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

1、新课程理念: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

生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2、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程渴望更多的答案从学生

的嘴里说出来。

3、教师上课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

4、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5、“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关键在于教师

怎么导。

6、教学方法:①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②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具演示法、实验法)

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作业法、调查法)

④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启发法)

7、学生学习方式

⑴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大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①学习前的引导阶段(教师明确提出学习任务和学生要解决的问题)

②②深入学习阶段(教师重在讲授、启发、点拨)

③③巩固学习阶段(随堂练习、归类整理、提高性练习)

⑵探究学习:指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

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从而获得自主发展。

⑶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

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提示目标

②小组学习

③小组反馈

④精讲点拨

⑤学习检验

⑥小组评价

8、“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

9、“学生行为”是观察“过程与方法”的重点。

10、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

①明确分组、分工

②选好合作学习的内容

③指导倾听与互助

④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

11、师生互动方法:

①教师导——学生练

②学生想——教师导

③学生议——教师导

④学生做——学生说

新课标四大理念

新课标四大理念 新课标四大理念 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新课标四大理念之一,强调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 力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 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1. 培养创新能力: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 在学习中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通过开展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2. 强调实践能力: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践 活动和实践性教学,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3. 培养合作能力: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合作 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学生在合作中学 会交流、合作和互助,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培养社会责任感: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 生明白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和责任。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和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之一,强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 同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个性化教育。 因材施教的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充分了解学生: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 风格和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因材施教。通过个别 化教学和差异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 强调学生主体性: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 生主动参与学习,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提供多样化教学资源:为了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应提供多样 化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网络资源等。通过多样化的教 学资源,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科整合 学科整合是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之一,强调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学科整合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 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核心理念

新课程核心理念 展开全文 新课程核心理念 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二】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三】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三、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 【一】文化的传播者; 【二】潜能的开发者; 【三】学习的促进者; 【四】发展的伴随者; 【五】教育的探究者。 四、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二】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三】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四】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六、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三】具体把握课程特征,体现课程综合实践活力:(1)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2)课程开展的时空上体现灵活性(3)活动形式的多样化。(4)优化综合课程评价,强化课程综合实践功能。 七、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 【二】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三】实行探究性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八、探究教学需要树立哪些基本观念? 【一】潜能开发观; 【二】问题探究观; 【三】学生主体观; 【四】行为实践观; 【五】个性差异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1 .“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 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 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4.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 5. 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额基本生存方式。 6.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额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 批判与创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8.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 1. 对待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2. 对待教学关系,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3. 对待自我关系,强调反思。 4. 对待其他教育者,强调合作。 三.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定位。 1. 文化的传播者。 2. 潜能的开发者。 3. 学习的促进者。 4. 发展的伴随着。 5. 教育的探究者。 四.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 1.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2. 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3. 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4. 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5. 积极参与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五.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 创设培养学生问题的环境。 A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B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 C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2. 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A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B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提问宜少而精。 C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动机。 3. 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A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B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六. 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 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2.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3. 具体把握课程特征,体现课程综合实践活力。 A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 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额基本生存方式。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额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 1.对待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2.对待教学关系,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3.对待自我关系,强调反思。 4.对待其他教育者,强调合作。 三.教师在新课程中的定位。 1.文化的传播者。 2.潜能的开发者。 3.学习的促进者。 4.发展的伴随着。 5.教育的探究者。 四.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4.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5.积极参与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的环境。 A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B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 C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A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B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提问宜少而精。 C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动机。 3.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A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B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六.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2.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3.具体把握课程特征,体现课程综合实践活力。 A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B课程开发的时空上体现灵活性。

新课程的十大重要理念

新课程的十大重要理念 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是: 一、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三、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其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因此,有人干脆把这句话说成: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 五、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专家一致认为,我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一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 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 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 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 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 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 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 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 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 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 “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 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 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 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 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 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 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⑥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 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新课程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1.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 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 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 (一)、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1、所谓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理念是人们在对某一事物现实的深刻分析和未来的展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2、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活动;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3、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教材、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二)、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二、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价值取向有三种:A、以经济发展为本B、以社会发展为本C、以人的发展为本。新课程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实现了课程价值的融合,这种融合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内涵: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2、面向每一位学生;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发展的终极追求:走向全人教育。 (一)全人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1、这种着眼于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使学校的课程目标表现出新的特点:A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全面发展;B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C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D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D强调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E强调国际意识的培训。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新课程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功德;逐步形成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4、总目标有四个特点:(1)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联系起来(2)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教育。这是新世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3)把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4)既强调健康体魄、健康心理,又强调健康生活方式。在影响一个人生活方式的心理素质里,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意义不只是学习本身,它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 (二)、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全人教育就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首先要改革课程功能的单一化。 2、新课程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本理念包括:A要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B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C要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