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1、什么是高等教育心理学?

就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的定情镜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1)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特色是“高”与“专”

(3)研究的对象是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

(4)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提供心理学依据

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原则和方法?

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5)教育性原则

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个案法(5)测量法

4、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他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5、试述教育实践中如何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

1、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方面:青年教师必须对教师职业的心理基础理论有充分的认

识和了解,对职业心理机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这样才能尽快地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从而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2、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提

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并且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教学措施的心理学依据,从而能更主动而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3、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目前我国的非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个深化改革。大胆创

新的问题。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需要在改革中提高。

而这些课题的讨论和确定,都离不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参与。此外,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利于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水平,提高大学教师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有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搞好教书育人,并把教书育人提高到更科学的高度;有利于教师总结工作经验,自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1、掌握人的心理活动结构:

(1认知过程

1、心理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人的心理(1)心理动力:(1)动机

(2)需要

2、个性(3)兴趣

(4)世界观

(2)心理特征:(1)气质

(2)性格

(3)能力

2、大致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1)强烈的求知欲和成才欲望(2)自尊与自卑的双重心理并存

(3)闭锁心理与交往需要的矛盾(4)情感丰富,但情绪不稳、容易激动3、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点

(1)大学生的学习与创新

(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1、与同性朋友的交往时利己和互利

2、与异性朋友交往的目的比较复杂,有利己、利他,也有互利

(3)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特质看:

1、对同性朋友所具有的特质是:忠诚有为、乐群、内向、敏感、浪漫、独特、忠厚

老实等,讨厌狡猾奸诈、胆小冲动、浮夸贪心等

2、对异性朋友要求的特质是:律己宽人、成熟豁达、自强、乐群、浪漫可爱、忠厚

等,讨厌自高自大,虚伪势利等

4、能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提出具体的措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应该改革传统教育观念,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环境,是学生在宽

松和谐、竞争向上的学术氛围中顺利成长。

(2)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健

康发展创造条件

(3)结合各方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提倡全员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与互助机制

(4)利用网络开展心理教育,大力提倡网络道德。

(5)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毕业教育两大环节。

(6)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随时对重点学生进行追踪,随时了解他们的情绪,给与心理辅导。

高校教师还要掌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如气质、个性等,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章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1、什么是学习?我国学者对学习是如何分类的?

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和行为倾向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即学生的学习,它是指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由系统的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我国学者对学习是依据学习内容分类的,(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

2、斯金纳如何定义强化?他认为强化的方式有哪些?

斯金纳用强化概念取代桑代克效果律中的江上概念,并特别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意义。所谓强化是使个体翻涌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时间叫做强化物。强化的方式:一是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强化物是否立即呈现进行划分,分为即时强化和延时强化;二是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是否每次都是呈现强化物来进行划

分,可分为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

3、格式塔学派是如何认识学习的?

格式塔学派反对把心里还原为基本元素,认为思维是整体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连接起来的表象的简单集合;他们重视直觉组织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创造性思维。

其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直觉和理解,是对完整结构(完形)的组织,而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连接(2)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试误。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是怎样进行分类的?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根据有意义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将有意义学习分为:(1)代表性学习;(2)概念学习:概念的发现和概念的同化;(3)命题学习:下为学习、尚未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5、人本主义是如何认识学生的?

人本主义从人性本善的基本立场出发,认为在教育中应当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有责任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学生与生俱来具有向善、向上的资质。人本主义相信,学习者都具有自己选择学习方向,自己发现学习资源,以及自我评价学习效果的能力。

6、什么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怎样实现的?

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是通过(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运动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实现的。

7、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如何理解学习?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强调心理学对人的各种任职过程的研究,并根基对各种认知过程的心理学研究提出相应的认知模式和信息加工模式。认为学习既有穿行处理的过程,又有并行处理的过程。

8、构建主义学生观有什么独特之处?

构建注意强调,学习者并不时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9、加纳认为学习过程包括那些阶段?

(1)动机阶段(2)领会阶段(3)获得阶段(4)保持阶段(5)回忆阶段(6)概括阶段(7)操作阶段(8)反馈阶段

10、大学生的学习有何特点?

1、学习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

2、学习具有更突出的主观能动性(1)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2)学习的内容有较

大的选择性

3、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

4、学习具有研究和探究的性质。

第四章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

1、广义知识的概念,什么是陈述性知识?什么是程序性知识?

广义知识:对十五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

陈述性知识:指需要个体有意识的回忆出来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2、什么是知识的表征?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怎样表征的?

知识的表征是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和组织方式。

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或图式来表征的

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

3、举例说明命题、命题网络和图式。

命题例子:“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这个句子就是一个命题

命题网络例子:金丝雀是金丝雀吗?

金丝雀是鸟吗?

金丝雀是动物吗?

图示例子:去舞厅跳舞。

4、比较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阶段有何不同?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阶段:1、信息系进入短时记忆,并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继而出现新的意义建构。2、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中。3/、意义的提取和运用。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阶段:1、信息系进入短时记忆,并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继而出现新的意义建构。2、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是规则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3、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

5、什么是同化?用同化理论解释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同化:它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即有意学习的心向;强调心学习的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

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高荣程度更高的命题是,便产生上位学习或称总括学习。

下位学习:认知心理学认为,在观念的抽象、概括和包容的水平方面,认知结构倾向于按层次组织。

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是,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

6、策略性知识在知识学习中的地位如何?

策略性知识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不过,一般程序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而策略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前者是对外的,后者是对内的。它体现着学习者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体现着个体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

7、在学习中如何运用组织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

在学习中通过列提纲、利用图形(1)系统结构图(2)流程图(3)模式或模型图(4)网络关系图、利用表格(1)一览表(2)双向表来运用组织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8、什么是运动技能?它如何分类?

运动技能是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行任务的能力。

分为:连续—断续;精细—粗壮;内反馈—外反馈;简单—复杂。

9、运动技能是怎样形成的?

运动技能通过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形成。

10、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运动技能?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联系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五章高校学生学习迁移

1、举例说明什么叫迁移?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强调迁调的作用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也可以从迁移的角度加以理解。

2、什么是正迁移?什么是负迁移?

正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消极影响。

3、比较传统迁移理论的异同

形式训练说:在各种官能之间,或者说在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一般性的思维技能,通过训练技能是可以促进其发生迁移,迁移是无条件、自动发生的。

统统要素说:指两次学习在刺激—反映连接上的相同要素。如果学习内容中元素间的一对一的对应的相同因素越多,前一效果就越大;相同因素越少,前一效果就越小;

如果没有相同的因素,前一就不会发生了。

经验类化说: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是迁移发生的前提,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内化。

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发生的关键并不在于掌握原理和经验的概括化,而在于对两种学习情境中共同关系的“顿悟”,特别是对手段—目的之间关系的觉察,顿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才是获得迁移的根本。

学习定势说:指在先行学习中改进学习的一般方法,也会在后继学习中促进迁移的发生。

分析—概括说:认为学习的迁移在于通过对两种学习清静的中和分析,概括出两者之间本质上相同和相似的条件,这种通综合分析和概括就是迁移发生的基础。

4、试阐述现代迁移理论研究的缺陷

1、现有理论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它们都只能解释某一特定范围内的学习迁

移现象,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只适用与解释陈述性知识的迁移,产生式迁移理论只适用与解释程序性知识的迁移,而策略性知识的迁移也只有元认知迁移理论可以给与合理解释,所有理论都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2、已有的迁移研究主要局限于只是学习,而忽略了态度学习。品德形成和动作技

能获得过程中的迁移研究。

3、对主题因素和情景因素及其相会作用以及非智力因素对迁移的影响研究也待进

一步深入。

5、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1、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3、人之技能与策略(1分析概括的能力(2)元认知策略

4、定时的作用

6、论述如何利用迁移规律提高高校学生学习和教学的效率?

1、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论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其实环节,也是非

常重要的环节,他贯穿着教学的过程,并指导教学的进行。因此,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本身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将一门学科所有的只是都传授

给学生,学生也不可能毫无选择的学习所有内容。因此,要是学生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尽可能多的有用的知识经验,教材就必须科学精选。

3、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对精选的教学材料如何编排才能发挥教学内容的对大可迁

移性呢?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在编排的时候要从促进迁移的角度出发,以最优的只是结构,最佳的呈现方式来帮助学生乃至教师实现迁移。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实现的。

良好的教学程序能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发展。因此,有效地设计教学程序对伊教学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5、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许多研究和实际的教学都证明,很多学生虽然拥有解决

问题所需的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致使迁移受阻,出现我们常说的“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因此,要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发展,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学会迁移(1)要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2)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1、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发展学生理解一般性原理的能力.

2、在多种情景中应用知识,帮

助学生积累迁移的经验。3、当学生具有基本的理解一般性原理的能力,并具有丰富的迁移体验以后,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概括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还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7、试阐述迁移的结构匹配理论关于迁移的基本观点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1、什么是问题?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是如何理解问题的?

问题:指那些不能直接用已有知识经一案处理,而必须简介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有三个要素构成的:(1)给定(2)目标(3)障碍。

2、问题是如何分类的?

(1)按问题解决的目的是否明确划分为精确问题与模糊问题

(2)按层次和水平分为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

(3)根据解决问题过程是否受对手接替活动影响

(4)根据解决问题这对所解决的问题占有相关只是的多少可以讲问题分为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3、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有哪些特点?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是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特点:1、问题情境性2、目标指向性3、操作序列性4、认知操作性4、影响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

1、有关的知识经验

2、习惯定时与功能固着(1)习惯定势(2)功能固着

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1)问题情境(2)知识的表征方式

4、酝酿效应

5、原型启

6、情绪和动机状态

5、促进问题解决应当掌握哪些策略?

1、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的特点:1、具有高度准确、着眼于联系的概念;

2、具有双重知识结构

3、具有大容量的知识功能单位

4、具有大量程序性而不是事实性的知识

2、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思维策略。心理学家带有普遍性的看法是:问题解决思维策

略的训练是把重点放在课题的知识上,放在特定的学科的问题解决的逻辑推理

与策略上,放在问题的有效解决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上。

3、养成学生迁移与运用知识的习惯上

6、如何界定创造力?创造要经历那些过程?

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

创造要经历的过程: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证实阶段

7、如何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1、创设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教师应当遵守并用以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五条原则:

(1)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

(2)尊重与众不同的观点

(3)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4)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

(5)是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

2、激发问题意识开发创造力

3/、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

(1)根据发散思维语句和思维的协调互补律,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不被已有的偏见束缚,同时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 (2)根据自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协调互补规律,按照逐步推理方式进行思维,即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律,按照逐步推理方式进行思维,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知识或

信息不足时,亦能根据有限的数据和实施对事物的本质合规律进行迅速识别、

敏锐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即进行直觉思维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这

两种思维得到协调发展。

(3)根据逆向思维与争相思维的协调互补规律,在教学腮红,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也一定要重视培养他们的正向思维。

(4)根据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的协调互补规律,在教学中既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钟祥思维,亦引导学生善于按照事物的发展逻辑顺序,一步一步地去展开思维,如

此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必然有助于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培

养学生的钟祥思维,即引导学生善于多方面地从其他有关的升值无关的知识经

验中吸取营养,受到启发,从而创造性地解决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

(5)根据潜意识思维和显意识思维的协调互补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把学生的这两类思维结合起来。

4、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

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使教学活动富有创造性:

(1)要是教学活动具有新颖性:教学活动的立意要新;内容新、方法新,组织实施的措施新;课要常讲常新,每讲必新。

(2)要使教学活动富于变化

(3)要尽可能超越“给定”信息。

8、问题解决过程有哪些主要观点?

9、试分析与评价问题解决的模式?

1、奥苏伯尔和鲁宾逊问题解决模式:(1)呈现问题情急命题(2)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3)填补空隙过程1、提取背景命题

2、运用推理规则

3、采用一定策略

4、捷达之后的检验。2、吉尔福特智力结构问题解决模式、该模式的突出特点不仅在于它以治理结构模型为基础,结合心理加工过程,而且在于它将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有机地联在一起,使其成为一种有独特价值的问题解决模式。

10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创造力?

1、知识。创造力的发挥离不开知识。无数实践证明,只有在丰富的只是基础上,创造力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第七章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1、什么是动机?什么是学习动机?

动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学习动机:就是分推动个体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是如何分类的?

从起源的角度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从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

从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可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从对动机内容的程度可分为:无意识动机和有意识动机

从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小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怎样?

学习动机是风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因素。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重要,但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质量才是最关键的。

4、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在教学中应如何

利用该理论激发学生的动机?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该理论认为个体在投入成就情景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即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都是在任务难度中等困难的情况下最强。如避免失败的动机强的人,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因为中等难度的任务既存在着成功的可能性,也存在着足够的挑战性,能满足其成就动机。反之,成功的动机强的人,则倾向于选择最容易或最困难的工作。成功的动机强的人,对工作和学习非常积极,对事业富有冒险精神,全力以赴,希望成功。

激发学生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式:

情感激发模式:简单点就是刺激潜能,追求目标.

冒险偏好模式:希望成功和害怕失败的矛盾冲突.

5、强化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利用该理论激发学生的动机?

强化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有刺激—反应构成的。他们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既然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那也就不可能到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中去寻找行为的动力,只能到行为的外部去寻找。

可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二、提供成功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强化学习动机

四、适当的开展竞赛活动

五、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6、归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三维度六因素归因理论的基本境点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作出积极而正确的归因?

归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海德、罗特、韦纳

三维度六因素归因理论的基本境点:

1、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2、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4、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5、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6、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

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

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

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

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作出积极而正确的归因

1.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倾向。

2、让学生加强建立起积极的归因模式的意识

3、让学生做归因训练,把握正确归因:(1)说服(2)讨论(3)示范(4)强化矫

个别干预与集体干预同步进行,主要采取咨询和定向训练两种方法。

(1)咨询研究人员协同教师与同学个别面谈,一方面解答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一方面通过他们提出的问题,了解他们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归因指导,提出具体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作出积极归因。

(2)定向训练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进行,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使用评价言语,对学习困难学生可降低起点,有助他们取得关键进步,消除自卑心理,提高学习动机。

7、自我效能感理论是谁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什么?在教学中应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提出的

基本观点是:1、自我效能感是对能否达到某一表现水平的预期,产生于活动发生

之前。

2、自我效能感针对某一具体活动

3、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能否达到某个目标或特定表现水平的主观判

断,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

并会去进行那一种活动。

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1、增强愉悦体验,丰富成功经验,建立信心; 2、积极鼓励和肯定,帮助学生正确归因,增强恒心。

8、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设置合理目标

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

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4、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

5、利用竞争与合作

6、增强自我效能

7、进行归因训练

第九章高校学生的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1、何为群体?与一般人相比,群体有什么独特的特征?

群体也成团体,是指人们为了一定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里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群体的特征: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

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

3、成员间心里相容度比较高。

2、社会助长是一种什么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的现象。

弗里德曼等人认为,群体背景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增加了人们行为的内驱力,这就出现了社会助长作用。

3、心理学家们是如何解释从众现象的?

心理学家从分析从众行为的原因的角度解释从众现象的,认为从众有两个基本的因素: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

4、班集体对学生个体有什么作用?

具有良好班风的本集体,其积极因素多、进步力量强,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正面教育和积极影响。它技能防止班级内部不健康小群体的形成,抵制不良风气、鼻梁思想的侵蚀,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产生;又能使好的思想和行为得到产波、吸收和加强,保证学生有一个稳定的、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其他各种优良道德品质,锻炼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如何塑造具有高凝聚力的班集体?

1、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2、创造同学相处的机会

3、发挥学生干部骨干作用

6、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间有怎样的相互作用?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间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相互作用。

积极作用:1、能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2、增强信息的沟通

消极作用:1、阻碍正是群体工作的展开;2、传播小道消息。

7、简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1、平等性;

2、感情色彩浓厚;

3、赋予理想化;

8、大学生人际交往应遵循哪些原则?

1、平等原则;

2、尊重原则;

3、真诚原则;

4、理解原则;

5、社会交往原则

9、大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主动交往;

3、发现并赞赏别人的优点;

4、合理对

待批评

10、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哪些技巧?

1、避免争论;

2、维护他人的自尊;

3、用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4、学会批评;

5、加

强交往,密切关系。

第十章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

1、什么是品德?品德与道德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品德: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人身上

的具体表现,离开社会道德就不会有个人品德

2、个人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

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品德面貌。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反反映社会生活的

2、道德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的要求,特别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应,他是一个完整的

体系。

3、道德时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因此,它要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完全受社会

发展规律的支配。

4、道德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品德的心理结构是如何构成的?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有机构成的。

3、评述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知论”。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生物学和逻辑学可以分别解释儿童智力和思维的起源和发展。他既强调心理因素中内外因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导致了心理特征不断发生的量变与质变。

心理发展的原因:心理因素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与本质。个体的任何心理反应,不论指向外部动作还是内部思维,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而适应则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形式完成。

心理发展的因素:支配心理发展的原因有成熟、物理条件、社会环境、平衡。

心理发展的结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其中图式为核心概念。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儿童喜欢敲击东西)图式最先来自遗传,之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和丰富,经过同化、顺应、平衡演变成新图式。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用锤子敲完了用勺子敲)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用鸡蛋敲了一次桌子鸡蛋碎了,以后不敢用鸡蛋敲)顺应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同化与顺应导致的适应,是机体暂时达到平衡,但这只是下一个较高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

心理发展的阶段: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也就是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形式运算阶段12-15

①各阶段是连续的,但具有阶段性,即各阶段有自己独特的结构

②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固定

③阶段之间在可以有交叉

④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和结构的基础,但之间有本质差异

⑤同一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水平相当

4、评述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提出三水平六阶段品的发展理论认为:(1)道德与品行是没有意义的词语;

(2)道德研究必须从道德判断开始,因为它提供了所有社会相互作用的规范。道德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蕴含着一个公正观念,这些阶段的形式就是公正结构,它构成了道德或规定的判断形式的公正运算与社会观点采择水平。道德发展的实质就是道德判断以不变的序列在与环境结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平衡化建构过程。个体的认知水平是道德发展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认知--道德结构冲突决定着道德发展的进程,而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角色承担机会则决定了道德发展的速度。、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它确证了道德发展的阶段与本质、开拓了道德现象研究的新领域以及促进了道德教育的科学化进程等三个方面;其局限性有过分强调理性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忽视经济因素的影响并带有一定程度的性别偏见等。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有三:一是坚持以道德阶段为基础,实现道德教育科学化;二是把握道德发展的本质性特征,实现道德教育理念的转变;三是遵循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国道德教育的具体情况,优化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5、评述班图拉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图拉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个体的大多数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既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也可以通过榜样的观察而改变。通过对榜样的观察来获得的行为改变不同于学习者对刺激作出反映的直接学习,而是一种间接或替代的学习。班图拉所说的榜样有两种:1、真实的榜样—即让活生生的榜样在观察者面前作真实的行为操作。2、符号榜样—即通过传播媒介来呈现的榜样。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道德行为通过后天学习形成和改变,环境、教育、榜样在儿童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形成、改变中起重要作用,他们强调教育上应注意言行一致,注重榜样的影响和奖励的办法。他们重视实验研究,以实验研究的事实为依据是十分可取的,同时实验具有独创性。

6、评述埃里克逊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

埃里克逊通过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提出道德或人格发展八阶段的理论:

1、学习信任的阶段

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3、发展主动性阶段

4、变得勤奋阶段

5、建立个人同一感阶段

6、承担社会义务阶段

7、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

8、达到完美阶段

埃里克逊的理论用近似阶段的术语揭示心理、情绪、品德的发展,试图找出各阶段的主要矛盾,探索矛盾的产生、解决及其与社会化、教育的关联,这比起经典精神分析学家有明显的进步。此外,埃里克逊把人的道德品质,作为人格整体的一部分来考察,这种整体观值得我们重视,但是他的阶段划分和发展任务是否切合实际,还有待检验。

第三,埃里克逊的研究方法,如临床观察、个案调查及治疗经验总结等,对我们亦颇有启发。埃里克逊的理论基本是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如强调本能。他把性、自我情绪说成是人格发展的基力,或说成是精神病的来源。这种忽视人的意识、高级智慧的人格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是反理智主义的。

7、如何塑造学生良好行为?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贯彻罗杰斯人本主义三原则:

1、真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通情达理(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彼此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换位思考)

3、尊重(无条件积极关注。即时发现积极因素,给与学生高峰体验,让学生在闪

观点中体会自己也有值得自豪的一面)

操作——表扬为主,塑造学生良好行为

1、不要把优点当缺点

2、鼓励强化

3、循序渐进

4、忽视消退

如何表扬:

1、无条件正面关注(标准多元,纵向比较)

2、要具体,不要空泛

3、不要夸大

4、要及时

5、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兴趣等

6、形式多样(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如何批评:

1、首现肯定积极方面再说出其不正确行为(方式方法要委婉)

2、就事论事

3、倾听申诉(首先要倾听学生,要给他申诉的机会,让他感受到你是公平、民主

的)

4、不当众批评

5、不讽刺挖苦

6、提出希望

9、学生不良品行是怎样形成的?应采用那些方法加以矫正?

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客观方面的原因:

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1)家庭成员的溺爱、迁就(2)家庭对学生要求过高过严(3)家庭成员教育的不一致性(4)家长缺乏表率作用(5)家庭结构的剧变

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1)广义的社会环境,指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风尚(2)狭义的社会环境,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学生的朋友、邻居、社区以及影响个体的各种社会活动。

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获得的。但由于某些教育工作者存在某些错误观念或方法上的偏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间地造成或助长学生的不良品行。

主观方面的原因:1、不正确的道德认识2、异常的情感表现3、明显的意志薄弱

4、不良习惯的支配

5、某些性格缺陷

6、某些需要未满足。

不良行为的矫正方法:1、防范协约法2、表征性奖励法3、强化暂停法4、过错矫正法5、榜样示范法。

第十一章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什么是心理健康?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心理健康的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它主要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一直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良好、反映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明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身份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衡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

2、了解在自我,悦纳自我

3、接受他人,善于人处

4、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

5、适应社会生活

6、热爱生活,利于学习和工作

7、人格完整和谐

8、心理行为特点负荷年龄特征

2、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何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培养健全的人格

2、有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保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

3、有利于开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

4、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5、有利于培养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方面着手:

1、学习辅导;大学生要加强学习心理教育法,教师要管教管学,掌握学生的学习

心理状态,特别注意与专业课相结合的学习心理教育,关注大学生学习中的困

难,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心理障碍。同时,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职的渴

望,帮助他们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意识,培养他们从发展变化

的事物中进行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具有适应环境和职业变化的

能力

2、生活辅导;(1)使学生了解人的情绪变化特点,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保持

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2)使学生了解社会变化发展的重点及趋势,脚

踏实地,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去音节急剧

变化的时代(3)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与

他人交往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与同学、异性及教师各方面的关系(4)

使大学生了解青年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

识社会,加强心理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

3、生涯辅导:(1)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2)自我状况的了解及个人

价值观的澄清(3)做出合理的选择(4)自身潜能的开发

4、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受那些因素影响?

1、生物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社会、学校、家庭

3、生活事件因素

4、自身因素: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心理上正处于迅速走向

成熟而又不完全成熟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生开始独立地面对全新的生活和环境,各种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充满矛盾,儿子我调节能力还不完善。一方面,大学生的治理高度发展,独立思维能力明显增强;宁一方面他们在心理上、生理上却对家庭和父母的不同程度的依赖,表现为自理能力差,不会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对于大学生活中较多的自由时间不能合理地利用,易形成“自我意识的混乱”和社会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

5、什么是心理障碍?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哪些?

心理障碍: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各个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的,包括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意志,以及人格特征等。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当心理活动的某一部分出现障碍或异常时,就可能引起整体的异常。无论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异常,都是属于心理障碍的范畴。

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有: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2、偏执型人格障碍3、分裂型人格障碍4、攻击型人格障碍5、癔症型人格障碍6、强迫型人格障碍7、回避型人格障碍8、依赖型人格障碍9、自恋型人格障碍

6、高校心理咨询应遵循哪些原则?

1、保密原则

2、信赖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4、主体性原则

5、时间限定原则。

心理咨询的时间一般规定为50分钟;电话咨询原则上限定为30分钟。

7、试阐述高校心理咨询的常用方法

1、会谈法:由咨询老师同来访同学为特定目的进行面对面交谈的一种方法

2、观察法:指有意识地观察学生外部的行为表现,以研究和判定其内在活动的

方法

3、测验法:高校心理咨询常用一下量表:

(1)龚耀主持修订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测智力)

(2)宋维真主持修订的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或陈促庚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

卷(测个性特点)

(3)A型行为问卷(测量来访同学是否有心理症状)

第十二章高校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1、阐述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理论

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理论有: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是

反应,一切行为表现只是多种反应的组合;而该反应中,除少数是生而具有的

反射之外,全都是个体在适应环境时,与其环境中各种刺激之间的联系,经由

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过程所形成的。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基础:(1)认知结构学习论与教学设计:在任职结构学习

轮中,布鲁纳特别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认为从食物变化中发现其原理原

则,才是构成学习的主要条件(2)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加涅的信

息加工模型把学习过程堪称是有感官收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系统协同

作用的过程。

3、教学设计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1)马斯洛的学习理论;按照马斯洛的

主张,学习不能靠外铄,只能由内发。教师不能强制学生学习,学习的活动应

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2)康布斯的学习理论;康布斯认为,人是先有不

同的信念而后才有不同的行为的。事实纵然是客观存在,但每个人对其产生的”

知觉“会不同。(3)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在罗杰斯看来,教育绝不只是提供

学生一些事实性的只是,然后举行考试。教育是有统合目的的不断充实的具有

生活意义的成长历程

2、阐述教学策略的型式及特点

教学策略的型式:

(1)产生式教学策略

优点:①可以积极地把信息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动深入,因此学习效果较好;②允许学生自主地设计、实践和改善他们的学习策略,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③产生式教学策略主要出自学生自己,因此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等。

不足:①设计不妥,可能导致认知超载或情绪低落,或是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②学习的成功依赖于学生先前已具有的知识和学习策略的广度。

⑵替代式教学策略

优点:①比产生式教学策略效率高,它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②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略不佳的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学习。

不足:①因为学生智力投入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如产生式策略好;②由于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学习多于主动学习,因而学生学习志趣难以培养。

3、师生交往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并论述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2017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篇一:(修订)高等教育心理学历年考题与参考答案 历年考题与参考性答案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内容 (二)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了解各理论学派的基本主张(联结派、认知派、联结-认知派、人本主义、现代信息加工派)(三)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原则: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E教育性原则 基本方法:A观察法B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C 调查法(访谈、问卷、调查有关材料)D个案法E测量法2014年单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A)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研究 B.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学科心理、教师心理研究 C.高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心理健康研究 D.高校德育心理、学科心理、教学法、心理健康研究 2012年单选: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构成内容的是:(D)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 B.高校学习心理研究

C.高校教学心理研究 D.高校学科心理研究 2011单选:以下属于联结派教育心理学观点的是:(D) A.认为学习无须通过试误及强化 B.认为学习要以意识为中介 C.认为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D.认为刺激和反应是心理或行为最高解释的原则 2013单选:研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时,应选择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才有助于得出合乎“大学生”的结论。这是强调遵循:(B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1单选:当年华生为研究儿童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白兔时大声敲锣,结果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物体都产生恐惧,该实验违反的研究原则是:(D) A. 理论联系实际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5单:采用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面对面地交谈的方式,来了解被研究者的学习态度。这种研究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2011填: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2011填:采用标准化工具对心理和行为进行客观测定的方法是(测量法)。 2012填:在学校日常教学中,通过控制教学方法来观察其对学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答案完整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2分×4);分析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4,其中理由解释占3分); 简答(8分×3);论述(16分×n);案例分析(用学过的理论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一、名词解释 1大学生心理发展:指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 2学习动机:指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因和心理倾向。 3建构性学习:指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知识意义的理解过程。也即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构。 4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5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职业倦怠:指个体对压力反应缺乏适当的应对策略而产生的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7心理挫折:指个体趋向既定目标时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8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顺利适应和妥善处理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存在以及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0社会角色:指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p05 p08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人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 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了现实。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现象是观念的东西,离不开物质的载体。人的心 理是人脑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个物质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研究者对正常人脑半球功能的研究发现,左半球通常控制人的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通常控制人的空间、音乐、艺术、形象和创造力等非言语过程。人脑受到损害,人的正常心理就会受到影响。长期以来,研究者采用切除法、刺激法、脑电图发、脑成像技术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心理的脑机制,这些研究方法都很好地说明了: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具体的人来进行的。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像镜子反映事物一样,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因为人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换言之,心理反映的产生不单单是客观影响的结果,而是通过个体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等内部心理活动的特点而折射出来的。同样的外部刺激,由于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不同,其心理反映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高等教育心理学》思考题 复习

第一部分绪论 J 15、简述加德纳(Howard. Gardener)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它的教育意义。J 17、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 L 6、结合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第二部分:学习心理。 L 4、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L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否作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J 1、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J 12、简述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J 14、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你有何建议? L 8、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J J 6、简述卡芬顿(M. V. Covington)自我价值理论(self-worth theory)的基本观点。 J2、简述知识应用与知识迁移的关系。 J 8、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 第三部分认知学习。 J 10、简述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J 5、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J 11、简述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关系。 L 3、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部分情感与行为规范的学习 L 2、评述班杜拉(A.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它对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L 7、西方品德形成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德育工作有何启示? L 9、埃里克森(E. H. 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J 16、如何增加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J 3、如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 J 4、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L 5、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五部分:教学心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目录课后习题

1.简述高等教学心理学的主要作用。 答: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认识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做到科学与人;(2)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4)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答: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德育心理、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 2.简述教师角色的构成。 答:所谓“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多种角色:(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公民;(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3.简述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 答: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对班集体的社会风气有决定性影响,对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社会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个性发展以及师生关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可分为四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民主型是最理想的。(2)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强调学生的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强调让学生自己参与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评议学习效果,教师则是一个不直接出面的领导者,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则是由教师直接出面知道学生。(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告诉人们,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应寄予合理的期望和要求,给他们以公正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4)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有声的言教和无声的身教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是以全部行为和整个个性来影响学生的,“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 4.简述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 答:(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5.简述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构成。 答:(1)计划性与准备性(2)课堂教学的组织性(3)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4)沟通性(5)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6)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7)职业发展性 6.试述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答:(1)角色改变技术。角色改变技术的目的是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自觉地实现角色的改变。其内容包括专家讲座.听课观摩,参加教育科研工作,并要求教师围绕自己班的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最终由教师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2)教学反馈技术。教学反馈技术的目的是使教师对自己教学各环节有一个准确而客观的认识。正确地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教师形成教学监控能力的基础。教师教学监控过程是从其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与评价开始的,是通过多种教学反馈技术实现的。(3)现场指导技术。现场指导技术帮助教师针对不同教学情景,选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最终能使教师达到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调节和校正。1.简述气质典型的类型及其特点。 答:(1)胆汁质。具有胆汁质型气质的人精力旺盛,热情直率,意志坚强;脾气躁,不稳重,好挑衅;勇敢,乐于助人;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心理活动的明显特点是兴奋性高,不均衡,带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2)多血质。这种人的行动有很高的反应性,容易适应新环境,结交新朋友,具有高度可塑性,给人以活泼热情,充满朝气,善于合作的印象。但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很难适应要求耐心细致的平凡而持久的工作。属于敏捷好动的类型。(3)粘液质。属于粘液质的人缄默而沉静,由于神经过程平静而灵活性低,反应比较缓慢。这种人常常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注意稳定且难转移,给人的外表感觉为态度持重,沉着稳健,不爱作空泛的清谈。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固执冷淡,不够灵活,显得因循守旧,不易合作。适合要求持久.有条理.冷静的工作。(4)抑郁质。这种人具有较高的感受性和较低的敏捷性。反应缓慢,动作迟钝,缺乏生气,不爱交际,主动性差,在困难面前常常优柔寡断,面对危险常常恐惧畏缩。这种人很少在外表上表现自己的情感,而内心体验则相当强烈,往往富于想象,善于体察他人情绪,对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完成任务的坚韧精神。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题

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研究对 象是什么?答: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与行为、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四个方面。 2、简述不同心理学流派的理论观点。 3、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与内容体系。 答: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学校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决定了高等教育心理学必然是心理学的分支。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包括五个方面: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高等学校学习心理、高等学校教学心理、高等学校德育心理、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估与测量。 4、举例说明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答:是①有助于提高高校的师资水平;②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③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5、结合高等教育实际,就高等教育心理学方面的某一问题做一个研究设计。 第二章大学教师心理与大学生心理发展 1、什么是角色?教师角色有哪些? 答: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利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教师角色有:①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②长者、朋友和管理员。③榜样与模范公民的角色。④学生灵魂的造者。⑤教育科学研究者。 2、简述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 答:教师角色的形成主要经历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 3、什么是教师威信?教师威信是如何形成的? 答: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

表现。教师威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有效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条件是指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这是威信形成的决定因素;客观条件是指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外部因素,包括教师的社会地位、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领导者对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等。 4、什么是教学效能感?剖析自己的教学效能感,并说明它对自己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答: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它从三个方面影响教师的行为:①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②影响教师反思和进一步的学习。③影响教师工作的情绪。 4、这次简述教学反思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答:过程:①具体经验阶段②观察与分析阶段③重新概括阶段④积极验证阶段。 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5、教学监控能力是什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教学监控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答: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而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教学监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自我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提高教学效率,促使教师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并选择适宜而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 6、简述教学机智的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 答:因素:①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②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③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表现形式:①善于因势利导,即根据学生需要特点,调动积极因素,使学生扬长避短、健康成长。②善于随机应变,它是教育机智的重要特征,即灵活、艺术地处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③善于对症下药,即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对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集答案

1.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发射的心理学) B.桑代克 C.布鲁纳(教育目标 D.奥苏泊尔(认知内驱力) 2.注意属于个体心理构成中---------方面的表现。 A.心理 动力 B.心理过程 C.心理状态 D.心理特征 3.下列哪种方法属于调查研究法 A.观察法 B.谈话法 C.个案法 D.测量法 4.研究大学生心理特点时,应考虑年级差异,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和认识影响的诸 要素。这是强调要遵循原则。 A.客观性 B.发展性 C.系统性 D.教育性 5.首先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学者是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意识廓) D.桑代克 6.教育心理学是研究---------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A.德育与智育 B.知识与技能 C.动机与迁移 D.学习与教学 7.在正常教学班级开展教材教学实验研究,这是采用的研究方法 A.自然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个案法 第三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心理概述 1.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A.运动员吃兴奋剂提高了成绩 B.环境适应 C.个体进青春期后的变声 D.感觉适应 2. 某学生因不遵守纪律而被取消了参加某活动的资格。这种管理方式属于 A.正惩罚 B.负惩罚 C.负强化 D.正强化 3. “杀鸡给猴看”产生的强化效应是 A.外在 B.自我 C.替代 D.内在 4.“对做好一份工作的奖励就是这份工作已做好了”,这隐含了下列哪类强化? A.外在 B.自我 C.替代 D.消极

5.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 能被提问,于是他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过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塑造 6.在商业促销活动时,一些商家常常把幸运的获奖者放在他们的宣传中,想以此引 起人们的 A.替代性学习 B.建构学习 C.试误学习 D.顿悟学习 7.当一个不守纪律的学生表现出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时,教师撤销对他的处罚,这 种管理方式属于 A.正惩罚 B.正强化 C.负强化 D.负惩罚 8.下列不属于桑代克所提出的学习律的是 A.强化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效果律 9.学生李亦看到同学在体育课随便离开操场并没有遇到麻烦,他也就参与到了其中。 这种同学行为对他的影响属于 A.直接学习 B.替代学习 C.亲历学习 D.试误学习 10.根据奥苏泊尔的意义学习观,大学生的知识学习应该使新知识与相应的原有经验 间建立 A.逻辑意义 B.潜在意义 C.心理意义 D.客观意义 11.建构主义知识观更强调知识的 A.客观性 B.确定性 C.动态性 D.稳定性 12. 下列尚未发生学习的是 A.杯弓蛇影 B.蜜蜂采蜜 C.望梅止渴 D.近墨者黑 第四章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 练习题 1.课堂学习中理解某规则含义的学习属于 A.策略性知识学习 B.陈述性知识学习 C.程序性知识学习 D.操作性知识学习 2.在下列具体学习策略中属于精加工策略的是 A.划线 B.列提纲 C.记忆术 D.网联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目 一、单选题(共20题,每小题1.5分)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C)。A.理论科学 B.应用科学 C.交叉科学 D.实践科学 2.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少数或个别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多方面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为 (B)。A.测验法B.个案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3.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是(A)。A.个体内部矛盾B.个体心理水平C.个体生理水平 D.个体遗传条件 4.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A.遗传条件 B.社会环境C.学校教育.实践活动 5.大学生的情绪一旦被激发,往往会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这说明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具有(B)。A.丰富性 B.心境化 C.波动性 D.复杂性 6.下列属于负强化的例子是(D)。A.杀鸡骇猴 B.当孩子犯错时拿走他最喜欢的玩具C.孩子去医院看病不再发烧了D.孩子表现不好就饿他一会儿,表现好才给吃的 7.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D)。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8.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D)。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C.欲望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9.在教学中,教师采用模型、图片、幻灯、电影及录像等进行教学,这种直观形式属于(B)。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综合直观 10.如果要想记忆效果好,过度学习的程度应保持在(D)。A.120%B.130% C.140% D.150% 11.在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程的暂时停顿观象,称为(D)。A.平原观象B.起伏观象C.低谷观象D.高原观象 12.关于个人自己认识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称为(B)。A.认知B.元认知C.技能D.操作 13.以下各项中属于认知策略的是(A)。A.精加工策略 B.计划策略 C.监视策略 D.调节策略 14.以下问题属于无结构的问题是(B)。 A..数学应用题B.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C.《背影》的作者是谁D.2008年奥运会主办方是哪个国家 15.(A)问题解决是指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A.常规性B.发明性C.创造性D.无结构的 16.以下不涉及问题解决过程的学说有(C)。 A..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B.苛勒的顿悟说C.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D.杜威的分阶段说 17.个体对自己在各种我念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力、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属于(B)。A.生理自我B.我念自我 C.心理自我D.理想自我 18.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是(C)。A.大学一年级B.大学二年级C.大学三年级D.大学四年级 19.某人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有极强的自尊心,同时又有自卑,好嫉妒,看问题主观、片面,常常言过其实,怪癖古怪、、、。该人的人格属于(C)。A.冲动型人格 B.强迫型人格C.偏执型人格D.焦虑型人格 20.大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是(B)。A.恐惧症 B.神经衰弱 C.强迫症D.焦虑症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 2、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3、教学监控能力 4、学习动机 5、学习迁移 6、心智技能 7、创造性 8、自我意识 9、品德 10、心理卫生 二、简答题 1.简述个体心理系统。 2.心理过程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心理特征。 4.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6.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 7.简述教师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8.教学反思的过程有哪些。 9.简述教育机智的表现。 10.大学生学习有何特点? 11.简述学习动机的类型。 12.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 13.学习迁移有哪些类型。 14.影响学习迁移因素有哪些? 15.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6.大学生思维有何特点? 17.简述教材直观。 18.大学生记忆品质有何特点? 19.遗忘有何规律;如何增强记忆? 20.简述知识的结构。 21.解决问题的一般认知过程有哪些? 22.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23.简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24.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25.品德的结构有哪些? 26.简述非正式群体。 27.大学生人际关系有哪些特点? 28.简述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29.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30.如何对大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 3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三、辨析题 1、心理学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2、有些优秀教师虽然没有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却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优秀教师。因此,个别青年教师说:不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照样可以当好教师。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4、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当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还要有符合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能力和素质。 5、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不利外。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6、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这句话有道理吗? 7、既然学习需要动机的作用,那么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会越好。你对此论有何 看法? 8、“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这话有道理吗? 9、教育工作中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说法有道理吗? 10、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是领会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掌握的首要环节。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11、一般说来,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之,则遗忘发生越快。由 此,我们认为复习的次数越多,复习的效果就越好。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12、“为创造而教”,应该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13、自我意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貌、体形、性格特点的认识。 14、一名大学生如果对自己各方面都很满意,觉得自己非常出色,那么就达到了自我悦纳的程度。 15、学生考试作弊表明其品德存在问题。 16、某些青年教师缺乏责任感并非品德问题,管理者对此不必多批评。 17、有些大学生常进行老乡聚会易形成各种帮派,不利于学校管理,必须对之加以限制。 18、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中要做到“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19、学生只要没有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就可以被认为是心理健康。 20、辅导员在指导大学新生时着重解决他们的想家问题就行了。 四、论述题 1、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试论述应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2、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什么特点?论述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3、教材直观有哪几种?谈谈在实际教学中他们的优缺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结合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试论述如何提高大学生知识学习的效率? 5、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又有哪 6、创造性的实质是什么?试论述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7、大学班集体的作用和类型有哪些?试论述如何提高大学班集体的凝聚力?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A、比较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冯特 D、缪勒 10、(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11、(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C)创立的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认知 D、人本主义 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B)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A、罗杰斯 B、华生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二、多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C) A、心理过程 B、认知过程 C、个性心理 D、情感过程 E、意志过程

高等教育心理学2002带答案

2002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 试卷(A)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D ) A.教师教学B.教师教育C.学生学习D.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著名代表是( C ) A.弗洛伊德B.布鲁纳C.马斯洛D.布卢姆 3.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C ) 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D.动机律 4.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 D ) A.苛勒B.加涅C.奥苏伯尔D.布鲁纳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刚多媒体教育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被称( B )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言语直观D.想象直观 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 A ) A.变式B.比较C.概括D.抽象 7.某学生具有外向、直爽、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急躁容易冲动等特点。据此,可以初步判定该生的气质类型属( A ) A.胆汁质B.粘液质C.抑郁质D.多血质 8.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叫( C ) A、能力B.气质C.性格D.习惯 9.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习者原由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种学习理论所属学派为( C ) A.人本主义B。行为主义C.建构主义D.认知派 10.个体由于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样的现象称( B ) A.凝聚性B.从众C.社会助长作用D.士气 l1.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一般表现为( D ) A.正相关B.负相关C.无相关D.动机强度适中,学习效率最高 12.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与意见称为( B ) A.规范B.舆论C.群体气氛D.凝聚性 13.心理学中首创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A )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斯金纳D.巴甫洛夫 14.有这样一列数字:149162536496481100,如果孤立地记忆,则有18个记忆单位,难度很大,但如将它们看成1,2,3,4,5,6,7,8,9,10的平方,则有10个有规律的记忆单位,提高了记忆的成效,这是利用了记忆编码中的哪种策略( D ) A.系统化B.联想C.替换D.组块化 15.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的功能,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这种现象称为( B )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练习题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 二、选择题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大学生 B、高校教师 C、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 D、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 2、科学教育心理学之父是()。 A、亚里士多德 B、夸美纽斯 C、桑代克 D、赫尔巴特 3、亚里士多德的()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提供了哲学和心理学依据。 A、《论灵魂》 B、《大教学论》 C、《论教学方法》 D、《教育心理学》 4、瑞士教育学家()在《论教学方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的设想。 A、亚里士多德 B、夸美纽斯 C、桑代克 D、赫尔巴特 E、裴斯洛齐 5、是()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过程四阶段论和五步教学法。 A、亚里士多德 B、夸美纽斯 C、桑代克 D、赫尔巴特 E、裴斯洛齐 6、()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联结。()认为学习不是由于试误及强化而形成的联结,而是通过有目的的对情境的整体理解而产生的“顿悟”。()强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适应变化,成为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将人的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的过程,即看成是信息的获得、传递、变换、储存和提取运用的过程。 A、现代信息加工理论 B、人本主义理论 C、认知派 D、联结派 7、“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于1877年撰写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科学影响最大、最负盛名的是()被誉为“俄罗斯心理学的伟大代表”,()是前苏联“文化历史学派”的开山祖。()强调儿童个性的统一性以及对儿童心理进行整体的综合研究的途径的探索。 A、乌申斯基 B、卡普杰列夫 C、拉祖尔斯基 D、维果斯基 E、布隆斯基 8、()原则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特有原则,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其他原则都不能违背这一原则。 A、客观性 B、发展性 C、系统性 D、理论联系实际 E、教育学 9、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法 E、测量法 三、填空题 1、高校具有()、()和()的三大职能。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诞生标志是美国心理学家()于1913年出版的三卷本()。 3、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过程要经历()、()、()和()这四个阶段。后来他的门徒将之发展为五阶段教学法,即:()、()、()、()和()。 4、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和()是教育的“三个主要基础”,而()“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 5、我国最早而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心理学家()编著的《》。 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总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有()、 )、()、()和()等原则。 三、简答题

2016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答卷及参考答案十

江西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题1.5分, 共30分)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情境中 A 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A.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B.学生的学 C.教师的教 D.学生身心发展 2.赢得“教育心理学之父”美誉的心理学家是 D 。 A.班杜拉 B.皮亚杰 C.马斯洛 D.桑代克 3、下列属于负强化的例子是 D 。 A.杀鸡骇猴? B.当孩子犯错时拿走他最喜欢的玩具 C.孩子去医院看病不再发烧了? D.孩子表现不好就饿他一会儿, 表现好才给吃的 4.着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D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5.在慌慌已经形成的某些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这种学习属于 A 。 A.上位学习 B.并列学习 C.派生类属的下位学习 D.相关类属的下位学习 6.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人的遗忘的规律是 C 。 A.均衡的,先快后慢 B.均衡的,先慢后快 C.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D.不均衡的,先慢后快 7.我国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心智技能的形经历的三个阶段是 C 。 A.原型定向,原型内化,原型操作 B.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原型定向 C.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D.原型操作,原型定向,原型内化 8.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B 。 A.思维 B.练习 C.反思 D.想象 9.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迁移可以分为 C 。

A.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B.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C.正迁移和负迁移 D.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10.以下各项中属于认知策略的是 A 。 A.精加工策略 B.计划策略 C.监视策略 D.调节策略 11.以下问题属于无结构的问题是 B 。 A.数学应用题 B.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C.《背影》的作者是谁 D.2008年奥运会主办方是哪个国家 12.以下不涉及问题解决过程的学说有 C 。 A.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B.苛勒的顿悟说 C.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D.杜威的分阶段说 13.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是 C 。 A.大学一年级 B.大学二年级 C.大学三年级 D.大学四年级 14.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 D 。 A.他人意识 B.言观意识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演示教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 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 2、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3、教学监控能力 4、学习动机 5、学习迁移 6、心智技能 7、创造性 8、自我意识 9、品德 10、心理卫生 二、简答题 1.简述个体心理系统。 2.心理过程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心理特征。 4.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6.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 7.简述教师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8.教学反思的过程有哪些。

9.简述教育机智的表现。 10.大学生学习有何特点? 11.简述学习动机的类型。 12.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13.学习迁移有哪些类型。 14.影响学习迁移因素有哪些?15.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6.大学生思维有何特点? 17.简述教材直观。 18.大学生记忆品质有何特点?19.遗忘有何规律;如何增强记忆?20.简述知识的结构。 21.解决问题的一般认知过程有哪些?22.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23.简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24.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25.品德的结构有哪些? 26.简述非正式群体。 27.大学生人际关系有哪些特点?28.简述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29.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30.如何对大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

3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三、辨析题 1、心理学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2、有些优秀教师虽然没有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却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优秀教师。因此,个别青年教师说:不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照样可以当好教师。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4、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当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还要有符合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能力和素质。 5、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不利外。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6、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这句话有道理吗? 7、既然学习需要动机的作用,那么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会越好。你对此论有 何看法? 8、“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这话有道理吗? 9、教育工作中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说法有道理吗? 10、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是领会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掌握的首要环节。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11、一般说来,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之,则遗忘发生越快。 由此,我们认为复习的次数越多,复习的效果就越好。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