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文言文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轮文言文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轮文言文翻译文中的句子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

从前,齐王派淳于髡送只天鹅到楚国。

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出了都城门,半路上那天鹅飞走了,只提着空笼子,编造了一套欺骗的话语,前去会见楚王说:

“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

去我飞亡。

“齐王派我来送天鹅,在河上经过,不忍心天鹅的干渴,放出让它喝水,离开我飞走了。

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

我想要刺腹绞颈自杀而死,担心人家议论: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士人自己杀伤自己。

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

天鹅是长羽毛的东西,多有相像的,我想要买一只顶替它,这是不诚实而且欺骗了大王。

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王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

想要到别国逃亡,又伤心我们两位大王间的这次通使半途而废了。所以前来认

罪,向大王叩头,接受惩罚。”

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楚王说:“好。齐王有像这样忠信的贤士啊!”优厚地赏赐了淳于髡,赏赐的钱财比有天鹅进献还加一倍。

一、

一、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上嗽吮之。

汉文帝曾经患了痈疽,邓通经常替他吸吮脓水。

上不乐,从容问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若太子。”

文帝心里有疙瘩,从容地问邓通道:“天下哪个最爱我呢?”邓通说:“应当没有人比得上太子。”

太子入问疾,上使太子齰痈。太子齰痈而色难之。太子进来探问病情,文帝让

他吸吮病毒,太子吸吮病毒但面有难色。

已而闻通尝为上齰之,太子惭,由是心恨通。

后来听说邓通经常替文帝吸吮病毒,内心感到惭愧,从此怨恨邓通了。

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

等到文帝逝世,景帝登上皇位,邓通免官了,在家闲居。居无何,人有告通盗出徼外铸钱,下吏验问,颇有,遂竟案,尽没入之,通家尚负

责数巨万。

过了不多久,有人告发邓通偷出境外铸钱。景帝把邓通交给法官审问,颇有这种情况,于是定案,把邓通家的财产全部没收,还欠债好几万。

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长公主赏赐邓通什么东西,官吏就随即没收那些东西,一只簪子也不得挨身。当时

长公主就派人给予衣食。(邓家)竟没有一点钱。寄食死在别人家里。

二、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列子学习射箭,已经能射中了。才去向关尹子请教。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曰:“未可。”

关尹子说:“还不行。”

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之)关尹子。

列子回去继续练习了三年。又把学习的情况报告了关

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我知道能射中的缘故了。”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

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关尹子说:“可以啦,要牢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掉。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2011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十六理解文言文句式及翻译文中的句子

一、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上嗽吮之。上不乐,从容问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若太子。”太子入问疾,上使太子齰痈。太子齰痈而色难之。已而闻通尝为上齰之,太子惭,由是心恨通。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居无何,人有告通盗出徼外铸钱,下吏验问,颇有,遂竟案,尽没入之,通家尚负责数巨万。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

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汉文帝曾经患了痈疽,邓通经常替他吸吮脓水。文帝心里有疙瘩,从容地问邓通道:“天下哪个最爱我呢?”邓通说:“应当没有人比得上太子。”太子进来探问病情,文帝让他吸吮病毒,太子吸吮病毒但面有难色。后来听说邓通经常替文帝吸吮病毒,内心感到惭愧,从此怨恨邓通了。等到文帝逝世,景帝登上皇位,邓通免官了,在家闲居。过了不多久,有人告发邓通偷出境外铸钱。景帝把邓通交给法官审问,颇有这种情况,于是定案,把邓通家的财产全部没收,还欠债为数亿万。长公主赏赐邓通什么东西,官吏就随即没收那些东西,一只簪子也不得挨身。当时长公主就派人给予衣食。(邓家)竟没有一点钱。寄食死崔别人家里。

二、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于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

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列子·说符篇》

列子学习射箭,已经能射中了。才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

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行。”列子回去继续学习了三年。又把学习的情况

报告了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我知道能射中的缘故了。”关尹子说:“可以啦,要牢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掉。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

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译文:

三、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

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

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

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

财倍鹄在也。

译文:

四、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发《欧阳公事迹》

译文:

五、阅读下文,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

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答:①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

译文:

②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

译文:。

③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译文:

④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

译文:。

⑤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译文:

⑥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译文:

六、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应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

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节选自《史记》)

注释: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答:①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应穷者。

译文:

②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译文:

③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译文:。

④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译文:

⑤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译文:。

⑥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译文:

七、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

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躶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史记?陈丞相世家》

⑴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但也不过是像带上美玉装饰,一般人当中未必有这样的人。

B.陈平虽然是个好丈夫,但也不过是像带上美玉装饰,其实内在不一定有真正的才能。C.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但也不过像装饰帽子的美玉罢了,其实内在不一定有真正的才能。D.陈平虽然是个好丈夫,但也不过像装饰帽子的美玉罢了,一般人当中未必有这样的人。

⑵①事魏不容②得请骸骨

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①事奉魏王不能容身②请求辞职 B.①不同意事奉魏王②请求辞职C.①事奉魏王不能容身②请把我处死 D.①不同意事奉魏王②请把我处死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划线的句子。

邢邵,字子才,河间莫阝人,魏太常贞之后。十岁便能属文,雅有才思,聪明强记,日诵万余言。尝因霖雨,乃读《汉书》,五日,略能遍记之。文章典丽,既赡且速。年未二十,名动衣冠。

自孝明之后,文雅大盛,邵雕虫之美,独步当时,每一文初出,京师为之纸贵,读诵俄遍远近。

邵率情简素,内行修谨,兄弟亲姻之间,称为雍睦。博览坟籍,无不通晓,晚年尤以五经章句为意,穷其指要。吉凶礼仪,公私咨禀,质疑去惑,为世指南。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邵援笔立成,证引该洽。帝命朝章,取定俄顷。词致宏远,独步当时,与济阴温子升为文士之冠,世论谓之“温邢”。巨鹿魏收,虽天才艳发,而年事在二人之后,故子升死后,方称“邢魏”焉。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脱略简易,不修威仪,车服器用,充事而已。有斋不居,坐卧恒在一小屋。果饵之属,或置之梁上,宾至,下而共啖。天资质素,特安异同,士无贤愚,皆能顾接,对客或解衣觅虱,且与剧谈。有书甚多,而不甚雠校。见人校书,常笑曰:“何愚之甚,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焉能始复校此?且误书思之,更是一适。”(《北齐书·邢邵传》

节选)

答:①自孝明之后,文雅大盛,邵雕虫之美,独步当时。

译文:。

②博览坟籍,无不通晓,晚年尤以五经章句为意,穷其指要。

译文:。

③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邵援笔立成,证引该洽。

译文:。

④巨鹿魏收,虽天才艳发,而年事在二人之后,故子升死后,方称“邢魏”焉。

译文:。

⑤脱略简易,不修威仪,车服器用,充事而已。

译文:。

⑥天资质素,特安异同,士无贤愚,皆能顾接,对客或解衣觅虱,且与剧谈。

译文:

九、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向雄字茂伯,河内山阳人也。父韶,彭城太守。雄初仕郡为主簿,事太守王经。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市人咸为之悲。后太守刘毅尝以非罪笞雄,及吴奋代毅为太守,又以少言遣系雄于狱。司隶钟会于狱中辟雄为都官从事,会死无人殡殓,雄迎丧而葬之。文帝召雄而责之曰:“往者王经之死,卿哭王经于东市,我不问也。今钟会躬为叛逆,又辄收葬,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何必使雄违生背死以立于时!殿下仇枯骨而捐之于中野,为将来仁贤之资,不亦惜乎!”帝甚悦,与谈宴而遣之。

累迁黄门侍郎。时吴奋、刘毅俱为侍中,同在门下,雄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令复君臣之好。雄不得已,乃诣毅,再拜曰:“向被诏命,君臣义绝,如何?”于是即去。帝闻而大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故绝?”雄曰:“古之君子入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进人若加诸膝,退人若坠诸川。刘河内于臣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帝从之。

泰始中,累迁秦州刺史,假赤幢、曲盖、鼓吹,赐钱二十万。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又出为征虏将军。太康初,为河南尹,赐爵关内侯。齐王攸将归藩,雄谏曰:“陛下

子弟虽多,然有名望者少。齐王卧在京邑,所益实深,不可不思。”帝不纳。雄固谏忤诣,

起而径出,遂以愤卒。

以下两题中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⑴①又以少言遣系雄于狱②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

A.①又因少许怨言把他关进监狱②你又同情他,把王法放到哪里了

B.①又因小小的谴责把他关进监狱②我如果再宽容你,又把王法放在哪里

C.①又因少许怨言把他关进监狱②我如果再宽容你,又把王法放在哪里

D.①又因小小的谴责把他关进监狱②你又同情他,把王法放在哪里

⑵①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②退人若坠诸川

A.①从前先王将骨头肉埋在地下,仁心传布到枯骨上②退掉一个人像落到水里一样

B.①从前先王掩埋受刑人的骨骸尸体,仁德润泽枯骨②摒退一个人如同把他推入深渊.

C.①从前先王掩埋受刑人的骨骸尸体,仁德润泽朽骨②退掉一个人像落到水里一样

D.①从前先王将骨头肉埋在地下,仁心传布到枯骨上②摒退一个人如同把他推入深渊专题十六答案

一、汉文帝曾经患了痈疽,邓通经常替他吸吮脓水。文帝心里有疙瘩,从容地问邓通道:“天下哪个最爱我呢?”邓通说:“应当没有人比得上太子。”太子进来探问病情,文帝让他吸吮病毒,太子吸吮病毒但面有难色。后来听说邓通经常替文帝吸吮病毒,内心感到惭愧,从此怨恨邓通了。等到文帝逝世,景帝登上皇位,邓通免官了,在家闲居。过了不多久,有人告发邓通偷出境外铸钱。景帝把邓通交给法官审问,颇有这种情况,于是定案,把邓通家的财产全部没收,还欠债为数亿万。长公主赏赐邓通什么东西,官吏就随即没收那些东西,一只簪子也不得挨身。当时长公主就派人给予衣食。(邓家)竟没有一点钱。寄食死崔别人家里。

二、列子学习射箭,已经能射中了。才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行。”列子回去继续学习了三年。又把学习的情况报告了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我知道能射中的缘故了。”关尹子说:“可以啦,要牢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掉。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三、从前,齐王派淳于髡送只天鹅到楚国。出了都城门,半路上那天鹅飞走了,只提着空笼子,编造了一套欺骗的话语,前去会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送天鹅,在河上经过,不忍心天鹅的干渴,放出让它喝水,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绞颈自杀而死,担心人家议论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士人自己杀伤。天鹅是长羽毛的东西,多有相像的,我想要买一只顶替它,这是不诚实而且欺骗了大主。想要到别国逃亡,又伤心我们两位大王间的这次通使半途而废了。所以前来认罪,向大王叩头,接受惩罚。”楚王说:“好。齐王有像这样忠信的贤士啊!”优厚地赏赐了淳于髡,赏赐的钱财比有天鹅进献还加一倍。四、先祖欧阳公四岁就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把书上的字教给他。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又要他学作诗。到他年纪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到村中读书人家借书来读,有的书读完了便抄下来,没有抄完,已能背出来了。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一味专心致志地读书,从小所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那样高的水平了。五、①魏公子知道了他们隐藏的地方,就秘密地步行前去,跟这两个人交往,彼此非常融洽。②现在我听说他竟然随便跟赌徒和卖酒浆的人交往。公子是个糊涂人罢了。③像我这样的人跟他们交往,还怕他们不要我呢。如今平原君竟然把跟他们交往当作是羞耻的事情,恐怕真不值得和

文言文哲理句子加翻译

文言文哲理句子加翻译 经典句子 文言文哲理句子加翻译 1、见侮而不斗,辱也。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译: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一寸山河一寸金。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5、不迁怒,不贰过。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译:同县的人对他能作诗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求仲永题诗。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

以为戒,有则改之。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译: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 11、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12、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13、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译: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中抚尺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14、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15、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译: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受到两狼的攻击。 16、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译: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文言文翻译

九年级文言文翻译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拥有的话,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追求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所喜欢的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所讨厌的有超过死亡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不去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避开祸患的手段,有哪一桩不能采用呢?这样做就可以生存,却有人不采用它;照此就可以避祸,却有人不采纳它。因此,可知人们所追求的有胜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有胜过死亡的。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只是道德高尚的人能够不丧失这种本性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它就能活命,不吃它就会死亡。但如果吆喝着施舍,路过的饥民也不愿接受;如果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面对高官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那么高官厚禄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难道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结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自己所结识的穷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原本的本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向背,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然而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的原因。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们同心协力的原因。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教学目的】 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掌握解题步骤、翻译方法,学以致用。 3、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设计】 1、本课以学法指导和能力训练为重点,帮助学生归纳系统的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直译),并指导其应用。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翻译六字诀”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易于掌握,便于利用,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1、提问: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是什么? 第一: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___、_____、_____ 。(信达雅) 第二: 字字落实,以_____为主,以_____为辅(直译意译) (①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文言文翻译“信、达、雅”三字原则的理解 ②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愿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2、提问: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决”? ①对:一般指把原名中的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或多音词。 ②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③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④删: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 ⑤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古文之句子翻译

201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句子翻译训练 《小石潭记》(八上)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似的。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7.佁然不动,俶而远逝。 ——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 8.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溪水)像蛇那样蜿蜒曲折,时隐时现。 9.其岸势犬牙差互。 ——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1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马说》(八下)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千里马吧! 《送东阳马生序》(八下)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越。 ——抄完,跑者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驱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5.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及文言文大全含注解译文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 【小学一年级】 上册: 1、一去二三里 yī qù èr sān lǐ 【宋】·邵雍· 【sòng 】?shào yōng ? 一去二三里, yī qù èr sān lǐ 烟村四五家。 yān cūn sì wǔ jiā 亭台六七座, tíng tái liù qī zuò 八九十枝花。 bā jiǔ shí zhī huā 【注释】 ⑴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⑵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⑶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⑷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⑸枝: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题解】 这是一首儿歌。此诗选取诗的第一句作标题,这是古诗标题的一种方法。“一去二三里”,即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远的意思。“二三”表概数,并非实指。下文中的数字也是这种用法。 【译诗】 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 看见炊烟袅袅的小村庄住着几户人家。 村庄里还有一些亭台, 亭边村旁开满了许多美丽的野花。 【赏析】 这是儿歌中的数数歌。内容简单,又画面生动。富有节奏、韵律感,读来琅琅上口。诗句由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串起来,却又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图。 2、画 huà 【唐】·王维· 【táng 】?wáng wéi ? 远看山有色, yuǎn kàn shān yǒu sè 近听水无声。 jìn tīng shuǐ wú shēng 春去花还在, chūn qù huā hái zài 人来鸟不惊 rén lái niǎo bú jīng 注词释义: 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②惊:吃惊,害怕.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 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 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 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 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 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 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 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 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 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 写出了画的特点。) 【赏析】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 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 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 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 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 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 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 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 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 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 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 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 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 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 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 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 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 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 “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 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 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 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 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 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 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 在画中。仅仅是如此吗?写的近近是画中的 花吗?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 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 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 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 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 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 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 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 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而 我们又将归往何方?去追寻什么呢? 【链接】 我知道: 中国画:简称“国画”,它用毛笔、墨,和中 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并与 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 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3、静夜思 jìng yè sī 【唐】·李白· 【táng 】?lǐ bái ? 床前明月光,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疑是地上霜。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举头望明月,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低头思故乡。 dī tóu sī gù xiāng 注词释义: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以为。 举:抬,仰。 古诗今译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 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 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 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 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 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 切思念。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 1

如何翻译文言文句子

如何翻译文言文句子 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通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就不难看出,无论是旧的教学大纲,还是新课程标准,都要求学生能正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可是现在的初中生,由于和古人相去的时代甚远,再加上古今词义、句式的变化,使他们大多不能理解古人的心情和写作的背景,也就不能正确地翻译文言文句子了。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摸索了一套能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的方法,即“对”、“换”、“留”、“调”、“补”、“删”等。 对,就是一对一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居多这一特点,将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虚词应将其用法在译文中表现出来。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

翁亭记》)这句就可以译成:“四季的风景不同,其中的乐趣也无穷啊。” 换,即针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句中“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幺变化,只不过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可有些词,字形古今完全相同,可词的意义却发生了根本的演变。体现在: (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泛指一切大河流。 (2)词义缩小。如:“妻子”现指男子的配偶,而古汉语中的“妻子”为一个并列词组,指妻子儿女。 (3)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指品质恶劣。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

课外文言文翻译(教师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课外文言文是初中各类语文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在训练的过程当中学生应该注意积累字词,这样才能更好的翻译句子,并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只有不断的练习才能翻译的更加熟练,才能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 二、复习预习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文言文中常见的字词的意思。 1.通假异读 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的读音和本字的读音如果有别,一般要按照所表示的本字来读。例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的“扳”字,要读为pān(攀)。 2.一词多义 无论古代、现代,一词多义均是正常的、普遍的。例如:“于”的意思有 (1)到。例如: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2)在。于舅家见之(《伤仲永》) (3)比。贤于才人远矣(《伤仲永》) (4)从。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3.古今异义 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的情况外,还表现在词义不断演变。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学习文

言文,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例如:“或”字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有的人今义:或许,或者 4.通假字 本有其字,古人有时不用本来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同音替代现象,叫做“通假”或“古音通假”,被替代的那个(未出现)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例如: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5.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在具体的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名词等)例如: 不能称前时之闻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二、方法归纳 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进行翻译。古属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帝号、年号、书名等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保留,不用翻译。 删 即通过删去无法翻译的文言词语来翻译古文。如无法译出的文言虚词。 增 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文语句。(1)便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句子 换 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转换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如把”岁”换成“年”,“布衣”换成“平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

《文言文语句翻译》

《文言文语句翻译》(高三参赛) 一、设计说明 高考对文言文语句翻译的考查,虽然材料选自课外,但是考查立足于课内,立足于考查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能否灵活运用之上,对学生理解并翻译语句能力的客观考查,符合课程改革和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结合《课程标准》,立足教材本身,勾连高考试题,我设计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悟法、学法、用法,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进行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有效复习。 该学案分三部分,课前案重在引导学生了解高考命题要求及考点阐释,通过自主复习,运用课内掌握的文言基础知识,总结出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课中案重在就学生自主反馈的翻译方法进行展示和纠正,以练—讲—练的形式,将课内例句与高考样题衔接起来,渐次推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翻译方法,总结答题规律,提升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课后案作为当日作业,旨在让学生夯实基础,巩固演练,继续钻研,锐意进取。二、材料依据 必修教材篇目《师说》《赤壁之战》《鸿门宴》《齐桓晋文之事》等,《〈史记〉选读》篇目《信陵君窃符救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及08—10年高考部分省份样题。 三、设计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掌握文言文语句翻译的具体要求,探求翻译的具体方法。 过程与方法:解读考点,夯实旧知,练中悟法、学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扎实严谨的学习作风。 课前复习步骤: 一、解读考点 阅读并勾画要点:考纲中“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意思是说“翻译”须以“理解”为前提,“理解”,就是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确的意义;而“翻译”则是将文言句子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考查的句子是有特点的,在实词、虚词、句式、活用、通假字等方面有典型性的句子。测试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课内”学过的,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 二、明确原则 文言文语句翻译原则——信(忠实原文)、达(文意通达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 三、链接课内 根据参考篇目,结合梳理笔记,复习文言基础知识。 四、探求方法 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中划线和括号处,并用一个词概括所用方法。要求书写规范。第一组: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 译文:。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译文:。

文言文经典句子翻译

中考文言文经典句子翻译及考点归纳 新疆哈密石油外国语学校黄萍 邮箱:huangf@https://www.360docs.net/doc/f217075805.html, 邮编:839009 【中考试题分析】 从历年的中考试题来看,考题中设置的文言文翻译题目往往是揭示文章主旨、反映人物性格、体现文章特色的重要句子,或者是琅琅上口、意蕴优美、至今流传甚广的名句,抑或是含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虚数、词类活用、句式特点明显,或者词法、句法有变化的句子。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试题得分解析】 一般来说,文言文句子翻译中往往含有“知识点”,即得分点,在评分时各知识点都占据一定比例的分值,如若答不到或答不完整这细小的得分点,该试题往往拿不到满分。所以掌握文言文句子翻译必须要弄明白句子的知识点即得分点所在。 【中考文言文经典句子翻译及考点归纳】 《论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得分要点分解:词类活用。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知识。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得分要点分解:名句。罔,迷惑。殆,有害。 翻译: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也是有害的。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得分要点分解:三,古代表示多数,古代汉语里的“三”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行,走路。 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掉它。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得分要点分解:(前四个)知,知道,懂得。(后一个)知,通“智”,聪明。 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得分要点分解:凋,凋谢。 翻译: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桃花源记》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得分要点分解:乃,竟。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不论”。 翻译: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文言文翻译教师版

山东省沾化县第二中学2011级 高三语文复习学案 姓名使用时间2014年3月日编号 课题文言文翻译编制人吴春娥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在广泛的实践中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通过当堂检测,熟练运用方法,规范答题。 评价设计目标1:课堂探究1、2、3 目标2:当堂达标检测 课堂探究学生纠错 (教师点拨)一、利用积累,把握文意。 ⑴乐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 广乃作二百句语,述之志。岳因取其意,便成名笔。时人咸云: “若广不假岳之文,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矣。”(《晋书·乐 广传》) 译文:乐广擅长清言,却不能操笔,请潘岳替自己作表。潘岳说: “我应当得知你的心意。”乐广于是口述二百多句话来表述自己 的心志。潘岳于是取乐广的意思加以整理,就写成了名作。当时 人都评论说:“如果乐广不借助潘岳之笔,而潘岳不取乐广的意 旨,也就无法成就这样的美文。” ⑵(2012高考广东卷)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 漕运梗阻,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亲赴上海, 筹雇商船。(《清史稿·陶澍传》) 译文:道光五年,陶澍被调任到江苏任职。一开始洪泽湖决堤, 漕运不通,大学士英和上书提出海运策略,但是朝廷内外纷纷议 论并阻挠他。陶澍毅然承受了这个重任,亲自去上海筹措雇佣商 船。 总结:注重积累.(课本、练习题)。建议:把训练题中的典型句整 理到笔记本上,常读常记,做到耳熟能详。 二、借助语法,解字释句。 ⑴(2013高考江苏卷)李丰,字安国。明帝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三国志》注引《魏略》) 译文:李丰,字安国。明帝登上了帝位,有一次见到一位吴国投降的人,问道:“你在江东时,听到中原地区谁称得上名士啊?”投降的人回答说:“我听说过李安国。”这个时候,李丰担任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明帝说:“李丰的名声竟然遍布整个吴越地区了吗?” ⑵太宗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陛下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旧唐书·裴矩传》) 译文:唐太宗有一次听说许多案件都有受贿的人,就派人用财物去试探他们。有个官员接受了馈赠的一匹丝绢,太宗很生气,将要杀了他,裴矩进谏说:“陛下您用罪来陷害别人,恐怕不合礼仪。”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召集百官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如果每件事能象这样,何愁天下不能治理好!” 总结:注重语法。 据词性辨义,据成分释句。 三、关注语境,前后印证。 ⑴颜之仪,字子升。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译文:宣帝即位,晋升为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加食邑一千户。宣帝其后越来越昏纵,颜之仪冒犯主上的尊严屡次进谏,虽然未被采纳,始终未停止上谏言。 ⑵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也。绍薨而辅其长子谭。及绍二子尚攻兄谭,谭使毗诣太祖,曰:“今河北岁凶,而袁氏兄弟龃龉,有违天道,此乃天亡尚之时也。他年或登,尚改修其德,失所以用兵之要矣。”太祖称善。(《三国志·辛毗传》) 译文:袁绍死后他辅佐袁绍的长子袁谭。等后来袁绍的二儿子袁尚攻打兄长袁谭,袁谭派辛毗向太祖求救。辛毗说:“现在河北年成不好,袁氏兄弟又相互争斗,有违天道,这是老天灭亡袁尚的时候。来年如果收成好了,袁尚修改他的德行,你就会失去用

(完整版)文言语句翻译专项练习(含答案)

文言语句翻译专项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而燕王旦、广陵王胥皆多过失。是时上年老,宠姬赵婕妤有男,上心欲以为嗣,命大臣辅之。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上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后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宫,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汉书·霍光传》) 译文: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划线的两个句子。 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①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②(《资治通鉴·卷二一五》) ① ②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划线的两个句子 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解马而与之。(选自《吕氏春秋》) ①有鄙人始事孔子者 ②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

4.把下面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魏源《海国图志》) (1)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 译文: (2)不如樵夫之一足。 译文: 5.将下面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解(郭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1]曰:“是人,吾所急[2]也,至践更[3]时脱之。”(《史记·游侠列传》) 注释:[1]尉史,县尉手下的书吏,古代管户口的小官。[2]急,重也。[3]践更,按期轮番服役。 译文: 6.将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未画线的句子已译出):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孟子·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所以在那些听到伯夷的风格和操守的人当中,即使是贪婪的人也变得廉洁了,懦弱的人也变得意志坚强了;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教师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高玉玺审核人蔡勤贵2014-9-15 【学习目标】 1、学习并运用译句的基本方法。 2、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加强采点得分意识。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选择文言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 【真题回放】(2014年湖北高考卷) (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答案:有的乡民拉着吴德基(南康丞)的衣襟与他你我相称,他也不斥责。 【方法指津】 一、文言翻译的要求 二、文言翻译的原则 三、具体方法 字词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典例】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14年全国卷) 【研习】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侯和秦伯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礼貌。(若翻译成“晋国的侯王和秦国的霸主”就错了。) 2、删:把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虚词、衬字删去。这些词包括:句首发语词、句中舒缓语气词、结构作用词、凑足音节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 【典例】昼夜勤作息 译文:白天和夜晚都勤奋的劳作。(“作息”为偏义复词,只强调“作”。) 【研习】①夫战,勇气也。 译文:作战,是要靠勇气的。(夫,发语词)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 译文:我对于国家(的治理),尽心了。(之,取独;也,停顿;焉耳已,语气助词) 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字换成本字,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古今异义词换成现代词……换言之,该留的留下,该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往往都是答案采分点) 【典例】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14年山东卷) 译文: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②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译文:扬言道:我看见相如,一定侮辱他。 综合练习(一)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换) 译文: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变故。 ③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13年湖北卷)(换) 译文: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 4、调:把文言句中的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及其它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法顺序调整过来。(特殊句式往往都是答案采分点) 【典例】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14年重庆卷) 【答案】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5、补:古汉语比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为了译文完整流畅,增补原文中省略掉的成分或意思。 【典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14年江西卷) 【答案】(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 【研习】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省略主语、宾语) 译文:(蛇)碰到草木,(草木)都死了;如果咬伤人,没有抵挡它的方法。 ②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省略句子) 译文:但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是有所悔恨的。 6、贯:古文中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等手法,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典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14年湖南卷) 【答案】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本句亦是定语后置句式)

文言文句子翻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 1.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那人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划事情能不竭尽全力吗?和朋友交往能不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能不温习吗?”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心中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不越过法度。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1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不深入思考,就会感到迷惘而无所适从;只思考不读书,就会感到迷惑。”1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是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颜回的品德是多么高尚啊!”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学问的人,不如爱好学问的人;爱好学问的人,又不如以学问为乐的人。”1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如果自己有)就加以改正。”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文言文的翻译(教师版)

文言文翻译专题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与准则 标准: 信达雅 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留保留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古代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国号、年号、典章制度、度量衡单位 2对对译 在实词的使用上,文言文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所以,找到与之相应的有共同语素的双音节词。“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优势;“今两虎共斗,其势不具生”趋势。 3换替换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把吾余予换成我,把女、汝换成你。把子、吾子等换成您。 4、删就是删除。某些文言助词,现代汉语无对等的词语进行翻译,而删除后又不影响句意的表达。“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之,取独。也,语气助词。可删除。 5补是补充。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常见的省略有省主语、宾语、(介宾短语的宾语)以及介词“于”,翻译时应根据语义补出,并加上括号。 6调就是调整结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句式称为倒装句,翻译时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 三、应考策略: 1加字 单音节词前后加字使它变成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如天下事有难易乎 天下的事有困难的和容易之分吗? 2替换古书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 例如:将兵与备奋力逆操 将:率领;逆:迎击 而事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瑰:珍贵;观:景象 3保留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国号、年号、典章制度、度量衡单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如;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予、除之外均可保留。 4调序法倒装句调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例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状语后置。 5补充法将省略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 不可,直步百步耳,是亦走也。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60句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60句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危险。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7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8、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9、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10、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1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1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说说笑笑的都是渊博的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1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成堆的)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1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译文:我只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文言文句子翻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 导读:1、学不可以已。——《荀子》 翻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2、好学而不贰。——《左传》 翻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翻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4、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翻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翻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翻译: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7、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翻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8、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 翻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9、知耻近乎勇。——《中庸》 翻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10、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翻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11、三思而后行。——《论语》 翻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1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翻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13、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翻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1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翻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翻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1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翻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17、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翻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18、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翻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1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翻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20、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翻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21、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教师修改版)

一、楚人学舟 【原文】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通“槌”,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阅读训练】 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答: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 【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gǎo〉,而欲徙〈xǐ〉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xiǎn〉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贫穷呢?”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或.谓之曰(有人)(2)以.子之长(凭)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答:.做事要从多方面去考虑,若永远循规蹈矩,就不会有创新。 三、打捞铁牛 【原文】宋河中府浮梁①,用铁牛八维②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③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④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⑤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 dào>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①浮梁:浮桥。②维:系,连结。③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④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⑤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一牛且.数万斤(将近)(2)募能出.之者(使…出)(3)徐.去其土(慢慢地)(4)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填满,充实)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答:怀丙和尚先用两只船装满土,把铁牛系于两船之间的横木上,然后去掉船上的土,铁牛就浮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