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神经和血液循环

鱼类神经和血液循环
鱼类神经和血液循环

有机体的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兴奋性,是细胞所共有的,以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兴奋性最高。在各种动物组织中,一般是神经、肌肉或某些腺体表现出较高的兴奋性,故习惯上将这些细胞称为可兴奋细胞,由它们构成的组织称可兴奋组织

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膜离子理论)Hodgkin和Huxley

膜离子理论有三个要点:

1、各种电位变化都是发生在细胞膜的两侧。

2、各种带电离子的浓度在细胞内液和外液中显著不同(膜内有较多的K+和带负电的大分子有机物,膜外有较多的Na+和Cl—)。

3、细胞膜在不同情况下,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有明显改变(细胞膜分子结构液体镶嵌模型认为:镶嵌于脂质双分子层中的各种蛋白质通道,分别对某种离子有选择性通透,而且这种通透能力在各种生理条件下是可变的)。

细胞生物电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损伤电位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1一定的强度. 2一定的持续时间3一定的时间-强度变率(缺一不可)

强度-时间曲线:以刚能引起肌肉收缩的刺激作为兴奋的指标进行测试,找出能引起兴奋的最短的持续时间,故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个阈刺激,它包含着密切相关的强度和时间两方面的特征,缩短刺激时间则必须增加刺激强度,降低刺激强度则必须延长刺激时间。因此,强度-时间曲线实际上就是阈值曲线

阈强度:要想引起组织兴奋,必须使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并维持一定的时间,刚好能引起组织兴奋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常用的兴奋性指标有两种:阈强度和时值。)

基强度:要使组织发生兴奋,刺激强度有一个最低限制,刺激强度低于这一强度,无论刺激时程延长多久都不能使组织兴奋。

时值:当刺激强度为基强度的2倍时,刚能引起反应所需的最短刺激持续时间就是时值。

阈刺激:达到这一临界强度的刺激才是有效刺激

动作电位实际上是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产生原理:膜受刺激后,细胞膜Na+通道打开,Na内流,从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开始去极化。在Na+通道失活关闭时,继而K+通道打开,K+外流,发生复极化。复极后,在膜上的Na+和K+泵作用下,交换膜内外的K+,Na+,使之恢复原来的状态,

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自动节律性

骨骼肌←神经信号

神经信号→心肌←自律信号

自动节律性:脱离神经支配或离体的心脏,在适宜条件下(如任氏液),一定时间内仍能发生自律性的舒缩运动,这表明心脏具有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这种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心脏的自律性来自其自律细胞,该自律细胞能够自己产生动作电位。

鱼类心脏存在若干自律性特别强的区域,称自律中枢或起搏点。动物进化到哺乳类,其静脉窦已经退化,由窦房结作为起搏点。但心脏各部分自律细胞的自律性存在等级差异。

1.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紧接心肌绝对不应期之后存在一个短

时期(局部反应期),在此期间内,给以非常强的刺激可

使膜发生部分去极化而产生局部兴奋,但不会发生全面去极

化而产生传导性兴奋(动作电位),因此,从去极化(0期)

绝对不应期和这个短时期合称有效不应期。

2.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复极化电位达到Omv时,第二期的复极化速度大大的减慢,

细胞膜两侧呈等电位状态,膜内外电位差长时间接近0

平,记录波形曲线较平坦。平台期缓慢的电位变化主要是由

Ca2+缓慢的内流和少量的K+ 外流而引起的。所以第二期的

复极化过程又叫缓慢复极化期或平台期。一它是心肌动作电

位区别于神经或骨骼肌的主要特征,也是复极化过程缓慢的原因,是心肌有效不应期时间很长的原因。(电位相抵消)

A.心肌细胞没有低常期,而神经纤维和骨骼肌细胞

则存在低常期;

B.心肌细胞的特点是发生兴奋后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细胞发生扩布性兴奋,

停止,因而连续刺激可以产生持续性的强直收缩。

这一特性使心脏能保持收缩、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

对心脏的射血和充盈功能非常重要。

(三)心肌的收缩性

心肌收缩与骨骼肌收缩的区别:

1、Ca2+来源更多地依赖于细胞间隙;

2、有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现象,无强直收缩;

3、全或无式收缩。

4、功能(机体)合体性

注:虽然单一骨骼肌纤维(骨骼肌细胞)也存在着“全或无收缩”,但是整块骨骼肌的收缩强度不但与单个骨骼肌的收缩程度有关,更加主要的是取决于参与收缩的肌细胞数目。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数越多,收缩越大,直至所有的肌纤维都参与收缩,产生最大收缩。而心肌细胞间的低电阻的特性以及心耳和心室的特殊传导系统(自律细胞)的存在,使整个心耳或心室构成一个机体合胞体,只要刺激某点,就能迅速传到心脏,引起心室或心耳肌肉接近产生同步的收缩。因此整个心肌的收缩强度取决于单个心肌细胞的收缩强度。

一定要知道的概念: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在病理或实验条件下,心肌组织在有效不应期后受到人工的或窦房节之外的异常刺激,心肌接受这一次额外刺激,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期前收缩也伴有兴奋性变化,如果正常起博点传来的节律性恰好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之内,则不能引起心肌兴奋和收缩,必须等到下一次由正常起搏点传来的另一次兴奋才能引起心肌收缩,因此,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机能合胞体:由于心肌细胞间存在缝隙连接,所以一个细胞的兴奋可迅速传到与其相邻的其它细胞,使整个心房或心室的活动如同一个大细胞。所以,心肌虽然结构上不是合体细胞,但在机能上则类似合体细胞,故心肌是机能合胞体。心肌的这种特性称为机能合胞性。

(四)心脏的传导性

特殊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细胞内肌原纤维极少或完全缺乏,产生和传导兴奋的能力较强,但已失去收缩能力。这样一些细胞称为特殊传导系统。

动作电位的传导本质:实际是已兴奋的膜部分通过局部电流“刺激”了未兴奋的膜部分,使之出现动作电位。兴奋在其他可兴奋细胞(如骨骸肌细胞)的传导,基本上遵循同样的原理。

骨骼肌的收缩

突触(synapse):多数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仅表现为相互接触,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神经元的触突末梢与所支配的肌细胞相接触的部位,也称为运动终板。

兴奋-分泌耦联:神经冲动导致Ach释放意味着电位信息转化为化学信息,表明突触前终末除有兴奋机能外,尚有分泌机能。将电信息和化学信息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分泌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发生兴奋时,首先在肌膜上出现动作电位,然后发生肌丝的滑行,肌小节缩短,肌细胞收缩,这种联系肌膜上的电位变化到肌丝的滑行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区别两者吧!亲,要记住)

兴奋—收缩耦联的完整过程:(Ca+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一)兴奋通过横管传导到肌细胞内部

横管膜是肌膜的延续,具有与肌膜相似的特性。当肌细胞被兴奋时,肌膜上的动作电位可沿横管膜传导到细胞深处,直至三联体附近,这是兴奋-收缩耦联的首要环节。

(二)横管的电变化导致终池释放Ca2+

兴奋通过横管传导到细胞深处后,去极化所爆发的动作电位使终池结构中的某些带电基团发生位移,而引起终池对Ca2+的通透性突然升高,于是贮存在终池内的Ca2+就顺着浓度梯度向肌浆中扩散。

(三)Ca2+扩散到肌球蛋白微丝和肌动蛋白微丝交错区,和肌动蛋白微丝上的肌钙蛋白结合,从而触发收缩机制。

(四)肌肉收缩后Ca2+被回摄入纵管系统。

肌丝滑行学说:

(一)横管的电变化促使终池内的Ca2+释出,肌浆内的浓度升高并扩散到肌动蛋白微丝所在部位,肌钙蛋白结合了Ca2+ ,并引起自身构象发生改变;

(二)肌钙蛋白构象的变化“传递”给原肌凝蛋白,使其构象也发生变化,并因而暴露肌动蛋白与横桥的作用位点;

(三)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并催化ATP水解,其能量供滑行所需;

(四)横桥一经和肌动蛋白结合,即向M线方向摆动;一次摆动后,又和肌动蛋白脱开,摆向Z线方向,再和另一些作用位点结合并向M线方向摆动,如此反复进行。

骨骼肌的收缩:

单收缩:在实验条件下,用一短促的单电震刺激肌肉,则发生一次迅速的收缩,称为单收缩收缩总和(收缩复合):在第一个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尚未完成时,给予第二个刺激,则第二次收缩会叠加在第一次收缩之上,形成一个比单收缩为高的收缩,这种现象成为收缩总和(收缩复合)。

不完全强直收缩:当刺激频率较低时,刺激间隔短于单收缩的整个时程,而又长于收缩期,则后一收缩反应叠加在前一收缩反应的舒张期,曲线呈锯齿状,幅度高于单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当刺激频率较高时,后一个收缩反应叠加在前一个收缩反应的收缩期中,肌肉收缩完全融合起来,收缩曲线光滑,幅度达最大

引起反应所需的最短刺激持续时间就是时值。

阈刺激:达到这一临界强度的刺激才是有效刺激

常用的动物实验有急性实验(分析法)和慢性实验(综合法)两种。前者又可分为在体实验(活体解剖法)和离体实验(离体器官法)。

急性实验法:又叫分析法。着重进行有机体的部分结构的实验观察,研究它在脱离整体情况下的机能活动。在分析法中,常用到的是活体解剖法,和离体实验法。由于这两种实验方法都不能持久,所以实验后的动物不能存活,所以叫急性实验法。

慢性实验法:又叫综合法。是以健康完整的有机体为观察对象,是在同外界环境保持相对自然的关系下进行实验,以观察和分析体内某一完整系统生理机能。可以使用这样的动物做长期的实验,所以又叫慢性实验法。

(填空)生命现象的基本生理特征1.新陈代谢2.兴奋性3.生殖4.适应性

机体内的液体总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在细胞内的液体)+ 细胞外液(在细胞外的液体)。

内环境:构成细胞直接生活环境的细胞外液。

稳态: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的活动可以发生不同的影响。在正常机体内,大多数情况下反馈信号能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即负反馈;在少数情况下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为正反馈。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5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人类和高等动物的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水产组织胚胎学课后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 组织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功能的科学。 胚胎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发展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各是什么? 组织学:包括细胞、基本组织、器官组织三个部分。 胚胎学:包括胚前发育、胚胎发育、胚后发育三个部分。 3、组织胚胎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有哪些? 活体观察、组织切片制作与观察、组织培养技术、显微操作技术、细胞融合技术、放射自显术、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胚胎移植和试管动物、流式细胞仪技术 上皮组织 1、名词解释: 上皮:是分布在动物体表和体内腔道或管状器官内外表面,以及感觉器官、腺体等部位的一种边缘组织,简称上皮。 内皮:衬贴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 间皮:分布于胸膜、腹膜、内脏器官外表面及心包膜内表面上。 鳞状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其表层细胞扁平,呈鳞片样,又称之为复层扁平上皮。 腺上皮:是由一些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细胞构成的一种上皮组织。 腺体: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主要行使分泌功能的器官称腺体。 神经上皮:又称感觉上皮,由一类具有特殊感觉能力的上皮细胞组成的一种上皮组织。 单细胞腺:单个分散在上皮层其他细胞间的一种黏液细胞。 2、上皮组织的特点有哪些? ⑴主要分布在动物体表和体内腔道或管状器官内外表面以及冠绝器官、腺体等部位; ⑵由排列密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 1 3、被覆上皮主要分布在哪些部位?其主要功能是什么? 分布:被覆上皮是上皮组织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广泛分布于整个体表和体内腔管状器官的内外表面。 功能:具有保护、分泌、吸收、排泄等重要功能。 4、腺体可分哪两大类型,其主要区别是什么? 分类:根据腺的分泌物排出方式不同,可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区别:外分泌腺是指腺细胞的分泌物经导管被输送到体表或器官的腔内; 内分泌腺的分泌物为激素,不经导管排出,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5、简述上皮组织的分类(可列表分类)。

鱼类生理学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填空 1、鱼类生理学的研究层次有四个方面,它们是()、()、()和()。 2、生理学既是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实验研究方法极为重要。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和()两类。 3、生命活动的基本生理特征包括()、()和()。 4、机体对各组织器官的调节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和()。 5、机体机能的协调性、相对稳定性和适应性,主要靠神经系统的反射性调节机制,但体液调节也起着重要作用。许多生理机能活动的神经性和体液性调节机制具有()和()现象,这对于保证生理机能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6、器官、组织在接受刺激而发生反应时,其表现形式是()或()。 7、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细胞或结构称为()。 8、在机体生理功能调控中,控制部分的活动随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而减弱,这样的调控方式称为()。 9、电刺激从机体分离出来的神经、肌肉等组织所产生的反应不是反射。() 第2章细胞的基本生理功能 一、填空 1、组织的兴奋除分别要求有一定的()和()外,还要求有一定的()。 2、常用的兴奋性指标有两种:阈强度和时值。阈强度愈低,意味着组织愈容易被兴奋,即兴奋性愈();反之,阈强度愈高,则兴奋性愈()。与阈强度相似,时值小表示兴奋性();时值大表示兴奋性()。 3、哺乳动物的粗神经纤维为例,继单个阈上刺激引起组织一次兴奋后,组织兴奋性变化经历4个时期,它们依次是()、()、()和()。 4、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向的,而通过突触传递是()向的。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递质是(),终板膜的受体为()型受体,其阻断剂是()。 5、神经元和肌细胞之间的结构和机能联系部位,叫做()。 6、静息电位是()的平衡电位。 7、总时程0.14ms,舒张期0.09ms,则临界融合频率为()。 8、神经动作电位中,峰电位代表了组织的()过程,而后电位与()有关。 9、生理学研究中,最常使用的刺激形式是()。 10、可兴奋组织发生兴奋反应和兴奋传导的标志是(),它在无髓鞘的神经纤维上是以()的形式传导的。 11、在静息状态下,膜对()有较大的通透性,对()的通透性很低,所以静息电位主要是()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12、欲引起组织兴奋刺激必须在(),(),()三个方面达到最小值。 13、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细胞或结构称为(),肌肉收缩时,其张力不变而长度缩短者,称为()。 14、神经纤维上任一点兴奋时,冲动可沿纤维向()传导,在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的幅度()。 15、静息状态下,膜两侧Na+、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与()活动有关,静息电位主要是()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16、门控通道根据其开放和关闭的原理不同可将他们分为:()、()和()。 17、可兴奋细胞包括()、()和()。 二、判断题 1、直接刺激神经-肌肉标本,引起肌肉收缩是一种反射。() 2、局部兴奋无不应期,可发生总和,达到一定程度爆发动作电位。()

鱼类解剖实验报告

实验室开放实验鱼类的分类识别与内部解剖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鱼类外部形态的观察,熟悉鱼类外部形态的特征,掌握鱼类的外部测量方法,掌握形态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编制检索表的技巧;正确识别常见鱼类。 2、通过对鱼类内部构造的解剖和观察,熟悉鱼类躯体内部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代谢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的主要特征及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 3、学习硬骨鱼类内部解剖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及用品 1、不同种类鱼类样品,鱼类浸制标本和骨骼标本; 2、解剖盘、解剖剪、解剖刀、解剖针、镊子、解剖镜、培养皿、直尺、投影仪、笔记本电脑、乳胶手套 3、甲醛、酒精、乙酸乙酯、乙醚 三、实验内容、方法与步骤 (一)鱼类外形的观察与测量 1、鱼类的一般测量和常用术语 全长:自问吻端至尾鳍末端的长度 体长:自吻端至尾鳍基部的长度 体高:躯干部最高处的垂直高 头长:由吻端至鳃盖骨后缘(不包括腮膜)的长度 躯干长:由鳃盖骨后缘到肛门的长度 尾长:由肛门至尾部基部的长度 吻长:由上颌前端至眼前缘的长度 口裂长:吻端至口角的长度 尾柄长:臀鳍基部后端至尾鳍基部的长度 尾柄高:尾柄最低处的垂直高度 2、体型 纺锤型、侧扁型、平扁型、棍棒型、不规则型 3、口式 前口式、下口式、上口式 4、鳍与鳍式 1)奇鳍:背鳍、尾鳍、臀鳍

2)偶鳍:胸鳍、腹鳍 鳍的结构 鳍式:一般用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用罗马数字表示鳍棘数目,用阿拉伯数字表示鳍条数目。鳍式中的半字线代表鳍棘与鳍条相连,逗号表示分离,罗马字或阿拉伯字中间的一字线表示范围。 鲻鱼:D.Ⅵ,1-8;AⅢ-8;P.16-17;V.1-5;C,14; 5、侧线与鳞式 侧线:躯体两侧从腮盖后缘到尾部的小孔排列成的点线结构 鳞式:侧线鳞数与=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 (二)内部解剖与观察 解剖步骤 1、将鱼置于解剖盘,腹部向上,用手术刀在肛门前与体轴垂直方向剪一小口。 2、使鱼左侧向上侧卧,自肛门向背方剪到脊柱,沿侧线下方前至鳃盖后缘,再至鳃盖后缘剪至下颌。 3、将左侧体壁肌肉揭起,暴露心脏和内脏;拭净器官周围血迹及组织液,置于盛水解剖盘内观察。 注意:揭开左侧体壁前先将体腔膜与体壁分开,以免内脏器官与体壁分开时被损坏。 4、原位观察 (1) 在胸腹腔前方、最后1对鳃弓腹方为围心腔,内具心脏; (2) 胸腹腔脊柱腹方为白色囊状鳔,前、后鳔室之间暗红色组织,为肾脏一部分。 (3) 鳔的腹方为长形生殖腺,雄性为乳白色精巢,雌性为黄色卵巢; (4) 胸腹腔腹侧盘曲管道为肠管;肠系膜上,具暗红色、散漫状分布肝胰脏;肠管和肝胰脏间细长红褐色器官为脾脏。 5、生殖系统 (1) 生殖腺 雄性有精巢1对,性未成熟时往往呈暗红色,性成熟时纯白色,呈扁长囊状; 雌性有卵巢1对,性未成熟时呈淡橙黄色,呈长带状,性成熟时微黄红色,呈长囊形, 几乎充满整个腹腔,内有许多小型卵粒。 (2) 生殖导管 生殖腺表膜向后延伸短管,即输精管或输卵管。 6、消化系统 包括口腔、咽、食管、肠、和肛门及肝胰脏、胆囊等。 (1) 食管 肠管前端接于食管,较端,其背侧有鳔管通入,以次为食管和肠分界点。 (2) 肠 展开肠管,肠为体长2-3倍,前2/3段为小肠,后部为大肠,最后为直肠,以肛门开口与臀鳍基部前方。 (3) 胆囊 暗绿色椭圆型囊,位于肠管前端部右侧,大部分埋在肝胰脏内; 7、鳔 位于腹腔消化管背方,银白色,分前后2室后室前端腹面发出细长的鳔管,通入食管。8、排泄系统 (1) 肾脏 紧贴腹腔背壁中线两侧,1对,红褐色;

组织胚胎学复习题10

一、名词解释类 鱼类组织学、鱼类胚胎学、石蜡切片、 H.E.染色法、 PAS反应、上皮、内皮、间皮、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变移上皮、鳞状上皮、基膜、质膜内褶、连接复合体、腺上皮、嗜银性纤维、骨单位、成骨细胞、类骨质、间骨板、同源细胞群、软骨囊、软骨陷窝、纤毛、间充质、肌膜、三联体、二联体、终池、肌浆、肌原纤维、肌节、闰盘、心肌普金野氏纤维、 N原、尼氏体、 N原纤维、感受器、效应器、突触、运动终板、郎飞氏结、环层小体、弹性动脉、肌性动脉、有孔毛细血管、连续毛细血管、血窦、心内膜(位置、结构)、内弹性膜(分布、成分、意义)、周细胞(位置、形状、功能)、鳃小片、鳃窦、皱襞、壁细胞、胃底腺、主细胞、窦周隙、肝小叶、门管区、肠绒毛、微绒毛、中央乳糜管、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肾小管、原尿、精小叶、性逆转、激素、靶器官、初级卵膜、次级卵膜、受精作用、性周期、排卵、产卵、合子、受精、人工授精、卵裂、原肠胚、原肠作用、皮层反应、顶体反应、单精受精、多精受精、人工受精、 二、填空类 1.光镜下观察的结构称__,电镜下观察的结构称__, 2.常用的电镜有__和__,后者可观察组织细胞的__结构. 3.组织学是研究机体__及其__的科学。 4.胚胎学是研究机体__及其__的科学。 5.衬在心血管及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 6.位于胸腹膜及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__。 7.细胞的特殊结构中位于游离面的有__、__;位于侧面的有__、__、__、__、;具有两种以上的细胞连接称__;位于基底面的有__、__、__ 8、电镜下基膜分为__和__两部分,前者可再分两层为__和__,后者由__和__构成。 9.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__、__、__、__。

鱼类生理学例题及答案

《鱼类生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尿液生成过程包括,,。 2、肾小体包括和两部分。 3、胃的消化性运动主要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两种。 4、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经历,,和四个阶段的变化,然后又恢复到正常水平。 5、心血管调节基本中枢在。 6、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将其分为,和中间神经元三种。 7、鱼类的正常起搏点是_________________,而哺乳类的正常起搏点是________________。 8、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熟的物质主要是,和。 9、胃液主要有4种成份,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1、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压、压和压的代数和; 12、高原居民和动物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较多,是由于而导致肾脏产生增多形成的。 13、鱼类的正常起搏点是,而哺乳类的正常起搏点是。 14、肾上腺包括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前者主要分泌、性激素,后者分泌()和。 15、球旁器包括、和球外系膜细胞,其中肾素由()分泌。 16、醛固酮的生理意义是、和。 二、判断题) 1、正常情况下终尿约占肾小球过滤量的10%。 2、肾小管对H+的分泌和对NH3的分泌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3、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充盈最明显的是心室收缩期。 4、一般来说肉食性鱼类肠较短,植食性鱼类肠较长。 5、心室肌细胞兴奋时,C a2+除由终末池释放进入肌浆外,尚需细胞外液提供。 6、心肌也属于横纹肌,所以和骨骼肌一样也能产生强直收缩。 7、肾素的生理意义是使肝脏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成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进一步水解成血管紧张素Ⅱ。 8、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肺的扩张与回缩。

实验 鱼类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

实验 鱼类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对鲫鱼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了解硬骨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 2. 掌握硬骨鱼内部解剖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观察鲫鱼外部形态及其呼吸动作。 2. 解剖鲫鱼,观察内部结构。 3. 观察示范标本:鲤鱼的骨骼系统和神经系统。 三、 实验器材 解剖剪、镊子、解剖盘。鲜活鲤鱼(或鲫鱼)、脱脂棉等 四、 实验步骤 1. 每人取一条鲫鱼,先观察鲫鱼的外形、鳞式、鳍式,取下一片鳞片观察其结构。(外形上适应水生生活特征有哪些?) 鳞式:侧线鳞的数目 l 侧线鳞:有侧线器官穿孔的鳞片; l 侧线上鳞:由背鳍起点斜列到侧线鳞的鳞数; l 侧线下鳞:由臀鳍起点斜列到侧线鳞的鳞数。 比如鲤鱼的鳞式为34~38 ,就是说鲤鱼的侧线鳞为34~38片,侧 线上鳞为5片,侧线下鳞为8片。 侧线上鳞 侧线下鳞 5 8

鳍式:D、A、C、P、 V分别代表背鳍、臀鳍、尾鳍、胸鳍和腹鳍;鳍棘数目-罗马数字;鳍条数目-阿拉伯数字;“-”表示鳍棘与鳍条相连,“,”表示二者分离;“—”表示变化范围。 比如鲤鱼的鳍式为:D.Ⅱ,18—19;P.Ⅰ,16—18;V.Ⅱ,8—9;A.Ⅲ,5—6;C.20—22。表示鲤鱼有背鳍一个,棘2个,软鳍条18—19;胸鳍有棘1个,软鳍条16—18;腹鳍有棘2个,软鳍条8—9;臀鳍有棘3个,软鳍条5—6;尾鳍有软鳍条20—22。 2.解剖鲫鱼 外形观察完毕,剪去鲫鱼左侧体壁,掀去左鳃盖,先原位观察内脏器官的结构,观察内脏自然位置。 2.1循环系统 去掉左侧体壁和鳃盖即可看到其心脏,按心脏跳动的顺序可区分:静脉窦、心房、心室,另外还有动脉球。 2.2鳔 位于消化管的背方、体腔的背部呈银白色的囊状结构。

组织胚胎学A试卷带答案

组织胚胎学A试卷 1、本试卷共2页,用钢笔和圆珠笔作答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名词解释:15分 1.内皮: 2.突触: 3.受精: 4.植入: 5.滤过膜(血尿屏障): 二、填空题:25分 1.单层上皮根据细胞的形态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疏松结缔组织内常见的纤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固有结缔组织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四类。 4.神经组织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类细胞构成。 5.胰岛A细胞主要分泌___________,胰岛B细胞主要分泌___________。 6.胃底腺主细胞又称___________,壁细胞又称___________。 7.感光细胞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类。 8.肾小球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构成。 9.在一个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的变化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期。10.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由___________分泌。 三、选择题:(将每题的最佳答案的标号写在其左侧, 30分) 1.下列哪一器官的上皮属于复层扁平上皮() A.胃 B.气管 C.膀胱 D.口腔 2.下列哪种细胞在疏松结缔组织不常见() A.杯状细胞 B.肥大细胞 C.浆细胞 D.脂肪细胞 3.以下器官哪个主要由纤维软骨构成() A.会厌 B.椎间盘 C.肋弓 D.气管环 4.降钙素主要由下列哪个内分泌器官所分泌() A.肾上腺 B.甲状旁腺 C.甲状腺 D.垂体 5.贮脂细胞位于() A.肝板 B.肝血窦 C.中央静脉 D.窦周隙 6.滤过屏障不包括以下哪种结构() A.裂孔膜 B.有孔内皮 C.基膜 D.血管系膜 7.大动脉中层主要由()组成。 A.平滑肌 B.胶原原纤维 C.弹性纤维 D.致密结缔组织8.受精发生于输卵管() A.峡部 B.壶腹部 C.漏斗部 D.子宫部 9.以下哪种结构在肝门管区不常见() A.胆小管 B.小叶间动脉 C.小叶间静脉 D.小叶间胆管10.胃底腺位于胃壁的哪一层() A.上皮层 B.固有层 C.肌层 D.黏膜下层 11, 下列哪种细胞的突起构成视神经

鱼类组织胚胎学_试卷及答案(A)

《鱼类组织胚胎学》试卷(A)参考答案班级姓名序号分数 一、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20 分): 1、尼氏体— 2、肌纤维— 3、肠绒毛— 4、肾小球— 5、合子—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 15 分): 1、衬贴在心血管及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分布在浆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 2、结缔组织有、、等三种纤维成分;

3、肌组织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4、鱼的辅助呼吸主要有_ _ _,_ _,_ _, ; 5、消化管壁分四层,即 _ , _,_ ,_ ; 6、胃腺中分泌胃蛋白酶原的细胞是,分泌盐酸的细胞是; 7、胰腺是既有外分泌腺,又有内分泌腺的一种混合腺体,其中主要部分呈管泡状结构,称胰腺腺泡,为,另有一些呈岛屿分布,称胰岛,为; 8、肾单位由_ _、__ _组成,肾小体有两个极,即 _ _、 _ ,前者是 _出入处, 后者与 _ 相连; 9、内分泌腺没有__ _,其分泌物(激素)由腺上皮分泌后直接进入_ _; 10、生殖细胞在成熟期内要经过两次成熟分裂,其中第一次成熟分裂为,第二次成熟分裂。 三、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每题2分,共20分):

1、肠粘膜柱状上皮间有一种杯状细胞,又称粘液细胞,属于一种单细胞腺体;() 2、由内外分泌腺所分泌的分泌物称为激素;() 3、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鱼类红细胞也无细胞核;() 4、骨骼肌与心肌都有横纹,都属于随意肌;() 5、血管的管壁都是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组成;() 6、微绒毛是指肠粘膜上皮和粘膜固有层向肠腔内折起形成的指状突起;() 7、腮小片是腮丝表面形成的微细的片状突起,为鱼类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 8、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 9、精子的两次成熟分裂都是在精巢的精小囊内进行;() 10、血浆是由血清和纤维蛋白原组成;() 四、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分布于:() A.气管;B.食管;C.膀胱; D.肠管。 2.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白细胞是:()

鱼类生理学实验指导2013

鱼类生理学实验指导 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2013年10月

实验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目的学习生理学实验基本的组织分离技术;学习和掌握制备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方法;了解刺激的种类。 原理蛙类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恒温动物相似,若将蛙的神经-肌肉标本放在任氏液中,其兴奋性在几个小时内可保持不变。若给神经或肌肉一次适宜刺激,可在神经和肌肉上产生一个动作电位,肉眼可看到肌肉收缩和舒张一次,表明神经和肌肉产生了一次兴奋。在生理学实验中常利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研究神经、肌肉的兴奋、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和肌肉收缩的特征等,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是生理学实验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动物与用品蟾蜍或蛙、任氏液、食盐、1% H 2SO 4 滤纸、普通剪刀、手术剪、 眼科镊(或尖头无齿镊)、金属探针(解剖针)、玻璃分针、蛙板(或玻璃板)、蛙钉、细线、培养皿、滴管、锌铜弓(或电子刺激器)、酒精灯。 实验步骤与项目破坏脑、脊髓取蟾蜍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勿用手搓)。左手握住蟾蜍,使其背部向上,用大拇指或食指使头前俯(以头颅后缘稍稍拱起为宜)。右手持探针由头颅后缘的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椎管(图)。然后将探针改向前刺入颅腔内,左右搅动探针2~3次,捣毁脑组织。如果探针在颅腔内,应有碰及颅底骨的感觉。 再将探针退回至枕骨大孔,使针尖转向尾端,捻动探针使其刺入椎管,捣毁脊髓。此时应注意将脊柱保持平直。针进入椎管的感觉是,进针时有一定的阻力,而且随着进针蟾蜍出现下肢僵直或尿失禁现象。若脑和脊髓破坏完全,蟾蜍下颌呼吸运动消失,四肢完全松软,失去一切反射活动。此时可将探针反向捻动,退出椎管。如蟾蜍仍有反射活动,表示脑和脊髓破坏不彻底,应重新破坏。

鱼类外形特征及解剖结构比较分析

鱼类外形特征及解剖结构比较分析 生科1401 刘丽 142203115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各种常见鱼的外部形态。 2、了解鱼体测量及特征描述的方法与技巧。 3、熟悉鱼类内部构造及其适应于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 4、学习和掌握鱼类解剖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动物 鲫鱼,鳊鱼,黑鱼,草鱼,鳜鱼,比目鱼,鳙鱼,黄鳝 三.实验材料 解剖盘、镊子、剪刀、解剖刀、卷尺等 四.实验步骤(鲫鱼为例) (一)外部形态的观察 1、通过预先查询相关资料了解认识各种常见鱼类,了解它们的基本特点,防止在实验中被某些凶猛的鱼类误伤(如黑鱼)。 2、将鱼放置在解剖盘中,观察外形,辨别体型及鳞片类型,并拍照。 3、用卷尺测量鱼的全长、体长、躯干长、体高、头长、尾长等,数各鳍条数。 (二)鱼的解剖 1、握住鲫鱼,使腹面向上,用解剖剪由肛门向前沿腹中线至胸鳍剪开。(剪刀尖不要深入体腔,以免损坏内脏) 眼 口 鳃盖 背鳍 尾鳍 腹鳍 臀鳍 胸鳍

2、再从肛门向背方剪到脊柱,沿脊柱向前至鳃盖后缘剪去一侧的体壁,使内脏露出。 3、剪去鳃盖的后半部分,露出鳃。 (三)鱼内部结构的观察 1.观察鱼的卵巢(或精巢)、肝脏、胰腺、心脏、肠以及鳃等结构。

2.对不同品种的鱼的内部结构进行比较。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一)鱼的外部形态结构 1.鱼的外部形态(以鲫鱼为例) 全长体长躯干尾 柄 长 体高尾 柄 高 头长尾 长 吻 长 眼 间 距 眼 后 头 长 眼 径 口 裂 长 26.2 22.5 12.8 3.7 12.9 7 5.8 6.4 1.6 3.4 3.2 1.0 1.5 背鳍基长臀鳍基长 8.7 3.9 体型鳞片类型侧线鳞数 ||上鳞数/ 下鳞数背鳍条数尾鳍条数臀鳍条数 硬/软 腹鳍 条数 胸鳍 条数 纺锤形圆鳞30||7/6 20 20 5/2 10 14

组织胚胎学复习题

《组织胚胎学》思考题 绪论第一章基本组织 第一节上皮组织 一、名词解释 1、组织学 2、胚胎学 3、单层柱状上皮 4、复层扁平上皮 5、变移上皮 6、微绒毛 7、连接复合体 8、基膜 9、腺上皮10、杯状细胞 二、问答题: 1、了解组织胚胎学的主要分科和常用的研究方法。 2、组织胚胎学与其他学科及水产养殖业的关系如何? 3、被覆上皮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4、简述被覆上皮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功能。 5、试述被覆上皮细胞三个面的特殊结构与功能。 6、了解腺上皮的发生和腺体的主要类型。 7、多细胞腺包括哪些主要结构? 8、简述内、外分泌腺的分泌方式。 第二节结缔组织 一、名词解释: 1、成纤维细胞 2、软骨膜 3、同族细胞群 4、骨板 5、伏克曼氏管 6、哈佛氏系统; 7、血小板、血栓细胞(比较); 8、红血球(高、低等动物的形态比较) 二、问答题: 1、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是什么?试与被覆上皮的特征进行比较。 2、试述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3、简述软骨组织的种类及软骨的生长方式。 4、试述骨密质的营养运输系统(包括结构与营养运输管道)。 5、简述鱼类支持组织的特点。 6、试述高等脊椎动物血液的组成、结构及各组分的功能。 第三节肌组织 一、名词解释: 1、骨骼肌的共质体 2、肌节 3、肌浆网 4、骨骼肌的三联体 5、心肌的合胞体 6、闰盘 二、问答题: 1、肌组织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2、试述骨骼肌肌原纤维的显微与超微结构。 3、列表比较平滑肌、骨骼肌、心肌形态、结构与功能上的异同点。 第四节神经组织 一、名词解释: 1、神经元 2、神经原纤维 3、尼氏体 4、有髓神经纤维 5、髓鞘 6、郎飞氏结 7、感受器 8、效应器9、突触 二、问答题: 1、神经组织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2、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和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各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鱼类生理学复习

绪论 一. 名词解释 鱼类生理学急性实验法慢性实验法新陈代谢兴奋与抑制 适应性刺激神经调节反射体液调节自动调节 1. 2. 二.填空反馈(反馈调节)负反馈正反馈稳态 1.鱼类生理学的研究层次有四个方面,它们是(整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 2.生理学既是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实验研究方法极为重要。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类。 3.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短暂)、(精确)。 4.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慢、作用时间(持久)。 5.机体机能的协调性、相对稳定性和适应性,主要靠神经系统的反射性调节机制,但体液调节也起着重要作用。许多 生理机能活动的神经性和体液性调节机制具有(自动调节)和(反馈)现象,这对于保证生理机能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6.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 7.新陈代谢过程可以分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 8.所谓兴奋性就是机体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 9.在传统生理学中,通常将(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和(腺体)统称为可兴奋组织。

10.鱼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其中起主导 作用的是(神经调节)。 11.机体组织在接受刺激而发生反应时,其表现形式有(兴奋)和(抑制)两种。 12.刺激组织引起兴奋时,如果阈值低,表明该组织的兴奋性较(强)。 13.(适应性)是指机体具有的根据外环境情况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关系的功能。 1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兴奋性)和(适应性)。 15.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作用较(局限),对刺激的敏感性(较小)。 16.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机体进行的调节过程一般属于(负)反馈过程。 17.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慢,作用时间(持久)和(广泛)。 18.细胞或生物体受刺激后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称为(反应)。 三.是非题 9.负反馈调节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机能活动的相对稳定性。( 1 )刺激是指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外环境变化。( 2 )可兴奋组织主要指肌肉、腺体和神经。( 1 )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下,引起组织兴

实验十五 鱼的形态及解剖结构

实验十五鱼的形态及解剖结构 【实验目的】 通过鲤鱼(Cyprinus carpio)或鲫鱼(Carassius auratus)的形态及结构的观察,并与软骨鱼相比较,了解鱼类的结构特征。 【实验材料】 新鲜鲤鱼(或鲫鱼),楯鳞、硬鳞、圆鳞、栉鳞的制片,制备好的鲤鱼骨骼标本和脑标本,硬骨鱼的皮肤切片,不同食性的鱼(乌鱼、草鱼、鲢鱼)示消化道的长度和鳃耙(示例),鱼类(麦穗鱼、鳑鲏)的婚装(示例)。 【实验用具】 解剖镜。 【实验内容】 (一)外形观察 鲤鱼体呈纺垂形,略为侧扁。头的最前端为口,口两侧各有一对口须(鲫鱼无口须)口上有一对鼻孔。头后两例有宽扁的鳃盖,鳃即位于其内。背鳍一个,最前端有一硬刺。尾鳍两叶相等为正形尾。臀鳍的前端亦有一硬刺,腹鳍已向前移位于胸鳍之后,注意偶鳍与鲨不同,不是向水平展开而是向垂直面展开。躯干两侧有侧线,位于皮肤下。肛门开口于臀鳍的基部,泄殖孔紧接其后。 (二)皮肤及鳞片的观察 用手抚摸鲤鱼的体表,是否光滑?鲤鱼的体表被以一层上皮组织,并由其分泌大量粘液,在游泳时可以减少鱼身和水的摩擦。在表皮之下覆盖着一层鳞片,鳞片彼此呈整齐覆瓦状排列。这种鳞片的发生与鲨鱼的鳞有何不同?取一鳞片置解剖镜下面观察,可见它大致呈圆形,中间有很多同心圆的环纹(露于体表之部分上有很多色素)。环纹可用作鉴定年龄的依据,这种鳞片叫圆鳞。再取一被侧线穿过之侧线鳞置解剖镜下观察,即可见有一管道由其中穿过。 观察硬骨鱼的皮肤切片,分清表皮和真皮,表皮和真皮都由多层细胞组成,这是脊椎动物皮肤的共同特点。注意色素细胞及皮肤腺的分布情况。 示例:观察楯鳞、硬鳞、圆鳞、栉鳞的制片。区别其结构特点,这些鳞片在发生上各由何胚层形成? (三)内脏器官观察(图15-1) 取一条鲤鱼放在解剖盘里,用解剖剪由肛门向前沿腹中线至胸鳍纵形剪开,使鱼体右侧向上,再从肛门向背方剪到脊柱,沿脊柱向前至鳃盖后缘剪去一例的体壁,使内脏全部露出。 1.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肠等,消化腺只有肝胰脏。 先观察口腔,由上下领包围,上下颌均无牙齿,口腔背壁由厚的肌肉组成,口腔底部有不能活动的三角形舌。 口腔向后是咽部,左右两侧是鳃裂。第五对鳃弧称咽骨,其上无鳃丝,而生有咽喉齿。

《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复习提纲.doc

《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基本组织第一节上皮组织 一、被覆上皮: 1、被覆上皮的一般特征:6个方面 2、种类①单层上皮:四种 ②复层上皮:主要两种 3、各个面的特殊结构: 游离面——细胞衣、微绒毛、纤毛、微皱裳 侧面——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相嵌连接,连接复合体定义基底面——基膜、半桥粒、质膜内陷,基膜定义 二、腺上皮: 1、种类①单细胞腺——代表:杯状细胞(分泌方式) ②多细胞腺——包括外分泌腺和分泌腺 2、分泌方式①外分泌腺的分泌方式一局部分泌型、顶浆分泌型、全浆分泌型 ②内分泌腺的分泌方式一局部分泌型 第二节结缔组织 一、一般特征:6个方面(与被覆上皮的一般特征做比较) 二、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结构及主要功能: 1、主耍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2、主要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人细胞、浆细胞等的主要功能 三、软骨组织: 1、种类——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 2、结构——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内,可形成同族细胞群 3、软骨膜的构成、软骨的生长方式:两种 四、骨组织: 1、骨细胞——位于骨陷窝内、高度特化,无分裂能力,具冇突起;突起伸入骨小管内。 2、骨密质的结构与功能一阐述其营养运输系统: ①结构——骨膜(骨外膜、骨内膜)、骨板(外环骨板、内环骨板、哈佛氏骨板、 间骨板)、含骨细胞的骨陷窝分布在各骨板之间,借骨小管彼此相连。 ②与运输营养有关的管道——伏克曼氏管、哈佛氏管、交通管、骨小管; 这些管道之间的关系(即运输营养的途径与方式)及在上述结构中的分布与走向。其中,重要的主体结构:哈佛氏系统 五、血液的组成、形态结构与功能:

鱼类生理学实验指导

鱼类生理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目的学习生理学实验基本的组织分离技术;学习和掌握制备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方法;了解刺激的种类。 原理蛙类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恒温动物相似,若将蛙的神经-肌肉标本放在任氏液中,其兴奋性在几个小时内可保持不变。若给神经或肌肉一次适宜刺激,可在神经和肌肉上产生一个动作电位,肉眼可看到肌肉收缩和舒张一次,表明神经和肌肉产生了一次兴奋。在生理学实验中常利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研究神经、肌肉的兴奋、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和肌肉收缩的特征等,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是生理学实验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动物与用品蟾蜍或蛙、任氏液、食盐、1% H 2SO 4 滤纸、普通剪刀、手术剪、 眼科镊(或尖头无齿镊)、金属探针(解剖针)、玻璃分针、蛙板(或玻璃板)、蛙钉、细线、培养皿、滴管、锌铜弓(或电子刺激器)、酒精灯。 实验步骤与项目破坏脑、脊髓取蟾蜍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勿用手搓)。左手握住蟾蜍,使其背部向上,用大拇指或食指使头前俯(以头颅后缘稍稍拱起为宜)。右手持探针由头颅后缘的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椎管(图)。然后将探针改向前刺入颅腔内,左右搅动探针2~3次,捣毁脑组织。如果探针在颅腔内,应有碰及颅底骨的感觉。 再将探针退回至枕骨大孔,使针尖转向尾端,捻动探针使其刺入椎管,捣毁脊髓。此时应注意将脊柱保持平直。针进入椎管的感觉是,进针时有一定的阻力,而且随着进针蟾蜍出现下肢僵直或尿失禁现象。若脑和脊髓破坏完全,蟾蜍下颌呼吸运动消失,四肢完全松软,失去一切反射活动。此时可将探针反向捻动,退出椎管。如蟾蜍仍有反射活动,表示脑和脊髓破坏不彻底,应重新破坏。

鱼类组织胚胎学试卷及答案A

《鱼类组织胚胎学》试卷(A)参考答 案 班级姓名序号分数 一、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20 分): 1、尼氏体— 2、肌纤维— 3、肠绒毛— 4、肾小球— 5、合子—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 15 分):

1、衬贴在心血管及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分布在浆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 2、结缔组织 有、、等三种纤维成分; 3、肌组织可分 为、和三种类型; 4、鱼的辅助呼吸主要有_ _ _,_ _,_ _, ; 5、消化管壁分四层, 即_ , _,_ ,_ ; 6、胃腺中分泌胃蛋白酶原的细胞是,分泌盐酸的细胞是; 7、胰腺是既有外分泌腺,又有内分泌腺的一种混合腺体,其中主要部分呈管泡状结构,称胰腺腺泡,为,另有一些呈岛屿分布,称胰岛,为;

8、肾单位由_ _、__ _组成,肾小体有两个极,即 _ _、 _ ,前者 是_出入处, 后者与_ 相连; 9、内分泌腺没有__ _,其分泌物(激素)由腺上皮分泌后直接进入_ _; 10、生殖细胞在成熟期内要经过两次成熟分裂,其中第一次成熟分裂为,第二次成熟分裂。 三、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每题2分,共20分): 1、肠粘膜柱状上皮间有一种杯状细胞,又称粘液细胞,属于一种单细胞腺体;() 2、由内外分泌腺所分泌的分泌物称为激素;() 3、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鱼类红细胞也无细胞核;() 4、骨骼肌与心肌都有横纹,都属于随意肌;() 5、血管的管壁都是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组成;() 6、微绒毛是指肠粘膜上皮和粘膜固有层向肠腔内折起形成的指状突起;()

7、腮小片是腮丝表面形成的微细的片状突起,为鱼类气体交换 的基本单位;() 8、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 9、精子的两次成熟分裂都是在精巢的精小囊内进行;() 10、血浆是由血清和纤维蛋白原组成;() 四、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分布于:() A.气管;B.食管;C.膀胱; D.肠 管。 2.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白细胞是:() A. 嗜中性白细胞;B.淋巴细胞;C.单核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 3.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是:() A.成纤维细胞;B.巨噬细胞;C.浆细胞;D.肥大细 胞。 4.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细胞是:() A.成纤维细胞;B.浆细胞;C.巨噬细胞;D. 肥大细胞。 5.肾脏具有回收作用的部位主要是:() A.近曲小管;B.远曲小管;C.肾小囊;D.集合管。

《鱼类生理学》讲义

《鱼类生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生理特征,机体机能调节方式,兴奋及兴奋性等概念,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了解鱼类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明确学习鱼类生理学的目的意义。着重阐明生命活动的基本生理特征和调节。重点是新陈代谢;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反射与反射弧;反馈调节和负反馈。第二章:掌握引起兴奋的刺激本身应具备条件;生物电产生原理;电位、阈刺激、局部兴奋及其总和;理解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发生时组织兴奋性的变化;收缩总和与强直收缩。了解肌丝滑行学说,兴奋-收缩耦联及电鱼放电的原理及功能。本章属普通生理学内容也是学习电生理的基础,理论性强,概念术语多。重点介绍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机理;引起兴奋的阈值、阈刺激、阈下刺激、局部兴奋及其总和;兴奋发生时组织兴奋性的变化。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明确神经冲动的本质。 第三章:掌握反射中枢概念,突触传递过程,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理解突触传递原理及鱼类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机能,兴奋在中枢内传播特征。了解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中枢神经元联系方式,中枢神经递质及中枢抑制,外周递质及其受体。重点介绍反射中枢的概念,突触传递过程,兴奋在中枢部位传递特征,中枢抑制形式;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 第五、六章:掌握内环境及其相对稳定概念及生理意义,心肌生物电现象及其生理特性。理解红细胞机能和特性,血液的凝固和溶解。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生理功能,理化因素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其它作一般介绍。重点介绍内环境及其相对稳定性概念和意义,血液的理化特性,红细胞机能和特性,各类白细胞、凝血细胞机能,凝血过程和纤维蛋白溶解。重点介绍心肌生物电和心肌特性。 第七章:掌握鱼类耗氧率及其影响因素,气体交换动力,氧在血液中的结合和运输,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结合形式,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波尔效应及鲁特效应,理解气体交换与运输原理。了解鳃呼吸全过程及鳔的机能。在了解呼吸全过程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气体交换的动力,鳃换气和组织换气过程,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结合,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概念,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波尔效应和鲁特效应异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结合形式。影响鱼类耗氧率因素。 第八章:掌握消化、吸收概念,饵料在胃和肠内消化过程,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形式与途径。理解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胃液、胰液、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了解饵料在体内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以及消化腺分泌活动的调节。其它作一般介绍。全面了解饵料在体内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着重介绍饵料在胃内和肠内的消化过程。重点是消化吸收概念,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调节,胰液和胆汁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影响消化的因素。着重指出不同鱼类和哺乳动物消化生理的异同点。 第九章:掌握肾脏排泄机能。理解鱼类肾脏和鳃对排泄和渗透调节的双重调节机能。了解鱼类渗透压调节原理,其它作一般介绍。重点介绍排泄和渗透调节概念,不同鱼类体液渗透性,鱼类排泄和渗透调节途径;肾小球的滤过机能,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机能;氯细胞的结构、特征和机能;鳃对含氮废物的派出。 第十、十一章:掌握鱼类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有关生殖内分泌机能与调节,激素对鱼类卵母细胞生长,成熟和排卵作用。理解激素的作用机制及主要内分泌腺分泌激素的作用与调节。了解环境因子对生殖活动的影响,养殖鱼类人工繁殖的原理。其它作一般介绍。重点介绍激素的作用机制,鱼类下丘脑和垂体的机能联系、下丘脑促垂体激素、腺垂体促激素、生长素、催乳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嗜铬组织激素、肾间组织激素、性激素的作用和调节。特别是讲透在雌性鱼类繁殖周期中,雌激素、孕激素、促性激素和促性激素释放素分泌的规律性变化及这些激素与卵母细胞生长、成熟和排卵的关系;下丘脑---垂体---卵巢系统的三级调节。 第一章绪论 1.鱼类生理学与渔业生产的关系。2鱼类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和研究方法。3生命活动的基本生理特征:新陈代谢;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适应性。4机体机能的调节: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液调节;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反馈调节,负反馈,正反馈。 第二章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 1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兴奋性;引起兴奋的刺激本身应具备条件,强度-时间曲线;衡量兴奋性的指标,阈值,时值;兴奋性的变化。2生物电: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3兴奋的引起和传播:阈刺激、阈电位,阈下刺激,局部兴奋及其总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及其影响因素。4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单收缩,收缩总和与强直收缩。骨骼肌微细结构和收缩机制:肌丝滑行学说,兴奋---收缩耦联。5发电器官构造,放电原理和放电的功能意义。

鱼类生理学名词解释

鱼类生理学基本概念 绪论 1.鱼类生理学:研究鱼类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2.急性实验法:又称分析法。它着重进行有机体的部分结构的实验观察,研究它在脱离整体情况下的机能活动。分析法中,常常使用的是离体器官实验法和活体解剖法。这两种实验方法的进行过程都不能持久,实验后动物不能生存,故也常被称为急性实验法。 3.慢性实验法:又称综合法。它是以健康完整的有机体为观察对象,是在同外界环境保持比较比较自然的关系的情况下进行实验,以观察和分析体内某一完整系统生理机能。由于可以使用这样的动物长期进行实验,所以这种方法又被称为慢性实验法。 4.新陈代谢:有机体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在体内不断进行各种物质转变的过程以及物质与能量不断转化的过程就称为新陈代谢。 5.刺激和兴奋性:当机体的周围环境或组织器官的内环境发生变化时,常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的改变和外表活动的变化,这表明,机体或组织器官对于环境的变化能够感受并发生反应。这种能被机体感受而引起机体发生一定反应的环境变化,叫做刺激。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也称为兴奋性。 6.适应性:机体或其部分组织对内、外环境的变化能够发生机能和结构上相应的变化,以调节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即谓之适应性。 7.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神经调节的信号靠神经冲动传播,调节迅速而精确。 8.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9.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产生的特殊的化学物质借助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各处,从而引起某些特定器官发生效应。体液调节的信号靠递质传递,速度缓慢,受影响的部位比较广泛;另外作用时间也较长。 10.自动调节:是指机体的生理过程自动进行自我调整,这是保证调节过程的精确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11.反馈(反馈调节):刺激引起的效应反过来作为刺激,再经感受器引起另外一种效应,以校正原来的效应活动。 12.负反馈:反馈的结果使原有效应减弱,称负反馈。机体内常见,如:胰岛素分泌活动的调节,升压反射等。动物体内大多数反馈调节均属负反馈。 13.正反馈:反馈的结果是使原有效应得以加强,称为正反馈。例如:排尿反射、雌二醇分泌对促性腺激素的正反馈。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神经冲动:用适当条件刺激神经,可使其细胞表面产生一种快速的、可传导的变化。这是一种生物电的变化,称为神经冲动。 2.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时,一个共同的表现就是在细胞膜上发生一次短暂的电位波动,一次刺激导致一个电位波动,代表一次兴奋。这种电位波动就是动作电位。3.兴奋性和兴奋:由于兴奋的本质是动作电位,所以在近代生理学术语中,兴奋性被理解为可兴奋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而“兴奋”一词则成为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本身的同义词。 4.可兴奋细胞和可兴奋组织:在各种动物组织中,一般是神经、肌肉或某些腺体表现出较高的兴奋性,故习惯上将这些细胞称为可兴奋细胞,由它们构成的组织称可兴奋组织。 5.阈强度和阈刺激:要想引起组织兴奋,必须使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并维持一定的时间,刚好能引起组织兴奋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达到这一临界强度的刺激才是有效刺激,称为阈刺激。 6.阈上刺激和阈下刺激:高于阈强度的刺激也能引起组织兴奋,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则不能引起兴奋,称为阈下刺激。 7.强度-时间曲线:先固定电脉冲的波宽,找到所需要的强度;再改用另一波宽,进行同样的测试。依次类推,找出不同波宽条件下的阈强度。将这一系列的数据标在以横坐标为波宽、纵坐标为强度的坐标上,即得到一近似的等边双曲线,称为强度-时间曲线。 8.时值:当刺激强度为基强度的2倍时,刚能引起反应所需的最短刺激持续时间就是时值。 9.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即在没有接受刺激的情况下,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一个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 10.阈电位:阈电位是指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也就是静息电位减小到这一临界值,就可以使膜上钠通道大量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引起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的这个临界值就称为阈电位。 11.单细胞“全或无”性质:不论阈刺激还是阈上刺激,对同一细胞产生的动作电位的幅度都相同,或者说都达到最大值,而阈下刺激则不引起动作电位,所以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性质。这就是所谓的单细胞的“全或无”的性质。 12.局部兴奋:当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虽然不能爆发动作电位,但可使膜对钠离子通透性轻度增加,引起少量钠离子内流,使其轻度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弱但又未达到阈电位。由于这种电位变化较小,只引起局部微弱的反应,而不能向远处传导,故称局部兴奋,也称局部反应。 13.局部兴奋的总和:由于局部兴奋没有不应期,能持续短暂时间,因此,几个阈下刺激所引起的局部兴奋可以叠加起来,称为总和。如果兴奋反应经过总和使静息电位减小到阈电位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