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药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生化药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生化药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生化药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人类历史已进入了21世纪,科技进步大大推动了生化药物的发展。本文就生化药物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生化制药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并结合工作实践对今后我国生化药物的研发思路和方法、生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生化药物;研究现状;发展思路;开发应用;生化制药工业;

正文:

人类已进入21世纪,生化药物的研究日新月异,发展十分迅速。由于生化药物具有作用特异性强,毒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等特点,世界各国都对生化药物的研究与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生化药物已经成为国际药物研究最活跃,最受重视的领域。认清国内外生化药物的发展趋势,对我们自主研发新的生化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生化药物

迄今为止,生化药物按照其产品纯度、工艺特点和临床疗效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一些利用生物材料加工制成的含有某些天然活性物质与其他共存成分相混合的制剂于20世纪50~70年代相继问世,例如利用牛羊新鲜眼球制成的明眼注射液、利用胎盘生产的胎盘注射液及胎盘片,上述药物约有数十个品种。由于疗效尚可,加之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因此,在现行国家级药品标准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代生化药物是根据生物化学和免疫学原理,应用近代生化分离、提纯技术,从生物体中提取的具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生化成分,例如从猪胰脏中提取的猪胰岛素(insulin),从男性尿中提取出的尿激酶(urokinase),从孕妇尿中提取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horionic gonadotrophin)等。这类药品的特点是纯度较高,疗效确切,质量标准的可控性强。故该类药物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第三代药物是指利用基因重组等技术生产的药物,如人胰岛素(human insulin)、α-干扰素(a-interferon)、白介素-2(interleukin-2)等数百个品种。第三代生化药品生产的最大特点是不像第一、二代生化药品生产中受原材料资源的影响,而是在发酵罐或培养液中进行。上述技术将成为今后生物药品开发与生产的主流方向,根据全球权威医药市场咨询调研公司IMS最新的统计表明,2004年基因重组生物技术药物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400亿美元,从1998年至2003年全球生物技术药物年销售额增长率在15%~33%,远高于年增长率为 7%~10%的传统制药业[1]。

2、生化药物的研究开发现状[2]

我国生化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起步于上世纪的70年代,到了90年代已有许多产品步入产业化,据不完全统计,单生物技术药物我国已有近16个产品投入市场,有20多种基因工程药物处于开发阶段。1996年,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产值为18亿元,实现利润5亿元,到1997年上市的基因工程药物有12种,年产值达30亿元,2000年年产值达69亿元,2003年产值达99亿元,有关专家预测,未来若干年内,生物技术药物的年增长率不会低于12%。

目前国内市场生产的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主要是基因乙肝疫苗、IFN-α、IL-2、GM-CSF、EPO、重组链激酶、重组表皮生长因子、促肝细胞生成素等15种基因工程药物;t-PA、IL-3、重组胰岛素、尿激酶(UK)、rh-SOD等十几种多肽药物在进行Ⅰ~Ⅲ期临床试验;单克隆抗体研制已由实验进入临床;B型血友病基因治疗已获得临床疗效;重组凝乳酶等40多种基因工程新药正在进行研究开发。

全球生物技术制药公司已达2000多家,其中美国就有1300多家,欧洲700家,生物技术药品市场45%在美国,28%在欧洲,31%在世界各地。研发经费及专利申请同样是欧美占很大比重。目前主要生化技术公司大部分在美国,如Amgen、Genetics institute、Genzyme、Chiron和Biogen等。由于研发费用大,开发时间长,目前在国际上真正投入市场的品种并不多,经上市的生化技术药分3大类:重组治疗蛋白质和酶、重组疫苗和诊断或治疗用的单克隆抗体。从用途上看,主要集中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炎、肿瘤、免疫性疾病、抗感染、抗衰老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新药。

3、我国生化药物的研究方向[3]

根据国际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生化药物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类别的产品上:单克隆抗体、反义药物、基因治疗药物、可溶性蛋白质类药物和疫苗,其中单克隆抗体最引人注目,当今世界处于临床试验的各类单克隆抗体已超过100个。根据国情,以下几方面可作为应重视和加强的领域:

3.1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天然资源贫乏、量少、难以获得的生物活性物质

利用蛋白工程研制新药;

3.2开发反义寡核苷酸药物;

3.3开发反义寡核苷酸药物;

3.4利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成果研究与开发生物技术药物;

3.5多糖与寡糖类药物。

4、新生化药物资源的寻找[4]

从人们传统观念,生化药物的来源仅局限于脏器、组织和代谢物,但实际远远不止这些,凡是有生命的物质都是我们寻找开发的对象,新生化药物资源可以从

以下几方面发掘:

3.1动物资源的发掘和综合利用;

3.2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海洋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宝库,蕴藏着大量的抗菌、抗肿瘤、抗病毒、调节血脂、降血压等生化活性物质,从海洋中开发生化药物是未来研究开发的重点;

3.3其他生物资源的开发。某些生物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如蚯蚓中的蚓激酶、水蛭中的水蛭素、峰素和蝎素等,日本学者根据其生活在肮脏的环境里不生病的现象,从中提取抗菌作用的蛋白质,这些例子都可以作为研究开发特殊生化药物的思路。

5、生化制药工业现状及发展[5]

5.1我国生化制药工业概况

生化药物是从生物体分离、纯化并用化学合成或现代生物技术制得的,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生化基本物质。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生化制药企业约有300家,经批准的生化药物共计700余种。这些生化药物包括了心脑血管药、调节内分泌药、抗病毒药、助消化药、抗肿瘤药、消炎药、免疫调节剂和氨基酸类药等。目前,我国的生化制药工业年总产值在100亿元左右,销售利润平均超过10%,生化药物年出口创汇1亿美元以上。

目前,生化制药已发展成为了我国一个较为独立的工业门类,成为了跨部门、跨地区、具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产业,其中一部分生化制药股份制企业和合资企业逐步居于行业领先地位。

5.2生化制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生化药物在国内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正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生化制药工业产值只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4%左右,但在大城市的医药市场上,生化药物的市场份额却占到12%以上。这一差距主要是由进口生化药物造成的。加人WTO后,国外生化药物凭借其技术等优势,将对国内的生化药物形成更大的挑战。

生化药物绝大多数为天然药物,我国的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决定了生化药物产品的多样性。特别是许多生化药物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属于资源依赖型产品,还不能用化学合成或微生物发酵的方法生产,这为我国生化制药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生化药物的天然结构存在着生物活性的合理性,但有些生物活性在治疗应用上还没有达到人类所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方面,还需作大量的改进工作。通过组合化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计算受体与药物结合能力的大小,预测新药活性的构效关系,可筛选出更新、更好的生化药物。这种积极结果都可在野生原始结构基础上产生,为发展新的生化药物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5.3生化制药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部分生化制药企业科技投人不足,缺乏开发创新能力,重复生产严重。这造成许多产品生产能力过剩,经济效益下降。从总体上看,我国生化制药工业在发展规模上偏小,小型企业多,大中型企业少;支柱企业和支柱产品偏少。由于体制、人才、资金投人等方面的原因,因此,生化制药还没有全面形成现代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在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生化制药的原料质量非常重要。目前由于动物来源的原料有分散性的特点,收集有一定的困难,有的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增加了生化制药原料收集的成本,甚至影响到药物的质量,这已成为制约一些传统生化药物发展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元,陈松森,王渭川.基因工程药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

[2]吴梧桐(Wu WT).21世纪生物技术与生物药物·现代生化药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01-907;

[3]周斌(Zhou B).21世纪生物医药的发展[J].中国药业(China Pharm),2004,13(6):3-4;

[4]袁勤生.生化药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天然药物,2006,(04);

[5]张天民,凌沛学.生化制药工业现状及发展[J].中国商办工业,2002,(06) .

药学《生化药物》

生化药物 一 名词解释: 1. 超滤:是在一定压力下,使用一种特制半透膜对混合溶液中 不同溶质分子进行选择性滤过的分离方法。 2. 离心沉降系数:单位离心力作用下粒子的沉降速度 3. 酶单位又称酶活力单位,指一定条件下,使酶反应达到某一速度所需的酶量。国际酶学委员会于1961年规定,在确定的最适反应条件下,每分钟催化1μmol 底物转变成产物所需的酶量为一个酶活力单位,单位符号为IU 或U 。当底物为蛋白质、多糖等包括多个能被酶作用的键或基团时,用每分钟催化1μmo l 被作用的基团或键的变化来表示。 4. 核酸类药物:指具有药用价值的核酸、核苷酸、核苷、及碱基。 5. 糖胺聚糖:指动物来源的含有氨基己糖(己糖胺)的多糖的总称。 二 简答: 1.简述有机溶剂分级沉淀的基本原理。 答:蛋白质、核酸、酶等生物大分子为两性电解质,在溶液中,其自身所带的不同电荷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化膜的保护,保证了它的结构稳定性。但在有机溶剂存在下,有机溶剂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争夺与水的作用破坏了大分子胶粒表面的水化膜,此外,有机溶剂的介电常数较水低,其加入导致该溶液的介电常数降低,极性减小,两性电介质的溶解度降低,从而产生沉淀。 2. 蛋白质的颜色反应有哪些? 答:1.茚三酮反应 蛋白质与茚三酮混合加热,反应呈现蓝紫色。 2.双缩脲反应 蛋白质在碱性溶液中可与Cu2+产生紫红色反应。这是蛋白质的太腱反应。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评卷人

3.酚试剂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分子中的酪氨酸可与酚试剂反应呈现蓝色。 3. 简述肝素的临床应用。 答:肝素是需要迅速达到抗凝作用的首选药物,例如治疗深层近端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急性动脉闭塞或急性心肌梗死;也可用于外科预防血栓形成以及妊娠者的抗凝治疗。 肝素的另一重要临床应用是在心脏手术合肾脏透析时维持血液体外循环畅通。肝素还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也用于治疗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机炎等。 三论述: 得分评卷人 1. 试述糖胺聚糖的提取方法和原理。 答:粘多糖的提取方法有非降解法、降解法。 1.非降解法是指用水或盐溶液从动物组织中提取粘多糖的方法。此法适用于与其他组织结构连接不牢固的粘多糖或其蛋白质复合物的提取,如从玻璃体、脐带中提取玻璃酸。用本法提取的粘多糖仍结合有蛋白质,需用酶解等方法去除。 2.降解法分为碱处理法与酶处理法。碱处理法:用碱处理的方法可以从组织中对粘多糖进行较完全的提取,此法的缺点是粘多糖分子有从裂解的一端被碱进一步降解的可能。所以如果希望药物成分在特定的范围内保持分子完整,则不宜用此法,或尽可能地使用稀碱并避免高温。酶处理法:用蛋白酶消化,是常用的从组织中释出粘多糖的方法之一。通常选用专一性低的蛋白酶,以进行广泛的蛋白质水解。常用的有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链酶蛋白酶等。 2. 什么是蛋白质的沉淀?简述蛋白质沉淀的几种方法和条件。 答:蛋白质的沉淀:蛋白质分子聚集而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 蛋白质沉淀的方法:1中性盐沉淀反应:在溶液中加入中性盐即正盐而使蛋白质沉淀的现象,称为盐析。低浓度的中性盐离子减少蛋白质分子之间静电引力,增加蛋白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而增加溶解度,但随着中性盐浓度的增加,蛋白质表面的电荷被中和,最后破坏蛋白质表面的水化膜,促使蛋白质分子聚集而沉淀。不同蛋白质用不同的中性盐进行盐析所需的浓度不同,据此可对蛋白质进行分级沉淀。此法的优势是可以保持蛋白质的活性。 2.有机溶剂沉淀反应: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溶性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有机溶剂与水的相互作用使得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水化膜厚度降低,蛋白质分子容易相互聚集而

世界天然药物发展现状分析

世界天然药物发展现状分析 天然药物可以说是伴随人类社会存在而存在。十八世纪以前是人类疾病的主要治疗剂。随着十九世纪现代医学及化学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天然药物逐渐失去人们的重视而萎缩,特别在西方世界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近20年来天然药物在世界范围的“回归大自然”的呼唤中苏醒,并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成份成药或改造结构获取新的化学药品一直也是化学药品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重点谈及的是多种天然成份组合应用的药物。 由于受气候、环境、社会、经济、饮食等因素的影响,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环境污染疾病、肿瘤、药源性疾病、外伤及营养过盛或营养不良性疾病、老年性疾病明显增加,疾病从治疗型向预防型转变。现有化学药品未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整体医学的崛起:医学界越来越认识到治疗应强调整体的健康观;治疗的出发点是激发自然治愈力;治疗疾病的主角是患者自身,治疗者不过是援助者;应综合应用各种疗法,这与我国中医药的学说相通。中医药学也是极其强调治病的原则是整体调节,把治病的着眼点放在培育调动人体的正气上。 现化代学药物疗效不佳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与耐药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又开始把视线投向天然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在1976年召开的第29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的第72号决议里首次强调了传统医药对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呼吁各成员国予以重视,这无疑对天然药物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以后的各次会议及相尖的专业会议上一再强调开发应用传统药,加强传统药的管理、安全性研究。WHO 与美国芝加哥的依利诺斯大学药学系合作开展“药学科学合作研究计划”并在那里建立了草药库。1997年出版了WHO草药汇编,收载了全球不同地区广泛使用的草药。 据统计,1997年全世界药品市场总值近3000亿美元。美国占近30%,欧洲近28%,亚洲近26%(日本占20%,南韩、中国等近6%)。从1990年开始到1995年欧共体与美国、日本就医药制品中的技术要求和规定进行了协调,并建立了“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范国际协调会”,争取医药技术在三个不同区域统一化。一旦达成协议,这三个地区中的任一国家所完成的新药上市前的全部测试工作,可以得到三个地区的共同承认,这一做法得到WHO的支持并要向非联盟地区推广。可以说这三个地区是全球药业的代表性地区,因而有关天然药的发展情况也以这三个地区为主介绍。

手性药物

我报告的题目是手性技术与手性药物。 首先让我和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药物给人类带来空前灾难的反应停事件。1953年,联邦德国Chemie制药公司研究了一种名为“沙利度胺”的新药,该药对孕妇的妊娠呕吐疗效极佳,Chemie公司在1957年将该药以商品名“反应停”正式推向市场。两年以后,欧洲的医生开始发现,本地区畸形婴儿的出生率明显上升,此后又陆续发现12000多名因母亲服用反应停而导致的海豹婴儿!这一事件成为医学史上的一大悲剧。 后来研究发现,反应停是一种手性药物,是由分子组成完全相同仅立体结构不同的左旋体和右旋体混合组成的,其中右旋体是很好的镇静剂,而左旋体则有强烈的致畸作用。 到底什么是手性药物?用什么技术或方法能够分别获得左旋体和右旋体来进行研究和安全有效地使用呢? 这就是今天我要报告的主题——手性技术和手性药物。 要阐明这一主题,首先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手性药物。手性药物分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存在着互为实物和镜像关系两个立体异构体,一个叫左旋体,另一个叫右旋体。就好比人的左手和右手,相似而不相同,不能叠合。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1850多种药物中有1045多种是手性药物,高达62%。像大家所熟知的紫杉醇、青蒿素、沙丁胺醇和萘普生都是手性药物。 手性是宇宙的普遍特征。早在一百多年前,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巴斯德就英明地预见“宇宙是非对称的……,所有生物体在其结构和外部形态上,究其本源都是宇宙非对称性的产物”。 因此,科学家推断,由于长期宇宙作用力的不对称性,使生物体中蕴藏着大量手性分子,如氨基酸、糖、DNA和蛋白质等。绝大多数的昆虫信息素都是手性分子,人们利用它来诱杀害虫。很多农药也是手性分子,比如除草剂Metolachlor,其左旋体具有非常高的除草性能,而右旋体不仅没有除草作用,而且具有致突变作用,每年有2000多万吨投放市场,其中1000多万吨是环境污染物。Metolachlor自1997年起以单旋体上市,10年间少向环境投放约1亿吨化学废物。研究还发现,单旋体手性材料可以作为隐形材料用于军事领域。 左旋体和右旋体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由于生物体内的酶和受体都是手性的,它们对药物具有精确的手性识别能力,只有匹配时才能发挥药效,误配就不能产生预期药效。正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此,1992年美国FDA规定,新的手性药物上市之前必须分别对左旋体和右旋体进行药效和毒性试验,否则不允许上市。2006年1月,我国SFDA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 怎样才能将非手性原料转变成手性单旋体呢?从化学角度而言,有手性拆分和手性合成两种方法。经典化学反应只能得到等量左旋体和右旋体的混合物,手性拆分是用手性拆分试剂将混旋体拆分成左旋体和右旋体,其中只有一半是目标产物,另一半是副产物,而且需要消耗大量昂贵的手性拆分试剂。化学家一直在探索,是否有更经济的方法,将非手性原料直接转化为手性单旋体呢? 上世纪60年代初,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在极少量的手性催化剂作用下获得大量的单旋体,这就是手性合成

手性药物的合成与拆分的研究进展

手性药物的合成与拆分的研究进展 手性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如氨基酸、糖类等都是手性分子。手性化合物具有两个异构体,它们如同实物和镜像的关系,通常叫做对映异构体。对映异构体很像人的左右手,它们看起来非常相似,但是不完全相同。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化学药物中,具有光学活性的手性药物约占全部化学药40% } 50%,药物的手性不同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生物、药理、毒理作用,服用对映体纯的手性药物不仅可以排除由于无效(不良)对映体所引起的毒副作用,还能减少药剂量和人体对无效对映体的代谢负担,对药物动力学及剂量有更好的控制,提高药物的专一性,因而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经济价值[Dl 1由天然产物中提取 天然产物的提取及半合成就是从天然存在的光活性化合物中获得,或以价廉易得的天然手性化合物氨基酸、菇烯、糖类、生物碱等为原料,经构型保留、构型转化或手性转换等反应,方便地合成新的手性化合物。如用乳酸可合成(R)一苯氧基丙酸类除草剂[}z}。天然存在的手性化合物通常只含一种对映体用它们作起始原料,经化学改造制备其它手性化合物,无需经过繁复的对映体拆分,利用其原有的手性中心,在分子的适当部位引进新的活性功能团,可以制成许多有用的手性化合物。 2手性合成 手性合成也叫不对称合成。一般是指在反应中生成的对映体或非对映体的量是不相等的。手J险合成是在催化剂和酶的作用下合成得到过量的单一对映体的方法。如利用氧化还原酶、合成酶、裂解酶等直接从前体化合物不对称合成各种结构复杂的手性醇、酮、醛、胺、酸、酉旨、酞胺等衍生物,以及各种含硫、磷、氮及金属的手性化合物和药物,其优点在于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强、不良反应少、产率高、产品光学纯度高、无污染。 手性合成是获得手性药物最直接的方法。手J险合成包括从手性分子出发来合成目标手性产物或在手性底物的作用下将潜在手性化合物转变为含一个或多个手性中心的化合物,手性底物可以作为试剂、催化剂及助剂在不对称合成中使用。如Yamad等和Snamprogetti等在微生物中发现了能催化产生N-氨甲酞基一D-氨基酸的海因酶( Hy-dantoinase)。海因酶用于工业生产D一苯甘氨酸和D一对轻基苯甘氨酸。D一苯甘氨酸和D一对轻基苯甘氨酸是生产重要的临床用药半合成内酞胺抗生素(氨节青霉素、轻氨节青霉素、氨节头炮霉素、轻氨节头炮霉素)的重要侧链,目前国际上每年的总产量接近SOOOto 3外消旋化合物的拆分 外消旋拆分法是在手性助剂的作用下,将外消旋体拆分为纯对映体。外消旋体拆分法是一种经典的分离方法,在工业生产中己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是获得手性物质的有效方法之一。拆分是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等将外消旋体分离成单一异构体,外消旋体拆分法又可分为结晶拆分法;化学拆分法;生物拆分法;色谱拆分法;膜拆分和泳技术。 3. 1结晶拆分法 3.1.1直接结晶法 结晶法是利用化合物的旋光异构体在一定的温度下,较外消旋体的溶解度小,易拆分的性质,在外消旋体的溶液中加入异构体中的一种(或两种)旋光异构体作为晶种,诱导与晶种相同的异构体优先(分别)析出,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在。一甲基一L一多巴的工业生产中就是使两种对映体同时在溶液中结晶,而母液仍是外消旋的,把外消旋混合物的过饱和溶液通过含有各个对应晶种的两个结晶槽而达到拆分的目的[3]。结晶法的拆分效果一般都不太理想,但优点是不需要外加手性拆分试剂。若严格控制反应条件也能获得较纯的单一对应体。 3. 1. 2非对映体结晶法 非对映体结晶法适用于拆分外消旋化合物,利用天然旋光纯手性拆分试剂与消旋化合物

2018年肿瘤行业规模及前景

中国肿瘤医疗服务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整体市场规模已超过三千亿元人民币。本文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分别研究了国内肿瘤医疗服务市场的现状和主要构成情况,并分析了民营肿瘤医院的机遇与挑战,希望对民营资本投资肿瘤医疗服务行业有所启发。 一、需求端市场现状 1、现阶段居民防癌意识与肿瘤防治工作相对薄弱,早期筛查诊断普及率低,约半数患者在肿瘤晚期才被诊断,中国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预测,2015年中国癌症发病率约为312人/10万人,其中排名前五的是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和结直肠癌,而肝癌、胰腺癌、肺癌、食管癌和胃癌为致死率(致死率=当年死亡率/当年发病率)最高的肿瘤。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种类肿瘤的发病率排名也有所变化,如近年来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高脂、高蛋白的食品摄入增加,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而腌渍食品的摄入减少和水果与白色蔬菜的摄入增加则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癌症中心 与美国对比可见,虽然其肿瘤发病率为中国的1.6倍(高出65%),但5年生存率为中国的1.8倍(高出81%)。造成该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美国肿瘤

早期筛查诊断的普及率更高,每年新发病例中仅24%的患者为肿瘤晚期,而中国约50%的新发病例为肿瘤晚期。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美国国家癌症中心 为尝试解决该问题,国家卫计委曾于2012年发起一项名为“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北京、广东、山东等9个省份作为第一批率先开展,项目主要内容是对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和肝癌的高危人群进行评估、筛查和早诊早治。此外,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已开展10年,至今已开设218个项目点,10年间共筛查高危个体157万人。 2、中国2015年肿瘤医疗服务市场规模约为3,200亿元,其中药物治疗占据约50%的市场份额;预期在未来癌症早诊早治的驱动下,肿瘤手术和放疗的市场份额占比会逐步提升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中国现存肿瘤患者约为750万人,按人均每年花费7万元,肿瘤治疗渗透率60%计算,中国肿瘤医疗服务市场规模约为3,200亿元。一般来讲,肿瘤患者会经历初期筛查诊断、中期治疗和后期姑息疗法三个阶段。

生化和生物制品的区别

生化和生物制品的区别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本文章来源于《中国药师论坛》。生化药品系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中经分离提取、生物合成、生物-化学合成、DNA重组等生物技术获得的一类防病、治病的药物。主要包括:氨基酸、核苷、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多肽、蛋白质、酶、辅酶、脂质及多糖类等生化物质。批准文号一般为“国药准字H”开头,如胰岛素、18种氨基酸注射液等。 根据《中国生物制品规程》,生物制品系指以微生物、寄生虫、动物毒素、生物组织作为起始材料,采用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并以生物学技术和分析技术控制中间产物和成品质量制成的生物活性制剂,包括菌苗,疫苗,毒素,类毒素,免疫血清,血液制品,免疫球蛋白,抗原,变态反应原,细胞因子,激素,酶,发酵产品,单克隆抗体,DNA重组产品,体外免疫诊断制品等。体现在批准文号上,为“国药准字S”开头,如乙肝疫苗、人血白蛋白等; 医药行业所说的“生物制剂”其实是指“免疫生物制剂”,是指用微生物(细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有效抗原成分、动物毒素、人或动物的血液或组织等加工而成作为预防、治疗、诊断相应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疾病的生物制品。从定义上看,它比生物制品的范畴要窄一些; 胰岛素类 国药准字H开头的:胰岛素注射液、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注射用三磷酸腺苷辅酶胰岛素 国药准字S开头的: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放射免疫分析药盒 广义上来讲生物制品是个大范畴,包括生化药品;狭义上我们现在一般把疫苗、菌苗、灭活毒菌株、血液制品等归为生物制品,生化药品则指的是治疗类药物,如基因工程药物、提取的蛋白类药物、多糖及核酸类药物等等。 根据《中国生物制品规程》,生物制品系指以微生物、寄生虫、动物毒素、生物组织作为起始材料,采用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并以生物学技术和分析技术控制中间产物和成品质量制成的生物活性制剂,包括菌苗,疫苗,毒素,类毒素,免疫血清,血液制品,免疫球蛋白,抗原,变态反应原,细胞因子,激素,酶,发酵产品,单克隆抗体,DNA重组产品,体外免疫诊断制品等。体现在批准文号上,为“国药准字S”开头,如乙肝疫苗、人血白蛋白等; 谢谢楼主,现在能肯定说出来了。 生物制品一般是用微生物(细菌,病毒,主克次体)、微生物和动物毒素、人和动物的血液及组织等所制成的作为预防、治疗、诊断用的制品。根据生物制品

天然药物的开发及发展

天然药物的开发及发展 【摘要】纵观人类历史,天然药物一直是人类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主要来源。天然药物是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天然资源中开发出来的药物,是药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讲述了天然药物的开发及发展。 【关键词】天然药物;开发;发展 天然药物是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天然资源中开发出来的药物,在医药的发展历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类不断发展和进化,同时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也从未中断过。据记载,人类利用天然产物作为药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远古时代的原始人在寻找食物时,意外地发现服用某些植物和动物后会引起不同的生理反应,人类在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后,开始利用这些天然物质来治疗疾病,经过无数次的探索和失败,终于发现了药物。这种来自自然界的可以缓解或治疗疾病的物质就是最原始的“药物”,国外称之为“天然药物( natural medicines)”,我国称之为“中草药( Chineseherbal medicines) ”或中药“(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 ”。无论哪种称谓都是指来源于自然界所有生物中的、具有明确治疗疾病作用的单一化学成分或多组分物质,包括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海洋生物等的活性物质。在20世纪发明合成药物即所谓“西药( westernmedicines)”之前,“天然药物”或“中草药”是唯一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的药物,迄今为止世界上不少民族仍在使用。在非洲和大洋洲的热带丛林中,有些部族至今还在采用这种原始的方式治病。在古代文明的几个发源地,许多药学著作记载了这方面的成就。例如,公元一世纪时希腊的Dioscorides的《本草学》载有几百种药物;罗马帝国时代盖仑编写的《百科全书》的本草篇中有近400种药物;世纪中亚名医阿维森纳的《医典》药物篇总结了当时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大部分药学知识。我国在数千年前就有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其中主要是植物药,也有动物药和矿物药;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共52卷,收载天然药物达1892种、处方12000多条。由此可见,天然药物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曾经作出过极其重要的贡献。 1805年21岁的德国药剂师FriedrichSertürner 从罂粟中首次分离出单体化合物吗啡( morphine),开创了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成分的先河。这一伟大功绩不仅是人类开始利用纯单体化合物作为药物的标志,紧接着又陆续从植物中分离出吐根碱( emetine ) 、马钱子碱( brucine ) 、士的宁( strychnine ) 、金鸡纳碱( cinchonine ) 、奎宁( quinine ) 、咖啡因( caffeine ) 、尼古丁( nicotine) 、可待因( codeine) 、阿托品( atropine) 、可卡因( cocaine) 和地高辛( digitoxin ) 等具有活性的单体化合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20世纪伟大成就之一青霉素的偶然发现以及广泛应用不但扩大了天然药物的研究范围, 同时也加速了其发展速度。到20世纪90年代,约80%的药物都与天然产物有关: 有的直接来源于天然产物,有的通过对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有的受天然产物结构的启发而设计后人工合

手性药物拆分技术的研究进展

手性药物拆分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简要阐述了手性药物的世界销售市场。综述了目前实验室和工业生产领域手性药物的拆分方法,包括:结晶拆分法,化学拆分法,动力学拆分法,生物拆分法,色谱拆分法,手性萃取拆分法和膜拆分法等,并简要介绍了每种方法的应用情况及优缺点。 关键词:手性药物; 外消旋体; 手性拆分 自然界存在各种各样的手性现象,比如蛋白质、氨基酸、多糖、核酸、酶等生命活动重要基础物质,都是手性的。据统计,在研发的1200种新药中,有820种是手性的,占世界新药开发的68%以上[ 1 ]。美国FDA在1992年发布了手性药物指导原则,该原则要求各医药企业今后在新药研发上,必须明确量化每一对映异构体的药效作用和毒理作用,并且当两种异构体有明显不同作用时,必须以光学纯的药品形式上市。随后欧共体和日本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此项措施大大促进了手性药物拆分技术的发展,手性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新药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热点领域[ 2 ]。当前大多数药物是以外消旋体的形式出现,即药物里含有等量的左右两种对映体。但是近年来单一对映体药物市场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3年全球100个热销药中,光学纯的药物仅仅占20%;然而到了1997年, 100个中就有50个是以单一对映体形式存在,手性药物已占到世界医药市场的半壁江山。在1993年,手性药物的全球销售额只有330亿美元;到了1996年,手性药物世界市场已增长到730亿美元; 2002年总销售额更是达到1720亿美元, 2010年可望超过2500亿美元[ 3~5 ]。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需求触发了更多的医药企业和学者探索更新更高效地获得单一手性化合物的方法。 不同的立体异构体在体内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性质不同,并表现出不同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研究与开发手性药物是当今药物化学的发展趋势。随着合理药物设计思想的日益深入,化合物结构趋于复杂,手性药物出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用单一异构体代替临床应用的混旋体药物,实现手性转换,也是开发新药的途径之一[ 1 - 3 ]。1985~2004年上市的550个新化学合成药物中,有313个药物具有手性中心,其中以单一异构体上市的手性药物为167个,手性药物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5年世界药物的销售总额为6 020亿美元,而手性药物的销售总额为 2 250亿美元,占全球制药市场销售总额的37% , 2010年可望超过 5 000亿美元[ 4 - 6 ]。总之, 手性药物大量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手性药物制备技术的发展亦日趋完善,这为以制备和生产手性药物为主要内涵的手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手性药物的制备技术由化学控制技术和生物控制技术两部分组成。手性药物的化学控制技术可分为普通化学合成、不对称合成和手性源合成3类;手性药物的生物控制技术包括天然物的提取分离技术和控制酶代谢技术。以前手性化合物为原料,经普通化学合成可得到外消旋体,再将外消旋体拆分制备手性药物中间体或手性药物,这是工业生产手性药物的主要方法。1985~2004年上市的58个含有一个手性中心的手性药物中,有27个手性药物是通过手性拆分法生产的[ 4 ]。 1结晶法拆分 结晶法拆分包括直接结晶法拆分( direct crys ta llization resolution )和非对映异构体拆分( dias te reom er crys tallization resolution) ,分别适用于外消旋混合物( conglom e rate)和外消旋化合物( racem ic compound)的拆分。在一种外消旋混合物的过饱和溶液中,直接加入某一对映体的晶种,即可得到一定量的该对映体,这种直接结晶的拆分方法仅适用于外消旋混合物,其应用几率不到10%。外消旋化合物较为常见,大约占所有外消旋体的90%。通过与非手性的酸或碱成盐可以使部分外消旋化合物转变为外消旋混合物,扩大直接结晶法拆分的应用范围。 对于外消旋化合物,可采用与另一手性化合物(即拆分剂, reso lving agent)形成非对映异

生化药品附录

附件 生化药品附录 第一章范围 第一条本附录所指生化药品是指从动物的器官、组织、体液、分泌物中经前处理、提取、分离、纯化等制得的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药品。主要包括: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多糖、核苷酸及其衍生物、脂、酶及辅酶等(不包括生物制品附录所列产品)。 第二条本附录适用于原材料的前处理、提取、分离、纯化等原料(原液)及其制剂的制备和质量控制的全过程。 原材料的采集过程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应监督控制其来源及质量。 第三条来源于人的组织、尿液的产品按照本附录执行。 第二章原则 第四条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依据质量风险管理的原则,结合品种特点,明确从原材料采集至成品放行各阶段的质量管理责任,确保产品的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第五条生化药品具有以下特殊性,应对原材料的来源及质

量、生产过程、中间产品的检验进行特殊控制: (一)生化药品的生产涉及器官、组织、体液、分泌物的提取、分离和纯化等过程,原材料本身具有不均一性。 (二)生化药品的质量控制通常采用生物分析技术,比理化测定具有更大的可变性。 (三)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是污染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培养基,原材料中的病原微生物对产品质量和生产环境存在较大风险。 第三章人员 第六条从事生化药品生产、质量保证、质量控制、采购及其他相关人员(包括清洁、维修人员)均应根据其生产的产品和所从事的生产操作定期进行相关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及安全防护要求等方面的培训及考核,并纳入个人培训档案。 第七条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和质量受权人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如微生物学、生物学、免疫学、药学、生物制药、生物化学等),并能够在生产、质量管理中切实履行职责。从事供应商审计的人员,应了解动物种属、饲养、屠宰、检疫、采集及其原材料贮存运输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在供应商管理和审核过程中有效履行其职责。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 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与“瑰宝”,是开发新药的“金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在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据该组织估计,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的10年内将在世界上全面兴起。2003年,中国中药出口克服困难,8年之后再次突破7亿美元大关,出口总值达7.12亿美元,同比增长6.11%。 亚洲、北美和欧洲是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约占中药出口总值的2/3。这几个市场的中药出口近几年都稳步增长。去年中药对亚洲出口4.8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19%,同比增长5.71%;对北美出口1.05亿美元,同比增长3.64%;对欧洲出口9270万美元,同比增长12.58%;对非洲出口1049万美元,同比增长8.16%;对大洋洲出口889万美元,同比增长2.19%;对南美洲的出口975万美元,同比下降了1.72%。目前,全球四个主要中药市场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草药、中成药、保健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值得研究和开拓。 一、东南亚及华裔市场 该市场主要包括东南亚诸国及港、澳、台地区,占世界草药市场的26%。 新加坡的中医药有悠久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中医医疗机构30余家,中药店开设的中医诊室有1000余家。该国卫生部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新加坡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进步加强中医药管理。开设中医学院、中医师注册工作也在进行之中。政府对含汞、铅、砷等重金属的中药或成药则明令严格控制,禁止销售黄连、黄柏、川乌等有毒药品。进口的中药材多数是补药。 马来西亚经营中药的店铺约3000余家,有中医师工会会员800余人,多数开店兼诊病,以祖传药店为多。马来西亚卫生部向来对中医十分关注和支持,但仍未接受中医师的注册,在那里甚至不注册也可行医。政府对药物重金属含量有控制标准,对有毒品及濒危野生动物药品一律禁售。 泰国政府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只给考试及格的中医师发临时执照。早在1987

手性药物发展趋势_附件

手性药物的发展趋势 手性药物在新药的设计、研究、开发、上市是一个主要的课题[1–4]。立体化学结构是药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1]。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药典的主导力量是外消旋体,但是自从1980年新技术的出现,允许显著数量的纯对映体的药剂,人们对药物作用的立体化学的认识和兴趣有所增加[2-4]。 立体选择性生物分析的进步,导致了立体选择性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重要性的新的认识,使对映体对整体药物作用的相对贡献出现了差异。当一种对映体负责感兴趣的活性,与其成对的对应体可能是无效的,拥有一些感兴趣的活性,可能是活性对映体的拮抗剂,也可能是希望的或不希望的单独的活动[3-5]。考虑到这些可能性,似乎是纯立体化学药物的主要优势,比如说总给药剂量减少,治疗窗增大,减少主体间变异以及剂量-反应关系间更精准的估计[3,4]。这些因素导致在企业和一些监管机构越来越偏爱单一对映体。手性药物的监管始于美国,1992年美国出版了一本正式的方针关于手性药物的发展,这份文件的题目是新立体异构体药物的政策声明[6]。紧接着,1994年欧盟发表了手性活性药物的研究[7]开始了对手性药物的监管。申请人必须认识到新药中手性药物的存在,企图分离立体异构体,评估不同的立体异构体对感兴趣的活性的不同的贡献,并且做出理性的选择对上市的立体异构体的形式。 单一对映体形式的手性药物的全球销售额持续增长。单一对映体剂型的药的市场份额在逐年增长,从1996年的27%(744亿美元),到1997年的29%,1998年的30%,1999年的32%,2000年的34%,2001年的38%,到2002年其市场份估计到了39%(1519亿美元)[8-13]。 排名前十的单一对映体药物(每年销售额大于10亿美元)是:阿托伐他汀

什么是手性药物

什么是手性药物?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郑虎教授解释说,如人体的左右手一样,在空间上不能完全叠合,却能互为镜像的奇特属性,我们就称之为“手”性。具有互呈镜像结构的化学物分子互称为对映异构体或光学异构体,即左(右)手与右(左)手互称对映异构体。手性药物是指只含单一对映体的药物,即只有一只“左手”或一只“右手”的药物。而含有一对对映异构体的药物则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左手——左旋体((R型,D型,(+)型)与右手——右旋体((S型,L型,(-)型)以同等的量共生,这样构成的药物称为消旋药物。 手性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之一,郑教授说,作为生命活动重要基础的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多糖等分别由具有手性的D-DNA、L-氨基酸、D-单糖构成,载体、酶、受体等也都具有手性,它们一起构成了人体内高度复杂的手性环境。药物在进入体内后,其药理作用是通过与体内这些靶分子之间的严格手性匹配和分子识别能力而实现的。立体结构相匹配的药物通过与体内酶、核酸等大分子中固有的结合位点产生诱导契合,从而抑制(或激动)该大分子的生理活性,达到治疗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具有手性药的药物,它的两个对映体在体内以不同的途径被吸收、活化或降解,所以在体内的药理活性、代谢过程及毒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当一个有手性的化合物进入生命体时,它的两个对映异构体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药物能起作用的仅是其中的一只“手”,这只高活性的“手”我们称为优对映体;而另一只“手”效力微小或干脆使不出“劲”,或不能很好地契合而成为无效对映体,或与其它大分子契合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甚至产生毒性,称为劣对映体。 以前由于对此缺少认识,人类曾经有过惨痛的教训。发生在欧洲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就是一例。20世纪50年代,德国一家制药公司开发出一种镇静催眠药反应停(沙利度胺),对于消除孕妇妊娠反应效果很好,但很快发现许多孕妇服用后,生出了无头或缺腿的先天畸形儿。虽然各国当即停止了销售,但却造成6000多名“海豹儿”出生的灾难性后果。后来经过研究发现,反应停是包含一对对映异构体的消旋药物,它的一种构型R-(+)对映体有镇静作用,另一种构型S-(-)对映体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对胚胎有很强的致畸作用。 传统的以消旋体给药的方式带来的一些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 重视,为了避免这类悲剧的再次发生,世界各国由此开始关注手性药物,加强了对手性药物药效学差异的研究。 手性药物为何异军突起 经过4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两年,世界医药领域研发手性药物之势愈来愈烈,并已有大量新品种面世,成为世界各国制药公司追求利润的新目标。在20世纪最后十余年内,手性药物临床用量日益上升,市场份额逐年扩大。尤其是1999年,国际手性药物跨越了一个新的里程碑,销售额比1998年的998亿美元增长了15.18%,达到1150亿美元,约占当年全球医药市场总收入(3600亿美元)

恶性肠梗阻的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

恶性肠梗阻的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 摘要:恶性肠梗阻(MBO)是一种多出现于癌症晚期的并发症,而通过开展合理、有针对性的治疗干预,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本文结合近 年来国内外MBO研究概况,就MBO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恶性肠梗阻;自扩张金属支架;全肠外营养 近几年恶性肿瘤患病率持续攀升,其已经成为诱发死亡的重要诱因。恶性肠梗阻(MBO)是一种多发生于癌症患者晚期阶段的并发症,其平均生存期一般为4~9个月[1]。针对MBO 治疗而言,由于已无痊愈希望,因而大多将治疗目的放在改善其生活质量上。 1.MBO及其发病情况分析 恶性肠梗阻(MBO)是一种由转移性或原发性恶性肿瘤所引起的肠道梗阻,同时还是晚 期癌症的典型并发症。从广泛性来讲,其主要有两种,其一为肿瘤相关功能性肠梗阻,其二 是恶性肿瘤占位所造成的机械性肠梗阻。 有报道指出[2],肿瘤并发肠梗阻几率为6%~42%。大肠梗阻与小肠梗阻的几率分别为 32~36%、49~60%。在各种并发肠梗阻的肿瘤中,卵巢癌为最常见原发肿瘤(5.6~50%),其 次为胃癌(31~41%)。在整个癌性小肠梗阻中,卵巢癌并发MBO的占比为51%,而其在癌 性大肠梗阻中的占比为38%。MBO除了可以是单一部位的梗阻外,还会使多部位发生梗阻。 针对卵巢癌并发MBO已故病例[3],经尸检得知,梗阻能同时涉及大、小肠,其占比达81%。 2.MBO病因 针对MBO病因来讲,其主要有两种类别,其一为非癌性,其二是癌性。对于癌性病因而言,主要有原发肿瘤、播散、癌症侵犯等。而针对由恶性肿瘤所造成的机械性肠梗阻,其可 能合并有肿瘤、便秘及炎性水肿等,除此之外,还可能合并癌症治疗所造成的纤维化、电解 质紊乱、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动力异常等。而对于非癌性病因来讲,主要是放疗后或术后出 现腹内疝、肠道狭窄、肠粘连及低钾血症等[4]。针对由非癌性原因所造成的MBO,其发病率在整个MBO中的占比区间为4%~47%,同时还是造成功能性肠梗阻的重要诱因。 3.MBO的类型 MBO有两种类型划分,即功能性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针对机械性肠梗阻而言,其乃 是MBO最多见类型。亚型包含:(1)肠壁内占位MBO,比如如皮革肠等;(2)肠腔内占 位性MBO,此类型主要由转移癌或原发肿瘤所造成的息肉样病变所造成[5]。针对功能性肠梗阻,其在临床中又被称之为动力性肠梗阻,多因肿瘤侵润肠道神经丛、肠道肌肉及肠系膜等,引发各种肠运动障碍。包含:(1)慢性假性肠梗阻(CIP);(2)麻痹性肠梗阻;(3)副 癌性假性肠梗阻。 4.MBO的治疗 4.1手术治疗 MBO常用治疗手段为手术。但此种治疗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用于单一部位梗阻或 者是机械性梗阻,除此之外,对于那些深入开展抗肿瘤治疗及化疗受益者更为适用。针对癌 性病因梗阻部位,则可根据病情实况及需要,开展姑息性手术治疗,以此来改善临床症状, 提升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延长患者生存时间[6]。在具体的手术治疗方式上,主要包含腹腔镜 姑息气孔创造、松解粘连及肠切除吻合术等。现阶段,采取手术治疗的具体效果方面,学界 仍存在争议,且在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效果上,存在一定不确切性。据相关研究得知[7],MBO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症状缓解率区间为41%~84%,并发症率为8%~89%,死亡率 8%~39%。有学者指出,可将术后生存时间大于60d,作为选择姑息手术的基本标志。 4.2药物治疗 4.2.1镇痛药 (1)阿片类药。针对阿片类药物来讲,其乃是一种典型的阿片受体激动剂,其通过持续 作用于中枢阿片受体,来发挥相应镇痛效果。需要指出的是,阿片类止痛药还是一种治疗与 控制MBO腹痛的见效药,无论是对绞痛,还是持续性疼痛,均有效。可依据患者病情实况,选择强阿片类止痛药来镇痛,如芬太尼、吗啡等[8]。针对那些难以口服用药者,可选择吗啡

诊断药品生化药品生物制品的定义

诊断药品生化药品生物制品的定义 诊断药品是指用于造影(碘化油)、器官功能检查(组织胺)及其他疾病诊断用的制剂(刚果红)。包括体内使用的诊断药品和按药品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艾滋病(人体免疫缺陷)抗体、梅毒检测试剂和ABO血型分型检测试剂。 生化药品是指以生物化学方法为手段从生物材料中分离、纯化、精制而成的用来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药品.比如氨基酸、肽、蛋白质、酶类。 生物制品是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学技术制成的免疫制剂或有生物活性的制剂。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根据生物制品的用途可分为预防用生物制品、治疗用生物制品和诊断用生物制品三大类。预防用生物制品均用于传染病的预防,包括疫苗、类毒素和γ -球蛋白三类。 疫苗是由细菌或病毒加工制成的。过去中国生物制品界和卫生防疫界习惯将细菌制备的称作菌苗,病毒制备的称作疫苗,有的国家将二者都称作疫苗。类毒素也可称作疫苗。疫苗分灭活疫苗和活疫苗。 ①灭活疫苗。制备过程是先从病人分离得到致病的病原细菌或病毒,经过选择,将细菌放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收获大量细菌,再用物理或化学法将其灭活(杀死),可除掉其致病性而保留其抗原性(免疫原理);病毒只能在活体上培养,如动物、鸡胚或细胞培养中复制增殖,从这些培养物中收获病毒,灭活后制成疫苗。 ②活疫苗。指人工选育的减毒或自然无毒的细菌或病毒,具有免疫原性而不致病,经大量培养收获病毒或细菌制成。活疫苗用量小,只需接种一次,便可在体内增殖而达到免疫功效,而灭活疫苗用量大,并且需接种2~3次方能达到免疫功效。二者各有优缺点。现在,疫苗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来制备,主要用于尚不能用人工培养的细菌或病毒。 一些细菌在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毒性物质称为外毒素,外毒素经化学法处理后,失去毒力作用,而保留抗原这种类似毒素而无毒力作用的称为类毒素,如破伤风类毒素。接种人体可产生相应抗体,保持不患相应疾病。 γ-球蛋白是血液成分之一,含有各种抗体。人在一生中不免要患一些疾病,病愈后血液中即存在相应抗体,胎盘血也是一样。有些传染病在没有特异疫苗时,可用γ-球蛋白作为预防制剂。现今给献血人员接种某些疫苗或类毒素,从而产生高效价抗体,用其制备的γ-球蛋白称特异γ-球蛋白,如破伤风、狂犬病、乙型肝炎特异γ-球蛋白。有人认为γ-球蛋白是“补品”而当作保健品用,这是不对的。 治疗用生物制品包括各种血液制剂、免疫制剂如干扰素。按治疗作用机理可分为特异的(如抗毒素和γ-球蛋白)和非特异的(如干扰素和人白蛋白等)。临床医生将抗毒素及γ-球蛋白作常规治疗用药品,实际上也起预防作用。血液制剂在治疗用生物制品中占非常大的比例。中国生产和正在研制的血液制剂已有50余种。有些单克

未来合成药物的发展趋势

未来合成药物的发展趋势 1.有机合成化合物仍然是以后化学合成药物的最重要来源。对现有化合物进行随机筛选仍然是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 2.从药用植物中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并进行结构改造或修饰从药用植物中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并进行结构改造和修饰、发明新药仍是今后合成新药研究的重要部分。 3. 模仿性(“me-too”)新药研究是化学合成药物永恒的主题之一。 模仿,但不是一味的仿制,即在不侵犯别人专利权的情况下,对新出现的很成功的突破性新药进行较大的分子结构改造或修饰,寻找作用机制相同或相似,并在治疗应用上具有某些优点的NCE,这种新药研究工作的投入较少,但仍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4.手性药物的开发将得到更大的重视。 手性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之一。生命活动中一些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多糖、核酸和酶等,几乎全是手性的。消旋药物中的一个对映体往往能很好地与手性大分子契合而发挥预期的药理作用,另一个对映体则往往不能很好地契合而成为无效对映体,或与其它大分子契合而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和具有毒副作用。 5.半合成及全合成抗生素将有较大的发展。 通过对土壤进行随机筛选,发现新结构类型抗生素已经很困难。半合成及全合成抗生素在以后将会得到特别的发展。 6.组合化学技术将在新药的研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组合化学是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领域中一项革命性的新技术,它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新药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优化的进程。创新药物研究的核心是发现药物先导化合物,这涉及两个关键的创新点:药物作用靶点的创新和化合物的创新。 7. “点击化学”将成为未来新药研发最有效的技术之一。 2001年美国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史格堡研究院化学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贝瑞·夏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发展出一种名为“click chemistry”的新技术,其所具有的高效和高控制性,在化学合成领域掀起了一场风暴,成为目前国际医药领域最吸引人的发展方向,被业界认为是未来加快新药研发最有效的技术之一。 8.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发展前景良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的新药开发就得益于计算机的应用。 9.研究开发先进的合成新技术。 研究开发先进的合成技术,如:手性合成、微波化学合成、声化学合成、电化学合成、等离子体化学合成、固相化反应、室温和低热温度下固相化学合成、超临界状态下化学合成、纳米技术、光化学合成、冲击波化学合成等先进的合成技术。选择新型催化技术,如:配位催化、相转移催化、超强酸超强碱催化、杂多酸催化、胶束催化、氟离子催化、钛化合物催化、纳米粒子催化、光催化、晶格氧选择氧化及非晶态合金加氢催化等。发展生物化工合成法:包括发酵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及细胞工程等。研究和利用新型高效分离技术包括: (a)膜分离技术:液膜分离、渗透气化膜分离、反渗透膜分离、电渗、超滤、微滤、纳滤、聚滤气体膜分离等; (b) 超临界流体技术:SCF萃取、SCF重结晶、SCF干燥、SCF色谱;

生化药品与生物药品区别

怎样区别生物制品与生化药品生物制品一般是用微生物(细菌,病毒,主克次体)、微生物和动物毒素、人和动物的血液及组织等所制成的作为预防、治疗、诊断用的制品。根据生物制品的性质和用法不同有菌苗(死、活)、疫苗(死、活)、类毒素、免疫血清诊断用品等。 生化药品一般是利用生物体组织、器官等为原料,通过化学方法进行提取、精制或者用化工合成方法制成的生物活性成分,如ATP、辅酶、抗生素、激素、氨基酸等。从中药材中提取的药物一般都归类于中药制剂。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关于药品注册管理的补充规定》,生化药品和生物制品本身就有者密切的关系,在两者之间划分出一个绝对的界限是不现实的。在实际工作操作中,区分产品就可以看批准文号:生物制品会是国药准字S开头。而生化药品归属于化学药品,批准文号以国药准字H开头。在新药申报时按上述定义仍不知道如何区分时就麻烦了,因为生物制品的申报要比化学药品复杂,而企业如有机会申报成化学药品就轻松很多。 广义上来讲生物制品是个大范畴,包括生化药品;狭义上我们现在一般把疫苗、菌苗、灭活毒菌株、血液制品等归为生物制品,生化药品则指的是治疗类药物,如基因工程药物、提取的蛋白类药物、多糖及核酸类药物等等。

生物制品是指以微生物、寄生虫、动物毒素、生物组织作为起始材料,采用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并以生物学技术和分析技术控制中间产物和成品质量制成的生物活性制剂,包括菌苗,疫苗,毒素,类毒素,免疫血清,血液制品,免疫球蛋白,抗原,变态反应原,细胞因子,激素,酶,发酵产品,单克隆抗体,DNA重组产品,体外免疫诊断制品等。生物制品仍具有生物活性,一般需低温储存、运输,药品批准文号以大写S开头。 生化药品系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中经分离提取、生物合成、生物-化学合成DNA重组等生物技术获得的一类防病、治病的药物。主要包括:氨基酸、核苷、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多肽、蛋白质、酶、辅酶、脂质及多糖类等生化物质。批准文号以大写H开头,属于化学药品的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