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15世纪末至16世纪是西欧各国经历巨大变化的时期。在封建社会开始出现瓦解的同时, 资本主义已经萌发并逐渐发展起来, 文艺复兴带来了思想解放和科学艺术的繁荣, 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让人们逐渐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迷雾;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大陆的发现, 使国际贸易急剧增加, 欧洲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世界开始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宗教改革运动正在席卷西欧, 封建神权统治的中心—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已岌岌可危。就在这个历史转折的时刻, 一个旨在强化专制王权,顺应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扩大“圈地”的要求, 自上而下推行的英国宗教改革发生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目的从其后来的行动看主要归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遵从国家政权的本国教会, 二是摆脱教皇对英格兰教会及国家事务的控制, 三是没收修道院的财产和土地。改革的结果,从国王个人角度来说, 满足了他离婚再娶的意愿;而从国家和民族角度来看, 与罗马教廷决裂则意味着摆脱一个外来权威, 并且是一个中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的强大的外来权威的干涉。此前教皇仅每年从英国拿走大量献金、税款, 更重要的是教皇在英国具有超越国家范围的独特的司法特权和任免教职人员的权利, 虽然英国历代君主都曾试图反抗这种外来的干涉, 但是在开除教籍、废黜王位的威胁下, 这种反抗都以屈服告终。然而在宗教改革之后, 通过议会立法程序, 教皇的特权被废除, 其中很多权力转移到了王室的手中, 这大大加强了国王的权力。此外这也意味着英国与仍奉天主教为国教的西班牙和法国一刀两断。而没收的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则为国王发动战争提供了财源, 同时王室大量出售的土地也进一步加速了圈地运动, 加快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因此, 不难看出, 英国宗教改革的实质是用“王权至尊”取代教皇的“神权至尊”, 实现本国独立发展。历史证明,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顺应了英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宗教改革是英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有重大作用的事件。

(一)宗教改革前的状况

基督教约在公元6世纪末传人英国。当时的不列颠岛正遭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人侵, 人民饱受战争蹂躏,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基督教应许不幸的人们在来世会得到善报, 死后能升入“天堂”。人们终于找到了一条精神上的出路。而统治阶级也想利用宗教的精神鸦片麻醉人民, 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很快成为基督教国家在封建割据、王权微弱的西欧, 基督教的罗马天主教会处于主宰一切的地位。罗马天主教会建立了从教皇、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直到神甫的一整套严格的教阶制度和严密的组织系统。在英国, 除了少数犹太人之外, 几乎人人都是基督教徒。天主教会向劳动群众灌输放弃物质享受, 克制情欲, 忍受人世间一切痛苦, 服服帖帖地服从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思想。同时又制定非常繁杂的宗教仪式:婴儿要受洗礼;成人要每周去教堂祈祷, 参加弥撒仪式;婚礼要在教堂举行;有了过错要单独向神甫“告解”, 坦白自己的罪过, 表示忏悔;教徒临终之时还要接受“终敷礼”, 由神甫给其敷“圣油”, 赦免一生的罪孽。教会从思想、行动和组织上严密控制群众, 成为封建制度的忠诚卫士和精神警察。

封建统治阶级也给教会种种特权, 允许修道院占有大量土地, 并免除一切税收;允许教会向教徒征收“什一税”;允许教会设立宗教法庭, 同时吸收高级神职人员广泛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在英国, 高级教士是国会上院的重要成员, 而且其中不少人是国王倚重的大臣。世俗封建主和教会上层集团联合起来共同统治和

奴役劳动人民。

然而, 神权和王权的矛盾始终存在, 有时甚至是非常激烈的。在西欧, 各国臣民首先是教皇的臣民,其次才是各国君主的臣民。教廷可以把国王逐出教门, 甚至废黝其王位。在英国历史上, 安茹王朝的亨利二世曾进行过司法改革, 试图削弱宗教法庭权力, 结果遭到坎特伯雷大主教贝克特的激烈反对。1170年, 贝克特被亨利二世手下的骑士杀害, 整个基督教世界为之震惊。1172年亨利二世迫于教廷和民众压力, 跪在贝克特墓前认罪忏悔。并在教皇面前下跪, 宣布英国是教皇的侍臣国, 年年向罗马教廷纳贡。在当时的情况下,国王必须借助神权才能维护其统治。自诩为上帝化身的教皇凌驾于英国君主之上。(二)亨利八世的改革早在1 4世纪下半叶, 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约翰·威克里夫就主张宗教改革。他提出许多主张, 如英国教会应当脱离罗马教廷, 不再向其纳贡, 他还反对教会拥有大量土地, 并公开谴责教廷。他的思想对以后日后西欧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了16世纪, 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君主亨利八世发动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 创立了基督教新教的三大派别之一—安立甘教会, 正式宣告英国教会脱离了罗马教皇的控制。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有着深刻的政治和历史原因。

(三)短暂的复辟

亨利八世去世后, 爱德华六世成为国王, 英国宗教改革进一步发展。爱德华六世早逝后, 玛丽一世登上了王位。女王玛丽一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很快恢复了罗马天主教在英国的统治地位, 把不承认教皇是英国教会首脑的人统统诬为“异教徒”。许多新教徒被监禁, 遭受酷刑。“血腥玛丽”虽然在英国恢复了天主教会和宗教法庭, 残酷迫害新教徒, 但无法迫使国会通过归还修道院土地的法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无论如何不肯归还已到手的利益。他们在国会下院的代表占了多数, 坚决抵制玛丽的政策。

(四)宗教和解

1558年, 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后, 面临着棘手的宗教问题。她通过宗教和解, 力求在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这两个宗教集团之间达成一种妥协:她一方面全面恢复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法案, 恢复英国国教;另一方面又尽量使国教的宗教仪式与天主教趋于一致, 并保留了主教制, 这固然部分是为了使旧教徒容易接受国教, 但是更主要的是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宗教制度, 从而禁止其他新教派别对专制王权造成威胁。

17世纪初, “清教运动”在英国兴起。清教徒主张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 简化宗教仪式,废除主教制度, 甚至提出各地区教会独立,摆脱封建君主对教会的控制。这实际上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掌握国家政权的尝试。在伊丽莎白的晚年, 清教运动一直是她的心头大患。

(五)清教徒的胜利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终于在清教的旗帜下发动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在将近半个世纪复杂而曲折的斗争中, 各个阶级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又常以清教各派、英国国教和天主教之间的相互斗争表现出来。直至1688年的“光荣革命”, 国教徒和清教徒共同迎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婿、信奉新教的荷兰奥伦治亲王为英国国王奥伦治亲王成为英国国王威廉三世, 与他的妻子玛丽二世共同统治英国。他们除了确认英国国教的地位之外, 对其它新教派也给予自由。此时的英国国教已几经变迁, 明显地加尔文化了, 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宗教。“旧的国教会来庆祝欢乐的天主教礼拜日, 反对枯燥的加尔文派礼拜日。新的资产阶级

化的国教会则采用一种礼拜日, 这种礼拜日至今还装饰着英国。”(《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四卷第252页)。英国的宗教改革也就此告一段落。

总体上来看, 英国宗教改革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这场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 实质上以强化专制王权为主要目的;二是这场改革的曲折性十分明显, 中间历经多次的恢复与反恢复,可谓是一波三折,但最终改革者还是获得了胜利。宗教改革对英国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 宗教改革打破了教皇对世俗国家的控制, 建立了国家的外部主权。1529年, 亨利八世亲自主持召开了国会, 并免去了罗马教廷在英国的代表约克人主教兼国王枢机人臣乌尔西的职务, 剥夺其公民权, 没收其则产, 从而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1533年, 亨利八世制定并颁布了著名的《上诉法》, 宣称:“本英格兰为一主权国家, 并一向为世界所承认, 受一最高首脑国王之统治”, “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能够对包括僧侣和俗界在内的所有人的一切行为进行审判”,“在国土之下的僧侣和世俗人组成政治社会, 各自在宗教领域和世俗领域享有司法行政权, 不受任何来自帝国之外势力的千涉。”在此文件中英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指出主权国家及主权的排他性特征, 教会的地位消失了, 主权在土构成了专制王权的基本特征。所以, 宗教改革是“英格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 它意味着英格兰突然与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欧洲的决裂”, 从而宣告英吉利民族及其国家都享有独立的政治地位, 英国近代国家主权得以确立。同时在当时英国在既无强大的常备陆军, 又无抵御外来入侵的强人海军的条件下, 国教中保留一些天主教的因素, 有效地缓解了外敌对英国的入侵威胁, 对维护英国的民族独立和保持国内政治稳定起了积极作用。

其次, 重新确立了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1534年, 宗教改革会议通过的《至尊法令》规定:“国土陛下, 他的后嗣与继承者, 这个国王的诸国王, 应取得、接受和被成为那叫安立甘教会的英格兰教会在尘世的唯一的最高首脑”, 享有全权, 纠正异端, 革除流弊。《至尊法令》实际上是英国国土和英国国家的一个“独立宣言”, 它表明英国比法国和西班牙更明确地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打破了昔日二元体制下, 国土与教会各有其主、相互在权力与则富等方面激烈斗争的局面, 使英王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教会转为专制君主的统治工具。此后, 英国国土又陆续通过相关法案, 没收大批教会土地及其他财产, 从根

本上打击了宗教界的封建贵族, 使英吉利民族真正立于民族国家的坚实基础之上。而修道院的解散及其土地的再分配, 对封建关系的瓦解起了重要作用。它既为16世纪的主要圈地者乡绅提供了扩大地产的大好时机, 又为其圈地提供了方便, 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可以说, 宗教改革给资产阶级发展壮大其经济力量提供了重要条件和机遇, 实质上是在特定条件下, 开展了一场初步的资产阶级土地革命, 为资产阶级发展政治力量提供了重要条件和机会。

再次, 宗教改革激发了英国民众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一个基本要素之一,国家政权若不同民族意识相结合, 便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从英国民族意识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是一个转折点。它不仅承认了英国人长期追求的“英国是一个帝国”的愿望, 实现了国家主权独立,而且促进了英国民族意识的进一步增强。狄更斯指出:“在英国如同在尼德兰, 新教主义最终变得不可避免地与民众的民族自我表现混为一体”。正是在宗教改革的历程中, 英国民众开始认为英国不同于并且优于其他欧洲国家开始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优越感。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说, 宗教改革对英国人来说, 既是一次对外来统治力量的抵抗运动, 也是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运动。它从新教思想

中演绎出了那些与民族国家建立紧密相连的道德观念。正是这种共同的宗教思想、道德观念激发了生活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的英吉利人强烈的民族感情, 从而使他

们融于特殊的国家形式一一民族国家之中。

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改革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发展是相一致的, 它彻底摧毁了教皇在英格兰长期的统治地位, 确立了国王在世俗和宗教两个领域的最高首脑的地位, 产生了近代民族国家建立的两个基本要素一一国家主权和民族一体性。宗教改革使英国最终摆脱了罗马教皇的控制, 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出现在欧洲。

英美文化概况之英国篇

英美文化概况之英国篇 英国早期人文历史常识 (一) 英国东邻北海,西、北面对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与法国隔海相望。 地理上,这里被称为“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由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和爱尔兰岛(Ireland)这两大岛屿,以及其它几百个小岛组成。 大不列颠岛上分布着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England,Scotland and Wales)三个区域,而爱尔兰岛则分成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Republic of Ireland)两块。 政治上,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共同组成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而爱尔兰共和国则是独立于联合王国而存在的独立的国家。我们通常所说的英国,则是指联合王国。 联合王国的首都是伦敦(London);而爱尔兰共和国的首都是都柏林(Dublin)。 大不列颠岛在政治上被划分成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区域,其中英格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总的来说也最为富裕。因此很多人通常会用“英格兰人”(English)指代“不列颠人”(British),这点当然会引起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Scots and Welsh)的不满。不列颠在大约一百年前曾统治着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各大洲。二战之后,随着不列颠国力衰退,各殖民地纷纷独立,不列颠帝国(the British Empire)在1931年起被英联邦所取代。

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 属国组成的联合体。英国作为英联邦元首并无政治实权;各国在一定协议上相互进行政治、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各成员国也有权利选择退出英联邦。 (二) 英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西北地区主要地形是高原;而东部和东南部则主要是低地,他们是整个欧洲平原(the Great European Plain)的组成部分。 英格兰占据了大不列颠南面的最大部分土地,那里地势平缓,多为平原、丘陵和沼泽地。特别是英格兰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肥沃,适于耕种。 苏格兰多为山地、湖泊和岛屿,它拥有三大自然区:北部高地,中部低地以及南部山陵。不列颠最高峰尼维斯峰(Ben Nevis)便座落于此,高1,343米。威尔士亦是多山地区,6%的土地被森林覆盖,大部分村庄以放牧为主。 北爱尔兰北部为多岩石、荒蛮的海岸,曲折蜿蜒。其东北部多为高地,东南部为山区,而中部则是低浅的盆地。 不列颠是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它隔着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遥遥相望。位处英法两国之间的英吉利海峡最窄之处被称作多佛海峡(Straits of Dover),仅有33公里宽度。1985年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决定在多佛海峡处修建海峡隧道。 总长153公里的隧道于1994年五月竣工通车,使得欧洲公路网得以连成一体,被誉为人类工程史上的一个伟业。 英国河流分布细密。塞文河(the Severn)是英国第一大河流,长338公里,它同西

英国宗教概况

宗教是一种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诚如宗教学创始人Max Mueller 所说:宗教信徒可谓对宗教非常熟悉,“成千上万的人信心之诚笃可以移山,但若问他们宗教究竟是什么,他们可能张口结舌,或只能说说外表的象征,但谈不出其内在的性质,或只能说说信心所产生的力量”。 一.从自然崇拜到宗教的起源 自然宗教是人类文明史以前的宗教形态,有着一个较长的变化过程,随着人类对于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能力的提高,原始宗教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表现出种种不同的宗教形式。原始宗教大致有这么几种主要形式:大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Totemism),灵物崇拜,偶像崇拜。 由于认识能力有限,人类对自然界中,无法认识的事物,产生出了强烈的而又普遍的恐惧心理,这就是自然崇拜(Nature Worship)所产生的原因。这可以说是原始的宗教崇拜。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对自然直接地崇拜,慢慢抽象化,最后也就产生了神。可以说,对自然崇拜是宗教起源的一部分原因。 二.罗马帝国时期早期信基督教的传入(约BC5世纪—10世纪)(Early Christianity Preach into Great Britain During Roman Empire) 基督教起源于1世纪,在2世纪已经牢牢地扎下了根,3世纪迅猛发展,4世纪末则已经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Roman Catholic Church)。 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从它处在的罗马帝国中得益不少。罗马帝国提供安定的环境,基督教传教士可以从海,陆路漫游整个罗马帝国,在整个帝国境内都流行希腊语,都为传教士传播教义创造了有利条件。罗马帝国的许多居民都是罗马公民,它的世界主义使基督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在凯撒大帝时期(Gaius-Julius-Caesar),他征服了高卢,然后继续往北,渡海到了大不列颠,也抑或直接,抑或间接地把罗马文明传播到了大不列颠。 伴随着基督教国教地位在罗马帝国的确立,以及罗马帝国的扩张,早期基督教传入大不列颠。不列颠的基督教化,是通过几条途径完成的。罗马公教的帕特里克(Patrick 约389—461)和奥古斯丁(?—604),在5世纪中叶和6世纪晚期先后在英国传教,为罗马教会打下基础。帕特里克有“爱尔兰使徒”之称,他于432—461年期间,使爱尔兰人基督教化,并建立爱尔兰教会,他将主教制传入爱尔兰时,把它与爱尔兰的传统氏族制结合,从而创造出修道院院长,部落领袖和主教合一的独特制度。651年,基督教在英格兰牢固的建立起来。

英国概况

英国概况 I. 地理概况 英国是远离欧洲大陆的岛国,又称为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 一、地理特征 面积:243000 sq km 南北长度:600 miles 本土南面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北靠北海【the North Sea】。英国与欧洲大陆依靠英法海底隧道【the Chunnel】连接,隧道于1994年5月建成通车。 英法之间的是英吉利海峡,海峡最窄处叫做多佛海峡【the Strait of Dover】 英国在政治区划上可分为四个独立的部分 1.英格兰【England】 首府:伦敦【London】 英格兰位于大不列颠南部,西靠威尔士,北邻苏格兰。 英格兰是地理面积最大的区域,占据全岛面积的将近60%

英格兰主要山脉是奔宁山脉【The Pennies】 2. 苏格兰【Scotland】 首府:爱丁堡【Edinburgh】 位于不列颠北部,整个区域可分为四个自然区域 a. 北部丘陵【the Highlands】区域内有不列颠最高的(1343m)本尼维斯山【Ben Nevis】, b. 中部低地【the Lowlands】苏格兰工业和人口的主要所在地 c. 南部高地【the Uplands】 苏格兰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在丘陵地区以及岛屿西部兼有盖尔语【Gaelic】 3.威尔士【Wales】 首府:加迪夫【Cardiff】 处于不列颠西部,是多山的地区,首府加迪夫是其最大城市,位于威尔士南部的布里斯托尔海峡【Bristol Channel】 4. 北爱尔兰【Northern Ireland】 首府:贝尔法斯特【Belfast】 二、河流和湖泊 塞文河【the Severn River】英国最长的河流 泰晤士河【the Thames River】英国最重要的河流,英国第二长的河流,重要的熟路运输要道,牛津【Oxford】坐落于河岸 克莱德【River Clyde】苏格兰最重要的河流 湖区【The Lake District】位于英格兰西北部,最流行的旅游景区,湖畔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故乡。 内伊湖【Lough Neagh】英国最大的湖泊,位于北爱尔兰 三、气候 英国地处岛屿,位于北纬50~60度之间,与同纬度国家相比,其气候更加温和。 英国的气候一般温和宜人,天气虽然多变但是极少出现极端天气。 英国的气候属于海洋性气候,冬季气候温和,夏季气候凉爽,常年降雨量平均且适中。 海洋性气候类型决定了英国的气候特点:气温凉爽,与多云天气为主,常有暴风雨侵袭。英国气候十分多变,有时一天之内就可以体会一年四季的天气情况。 英国特殊的气候特点的成因: 1. 岛屿周围的海洋对于温度的调节作用 2. 全岛常年盛行东南风, 3. 北大西洋暖流【the North Atlantic Drift】经过不列颠群岛的西海岸 II. 人口 人口数量:60million 主要人口居住地:英格兰【England】 人口构成: 英格兰人—安格鲁-撒克逊人的后裔 苏格兰人—热情且慷慨 威尔士人—情绪化和欢快的人群,音乐爱好者,以他们的历史为荣 爱尔兰人—将爱尔兰语视为第一语言,英语为第二语言。渴望保持文化独立的民主主义者们与爱尔兰语为荣。 北爱尔兰人

专题5欧洲宗教改革 试卷 (7)

专题5欧洲宗教改革试卷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这句话反映了() A.教皇聚敛财富,实力雄厚 B.天主教徒忠实于自己的信仰 C.欧洲教会热衷于建造教堂 D.路德反对教会的腐朽贪婪和对德意志的经济掠夺 解析:“九十五条论纲”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教皇到德国兜售赎罪劵,而路德反对他对德国的经济搜刮。由题中材料可知路德反对富有的教皇用贫穷信徒的钱去修建圣彼得堂,应该用教皇自己的钱。 答案:D 2.德国电视台曾举办过“最杰出的德国人”的评选活动。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名列第二。下列给出的理由不正确的是() A.他于1517年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他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 C.他主张灵魂能否得救在于心中的信仰 D.主张神职人员要洁身自好,不能结婚 解析:马丁·路德允许神职人员结婚。A、B、C三项都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活动与思想。 答案:D 3.卡尔文的学说在西欧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主要是由于他学说中的() A.“因信称义”B.“因行称义” C.“先定论”D.“进化论” 解析:卡尔文所宣传的“先定论”,要靠每个人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成败中去体会,适应了“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人的需要”。

答案:C 4.卡尔文宗教改革和英国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是() ①从原因上看,都深受文艺复兴运动和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②都反对罗马教皇权威③都主张《圣经》是信仰的根据④改革的领导者都是国王(或君主)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瑞士卡尔文宗教改革的领导者不是国王,英国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国王亨利八世,所以排除④。 答案:B 5.英国宗教改革中的“清教徒运动”中的“清教徒”们要求() ①主张纯洁教会,清除旧教影响②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 ③遵奉严格的道德准则④改革国教保留的旧教残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归类、组合复合选择的能力。依据教材辨析可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答案:A 6.天主教实行的内部改革的实质是() A.放松对教徒的管理B.加强天主教会的专制 C.缓和阶级矛盾D.顺应时代潮流 解析:从天主教继续强化异端裁判所和网罗狂热分子看其实质一目了然。 答案:B 7.“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A.教权高于王权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由材料中的“世纪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可知C项更为贴切。A项与此相反;B、D两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C 8.马丁·路德、卡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①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15世纪末至16世纪是西欧各国经历巨大变化的时期。在封建社会开始出现 瓦解的同时, 资本主义已经萌发并逐渐发展起来, 文艺复兴带来了思想解放和科学艺术的繁荣, 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让人们逐渐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迷雾;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大陆的发现, 使国际贸易急剧增加, 欧洲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世界开始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宗教改革运动正在席卷西欧, 封建神权统治的中心—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已岌岌可危。就在这个历史转折的时刻, 一个旨在强化专制王权,顺应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扩大“圈地”的要求, 自上而下推行的英国宗教改革发生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目的从其后来的行动看主要归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遵从国家政权的本国教会, 二是摆脱教皇对英格兰教会及国家事务的控制, 三是没收修道院的财产和土地。改革的结果,从国王个人角度来说, 满足了他离婚再娶的意愿;而从国家和民族角度来看, 与罗马教廷决裂则意味着摆脱一个外来权威, 并且是一个中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的强大的外来权威的干涉。此前教皇仅每年从英国拿走大量献金、税款, 更重要的是教皇在英国具有超越国家范围的独特的司法特权和任免教职人员的权利, 虽然英国历代君主都曾试图反抗这种外来的干涉, 但是在开除教籍、废黜王位的威胁下, 这种反抗都以屈服告终。然而在宗教改革之后, 通过议会立法程序, 教皇的特权被废除, 其中很多权力转移到了王室的手中, 这大大加强了国王的权力。此外这也意味着英国与仍奉天主教为国教的西班牙和法国一刀两断。而没收的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则为国王发动战争提供了财源, 同时王室大量出售的土地也进一步加速了圈地运动, 加快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因此, 不难看出, 英国宗教改革的实质是用“王权至尊”取代教皇的“神权至尊”, 实现本国独立发展。历史证明,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顺应了英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宗教改革是英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有重大作用的事件。 (一)宗教改革前的状况 基督教约在公元6世纪末传人英国。当时的不列颠岛正遭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人侵, 人民饱受战争蹂躏,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基督教应许不幸的人们在来世会得到善报, 死后能升入“天堂”。人们终于找到了一条精神上的出路。而统治阶级也想利用宗教的精神鸦片麻醉人民, 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很快成为基督教国家在封建割据、王权微弱的西欧, 基督教的罗马天主教会处于主宰一切的地位。罗马天主教会建立了从教皇、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直到神甫的一整套严格的教阶制度和严密的组织系统。在英国, 除了少数犹太人之外, 几乎人人都是基督教徒。天主教会向劳动群众灌输放弃物质享受, 克制情欲, 忍受人世间一切痛苦, 服服帖帖地服从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思想。同时又制定非常繁杂的宗教仪式:婴儿要受洗礼;成人要每周去教堂祈祷, 参加弥撒仪式;婚礼要在教堂举行;有了过错要单独向神甫“告解”, 坦白自己的罪过, 表示忏悔;教徒临终之时还要接受“终敷礼”, 由神甫给其敷“圣油”, 赦免一生的罪孽。教会从思想、行动和组织上严密控制群众, 成为封建制度的忠诚卫士和精神警察。 封建统治阶级也给教会种种特权, 允许修道院占有大量土地, 并免除一切税收;允许教会向教徒征收“什一税”;允许教会设立宗教法庭, 同时吸收高级神职人员广泛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在英国, 高级教士是国会上院的重要成员, 而且

英语国家概况之英国

英语国家概况B (英国)——课程介绍及教学大纲 英语国家概况B (英国) 课程介绍 外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应让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英语国家概况”是一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其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领域繁多复杂,例如地理、历史、经济、政体、教育、艺术、哲学、性格、民俗、宗教等。该课程具体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地理风貌、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文件、政体制度、教育制度、家庭生活、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有一个较系统和清楚的了解,并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领域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该课程教学目的就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弥补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为大学阶段的外语学习和以后的英语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不是局限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英语学习兴趣,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国家概况(B)》教学大纲 一、课程中英文名称 中文名称:英语国家概况(B) 英文名称:A Survey of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B) 二、授课对象:英语专业二年级下总学时36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英语国家概况A、精读C、听力C、泛读C、口语提高 后续课程:精读E、泛读E、视听说E 四、课程教学的目的 一、课程目标 《英语国家概况》是一门介绍英语国家(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社会文化综合背景知识的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背景情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克服由于缺乏背景知识给语言学习带来的障碍,拓宽知识面。这对进一步提高语言水平,特别是交际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学期以英国概况为重点。本科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背景情况,帮助学生克服由于缺乏背景知识给语言学习带来的障碍,拓宽知识面。这对进一步提高语言水平,特别是交际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英国地理、主要城市、社会生活(4学时)

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的世俗化

?“现代化与世俗化”研讨会论文选登? 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的世俗化 张卫良 内容提要 在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一方面呈现出“信仰危机”,经常去教堂做礼拜的信徒日渐减少,教堂冷清;另一方面,宗教教派十分活跃,广泛地参与现世的社会活动。这些现象的出现源于英国宗教的历史传统及其社会的深刻变革。 关键词 英国 维多利亚晚期 宗教 世俗化 基督教在英国社会生活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英国宗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①。在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宗教呈现出新的趋势,教派众多,教理纷杂。至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一方面呈现出“信仰危机”,各个教派去教堂做礼拜的人数停滞不前,甚至下降,教堂门可罗雀;另一方面,英国宗教教派十分活跃,安立甘教、不信奉国教教派和罗马天主教教派纷纷卷入现世的社会生活,选择现世务实的世俗化道路。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英国宗教,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而关于英国宗教世俗化的研究则几乎没有②。本文尝试对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的世俗化进行初步探讨,以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英国宗教的发展进程。 一 英国宗教是复杂多元的,虽然安立甘教名义上是国教,但实际上并非英国的惟一宗教,其生存也不依赖于政府的财政资助。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国教会面临一系列的危机,首先是英国国教逐渐丧失了在教义和礼仪等方面的垄断地位。1689年的《宽容法案》、1828年的《考试和社团法案》和1829年的《罗马天主教安慰法案》都标志着国教独断专行的失败;在19世纪晚期,英国国教在宗教事务尤其在教义解释上的垄断地位也被打破了,《三十九条信纲》已经不再是所有教徒必须遵守的准则。其次,英国国教的传统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教区的人口变化。在英国乡村,一些教区特别是乡村教 ①②本文的英国宗教主要指英国的基督教,包括英国国教、不信奉国教教派和罗马天主教教派。 关于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英国宗教,国内的论著主要有柴惠庭《英国清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刘城《英国中世纪教会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蔡骐《英国宗教改革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等等;关于英国宗教的世俗化仅见董小川一文有所涉及(《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的历史成因、表现及其特点》,《世界历史》2005年第6期,第45-55页)。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英国的宗教文化

从迷你英剧《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宗教观 随着国产古装良心剧《琅琊榜》胜利收官,许多小伙伴纷纷表示:看完《琅琊榜》之后,韩剧、偶像剧神马的,现在完全看不下去!跪求舔屏好剧,今天新语君给大家安利一个迷你英剧《德伯家的苔丝》,拿走不谢。 我叫苔丝,是19世纪的英国一个小商贩家庭的女孩。我的父亲爱好酗酒,不务正业,生活愈加困窘。于是,父母让我去到一个富老太婆家攀亲戚,以便能改善家里的经济。没想到,这件事竟促成了我不幸的一生。 为了家里更好过,我就厚着脸皮地去了。我的堂哥亚雷克对我见色起意,最终在一片树林里诱奸了我。我怀着愤懑回到了家里,向父母诉说着这一切,可他们还妄想攀图富贵,让我嫁给可恶猥琐的亚雷克。不久,我发现自己怀孕了,孩子出生了,这件事让父母觉得丢脸,他们不让我出门,孩子不能受洗,生病了不能看医生,可怜的孩子就这样夭折,我祈求教父给他一个基督教的葬礼,可是教父残忍地拒绝了,一个弱小的,从没有犯过任何罪孽的婴儿却只能和自杀的懦夫、臭名昭著的酒鬼和醉人胡乱地葬在一起,我发誓再也不会来这个教堂了。 我离开了家,找到了一份挤奶工的活,遇到了我的爱人安吉尔,他像一个天使,风度翩翩,对待生活充满热情。很快,我和他就订婚了,我很想把我的过去坦诚于他,结婚前我把往事写成长信塞到他的门里,却因为误塞到了地毯下面而没有达到。我以为我们的爱经得起原谅,新婚当晚,我把我的过去向安吉尔坦白,他竟决然地离开了我去往巴西。 从此,我没有了生活来源,生活陷入困窘,我在农场找了一份活糊口,却不想遇到了成为牧师的亚雷克,他依然那么伪善,自私,整天纠缠着对我说:我的爱人不会再要我了。后来,我的父亲病故,为了母亲和弟弟妹妹们的生活,我被迫和亚雷克在了一起,可是我的心是那么地不快乐。 不久,安吉尔竟然从巴西回国找到了我,我对他的爱从没改变过,如果不是亚雷克,我和他一定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也会继续坚持等下去。一切都是亚雷克的错,如果没了他,我一定会幸福,想到这里,我就只想杀了他。一天,我趁着他在睡觉,拿起桌子上的水果刀捅了他一刀,他就死了。我换好衣服去找安吉尔,告诉他我杀了亚雷克,我们可以在一起了。尽管只有和安吉尔在一起五天的幸福日子,我也死而无憾了。 我们已经听完了美丽的苔丝的悲惨命运,难道苔丝真的是命苦才会这么不幸嘛?其实,笔者觉得苔丝的不幸与当时的英国社会脱不开干系。 一、社会原因造成苔丝的悲剧 苔丝所处的时代是英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那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大规模经济向农村发展,造成个体农民的破产,走向贫困。苔丝作为小商贩的女儿,又作为一个最低层的雇佣劳动者,必然会受到暴发户亚雷克作为统治者的压迫与残害。随之,她的孩子无法受洗,就医,完成葬礼。后来她遇到正直善良的安吉尔,然而安吉尔也不能撇开当时世俗的偏见-女人一定要有贞操,而抛弃了她。即便苔丝敢于大胆反抗传统道德、追求幸福,然而她却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这是社会固有的偏见。

英国宗教多元化

英国宗教多元化,终 默认分类 2006-05-30 22:03:30 阅读1052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 《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的历史成因、表现及其特点》4,作者董小川: …… 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特点分析 (一)从时间概念出发,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大体上是从17—18世纪英国国教内部各个教派多元化、19世纪基督教内部多元化,到20世纪各种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发展过程。 在17—18世纪,英国国教曾经一统天下,似乎无宗教信仰多元化可言,但其内部的“高教会派”和“低教会派”本身就证明,安立甘教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其中,作为高教会派的安立甘公教派虽然是国教徒,但由于基本保留了天主教传统而不能得到应有的许多特权和地位;同时,作 为低教会派的福音派却分成许多小教派,诸如长老派、独立派、浸礼派、贵格派、五旬节派、惟一神教派、循道派等等。当然,这中间有些教派是后来产生或传入的,或者说是作为“独立教会”而存在,并不是国教中的派别。所有这些教派虽然都读《圣经》,都信仰上帝,但在礼仪、信条和宗教活动方式等方面都有差别,国教内部多元化已成事实。在18—19世纪,如同欧洲大陆多数国家一样,英国也出现了教派纷争的局面,这使得英国的宗教多元化从安立甘教内 部走向了基督教内部,换句话说,英国的宗教多元化明显扩大化了。到了20世纪,各种非基督教随着移民在英国落户,英国宗教信仰多元化就更加明显了。 西方国家的基督教派别一般有3个概念:一为教派(denomination) ;二为宗派( sect) ;三为异 端( cult)。通常,教派主要是指主流宗教派别,宗派主要是指边缘教派,英国称之为“独立教会( Free Churches)”,而异端,即中国人所说的邪教,往往是不入流的。在一般情况下,教派往往代表主流文化,而宗派则被视为边缘文化中的“边缘宗教”。由于处于边缘地位,宗派往往寻求与主流文化不一致的意识。在现代英国主流宗教走向衰落的同时,宗派却没有受到那么大冲击,这是英国基督教教派多元化的重要原因。当然,教派也好,宗派也罢,如何划分是个从来没有解决的问题。例如,仅福音派(Evangelicals)就有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的德国福音派、18世纪英格兰基督教奋兴运动中的福音派、英国国教内部的福音派、20世纪初期美国福音派等等。 如果说国教内部存在教派差别,就等于说国教本身就存在矛盾和冲突。但是,教派纷争与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别、矛盾、甚至对立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国教内部的多元化,甚至基督教内部的多元化,都容易在主流文化的河流中相互渗透和交融,各种教派都可以生存下来。例如, 在英国有一个后兴起的教派——福音派,该教派从来没有与英国主体宗教文化形成极端和敌对的关系,在不同时期,特别是在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福音派与占统治地位的国教接近,被称为国教福音派,并通过国教走向英语社会。然而,在维多利亚时代高峰期过后,福音派的教条以及其特殊的神学思想,对于维多利亚时代后期不断发展的世俗化倾向十分迷惘,到19世纪末期,该派在教会与社会上的影响都走向衰落。然而,直到1970年,福音派仍旧在英国基督教派中十分强大,并在反对安立甘——循道派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福音派时而成为主

英国宗教改革:对中国西欧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对中国西欧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以近十年来关于英国宗教改革研究为例 缘起 中国对英国宗教改革的研究既古老又新鲜,因为圣公会的进入中国早在1844年即开始,差不多20年以后,这个教会就开始在中国扎下根来,当时的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已经就对宗教改革做了阐释,但是令人遗憾的,这个教会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的主流,在中国的基督教派中,其不如天主教来到中国那么早,也不如路德宗如此普及,其在中国的影响范围,就如同于公理会一般,因此,中国的历史学者对英国宗教改革长期的遗漏也是在所难免的。 中国的历史学者对于西方宗教的研究最早实际上是出于以下的两个目的:近代以降,西方入侵中国,西方的宗教作为入侵者的一种工具,因此,有必要追根溯源;在意识形态和史学思想上遵从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念,认为宗教对于西方来说,从中世纪到十八世纪以前,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因而,研究这一段时期的西方宗教,可以跟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指导思想更为贴近,并且可以借此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理解西方。 但是,这仅仅限于马克思所注意的西方宗教的几个方面:中世纪教会的情况(对民众的压迫与愚弄)、经院哲学(往往被理解为是荒谬且不可理喻的)、宗教改革、启蒙时代对宗教的批判。其中,宗教改革被认为是人民反抗教会权威的运动,而且往往与农民战争结合起来,因而很明显的,只有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与之关系甚大,加尔文的改革就稍差一些,而英国的宗教改革,简直是乏善可陈:没有惊心动魄的农民战争,更何况保留了旧教的许多陈规陋习,因而被认为是“不彻底的”,长久以来就被富有激情的中国历史学家束之高阁。 真正愿意坐下来以学术姿态对此问题加以探讨的人乃是蔡骐,其在1997年出版的《英国宗教改革研究》可以说开创了对英国宗教改革研究和认识的新开端,蔡在其著作的前言中,就对过往的认识表示了遗憾;认为过往的中国历史学者“视野的宽度不够,”“大多数学者把研究范围局限在亨利八世时期”并且“对英国宗教改革研究的深度”“受教条主义研究方法的影响”“分析与描述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抽象化和概念化的倾向,政治上的定性代替了实事求是的学术分析,生动丰富的历史被简单化为一些枯燥乏味的概念法则”,这一切的结果当然会导致“研究无法深入下去”。 蔡在其文中承认对都铎王朝历史的研究和对英国宗教改革的研究在西方是显学,而中国学者由于思维定势和史学理论的桎梏,对这一点极为忽视,甚至可以说是闭目塞听。但是蔡很明显的充分利用了西方学者的论述,诸如G·R·埃尔顿的《都铎王朝改革》、阿特金斯的《都铎王朝治下的英格兰与威尔士》还有彼得·盖伊的《都铎英国》这些书都被介绍进来,并且为以后进行这一研究的人所借鉴和取法。可以毫不夸张做出这样的判断:中国大陆对英国宗教改革真正在学术上的研究,是由蔡骐开始的。 对于时间的断限

英国国家概况及英国文化

英国国家概况及英国文化 、教育简介国名: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国旗: 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 为“米”字旗,由深蓝底色和红、白色“米”字组成。 旗中带白边的红色正十字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红色交叉十字代表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 此旗产生于1801年,是由原英格兰的白地红色正十旗、苏格兰的蓝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爱尔兰的白地红色交叉十字旗重叠而成。 国徽: 即英王徽。 中心图案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为红地上三只金狮,象征英格兰;右上角为金地上半站立的红狮,象征苏格兰;左下角为蓝地上金黄色竖琴,象征爱尔兰。 盾徽两侧各由一只头戴王冠、代表英格兰的狮子和一只代表苏格兰的独角兽支扶着。 盾徽周围用法文写着一句格言,意为“恶有恶报”;下端悬挂着嘉德勋章,饰带上写着“天有上帝,我有权利”。 盾徽上端为镶有珠宝的金银色头盔、帝国王冠和头戴王冠的狮子。 国歌: 《上帝保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如在位的是男性君主,国歌改为"god save theking")国花:

玫瑰花国鸟: 红胸鸽国石: 钻石科学节: 1831年开始,一年举办一次科学周: 1994年开始,在每年的3月举办自然地理: 24.41万平方公里(包括内陆水域),英格兰地区13.04万平方公里,苏格兰7.88万平方公里,威尔士2.08万平方公里,北爱尔兰1.41万平方公里。 位于欧洲西部的岛国。 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东北部和周围一些小岛组成。 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 它的陆界与爱尔兰共和国接壤。 海岸线总长11450公里。 全境分为四部分: 英格兰东南部平原、中西部山区、苏格兰山区、北爱尔兰高原和山区。 主要河流有塞文河(354公里)和泰晤士河(346公里)。 北爱尔兰的讷湖(396平方公里)面积居全国之首。 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终年温和湿润。 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平均气温1月4~7℃,7月13~17℃。 多雨雾,秋冬尤甚。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宗教

第33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月 Vol. 33 No. 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11 ────────── 收稿日期:2011-02-15 作者简介:苗岩春(1986-),男,甘肃永登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史。 -87-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宗教 苗岩春 (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以宗教派别之争的形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且贯穿始终。从革命前的反封建启蒙运动,到革命的直接导火索,从对革命进程的影响,到“光荣革命”都离不开宗教的因素。 关键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天主教;国教;清教 中图分类号: K 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1)03-0087-03 The Discussion on the Britain Bourgeois Revolution and the Religion MIAO Yan-chun (Department of History, Xi Hua Teachers College, Nanchong 637002, China) Abstract: The 17th century Britain bourgeoisie opposed that the feudal dictatorship system's political struggle which appeared under the cloak of the religious struggle throughout history. From the revolutionary anti-feudal Enlightenment to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revolution and the influence on revolutionary advancement till “the honorable revolution”, which cannot separate from religious elements. Key Words: Britain; Bourgeois revolution; Catholicism; National religion; Puritanism 恩格斯认为:宗教对于具有世界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来说,“当是资产阶级利益真正的外衣”[1]。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首先是从清教反对国教开始的,宗教之争成为了革命的直接导火索,并对革命进程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 16世纪30年代,欧洲新教运动兴起,罗马教皇及天主教势力衰落。英王亨利八世出于维护自己政治、经济和宗教统治的目的,与罗马教皇决裂[2]。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宗教法庭改为国王法庭,召集宗教会议的权力属于国王,从而使英国教会成为国王手中的工具。同时,英国教会接受了加尔文教、路德教的某些思想,并保留了天主教的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等许多传统,形成了安立甘教,又称圣公会,即英国国教。 1553年,信奉天主教的玛丽(1553-1558年)继位,他恢复天主教,残酷迫害新教徒,烧死异端达300多人,被称为“血腥玛丽”。 1558年,信奉信教的伊莉莎白(1558-1603年)成为女王,并恢复了国教,在“血腥玛丽”时代逃往欧洲大陆的新教徒纷纷回国。 始于16世纪30年代的英国宗教改革,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封建专制统治的不断加强势必成为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重要障碍,而此时的英国国教会作为封建专制的重要支柱,也就必然遭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反对[3]。 从16世纪60年代起,英国出现了反对国教会的“非国教徒”,他们主张依照加尔文教来“纯洁教会”,要求清除国教会中的天主教教义和教规仪式,清教徒由此而得名。 二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前曾出现过一场颇为壮观的利用宗教反对宗教(利用加尔文教反对国教)的反封建启蒙运动,掀起了一场清教运动[4]。 16世纪60年代中期,帕克大主教试图强制性实行教士在圣事中穿法衣和仪式的统一,掀起了一场“法衣争端”。那些坚持穿法衣的教士被认为是国教徒,而那些拒绝穿法

英国宗教概况

6岁开始上小学后,孩子从幼儿园这个小朋友的快乐天地进入到一个密集学习各种社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时期必然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时期,我认为一二年级是让孩子形成整个小学时期甚至终生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 首先,我认为良好的德行是做人的根本,故在平日里,我时常身体力行的去引导女儿向善、乐于助人、不自私,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冬日里为贫困山区捐赠衣物,带着她去敬老院做志愿者等等。我从不给她讲大道理,在家庭这个较学校而言相对轻松的环境中,父母的教育不应有太过浓烈的教育痕迹,父母只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将自己通过经验得到的智慧提供给孩子,帮助他们自主的找到答案就可以了 其次,我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律自控能力,我深知自律自控能力对于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如果不能自控自律,孩子在学校很可能会违反纪律,无法控制自己对玩乐的执念,从而影响学习,我想,这是我和学校、老师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我在家中努力营造安静的氛围,避免她在学习时外界环境对她造成干扰。减少她看电视、玩手机和电脑的时间。 再次,我经常告诉她,要做你自己。当要做一件事时,总是在意别人的眼光而不是听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这导致我们永远都是为所谓别人的眼光去活着。如果在童年时期,我们给予孩子过多的评价,就会让孩子丧失客观认识自己的能力,他们会不信任自己,慢慢变得自卑、懦弱。 最后,我认为经常与孩子的老师联系也十分重要。孩子与老师在学校一起的时间并不比与我们在家的时间少,孩子身上的缺点和闪光点在老师那里再清楚不过,我们要经常从老师那里了解到这些,对于闪光点要表扬,缺点则要引导她改正,但都要适度,毕竟,过犹不及。 玉石虽好,却难免有瑕疵,我们的孩子都是一块块璞玉,只有经过我们精心的雕琢,才会成为美玉。

欧洲宗教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

欧洲宗教改革 一、背景(时间:16世纪) ⒈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政治:教权凌驾王权之上 经济:西欧最大封建主 思想:垄断意识形态 社会生活:从生到死,影响无处不在 ⒉主教面临的挑战使宗教改革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1)天主教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a、占有大量土地财富; b、教会的轻商思想同资本主义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2)教会贪婪腐败,引起各阶层不满,德国尤其严重(直接原因) 二、过程 1、(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2、(瑞士)卡尔文宗教改革 3、英国宗教改革 ⒈(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⑴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a、经济因素: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b、政治因素: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 c、现实因素:教会盘剥,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 d、思想因素:人文主义熏陶; e、导火线:兜售赎罪券

f、主观因素:路德立志改革 ⑵开始标志: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⑶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内容:(①~③改革教义,④~⑤为改革教会组织) ①“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意义:否定天主教会与教皇的作用 ②信仰的唯一根据就是《圣经》 意义:否定教会神学的垄断地位 ③“信徒皆为祭司” 意义:追求地位平等 ④建立廉俭教会 意义:满足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⑤建立民族教会 意义: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4)意义 ①打击教会神权统治 ②推动民众反封建斗争 ③形成新教路德宗 ④揭开欧洲宗教改革序幕 ⑸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及思想改革运动 2、卡尔文宗教改革 (1)内容: ①信奉“因信称义” ②思想核心:“先定论”

英国国家概况及英国文化

英国国家概况及英国文化、教育简介 国名: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为“米”字旗,由深蓝底色和红、白色“米”字组成。旗中带白边的红色正十字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红色交叉十字代表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此旗产生于1801年,是由原英格兰的白地红色正十旗、苏格兰的蓝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爱尔兰的白地红色交叉十字旗重叠而成。 国徽:即英王徽。中心图案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为红地上三只金狮,象征英格兰;右上角为金地上半站立的红狮,象征苏格兰;左下角为蓝地上金黄色竖琴,象征爱尔兰。盾徽两侧各由一只头戴王冠、代表英格兰的狮子和一只代表苏格兰的独角兽支扶着。盾徽周围用法文写着一句格言,意为“恶有恶报”;下端悬挂着嘉德勋章,饰带上写着“天有上帝,我有权利”。盾徽上端为镶有珠宝的金银色头盔、帝国王冠和头戴王冠的狮子。 国歌:《上帝保佑女王》 "god save the queen"(如在位的是男性君主,国歌改为"god save the king") 国花:玫瑰花 国鸟:红胸鸽 国石:钻石 科学节:1831年开始,一年举办一次 科学周:1994年开始,在每年的3月举办 自然地理:24.41万平方公里(包括内陆水域),英格兰地区13.04万平方公里,苏格兰7. 88万平方公里,威尔士2. 08万平方公里,北爱尔兰1. 41万平方公里。位于欧洲西部的岛国。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东北部和周围一些小岛组成。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它的陆界与爱尔兰共和国接壤。海岸线总长11450公里。全境分为四部分:英格兰东南部平原、中西部山区、苏格兰山区、北爱尔兰高原和山区。主要河流有塞文河(354公里)和泰晤士河(346公里)。北爱尔兰的讷湖(396平方公里)面积居全国之首。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平均气温1月4~7℃,7月13~17℃。多雨雾,秋冬尤甚。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区的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中部和东部则少于800毫米。每年三月至六月最为干燥,九月至来年一月最为湿润。 人口:5883万(2000年7月),其中英格兰人4930万,苏格兰人510万,威尔士人290万,北爱尔兰人170万。官方和通用语均为英语。威尔士北部还使用威尔士语,苏格兰西北高地及北爱尔兰通用盖尔语。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兰教会(也称英国国教圣公会,其成员约占英成人的60%)和苏格兰教会(也称长老会,有成年教徒66万)。另有天主教会和印度教、犹太教及伊斯兰教等较大的宗教社团。 首都:伦敦(london);人口:728.5万(1999年)。最热月份为7月,一般气温在13℃-22℃;最冷月份为1月,一般气温在2℃-6℃。 行政区划:分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四部分。英格兰划分为43个郡,苏格兰下设29个区和3个特别管辖区,北爱尔兰下设26个区,威尔士下设22个区。苏格兰、威尔士议会及其行政机构全面负责地方事务,外交、国防、总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就业政策以及社会保障等仍由中央政府控制。伦敦称“大伦敦”(Greater London),下设独立的32个城区(London boroughs) 和1个“金融城”(City of London)。各区议会负责各区主要事务,但与大伦敦市长及议会协同处理涉及整个伦敦的事务。此外,英国还有12个属地。

英美概况总结

英国概况 英格兰面积最大 苏格兰,爱丁堡为首府 威尔士,加的夫,Cardiff为首府 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Belfast为首府 伦敦,UK首都,皇家法庭royal courts of justice 及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在这里。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伦敦市的一个行政区,也叫西敏寺,这里有议会houses of parliament,包含大钟楼big ben,白厅whitehall即英国政府,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即英国皇宫,还有st james’ hall 圣詹姆斯宫。 The great charter in 1215,1215年大宪章,亦称the great charter or Magna Charta,确保一些平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保障教会不受国王的控制,改革了法律和司法,限制国王及王室官员的行为。 议会雏形,1265年,Simon de Montford 召集the Great Council 在西敏寺开会,就是最早的议会,后来发展了House of Lords上议院,House of Commons下议院。

玫瑰战争和英国宗教改革: Richard 三世和Henry Tudor都铎(duduo)打了玫瑰战争,都铎胜利,终成五代都铎王朝。 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想切断英国教会与罗马教皇的关系,使英国 教会独立起来。宗教改革的真正进行是在亨利八世的儿子爱德华时期,新教是Protestant,即基督教,改革叫做“The Reformation”。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伊丽莎白为女王统治英国,她是基督教徒,大力推 行新教,从此英国都是信奉新教。 文艺复兴运动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到现代的过渡时期,从1350-1650,有300年,从意大利发起,达芬奇等人为代表。在这段时期,罗马教会经历新教改革,人文主义兴起,海外探索(大航海时代?)。 英国内战 The Civil Wars 是国王和议会间的战争,Norttingham King Charles和议会开战,国王军是Cavaliers(骑士),议会军是Roundheads(圆颅党),因为他们 短发。查尔斯战败,克伦威尔Cromwell称王。英国内战又称清教徒 革命,因为国王的反对者多是清教徒Puritan。清教徒是基督教新教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