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小事话感动 以小见大巧选材

点滴小事话感动 以小见大巧选材
点滴小事话感动 以小见大巧选材

多文本阅读教案

点滴小事话感动,以小见大巧选材

项城第三初级中学:李继玲

点滴小事话感动,以小见大巧选材

一、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组图片,出示图片1、2、3、大家看完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感动),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画面内容,并说说令你感动地方吗?

1、父亲为幼小儿子打伞,倾斜的雨伞,淋湿的后背——父亲对儿子的爱和付出让我们感动

2、等待火车的儿子让年迈的父亲坐在自己的膝头,——弯曲的身影,紧抱父亲的双手让我们我们感动

3、陌生女孩在大雨滂沱中为行乞的老人打伞,——女孩的善良和爱心让我们感动

这些图片虽然只是捕捉并定格了一些生活中的琐事,却能深深的打动我们,像这样用点滴小事来表现一个大主题的方法叫做“以小见大”。美图中用这种技巧记录些许小事让感动,美文中也有很多这种手法的运用,今天我们聚焦感动,阅读三篇选文,来学习“以小见大”的习作方法。

二、回顾经典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背影》并思考下面的问题:(出示课件)

(1)用一两句话简要说说文章记述一件什么小事?

(2)通过这些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圈画出文中一两处让你感动的小细节,体会以小见大的妙处。

2、汇报交流,认真聆听。品读交锋,相互补充。

文章通过记述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相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至爱,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的倍加思念之情。(板书1——细微之处显真情)

3、技巧总结(出示幻灯片)

朱自清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以小见大,表现了父亲对自己的深情至爱,也抒发了自己对父亲的倍加思念之情,读起来让我们为之动容。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所谓的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正可谓“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

一颗星也能够折射星空的浩瀚”。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小”运用得当便能够小中寓大,以小胜大。

很多像朱自清这样的作家他们历经人世沧桑,写尽尘世铅华之后呢,都有这样的像《背影》很接地气的作品出现,请同学们接着欣赏下面两篇文章,我们继续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拓展阅读

1、快速浏览下面两篇文章,选定一篇自己最想研读的选文。细细研读思考:(1)简要概括文章记述一件什么小事?

(2)文中通过这些点滴小事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圈画出文中一两处让你感动的小细节,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2、汇报交流,认真聆听。

(1)《带白蘑菇回家》(毕淑敏).

在青海出差时,我给妈妈买了一袋白蘑菇;白蘑菇不易保存,宾馆服务员告诉我保存的方法并帮我把蘑菇装箱;火车上,青海大汉和车友们无私地帮我;我最终把白蘑菇平安地带给妈妈。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赞叹女儿的孝心之美,赞美陌生人之间的心灵之美。

(板书2——锁事之中展大美)

(2)《山洪一般的掌声》(关汝松)

全文通过记叙周总理冒着余震的危险慰问群众,并和群众调换座位,群众报以热烈掌声的动人故事,表现了周总理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和人民群众对总理的无限爱戴,赞颂了周总理平等待人的高尚人格.

(板书3——平凡之中见伟大)

(3)学生分享文中小细节,大感动,学习以小见大的技法

(4)教师小结

我们常常说“一叶落而知秋到”,一芽绿而知春来,这便是以小见大的功效,以后我们再也不要说我的生活很平淡,写作文没有素材,点滴小事也能写出美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们小事牛刀。试着回顾你身边的的点滴小事,放大细节,尝试用以小见大的技巧写出你心中的感动

四、小试牛刀

1、试着回顾你身边的的点滴小事,放大细节,尝试用以小见大的技巧写出你心中的感动

2、教师小结:

郁达夫先生这样介绍以小见大,他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诉真情。”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勤于思考的大脑,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中见变化,巧妙的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让自己的作文也能锦上添花。

五、阅读推荐

(1)《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魔幻小说《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第一部。

该书是罗琳女士为女儿创作的睡前故事。书中讲述了自幼父母双亡的孤儿哈利·波特收到魔法学校霍格沃茨的邀请,前去学习魔法,之后遭遇的一系列历险。用一个小男孩小小的魔法梦想反应出大的主题:成长中不可或缺的

勇气、爱心、友谊

(2)艺海拾贝

①勇气有很多种类,对付敌人我们需要超人的胆量而要在朋友面前坚持自己的立场,同样也需要很大的勇气。——邓布利多

②沉湎于虚幻的梦想,而忘记现实的生活,这是毫无益处的。——邓布利多

③我不过是死读书,再靠一点儿小聪明,还有更多重要的东西——友谊和勇气——赫敏

附板书

车站送别——细微之处显真情

以小见大护送蘑菇——锁事之中展大美

调换座位——平凡之中见伟大

多文本阅读选文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

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一) 带白蘑菇回家

□毕淑敏妈妈爱吃蘑菇。

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天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

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

从鸟岛返回的途中,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回到宾馆,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

小姐进来整理卫生,细细的眉头皱了起来。我忙说,我要把它们带回去送给妈妈。小姐就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

听了小姐的话,我让白蘑菇趴在地上,好像晒太阳的小胖孩儿,温润而圆滑地裸露在空气中。上火车的日子到了。小姐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梅花形的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

进了卧铺车厢,我小心翼翼地把纸箱塞在床下。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么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小鸡?小鸭?怎么没听见叫?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

我说,带的是草原上的白蘑菇,送给妈妈。

他轻轻地重复,哦,妈妈……好像这个词语对他已十分陌生。半晌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

我大惊失色说,那可怎么办?

他说,你在卧铺下面铺开几张纸,把蘑菇晾开,保持它的通风。

我依法处置,摆了一床底的蘑菇。每日数次拨弄,好像育秧的老农。蘑菇们平安地穿兰州,越宝鸡,直逼郑州……不料中原一带,酷热无比,车厢内闷热如桑拿浴池,令人窒息。青海汉子不放心地蹲下检查,突然叫道:快想办法!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

我束手无策。大汉二话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新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我

说,这不是更糟了?他并不解释,三下五除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对周围的人说:烦请各位把自家的东西,拿到别处去放。腾出这个小桌,来放小箱子。箱子里装的是咱青海湖的白蘑菇,她要带回北京给妈妈。我们把窗户开大,让风不停地灌进箱子,蘑菇就坏不了啦。大家帮帮忙,我们都有妈妈。

人们无声地把面包、咸鸭蛋和可乐瓶子移开,为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

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白蘑菇黑色的血液,渐渐被蒸发了,烘成干燥的标本。

终于,北京到了。我拎起蘑菇箱子同车友们告别,对大家说,我代表自己和妈妈谢谢你们!

大家说,你快回家去看妈妈吧。

由于路上蒸发了水分,白蘑菇比以前轻了许多。我走得很快,就要出站台的时候,青海汉子追上我,说:有一件很要紧的事,忘了同你交代——白蘑菇炖鸡最鲜。

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

(二)山洪一样的掌声

关汝松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了6.8级地震。第二天,周恩来总理便不顾余震危险去慰问受灾的群众。

日头偏西的时候,隆阳河畔的邢家寨猛然间从地震后的悲痛气氛中挣脱出来,沸腾了,激荡了。

县委书记张建随着汹涌的人流,一溜小跑,向村西头打谷场奔去。

时值“九九”的冀南平原,正是春寒料峭的季节。一阵紧似一阵的西北风,从隆阳河的两岸卷过大地,带着凌厉的呼啸,裹着雪粒和尘沙扑打过来。

张建急匆匆地跑着,老远就望见周总理乘坐的直升机停在打谷场北面的麦地里,机身闪耀着银灰色的光泽。他的心激烈地跳动起来———敬爱的周总理马上就要在大会上同群众见面,亲自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灾区群众的心坎儿上。作为大会的召集人,他心情能平静吗?

按照张建的嘱咐,人们纷纷在打谷场坐下来了。

没有主席台,张建和救灾部队的同志商量,在南面场地一辆运送救灾物资的卡车拖斗上安上了麦克风。

卡车司机是个年轻的战士,他扒住车门,问道:

“书记同志,主席台设在哪儿?”

是啊,主席台设在什么地方合适呢?张建抬起头。凛冽的北风丝毫没有减去它锐利的锋芒,仍然劲头十足地呼啸着,打着旋儿;卷扬起来的雪粒和尘沙迷迷蒙蒙遮人眼目,打在人们的脸上和脖子上,冰冷而又疼痛。张建感到一阵揪心:会场上,一面是数以千计的受灾群众,一面是敬爱的周总理,究竟怎么安排好呢?

张建又环视了一下会场。人们都在卡车的北面,仿佛有谁下了命令似的,整齐地朝北坐着。尽管干冷砭骨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狂吹着,但他看不到一张脸庞———谁也没有背过脸来躲避风沙。黑压压的打谷场上,只看到冀南平原庄稼人裹在头上的羊肚手巾和方格巾在寒风中飘动着。顿时,张建心头一热,感到群众和自己想到一个点子上了,他看看年轻的司机,果断地说:

“把卡车开到北头!”

司机得到命令,很快从人们闪开的通道上把卡车开到了打谷场的北头。

车停了。张建跟部队的同志搬了两把椅子,靠在卡车跟前当阶梯,他转身去找总理。这时,总理正蹲在打谷场边上,跟一群社员亲切交谈,还不时地打着手势。他穿一身朴素的蓝中山装,脚着黑色旧皮鞋,没有戴帽子,炯炯的目光透露出对人民群众的亲切关怀。

张建轻声说:“总理,会场布置好了。”

“哦。”总理站起来,环视着在场的群众。骤然,他浓黑的双眉拧成了一线,他的目光盯在张建脸上:

“风沙这么大,你怎么让老乡们冲着风坐呀?”

“大家都坐好了,”张建解释说,“这样您讲话也方便一些。”

“我讲话是方便一些,可是,他们呢?”总理用抬得不高的右手指着群众。

张建喃喃地说:“是群众主动坐好的。”他的声音虽然不高,心里却如浪涛翻腾:总理啊,灾区群众哪一颗火热的心不是这样想的!

“不对,”总理的声音很严厉,似乎略带责备,“你是负责召集大会的县委书记!你说,一个人跟几千个人相比,哪一个更重要?”

张建感动地望着总理,然后低下了头。

“是的,我作为国家总理来看望受灾群众,”停了一下,总理看看张建,用深沉的语调继续说,“但是,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你想想,共产党员哪有为了自己方便,而让群众吃苦的道理呢?”

说罢,总理来到卡车跟前。

突然,就在这瞬间,广场上的群众“呼”地一下全站了起来,掌声、欢呼声汇成一片。张建甚至还分明看到那些黧黑布满皱纹的脸上,闪着晶莹的泪珠。

这当儿,总理一面挥手向群众致意,一面用浑厚的声音喊道:

“同志们,现在,请你们听我的口令……”

黑压压的会场上静下来了。

“向后———转!”

总理令人感动的口令传到了每个角落,可是人们互相看了一下,立即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总理看了看,浓黑的眉毛抖动了一下,随即疾步向打谷场南头走去,张建等人紧跟在后面。人们的目光随着总理移动着,身子也不由自主地转过来了。

“请坐!”总理喊道。

人们静静地坐下了。

总理站在临时找来的几只木箱上,凛冽的寒风不时地掀起他蓝中山装的衣襟。总理面对群众迎风伫立,脸上闪现着无比激动的神情。

突然,就像猛然暴发的山洪一样,会场上又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这欢呼发自人们的心灵深处,是那么响亮,那么激越!它在冀南平原这个普普通通的村庄上空,久久地回荡着,回荡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