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的奇观 读书笔记

视觉文化的奇观 读书笔记
视觉文化的奇观 读书笔记

《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

《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一书收录了9位文化学者的文章和著作节选,包括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精神分析经验中揭示的“我”的功能构型》和《论凝视作为小对形》、居伊?德波《奇观社会》、鲍德里亚《拟象的进程》、米克?巴尔的《视觉本质主义与视觉文化的对象》、查尔斯?伽罗安和伊冯?高德留所作《视觉文化的奇观》、尼古拉斯?米尔佐夫的《幽灵写作:视觉文化构想》等。

本书在序言中就开明宗义地指出“视觉文化研究”针对着现代和后现代时代的文化表征,以后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为主导框架,围绕着“视觉性”的问题,对现代世界的主体建构、文化表征运作以及视觉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释了人类文化行为尤其是视觉文化中看与被看的辩证法,揭示了这一辩证法与现代主体的种种身份认同之间的纠葛。巴尔否认视觉文化是一门学科,他认为视觉文化“需要借助其他学科,比如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还有其他本身就比较年轻的学科,如电影研究和传媒研究,简言之,视觉文化应当合理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从而整合成自己的研究体系。

以下是我对几个视觉文化理论的简单梳理和自己一些浅薄的理解。

进入20世纪,随着现代科学的变革和和传媒技术的发展,电影、电视和商品广告的影像文化向我们的日常生活全面渗透,视觉中心主义已经变成了日常生活中一种梦靥式的存在。拉康是质疑视觉中心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幼儿可以通过镜子确认自己与自己镜像的统一,幼儿对“自我”的界定和理解全部来自镜中的对立物的镜像,婴儿对自我产生虚假感和圆满感。以时下流行的娱乐节目来说,观众爱看是因为此类节目拉近了传媒与生活的距离填补了娱乐和现实的鸿沟,使节目成为一种游戏着的真实。对这些娱乐节目来说,不但是把真实生活作为娱乐的内容和手段呈现在电视上,同时也是对真实的戏仿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以参照的镜像,这些镜像极大满足并且调动了观众的“窥视癖”。拉康把大众普遍存在窥视别人隐私的快感称作“窥视癖”。电视以一种合理合法的方式来满足观众这种窥视癖,使潜藏在观众深层心理无意识得到宣泄和升华。拉康还把主体的自我建构与他者的凝视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凝视”不仅是主体对物或他者的看,而且也是作为欲望对象的他者对主体的注视,是主体的看与他者的注视的一种互相作用,是主体在“异形”之他者的凝视中的一种定位。

“奇观社会”这个概念由居伊?德波提出,他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蔓延的社会中,其整个的生活都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奇观积聚。曾经直接地存在着的所有一切,现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奇观”理论的提出与20世纪90年代西方消费时代的到来着直接的关系。消费时代不仅意味着物的空前积聚,而且意味着一种前所未见的消费文化的形成。从物的生产到物的呈现再到主体的购买与消费,这一系列的过程不再单一地只是物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而且还是物的符号价值的生产和消费,是物在纯粹表征中的抽象化。正如德波所说:“真实的世界已变成实际的形象,纯粹的形象已经转化成实际的存在——可感知到的碎片,它们是催眠行为的有效动力。”

当世界通过视觉机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是时候,也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里,不再有本质与现象、真实与表象之分,表象本身就是一种真实,还是一种比真实还要真的“超真实”(hyperrrality),鲍德里亚把这种超真实又称为“拟象”。在这种拟象中,媒体与信息模糊不清,真实与虚拟也混淆不清。鲍德里亚指出,迪士尼乐园是虚拟性的,它们是拟象的完美模型,是社会的缩影,在迪士尼乐园的每个角落都闪烁着美国式的图景和快乐,在他看来,迪士尼乐园的里的美国模型甚至比社会世界中的真实的美国还要真实,以至于仿佛是美国越来越像迪士尼乐园了。在我国的正在风靡的各种主题游乐场、电影院、鬼屋也是这个道理。由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媒介(报纸、电视、电影、广告因特网等),形形色色人为

的形象符号成为我们接触世界的主要通道,所以,虚拟性的符号往往比现实本身更为重要。但由此导致了更为严峻的问题:形象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模糊甚至完全割裂了。人们生活在一个由仿拟所构成的社会,“假的比真的更真实”,当人们习惯于在虚拟的世界里生存的时候,反倒对他们的真实世界不再适应。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读书笔记要求与书目

附件2: 课外阅读参考书目 A.文学类 1、《诗经选》余冠英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唐诗选》(上、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3、《宋词选》胡云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编岳麓书社1983年版 5、《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6、《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7、《鲁迅选集》(上、下)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8、《四世同堂》老舍著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9、《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0、《笑傲江湖》金庸著三联书店1994年版 11、《平凡的世界》路遥著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12、《莎士比亚全集》(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13、《浮士德》(德)歌德著,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14、《巴黎圣母院》(法)雨果著,陈敬容译三联书社1950年版 15、《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郭宏安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16、《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17、《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18、《泰戈尔诗选》(印)泰戈尔著,石真、谢冰心译人民文学出版1958年版 1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奥斯忒洛夫斯基著,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20、《百年孤独》(哥)加西亚·马尔科斯著,黄锦炎、沈国正、陈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B.历史类 1、《史记》司马迁著岳麓书社1988年版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胡绳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4、《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 5、《剑桥中国史》(英)费正清主编(多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4年版 6、《历史研究》(上、中、下)(英)汤因比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中国的现代化》(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C.哲学类 1、《论语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孟子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3、《周易外传》(清)王夫之注中华书局1976年版 4、《老子新译》任继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庄子集释》(清)郭庆藩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 6、《孙子兵法》郭化若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7、《坛经校释》(唐)慧能中华书局1983年版 8、《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 9、《传习录》吴光,钱明等编校(见《王阳明全集》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读书笔记科目

大学生应读人文科书目 A、文学类 1、《诗经选》余冠英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年版 2、《唐诗选》(上、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3、《宋词选》胡云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版 4、《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编岳麓书社 1983年版 5、《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版 6、《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年版 7、《鲁迅选集》(上、下)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 8、《四世同堂》老舍著北京出版社 1996年版 9、《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版 10、《笑傲江湖》金庸著三联书店 1994年版 11、《平凡的世界》路遥著华夏出版社 1998年版 12、《莎士比亚全集》(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13、《浮士德》(德)歌德著,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5年版 14、《巴黎圣母院》(法)雨果著,陈敬容译三联书社 1950年版 15、《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郭宏安译译林出版社 1994年版 16、《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4年版 17、《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18、《泰戈尔诗选》(印)泰戈尔著,石真、谢冰心译人民文学出版1958年版 1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奥斯忒洛夫斯基著,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 20、《百年孤独》(哥)加西亚·马尔科斯著,黄锦炎、沈国正、陈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B、历史类 1、《史记》司马迁著岳麓书社 1988年版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胡绳著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3、《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解放军出版社 1986年版 4、《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三联书店 1997年版 5、《剑桥中国史》(英)费正清主编(多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994年版 6、《历史研究》(上、中、下)(英)汤因比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7、《中国的现代化》(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C、哲学类 1、《论语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 1980年版 2、《孟子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 1980年版 3、《周易外传》(清)王夫之注中华书局 1976年版 4、《老子新译》任继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 5、《庄子集释》(清)郭庆藩辑中华书局 1961年版 6、《孙子兵法》郭化若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7、《坛经校释》(唐)慧能中华书局 1983年版

传统文化作文读书笔记

传统文化作文读书笔记 【篇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第一小学 四年五班马宁 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 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她是中华民族生息不竭的动力,更是中华民 族奋进的源泉。 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后,我在为人处事上学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我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了“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 的父母生育了我,给予了我生命,养育我,教育我。他们为了这个 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辛辛苦苦,我还有什么不满足呢?到什么 时候我都不能忘记感恩父母,更不能嫌弃父母,因为是他们给了我 一个完整的家,让我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 其次,我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了尊“师”。《程门立雪》让我深有感触。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欢学习,到处寻师访友, 曾在程颐门下学习。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 意门生。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赶上老 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 门口,等待老师醒来。一会儿,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 杨 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 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程 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 师的全部学问。我也要向杨时学习,诚心诚意向老师求教,谦虚谨慎,做尊师重道的好学生。第三,我还学会了交朋友。传统文化告 诉我交朋友要讲究诚实守信,善待他人,与人为善。同学之间有了 困难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感受中华文化使我知“孝”,感受中华文化使我尊“师”,感受中华文 化使我懂“友”。感受中华文化使我还会明白很多、很多??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炎黄子孙把中华传统文化铭记于心,永世相传。 【篇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

《“封建”考论》读书报告

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读书报告 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年级:2015级专业:世界史 姓名:李月明学号:2015030062 密封线 报告题目:《“封建”考论》读书报告 一、书目信息: 书名《“封建”考论》 作者冯天瑜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号978-7-5004-8815-6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字数110千字开本16开 页数445 价格57.00 二、评分要求 全书内容提要不能超过全文三分之一。报告内容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观点和论述要完全一致,行文简洁明了。心得真实,无抄袭与剽窃现象,如发现抄袭与剽窃现象,取消成绩。总分为100分。 三、教师评语 请根据写作内容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阅卷教师评语 成绩 评阅教师签字:20 年月日 注1:本页由报告题目、书目信息有学生填写,其余由教师填写。提交试卷时含本页。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注3: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密封线 《“封建”考论》读书报告 李月明 提要《“封建”考论》探讨了“封建”的本义,介绍了中国、日本和西欧“封建”社会的 发展情况,体现出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着重指出“封建”一词在中国的适用范围,近 代以来历史学家们展开激烈讨论,最终以郭沫若的五种社会形态说占据主流。但这种说法 现在已经遭到批判,本书从“名辨”的角度重新探析中国的“封建”社会。其中曾学习中 国传统文化的日本,在“封建制”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与中国社会有着质的不同,这与当时 日本的社会发展趋势有着必然联系。 关键词封建制泛封建化名实错位 一、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出生于湖北红安,现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时也是“汉水文化”文化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主要从事思想文化研究,探讨中国文化史的框架体系和明清文化史,研究成果颇丰,主要著作有《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散论》、《张之洞评传》、《辛亥武昌首义史》等书。现在还从事“中、日、西文化互动与近代术语形成”研究,以术语为切入口,探讨近代中国与欧美、日本间文化复杂的三边互动关系,从文化传播学和文化发生学角度,考察中国近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封建”考论》的主要结构和内容 (一)主要结构 目录:题记 第一章古义演绎 第二章中外通约 第三章名实错位 第四章正本清源 第五章制名指实 结语 (二)主要内容

读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

读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有感 通过一个学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并在课上听老师讲了很多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故事,使我对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冰山一角的了解。老师多次提及梁漱溟先生,以及多篇梁先生的著作,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篇听课体会是基于对梁漱溟先生所著《中国文化要义》的略读,简要写出的读后感。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在书中, 他以“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核心内涵,全面分析了造成中西不同人生态度的决定因素——社会结构,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则个人本位、阶级对立。由于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表现为理性与理智、非宗教与宗教。肯定了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未来应走之路向是接受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之用,来滋养中国文化理性之本。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先生认为中国的十四个特征是:一、广土众民。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七、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八、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九、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十、道德气氛特重。十一、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十二、中国文化自东汉已降为无兵的文化。十三、“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十四、隐士与中国馆文化的相当关系。梁先生说:“人生态度之不同, 实为其文化不同之根本”。文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价值观的问题, 也就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在这点上,梁先生抓住了文化观中最本质的东西。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以伦理本位,而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社会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是团体、家庭和个人, 三者在社会中位置轻重不同就形成不同的社会构造, 在这一点上, 中西社会俨然不同。在中国, 家庭处显然的位置,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则轻松若无物;而在西方, 团体和个人是两个实体,家庭几乎为虚位。中国因重家庭演成伦理本位的社会,西方则因团体生活形成个人本位的社会。中国因伦理而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与之情,义务关系;西方社会个人本位形成相对和权利关系。社会生活上, 中国人将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或情谊关系社会化,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纽带;西方人会自觉地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整个社会的运行全凭法律。 中西文化歧异的起点是在宗教的有无。在梁漱溟看来,“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中国古代社会与希腊罗马古代社会,彼此原都不相远的。但西洋继此而有之文化发展,则以宗教若基督教者作中心;中国却以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作中心。后此两方社会构造演化不同,悉决于此”。梁漱溟先生认为,虽然在人类文化的早期,东西方都由宗教开端,但此后却有极大的不同:西方由基督教开出集团生活;中国由周孔教化开出家庭生活。在西方社会, 人们组织纪律观念、国家观念都十分的强烈。而中国从周孔以后,文化的中心便转到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上,以前祭天祭祖等等宗教形式只构成周孔教化的一个条件。他由此得出:西方的集团生活,是由基督教开之;中国的家庭生活,是从周孔教化而来,从而形成了宗教与非宗教两种不同的文化。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早熟”的表现是“理性开发过早”。“而中国缺乏宗教,又由于理性开发之早;则理性是什么,自非究问明白不可。以我所见,理性实为人类的特征,同时亦为中国文化特征之所寄”。中西人际关系之差异表现在于“不调谐”与“和谐”。儒家伦理对调节人际关系的“和谐”起有调节作用。 梁漱溟从中西社会的异质结构出发,探讨中西文化的价值差异,这一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原

《作为文化地传播》读书笔记

《作为文化的传播》读书笔记 这本书很简单,主要是分为两个部分,传播与文化以及技术与文化。每一部分都包括四章,其实,整个的结构非常清楚,下面我将从作者简介、内容梳理、问题探讨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部分传播与文化 第一章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 作者从杜威开始认真研究传播学著作,发现从杜威切入可以很好的理解传播学,因为杜威著作的关键点在于利用传播的不同意义或者说冲突提出“在所有的事物中,传播是最为奇妙的”这一论断。 那么,从19世纪传播一词进入公共话语时起,美国文化中就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传播概念,作者将传播定义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 什么是传播的传递观呢? 传播的传递观是美国文化中最常用的,传递观源自地理和运输方面的隐喻。在19世纪,信息的移动在本质上被看做是与货物(或人)的位移相同的过程,两者都可以用传播这个名词来描述,这时传播的中心意思就是为了控制,将信号或者讯息从一端传送至另一端。 而电报的出现终结了这种同一性,但并没有改变这种隐喻。(这在第八章当中还会详细谈到)。 所以,在外面思想的最深处,对传播基本理解认定为于传递这一观念:传播的传递观指的就是一个讯息得以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过程,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 作者认为传播的传递观与一般的政治、经济和技术起源不同,而是来源于宗教文化。传播的传递观现代含义肇始于美洲拓荒时期。(见P5) 什么是传播的仪式观呢? 传播的仪式观在美国人的思想中比较淡薄,在美国学术界向来不是一个主旋律。但其实它是一种更为古老的观点。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 作者认为传播的仪式观与宗教也有关系,源自这样一种宗教观:并不看重布道、说教和教诲的作用,为的是强调祷告者、圣歌以及典礼的重要性。 所以,如果说传递观众传播一词的原型是出于控制的目的而在地域范围拓展讯息,那么在仪式观众传播一词的原型则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 为了使读者更好的了解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的差别,作者说可以通过报纸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来理解:(P9) 传播的传递观审视报纸时,发现媒介是一个发布新闻与知识,有时也提供娱乐的工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推荐阅读》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 推荐阅读 ——“阅读传统经典”系列话题之一 (西元2008年4月) 观子史,尊孔孟,味易老,友庄禅,美风骚。 一、推荐阅读之依据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最可观者,也是最富价值的东西,一是伦理精神,二是艺术精神。诚如北大楼宇烈先生所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精神与艺术精神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是人生修养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而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的程度如何,也就被视作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下的体现。” 除了传承和弘扬伦理精神及艺术精神外,还应该养成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敬意和信心。这三个方面,就构成我今天推荐阅读的主要依据。 (一)传承和弘扬传统伦理精神 这部分我要说的是: 第一,传统伦理精神在我们今天社会还有留存多少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还需要这些精神么?第二,传统伦理精神纠竟有多少真正融进了我们的人生修养实践之中呢?

文化主体意识:是指一个民族要自觉地以自己所独有的民族文化为根本,不断地省察和传承,并发扬光大,使其永远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首先,传统伦理精神正在失落。 近代以来的失落。 文革期间的失落。 改革开放以来的失落。 其次,我们需要重建这种伦理精神,特别是力行这种伦理精神。 我曾课堂上给学生提出过五点要求——学习传统语文,阅读传统经典,力行传统道德,弘扬传统精神,复兴传统文化。 我想,它也适合于一般知识青年吧。 《论语学而》说:夫子温良恭俭让。 儒家在修养论上强调“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不行不足以为知。 《易传》说:修辞立其诚。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引金岳霖先生语:中国哲学家“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哲学的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二)传承和弘扬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化而养成,这种礼乐教化一方面讲的是礼仪,是一种伦理教育,体现出一种伦理精神;另一方面是乐,是一种艺术教育,体现出一种艺术精神。(这个“乐”的概念是广义的。) 有学者说:中国文化是艺术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读后感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感 学期的选修课就这样匆匆的告于段落了,我感慨。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让我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修生养性,提高自身素质!格物致知,发展社会经济!而我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知识,因为传承让我们更加理性的了解历史而发展会要我们更加理性的创造未来。因为文化影响着后来者,后来者又传承、修正并补充着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文化在碰撞中平稳地发展与进步着,波澜不惊。而现代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我们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即使有所涉猎可能也会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我们通过下列的事实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 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固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

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我们继承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当做主体、把人当做目的,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坚韧刚毅,强调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进取精神、创造热情与顽强毅力,在应对各种艰难困苦和严峻挑战中焕发出来的伟大力

文化读书笔记4篇

文化读书笔记4篇 范文大全其他范文读书笔记〔文化读书笔记篇〕 这次寒假里学习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 范范一翻发现里面云集了各种新颖的教育观点和理论。 书中条理清晰的向我们娓娓道来:什么是儿童什么是儿童文化。 再一一列举了儿童教育的近现代观点将近代的各大教育学家的理论和实践行为详细的展现了出来真是受益匪浅。 特别是里面的一个观点吸引了我的注意:儿童崇拜。 乍一听觉得很是新鲜。 这是不是把儿童捧上了天带着这个疑问继续看下去。 原来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未必不知道儿童淘气的一面。 只是他们又发现了儿童生活的另一面这是超出成人的一面值得我们成人学习的一面。 回想自己工作年来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孩子们的纯净目光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有孩子们的善良之心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快乐。 还记得在语言科学类活动中孩子们的精彩回答往往会成为下一个生成的新主题内容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孩子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用稚嫩的笔绘制出了似大师般美轮美奂的作品。 特别是有几次我身体情况欠佳的时候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发

老师你好点了没有老师我帮你捶捶现了我的异样纷纷上前问候:背吧!老师你要多喝水哦!一句句温馨的关怀话语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温暖。 我想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不是说要否定儿童继续成长否认 儿童的成长需要成人的帮助。 只是他们从儿童的生命中窥出了天机因而由衷的发出感叹的 言辞、崇拜的的话语。 我们应该从中感悟其中的对儿童世界的尊重和认识。 我们在任何一次对儿童某一方面的发现都能唤起一种儿童崇拜。 因此让我们努力去发现孩子们的生活吧让我们欣赏孩子们的 生命吧让我们谦逊的向孩子学习吧让我们真诚的崇拜儿童吧。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文化读书笔记()|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都带给我一 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 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 是美的时代。 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 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 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总结 张士林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所著的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经典之作,有人称梁漱溟为“最后一位儒家”,也有人称梁漱溟为“第一位当代新儒家”,但他自己,却认为更恰当的评价是说“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正如《中国文化要义》扉页所写“独立思考,表里如一”。正因为他被称作“儒家”,所以本书的从头到底无不透漏出儒家的文化色彩。本书因为成书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所以书中大多是半文言文,读起来还是比较晦涩,所以就粗略的谈一下自己读书所得。在本书中梁漱溟先将中国文化的特征罗出来,然后选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设法解释此特征的来龙去脉,前后左右的全方面论证,由此推出和解释中国文化的其它特点,最后将许多特征贯串起来,全都归结为第四个特征,即一种神秘的力量-----理性早启和文化早熟,认为中国的文化要义就在于此。 在书中梁漱溟认为中国的十四个特征是: 一、广土众民。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 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 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 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七、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 八、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九、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 十、道德气氛特重。 十一、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罗素曾说“中国实为一文化体而非国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从前中国人是以天下观念代替国家观念的。)。 十二、中国文化自东汉已降为无兵的文化。 十三、“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十四、隐士与中国馆文化的相当关系。 本书的第二章开始探讨中国文化特征的由来,从中国人的家说起。梁漱溟认为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之所以特重,并不能由冯友兰所提出的“生产家庭化”的生产方式就可以解释了,他认为经济基础并不能决定一切上层建筑。梁漱溟还进一步提出了“阶梯观”和“流派观”,即若把全人类历史作一整体看,则可以说人类社会是一直在进步的,然而各时各地却有着不同的发展程度。“世界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能次第演出几个阶段”。 梁漱溟对比中西方社会,指出西方人是集团生活的,而中国人是缺乏团体的。梁漱溟认为宗教问题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岭,中国古代社会与希腊罗马古代社会都具有相似的社会形态,而自从西方以宗教立为国教后,便出现了超家族的集团组织来,因而形成了集团生活。再

传统文化读后感400字

传统文化读后感400字 读过网站上的文章,内心久久不能平复,作者们的那一句句独到见解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的篇名叫《有了民族精神,就等于有了灵魂》,文章的题目一下子就使我感到了茫然,仔细品读下来,才有所触动,有所感觉。 “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虽然这是引用的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名言,虽然只是那么短的一句话,但它已经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不可动摇。 接着作者的那一段极富表现力的排比句更是令我心潮澎湃。作者是这样写的: 对于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谁能不怀有最自然,最深厚的感情呢?哪个儿女不把对祖国母亲的这份强烈情感融入生命,并使之成为生命中一首激情高昂的主题歌呢?当杨利伟坐上“神舟五号”升空时,谁不为祖国的成就而感到震撼和自豪呢?当奥运健儿们站在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上时,谁不为祖国取得的荣耀而感到骄傲呢? 这是对民族精神最生动的写照,这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同时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也使我联想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在男子110米跨栏勇夺中国人渴望已久的金牌的一刹那,那情景始终在我的脑海里呈现,环绕,难以磨灭。当他跨过最后一个栏,飞快地冲过终点,以12.91秒的成绩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了在短跑项目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枚金牌时,我心潮澎湃,我想在这12.91秒的时间内,大家的心情都和我一样,犹如滔滔的江水。刘翔的那块金牌里面不但包含了他多年来的血汗和经验的积累,而且还有激励他迈向巅峰的那一份强烈的民族精神。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我们种种复杂的情绪都升华了,自然地融合于节奏之间,变成了令人陶醉的旋律,民族精神。 其实,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民族精神激励着我们去努力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多为国家做出贡献。有了信心的支柱,就等于迈向了成功,有了正确的民族精神,就等于有了高尚的爱国情操;有了民族精神,就等于有了灵魂;有了祖国,就等于有了光辉灿烂的未来。 我们现在正处于学习阶段,让我们谨记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长大后为祖国的未来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请记住:有了民族精神,就等于有了灵魂。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企业文化读后感合集

企业文化读后感范文 前不久,我在某报上读到这样一则消息:“海尔”人在接待参观者的整个过程中,主人总是坚持面朝着参观者边倒行边介绍情况,许多参观者对这种“倒行工作法”费解,时常有人问:“你们这样做是不是有点难受?”但听到的回答却总是一样的,“面对你们是一种尊重”。大家知道,海尔集团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海尔”之所以能快速成长为企业巨人,关键因素就是因为它锤炼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并且使之在职工心中深深地扎了根,不断开出芬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焕发出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海尔”现象及其培育的企业文化已成为许多专家、企业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成为人们前进的路标和旗帜。 说到这里也许就会有人问:企业文化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呢?专家已经给出了定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是企业的灵魂和持久动力。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精神文化又称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处于核心地位。 那么,企业文化有多神奇呢?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指出,你可以毁掉海尔,但你毁不掉海尔文化。正象一位会再哲人所言,今天你听到可口可乐被火烧尽的消息,明天就造一个新的可口可乐,因为有可口可乐的文化在。可见,企业文化对企业以及企业员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的魅力是无穷的。 我们信用社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同样需要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如果站在金融业风险和竞争的角度,我们信用社不仅需要企业文化,而且迫切需要。如果缺乏了企业文化,我们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发自内心的动力和追求,就仅仅是只具备外表,而缺乏内涵和活力,如果要说有活力,也难以持久保持。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建设基本上还停留在表层和初始阶段,还停留在感性和模糊的认识上。那什么是信用社的企业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建设?这一问题我思索了很长时间,而且我相信,它同样也困扰着我们每位信合员工,更需要我们每位信合员工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来浇铸。那么,如何塑造我们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呢? 我认为,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一是要优化用人机制。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善于经营人才,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因此我们信用社必须改革用人机制,真正做到“能转载自百分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23599790.html,,请保留此标记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建立“任人唯贤”的用人文化;二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的价值创造力,才能充分调动全员参与企业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要创建明确、具体、富有强大凝聚力的目标价值导向机制,把信合员工的意志和行为引向同一个方向和目标,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使员工之间产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荣辱感,共同的责任心,从而增强信用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归属感,从而不断提升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打造全新的农信品牌。 其次要围绕服务和创新,强化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理念。一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如:海尔集团的服务理念是“顾客永远是对的”。也就是说,顾客的需求是没有错的,那么,企业永远都要为满足顾客的需求而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作为服务“三农”的信用社就要围绕“农”字做文章,切实要把农户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创新服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叹为观止的理想形态概括,无法忽略和中国现实的不同。独到精辟的分类模式,不能苟同中西方二元对立的论断方法。此书继承了甲午战争以来对于中西差别的讨论,也是对于中国文化究竟该何去何从的系统论述。对于梁漱溟先生的论断中,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西方人之所长吾人之所短,是否如真如其所言,我不作评论,仅就其理想形态的论述而言,已经是卓然一绝。 “要义”的意思是要旨,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此书中所详述的自然是部分的中国文化。那怎么样的中国文化才算是重要的中国文化?这就需要一把尺来衡量,这把尺子横向的就是西方世界纵向的如同其所言是百年来未变的固有文化。就是究竟是哪一些的中国文化的基因使得我们和西方人不一样,使得我们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列强,使得日寇横行国土沦丧。我认为这就是梁漱溟先生写这本书的背景。另一点就是成书的时间上,《中国文化要义》第一次构思撰写时间是在1941-1942年之间,当时正是中日战争最后大博弈的阶段,初衷可能是来源于民族自省。真正成书是在1948年梁漱溟先生参加的国共和谈破裂之后,使得其书对于中国前途与命运又多了一份预示的意味。如果说清末洋务运动到民国时代是一个渐进的西方化过程的话。那么在1949年之后,新中国与过去的“割裂”和对于东西方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学习,更是前所未有,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哪些要义需要被保留,哪些要义被历史遗弃,梁漱溟先生或许不会想到这么远(不能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待过去有特定历史背景的事件和人物)但有或许对于新生政权会期望一些什么,国民政府在大陆末期从战场到政经都一败涂地,尽失民心之后对于一个新生政权的期待,对于民族再次崛起的期盼,我相信不仅仅是梁漱溟先生,49年留在大陆的文人们在当时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更何况解放前毛泽东曾经8次同梁漱溟详谈中国的未来和农村建设问题。梁漱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中曾说毛主席把中国的农民都动员组织起来了。此话和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要动员农民组织农民的想法一致,都知道梁漱溟顶撞毛主席,也听说梁漱溟在大跃进中高呼万岁,一个倔老头的形象跃然而生,不为你是哪个政党,哪个伟人,只为自己所认为的道路。 截止目前对于中国是什么,中国文化是什么的论述我们已经看了许多。严复康梁在甲午战争之后对于中国为什么会落后的探究,吴文藻对民族、国家、文化的探究,费孝通吴晗对中国文化中国士绅的理解,葛剑雄论统一与分裂,每个人对与中国文化论述都不一样,有的假借西方概念套用中国历史,如严复图腾社会、军国社会之分,有的从中国历史事实出发总结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礼教对于统治阶级的作用。在西方化浪潮之下如何认清楚自己,自己该怎么样发展。一方面的确从西方的视角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总是格格不入,另一方面悠久漫长的文明史,长期领先于西方的事实又不可能一无是处,能留下什么,又要去除什么,怎么样才能超越西方?就需要对自己有一个认识。但是这个认识对还是不对?在开篇总结中国人的十大特点的时候(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等等)都是看上去对,其实又不对的,说不清的东西。或许从文化角度论述文化本身就难以说得清,从礼教出发:有的说是因为礼教是统治人民的工具,有的说礼教是从上到下无所不包的社会规范(或许用“天道”更能会意),从文字出发,有的认为文字是中国文明的特征,但我认为文字只是一个表现形式。费孝通先生用多元一体格局概括,也有人说是一体多元,很多时候形容出来的似乎像那么一回事,究其实际又得打个问号。

民族传统文化读后感

民族传统文化读后感(一) 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在为人处事上学到了很多。“孝”是我们的传统美德,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教育我们,也许有的地方他们做的不能让我们满足,但是孝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忘记的。让我们想想,父母辛辛苦苦养家,一切为我们着想,我们有什么理由嫌弃父母?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父母爱我们,我们孝父母,没什么可说的。我们的爸爸妈妈都那么爱我们,给我们完整的家,幸福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幸福和快乐。“念恩幸福一辈子,念怨痛苦一辈子。”生活中记得感恩,我们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在社会上生存,有父母的教育,朋友的陪伴乃至以后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关切的眼神,都让我们身上涌起一股温暖。别人关心我们了,我们应该感恩。 在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按照法律制度处理就可以了。在中国十分普遍,每一起腐败案件发生后,都有许多人在背后活动,找人讲情。没有人情,便办不成事。各种事情的解决,都离不开人情。什么事情都由领导说了算,结果只能脱离民意,自行其是,乃至以公家之权谋个人之私。这必然使民心受挫,社会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在维护少数人的特权利益的同时,最大程度的损害了广大百姓的利益。这严重影响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和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像《圣经》文化和《古圣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 所有的中华儿女们,让我们把中国传统美德送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民族传统文化读后感(二)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

中国文化读本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读本读书笔记——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是由叶朗、朱良志撰写的介绍中国文化的读本。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以介绍中国传统的历史文明和当代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为主,力求用简洁平实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内容,加深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希望读者能够从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感受中国文化,潜移默化地提高汉语水平。Featuring the distinctive heights of Chinese culture, the authors share with you their insights into the concepts and passions of the Chinese nation over the past 5,000 years. On reading through this historical range of remarkable creativity and flair for innovation, still evident today in living artistic masterpieces and folk traditions, you soon acquir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haracter, life views, aesthetic pursuits and nation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rough every work of art or architecture, a fascinating story or legend unfolds……孔子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ou)邑人,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生平言论、活动记录在弟子或再传弟子编成的《论语》中。2.孔子是古代中国人心中的圣人。3.天:生命创造之源(天道为生,天德为一切生命之源、价值之源,天命为人的神圣使命)4.孔子关于人的学说有两个核心概念:仁、礼。5.礼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孔子最重视丧礼和祭礼。6.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三千,精通六艺七十二人。被尊称为“至圣先师”。7.孔子追求天人合一。老子1.《老子》又称《道德经》,只有五千多汉字,共81章,分为道篇和德篇。以他为基础,产生了与儒家并列的哲学派别道家;根据它的思想产生了以老子为始祖的道教。2.《老子》在15世纪左右被介绍到欧洲,它是译本最多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3.老子哲学的核心是自然无为。4.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中的“反”两层意思:一是相反的反,二是复返的返。老子的哲学的最高概念“道”的根本特性就是“反”,就是归复于自然而然,无往不复的生命流动世界。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2下载券45人已下载 下载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人文社科书目读书笔记活动

关于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人文社科书目课外读书活动 读书笔记收交的通知 各学院: 根据我校本科培养计划课外学分有关规定:我校本科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参照《应读书目》和个人志趣,认真选读若干种人文社科文化名著。最低阅读量不得少于8种(文学名著2种,其它文化名著6种),所阅读的书籍应有读书笔记备查,按要求完成后得2学分(从2010级开始调整为课外选修学分,学生可以自愿选择)。本学期读书笔记收交工作已经开始,现通知如下:1.收交时间为2013年10月26日(周六)(上午8:30-11:30,下午13:30-16:30),交至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科办(第九教学科研楼117),由专人负责核对、签收,过期一律不再接收。 2.各学院按自然班级收交,按学号顺序排列,并认真填写课外读书笔记登记表一式两份(见附件),以班级为单位上交,不接受个别学生单独递交。 3.根据文件规定最低阅读量为文2其6,文学类超过2篇,按2篇计,其它6篇,超过6篇,按6篇计,不能相互抵补。每一篇读书笔记要求注明所读书目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各年级同学的历史记录请到各自所在学院教科办查阅。 4.读书笔记不接收打印稿,否则以不合格处理。 5.请各学院把本通知复印发至各班级,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尤其是2014届毕业生。 6.本通知电子版、参考书目和课外读书笔记登记表可从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课程建设/读书笔记栏目下载。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3年9月30日附件1:课外读书笔记登记表 附件2:参考书目

附件1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课外读书笔记登记表 本次共有____个同学上交读书笔记,合计_____篇。 上交人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 日期年月日注:本表可复印,电子版可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课程建设/读书笔记栏目下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