、最短的纬线 C、经过南美洲厄瓜多尔首都基多附近 D、地球上最长的经线 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变化的规律是()A.没有变化 B.度数增大 C.度数减小 D.变化无规律 4.地球仪上,0°纬线和0°经线相比[ ] A.两者等长B.0°纬线稍长 C.0°经线稍长D.0°经线约为0°纬线的一半长 5、下列叙述,不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是() A、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 B、坐地日行八万里 C、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D、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6、以下不属于纬线特点的是() A、所有纬线都是圆圈 B、所有纬线长度不一定相等 C、所有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D、所有纬线都指示南北方向 7、赤道的长度约为() A、6371千米 B、4千米 C、4万千米 D、5.1亿千米 8、关于地球仪上的纬线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 B、不同度数的纬线长度不等 C、沿同一条纬线一直向东走,不改变方向,能回到出发地点 D、沿同一条经线一直向北走,不改变方向,能回到出发地点 9. 本初子午线是() A.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 C.划分南北纬的起始线 D.也就是180度经线 10. 关于地球半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纬的地方,一定位于南半球 B.属于西半球的地方,经度一定是西经度 C.本初子午线位于西半球 D.度数相同的经线或纬线,一定位于同于半球 11.某点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该点是() A.经度0°,纬度0° B.经度180°,纬度0° C.东经160°,纬度0° D.西经0°,纬度0° 12、从南极到北极,纬度变化的规律是() A.由大变小再增大B.逐渐增大 C.逐渐减小D.由小变大再变小 13、若要使房子周围的门窗都朝南,房子只能建在() A.赤道上B.北极点上C.南极点上D.本初子午线上 读右图,回答14-16题 14、图中A点位于() A、南纬15°、西经25°B、北纬15°、西经25° C、北纬15°、东经25° D、南纬15°、东经25°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 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 【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是否相等呢? 【学生回答】是 【总结讲解】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并不完全相等。这些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过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 自西向东尸匕极逆时针 记忆方法:右手一一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 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提问】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