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第一章绪论

1.耳鼻喉的专科特点:

它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纶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变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治与外治相结合。

2.发展史:

(1)《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谓:(扁鹊)“过,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因此,名医扁鹊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2)《金匮要略》最先描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一症,即后世所称“梅核气”,所创立的半夏厚朴汤一直沿用至今。

(3)唐代,政府设立太医署,其中“耳目口齿科”(颇类今之五官科)已初具规模,开始形成一个独立的专科,这在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

(4)清代,宗良《喉科指掌》中首次记载用压舌板检查咽喉,《喉科秘钥》中有利用光学知识检查咽喉的方法。

第二章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耳与脏腑的关系:

耳位于头部两侧,属“清窍”之一,司听觉,主平衡。与耳有较为密切关系的脏腑有肾、心、肝、胆、肺、脾等。

2.鼻与脏腑的关系:

鼻为肺系之前端,连于喉、接气道、下通于肺,有助肺行呼吸、主嗅觉、协发音、司清化之功能。

3.咽喉与脏腑的关系:

咽前连口腔,下经食道通胃腑,为胃之系,有司饮食吞咽、助言语、御外邪的功能。

喉上通口鼻,下接气管至肺,为肺之系,有行呼吸、发声音、护气道的功能。

4.耳语经络的关系:

直接循行于耳的主要经脉,多属阳经,有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5.咽喉与经络的关系:

在十二经脉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间接通于咽喉外,其余经脉皆直接通达。第三章耳鼻咽喉的病因病机概述

1.耳鼻咽喉疾病的外因主要有:外感邪毒、外伤致病、异物所伤。

2.耳鼻咽喉疾病的实证,常见于病变的初期或中期,以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等为多见。

第四章耳鼻咽喉病的诊断要点

1.耳鸣呈高音调,高频听力下降明显,多属肝肾虚损或气血不足之证;

耳鸣呈低音调,低频听力下降明显,多属肝胆热盛,或风邪外袭,邪气壅滞耳窍之证。

2.眩晕伴有头重、头胀、低音调耳鸣、胸闷呕恶、纳呆倦怠者,多属痰湿中阻。

3.鼓膜色蓝、外凸,多为瘀血聚耳窍。

第五章耳鼻咽喉病的治疗概要

1.常用的通窍法有:芳香通窍、化浊通窍、升阳通窍、利湿通窍。

2.祛瘀法:本法选用具有通血脉、祛瘀滞作用的药物为主组方,或配合其他治法,适用于治疗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或痰瘀互结所致的耳鼻咽喉病证。

第六章耳科疾病

1.耳郭痰包:是指(耳甲腔、耳甲艇、舟状窝、三角窝等处)耳郭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抽后肿消,但不久又复肿起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2.断耳疮相当于西医学的“耳郭化脓性软骨膜炎”。

3.旋耳疮相当于西医学的“外耳湿疹”。病因病机为:风热湿邪犯耳,血虚生风化燥。

4.耳疖: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排脓时注意切口必须与外耳道纵轴平行,以防形成外耳道狭窄。

5.耳疮:是指以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弥漫性外耳道炎”。

6.外耳道异物的去除原则:

(1)昆虫类异物:先用酒、植物油、汁或乙醚、丁卡因等滴入耳,使虫体失去活动能力,然后用镊子取出,或行外耳道冲洗。

(2)圆球形异物:切勿用镊子或钳子夹取,以防异物滑入耳道深处。

7.大疱性骨膜炎:是指以耳痛、鼓膜起血疱为主要特征的耳病。

8.耳胀、耳闭:

(1)病因病机:耳胀多为病之初起,多由风邪侵袭、经气痞塞而致;耳闭多为耳胀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由邪毒滞留而致,与脏腑失调有关,因此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2)外治法:滴鼻,鼓膜按摩,咽鼓管吹,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室置管术等。

9.脓耳:是指以鼓膜穿孔、耳(鼓膜之)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要特征的耳病。

(1)耳流脓即是脓耳。(×)

(2)肝胆火盛:治法:清肝泻火,解毒排脓。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或仙方活命饮加减。(3)脾虚湿困:治法:健脾渗湿,补托排脓。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10.脓耳变证:常见的有耳后附骨痈、脓耳面瘫、脓耳眩晕、黄耳伤寒等。

11.耳鸣、耳聋:

(1)实证病因病机:多因外邪或脏腑实火上扰耳窍,抑或瘀血、痰饮蒙蔽清窍所致。(2)肝火上扰:治法:清肝泻热,开郁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3)痰火郁结:治法:化痰清热,散结通窍。

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

12.耳眩晕:

(1)临床症状:眩晕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即: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身体有向一侧倾倒的感觉,站立不稳,体位变动或睁眼时眩晕加重,但神志清楚,多半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耳鸣耳聋等症状。

(2)证型:眩晕发作期以实证多见,如风邪外袭、痰浊中阻、肝阳上扰等;

发作间歇期以虚证多见,如髓海不足,上气不足等。

13.耳面瘫:

(1)属周围性面瘫。

(2)风邪阻络:治法:祛风通络。

方药:牵正散加减。(组成:白附子、僵蚕、全蝎。)

第七章鼻科疾病

1.鼻疔:是指发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位的疖肿。

(1)与鼻疔关系密切的因素是挖鼻。

(2)疔疮走黄是毒入血分,攻脏腑所致,见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等表现的危证。

(3)外治法排脓原则:脓成顶软者,切开排脓,切开时不可切及周围浸润部分,切忌挤压。禁忌早期切开引流及挤压、挑刺、灸法,以免脓毒扩散,入侵营血,犯心包,引起疔疮走黄之危证。

2.鼻疳:是以鼻前庭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糜烂、渗液、结痂、灼痒,或皲裂为主要特征。相当于西医的鼻前庭炎及鼻前庭湿疹。

3.伤风鼻塞:初起流清水样鼻涕,后渐转为黏黄涕。分为风寒犯鼻和风热犯鼻两个证型。

4.鼻塞:诊断要点为①病程较长②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鼻塞③检查见下鼻甲肿胀或肥大。

5.鼻槁:是以鼻干燥、粘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特征的慢性鼻病。

(1)肺肾阴虚证:方药:百合固金汤。

(2)外治法宜用滋养润燥药物滴鼻,禁用血管收缩剂滴鼻。

6.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1)治法:分型证治:(主证、治法、方药)

①肺经风热

主证:鼻塞,鼻涕量多而白黏或黄稠,头痛,可见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由以中鼻甲为甚或嗅沟可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头额、眉棱骨胡颌面部叩痛,或压痛。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

②胆腑郁热

主证:鼻涕浓浊,量多,色黄或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叩痛,或压痛。

治法: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③脾胃湿热

主证: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稠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检查见鼻黏膜红肿,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头额、眉棱骨压痛。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④肺气虚寒

主证:鼻塞或轻或重,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频作,嗅觉减退,头昏,头胀,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检查见鼻黏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可见黏性分泌物。

治法:温补肺脏,散寒通窍。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

⑤脾气虚弱

主证:鼻涕白黏或黄稠,量多,嗅觉减退,鼻塞较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脘腹胀满,肢困乏力,面色萎黄,头昏重,或头胀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检查见鼻黏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窍。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法:①滴鼻法;②熏鼻法;③鼻窦穿刺冲洗法;④置换法;⑤理疗;⑥手术治疗。

7. 鼻鼽: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1)分型证治:(要求给出主证能分出是哪一型及治法、主方)。

①肺气虚寒,卫表不固

主证:鼻塞,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嗅觉减退,畏风怕冷,自汗,气短懒言,语声低怯,面色苍白,或咳嗽痰稀。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虚弱。检查见下鼻甲肿大光滑,鼻粘膜淡白或灰白,鼻道可见水样分泌物。

治法: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组成:细辛、荆芥、人参、甘草、诃子、桔梗、鱼脑石散。)②肺气虚弱,清阳不升

主证:鼻塞,鼻痒,清涕连连,喷嚏突发,面色萎黄无华,消瘦,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检查见下鼻甲肿大光滑,黏膜蛋白,或灰白,有水样分泌物。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通窍。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③肾阳不足,温煦失职

主证:鼻塞,鼻痒,喷嚏频频,清涕长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倦怠,小便清长,或见遗精早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检查可见下鼻甲肿大光滑,黏膜淡白,鼻道有水样分泌物。

治法:温补肾阳,固肾纳气。

方药:肾气丸加减。

④肺经伏热,上犯鼻窍

主证:鼻痒,喷嚏频作,流清涕,鼻塞,常在闷热天气发作。全身或见咳嗽,咽痒,口干烦热,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检查见鼻黏膜色红或暗红,鼻甲肿胀。

治法: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

8.鼻息肉:是指以鼻光滑柔软、状如葡萄或荔枝肉样的赘生物。

检查可见一侧或双侧鼻腔单个或多个表面光滑、灰白色或淡红色的半透明赘生物,可移动。

9.鼻衄:以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及鼻腔后部的鼻-鼻咽静脉丛较为多见。

(1)治法:分型轮治:要求每个证型治法

①肺经风热:疏风清热,凉血止血;②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③肝火上逆:清肝泻火,凉血止血;④心火亢盛:清心泻火,凉血止血;

⑤肝肾阴虚:滋补肝肾,养血止血;⑥脾不统血: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2)外治法:冷敷法;压迫法;导引法;滴鼻法;吹鼻法;烧灼法;鼻腔填塞法。

10.鼻异物取出原则:

①细小异物:可用通关散吹鼻,借喷嚏将异物喷出。此法不适于幼儿,以免异物倒吸入咽喉

②圆形异物:用异物钩或小刮匙,绕至异物后方,由后向前拨出。不可用镊子夹取,以免将异物推向深处。

③质软或条状异物:可直接用镊子夹取。

异物取出后,如局部黏膜有糜烂、破损者,可用减充血剂滴鼻,以防黏连;已有黏连,则分离后填入明胶海绵或凡士林纱条。

11.鼻损伤:外治处理原则:

(1)鼻伤瘀肿:鼻伤初起,24小时以,宜予冷敷,以帮助止血或制止瘀血扩散。24小时以后,可改用热敷或服中药渣再煎汤热敷,以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2)鼻中隔血肿:血肿小者,可穿刺抽吸;血肿大者,沿血肿下方做一与鼻底平行的切口,吸尽瘀血后以消毒士林纱条紧密填塞鼻腔,防止再出血。

12.鼻痰包是指发生在鼻部的囊肿。相当于西医学的鼻前庭囊肿或鼻窦囊肿。

13鼻菌是指发生于鼻腔、鼻窦的恶性肿瘤。

第八章咽喉科疾病

1.咽喉检查时,用压舌板轻压舌前2/3,暴露喉部。太浅则无法充分暴露,太深则引起恶心

2.喉痹是指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咽部红肿,或喉底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1)不是发生喉堵塞的疾病。

(2)分型论治:治法、主方

①外邪侵袭,上犯咽喉:治法:疏风散邪,宣肺利咽。

方药:风热外袭者,宜疏风清热,消肿利咽,用疏风清热汤;

风寒外袭者,宜疏风散寒,宣肺利咽,可选用六味汤加味。

②肺胃热盛,上攻咽喉:治法: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方药:清咽利膈汤加减。

③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治法:滋养阴液,降火利咽。

方药:肺阴虚为主者,宜养阴清肺,可选用养阴清肺汤;

肾阴虚为主者,宜滋阴降火,清利咽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④脾胃虚弱,咽喉失养:治法:益气健脾,升清利咽。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⑤脾肾阳虚,咽失温煦:治法:补益脾肾,温阳利咽。

方药:附子理中丸加减。

⑥痰凝血瘀,结聚咽喉:治法:祛痰化瘀,散结利咽。

方药:贝母瓜蒌散加味。

3.乳蛾:是指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喉核红肿,表面可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喉部疾病。(1)预后与转归:乳蛾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可成为病灶,引起局部及全身多种并发症,如喉痈、痹证、心悸、水肿等。

(2)治法:分型论治:治法、方药

①风热外袭,肺经有热:治法:疏风清热,利咽消肿。

方药:疏风清热汤加减。

②邪热传里,肺胃热盛:治法:泻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药:清咽利膈汤加减。

③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治法:滋养肺肾,清利咽喉。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3)外治法:①含漱;②吹药;③含服;④雾化吸入;⑤烙法;⑥啄治法。

4.喉痈:

(1)病史:多有外感乳蛾发作史。

(2)检查:患侧腭舌弓上方红肿隆起,软腭红肿,悬雍垂水肿,并偏向对侧;或患侧腭咽弓红肿,喉核被推向前下方。

5.喉喑:以声音嘶哑、有时咽喉疼痛为主要特征的咽喉疾病。

(1)病机:实证者多由风寒、风热、痰热犯肺,肺气不宣,邪滞喉窍,声门开合不利而致,即“金实不鸣”;虚证多因脏腑虚损,喉窍失养,声户开合不利而致,即所谓“金破不鸣”。(2)各型主证:风寒袭肺:喉微痛微痒;风热犯肺:喉痛不适;肺热壅盛:咽喉痛甚;肺肾阴虚:咽喉干涩微痛。

(3)肺脾气虚证:(主证、治法、方药)

主证:声嘶日久,语音低沉,高音费力,不能持久,劳则加重,上午症状明显。可兼有少气懒言、倦怠乏力、纳呆便溏、面色萎黄等症,舌体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检查见喉粘膜色淡不红,声带肿胀或不肿胀,松弛无力,声门闭合不全。

治法:补益肺脾,益气开音。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4)外治法:含服;蒸汽或超声雾化吸入;离子导入疗法;手术治疗。

(5)针灸疗法:体针、刺血法。

6.急喉风: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咽喉疾病。临床常可咽喉红肿疼痛、痰涎壅盛、语言难出、声如拽锯、汤水难下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窒息死亡。

(1)病机:热毒、痰浊或风寒痰浊互结咽喉,阻塞气道。

(2)呼吸困难分度:(大体了解)

一度:患者安静时无症状,活动或哭闹时出现喉鸣和鼻翼煽动,吸气天突、缺盆及肋间等处轻度凹陷,称三凹征。

二度:安静时亦出现上述呼吸困难表现,活动时加重,但不影响睡眠和饮食。

三度:呼吸困难明显,喉鸣较响,并因缺氧而呈烦躁不安、自汗、脉数等,三(四)凹征显著。

四度:呼吸极度困难,病人坐卧不安,唇青面黑,额寒如珠,身汗如雨,甚则四肢厥冷,脉沉微欲绝,神昏,濒临窒息。

7.梅核气:是指以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1)病因病机:肝郁气滞、痰气互结。

(2)分型论治:(主证、治法、方药)

①肝郁气滞:

主证:咽喉异物感,或如梅核,或如肿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但不碍饮食。患者多见抑郁多疑,胸胁脘腹胀满,心烦郁怒,善太息,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散结解郁。

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薄归芍术苓草)

②痰气互结:

主证:咽喉异物感,自觉喉间多痰,咳吐不爽,时轻时重,或见咳嗽痰白,肢倦纳呆,脘腹胀满,嗳气,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导滞,散结除痰。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8.白喉:是指以咽喉间起白腐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属时行疫症之一。

(1)临床症状: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或见吸气性呼吸困难,喘鸣,甚则心悸怔忡。

(2)土牛膝解白喉疫毒,且能引热下行。

9.喉癣:肺痨的并发症,相当于西医学的咽、喉结核。

10.骨鲠:咽喉异物多存留在前后腭弓与扁桃体间、舌根、会厌谷、梨状窝、咽侧壁、声门附近等处。

本病患者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不可自行用食物强行下咽,以免将异物推向深处。

11.咽喉瘤:指发生于咽部或喉部的良性肿瘤。以咽异物感,或声音嘶哑甚至失声为主要症状。肿瘤大者,可出现喘鸣或呼吸困难。

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证:治法: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会厌逐瘀汤加减。

12.鼻炎纤维血管瘤:以鼻咽部肿块并反复大量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良性肿瘤。

多发10-25岁青年男性,有“男性青春期出血性鼻炎血管纤维瘤”之称。

13.咽喉菌:发生于咽喉部的恶性肿瘤,咽喉异物感或疼痛、声音嘶哑、咳痰带血、颈部恶核为主要症状。

14.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部的癌肿。临床上以血涕、鼻塞、耳鸣耳聋、颈部恶核及头痛等为主要症状。

(1)本病的发生,与气候、环境、不良嗜好、情志等因素有关。

(2)病机:气血凝结;痰浊结聚;火毒困结;正虚毒滞。

(3)痰浊结聚证:(主证、治法、方药)

主证:鼻塞涕血,头痛头重,耳胀闷,或痰多胸闷,体倦嗜睡,恶心纳呆,舌质淡红,舌体胖或有齿印,舌苔白或黄腻,脉弦滑。检查见鼻咽肿块色淡红或有分泌物附着,颈部多有较大肿块。

治法:清化痰浊,行气散结。

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模拟试卷及答案分类完美打印版

1. 喉最狭窄处位于:A.喉入口 B.喉室 C.声门裂 D.声门下区 E.声门上区 2.喉痹的病位主要在:A.喉粘膜 B.咽粘膜 C.悬雍垂 D.喉核 E.会厌 3.鼓膜望诊时,应注意到光锥位于鼓膜的: A.前下方 B.后下方 C.前上方 D.后上方 E.中央 4.耳疖多发生于:A.耳廓 B.耳屏 C.耳周 D.外耳道 E.鼓膜 5.耳胀患者,若鼻涕较多时以下哪项治疗是不适宜的: A.滴鼻 B.鼓膜按摩 C.咽鼓管吹张 D.穴位磁疗 E.超短波理疗 6.耳内流脓量多,黄稠或带红色,全身可见发热,口苦咽干,辨证应首先考虑: A.风热外侵 B.肝胆火盛 C.脾虚湿困 D.肾元亏损 E.阴虚火旺 7.耳后附骨痈最主要的特征是: A.发热 B.耳痛 C.耳内流脓 D.鼓膜穿孔 E.耳后完骨部红肿疼痛或溃破流脓8.鼻疔最突出的症状是:A.鼻痛 B.鼻塞 C.流涕 D.鼻痒 E.鼻衄 9.对外鼻损伤24小时以内的瘀肿疼痛的处理最恰当的是: A.冷敷 B.热敷 C.湿热敷 D.玉露膏外敷 E.红花油外搽 10.青少年鼻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 A.鼻中隔中上部 B.鼻中隔后上部 C.鼻中隔前下部 D.下鼻甲前端E.中鼻甲前端11.患者,男,30岁。经常鼻塞2年,呈间歇性和交替性,安静时加重,检查见双下鼻甲肿胀,中鼻道及嗅裂未见分泌物潴留。该病应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伤风鼻塞 B.鼻窒 C.鼻鼽 D.鼻渊 E.鼻息肉 12.喉关痈最主要特征是: A.一侧腭舌弓前上方红肿隆起 B.会厌红肿如球状 C.咽后壁红肿隆起 D.喉核红肿有脓点 E.一侧颈部及颌下红肿 13.声带小结多发生于: A..一侧声带的前、中1/3交界处 B.一侧声带的后1/3处 C..双侧声带的前、中1/3交界处D.双侧声带的后1/3 处 E.双侧声带的前1/3处 14.急喉风最主要的特征是: A.吸气性呼吸困难 B.咽喉红肿疼痛 C.语言难出 D.痰涎壅盛 E.汤水难下15.最早描述梅核气症状特点的是: A.《内经》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诸病源候论》 E.《景岳全书》 16.鼻咽癌的好发部位是: A.咽隐窝 B.咽后壁 C.鼻咽底壁 D.后鼻孔 E.破裂孔 17.喉菌的病变部位是:A.鼻咽部 B.口咽部C.喉咽部 D.喉部 E.食道上段18.检查成人鼓膜时,为使外耳道变直以利于观察,牵拉耳廓的方向最好是: A.前上方 B.前下方 C.后上方 D.后下方 E.外上方 19.上颌窦穿刺的最佳进针部位在: A.下鼻道后外侧壁 B.下鼻道前外侧壁 C.中鼻道前外侧壁 D.中鼻道后外侧壁 E.上鼻道前外侧壁 20.检查口咽部时,用压舌板轻压病人舌部的最适宜位置是: A.舌前1/3 B.舌前2/3 C.舌前1/2 D.舌前3/4 E.舌前3/5 (二)B型题(每题1分,共10分) A.肺胃热盛 B.风热犯肺 C.肺脾气虚 D.肺肾阴虚 E.气滞血瘀痰凝21.声嘶日久,语音低微,讲话费力,气短乏力,声带松弛,闭合欠佳。诊断为喉喑,辨证首先考虑:22.声嘶日久,咽喉干涩微痛,咽痒干咳,痰粘少,午后尤甚,声带微红肿。诊断为喉喑,辨证首先考虑: A.喉关 B.会厌 C.喉底 D.喉核 E.颌下 23.里喉痈发生于: 24.喉关痈发生于: 25.会厌痈发生于:

中医耳鼻喉常用方剂

精品文档 1、三蚣散(《奇效良方》) 三蚣散内星芷麝功专搜风又祛痰 口眼歪斜面肌挛此方当可保安康 由蜈蚣、南星、白芷、麝香组成,热酒调服。 搜风祛痰通络。治口眼口呙斜、面肌痉挛、抽搐。 2、三黄凉膈散(《喉科紫珍集》) 三黄凉膈治喉痛芩柏连栀归芍芎 玄草射竹青陈皮花粉银花灯心送 由黄芩、黄柏、黄连、栀子、当归、赤芍、川芎、玄参、生甘草、射干、竹叶、青皮、陈皮、天花粉、银花、灯心组成。清热解毒,利咽止痛。治邪毒由表入里,咽喉红肿疼痛,恶寒发热。便泌加大黄。 3、千金内托散(《喉科紫珍集》) 千金内托治喉痈银翘桔草朴芍芎 青陈蒌灯防花粉五目未溃参归功 由银花、连翘、桔梗、生甘草、赤芍、川芎、厚朴、青皮、陈皮、瓜蒌、灯心、防风、天花粉、人参、当归组成。清热消毒,托里破痈。治喉痈应溃而未溃,红肿疼痛。 4、化脓汤(《朱宗云经验方》) 化脓汤中贝皂甲银翘栀板僵芩花 豆根芦根十二味解毒排脓朱氏法 由银花、连翘、栀子、板蓝根、山豆根、芦根、黄芩、天花粉、僵蚕、贝母、皂角刺、穿山甲组成。清热解毒,排脓消肿。治咽喉痈肿成脓未溃。 5、升麻解毒汤(《谭敬书经验方》) 升麻解毒苍芷芩升葛芍草蒲桔腥 肺热鼻渊流浊涕欲求特效此方寻 由升麻、葛根、赤芍、生甘草、黄芩、蒲公英、苍耳子、白芷、鱼腥草、桔梗组成。清热解毒,排脓通窍。治肺热鼻渊,浊涕量多不止,面颊疼痛。便秘加大黄,尿黄加木通。 6、止衄散(《类编朱氏集验方》) 止衄散中用当归黄芪芍药生地随 再加茯苓与阿胶益气生血衄可退 由当归、黄芪、赤芍、生地、茯苓、阿胶组成。益气生血、凉血止衄。治气虚血少,鼻衄时发。 7、少阴甘桔汤(《外科正宗》) 少阴甘桔升柴陈羌芎黄芩葱玄参 咽痛口糜并腐烂身热脉沉病不轻 由桔梗、甘草、升麻、柴胡、陈皮、羌活、川芎、黄芩、葱白、玄参等十味药组成。疏风解毒,清利咽喉。治少阴咽痛,或口糜烂及咽喉,脉沉细而身犹热者。8、中和汤(《医宗金鉴》) 中和汤里八珍配减去地苓加芪桂 桔芷排脓姜枣冬补虚托毒藿香替 由黄芪、肉桂、人参、白术、炙甘草、白芍、川芎、当归、白芷、桔梗、藿香、麦冬、生姜、大枣组成。补益气血,托毒排脓。治骨槽风,溃烂日久,时流清脓、死骨,正虚邪恋。 9、六味汤(《喉科秘旨》) 六味汤中用荆防桔草薄荷与僵蚕 外感风寒咽喉病赶紧煎服保平安 由荆芥、防风、僵蚕、桔梗、薄荷、甘草组成。疏风利咽。治咽喉病初起,不论风寒风热,皆可随证加减应用。 10、双砂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双砂砂仁与砂糖灵仙草果骨刺康 由砂仁、草果、威灵仙、白砂糖组成。化骨利咽。治鱼刺、骨鲠在咽喉。 11、玄麦甘桔汤(《方药备要》) 玄麦甘桔汤法良养阴清热又化痰 慢性喉痹阴虚证此方常服咽喉康 由玄参、麦冬、生甘草、桔梗组成。清咽化痰。治慢喉痹,咽喉干燥疼痛,小瘰增生,吭喀少痰。12、半夏散及汤(《伤寒论》) 半夏散中桂枝草伤寒咽痛此方好 由半夏、桂枝、炙甘草组成。散寒祛邪,利咽止痛。治少阴病咽痛(阳气不足,外感于寒,邪客咽喉,咽部淡紫微肿,疼痛不利)。 13、加味二陈汤(《外科正宗》) 加味二陈有芩连薄荷六克姜三片 清热化痰疗效著消除痰包少花钱 由法夏、陈皮、茯苓、甘草、黄芩、黄连、薄荷、生姜组成。清热化痰。治耳郭痰包、口腔痰包、鼻唇痰包等,局部肿起,肤色或肌膜色泽不变,微胀,按之有囊状感。 14、加味八脉散(《中医诊疗要览》) 加味八脉二苓泽藁杏地栀通知柏 利湿化浊治清窍萎缩鼻炎当清热 由茯苓、猪苓、泽泻、藁本、杏仁、生地、栀子、木通、知母、黄柏组成。清热利湿,化湿通窍。治萎缩性鼻炎,鼻中浊脓量多。 15、加味升麻葛根汤(《潭敬书经验方》) 升麻葛根芍草芩二皮二通地麦寻 清解肺经与阳明鼻渊鼻窒效验灵

中医常用方剂100首

常用方剂100首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 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一钱半 (4.59g)(原书未著用量)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二至丸《医方集解》 【组成】女贞子(蒸)500g 墨早莲500g 【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生姜7片,乌梅1个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二陈场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4、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入黄芪18肉桂4,重于补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 5、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6克) 茯苓(12克) 炒白术(12克) 甘草(3克) 藿香叶(12克) 木香(6克) 葛根(15克) 【功用】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6、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灯心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7、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10 白术15 云苓12 当归10 川芎10 白芍10 熟地12 炙甘草5 生姜3片大枣5枚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病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乏,气短懒言,心悸,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8、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十全大补汤基础上去川芎,加入五味子12 远志10 陈皮6 组成,多用手治疗气血不足,积劳虚损,呼吸少气,心虚惊悸等证。 人参养荣即十全,除去川芎五味联,陈皮远志加姜枣,脾肺气血补方先。

中医耳鼻喉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科学。 专科特点:他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辩证与整体辩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 外耳道峡部: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2.5--3.5cm,为一略呈“S”型弯曲的管道,其外1/3为软骨段,内2/3为骨段,两端交接处较狭窄,称之。较大异物常嵌于此。中耳:是个含气空腔。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气房。 锤骨短突:在鼓膜的前上部有一灰白小突起,名锤骨短突。 光锥:自锤骨炳末端向下向前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名光锥。 内耳:又称迷路。外层为骨迷路(耳蜗,前庭,鼓半规管),内层为膜迷路(蜗管,椭圆囊与球囊,膜半规管)。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含内淋巴液。 耳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司听觉和平衡觉。 鼻由外鼻,鼻腔及鼻窦三部分构成。 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咽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形成,防御和保护功能,调节中耳气压功能,扁桃体的免疫功能。 喉位于颈前部中央,上通喉咽,下接气管,系由软骨,肌肉,韧带,纤维组织及粘膜等构成的一个锥形官腔状器官。喉腔内覆盖粘膜,与咽部粘膜和气管粘膜相连接。 喉的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杓状软骨,小角软骨,锲状软骨。 喉的韧带:喉外韧带,喉内韧带。 喉的肌肉:喉外肌,喉内肌。 喉腔:以声带为界,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 喉的神经:有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都是迷走神经的分支。 喉的血管:喉的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静脉主要通过甲状腺上,中,下静脉汇入颈内静脉。 喉的淋巴:分声门上和声门下两组。声门上区淋巴引流入颈深上淋巴结,声门下区组淋巴引流入气管前淋巴结,再进入颈深淋巴结。 喉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音功能,保护下呼吸道功能,屏气功能。

中医骨伤科常用方剂汇总情况

初期: 活血化瘀: 1肢伤一方: 【组成】:当归、芍药、桃仁、红花、黄柏、防风、川木通、生地、甘草 【功效及适应症】:行气活血,祛痰止痛。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四肢骨折或软组织损伤初起者【歌诀】肢伤一方当芍桃红柏防通生地草加入乳香活气血用于初期跌打好 2桃红四物汤: 【组成】:当归9g 川芎6g 白芍9g 生地黄12g 桃仁10 g、红花6 g 【功效及适应症】:活血化淤,用于骨折脱位损伤初期之瘀血未消者。 【歌诀】:四物汤中桃红入,活血行血又逐瘀。 3大成汤、 【组成】:木通、枳壳、厚朴、当归、芒硝、大黄、苏木、红花、陈皮、甘草 【功效及适应症】:攻下遂瘀,治跌打损伤后,瘀血内蓄、昏睡、二便秘结,腹胀等症。。 【歌诀】仙授理伤大成汤木通枳朴归硝黄苏木红花陈皮草攻下逐瘀二便畅 4复元活血汤、 【组成】:柴胡15g 、瓜蒌根9g 、当归9 g 、红花6 g 、甘草6 g 、穿山甲6 g 、大黄30 g 、桃仁15 g 【功效及适应症】:活血祛瘀,疏肝通络。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胁肋瘀肿,痛不可忍。 【歌诀】复元活血主桃红花粉柴胡黄草充益以当归炮山甲损伤瘀血酒煎攻 5鸡鸣散: 【组成】:归尾桃仁大黄 【功效及适应症】:攻下逐瘀。治骨折损伤初期淤血停滞,疼痛难忍,并见大便秘结者。 【歌诀】鸡鸣散中用大黄,归尾桃仁酒煎汤,胸腹挫伤痛难忍,攻下逐瘀是良方。 6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12g 厚朴15g 枳实12g 芒硝9g 【功效及适应症】:活血化瘀,行气导滞。治疗脊柱骨折后腹胀痛、便秘,陈伤血瘀、创伤腹膜血肿,脑震荡。 【歌诀】: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7柴胡疏肝散

中医耳鼻喉常用方剂

1、三蚣散(《奇效良方》) 三蚣散内星芷麝功专搜风又祛痰 口眼歪斜面肌挛此方当可保安康 由蜈蚣、南星、白芷、麝香组成,热酒调服。 搜风祛痰通络。治口眼口呙斜、面肌痉挛、抽搐。 2、三黄凉膈散(《喉科紫珍集》) 三黄凉膈治喉痛芩柏连栀归芍芎 玄草射竹青陈皮花粉银花灯心送 由黄芩、黄柏、黄连、栀子、当归、赤芍、川芎、玄参、生甘草、射干、竹叶、青皮、陈皮、天花粉、银花、灯心组成。清热解毒,利咽止痛。治邪毒由表入里,咽喉红肿疼痛,恶寒发热。便泌加大黄。 3、千金内托散(《喉科紫珍集》) 千金内托治喉痈银翘桔草朴芍芎 青陈蒌灯防花粉五目未溃参归功 由银花、连翘、桔梗、生甘草、赤芍、川芎、厚朴、青皮、陈皮、瓜蒌、灯心、防风、天花粉、人参、当归组成。清热消毒,托里破痈。治喉痈应溃而未溃,红肿疼痛。 4、化脓汤(《朱宗云经验方》) 化脓汤中贝皂甲银翘栀板僵芩花 豆根芦根十二味解毒排脓朱氏法 由银花、连翘、栀子、板蓝根、山豆根、芦根、黄芩、天花粉、僵蚕、贝母、皂角刺、穿山甲组成。清热解毒,排脓消肿。治咽喉痈肿成脓未溃。 5、升麻解毒汤(《谭敬书经验方》) 升麻解毒苍芷芩升葛芍草蒲桔腥 肺热鼻渊流浊涕欲求特效此方寻 由升麻、葛根、赤芍、生甘草、黄芩、蒲公英、苍耳子、白芷、鱼腥草、桔梗组成。清热解毒,排脓通窍。治肺热鼻渊,浊涕量多不止,面颊疼痛。便秘加大黄,尿黄加木通。 6、止衄散(《类编朱氏集验方》) 止衄散中用当归黄芪芍药生地随 再加茯苓与阿胶益气生血衄可退 由当归、黄芪、赤芍、生地、茯苓、阿胶组成。益气生血、凉血止衄。治气虚血少,鼻衄时发。 7、少阴甘桔汤(《外科正宗》) 少阴甘桔升柴陈羌芎黄芩葱玄参 咽痛口糜并腐烂身热脉沉病不轻 由桔梗、甘草、升麻、柴胡、陈皮、羌活、川芎、黄芩、葱白、玄参等十味药组成。疏风解毒,清利咽喉。治少阴咽痛,或口糜烂及咽喉,脉沉细而身犹热者。8、中与汤(《医宗金鉴》) 中与汤里八珍配减去地苓加芪桂 桔芷排脓姜枣冬补虚托毒藿香替 由黄芪、肉桂、人参、白术、炙甘草、白芍、川芎、当归、白芷、桔梗、藿香、麦冬、生姜、大枣组成。补益气血,托毒排脓。治骨槽风,溃烂日久,时流清脓、死骨,正虚邪恋。 9、六味汤(《喉科秘旨》) 六味汤中用荆防桔草薄荷与僵蚕 外感风寒咽喉病赶紧煎服保平安 由荆芥、防风、僵蚕、桔梗、薄荷、甘草组成。疏风利咽。治咽喉病初起,不论风寒风热,皆可随证加减应用。 10、双砂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双砂砂仁与砂糖灵仙草果骨刺康 由砂仁、草果、威灵仙、白砂糖组成。化骨利咽。治鱼刺、骨鲠在咽喉。 11、玄麦甘桔汤(《方药备要》) 玄麦甘桔汤法良养阴清热又化痰 慢性喉痹阴虚证此方常服咽喉康 由玄参、麦冬、生甘草、桔梗组成。清咽化痰。治慢喉痹,咽喉干燥疼痛,小瘰增生,吭喀少痰。 12、半夏散及汤(《伤寒论》) 半夏散中桂枝草伤寒咽痛此方好 由半夏、桂枝、炙甘草组成。散寒祛邪,利咽止痛。治少阴病咽痛(阳气不足,外感于寒,邪客咽喉,咽部 淡紫微肿,疼痛不利)。 13、加味二陈汤(《外科正宗》) 加味二陈有芩连薄荷六克姜三片 清热化痰疗效著消除痰包少花钱 由法夏、陈皮、茯苓、甘草、黄芩、黄连、薄荷、生姜组成。清热化痰。治耳郭痰包、口腔痰包、鼻唇痰包等,局部肿起,肤色或肌膜色泽不变,微胀,按 之有囊状感。 14、加味八脉散(《中医诊疗要览》) 加味八脉二苓泽藁杏地栀通知柏 利湿化浊治清窍萎缩鼻炎当清热 由茯苓、猪苓、泽泻、藁本、杏仁、生地、栀子、木通、知母、黄柏组成。清热利湿,化湿通窍。治萎缩性鼻炎,鼻中浊脓量多。 15、加味升麻葛根汤(《潭敬书经验方》) 升麻葛根芍草芩二皮二通地麦寻 清解肺经与阳明鼻渊鼻窒效验灵

中医耳鼻喉常用方剂之欧阳家百创编

1、三蚣散(《奇效良方》) 欧阳家百(2021.03.07) 三蚣散内星芷麝功专搜风又祛痰 口眼歪斜面肌挛此方当可保安康 由蜈蚣、南星、白芷、麝香组成,热酒调服。 搜风祛痰通络。治口眼口呙斜、面肌痉挛、抽搐。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2、三黄凉膈散(《喉科紫珍集》) 三黄凉膈治喉痛芩柏连栀归芍芎 玄草射竹青陈皮花粉银花灯心送 由黄芩、黄柏、黄连、栀子、当归、赤芍、川芎、玄参、生甘草、射干、竹叶、青皮、陈皮、天花粉、银花、灯心组成。清热解毒,利咽止痛。治邪毒由表入里,咽喉红肿疼痛,恶寒发热。便泌加大黄。 3、千金内托散(《喉科紫珍集》) 千金内托治喉痈银翘桔草朴芍芎 青陈蒌灯防花粉五目未溃参归功 由银花、连翘、桔梗、生甘草、赤芍、川芎、厚朴、青皮、陈皮、瓜蒌、灯心、防风、天花粉、人参、当归组成。清热消毒,托里破痈。治喉痈应溃而未溃,红肿疼痛。 4、化脓汤(《朱宗云经验方》) 化脓汤中贝皂甲银翘栀板僵芩花 豆根芦根十二味解毒排脓朱氏法

由银花、连翘、栀子、板蓝根、山豆根、芦根、黄芩、天花粉、僵蚕、贝母、皂角刺、穿山甲组成。清热解毒,排脓消肿。治咽喉痈肿成脓未溃。 5、升麻解毒汤(《谭敬书经验方》) 升麻解毒苍芷芩升葛芍草蒲桔腥 肺热鼻渊流浊涕欲求特效此方寻 由升麻、葛根、赤芍、生甘草、黄芩、蒲公英、苍耳子、白芷、鱼腥草、桔梗组成。清热解毒,排脓通窍。治肺热鼻渊,浊涕量多不止,面颊疼痛。便秘加大黄,尿黄加木通。 6、止衄散(《类编朱氏集验方》) 止衄散中用当归黄芪芍药生地随再加茯苓与阿胶益气生血衄可退 由当归、黄芪、赤芍、生地、茯苓、阿胶组成。益气生血、凉血止衄。治气虚血少,鼻衄时发。 7、少阴甘桔汤(《外科正宗》) 少阴甘桔升柴陈羌芎黄芩葱玄参 咽痛口糜并腐烂身热脉沉病不轻 由桔梗、甘草、升麻、柴胡、陈皮、羌活、川芎、黄芩、葱白、玄参等十味药组成。疏风解毒,清利咽喉。治少阴咽痛,或口糜烂及咽喉,脉沉细而身犹热者。 8、中和汤(《医宗金鉴》)中和汤里八珍配减去地苓加芪桂 桔芷排脓姜枣冬补虚托毒藿香替

中医医院推拿科临床常用方剂汇总

中医医院推拿科临床常用方剂汇总 1.麻黄汤《伤寒论》2.桂枝汤《伤寒论》3.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4.小青龙汤《伤寒论》5.银翘散《温病条辨》6.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7.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8.大承气汤《伤寒论》9.麻子仁丸《伤寒论》10.小柴胡汤《伤寒论》11.四逆散《伤寒论》12.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3.半夏泻心汤《伤寒论》14.白虎汤《伤寒论》15.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16.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17.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18.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19.白头翁汤《伤寒论》20.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21.六一散(原名益元散)《宣明论方》22.理中丸《伤寒论》23.小建中汤《伤寒论》24.四逆汤《伤寒论》25.当归四逆汤《伤寒论》2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28.生脉散(又名生脉饮)《内外伤辨惑论》29.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0.归脾汤《济生方》31.八珍汤《正体类要》32.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33.肾气丸《金匮要略》34.十补丸《严氏济生方》35.越鞠丸《丹溪心法》36.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机保命集》37.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38.枳实薤白汤《金匮要略》39.定喘汤《摄生众妙方》40.四磨汤《济生方》41.桃核承气汤《伤寒论》42.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43.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44.七厘散《良方集腋》45.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46.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7.丹参饮《时方歌括》48.温经汤《金匮要略》49.十

灰散《十药神书》50.四生丸《妇人大全良方》51.消风散《外科正宗》52.川芎茶调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3.牵正散《杨氏家藏方》54.五真散《外科正宗》55.小活络丹(原名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57.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58.桑杏汤《温病条辨》59.麦门冬汤《金匮要略》6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1.茵陈蒿汤《伤寒论》62.三仁汤《温病条辨》63.二妙散《丹溪心法》64.五皮散《华氏中藏经》65.真武汤《伤寒论》66.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67.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68.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9.温胆汤《三因极一并证方论》70.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71.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72.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语》73.保和丸《丹溪心法》74.四秒勇安汤《验方新编》7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76.犀黄丸《外科全生集》77.透脓散《外科正宗》78.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79.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80.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

耳鼻喉科常用方剂

B 半夏厚朴汤方义: 中医证属痰气互结,治则以行气导滞,散结除痰为法,方药以半夏厚朴汤加减。 半夏10g生姜10g厚朴10g茯苓10g xx10g 方中半夏、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厚朴行气导滞;茯苓健脾利湿除痰;紫苏行气宽中。精神症状明显者加炙甘草、浮小麦、大枣;胸闷痰多者加瓜蒌仁、薤白;纳呆、苔腻者加砂仁、陈皮;脾虚者,合用四君子汤。 百合固xx方义: 中医证属肺肾阴虚,治当滋养肺肾,生津润燥为法,以百合固金汤加减,拟方如下: 熟地10g生地10g百合10g麦冬10g 玄参10g白芍10g当归10g桔梗10g xx10g甘草10g 四剂一日一剂水煎服方中熟地、生地、百合、麦冬、玄参滋养肺肾之阴,生津润燥;白芍、当归养血益阴;贝母、桔梗清肺耳利咽喉;甘草调和诸药。鼻衄者见白茅根、旱莲草、藕节凉血止血。 补中xx方义: 中医证属脾气虚弱,治当健脾益气,祛湿化浊为法,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拟方如下: 黄芪18g甘草10g人参6g升麻6g xx6g橘皮6g当归6g白术6g

四剂一日一剂水煎服方中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益气补中;升麻、柴胡以升举下陷之清阳,配以陈皮以调理气机之升降,并使补而不滞。 半夏白术天麻汤方义: 中医证属痰浊中阻,治当燥湿健脾,涤痰止眩为法,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拟方如下: 陈皮10g半夏10g白术10g茯苓10g 天麻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四剂一日一剂水煎服 方中陈皮、半夏燥湿化痰;茯苓、白术健脾燥湿;天麻熄风止眩;甘草调和诸药。湿重者,倍半夏,加泽泻;痰火互结者,加黄芩、胆南星、黄连;呕恶较甚者,加竹茹。 补阳还五汤方义: 中医证属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法,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拟方如下: 黄芪10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地龙10g 四剂一日一剂水煎服 方中生黄芪补气活血;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地龙活血通络;白附子、僵蚕、全蝎祛风化痰通络。 F 复元活血汤方义: 中医证属血瘀耳窍,治当行气活血,散瘀止痛为法,以复元活血汤加减,拟方如下: 大黄10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 穿山甲10gxx10g天花粉10g 四剂一日一剂水煎服

-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临床常用方剂汇总

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临床常用方剂汇总 1.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 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组成: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灯心草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2.白虎汤(《伤寒论》) 白虎烦渴用石膏,大热汗出脉滔滔。 知粳甘草四药足,清气生津润枯焦。 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 3.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4.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引赵氏方)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草藏 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组成:熟地、生地、归身,白芍、甘草,桔梗、玄参各八分,贝母、麦冬、百合各一钱半。功用: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5.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 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 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炒)、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6.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大枣姜, 眩晕头痛风痰证,热盛阴亏切莫尝。 组成: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炙),生姜,大枣,蔓荆子 功用:燥湿化痰,平肝息风 7.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紫苏伍, 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8.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半夏泻心配连芩:千姜枣草人参行, 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 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9.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菔子加,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效堪夸。 组成: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功用:消食和胃 10.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 贝母瓜蒌花粉研,橘红桔梗茯苓添, 呛咳咽干痰难出,润燥化痰病自安。 组成:贝母、栝蒌、,花粉、茯苓、橘红、桔梗 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11.萆薢分清饮(《丹溪心法》) 萆薢分清石菖蒲,萆薢乌药益智俱, 或益茯苓盐煎服,通心固肾浊精驱 组成: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 功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12.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淤滞用桃红 组成:黄芪四两、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13.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组成: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14.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组成: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1.鼻窒的病因病机包括有( )。 C.肺脾亏虚,邪毒滞留 2.鼻槁病人出现鼻塞,可选用( )。 C.复方薄荷油 3.鼻渊的鼻涕多积留在( )。 C.嗅裂或中鼻道 4.伤风鼻塞与急鼻渊的鉴别最主要点在于( )。 C.是否有全身症状 5.下列疾病除哪一项之外其余均需与鼻息肉进行鉴别( )。 C.鼻前庭湿疹 6.咽喉部最狭窄的部位是:( )。 C.声门裂 7.属慢喉疒音的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的病因病机多为( )。 D.气滞血瘀痰凝 8.乳蛾、喉痹辨证治疗常选用( )。 B.疏风清热汤,清咽利膈汤,养阴清肺汤 9.下列哪项不属于咽喉与胃在病理上的表现( )。 C.胃气虚弱

10.下列哪一项不是虚火喉痹的局部临床表现( )。 D.咽粘膜变薄发亮,咽后壁上粘附痂皮 12.耳痒局部皮肤增厚、粗糙,上有痂皮或鳞屑,多为:( )。 B.血虚失养 13.按中医理论,下列哪项提法不妥当:( )。 A.咽喉为气血循行的通道 14.急性咽喉病,多责之于:( )。 C.肺脾壅热 15.鼓膜增厚,灰白色沉积斑,属于耳胀耳闭的:( )。 C.气血瘀阻型 16.慢脓耳见鼓膜紧张部大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X线及CT提示轻微骨质破坏,其分型属:( )。 C.胆脂瘤型 17.眩晕时作,劳累加重,面色无华,应选方:( )。 D.归脾汤加减 1.鼓膜按摩术适用于治疗( ) B.耳闭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急鼻渊的病因病机( ) C.气滞血瘀 3.下列哪一组符合鼻息肉的描述( ) A.表面光滑,淡白如荔枝肉样,触之质软 4.慢鼻渊最突出的症状是( ) D.流大量浊涕

5.耳前瘘相当于西医学的( ) B.先天性耳前瘘管 6.治疗肝胆湿热上壅所致的耳疖、耳疮的代表方剂是( ) C.龙胆泻肝汤 7.鼻出血常发生于( ) D.鼻中隔前下方 8.慢脓耳胆脂瘤型的穿孔部位多在鼓膜的( ) A.松弛部或后上方边缘 9.耳根毒相当于西医学的( ) C.耳后骨膜下脓肿 10.突发性耳聋患者,检查多见( ) D.鼓膜完整 1.鼻塞交替,鼻涕白粘,遇寒加重,下鼻甲肿胀光滑,中道、嗅裂无涕,可诊断为( )。 A.鼻窒肺脾气虚型 2.鼻痒,喷嚏,清涕难敛,早晚尤甚,局部见:鼻甲水肿呈息肉样变,属下列哪项鼻病的分型?( ) D.以上三型都不是 3.鼻塞,鼻甲暗红肥厚,表面粗糙,质地硬实,下列哪项外治不适合?( ) A.呋麻滴鼻剂 4.患者鼻塞重而持续,鼻腔内红肿,尤以肿胀为甚,涕黄浊而量多,全身症见头晕,头重,头痛较剧,体倦,食欲不振,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应拟用

耳鼻喉科常用中药方歌

、三蚣散(《奇效良方》) 三蚣散内星芷麝功专搜风又祛痰口眼歪斜面肌挛此方当可保安康 由蜈蚣、南星、白芷、麝香组成,热酒调服。搜风祛痰通络。治口眼口呙斜、面肌痉挛、抽搐。 2、三黄凉膈散(《喉科紫珍集》) 三黄凉膈治喉痛芩柏连栀归芍芎玄草射竹青陈皮花粉银花灯心送 由黄芩、黄柏、黄连、栀子、当归、赤芍、川芎、玄参、生甘草、射干、竹叶、青皮、陈皮、天花粉、银花、灯心组成。清热解毒,利咽止痛。治邪毒由表入里,咽喉红肿疼痛,恶寒发热。便泌加大黄。 3、千金内托散(《喉科紫珍集》) 千金内托治喉痈银翘桔草朴芍芎青陈蒌灯防花粉五目未溃参归功 由银花、连翘、桔梗、生甘草、赤芍、川芎、厚朴、青皮、陈皮、瓜蒌、灯心、防风、天花粉、人参、当归组成。清热消毒,托里破痈。治喉痈应溃而未溃,红肿疼痛。 4、化脓汤(《朱宗云经验方》) 化脓汤中贝皂甲银翘栀板僵芩花豆根芦根十二味解毒排脓朱氏法 由银花、连翘、栀子、板蓝根、山豆根、芦根、黄芩、天花粉、僵蚕、贝母、皂角刺、穿山甲组成。清热解毒,排脓消肿。治咽喉痈肿成脓未溃。 5、升麻解毒汤(《谭敬书经验方》) 升麻解毒苍芷芩升葛芍草蒲桔腥肺热鼻渊流浊涕欲求特效此方寻

由升麻、葛根、赤芍、生甘草、黄芩、蒲公英、苍耳子、白芷、鱼腥草、桔梗组成。清热解毒,排脓通窍。治肺热鼻渊,浊涕量多不止,面颊疼痛。便秘加大黄,尿黄加木通。 6、止衄散(《类编朱氏集验方》) 止衄散中用当归黄芪芍药生地随再加茯苓与阿胶益气生血衄可退 由当归、黄芪、赤芍、生地、茯苓、阿胶组成。益气生血、凉血止衄。治气虚血少,鼻衄时发。 7、少阴甘桔汤(《外科正宗》) 少阴甘桔升柴陈羌芎黄芩葱玄参咽痛口糜并腐烂身热脉沉病不轻 由桔梗、甘草、升麻、柴胡、陈皮、羌活、川芎、黄芩、葱白、玄参等十味药组成。疏风解毒,清利咽喉。治少阴咽痛,或口糜烂及咽喉,脉沉细而身犹热者。 8、中和汤(《医宗金鉴》) 中和汤里八珍配减去地苓加芪桂桔芷排脓姜枣冬补虚托毒藿香替 由黄芪、肉桂、人参、白术、炙甘草、白芍、川芎、当归、白芷、桔梗、藿香、麦冬、生姜、大枣组成。补益气血,托毒排脓。治骨槽风,溃烂日久,时流清脓、死骨,正虚邪恋。 9、六味汤(《喉科秘旨》) 六味汤中用荆防桔草薄荷与僵蚕外感风寒咽喉病赶紧煎服保平安 由荆芥、防风、僵蚕、桔梗、薄荷、甘草组成。疏风利咽。治咽喉病初起,不论风寒风热,皆可随证加减应用。 10、双砂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 药对是介于中药学和方剂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可分为要对配伍、药对成方和药对组拆三方面的内容。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药味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常用药对【威灵仙葛根】各10g通络祛风、解痉止痛,适用于颈椎病之颈项强痛并证。【海桐皮豨签草】10~15g祛风湿,适用于风湿痹病。【附子肉桂】 5~10g(先煎);1.5~3g(煎服)、1~1.5g(吞服)温阳祛寒,适用于命门火衰证。主治命门火衰。【附子干姜】3~10g(先煎);2~8g温阳祛寒、温补脾肾,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里虚寒证。脾肾阳虚适用。【桂枝附子】5~10g;10g(先煎)温阳固表、温阳化气,适用于风湿表虚证、肾阳不足之腰痛。【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适用于血虚失眠证。【龙骨牡蛎】20~30g镇惊、收敛,适用于肝阳上亢之惊、痫病,滑泄不止诸证。重镇心肝生用;固摄收涩锻用。【磁石珍珠母】各30g,先煎。定惊安神,适用于心悸、少寐病。【旋覆花代赭石】10g(包煎);20~30g(先煎)降逆涤饮,适用于痰饮呕吐、咳嗽气喘病证。【全蝎蜈蚣】6只;3只熄风止痉,适用于各种痉病。研磨吞服, 1.5g/bid,病重者加倍。【地龙僵蚕】各10g抗癫痫、止痛,适用于肝阳挟痰之癫痫、头痛。小儿按年龄适当减少。【川芎露蜂房】10~15g;10g散风止痛,适用于剧烈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仅可治标,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全蝎露蜂房】1.5~3g(煎服)、0.5~1g(吞服);3~10g适用于邪躆脉络、久治不愈之病证。有毒,只宜暂用,不能久服。【僵蚕蝉衣】3~8g;3~6g祛风除疹,适用于风热瘾疹之病证。【代赭石牛膝】30g(先煎);10~15g滋补肝肾、降逆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耳鸣。【陈皮青皮】10g;5~10g理气健脾,适用于肝胃气郁之脘痞病证。效果较小。【枳实厚朴】除胀消痞,适用于气滞湿阻之痞满证。效果较大。【香附川楝子】各10g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脘协痛、痛经病。治气分郁滞。【延胡索川楝子】各10g理气、活血、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之脘腹痛。治气滞血瘀。长于止痛。【柴胡郁金】3~10g;10~15g行气活血,适用于气血瘀滞之协痛、闭经病。长于疏泄。【川楝子路路通】各10g疏肝通络,适用于肝郁之疝气。【槟榔沈香】10g;1~3g(煎服后下)、0.5~1g(研磨冲服)理气降逆,适用于气滞气逆证。药力峻猛。【小茴香沈香】1~3g;后下、3~5g(煎服)、2~3g(吞服研磨)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腹

中医经典方剂

.' 中医经典方剂 一.实证用方 (一)治风剂 1.疏散风寒剂 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代表方】【组成】人参、柴胡、前胡、枳壳、桔梗、羌活、独活、茯苓、川穹、甘草。 常用剂量:原方诸药各等分。现成人常用上药各10克,3岁以上小儿上药各6克。 风寒感冒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痛,及(原方主治:【主治】。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岁寒热,并皆治之。) 【方解】本方针对外感风寒之邪所设。方中羌活、独活并用祛风散寒、除湿解表,辅助正气祛邪外出,为君药。柴胡、前胡,一升一降,一表一里,宣肃气机;柴胡助羌活、独活以解表,前胡助桔梗、枳壳而理肺。风寒邪气侵犯皮肤肌表,皮毛内合于肺,皮毛受邪则肺气不利为咳嗽。方中桔梗宣提,枳壳肃降,令肺气和平,以助解表。此四药合力助君,为臣药。肺主气,现在肺受风寒所困,气机不利,气不行则血不行,气不行则津液不行。故方中又以茯苓除湿,川穹行血,以防气滞之后出现进一步的津血问题。方中另用人参(今常代之以党参),其意在辅助正气,托邪外出,兼可固护人体,防邪深入。正气不足时,参之用尤其重要。此三药或防患于未然,或祛邪于轻微,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表里上下,为使药。 本方制法完备,考虑周详,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并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形成了一批败毒散荆防败毒为表邪较重可增加荆芥、正气充实可去人参为防风解表;败毒散类方。如散。本方除可治疗风寒外感外,对于咳嗽、脾胃虚弱也有很好的疗效。被后世称作“咳门第一神方”同类常用中成药 (1)感冒清热颗粒 【组成】荆芥穗200克,防风100克,白芷60克,紫苏叶60克,柴胡100克,薄荷60克,芦根160克,葛根100克,桔梗60克,苦杏仁80克,苦地丁200克。 【方解】此药是北京地区治疗感冒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方中用药较繁,既有辛温解表之荆芥、防风、苏叶、白芷,又有辛凉解表之柴胡、薄荷、芦根、葛根。两类药分量相当,普通感冒,寒热表现不明显,或偏于风寒者,所以对于解表之力独彰。寒热之性不显,皆可服用。(2)午时茶 【组成】紫苏叶75克,防风50克,白芷50克,羌活50克,广藿香50克,连翘50克,柴胡50克,桔梗75克,前胡50克,枳实50克,苍术50克,厚朴75克,陈皮50克,甘草50克,山楂50克,六神曲(炒)50克,麦芽(炒)75克,川穹50克,红茶600克。 【方解】本方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一种感冒中成药。针对南方多湿热的环境特点,本方解表药多选性味温和,兼有和里作用的药物(苏叶、藿香)。同时增加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即平胃散,为燥湿和胃的经典方剂),以健脾和中;加山楂、麦芽等消食药以消食滞,从而更加适合当地的感冒病症。

耳鼻喉科鼻渊中医诊疗方案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以大量粘性或脓性鼻涕,鼻塞,头痛或头昏为主要症状。 (2)鼻腔检查粘膜充血、肿胀,鼻腔或后鼻孔有较多的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3)X线鼻窦摄片有阳性表现。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1)病程持续超过12周。 (2)症状:①主要症状:鼻塞,黏性、脓性鼻涕。②次要症状: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主要症状中的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3)检查 ①鼻腔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脓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鼻息肉。②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窦黏膜病变。 (二)证候诊断 1.肺经风热证: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可伴头痛,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2.胆腑郁热证: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可兼有头痛剧烈,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3.脾胃湿热证: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兼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肺脾气虚证:鼻塞,头昏,记忆力减退,鼻涕混浊,时多时少。面色萎黄或白,少气乏力,大便溏薄。鼻腔粘膜不充血,但肿胀,并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舌淡,苔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肺经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苍耳子散加减。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穗、牛蒡子、桔梗、甘草、淡竹叶、芦根、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药:鼻渊通窍颗粒、香菊胶囊等。 2.胆腑郁热证 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苍耳子散加减。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甘草、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药:鼻渊舒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等。 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推荐方药:甘露消毒丹合苍耳子散加减。白豆蔻、藿香、茵陈、滑石、川木通、石菖蒲、黄芩、川贝母、射干、薄荷、连翘、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4.肺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补肺,祛寒开窍。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

中医耳鼻喉常用方剂

1、三蚣散(《奇效良方》) 三蚣散内星芷麝功专搜风又祛痰 口眼歪斜面肌挛此方当可保安康 由蜈蚣、南星、白芷、麝香组成,热酒调服。 搜风祛痰通络。治口眼口呙斜、面肌痉挛、抽搐。 2、三黄凉膈散(《喉科紫珍集》) 三黄凉膈治喉痛芩柏连栀归芍芎 玄草射竹青陈皮花粉银花灯心送 由黄芩、黄柏、黄连、栀子、当归、赤芍、川芎、玄参、生甘草、射干、竹叶、青皮、陈皮、天花粉、银花、灯心组成。清热解毒,利咽止痛。治邪毒由表入里,咽喉红肿疼痛,恶寒发热。便泌加大黄。 3、千金内托散(《喉科紫珍集》) 千金内托治喉痈银翘桔草朴芍芎 青陈蒌灯防花粉五目未溃参归功 由银花、连翘、桔梗、生甘草、赤芍、川芎、厚朴、青皮、陈皮、瓜蒌、灯心、防风、天花粉、人参、当归组成。清热消毒,托里破痈。治喉痈应溃而未溃,红肿疼痛。 4、化脓汤(《朱宗云经验方》) 化脓汤中贝皂甲银翘栀板僵芩花 豆根芦根十二味解毒排脓朱氏法 由银花、连翘、栀子、板蓝根、山豆根、芦根、黄芩、天花粉、僵蚕、贝母、皂角刺、穿山甲组成。清热解毒,排脓消肿。治咽喉痈肿成脓未溃。 5、升麻解毒汤(《谭敬书经验方》) 升麻解毒苍芷芩升葛芍草蒲桔腥 肺热鼻渊流浊涕欲求特效此方寻 由升麻、葛根、赤芍、生甘草、黄芩、蒲公英、苍耳子、白芷、鱼腥草、桔梗组成。清热解毒,排脓通窍。治肺热鼻渊,浊涕量多不止,面颊疼痛。便秘加大黄,尿黄加木通。 6、止衄散(《类编朱氏集验方》) 止衄散中用当归黄芪芍药生地随 再加茯苓与阿胶益气生血衄可退 由当归、黄芪、赤芍、生地、茯苓、阿胶组成。益气生血、凉血止衄。治气虚血少,鼻衄时发。 7、少阴甘桔汤(《外科正宗》) 少阴甘桔升柴陈羌芎黄芩葱玄参 咽痛口糜并腐烂身热脉沉病不轻 由桔梗、甘草、升麻、柴胡、陈皮、羌活、川芎、黄芩、葱白、玄参等十味药组成。疏风解毒,清利咽喉。治少阴咽痛,或口糜烂及咽喉,脉沉细而身犹热者。8、中和汤(《医宗金鉴》) 中和汤里八珍配减去地苓加芪桂 桔芷排脓姜枣冬补虚托毒藿香替 由黄芪、肉桂、人参、白术、炙甘草、白芍、川芎、当归、白芷、桔梗、藿香、麦冬、生姜、大枣组成。补益气血,托毒排脓。治骨槽风,溃烂日久,时流清脓、死骨,正虚邪恋。 9、六味汤(《喉科秘旨》) 六味汤中用荆防桔草薄荷与僵蚕 外感风寒咽喉病赶紧煎服保平安 由荆芥、防风、僵蚕、桔梗、薄荷、甘草组成。疏风利咽。治咽喉病初起,不论风寒风热,皆可随证加减应用。 10、双砂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双砂砂仁与砂糖灵仙草果骨刺康 由砂仁、草果、威灵仙、白砂糖组成。化骨利咽。治鱼刺、骨鲠在咽喉。 11、玄麦甘桔汤(《方药备要》) 玄麦甘桔汤法良养阴清热又化痰 慢性喉痹阴虚证此方常服咽喉康 由玄参、麦冬、生甘草、桔梗组成。清咽化痰。治慢喉痹,咽喉干燥疼痛,小瘰增生,吭喀少痰。12、半夏散及汤(《伤寒论》) 半夏散中桂枝草伤寒咽痛此方好 由半夏、桂枝、炙甘草组成。散寒祛邪,利咽止痛。治少阴病咽痛(阳气不足,外感于寒,邪客咽喉,咽部淡紫微肿,疼痛不利)。 13、加味二陈汤(《外科正宗》) 加味二陈有芩连薄荷六克姜三片 清热化痰疗效著消除痰包少花钱 由法夏、陈皮、茯苓、甘草、黄芩、黄连、薄荷、生姜组成。清热化痰。治耳郭痰包、口腔痰包、鼻唇痰包等,局部肿起,肤色或肌膜色泽不变,微胀,按之有囊状感。 14、加味八脉散(《中医诊疗要览》) 加味八脉二苓泽藁杏地栀通知柏 利湿化浊治清窍萎缩鼻炎当清热 由茯苓、猪苓、泽泻、藁本、杏仁、生地、栀子、木通、知母、黄柏组成。清热利湿,化湿通窍。治萎缩性鼻炎,鼻中浊脓量多。 15、加味升麻葛根汤(《潭敬书经验方》) 升麻葛根芍草芩二皮二通地麦寻 清解肺经与阳明鼻渊鼻窒效验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