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戏剧的鉴赏

中外戏剧的鉴赏
中外戏剧的鉴赏

一、中外戏剧的异同

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戏剧多由古代的宗教礼仪、巫术扮演、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有机组成的综合艺术。

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悲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情节剧、哲理剧、寓言剧、童话剧等。中国传统戏曲在理论上并没有悲剧与喜剧的分类,但为世人熟知的戏曲中仍不乏接近于西方悲剧与喜剧特性的优秀作品。在西方戏剧史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甚至个人毁灭,但其精神却在失败和毁灭中获得了肯定。古希腊悲剧发源于祭祀酒神仪式,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英国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以充分的激情表达了人文主义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愿望;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悲剧大多直接描写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着重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并打破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19世纪产生了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社会悲剧。悲喜剧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通常具有喜剧的圆满结局。

喜剧一般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引人发出不同含义的笑,来嘲笑丑恶、滑稽的现象,肯定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由于描写的对象和手法的差别,一般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闹剧等样式。欧洲最早的喜剧是古希腊喜剧;19世纪俄国的果戈理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喜剧作品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现代西方有些作家在创作喜剧作品时则常把世界、人生、历史、自我作为嘲弄对象,刻意表现整体性的荒诞和滑稽。正剧的特征是不受古典主义创作原则的束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兼有悲、喜剧因素,能更真实、更直接地表现普通的社会生活形态。正剧理论的首创者是狄德罗,他称正剧为“严肃的喜剧”。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部分作家从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黑暗,宣传市民阶级的社会理想和生活愿望的需要出发,提倡正剧创作。19世纪以后,这种被称为“严肃戏剧”的正剧成为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戏剧文学则是剧本的泛称。

西方戏剧发端于古希腊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每年春季祭祀中有人化装成酒神的伴侣——羊人,众人载歌载舞,颂赞酒神的功绩。后来,在歌舞中加进一个演员,由他轮流扮演几个人物,并与歌队长对话,这是最初的戏剧因素。内容也扩大到其他神的丰功伟绩和超人英雄的故事。至此,戏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已经成型。公元前五世纪,伴随着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成熟与城邦经济的繁荣,古希腊戏剧进入一个繁荣期。文艺复兴时期正式形成了话剧、歌剧、舞剧三大剧种。

中国古典戏曲的源头说法不一,一说源于俳优,但这仅包含了戏剧的一些表演因素;另一说是源于具有宗教祭祀性质的巫祭祀仪式。中国戏曲正式形成较晚。大约公元十二世纪中后期,北宋时,为了适应广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要,各种民间技艺便纷纷从各地汇集到城市里来了。其中,对戏曲的形成影响最大的主要有说唱性质的艺术:诸宫调;歌舞性质的艺术:大曲;扮演性质的艺术;傀儡戏、参军戏等,这三种性质的艺术样式相互吸收,才形成了戏曲的雏形阶段——宋杂剧、金院本。这些都是多种民间(或已经走向民间)的娱乐样式的杂合。北宋末南宋初,宋杂剧的一支演变为南戏,中国戏曲才发展成熟。

从中西戏剧形成可以看出,西方戏剧产生于祭祀,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始终带有宗教色彩。宗教仪式是庄严肃穆的,参加宗教仪式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伟大,在观看表现神的伟绩的戏剧时,同样怀着崇敬的心情。这时,戏剧演出处在一种精神上的高位置,观众处在一种精神上的低位置,观众的心态视角是仰视的。后来的戏剧虽然脱离了祭祀的宗

教气氛,但这种仰视的心态视角却带着祭祀仪式的痕迹保留了下来。

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的综合。宗教祭祀仪式对它的形成影响并不大,相对于西方戏剧的形成渊源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手段,而且,它对多种娱乐手段综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娱乐性加强的过程。人们去瓦肆看戏就是为了娱乐,自然在心理上处在高位置,去俯视处在低位置的戏曲。以后,戏曲走向富贵人家宴请宾朋的堂会,走向农村集市庙会的庙台,走向农村庆丰收的草台,它的观众都是怀着喜洋洋的轻松心情去俯视它。后来的戏曲中也有具有宗教意味的神仙道化剧,但它完全没有西方戏剧初期的庄严神圣的宗教氛围。

这种形成渊源上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戏剧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的差异,也影响了戏剧在正统文艺中地位的差异。

在中国和西方之间,由于戏剧产生的渊源不同,加之民族间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差异,中西两种戏剧样式在处理舞台与现实的矛盾问题时,采取了明显不同的形式技巧,这就形成了中西戏剧各自的鲜明特点。

西方戏剧,起源于古希腊悲剧。它的定义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亚里士多德)这种追求摹仿现实、再现“行动”的立意,带来了欧洲古典戏剧结构上的金科玉律:“三一律” 。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这就形成了西方戏剧重写实、重叙事、表演元素单一特征。

而中国戏剧,最早表现为传统戏曲,在发生上与宋、金说唱文学有重要的渊源,比如宋代的“说话”,宋金两代的“诸宫调”。“诸宫调者,小说之支流,而被以乐曲者也。是叙事体,而非代言体。”(王国维)影响我国戏剧的元杂剧则是由一种脚色主唱,有不少地方还带有叙述体残留痕迹。因此,面对戏剧艺术形式的永恒矛盾:舞台时空限制与现实时空的无限制,中国传统戏曲从源头起就走上了与西方戏剧不同的道路。西方戏剧通过结构的技巧,颠倒时空,在舞台上摹仿、再现现实;中国传统戏曲则保留了叙事性和时间顺序,但简化它,而强调具体时空内的抒情性。表面上看,这是中国戏笨拙的地方。它没有过好在舞台上“摹仿自然”这一关。但这也恰好形成了它特殊的风格,即抒情性。抒情性是中国戏剧的第一个特点。中国传统戏曲简化叙事,强调抒情。中国戏曲没有强求在两三个小时的舞台上逼真再现现实生活的广阔时空,相反它利用说白、人物自述等方法直接交代故事。戏剧不以表现故事情节为主要目的,而将唱词、表演聚焦于人物在特定境遇中的情感抒发。中国传统戏曲比起西方戏剧传统而言,更重抒情性,富于诗意。例如,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表现青年的爱情故事,两者都非常富于抒情性,但两剧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出,莎剧在哲理性、动作性方面见长,抒情性则是汤剧见长,莎剧远远不及汤剧。汤剧那笼罩全剧的氛围,那人物内心情态的表现,都具有诗化的特征,具有非同一般的感情容量。"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响,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一缕细长柔弱的晴丝吹进了静静的庭院,逗起了情思,春天少女的心绪是多么如游丝般的摇曳飘忽啊!慢慢地等待那激动跳跃的心平静下来,唯恐他人觑见内心的秘密,陡然在镜里看见自己的面影,一霎那的慌乱,梳好的头发都激动得乱了......你看少女的感情多么细腻丰富!多么传神!

: 其次是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提到中国戏曲的特点就决不会拉下脸谱。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它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有一定的格式。这样,内行的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因此,称脸谱是“灵魂的镜子”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脸谱是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人物的形象进行夸张,以突出、强化人物的生理特征——面貌及个性,而采用的一种手段,用来造成舞台效果。我

国传统戏曲的内容是与与歌舞的形式高度结合起来的,歌舞无处无处不在,以歌舞讲故事。演员身着华丽的戏服在台上那么一个转身,就常常能赢得台下的满场喝彩。

第三是程式化和虚拟化。中国戏曲在表演方式上讲究四功五法。所谓四功,就是唱、做、念、打四种表现方法:五法是指手法、眼法、身法、发法(头发)、步法。在演一出戏时,如何运用手式、如何运用眼神、身体如何动作、头发如何甩动、步子怎样走,都是有讲究的。连怎样表现人物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感情,也全都提炼美化成一套完整程式。不像话剧那样,可以让每个演员根据自己对剧情的体会,根据实际生活和塑造人物的需要设计自己的动作,中国戏曲具有相对的固定性。从艺术形式上看,表现手法具有两大特征:虚拟性——景物、动作一般是虚拟的,骑马、行舟、上楼下楼、上岭下坡,伴随着人物的虚拟动作,出现了高山、平地、江河、湖海、厅堂、卧室;瞬息之间,厅堂、卧室可转化为长街、小巷,一马平川可以转化为浩荡江河。因此戏剧舞台的时间与空间非常灵活,不受限制;规范性——即程式化,它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动作加以夸张,使之节奏化、美化,成为一种规范的东西,大家约定俗成,沿用了下来。这两点,是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在审美表现上的根本区别。

二、戏剧的鉴赏方法

《一》、赏析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戏剧文学的一般规律,冲突就是戏;没有冲突就没有戏,没有表现力,当然也就没有鲜明的人物性格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 是戏剧主题的基础和情节发展的动力, 是社会生活矛盾在戏剧艺术中的集中而概括的反映.牢牢把握戏剧冲突, 是鉴赏戏剧的关键.对此我們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认识戏剧冲突的主要特征.主要有四点: 1.尖锐激烈.在戏剧中, 一些平淡的矛盾往往被组织成有声有色、触目惊心的冲突, 犹如一对山羊抵角, 兩只蟋蟀格斗, 没有调和的余地.如《雷雨》中所有的人物都卷入了戏剧冲突, 虽然未动刀枪, 但人物之间的交锋却是惊心动魄的, 最后矛盾达到一定程度终於总爆发.

2.高度集中.戏剧要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表现社会矛盾, 必须巧妙地把事件和人物集中组织在一起, 使戏剧冲突鲜明突出.如《雷雨》中30年來兩代人的矛盾纠葛, 集中在十七、八个小时内展开, 剧中场景凝聚在周家客厅和鲁家兩处, 犹如兩军对垒.周家客厅中的旧家具勾联起30年前鲁侍萍与周朴园的纠葛, "闹鬼"一事又关联着蘩漪与周萍的往事.鲁侍萍与周朴园的纠葛在前, 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在后, 集中概括了這场冲突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3.进展紧张.戏剧冲突必须扣人心弦, 波澜起伏, 使观众一直处於紧张和期待之中.如《窦娥冤》中的矛盾层层推进, 先是蔡婆讨债被害, 张氏父子趁势要挟, 蔡婆的屈从引起窦娥强烈反对; 接着张驴儿误毒死张老头, 却嫁祸窦娥, 窦娥临危不惧; 再接着县官严刑, 窦娥为了蔡婆而招承, 法场呼冤; 最后窦娥鬼魂托梦, 终於沉冤昭雪.在紧张的情节中, 窦娥与蔡婆的冲突、窦娥与县官的冲突、窦娥与"天命"的冲突, 都充分地展现了出來.4.曲折多变.戏剧冲突往往是曲折复杂、变化多姿的.如《西厢记》虽然情节并不复杂, 但戏剧冲突却表现得委婉曲折、跌宕多姿.在张、崔婚姻問题上, 忽而由喜转悲, 忽而由悲转喜, 多次显露转机, 却又嘎然而止, 因此曲折多变, 绝无平淡之感.

其次要抓住戏剧冲突的表现形态.這些形态表现为: 1.人与人的冲突.即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意志和性格的冲突, 這是戏剧冲突的本质.意志冲突, 是指人物间对立的目的和动机出现, 交织成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如《雷雨》中董事长周朴园与工人代表鲁大海的不同动机、封建家长周朴园和蘩漪的不同动机, 构成阶级、家庭的冲突.在第二幕中, 這种冲突已经面对面地展开: 鲁妈和周朴园是旧恨加新怨; 鲁大海被辞退和殴打; 周萍拒绝蘩漪娶四凤; 蘩

漪扬言要下毒手, 等等.性格冲突, 是指人物间对待事物的态度、追求的理想、采取手段的不同所引起的冲突.人物性格越典型就越容易引起冲突.《茶馆》一剧, 正是由精明善良的王利发、耿介正直的常四爷等許多性格各异的人物, 在相互撞击中引起冲突.意志冲突和性格冲突往往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在戏剧中, 不能截然分开.

2.人物内心冲突.這种内心冲突往往使人物陷於不易摆脱的境地.在《雷雨》中, 四凤和周萍都是侍萍的亲生骨肉, 要侍萍答应他們的结合, 她是既难同意, 又无法道出真情的.儿女的要求使她处於进退兩难的境地, 在内心深处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中国古代戏曲常常以抒发内心冲突的片断作为一出戏的重点.如《西厢记》"长亭送别"中, 崔莺莺的大段抒情唱词, 唱出了对往日相思的回忆和今日离别的愁苦, 展示了她内心的矛盾: 张生此去若不得官, 他們就不能结合; 若得官, 又怕张生成为当权大户择婿的对象.這种愁苦之情反复激荡, 充分表现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和封建家长追逐名利之间的冲突.

3.人物与环境的冲突.這种环境, 既指自然环境, 也指社会环境.在《牡丹亭》"惊梦"中, 美好的自然景色, 使杜丽娘惊喜万分, 由此春情萌发, 但這是封建礼教所制約的现实环境, 是不能允許的, 因此情与环境的不协调, 构成了戏剧冲突.《茶馆》则展示了维新运动失败后, 北洋军阀混战之时和国民党统治时期這三个不同历史阶段中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通过常四爷被逮捕和康顺子被出卖, 表现市民、农民与清末统治阶级的冲突.

《二》, 分析戏剧结构的类型

戏剧结构的主要类型有三种: 1.点线型, 亦称开放型.点, 指剧中各段的中心事件; 线, 指贯穿全剧的主线.這种戏剧结构包括的范围较广, 把戏剧故事情节按先后顺序从头至尾原原本本地表现出來, 能完整地表现事件始末过程.中国古代戏曲较多采用這种类型.古代戏曲是按"折""出""场"來划分的.虽然戏剧情节是按顺序发展的, 但每折、每出、每场都有一个中心事件, 因此每个段落都有相对的独立性.情节线索將各个段落连贯起來, 如一串明珠.

2.横截型, 亦称锁闭式.這种戏剧的完整过程并不按时间顺序來展示, 而是截取生活的某个横断面, 把一切都集中在這个断面上, 而那些有关情节则用回顾叙述的方式在剧情发展中逐步透露出來.如《雷雨》所表现的内容, 作者没有按时间顺序叙述, 而只取现在, 把整个故事浓缩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 把地点凝聚在周家客厅和鲁家兩个场景中.3.展示型, 亦称人物展览型.這种戏剧结构介於点线型和横截型之间, 以展示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为主要目的.其特点是剧中人物多, 情节简单, 全剧似乎没有一件贯穿到底的事件.如《茶馆》用三幕戏分别写三个历史时期, 历时半个世纪, 人物有70多个, 但全剧没有贯穿首尾的情节, 没有贯穿始终的对立斗争, 剧作利用人物和事件的时断时续的发展, 展示各种人物形象和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

《三》、鉴赏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是构建剧本的基础。主要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称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这是人物心理活动与行为动作的外观,由此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质的语言,主要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剧情发展的布景、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能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尽管舞台说明是戏剧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同人物语言相比,它起辅助说明的作用,因此,鉴赏戏剧文学,更要紧的是品味人物语言。语言是戏剧的基础, 无论是說明剧情、过场连接, 还是展示冲突、刻画人物, 都离不开戏剧语言.理解戏剧语言在剧作中的作用, 对把握全剧至关重要.

1.品味语言的动作性.动作语言也叫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

例:《惊梦》中“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从这段唱词中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特征?

分析:她先是沉思,继而整理饰物,接着侧身斜视,惊讶地发现自己被镜子偷映进去,然后徐步香闺。这段唱词包含了许多漂亮的表演动作:转身、抖袖、碎步、凝神等。戏剧是一种动作艺术, 戏剧动作主要体现在剧中人物发自内心的语言上, 所以剧本台词必须体现出强烈的动作性.例如《雷雨》第二幕中, 周朴园与侍萍的对话就极富动作性.周朴园不知面前的女人就是30年前被他遗弃的侍萍, 在侍萍叙述悲惨身世过程中, 他四次发問: "你--你贵姓?""你姓什么?""你是谁?""哦, 你, 你, 你是—"从随便敷衍到惊惧, 最后终於不得不当面承认, 鲜明地展示了他渐趋紧张的内心动作.戏曲中一些优美的唱词也极富动作性, 如《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开头一段唱词, 从眼神的顾盼來說就有鲜明的动作性: "碧云天", 是高而远; "黄花地", 是低而阔;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是自右到左; "晓來谁染霜林醉", 是遥遥相問; "总是离人泪", 则以凝視的目光对之.這些都极有层次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变化.

2、把握个性语言:个性化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例:《窦娥冤》中,在押赴刑场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什么作用?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

[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什么主意?

[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

[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

[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分析:高明的戏剧家,常常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纵观全剧,作者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另一侧面。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在走向死亡的路上、窦娥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就越发显出她的冤屈,她的反抗和抗争也就越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也更为有力。

戏剧语言要符合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地位、情趣, 要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茶馆》中, 唐铁嘴一上场第一句话就是: "王掌柜, 捧捧唐铁嘴吧! 送給我碗茶喝, 我就先給您相相面吧! 手相奉送, 不取分文! "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一个油滑而又可怜的江湖相士的嘴脸.

B、深挖潜台词: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雷雨》中,鲁侍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句台词中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向外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分析:这里鲁侍萍的语言,有言外之意,有未尽之言。这里三个“ píng”字,各有其含义,“萍”是母亲的呼唤,亲情的体现。其含义是:你是我的亲儿子,大海的亲哥哥,你不能打自己的同胞兄弟啊……但这时侍萍很快意识到,周萍的地位、周萍所受到的教育,不容周萍承认这样地位低下的母亲,不能说破他们的骨肉关系,也分明感受到了阶级对立的尖锐,于是抑制住痛苦感情,用谐音字来掩饰。充分表达了鲁侍萍当时痛苦、失望和愤恨的爱憎交织的复杂思想感情。

《四》、鉴赏戏剧的人物形象

欣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关注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同一个人物的性格是多侧面的,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在欣赏人物形象时,首要的是抓住其主要性格特征。其次要揣摩人物的语言。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重要载体。第三要顺着剧情发展的线索,理清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心路历程。理清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心路历程,才称得上对戏剧人物形象比较全面的鉴赏

上一页下一页

中外美术经典作品赏析作业

不管是富于意向性的中国山水画,还是善用明快色彩的西方油画都给我们提供了一扇通往美的世界的大门。在欣赏完中国与外国的美术作品后我不经问自己我得到了什麽?粗看之下中外美术绘画作品只是在给我们展示一幅幅山水和人物,并没有向我们展示任何其他的东西,但细想之下我们就会发现那些超越作品单纯表现之外的含义。那不仅仅在是一幅幅的山水和人物,而是整个世界甚至是无所不包的宇宙了。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我发现了以往经常被我们忽视的那些东西,以下就是我的一些感受。 众所周知,美术的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我之所以选了中外美术经典作品赏析这门课其实原因很简单,我自小非常喜欢美术方面的东西,对这些看似神秘的艺术形态十分好奇,很想从这课程当中得到一些艺术的知识与熏陶。记得曾经看过一幅油画,画面上描述了优美的风景,当时只是觉得那很美,想要表达些什麽但却又不知如何说起。后来在上完这门课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看过的那幅作品竟是西方最著名的风景画的代表,作者就是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而这幅作品就是他的《孟特芳丹的回忆》。我尝试着用我在这门课上的心得来再次欣赏这幅作品时,从整幅作品的构图、基调、色彩和透视技巧等方面来再次欣赏,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感受,整幅作品是那样的动人和生动,柔和的颜色充斥于整个画面,渐渐的我仿佛融到了画面之中许久不能自拔,我想这就是美术的魅力之所在吧。当然我懂的还不是很多,但我能稍微懂得作者的心情与这幅画所要表达的感情,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了。 在我看来美术作品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我们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我们的身心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犹如一首淡淡的歌一般,美术已经渐渐的融进了我的身体之中了,它给我的身体带来了养料,在欣赏时我可以完全的投入其中暂时不去思考现实之中的种种不快,美术就是拥有这种令人痴迷的魅力。最后感谢胡老师您了,是你带着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并用语言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发现美的事物。谢谢!

中外戏剧鉴赏

中外戏剧鉴赏 课程导读 课程介绍: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人类最具趣味性的精神创造之一,也是人类极具普遍性的娱乐方式。戏剧经历千百年的发展,是人类普遍拥有的文化财富。 本学期主要立足于东西方戏剧的鉴赏,宏观地介绍东西方两国不同时间段的戏剧状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剧目加以深入剖析,深入感受经典剧作的华彩与魅力,从而打开戏剧的大门。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在讲述过程中将运用到大量的案例、图片和影像视频,由于影像资料非常丰富,在增添趣味性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掌握所学课程,从而提高对中外戏剧的鉴赏能力。 主要分为两个篇章:西方和东方,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戏剧、为什么呢要进行鉴赏?因为看戏仅仅局限于喜欢,事物的表层,缺乏对戏剧更深层次的解读,鉴赏戏剧,却是能够理解戏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丰富内涵,突破对戏剧视听的限制,通过对视听之间的联系方式,戏剧的种种形式规范,乃至现象和隐喻的解读,去破译对戏剧艺术的审美认知。 课程目标 开设中外戏剧鉴赏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在中西方戏剧的对比之中欣赏戏剧艺术的魅力,领略各国丰富的文化景观,健全人格修养和丰富精神生活。通过学习,力图使学生能够掌握戏剧的基本知识、戏剧鉴赏的要素及中西方在不同时期的经典力作,并能够熟练识记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并能够熟练的对作品进行赏析,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 戏剧的定义 戏剧的定义: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它融合了文学、绘画、音乐、雕塑、建筑、舞蹈等艺术门类。戏剧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由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表演某种能够引起戏剧美感的艺术。因此,戏剧艺术体现了一种演+观的交流关系。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话剧主要运用对话和动作来表演;在中国,戏剧是戏曲(戏曲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戏剧的缘起 古希腊戏剧是西方戏剧的源头,也是戏剧发展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学界认为古希腊戏剧起源于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祭祀。狄俄尼索斯是葡萄之神,当时古希腊酿酒的主要原材料是葡萄,所以称为酒神。 酒神节有两个:①每年3月祭祀的节日称为大酒神节②每年12月份在乡村举办的为小酒神节。那么,戏剧演出都是祭祀的一部分,表示对酒神的崇拜,祭祀的时候还要唱酒神歌,称为酒神颂。 严格意义上的戏剧,普遍认为是从埃斯库罗斯开始的,因为他把演员人数增加到了两个,逐渐减少了歌舞叙事,增加了戏剧的因素,有了两个演员就有了真正的舞台交流,戏剧因此成型。

中外经典剧目赏析

河南农业大学20 —20 学年第 学期 《 》考试试卷( 卷) 摘要:曹禺话剧《雷雨》是曹禺剧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运用了多种创作手法,惟妙惟肖及诙谐的刻画了剧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多角度对该剧的特点、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进行分析,指出应当注意提高话剧素养,不断提升欣赏水平。 关键词:曹禺; 雷雨; 赏析 曹禺(1910~1996)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曹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曹禺的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1922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成为骨干。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6年8月始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戏剧。抗日战争开始后,他随戏校迁至四川。1946年返回上海,后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1月回国,应聘于上海实验戏剧学校。1949年初,曹禺接受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安排,由上海经香港抵达北平(今北京)。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与筹备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7月文代会召开,曹禺被选为主席团成员。1950年、1952年先后被任命为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文化大革命中,曹禺遭到迫害,被迫搁笔。1988年11月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执行主席。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继往开来的作家。在他之前的话剧先驱者们,大都是以话剧作为宣传鼓吹民主革命思想的工具,因此没有机会更多推敲话剧的艺术问题。曹禺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后的《日出》、《北京人》、《家》也都是杰出作品。曹禺的作品,对导演、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从而发展提高了剧场艺术。他的作品,特别是《雷雨》和《日出》,是50多年来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一直是剧团的保留剧目和院校的实验演出剧目。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上演。曹禺的作品除《雷雨》(1933年)、《日出》(1935年)外,还有《原野》(1937年)蜕变》(1939年)、《北京人》(1941年)、《家》(1942年,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艳阳天》(1947 年,电影剧本)、《明朗的天》(1952年)、《胆剑篇》(1961年)、《王昭君》(1978年)。此外,曹禺还翻译了英国剧作家W.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一、话剧的含义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一些西方传统戏剧如古希腊戏剧因为大量使用歌队,也不被认为是严格的话剧。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中外名著综合阅读赏析及答案

中外名著综合阅读赏析 1.“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开卷诗。3.“花果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内容。 4.“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这幅对联写的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内容。5.“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涉及到《三国演义》中的两个人物是 6.《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足智多谋,家喻户晓。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部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这个人物是 7.请说出《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 8.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叫______。作品是《》。 9.《水浒传》中,有两位打虎英雄,在沂岭杀四虎的是 在景阳岗打虎的是 10.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中各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英雄,他们使用同一兵器,出自于同一宗室,他们的名字是 11.请写出《水浒传》中最典型的反面人物 12.《红楼梦》中向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挑战的人物是 13.鲁达在打死郑屠后,逃到五台山出家,法名为。 14.请用下列两部古典名著中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题目。 (1)________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2)________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15.“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 16.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__________; 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一事。 17.“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诗句出自 (籍贯)的(作家)写的《》(篇名) 19.鲁迅先生为追怀往事写下了十篇散文,书名为《》,除了课本中学过的,你还能举出两篇吗? 20.写出鲁滨逊在荒岛救人的一个故事名称(自拟)(6个字以内)。 21. “18世纪,一个水手和船长在航行中发生冲突,被遗弃在荒岛上,他在与人世隔绝的环境中,独自生活了多年---”此事触发了国作家的创作灵感,从而写出了《鲁滨逊漂流记》。 22.中国有一部古典名著,它最早的德文译名是《强盗与士兵》,法文译名是《中国的勇士们》,英文译名是《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这部名著是《》。 23.请以新大纲推荐的初中生阅读的外国名著为材料,依照所给的语句形式,补写完整后面的句子: 我来到法兰西,听到了罗曼?罗兰在叙述三位巨人的不凡历程; 我来到,听到了;我来到,听到了 24.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几部文学作品中,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作介绍,不少于150个字。 25.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发现小人国是以_________来选拔官员的;他第四次出游,来到_________(国名)。(威海市) ]26. 有一篇新闻的标题是:纯净水市场“李鬼”泛滥。李鬼出自__________,在这里指代___________。(威海市)

选修课程《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学总结

选修课程《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学总结 在戏剧天地里自由翱翔----选修课程《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学总结 本学期15-19周,高二进行了选修课程《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课文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是希腊时代的戏剧名家索福克勒斯和他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这部剧作是西方戏剧的里程碑。亚里士多德称这部悲剧是一个“典范”。主人公那种对于“真相”的蝎子式的叮问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教材以该剧为典型介绍了戏剧对于“完整性”的要求以及“悬念”、“冲突”、“高潮”、“结局”等结构性因素,结合第三场讲解了戏剧最具魅力的“突转”设置。 第二单元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莎士比亚及其《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不仅属于他的时代,而且属于所有的世纪”。(本·琼生)该单元提供学生选读的是剧本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月夜幽会”(第二幕第二场)。结合这一场的赏析着重引导学生了解,爱情应该是一种“美的情感”。 第三单元是中国戏剧经典《牡丹亭》和它的作者汤显祖。中国的戏剧与西方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美学特征。汤显祖是堪与莎士比亚媲美的戏剧大师。《牡丹亭》以杜丽娘与柳梦梅“以情而死、为情复生”的“死去活来”的曲折经历为主线,展示了封建社会“情”与“理”的尖锐冲突,用生花妙笔绘出了以杜丽娘为中心的正反两方面的众多人物的鲜明性格与冲突,富于抒情色彩与社会内涵。学生可以结合欣赏大师的精湛表演一窥中国古代戏剧的奥妙,并了解“生旦净末丑”诸行的区别及其所饰演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单元是欧洲著名喜剧艺术家莫里哀和他的代表作《伪君子》。喜剧是戏剧中最受观众欢迎的剧种。《伪君子》是讽刺喜剧的巅峰之作,它对于伪善的揭露淋漓尽致。别林斯基说:“击中伪善这条多头毒蛇的人是伟大的。”莫里哀因其对人性的丑陋的鞭挞而永驻史册。通过对《伪君子》第三幕的赏析,学生可以了解什么是喜剧、喜剧的美学特征和创作方法。教材中还以达尔杜弗为例,探讨了喜剧人物的扁平性质。 第五单元是北欧的剧作家易卜生和他的代表作《玩偶之家》。这部被称之为“现代妇女的解放宣言”的剧作,曾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引起过巨大的轰动。可以说,娜拉告别丈夫时的关门声至今还在全世界回响着。“事件”在戏剧结构中的举足轻重的位置,细致而微地分析了《玩偶之家》中两个“事件”如何引爆了人物性格之间的冲突并使其跌宕有致地展开,把戏剧推向激动人心的高潮。 第六单元是俄国现代剧作家契诃夫和《三姐妹》。契诃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而且,他的戏剧创作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正如曹禺所说:“契诃夫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我发现,原来在戏剧的世界中,还有另外的一个天地。”《三姐妹》没有人们在一般戏剧中常看到的曲折的情节、激烈的冲突和传统意义上的“反面人物”。戏剧的结尾既有对于即将到来的冬天的悲怆,也有对于冬天之后的春天的希冀。教材要求学生在笼罩全剧的迷雾般的“情调”中去摸索和探求人生的意义和对于永恒的渴望。 第七单元是我国现代的戏剧大师曹禺和他的《北京人》。曹禺在戏剧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他是一个至今还没有人超越的中国现代戏剧的高峰。《北京人》与《雷雨》、

电大考试-中外音乐赏析试题(答案)

电大中外音乐赏析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弦乐家族中音最高的乐器是(小提琴)。 2.肖邦的许多作品带有充满(浪漫性)。 3.《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肖邦)青年时期的代表作品。 4.肖邦是钢琴诗人(浪漫主义乐派)作曲家。 5.肖邦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人。 6.肖邦是波兰民族乐派的伟大(开拓)者。 7.李斯特一生所创作的13首(标题)交响诗。 8.李斯特的标题交响诗的代表作品(前奏曲)。 9.李斯特的前奏曲采用传统(奏鸣曲式)写成。 10·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又是一位(钢琴)演奏家。 1.民歌来源于生活是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结晶)。 2.民歌用朴实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3 4.民歌的体裁形式一般以为(山歌和小调)为主。 5.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称(劳动号子)。 6.号子的歌词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即兴编写出来的)。 7.号子歌真实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 8.山歌是人们在(山野、田间)抒发思想感情。 9.《脚夫调》属于山歌类的(“信天游”)。 10.山歌的唱法一般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种。 1.音乐是一种(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 2.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3.对音乐音响的(辨别力)。 4.欣赏音乐通常可分为(三个) 阶段。 5.音乐是一种善于(激发感情) 的艺术。 6.音乐是(表情)的艺术。 7.音乐的艺术表现主要是通过(旋律)进行。

8.音乐的实践活动是(创作)基本环节。 9.音乐欣赏中获得(美的)享受。 10·音乐实践活动中没有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就不会有(音乐实践活动)。1.施特劳斯是(世纪末)的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 2.交响诗《唐. 璜》是(施特劳斯)的代表作品。 3.李斯特开创的标题交响诗是(印象乐派)继承和发展。 4.德彪西是(八十年代)音乐的代表者。 5.德沃夏克创作上的高峰时期是在19世纪的(十二部)。 6.德沃夏克有(十一部)歌剧。 7.德沃夏克是(捷克)的作曲家。 8.《水仙女》作品的作者是(德沃夏克)。 9.格里格的全部作品中,(钢琴曲)和(歌曲)有特殊的魅力。 二、单选题 1.格里格从5岁在钢琴上发现( A ) A.九和弦B.12岁C.30岁 2.交响曲在创作上越来越( A ) A.自由化B.表现风格C.情绪化 3.奥大利作曲家莫扎特一生创作多少音乐作品( A ) A.40多部B.80多部C.60多部 4.音乐的表现上有浪漫主义乐派音乐形式比较( B ) A.表现B.自由性C.D.感觉 5.舒曼在18世纪是30年代音乐创作的( A) A.30年代B.50年代C.60年代 6.德国作曲家巴赫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 A ) A.埃森纳赫城B.何兰C.新西兰 7.描绘自然风情的交响乐大师( B ) A.门德尔松B.格里格C.莫扎特 8.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兴起时、协奏曲更得到了高速的( A) A.高速B.飞快C.缓慢

戏剧经典赏析教学大纲

《戏剧经典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50414323课程名称:戏剧经典赏析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文学院影视戏剧文学专业 学分数:3 学时数:54 开课学期:第学期制定/修订日期:2011 年 8 月13 日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讲授在介绍有关戏剧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选取古今中外戏剧名家名作,分析、阐释其艺术特色。在对戏剧经典作品的赏析之中,帮助大学生步入戏剧艺术殿堂,基本掌握戏剧艺术的一般规律,了解名家名作,培养学生接触与欣赏戏剧艺术的兴趣,并陶冶人的性情,丰富人的心灵,由此充实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戏剧的艺术感悟能力与初步的理论分析能力,学会赏析戏剧作品,并尝试写作剧评。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编外国戏剧部分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时期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古希腊悲剧与喜剧的起源,基本演出形态及剧场艺术发展;古罗马戏剧概况 【2】教学重点 三大悲剧诗人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 【3】教学内容 古希腊戏剧概况 一、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二、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三、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古罗马戏剧概况 普劳图斯《一坛金子》 第二章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掌握莎士比亚创作分期及总体特点及对戏剧的深远影响,莎士比亚性格悲剧的特点【2】教学重点 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的艺术特色;《威尼斯商人》的悲喜性 【3】教学内容 一、《威尼斯商人》

二、《哈姆雷特》 三、《麦克白》 四、《李尔王》 第三章古典主义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古典主义戏剧缘起及基本特征;理解三一律,掌握《熙德》的艺术特色;莫里哀喜剧的特点。 【2】教学重点 高乃依《熙德》、莫里哀《伪君子》、《吝啬鬼》 【3】教学内容 古典主义戏剧缘起及基本特征 一、高乃依《熙德》 二、莫里哀《伪君子》 三、莫里哀《吝啬鬼》 第四章 18世纪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启蒙主义时期戏剧特点;理解哥尔多尼对即兴喜剧的改造,掌握《一仆二主》对即兴喜剧的承继与改造和《费加罗的婚姻》的主题与喜剧情境构造 【2】教学重点 《一仆二主》《费加罗的婚姻》 【3】教学内容 启蒙主义时期戏剧简介 一、哥尔多尼《一仆二主》 哥尔多尼的创作及对即兴喜剧的改造;《一仆二主》赏析 二、博马舍《费加罗的婚姻》 博马舍的“严肃戏剧”主张;《费加罗的婚姻》赏析 第五章19世纪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浪漫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社会问题剧;自然主义戏剧;唯美主义戏剧、社会 喜剧,掌握《欧也尼》的优点与缺失;《钦差大臣》的戏剧冲突与讽刺性场景;《大雷雨》的 主题及人物形象、布景意义;《玩偶之家》的主题、情节结构及深刻的人物心理刻划;《朱丽 小姐》的细节描写与人性揭露;理解“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戏剧,社会喜剧与王尔德 的语言。 【2】教学重点 《欧也尼》、《钦差大臣》、《玩偶之家》 【3】教学内容

中国经典爱情剧目赏析 (800字)

考试序列号 86号 中国经典爱情剧目赏析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经典爱情剧目赏析-学习心得 课程名称:中国经典爱情剧目赏析 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 专业班级:10级金属材料工程1班 学号:3110006653 姓名:卢树超 任课教师:卜亚丽

2012 年 4 月 22 日 中国经典爱情剧目赏析——学习心得 爱情是人类恒久不变的话题,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经常捕捉的闪亮元素。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人追求爱情的历程充满了艰辛却又不乏挑战的勇气与毅力!中国古代的爱情,相对现代而言,它忠贞内敛,淡泊隽永,但是一贯深受传统儒家的“礼”的影响和古代社会阶级门第等封建限制,所以古代的爱情故事多以悲剧结束;同时古代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中国古代的爱情多与婚姻无关。而在爱情与婚姻两者之中,女性更是饱尝了身心的双重痛苦! 中国爱情剧中,较为经典且完美结局的有《西厢记》和《牡丹亭》。此外,中间还穿插了相当不错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弱势女性的爱情故事,四大美人的爱情故事,以及负心婚变剧等等! 首先,我更偏向于以团圆结尾的爱情故事,以为例,它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

的感情。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 总之,来自于灵魂的爱情就像是一道绚丽的彩虹,总是充满了美好与温馨的故事!不管是古代,或者是现代,还是乃至于未来,任何国度的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是永恒不变的!爱情是为自己的另一半谋求最大的幸福,要靠自己去好好把握,努力追求,所以各位亲爱的朋友,为爱情努力吧!最后在此,衷心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名著经典段含赏析

1.灵魂储藏在人的心中,闪动在人的眼里,流露在人的嘴上。眼睛足以传情。它毫不掩饰地展现出你的学识、品性、情操、趣味和审美观。也许你貌不惊人,眼小如豆,但它却可以流露出华美的气质;也许你美目流盼,但却可能有一个蜷曲衰败的灵魂在其中沉睡。如果说眼睛是灵魂的窗户,语言就是灵魂的镜子,它完美清晰地反映出你知识的深浅,趣味的雅俗,思想的清浊,动机的纯杂,你一动嘴便在勾画你自己。(《品味语言》运用比喻,显得有趣味,有文采,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其实完美本身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完美是八月十五一轮圆满的明月,完美是白璧无瑕的一支出水芙蓉,它激发人们内心最强烈的欲望,它深深地撩拨着人们的心弦。然而,这月是水中月,这花是镜中花,多少人受了“完美”的诱惑,踏上一条没有终点的道路,最终失足于心灵的沼泽。(《走出完美的误区》)为了说明“追求完美”的不切实际,作者连续设喻,层层深入,道理说得形象而又富于启迪。 3.“壁上观式的议论,虽也不乏针砭,但因没有切肤之痛,不是发生内心,故而徒有其表,或者是为自己粉饰一个‘公正’的门面,或者成为千篇一律的口头禅,既不能振聋发聩,又不能收到实际效果。”(《勿作壁上观》)这一段话运用了恰当的关联词语,运用了“不乏针砭”、“切肤之痛”、“徒有其表”、“千篇一律”等成语,对“壁上观式的议论”的表现、目的、成因、作用作了恰如其分的分析,强化了批评色彩,文字简练,句式匀称,文采斐然。 4.“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培根《谈读书》)这组排比一开始就将读书的作用和盘托出,就像一位成功的长者告诉你一条成功的要诀,循循善诱,快言快语,让你在一种书香四溢的氛围中感受读书之美、读书之乐、读书之好。 5.“只要黑人还是警察骇人听闻的恐怖手段和野蛮行为的牺牲品,我们就不会满足的;只要我们因旅途劳顿疲惫不堪,想在路旁的游客旅馆歇息或在市内旅馆投宿却不被允许,我们就不会满足的;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还是限于从一个较小的黑人区到一个稍大的黑人区,我们就不会满足的;只要我们的孩子还是被标写着‘只限白人’的牌匾剥夺人格和自尊,我们就不会满足的;只要密西西比的黑人不能参加选举,而纽约的黑人的选票无实际意义,我们就不会满足的。”(马丁。路德金《美国给黑人一张不兑现的期票》)(运用假设排比列举了种种“不会满足”的条件,十分坚决而又明确地表达了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自由的信念和斗志,它似宣言、似战斗的号角鼓舞着黑人为争取平等自由而勇敢地奋斗。) 6.“回顾历史,忧大于喜。20世纪可谓成就巨大,但也损失惨重:历史上战乱不休,但哪个世纪的战乱杀人比得上20世纪?人类历史上暴君迭出,但哪一个人搞种族灭绝比得过希特勒?人类历史上武器无数,但哪一种武器比得上20世纪能在瞬间夺走十几万人的生命的原子弹?”(《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赛决赛》)(短短几句话,连用三个反问句组成排比,言之凿凿,咄咄逼人,让对方难以招架,令听众为之折服。) 7.“自信是什么?自信就是诸葛亮在空城之上面对百万之众时镇定自若的笑容,自信就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 在这学期的西方经典音乐剧课程里,我们学习观看了很多部世界世界名剧。有《歌剧魅影》、《悲惨世界》等。在老师对这些戏剧的讲解后,使我对西方戏剧产生了兴趣,我们在不知觉间已经与音乐剧亲密接触了整整一个学期。从一开始的仅仅听过《猫》和《歌剧魅影》的懵懂无知,到现在对于音乐剧有了些更深入的了解,越是了解越发喜爱,西方音乐剧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以前从未深入涉猎,基本不曾了解的美妙世界。 《悲惨世界》的音乐整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人物性格鲜明,剧中不同人物的演唱曲调总有不同的音乐主题性,来突显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与各自的命运。唱段刚开始,是芳汀的主题。芳婷的“我曾有梦”,她的梦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而当芳婷即将死去,向冉阿让托孤时两人的对唱也让人不禁心痛。她不愿死去,更不愿让珂塞特孤苦伶仃。当她唱到“告诉珂塞特我爱她,我会在醒来后看见她”时带着哭腔,仅这一句,就将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位母亲临终前的不舍和恳求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心碎都难!芳汀主题概括而言,就是被爱遗弃、渴望爱、为爱牺牲、将爱交讬。 在《悲惨世界》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性格,这种性格可以用音乐表现出来。冉阿让经过苦难磨练而对上帝的深沉敬仰,芳婷的纯洁与软弱,沙威的威严与冷酷。这些性格分别用不同的主题旋律表现出来以后,显得格外鲜明。 以前有朋友曾经讨论过音乐与语言的问题,实际上,我认为,音乐不是不可言说,像音乐剧《悲惨世界》这样,把音乐语言化,不仅使语言的魅力大增,也使音乐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毕竟,音乐并非为了音乐本身,而是为其表达的内容。单单旋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这个旋律打动了某一根心弦,那便是它的意义所在。在音乐的国度里,没有国家的界限,没有民族的差异,更没有语言的障碍,这是一种心灵的融合,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体现吧。一部好的作品,必定有其出色的艺术功底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的,而《悲惨世界》则同时兼备了这两点。不可否认,《悲惨世界》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世界名剧。 我最喜欢的就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歌剧魅影》,不仅给我以视觉的冲击,而且结构和音乐也给我记到的震撼和感动! 《歌剧魅影》的结尾处给我留有一个疑问,刚开始看到魅影从镜子中走后,我觉得魅影应该是死了,因为他不曾接触过这个世界,他除了歌剧院哪里都没去过,无法生活,可最后回到现实,墓碑前的花,那是克莉斯汀和魅影“信物”除了魅影不会是别人,真的挺让人迷惑的;再就是克莉斯汀到底爱没爱过魅影,劳尔把音乐盒放到克莉斯汀墓碑前,说明这对她很重要,但同时那又是魅影心爱的东西,给人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让大家有不同的感受。天生的丑陋和残酷的现实使得魅影变得冷漠无情,用暴力来反抗这个世界,但其实他也渴望被大家接受、认可,在最后克莉斯汀对魅影说“你不是孤单一人”就是很好的说明了魅影内心的恐惧,其实也就是说当时人们以貌取人,歧视他人的一种社会风气,不论他是否才华出众,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要悲观,要积极面对,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要事事激进,学会安慰、鼓励自己。对于我这样学音乐表

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班级:园艺三班 姓名:罗慧娟学号:201541738305 课程论文题目: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课程论文题目 ——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 学生:罗慧娟 (园艺园林学院园艺三班,学号201541738305) 摘要:戏剧家是戏剧发展历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好的戏剧作品带给过去乃至未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关键词:关汉卿、汤显祖、莎士比亚 戏剧家是指各民族戏剧业内具有一定成就的编剧、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家、戏剧音乐家和戏剧评论家、活动家。是专门从事戏剧文学写作的作家,这些作品可能是为舞台表演而创作,或是不可能上演的舞台剧本,或是只以剧本对话形式的纯粹文学创作。戏剧的发展是一条漫漫长路,是一代一代戏剧家实践出来的路。 一、早期的戏剧家 (一)西方戏剧家 西方现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剧作家可追溯到西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当时希腊一年一度的酒神节的重要内容便是盛大的戏剧比赛。每个参赛的剧作家都要提交一个悲剧三联剧和一个内容相关的羊人剧作为参赛作品。这个比赛的胜利者,现在还有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及喜剧作家亚里士多芬尼斯。他们创作的戏剧形式到今天仍然为剧作家采用。 在戏剧史上被大多数人认为最伟大的剧作家则是威廉·莎士比亚。他生于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之间的英国,但他的正悲剧、喜剧和历史剧令当时仍处于黑暗时代的戏剧艺术突然跃进高峰时期。 在他死后的四百年间,他的作品仍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和学院研究。 (二)中国戏剧家 中国的戏剧发展过程与西方戏剧迥异。 最早的剧作家因资料很少,已不可考,可知的是自隋代开始有管理百戏的制度,而最早的剧本为南宋时期的《张协状元》。这出剧本作者有一说为南宋温州的九

中外名歌剧鉴赏及对比(观后感)

浅谈中外名歌剧的鉴赏和对比 罗曼罗兰说过这样一句话:“音乐不是一种单纯的消遣,他或是对于心灵的一种理智上的裨益,或者是镇定灵魂的一种抚慰。”排除现代商业元素的融入,单纯来讲我认为音乐其实本身是一种可以让人肃静的艺术,一种可以让人产生情感交流和共鸣的载体。如果生活中还需要加入一种基调,便是戏剧性。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这便是我对歌剧的理解。简单地说,歌剧即是用演唱的方式来表演某个戏剧故事,其间往往带有连续不断的音乐。因为变幻的歌剧有其音乐和戏剧综合形式的本质属性,所以含有歌曲、戏剧、文学、舞蹈甚至舞台美术等许多门艺术贯穿其中。正是这种特色的综合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歌剧逐渐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一种重要的音乐载体并不断得到新的进步和发展。纵向观察,歌剧的地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区别和特色。由于笔者对歌剧艺术的理解仅停留在课堂,故无力长篇奇谈,仅选用中外歌剧经典之二——法国歌剧《卡门》和中国歌剧《江姐》进行赏析,通过对这两部歌剧的每幕经典桥段进行分析,浅谈作者对中外歌剧的各自特点的理解,共同和不同之处和个人启示,并对未来歌剧发展过程的初步见解,望与君共勉。 《卡门》是我接触的第一部完整的经典歌剧,无论从逼真完美的舞台艺术和演员服饰,还是从表演者的歌剧表演,都深深地触动我对音乐的理解:最原始的心声当由半说半唱形式表达出来更显淋漓尽致,更显音乐艺术与现实生活的水乳交融。四幕《卡门》讲述一名生性无拘束的吉普赛女郎卡门从事走私的冒险经历中,先后爱上士兵豪塞和斗牛士吕卡,最终当她为斗牛士胜利而欢呼时,却死在了豪塞的剑下。 歌剧的序曲《斗牛士之歌》耳熟能详,是一首在音乐会上经常被单独演奏的曲目,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虽然整体给人产生华丽、紧凑和引人入胜的感觉,但是同样也为整部剧情的跌宕埋下伏笔,暗示着未来未知悲惨的结局。每当卡门遭遇紧张局势或由暗转名时总会响起,交相呼应,明暗对比,给整体话剧蒙上一层神秘的跌宕气势,不仅让每一个人心情随其起伏跌宕。 第一幕主要是士兵豪塞和卡门的出场和见面。最著名的就是卡门表达内心悸动的那首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散漫的步伐加上婉转而有力的声音,将卡门的热情、奔放、神秘魅力的天性暴露无遗。与之后其在引诱豪塞而唱的另一曲咏叹调衔接恰到好处,后者节奏更浓烈,像是一种西班牙舞蹈曲,热情和野气将卡门的直率和泼辣性格自然流露出来。 第二幕之前的间奏曲基调依旧停留在洒脱和富有活力的氛围之中,第二幕将之渲染浓烈,吉普赛女郎的酒店欢歌纵情的场面,喧闹的人声刻意夹杂在紧凑的音乐中,将所有人的期待落在欢悦的氛围中,为下一幕做出了坚厚的铺垫。二三幕间奏曲属于一个过渡,将热烈分为转为温柔抒情,行情脉脉的温情,或许是这段轻柔优美的旋律,将故事由扬转抑,带到了转折的地方,同时也预示着卡门悲惨的人生以及坚强的内心之间的斗争,卡门悲剧人生略显端倪。 第三幕,最经典的便是中心曲《斗牛士之歌》,凯旋式的歌声节奏感突出,声音浑厚有力,把吕卡的勇敢和百战百胜的英雄魅力表现得恰到好处。之后还有一曲重唱的音乐给人不祥之兆,正是这种狂欢的场面,最终走向悲伤的第四幕。 第四幕,其中脍炙人口的西班牙舞曲的喧闹中转到两位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局。 提到法国歌剧《卡门》,作者比才功不可没。真实是其最大的特点,正是这种对人类善恶的真实体现,才对之后的歌剧发展创造了灵感。同时,比才运用的民间元素众多,不仅表现了民族文化,同时热情奔放更易表达感情。全剧以女工、农民和群众作为主人公,在当时的歌剧作品中实属罕见,作者的刻意创新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巴黎上流社会无法容忍这

中外名著赏析论文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中外名著赏析》课程期末论文 题目:《雾都孤儿》赏析 学生姓名:乔李贝 学号: 2008400427 院部:商务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 08-(5) 完成日期: 2010 年 12 月 20日

《雾都孤儿》赏析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第一部伟大的社会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小说主要反映刚刚通过了济贫法的英国社会最底层生活。作者在创作上爱憎分明,形象生动的特点也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他笔下的人物富有鲜明的个性,整个作品有着强烈的感染力。狄更斯堪称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擅长运用讽刺、幽默和夸张的手法,他笔下的人物风貌和语言风格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这部作品的主角奥立佛是个孤儿,在贫民救济院里长大,一直受到别人的歧视。因为不堪虐待而逃到伦敦,误入贼窝,受骂挨打,成长过程中不知吃了多少苦头。虽然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但奥里佛有一颗善良的心,不管受多少苦,他不愿做坏事的决心是最大的。他受恩于人,永远也忘不掉感谢恩主。虽然他受到一些好心人的同情并收养,如布朗鲁先生,梅里太太,但盗贼集团里的人仍不放过他,而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也想致他于死地。奥立佛的命运是悲惨的,但他又受到好心人的帮助,查明了他的身世,并获得了遗产。他的命运最终得到了改变,可望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部作品在开头就写了奥里佛在贫民救济院的情况,狄更斯在描写贫民院的生活情况时用了极其讽刺的手法:“每个孩子有一碗薄粥,一点也不能增多,只有遇到重要的公共节日,除一碗粥外才能增加二又四分之一盎司的面包。他们吃过的粥碗从来不需要洗,孩子们

总是用调羹刮碗里的残汁,一直刮到碗锃明烁亮。刮碗这件事完成之后,他们坐在那里眼睁睁地盯住大铜锅,仿佛他们能够把一块块灶砖都吞下去。这是他们还穷凶极恶地舔着自己地手指头,巴望着有几滴溅过来地粥星儿。”从中可以看出那些孤儿的生活是多么的贫困,整天都处在饥饿状态中,无望地舔着自己的小指头,巴望着溅过来的粥星儿。可想而知,孩子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而奥里佛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下。狄更斯正是用小说形式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下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贫困,贫民的生活就如作品中写的一样。狄更斯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的眼睛,因为用小说的形式把观察到的东西用小说的形式再呈现出来。所以说,这部作品的内容正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而我觉得作者在描写贫民救济所的孤儿的生活时用了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也是一种犀利的手法,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在狄更斯写这部作品的前几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救济法,取消了对贫民的救济,而是直接将贫民收容到贫民救济院去。狄更斯笔下的贫民救济院就是当时的贫民救济院的真实写照。贫民在救济院中没有民主,没有自由,只有被虐待,挨饿受冻,一个个面黄肌瘦,随时都有倒地死亡的可能性,而那些教区干事们,那些总管们,一个个却吃得肥头肥脑的,精神十足。狄更斯在作品中对贫民救济院的生动描写就是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有人认为狄更斯的这部作品是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因为这部作品提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中外艺术经典剧目赏析课程考试

《中外艺术经典剧目赏析》课程考试 论赏析课程中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影响 姓名:李洪昌学号:1008101045 学院:理学院很荣幸这个学期能够选到<<中外艺术经典剧目赏析>>这门课程。说实话,我对这门课程真的很感兴趣,一直以来都对艺术或者文学方面的东西有所关注,附庸风雅也好,真心好学也好我觉得无所谓。岂不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此说来,我倒是最高境界者了,权且不论它如何如何,就选修课来说,我认为每读书,不求甚解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选修课对于学校来说,是在师资力量富裕的情况下对学校教学情况的一大改观,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教育的一种尊重;而对于学生来说,是提升学生思维空间的一种捷径,是培养学生自信心与自豪感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学生受课质量的一种提升。总的来说,要重视选修课,但是也不能太把它当回事。闲话少说,且来谈谈《中外艺术经典剧目赏析》这门课程。 据我推测,凡是选修这门课程的人都是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应该有点艺术细胞的,敝人正是如此;但是事实上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学习,所以对艺术的感觉其实并不正确,一般人可能直觉认为音乐、美术就是艺术,而事实上包括雕塑、建筑等等都属于艺术的范畴。艺术并不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语,但很少有人能够的说出它的真正定义,因为艺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简单说,人们把自己创造出来的认为美的东

西称作艺术,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 对于当代大学生审美影响最为强烈的应该属于电影吧。而对于另外一些比较热门的艺术项目(戏剧、戏曲、歌剧、舞蹈、音乐剧等等)在一定时期内或许也起过重要作用,但就当下来说,我相信没有任何一项能够与电影在大学生的生活中的重要性相媲美。现代的社会传媒业日益发达,各种信息传播神速,即使是大洋彼岸的信息如果我们需要的话,也能很轻易的分享。而往往容易得到的,就不再会很珍惜,各种视频的大量分享使得人们不会再去花大价钱或者花时间在网络上看一场演出什么的,但是普遍的,大量的人喜欢时不时的看场电影,即使是在当下电影业风光不再的时刻亦是如此,而大学生尤甚。 其实,说穿了电影这种现代艺术,因为它的制作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各种信息,所以它是一种能同时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是也并不是说电影艺术就是各种东西杂糅而成的,它也是有很多自己的独特特点的,它不仅有其他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为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电影从最初的爱迪生发明到现在的3D等各种高科技影片历经了各种变化,就现在而言,电影也是分为好些的种类的在我国有言情的、武侠的、文艺的,美国的也有X、G、R等级别的。而我感觉任何一部影片既然它已经放映,必定有其产生的作用,电影作为当前的主流艺术,它所反映的也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受众大多为年轻人,而大学生也占有很大的比例。正所谓循序渐进,

中外文学名著赏析三

1.一般认为《论语》的“论”的意思是( ) A .论纂 B .讨论 C .研究 D .专论 2.现在的《三国演义》共分为多少回( ) A .120回 B .80回 C .150回 D .100回 3.“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红楼梦》)这句话描写的是( ) A .薛宝钗 B .史湘云 C .探春 D .王熙凤 4.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诗集是( ) A .郭沫若《女神》 B .胡适《尝试集》 C .俞平伯《冬夜》 D .康白情《草儿》 5.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第一部作品是( ) A .《家》 B .《雨》 C .《春》 D .《电》 6.曹禺的《雷雨》全剧的高潮部分在( ) A .第二幕 B .第三幕 C .第四幕 D .第五幕 7.莎士比亚喜剧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 A .《仲夏夜之梦》 B .《威尼斯商人》 C .《无事生非》 D .《驯悍记》 8.塞万提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是( ) A .《惩恶扬善故事集》 B .《斯蒙历险记》 C .《巴尔纳斯游记》 D .《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险记》 六、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 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9.反映雨果在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时期的思想感情的诗集是() A.《惩罚集》B.《凶年集》C.《致年轻的法兰西》D.《心声集》10.既是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同时又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的是() A.果戈里B.普希金C.高尔基D.托尔斯泰11.狄更斯的作品中唯一一部正面反映劳资矛盾的是() A.《远大前程》B.《艰难时世》C.《荒凉山庄》D.《匹克威克外传》12.屠格涅夫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大型作品是() A.《帕拉莎》B.《霍尔与卡里内奇》C.《多余人日记》D.《贵族之家》13.《多余人日记》是谁的作品() A.屠格涅夫B.托尔斯泰C.雨果D.巴尔扎克 14.堂·吉诃德是一个() A.喜剧人物B.悲喜剧人物C.悲剧人物D.非悲非喜人物15.《围城》中作者比较偏爱的一个人物是() A.方鸿渐B.苏文纨C.孙柔嘉D.唐晓芙 16.“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是下列哪一部作品中提出的命题()A.《哈姆雷特》B.《麦克白》C.《李尔王》D.《奥瑟罗》17.《家》中最叛逆的一个人物形象是() A.高觉民B.高觉新C.高觉慧D.高克安 18.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是() A.《彷徨》B.《故事新编》C.《呐喊》D.《而已集》19.“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红楼梦》)这段话是谁说的() A.甄宝玉B.贾宝玉C.妙玉D.林黛玉 20.代表着“迷惘的一代”的最高成就的作品是() A.《丧钟为谁而鸣》B.《永别了,武器》C.《老人与海》D.《太阳照样升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