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交往的社会学意义

论网络交往的社会学意义
论网络交往的社会学意义

收稿日期:2006-10-25

作者简介:姚水安(1968-),男,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学。

文章编号:1673-1751(2007)01-0039-03

论网络交往的社会学意义

姚水安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摘要:我国的网民数量急剧上升,网络行为日趋多元化,其中以网络交往最为引人注目。网络

交往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网络弱关系,系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目的在于获取个人社会资本。

关键词:网络;弱关系;社会资本;网络交往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1 网络关系的本质

弱关系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于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这是一种/强关系0现象;同时,还存在另一类更为广泛的/弱关系0。他从4个维度来测量关系的强弱:一是互动的频率。互动的的次数多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二是感情力量。感情较强较深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三是亲密程度。关系密切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四是互惠交换。互惠交换多而广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格兰诺维特等人研究发现:/当个人运用他们的个人网络找工作时,他们更经常或更有效地是通过弱关系而非强关系得到与之相配的工作0。虽然弱关系在早期的研究者那里,主要针对的是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与互动,但随着网络交往的迅速发展,我们发现,弱关系理论也适合于解释网络世界中的人际交往与互动。

根据现代人际交往理论,人际互动先后将经历4个阶段:选择定向阶段、深入交往阶段、关系建立阶段和关系持续期。同样,网络交往也从选择定向阶段开始,类似地经历这么几个发展阶段,但未必能够走完全过程。因为作为一种新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对很多人来说都有很大的吸引力,

但随着交往阶段的推进,交往的互动频率和互惠交换总体上并不呈直线上升趋势,反而呈下降趋势。

在选择定向阶段,人们都能和自己初识的网友保持较高的互动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因为人们选择网络交往对象主要是依据自己的心里取向和志趣进行选择,一旦选择定向,就带来了网络的频繁互动,这在理论上也正切合了社会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因此,不管是初次接触网络还是一个网络高手,都会在这一阶段和自己的网友打得火热。在关于大学生网络交往的两份调查报告中,分别有57.60%和63.97%的大学生交往的是新认识的网友。但在随后的深入交往阶段、关系建立阶段和关系持续期里,网络交往的频率则出现了很大程度地降低。王德芳和余林为了了解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历程,曾经选择了1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最后形成的报告显示:/有一部分网友因为长时间没有联系而自然断交,13人均有这种经历;对于特别能合得来的网友,有10人报告有和对方在现实中发展成为现实好朋友的渴望,但真正见面进入现实后,有时会发现做好朋友并不合适,并且仍会面对很多忌讳和约束,所以见面后多是将关系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只有很少一部分成为现实好朋友;另外,还有部分好友因为地域等限制会一直保持在虚拟空间里。0也就是说,深入地交往下去,他们网络互动

的频率就将降低在一个很低点。由此可见,网络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弱关系。

第3卷第1期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3,No .12007年3月 Jour nal ofH enan Un i v ersity of Technology(Soc ial Science) M ar .2007

2社会交换:网络弱关系的理性体现早在100多年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曾就把人的合理性行动区分为价值合理性行动和目的合理性行动。交换理论的杰出代表霍曼斯则断言,人们的行为是理性的,他们追求价值的最大化。英格尔斯也指出:/如果人指向他人的行动不是合乎理性的,那么就不可能有社会生活0。而著名的社会学家、理性选择理论的集大成者科尔曼认为:/解释社会组织的活动时,必须从行动者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行动。换句话说,局外人认为行动者的行动不够合理或者非理性,并不反映行动者的本意。用行动者的眼光去衡量,他们的行动是合理的。0虽然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的泛理性趋势值得商榷,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的行动是理性的选择行为,为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网络交往行为作为个人的选择,大多是符合个人理性的行为,主要体现在它是一种交换行为。

在社会学上,作为个体的人不仅仅是理性的/经济人0,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性的/社会人0。/社会人0较之/经济人0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需求的广泛性。也就是说,人的需求不局限于物质利益的获取,而是包括物质利益在内的社会利益的获取,因为/社会人0是具有多重复杂需要的。人生而不能无群,必须通过交往才能使自己多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人际交往就是满足个人需要的一种方式。新的形势下,人们的物质利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但也出现了精神的缺失和缺位等现象。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宋林飞教授指出:/人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一定的需要,一定的需要引起一定的活动(首先是劳动)来满足一定的需要)))这是从思维上把握人类社会及其活动的基本线索。0这些新的需要不是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传统的交往就能加以解决的,而需要新的满足方式介入。网络交往适应形势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正是这一特殊历史形势的产物。

面对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很多人仍然渴望得到心灵的慰籍和精神的满足,但现实中功利的交往让他们感觉很不适应,网络交往以一定的超功利性满足了他们的需要。那么网络交往如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呢?/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0行为科学家认为,行为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映,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在生活压力增大等刺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现实的社会交往无法被满足,于是产生了网络交往的需要,而这个需要进一步引起个人要进行网络交往的动机,动机引发了个人网络交往的行为,使个人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当个人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后,又开始了下一轮的社会需要。

当然,在同一个时间段上,人们有很多的需要和动机,也有很多可供选择的交往对象。这就说明网民在决定最后交往对象的时候,是通过搏弈来产生居于支配地位的需要和动机,从而产生了网络交往这个行为,实现自己的社会需要。

3网络交往的目的:获取个人社会资本

3.1生理社会资本的获取

与异性交往是人本能的生物性需求。但是在现实世界里,这些需要大都是不被道德和现实所接受的。而通过网络交往,人们可以毫无禁忌地和网友进行交流,甚至无所不谈而不用顾忌道德的制约。一份有关大学生网友性别的调查报告显示,只有16%的人交有同性网友,而结交异性网友者多达65%。这也说明现在人们正是通过网络的弱关系获取自身生理社会资本,比如对性的了解和感受,对恋爱的体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网络进行虚拟现实的恋爱,即通常所说的网恋)等。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还以认识异性网友的数量作为自我炫耀的资本,这也可看做是个人获取的生理社会资本。

3.2心理社会资本的获取

有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大学生网络交往,只有23.38%的人感觉不适宜。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通过网络交往人们能够成功地获取个人心理社会资本。现代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在整体

40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卷

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局部利益开始分化并趋于多元,但社会利益均衡机制尚未建立,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和压力需要解决。面对这些心理问题和压力,很多人在现实中得不到解决,就寻求网络支持。上述数据也间接反映出网络交往能弥补人们的心理缺陷和需求。通过网络交往,能够向网友倾诉自己的心理问题,得到他们的支持,而不用顾忌被熟人知晓的尴尬,维护自己的尊严。3.3 人际社会资本的获取

一个人在现实中的交往总是有限的,时空的狭小制约了个人人际交往的范围。网络交往的超时空性和匿名性有力地弥补了这一缺陷。通过网络交往,人们可以与自己需要的对象相识与交往。通过网络交往的弱关系,能够认识到不同性别、不同行业乃至不同阶层的人。虽然人们不知道彼此之间的交往能持续多久,但是大家都期望能长期持续下去(至少在交往定向阶段很多人持这样的态度)。人们对自己和网友的交往关系的前景是无法预知的,但他们希望这种虚拟的弱关系能保持下去,为以后自己的就业和事业创造良好的人

际氛围,积累人际社会资本并实现保值增值。3.4 信息社会资本的获取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膨胀、快速更新的社会,每个人都无法穷尽所有的知识。信息所具有的生产力功能使得人们迫切希望能够多渠道地获取所有信息,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服务。但任何人也无法准确地获取全面信息,网络交往有效地实现了信息的即时获取与交流,这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获取个人的信息社会资本。在现实社会,信息的互相交流的机会很少、渠道也很狭窄。通过网络交往,人们可以与网友交流各自的知识、兴趣与爱好,实现个人的知识复合与最大的发展,从而使个人积累起大量的信息社会资本。参考文献:

[1] 周长城.经济社会学[M ].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5.

[2] 边燕杰.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

络桥梁和求职[J].国外社会学,1998(2):67-69.

I NTERNET WEAK TI ES&I NDI VI DUAL

S OCI AL CAPI TAL GAI NS

YAO Shu-i an

(H enan Technology and E ng ineering C ollege ,Zhengzhou 450007,China )

Abst ract :I n 1997C NN I C issued a fi n dings report of China s 'internet deve l o p m ent cond itions for the first ti m e .S i n ce t h en there has been a shar p rise i n t h e number o f peop le w ho are onli n e .The net w ork conducts are be -co m ing i n creasi n g ly varied ,of wh ich net w ork contact is the m ost noticeab le .The article ho l d s t h at the net w o r k contact is essentially a k i n d of net w or k w eak tie as a resu lt o f i n d i v idua l rational cho ice .The goal lies in ga-i n i n g indiv i d ual social capita.l

K ey w ords :i n ternet;w eak ties ;soc ial capita;l I nternet contact

41

第1期 姚水安:论网络交往的社会学意义

11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讲解

0177、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和主要特征: (1)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 ①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带来的革命性范式转换。 ②维柯试图找出人文现象的普遍公式建立“人的物理学”。 ③“深度模式”的寻求与人的主体性的消释。 (2)主要特征: ①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结构主义文论要求以相对稳定的模式来把握文学,以达到有理性、 有深度的认识。 ②强调文学研究的整体观。结构主义文论把文学看成一个整体,强调文学系统和外在于文学 的文化系统对具体作品解读的重要性。 ③追踪文学的深层结构。结构主义主张凭借思想模式对事物内部的复杂而不可直观的关联进 行考察、挖掘和建构,从而得到文学的深层结构。 ④在文学符号学和叙事学上有深入研究。结构主义注重对作品的结构作客观分析,被分析出 的作品元素往往用某些符号来表示,这就使之在文学符号学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构主 义认为叙事作品的结构比抒情作品复杂,因而较多对神话、史诗、民间故事等叙事作品进行 研究,因此叙事学的研究在结构主义中占据一定分量。 0178、法国结构主义理论概述: (1)从文论史上看,法国结构主义文论是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结构主义文论的逻辑延伸。(2)列维—斯特劳斯出版《野性的思维》一书标志着结构主义取代了存在主义在法国确立了 思想主流地位,也标志着结构主义思想的中心已经迁移到了法国。 (3)主要代表是前后“四子”和“五巨头”:前四子是列维—斯特劳斯、福柯、阿尔都塞和 拉康;后四子是巴尔特、格雷马斯、托多洛夫和博瑞蒙。前四子加上巴尔特被称作结构主义 五巨头。 (4)评价影响: ①拓宽了批评的功能,增强了文学批评的可操作性。 ②结构主义文论对文学自主性和整体性的过分强调,切断了社会、作者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切断了文学之根,导致了后来解构主义文论从内部对其进行颠覆。 0179、路易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论是什么? (1)意识形态理论背景: ①意识形态最早出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特拉西,是指与科学平行的为社会进步服务的 有关思想意识的人文学科。 ②马克思在其学说中融入了“意识形态”的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 与“物化”相联系的“虚假意识”,强调其否定性的含义。 (2)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对个体与其现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也多少

环境生物学课程考试说明

28530 环境生物学课程考试说明 一、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大纲 环境生物学课程指定使用的建材为《环境生物学》,李顺鹏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7月版。《大纲》由苏州大学制定。 二、本课程的试卷题型及试题难易程度 2.试卷分别针对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及能力层次命制试题,四个层次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3.试卷难易度大致可分为容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难四个等级,试卷中不同难易程度试题所占的分数比例,大致为容易占20%,中等偏易占30%,中等偏难占30%,难占20%。 三、各章内容分数的大致分布 根据自学考试大纲的要求,试卷在命题内容的分布上,兼顾考核的覆盖面和课程重点,力求点面结合。教材具体各章所占分值情况如下: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生物学的基本概念;(2)环境生物学的特点;(3)环境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及其应用。 第二章自然生物环境 (1)硫素生物循环的途径和作用;(2)磷素生物循环的途径和作用;(3)碳素生物循环的途径和生物参与的多种作用;(4)氮素生物循环的途径和生物参与的多种作用。 第三章自然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概念;(2)生物圈的组成;(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员;(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组成。 第四章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2)微生物的多样性;(3)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植物的多样性;(5)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多样性。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污染 (1)化学性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特点;(2)化学性污染物对环境和环境生物的影响; (3)物理性污染对环境和环境生物的影响;(4)人类对环境的影响;(5)微生物、动物、植物及其产物对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1)SO2、氟化物、O3、温室气体、酸雨等对大气污染的生物效应;(2)水域氮、磷、有机物污染的生物效应;(3)土壤农药、除草剂、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效应;(4)城市化对环境和环境生物的影响。 第七章生物监测和生物学评价 (1)生物监测的概念、特点、依据;(2)大气污染生物监测中的指示植物和细菌总数测定法;(3)水污染生物监测中的虚假存单、浮游生物测定、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测定;(4)土壤污染的类型和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5)生物监测基本方法中的指示生物法、现场调查法、现场盆栽定点监测法。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保护 (1)生物的生理代谢活动直接参与污染物的降解;(2)微生物降解有毒物质的机制及影响;(3)微生物对易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和利用;(4)植物与环境保护;(5)原生动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第九章有机污水的生物处理 (1)活性污泥法处理污、废水的原理;(2)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3)生物膜法废水处理的特点;(4)生物膜法的生物相;(5)生物膜法反应器类型。 第十章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1)生物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生物修复的技术方法;(3)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治理;(4)海洋赤潮的生物防治;(5)地下水污染的生物治理。 五、各题型试题范例及解题要求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解题要求: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范例:以下污染物中属于二次污染物的是( D ) A.CO B.NO C.SO2D.光化学烟雾解答:D 2、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解题要求:直接将答案填在试题的空格上。 范例: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最早作用是从开始的,然后逐步在各个水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教学设计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分两目,两目分别介绍了网络交往新空间的一般特点:即无限性与两面性。无限性体现为网络生活很丰富,网络交往突破了传统交往的限制,改变了交往领域、交往对象、交往方式。两面性体现为网络既有很多优势,如便捷高效、随时随地、资源无限;网络也有可能造成很多伤害。原因有二:一是网络环境的复杂带来的危险性,二是网络对现实生活中问题较多的学生有更大的“杀伤力”。针对网络上述的特点,教材提出了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积极作用的建议:一是要用健康的心态把网络作为生活的补充;二是注意信息“节食”;三是利用网络解决现实问题;四是利用网络为人服务,实现个人价值。从正面引导学生认识网络的特点,扬长避短,网络作为现代最先进的通信技术,确实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而且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丰富我们的生活经历。 【设计理念】 在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要求初中生“具有世界眼光”,“能力”目标有要求“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知识”目标有要求“了解我与社会的道德规范”。 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一方面,网络环境不干净,学生没有一定的自制力,很容易迷失自己;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了解具有片面性。因此,对于学生的现实、未来的健康成长,这一课采取什么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而面对网络交往这样一个现实又敏感的话题,如果单纯地对学生空讲大道理,学生会觉得空洞又反感,自然也收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依据“新课程应该实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引导学生大力开发信息、资源,来补充新教材的不足之处,使学生在小品表演、交流合作、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和愉悦。其中在辩论中学习也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对计算机网络已经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但由于受到其社会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对此问题理解又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从以学生成长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践行能力,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合理利用网络。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感受网络生活与传统生活的不同,了解只有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才能享受多彩的生活。通过了解网络的神奇性——无限性,激发学生对网络的向往与探索的兴趣。 能力目标: 学会正确运用网络工具;对某些网络陷阱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 知识目标: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 (2)生态退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3)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 (4)全球变化生物学 (5)生物对受损环境的监测 (6)生物修复和生态重建 (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我国的优先研究领域: (1)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 (2)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 (3)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 (4)食品、中药、饮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及清洁生产 (5)环境因素和我国人群健康 (6)转基因产品、生物入侵 (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第二章生物与受损环境 1、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2、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环境。 3、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两者之间的区别: 4、受损环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污染环境,一类是生态破坏。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概念和实质: (1)环境污染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本质:环境污染在本质上是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资源(一种工业和生活原料)进入到环境中所出现的后果。 (2)生态破坏概念: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本质:生态破坏其本质是对人类有用部分的环境因素作为资源而过度利用所出现的后果。 第三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1、生物转化:是在生物体内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的现象。 2、生物放大:是指食物链中不同层次的生物可以逐级浓缩外源性物质的作用,结果使在级 别越高的生物中浓度越高。 第四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和毒害作用 1、污染物的“三致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 2、环境激素的定义、作用机制、特点及危害: (1)环境激素: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对人体内和动物体内原本营造的正常激素功能施加影响,从而干扰内分泌系统的物质,统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网络促进人际交往

网络促进人际交往/网络影响人际交往 [活动辩题] 网络促进人际交往/网络影响人际交往 正方:网络促进人际交往 反方:网络影响人际交往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运用资料、独立思考、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2、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 3、增强学生对网络全面而理性的认识,科学上网。 [活动重点] 1、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运用资料、独立思考、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2、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 [活动设想] 现在许多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个性,但却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辩论往往被学生误解为争辩、争论,而忽略了其对个人风度、知识积累、语言机智、文学修养等综合素养的要求。基于此,本次综合性学习将努力使学生对辩论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辩论的真谛是“真理越辩越明”,辩论之美在于修养之高、知识之厚、人格之美。 [活动准备]

1、赛前以个人倾向分组,教师帮助两组学生各自选出四人充当辩手,其余学生协同收集、整理资料,形成观点。教师针对辩题,分别给两组同学讲解其有利及不足之处,指导撰写辩词。确定主诗人,拟好串词。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家中藏书、网络等,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学习。还可向学生推荐《狮城舌战》、《唇枪舌战》等书籍和音像资料。 2、组内热身。由各组再选四名同学作陪练选手,模拟对手,进行演练。演练结束,本组同学帮助选手总结提高。 3、提交成果。各组在辩论比赛前交一份由全组共同协作而成,代表全组对该论题观点的文章。 4、设计辩论赛现场。写好主持人、正方、反方等标牌及辩论主题。主持人一名,位居中央;正反双方各四名选手,分列两边;邀请的评委老师坐下方第一排;各组组员分坐对应下方。[活动过程] 主席:网络时代悄悄地但不可遏止地到来了,它对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影响。有人说,网络是一堵墙,阻隔了人与人的心灵;有人说,网络是一座桥,让全球人类减少隔阂,增加了解。网络到底促进人际交往呢,还是影响人际交往呢?这也是今天我们辩论赛的辩题。正方所持的观点是“网络促进人际交往”,反方所持的观点是“网络影响人际交往”。下面开始我们的辩论赛,首先要进入的是开篇立论阶段,双方的一辩各有3分钟的时间来陈述观点。首先有请正方一辩发言

语言学概论

一、填空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 2、现代语言学的标志性著作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3、印度最早的经典所使用的语言是梵语。 4、文字、音韵、训诂是中国“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5、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6、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7、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8、说出的话语句子是无限的,但无限多的句子都是由有限的词和规则组装起来的。 9、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10、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 11、心理现实是存在于客观现实和语言符号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 12、语言系统二层性的一大特点是形式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少于符号层的最小单位。 1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14、动物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从生理基础看是不具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 (第三章) 一、填空 1、语音的自然属性包括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和心理属性。 2、国际音标遵守音素和音标一个对应一个的原则。 3、音位变体分条件变体、自由变体两种。 4、汉语的调位可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 5、每个元音的音质是由圆唇与否、舌位高低、舌位的前后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6、辅音的发音特点是由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两个方面决定的。 《语言学概论》练习6参考答案(第七章语言演变与分化) 一、填空 1、社会和交际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 2、语言系统中,词汇变化最快,因为它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直接,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反应也最灵敏。 3、社会方言的差异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可能出现,但引人注目的还是一部分用词的不同。主要有行业用语、科技术语、阶层方言。 4、地域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划分地域方言的主要依据也是语音。 5、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同一个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 6、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分布最广、研究得最充分、最深入的一个语系是印欧语系。 7、按谱系分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

2020年秋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三单元 第六课 第一课时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一)教学难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 教学重点:认识网络的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 (二)教学过程及建议: 第一环节:利用本课引言中小华或课文中小梅的例子导人新课( P65 P66 ) 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设想如果生活在古代,他们两人身上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通过对比,感受网络对现代人生活的积极影响。(如果没有互联网,小华不可能结识远方的朋友;小梅的病症很难做出准确诊断,很可能延误治疗时间,从而失去生命。有了互联网,小梅得到了世界各地医生的帮助,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第二环节:结合现实生活畅谈网络优势。 在学生畅谈上面网络时代发生的佳话之后,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互联网还可以利用网络做些什么? 这是个发散性思维极强的问题。教师可先让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分小组交流。并派小组代表小组讨论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最后对学生发现的好处做适当分类。如工作、学习上,业余生活上;如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通过老师的总结归纳网络给人们带来的种种方便,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视野。 活动之后,教师抛出第三个问题:网络生活丰富多彩、网络交往超越空间,那么现在的你有没有“触网”呢?并现场作一个《关于网络交往的调查》。 你有没有上过网:________ 如果上过网,你在网上主要关注:_________ A、新闻 B、学习资料 C、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D、音乐、影视 E、游戏 F、聊天 G、其他_______________ 你一般每次上网的时间大概是多少_______?一周上网的总时间是多少_______? 网络对你生活学习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 A、没什么影响 B、有一定影响 C、影响很大 网络对你生活学习的影响是正面多一些还是负面多一些?___________ A、正面影响多一些 B、负面影响多一些

网络人际交往对现实人际交往影响的分析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对现实人际交往影响的分析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14级01班 学号:5140309007姓名:邹翔宇 内容: 摘要:网络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发生变化,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网络对人际交往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合理的使用网络交流建立良好的网络人际关系,提高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人际交往问题 此次调查以问卷形式展开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及相关资料的查询,得出结论。报告如下: 大学作为信息化程度高的场所,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往途径、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重要影响。 一、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及分析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56亿,占整体网民的41.5%,占总体青少年的71.8%。手机是主要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终端。截至2013年底,青少年网民使用手机,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三种上网设备的比例分别为86.3%,71.2%,51.2%且使用热度持续上升。网民平均上网时长为每周20.7小时。较2012年增加2.3个小时。大学生是上网群体中最活跃的一个。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在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调查显示:68.3%的同学主要利用“QQ、微信、飞信”等进行沟通;85.8%的人每天都使用“QQ”“MSN”等通讯工具。57.5%的人每天使用社交网站,39.1%的人会参与其中某个版面组织的群体活动。由此看来,网络交流工具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网上联系,网下聚集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动员方式。网络不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有效工具,更形成了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社交网络,一些学者称之为“互动式社会”。实践证明,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了重要影响。这趋势将随着信息化的推进而更加明显。 二、网络对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走进“符号学”领域

走进“符号学”领域 张智庭 今天,我国读者对于“符号学”这个名词,可以说已经不再陌生。但要说对其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也许还未到此程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这套“符号学译丛”,集中地介绍了法国符号学研究成果,为在我国开展符号学研究和于符号学分析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原始参照。 一 法国的符号学研究,萌生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但其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还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以后的时间。它的发展,得益于多种学科在二十世纪获得的重大进步。 首先,现代语言学是符号学获得理论构架和研究方法的主要依据。第一次把对符号的研究当作一门新学科提出的,是瑞士语言学家F·索绪尔(1857-1913)。他在其对现代语言学发生深远影响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预言将有一门专门研究“符号系统”的学科出现,并为其做了初始的理论准备。他的继承者丹麦语言学家叶尔姆斯列夫(1899-1956)通过其《语言学理论导论》和《语言论集》两本著述,为后来的结构语义学的建立奠定了认识论基础。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1902-1976)有关“陈述活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使得符号学借助于叙述主体的陈述来掌握意义成为可能,从而形成了话语符号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因此也就使符号学更靠近了言语活动的实际情况。 其次,文化人类学为符号学提供了部分研究对象。由于文化人类学与符号学都关心话语中影响个体言语的文化习惯(风俗,习惯,沉淀在集体的言语活动实践中的动因,等),所以它们在这些方面多有交叉。而对于主导话语的跨文化形式即叙事文形式的规律性研究,早在符号学介入之前就由文化人类学家们开始了,当然,这种研究也首先得益于语言学的理论启发。法国社会学家马塞·莫斯(1872-1950)曾系统地论述了价值物品与财富在社会的循环中的相互关系,从此,“社会性变成了一种系统,而在这个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我们可以看到衔接、等值和蕴涵关系”(列维-斯特劳斯评语)。列维-斯特劳斯本人也在这方面有非常出色的分析实践。杜梅泽尔(1898-1986)在《神话与史诗》中以相近的术语解释了印欧宗教中众神的“三种等级功能的意识形态”。于是,一种总的结构,在不考虑个别的情况下出现了,而在这种结构中,特殊的问题也在其中找到了它们的准确位置。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普洛普(1895-1970)1928年出版的《俄国民间故事形态学》,于六十年代初被翻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极大地推动了符号学的研究。格雷玛斯(1917-1992)就在其基础上深入而又全面地研究了叙事语法,提出了完整的既可用于文学叙事文又可用于社会叙事文的符号学理论。 最后,在哲学方面,符号学从现象学研究理论中吸收了其有关意指作用(signification)的概念的大部分内容。符号学概念中的“意义显现”表达方式,就源自现象学的启发。这种表达方式,在感觉的范围之内于感觉主体与被感觉对象之间互为基础

环境生物学题库

绪论: 1.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目的在于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存在的 规律。 温室效应:在大气层中,CO2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是能吸收红外线而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CO2越多热外流越受阻,地球温度上升越快,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臭氧层的破坏:大气平流层中CO2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面,而人类活动引起氯氟烷烃和含溴卤代烷烃排放到平流层,氯原子催化O3的分解,打破了O3的自然平衡,导致O3“空洞”。 4.酸雨: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SO2、NO在强光下发生光化学作用并和水汽结合形成 (pH<5.6) 5.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 境科学一个分支。 环境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及目的: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间相互关系。⑴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⑵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 主要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及其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抗性机理,利用生物对环境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生物成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与应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及生物修复技术。 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空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互相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实验,实验室实验,模拟研究。 主要任务:①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②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环境污染净化的效率。 ③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章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 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为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按来源分为天然污染源和认为污染源。 污染物:是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包括自然释放、人类活动产生。 污染物进入环境主要三条途径:①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②废物的排放(三废) ③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的应用(杀虫剂) 11.污染物迁移方式:①机械迁移(水、气、重力)②物理—化学迁移③生物迁移(食物链 放大积累) 污染物转化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一方面可使污染物对生物毒性降低,甚至转为无毒;另一方面使污染物生物毒性增强或形成难降解。光化学烟雾:参与光化学氧化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现象。

何为符号 符号学理论

何为符号 以前符号是指代事物的工具,例如“红灯”表示“停止”,“绿灯”则表示“前进”,如图1所示,传统符号可以概括为“符号X指代Y”这种固定格式。美国逻辑学家、哲学家皮尔士(1)根据与Y,即指代对象之间的关系,把符号X分为以下三种表意形式范畴。 X Y 图1 传统符号观 类象符号(图形符号)是指在某一点上与指代对象相似。例如,语言上的拟声词、拟态词及隐喻等。引得符号是指直接或物理性地指示对象的一种表意形式,指代对象因因果关系、邻接性而产生。如温度计、敲门声等。最后一种形式——常规符号,它与指代对象习惯性地连接在一起。如苹果、狗、狼等概念性象征。 皮尔士的这种符号观并没有超越传统图式,即符号就是某种事物的替代,在震撼现代思想与现代文学理论的符号理论中,不得不提另一位符号学家的创新性符号理论,他的理论经常与皮尔士的理论相比较。那么,这种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符号理论的现代符号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震撼现代的符号理论是由费尔迪南·德·索绪尔(2)创始的。索绪尔所指的符号已不再是指称事物的工具。那么,不作为工具的符号又是什么呢? 索绪尔对长期以来哲学家们所一直坚信不疑的信念提出了质疑。因为传统哲学家们认为“传统符号=语言”这一等式成立。也就是说,所谓语言就是指代其概念及指代对象的工具。对哲学家们来说,首先,世界上存在普遍概念及对象,而且用来指代这些事物的工具即语言也同样存在。因此,对哲学家们而言的语言的作用就是为了切实指代概念及对象物,而尽可能成为一种透明的工具。首先有概念及对象物的存在,然后以与其相对应的形式造出作为符号用的语言。这种传统语言观称为语言名称目录观。如果转为图表形式,则如图2所示。索绪尔否定了语言名称目录观,并展开了彻底反对的讨论。 图2 语言名称目录观 在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上,在还未了解语言之前,我们不可能区分概念及事物,也不可能进行分类。也就是说,并不是概念及事物先于存在,而后才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语言的。与此相反,而是语言出现之后才产生概念及事物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通过分割遥无边界的连续的现实世界,才出现了概念的轮廓和事物的形态。如果将索绪尔的主张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先有语言”。如果用图表表示的话即如图3所示。

网络不利于人际交往

辩论:网络不利于人际交往相关资料 1、虚拟世界缺少责任意识,易放纵,不能面对面交往,难以知心,不容易产生真实中的友情。 2、网络中鱼龙混杂,人的真实性不强,有欺骗性,加上我们青少年分辨能力不强,贸然交往容易发生危险。 3、弱化现实中的交际能力,网络语言终究不能引入现实,可能会弱化现实交际的重要意义。 4、有太多诱惑,自制力不强容易沉湎其中,忽视现实的交往,耽误青春。 5、内容良莠不齐,有不良信息,容易对我们造成伤害。 6、扩大交际范围的同时,交往对象素质会不一,可能有不良引导。 7、网络是现实的理想化,只是幻想着对方的表情与语言,没有现实中的真情实感。 8、诸如亲情等人际关系不能再网络上得到实现,网络可能弱化我们与亲人的交往。 9、网络间彼此联系性弱,人际关系脆弱,可能因为一点小矛盾瓦解。 10、扮演角色可能不同,造成人格分裂。 11、由于人们在网络中的自我暴露倾向远远大于在现实生活中,而人们的猎奇心理却驱使着网民通过网络去寻找其现实中的个体。比如当前闹的沸沸扬扬的“人肉搜索”,使得个人的隐私权受到极大的挑战。并且网络交往同样也存在现实社会所存在的人际交往的欺诈与欺骗等不道德行为。 刚才对方辩友洋洋洒洒,无非是向在座各位展示了网络在信息方面交流的快捷性和方便性。但是人际关系学告诉我们,人们的交流主要有情感交流与信息交流两大类,而目前网络上的交流多数是信息交流,可是我们都知道,所谓亲近与疏远的问题,主要是指人际关系与思想感情的亲疏问题,而网络又怎么能千斤重担一肩挑呢?马克思说得好,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网络只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它确实为人类的远距离沟通提供了方便。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成为网络的崇拜者,以为有了它,就可以获得使人们亲近的灵丹妙药。从近年来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来看,它不仅没有使人们更亲近,反而使人们更疏远。我方从未否认网络为人们的交通提供了便捷的方式。但是很多人沉迷于人机交流,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而你的电子邮件怎能比得上你亲自为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擦擦后背揉揉肩。网上友人们的分别怎能比得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厚意呢?网上恋人们的问候又怎能比得上“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情画意呢?(最后,从网络存在的问题来看,当今网络至今未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很多人带着假面具上网,而所得到的也极可能是一个或很多假面人发出的信息。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条名言——“不知道你是一条狗”。这不就是对网络生活生动的写照吗?不必负责任的互联网上什么都可以乱说,互联网简直成了胡粘网,怎么能使人更亲近呢?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缺乏人类理智约束的网络只能带给人们情感上的疏远。 首先请允许我指出对方辩友的两个错误,其一,对方辩友一直在把“网络的有用性”与“网络促进人际交往”相混淆。我方从未否认我们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更多的信息,但它和人际交往并无必然联系。其二,对方辩友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对方所说的关于网络能够提高社交能力的方面,无外乎是从网络可以作为交流工具和获取知识的途径两个方面来论证的,但事实上网络所包括的内容远不止这么多。我们不可能抛开它的弊端而只看它的优点。 我方认为网络影响人际交往,理由有三。 第一,在网络这个所谓的人际圈里,每个人都因隔着网络而无法以真面目示人。网络虚拟世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2-生物教学计划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2-生物教学计划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2-生物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入学半年,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习习惯也已初步养成.学生记忆快,但是记忆时间短暂。一部分学生课上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明确学案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根据学生这些特点,我们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醒学生注意力切入,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生物学,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培养学生能运用生物学规范语言回答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继续加强学生的堂清工作。 三、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本期的教学任务主要在七年级《生物学》下册。下面对教材内容

作基本分析: 《生物学》下册仅一个单元——生物圈中的人。本单元的七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人的由来。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技能训练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的个体发生和发育,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以及认同优生和优育。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六章,这部分的教学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以及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第三部分是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本章重点是通过实例分析、模拟探究和拟定计划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本单元并不是单纯地讲人体生物学,而是在讲述人体的由来、人体结构和生理内容的同时,始终将有关人体的内容放在生物圈或生活环境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人体生理或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本单元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是以“生物圈中的人”为主题展开的人类生物学、人体生理学、环境生物学等科学的综合。 第一章人的由来从人类的起源讲到人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及人口的调控,全部内容一线贯穿,层次分明,逻辑性强,知识完整。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活动、STS教育及科学家的故事等活动,加上大量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与提高,过程和方法的获取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是人体细胞物质和能量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七章笔记.

Chapter 7 Historical Linguistics 历史语言学 1.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anguage 研究语言变化的目的和意义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anguag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languages and human linguistic competence. Researches i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shed light on prehistoric development in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and the connections of earlier and later variants of the same language, and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kinship pattern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anguage also enables us to determine how non-linguistic factors, such as social,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teract over time to trigger linguistic change. 研究语言变化对于理解人类语言和人类的语言能力极其重要。 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揭示语言变化的史前发展和同一语言早期和后期变体自己的联系,为不同语言的亲缘关系提供线索。 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还可以使我们对非语言的因素,如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等在语言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更深的认识。 2.The nature of language change 语言变化的本质 All living languages change with time. Unless a language is no longer spoken by the general public of a society, such as Latin, its change is inevitable. As a general rule, language change is universal, continuous and, to a considerable degree, regular and systematic. Language change is extensive, taking place in virtually all aspects of the grammar. Although language change is universal, inevitable, and in some cases, vigorous, it is never an overnight occurrence. Language development may be regarded as linguistic evolution from one stage to another. 所有尚在使用的语言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语言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语言变化是普遍的、连续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规则的和系统的。语言变化涉及语法系统的各大组成部分。在语言演变过程中,词汇和语法规则有的消亡了,有的诞生了,有的是外借的,有的则转化了其意义或功能。 尽管语言变化是普遍的,必然的,有时甚至是显著的,但语言的变化是一个缓慢的渐变过程,其变化是同代人所不易察觉的。 语言的发展可以看作是语言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演化过程。 3.Major periods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英语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 a)Old English (450-1100) 古英语阶段 b)Middle English (1100-1500) 中古英语阶段 c)Modern English (1500-今) 现代英语阶段 Most Modern English speakers find Middle English only partially comprehensible, and Old English simply unintelligible, just like a foreign language hardly recognizable as the native language they speak. 大多数现代英语的使用者发现,对于他们来说,中古英语只能部分地被理解,古英语则如外语一般,简直不可理解。 Old English dates back to the mid-fifth century when Anglo-Saxons invaded the British Isles from northern Europe. Middle English began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Norman French invaders in England. Middle English had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Norman French in vocabulary and grammar. Modern English is separated with Middle English with European renaissance movement.

语言学概论 第七章 词汇

第七章词汇 第一节词汇 1、词汇 词汇是一种语言里全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 思考:为什么词汇里包括固定短语? 固定短语有成语\谚语\惯用语等,它们是词的等价物. 原因: 1结构具有凝固性. 固定短语虽然是由几个词组成的,但不能随便拆开或改变,是造句的最小单位. 2意义具有整体性. 固定短语和词一样,它的意义不等于组成单位意义的简单相加. 3功能相当于词. 2、区分词和词汇 一定要把“词”和“词汇”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词汇是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它就不是单指个别的词语,而是指词的集合。从网上对1999年到2002年共四年的《人民日报》中的“词汇”一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共检索出包含“词汇”的用例172例,使用规范的例句只有45个。 应当指出的是,“词汇”作为语言学专业术语,其内涵也不是单一的。它可以指一种语言中所有词和定短语的总和,如“汉语词汇”、“俄语词汇”等;它可以指词汇的下位类型,如“方言词汇”、“科技词汇”、“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儿女英雄传》的词汇”、“少儿词汇”、“鲁迅的词汇”、“莎士比亚的词汇”等。 但不论其内涵如何,词汇只能指许多词语的总和,不能单指一个词。 而《人民日报》中更常见的是把“词汇”误作个体名词使用,这样的用法竟达127例,占到了全部用例的74%。 这些误用,共包括了三种类型。 第一、“词汇”指的是词 自从1996年英国科学家克隆出绵羊“多利”以来,克隆已不再是个陌生的词汇。 (《克隆人再起波澜》2002,12,29) 在涉及国际问题的文章和谈话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专门词汇恐怕是“恐怖主义”和“反恐”。(《一年纷纭看世界》2002,12,19) 第二、“词汇”指的是短语 在广西,“西南出海大通道”这个词汇,出现在80年代后期。(《广西建成大通道》1999,9,23) 戈文在度蜜月时结识了两名南非共产党员,“人民的力量”和“革命推翻暴政和压迫”等词汇在他的脑海里打下了深刻的印记。(《乌姆·戈弗的传奇人生》2001,11,30) 第三、“词汇”指的是句子

新整理如何看待网络的人际交往

如何看待网络的人际交往 社交网站占据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人人、微博等等,它们方便快捷,让人们实现了即时信息的交流互通,但是,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关系就是我们不认识,但我的好友列表中有他。这种关系似乎比点头之交更微妙,这种人际关系虚拟却又真实存在,存在却又虚无缥缈。那么如何看待这种虚无缥缈的人际关系呢?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人际交往有利有弊 优点: 1.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互联网能够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拓宽沟通的渠道,促进人际的新方式的产生。以前一些由于地域阻隔难以相识,或是由于性格原因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成为朋友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虚拟外衣的保护和支持下找到新朋友,极大的满足了人对社会交往的需求。由于网络交友的目的比较单纯,我们能够更加迅速的获得友谊。互联网的特性给人一种相对安全、隐秘的感觉,使人在拥挤、无法保障隐私的现代城市的个人空间得到较好的保护。 2.张扬人的个性。《中国社会心理分析》指出,网上社会群体既是现实社会群体的延伸,又不同于现实社

会群体。其社会角色不确定、社会关系松散且群体意识和归属感较为淡薄。在虚拟世界,性别、种族、年龄都是流动性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被赋予一种身份;而在网络世界里,你的身份就是你自己赋予和表现的身份。 3.在网络社交中,人可以通过虚拟身份和开放式平台畅所欲言,不受身份和权威的限制,使人的个性得到张扬。另外,小团体式的网络*的分众化特点,特别是由于兴趣和观点的相似性而组织起来的公共交流平台也通过群体内部的社会支持功能使自己的团体所支持的观点得到自我强化。 缺点: 1.虚拟世界缺少责任意识,易放纵,不能面对面交往,难以知心,不容易产生真实中的友情。网络中鱼龙混杂,人的真实性不强,有欺骗性,加上我们青少年分辨能力不强,贸然交往容易发生危险。弱化现实中的交际能力,网络语言终究不能引入现实,可能会弱化现实交际的重要意义。有太多诱惑,自制力不强容易沉湎其中,忽视现实的交往,耽误青春。内容良莠不齐,有不良信息,容易对我们造成伤害。扩大交际范围的同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