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文件包

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文件包
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文件包

第三章圆

《圆》教学设计说明

银川市回民中学马秀文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经历探索点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

2.理解圆的概念,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3.经历由生活现象揭示其数学本质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4.经历探索点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定量分析对图形性质的判定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圆的相关知识,对弦、弧、直径、半径、半圆、等圆的相关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还没有抽象出“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的概念.

在圆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利用圆规画圆的活动,利用公式求圆的周长和面积,感受到了学习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进一步学习圆的相关知识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

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经历探索点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理解圆的概念

五、教法与学法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到活动中去,让他们经历“观察,思考,交流,总结,应用”的学习过程。同时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PPT,视频插入,几何画板,白板)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发现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加快其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思考→归纳等探索过程,体验在数学学习

活动中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六,教学工具:PPT,视频插入,几何画板,白板辅助教学七、教学过程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日月潭》优秀教案设计+课后练习

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群山环绕、隐隐约约、好像披上轻 3.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体会作者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背诵课文第二至四 自然段。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 第一课时 1. 认识“潭、湖”等15个生字,会写“名、胜”等 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 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教学 目标 纱”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 1.识字、写字。 重点 难点 积累词语,说话训练。 教学 目标

教具 二、识字解词。 1. 学生自读课文,按照以前的方法预习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课件出示2) W m m In g Sh Eg j i y 6gl i Zh 峦 Xi d n P I 湾 名 胜 迹 央丽 展 现披 各自拼读,找出翘舌 音“胜 展”,前鼻音“展、现”, 后鼻音“名、胜、央”。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 出示新词(课件出示3) 日月潭 环绕 周围 茂盛 童话 中央 I 小岛 隐约 轻纱 仙境 游客吸引 开展读词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 小老师领读,齐读,理解、记忆生字词。 (3)识记生字: ① 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湖、胜”:“氵+胡”是“湖”, “月+生”是“胜”。 ② 用“换一换”方法学习“绕一浇一烧” “纱一沙一 吵”,“境一镜”。 ③ 组词法识记:“湖、童、客”可以通过组词识记, 如“西湖、湖水、湖面、儿童、客 人、客厅”。 (4)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①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 否正确。 ② 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导入 1.同学们去过的地方不少。我听说祖国宝岛台湾有一 处景点特别美,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它就是日月潭。 (板书课题:10日月潭)齐读课题。 2.同学们的声音真洪亮,看把谁引来了(出示生字词) 多种形 式读。 【设计意图:多元认 字,多种方法认读生 字、识记生字,把生字 的教学放在低年级语 文教学的首位。】 新课 教学 ()分 钟

微课——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官寨乡中心小学校张正武 【课题】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数学90页、9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知道1小时=60分钟。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体验一小时和一分钟的时间长短,初步建立一小时和一分钟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小朋友们,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来猜一个谜语好吗? 教师出示课件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请知道这个谜底的小朋友举起你们的小手,我看哪个小朋友的小手举得最好,(知道谜底的小朋友真多,你们真棒)请你们用响亮的声音告诉老师这个谜底是什么? 生:钟表 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生:时间 师:你们真聪明!我们每天起床、上课、下课,都有铃声提示我们。这都是钟表的功劳。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想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课题——认识时间。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 师:出示情景图,请小朋友们认真的观察,图上的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呢? 生:他们在上课。 师:你知道图上的小朋友是什么时候上课的?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是早上的8:05上课,我是从图上的钟表时间知道的。 生:是8:01分 师:有同学说是8:01,也有同学说是8:05,那么到底是几点呢,老师先不告诉大家,相信通过后面的学习,你肯定会知道的。 师:课件出示各式各样的钟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钟表你见过吗?把你见过的钟表和老师说一说。(真好,你们的钟都很漂亮),请小朋友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哪个小朋友能告诉教师,你发现钟表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我发现了钟面上有数字、刻度、两根指针。 师:你真会认真观察。那个小朋友的小手举得最标准,请你说说你还发现什么呢? 生:钟面上的两根指针一根长,一根短。 师:你的小眼睛真的了不起,这都被你发现了。小朋友们想想长的指针表示什么?短的指针又表示呢? 生:因为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例5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用竖式计算:28÷9= (2)有17个苹果,每3个分一盘,可以分( )盘,还剩几个?17÷3=()盘()个 二、审读题意,交流理解。(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问题:你都知道了什么?(2)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 人,坐5人不行)“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22个学生都上船)。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三、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然后再列算式。(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找两个学生板书算式并说说理由,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1)讨论辨析。问题: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 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 条船,你觉得呢? 2. 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教师和学生用活动贴纸摆一摆。)梳理: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四、结果检验,梳理强化。做一做第一题有27 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问题: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 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加1”。 五、交流理解,提升认识。(一)审读题意,独立尝试。完成做一做第二题。问题: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问题:1. 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 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三)对比感悟,提升认识。同时出示“例5”和“做一做”第2题。对比分析:这两道题,我们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问题,但上面这道题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下面这道题余下“1元”,却不增加1个面包。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巩固练习: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总结:今天研究的问题你学懂了吗?六、课堂作业。作业:第69页练习十五,第1~2题。

(精品)微课教案

微课知识点名称:解方程(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以及解方程的依据,掌握解 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能较熟练地运用等式性质正确地求出方程的解,学会代入法检验 方程的解。 3、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资源与环境:ppt课件,录屏工具。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列出方程x+3=9,借助天平的动态演示,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解方程的依据,掌握运用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2、进行小结。(1)建立3个概念:①方程的解。②解方程。③方程的检验。(2)归纳方法:①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性质。②验证方程解 的过程是代入法。(3)解方程的步骤。①先写“解字和冒号”。②运用等式性质逐步求解,要求等号对齐。③进行检验。 3、解方程3x=18。再次借助天平数形结合,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解 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4、进行总结和鼓励。 教学反思: 1、遵循新课标理念,落实新课标的4个基本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关注数形结合、函数等数学思想渗透,注重观察、比较、

操作、归纳概括等数学方法的学习指导 2、注重数形结合,动态演示,将枯燥的等式性质进行生动演绎,帮 助学生理解解方程的依据;注重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解方程的步骤,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微课知识点名称:《长方体的认识》 知识点来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认识面、棱、顶点,掌握其特征。 (2)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认识长方体,掌握其特征。 (3)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资源与环境:ppt课件,录屏工具。 教学过程: 一、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指明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有几个面,有几条棱。指明三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 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二、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认识长方体。 (1)长方体面的认识。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部编版 10日月潭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4)

部编版二年级《日月潭》教学设计【教材简说】 《日月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9课。本课描绘了台湾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作者首先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最后介绍了日月潭清晨、中午和雨天的不同风光。本文文质兼美,五个短小的自然段生动和谐地展现了日月潭的迷人风姿。教学中应主要通过情境促读、读中悟情等方法引导学生对景之美、文之美进行品味,激起学生对日月潭及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本次授课的主体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身边的事物充满着无限好奇。鉴于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和知识积累,我在教学中采用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文;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茂盛”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能自主识记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用简笔画展示日月潭的形状,让学生对日月潭有初步认识。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潭”意。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2)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序号标出。 2、(课件出示生词)(1)指名小老师带读,纠正字音。(2)男女赛读(3)去掉拼音读词语(小组读)(4)开火车读 3、小组读句子,通过图片加深对“清晰”、“朦胧”这一对反义词的理解。 4、巩固识字:词语游戏。 5、指导写字,先让学生观察字形,教师进行范写,学生写字,展示并评价。 三、细读课文,初步感悟 1、日月潭如同一个神话中的仙境,那一定是非常美丽,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字中感受一下美丽的日月潭,看见好词好句可以用笔画出来。 2、课件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指名读,出示图片,理解“群山环绕”。 3、课件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1)出示图片(2)齐读、指名

部编版 10日月潭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4)

部编版二年级《日月潭》优质课教学 设计 【教材简说】 《日月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9课。本课描绘了台湾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作者首先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最后介绍了日月潭清晨、中午和雨天的不同风光。本文文质兼美,五个短小的自然段生动和谐地展现了日月潭的迷人风姿。教学中应主要通过情境促读、读中悟情等方法引导学生对景之美、文之美进行品味,激起学生对日月潭及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本次授课的主体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身边的事物充满着无限好奇。鉴于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和知识积累,我在教学中采用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文;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茂盛”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能自主识记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用简笔画展示日月潭的形状,让学生对日月潭有初步认识。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潭”意。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2)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序号标出。 2、(课件出示生词)(1)指名小老师带读,纠正字音。(2)男女赛读(3)去掉拼音读词语(小组读)(4)开火车读 3、小组读句子,通过图片加深对“清晰”、“朦胧”这一对反义词的理解。 4、巩固识字:词语游戏。 5、指导写字,先让学生观察字形,教师进行范写,学生写字,展示并评价。 三、细读课文,初步感悟 1、日月潭如同一个神话中的仙境,那一定是非常美丽,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字中感受一下美丽的日月潭,看见好词好句可以用笔画出来。 2、课件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指名读,出示图片,理解“群山环绕”。 3、课件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1)出示图片(2)齐读、指名

“一师一优课”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设计者申秀丽单位(学校)崔家桥镇中艾亭授课班级二年级 章节名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学时 1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本节(课)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除法解决与此数量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和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会从多余信息中选择有效信息,继续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学生特征二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在选择信息时,部分学生不能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很好的选择有效信息,无法利用除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建立除法模型。 学习目标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1 2 3 会正 确求 商 能解 决问 题 能解 决相 关问 题 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能比较熟练的运用1-6的乘法口诀 求商,准确进行计算。 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有效的信息,知道根据除法的意义选 择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学生深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1 2 3 会正 确求 商 能正 确解 决问 题 能解 决相 关问 题 幻灯 片 幻灯 片 幻灯 片 口算练习 学习新知 深入理解 复习巩 固 创设情 境,展 示例题 引发动 机,启 发思维 提供练 习,开 阔视野 播放 设疑- 边播 放播- 边提 问 播放- 讨论 提高计算能力 突破解决问题这 个重点 感受解决问题的 一般步骤 5 20 10 自制 自制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 书设计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单价、数量、 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 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 知道了什么?一个地球仪8元, 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教学重点会选择有效信息用除法解 决实际问题。 自主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难点理解稍复杂的数量关系,建 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小组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日月潭》优秀教案9

三年级语文下册素材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知识教 学人教(部编版) 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知识教学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 梅子熟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都是苍翠的树木,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之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叫声,比来时更增添了几分幽静。 赏析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勺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路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词解析 重点字词解析 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lí):黄莺。 诗词段落解析 释意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 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 “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诗词里的故事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堂教学设计朱秀英

课堂教学设计表 名称第五单元倍的认识学时3课时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1.学生喜欢数学、喜欢学习; 2.强调实际情景在学生动手、思考、体验感受中理解内容; 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本节(课)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经过探索求一个量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学会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过程和方法: 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理解题目中关于两个数量之间倍数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学生特征三年级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必须建立在足够的具体直观材料的基础之上。对数学方法的领悟也必须以充分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另外,学生不但好奇心强而且学习兴趣容易转移,喜欢表现但思维不够深刻。因此,教学中需要以足够的实例和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学知识点 编号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体 ( 资 源 )知识点 编号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习 目标描述1.1-1 1.1-2 1.1-3 1.1-4 1.1-5 1.1-6 了解 理解 应用 应用 体验 激发 初步感知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会用摆一摆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会画线段图并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会看线段图并有条理的口头表达图意。 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 用。 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通过探索、交流,激发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 欲望。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1.会用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 理解数量关系。 2.会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3.会看线段图并说图意。 1.观察思考、交流、概括; 2.观察思考、交流、概括; 3.自主探索、小组讨论。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量的几倍是多少的 计算方法。 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微课教案,

微课视频教学设计 ---《认识平角和周角》 张掖市山丹县东街小学陈艳红 教学内容及背景: 这节微课展现的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 单元《线与角》中第四课时《旋转与角》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本课从旋转活动角(纸条)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的概念。本课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 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 设计思路: 《认识平角和周角》是《旋转与角》中的重点内容,我 紧紧抓住旋转这个主要活动,通过视频展示角的旋转过程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平角和周 角的形成过程。视频教学中我将直观的课件和精炼的讲解恰 当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直观地让学 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够在主讲 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和 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角的周角,初步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掌握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3.通过转一转、量一量、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并掌握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教学方法: 通过视频引导学生跟随主讲老师动手操作,开动脑筋,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锐角、直角、和钝角,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两种特殊的角。 二、复习过渡 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活动角的旋转过程(将角的一边固定,另一边进行旋转),带领学生旋转自制的活动角,进一步熟识锐角、直角和钝角。 三、探索新知 1.认识平角,建立平角的概念。 (1)认识平角的特征。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日月潭》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日月潭》教学设计 10、《日月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要求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重点难点 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看片,揭示课题 1. 小朋友们,我们祖国有许许多多美丽的地方,你去过哪些地方? 2. 在我国的宝岛台湾,也有许多风景如画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大家自己朗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反馈朗读情况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教师点评、指导、正音。(可采用多种方式进朗读)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绕”“纱”的翘舌音、“名”“映”“胜”的后鼻音“隐”的前鼻音以及“环”的介音) (2)看图识词,在学生朗读之后,适机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附近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建筑,请四个学生上台,读词,并在画面中指

出对应的事物。其他学生评议、帮助正音。 (3)看图,在组内分节朗读课文。 三、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片、央、南、名、美、丽、岛”。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形特点,教师提示书写注意事项。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教师检查学生的写字姿势和写字效果。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生字各写一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点难点 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卡认读生字、词。 2、齐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把你觉得写最美的地方,请多读几遍。 2、小组交流研讨。 (1)文章共有几个自然段? (2)文中的“轻纱”和童话中的仙境指的是什么? (3)什么吸引了游人? 3、指名汇报以上问题。 4、指名朗读,集体评议。 三、总结全文: 日月潭风光秀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它不仅是台湾人民的骄傲,大陆同胞也它的奇景而自豪。让我们再次走进日月潭的美景中,美美地读一读。 四、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日月潭 北边:日潭清晨:隐隐约约 日月潭 南边:月潭中午:清晰朦胧 风光秀丽

“一师一优课”教师授课教学设计模版

浠水县巴河镇西河中心学校 “课内比教学”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章节:Unit3 课题:第一课时 授课班级:八一班 授课时间:2015年9月30日 授课教师:唐丽 西河中心学校教务处 2015年9月制

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Section A第一课时 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In this unit,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personal traits and how to compare people. Learn the rules of changing adjectives into comparative degree. Help to use comparative degree to compare two people. 2、过程与方法 To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o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3、情感态度价值观 To have students understand people have quite different traits, but they should overcome the bad habits and keep good healthy habit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be brave, honest, kind people. 学情分析 第一类:学习英语有一定的基础和很浓厚的兴趣.学生成绩稳定. 第二类:基础差,但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方法不当. 第三类:基础差,能及格,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尽量跟住老师. 第四类:跟不上英语学科的正常的进度. 教学重点 比较级的变化和用法 教学难点 比较级的变化和用法 both的用法 教学过程 Step1 Present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compare two objects by height /weight and so on List som e adjectives and their comparatives:good-better funny-more funnier outgoing-more outgoing:and make a sentenc e like ,Sh e speaks English better than me. Let the students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words above.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日月潭》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日月潭》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 二、导入新课 出示以下生字词:附近、环绕、茂盛、隐隐约约、建筑、清晰、朦胧、仙境。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第一节课交的生字朋友,大家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开火车认读、小组读、男女读、齐读。) 师: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展示了自己课外收集的有关日月潭的图片和资料,这一节课老师就带大家去祖国的宝岛台湾游览,欣赏一下日月潭的秀丽风光,并且解决上一节课我们质疑提出的几个主要问题,好吗?齐读学生质疑问难提出的问题:日月潭在什么地方?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那里的风光怎么样? 三、探究新知 (一)朗读感悟、自主参与。 1.自读感悟: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轻声读读课文,思考:自己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哪些能解

决、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哪些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和同学交流讨论。 2.小组合作读书、交流讨论质疑提出来的三个问题。 3.全班交流汇报自读感悟的成果: (1)日月潭的位置: (2)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师:谁通过读书知道了日月潭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指名汇报读有关句子)(评价:聪明!一下子就答对了)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写名字由来的句子。(指名汇报) 4.出示以下句子,比较感知,指导朗读: (1)北边像太阳,叫日潭;南边像月亮,叫月潭。 (2)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读一读,同样是向我们介绍日月潭名字的由来,这两句话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用词形象、生动、具体、准确) 5.鼓励积累:喜欢这句话吗?咱们把它画下来,课后把它积累到我们的"好词佳句本"中好吗? (二)日月潭的美景: 1.师:日月潭的风光怎么样?美吗?谁能告诉老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写了日月潭的美丽风光?(指名汇报) 2.默读三、四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分别写了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指名汇报,教师板书:清晨、中午、晴天、雨天) 3.师:你喜欢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把描写你喜欢的景色的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给同桌听,并告诉他你觉得日月潭这个时候的景色怎么样? 自由选择朗读自己喜欢的"清晨"、"晴天"、"雨天"三个不同画面,感悟景色的特点。 4.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景色,感悟景色的特点,并进行朗读指导: ①、汇报"清晨的景色":

2017一师一优课教案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目的】 1、加深对酸和碱的主要性质的认识。 2、通过实验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实验用品】 试管、药匙、蒸发皿、玻璃棒。 稀盐酸、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钙粉末、石蕊溶液、酚酞溶液、PH试纸、生锈铁钉 【实验活动】 一、探究酸和碱与指示剂的作用: 1、取三支试管,分别倒入2-3ml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钙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各滴入2-3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 2、另取三支试管,分别倒入2-3ml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钙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各滴入2-3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 3、实验现象与结论: 向稀盐酸、稀硫酸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后,都变色,滴加酚酞溶液后都色; 向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后,都变色,滴加酚酞溶液后都变色。 总结: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遇碱变;无色酚酞

溶液遇酸,遇碱变。 二、酸与金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1、取两根生锈的铁钉放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加入约2ml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铁锈逐渐,溶液变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当观察到铁钉表面的锈去掉变的光亮时,将其中一支试管中的铁钉取出,洗净。继续观察另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现象是出去铁锈后的铁钉在稀盐酸中表面有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经过一段时间后,黄色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将铁钉取出,洗净,比较两支铁钉。 三、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1、先用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出现蓝色沉淀后,再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2、向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边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便不断振荡试管,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取该无色溶液月1 ml,置于蒸发皿中加热,使液体蒸干,观察现象。 四、氢氧化钙的性质 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相同量的氢氧化钙粉末(很少),然后各加入1毫升水,振荡;再各滴入1~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继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约1毫升水,振荡;向另一支试管加入约1毫升稀盐酸,振荡;比较两支试管中的现象。 【总结与分析】

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五章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版含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核心突破】 核心要一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归纳总结】 1.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 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变化。具体如下图所示: 2.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对比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 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 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 过程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 程 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 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 降水、下渗、径流(地表 径流、地下径流) 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 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 循环 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 送),重力能 (降水、径 流) 太阳能化学能 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 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 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 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 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 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 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 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 了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 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 输 【方法技巧】 1.数字法记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二个新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三大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六大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 2.图示法理解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知识拓展】生物循环促使大气、水、土壤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1.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的过程。 2.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3.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

一师一优课2017英语 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理解对话大意,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对话; 2.能够在情景中运用句型what are these? Are they……?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 询问物品,并做出回答; 3.能够在情景中恰当运用句型Are they……?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 4.能够正确发出梅花音。 (二)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认真模仿的良好习惯和主动竞争的意识; 2.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 能力; 3.多吃绿色食品有益健康,远离垃圾食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和运用What are these? Are they……?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 句型询问物品,并做出回答; 2.能够在语境中理解新句型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如何创造真实的情景来呈现What are these? Are they……?的语用功能; 2.单词these 的正确发音。 教学准备:ppt课件,单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Preparation 1.Review 做quick reaction游戏。PPT中展示本单元学习过的单词图片,一一展示出 来,让学生快速说出单词的英文名称,同时拼写出来。注意听学生的发音, 不准确和有错误时,及时纠正。 2.Translation 复习完单词,让学生口头翻译短语。教师给出中文,学生翻译出英文。锻 炼学生数字的运用能力,同时考察学生对名词单复数的使用情况。 3.let’s count PPT中展示图片,让同学们用英文数一数其中相对应的动物有多少只,反复 数,考察学生的仔细程度以及数字的使用能力。 (设计意图:图片直观展示,学生快速反应,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 锻炼了学生的反应力,以及对数字的使用。) (二)presentation 1.at the farm 展示农场的图片,创设一个参观农场的情境,引出新句型What are these?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日月潭》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日月潭》优秀教 案 1、认识“潭、湖”等15个生字,会写“名、胜”等9个字,会写“群山、树木”等9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3、理解“群山环绕”“隐隐约约”“披上轻纱”等词语的意思,感受日月潭的优美景色,体会作者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日月潭的优美景色。难点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作者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 1、识写生字本课要求会认“潭、湖”等15个生字,会写“名、胜”等9个字。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边读课文边识字,把识字与认识事物、朗读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看图读词认生字:出示相关词语的同时出现相应的图片,通过多种形式读“日月潭、湖水、群山环绕、周围、树木茂盛、名胜古迹、中央、轻纱、童话、仙境、吸引、游客”等含有生字的词语,巩固生字。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当中,“潭、湖、绕、盛、围、胜、境”均为形声字,可以引导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字形,如:“加一加”的方法记住“湖、胜、围”;用“换一换”的方法学习“纱浇”“境—“风光秀丽”,再说说“日月潭美在哪里?”在

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看课文插图理解“群山环绕”的意思;欣赏日月潭美丽的风景图片理解“树木茂盛”“名胜古迹”等词语的意思,再赏读课文,读出日月潭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情况的美,这一系列的“读、悟、赏、再读”,指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对日月潭由衷的赞叹,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3、拓展,写日月潭之美。“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是本单元的另一个语文要素。在课堂的结尾处,我启发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还有什么时候日月潭也会很美呢?”教师提供“傍晚、春天、秋天、下雪时……”等词语,仿照文中“蒙蒙细雨中日月潭”这一部分来写,降低了难度,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一师一优课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赛课教案 教材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从风格上属于豪放派词,属怀古类诗。诗词鉴赏宜反复诵读,而理解是深入诵读的前提。掌握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词作,探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准确理解词作。 学情分析:诗词的学习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一般的鉴赏方法如诵读法,知人论世法等已运用娴熟,意象-意境分析法契合学生阶段水平,该方法与练习题契合,学生可通过迁移把握一首未学过的诗词内容。通过学习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学生可通过学一首诗来解读一类诗。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作品意境 2、体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3、延伸学习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重点难点:学习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分析词作;通过诵读、分析作品体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初一上学期第一单元第二篇古诗词,我们学的是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

乔。”诗中提到三国赤壁、二乔。杜牧在诗中抒发了历史兴衰交替中偶然 因素的存在。晚于杜牧230余年的北宋元丰年间,大文豪苏轼写了一首词,关于赤壁之战,关于周瑜、关于小乔。苏轼在词中又抒发了什么感慨呢?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学习这首词我们要达到以下3个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作品意境 2、体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3、延伸学习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 以前我们学过苏轼的很多诗文,关于苏轼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苏轼一生仕途不顺,屡遭贬谪,可谓不在被贬谪地,就在去贬 谪地的路上。晚年,苏轼写了一首《自题金山小像》,总结了自己的一生。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念奴娇·赤壁怀古》即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请1个同学来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而苏东坡被贬黄州创 《(前后)赤壁赋》,唱出《念奴娇·赤壁怀古》,百世流芳。这正应了 欧阳修“诗穷而后工”一说,诗人身处困厄险境,忧愤郁结于心而常出精品。正可谓“人生之不幸而文艺创作之大幸。” 诵读欣赏: 鉴赏古诗词最重要的是朗读,反复诵读方能体会诗词之美。 首先,齐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微课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微课教案: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课题:8加几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重难点、关键 1、重点:8加几的进位加法 2、难点:运用“凑十法”来进行8加几的进位加法。 3、关键: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 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运用“凑十法”来进行9加几的计算。 2、复习数的组成,特别是十的组成。 10 10 10 ∕\∕\∕\ 1 9 2 8 3 7 二、新授课程 1、教学例1:有8个孩子在玩飞镖,又跑来了5个。 逐一提问: (1)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2)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板书:8+5) (3)8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8加5表示什么? (4)一共有13个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如果没有图,看着算式直接算8加5,你会吗?请思考一下。(这里可以提示用凑十法) 方法一: 把8看做10,10+5=15,15-2=13 方法二: 想:8和2凑成10 分: 5 ∕\ 2 3 算:8+2=10 10+3=13 练习题:8+3 8+4 8+6 2、教学例2: (1)你看见什么?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板书4+8) (2)集体讨论:怎样算4+8? 方法一:想8+4=12 算4+8=12 方法二: 4 + 8 = 12 ∕\| 2 2 ——| 10

(3)出示算一算:8+8= 6+8= 3、教学例3: (1)引导学生说出图意 现在这里有几盆花?(8盆)小明已经拿走了几盆?(7盆)求原来有多少盆花怎么列式?(8+7) (2)学生计算8+7 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课堂活动 课时作业设计 8+2= 8+3= 8+3= 8+6= 8+8= 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