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地球和天球

第一节地球和地理坐标

概念: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叫地轴。

地极:地轴通过地心,它同地面相交的两个断点,是地球的两极,分别叫北极和南极。

经线:一切通过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经圈,它们在南北两极相交,并被等分为两个半圆,这样的半圆叫经线。

纬线: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纬线。

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被公认为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

纬度(线面角):本地法线同赤道面的交角就是所在地的纬度。一地的纬度,就是这个地点相对于赤道面的南北方向和角距离。

经度(两面角):一个是本地子午线平面,另一个是本初子午线平面,两个平面的夹角,即为本地经度。

理解:南北方向是有限方向;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理论上“亦东亦西”,实际上“非东非西”。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

地理坐标系

第二节天球和天球坐标

概念:天穹:人们所能直接观测到的地平之上的半个球形的天空。

天球:天球就是一地心为球心,以任意远为半径的一个假象球体。

地平圈:地平圈是通过地心,且垂直于当地铅垂线的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天赤道:天赤道是地球赤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黄道:黄道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白道:月球轨道在天球中的投影。

天顶、天底(Z、Z’):地平圈的两极是天顶和天底。

天南极、天北极(P、P’):天赤道的两极是天北极和天南极。

黄北极、黄南极(K、K’):黄道的两极是黄北极和黄南极。

子午圈:通过南点和北点的平经圈

卯酉圈:通过东点和西点的平经圈

天球大圆的两极:地平圈——天顶(Z)、天底(Z’)

子午圈——东点、西点

天赤道——天北极(P)、天南极(P’)

卯酉圈——南点、北点

黄道——黄北极(K)、黄南极(K’)

六时圈——上点(Q)、下点(Q’)

天球大圆的交点:子午圈和地平圈——南点、北点

子午圈和天赤道——上点、下点

子午圈和卯酉圈——天顶、天底

子午圈和六时圈——天北极、天南极

天赤道和地平圈——东点、西点

天赤道和黄道——春分、秋分

记忆:天球坐标对照表

计算:北极高度=地理纬度=天顶赤纬

恒星时=赤经+时角

地平坐标:E、S、W、N四点高度均为0,方位分别为270°、0°、90°、180°。上点Q、下点Q’方位0°、180°

第一赤道坐标系:E、S、W、N时角18、0、6、12,上点、下点、天顶、天底时角

0、12、0、12。

关键在于记住各坐标系中经度、纬度的计量方法及各坐标系的联系。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三节恒星和星系

概念:恒星: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天体。

星座:星座是指天上一群在天球上投影的位置相近的恒星的组合。

视星等:表示天体亮度的等级。

绝对星等:表示天体光度等级。

双星:有一些恒星是成双成对的,被称为双星。

变星:恒星的光度在短时期内会发生明显的、特别是周期性的变化,这样的恒星为变星。

新星:爆发变星中,亮度在很短时间内(几小时之几天)突然剧增、然后缓慢减弱的恒星叫新星。

超新星:爆发规模特别大的变星叫超新星。

脉冲星:有规律的发出射电脉冲讯号的新型变星成为脉冲星。

银河系星系:密集在银河中的无数恒星,连同散布在天空各方的点点繁星包括我们太阳系在内都属于一个庞大的恒星系统,称为银河系。

河外星系:所有星系(除银河系外),统称为河外星系。

天文单位(日地平均距离):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0000km

光年:光在一年里在真空中传播的距离。

秒差距:天体对于日地距离夹角为1’’时,天体与日的距离。

恒星的自行:恒星的空间速度中的切向速度,是同视向速度相垂直的分量,它表现为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移。

第四节太阳和太阳系

概念:恒星周年视差:从不同地点观测同一目标,这个目标会有不同的方向,即在它的背景上会有不同的位置。不同方向之间的夹角称为视差。地球公转以一年为周期,恒星的视差位移也以一年为周期,并且被称为周年视差。

天体的地平视差:当天体位于地平时,地球半径对该天体所张的角,叫做该天体的地平视差。

天体视半径:天体半径(R)对地心所张的角,是天体的视半径。

光球:太阳大气的低层

色球:太阳大气的中层

日冕:太阳大气的外层

太阳风:日冕因高温膨胀,不断抛射到行星际空间的等离子体流。

记忆:太阳能的产生4H→He ,太阳温度的铅直分布(太阳中心最高),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黑子、耀斑、光斑、日珥,太阳活动周期,九大行星及其分类,行星绕日公转的

三大定律,彗星的结构,九大行星轨道的特点(近圆、共面、同向)

第五节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

概念:同步自转:月球的自转和它绕地球的公转有相同的方向和周期,这样的自转称为同步自转。

理解记忆:月地平均距离、月相变化及其原因、月相变化及其出没的时间和方位、朔望月(29.5306日)>恒星月(27.3217日)(59页)

第三章地球的运动

第六节地球的自转

概念:极移:南北两极在地面上的移动,叫做极移。

地轴的进动:南北天极在天球上的移动,反应了地轴在宇宙空间中的运动,叫做地轴进动。

岁差:由于交点退行,使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度量的回归年略短于回归年,这样,太阳巡行一周天,有别于季节上的一周岁,其差值约为20分,地轴进动的这种表现,称为岁差。

上中天:

下中天:

真太阳日:因季节而变化的太阳日叫真太阳日(或视太阳日)。

平太阳日:真太阳日的全年平均值,叫平太阳日,即平均太阳日。

恒显星:周日圈全部位于地平以上的恒星,叫做恒显星。

恒隐星:周日圈全部位于地平以下的恒星,叫做恒隐星。

出没星:周日圈与地平圈相交的恒星,叫做出没星。

理解记忆:恒星日<太阳日<太阴日,地轴进动使二分、二至点西移,真太阳日季节性变化的原因:黄赤交角、地球椭圆轨道,同一时间、同一天体时角差等于经度差,地

理纬度=仰极高度,三种星区的分布规律(两极、赤道、两者之间区域)(74-75

页),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水平运动的偏转)

第七节地球的公转

概念:周年视差位移:当地球轨道半径同星地连线相垂直时,同一恒星的视差位移达到极大值,这个极大值便被称为这个恒星的周年视差。

周年视差椭圆:在南北黄极,恒星周年视差位移的路线与地球轨道相同(近似圆形);

在黄道上则称为一条直线。在其他黄纬,恒星周年视差路线均为椭圆,并被称为周年视差椭圆。越接近黄极,扁率越小,越近黄道,扁率越大。

会合运动:从这一次行星合日到下一次行星合日所经历的时间叫做行星的会和周期。

大距:地内行星的轨道在地球轨道以内,它同太阳的黄经差被限定在某一限度内,这个限度叫做大距。

方照:地外行星的轨道在地球轨道以外,它同太阳的黄经差距角为90°时,称为方照

合:当行星和太阳的黄经相等时,两者都处于地球的同一侧,就是行星同太阳会合,叫做行星合日,简称合。

冲:当行星和太阳的黄经相等,两者处于地球的异侧,就是行星冲日,简称冲。

顺行:行星在恒星间自西向东运行,叫做顺行。

逆行:当行星在其轨道上接近地球时,即下合前后的地内行星和冲日前后的地外行星,

在天球上转变为向西运动,叫逆行。

理解记忆:地球公转的三个物理证据,黄赤交角(23°26′),黄白交角(5°9′),食年(346.6200

日)<回归年(365.2422日)<恒星年(365.2564日)<近点年(365.2596日),

地内、地外行星,日月会合的会合运动,顺行(向东),逆行(向西),逆行最快

在下合或冲日。

第四章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八节 四季和五带

概念:回归运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在周年运动的同时还表现为相对于天赤道的往

返运动,称为回归运动。

晨昏圈:地球上昼夜两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圈。

极昼:纬线全线是昼弧,昼长达24小时,“夕阳”连着“朝晖”,终日太阳不落,称为极昼。

极夜:纬线全线是夜弧,夜长达24小时,终日不见太阳,称为极夜。

白夜:夏至日,北纬60°的地方,整夜出于民用晨昏蒙影的状态中,前一天的黄昏尚未结束,次日的黎明便接踵而来,通宵达旦,天空不黑,这样高纬度夏季奇特的天象,称为白夜。

晨昏蒙影:即晨光和昏影的合称。

晨光:

昏影:

太阳高度: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

理解、记忆: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例,说明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

的状况;太阳高度、白昼长度和季节、五带的关系;以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

的移动说明四季的递变,五带的性质及其划分;以北半球为例,简要叙述四季

的形成;为什么说四季递变的直接原因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太阳热能在地球上的分配)

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H=90°-φ+δ(φ:纬度;φ:太阳赤纬,夏半年为正,冬半年为负)

第九节 历法

理解:历法分类,各类历法如何安排历日,阴阳历 闰月(多一个月),阳历 闰年(多一个

大月,多一天),农历排序,现行公历根据什么确定闰年和平年的日数、大月和小月的日数,现行阳历的主要特点,十二中气 雨水1→大寒12

第十节 时间

概念:时刻:时刻表示时间的迟早或先后。

时段:时段表示时间的久暂或长短。

物理时刻:即时刻本身,是钟表时刻所标示的迟早程度。

钟表时刻:是物理时刻的表达形式。

δ φ S 日n Z

P N

时差:两个太阳既有快慢(在周年运动中)的不同,它们之间便存在赤经差或时角差,也就是两种太阳时之间的时刻差,被叫做时差。

地方时:按本地经度测定的时刻。

标准时:每一时区使用其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的标准时间。

标准时区:1884年国际经线会议规定,全球按经度分为24个时区,每区各占经度15°。

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央经线的时区为零时区,由零时区向东、西各分12区,东、西12区都是半时区,共同使用180°经线的地方时。

日界线:日期变更的地理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

理论时区:国际经度会议所划分的标准时区只作理论性的规定,这样的时区叫做理论时区。

区时:按理论时区确定的标准时,叫做区时/各个时区采用各自中央经线的地方平时,为全区统一的标准时间,这就叫区时。

现实时区:

法定时:按法定的时区确定的标准时,叫做法定时。/

计算:地方恒星时S=α*+t*(α*赤经,t*时角)若上中天t=0

M E=Mw+?λ经度差1°差4分

地方视时=恒星时-太阳赤经+12h

地方平时=视时-时差

区时计算、日期进退

第五章地球和月球

第十一节日食和月食

概念:影锥:

本影、伪本影、半影:(画图说明)

日全食——

初亏:月轮东缘同日轮西缘相外切,日偏食开始。

食既:月轮东缘同日轮东缘相内切,日全食开始。

食甚:月轮中心与日轮中心最接近的瞬间,叫做食甚。

生光:月轮西缘同日轮西缘相内切,日全食终了。

复圆:月轮西缘同日轮东缘相外切,日偏食终了。

月全食——

初亏:月轮东缘同地本影截面的西缘相外切,月偏食开始。

食既:月轮西缘同地本影截面的西缘相内切,月全食开始。

食甚:月轮中心同地本影截面中心最接近的瞬间,叫做食甚。

生光:月轮东缘同地本影截面的东缘相内切,月全食终了。

复圆:月轮西缘同地本影截面的东缘相外切,月偏食终了。

食分:食甚时,日轮或月轮被“食”的程度,叫做食分。

食限:日月食的发生要求日月相合(或相冲)于黄白交点或其附近,这个附近有一定的限度,它就是食限。

食季:有可能发生日月食的一段时间。

沙罗周期(日、月食次数和种类):朔望月、交点月、近点月、食年这四种周期组合成一种共同周期,及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叫做沙罗周期,它的长度是6585.32日。

理解:日食、月食发生过程及其图解,日食:西缘→东缘月食:东缘→西缘,日、月食发生条件

第十二节 海洋天文潮汐

概念:涨潮:海面上升

落潮:海面下降

高潮:涨潮和落潮相互更替,涨潮转变为落潮时,水位最高,称为高潮。

低潮:涨潮和落潮相互更替,落潮转变为涨潮时,水位最低,称为低潮。

大潮:在一个周期内,潮差由大变小,又由小变大,潮差最大时的潮汐叫做大潮。 小潮:在一个周期内,潮差由小变大,又由大变小,潮差最小时的潮汐叫做小潮。 正球体:

扁球体:

潮汐变形:在公转中,地球由正球体变为不很明显的长球体,这种是周期性变形,成为潮汐变形。

引潮力:各地实际所受的太阳引力与地心所受的太阳引力(平均引力)相比较,总存在一个差值,这个差值就是使地球发生潮汐变形的直接原因,因而被称为引潮力。 潮汐摩擦:潮流对海底具有摩擦作用,叫做潮汐摩擦。

理解:大小潮如何形成、潮汐基本周期(太阳为主、太阳干扰、朔望加强、弦月削弱)

第六章 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第十三节 地球的形状

概念:大地水准面:把静止海面“延伸”到陆地底下,形成一个全球性的封闭曲面,成为大

地水准面。

地理纬度:地面法线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强调从赤道沿本地经线到所在地的一段弧的度数,叫地理纬度。

地心纬度:地球半径与赤道面的交角,强调这段弧对地心所张的球心角,叫地心纬度。 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扁球体:北半球较细、较长,南半球较粗、较短

初亏

复圆

月食生光之后

复圆之前

日食初亏之后

食既之前 日食生光之后 复圆之前 月食初亏之后 食既之前

月相 凸月 渐盈 月食 不可能是初亏后 复圆前

《环境化学》(第二版)(戴树桂)知识点总结和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化学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环境是指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相适应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中心事物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对人类社会而言环境就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2构成环境的四个自然圈层包括土壤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 3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定位世界地球日 6月5日定位世界环境日 4环境保护的主要对象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两个方面 5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力引发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火山喷发地震洪灾等次生环境问题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目前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次生环境问题生态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该变如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几个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6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个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环境污染物定义进入环境

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在环境中的存在状态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镉Cd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 Hg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重要污染物 1 元素CrHgAsPbCl 2 无机物CONOxSO2KCN 3 有机化合物和烃类烷烃饱和芳香烃苯环不饱和非芳香烃不饱和不带苯环多环芳烃 4 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四乙基铅三丁基锡 5 含氧有机化合物环氧乙烷醚醇醛酮酚有机酸等 6 有机氮化合物胺腈硝基苯三硝基苯TNT 7 有机卤化物氯仿四氯化碳PCBs氯代二恶英氯代苯酚 8 有机硫化合物硫醇类甲硫醇硫酸二甲酯 9 有机磷化合物有机磷农药磷酸二甲酯磷酸三乙酯 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优先控制污染物概念基于有毒化学物的毒性自然降解的可能性及在水体中出现的概率等因素从多种有机物中筛选出的优先控制物 7认识过程 20世纪60年代人们只把环境问题作为污染来看待没有认识到生态破坏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 1972年联合国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

天津市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复习题(附答案)

一、地球和地图选择题 1.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地球仪.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关于地球仪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轴与桌面保持着23.5°的夹角 B.地轴穿过了赤道和南、北两极 C.地球仪上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 D.地球仪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观察比较地球仪上的0°经线与0°纬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0°纬线和0°经线一样长 C.0°纬线是0°经线长度的2倍 D.0°纬线又叫做本初子年线 【答案】(1)C (2)C 【解析】【分析】(1)地轴与桌面保持着66.5°的夹角;地轴穿过了南、北两极,没有穿过赤道;地球仪上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地球仪是正球体;C符合题意。(2)0°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0°纬线和0°经线不一样长;0°纬线是0°经线长度的2倍;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年线;C符合题意。 【点评】(1)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将地球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并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地轴始终与平面保持66.5°的夹角,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南极。 (2)在地球仪上垂直于地轴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纬线都互相平行,但长度不等,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即0°纬线。它是划分南纬和北纬的分界线,是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连接南北两极的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经线,所有的经线都等长,指示南北方向,最终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2.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关于图示内容的描述,正确的是()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共8套)

第一套《地质学基础》试题 姓名 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4′×8共计32分) 1.新构造运动 2.风化壳 3.莫霍面 4.标准化石 5.岩石圈 6. 矿物 7. 向斜 8. 转换断层 二、填空(1′×20共计20分)。 1、古登堡面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分界面。 2、火山喷发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3、火成岩可以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脉岩等类别,请按此顺序分别列举一 类岩石名称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 4、中生代从早到晚有,它们的代号分别为。 5、变质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6、火山碎屑岩按照碎屑粒径大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类。 7、岩石变形发展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20×1共计20分) 1、人和真象,真马等出现于哪一个纪___________。 A、J B、K C、T D、Q 2、印支运动发生于______纪。 A、石炭纪 B、二叠纪 C、三叠纪 D、白垩纪 3、矽卡岩型矿床是下列哪一种变质作用形成的_____。 A、接触交代型变质作用 B、区域变质作用 C、埋藏变质作用 D、动力变质作用 4、加里东运动发生于________。 A、中生代 B、晚古生代 C、早古生代 D、新生代 5、下列哪一种褶皱构造一定发生了地层倒转________。 A、倾伏褶皱 B、直立褶皱 C、倾斜褶皱 D、翻卷褶皱 6、在推覆构造中,由于强烈侵蚀作用,如果较年轻岩块出露于较老岩块之中,这种构 造称为________。 A、飞来峰 B、构造窗 C、逆掩断层 D、冲断层 7、片理构造是区域变质岩中的常见构造,下列哪一种片理构造变质作用最强______。 A、板状构造 B、千枚状构造 C、片状构造 D、片麻状构造 8、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经历时间最长的地质时期是__________。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9、如果在地层中找到了三叶虫,那么这个地层时代为________。 A、早奥陶世 B、第三纪 C、白垩纪 D、早寒武世 10、哪一种沉积建造反映了由海相到陆相的转换________。 A、复理石沉积 B、浊流沉积 C、磨拉石沉积 D、火山碎屑沉积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35个) 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的刚性外壳层,由一些能够相互独立运动的离散板块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固体物质。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 地温梯度,沿地球中心方向,单位距离内温度增加的数值。通常用°C/100m表示。 磁偏角,由磁针指示的磁南极、磁北极为磁子午线方向,它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称磁偏角。磁倾角,磁针在地磁赤道上呈水平状态,由此向南或向北移动时,磁针都会发生倾斜,其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作磁倾角。 矿物,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相对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目前发现的矿物有4000多种,组成岩石的常见矿物有30种。 地层,指某一地质时期所形成的一套成层的岩石。 地层层序律,正常的沉积条件下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即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的自然排列规律,利用地层层序律只能确定同一地区的地层相对新老关系。 化石层序律,也称生物群层序律,生物的存在与发展总是要适应随时间而变化的环境,所以在不同时代地层中往往有不同种属的生物化石。各种古生物在地史上出现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利用这些化石作为确定地质年代、进行层序划分与对比的主要依据,并恢复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和古自然地理环境。 地质作用,地质学上将自然界中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和地表形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处于地表和近地表的矿物或岩石,由于受大气、水和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原地发生的机械崩解的作用。

剥蚀作用,由于风、雨、流水、海浪、冰川等地质营力把地表岩石形成的风化产物从原地剥离开来,并使岩石进一步遭受破坏的地质作用。剥蚀作用是陆地上最常见、最重要的地质作用,它不仅使地表物质发生迁移,同时还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地貌形态。 搬运作用,在自然界,风化、剥蚀的产物因地质营力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这一过程称为搬运作用。搬运作用主要有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两种方式。 沉积作用,在自然营力减弱或消失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由于搬运条件的改变,被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称为沉积作用。 风化壳,在地壳的表层,由残积物分布所构成的不连续薄壳,叫风化壳。 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水在其流动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动力、溶解力及其所携带的泥沙对河床的挖掘力,使河床不断加深、加长和加宽。河水对河床产生的一系列的破坏作用,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有磨蚀、冲蚀和溶蚀。 向源侵蚀,瀑布跌落处,水花四溅,河水不断掏蚀下面的岩石,促使上部岩石产生崩塌而遭受破坏,致使瀑布向河流的上游方向后退,这种现象叫向源侵蚀。 河流袭夺,向源侵蚀过程中,向源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可以切割向源侵蚀能力较弱的另一条河流,将后者上游的河水截夺过来,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边滩,边滩即点砂坝,外形成新月形,常分布在河流的凸岸,表面自始至终向河床和下游方向倾斜。它是单向环流将凹岸掏蚀的物质带到凸岸沉积而形成的小规模沉积体,仅在洪水期被淹没。 河漫滩,边滩的不断加宽、增高,其面积也在不断增大,逐渐形成河漫滩。河漫滩仅在洪水泛滥期被淹没,平时露出水面。 三角洲沉积,河水入海、入湖的地方叫河口,是河流的主要沉积场所,一方面由于河流入河口时,水域突然加宽,河水散开成许多贫流,加之河水被湖水或海水阻挡,流速大减,

生态系统知识点的总结1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考纲知识梳理】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1、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范围:有大有小,其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成分构成作用(主要生理过程)营养方 式 地位 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 质和能量 光、热、水、土,气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 菌、化能合成细菌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用) 自养型 生态系统的 基石 消费者 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 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 异养型 生态系统最 活跃的成分分解者腐生微生物、蛔虫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 生态系统的 关键成分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的渠道。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如课本中的阳光不能纳入食物链,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食物链中间不能做任何停顿,否则不能算作完整的食物链。 2、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如书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昆虫、鼠。 3、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类型,如书中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既是捕食又是竞争关系。 5、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外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为依据。 6、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考纲知识梳理】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 (1)输入 ①源头:太阳能。 ②总值: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传递 ①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0-2014年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2年硕士生入学 普通地质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40分) 1、地壳与岩石圈(P44-45) 2、V形谷与U形谷(P89) 3、矿物与岩性(PP52、P56) 4、节理与断层(P135) 5、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P97、P108) 二、填空题(在答案纸上按题号依次写出正确答案,不必抄题)10分 1、填写以下矿物的硬度值:石英(7)、石膏(2)、长石(6)、方解石(3) “滑石方,萤磷长,石英黄玉刚玉刚” 摩氏硬度计 硬度等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代表矿物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2、晚古生代分为三个纪,其名称和代号分别是泥盆纪D 、石炭纪C 和二叠纪P 。 3、根据SiO2含量,岩浆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SiO2>65%的为酸性岩浆 ,52-65%的为中性岩浆 ,45-52%的为基性岩浆 ,45%<的为超基性岩浆。 4、板块边界可分为分离型板块、汇聚型板块和剪切板块三种基本类型。 5、地质年代由大到小的级别单位是宙、代、纪和世;与其相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是宇、界、系和统。 四、标注图中岩浆岩体的产状和地形名称 (P116图7.8) 五、简述题 1、分析论述表层(外动力)地质作用与内部(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P71-73 2、你对人类未来的环境状况持何态度?有何观点?

3、简述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154-161,写出板块构造学的基本思路及各大标题和主干即可。) 4、试述能源矿产的主要类型、成因和用途。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3年硕士生入学 普通地质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60分) 1、边滩与心滩(P98) 2、风化作用与风的剥蚀作用(P74、P89) 3、岩层与地层(P62、P131) 4、岩墙与岩床(P116-117) 5、倾向与倾角(P132) 倾向: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称为倾向。 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称倾角。 6、冲积扇与三角洲(P99) 冲积扇: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 三角洲: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便大量沉积下来形成三角洲。 二、填空题(按题号依次写出正确答案,不必抄题)15分 1、机械搬运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和载移等四类。(P92-94) 2、最基本的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P129) 3、中生代分为三个纪其名称和代号为白垩纪K、侏罗纪J 、三叠纪T (P66)。 4、按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形成演化特征,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大洋地壳两种类型。(P58)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 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宇 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条痕:矿物在 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 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 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 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 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 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 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 14.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15.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 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 16.河流的平衡剖面:由河口向上河床逐渐抬高,如果河流的下蚀使河床的每一 段都降低到仅能维持水体流动所需的最小斜度时,此即河流的平衡剖面。17.枢纽:组成褶皱同一层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褶皱:岩层受力变形后产 生的一系列弯曲。轴面:连接褶皱各层的枢纽构成的面。 18.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自转运动而作用于地球上运动质点的偏向力。南北流 向的河流,北半球侵蚀流向的右岸,南半球侵蚀流向的左岸。 19.标准化石:在地质历史上延续时间短、数量多、分布广、特征显著的生物所 形成的化石,为某一时代的地层所特有。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1、 环境地学概念: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2、 环境地学分支学科: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物理学 3、 太阳系是由恒星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其公转。 4、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日冕3层。 5、 开普勒三大定律:①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②在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它的向径(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③行星公转周期T 的平方与行星轨道长半径a 的立方成正比,即: 6、 地球圈层结构表 7、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和人类智慧圈所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也是环境科学、环境地学和地理科学重要的研究内容。(补充30页图2-11) 8、 大气要素:①气温:华氏温度(F )与摄氏温度(C )的换算关系为C=5(F-32)/9或F=32+9C/5。大气的温度一般以百叶箱中干球温度为代表。②气压;③湿度:a 、相对湿度(f )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即f=e/E ,相对湿度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B 、露点(T d )在气压一定的情况下,并保持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使空气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库大全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地温梯度: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生高的温度成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2. 历史比较法: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历史比较法: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 差异风化: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矿物组成的岩块由于风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或由于不同岩性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弱的岩层形成相互平行的沟槽,如砂岩、页岩互层,页岩呈沟槽。 4.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以7.0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 4.2km/s突增到 4.4km/s。 5. 矿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6. 石林: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有垂直的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芽增长,形成巨型石林。 7. 洪积面: 8. 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岩石的结构: 9. 苦湖:湖泊沉积到了氯化物阶段,湖水进一步浓缩,残余湖水便能成为可供直接开采的,以氯化钠为主的天然卤水,因带苦味,所以称为苦湖。 10. 分选性: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分选性:磨圆度:磨圆度: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碎而接近圆形的程度。 11. 海蚀凹槽: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锲入的凹槽。 12. 球形风化:如果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并发育有三组近于相互垂直的裂隙,把岩石切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岩块,在岩块的棱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风坏破坏,经一段时间风化后,岩块棱角消失,在岩石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 13. 波切台: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 14. 三角洲: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大量沉积下来,所形成的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 15. 岩浆作用: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不断地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 16. 背斜:在形态上是向上拱的弯曲,其两翼岩层一般相背倾斜,即以核部为中心分别向两侧倾斜。 17. 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洋脊两侧中脊轴之间的段落上,在该段落以外的断裂带

泉州市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复习题(及答案)

一、地球和地图选择题 1.读图,判断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 A处山体部位为山谷 B. 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为200米 C. 乙山与甲山的相对高度是68米 D. B处山体部位为陡崖 【答案】 D 【解析】【分析】解: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读图可得, A、A位于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A不符合题意; B、图中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为100米,B不符合题意; C、乙山与甲山的相对高度是678﹣620=58米,C不符合题意; D、B处等高线重合,是陡崖,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在等高线图中,等高线越密集代表坡度越陡,越稀疏代表坡度越缓。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弯曲形态,可以判读出地表形态的一般状况。等高线呈封闭状时,高度是外低内高,则表示为凸地形,等高线高度是外高内低,则表示的是凹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部分表示为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处为山脊。等高线重合为陡崖。 2.读下面的经纬网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D点的经纬度是() A.(30°N,90°W) B.(30°N,90°E) C.(30°S,90°W)

D.(30°S,90°E) (2)根据这幅经纬网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点位于东半球 B.D点位于南半球 C.M所在的经线和N所在的纬线长度相等 D.M所在的纬线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答案】(1)B (2)D 【解析】【分析】(1)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图中纬度的间隔是30°,因此D点为30°N,属于北半球,N点位于赤道,是最长的圆圈;图中经线的间隔也是30°,因此D 点的经度是90°E。(2)C点位于西半球,M所在纬线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点评】(1)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2)人们习惯上将20°W和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以东、160°E以西的地区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3.今年五一,四位大学生穿着登山鞋,带着装备前往北方某山进行考察。右图为某山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他们商定的上山路线是顺着山谷爬山,然后攀岩,再经过陡坡攀登到甲山山顶。下列选项与他们的路线最相符的是() A.a→b→甲 B.c→d→甲 C.e→f→甲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集与知识点

1、 分析刘庄——大岭地区地质图 本区(1)和(2 )、( 3 )和( 4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石炭系与奥陶系为( 5 )关系,( 6 )与(7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8)与( 9 )为侵入接触关系,(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以大岭为核部的是(12 )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13 )褶皱;以刘庄为核部的是(14 )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15 )褶皱;本区的断层属于(16 )断层。花岗岩形成于(17 )之前,(18 )之后;变质岩形成于(19 )之后,(20 )之前;褶皱形成于(21 )之后,(22 )之前;断层形成于(23 )之后。(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2、分析高松——青柏地区地质图 本区( 1 )和( 2 )、( 3 )和( 4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奥陶系与泥盆系为( 5 ) 关系,( 6 )与(7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8 )与(9 )为 (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以高松为核部的属于(12 )侵入接触关系, 褶皱,以青柏为核部的属于(13 )褶皱,本区的断层是(14 )断层。花岗岩形成 (18 )于(15 )之前, (16 )之后;角岩、矽卡岩形成于(17 )之后, 之前;褶皱形成于(19 )之后,(20 )之前。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王村——李村地区地质图 本区( 1 )和( 2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3 )与( 4 )、( 5 )与( 6 )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7 )与( 8 )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花岗岩与(9 )为侵入接触关系,(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辉绿岩与( 12 )为侵入接触关系。以王村为核部的属于(13 )褶皱;以李村为核部的属于(14 )褶皱;本区的断层属于(15 )断层。花岗岩形成于(16 )之前,(17 )之后,辉绿岩形成于( 18 )之后,( 19 )活动之前;褶皱形成于(20 )之后,(21 )之前;断层形成(22 )之后。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绪论 1、什么是地球科学? 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自然学科。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恒星的概念? 答: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如太阳。 2、星云的概念?答: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 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 5、地球的形状为?答:扁率很小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答:6371 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 1、宇宙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 答:大爆炸理论。“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

环。 4、下列哪个行星的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D)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5、卫星的概念?答: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 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 A、地球和火星; B、火星和木星; C、木星和土星; D、土星和天王星; 8、太阳系和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答:星云说。 9、地球的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 10、地球上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龄约为41-42亿年。 11、冥古宙的时间为:4.6-3.8,太古宙的时间为:3.8-2.5;元古宙的时间为:2.5-0.57;古生代的时间为:0.57-0.25。 12、水体中开始有生命的活动的时间为:38亿年。 作业1:简述古生代从老到新有哪些纪,并写出各自的代号,同时论述这些纪中有哪些典型的生物特征或事件? 答:①从老到新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和二叠纪(P)。②寒武纪(∈)是生物史上的一次大发展,大量出现海生无脊椎动物,以三叶虫为代表。③奥陶纪(O)的生物界较寒武纪更为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化学复习题

第一篇地球化学知识点整理(狼图腾) 整理方法:课本+笔记+参考资料 注:有些并非很重要! 一、名词解释 1?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学科。 2?元素的丰度值:指各种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中的相对平均含量。 3?陨石:是降落在地球上的行星物质的碎块。 4?克拉克值:指地壳中元素重量百分数的丰度值。 5?丰度系数:指某一自然体的元素丰度与另一个可作为背景的自然体元素丰度的比值。 6?克里普岩:是岩浆分异或残余熔浆结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元素的岩石,其富K、REE 和P。 7?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指在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 8?类质同像:指矿物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结晶时,晶体结构中某种质点(原子、离子、配离子、分子)被其他类似的质点所代替,结果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体的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等均保持不变的现象。 9?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是借助各种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基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微量元素在地球及其子系统中的分布、化学作用及其演化的学科。 10. 微量元素:指在所研究体系中(地质体、岩石、矿物、流体/熔体等)的含量低到可 以近似地用稀溶液定律描述其地球化学行为的元素。 11. 稀溶液定律(即亨利定律):在极稀薄溶液中,溶质的活度正比于溶质的摩尔浓度。 12. 分配系数:微量元素i在平衡共存的两相之间的质量浓度比值。 13. (1)相容元素:(表述1)在岩浆结晶过程中,那些容易以类质同像的形式进入固体的微量元素。(表述2)岩浆结晶或固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偏爱矿物相的微量元素 (2)不相容元素:岩浆结晶或固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偏爱熔体或溶液相的微量元素。 14. 元素地球化学迁移:元素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成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经常伴随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以及空间位移的作用。 15. 地球化学障:在元素迁移过程中,如果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了急剧变化,导致 介质中原来稳定迁移的元素其迁移能力下降,元素因形成大量化合物而沉淀,则这些影响元 素沉淀的条件或因素就称为地球化学障。 16. 原始地幔:地核形成以后,地壳形成以前的地幔。 17. 亏损地幔:原始地幔经过部分熔融形成地壳以后残余的地幔。 18. 富集地幔:由于板块俯冲作用将地壳物质再循环返回地幔后所形成的地幔。 19. 五重简并:在一个孤立的过渡金属离子中,五个d轨道的能级相同,电子云呈球形 对称,电子在五个d轨道的分布概率相同,称为"五重简并”。 20. 晶体场分裂:当过渡金属离子处在晶体结构中时,由于晶体场的非球形对称特征,使d轨道的能级产生差异,称为“晶体场分裂”。 21. 晶体场分裂能:将一个孤立的过渡金属离子放在正八面体配位的晶体中时,五个d 轨道都受到配位体负电荷的排斥,轨道总的能级提高;由于正八面体配位场中配位体质点处 于直角坐标的三个垂直轴方向,故dr轨道电子云的瓣指向配位体,使两个dr轨道电子的被 排斥力比d?轨道的被排斥力大,dr轨道的能级要比d?轨道电子的能级高得更多,dr轨道电子的能级与d?轨道电子能级间的能量差,称为“晶体场分裂能”。 22. 晶体场稳定能:d轨道电子能级分裂后的d电子能量之和,相对于未分裂前d电子 能量之和的差值,称为“晶体场稳定能”。 23. 八面体择位能:离子八面体配位的晶体场稳定能减去其四面体配位的晶体场的稳定能。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地球和地图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地球和地图 【考点归纳】 1.经纬度的确定和半球的判断。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和特点,特别是地球公转示意图,这是考察的重点内容。3.地图的三要素,一般通过一幅平面图来考察。 4.比例尺的计算,方向的判断。 5.等高线地形图。这是考察的重点内容,几乎每年考试都有,着重辨认几种地形。6.地图选择。 【命题规律】 1.试题类型:经纬线知识,地图的三要素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结合经纬网和平面图来考察,内容比较综合,一般通过经纬网来考察该点的经纬度,所处的半球、温度带和相对方向等。地球公转示意图和等高线地形图一般是通过大型的读图题来考察,尤其是等高线地形图,在中考试题中出现的几率很大,一般通过一个等高线地形图综合考察地图的三要素和一些工程型问题 2.试题分值:这部分内容一般占5分左右(总分50分),属于中考必考内容,如果出现大的读图题,分值会适当增加。 【解题指导】 (09年福建龙岩)例1 西半球”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半球的判断,首先我们要掌握半球的分界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东经160°,西经20°,然后我们在图上找这些分界线,首先找出了赤道,我们能够判断甲和乙位于北半球,丙和丁位于南半球,然后我们又找到了西经20°,知道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就能够知道甲位于西半球,乙位于东半球,这样就做出了答案,可见掌握基础知识的做题的关键。答案:A (09年贵州黔东南)例2.学校的花坛位于田径场的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例3.学校教学楼东西向长度约为 A.20米 B.40米 C.100米 D.200米 解析:本题是利用一幅平面图考查了地图的知识,这也是今年来的一种趋势,我们确定方向,首先找指向标,然后是经纬网,如果什么也没有,就依靠一般定为方法,既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本图就是这样,因此第2题答案是A。第三题是利用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的题目,我们可以把比例尺的公式变形得到答案是C (09年湖北荆州)例4.读右等高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L1为山脊,L2为山谷 B.a为山顶,d为陡崖 C.b处比c处更陡 D.e处气温c处高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考点,要能够判断出不同部位的地形名称,知道坡度的陡缓,还要能够计算温差和进行工程建设,如修路,建水库等。因此要熟练掌握。本题A和B考查的是地形名称,其中山脊是向海拔地处弯曲,山脊相反,故A错误,B中a应该是鞍部,D中e比c海拔高,应该气温低,因此C是正确答案。【中考回放】 一.选择题 (09年湖北荆州)1.读右图,2009年6月21日是3时46分,太阳光直射于 () A.南回归线 B.赤道 C.北回归线 D北极圈 (09年湖北荆州)2.右图四地中,同时符合北半球、东半球、热带三个条件的是()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④地 (09年福建龙岩)3.下列四幅地形图,图幅大小相同,其中比例尺最大的是

2019年内蒙古继续教育专业课考试地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2019年 1.现代在发育基性火山岩和浅源地震的火山岩带最有可能的是()。(1.0分) A.大兴安岭火山岩带 B.阿尔卑斯-印尼火山岩带 C.环太平洋火山岩带 D.大洋中脊火山岩带 2.下列哪种作用在风的搬运中起主要作用()。(1.0分) A.溶运 B.悬移 C.跃移 D.滚动 3.古登堡面与莫霍面之间属于地球的那一部分()。(1.0分) A.上地壳 B.下地壳 C.地幔 D.地核 4.下列哪种地质作用最有可能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岩石()。(1.0分) A.成岩作用与灰岩 B.火山作用与花岗岩 C.侵入作用与玄武岩 D.胶结作用与大理岩 5.确定岩石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中,不仅可以确定地层的先后顺序,还可以确定地层形成的大致时代(1.0分) A.地层层序律 B.化石层序律 C.同位素地质年龄 D.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 6.海底扩张意味着()。(1.0分) A.海盆在变薄 B.距大洋中脊越远岩石越年轻 C.地球的海洋在不断地扩大 D.新的地壳物质的形成 7.在水循环中,下列哪一种是目前最主要的淡水来源()。(1.0分) A.河流 B.地下水 C.湖泊 D.冰川 8.界,系,统,阶是()。(1.0分) A.岩石地层单位 B.时间单位 C.生物分类单位 D.年代地层单位 9.固体地球圈层划分的主要地球物理依据是()。(1.0分) A.重力值

B.地磁场强度 C.地温梯度 D.地震波传播速度 10.下列地貌单元由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是()。(1.0分) A.U型谷 B.V型谷 C.溶洞 D.波切台 11.牛轭湖形成于()。(1.0分) A.狭窄的山谷,那里沉积物易堵塞河谷从而形成湖泊 B.宽阔冲积平原区的曲河流 C.辫流河 D.很大的湖泊 12.如果岩石中含有(),则不能确定古水流方向。(1.0分) A.粒序层理 B.不对称的波痕 C.化石 D.湖相层理 13.黄土是()。(1.0分) A.风力搬运的悬浮物沉淀于陆地上形成的 B.风力搬运的悬浮物沉淀后,被流水再次搬运和沉积形成的 C.风力搬运的跃移物质沉淀形成的 D.沙漠中暂时性湖泊的细粒沉积 14.在大气圈内臭氧含量最多的次级圈层是()。(1.0分) A.对流层 B.中间层 C.平流层 D.暖层 15.纯属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特有矿物组是()。(1.0分) A.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B.红柱石、角闪石、高岭石、磁铁矿 C.绢云母、红柱石、硅灰石、石榴子石 D.辉石、蓝晶石、石墨、石榴子石 16.矽卡岩是哪种变质作用的产物()。(1.0分) A.接触热变质作用 B.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C.区域变质作用 D.动力变质作用 17.当断层两盘储存了弹性能应变能的岩石弯曲力超过岩石强度后突然发生回弹,释放所积累的形的形态,这种解释称为()。(1.0分) A.板块构造理论 B.地震空区理论 C.弹性回跳理论 D.地震学理论

环境化学(戴树桂第二版)课后部分复习题解答和重要知识点汇总

《环境化学》(戴树桂第二版)课后部分习题解答和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2、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征、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环境化学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型科学。其内容主要涉及: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他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用的机制和风险性;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环境化学的特点是要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目前,国界上较为重视元素(尤其是碳、氮、硫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相互偶合的研究;重视化学品安全评价、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问题。当前我国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中与环境化学密切相关的是: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以大气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工业有毒有害废物和城市垃圾对水题和土壤的污染。 3、环境污染物有哪些类别?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 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和工业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液态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主要化学污染物有: 1. 元素:如铅、镉、准金属等。 2.无机物:氧化物、一氧化碳、卤化氢、卤素化合物等 3. 有机化合物及烃类:烷烃、不饱和脂肪烃、芳香烃、PAH等; 4. 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如,四乙基铅、二苯基铬、二甲基胂酸等; 5. 含氧有机化合物:如环氧乙烷、醚、醛、有机酸、酐、酚等; 6. 含氮有机化合物:胺、睛、硝基苯、三硝基甲苯、亚硝胺等; 7. 有机卤化物:四氯化碳、多氯联苯、氯代二噁瑛; 8. 有机硫化物:硫醇、二甲砜、硫酸二甲酯等; 9. 有机磷化合物:磷酸酯化合物、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军用毒气等。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4. 影响大气中污染物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主要有:(1)空气的机械运动如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 (2)天气和地理地势的影响;(3)污染源本身的特性。 7.大气中有哪些重要自由基?其来源如何? 大气中主要自由基有:HO HQ、R RQ HO的来源:① Q3的光解:Q3 +h r ---------------------- - 0 + 0 2 Q+HQ ---------------- — 2HQ ②HNQ 的光解:HNQ 2 + h r --------------- HQ +NQ ③H 2Q 的光解:H2C2 + h r ----------------------- 2HQ HQ的来源:① 主要来自醛特别是甲醛的光解 H 2CQ + h r ---------------- -- H + HCQ H + Q 2 + M ------------ - HQ + M HCQ + Q2 +M -------------------- -- HQ2 + CQ + M ②亚硝酸酯的光解:CHQNQ +h r —CHQ + NQ CH 3Q + Q 2 ------------------------------- ---- HQ + H 2CQ ③的光解:HQ + h r -------------------- 2HQ HQ + H 2Q --------------- - HQ + H 2Q R 的来源:RH+ Q ---------------- R + HQ RH + HQ -------- R + H2Q CH 的来源:CHCHQ的光解CH3CHQ +h r 一- CH + CHQ CH 3CQCH的光解CH3CQCH+ h r -------------- 3+ CH s C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