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藓植物复习题

苔藓植物复习题
苔藓植物复习题

一、判断 (对者打“+”,错者打“一”)

1.地钱的精子器和颈卵器生长在同种植物的不同植株上。( )

2.地钱的雄生殖托属于孢子体部分。 ( )

3.绿色的具“根”、“茎”、“叶”的葫芦藓植物体,其细胞染色体数目是单倍的。 ( ) 4.葫芦藓的孢子体比地钱复杂,孢蒴内除了蒴轴之外,还有孢子和弹丝。 ( ) 5.葫芦藓的配子体一般为雌雄同株,而地钱则为雌雄异株植物。 ( )

6.苔藓植物的孢子萌发形成原叶体。 ( )

7.苔藓植物是有胚植物。 ( )

8.苔藓植物绝大多数是陆生植物,受精过程摆脱了水的束缚。 ( )

9.苔藓植物的孢子体依附在配子体上,供给配子体养料和水分。 ( )

10.苔藓植物一般没有维管组织,输导能力很弱。 ( )

11.苔藓植物是一群小型的多细胞的高等植物。 ( )

12.地钱的气孔无闭合能力。 ( )

13.在苔藓植物的较进化种类中,茎有表皮、皮层和中柱的分化。 ( )

14.苔藓植物配子体的形态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叶状体和拟茎叶体。 ( ) 15.地钱的孢子同型异性。 ( )

16.地钱的原丝体能形成多个植株。 ( )

17.苔藓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是颈卵器。 ( )

18.地钱的叶状体腹面的假根和鳞片具有吸收养分、保存水分和固定植物体的功能。( ) 19.角苔属植物的孢蒴内具蒴轴、蒴齿和孢子等。 ( )

20.角苔属植物的孢子体分为孢蒴、蒴柄和基足三部分。 ( )

21.角苔属配子体的细胞中含叶绿体和蛋白核,此点与绿藻相似。 ( )

22.角苔属植物是具有背腹之分的叶状体。 ( )

二、选择填空(有的小题不止一个正确答案)

1.苔藓植物的有性生殖为_____。

A.同配生殖 B.异配生殖 C.卵式生殖 D.接合生殖

2.苔藓植物的孢子体的营养方式为。

A.自养 B.腐生 C.寄生或半寄生 D.腐生和寄生

3.下列特征中,苔藓植物生活史所具有的特点是。

A.配子体发达,孢子体寄生在配子体上的异形世代交替

B.孢子体发达,配子体寄生在孢子体的异形世代交替

C具原丝体阶段,D.有胚的出现

4.下列特征中,限制了苔藓植物向陆生生活发展,仅生长于潮湿地的是。

A.植物体组织分化程度还不高,体内无维管组织,输导能力不强

B.没有真根,水分和无机盐常靠叶片来直接吸收

C.精子具鞭毛,借水的作用才能与卵结合

D.性器官外围有不育性的细胞为之保护

5.下列结构中,属于苔类配子体世代(染色体为n)的是_____。

A.二分叉的叶状体 B.孢子 C.蒴苞 D.受精卵 E.弹丝

P.假蒴苞 G.颈卵器 H.雌器托 L.胞芽 J.原丝体

6.地钱的下列结构中,属于孢子体世代(染色体为2n)的是_____。

A.胞芽 B.孢蒴 C.假根 D.精子器

7.苔藓植物的孢蒴又称_____。

A.配子囊 B,孢子囊 C.卵囊 D.精子囊

8.苔藓植物的生活史,减数分裂发生在_____。

A.合子分裂产生胚时 B.产生精、卵时 C.原丝体发育成配子体时 D.产生孢子时9.苔藓植物具_____。

A.假根 B.既有真根又有假根 C.真根 D.既有真根又有鳞片

10.下列哪项不是藓纲植物所具有的特征_____。

A.叶状体 B.叶作螺旋排列 C.叶有中肋 D.有蒴齿

11.下列结构中,属于藓类孢子体世代的是_____。

A.假根 B.孢子 C.基足 D.蒴盖 E.弹丝 F.蒴帽 G.孢蒴 L.蒴柄12.苔藓植物的孢子体的哪一部分埋于配子体中?_____。

A.基足 B.孢子母细胞 C.蒴柄 D.蒴齿

13.苔藓植物与轮藻的生活史中都有_____。

A.原叶体时期 B.原丝体时期 C.茎叶体时期 D.叶状体时期

14.生殖器官具有颈卵器的植物是_____。

A.藻类植物 B.地衣植物 C.真菌 D.苔藓植物

15.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在下列哪项特征上是相同的_____。

A.合子离开母体发育 B.有胚 C.受精作用在水中进行 D.孢子体离不开配子体

第四章苔藓植物Bryophyta

第六章苔藓植物实习内容和方法 1.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 苔藓植物是植物界的一个特殊类群,是最原始的高等植物。多适生于阴湿的环境中, 少数生于极端干旱的沙漠或戈壁,在极地冻原或高山冻原常以苔藓植物为主。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地区均有分布。 苔藓植物的生活史中配子体世代占优势,孢子体世代常寄生在配子体上生活,形成明显的异形世代交替现象。常见的植物体是配子体,有茎、叶分化,茎中无维管组织分化,叶多为单层细胞,无真正的根,仅有单细胞或单列细胞的假根,有性生殖器官称为颈卵器和精子器,受精卵发育成胚,由胚发育为孢子体,孢子体结构简单,由孢蒴、蒴柄和基足组成,孢蒴内产生孢子,孢子产生下一代配子体过程中要经过原丝体阶段。有简单的茎、叶分化,出现多细胞生殖器官,受精卵发育成胚是把苔藓植物划分在高等植物中的三个主要原因。 1.1苔藓植物配子体和有性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 苔藓植物配子体有两种基本类型: 一类为无茎叶分化的扁平叶状体,叶状体有背腹之分,背面常有气孔,腹面有单细胞假根和多细胞鳞片,有或无组织分化。另一类有简单的茎、叶分化, 没有真正的根, 仅有由单细胞或单列细胞组成的假根,称为拟茎叶体,茎中无维管束分化,常有表皮厚壁细胞层和中轴分化;叶具有类似叶脉的结构常称为中肋, 具机械支持作用。 苔藓植物的雌配子体可产生雌性生殖器官称颈卵器(archegonium)。颈卵器的外形如长颈瓶状, 外部由营养细胞组成颈卵器壁,分为颈部 (neck)和腹部(venter)。颈部有颈沟 (neck canal),内有颈沟细胞 (neck canal cell); 腹部有卵细胞 (egg cell)、腹沟 (ventral canal)及腹沟细胞(ventral canal cell)。雄配子体可产生雄性生殖器官称精子器 (antheridium),外形棒状、球状。精子器内精子多数, 两条鞭毛长而卷曲。受精作用依赖于水。颈卵器中的卵成熟, 促使颈沟细胞与腹沟细胞破裂, 精子借助水游动通过颈沟进入颈卵器与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合子),不经休眠就分裂形成胚 (embryo)。多细胞生殖器官颈卵器和精子器的出现是水生植物向陆地发展的过渡类型,保证了陆生植物最初登上陆地具有固定的受精场所。胚的形成标志着高等有胚植物进化历程的开始。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教案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教 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四节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描述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的观察,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4、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特征及生活环境的描述,培养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5、通过对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提高对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的关注程度。 教学重点: 1、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的特征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苔藓和蕨类植物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到的植物类群,通过学习讨论,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广泛性,同时认识到就是这些平时少见的植物与人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不同种类植物特点的描述、总结与比较。 利用实物观察、描述最好,教师可以多提供图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总结和归纳。 教学策略: 本课为1课时,本章是在之前讲过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并以植物体为对象进行描述和比较,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师应尽可能的利用好身边的植物资源,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搜集不同环

境中的形态差异较大的不同植物标本,教师也应准备本地常见的三类植物的标本,以备学生搜集标本不全时补充使用。课上通过学生的分组观察与讨论,比较总结出三类植物的生活环境与形态特征。根据本地植物资源开发的情况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或与人类的关系。在学习方法方面,本课是可以使用表格整理知识的,使学生对比较表格有所认识,为今后更好的使用表格比较和整理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一、教材分析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多地介绍三类植物的形态特征,而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认识这三类植物的不同特征及生活环境,并归纳出与人类的关系。另外,教师最好课前准备好三类植物的实物,以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特别是对城镇的学生尤为重要。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教材中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的,在教学中教师可灵活安排,如利用半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认识一下校园中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总之,这些做法目的是增加学生对这些植物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有了感性认识,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3.通过自主探究、动手观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比观察、独立思考、资料分析,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四、教法设计: (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验、观察、查阅资料、讨论、质疑、释疑等多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对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并借助多媒体等电化教学设备,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藻类和苔藓植物的有关知识。由静变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直观效果。 五、学法指导: (1)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本,收集藻类、苔藓的各种资料,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2)通过收集所需实物和资料,合作实验,锻炼学生分工协作的能力。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教案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 物》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四节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描述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的观察,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4、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特征及生活环境的描述,培养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5、通过对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提高对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的关注程度。 教学重点: 1、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的特征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苔藓和蕨类植物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到的植物类群,通过学习讨论,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广泛性,同时认识到就是这些平时少见的植物与人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不同种类植物特点的描述、总结与比较。 利用实物观察、描述最好,教师可以多提供图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总结和归纳。 教学策略: 本课为1课时,本章是在之前讲过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并以植物体为对象进行描述和比较,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师应尽可能的利用好身边的植物资源,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搜集不同环境中的形态差异较大的不同植物标本,教师也应准备本地常见的三类植物的标本,以备学生搜集标本不全时补充使用。课上通过学生的分组观察与讨论,比较总结出三类植物的生活环境与形态特征。根据本地植物资源开发的情况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或与人类的关系。在学习方法方面,本课是可以使用表格整理知识的,使学生对比较表格有所认识,为今后更好的使用表格比较和整理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 能力目标 通过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观察,学会观察和研究生物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学习和观察,特别是观察这些植物的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进而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激发发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 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 3.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自主探究及互相合作的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课前带领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到学校附近采集含有衣藻和水绵的河水或池水,准备海带和紫菜(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集新鲜的)。 (2)寻找生长有苔藓植物或蕨类植物的区域,如蕨类植物一时难找到可用盆栽蕨类。 (3)实物投影仪,从生物实验室借放大镜,普通光学显微镜、模型,投影片。 (4)CAI课件:部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生态图、录像,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录像资料,其他有关资料。 2.学生准备: (1)生物课外小组同学随老师外出采集衣藻和水绵,采集后其他同学一同保管备用,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资料。 (3)复习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生物圈中到处都有绿色植物。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曾这样形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它

苔藓植物

第十章苔藓植物 苔藓植物是一群形体矮小、结构简单,没有维管组织分化的高等植物。同真核藻类相比,植物体大多有了类似茎、叶的分化,称为“拟茎叶体”,生殖器官为多细胞结构,且有不育细胞构成的保护或支持结构;受精卵发育形成胚。已能初步适应陆生环境,但由于仅具假根,植物体内没有维管组织的分化,受精过程离不开水,大多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生活史类型为配子体占优势的异形世代交替,孢子减数分裂,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配子体上,区别于其他高等植物。 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一、植物体的形态结构 (一)配子体 小型绿色自养的单倍体植物体,一般较小,一般高为一至数厘米或十几厘米,可分为: ·叶状体:没有茎、叶的分化,有背腹之分、内部有或无组织分化,具单细胞假根; ·茎叶体:有茎、叶分化但不是真正的茎和叶,体内无明显组织分化,或虽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分化但无维管组织,假根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的 茎内组织分化水平不高,无中柱,没有维管束的构造,仅有皮层和中轴的分化,中轴多数由厚壁细胞组成,主要是机械支持作用,输导作用不强 叶多数由一层细胞构成,叶上无气孔,进行光合作用,也能吸收水分和养料,叶不具中脉,只有一群狭长较厚的细胞构成类似叶脉的构造,称中肋,主要起机械支持作用

(二)孢子体 形态简单,绝大多数由孢蒴、蒴柄和基足三部分组成。基足伸入配子体组织内吸收养料。 二、有性生殖器官和生殖过程 苔藓植物的雌、雄生殖器官都是多细胞组成,且具有由多个不育细胞构成的保护壁层。 精子器:雄性生殖器官,棒状或球形,外有1层不育细胞组成精子器壁,其内精原细胞各自发育成长形弯曲具2条鞭毛的精子; 颈卵器:雌性生殖器官,外形如瓶状,上部狭长,称颈部,由一层不育细胞构成,中间的颈沟内有一串颈沟细胞;下部膨大,称腹部,由多层不育细胞构成.其内有1个腹沟细胞和一个大形的卵细胞。 苔藓植物的无性生殖器官为孢子体上的孢蒴,也是多细胞结构。孢子细小,适应随风散布,孢子囊内的蒴齿或弹丝有助于孢子的散布; 有性生殖为卵式生殖,受精时精子需在有水的条件下游至颈卵器并从颈沟进入,与腹部的卵融合,受精卵不休眠进行分裂形成胚。 三、生活史 ①孢子减数分裂,配子体发达的异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寄生在配子体上 ②合子在颈卵器内发育成下一代植物的雏体(胚),称为有胚植物 ③孢子萌发形成绿色的丝状体,称原丝体,再由原丝体发育成配子体 四、分布于生境 苔藓植物代表由水生生活过度到陆生生活的类型,分布很广,绝大多数陆生,多生于阴湿环境。

教案: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xx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以贯众和葫芦藓为例,知道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描述两类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比较两类植物之间的差异时,使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严格的科学态度和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了解植物所具有的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对地面上各类植物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地面上植物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了解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观察,以及繁殖方式。 四、教学准备 每组一盆肾蕨和一个放大镜、葫芦藓或者其它藓类、用于海报展示的A3纸(比较三种孢子植物的异同点)记号笔、 PPT课件(含视频)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地面上还生活着两类比较矮小的植物,播放苔藓植物的视频,引入本课。 (二)PPT展示葫芦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1.葫芦藓的生活环境是什么? 2.它长的高还是矮?(矮) 3.葫芦藓有根、茎、叶的分化吗? 教师总结: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假根主要起固着植物体的作用。 叶又小又薄(所以可作大气污染的监测植物),茎、叶里没有输导组织,叶没有叶柄或叶脉,苔藓植物依靠叶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但吸收的能力不强,所以植物体大凡都长的很矮小。 4.观察金发藓等其他苔藓植物,它们的根、茎、叶与葫芦藓相似吗? 5.葫芦藓依靠什么结构繁殖?总结:苔藓植物是孢子植物。 6.总结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茎和叶里没有输导组织。 (三)再让学生观看蕨类植物的视频,然后以肾蕨为代表植物学习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同学们观察桌子上蕨类植物(实物)的形态结构。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肾蕨的生活环境是什么?(岩缝、路边和墙角的背阴处) 2.在54页的图上表示出肾蕨的根、茎、叶器官。(注意茎的位置,大多数蕨类植物的茎都生长在地下)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第三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知识与技能 1. 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环境。 2. 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3. 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比较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观看照片和课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具有重要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2.关注植物的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形成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环境。 1.多媒体课件

2.分组准备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显微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和制作临时装片的用具;拍摄显微图片和收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资料 展示由形形色色植物构成的自然界的美丽画面,引导学生们关注这些植物构成的美丽风景。 师:虽然我们欣赏过,但我们是否有时间停下脚步仔细观察过他们?观察思考,意识到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各异,但正是这些植物养育地球上的其他生命。而在我们欣赏美丽的花朵、赞美高大的树木、品尝美味的果实的时候,我们可能忽视了水中、岩石上、树荫中的一些不太引起我们关注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深入了解它们。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前准备好的藻类(水中的水绵、球藻、栅藻和紫菜等)、苔藓(葫芦藓、地钱)、蕨类(铁线蕨、肾蕨)分组摆放好,用数字代号进行标记, 师:请同学们利用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比较,了解这些植物,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参考教材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请将这些植物分类。 2.分析这几种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否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教案

第四节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描述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的观察,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4、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特征及生活环境的描述,培养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5、通过对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提高对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的关注程度。 教学重点: 1、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的特征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苔藓和蕨类植物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到的植物类群,通过学习讨论,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广泛性,同时认识到就是这些平时少见的植物与人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不同种类植物特点的描述、总结与比较。 利用实物观察、描述最好,教师可以多提供图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总结和归纳。 教学策略: 本课为1课时,本章是在之前讲过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并以植物体为对象进行描述和比较,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师应尽可能的利用好身边的植物资源,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搜集不同环境中的形态差异较大的不同植物标本,教师也应准备本地常见的三类植物的标本,以备学生搜集标本不全时补充使用。课上通过学生的分组观察与讨论,比较总结出三类植物的生活环境与形态特征。根据本地植物资源开发的情况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或与人类的关系。在学习方法方面,本课是可以使用表格整理知识的,使学生对比较表格有所认识,为今后更好的使用表格比较和整理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2020年初一生物苔藓植物详细教案

初一生物苔藓植物详细教案 【编者按】初中频道为大家收集并了初一生物教案:苔藓植物教案示例,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苔藓植物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特点,进而了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对自然界的意义。 2.通过对葫芦藓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3.通过对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4.通过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通过了解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特点,使学生树立植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苔藓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同时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苔藓植物虽然比藻类植物高等,但还是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不能摆脱水的限制,使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仍然比较低等。因此,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及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对学生理解苔藓植物在进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这两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重点。 2.难点分析: 葫芦藓生殖器官的结构比较复杂,又由于受到条件限制,不易观察到,所以这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难点。 葫芦藓的受精过程离不开水,这点与绿色开花植物受精过程不需要水这个条件有很大不同,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加之,葫芦藓的受精过程不易观察到,所以,这部分知识也应确定为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请学生观察玻璃缸内的水绵和盆栽的葫芦藓(或小墙藓)提出问题: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何不同?当学生答出:水绵生活在水中,葫芦藓生活在陆地上时,再给学生出示葫芦藓的生境图,使他们了解到葫芦藓生活于陆地上阴湿的地面和背阴的墙壁上,并引导他们答出这些毛茸茸像绿色绒毯一样的植物在植物界中属于苔藓植物,从而引出苔藓植物的课题。 2.葫芦藓: (1)事先准备好新鲜的葫芦藓,分小组让学生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葫芦藓的形态和颜色,用尺子测量一下它的高度,并提出问题讨论:①葫芦藓植株呈什么颜色?植株平均高度是多少?②葫芦藓的假根与 绿色开花植物的根相同吗?③葫芦藓的茎与叶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茎与 叶相比较有何特点? (2)组织学生在认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回答出:葫芦藓植株颜色为绿色,植株的高度约为1~3厘米;它没有像绿色植物那样的真根,只有假根,假根只起固定植物体的作用,不起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所以葫芦藓的假根与绿色植物的根有很大的不同;葫芦藓有茎和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重点和难点 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 教师:1.CAI课件(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一组展示不同类群绿色植物的图片,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图片;藻类、

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对比图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其他有关资料。) 2.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如衣藻模型、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等)、实物投影仪、显微镜。 3.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临时装片;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盆栽葫芦藓(6~8盆);盆栽铁线蕨(6~8盆)放大镜、培养皿、清水、尺子、小铁铲、水槽。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藻类植物1.生活环境2.形态特征3.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方案一:观察CAI课件(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藻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等),观察模型、实物,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小组探究、讨论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方案二:将课前采集的实物课上观察(根据地区差异有选择的采集海水或淡水中的藻类植物),也可观察装片以及衣藻的模型。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思考交流、达成共识。探讨课本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方案三:有表情地朗读课本中的优美诗句,请见过诗句中景象的同学向大家描述介绍一下。观看挂图或书上的彩图。发散性思维,讨论书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展示

苔藓植物在园林景观上的应用

苔藓植物在园林景观上的应用浅析 摘要:我国苔藓植物资源丰富,但很少应用到园林造景中去,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介绍了苔藓植物在园林景观上的应用,简要介绍了各景观上苔藓繁殖的多种方法,并说明了苔藓造景的优势。 Abstrat:Bryophytes in China is rich in resources, but they are rarely applied to the landscaping of garden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ryophytes applieation in the landscape gardening from two aspects of landscape and miniature level,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landscape moss propagation methods is introduced, as well as the advantages of landscaping is illustrated. 如果要你在一个阴湿、光照强度弱、土壤贫瘠甚至严重缺乏的地方进行园林规划,你会怎样规划呢?是把它设计成一个常见的草木花卉园林吗,那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如果把它设计成一个以苔藓(Bryophytes)为造景主题的苔藓公园(Moss Garden )就简单地多了。 苔藓是植物界的第二大家族,种类仅次于被子植物(Angiosperms),全世界约23000种,其中包括8000中苔类、100种角苔类和15000种藓类,现知中国苔藓植物的种类约为全世界的十分之一[1]。苔藓植物广布世界各地,从极地到热带均可见,尤其在潮湿的环境中最为繁茂,散射光照即可生长良好,既可在土壤上生长,也能在石头、沙壤、

植物的主要类群 苔藓植物

第二节苔藓植物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特点,进而了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对自然界的意义。 2.通过对葫芦藓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3.通过对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4.通过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通过了解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特点,使学生树立植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苔藓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同时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苔藓植物虽然比藻类植物高等,但还是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不能摆脱水的限制,使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仍然比较低等。因此,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及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对学生理解苔藓植物在进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这两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重点。 2.难点分析: 葫芦藓生殖器官的结构比较复杂,又由于受到条件限制,不易观察到,所以这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难点。 葫芦藓的受精过程离不开水,这点与绿色开花植物受精过程不需要水这个条件有很大不同,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加之,葫芦藓的受精过程不易观察到,所以,这部分知识也应确定为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请学生观察玻璃缸内的水绵和盆栽的葫芦藓(或小墙藓)提出问题: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何不同?当学生答出:水绵生活在水中,葫芦藓生活在陆地上时,再给学生出示葫芦藓的生境图,使他们了解到葫芦藓生活于陆地上阴湿的地面和背阴的墙壁上,并引导他们答出这些毛茸茸像绿色绒毯一样的植物在植物界中属于苔藓植物,从而引出苔藓植物的课题。 2.葫芦藓: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教学设计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教学设计 课题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共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 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重点难点 1、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 学 策 略 学生分组预习,小组汇报并结合课件讲解 教学活动课前、课中反思Ⅰ引入新课 利用教材上想一想、议一议引入 Ⅱ新授 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1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分组预习并讨论 ?A组:阅读P72-74,完成P73的观察与思考、讨论 ?B组:阅读P74-75,完成P75的观察与思考、讨论 ?C组:阅读P75-76 讨论 1 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怎样? 2 从形态上看,蕨类植物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 有哪些主要区别? 一、藻类植物 唐诗引入 展示藻类植物图片 A组同学汇报: P73观察与思考

1.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潮湿的地表。 2.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有不少 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生物。 教师小结藻类植物的形态特点: 1.植株为单细胞或多细胞 2.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示藻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与人类关系图片 小结①释放氧气;②做鱼类饵料;③食用;④药用。 二苔藓植物 引入:播放教学楼一楼后墙的视频 展示苔藓植物图片 B组同学汇报: P75观察与思考 1.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 的潮湿环境中。 2苔藓植物通常具有茎、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它们具有非常简单的假根。苔藓植物能在陆地上生活,但只能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 展示葫芦藓单株结构并讲解 小结: 生活环境:阴湿的陆地上 形态特点:1.矮小,有茎、叶和假根 2.没有输导组织 齐读P75最后一段,得出: 与人类的关系:1.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2.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类植物 展示蕨类植物图片 C组同学汇报: 生活环境:阴湿的环境 形态结构:有根、茎、叶的分化,并有专门的输导组织 旁边思考题 P77 示图片并得出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食用、药用、绿肥分别、形成煤等。 蕨类植物的繁殖方式 你观察过蕨类植物的叶子吗? 你知道蕨类植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 示图片学生思考讨论 得出结论:孢子生殖。 ⅲ我来总结西湖春色归, 春水绿于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教案: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蔡贞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以贯众和葫芦藓为例,知道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描述两类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比较两类植物之间的差异时,使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了解植物所具有的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对地面上各类植物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地面上植物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了解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观察,以及繁殖方式。 四、教学准备 每组一盆肾蕨和一个放大镜、葫芦藓或者其它藓类、用于海报展示的A3纸(比较三种孢子植物的异同点)记号笔、 PPT课件(含视频)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地面上还生活着两类比较矮小的植物,播放苔藓植物的视频,引入本课。 (二)PPT展示葫芦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1.葫芦藓的生活环境是什么? 2.它长的高还是矮?(矮)

3.葫芦藓有根、茎、叶的分化吗? 教师总结: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假根主要起固着植物体的作用。 叶又小又薄(所以可作大气污染的监测植物),茎、叶里没有输导组织,叶没有叶柄或叶脉,苔藓植物依靠叶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但吸收的能力不强,所以植物体一般都长的很矮小。 4.观察金发藓等其他苔藓植物,它们的根、茎、叶与葫芦藓相似吗? 5.葫芦藓依靠什么结构繁殖?总结:苔藓植物是孢子植物。 6.总结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茎和叶里没有输导组织。 (三)再让学生观看蕨类植物的视频,然后以肾蕨为代表植物学习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同学们观察桌子上蕨类植物(实物)的形态结构。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肾蕨的生活环境是什么?(岩缝、路边和墙角的背阴处) 2.在54页的图上表示出肾蕨的根、茎、叶器官。(注意茎的位置,大多数蕨类植物的茎都生长在地下) 3.肾蕨的根、茎、叶各有什么特征?特别是叶,能不能看到叶柄? 教师补充总结:肾蕨的根、茎、叶具有输导组织,所以比苔藓植物长得高。 4.肾蕨的叶背面有什么?这些斑点是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 总结出肾蕨依靠孢子繁殖。 5.再观察几类蕨类植物,看看它们的根、茎、叶与肾蕨相似吗? 总结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根、茎、叶里都有输导组织,多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不开花,没有果实和种子,靠孢子繁殖。 (四)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比较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高等和低等性? 2.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高等,为什么? 3.它们和前面我们学习的藻类植物比较又怎么样?(引导学生比较完成有关三种孢子植物的比较表格。) (五)学习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举例说明。

人教版生物七上《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同课异构 精品教案 (14)

第三单元一章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环境 能力目标:2、举例说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3、认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重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 【难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引言: 教师先用CAI课件展示一组多种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海带、紫菜、葫芦藓、墙藓、铁线蕨、肾蕨、油松、侧柏、小麦、樱花及其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认识图片中有哪些植物?比较它们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小组对提出的问题讨论后,达成共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各异. 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因势利导:“根据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将它们分为四个主要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正是这些绿色植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植物界,也正是它们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 你愿意成为它们的好朋友吗?那就让我们走近它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吧. ” 【新授过程】 第一部分探究藻类植物 先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中的优美诗句,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诗句中的景象,再请课前采集过水绵、海带等藻类植物的学生介绍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最后课件展示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片段,加深学生对藻类植物生活环境的感性认识. “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总结:生活在水中(海水、淡水中). 教师加以补充: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陆地的阴湿处. 此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也调

苔藓类植物景观设计

Research on Bryophyte Landscape Design Chunnong Li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China 611130 Hao Tang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China 611130 Tao Jiang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China 611130 Keling Li College of Fine Art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China 610066 Xiaofang Yu*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China 611130 Abstract—Bryophyte is a very important category in the plant community. By using the field survey and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bryophyte landscape status.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putting forward three principles of bryophytes in landscape design,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 cultural principle and artistic principle. (2)illustrating the analysis and composition of bryophytes in landscape design, and applying the expression idea and methods of dot, line, plane and bulk of bryophytes in different plant landscape creations. (3)presenting the match method and recommendation modes of bryophytes with other landscape elements. The match mode of native bryophytes includes thuidium cymbifolium - zoysia japonica - ficus virens, or liverworts - sweet-scented osmanthus trees – rhododendrons, or polytrichum commune - funaria hygrometrica - leucobryum neilgherrense etc. Keywords—bryophytes;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 landscape elements I.I NTRODUCTION The bryophyte is an advanced group of aquatic plants transiting to the terrestrial plants. According to related statistics, there are a total of 23000 kinds of bryophytes in the world. The diversity of Chinese bryophytes is in the front rank of the world. We have 125 families, 572 genera and more than 3460 species of bryophytes. Among them, there are 58 families, 151 genera and 960 species of liverworts, and 67 families, 421 genera and more than 2500 species of mosses. The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wide varieties, diverse ecological categories, complex composition of regional series and many peculiar genus-species [1-4]. However,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biodiversity in nature, the bryophyte is often neglected by the garden landscape in our country.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bryophytes in garden landscape in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proved that the bryophytes have a huge application space in the garden landscape. The rock garden in Ryoanji Temple, built in 15th century in Youjing District, Jingdu City, is the most famous garden boutique in Japan. The rock garden design used white sand, brown stone and moss as subjects. The rock garden creates an atmosphere reflecting Zen thoughts, and it is a representative of abstract beauty. Since 1997, Nanjing Zhongshan Botanical Garden has attempted to apply bryophytes in garden design in the mode of specialized bryophytes garden. It used some bryophytes as theme plant materials and matched with rock and water in certain scope [5]. In 2006, Jiao Yunhong concluded: bryophyte garden refers to the botanical garden with bryophytes as subject plant materials, combined with gardening elements, such as rocks, waterscape and trees, using bryophytes as dominant species; at same time, it follows the law of ecology and landscape art design principles. It fully shows the green color beauty of the bryophytes [6]. Later in 2009, Zhou Zhijing simply classified and explained the application of bryophytes for the first time. She divided the application of bryophytes into 9 types, including specialized bryophytes garden, bonsai and indoor garden [7]. In 2010, under the strong support of the Shenzhen Municipal Urban Management Bureau, the Fairy Lake Botanical Garden has built a special artificial breeding bryophyte production nursery. Through several times of the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introductions to the southern area, researchers have successfully applied the piece planting method, plant division method, budding division method, container cultivation method, natural inoculation method and many other artificial breeding methods, and screened some artificial breeding bryophyte species suitable for Shenzhen. At present, the artificial production of bryophyte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The Fund Project: Project of Sichuan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3ZB0295) *Corresponding author: Ph. D. & Associate Professor Yu Xiaofang, mainly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of the ecological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plants. E-mail: xiaofangyu@https://www.360docs.net/doc/f22139395.htm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s, Design and Contemporary Education (ICADCE 2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