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固定化酶

综述-固定化酶
综述-固定化酶

综述:固定化酶

一、简介

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是一种在空间运动上受到完全约束或局部约束的酶、细胞。近代工业化利用始于1969年固定化氨基酰化酶的应用。利用固定化技术,解决了酶应用过程中的很多问题,为酶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前景。如可使所使用的酶、细胞能反复使用,使产物分离提取容易,并在生产工艺上可以实现连续化和自动化,故在20世纪7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其新的功能和新的应用正在迅速不断地扩展,是一项研究领域宽广、应用前景极为引人瞩目的新研究领域和新技术。

二、定义与优点

所谓固定化酶(immobilized enzyme),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起催化作用,并能反复和连续使用的酶。

固定化酶的优点:

(1 )同一批固定化酶能在工艺流程中重复多次地使用;

(2 )固定化后,和反应物分开,有利于控制生产过程,同时也省去了热处理使酶失活的步骤;

(3 )稳定性显著提高;

(4 )可长期使用,并可预测衰变的速度;

(5 )提供了研究酶动力学的良好模型。

三、酶固定化技术发展史

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因其催化作用具有高度专一性、催化条件温和、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医药和精细化工等行业。但在使用过程中,人们也注意到酶的一些不足之处,如酶稳定性差、不能重复使用,并且反应后混入产品,纯化困难,使其难以在工业中更为广泛的应用。为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人们模仿人体酶的作用方式,通过固定化技术对酶加以固定改造,来克服游离酶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缺陷。

将酶固定化以后,既保持了酶的催化特性,又克服了游离酶的不足之处,使其具有一般化学催化剂能回收反复使用的优点,并在生产工艺上可以实现连续化和自动化。事实上,早在1916年,Nelson和Griffin就用吸附的方法实现了酶的固定化,他们将蔗糖酶吸附在骨炭粉上,发现吸附以后酶不溶于水而且具有和液体酶同样的活性,可惜这个重要的发现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酶学家的重视。

系统地进行酶的固定化研究则是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的。1953 年Grubhofer 和Schleith 将聚氨基苯乙烯树脂重氮化,然后将淀粉酶、羧肽酶、、胃蛋白酶和核糖核酸酶等酶与这种载体结合,制成了固定化酶。六十年代后期,酶固定化技术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酶固定化方法。1969 年,日本的著名学者千畑一郎等将固定化氨基酰化酶应用于DL- 氨基酸的光学拆分上,来生产L- 氨基酸,开创了固定化酶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先例。

在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对酶的固定化研究主要是将酶与水不溶性载体结合起来,成为不溶于水的酶衍生物,所以最初曾称为水不溶酶(water insoluble enzyme )和固相酶(solid phase enzyme )。但是随着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后来发现也可以将溶解状态的酶固定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使其不能自由移动,也能达到固定酶的作用。如把酶包埋在凝胶内,酶本身是可溶的,因此,用水不溶酶和固相酶的名称就不恰当了。所以在1971 年召开的第一届国际酶工程会议上,建议采用统一的英文名称Immobilized Enzyme。

用于固定化的酶,起初都是采用经提取和分离纯化后的酶,后来随着固定化技术的发展,作为固定化的对象已不一定是酶,也可对含酶细胞或细胞器进行固定化。1973 年,日本的千畑一郎等成功的使用固定化大肠杆菌菌体中的天冬氨酸酶,由反丁烯二酸连续生产L- 天冬氨酸,将固定化微生物细胞首次应用于工业生产,使细胞固定化技术迅速发展1986 年,我国科学家利用固定化原生质体发酵生产碱性磷酸酶和葡萄糖氧化酶等相继获得成功。

目前,固定化技术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充分发挥了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在改革工艺和降低成本方面的巨大潜力。但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尽管酶种类繁多,但已经固定化的酶却相对有限,采用固定化酶技术大规模生产的企业尚属少数,真正在工业上使用的固定化酶还仅限于葡萄糖异构酶、葡萄糖氧化酶和青霉素酰化酶等为数不多的十几个酶种,故仍需大力研究开发使更多的固定化酶和细胞能适用于工业规模生产。

五、固定化酶的制备方法

固定化酶的制备方法、制备材料多种多样,不同的制备方法和材料,固定化后酶的特性不同。对于特定的目标酶,要根据酶自身的性质、应用目的、应用环境来选择固定化载体和方法。

在具体选择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必须注意维持酶的构象,特别是活性中心的构象。酶的催化反应取决于酶本身蛋白质分子所特有的高级结构和活性中心,为了不损害酶的催化活性及专一性,酶在固定化状态下发挥催化作用时,既需要保证其高级结构,又要使构成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不发生变化。

这就要求酶与载体的结合部位不应当是酶的活性部位,应避免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参与固定化反应;另外,由于酶蛋白的高级结构是凭借疏水键、氢键、盐键等较弱的键维持的,所以固定化时应采取尽可能温和的条件,避免那些可能导致酶蛋白高级结构破坏的条件,如高温、强酸、强碱、有机溶剂等处理。

(2 )酶与载体必须有一定的结合程度。酶的固定化既不影响酶的原有构象,又能使固定化酶能有效回收贮藏,利于反复使用。

(3 )固定化应有利于自动化、机械化操作。这要求用于固定化的载体必须有一定的机械强度,才能使之在制备过程中不易破坏或受损。

(4 )固定化酶应有最小的空间位阻。固定化应尽可能不妨碍酶与底物的接近,以提高催化效率和产物的量。

(5 )固定化酶应有最大的稳定性。在应用过程中,所选载体应不和底物、产物或反应液发生化学反应。

(6 )固定化酶的成本适中。工业生产必须要考虑到固定化成本,要求固定化酶应是廉价的,以利于工业使用。

吸附法

吸附法(adsorption )是通过载体表面和酶分子表面间的次级键相互作用而达到固定目的的方法,是固定化中最简单的方法。酶与载体之间的亲和力是范德华力、疏水相互作用、离子键和氢键等。

吸附法又可分为物理吸附法和离子吸附法。

(1)物理吸附法

物理吸附法(physical adsorption) 是通过物理方法将酶直接吸附在水不溶性载体表面上而使酶固定化的方法。是制备固定化酶最早采用的方法,如α- 淀粉酶、糖化酶、葡萄糖氧化

酶等都曾采用过此法进行固定化。物理吸附法常用的有机载体如纤维素、胶原、淀粉及面筋等;无机载体如活性炭、氧化铝、皂土、多孔玻璃、硅胶、二氧化钛、羟基磷灰石等。

物理吸附法制备固定化酶,操作简单、价廉、条件温和,载体可反复使用,酶与载体结合后,活性部位及空间构象变化不大,故所制得的固定化酶活力较高。但由于靠物理吸附作用,酶和载体结合不牢固,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脱落,所以使用受到限制。常与交联法结合使用。

(2)离子吸附法

离子吸附法(ion adsorption) 是将酶与含有离子交换基团的水不溶性载体以静电作用力相结合的固定化方法,即通过离子键使酶与载体相结合的固定化方法。此法固定的酶有葡萄糖异构酶、糖化酶、β- 淀粉酶、纤维素酶等,在工业上用途较广。如最早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氨基酰化酶,就是使用多糖类阴离子交换剂二乙基氨基乙基(DEAE)- 葡聚糖凝胶固定化的。此外,DEAE- 纤维素吸附的α- 淀粉酶、蔗糖酶已作为商品固定化酶。

离子吸附法所使用的载体是某些离子交换剂。常用的阴离子交换剂有DEAE- 纤维素、混合胺类(ECTEOLA)- 纤维素、四乙氨基乙基(TEAE)- 纤维素、DEAE- 葡聚糖凝胶、Amberlite IRA-93 、410 、900 等;阳离子交换剂有羧甲基(CM)- 纤维素、纤维素柠檬酸盐、Amberlite CG-50 、IRC-50 、IR-200 、Dowex-50 等。其吸附容量一般大于物理吸附剂。

离子吸附法具有操作简便、条件温和、酶活力不易丧失等优点。此外,吸附过程同时可以纯化酶。

包埋法

包埋法(entrapment )是将酶包埋在高聚物的细微凝胶网格中或高分子半透膜内的固定化方法。前者又称为凝胶包埋法,酶被包埋成网格型;后者又称为微胶囊包埋法,酶被包埋成微胶囊型。

(1 )凝胶包埋法

凝胶包埋法常用的载体有海藻酸钠凝胶、角叉菜胶、明胶、琼脂凝胶、卡拉胶等天然凝胶以及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和光交联树脂等合成凝胶或树脂。

(2 )微胶囊包埋法

微胶囊包埋即将酶包埋在各种高聚物制成的半透膜微胶囊内的方法。它使酶存在于类似细胞内的环境中,可以防止酶的脱落,防止微囊外的环境直接接触,从而增加了酶的稳定性。常用于制造微胶囊的材料有聚酰胺、火棉胶、醋酸纤维素等。

用微胶囊包埋法制得的微囊型固定化酶的直径通常为几微米到数百微米,胶囊孔径为几埃至数百埃,适合于小分子为底物和产物的酶的固定化。如脲酶、天冬酰胺酶、尿酸酶、过氧化氢酶等。其制造方法有界面聚合法、界面沉淀法、二级乳化法、液膜(脂质体)法等。

共价键结合法

共价键结合法(covalent binding )是将酶与聚合物载体以共价键结合的固定化方法。酶蛋白上可供载体结合的功能基团有以下几种:

(1 )酶蛋白N 末端的α- 氨基或赖氨酸残基的ε- 氨基。

(2 )酶蛋白C 末端的α- 羧基、天门冬氨酸残基的β- 羧基以及谷氨酸残基的γ- 羧基。(3 )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

(4 )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残基的羟基。

(5 )组氨酸残基的咪唑基。

(6 )色氨酸残基的吲哚基。

(7 )苯丙氨酸和酪氨酸残基的苯环。

其中最普遍的共价键结合基团是氨基、羧基以及苯环。常用来和酶共价偶联的载体的功能基团有芳香氨基、羟基、羧基和羧甲基等。这种方法是固定化酶研究中最活跃的一大类方法,但必须注意,参加共价结合的氨基酸残基应当是酶催化活性非必需基团,如若共价结合包括了酶活性中心有关的基团,会导致酶的活力损失。

(1 )重氮法重氮法是将酶蛋白与水不溶性载体的重氮基团通过共价键相连接而固定化的方法,是共价键法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常用的载体有多糖类的芳族氨基衍生物、氨基酸的共聚体和聚丙烯酰胺衍生物等。

(2 )叠氮法即载体活化生成叠氮化合物,再与酶分子上的相应基团偶联成固定化酶。含有羟基、羧基、羧甲基等基团的载体都可用此法活化。如CMC 、CM-sephadex (交联葡聚糖)、聚天冬氨酸、乙烯- 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等都可用此法来固定化酶,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羧甲基纤维素叠氮法。

(3 )溴化氰法即用溴化氰将含有羟基的载体,如纤维素、葡聚糖凝胶、琼脂糖凝胶等,活化生成亚氨基碳酸酯衍生物,然后再与酶分子上的氨基偶联,制成固定化酶。任何具有连位羟基的高聚物都可用溴化氰法来活化。由于该法可在非常缓和的条件下与酶蛋白的氨基发生反应,近年来已成为普遍使用的固定化方法。尤其是溴化氰活化的琼脂糖已在实验室广泛用于固定化酶以及亲和层析的固定化吸附剂。

(4 )烷化法和芳基化法以卤素为功能团的载体可与酶蛋白分子上的氨基、巯基、酚基等发生烷基化或芳基化反应而使酶固定化。此法常用的载体有卤乙酰、三嗪基或卤异丁烯基的衍生物。

从上面介绍的四种制备方法可看出,用共价键结合法制备的固定化酶,酶和载体之间都是通过化学反应以共价键偶联。由于共价键的键能高,酶和载体之间的结合相当牢固,即使用高浓度底物溶液或盐溶液,也不会使酶分子从载体上脱落下来,具有酶稳定性好、可连续使用较长时间的优点。

但是采用该方法时,载体活化的难度较大,操作复杂,反应条件较剧烈,制备过程中酶直接参与化学反应,易引起酶蛋白空间构象变化,酶活回收率一般为30% 左右,甚至酶的底物的专一性等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往往需要严格控制操作条件才能获得活力较高的固定化酶。

现在已有不少活化的商品化酶固定化载体,它们的使用不需做大量的处理工作,商品一般以干的固定相或预装柱的形式供应,一般情况下这些固定相已经活化好,酶的固定化只要将酶在合适的pH 和其它相关条件下,让酶循环通过柱子便可完成。

交联法

交联法(cross-linking )是使用双功能或多功能试剂使酶分子之间相互交联呈网状结构的固定化方法。由于酶蛋白的功能团,如氨基、酚基、巯基和咪唑基,参与此反应,所以酶的活性中心构造可能受到影响,而使酶失活明显。但是尽可能地降低交联剂浓度和缩短反应时

间将有利于固定化酶活力的提高。

常用的双功能试剂有戊二醛、己二胺、异氰酸衍生物、双偶氮联苯和N,N′- 乙烯双顺丁烯二酰亚胺等,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戊二醛。戊二醛和酶蛋白中的游离氨基发生Schiff 反应,形成薛夫碱,从而使酶分子之间相互交联形成固定化酶。

以上四种固定化酶方法各有其优缺点(见表4-1 )。往往一种酶可以用不同方法固定化,但没有一种固定化方法可以普遍地适用于每一种酶。在实际应用时,常将两种或数种固定化方法并用,以取长补短。

固定化酶的特性

固定化酶的形状

固定化酶的形式多样,依不同用途有颗粒、线条、薄膜和酶管等形状。其中颗粒占绝大多数,它和线条主要用于工业发酵生产,如装成酶柱用于连续生产,或在反应器中进行批式搅拌反应;薄膜主要用于酶电极,应用于分析化学;酶管机械强度较大,亦宜用于工业生产。

固定化酶的性质

酶在水溶液中以自由的游离状态存在,但是固定后酶分子便从游离的状态变为牢固地结合于载体的状态,其结果往往引起酶的性质的改变。为此,在固定化酶的应用过程中,必须了解固定化酶的性质与游离酶之间的差别,并对操作条件加以适当调整。

由于固定化的方法不同,固定化酶的活力和性质也有所不同。

酶活力

固定化酶的活力在多数情况下比天然酶的活力低,其原因可能是:

①酶活性中心的重要氨基酸残基与水不溶性载体相结合;

②当酶与载体结合时,它的高级结构发生了变化,其构象的改变导致了酶与底物结合能力或催化底物转化能力的改变;

③酶被固定化后,虽不失活,但酶与底物间的相互作用受到空间位阻的影响。

也有在个别情况下,酶经固定化后其活力升高,可能是由于固定化后酶的抗抑能力提高使得它反而比游离酶活力高。

固定化酶的稳定性

游离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稳定性差,而固定化酶的稳定性一般都比游离酶提高得多,这对酶的应用是非常有利的。其稳定性增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操作稳定性酶的固定化方法不同,所得的固定化酶的操作稳定性亦有差异。固定化酶在操作中可以长时间保留活力,一般情况下,半衰期在一个月以上,即有工业应用价值。

(2 )贮藏稳定性固定化可延长酶的贮藏有效期。但长期贮藏,活力也不免下降,最好能立即使用。如果贮藏条件比较好,亦可较长时间保持活力。例如,固定化胰蛋白酶,在0.0025mol/L 磷酸缓冲液中,于20℃保存数月,活力尚不损失。

(3 )热稳定性热稳定性对工业应用非常重要。大多数酶在固定化之后,其热稳定性都有所提高,但也有一些酶的耐热性反而下降。一般采用吸附法来进行酶的固定化时,有时会导致酶热稳定性的降低。

(4 )对蛋白酶的稳定性酶经固定化后,其对蛋白酶的抵抗力提高。这可能是因为蛋白酶

是大分子,由于受到空间位阻的影响,不能有效接触固定化酶。例如,千畑一郎发现,用尼龙或聚脲膜包埋,或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包埋的固定化天门冬酰胺酶,对蛋白酶极为稳定,而在同一条件下,游离酶几乎全部失活。另外固定化后酶对有机试剂和酶抑制剂的耐受性也得到了提高。

(5 )酸碱稳定性

多数固定化酶的酸碱稳定性高于游离酶,稳定pH范围变宽。极少数酶固定化后稳定性下降,可能是由于固定化过程使酶活性构象的敏感区受到牵连而导致的。

固定化酶的反应特性

固定化酶的反应特性,例如,底物特异性、酶反应的最适pH 、酶反应的最适温度、动力学常数、最大反应速度等均与游离酶有所不同。

(1 )底物特异性固定化酶的底物特异性与底物分子量的大小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当酶的底物为小分子化合物时,固定化酶的底物特异性大多数情况下不发生变化。例如,氨基酰化酶、葡萄糖氧化酶、葡萄糖异构酶等,固定化前后的底物特异性没有变化;

而当酶的底物为大分子化合物时,如蛋白酶、α- 淀粉酶、磷酸二酯酶等,固定化酶的底物特异性往往会发生变化。这是由于载体引起的空间位阻作用,使大分子底物难以与酶分子接近而无法进行催化反应,酶的催化活力难以发挥出来,催化活性大大下降;而分子量较小的底物受到空间位阻作用的影响较小,与游离酶没有显著区别。

酶底物为大分子化合物时,底物分子量不同,对固定化酶底物特异性的影响也不同,一般随着底物分子量的增大,固定化酶的活力下降。例如,糖化酶用CMC 叠氮衍生物固定化时,对分子量8000 的直链淀粉的活性为游离酶的77 %,而对分子量为50 万的直链淀粉的活性只有15% ~17 %。

(2 )反应的最适pH 酶被固定后,其最适pH 和pH 曲线常会发生偏移,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酶本身电荷在固定化前后发生变化;二是由于载体电荷性质的影响致使固定化酶分子内外扩散层的氢离子浓度产生差异;三是由于酶催化反应产物导致固定化酶分子内部形成带电荷微环境。

产物性质对固定化酶的最适pH 的影响,一般来说,产物为酸性时,固定化酶的最适pH 与游离酶相比升高;产物为碱性时,固定化酶的最适pH 与游离酶相比降低。这是由于酶经固定化后产物的扩散受到一定的限制所造成的。当产物为酸性时,由于扩散限制,使固定化酶所处微环境的pH 与周围环境相比较低,需提高周围反应液的pH 值,才能使酶分子所处的催化微环境达到酶反应的最适pH ,因而,固定化酶的最适pH 比游离酶的最适pH 高一些;反之,产物为碱性时,固定化酶的最适pH 比游离酶的pH 为低。

(3 )反应的最适温度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多数较游离酶高,如色氨酸酶经共价结合后最适温度比固定前提高5 ~15℃,但也有不变甚至降低的。固定化酶的作用最适温度会受固定化方法以及固定化载体的影响。

4)米氏常数米氏常数Km 反映了酶与底物的亲和力。酶经固定化后,酶蛋白分子的高级结构的变化以及载体电荷的影响可导致底物和酶的亲合力的变化。使用载体结合法制

成的固定化酶Km 有时变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载体与底物间的静电相互作用的缘故。(5 )最大反应速度

固定化酶的最大反应速度与游离酶大多数是相同的。有些酶的最大反应速度会因固定化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各种酶固定方法

一、D380(功能基团为伯氨基)为载体戊二醒交联固定化α一淀粉酶 1、固定化载体的预处理 吸附树脂采用乙醇、丙酣、蒸馏水交替处理,最后用蒸馆水冲洗至中性备用;离子交换树脂先用蒸馆水漫泡胀润、去杂,然后用 HCl 、NaOH 交替处理,最后用蒸锢水冲洗至中性,置于 4 "C冰箱保存备用。 2、载体选择 取处理后载体(湿态)约1.0g,分别加入 20mL 酶液摇匀,在摇床上室温 (25°C摄氏度),100r/min 振摇,过夜(12h),弃去上清,并以磷酸缓冲液反复洗涤至洗涤液中无蛋白检出。分别测定固定化酶和上清液的酶活,并计算固定化得率。根据其酶活和得率进行筛选。 3、固定化条件的优化 取处理后载体(湿态)1.0g左右,加入一定量戊二醒,在摇床上定温(25°C) , 100r/min 振摇一定时间,弃去上清,蒸馏水反复冲洗至无戊二醛残留。处理后加入酶液进行固定化,条件同载体选择。 4、蛋白质含量测定 采用 Bradford 的方法,以牛血清蛋白为标准曲线。 5、酶活收率 指实际测定的总的固定化酶活与固定化时所用的全部游离酶活之比。 6、酶活测定 以 20.0mL 的 2% 可溶性淀粉为底物,加入 5.0mL 的缓冲液。在

60 °C预热 5min 后加入适量固定化酶或稀释至适当浓度的酶液,准确反应 5min 后,立即取出1.0mL 反应液置于稀腆液5.0mL 中摇匀显色。以稀腆液为空白,于 660nm 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值。 二、D301 树脂固定化假丝酵母脂肪酶 1、固定化载体及其预处理 选择 7 种工业应用广泛的吸附和离子交换树脂: D301、D113、AB-8、D3520、D4020、D290、D280, 购自南开大学化工厂。其中 D301 为大孔弱碱性苯乙烯系阴离子交换树脂,D113 为大孔弱酸性丙烯酸系阳离子交换树脂, AB-8、D3520 和 D4020 为大孔吸附树脂, D290 和 D280 为大孔强碱性苯乙烯系阴离子交换树脂。大孔吸附树脂: 采用乙醇、丙酮、蒸馏水交替处理,最后用蒸馏水冲洗至中性备用; 阳离子交换树脂:将树脂用水洗至流出清水后,用 2%-4% NaOH 浸泡4-8h 后用水洗至中性,再用 5%盐酸浸泡 4-8h,用水洗至 pH=6,待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将树脂用水洗至流出清水后,用 5%盐酸浸泡 4-8h 后,用水洗至 pH=6,再用 2%~4%NaOH 浸泡 4~8h,用水洗至 pH 7-9,待用。 2、脂肪酶的固定化 采用单因素对比试验分别进行载体选择、5%戊二醛溶液的加入量、酶液浓度、pH 环境和反应时间等条件的优化试验。称取一定量脂肪酶粉溶解于 100 mL 设定 pH 值的磷酸缓冲液中,并倒入 250 mL 具塞三角烧瓶中, 再加入设定量的载体,在 5 °C-8 °C 低温冷却液循环

糖化酶的固定化

糖化酶的固定化及其在葡萄糖生产中的应用工艺 姓名:吴启华 12生物工程1班学号:1214200027 指导老师:柯德森、姚焱;同组者:严少杰,李海毅;时间:2015/11/30---2015/12/14 摘要:利用有关固定化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固定化糖化酶的效率与糖化酶的浓度的关系。 本实验中测定固定化糖化酶偶联率、相对活力、活力回收来衡量其生产工艺的优劣,并探讨糖化酶的浓度对固定化效果及结合牢固程度的影响和验证固定化糖化酶催化生产葡萄糖的重复使用能力及其效率。制备固定化糖化酶的方法为离子吸附法,并且使用DNS法测定固定化酶的活力。结果显示:在该次实验中,固定化的效果较好;加入20g离子交换剂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为79.1%,偶联率为90.46%,相对活力为82.58%,加入25g离子交换剂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为85.2%,偶联率为92.76%,相对活力为92.54%。重复使用葡萄糖固定化酶的过程中,固定化酶的利用效率降低。酶与载体的浓度比例较高固定化酶葡萄糖生产效率高。 关键词:固定化,糖化酶,葡萄糖,酶活力 1、前言: 糖化酶也称葡萄糖淀粉酶(glucoamylase, EC.3.2.1.3)(淀粉-α-1,4-葡聚糖葡萄糖水解酶),它能够催化淀粉液化产物---糊精及低聚糖进一步水解成葡萄糖。糖化酶对底物的作用是由非还原端开始,将α-1,4-键和α-1,6键逐一水解,酶作用时糖苷键在C1-6间断裂,所产生的葡萄糖为 构型,几乎100%转变为葡萄糖。工业生产使用的糖化酶主要来自曲霉、根霉及拟内孢霉,它被广泛应用于酿酒、制糖等行业,是非常重要的酶制剂。 酶的固定化方法通常按照用于结合的化学反应的类型进行分类,大致有三种:非共价结合法(结晶法、分散法、物理吸附法及离子结合法);化学结合法(包括共价结合法及交联法);包埋法(包括微囊法及网络法)。 本实验利用离子结合法制备固定化糖化酶。离子结合法就是酶通过离子键结合于具有离子交换基的不溶性载体的固定化方法,常用的载体有:葡聚糖凝胶、离子交换树脂、纤维素等。本实验以离子交换树脂为载体,应用离子交换结合法制备固定化酶,该法操作简便,处理条件温和,酶的高级结构和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不易被破坏,酶的活性回收率高,可反复连续生产,对稀酶有浓缩作用,载体可再生使用。其缺点是:载体和酶的结合力弱,容易受缓冲液种类或pH的影响,在高离子强度下进行反应时,酶易从载体上脱落。使用共价结合法不会使酶容易脱落,国外研究者已研究出用氧化锆涂层多孔玻璃或多孔陶瓷,然后硅烷化,最后用重氮基、醛基和异硫氰基衍生物偶联糖化酶,结果使酶活较高,并且能连续生产3个酶半衰期。在此次实验中还使用用DNS法测定固定化酶、残留酶、原酶的活力。 2、材料与方法: 2.1材料:(1)糖化酶液,GF-201大孔强碱阴离子交换剂,葡萄糖,可溶性淀粉(20g/L),CuSO4.5H2O,次甲基兰,酒石酸钾钠,氢氧化钠,亚铁氰化钾,乙酸,乙酸钠(配制pH4.6

酶工程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浅谈酶工程及其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摘要:酶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高催化效率,专一性强,反应条件温和及酶活性可以调控。本文介绍了酶工程和酶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并对酶工程技术研究应用前景做了整体展望。 关键词:酶工程,固定化,食品 1.酶和酶工程 1.1简述酶和酶工程 酶是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它能特定地促成某个化学反应而本身却不参加反应,且具有反应率高、反应条件温和、反应产物污染小、能耗低、反应容易控制等特点.这些特点比传统的化学反应具有较大的优越性.【1】酶工程技术是现代五大生物工程技术之一,是利用酶或者微生物细胞、动植物细胞、细胞器等所具有的某些功能,借助于工程学手段来提供产品或服务于社会的一门科学技术。酶工程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酶的分离和提取、各类酶的开发和生产、固定化技术的研发、酶反应器的研制等几个方面【2】 1.2酶的来源、提取、分离和纯化 酶的来源主要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最早人们多从植物、动物组织中提取,例如从动物胰脏和麦芽中提取淀粉酶、从动物胃膜,胰脏、木瓜、菠萝中提取蛋白酶。酶是蛋白质,因此一切蛋白质的分离原则都应该遵行。酶作为特殊的蛋白质,最重要的原则是纯化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其活性。酶的分离纯化化学方法一般很据酶的分子量、等电点、疏水性等生化性质,选择相应的沉淀、盐析、层析方法。 1.3酶的生产 微生物种类多,几乎所有酶都能从微生物中找到,而且它的生产不受季节、气候限制;由于微生物容易培养,繁殖快,产量高,故酶大多有微生物生产。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又为酶产量的提高和新酶种的开发开辟了新的途径。例如利用改良的过氧化物酶能够在高温和酸性条件下脱甲基和烷基,生产一些食品特有的香气因子。此外,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葡萄搞异构酶,纤维素酶,糖化酶等酶活力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4】基因工程的克隆流程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得、将目的基因克隆到合适的质粒载体;、将重组质粒转染细胞和表达产物的检测。其中,目的基因的获得主要有三条途径:以含有目的的基因的生物DNA 中获得、以DNA作为目的基因和用化学方法合成目的基因。在宿主体系的选择方面,目前在食品级酶的生产中,原核生物一般选用枯草杆菌、地衣芽抱杆菌、乳酶链球菌、嗜热链球菌等。真核生物一般以酵母和哺乳动物细胞作宿主细胞。【16】 1.4 固定化酶 1.4.1固定化酶简介 酶的固定化是用固体材料将酶束缚或限制于一定区域内,进行特有的催化反应,并可回收及重复利用的技术。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最大弱点是不稳定性,对酸、碱、热及有机溶液容易发生酶蛋白的变性作用,从而降低或失去活性。而且酶往往在溶液中进行反应,反应以后会残留在溶液系统中不易回收,造成最终产品生化分离提纯操作上的麻烦。加之酶反应只能分批进行,难于连续化、自动化操作。这大大地阻碍了酶工程的发展应用为克服上述缺点,要将游离酶固定化后进行应用。固定化酶技术是把从生物体内提取出来的酶,用人工方法固定在载体上。由于固定化酶的运动被化学或物理的方法限制了,能将其从反应介质中回收,所以它原则上能在批量操作或连续操作中重复使用酶。固定化酶技术是酶工程的核心,它使酶工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6】 1. 4.2吸附法 吸附法是通过非特异性物理吸附法或生物物质的特异吸附作用将酶吸附在炭、有机聚合物、玻璃、无机盐、金属氧化物或硅胶等材料上。该方法又分为物理吸附法和离子吸附法。

酶固定化方法及载体特性

酶固定化一般方法及载体特性 酶是重要的生物催化剂,具有专一性强、催化效率高、无污染、反应条件温和等特点,在制药、食品、环保、酿造、能源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酶也存在许多不足,如大多数的酶在高温、强酸、强碱和重金属离子等外界因素影响下,都容易变性失活,不够稳定;与底物和产物混在一起,反应结束后,即使酶仍有很高的活力,也难于回收利用,这种一次性使用酶的方式,不仅使生产成本提高,而且难于连续化生产;并且分离纯化困难,也会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等。固定化酶(immobilized enzyme)这个术语是在1971 年酶工程会议上被推荐使用的。随着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出现固定化菌体。1973年,日本首次在工业上应用固定化大肠杆菌菌体中的天门冬氨酸酶,由反丁烯二酸连续生产L-天门冬氨酸。固定化酶技术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从而成为酶工程领域中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 1酶固定化的传统方法 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固定化方法和必要的载体以及稳定性研究、改进,酶载体推荐创科催化酶载体树脂。 1.1 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物理吸附法,将酶固定在纤维素、琼脂糖等多糖类或多孔玻璃、离子交换树脂等载体上的固定方式。显著特点是:工艺简便及条件温和,包括无机、有机高分子材料,吸附过程可同时达到纯化和固定化;酶失活后可重新活化,载体也可再生。但要求载体的比表面积要求较大,有活泼的表面。 1.2包埋法 包埋固定化法是把酶固定聚合物材料的格子结构或微囊结构等多空载体中,而底物仍能渗入格子或微囊内与酶相接触。这个方法比较简便,酶分子仅仅是被包埋起来,生物活性被破坏的程度低,但此法对大分子底物不适用。 1)网格型 将酶或包埋在凝胶细微网格中,制成一定形状的固定化酶,称为网格型包埋法。也称为凝胶包埋法。 2)微囊型 把酶包埋在由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小球内,制成固定化酶。由于形成的酶小球直径一般只有几微米至几百微米,所以也称为微囊化法。

酶的固定化

酶的固定化 固定化酶是酶工程的核心,利于实现酶的重复利用及产物与酶的分离。下面以酶的固定化方法为核心,介绍一些有关固定化技术的研究新进展。 1 吸附法 利用多种固体吸附剂将酶或含酶细胞吸附在其表面上而使酶固定方法。该方法最显著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条件温和,不会引起酶的变异失活,且载体价廉易得,可反复使用。但酶与载体结合不牢,极易脱落,所以它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人们不断尝试使用新的载体来解决这易脱落的问题。 通常,吸附法分为物理吸附法和离子吸附法。 酶被载体吸附而固定的方法称为物理吸附法。从载体对酶的适应性来看,这个方法效果是好的,酶蛋白的活性中心不易受破坏,酶的高级结构变化也不明显,但其缺点是酶与载体的相互作用较弱,被吸附的酶极易从载体表面上脱落下来,不能获得较高活力的固定化酶。该方法常用的载体有活性炭、多孔陶瓷、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等。纵伟、刘艳芳等(2008)以磁性壳聚糖微球作为新型载体,并采用物理吸附法固定化脂肪酶,对影响固定化的各种因素进行考察,确定了最优条件,同时比较了游离酶和固定化酶的pH值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固定化的适宜条件为:加酶量600 U/g,温度5℃,pH 7.0,固定化时问2 h。固定化酶的pH值和热稳定性都优于游离酶,

固定化酶连续使用5次后,其相对酶活仍为使用前的57.8%,具有较好的操作稳定性。近年来,随着介孔分子筛制备技术的日臻成熟,人们正在考虑用其担当固定化酶的载体。与其他材料相比,介孔分子筛规则的孔道、大的比表面积、极强的吸附性能、稳定的结构等特点,使其具有担当固定化酶载体得天独厚的优势。 王炎等(2008)以介孔分子筛MCM一41作为载体,采用物理吸附法对漆酶进行了固定化,考察了时间、pH和给酶量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并对固定化酶的活性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影响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酶性质的主要原因。结果显示,在pH为3.0时,酶和载体比例为62.5 mg/g时吸附12 h固定化效果最好,固定化酶活性回收率为50%。与游离漆酶相比,MCM一41固定化漆酶的最适反应pH略有升高,最适温度没有变化,其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都显著优于游离漆酶。固定化漆酶具有可重复操作的性质,与底物反应反复操作1O批次后剩余活性为4O%。 将酶与含有离子交换基团的水不溶性载体以静电作用力相结合 的固定化方法。该方法的处理条件温和,且酶的高级结构和活性中心的氨基酸很少发生变化,因而可以得到较高活性的固定化酶。采用此法固定的酶有葡萄糖异构酶、糖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陈姗姗等(2008)以阴离子交换树脂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对果胶酶进行固定化分析,探讨了温度、pH值、时间、加酶量、戊二醛浓度、交联温度、交联时问对果胶酶固定化效果的影响,同时对固定化果胶酶的酶学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果胶酶的最佳固定化条件为:温

浅谈固定化酶

浅谈固定化酶 固定化酶(immobilized enzyme)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所谓固定化酶,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起催化作用,并能反复和连续使用的酶。通常酶催化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而固定化酶是将水溶性酶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使之成为不溶于水的,仍具有酶活性的状态。 酶固定化后一般稳定性增加,易从反应系统中分离,且易于控制,能反复多次使用。便于运输和贮存,有利于自动化生产,但是活性降低,使用范围减小,技术还有发展空间。固定化酶是近十余年发展起来的酶应用技术,在工业生产、化学分析和医药等方面有诱人的应用前景。固定化酶的研究始于1910年,正式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已在全世界普遍开展。酶的固定化(Immobilization of enzymes)是用固体材料将酶束缚或限制于一定区域内,仍能进行其特有的催化反应、并可回收及重复利用的一类技术。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在保持其高效专一及温和的酶催化反应特性的同时,又克服了游离酶的不足之处,呈现贮存稳定性高、分离回收容易、可多次重复使用、操作连续可控、工艺简便等一系列优点。固定化酶不仅在化学、生物学及生物工程、医学及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异常活跃,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而且因为具有节省资源与能源、减少或防治污染的生态环境效应而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固定化酶与水溶性酶相比的优缺点 优点:①固定化酶可重复使用,使酶的使用效率提高、使用成本降低。 ②固定化酶极易与反应体系分离,简化了提纯工艺,而且产品收 率高、质量好。 ③在多数情况下,酶经固定化后稳定性得到提高。 ④固定化酶的催化反应过程更易控制。 ⑤固定化酶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可以用搅拌或装柱的方式作用 于底物溶液,便于酶催化反应的连续化和自动化操作。 ⑥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相比更适于多酶体系的使用,不仅可利用多 酶体系中的协同效应使酶催化反应速率大大提高,而且还可以控制反应按一定顺序进行。 缺点:①固定化可能造成酶的部分失活,酶活力有损失。 ②酶催化微环境的改变可能导致其反应动力学发生变化。 ③固定化酶的使用成本增加,使工厂的初始投资增大、 ④固定化酶一般只适用于水溶性的小分子底物,对于大分子底物 不适宜。 ⑤与完整菌体细胞相比,固定化酶不适宜于多酶反应,特别是需 要辅助因子参加的反应。 ⑥胞内酶进行固定化时必须经过酶的分离纯化操作。 固定化细胞和固定化酶比较,2个的优缺点 固定化细胞:优点:固定化细胞内酶的活性基本没有损失。缺点:固

固定化技术应用-酶和细胞的固定化

固定化技术应用-酶和细胞的固定化 试题中出现固定酶能不能催化一系列反应,查找资料,没有权威 资料认为已经存在催化系列反应的酶,应该是研究方向。 选修知识的考查已经出现应用方向,也拓展到了技术的前景。也就 是说,需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适当扩大知识面,结合试题进行教学 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固定化酶技术可以拓展到固定化细胞。 问题:固定化技术以及发展前景如何?什么是固定化酶?什么是固 定化细胞? 01 1.固定化酶技术 固定化酶技术是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将游离酶封锁住固体材料或限制在一定区域内进行活跃的、特有的催化作用,并可回收长时间使用的一种技术。 酶的固定化技术已经成为酶应用领域中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经固定化的酶与游离酶相比具有稳定性高、回收方便、易于控制、可反复使用、成本低廉等优点,在生物工业、医学及临床诊断、化学分析、环境保护、能源开发以及基础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固定化酶技术的发展 以前,固定化酶技术是把从生物体内提取出来的酶,用人工方法固定在载体上。

1916年Nelson和GrImn最先发现了酶的固定化现象。科学家们就开始了同定化酶的研究工作。 1969年日本一家制药公司第一次将固定化的酰化氨基酸水解酶用于从混合氨基酸中生产L-氮基酸,开辟了固定化酶在工业生产中的新纪元。 我国的固定化酶研究开始于1970年,首先是微生物所和上海生化所的工作者开始了固定化酶的研究。 当今,固定化酶技术发展方向是无载体的酶固定化技术。 邱广亮等用磁性聚乙二醇胶体粒子作载体,采用吸附-交联法,制备出具有磁响应性的固定化糖化酶,简称磁性酶(M I E)一方面由于载体具有两亲性,M I E可稳定的分散于水相或有机相中,充分的进行酶催化反应;另一方面,由于载体具有磁响应性,M I E又可借助外部磁场简单地回收,反复使用,大大提高酶的使用效率。 Puleo等将钛合金表面用丙烯酸胺等离子体处理引入氨基,然后将含碳硝化甘油接枝于钛合金表面,或者将等离子体处理的钛合金先由琥珀酸酐处理,再用含碳硝化甘油接枝,进而将溶菌酶和骨形态蛋白进行固定,实现了生物分子在生物惰性金属上的固定化。 3.现阶段固定化酶技术存在的缺点 (1)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而在生产实践中,很多产物的形成都是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才能得到的。 (2)固定化酶一般只适用于水溶性的小分子底物;大分子底物常受载体阻拦,不易接触酶,致使催化活力难以发挥。 (3)首次使用时投入成本较高。

固定化酶

固定化酶的制备及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从酶的固定化载体、固定化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固定化酶制备中的研究进展情况,并且从医药、食品、环保、等方面其在其中的新应用出发,对固定化酶在新领域中的应用作了综述,给固定化酶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并且指出了今后酶固定化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多酶的固定化及制备高活性、高负载、高稳定性的固定化酶。 固定化酶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以往用的酶绝大多数是水溶性性的酶。这些水溶性的酶催花结束后,极难回收,因而阻碍了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60年代后,在美学研究领域内涌现出固定化酶,最早被称为“水不容酶”或“固相酶”,此技术将水不溶性的自然酶与不溶性载体相结合,成为不溶于水的酶的衍生物。固定化酶(immobilized enzyme)这个术语是在1971 年酶工程会议上被推荐使用的。 利用固定化技术,解决了酶应用过程中的很多问题,为酶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前景。如可使所使用的酶、细胞能反复使用,使产物分离提取容易,并在生产工艺上可以实现连续化和自动化,故在20世纪7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其新的功能和新的应用正在迅速不断地扩展,是一项研究领域宽广、应用前景极为引人瞩目的新研究领域和新技术。 1固定化酶的优缺点 1.1 优点 (1)同一批固定化酶能在工艺流程中重复多次地使用;

(2)固定化后,和反应物分开,有利于控制生产过程,同时也省去了热处理使酶失活的步骤; (3)稳定性显著提高; (4)可长期使用,并可预测衰变的速度; (5)提供了研究酶动力学的良好模型。 (6)酶的使用效率提高,产物得率提高,产品质量有保证,成本低。 1.2缺点 (1)酶固定化时酶的活力有所损失,同时也增加了固定化的成本。 (2)比较适应水溶性底物和小分子底物。 (3)不适于多酶反应,特别是需要辅酶的反应。 2.固定化酶的制备原则 (1 )必须注意维持酶的催化活性及专一性。酶的催化反应取决于酶本身蛋白质分子所特有的高级结构和活性中心, 为了不损害酶的催化活性及专一性,酶在固定化状态下发挥催 化作用时,既需要保证其高级结构,又要使构成活性中心的氨 基酸残基不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酶与载体的结合部位不应当是 酶的活性部位,应避免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参与固定化反应; 另外,由于酶蛋白的高级结构是凭借疏水键、氢键、盐键等较 弱的键维持的,所以固定化时应采取尽可能温和的条件,避免 那些可能导致酶蛋白高级结构破坏的条件,如高温、强酸、强

《酶工程》 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酶工程基础 1.名词解释:酶工程、比活力、酶活力、酶活国际单位、酶反应动力学 ①酶工程:由酶学与化学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微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技术,是工业上有目的地设计一定的反应器和反应条件,利用酶的催化功能,在常温常压下催化化学反应,生产人类所需产品或服务于其它目的地一门应用技术。 ②比活力:指在特定条件下,单位质量的蛋白质或RNA所拥有的酶活力单位数。 ③酶活力:也称为酶活性,是指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能力。其大小可用在一定条件下,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速度来表示,酶催化反应速度愈大,酶活力愈高。 ④酶活国际单位: 1961年国际酶学会议规定:在特定条件(25℃,其它为最适条件)下,每分钟内能转化1μmol底物或催化1μmol产物形成所需要的酶量为1个酶活力单位,即为国际单位(IU)。 ⑤酶反应动力学:指主要研究酶反应速度规律及各种因素对酶反应速度影响的科学。 2.说说酶的研究简史 酶的研究简史如下: (1)不清楚的应用:酿酒、造酱、制饴、治病等。 (2)酶学的产生:1777年,意大利物理学家 Spallanzani 的山鹰实验;1822年,美国外科 医生 Beaumont 研究食物在胃里的消化;19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旺获得胃蛋白酶。1684年,比利时医生Helment提出ferment—引起酿酒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因素(酵素);1833年,法国化学家Payen和Person用酒精处理麦芽抽提液,得到淀粉酶;1878年,德国 科学家K?hne提出enzyme—从活生物体中分离得到的酶,意思是“在酵母中”(希腊文)。 (3)酶学的迅速发展(理论研究):1926年,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独臂学者”萨姆纳博士从 刀豆中提取出脲酶结晶,并证明具有蛋白质的性质;1930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Northrop 分离得到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结晶,确立了酶的化学本质。 3.说说酶工程的发展概况 I.酶工程发展如下: ①1894年,日本的高峰让吉用米曲霉制备淀粉酶,酶技术走向商业化: ②1908年,德国的Rohm用动物胰脏制得胰蛋白酶,皮革软化及洗涤; ③1911年,Wallerstein从木瓜中获得木瓜蛋白酶,用于啤酒的澄清; ④1949年,用微生物液体深层培养法进行 -淀粉酶的发酵生产,揭开了近代酶工业的序幕; ⑤1960年,法国科学家Jacob和Monod提出的操纵子学说,阐明了酶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通过酶的诱导和解除阻遏,可显著提高酶的产量; ⑥1971年各国科学家开始使用“酶工程”这一名词。 II.在酶的应用过程中,人们注意到酶的一些不足之处,如:稳定性差,对强酸碱敏感,只 能使用一次,分离纯化困难等,解决的方法之一是固定化。 固定化技术的发展经历如下历程: ①1916年,Nelson和Griffin发现蔗糖酶吸附到骨炭上仍具催化活性; ②1969年,日本千佃一郎首次在工业规模上用固定化氨基酰化酶从DL-氨基酸生产L-氨基酸; ③1971年,第一届国际酶工程会议在美国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固定化酶。 4. 酶的催化特点 酶催化作用特性有: ①极高的催化效率:在37℃或更低的温度下,酶的催化速度是没有催化剂的化学反应速率 的1012-1020倍;

第五章酶与细胞固定化技术

第五章酶与细胞的固定化技术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固定化酶(细胞、原生质体)的概念及意义,掌握酶的常用固定化技术,了解固定化酶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固定化酶(细胞、原生质体)的畴,各种固定化技术。固定化酶(细胞、原生质体)的畴,半透膜包埋法。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一节概述 一、游离酶使用中的局限性: 1.提取纯化繁琐,价格昂贵 2.难以重复使用 3.稳定性差 二、固定化酶研究 克服游离酶缺点的方法之一 50年代开始 60年代后期,固定化技术迅速发展 1969年,千田一郎首次在工业生产规模应用固定化氨基酰化酶从DL-AA连续生产L-AA实现酶应用史上的一大变革 三、基本概念 1、固定化酶(1971第一次国际酶工程学术会议) (Immobilized Enzyme) 指在一定空间围呈闭锁状态存在的酶,能连续地进行反应,反应后的酶可以回收重复利用。包括酶与不溶性载体结合的“固相酶”“水不溶性酶”及包埋在凝胶或超滤装置中的酶。 2、固定化细胞(原生质体) 指被限制自由移动的细胞,即细胞受到物理化学等因素约束或限制在一定空间围,但细胞仍保留催化活性并具有能被反复或连续使用的活力。 四、固定化酶优点 增加了酶的稳定性 能降低酶的总体费用 酶的分离和回收变得容易,并可重复使用 使反应过程的连续操作成为可能 反应产物也易于提取纯化 有利于过程设计和优化 拓广了酶的应用围(多酶系统的酶反应,非水相酶反应,生物传感器探头等) 第二节、酶的固定化方法 一、酶的固定化方法 1、酶的固定化方法(四大类方法) 1)吸附法 2)包埋法

3)交联法 4)化学共价法 其它(酶的逆胶束包囊法) 一、酶的固定化方法 2、选择方法依据: ⑴酶的性质 ⑵载体的来源、价格、机械性能、载体的功能基团和交联度等 ⑶制备方法简便易行 ⒊衡量依据: ⑴测定固定化酶的活力,以确定固定化过程的活力回收率; ⑵研究它的最适反应条件(底物浓度、pH 值、温度、离子强度等); ⑶稳定性和不稳定原因的探究; ⑷对酶进行人工修饰,使其与载体的结合达到较为理想的构型和相容性。 (一)吸附法 1、原理:主要是利用细胞与载体之间的吸引力(德华力、离子键和氢键),使细胞固定在载体上,常用的吸附剂有玻璃、瓷、硅藻土、多孔塑料、中空纤维等。 此外还可利用专一的亲和力来固定细胞,例如伴刀豆球蛋白A与a一甘露聚糖具有亲和力,而酿酒酵母细胞壁上含有a一甘露聚糖,故可将伴刀豆球蛋白A先连接到载体上,然后把酵母连接到活化了的伴刀豆球蛋白上。 2、酶材料:酶或结合在菌体(死细胞)及细胞碎片上的酶或酶系。 3、优缺点:操作简便,条件温和,不会引起酶的变性失活,载体廉价易得,且可反复利用; 缺点是蛋白质与载体之间的结合相当弱,而且很多情况下,酶的非特异性吸附常常会引起部分或全部失活,高浓度的盐溶液或底物溶液又将加速蛋白质的脱附.因此当要求酶的固定绝对牢靠时,采用吸附法是很不可靠的. 4、常用吸附剂 各种矿物质以及无机载体(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硅藻土,多空瓷,多空玻璃,羟基磷灰石等),及天然高分子载体淀粉、白蛋白等,最常用的吸附剂是离子交换剂羧甲基纤维素,DEAE----纤维素、DEAE----葡萄糖,合成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交换剂离子交换剂主要靠静电吸引,缺点是当离子强度增加或介质的pH、温度变化时,这种结合发生分解。 5、举例: 将伴刀豆球蛋白A-琼脂糖4B 50ml(在10mM PBS pH 7.4 含0.5M NaCl,1mM CaCl2和1mM MnCl2)与酶液(10mg/ml) 5ml,在4℃,搅匀过夜,便成琼脂糖复合物,用10mM NaAc pH4.5(1mMCaCl2 和1mMnCl2)充分洗涤,直至测不出活性为度,最后再悬浮于10ml NaAc PBS 中备用。 (二)包埋法 1、概念:指将酶或含酶菌体包埋在各种多空载体中,使酶固定的方法。可分为凝胶包埋法 (网格型)和半透膜包埋法(微囊型)两种。 2、优缺点:一般不需酶的AA残基进行结合反应,很少改变酶的高级结构,酶活回收率高; 缺点是包埋时发生化学聚合反应,酶易失活,须巧妙设计反应条件。另外网格结构影响底物和产物的扩散,有时,这种扩散会导致酶动力学行为的改变,所以此法只适合于小分子底物和产物的酶。 3、海藻酸盐包埋法 海藻酸钠与Ca2+,Mg2+,Al3+等多价离子间的转移凝胶作用,形成固定化细胞颗粒

浅析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与前景

浅析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与前景浅析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与前景 1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我国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如“三废”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污染、农用化肥和农药污染等,造成水资源严重短缺,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森林覆盖率剧减,草场严重退化。生态环境的恶化,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疾病发病率也迅速提高。因此,必须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如现代环保生物技术等,采用防治结合的方式,解决当前的环境危机,维护生态平衡,已迫在眉睫。 2环境生物技术简介 生物技术是建立在生命科学的基础上,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利用生物或生物有机体的特定部分或某些功能,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的生产工艺或能够高效净化环境污染,同时又能生产有用物质的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染色体工程、生化工程等。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衍生出一门新兴的学科与技术,即我们所说的“环境生物技术”,

亦称“环境生物工程”。其特点如下: 2.1 实现对污染物的循环利用 对垃圾废弃物的降解生成的产物或副产物,一般都可重新利用。这样,可把污染降到最小程度,不仅可解决长期污染的问题,还实现了对固废的循环利用。 2.2安全可靠、效果明显 利用发酵工程技术治理,产生的物质基本属于稳定无害的物质,常见的包括CO2、水、氮气、甲烷等。并且,多数都是一步到位,无二次污染。因此,该技术既安全、彻底又高效。 2.3简化流程,节约成本 生物技术是建立在酶促反应基础上的生物化学过程。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实质是一种活性蛋白质。一般在常温常压或近乎中性的条件下即可发生反应。因此,绝大部分生物治理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并可就地实施。 3.环境生物技术在三废处理中的应用 3.1在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废水中含有许多有毒有害物质,比如,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蛋白质等。废水生化处理经近百

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

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 固定化酶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最初主要是将水溶性酶与不溶性体结合起来,成为不溶于水的酶衍生物,所以曾叫过“水不溶酶”和“固相酶”。但是,后来发现,也可以将酶包埋在凝胶内或置于超滤装置中,高分子底物与酶在超滤膜一边,而反应产物可以透过膜逸出。在这种情况下,酶本身仍是可溶的,只不过被固定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不能再自由流动。因此,用水不溶酶或固相酶的名称就不再恰当。在1971年第一届国际酶工程会议上,正式建议采用“固定化酶”的名称[1]。 一固定化酶的发展历程[1] 酶参与体内各种代谢反应,而且反应后其数量和性质不发生变换。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酶可以在常温常压等温和条件下高效地催化反应,一些难以进行的化学反应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也可顺利地进行反应,而且反应底物专一性强、副反应少等优点大大促进了人们对酶的应用和酶技术的研究。近年来,酶被人们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与检测、生物传感器、医药工程、环保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 1916年美国科学家NELSON和GRIFFIN最先发现了酶的固定化现象;直到20世纪50年代,酶固定化技术的研究才真正有效地开展;1953年,德国科学家GRUB-HOFER 和SCHLEITH首先将聚氨基苯乙烯树脂重氮化,然后将淀粉酶、胃蛋白酶、羧肽酶和核糖核酸酶等与上述载体结合制备固定化酶;到20世纪60年代,固定化技术迅速发展;1969年日本千畑一郎利用固定化氨基酰胺酶从DL-氨基酸生产L-氨基酸,是世界上固定化酶大规模应用的首例;在1971年的第一届国际酶工程会议上,正式建议使用固定化酶(mimobilizedenzyme)这个名称。我国的固定化酶研究开始于1970年,首先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上海生化所的酶学工作者同时开始了固定化酶的研究工作 二固定化酶的特点[2] [3] 固定化酶具有许多优点:极易将固定化酶与底物、产物分开;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分批反应和装柱连续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提高酶的稳定性;酶反应过程能够加以严格控制;产物溶液中没有酶的残留,简化了提取工艺;较水溶性酶更适合于多酶反应;可以增加产物的收率,提高产物的质量;酶的使用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但是,固定化酶也有其不足之处,如固定化时,酶活力有损失;增加了固定化的成本,工厂开始投资大;只能用于水溶性底物,而且较适用于小分子。 三固定化酶固定化方法[3] [4] 由于所固定的酶或细胞的不同,或者固定的目的及固定用的载体的不同,使固定化方法大相径庭。根据固定的一般机理,可将之分为如下几种方法。酶的固定化方法有:

浅谈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浅谈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由于工业“三废”污染、农用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以及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的污染,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使得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一半城市缺水,农村则有8000万人和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土壤污染严重,耕地面积锐减,近10年来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森林覆盖面积下降,草场退化,每年减少森林面积达2500万亩;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因此,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如现代生物技术来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已成为环保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二、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总称。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和民间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发展十分迅猛。与传统方法比较,生物治理方法具有许多优点: 1.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废弃物是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降解的产物以及副产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这样既做到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垃圾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 2.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质,最终转化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气体等,常常是一步到位,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转移而造成重复污染,因此生物技术是一种既安全又彻底消除污染的手段。 3.反应条件大大简化,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所以,当今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等各个方面。 三、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污水的生物净化: (1).污水中的有毒物质的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 (2).当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处理污水就是生物净化污水的方法之一。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酶工程技术。固定化酶又称水不溶性酶,是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使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将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天然的固定化酶反应器,用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直接将微生物细胞固定,即是可催化一系列生化反应的固定化细胞。 (3).运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可以高效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无机金属毒物等,此方面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德国将能降解对硫磷等9种农药的酶,以共价结合法固定于多孔玻璃及硅珠上,制成酶柱,用于处理对硫磷废水,去除率达95%以上;近几年我国在应用固定化细胞技术降解合成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对于含100mg/L废水,降解率和酶活性保存率均在90%以上;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降解含酚废水也已实际应用于废水 2.污水生物处理时,微生物生长条件: (1).稳定的水(包括水量和水质) (2).充足的营养(不能少,也不能过量) (3).优良的环境(比如厌氧需要厌氧环境,好养需要好氧环境) (4).适当的温度(根据你的菌而定,有高温低温常温) (5).合适的PH(这个也是根据你的菌种而定)

糖化酶研究进展

酶学 糖化酶的研究进展 2013年

糖化酶的研究进展 摘要:糖化酶是世界上生产量最大和应用范围最广的酶制剂,在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从微观学角度出发,主要介绍了糖化酶的结构和催化作用机制;另外介绍了糖化酶的分离纯化手段及其功能应用;最后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并对糖化酶应用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糖化酶;结构;催化机制;分离纯化;功能

STUDYING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GLUCOAMYLASE Abstract:Glucoamylase is the enzyme which has the most output and the vastest application in the world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croscopic science, This review introduces the structure and catalytic mechanism of glucoamylase; additionally introduced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glucoamylase; In the end, put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glucoamylase research, provide future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words: glucoamylase;structure ;Catalytic mechanism;Purification;function

酶工程习题

一、填空题 1常用的菌种纯化方法很多,主要有划线分离法、平板分离与稀释分离法。 2产酶菌种的要求安全可靠、产酶性能要稳定、产酶量高与营养要求低。 3常用菌种保藏方法有斜面低温、液石蜡封、固体曲法、沙土管法、冷冻干燥、液氮法。4控制发酵过程产生泡沫的方法有:选育不易产生泡沫的菌种、调节培养基中营养成分,减少或缓加易起泡的原料、机械消泡或化学消泡 5酶发酵的培养方式与其她发酵大同小异,基本上分为固体曲培养法、液体深层培养法 6按发酵的操作方式可分分批式反应、连续式反应、流加分批式反应。 7酶的比活力就是反应速度的量度指标,酶转换数就是量度指标。 1、用阳离子交换树柱分离AA,在pH=2时,碱性氨基酸与酸性氨基酸相比,哪一个优先被洗脱? 2、细胞破碎的主要方法有机械破碎法、物理破碎法、化学破碎、酶解破碎。 3、酶的提取方法主要有盐溶液提取、酸溶液提取、碱溶液提取、有机溶剂提取。 4、酶浓缩的方法主要有蒸发浓缩、超滤浓缩、脱水浓缩、反复冻融浓缩。 5、酶干燥的方法主要有冷冻干燥、直接干燥、喷雾干燥。 6、结晶的方法主要有盐析结晶法、有机溶剂结晶法、等电点结晶法、蒸发浓缩。 7、离心方法主要有差速离心、密度梯度离心、等密度梯度离心。 8、加压膜分离可以分为微滤、超滤、反渗透。 9酶化学修饰的方法酶的表面修饰、酶分子的内部修饰、与辅因子相关的修饰、金属酶的金属取代等。 10酶化学修饰后的性质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热稳定性、抗原性、对各类失活因子的抵抗力、修饰酶在体内的半衰期、最适pH、Km 的变化。 11用带负电荷的载体制备的固定化酶,其最适pH比游离酶的最适pH ,用带正电荷的载体制备的固定化酶,其最适pH比游离酶的最适pH ,用不带电荷的载体制备固定化酶,其最适pH比游离酶的最适pH 。 12、酶电极就是由半透膜与酶胶层密切结合的传感装置。 13、氨基酸酰化酶可以催化( )。 A、D,L-氨基酸生成D-氨基酸与L-氨基酸。 B、D,L-乙酰氨基酸水解生成D,L-氨基酸。 C、L-乙酰氨基酸水解生成L-氨基酸。 D、D-乙酰氨基酸水解生成D-氨基酸。 14与水介质中相比,酶在有机介质中热稳定性提高,催化活性降低。 15非水介质主要包括有机介质、气相介质、超临界液体介质、离子液介质。 16必需水就是指(D) A、维持酶催化反应速度所必需的水量 B、酶催化反应速度达到最大时所必需的水量 C、与酶分子紧密结合的水量 D、维持酶分子完整的空间构象所必需的最低水量 17有机介质中酶催化的最适水含量就是指(C) A、酶溶解度达到最大时的含水量 B、底物溶解度最大时的含水量 C、酶催化反应速度达到最大时的含水量 D、酶活力达到最大时的含水量

糖化酶的固定化及其在葡萄糖生产中的应用工艺研究实验设计

糖化酶的固定化及其在葡萄糖生产中的应 用工艺研究实验设计 生工(1)班第七组 要求:理解固定化效果与固定化条件密切相关,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项与固定化效率及固定化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的关键因素,并推测该因素发生变化时会对固定化酶的质量及固定化效率造成什么影响。 我们的思路:当酶的浓度低,载体多时,固定化效果固然好,大部分酶都能固定化,但是成本高了,效率也降低,而当酶的浓度高了,载体不是很多的情况下,酶的固定化效果又不好。时间、温度等对酶的固定化也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经过我们的讨论,我们觉得pH 对酶的固定化过程是由一定影响的,所以我们决定以pH的改变为方向,设计实验。 设计原理:每个蛋白质都有其等电点(pI),蛋白质即含有酸性的,也含有碱性的官能团。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可能是带正电荷的、带负电荷的、中性的或者本生是两性的。它们的电荷加在一起是蛋白质的电荷。被称为两性离子的两性分子(如蛋白质)同时含有带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官能团。整个分子的总电荷则由其周围环境的pH值决定,根据pH值的不同整个分子可能带正电荷,也可能带负电荷。其原因是因为这样的分子在不同的pH值环境中可能会吸收或者丧失质子(H+)。在pH值等于等电点时这样的分子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互相抵消,使得整个分子不带电。当pH>pI时,溶液中负离子增多,会“抢走”蛋白质的质子而使蛋白质带负电荷,或中和更多蛋白质的正电荷而使整个蛋白质带负电;而当p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