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相关内容及其功能区分析

——以《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例

【摘要】

新时期,在特定的背景条件下,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有了新的突破,“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主体功能区的提出,实现了区域发展政策上的一大创新,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主体功能区划作为未来引导和约束我国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的总体方案,从而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的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区域发展;中国

【正文】

一主体功能区内涵

主体功能区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各个地区因为核心(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划分主体功能区主要应考虑自然生态状况、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区位特征、环境容量、现有开发密度、经济结构特征、人口集聚状况、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等多种因素。

二主体功能区分类

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主体功能。我国各地区各种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差别迥然,各地区不能按照统一的发展模式进行发展,根据全国整体发展规划及各地具体情况,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方式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功能区域;按开发内容划分,则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按层级划分,则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

优化开发区域包括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3个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包括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

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和天山北坡地区等18个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分为农产品主产区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等7大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及其23个产业带,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等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

《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以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环境容量、人口集聚度、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及战略选择等综合评价为依据,将省域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三类区域,提出构建“一横两纵六区”城市化发展、“一带三区”农业发展和“三屏四区”生态保护三大国土空间开发战略格局。

“—横两纵六区”城市化战略格局覆盖24个县市区构建“一横两纵六区”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为横贯全省的横轴,以呼包银—兰西拉经济带、庆(阳)—平(凉)—天(水)—成(县)徽(县)—武都经济带为两条纵轴,加速推进形成兰白(兰州—白银)、酒嘉(酒泉—嘉峪关)、张掖(甘州—临泽)、金武(金昌—武威)、天成(天水—陇南成县、徽县)、平庆(平凉—庆阳)六大组团式城市化发展格局。“一横两纵六区”重点开发区域覆盖全省24个县市区,面积4.8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1.3%。

“—带三区”农业战略格局覆盖26个县市区,构建“一带三区”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沿黄农业产业带发展的新跨越,实现河西地区和陇东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重点旱作农业区特色农业新发展,提高全省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一带三区”农产品主产区覆盖全省26个县市区,面积11.0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5.86%。

“三屏四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覆盖37个县市区,构建“三屏四区”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为重点,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以“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重点,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为重点,构建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以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肃北北部荒漠生态保护区为重点,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三屏四区”等生态保护区为

重点,构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保障区域和国家的生态安全。“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覆盖全省37个县市区,面积26.7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2.84%。

三主体功能区化特点

中国区域经济已经形成了"四轮驱动"的新格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是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落实,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利于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四大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第一次颁布实施的中长期国土开发总体规划,立足于构筑我国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蓝图。涉及国家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提升、人口和产业未来的集聚、生态和粮食安全格局的保障。主体功能区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从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到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布局的战略构想,首次把这个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到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四相关问题

主体功能区划在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形式的空间分异为依据,划分出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一方面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诸如以下问题:

1.耕地减少过多过快,保障粮食安全压力大。全国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8.26亿亩,人均耕地由1.59亩减少到1.37亩,逼近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红线”。

2.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肆意开发,导致部分地区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近岸海域生态系统恶化,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频发。

3.资源开发强度大,环境问题凸显。一些地区粗放式、无节制的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短缺、能源不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大规模长距离调水、运煤、送电、输气的压力越来越大,

也带来了交通拥挤、地面沉降、绿色生态空间锐减等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大气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较差,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

4.空间结构不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低。绿色生态空间减少过多,工矿建设占用空间偏多,开发区占地面积较多且过于分散。城市建设空间和工矿建设空间单位面积的产出较低,城市和建制镇建成区空间利用效率不高。

5.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差距大。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失衡,劳动人口与赡养人口异地居住,城乡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公共服务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过大。

五主体功能区提出的意义

1.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为首要的因素来考虑,在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衡量方面,将生态指标纳入进来,从而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内在要求。它将有助于引导和规范各地区的发展,有助于成清洁的生产方式和绿色的消费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全面协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稳固或加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基础,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各地区共容式发展。

主体功能区的发展理念,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在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当中单独作为一章而提出的。可见,主体功能区提出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各区域的均衡,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就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在落实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过程中,通过构建主体功能清晰的国土空间分布格局,通过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可以使各区域明确各自的发展方向,依据区域的主体功能进行相应的活动。主体功能区为不同行政区域的整体利益区之间进行跨区域协作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机遇,通过相互沟通和协作,可以有效的消除矛盾和冲突,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真正实现各个区域的共容式发展。

3. 有利于加强国土空间管理,完善区域空间规划体系。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四种不同类型,明确了哪些区域应该优化开发,哪些区域应该重点开

发,哪些区域应该限制或禁止开发,这就有利于实行并加强空间管理,规范和优化空间开发秩序,逐步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可以说,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划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区域层面的空间规划体系。

六总结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永恒的主题,与之相伴随的区域发展差距这一世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主体功能区,应是引导和约束中国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城镇化格局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方案。不同主体功能区在功能属性上的区域分工,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活动。

七相关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燕澜月. 稿源: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2012,08,15.

[3]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地区研究组.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初步研究.

[ 4 ]周文.试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意义[J].经济论坛,2008,3.

[ 5 ]刘大千.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初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