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公式巧解汇总总结篇.doc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公式巧解汇总总结篇.doc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公式巧解汇总总结篇.doc

一.页码问题

对多少页出现多少1或2的公式

如果是X千里找几,公式是1000+X00*3 如果是X百里找几,就是100+X0*2,X有多少个0 就*多少。依次类推!请注意,要找的数一定要小于X ,如果大于X就不要加1000或者100一类的了,

比如,7000页中有多少3 就是1000+700*3=3100(个)

20000页中有多少6就是2000*4=8000 (个)

友情提示,如3000页中有多少3,就是300*3+1=901,请不要把3000的3忘了

二,握手问题

N个人彼此握手,则总握手数

S=(n-1){a1+a(n-1)}/2=(n-1){1+1+(n-2)}/2=『n^2-n』/2 =N×(N-1)/2

例题:

某个班的同学体育课上玩游戏,大家围成一个圈,每个人都不能跟相邻的2个人握手,整个游戏一共握手152次,请问这个班的同学有()人

A、16

B、17

C、18

D、19

【解析】此题看上去是一个排列组合题,但是却是使用的多边形对角线的原理在解决此题。按照排列组合假设总数为X人则Cx取3=152 但是在计算X时却是相当的麻烦。我们仔细来分析该题目。以某个人为研究对象。则这个人需要握x-3次手。每个人都是这样。则总共握了x×(x-3)次手。但是没2个人之间的握手都重复计算了1次。则实际的握手次数是x×(x-3)÷2=152 计算的x=19人

三,钟表重合公式

钟表几分重合,公式为:x/5=(x+a)/60 a时钟前面的格数

四,时钟成角度的问题

设X时时,夹角为30X ,Y分时,分针追时针5.5,设夹角为A.(请大家掌握)

钟面分12大格60小格每一大格为360除以12等于30度,每过一分钟分针走6度,时针走0.5度,能追5.5度。

1.【30X-5.5Y】或是360-【30X-5.5Y】【】表示绝对值的意义(求角度公式)

变式与应用

2.【30X-5.5Y】=A或360-【30X-5.5Y】=A (已知角度或时针或分针求其中一个角)

五,往返平均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引用)

某人以速度a从A地到达B地后,立即以速度b返回A地,那么他往返的平均速度v=2ab/(a+b )。

证明:设A、B两地相距S,则

往返总路程2S,往返总共花费时间s/a+s/b

故v=2s/(s/a+s/b)=2ab/(a+b)

六,空心方阵的总数

空心方阵的总数=(最外层边人(物)数-空心方阵的层数)×空心方阵的层数×4

=最外层的每一边的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2

=每层的边数相加×4-4×层数

空心方阵最外层每边人数=总人数/4/层数+层数

方阵的基本特点:①方阵不论在哪一层,每边上的人(或物)数量都相同.每向里一层边上的人数就少2;

②每边人(或物)数和四周人(或物)数的关系:

③中实方阵总人(或物)数=(每边人(或物)数)2=(最外层总人数÷4+1)2

例:①某部队排成一方阵,最外层人数是80人,问方阵共有多少官兵?(441人)

②某校学生刚好排成一个方队,最外层每边的人数是24人,问该方阵有多少名学生?(576名)解题方法:方阵人数=(外层人数÷4+1)2=(每边人数)2

③参加中学生运动会团体操比赛的运动员排成了一个正方形队列。如果要使这个正方形队列减少一行和一列,则要减少33人。问参加团体操表演的运动员有多少人?(289人)

解题方法:去掉的总人数=原每行人数×2-1=减少后每行人数×2+1

典型例题:某个军队举行列队表演,已知这个长方形的队阵最外围有32人,若以长和宽作为边长排出2个正方形的方阵需要180人。则原来长方形的队阵总人数是()

A、64,

B、72

C、96

D、100

【解析】这个题目经过改编融合了代数知识中的平方和知识点。长方形的(长+宽)×2=32+4 得到长+宽=18。可能这里面大家对于长+宽=18 有些难以计算。你可以假设去掉4个点的人先不算。长+宽(不含两端的人)×2+4(4个端点的人)=32 ,则计算出不含端点的长+宽=14 考虑到各自的2端点所以实际的长宽之和是14+2+2=18 。求长方形的人数,实际上是求长×宽。根据条件长×长+宽×宽=180 综合(长+宽)的平方=长×长+宽×宽+2×长×宽=18×18 带入计算即得到B。其实在我们得到长宽之和为18时,我们就可以通过估算的方法得到选项B

七,青蛙跳井问题

例如:①青蛙从井底向上爬,井深10米,青蛙每跳上5米,又滑下4米,这样青蛙需跳几次方可出井?(6)

②单杠上挂着一条4米长的爬绳,小赵每次向上爬1米又滑下半米来,问小赵几次才能爬上单杠?(7)总解题方法:完成任务的次数=井深或绳长- 每次滑下米数(遇到半米要将前面的单位转化成半米)

例如第二题中,每次下滑半米,要将前面的4米转换成8个半米再计算。

完成任务的次数=(总长-单长)/实际单长+1

八,容斥原理

总公式:满足条件一的个数+满足条件2的个数-两个都满足的个数=总个数-两个都不满足的个数【国2006一类-42】现有50名学生都做物理、化学实验,如果物理实验做正确的有40人,化学实验做正确的有31人,两种实验都做错的有4人,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多少人? A.27人B.25人C.19人D.10人

上题就是数学运算试题当中经常会出现的“两集合问题”,这类问题一般比较简单,使用容斥原理或者简单画图便可解决。但使用容斥原理对思维要求比较高,而画图浪费时间比较多。鉴于此类问题一般都按照类似的模式来出,下面华图名师李委明给出一个通解公式,希望对大家解题能有帮助:

例如上题,代入公式就应该是:40+31-x=50-4,得到x=25。我们再看看其它题目:【国2004A-46】某大学某班学生总数为32人,在第一次考试中有26人及格,在第二次考试中有24人及格,若两次考试中,都没有及格的有4人,那么两次考试都及格的人数是多少?A.22 B.18 C.28 D.26

代入公式:26+24-x=32-4,得到x=22

九,传球问题

这道传球问题是一道非常复杂麻烦的排列组合问题。

【李委明解三】不免投机取巧,但最有效果(根据对称性很容易判断结果应该是3的倍数,如果答案只有一个3的倍数,便能快速得到答案),也给了一个启发----

传球问题核心公式

N个人传M次球,记X=[(N-1)^M]/N,则与X最接近的整数为传给“非自己的某人”的方法数,与X第二接近的整数便是传给自己的方法数。大家牢记一条公式,可以解决此类至少三人传球的所有问题。

四人进行篮球传接球练习,要求每人接球后再传给别人。开始由甲发球,并作为第一次传球,若第五次传球后,球又回到甲手中,则共有传球方式:

A.60种

B.65种

C.70种

D.75种

x=(4-1)^5/4 x=60

十,圆分平面公式:

N^2-N+2,N是圆的个数

十一,剪刀剪绳

对折N次,剪M刀,可成M*2^n+1段

将一根绳子连续对折3次,然后每隔一定长度剪一刀,共剪6刀。问这样操作后,原来的绳子被剪成了几段? A.18段B.49段C.42段D.52段

十二,四个连续自然数,

性质一,为两个积数和两个偶数,它们的和可以被2整除,但是不能被4整除

性质二,他们的积+1是一个奇数的完全平方数

十三,骨牌公式

公式是:小于等于总数的2的N次方的最大值就是最后剩下的序号

十四,指针重合公式

关于钟表指针重合的问题,有一个固定的公式:61T=S(S为题目中最小的单位在题目所要求的时间内所走的格书,确定S后算出T的最大值知道相遇多少次。)

十五,图色公式

公式:(大正方形的边长的3次方)—(大正方形的边长—2)的3次方。

十六,装错信封问题

小明给住在五个国家的五位朋友分别写信,这些信都装错的情况共有多少种44种

f(n)=n!(1-1/1!+1/2!!-1/3!......+(-1)n(1/n!))

或者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解答

装错1信0种

装错2信:1种

3 2

4 9

5 44

递推公式是S(n)=n.S(n-1)+(-1)^n~~~~~

如果是6封信装错的话就是265~~~~

十七,伯努利概率模型

某人一次涉及击中靶的概率是3/5,设计三次,至少两次中靶的概率是

集中概率3/5,则没集中概率2/5,即为两次集中的概率+三次集中的概率

公式为C(2,3)*[(3/5)^2]*[(2/5)^1]+C(3,3)[(3/5)^3]*[(2/5)^0]

81/125

十八,圆相交的交点问题

N个圆相交最多可以有多少个交点的问题分析N*(N-1)

十九,约数个数问题

M=A^X*B^Y 则M的约数个数是

(X+1)(Y+1)

360这个数的约数有多少个?这些约数的和是多少?

解〕360=2×2×2×3×3×5,所以360的任何一个约数都等于至多三个2(可以是零个,下同),至多两个3和至多一个5的积。如果我们把下面的式子

(1+2+4+8)×(1+3+9)×(1+5)

展开成一个和式,和式中的每一个加数都是在每个括号里各取一个数相乘的积。由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360的每一个约数都恰好是这个展开式中的一个加数。由于第一个括号里有4个数,第二个括号里有3个数,第三个括号里有2个数,所以这个展开式中的加数个数为4×3×2=24,而这也就是360的约数的个数。另一方面,360的所有约数的和就等于这个展开式的和,因而也就等于

(1+2+4+8)×(1+3+9)×(1+5)

=15×13×6=1,170

答:360的约数有24个,这些约数的和是1,170。

甲数有9个约数,乙数有10个约数,甲、乙两数最小公倍数是2800,那么甲数和乙数分别是多少?

解:一个整数被它的约数除后,所得的商也是它的约数,这样的两个约数可以配成一对.只有配成对的两个约数相同时,也就是这个数是完全平方数时,它的约数的个数才会是奇数.因此,甲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2800=24×52×7.

在它含有的约数中是完全平方数,只有

1,22,24,52,22×52,24×52.

在这6个数中只有22×52=100,它的约数是(2+1)×(2+1)=9(个).

2800是甲、乙两数的最小公倍数,上面已算出甲数是100=22×52,因此乙数至少要含有24和7,而24×7=112恰好有(4+1)×(1+1)=10(个)约数,从而乙数就是112.综合起来,甲数是100,乙数是112. 二十,吃糖的方法

当有n块糖时,有2^(n-1)种吃法。

二十一,隔两个划数

1987=3^6+1258

1258÷2×3+1=1888

即剩下的是1888

减去1能被3整除

二十二,边长求三角形的个数

三边均为整数,且最长边为11的三角形有多少个?

[asdfqwer]的最后解答:

11,11,11;11,11,10;11,11,9;...11,11,1;

11,10,10;11,10,9;...11,10,2;

11,9,9;...11,9,3;

11,8,8;...11,8,4;

11,7,7,...11,7,5;

11,6,6;

1+3+5+7+9+11=6^2=36

如果将11改为n的话,

n=2k-1时,为k^2个三角形;

n=2k时,为(k+1)k个三角形。

二十三,2乘以多少个奇数的问题

如果N是1,2,3,…,1998,1999,2000的最小公倍数,那么N等于多少个2与1个奇数的积?解:因2^10=1024,2^11=2048>2000,每个不大于2000的自然数表示为质因数相乘,其中2的个数不多于10个,而1024=2^10,所以,N等于10个2与某个奇数的积。

二十四,直线分圆的图形数

设直线的条数为N 则总数=1+{N(1+N)}/2

将一个圆形纸片用直线划分成大小不限的若干小纸片,如果要分成不少于50个小纸片,至少要画多少条直线?请说明.

〔解〕我们来一条一条地画直线。画第一条直线将圆形纸片划分成2块.画第二条直线,如果与第一条直线在圆内相交,则将圆形纸片划分成4块(增加了2块),否则只能划分成3块.类似地,画第三条直线,如果与前两条直线都在圆内相交,且交点互不相同(即没有3条直线交于一点),则将圆形纸片划分成7块(增加了3块),否则划分的块数少于7块.下图是画3条直线的各种情形

由此可见,若希望将纸片划分成尽可能多的块数,应该使新画出的直线与原有的直线都在圆内相交,且交

点互不相同.这时增加的块数等于直线的条数。(为什么?)这样划分出的块数,我们列个表来观察:

直线条数纸片最多划分成的块数

1 1+1

2 1+1+2

3 1+1+2+3

4 1+1+2+3+4

5 1+1+2+3+4+5

不难看出,表中每行右边的数等于1加上从1到行数的所有整数的和。(为什么?)我们把问题化为:自第几行起右边的数不小于50?我们知道

1+1+2+3+…+10=56,1+1+2+3+…+9=46,可见

9行右边还不到50,而第10行右边已经超过50了。答:至少要画10条直线。

二十五,公交车超骑车人和行人的问题

一条街上,一个骑车人和一个步行人相向而行,骑车人的速度是步行人的3倍,每个隔10分钟有一辆公交车超过一个行人。每个隔20分钟有一辆公交车超过一个骑车人,如果公交车从始发站每隔相同的时间发一辆车,那么间隔几分钟发一辆公交车?

此类题通解公式:

a=超行人时间,b=超自行车时间,m=人速,n=自行车速

则每隔t分钟发车;t=(abn-abm)/(bn-am),令M=1 N=3,解得T=8。

二十六,公交车前后超行人问题

小明放学后,沿某公交路线以不变速度步行回家,该路公共汽车也以不变速度不停的运行,每隔9分钟就有一辆公共汽车从后面超过他,每隔7分钟就遇到迎面开来的一辆公共汽车,问该路公共汽车每隔多少分钟发一辆车?

此类题有个通解公式:如果a分钟追上,b分钟相遇,

则是2ab/(a+b)分钟发一次车

二十七,象棋比赛人数问题

象棋比赛中,每个选手都与其他选手恰好比赛一局,每局胜者记2分,负者记0分,和棋各记1分,四位观众统计了比赛中全部选手得分总数分别是:1979,1980,1984,1985,经核实只有一位观众统计正确,则这次比赛的选手共有多少名?

A.44

B.45

C.46

D.47

解析:44*43=1892,45*44=1980 ,46*45=2070 所以选B

二十八,频率和单次频度都不同问题

猎犬发现在离它9米远的前方有一只奔跑着的兔子,立刻追赶,猎犬的步子大,它跑5步的路程,兔要跑9步,但兔子动作快,猎犬跑2步的时间,兔子跑3步。猎犬至少跑多少米才能追上兔子?()

A. 67

B. 54

C. 49

D. 34 答案b

分析:猎犬的步子大,它跑5步的路程,兔要跑9步,但兔子动作快,猎犬跑2步的时间,兔子跑3步.可知猎犬和兔子的速度比是6:5,s/(s-9)=6/5,s=54

二十九,上楼梯问题

一般来说上电梯有a1=1 a2=2 a3=4 a4=a1+a2+a3

所以一般公式是an=a(n-1)+a(n-2)+a(n-3)

三十,牛吃草公式

核心公式:草场草量=(牛数-每天长草量)*天数

例如:10牛可吃20天,15牛可吃10天,则25牛可吃多少天?

解:可用公式,设每天恰可供X头牛吃一天,25牛可吃N天

则(10-X)*20=(15-X)*10=(25-X)*N ,可得X=5,Y=5

三十一,十字相乘法

十字相乘法使用时要注意几点:

第一点:用来解决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问题。

第二点:得出的比例关系是基数的比例关系。

第三点:总均值放中央,对角线上,大数减小数,结果放对角线上。

(2007年国考)某班男生比女生人数多80%,一次考试后,全班平均成级为75 分,而女生的平均分比男生的平均分高20% ,则此班女生的平均分是:

A .84 分

B . 85 分

C . 86 分

D . 87 分答案:A

分析:假设女生的平均成绩为X,男生的平均Y。男生与女生的比例是9:5。

男生:Y 9

75

女生:X 5

根据十字相乘法原理可以知道

X=84

6. (2007年国考).某高校2006 年度毕业学生7650 名,比上年度增长2 % . 其中本科毕业生比上年度减少2 % . 而研究生毕业数量比上年度增加10 % , 那么,这所高校今年毕业的本科生有:

A .3920 人

B .4410 人

C .4900人

D .5490 人

答案:C

分析:去年毕业生一共7500人。7650/(1+2%)=7500人。

本科生:-2% 8%

2%

研究生:10% 4%

本科生:研究生=8%:4%=2:1。

7500*(2/3)=5000

5000*0.98=4900

此方法考试的时候一定要灵活运用

三十二,兔子问题

An=A(n-1)An(n-2)

已知一对幼兔能在一月内长成一对成年兔子,一对成年兔子能在一月内生出一对幼兔。如果现在给你一对幼兔,问一年后共有多少对兔子?

析:1月:1对幼兔

2月:1对成兔

3月;1对成兔.1对幼兔

4;2对成兔.1对幼兔

5;;3对成兔.2对幼兔

6;5对成兔.3对幼兔.......

可看出规律:1,1,2,3,5,8(第三数是前两数之和),可求出第12项

为:13,21,34,55,89,144,答:有144只兔

三十三,称重量砝码最少的问题

例题:要用天平称出1克、2克、3克……40克这些不同的整数克重量,至少要用多少个砝码?这些砝码的重量分别是多少?

分析与解:一般天平两边都可放砝码,我们从最简单的情形开始研究。

(1)称重1克,只能用一个1克的砝码,故1克的一个砝码是必须的。

(2)称重2克,有3种方案:

①增加一个1克的砝码;

②用一个2克的砝码;

③用一个3克的砝码,称重时,把一个1克的砝码放在称重盘内,把3克的砝码放在砝码盘内。从数学角度看,就是利用3-1=2。

(3)称重3克,用上面的②③两个方案,不用再增加砝码,因此方案①淘汰。

(4)称重4克,用上面的方案③,不用再增加砝码,因此方案②也被淘汰。总之,用1克、3克两个砝码就可以称出(3+1)克以内的任意整数克重。

(5)接着思索可以进行一次飞跃,称重5克时可以利用

9-(3+1)=5,即用一个9克重的砝码放在砝码盘内,1克、3克两个砝码放在称重盘内。这样,可以依次称到1+3+9=13(克)以内的任意整数克重。

而要称14克时,按上述规律增加一个砝码,其重为

14+13=27(克),

可以称到1+3+9+27=40(克)以内的任意整数克重。

总之,砝码重量为1,3,32,33克时,所用砝码最少,称重最大,这也是本题的答案。

三十三,文示图

红圈:球赛。蓝圈:电影绿圈:戏剧。

X表示只喜欢球赛的人;Y表示只喜欢电影的人;Z表示只喜欢戏剧的人

a表示喜欢球赛和电影的人。仅此2项。不喜欢戏剧

b表示喜欢电影和戏剧的人。仅此2项。不喜欢球赛

c表示喜欢球赛和戏剧的人。仅此2项不喜欢电影。

中间的阴影部分则表示三者都喜欢的。我们用T表示。

回顾上面的7个部分。X,y,z,a,b,c,T 都是相互独立。互不重复的部分

现在开始对这些部分规类。

X+y+z=是只喜欢一项的人我们叫做A

a+b+c=是只喜欢2项的人我们叫做B

T 就是我们所说的三项都喜欢的人

x+a+c+T=是喜欢球赛的人数构成一个红圈

y+a+b+T=是喜欢电影的人数构成一个蓝圈

z+b+c+T=是喜欢戏剧的人数构成一个绿圈

三个公式。

(1)A+B+T=总人数

(2)A+2B+3T=至少喜欢1个的人数和

(3)B+3T=至少喜欢2个的人数和

例题:学校教导处对100名同学进行调查,结果有58人喜欢看球赛,有38人喜欢看戏剧,有52人喜欢看电影。另外还知道,既喜欢看球赛又喜欢看戏剧(但不喜欢看电影)的有6人,既喜欢看电影又喜欢看戏剧(但不喜欢看球赛)的有4人,三种都喜欢的有12人。

通过这个题目我们看因为每个人都至少喜欢三项中的一项。则我们用三个圈红,绿,蓝代表球赛。戏剧、和电影。

A+B+T=100 A+2B+3T=148 T=12

则可以直接计算只喜欢一项的和只喜欢两项的

A=64 B=24

典型例题:甲,乙,丙三个人共解出20道数学题,每人都解出了其中的12道题,每道题都有人解出.只有一人解出的题叫做难题, 只有两人解出的题叫做中等题,三人解出的题叫做容易题,难题比容易题多()题?

A、6

B、5

C、4

D、3

【解析】第三题需要结合文氏图来理解了,画图会很清楚的

我们设a表示简单题目,b表示中档题目c表示难题

a+b+c=20

c+2b+3a=12×3 这个式子式文氏图中必须要记住和理解的

将a+b+c=20变成2a+2b+2c=40 减去上面的第2个式子

得到:c-a=4 答案出来了

可能很多人都说这个方法太耗时了,的确。在开始使用这样方法的时候费时不少。当当完全了解熟练运用a+2b+3c这个公式时,你会发现再难的题目也不会超过1分钟。

三十四,九宫图问题

此公式只限于奇数行列

步骤1:按照斜线的顺序把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斜线填写!

步骤2:然后将3×3格以外格子的数字折翻过来,

最左边的放到最右边,最右边的放到最左边

最上边的放到最下边,最下边的放到最上边

这样你再看中间3×3格子的数字是否已经满足题目的要求了呵呵!

三十五,用比例法解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一直是国家考试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其应用之广恐无及其右者。行程问题的计算量按照基础做法不得不说非常大。所以掌握简单的方法尤为重要。当然简单的方法需要对题目的基础知识的全面了掌握和理解。

在细说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如下几个关系:

路程为S。速度为V 时间为T

S=VT V=S/T T=S/V

S相同的情况下:V跟T成反比

V相同的情况下:S跟T成正比

T相同的情况下:S跟V成正比

注:比例点数差也是实际差值对应的比例!理解基本概念后,具体题目来分析

例一、甲乙2人分别从相距200千米的AB两地开车同时往对方的方向行驶。到达对方始发点后返回行驶,按照这样的情况,2人第4次相遇时甲比乙多行了280千米已知甲的速度为60千米每小时。则乙的速度为多少?

分析:这个题目算是一个相遇问题的入门级的题目。我们先从基础的方法入手,要多给自己提问求乙的速度即要知道乙的行驶路程S乙,乙所花的时间T乙。这2个变量都没有告诉我们,需要我们去根据条件来求出:

乙的行驶路程非常简单可以求出来。因为甲乙共经过4次相遇。希望大家不要嫌我罗嗦。我希望能够更透彻的把这类型的题目通过图形更清晰的展现给大家。

第一次相遇情况

A(甲).。。。。。。。。。。。。。。。。。。。。(甲)C(乙)。。。。。。。。。。。。。。。。。。。。。。B(乙)

AC即为第一次相遇甲行驶的路程。BC即为乙行驶的路程

则看出AC+BC=AB 两者行驶路程之和=S

第2次相遇的情况

A.。。。。。。。。。。。。。。。。。。。(乙)D(甲)。。。。。。C。。。。。。。。。。。。。。。。。。。。。。。。。。B

在这个图形中,我们从第一次相遇到第2次相遇来看甲从C点开始行驶的路线是C-B-D,其路程是BC

行测知识点数量关系汇总【精品】.pdf

数量关系 一、数量思维 1.选项关联:不是填空题 注意观察选项之间的倍数关系。 2.代入排除: 应用范围:多位数范围、不定方程问题、同余问题、年龄问题、周期问题、复杂行程问题和差倍比问题,优先代入整数选项。 3.整除思想:必须将题目式子转化成 A =B ×C 两两相乘的形式 整除判定法则:①拆分法517=470+47;②因式分解 6=2×3 ;③常用的 2、3、5、7、11和13 整除判定法则。 4.特值思想: 数字特值:题目没具体数字,只有相互比例关系等,常用于计算题、浓度问题、工程问题或行程问题。 数字特值计算题优先考虑-1,0,1,工程与行程等问题优先考虑最小公倍。 图形特值:比如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 5.奇偶特性:题目中出现平均、总和、差,尤其是不定方程的时候 奇偶判定:①加减运算:同奇同偶比得偶,一奇一偶只能奇; ②乘除运算:一偶就是偶,双奇才是奇。 二、基础代数公式和方法 1.基础代数公式: 完全平方:(a ±b)2 =a 2 ±2ab +b 2 平方差: a 2 -b 2=(a +b )×(a -b ) 完全立方:(a ±b)3 =a 3 ±3a 2 b +3ab 2 ±b 3 立方和差: a 3 ±b 3 =(a ±b)(a 2 ab +b 2 ) 阶乘: a m ×a n =a m +n a m ÷a n =a m -n (a m )n =a mn (ab)n =a n × b n 2.常用方法: 公式法(记住常用的公式) 因子法(整除特性结合) 放缩法(用于判定计算的整数部分) n 1-n 32=1n!)(?????

构造法 特值法 三、等差数列 1.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d 为公差,s n 为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 通项公式:a n =a 1+(n -1)d 求和公式:s n = =na 1+ n(n-1)d 项数公式:n = +1 等差中项:2A =a +b (若a 、A 、b 成等差数列) 2.若m+n =k+i ,则:a m +a n =a k +a i 3.前n 个奇数:1,3,5,7,9,…(2n —1)之和为n 2 四、等比数列 1.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q 为公比,s n 为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 通项公式:a n =a 1q n -1 求和公式:s n = (q ≠1) 等比公式:G 2=ab (若a 、G 、b 成等比数列) 2.若m+n =p+q ,则:a m ×a n =a p ×a q 3.a m -a n =(m-n)d =q (m-n) 五、周期问题 一周7天,5个工作日。一年平均365天(52周+1天),闰年366天(52周+2天)。 心竺提醒:闰年: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平年365天,365÷7=52…1 大月31天,小月30天,平月(2月)28或29天。 2 12) (1n a a n +?d a a n 1 -q q a n -11 ·1) -(n m a a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与逻辑分析技巧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技巧:因数分解法 因数分解是解数字推理题的一种常用解法,尤其是2010年国考五道数字推理题当中2道都可以用因数分解的方法解题,这引起了广大考生对于因数分解题型的重视。但是如何将一个数列中的各项进行合理拆分,使新构成的两个数列能够呈现非常简单的规律,是解题的难点。本文将对这种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方法简介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具体介绍因数分解这种方法: 【例1】2、12、36、80、( ) A.100 B.125 C.150 D.175 原数列2、12、36、80、( 150 ) 子数列1:1、2、3、4、( 5 ) 子数列2:2、6、12、20、( 30 ) 原数列中的项等于子数列1和子数列2中对应项的乘积,子数列1为自然数列,子数列2为二级等差数列,所以答案为C。从这个例题我们可以总结出,因数分解就是将原数列中各项进行拆分,最终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呈现简单规律的子数列从而解题的一种方法。 二、难点突破 因数分解的难点在于如何将一个数字进行分解,比如数字30,可以分解为1*30,3*10、5*6三种形式,最后选择哪一种种分解非常关键。做这一类题的核心是迅速的从原数列当中提取出一个非常简单的子数列,这个子数列很多情况下就是一个明显的等差数列,如: 0、1、2、3、4…… -2、-1、0、1、2…… 1、2、3、4、5、6…… 1、3、5、7、9…… 通过以下往年国考真题具体掌握上述方法:

【例2】1,6,20,56,144,() A.256 B. 312 C. 352 D.384 解析:迅速从原数列当中提出子数列1为:1、3、5、7、9、(11),则另一子数列2为:1、2、4、8、16、(32),所以选项为11*32=352,选C。 【例3】-2,-8,0,64,( )。 A.-64 B.128 C.156 D.250 解析:迅速从原数列当中提出子数列1为:-2、-1、0、1(2),则另一子数列2为:1、8、27、64、(125),所以选项为2*125=250,选D。 【例4】0,4,18,48,100,( )。 A.140 B.160 C.180 D.200 解析:迅速从原数列当中提出一个子数列为:0、1、2、3、4、(5),则另一子数列为1、4、9、16、25、(36) 所以选项为5*36=180,选C。 三、题型识别 因数分解方法解题迅速,技巧性强,在考试当中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节约时间,如何有效识别题型是利用这种方法的前提,这种题型一般除了个位数之外,其它数的绝对值都是合数。若数列中间有0,且其前后项分别为负数和正数(如例3),则首先考虑因数分解。 正是由于其科学性和技巧性,因数分解方法在进行有效的学习后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当然也就需要大家在备考时多做练习、多总结。最后预祝大家公考成功。 十字交叉法 公务员考试中的行测科目题量大、时间紧,是大家公认的难点。因此如何运用技巧来加快解题速度是行测备考的重点。十字交叉法在解决数量关系提的“加权平均问题”时非常简便,因此深受广大考生青睐。本文将结合真题对十字交叉法进行全面介绍,使各位考生能熟练掌握此法。 一、基本内容

(word完整版)数量关系公式大全,推荐文档

第一课数字特性及数列相关 一、整除特性 1、能被常见数字整除的数字特性 (1)被2整除特性:偶数 (2)能被3整除特性:一个数字每位数字相加能被3整除。可以把被三整除的个别数字直接消掉,以减少计算量 (3)被4和25整除特性:只看一个数字的末两位能不能被4(25)整除 (4)被5整除特性:末尾是0或5 (5)被6整除特性:兼被2和3整除的特性 (6)被7整除特性:划分出末尾3位,大数减小数除以7,能整除说明这个数能被7整除 (7)被8和125整除特性:看一个数的末3位,能被8(125)整除(8)被9整除特性:一个数字每位数字相加能被9整除。可以把被三整除的个别数字直接消掉,以减少计算量 (9)被11整除:奇数位的和-偶数位的和,能被11整除 2、关于整除的其他注意事项 (1)被合数整除的数字,也能被其因数整除 (2)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之和(积)能被3整除 (3)四个连续自然数之和是偶数,但不能被4整除 (4)平方数的尾数只能是0、1、4、5、6、9。 二、奇、偶、质、合性 1、奇偶性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整数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整数(0是偶数) 2、奇数和偶数的运算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 3、质合性

质数:一个大于1的正整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那么这个正整数叫做质数(质数也称为素数),如2、5、7、11、13 合数:一个正整数除了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外,还能被其他的正整数整除,这样的正整数叫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方法技巧及规律 (1)两个连续的自然数之和(或差)必为奇数。 (2)两个连续自然数之积必为偶数。 (3)乘方运算后,数字的奇偶性不变。 (4)2是唯一一个为偶数的质数 如果两个质数的和(或差)是奇数,那么其中必有一个是2 如果两个质数的积是偶数,那么其中必有一个是2 三、公倍数、公约数(往往考察周期性问题) 四、余数问题 基本形式: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都是正整数) 1、同余定义 两个整数a、b除以自然数m(m>1),所得余数相同,则称整数a、b对自然数m同余。 2、四种常考形式:余同取余、和同加和,差同减差,最小公倍数做周期。(1)余同取余,公倍数做周期:一个数除以几个不同的数,余数相同,则这个数可以表示成这几个除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与余数相加的形式。(2)和同加和,公倍数做周期:一个数除以几个不同的数,除数与余数之和相同,则这个数可以表示成这几个除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与该和相加的形式。 (3)差同减差,公倍数做周期:一个数除以几个不同的数,除数与余数之差相同,则这个数可以表示成这几个除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与该差相减的形式。 (4)如果三个不符合口诀,先两个结合,再跟第三结合 五、尾数乘方问题 尾数变化规律:底数留个位,指数除4留余数,余数为0转成4

(完整版)行测数量关系的常用公式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 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 (1)方阵问题: 1.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外圈人数÷4+1)2=N 2 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1)×4 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 2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8人。 3.N 边行每边有a 人,则一共有N(a-1)人。 4.实心长方阵:总人数=M ×N 外圈人数=2M+2N-4 5.方阵:总人数=N 2 N 排N 列外圈人数=4N-4 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 解:(10-3)×3×4=84(人) (2)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 人,A 排在第M 位;则其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 )人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 层楼要爬(N-1)楼,从第N 层爬到第M 层要爬N M -层。 线型棵数=总长/间隔+1 环型棵数=总长/间隔 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 (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2)单边环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 总长=棵数×间隔 (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5)剪绳问题: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2N ×M +1)段 ⑴ 路程=速度×时间;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 2 12 12v v v v + (2)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追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 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背离时间 (3)流水行船型: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顺流行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顺流时间 逆流行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水速)×逆流时间 (4)火车过桥型: 列车在桥上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所用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速度=(桥长+车长)÷过桥时间 (5)环形运动型: 反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同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总结一些华图宝典数量关系公式

总结一些华图宝典数量关系公式(解题加速100%) 1.两次相遇公式:单岸型S=(3S1+S2)/2 两岸型S=3 S1-S2 例题:两艘渡轮在同一时刻垂直驶离 H 河的甲、乙两岸相向而行,一艘从甲岸驶向乙岸,另一艘从乙岸开往甲岸,它们在距离较近的甲岸 720 米处相遇。到达预定地点后,每艘船都要停留 10 分钟,以便让乘客上船下船,然后返航。这两艘船在距离乙岸 400 米处又重新相遇。问:该河的宽度是多少 A.1120 米 B. 1280 米 C. 1520 米 D. 1760 米 典型两次相遇问题,这题属于两岸型(距离较近的甲岸 720 米处相遇、距离乙岸 400 米处又重新相遇)代入公式3*720-400=1760选D 如果第一次相遇距离甲岸X米,第二次相遇距离甲岸Y米,这就属于单岸型了,也就是说属于哪类型取决于参照的是一边岸还是两边岸 2.漂流瓶公式: T=(2t逆*t顺)/ (t逆-t顺) 例题:AB两城由一条河流相连,轮船匀速前进,A――B,从A城到B 城需行3天时间,而从B城到A城需行4天,从A城放一个无动力的木筏,它漂到B城需多少天?

A、3天 B、21天 C、24天 D、木筏无法自己漂到B城 解:公式代入直接求得24 3.沿途数车问题公式:发车时间间隔T=(2t1*t2)/ (t1+t2 )车速/人速=(t1+t2)/ (t2-t1) 例题:小红沿某路公共汽车路线以不变速度骑车去学校,该路公共汽车也以不变速度不停地运行,没隔6分钟就有辆公共汽车从后面超过她,每隔10分钟就遇到迎面开来的一辆公共汽车,公共汽车的速度是小红骑车速度的()倍? A. 3 C. 5 解:车速/人速=(10+6)/(10-6)=4 选B 4.往返运动问题公式:V均=(2v1*v2)/(v1+v2) 例题: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每小时30千米,返回时速度为每小时20千米,则它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 解:代入公式得2*30*20/(30+20)=24选A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经典类型问题

交替合作问题:交替合作问题与合作问题有很大的区别体现在“交替”两个字,合作效率为各部分效率的加和;交替合作,也叫轮流工作,顾名思义即是每个人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进行工作。 解决交替合作问题关键: (1)已知工作量一定,设出特值。 (2)找出各自的工作效率,找出一个周期持续的时间及工作量; (3)在出现有剩余工作量的情况需要根据工作顺序认真计算,确 定到最后工作完成。 例1:一条隧道,甲单独挖要20天完成,乙单独挖要10天完成。如果甲先挖1天,然后乙接替甲挖1天,再由甲接替乙挖1天,两人如此交替工作。那么挖完这条隧道共用多少天? A.13 B.13.5 C.14 D.15.5 【答案】 B 【解析】:典型的关于交替合作的问题,题目体现出已知工作总量一定和两人工作时间,可以设特值,假设总的工作量为20,则甲 的工作效率为1,乙的工作效率为2,因为1个周期持续的时间为2天,一个周期可以完成总的工作量为1+2=3;所以 20÷3=6..........2就代表前面需要6个周期,对应6×2=12天, 之后剩下2的工作量需要甲先做1天,剩下乙工作半天,所以整个过程需要13.5天,故答案为B。 以上为正效率交替合作的问题,还有一个涉及到负效率交替合作

例2、有一个水池,装有甲、乙、丙三根水管,其中甲、乙为进水管,丙为出水管。单开甲管需15小时注满空水池,单开乙管需10小时注满空水池,单开丙池需9小时把满池的水放完,现按甲、乙、丙的顺序轮流开,每次1小时,问几小时才能注满空水池? A.47 B.38 C.50 D.46 【答案】 B 【解析】:典型的关于交替合作的问题,题目体现出已知工作总量一定和两人工作时间,可以设特值,假设总的工作量为90,则甲 的工作效率为6,乙的工作效率为9,丙的工作效率为-10,所以1个周期持续的时间为3天,一个周期可以完成总的工作量为6+9-10=5,此种最大效率6+9=15,所以(90-15)÷5=15,就代表共需要15个周期,对应15×3=45天,之后剩下15的工作量需要甲先做1天,乙再工作1天就可以完成,故答案为B。 在考试中交替合作的问题如何应对,只要把以上的两道例题所涉及的正负效率两种类型能够很好的理解,在考试中能够快速判断题型,这种类型的题目往往能够快速求解。 排列组合问题 一、分类与分步的区别 分类和分布的区别主要在于要求是否全部完成,如果完成为一类,如果没完成那就是一个步骤,我们拿一个例题来分析一下。 【例题】有颜色不同的四盏灯,每次使用一盏、两盏、三盏或四

小学数学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1、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2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3 、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4、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5、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6、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7、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 (被除数-余数)÷除数=商 8、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9、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快车速度×相遇时间+ 慢车速度×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10、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11 、收入-支出= 结余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量的计量 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进行各种 量的计量,我 国法定计量单位与国际计量单位一致。 名数;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单名数:只含有一种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单名数。 复名数: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复名数。 长度单位换算 1 千米=1000 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1 米=100 厘米 1 厘米 =10 毫米 1 立方分米 =1 升 1 立方厘米 =1 毫升 1 升 =1000 毫升 质量单位换算 1 吨=1000 千克 1 千克 =1000 克 1 千克 =1 公斤 人民币单位换算 1 元=10 角 1 角=10 分 1 元 =100 分 面积单位换算 1 平方千米 =1000000 平方 米 1 平方千米 =100 公顷 1 平方米 =100 平方分米 1 平方厘米 =100 平方毫米 体 积(容积)单位换算 1 立方米 =1000 立方分米 1 公顷 =10000 平方米 1 平方分米 =100 平方厘米 1 立方分米 =1000 立方厘米

行测数量关系常用公式汇总

公务员考试 行测数学常用公式汇总大全 (行测数学秒杀实战方法) 目录 一、基础代数公式 (2) 二、等差数列 (2) 三、等比数列 (2) 四、不等式 (3) 五、基础几何公式 (3) 六、工程问题 (4) 七、几何边端问题 (4) 八、利润问题 (5) 九、排列组合 (5) 十、年龄问题 (5) 十一、植树问题 (6) 十二、行程问题 (6) 十三、钟表问题 (7) 十四、容斥原理 (7) 十五、牛吃草问题 (8) 十六、弃九推断 (8) 十七、乘方尾数 (8) 十八、除以“7”乘方余数核心口诀 (8) 十九、指数增长 (9) 二十、溶液问题 (9) 二十二、减半调和平均数 (10) 二十三、余数同余问题 (10) 二十四、星期日期问题 (10) 二十五、循环周期问题 (10) 二十六、典型数列前N项和 (11)

1. 平方差公式:(a +b )·(a -b )=a 2-b 2 2. 完全平方公式:(a±b )2=a 2±2ab +b 2 3. 完全立方公式:(a ±b)3=(a±b)(a 2 ab+b 2 ) 4. 立方和差公式:a 3+b 3=(a ±b)(a 2+ ab+b 2 ) 5. a m ·a n =a m +n a m ÷a n =a m -n (a m )n =a mn (ab)n =a n · b n (1)s n = 2 )(1n a a n +?=na 1+21 n(n-1)d ; (2)a n =a 1+(n -1)d ; (3)项数n = d a a n 1 -+1; (4)若a,A,b 成等差数列,则:2A =a+b ; (5)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6)前n 个奇数:1,3,5,7,9,…(2n —1)之和为n 2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d 为公差,s n 为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 (1)a n =a 1q n -1 ; (2)s n =q q a n -11 ·1) -((q ≠1) (3)若a,G,b 成等比数列,则:G 2 =ab ; (4)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5)a m -a n =(m-n)d (6) n m a a =q (m-n)

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汇总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 一、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 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 二、几何边端问题 (1)方阵问题: 1.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外圈人数÷4+1)2=N 2 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1)×4 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2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8人。 3.N 边行每边有a 人,则一共有N(a-1)人。 4.实心长方阵:总人数=M ×N 外圈人数=2M+2N-4 5.方阵:总人数=N 2 N 排N 列外圈人数=4N-4 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 解:(10-3)×3×4=84(人) (2)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 人,A 排在第M 位;则其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 )人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 层楼要爬(N-1)楼,从第N 层爬到第M 层要爬N M -层。 三、植树问题 线型棵数=总长/间隔+1 环型棵数=总长/间隔 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 (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2)单边环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 总长=棵数×间隔 (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5)剪绳问题: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2N ×M +1)段 四、行程问题 ⑴ 路程=速度×时间;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 2 12 12v v v v + (2)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追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 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背离时间 (3)流水行船型: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顺流行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顺流时间 逆流行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水速)×逆流时间 (4)火车过桥型: 列车在桥上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所用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速度=(桥长+车长)÷过桥时间

202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精选20题及解析

202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精选20题及 解析 1.若x,y,z是三个连续的负整数,并且x>y>z,则下列表达式是正奇数的是()。 A.yz-x B.(x-y)(y-z) C.x-yz D.x(y+z) 2.编一本书的书页,用了270个数字(重复的也算,如页码115用了2个1和1个5共3个数字),问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A.117 B.126 C.127 D.189 3.某商场促销,晚上八点以后全场商品在原来折扣基础上再打9.5折,付款时满400元再减100元。已知某鞋柜全场8.5折,某人晚上九点多去该鞋柜买了一双鞋,花了38 4.5元,问这双鞋的原价为多少钱?() A.550元 B.600元 C.650元 D.700元 4.甲、乙、丙三种货物,如果购买甲3件、乙7件、丙1件需花3.15元,如果购买甲4件、乙10件、丙1件需花4.20元,那么购买甲、乙、丙各1件需花多少元?() A.1.05元 B.1.4元 C.1.85元 D.2.1元

5.甲、乙、丙、丁四人为灾区捐款,甲捐款数是另外三人捐款总数的一半,乙捐款数是另外三人捐款总数的13,丙捐款数是另外三人捐款总数的14,丁捐款169元,问四人一共捐款多少钱?() A.780 B.890 C.1 183 D.2 083 6.把一根钢管锯成5段需要8分钟,如果把同样的钢管锯成20段需要多少分钟?() A.32分钟 B.38分钟 C.40分钟 D.152分钟 7.四年级一班选班长,每人投票从甲、乙、丙三个候选人中选一人,已知全班共有52人,并且在计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甲得到17票,乙得到16票,丙得到11票。如果得票最多的候选人将成为班长,甲最少再得多少张票就能够保证当选?() A.1张 B.2张 C.4张 D.8张 8.一只船沿河顺水而行的航速为30千米/小时,已知按同样的航速在该河上顺水航行3小时和逆水航行5小时的航程相等,则此船在该河上漂流半小时的航程为()。 A.1千米 B.2千米 C.3千米 D.6千米 9.A、B两地相距100公里,甲以1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A地出发骑自行车前往B地。6小时后,乙开摩托车从A地出发驶向B

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总结

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4) 工作效率=工作量一工作时间; 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 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 则一共有N (a-1)人。 =MK N 外圈人数=2M+2N-4 N 排N 列外圈人数=4N-4 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 ⑵ 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 人,A 排在第M 位;则其前面有(M-1)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 层楼要爬(N-1 )楼,从第N 层爬到第M 层要爬M N 层。 三、植树问题四、行程问题 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 追及问 题:追击距离=(大速度一小速度) 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 速度+小速度) 流水行船型: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 船速-水速。 顺流行程=顺流速度X 顺流时间=(船速+水速)X 顺流时间 逆流行程=逆流速度X 逆流时间=(船速一水速)X 逆流时间 火车过桥型: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 、工程冋题 工作量=工作效率X 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一工作效率; 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 二、几何边端问 题 (1)方阵问题: 1. 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 最外层人数= 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 2 =(外圈人数* 4+1) 2 =甘 (最外层每边人数) (最外层每边人数—1)X 4 (最外层每边人数)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X 层数X 4二中空方阵的人数。 2-(最外层每边人数-2X 层数)2 8人。 3. N 边行每边有a 人, 4. 实心长方阵:总人数 5. 方阵:总人数=N 解:(10 — 3) X3 X4 = 84 (人) 人,后面有(N-M 人 线型棵数=总长/间隔+1 单边线形植树: 单边环形植树: 单边楼间植树: (1) (2) (3) (4) (5) 环型棵数=总长/间隔 棵 数=总长间隔+ 1; 棵数=总长间隔; 棵数=总长间隔一 1; 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 总长=(棵数-1 ) X 间隔 总长=棵数X 、可隔 总长=(棵数 +1) X 间隔 2倍。 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 剪绳问题: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 ( 2N X M + 1)段 ⑴路程=速度X 时间;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 2v 1v 2 V 1 V 2 X 相遇时间 X 追及时间 X 背离时间 (2)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解题技巧

数字推理题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1.等差数列及其变式 例题:1,4,7,10,13,() A.14 B.15 C.16 D.17 答案为C。我们很容易从中发现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差是一个常数3,所以括号中的数字应为16。等差数列是数字推理测验中排列数字的常见规律之一。 例题:3,4,6,9,(),18 A.11 B.12 C.13 D.14 答案为C。仔细观察,本题中的相邻两项之差构成一个等差数列1,2,3,4,5.……,因此很快可以推算出括号内的数字应为13,象这种相邻项之差虽不是一个常数,但有着明显的规律性,可以把它看作等差数列的变式。 2.“两项之和等于第三项”型 例题:34,35,69,104,() A.138 B.139 C.173 D.179 答案为C。观察数字的前三项,发现第一项与第二项相加等于第三项,3435=69,在把这假设在下一数字中检验,3569=104,得到验证,因此类推,得出答案为173。前几项或后几项的和等于后一项是数字排列的又一重要规律。 3.等比数列及其变式 例题:3,9,27,81,() A.243 B.342 C.433 D.135 答案为A。这是最一种基本的排列方式,等比数列。其特点为相邻两项数字之间的商是一个常数。 例题:8,8,12,24,60,() A.90 B.120 C.180 D.240 答案为C。虽然此题中相邻项的商并不是一个常数,但它们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1,1.5,2,2.5,3,因此答案应为60×3=180,象这种题可视作等比数列的变式。 转自中国教育热线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测验题型及解题技巧—数字推理题(下) 4.平方型及其变式 例题:1,4,9,(),25,36 A.10 B.14 C.20 D.16 答案为D。这道试题考生一眼就可以看出第一项是1的平方,第二项是2的平方,依此类推,得出第四项为4的平方16。对于这种题,考生应熟练掌握一些数字的平方得数。如: 10的平方=100 11的平方=121 12的平方=144 13的平方=169 14的平方=196 15的平方=225

小学一至四年级数学公式及定义(人教版)常用数量关系及计算公式

小学一至四年级数学公式及定义(人教版)常用数量关系及计算公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一差=减数差+诚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10、单产量×面积=总产量总产量÷面积=单产量总产量÷单产量=面积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长方形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h=S×2÷a 三角形底=面积×2÷高 a=S×2÷h 3.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S=ah 4.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单位换算: 长度单位: 一公里=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公亩 1公亩=1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方米 1公顷=1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重量单位: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公式巧解归纳(总结篇)

一.页码问题 对多少页出现多少1或2的公式 如果是X千里找几,公式是1000+X00*3 如果是X百里找几,就是100+X0*2,X有多少个0 就*多少。依次类推!请注意,要找的数一定要小于X ,如果大于X就不要加1000或者100一类的了, 比如,7000页中有多少3 就是1000+700*3=3100(个) 20000页中有多少6就是2000*4=8000 (个) 友情提示,如3000页中有多少3,就是300*3+1=901,请不要把3000的3忘了 二,握手问题 N个人彼此握手,则总握手数 S=(n-1){a1+a(n-1)}/2=(n-1){1+1+(n-2)}/2=『n^2-n』/2 =N×(N-1)/2 例题: 某个班的同学体育课上玩游戏,大家围成一个圈,每个人都不能跟相邻的2个人握手,整个游戏一共握手152次,请问这个班的同学有()人 A、16 B、17 C、18 D、19 【解析】此题看上去是一个排列组合题,但是却是使用的多边形对角线的原理在解决此题。按照排列组合假设总数为X人则Cx取3=152 但是在计算X时却是相当的麻烦。我们仔细来分析该题目。以某个人为研究对象。则这个人需要握x-3次手。每个人都是这样。则总共握了x×(x-3)次手。但是没2个人之间的握手都重复计算了1次。则实际的握手次数是x×(x-3)÷2=152 计算的x=19人 三,钟表重合公式 钟表几分重合,公式为:x/5=(x+a)/60 a时钟前面的格数 四,时钟成角度的问题 设X时时,夹角为30X ,Y分时,分针追时针5.5,设夹角为A.(请大家掌握) 钟面分12大格60小格每一大格为360除以12等于30度,每过一分钟分针走6度,时针走0.5度,能追5.5度。 1.【30X-5.5Y】或是360-【30X-5.5Y】【】表示绝对值的意义(求角度公式) 变式与应用 2.【30X-5.5Y】=A或360-【30X-5.5Y】=A (已知角度或时针或分针求其中一个角) 五,往返平均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引用) 某人以速度a从A地到达B地后,立即以速度b返回A地,那么他往返的平均速度v=2ab/(a+b )。 证明:设A、B两地相距S,则 往返总路程2S,往返总共花费时间s/a+s/b 故v=2s/(s/a+s/b)=2ab/(a+b) 六,空心方阵的总数 空心方阵的总数=(最外层边人(物)数-空心方阵的层数)×空心方阵的层数×4 =最外层的每一边的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2 =每层的边数相加×4-4×层数 空心方阵最外层每边人数=总人数/4/层数+层数 方阵的基本特点:①方阵不论在哪一层,每边上的人(或物)数量都相同.每向里一层边上的人数就少2; ②每边人(或物)数和四周人(或物)数的关系: ③中实方阵总人(或物)数=(每边人(或物)数)2=(最外层总人数÷4+1)2 例:①某部队排成一方阵,最外层人数是80人,问方阵共有多少官兵?(441人) ②某校学生刚好排成一个方队,最外层每边的人数是24人,问该方阵有多少名学生?(576名)解题方法:方阵人数=(外层人数÷4+1)2=(每边人数)2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常用运算公式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常用运算公式

数量关系常见公式 1行程问题 ①往返间运动核心公式 (其中V 和V 分别代表往返速度) ②沿途数车问题核心公式 ③漂流瓶问题核心公式 (其中t 和t 分别代表船顺流所需时间和逆流所需时间) ⑤往返接人问题核心公式 一般的若记两班同学步行的速度为v 和v ,客车载人时速度为v,空载时速度为v’,全程为S,则可得到下述方程组 三种重要特例 1若人速相同、车速不变:v =v =v ,且v=v ’

=v =nv ,原方程组变型为 2若人速相同、车速变化:v =v =v ,原方程变型为 3若人速不同、车速不变:v =v ’=v , 原方程变型为 ⑥两次相遇问题核心公式: 单岸型:两岸型: (其中S表示两岸的距离) .电梯问题:能看到级数=(人速+电梯速度)*顺行运动所需时间(顺) 能看到级数=(人速-电梯速度)*逆行运动所需时间(逆) 6.什锦糖问题公式:均价A=n /{(1/a1)+(1/a

2)+(1/a3)+(1/an)} 例题:商店购进甲、乙、丙三种不同的糖,所有费用相等,已知甲、乙、丙三种糖每千克费用分别为4.4 元,6 元,6.6 元,如果把这三种糖混在一起成为什锦糖,那么这种什锦糖每千克成本多少元? A.4.8 元B.5 元C.5.3 元D.5.5 元7.十字交叉法:A/B=(r-b)/(a-r) 例:某班男生比女生人数多80%,一次考试后,全班平均成级为75 分,而女生的平均分比男生的平均分高20% ,则此班女生的平均分是: 8.N人传接球M次公式:次数=(N-1)的M次方/N 最接近的整数为末次传她人次数,第二接近的整数为末次传给自己的次数。 例题:四人进行篮球传接球练习,要求每人接球后再传给别人。开始由甲发球,并作为第一次传球,若第五次传球后,球又回到甲手中,则共有传球方式()。 A. 60种 B. 65种 C. 70种 D. 75种 9.对折问题:一根绳连续对折N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2的N次方*M+1)段

小学数学常用公式大全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常用公式大全(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1、单价×数量=总价 2、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3、速度×时间=路程 4、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5、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例:90÷5÷6=90÷(5×6) 6、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1吨=1000千克 1千克= 1000克= 1公斤= 1市斤 1公顷=10000平方米。 1亩=平方米。 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7、什么叫比: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如:2÷5或3:6或1/3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8、什么叫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6=9:18 9、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10、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如3:χ=9:18 11、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如:y/x=k( k一定)或kx=y 12、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如:x×y = k( k一定)或k / x = y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完整)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各类题型汇总,推荐文档

例2:某高校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至少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考试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A.120 B.144 C.177 D.192 【中公解析】此题与第一题的区别在于所给条件多出两个字变为“至少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虽然只多出了至少两个字,但是它代表的含义就有所不同。至少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表示的是参加两种考试和参加三种考试的人数之和,即文氏图中两层和三层之和,所以减去46后,两层减了一次,三层也减了一次,因此三层只需再减一次就够了。所以列示就应该是63+89+47-46-1×24+15=144,选B。 例3:某高校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考试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A.120 B.144 C.177 D.192 【中公解析】此题将“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条件改为“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这三个数值代表的是文氏图中两个圆相交的区域,每一个相交的区域都包含一遍三层的区域。所以它们加起来的代表的两层的区域之和以及三遍三层的区域,所以减去这三个数之和需要加上三层的一遍,列示应该是63+89+47-16-13-17+24+15=,选D。 例4:某高校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仅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仅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仅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考试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A.120 B.144 C.177 D.192 【中公解析】此题描述的是“仅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仅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仅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多了一“仅”字,那么这三个数值代表的是文氏图中三个两层的区域。它们加起来的和正好是代表的两层的区域之和,所以减去这三个数之和需要减去三层的两遍,列示应该是63+89+47-16-13-17-2×24+15=120,选A。

(完整版)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汇总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 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 1.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外圈人数÷4+1)2=N 2 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1)×4 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2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8人。 3.N 边行每边有a 人,则一共有N(a-1)人。 4.实心长方阵:总人数=M ×N 外圈人数=2M+2N-4 5.方阵:总人数=N 2 N 排N 列外圈人数=4N-4 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 解:(10-3)×3×4=84(人) (2)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 人,A 排在第M 位;则其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 )人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 层楼要爬(N-1)楼,从第N 层爬到第M 层要爬N M -层。 总长/间隔+1 环型棵数=总长/间隔 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 (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2)单边环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 总长=棵数×间隔 (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2N ×M +1)段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 2 12 12v v v v + (2)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追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 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背离时间 (3)流水行船型: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顺流行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顺流时间 逆流行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水速)×逆流时间 (4)火车过桥型: 列车在桥上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所用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速度=(桥长+车长)÷过桥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