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兴姣-大规模教育测评PISA_TIMSS_NAEP研究文献综述

田兴姣-大规模教育测评PISA_TIMSS_NAEP研究文献综述
田兴姣-大规模教育测评PISA_TIMSS_NAEP研究文献综述

大规模教育测评PISA,TIMSS,NAEP研究文献综述

田兴姣

2013.4.26

柯政和中国教育报记者赵小雅(2013)在中国教育报上刊登了“学业测量与评价的前沿和趋势——第10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综述”一文,文中指出:综合本次国际课程论坛在特邀专家背景、各主题发言内容以及分会场设计等各方面传递出来的信息,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前学业测量与评价领域呈现出了“跨学科交流日益紧密”、“重视大规模测评项目的开发与利用”、“强调测评与课程教学的整合”等三个显著的特征和趋势。

第十届上海国际论坛安排的12场主题报告中有6场主题报告直接涉及大规模项目测评的问题[1]。大规模测评就是对大量学生或教师进行测评的项目,如何重视大规模测评项目的开发与利用?最先进、成功的大规模测评项目当属PISA,TIMSS和NAEP。笔者对这三个项目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以发现对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并确立新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大规模测评项目研究成果提供借鉴。

通过查询CNKI、万方和CALIS等数据库和搜索IAME12网站查阅到众多相关文章,根据相关度筛选后,选择了如下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文献综述。本次文献综述主要按如下结构展开:国内相关研究和国外相关研究,这两类研究中又分别分为关于PISA,TIMSS,NAEP的研究和关于三者的综合研究,并对国内外研究的特点进行了总结,

一、国内的相关研究

(一)有关PISA的研究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一项国际学生评价项目,该项目在OECD成员国和其他部分非成员国中进行,以15岁中学毕业生为评价对象,主要评价学生现实生活和终生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等基本素养,并由此分析学生成绩与教育背景、学校因素以及情感态度之间的关系,每3年实施一次。2000年,34个国家的26万多名学生参加了PISA的首轮测评,测评涉及阅读、数学、科学三个知识领域。[2]

1.有关PISA数学素养及试题的研究

PISA将数学素养(Mathematical literacy)定义为青少年识别和理解数学在世界中的作用的能力。拥有这种能力,青少年能够做出可以证实的数学判断,能够作为一个建设性的、有所关心的和反思性的公民,以一种迎接挑战和满足现在和未来的生活需要的方式,利用数学参与生活。[3]数学素养以在生活中广泛使用数学为中心,而不是以对数和符号进行机械运算为中心。数学素养既包括发挥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功用的能力,也包括在多种情境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且有兴趣和动机这样做。[4]

黄惠娟,王晞(2003)从PISA对数学素养的界定、测评的内容及其评估结构三个方面谈PISA数学素养的界定与测评。苏洪雨(2008)专门从测试范围和格式、试题设计和研发介绍PISA数学素养测试题的设计和研发过程。谢利民,卢红(2008),綦春霞(2009)从PISA数学素养的内涵、试题特点及二者变化讨论PISA数学素养及其测评。王蕾(2009),于丽(2009)和王广辉(2012)均从PISA数学素养的界定,试题特点谈对我国数学教育的启示。黄华(2010)则从介绍PISA数学素养评估框架入手,将中国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与PISA数学素养测试比较,谈对国内数学课堂教学的启示。

2.有关PISA对我国教育评价改革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启示的研究

张景斌,彭刚(2004)从PISA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谈PISA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更新评价理念,创新测评内容,变革评价标准,力求评价的有效开放。孔凡哲,李清,史宁中(2005)则扩大了范围,不仅从PISA评估的基本理念、形式,而且从评估的范围、

重点和评估题目谈考试命题、日常评价和教育质量的启示。熊芹(2005)则透过PISA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评价的目的、内容和方式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评价的启示。孔祥娟(2009)则讨论了PISA对构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体系的重要性。

3.有关PISA体系某一方面(如评估框架、试题、理论与技术)和某一评估内容比较的研究

王鼎,杨玉东(2008)专门介绍了PISA数学评估框架及其对上海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数学测试的启示。杨雪敬,徐斌(2007)由PISA的启示谈问题解决内涵的重构。刘晓玫,陈娟,孙莉(2008)通过从PISA对数学素养的界定和PISA几何试题的分析论证我国新课程中几何部分改革的合理性。马萍,孙萍(2008)则从PISA对几何素养界定和试题分析谈论PISA我国新课程中“空间几何体”教学的启示。赖小琴,刘秋生(2009)和占盛丽(2009)均从PISA中涉及的教育的影响因素与学生成绩的关系,谈论对我国教育的思考与启示。陆璟(2009),(2010)则从技术角度分别介绍了PISA学习参与度评价和能力水平量表的构建,并得出了相关启示。赖小琴(2011)则介绍了PISA的ICT评价的信息收集方式和结果等方面,并得出启示。

4.有关我国PISA的研究

对我国PISA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上海在2009年PISA测评中夺冠,分析中国教育是否正的成功,以及与芬兰教育成功因素的比较。熊丙奇(2011)提出“学生知识素养世界值得骄傲吗”。杨岩岩,李永波(2012)和梅松竹,冷平(2012)均是比较中国与芬兰在PISA中的成功因素,然后指出对中国教育的正确认识。此外,梅松竹,朱文芳(2013)指出了我国PISA研究的成绩的局限与展望。

此外,也有从我国PISA实践角度进行的研究。如,陆璟(2009)介绍了PISA2009上海实施报告;王蕾(2008)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开展PISA2006中国试测研究实践收获的启示,阐述了作者对我国教育评价研究与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当然,国内也不乏对PISA其他科目,如阅读、科学,测评的研究。

(二)有关TIMSS的研究

TIMSS认为学生通过数学教育应该认识到数学是人类的巨大成就,并欣赏、领会数学的本质。将数学作为学校课程的基础科目之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作为一个公民知道并了解数学,尤其是能够在工作中使用数学,能够促进在工作中的成功。[5]TIMSS实施评估框架由两个维度构成:内容维度和认知维度。

国内目前有关TIMSS的研究较少,主要有以下几篇。李建华(2005)对TIMSS、TIMSS 2003和美国在历届TIMSS中的表现进行简介,指出标准运动与美国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与美国教育界的反思和启示。刘晓玫(2006)通过TIMSS中与估算有关的试题类型,思考估算的教学与课堂。金美月,冯雪娇,刘立立(2010)进行了TIMSS数学评估框架趋势研究。廖爽,王玉蕾,曹一鸣借助TIMSS1999中录像分析的方法,对北京和上海两地7年级学生自然状态下的录像课,进行师生对话研究设计,并进行结果分析,这可以说是对TIMSS技术的应用。

此外,也有基于TIMMS对其他国家数学教育的研究,如TIMMS影射下的新加坡数学教育评价(王兄,2006),捷克八年级数学课堂的特点——基于TIMMS数学录像课(周丹,2012)。

(三)有关NAEP的研究

NAEP旨在考查学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并使公民了解学生对科目的理解的实际情况,使课程专家了解学生成就的水平和本质,使政策制定者了解与教育有关的因素以及影响因素与学业成绩的对应关系。

1.有关NAEP的体系述评

周红(2005)和陈晨,潘苏东(2009)从NAEP发展史的角度对美国国家教育进展体系进行评估。前者将NAEP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产生与发展两个阶段,并对其结构与运作进行简介;后者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宏观背景出发,按照NAEP管理机构、评价内容和方法的变更,将其划分为萌芽逾期不、尝试与摸索、变革与发展、蜕变与成型四个阶段。

杨小丽(2005)和陈晓玮(2007)均从NAEP评估框架的角度进行述评,得出相关启示。洪志忠则将NAEP体系看做是由支持系统、评价系统进而报告系统组成的。分别对其进行简介,得出的我国建立教育质量监测体系,需要国家承担相应的评价责任和中介机构的专业支持,质量检测必须基于标准,进行抽测性评价,发展低利害性。

对NAEP体系述评较为全面的是“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NAEP及其借鉴意义”(任长松,2009)和“美国全国教育进展评价体系(NAEP)的运行机制研究”(陈晨,2011)。任长松(2009)从NAEP评估类型、组织实施、评估框架与试题的编制、抽样等方面对NAEP 进行简介,同时总结出我国可以从中借鉴的经验。而陈晨(2011)则从NAEP的运行平台——组织系统、运行的主体——评价系统、运行的保障——支持系统对NAEP的运行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从“标准”和“公平”的视角介绍NAEP的运行理念。

2.从NAEP的某一个方面(报告制度、公平性为题等)进行研究

陈晨(2010)从NAEP的目标与功能出发,分析NAEP评估报告制度的特征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在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公平性问题——美国NAEP的政策与实践”(2011)中,则通过考察美国NAEP公平性的政策与实践,从政策、理论和技术三个层面对美国教育质量监测公平性进行分析,同时指出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应借鉴的经验。付雷(2012)则专门从美国NAEP学业成就水平描述变迁的角度出发,得出“学业水平测试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测试”的结论。

此外,还有关于NAEP科学、阅读、地理、物理等的研究,如: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理念与实践问题研究——基于PISA测试科学素养指标的分析(李莎,2009)[J],美国NAEP 科学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科学评价的启示(刘超;2010),美国NAEP地理评价述评(曾玮,黄建伟;2012),美国NAEP阅读能力评价框架值评价与借鉴(何光峰;2012),美国国家教育进步评价(NAEP)中生命科学例证型试题分析(王颖,应超,唐文俊,张文华;2012)(四)有关PISA,TIMSS,NAEP的比较研究

对PISA,TIMSS,NAEP的比较研究中,较为笼统的研究多是对其体系进行简介,再简单谈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启示。如,“国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及其特点分析”(何光峰,2005)、“国外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述评及启示”(张华,2007)、“从国外教育评价制度看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马世骅,2008)和“国际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述评”(张林静,2012)。这些研究中,很多包括了PIRLSHE,KASEL及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外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项目,但多数只是对其进行简单描述,并没有进行比较。

但除笼统的研究外,也不乏较为详细的比较。苏洪雨(2007)和孔企平(2012)对国际测评中的数学素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蒋祥辉(2008)则从评价理念、评价内容和评价目的上对TIMSS和PISA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相关启示。黄惠娟,王晞,许明(2004),刘晓玫,陈娟(2007)和申梓刚(2012)则从评估框架和试题等方面对这些评估项目进行比较。而冯翠典,高凌飚(2010)专门研究了TIMSS和NAEP开放题评分技术。占盛丽,文剑冰,朱小虎(2010)则基于PISA与NAEP的比较,着眼于全球化背景下PISA在美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贡献的研究。

(五)国内有关研究的特点

纵观以上国内有关研究的文献综述,不难发现国内有关研究的以下特点:

(1)多为质性的描述,缺少深入的剖析。对数研究只是对大规模测评项目的简介、描述及简单的启示的陈述。

(2)关于评估技术的研究较少。

(3)缺少对评估结果的分析,也较少对评估结果的利用的研究。

(4)批判性分析较少,对大规模测评多持赞成态度。

二、国外及香港有关大规模评价的研究

这里将香港的相关研究与国外的研究一起进行综述,主要是考虑到香港大规模测评体系建立较早,参加国际大规模测评的时间也较早,相关研究的特点与国外的较相似。

(一)有关PISA的研究

PIS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评估结果的分析上,尤其集中在对教育质量

G?zde AKYüZ,Nihat Mert PALA(2010)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德国PISA2003数据,评估德国教育系统,以PISA2003中学生科课堂特征对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的影响;L.Gilleece,J.Cosgrove,NICK,Sofroniou(2010)通过研究与学生学业成就高低相关的学生和学校背景因素,得出了“促进公平需要注意学生和学校层面的资源分配”的结论。J.Martin,G.A.D.Liem(2012)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及其与社会人口和移民之间的关系,对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即在社会人口和移民,进行方差分析(社会人口:年龄、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移民:第一代移民还是第二代移民)。

(二)有关TIMSS的研究

国外及香港有关TIMSS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评估结果的分析上,尤其集中在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上。如,J.DANIEL HOUSE(2000)通过测量参与TIMMS的爱尔兰学生学习好科学的自信心和态度,找出其与科学成绩的关系:认为喜欢学习科学的学生,认为科学容易,且容易取得高成绩;认为学习好科学需要天赋和运气的学生则科学成绩较低。

(三)有关NAEP的研究

国外及香港有关NAE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技术方面,对结果的利用方面面,报告的可理解性和可接触性方面。

关于报告的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文献。张华华(2010)和戴维?西森则从技术的角度,对NAEP进行研究。前者对NAEP试题设计、抽样、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中国教育进展评估的发展方向是:对内容进行均衡设计,实行计算机自适应化考试,利用认知诊断测验。后者则从NAEP的发展历程介绍“新设计”时期的NAEP及其人口抽样问题出发,讨论评估框架和题目、量表化与结果报告和跨年级量表的(有争议)的效度问题。Ina V.S.Mullis(1992)阐述NAEP1992数学、阅读和写作评估内容领域框架和创新评估方法的开发。R.J.Mislevy,Eugene G.Johnson,Eiji Muraki(1992)对NAEP中的量表化程序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包括量表化方法,基于IRT的合理值的计算等。

关于对结果的利用方面,也主要集中在学生学业成绩与影响因素(如种族,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上。如,S.T.Lubienski(2002)通过NAEP1990,1996,2000的数据检验黑人和白人四、八、十二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和教学之间的差异;R.McGraw,S.T.Lubienski (2006)描述NAEP数学成绩和态度中的性别差距(1990~2003),分析成绩和数学内容、学生熟练程度、比例水平、种族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

关于评估报告的可理解性和可获得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图标的可理解性和报告哪些公

众所关心的问题上。如,“发现信息:评价NAEP(L. Zenisky,R.K.Hambleton,S.G.Sireci,2009),“NEAP

设计和有效性研究”(H.Wainer,R.K.Hambleton,Kevin Meara,1999),“发现信息:评价NAEP分数报告实践,为报告结果提供借鉴”(L.Zenisky,R.K.Hambleton,S.G.Sireci,2009)。

(四)有关PISA,TIMSS,NAEP综合研究

国外及香港有关PISA,TIMSS,NAEP综合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如何利用评估结果,提升教育质量。Atkins,Sandra L(2001)提出利用NAEP和TIMMS的结果提升数学教育质量。(KING MAN,LEUNG(2012)提出为学习而评估,利用大规模评估数据提升数学教学质量。Pamela L.Paek(2012)提倡使用大规模评估中的学习路径图,在开发共同的州核心评估标准体系,促进全国标准的一致性的背景下,描述美国开发的K-12数学学习路径(从学生目前可达到的到被期望达到的标准之间的路径)框架以加强教学、评估和学习之间的联系,连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质疑评估结果中影响因素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K.Riley,H.Torrance(2003)在“不一样的大问题:政策制定者正式入寻找全国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像TIMSS,PISA 这样的国际比较能为我们提供更广泛的理解吗,还是他们只是为了国际机构的正统性?”中提出了以下问题:比较数据及其影响是恶意的还是仁慈的?数据的解释和使用、研究的健壮性——效度和信度如何?P.J Fensham(2008)提出了“背景还是文化:TIMSS和PISA可以告诉我们是什么决定了科学科目的成绩吗?”。

(五)国外及香港有关研究的特点

(1)注重对结果的利用,注重探索测试成绩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2)对大规模测评进行批判性分析,提出对大规模测评效度、信度等的质疑:如TIMSS 报告中结果与影响因素的关系的合理性。

比较国内外有关研究的特点,不难发现,国内大陆地区有关研究多只停留在对大规模测评描述层面上,缺乏对大规模测评的深入研究,如评估的效度、信度问题,技术分析,评估结果的分析及利用等。这与中国现阶段大规模教育测评实践的缺乏有关,也与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缺乏有关。可见,我国对大规模教育测评的开发和利用,仍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柯政,赵小雅.学业测量与评价的前沿和趋势——第10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综述[N/OL].中国教育报,2013-1-2(010).

[2]张景斌,彭刚.PISA对我国数学教育评价改革的启示[J/OL].数学通报,2004,(8):0~3.

[3]http://www.pisa2012.tum.de/en/domains/mathematical-literacy/

[4]https://www.360docs.net/doc/f22570737.html,.au/ozpisa/mathematics/

[5]https://www.360docs.net/doc/f22570737.html,/timss2011/downloads/TIMSS2011_Frameworks-Chapter1.pdf

[6]黄惠娟,王晞.PISA:数学素养的界定与测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3(12):59~61.

[7]苏洪雨.PISA:数学素养测试题的设计和研发过程[J].教学与管理,2008(5):49~51.

[8]周红.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体系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4(8):66~69.

[9]洪志忠.美国学生学业成就质量监测:NAEP的经验[J].全球教育展望,2008(6):69~73,39.

[10]黄华.从PISA数学素养测试对国内数学教学的启示——PISA数学素养测试与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数学测试之比较[J].上海教育科研,2010(5):8~11.

[11]王蕾.PISA在中国:教育评价新探索[J].比较教育研究,2008(2):7~11.

[12]陆璟,占盛丽,朱小虎.PISA的命题、评分组织管理及其对上海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启示[J/OL].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2):10~14,19.

[13]孔凡哲,李清,史宁中.PISA对我国中小学考试评价与质量监控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

究,2005(5):72~76.

[14]熊芹.透过PISA看我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评价[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12):13~14.

[15]刘晓孜,陈娟,孙莉.PISA及其对学生几何素养的关注与考查[J].湖南教育(数学),2008(3):4~6.

[16]梅松竹,冷平.中芬在PISA中成功因素比较分析[J].中国教师,2012(23):70~73.

[17]杨岩岩,李永波.“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上海PISA)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商品与质量,2012(3):250~251.

[18]任长松.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NAEP及其借鉴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 2009(9):87~92.

[19]陈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的公平性问题——美国NAP的政策与实践[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2):11~15.

[20]戴维?西森.国家教育进展评估的效度研究[J].考试研究,2012(2):66~76.

[21]何光峰.国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及其特点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5(8):75~77.

[22]蒋祥辉.TIMSS与PISA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数学数学教育评价的启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9):4~5.

[23]王蕾.PISA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评价[J].数学通报,2009(7):15~21,58.

[24]苏洪雨.PISA和TIMSS下的数学素养探究[J].数学通讯,2007(9):1~5.

[25]王广辉.PISA视角下的数学素养及其教育启示[J].教育科学论坛,2012(9):11~13.

[26]綦春霞.PISA数学素养测评及其特点[J].数学通报,2009(6):40~44,48.

[27]魏爱芳.PISA数学素养测试及其对我国青少年数学素养评价的启示[J].考试研究,2011(6):78~86.

[28]于丽.PISA数学素养测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

[29]谢利民,卢宏.为明天的世界而学习——PISA视野下数学素养测试特点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5):12~16.

[30]孔祥娟.PISA对构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启示[J].测量与评价,2009(7):34~36.

[31]王希杰.PISA特点分析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启示P[J].教育科学研究,2008(2):22~25.

[32]王蕾,景安磊.我们从PISA学到了什么——基于中国PISA测试的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72~180.

[33]赵萱.学生基础能力国际研究项目(PISA)的教育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12):62~66.

[34]PISA评价对“空间几何体”部分教学的启示[J].数学通报,2008(8):13~16,18.

[35]陆璟.PISA能力水平量表的构建及其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9):9~14.

[36]赖小琴,刘秋生.PISA评价中性别表现差异的特点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12):12~15.

[37]赖小琴.PISA评价中学生ICT的表现特点及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1(4):4~7,12.

[38]王鼎,杨玉东.PISA数学测试框架的构建及对上海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数学测试的启示[J].数学教学,2008(6).

[39]陈慧.PISA问题解决能力测评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40]陆璟.PISA学习参与度评价[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4~9.

[41]占盛丽.从个人和学校视角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10~13.

[42]杨学敬,徐斌艳.问题解决内涵的重构——来自PISA评价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7(2):32~35.

[43]梅松竹,王燕荣.我国数学试题与PISA数学试题的比较与启示[J].数学通报,2012(6):18~21.

[43]申梓刚.NAEP和TIMSS教育评估体系的比较和启示[J].教学管理,2010(2):24~17,28.

[44]冯翠典,高凌飚.TIMSS和NAEP的开放题评分技术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3):23~27,31.

[45]马世骅.从国外教育评价制度看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J].中国考试,2008(5):13~18.

[46]黄惠娟,王晞,许明.关于三项著名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的比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4):141~146.

[47]张林静.国际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述评[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7):23~27,87~91

[48]孔企平.国际数学教育测评:聚焦数学素养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11(11):78~82.

[49]赖小琴.国际学生评价TIMSS和PISA的比较与反思[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59~62.

[50]张华.国外中小学数学教育评价研究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07(10):83~87.

[51]辛涛,李峰,李玲艳.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国际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6):5~10.

[52]鲁毓婷.全球化背景下的学生学业成就比较研究——TIMSS和PISA[J].考试研究,2007(3):76~92.

[53]占盛丽,文剑冰,朱小虎.全球化背景下PISA在美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的贡献——基于美国PISA与NAEP的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5):1~6.

[54]李建华.TIMSS2003与美国数学课程评介[J].数学通报,2005(3):7~10.

[55]金美月,冯雪娇,刘立立.TIMSS数学评价框架趋势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11):28~33,16.

[56]王兄.TIMSS影射下的新加坡教育评价[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8):34~37.

[57]刘晓玫,汪会玲.结合TIMSS看课程对估算的定位与要求[J].小学青年教师,2006(16):4~6.

[58]周丹.捷克八年级数学课堂的特点——基于TIMSS数学录像课[J].中学数学杂志,2012(2):29~31.

[59]廖爽,王玉蕾,曹一鸣.数学课堂中师生对话研究——基于LPS项目课堂录像资料[J/OL].

[60]陈晨.美国NAEP报告制度的内涵、特征及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10(9):54~56.

[61]陈晓玮.美国NAEP数学教学评价简介及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7(4):38~45.

[62]付雷.美国NAEP学业水平成就描述的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2(8):20~23,64.

[63]陈晨,潘苏东.美国全国教育进展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12):14~18,39.

[64]张华华.美国教育进展评估带给我们什么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2):4~9.

[65]Rebecca Mcgraw,Sarah Theule Lubienski and Marilyn E.Strutchens.A Closer Look at Gender in NAEP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Affect Data:intersections with Achievement, Race/Ethnicity,and Socioeconomic Status[J].Th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06(2):129~150.

[66]Sarah Theule Lubienski.A Closer Look at Black-White Mathematics Gaps:interactions of Race and SES in NAEP Achievement and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Data[J].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2002(4):269-287.

[67]Howard Wainer,Ronald K.Hambleton and Kevin Meara.Alternative Displays for Communicating NAEP Results:A Redesign and Validity Study[J].Journal of Education Measurement,1999(4):301~335.

[68]Kathryn Riley and Harry Torrance.Big Change Question:As National Policy-Makeers Seek to Find Solutions to National Education Issues,Do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Such as TIMSS and PISA Create a Wider understanding,or do They Serve to Promote the Orthodoxies of International Agencies?[J].Journal of Education Change,2003(4):419~425.

[69]Peter J Fensham.Context or Culture:Can TIMSS and PISA Teach us about What Determines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n Science?[J].International and Globalisation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2008.151~172.

[70]Ina V.S.Mullis.Developing the NAEP Content-Area Frameworks and Innovative Assessment Methods in the1992Assessments of Mathematics,Reading,and Writing[J].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1992(2):111~131.

[71]Lorraine Gilleece,Jude Cosgrove and Nick Sofroniou.Equity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Outcomes: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High and Low Achievement on PISA2006in Irelan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2010(8):475~496. [72]April L.Zenisky,Ronald K.Hambleton and Stephen G.Sireci.Getting the Message Out:An Evaluation of NAEP Score Reporting Practic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Disseminating Test Results[J].Applied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2009(22):359~375.

[73]Atkins,Sandra L.Improving Mathematics Education Using Results From NAEP and TIMSS[J].Mathematics Teaching in the Middle School,2001(3):330.

[74]Andrew J.Martin and Gregory A.D.Liem.Problem Solving and immigrant Student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Achievement:Multination Findings from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2(4):1054~1073.

[75]Thomas P.Carpenter,Terrence G.Coburn,Robert E.Reys and James W.Wilson.Research Implications and Questions from the Year04NAEP Mathematics Assessment[J].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1976(5):327~336.

[76]Robert J.Mislevy,Eugence G.Johnson and Eiji Muraki.Scaling Procedures in NAEP[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atistics,1992(2):131~154.

[77]J.Daniel House.Student Self-beliefs and Science Achievement in Ireland:Findings from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2000(1):107~115.

[78]G?zde AKYüZ,Nihat Mert PALA.The Effect of Student and Class Characteristics on Mathematics Literacy and Problem Solving in PISA2003[J].Elementary Education Online, 2012(2):668~678.

[79]King Man,https://www.360docs.net/doc/f22570737.html,ing Large-Scale Assessment Data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R/OL].https://www.360docs.net/doc/f22570737.html,/upload/UpFile2/TSG/1827.pdf.

[80]Pamela https://www.360docs.net/doc/f22570737.html,ing Learning Trajectories in large Scale Mathematics Assessments[R/OL]. https://www.360docs.net/doc/f22570737.html,/upload/UpFile2/TSG/0773.pdf.

中小学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文献综述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文学院王茹珍 2013120257 通过阅读和浏览数百种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 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 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便于传授大量知识,。正因为 如此,才会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占据学校教学的主流。但同时,能够大量传授知识的 同时它也存在着问题,照顾到了大多数的学生因而少数的,极个别的学生就被自然而然的“淘汰出局”。都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这种模式明显是违背了这 一初衷的。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 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以学生为 中心,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缺陷是学 生素质存在高下差异,同时,学生的三观也还没建立,看待和分析问题缺乏客观性,认识 比较片面。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 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 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 今较为先进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 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 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教学而教学,没有把语 文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语文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论”告诉我们,学生头脑里的认知结构不是外界客体结构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的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太复杂太抽象的东西一股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我校是沈阳市的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小学生正值儿童时期,属于未成年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建立时期,需要对他们进行保护和正确的引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要求,鉴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因此,我们想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促进我校德育工作的全面进步。 经过深刻的反思与研讨,我们认为,感恩不仅仅是道一声“谢谢”,

关于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幼儿园游戏教学是将游戏的机制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是游戏和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游戏与学习的连结点上,将游戏与教育统一起来。幼儿园游戏被纳入教学活动的范畴,以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主体性发挥为主要特征,体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兴趣与能力并重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式教学活动范式。 一、游戏的概念 在我们国家很多的教育学书里。大家都比较认同《教育大辞典》第2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对于游戏的解释:“儿童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这个定义强调了两个方面:⑴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存在,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⑵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这是前苏联和我国学前教育理论观点的一个反映。 二、游戏与教学 一开始游戏没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仅作为教学活动后的一种放松手段,类似于拉察斯的松弛说。 随着认识的深人游戏和教学的内在联系得以揭示“习之以”的观念渐人人但游戏仅被视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用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不久,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游戏和教学混为一谈认为游戏就是教学教学就是游戏幼儿园教育不用提教学把所有教学变成游戏且把游戏简单化、程序化随着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试图从理论上将游戏与教学作出区分,目的之一是为了纯化游戏使游戏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和特点目的之二是教学在幼儿发 展中的地位。特别是朱家雄老师提出了“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最优化结合”,从形式上分类,两者的结合大致可以分为,分离式。 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能解决哪些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上进行和以什么方式进行,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游戏与教育 游戏和教学同属于教育关注的范围, 都是教育可利用的促进发展的手段。教学目标是外在的,教师可以通过控制、干预、引导等行为影响儿童的活动, 将活动内容活动规则纳入教学的框架, 并适当利用奖励、惩罚进行效果的反馈, 使儿童意识到学习的严肃认真性, 对生活进行积极主动的适应。由于教学不仅促进发展, 也依赖发展, 所以, 针对幼小儿童身心特点, 适当采取游戏的形式, 将发生更积积有效的学习。但这并不是要将教学变为游戏, 游戏的形式必须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衡量这种活动的标准不是看它带有多大的游戏性, 而是看它是否使儿童在外部规范之下积极主动学习并有着良好的把握, 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的目标服务的,随儿童年龄增长, 应适当降低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成份, 增加理智成份, 促进工作和游戏的分化。而幼儿园中的游戏却有着双重目标。对于作为游戏主体的儿童来说, 游戏的目标是内在的, 为游戏而游戏, 而对于教育者来说, 游戏是儿童发手 段, 在他们将游戏纳入教育活动之时, 便为游戏设立了外在的目标? ?? 发展目标。游戏既是目的, 又成为手段。游戏能在多大程度上与教育和谐相融, 依赖于目的和手段的这种协调一致。要使游戏最大程度发挥它独特的教育性, 发挥其别的活动无可替代的功能, 那便要: 让游戏成为游戏。只有这样, 它才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坊庄完小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

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一时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备受溺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只是孩子们以为向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二是由于分数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又多年,感恩教育缺失就可想而知。三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门打开了,空气更新鲜了,但是拜金主义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也进来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感恩情愫缺失。 基于以上思考,从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本学期我们提前作的感恩教育的相关工作以及取得的效果,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创造感恩教育的新模式,对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案,我们设计开展以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为前提,以学校、家庭、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高中艺术生发展前景 文献综述 姓名:xxx学号:xxxxxxxxx 班级:xxxxxxx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艺术教育如今越来越得到教育界、艺术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同时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及向往,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注重人格的塑造和技能的培养,在课余时间选择各种艺术补习班已经习以为常,各类艺术补习班也早已成为当今社会艺术消费新的亮点。这种对艺术知识进行学习和补习的方式,即艺术教育,如今已悄然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本文力图通过对部分地区不同年龄段学生艺术知识学习生活状况的调研,从一个全面而全新的角度透析艺术教育问题以及艺术生的发展前景问题,相信这将会对当今艺术教育形式沿着更加正确的方向顺利展开有及艺术教育的实践性探索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艺术教育发展的调研却很少有人去开展,为此,本文拟从实际出发研究艺术教育发展的社会化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和分析学校艺术教育及艺术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思路,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艺术教育这门学科展开对艺术教育模式及发展前景的探究。 一、各领域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1、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上个世纪,信息传播或者说人类艺术传播的最伟大事件,就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由先进科学技术一手打造的新媒体横空出世,以其特有的多远化、交互性、超前性等特点一跃成为最受关注和瞩目的全新艺术形态,曾经陪伴我们许久的视听方式被彻底摧垮。我们已经生活在数字时代,一切新的传播媒介都成为新媒体艺术的特殊载体。因此,积极探索新媒体艺术教育,建构更有文化意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坊庄完小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理解帮助他人,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的心, .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人。在学生内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一生。对塑造儿童完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抽查数据摸底抽查”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示景仰自己的父母,“更何况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最多的,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严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在家中备受溺一时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只是孩子们以为向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二是由于分数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年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又多年,感恩教育缺失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前言】 “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既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少了,但身体素质差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机会多了,然而心理承受能力差了;因不能接受失败而自残、因无法控制而变成网虫的例子多了。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研究,就初中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讨论,本文就2010年至今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得出了一些普遍的观点以及一些独特的见解,指出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正文】 一、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周家店镇中学教师陈开文指出:“由于初中生主要处在12—15岁之间,而这一阶段心理发展主要的问题是自我认同”。我们知道,伴随着进入青春期,身体的快速发育及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变得非常强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渴望独立与理解,同时也特别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等。但这时的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矛盾的、不

稳定的,较易受他人的影响,学习的动力更多的是来自家庭的期望,容易与学校发生对立或冲突,缺乏安全感和方向感,怀疑自己生存的意义等。综合各学者的研究,我总结出初中生现存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我方面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造成自尊心和自信心上出现问题。由于自我体验错误而出现自卑或逆反心理,自我控制力差而表现出抗挫力弱,无法正视失败。 其次,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初中生的情感上的激荡。无法面对批评,因批评而出现消极、苦恼的情绪。 最后,初中生当中出现焦虑心理、孤独心里和脆弱心里的学生比较多。 2、学习方面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升学压力过大、厌学情况突出、考试焦虑症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3、人际关系紧张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人际关系上具体分为:师生关系问题;与父母关系问题;同学间关系问题;对异性的看法问题。老师对学生的不理解、父母对子女期望和要求过高、同学间矛盾和摩擦均会导致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_0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结构 1、引言: 简要描述研究问题的性质,并进一步陈述研究问题(为什么研究) 2、综述的主体: 简要报告其他人的发现与观点。 通常将相关的研究放在一起讨论,并用小标题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主要的研究工作,略提相对次要的研究策略: 时间、流派、代表人物 3、总结: 给出已有知识与观点的全貌 4、结论: 5、参考文献: 引用过的文献、其他索引(格式引言家庭是知识、价值观、态度、角色和习惯代代相传主要的传播体。 通过与家庭系统的互动, 子女形成自己的人格、思维模型和行为方即、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荃础的教育环境。 有研究表明,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到底家庭中的哪些因素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家庭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的呢?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对子女学业成就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教育程度、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等。 1,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家 1 / 17

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破裂、家长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类别等;(柳敏峰,徐长江,王黎华.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 1674- 1536( 2010) 03- 0043- 04.)1) 家长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高,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越多,采用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则相对较少。 从而使孩子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以及《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表》对德州三中学生进行了关于家长教养方式的调查和统计显示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别较大且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2】刘新宇德州三中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9)家长的职业 2) 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的家长,其子女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多,而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子女相对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少。 经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属于自己的比较理想的事业和职业,对个人的发展也看得很重,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兴趣爱好,关注自身的情绪体验。 他们多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在精神层面会把自己和孩子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发展。 身为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学生父母一般从事体力甚至重体力劳动,还有的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一般无自己满意的事业,很难实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子课题《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开题报告 黑龙江省海伦市东方红小学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黑龙江省海伦市东方红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从此养成的,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某学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40%的学生敬仰科学家,35%的学生敬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敬仰自己的父母,而敬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几乎是崇拜父母的两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 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 如今的少年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他们已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业要求期望甚高。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孩子人格发展不平衡。很多孩子面对父母的养

育之恩表现冷漠;孝敬之情在心目中淡化,只知受宠,不知感恩。 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 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里,一些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道德观发生了扭曲。他们自私、骄横、冷漠、不善于合作。使得未成年人,也受到了他们的负面影响,缺乏“感恩”的意识。 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 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学校教育始终未能摆脱考试的圈子。教育看分数、教师压力大,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感恩的教育。2009年“六.一”学校组织庆祝会,学生带上凳子到操场观看。班主任为了调查学生的感恩现状,有意不拿凳子到操场。从开始到结束,两个多小时一直站在学生旁边,结果没有任何班的学生主动为老师让座。 孩子们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亲切,学生才会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会懂得珍惜时间和机会,才会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来报答周围的人和社会。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主体人格的构建。 思想是人的灵魂,如何拯救这“将要垮掉的一代”?良方在哪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

文献综述范文1——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1——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 [摘要]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的现状,主要包括可行性的探讨、实践性的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等三方面。在可行性方面的探讨中,赞成派与反对派各抒见己,但目前已趋于达成一定的共识,即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开展教育与研究。在实践性研究方面的初获成果,主要体现在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教材建设和教学模式的建构上,已有相关的文献报告,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关于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理论性研究方面尚属较薄弱。 [关键词]学前英语教育;可行性研究;实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对于学前儿童英语教育这一新时期出现的新事物,众专家们对此的态度与看法,可谓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现将见诸文献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可行性方面的探讨 (一)主要的观点 对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可行性问题的探讨的主要观点,可以综述为两大阵营,一是赞成者的观点,一是反对者的观点。 1、赞成者的观点 (1)外语学习对幼儿语言、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正向功能 余珍有在其所撰的《试论幼儿园双语教育》(载唐淑主编《幼儿园语言和科学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一文中,列举了国内外许多例证说明了外语学习对幼儿语言、认知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外语学习对幼儿语言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研究表明,早期获得双语能够使儿童对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语言学习能力更强,学习其他语言更容易、更有效。Anastasi和Dc Jesus(1953)还发现,双语儿童的语言表达中无论句子平均长度,还是句子结构的完整性都优于单语儿童。Imedadze(1960)等人认为,早期获取双语可以加速他们对语音符号序列与语义的分离,使儿童的注意更加集中于语言的某些方面。Vygotsky(1962)也认为,儿童能够用两种语言表达同一思想可使儿童“将语言看作他的头脑中已经拥有的诸多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系统,看作众多语言中的一种,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操作能力。”加拿大的兰伯特(https://www.360docs.net/doc/f22570737.html,mbert)教授常年比较了双语儿童和单语儿童外语习得的差异发现:双语儿童容易习得其他外语,尤其是语音语调。二是增强言语交往的敏感性。由于双语儿童在交往中必须根据不同的交往的情景、不同的交往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所以对社会情景的敏感和语言的交际能力较单语儿童强。 外语学习对幼儿认识方面的发展表现在:一是促进对事物的概括化、概念化能力的发展。Pear和Lambert(1962)研究认为,双语者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认知水平均高于单语者,特别表现在双语儿童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概念化能力比单语儿童强。二是提高发散性思维水平。Colin Baker(1988)研究发现,双语儿童在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方面优于单语儿童,因为同一思想与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相连接给儿童提供了更多联想的机会。日本心理学家米治角田通过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掌握双语的儿童比单纯会讲本族语的儿童头脑更趋灵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更强。三是从生理学的角度观察,掌握双语的儿童大脑两半球对于言语刺激均产生诱发电位,从而促进大脑两半球之间的协调,加强了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从而加速了儿童的智力向深层次发展。 外语学习对幼儿社会性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Lambert(1974)研究认为,拥有双语并且能与不同语言群体的成员进行交往,可以改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标准,他们可以在一个多文化环境中认识世界的同时,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提高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我国学者强海燕在其所主持的“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创举及其在我国的尝试——双语人才早期培养研究”,也曾于2000年报告说,实验班的儿童性格活泼、开朗、

撰写文献综述的技巧与方法

撰写文献综述的技巧与方法 文献综述在硕士、博士论文写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文献综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的成功与否。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综”即搜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其目的并不是将可能找到的文章列出,而是要在辩别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跟据自己的论文来综合与评估这些资料。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能够以其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新科题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 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以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对这个问题已经知道多少;以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简而言直之,文献综述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考虑这些问题,就直接进行文献探讨,将在短时间内找到的现有文献做简略引述或归类,也不作批判。甚至与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也无关。 其实回顾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什么是探索性研究,所以必须主动积极地扩大研究文献的来源。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增加研究的假设与变量,以改进研究的设计。 文献综述至少可达到的基本目的有:让读者熟悉现有研究主题领域中有关研究的进展与困境;提供后续研究者的思考:未来研究是否可以找出更有意义与更显著的结果;对各种理论的立场说明,可以提出不同的概念架构;作为新假设提出与研究理念的基础,对某现象和行为进行可能的解释;识别概念间的前提假设,理解并学习他人如何界定与衡量关键概念;改进与批判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掘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相关研究。 总之,研究文献不仅可帮助确认研究主题,也可找出对研究的问题的不同见解。发表过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就是重要的问题来源,对论文的回顾会提供宝贵的资料以及研究可行性的范例。 二、文献综述中常见的问题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加强学生感恩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开题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很高兴由我代表课题组进行“加强学生感恩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前期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在目前改革开放转型期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特别是小学生,头脑中缺少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那就是对父母的孝,对师长的敬,对同学的爱。学生的感恩观念淡薄,不知道感谢大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社会的培育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教师的教导之恩……。这些状况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影响很大。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感恩”,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己,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理论基础 当代德国教育家鲍勒诺夫提出了“朴素道德”理论,他认为人类社会蕴含着一种更一般、更纯情、更基本、更长久的道德,如:诚实、信赖、同情心、爱、关心等,它们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感恩教育就属于其中爱的范畴。 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他长达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其内涵是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某种技能的人才,而且要使之“成人”。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感恩教育就是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教育,是成功教育的起点。 “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 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从汉朝一直流传至今的《孝经》集中反映了中国的孝文化,在中国

克雷斯威尔五步文献综述法

如何做文献综述克雷斯威尔五步文献综述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 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文献综述 (一)文献阅读的重要性 1、开阔我们的理论视野,明确我们研究工作的意义 2、借鉴他人的研究方法,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 3、熟悉并学会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二)如何进行文献阅读 1、几种主要的文献媒介:报纸:报纸的类别;报纸的特点; 书籍:书籍的类别;书籍的特点; 杂志:杂志的类别;杂志的特点; 网络:网络的类别;网络的特点; 2、选择媒体的原则: *科学性、真实性 *学术性、前沿性 (三)文献综述的意义及写作 1、文献综述的意义 *说明本研究的研究生长点 *区别本研究与别人的研究 *作为一种文体有利于他人的研究 2、文献综述的要求 *参考的文献在15篇以上 *要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前沿水平

*文献综述要有层次和比较全面 *注好出处 3、文献综述的样式 见附件 4、文献综述常出现的问题及其克服 常见问题: (1)综述的内容和所要研究的内容相脱节,为综述而综述。(2)综述的文献水平低,不全面,使研究的基础不牢固。(3)综述中只有别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取舍和评价,综述者的研究角度和立场不鲜明。 (4)综述中的层次不清晰,内容不全面,使我们的研究基础有漏洞。 克服的方法: (1)围绕自己研究的题目和关键词确定要综述的范围 (2)选择学术性强的媒介中的文献进行综述。可以从人的角度了解本研究 的前沿人物,从他们入手综述研究文献 (3)明确综述的目的,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自己的概念和研究体例。 (4)综述的框架要覆盖主要研究内容,表述体现逻辑性。

二、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研究的意义 1、概念是理论思维和表达的基本单位,所以一切研究都离不开概念,一切研究都始于对概念的界定。 2、概念是一类事物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的表达,概念的界定和关键概念范围的界定规定了研究的范围。 3、概念的创新是研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概念与概念的界定 概念是一类事物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的表达,是理论思维的基本元素。 概念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抽象思维的结果。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确定了其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特性或本质特性,也确定了这类事物的范围。因此,概念的研究与确定既表现了我们对问题思考的深度,也表达了我们研究的范围。 一个研究所使用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就限定了这个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重点。因此一个研究首先要确定自己的一组核心概念。 概念界定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从现代汉语中寻找这个概念的中语含义。如果是外来语需要寻找一下它的来源和本意。 2、从相关研究中了解人们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 3、思考相关研究成果确定本研究使用本概念的角度,并用词语表达出来。

教育文献综述

教育文献综述 (一)教育文献综述概述 文献综述是对单个文献的阅读评析和内容分析基础上的综合,简称文献综合评述,它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依据文献综述的对象看,文献综述可以分为综合性的和专题性的两种形式。综合性的综述是针对某个学科或专业的,而专题性的综述则是针对某个研究问题或研究方法、手段的。依据文献综述的内容性质看,文献综述有“述而不评”和“述评结合”两种方式。“述而不评”即不加评论地综合介绍某一学科、专业、课题、专项研究的实际情况或研究成果,属于三次文献。“述评结合”则是研究者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加入自己的评论、观点和见解表达出来。 一般而言,大多数文献综述均是依据对过去和现在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指出目前的水平、动态、应当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并依据有关理论,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等,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为当前的研究提供基础或条件。对于具体科研工作而言,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能够以其严密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新课题的确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在某种意义上,它起着总结过去、指导提出新课题和推动理论与实践新发展的作用。 文献综述具有内容浓缩化、集中化和系统化的特点,可以节省同行科技工作者阅读专业文献资料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迅速地了解到有关专题的历史、进展、存在问题,做好研究定向工作。 (二)教育文献综述的形式与结构 文献综述的内容决定文献的形式和结构。由于课题、材料的占有和资料结构等方面的情况多种多样,很难完全统一或限定各类文献综述的形式和结构。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一般来说,文献综述的形式和结构一般可粗略分五个部分:标题、绪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目录。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五部分拟写提

课题研究--文献综述

连云港市“十二五”中长期课题批准文号:C/2011/09/043 《农村中学“情境作文”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摘要】 本课题组通过电脑关键词搜索与人工查阅的方式,查阅、分析了近80篇“情境作文教学研究”的相关论文,从情境作文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两方面对所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文献概述,结合《课标》(2011版)、现行教材,从多个角度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评论,从而得出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与价值。 【关键词】 情境作文研究历史研究现状文献评述 一、前言 (一)情境作文的由来 早在2009年,我在板桥中学主持了“视听天空”的校本活动课程。“视听天空”的主要活动流程是为学生播放一些励志电影、记录片和以积极进取为主题的歌曲,并要求学生在交流、讨论观后感(听后感)的基础上,自由写成作文,并将优秀习作发表于校刊《春水流》。2011年改名定为“情境作文”,到2012年8月我调离板桥中学,这一校本活动得到校领导的表扬,更是深受全体学生的喜爱。 (二)情境作文的界定 “情境作文”这一概念至今没有明确的界定,它通常是指教师通过创造性预设或组织呈现某种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将个体生发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自由地表达出来,从而实现“入境写情”的一种作文教学模式。农村中学的“情境作文”,是指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根据校园内外所特有的人文和地理环境,通过预设或随机生成的作文情境,来激发学生进行“入境写情”式作文创作的教学模式。 二、文献概述 2011年9月,我的《农村中学情境作文的实践研究》课题申报了连云港市“十二五课题研究·中长期课题”,获得首批立项。一年多以来,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课题研究的文献搜集、整理、分析工作也不断更新,到目前(课题研究中期)为止,通过对“中国知网”、“百度广库”的电脑搜索与对校内外图书馆的人工查阅等多种方式,本课题组共初步查阅了近40篇相关论文,其中包含6篇调查报告,占总检索率的61%。 (一)情境作文的研究历史 20世纪70年代初,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Georgi Lozanov)将心理治疗中的“暗示”理论转用到教学法领域,首创“暗示教学法”。我国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同志借鉴这一教法,创立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理论。1978年,李吉林老师将这一理论投入实验,历时五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了1996年12月,中央教科所与江苏省教委联合举办了“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校研究会”,从此,“情境教育”从小学语文走向中学多个学科的教育教学,也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重点。2001年以来,多位教师将“情境教学”引入到中学的作文教学中,开创了“情境作文”时代。2008年,《中国教育报》组织了“作文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