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山记

游黄山记
游黄山记

游黄山记

课型:新授

授课时数: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1、培养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和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可贵精神。

2、学习本文按登山与观察的顺利写景状物,从不同角度描述山势、山路、山色的写法。

3、掌握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式。

教学重点:熟读全文,读清句读,背诵。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按登山与观察的顺利写景状物,从不同角度描述山势、山路、山色的写法。

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

导入:

作者简介: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明末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他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地质学家、旅行探险家、游记文学大家,是驰名中外的文化名人。他自幼博览群书,对科举不感兴趣,立志以毕生精力考察祖国的地理面貌。-从二十二岁起,直到五十六岁逝世时为止,三十四年的时间,只身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的旅行日志经过后人整理成书,留给我们一部洋洋六十余万言的巨著《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融山川地貌、风景名胜、民族风情、风俗特产于一体,是全方位展示我国明代历史文化与自然地理的百科全书,为我国旅游界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新课:

写作背景:

徐霞客曾经两次游黄山,第一次再1616 年冬末春初,山上冰雪覆盖,没有能够尽兴,写有《游黄山日记》,1618 年秋,他又一次游黄山,写了四篇游记。由于这次是重游,记叙的重点在上次每见到的奇景,所以对上次游记有所

照应。

学生阅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本文以空间的变化为线索,以游览的路线为顺序,运用逐层衬托的写法,着重描写黄山天都峰的奇观。作者勇于登山,奋发向上,充分显示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文共两段。

第1段:写徐霞客自己上午出发登山的旅程。着重描述石罅所见奇景,这一段记述翔实,很有特色。写罅所见奇景,形象生动,饱含感情。作者以他特有的格调,很有感染力地展开了画卷。

第2段:写登天都峰所见奇景。这一段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时夫仆俱阻险行后”到“焉知其奇若此”),主要写文殊院所见奇景。

先写“夫仆俱阻险行后”,作者却一人“独往”的勇于登山的游兴,暗衬出景物的美好;然后写文殊院所见奇峰胜景;接着以“真黄山绝胜处”的感叹,再衬景物的美妙;最后,用一个反问句收住这一层。

文殊院景物的奇绝美妙,作者旅游时的兴奋愉快心情,写得很是动人。

第二层(“遇游僧澄源至”至“独莲花与抗耳”),主要写登天都峰。

对历尽艰险勇攀天都的描写,不仅写出天都峰高峻难攀的特点,而且写出登山者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对读者的日常工作与学习也是很有启发、很有教育意义的。

第三层(“时浓雾半作半止”到“另一区宇也”),写天都峰顶的奇观。

紧承上文不听庵僧劝阻“决意游天都”,遇重重险阻“终亦不顾”的描述之后,写了天都峰顶所见:隐约可见的莲花诸峰,富于变化的云海浓雾,别具姿态的奇松怪柏……写出了黄山特有的奇观。徐霞客勇于登山,见到的种种奇景,有如一幅幅奇异的图画,简直把我们引上了天都仙界,那美妙的意境真是令人神往。

第四层(“日渐暮”到“止文殊院”),写下山回文殊院。

写下山的艰险,亦很动人,照应第二层庵僧的话和作者上山时的心情,严谨自然。写再经过峡谷小道回文殊院,脉络也十分清楚。

这一段从登上玉屏峰头,见文殊四周奇景,写到历险登上天都峰顶,见到种种奇观,再写下山的艰险,最后写回文殊院歇宿。一步一步写来,文章写得很是精彩,十分引人入胜,令人不得不一气读下来。读后使人思想上受到启发,艺术上也得到极大的享受。

学生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1、记叙翔实、脉络清楚

徐霞客游黄山,不是一般的游山玩水,而是进行地理考察:他写游记,是为了给大自然作真实的写照,因此,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叙详细、确实。文中旅游的日期、里程、方向、沿途经过的地点,一一点明,不厌其详。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使读者不仅清晰的了解了徐霞客的游踪,而且像是为我们画出了一条导游的路线图。这些记叙,都是实地考察的记录,很有科学价值。

2、描述细腻,详略得体。

课文以游踪的变化为线索,依照徐霞客旅游的行踪,途经的地方可写之处是很多的,作者写一路上的观感并不是平均用力的,而是着重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石罅、文殊院所见的奇景和天都峰顶的奇观。这是上次他欲到而未到之处,所以详写,突出了天都峰景物的特点。

3、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藏议于景。

这篇游记文中有我,语中含情。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藏议于景。作者没有站出来抒发一番歌颂黄山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却流溢于纸面;没有另加关于不畏劳苦攀登才得达到顶峰的议论,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却灼然可见。

4、逐层衬托,引人入胜。

课文有很多地方运用了衬托手法,如:描述了石罅所见的奇景以后,用“愧”

来衬托“奇”,写文殊院所见的奇景之后,又高度赞美“真黄山绝胜处”强调这里的景色优美奇异,比所见石罅更美、更奇、更胜一筹。“绝胜处”比“有奇若此”更好了。由此看来,石罅所见的景物,成了文殊院所见景物的衬托。“奇”衬托了“绝”。然而,这些都不如天都峰上的奇观,那奇姿异态的松柏,那瞬息万变似有灵性的云海浓雾,可以说集中了黄山之奇。作者没有用赞叹的字样,但以浓墨重彩、细腻的刻画和描绘了仙境般的画面,令人叹服:这才是黄山最奇、最绝、最美妙的所在。

这种逐层衬托的写法,是游记文常用得着的,用好了可以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小结:

本文是一篇游记,在学习中,重点运用朗读和背诵的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精美之处。

作业:

1、练习一、二三、四。

2、背诵课文。

初中音乐《彩云追月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彩云追月》 执教人: 教学设计: 一、伴着《渔舟唱晚》的旋律,开始今天的音乐课,让学生放松身心,感受乐曲的美。 1、欣赏完,老师问:“这首乐曲的曲名是?它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学生回答:“渔舟唱晚》是由古筝演奏的。老师问:“古筝属于西洋乐器还是民族乐器?学生答:“民族乐器”。老师问:“除了古筝,你还了解我国哪些民族乐器。”学生回答,有二胡、琵琶、笛子、萧、笙等等。 2、老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我国的民族乐器,今天老师又为同学们带来一件乐器, 你们认识吗?”接着向同学们简单介绍扬琴的知识,并现场为同学们演奏一曲《彩云追月》,同 学们很感兴趣,这样利用扬琴导入课的开始,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欣赏民乐合奏曲《彩云追月》,先完整欣赏一遍,欣赏前提出问题(1)乐曲为我们描绘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乐曲分几段?欣赏完让学生回答。 4、分段欣赏,欣赏第一段时提出问题:乐曲里有哪些乐器的音色?欣赏完让学生回答,老 师评价及总结。 欣赏第二段时与第一段做对比,它与第一段比较,旋律有什么变化?欣赏第二段时,你能 想象到一幅怎样的情景?欣赏完后让学生回答,老师评价及总结。 把一二段连起来再听一遍,让学生随音乐划拍或身体随音乐律动,更好的感受音乐带给我 们的美。 5、欣赏第三段,老师讲解:“最富有动感的是第三段,乐器间应答似的对话仿佛云和月的 嬉戏,时明时暗,忽上忽下、意趣盎然。 二、欣赏完民乐合奏曲《彩云追月》,介绍曲作者任光及创作这首乐曲时的背景。 三、学习歌曲《彩云追月》: 1、朗读歌词,老师范唱第一段。 2、欣赏歌曲范唱,让学生随歌曲拍四四拍子,感受歌曲的节拍特点,并注意歌曲的速度。 3、让学生随琴用”噜“音模唱老师弹出的旋律,提醒学生发“噜”时要唱的轻快有弹性。 4、随琴用“哩”完整的演唱歌曲旋律。 5、填词演唱歌曲一遍,并拍节拍。 6、学会第二段结束句,前面的旋律与第一段一样。 7、解决歌曲中的难点:切分节奏的唱法与拍法,演唱歌曲前半部分时拍节拍,演唱后半部 分时拍节奏。让学生完整随琴演唱一遍,老师评价,指出优点与缺点。 8、歌曲的艺术处理,A 段采用五声音阶构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演唱A 段时用圆润连 贯的声音演唱,以突出歌曲所表达的意境美。B 段是A 段派生出来的旋律,它比A 段更加 委婉动人,每小节都使用了切分节奏,曲调使人产生心潮澎湃的激动情绪,所以我们在唱 时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9、随伴奏音乐,老师指挥再次完整的演唱一遍歌曲。 四、音乐活动:把学生分三组,打ft乐器组、合唱组、器乐演奏组,给同学们准备时间,然后 老师用扬琴伴奏,师生合作演奏《彩云追月》,使课的气氛达到高潮,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 动的效果及场面。 五、欣赏《花好月圆》与《彩云追月》从情绪与速度作比较。欣赏完请学生回答。 六、总结:“今天我们主要欣赏了民乐合奏曲《彩云追月》,并演唱了由此改编的歌曲。我们的民 族音乐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它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喜欢并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将 来成为传承者,只要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音乐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最后让我们在《彩云追月》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

游黄山记

游黄山记 课型:新授 授课时数:4课时 教学目标:1、培养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和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可贵精神。 2、学习本文按登山与观察的顺利写景状物,从不同角度描述山势、山路、山色的写法。 3、掌握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式。 教学重点:熟读全文,读清句读,背诵。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按登山与观察的顺利写景状物,从不同角度描述山势、山路、山色的写法。 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明末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他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地质学家、旅行探险家、游记文学大家,是驰名中外的文化名人。他自幼博览群书,对科举不感兴趣,立志以毕生精力考察祖国的地理面貌。-从二十二岁起,直到五十六岁逝世时为止,三十四年的时间,只身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的旅行日志经过后人整理成书,留给我们一部洋洋六十余万言的巨著《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融山川地貌、风景名胜、民族风情、风俗特产于一体,是全方位展示我国明代历史文化与自然地理的百科全书,为我国旅游界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二、写作背景: 徐霞客曾经两次游黄山,第一次再1616 年冬末春初,山上冰雪覆盖,没有能够尽兴,写有《游黄山日记》,1618 年秋,他又一次游黄山,写了四篇游记。由于这次是重游,记叙的重点在上次每见到的奇景,所以对上次游记有所照应。 学生阅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本文以空间的变化为线索,以游览的路线为顺序,运用逐层衬托的写法,着重描写黄山天都峰的奇观。作者勇于登山,奋发向上,充分显示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师范读。 四、学生齐读。 五、翻译第一段: 九月初四这天。(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又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拄着拐杖望着朱砂庵攀登。(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这时)先前云雾笼罩着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转身进入石门峰,经过天都峰的山腰下来,就(望见)天都、莲花两峰顶,都高高地耸出半天之外。路旁有一条岔路向东直上,是前次(游山时)没有到过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再往北上,走在狭谷中的小道上。石峰一片片地夹立高耸;路就在石峰间宛转延伸,石头堵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陡峭的地方把它凿成石级,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木头,使它畅通,高悬的地方就树起梯子连接。向下看,(只见)陡峻的山谷气象阴森,枫树、松树杂然相间,五色缤纷,灿烂得象图画,象锦绣。因此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

彩云追教案

彩云追月教案 彩云追月 教学目标: 1、在学习民族音乐作品《彩云追月》的过程中,感受幽淡的夜幕下,云月追逐相映成趣的意境。初步产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2、在欣赏、歌唱、探究中感受音乐的情感并充满感情地歌唱。 3、初步掌握切分节奏、波音、倚音的唱法,并能尝试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彩云追月》。 教学重点:能尝试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彩云追月》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切分节奏、波音、倚音的唱法,及美好的歌唱方式。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境,引入欣赏 1、欣赏舞蹈《彩云追月》。 提问:(1)看完这段舞蹈体会到怎样的音乐情绪? (优美、抒情) (2)哪一幅图的意境更适合表现这段音乐? (课件出示太阳和月亮) 2、出示课题: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舞蹈的乐曲叫做什么?同学们知道吗? (《彩云追月》) 它是由着名的作曲家任光所写。乐曲的旋律舒缓优美,把人带进了“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的诗画意境之中,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民族管弦乐演奏的《彩云追月》。 师:在欣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感受作品的节奏、情绪、速度是怎样的? (生欣赏,提供学生选择的答案:节奏:平稳的多变的自由的 情绪:雄壮的抒情的活泼的 速度:中速稍慢较快) 三、新授歌曲 师:如此美妙的乐曲旋律深深打动了词作者王付林,他主动为旋律配上了歌词,于是便诞生了歌曲《彩云追月》,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唱着。同学们仔细聆听老师演唱的《彩云追月》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师演唱《彩云追月》,学生回答问题。 (思念、离愁、盼望亲人相见)

师:说的真好,歌曲描绘了作者思念远在台湾的亲人,盼望两岸早日统一的迫切愿望,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愿再听一遍歌曲,同学们轻声跟着用“嗯”哼鸣模唱,找出你认为较难的乐句我们共同探讨。 (学生找出切分节奏,装饰音,波音来共同探讨) 1、课件出示6 i 6 5 3 5 | X X X XX X | 翘首遥望 (请几个同学试着唱唱看,唱的好的同学可以请他当小老师领其他同学唱,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 2、讲解切分节奏: X X X (板书画W和切西瓜方法,强弱用西瓜的重量引导学生,最重的那个音就是切分音) 3、出示:6 i 6 5 3 5 |(同学们分男女两组第一条旋律) 3 5 3 2 1 2 |(请个别同学尝试唱第二条旋律) 生跟琴跟师反复练唱。 4. 出示波音6 5 5. 出示倚音 5 3 (师范唱,让学生感受波音的正确演唱方式,并请同学先自己尝试唱唱看) 6. 师范唱乐谱,同学轻声尝试跟唱。 7. 学生轻声跟琴尝试带入第一段歌词,师领学生跟唱。 8. 给学生时间熟读第二段词,自主学唱第二段词,学生熟读期间,师可以在前面轻声的弹旋律。 9.分2—4大组,分别跟琴唱第二段词检查他们的自主学习情况。 10.完整的演唱全曲。 四、歌曲处理 师提问: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比较好呢? (深情、优美) 师:很好,那就让我们尝试着用这样的声音来演唱吧! 生:(充满感情地演唱《彩云追月》) 五、拓展延伸 师:一首经典的老歌寄托了人们多少深情的盼望,无论是乐曲还是歌曲,都被许多音乐艺术家们再度创作、传唱着。今天老师还准备了其他版本的《彩云追月》,想一听为快吗? 1、欣赏高胡演奏的《彩云追月》,并试着画一画旋律线,体会乐曲的旋律。 2、欣赏超级女声版《彩云追月》,该曲融入了现代的音乐元素,并用丰富的的和声手法使音乐更加饱满、感人。 六、总结下课:

明末清初]钱谦益 游黄山记

明末清初]钱谦益游黄山记 一 由祥符寺度石桥而北,逾慈光寺,行数里,径朱砂庵而上,其东曰紫石峰,三十六峰之第四峰[1],与青鸾、天都,皆峄山也。过此,取道钵盂、老人两峰之间,峰趾相并,两崖合沓[2],弥望削成[3],不见罅缝,扪壁而往[4],呀然洞开[5],轩豁呈露,如辟门阖[6]。登山者盖发轫于此[7]。 里许,憩观音崖。崖欹立如侧盖[8]。迳老人峰,立石如老人伛偻[9],县崖多奇松[10],裂石迸出,纠枝覆盖,白云蓬冒松起。僧曰:“云将铺海,盖少待诸[11]?”遂憩于面峰之亭[12]。登山极望,山河大地,皆海也。天将雨,则云族而聚山[13];将晴,则云解而归于山。山河大地,其聚其归,皆所谓铺海也。云初起如冒絮[14],盘旋老人腰膂间[15],俄而没顶及足,却迎凌乱[16],迫遽回合[17],弥漫匼匝[18],海亦云也,云亦海也,穿漏荡摩[19],如百千楼阁,如奔马,如风樯,奔踊却会[20],不可名状。荡胸扑面[21],身在层云中,亦一老人峰也。久之,云气解驳[22],如浪丈水势[23];络绎四散[24],又如归师班马[25];倏然崩溃,窅然不可复迹矣[26]。回望老人峰,伛偻如故,若迟而肃客者[27]。缘天都趾而西[28],至文殊院宿焉。 黄山自观音崖而上,老木搘径[29],寿藤冒石[30],青竹绿莎[31],蒙落摇缀[32],日影乍穿[33],飞泉忽洒[34],阴沉窅窱[35],非复人世[36]。山未及上曰翠微。其此之谓乎?升老人峰,天宇恢廓[37],云物在下[38],三十六峰,参错涌现,怳怳然又度一世矣[39]。吾至此而后乃知黄山也。 二 山之奇,以泉、以云、以松;水之奇,莫奇于白龙潭;泉之奇,莫奇于汤泉[40];皆在山麓。桃源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白云溪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皆流注山足,山空中,水实其腹,水之激射奔注,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而山山无泉也。 山极高则雷雨在下,云之聚而出,旅而归,皆在腰膂间,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41];久之,滃然四合,云气蔽翳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铺海之云,弥望如海,忽焉迸散,如凫惊兔逝[42]。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43]。 汤寺以上,山皆直松,名材桧、榧、楩、楠[44],藤络莎被,幽荫荟蔚[45]。陟老人峰,悬崖多异松,负石绝出。过此以往,无树非松,无松不奇:有干大如胫而根蟠屈以亩计者[46];有根只寻丈而枝扶疎蔽道旁者[47];有循崖度壑又因依于悬度者[48];有穿罅冗缝崩迸如侧生者[49];有幢幢如羽葆者[50];有矫矫如蛟龙者[51];有卧而起,起而复卧者;有横而断,断而复横者。文殊院之左,云梯之背,山形下绝,皆有松踞之,倚倾还会,与人俯仰[52],此尤奇也。 始信峰之北崖,一松被南崖,援其枝以度,俗所谓接引松也。其西巨石屏立[53],一松高三尺许,广一亩,曲干撑石崖而出,自上穿下,石为中裂,纠结攫拿[54],所谓扰龙松也。石笋矼[55],练丹台峰石特出离立,无支陇,无赘阜[56],一石一松,如道之有笄[57],如车之有盖,参差入云,遥望如荠,奇矣,诡矣[58],不可以名言矣,松无土,以石为土,其身与皮干皆石也。滋云雨,杀霜雪[59],勾乔元气[60],甲拆太古[61],殆亦金膏水、碧上药、灵草之属[62],非凡草木也。顾欲斫而取之,作盆盎近玩,不亦陋乎[63]! 度云梯而东,有长松夭矫[64],雷劈之仆地,横亘数十丈,鳞鬣偃蹇怒张。[65],过者惜之。余笑曰:“此造物者为此戏剧,逆而折之,使之更百千年,不知如何槎枒轮图囷[66],蔚为奇观也[67]。吴人卖花者[68],拣梅之老枝,屈折之,约结之,献春则为瓶花之尤异者以相夸焉[69]。兹松也,其亦造物之折枝也与!”千年而后,必有征无吾言而一笑者[70]。 注释:

苏少版小学音乐《彩云追月》教学设计

苏少版小学音乐《彩云追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歌曲情绪,能用圆润、连贯的声音视唱曲谱并演唱歌曲《彩云追月》。 2、学习并掌握切分节奏的特点。 教学重点: 能够较熟练、准确的视唱出歌曲的曲谱 教学难点: 掌握切分节奏的强弱特点,引导学生运用于歌曲的演唱中,能更贴切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熟悉乐曲旋律 1、听赏一段旋律 2、教师:这是我国著名的一首器乐作品《彩云追月》的片段,正是因为它的旋律优美,很多作词家纷纷为他填词,今天老师想为大家演绎一首由王付林作词家创作的《彩云追月》 教师范唱《彩云追月》第一段。 教师:这首《彩云追月》的歌曲表达了王付林作词家思念远在台湾亲人的心情。 3、学生熟悉旋律

教师:下面我们随着琴声来用“lu”轻声哼唱,来细细体会这首歌曲所带来的那种思念的情绪。 二、掌握切分节奏 1、教师:真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旋律,我们来看看它的曲谱,有谁告诉我《彩云追月》的曲谱中主要有那几个音? 学生回答 它的曲谱中主要有1,2,3,5,6这五个音,也正是这五个音构成了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而这首《彩云追月》也正是一首五声性的音乐作品。 2、下面我把这几个音重新排一个顺序,老师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演绎这一段旋律,听完之后,发生了什么改变? 教师范唱: 6 1 6 5 3 5 6 1 6 53 5 学生回答 教师:为什么第二种好听?(因为有节奏的出现) 3、出示6 1 6 53 5 教师:在这段旋律中出现了切分节奏,切分节奏改变了原来的强弱规律,重音放在了第二个音。加强了旋律的流动感,就像思念的潮水,潮起潮落。我们试着体会一下。 教师再次示范,学生模仿。(加上动作) 4、出示:3 5 3 21 2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 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 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 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 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 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 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 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彩云追月教案

彩云追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回忆齐唱、合唱的定义与区别,四拍子的指挥 图示;学习四分休止的前休、后休并能准确应用;能够准确的发声并能准确的演唱歌曲彩云追月及其第二声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葫芦丝演奏直观而迅速的吸引学生进入课堂;通过发声练 习中的连音和顿音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演唱歌曲的连音和休止;通过柯达伊节奏、使学生能准确的掌握几个特殊节奏型;通过字母谱提示学生快速并准确的学习两个声部的演唱;通过弹一部唱二部、弹二部唱一部使学生能准确的合唱;通过教师对歌曲的改变激发学生思考如何歌曲进行再度创编。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合唱的过程充分感受“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诗 画般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增进民族文化意识、热爱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喜爱合唱艺术。 二、教学重点 1、齐唱、合唱的定义与区别。 2、四拍子指挥图示。 3、重复记号 4、四分休止 5、歌曲的合唱 三、教学难点: 歌曲二声部的合唱。 教具: 多媒体、钢琴、葫芦丝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吹奏《月光下的凤尾竹》,问:这首乐曲叫什么?月亮象征着和谐、宁静、温馨和团圆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歌曲或者乐曲呢?例如:《在银色的月光下》、《月之故乡》、《月亮代表我的心》、《千千阙歌》、《彩云追月》、《月亮之上》《荷塘月色》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彩云追月》。

彩云追月:彩云意指仙人驾着彩云,寓意是仙人驾着五彩祥云奔向月宫,歌曲描述了人们心目中的月宫仙境。 (二)、新课教学: 1、简介任光 2、初听歌曲,问:歌曲速度、情绪、拍子是怎样的?并复习4/4拍子的强弱规律和指挥图示。(为歌曲划拍子)歌曲是怎样的演唱形式?复习齐唱合唱。 3、复听歌曲小组讨论并为歌曲分段 4、发声练习:注意连音和顿音的演唱区别。 5、A段学唱,关注学生两拍前附点、大切分以及四拍的演唱是否准确。 6、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学唱B段的两个声部。加入字母谱辅助练习。 7、师示范唱二部、弹一部,让二部学生与琴合唱。反之师唱一部、弹二部,让一部学生跟琴合唱。 8、分别用琴给学生找到各自声部的音、师指挥并帮唱。 9、全曲演唱 (三)、拓展与活动: 1、师将改编的陶笛版《彩云追月》为学生演奏。 2、自己改编歌曲的艺术形式,提示可以是独唱、舞蹈、配乐朗诵、器乐独奏、情景剧等等! (四)、小结 今天我学习了齐唱合唱版的《彩月追月》,复习了4/4拍子的强弱规律和指挥图示,以及合唱的定义。学会了演唱彩云追月,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我们的家乡宜昌,在外不要忘了故乡和亲人!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演唱歌曲《彩云追月》。 五、板书设计 ⌒连音线▼顿音 x. x| x x x|

记一次游黄山的作文

记一次游黄山的作文 导读:1游黄山 早就听说黄山是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尤其是学过课文《黄山奇石》后,做梦都想去那个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盼望已久的暑假到了,听爸爸妈妈说准备带我到黄山旅游,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经过“长途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被人们称作”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我们从云谷寺站坐上缆车,没几分钟,我们就到了白鹅岭站,下了缆车,我们一家就开始登山了。我们一边往前走,一边欣赏黄山的美景。刚开始时,我兴致盎然,又蹦又跳。可是走了不到十分钟,我就感到这台阶怎么这么陡啊,我的额头直冒汗,腿肚子直发软,爸爸让我拉着他的手,一步步地向上爬。到了山腰,妈妈劝我歇一会儿,吃点东西,补充能量。经过短暂的休息,我们就继续出发了。经过三个小时的努力,我们经过跋涉终于来到了黄山的最高峰,海拔1860米高的光明顶。人们常说:到了黄山,必到光明顶。光明顶上平坦而宽阔,黄山美景尽收眼底。站在光明顶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风景,仿佛置身仙境,这真是一种享受啊!黄山的云海果然名不虚传,云遮雾掩,神秘莫测,一切都显得影影绰绰的,过了一会儿,云雾更浓了,什么都看不清了。好景不长,天公不作美,瓢泼大雨不期而至,我们差点被淋成“落汤鸡”,赶紧跑回了房间。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起床了,从光明顶出发,过鳌鱼洞,穿过百步云梯,来到了黄山标志性景观——“迎客松”,迎客松的一侧枝丫伸出,如人伸出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姿态优美。人们纷

纷在这里合影留念。在爸爸妈妈的一再催促下,我依依不舍地向黄山告别。 黄山真美啊!它的多姿多彩让我流连忘返。真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2游黄山 五一假期,爸爸妈妈带我跟前旅游团去黄山游玩。 坐了三四个小时的汽车,终于到达了黄山脚下。汽车沿着盘山公路盘曲而上。眼前的公路像一条盘旋在大树周围的巨蛇,几乎呈300角上升。车越开越高,车里的人都不敢往下看,感觉看一眼就马上会跌落到万丈深渊似的。 下了汽车,我抬头朝山顶望去,只见云雾弥漫,根本看不到山巅。眺望四周,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横亘在我眼前。此情此景,激发了我无限的感慨,我产生了一种要把它翻越、征服的冲动。 登山的一路上,形态各异的奇松怪石令我目不暇接。但凡我们见过的、听说过的事物,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一棵松、一块石与它相似。 看哪,那不是天下闻名的“黄山第一松”——迎客松吗?以前只在电视和画片中看到,今天亲眼一见,自然觉得特别亲切。那名松,颇似一个好客的主人在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们一行怀着朝圣般的心情,驻足瞻仰这棵名木,惊叹声此起彼伏。 十几分钟过去,大家拍完照,便继续爬山。爬到半山腰,有一个折点,愿意继续爬的就上去,爬累了的就此下山。而我此时兴致正浓,岂有不上去的道理?

八年级音乐 第16课时《彩云追月》教案教案

第16课时《彩云追月》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彩云追月》。 2、通过各种音乐活动,使学生能够掌握切分音节奏,并能用各种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歌曲。 3、学生能体会歌曲情绪,并能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能掌握切分音节奏,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教学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能按要求处理、表现歌曲。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听《彩云追月》广东音乐,学生进教室。 导入:节奏练习 认一认:——“切分音”及“切分节奏” X X X X X 用加了连线的切分音节奏配上词语念一念 感受歌曲旋律,体会歌词意境:——诗朗诵 教师有感情的朗诵。 新歌教学 1、学生听赏《彩云追月》FLASH。感受歌曲。 2、选择:节奏——平稳的情绪——抒情的速度——稍慢的 3、用LU哼唱边唱边找切分节奏学生回答,点出方块底色 4、看着歌谱,把这些地方唱一唱,跟钢琴 5、听范唱(童声)开口默唱,注意范唱声音 6、跟琴直接唱老师发现有问题的地方单独唱一唱 (老师发现有XX地方,表现的还不好,我相信同学们还可以表现的更好,我们把XX

再来唱一唱) 波音,倚音更加表达出激动的情绪,跟教师模仿一下 7、跟琴完整演唱带着情绪,注意声音 处理歌曲 1、比较法,讲解切分节奏在本课的作用 师:在这首歌曲,大量使用了切分节奏,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下面老师用两种不同的节奏来唱一唱(第一乐句) 大家来听一听,哪种节奏表达这种思念之情更深更切? 6 16 53 5 …… 6 1 6 53 5…… 2、在长音处加上切分节奏,用BONG带着音高演唱 注意:1、用手指尖轻轻敲击掌心,根据音高将手势放在“高、中、低”三个位置 2、声音轻轻的 3、节奏平稳 4、速度不要越唱越快 3、加上渐强渐弱记号唱一唱 4、完整演唱 最后,让我们在深情的歌声中走出教室。

《彩云追月》 教学设计

《彩云追月》教学设计 执教:蕉城二小黄碧环 【教学内容】湘版四年级下册第8课音乐欣赏《彩云追月》。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民族乐曲《彩云追月》,让学生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意境,体验悠扬、 舒展的旋律,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能演奏出主旋律,能用“X X X X X”节奏为乐曲伴奏。 3、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展示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感受民族器乐曲《彩云追月》的音乐风格特点,感受切分节奏的强弱特点。 三、教学难点::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为乐曲伴奏或主奏,以达到丰富音乐效果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钢琴、古筝节奏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课前播放葫芦丝版《彩云追月》,学生进教室后静静听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完全放松的氛围中熟悉乐曲旋律,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播放歌曲,初步感受 1、播放爱戴唱的歌曲《彩云追月》视频,学生带着思考听歌曲。 (1)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2)介绍《彩云追月》的曲作者及音乐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画面的展现,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创设优美、宁静的学习氛围,给孩子们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引导他们理解乐曲的风格。】 三、欣赏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 1、初次听赏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 提问:跟我们刚才听到的流行歌曲进行对比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2、再次聆听民乐合奏《彩云追月》 (1)让学生听辨出有什么乐器在演奏?学生边听边模仿演奏乐器。 (2)当主题音乐出现时用lu哼唱 (3)出示主旋律,学生跟琴用lu唱。 (4)讲解切分节奏 3、第三次聆听音乐。 (1)这段主题音乐出现几次?每出现一次就伸出一根手指。 (2)歌曲的情绪怎么样?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a、师现场用古筝慢速弹奏《彩云追月》主旋律。 b、教师加快速度弹奏,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让学生总结节奏强弱,并加入一些身势动作以帮助自己学习新的节奏。通过对比欣赏总结曲子的节奏、情绪、速度等。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识。】 四、集体参与,表现音乐

国乐飘香—《彩云追月》教学设计

国乐飘香—《彩云追月》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 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国乐飘香》是集歌唱、欣赏和音乐知识多位一体的单元。为了突出民乐的特点,通过图片、文字等辅助手法,让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民乐。《彩云追月》是一首带有浓郁思乡情感的民族歌曲,旋律中的鱼咬尾、回环等创作手法,使旋律听来富有民族特色,增加了音乐的动感美。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ppt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民族乐器的分类及常见的乐器;并通过 同题异构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欣赏《彩云追月》,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乐曲所表达的意境,体验悠扬、舒展的旋律,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能主动参与欣赏音乐及相关的教学活动,并尝试用打击乐器来进 行简单的乐句模奏。 3、通过体验打击乐器,模打节奏和同题异构的音乐表现方式,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民族乐器的直觉认知与分类,感受民族音乐《彩云追月》的不同音乐风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 学生的打击乐模奏。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鼓、钹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课。 课堂ppt首页播放,话题引出《弟子规》、《三字经》等,导语总结国学,并展示课题引出国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话题中完成对传统的了解,从国学自然过渡引出国乐,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了解国乐及其发展历史 1、播放课件ppt,学生了解民乐发展简史。 (1)什么是国乐? 中国民乐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2)了解民乐历史及其演变发展过程。 民乐历史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演奏形式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文字资料的展现,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 三、中国民乐的分类及识别 1、播放课件,展示中国民乐的分类。 (1)吹管乐器 (2)弹拨乐器 (3)打击乐器 (4)拉弦乐器 2、播放课件,识别认识各类乐器。 (1)吹管乐器:笛、箫、唢呐、管子、笙; (2)弹拨乐器:柳琴、琵琶、三弦、阮、扬琴、古筝; (3)打击乐器:云锣、木鱼、钹、锣、鼓; (4)拉弦乐器:板胡、高胡、二胡、中胡; (河南豫剧的主奏乐器——板胡) 四、师生互动参与打击乐模奏,体验打击乐器。 1、教师介绍鼓的发声部位

八年级 彩云追月教案 人音版

歌曲《彩云追月》教案 教学内容: 一.听: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 二.唱:歌曲《彩云追月》 教学目标: 一.能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彩云追月》。 二.学生能用体会歌曲情绪,并能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三.欣赏民乐合奏《彩云追月》,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验悠扬舒展的旋律,唤起对浩瀚夜空的无限遐想. 教学重点:能掌握切分音节奏,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能按要求处理、表现歌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学生在《彩云追月》声中走进教室。 2.师:月亮象征着和谐、宁静和温馨、团圆,看见月亮会使你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 3.师:“那你知道关于月亮的歌曲和乐曲吗?”(如:月亮之上、弯弯的月亮、月亮代表我的心、十五的月亮、月亮走我也走、等)。 师:今天我们就要共同来学习一首也是有关月的歌曲《彩云追月》,浩瀚的夜空,景色迷人。月亮时儿牵引着云朵,时儿破云而出,高高悬挂。彩云前追后赶,上下翻滚……”(放月亮图片)听: 二、学习歌曲,深入感受 1、播放歌曲《彩云追月》,学生带着思考听歌曲 (歌曲给你什么感觉,歌曲的情绪怎么样,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 2、播放音乐,请学生用“lU”哼唱旋律 并找出歌曲中你认为有特点的,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节奏和唱法。(如:切分节奏、附点节奏、波音记号等。) 3、把切分节奏、附点节奏、波音记号等拎出来单独练习。 5.教师简单讲解什么是切分节奏。 4、让学生为歌曲标上合适的力度记号。 5、跟录音哼唱并用手势划出旋律线。 6、请学生加入歌词演唱,并提出难点,师生共同解决。 师: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比较合适? 生:……(深情、优美) 7、艺术处理 ①教者神情并茂的讲述:(每当中秋月圆时,我们站在白沙滩,遥望日月潭,月光照着宝岛,我的情思也随着月光漂向远方,泪水不自然地流了下来,亲人呀,你听见了我的呼喊声吗,什么时候我才能与你相聚呀。)所以在演唱时我们要唱出对亲人浓浓的思念和盼望亲人重归的期望之情。 ②引导学生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师弹琴,学生伴奏演唱)

彩云追月歌唱课教案

彩云追月歌唱课教案 【篇一彩云追月教案】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彩云追月【教学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合唱彩云追月【课型】唱歌综合课【教材分析】合唱歌曲彩云追月是由词作家刘麟根据作曲家任光所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的主要旋律和音乐意境改编而成,歌曲为民族宫调式,4/4拍,二段体结构。 切分音的运用使曲调产生了心潮澎湃的激动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富有童真的歌词,描绘了月夜的幽静和美好,合唱形式的使用,更增添了月夜的神秘感,令人遐想。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的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种直观的感性接受逐渐的走向了理性的认知,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但在音乐课堂中又羞于开口,不能积极的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不喜欢自己演唱,更不喜欢民族民间音乐,而偏爱流行音乐,为此,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在我们的音乐课堂让学生多去聆听这些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因为它是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下来的音乐精华,我们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渐的喜欢民族民间音乐,从而继承弘扬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其次,从中学生的演唱形式上来说,平时学生都喜欢用齐唱或者是独唱的方式去演唱歌曲,对于二声部的教学,学生大多都不愿意去选择唱低声部,而喜欢唱高声部,因为高声部旋律性较

强,明朗好听,加上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所以,合唱教学进行时有一定的困难。 为此,我们不能规避二声部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识谱能力,适当的降低难度,可对二声部进行简单的改编,让学生更加喜欢合唱的形式,感受合唱的音色美。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歌曲学习,使学生乐于聆听、感受、体验、理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深厚、丰富的意蕴之美。 以及二声部和声演唱的音色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受、体验、模仿、声部合作等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知识与技能有情感地演唱歌曲彩云追月。 在唱好自己声部的基础上,能够做到聆听其他声部,建立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学唱(体验)歌曲,并能够自然流畅地演唱二声部歌曲彩云追月,体会民族器乐曲旋律韵味。 贯穿歌曲始终的切分节奏的学习。 【教学难点】能用统一、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的二声部。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引新课件展示月亮,提问月亮象征着和谐、宁静、温馨和团圆,看见月亮,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呢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月

《游黄山记》译文

《游黄山记》译文 原文: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祗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于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译文: 九月初四这天。(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又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拄着拐杖望着朱砂庵攀登。(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这时)先前云雾笼罩着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转身进入石门峰,经过天都峰的山腰下来,就(望见)天都、莲花两峰顶,都高高地耸出半天之外。路旁有一条岔路向东直上,是前次(游山时)没有到过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再往北上,走在狭谷中的小道上。石峰一片片地夹立高耸;路就在石峰间宛转延伸,石头堵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陡峭的地方把它凿成石级,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木头,使它畅通,高悬的地方就树起梯子连接。向下看,(只见)陡峻的山谷气象阴森,枫树、松树杂然相间,五色缤纷,灿烂得象图画,象锦绣。因此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 这时仆人们都因路险阴隔,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向上攀登;可是一路上奇丽的景色,不觉又吸引着我一人走上去了。已经登上山头,见一个小寺庙,檐角翘起,象小鸟张开翅膀似的立在那儿,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想登而没有登的地

人教版音乐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彩云追月 教案

彩云追月 教学目标 一、能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彩云追月》。 二、了解并掌握切分节奏,能用X.X X X|X X X X X ‖节奏为歌曲伴奏。 三、欣赏民乐合奏《彩云追月》,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验悠扬舒展的旋律,唤起对浩瀚夜空的无限遐想。 教学重点 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了解切分音、切分节奏,引导学生运用于歌曲的演唱中,更贴切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2、学生能用X.X X X|X X X X X ‖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师生问好 一、师生问好! 活动2【导入】二、创设情境,引入欣赏 二、创设情境,引入欣赏 1、师提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你还能想起童年时的玩伴的名字吗? 生: 2、师:老师的也有玩伴,不过它是一件乐曲,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知道它的名字?师:虽然是乐器,它也会和我们交流。(大屏幕)谁来试一试,和他做朋友?师:为了奖励这名勇敢的同学,我只能献曲一首。 3、范奏《彩云追月》师:琵琶属于民族管弦乐中的一种,大家和老师共同了解一下民族管弦乐队。播放大屏幕:一弯新月高高挂在墨蓝色的天空,清澈如水的光辉普照着大地,夜色中她显得多么安详、多么宁静,仰望静谧的夜空充满了无限遐想:月亮像一个含羞的少女,一会儿躲进云间,一会儿又撩开面纱露出娇容,整个世界都被月色浸成了梦幻般的色彩。明月当空、月光如水,云彩悠悠、忽进忽退,好一幅彩云追月的美景啊! 4、师:刚刚我为大家演奏的曲子叫做《彩云追月》,该曲由著名作曲家任光在1935年所写。原为民族管弦乐曲,乐曲旋律舒缓优雅,把人们带进了“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的诗画意境之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民族管弦乐的《彩云追月》。(课件播放乐曲)

黄山游记精选作文5篇

黄山游记精选作文5篇 篇一:游黄山黄山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在这次国庆长假中,我兴致勃勃地前往黄山,去欣赏它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且不说温泉,也不提云海,因为能看到那壮观的场面的,只有在雨后的那片天空才能看到。而我们这次可算真不凑巧,刚到山顶,雨就下的没完没了。只有薄薄的一层雾。呵,看来只能按导游说的做了:抬头看雾,低头看路,两边看松树了! 怪石更是看不到了。薄薄的那层雾,就好似一缕轻纱,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什么“仙人指路”、什么“飞来石”,远远望去,白茫茫的一片,只能看出个大概来。我也不眯着眼睛使劲看了,细细地欣赏起雾、路、树来。说:不看迎客松,白走黄山这一遭。这不,我们正要去一睹这棵百年老树的丰姿了呢! 人们对黄山奇松,是情有独钟的。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翠绿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欣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

仿佛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小心翼翼地爬着台阶,也没时间抬起头来看看雾。“大家歇会吧!”我走上平台,就感到有一股风迎面扑来。这不是风吧?吹在脸上凉丝丝的,像一只冰凉的大手抚摩着脸颊。我探出头去。又是一阵风,风里夹着水珠。哇,真舒适啊! 我站在平台的边缘,张开双臂,想变成一只小鸟,翱翔在黄山中。吓的妈妈在身后连连尖叫。放慢脚步,我扶着锁链,往右边看。云雾飘渺,随着风一阵阵扑来,那种感觉,就好象我们是腾云驾雾的仙人。 我只顾着看雾,却忘了脚下的石阶,一脚踩空,差点滚下去,吓出一身冷汗。“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导游一脸庄重。我乖乖地低下头,盯着脚下的路。突然发现,其实这路也有一番趣味呢。阶梯是用青石板铺成的,上面长满了苔藓,很滑,特别是在这种下雨的天气里,特别要留神,一定要大部分踩在石阶上,不然就会滑下去。坡度忽高忽低,刚刚走过一段平缓的路,抬头一看:六十度陡坡! 着着实实吓了一跳。嘿修嘿修。走了一半路,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了。吃力地抬起似乎已经灌了铅的双腿,继爬趴着这人称“鬼见愁”的“七上八下”。所谓“七上八下”,就是上去要走700个台阶,下来要走800个台阶。这路的名字也有一番来历呢! 一步一滑地走了路程的3/2。突然间,我发现这台阶似乎高低不同,有的还缺了一角! 终于到了,我回过头,向下面一瞟,登时感到头晕目绚,因为真是太陡了! 从上面往下看几乎是垂直的。整理好有点被吓到的心情,继续向

《彩云追月》_教学设计

《彩云追月》教学设计 通州区金沙中学曹琳鈺 一、教学目标 1. 学唱《彩云追月》,能用恰当的音色、速度表达歌曲。 2、了解掌握切分节奏、探戈舞曲节奏、附点节奏,能用“X X X X X”节奏为乐曲伴奏。 3、让学生在听赏中感受二声部的效果,建立和声概念,初步学习第二声部,并能参与《彩云追月》的合唱,注意声音、速度、情绪的统一。 二、教学重点: 学生充分感受歌曲舒缓优美的旋律,并能用自己的歌声表达思念亲人盼望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听赏中感受二声部的效果,建立和声概念。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四、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课前播放广东音乐《彩云追月》,学生进教室后静静听赏。 二、师奏钢琴曲《彩云追月》片段 1、介绍《彩云追月》的曲作者及音乐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画面的展现,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创设优美、宁静的学习氛围,给孩子们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引导他们理解乐曲的风格。】

三、欣赏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 1、初次听赏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 提问:跟我们刚才听到的流行歌曲进行对比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2、再次聆听民乐合奏《彩云追月》 (1)让学生听辨出有什么乐器在演奏?学生边听边模仿演奏乐器。 (2)当主题音乐出现时用lu哼唱 (3)出示主旋律,学生跟琴用lu唱。 (4)讲解切分节奏 3、第三次聆听音乐。 (1)这段主题音乐出现几次?每出现一次就伸出一根手指。 (2)歌曲的情绪怎么样?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a、师现场用古筝慢速弹奏《彩云追月》主旋律。 b、教师加快速度弹奏,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让学生总结节奏强弱,并加入一些身势动作以帮助自己学习新的节奏。通过对比欣赏总结曲子的节奏、情绪、速度等。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识。】 四、集体参与,表现音乐 (1)教师用古筝弹主旋律,学生打击乐试奏一遍。 (2)古筝、笛子等合奏,打击乐伴奏小组同时加入。 【设计意图:新课标鼓励音乐创作,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潜质。此环节充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用喜欢的形式来表现歌曲,充分感受不同形式的音乐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即兴创作的能力。】 五、知识延伸与课外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