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发表论文

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发表论文
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发表论文

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2009年发表论文

序号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名称所有作者

1.Dynamics of Alpine Grassland NPP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Northern Tibet

Climatic change

Gao, Q.Z., Li, Y., Wan, Y. F., Qin, X.B.,

Jiangcun, W. Z., and Liu Y. H

2. Evaluation of temperature-based global solar radiation models in China.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Xiaoying Liu, Xurong Mei, Yuzhong Li,

Qingsuo Wang,Jens Rauns? Jensen,

Yanqing Zhang, John Roy Porter

3.Residues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in orchard topsoil of major fruit

producing region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JFAE

Shiqi yang、aiping zhang、Yuecun、ma、

Zhengli、Yang.

4.Adsorption of avermectins on activated carbon: equilibrium, kinetics, and

UV-shielding.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Wei Gu, Changjiao Sun, Qi Liu, Haixin

Cui.

5.Alpine grassland degradation index and its response to recent climate

variability in Northern Tibet,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Gao, Q.Z., Wan, Y.F., Xu, H.M., Li, Y.,

Jiangcun, W. Z, and Borjigidai A.

6.Ammonia, Methane, and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s and Emissions of a

Hoop Grower-Finisher Swine Barn

Trans of ASABE

H. Dong, G. Kang、Z. Zhu, X. Tao, Y.

Chen, H. Xin, J. D. Harmon

7.Application of anatase TiO2 sol derived from peroxotitannic acid in crop

diseases control and growth regulation

Nan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NSTI)

Haixin Cui, Ping Zhang, Wei Gu,

Jianfang Jiang

序号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名称所有作者

8.Biogas slurry added amino acid decrease nitrate concentrations of lettuce in

sand culture. 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B-Soil and Plant

Science

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B-Soil and Plant Science

Liu W.K, Du L.F., Yang Q.C

9.Biological Effects of PAS TiO2 Sol on Disease Control and Growth

Regulation in Cucumbers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Haixin Cui et al

10.Cadmium Accumulation in Vegetable Plantation Land Soils under Protected

Cultivation: A Case Study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Li, Lian-Fang, Xi-Bai, Zeng, Ling-Yu,

Bai, Xu-Rong, Mei et al

11.Calibration of the ?ngstr?m-Prescott coefficients (a, b) under different

time-scales and their impacts in estimating global solar radi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Xiaoying Liu, Xurong Mei, Yuzhong Li,

Yanqing Zhang, Qingsuo Wang, Jens

Rauns? Jensen, John Roy Porter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1182702.html,parison of rhizosphere impacts of two wheat

genotypes differing in phosphorus utilization ef?ciency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

Haili Yan, Wenke Liu, Xuan Liu,

Guihua Li, and Shuxiang Zhang

13.Critical Research for Dryland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4th World Congress on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Yan Changrong, He Wenqing, Mei

Xurong, John Dixon,etal

14.Crop productivity and nutrient use efficiency as affected by long-term

fertilisation in North China

Ecological Modelling

Yingchun Wang 、Enli Wang、Daolong

Wang 、Shaomin Huang 、Yibing Ma、

Chris J. Smith、Ligang Wang.

15.Cultivation Advantage for Root Function Divided into Feeding and Tuberous

Roots of Sweet Potato

ISHS Greensys 2009

Ruifeng Cheng, Qichang Yang, Lingling

Wei

序号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名称所有作者

16.Efficiency of prior harvest 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nutrient solutions to lower

nitrate content in lettuce

Proceedings of 2009 Academic

Conference on Hort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 W.K.*, Yang Q.C

17. Forced Aeration Composting System for Swine Manure Treatment Trans of ASABE Tao. X., H. Dong, A. Tanaka, B. Shang, H. Huang and Z. Hao

18.Future cereal production in China: The interaction of climate change, water

availability and socio-economic scenario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Xiong Wei, Conway Decland, Lin

Erda,Holman Ian et al.

19.Inactivation Efficiency of Nano-TiO2 Sol on the H9N2 Avian Influenza

Virus.

BioMaterials. Haixin Cui et a

20. Influence of R/B Ratio in LED lighting on Physiology of Lettuc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ight in Horticulture

Wen J.,Bao S.S., Yang Q.C.

21.Modeling the effects of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on land and water

productivity of rainfed maize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ainfed Cropping

Systems Tamale, Ghana

V. Nangia. M. Ahmad, Jiantao Du, Yan

Changrong, G. Hoogenboom, Mei

Xurong, He Wenqing, Liu Shuang and

Liu Qin

22.Multiplex PCR–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SSCP used to identify foodborne

pathogens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Yajun Wu, Ying Chen, Changxiong

Zhu*, Bin Wang,et al.

23. Over-ground tuberous roots production of sweet potato High-level International Forum

on Protected Horticulture

Cheng Ruifeng、Yang Qichang、Liu

Wenke、Wei Lingling

序号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名称所有作者

24. Rainfed conservation agricultural system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ainfed Cropping

Systems Tamale, Ghana

Yan Changrong, J. Dixon, He Wenqing,

Liu Enke, Liu Shuang and Liu Qin

25.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Alpine Grassland

Ecosystem in Northern Tibet, China

Restoration Ecology

Gao, Q.Z., Li ,Y., Wan, Y. F., Jiangcun,

W. Z., Qin, X.B., and Wang B.S.

26.Soilless cultivation for high-quality vegetables with biogas manure in China:

feasibility and benefit analysis

Renewable agriculture and food

systems

Liu W.K., Yang Q.C., Du L.F

27.The Effects of LED Light Quality R/B on Sweet Potato Tissue Culture

Plantlets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ight in Horticulture

Yang Y.T., Yang Q.C.

28.Variation in 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caused by the

?ngstr?m-Prescott coefficient: locally calibrated versus the FAO

recommended.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Xiaoying Liu, Xurong Mei, Yuzhong Li,

Qingsuo Wang, Yanqing Zhang, John

Roy Porter

29.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climate variability on China's rice

production

Climate Research

Xiong Wei, Conway Decland, Lin

Erda,Holman Ian

30.“三北”地区旱作节水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中国农业节水与国家粮食安全

高级论坛

梅旭荣、张辉、张永江、严昌荣*

31. 22种中草药提取物杀根结线虫活性农药刘晟、张敏、顾玲、苏康宇、宋吉青

序号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名称所有作者

32.入侵物种黄顶菊生理指标的测定及其与温度的相关性山东大学学报付卫东等

33. CERES-Maize区域应用效果分析中国农业气象熊伟、林而达

34. CERES-Wheat模型在我国小麦区的应用效果及误差来源应用气象学报熊伟

35. CO2浓度与温度增高对水稻品质的影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谢立勇、林而达

36.DGGE分析东江流域农村饮用水源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

微生物学通报

宋巍, 安德荣, 刘雪, 李良生, 朱红惠,

朱昌雄

37. DNDC模型分析中国1981-2000年农田管理土壤碳变化土壤通报金琳、李玉娥*、高清竹等

38. FACE条件下冬小麦的光合适应中国农业气象韩雪、林而达*、郝兴宇等

39. LED光源R/B对叶用莴苣生理性状及品质的影响中国农业气象闻婧、鲍顺淑、杨其长

序号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名称所有作者

40. LED与太阳能光伏结合在人工光植物工厂的应用温室园艺胡永逵,鲍顺淑,杨其长

41. LED在密闭式植物苗工厂中的应用温室园艺魏灵玲、杨其长、刘水丽等

42. LED在温室补光中的应用温室园艺杨雅婷、魏灵玲、魏强、杨其长

43. LED在药用植物栽培上的应用温室园艺鲍顺淑、闻婧、杨雅婷等

44. LED在叶菜植物工厂中的应用温室园艺闻婧、魏灵玲、杨其长等

45. LED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温室园艺杨雅婷、肖平、胡永逵、杨其长

46.MAS/MPLC/MS:一种解决生物样品中强水溶性化合物提取和分析的新

型通用方法

第十七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

论文集

汪群杰、刘亚伟、董一威、仝乘风、朱

旭东、黄韦、王宛、胡雪艳、张俊燕

47. PCR方法筛选淡紫灰链霉菌海南变种基因组粘粒文库生物技术通报田云龙、朱昌雄、蒋细良、郭萍、刘雪

序号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名称所有作者

48. PEI介导外源基因进入植物细胞的瞬时表达中国农业科学李颖, 崔海信*, 宋瑜, 李瑶, 黄金丽.

49. PRECIS水平分辨率对宁夏气候模拟影响的试验高原气象徐宾许吟隆*

50. QuEChERS 在食品中农药多残留检测的应用研究进展食品科学刘亚伟、董一威、王亚男等

51. QuEChERS_GC_ECD法分析土壤中残留有机氯农药现代科学仪器申秀丽、孙宝利、董一威

52.SRES A2、B2情景下宁夏地区日较差、夏季日数及霜冻日数变化的初步

分析

中国农业气象张颖娴、许吟隆*

53. SWAT模型参数自动率定的改进与应用中国农业气象白薇、刘国强、董一威

54.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垂直入渗特征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白文波, 宋吉青, 李茂松, 汪亚峰, 武永峰, 刘布春, 王春艳,王秀芬.

55.保水剂对土壤体积膨胀率及土壤团聚体影响研究土壤通报汪亚峰、李茂松、宋吉青、罗春燕、李章程、左旭

序号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名称所有作者

56.不同供氮水平对春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平衡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张爱平、杨世琦、杨淑静、李友宏、刘汝亮、杨正礼

57.不同介质对几种保水剂重复吸水性的影响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张浣中, 白文波, 李茂松, 杨修, 宋吉青

58.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刘恩科、梅旭荣、赵秉强、等

59.臭椿炭疽病菌盘长孢刺盘孢生物学特性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王教敏、付卫东(通讯作者)

60.臭椿植物上的一种新病害—炭疽病的鉴定与生物学特性.西南大学学报王教敏、谭万忠、付卫东等

61.氮、氧同位素与地下水中硝酸盐溯源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贾小妨、李玉中*、徐春英、李巧珍

62.氮素水平和氧气状况对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农业生物资源与环境修复王亚男、董一威、陆雅海

63.当量比对猪粪空气气化效果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涂德浴、董红敏、丁为民

序号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名称所有作者

64.典型棉区地膜应用及污染现状的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何文清、严昌荣、刘爽、等

65.典型区域果园土壤有机质变化特征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杨世琦,张爱平,杨淑静,杨正礼,刘国强

66.毒死蜱对土壤微生物及碳、氮含量的生态效应科技信息李正、许鸿源、周凤珏、司瑞利、李界秋、李永健、庞洁、蔡典雄

67.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蔬菜中的三嗪类除草剂质谱学报刘亚伟、董一威(通讯作者)

68.镉污染土壤中施用秸秆炭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北方水稻张伟明、张庆忠、陈温福

69.管理措施对我国草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草业科学石锋、李玉娥、高清竹、万运帆、秦晓波、金琳、刘运通、武艳娟

70.规模化养鸡场CDM 项目减排及经济效益估算农业工程学报李玉娥、董红敏、万运帆、秦晓波、高清竹、华珞

71.规模化猪场沼气工程CDM项目的减排及经济效益分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李玉娥、董红敏、万运帆等

序号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名称所有作者

72.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改性研究纳米科技刘琪、崔海信、顾微、林春梅、李颖

73.贵阳市城区路侧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环境科学研究王济,张浩,曾希柏,白玲玉

74.国外能源作物研究进展与焦点问题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杨世琦, 王道龙, 杨正礼

75.国外生物能源与能源作物发展回顾世界农业杨世琦、杨正礼、刘国强

76.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张燕卿张玉龙

77.红蓝LED光源光强对甘薯组培苗的影响2009中国寿光国际设施园艺高

层学术论坛论文集

杨雅婷、杨其长

78.华北平原不同灌水条件下两冬麦品种土壤水分动态与产量差异干旱地区农业研究项艳、龚道枝、梅旭荣*、郝卫平、白清俊

79.化学农药对土壤碳氮平衡的影响现代农业科技李正、许鸿源、李界秋、司瑞利、李永健、庞洁、周凤珏、蔡典雄

序号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名称所有作者

80.环境因子对设施无土栽培蔬菜硝酸盐累积的影响2009中国寿光国际设施园艺高

层学术论坛论文集

刘文科、杨其长、周晚来

81.黄河流域干燥度时空格局变化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史建国、张燕卿*、何文清、刘勤

82.黄河流域积温数据栅格化优选生态学报张燕卿、刘勤*、严昌荣、何文清、刘爽

83.黄土高原果园土壤有机质变化趋势分析——以陕西省为例水土保持研究杨世琦,张爱平,杨正礼,刘国强

84.黄土高原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作用效应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杨凯,冯永忠,李永平,杨世琦,杨改河

85.基于GIS和作物模型对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玉米秸秆产量区域模拟研究安徽农业科学马占云、熊伟、林而达*

86.基于TOMSIM模型的温室番茄中杂9号生产潜力的空间分析中国农业气象褚金翔、孙忠富、杜克明等

87.基于ZigBee网络的温室环境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应用农业工程学报韩华锋、杜克明、孙忠富*等

序号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名称所有作者

88.基于果树需水信号的精量灌溉控制理论与技术灌溉排水学报龚道枝、雷志栋、郝卫平

89.基于作物模型的温室环境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中国农业气象贾倩、刘洪、孙忠富等

90.近40年黄河流域积温动态变化研究自然资源学报刘勤、严昌荣、何文清、杜建涛、杨捷

91.利用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牛奶中三聚氰胺的可行性研究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董一威、屠振华、朱大洲

92.两种阳离子纳米基因载体及植物基因介导效果的研究生物技术通报宋瑜, 李颖, 崔海信, 李瑶

93.聊城市耕地退化经济损失计量探析现代农业科技李贵春、尹昌斌、邱建军

94.磷肥施用对土壤中砷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耿志席、刘小虎、李莲芳、曾希柏

95.磷脂酶Dα在拟南芥低温驯化过程中的作用途径分析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曾正兵梅旭荣钟秀丽* 李玉中王涛王海燕孙磊

序号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名称所有作者

96.密云水库水质研究综述中国农业科技导报王庆锁, 梅旭荣, 张燕卿, 孙东宝, 于一雷.

97.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环境友好型诱杀技术研究环境昆虫学报马春森、马罡、常向前、杨和平

98.纳米Cu2+/TiO2抗菌膜对禽流感病毒(H9N2)的灭活效应功能材料姜建芳, 崔海信, 杨涛, 蔡鸿昌, 吴东来

99.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改性及其对阿维菌素吸附和缓释性能生态环境学报林春梅、崔海信、刘琪、孙长娇、黎汉生

100.纳米化阿维菌素悬浮剂的制备及部分性质研究农业环境与发展林春梅、崔海信、顾微、刘琪101.奶牛粪氮、尿氮的排放及其营养调控中国奶牛娜仁花董红敏*

102.宁夏地下水中硝态氮含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农学通报贾小妨、李玉中*、周涛、王世荣、宋吉青

103.宁夏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情况调查与原因分析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杨淑静,张爱平,杨世琦,杨正礼*

序号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名称所有作者

104.牛粪混合煤渣压缩成型蜂窝煤特性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导报韩磊, 董红敏, 陶秀萍

105.农村户用沼气CDM项目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农业工程学报董红敏、李玉娥、朱志平、陶秀萍106.农村户用沼气CDM项目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农业工程学报董红敏、李玉娥、朱志平、陶秀萍

107.农杆菌介导的哈茨木霉T-DNA转化系统优化及拮抗能力突变子的性质

分析

中国生物防治

黄亚丽、蒋细良、田云龙、叶小波、郭

萍、朱昌雄

108.农药残留分析中准确定性新技术—Massworks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王亚男、汪聪慧、李卫建109.农业环境远程监控与多功能供电系统设计农业网络信息程兵杜克明孙忠富* 赵伟

110.农艺措施和施肥对渭北旱塬旱地玉米的影响中国农业气象白涛、张亚建、严昌荣*、彭世琪、钟永红

111.气候变化对生计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国农业气象武艳娟、李玉娥*

序号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名称所有作者

112.气候驱动格局下中国陆地植被指数变化干旱区地理武永峰、王秀芬、李茂松、宋吉青

113.浅层地能在venlo型温室夏季降温系统中的应用研究2009中国寿光国际设施园艺高

层学术论坛论文集

方慧、杨其长

114.青藏高原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空间分布研究山地学报许娟、张百平、谭靖、孙然好、姚永慧115.日光温室低温寡照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中国农业气象关福来杜克明魏瑞江孙忠富* 116.日光温室热环境模拟模型的构建农业工程学报孟力力、杨其长、Gerard.P.A.Bot 117.溶解性有机物对土壤中铜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曾希柏、杨佳波、李莲芳、白玲玉118.山东寿光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状况及其变化生态学报曾希柏、白玲玉、李莲芳、苏世鸣119.山西寿阳旱作农业土地生产潜力研究农业工程学报刘勤、严昌荣、何文清、刘爽

序号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名称所有作者

120.少污水排放型猪舍生产和环境效果研究农业工程学报康国虎、董红敏、陶秀萍、朱志平121.施用秸秆炭对土壤钾淋洗量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邢刚、张庆忠*、王绍斌、郭伟

122.施用磷肥对春小麦产量与吸氮特性及土体中硝态氮累积的影响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张爱平,刘汝亮,李友宏,杨世琦,杨淑静,杨正礼

123.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生物技术通报崔丽虹、郭萍、李宝明、田云龙、刘雪、朱昌雄*

124.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

刘国强,杨世琦

125.水耕栽培营养液循环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控制性能分析农机化研究方慧、杨其长、魏灵玲等126.太行刺皮瘿螨对臭椿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山东农业大学学报杨明丽、付卫东(通讯作者)

127.碳汇与毁林问题及谈判进展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09):

通向哥本哈根

高清竹、李玉娥

序号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名称所有作者

128.田间管理对华北平原冬小麦产量、土壤碳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万运帆、李玉娥*、高清竹等129.土壤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倪秀菊李玉中* 徐春英李巧珍130.脱落酸在植物逆境胁迫研究中的进展中国农学通报郝格格孙忠富* 张录强杜克明

131.我国地膜应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途径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何文清、严昌荣、赵彩霞、常蕊芹、刘勤、刘爽

132.我国能源作物研究与应用进展中国农科科技导报杨世琦、杨正礼、刘国强133.我国苹果栽培区土壤参数的近红外光谱检测研究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董一威、黄金丽、孙宝利134.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化现状与发展趋势生物产业技术朱昌雄

135.夏季欧亚中高纬持续流型的季节内气候特征大气科学潘婕纪立人布和朝鲁

序号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名称所有作者

136.夏玉米叶片δ13C与叶重、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关系研究华北农学报项艳、龚道枝、白清俊、梅旭荣*、栗雨勤

137.小麦籽粒氨基酸碳氮稳定同位素的测定与分析中国农业科学徐春英、李玉中、梅旭荣、钟秀丽138.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的环境风险及其处理利用技术现状农业工程学报陶秀萍、董红敏

139.

营养因素对反刍动物甲烷排放影响的研究现状安徽农业科学娜仁花, 董红敏

140.

约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的分离及其聚磷特性的研究辽宁农业科学连丽丽、姜华、朱昌雄

141.

站点CERES-Rice模型区域应用效果和误差来源生态学报熊伟

142.

沼液在蔬菜上应用及其土壤质量效应中国沼气刘文科、杜连凤、杨其长

143.

蔗渣发酵菌剂培养基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优化生物技术通报叶婧、刘雪、张丽、于江、朱昌雄

序号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名称所有作者144.

中国农田退化价值损失计量研究中国农学通报李贵春、尹昌斌、邱建军

145.

中国农业氧化亚氮排放情景研究地理科学进展李迎春、林而达、熊伟、Wilfied Winiwater

146.

中国设施农业研究现状及发展战略2009中国寿光国际设施园艺高

层学术论坛论文集

杨其长、孙忠富、魏玲灵等

147.

种植业政策性保险补贴需求测算与分析中国农业科技导报刘布春、李茂松、储玉军、武永峰、徐凡、郭勇、何爽、马宝

148.

自由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夏大豆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生态学报郝兴宇林而达杨锦忠居辉马占云韩雪王贺然杨万深

149.

作物产量和品质对钾镁肥增效配施的响应中国农学通报王小荣张晴雯田全明王虎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0801 陈海宁 S200800120006

一、试说明地球图层结构以及人类与地球各图层结 构的关系。 地球图层结构主要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又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1、地壳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2、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3、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地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一个关键因素。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少不了水这一要素。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时时处处与水紧密联系,从生活、娱乐到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无一不体现出水的重要性。4、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生物圈。人体本身不能直接制造有机质,人体机能的维持必须依靠生物制造或者提供的有机质。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生物圈。生物圈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从而维持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药材、木材、生物蛋白、脂肪、淀粉、植物纤维、蔬菜、水果等。 二、什么是生态系统?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类型和功 能,以及生态平衡及其破坏。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上来的,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的组成分为“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两部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丰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于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既在适应环境,也在改变着周边环境的面貌,各种基础物质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凉的裸地变为水草丰美的绿洲。生态系统各个成分的紧密联系,这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1、生产者在生物学分类上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生产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们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量就是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中,各种绿色植物还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 2、分解者又称“还原者”它们是一类异养生物,以各种细菌,真菌为主,也包含屎壳郎、蚯蚓等动物。分解者可以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质(尸体、粪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铵盐等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物质,完成物质的循环,因此分解者、生产者与无机环境就可以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3、消费者指依靠摄取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针对目前部分主要农产品价格内外倒挂明显、农产品库存庞大、农民种地收益低等问题,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将进行一系列补贴制度和涉农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改革。近期推出的农业补贴改革试点就是一项重要实践,具体而言,就是将中国目前农业补贴主体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有机农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作为以规模经营为主、有长远发展前景的有机农业而言,又迎来了一个利好消息。 2014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2005亿元,增长15.7%,增长放缓。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1983亿元,比上年增长33.9%;第二产业投资208107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投资281915亿元,增长16.8%。总的来看,农业投资增速持续处于较高水平。 图表 2009-2014年我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及同比增速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然而我国目前涉农投资存在“小、散、乱”且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有些真正种粮的没有拿到相应补贴、有些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很难拿到除自己承包耕地之外的补贴支持。这一现状无疑对以规模经营为主的有机农业产生了限制。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近年来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产品开发加快,区域比较优势初步显现,部分地方已形成有机食品集中产区。可是,资金支持仍是一项发展障碍因素,技术投入不到位、资金链不稳固等问题,制约了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有机农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有机农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不但可以提高农业生态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出口农产品结构的优化,而且可步阶以渐进性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外汇收入等。随着人们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深入认识,有机食品的开发已经走过了刚起步时仅对边远地区传统方式生产、新开荒地火野生无污染产品进行检查认证的时期,逐渐进入了从常规农业向有机生产转换的新阶段。可见有机农业的市场前景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绿色机电 ——论机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一、机电专业发展特点。 按照人事部统计预测,“机电”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今后几年急需紧缺的八大最热门专业人才之一;21世纪内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现代制造业加工中心,“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加工制造业为了适应现代生产环境及市场的动态变化,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加工生产全过程的一批高新复合技术群,是21世纪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优势学科方向;是我国开发大西北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科技支撑;21世纪中国将需要一大批掌握先进控制技术,能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智能机器人以及其他新型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设计、安装、调试、操纵、编程与开发的高级复合应用素质型创新技术人才]1[。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机电专业技术,然而机电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机电产品在生产和使用的同时,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液、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目前,我国的机械产业采用仍是高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效益低。“三废”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机械制造业,除了面临着产品质量和成本方面的竞争外,还存在着如何突破绿色壁垒这个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国际贸易中不符合环境标准的商品被禁止出口已成为一项国际准则。我们国内企业的设计、制造也应该紧跟步伐,合理利用资源,进行洁净化生产,减少环境的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理。因此,机电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道理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2[。 机电产业的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是一种全新的设计与制造理念,它们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制造业中的体现。绿色设计有别于从功能上入手,在强度上保证,以满足人的需求和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传统设计,是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自然资源的利用、环境影响及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来进行产品设计的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3[。现阶段机电产品的绿色设计与制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注意机电产品绿色设计的原材料的选择与管理。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生产机电产品的原材料必须是易回收、可重用、易分解、能再生,而且是对环境无害的材料。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

第4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台州初级中学金京生本章是这一册教科书的最后一章,也是3年初中科学课程的最后一章。9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宇宙的演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人体自身健康防护之后,将目光转向更广阔的空间。即思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希望从科学领域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协调人类和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本章的知识结构: 主要介绍了人类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二方面的内容,(1)人类发展出现的问题(1)人口问题(2)环境问题(3)能源问题(4)资源问题(2)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二、本章内容的特点 1、本章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的、政策性的内容比较多、从而使学生容易产生一种:这是国家的政策与思想,离我们较远的感觉。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但不容易渗入到学生的思想与意识中去。(因此在教学应补充大量的实例、并结合当前的时势、当地实际,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能源危机可讲到电荒与石油危机等) 2、本章中大量的信息是以地图或图表的形式出现,对学生读图及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教学中应注重对图表的分析。 3、本章教学中会出现了许多新的概念(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对于有些概念这些学生耳闻目睹、非常熟悉的概念,不要注重概念本身的定义或准确描述,而重在体悟,学生能知道大致的思想即可。人类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即可。 4、本章内容中有许多与社会相重合,教学时应关注社会学科的教学。(如能源危机、可持续发展等) 5、本章内容体现了科学性、社会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教学时应注意哲学观点及人文特点的渗透。(如对新能源的分析中应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油气1404 冉婧 1410116404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简单来说,是指所有不同种类的生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其相互交替、影响令地球生态得到平衡。所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指在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2、为何要保持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药物及其他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还具有美学价值。如大千世界色彩纷呈的植物和神态各异的动物与名山大川相配合才构成赏心悦目的美景。还激发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 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无论哪种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野生生物一旦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 潜在使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他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的使用价值。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生物多样性同样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这个星球的健康。实际上,你的健康和这个星球的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依赖自然环境去帮助我们恢复健康。多少年以来,人们从自然世界中寻找对于伤病的治疗方法。植物为现代医药提供了有效的成分,比如制作阿斯匹林的成分。顺势疗法

关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一篇

论水污染 姓名:郑奇专业:土木工程学号:3100601402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系 摘要: 水污染是指排入天然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上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环境容量,从而导致了水体的物理特征和化学特征发生了不良的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以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为了确保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在利用水的同时,还必须保持有效地防治水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水污染现状;原因;措施 1、前言 自然界的水循环是由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所构成的二元动态循环组成的。所谓的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人类生活好生产从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的水,在利用以后产生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又排放到天然水体中去的水循环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水收到了污染。 2、水污染现状 2.1世界水污染现状 2.1.1 由“水援助”和“泪水基金”这两家国际性慈善机构发表的最新调查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每天有多达6000名少年儿童因饮用水卫生状况恶劣而死亡。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为紧迫的卫生危机之一。 报告还说,水污染问题在那些人口急剧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时,孟加拉首都达卡市的人口只有25万左右。但是,30年后的今天,住在这座城市中的居民已经超过1000万人。该市的一位政府官员日前抱怨说:“如今,达卡市的许多地区简直成了污水坑和化粪池,成千上万的市民长期喝不到清洁的卫生用水。而且,上述情况每分钟都在恶化……” 报告认为,农村人口大幅度地向城市集中,是导致全球水污染现象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最近几年,全世界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移民的规模,正在以每天16万人的速度增加。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主席布伦特兰女士说:“干净的饮用水和恰当的卫生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据悉,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制定出一项解决全球水污染问题的“两步走”发展规划,即:在2015年之前,使全世界长期喝不到卫生用水的人口减少一半左右;在2025年之前,力争使全世界绝大多数人口都能喝上卫生用水。这份评估报告主要依据的是对各国地表及地下水质量、废水处理回收利用程度以及有关水资源保护、分配等方面的立法和执行情况等内容的考核。 评估报告称,由于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投入不足,印度每天有200多万吨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及地下,造成地下水大面积污染,所含各项化学物质指标严重超标,其中,铅含量比废水处理较好的工业化国家高20倍。此外,未经处理的生活用水的直接排放也加剧了水污染程度 2.1.2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污染严重影响老百姓的健康。流经印度北方的主要河流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发展趋势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发展趋势 戴起伟[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摘要:智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和高级阶段,呈现出信息采集智能化、资源利用数字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分工专业化、信息应用全程化、生产管理智能化等发展趋势。物联网被视为战略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智能农业未来发展具有着前所未有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在农业方面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在分析了物联网技术对于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作用后,提出了在农业方面的重点应用领域。 目前,信息技术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社会形态和人类生活方式,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各个领域。智能农业或信息化农业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农业产生巨大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新的农业形态,其显著特征是在农业产业链的各个关键环节,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用信息流调控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在智能农业环境下,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投入主体,并能大幅度提高物质流与能量流的投入效率,智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级阶段。在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智能农业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提供新的经济增长极;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1 智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和高级阶段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渐变过程。智能农业既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也是对现代农业的继承和发展。其基本特征是高效、集约,其核心是信息、知识和技术在农业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取代机械与人力,知识要素取代资本要

素和劳动要素,使得信息、知识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使农业增长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转向主要依赖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智能农业是低碳经济时代农业发展形态的必然选择,代表了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愿望。 2 智能农业主要发展趋势 2.1 农作信息采集智能化、资源利用数字化 充分利用现代地球空间与地理信息技术、传感技术、手持便捷信息识别技术等获取与作物生产有关的各种生产信息和环境参数,对耕作、播种、施肥、灌溉、喷药和除草等田间作业进行数字化控制,使农业投入品的资源利用精准化,效率最大化。 2.2 农业信息网络全球化扩展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地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农业信息资源的获取和服务也正打破国界的限制,加速走向国际化和全球化。通过信息网络和各类媒体,农业信息在全世界的流量呈几何级数式扩张,流速也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入高速时代。农业信息化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农业资源配制,助推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日趋加剧。同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正向专业化、集成化、共享化和知识化管理方向发展,等等。 2.3 农产品电子商务分工专业化 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交易的普及和成熟,使得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可在瞬间完成信息流、资金流和实物流的交易,农产品电子商务已不再单是产品供求交易的操作,而是前延至产前订单、后续至流通配送等综合性的服务,即紧紧围绕产业链环节,在信息化管理的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管理对接和功能配套。 2.4 农业信息传播多媒体化 视频制作与压缩技术、数字动漫技术、虚拟仿真技术、手机网络传媒技术等多媒体技术,具有传播快、覆盖广、形象生动、丰富多彩、易于操作等特点,为农业复杂问题的简化表达与传播提供了空前的便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油气1404 冉婧 1410116404 1、什么就是生态系统得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得一定得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得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得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得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得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最为复杂得生态系统就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就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得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得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就是生态学领域得一个主要结构与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得最高层次。生物多样性就是指在一定时间与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与生态系统得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简单来说,就是指所有不同种类得生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其相互交替、影响令地球生态得到平衡。所以,生态系统得生物多样性指在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与所构成得生态系统得复杂性. 2、为何要保持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得多样性、基因得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得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得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得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与潜在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建筑与家具材料、药物及其她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还具有美学价值。如大千世界色彩纷呈得植物与神态各异得动物与名山大川相配合才构成赏心悦目得美景.还激发文学艺术创作得灵感。 间接使用价值:就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得生态功能.无论哪种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都就是不可缺少得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得关系。共同维系生态系统得结构与功能。野生生物一旦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 潜在使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她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得只就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得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得潜在得使用价值.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得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生物多样性同样关系到我们得健康与这个星球得健康.实际上,您得健康与这个星球得健康之间得关系就是密不可分得。 当我们生病得时候,我们依赖自然环境去帮助我们恢复健康。多少年以来,人们从自然世界中寻找对于伤病得治疗方法。植物为现代医药提供了有效得成分,比如制作阿斯匹林得成分。顺势疗法得医药也就是大量利用植物成分得.从金钱得角度瞧,入药得植物得价值就是无法算清得。世界上这些以植物作为基础得药物得总价值大约就是6千亿。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青岛农业大学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家乡环境问题与解决方案 专业班级信息与计算科学 2009级1班 姓名学号 20094046 张晓 指导教师刘君 2010 年 10 月 23日

家乡环境问题与解决方案 摘要:家乡代表着温暖与幸福,但近年来家乡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大多是因为工厂废水废气的乱排放和生活污水和垃圾的乱丢弃造成的。这就需要我们对症下药,找出整治这些问题的方法,换我们青山绿水、锦绣山河,换我们温馨家园。 关键词:家乡环境污染环境问题解决方案 (一)家乡环境问题 家乡的环境问题在近几年来愈发严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由于人们的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出现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森林植被被大量地砍伐和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已经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让我们以实际行动,为家乡的环境保护作贡献。 饮用水的问题主要是水源地的保护问题,现在就有很严格的要求静止农业的化肥、农药的进入和在其中水产养殖业的开展以及污染物的排放,但是在执法上的执行力度还有待加强,再有就是自来水处理中的污染问题,主要有2块,一是在混凝沉淀的时候一般采用PAC,现有研究显示铝盐会导致老年痴呆症,但是替代产物成本太高,国内相必不会使用,二是消毒环节用氯气会和水体中的腐殖酸反应生成致癌物质,那也是没办法的,又牵涉到水源地的来水质量问题。 大气污染,息息相关的就是燃料的燃烧,煤炉、取暖的烟囱、汽车尾气。。。。我们能做的就是支持国家的一些节能政策,什么欧V排放标准也要响音,公共交通的使用减少私家车,这些大家都说了很多。 噪音污染,第一的是交通噪音,飞机从头上飞过。。。,你家住在大马路边上,晚上也是很不爽吧,隔音罩的作用毕竟有限,公共场所的大声喧哗别人会很烦得,等等也是很多的。

智能化农机装备项目实施方案

智能化农机装备项目 实施方案 规划设计/投资方案/产业运营

报告说明—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大现代产业,其中现代农业部分,农业智能生产、智能 农机装备引人注目,成为新增亮点。 该智能化农机装备项目计划总投资2525.8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 资2209.4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7.47%;流动资金316.3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2.53%。 达产年营业收入2505.00万元,总成本费用1943.33万元,税金及附 加44.49万元,利润总额561.67万元,利税总额683.63万元,税后净利 润421.25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62.38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22.24%,投资利税率27.07%,投资回报率16.68%,全部投资回收期7.50年,提供 就业职位43个。 近年来,工业领域的智能风吹得很猛,机器更换的趋势蓬勃发展。在 智能制造技术的推动下,第二产业迎来了一个转型和升级的黄金时期。然而,迫切需要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农业,不仅是充满了机械厂车间,而且还期待着在种植作物的领域出现新兴技术带来的技术创新。

第一章项目概况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及背景 智能化农机装备项目 目前,欧洲很多发达国家农机企业是完全自动化生产线,不需人工就可完成一系列生产制造。以博世集团为例,博世力士乐致力于为各类机械和系统设备提供安全、精准、高效以及高性价比的传动与控制技术。该企业很多模块都在向工业智能化迈进,同时,博世力士乐是德国工业4.0战略主要发起者之一,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并荣获“工业4.0创新大奖”,该公司在中国的首条工业4.0智能线项目已经启动,取得显著成效。其优势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增加10倍、人力成本降低50%、灵活生产7种产品35种型号、投资回报率需2.5—3年。该企业通过Nexo无线WiFi螺母拧紧装置、云平台以及开放式嵌入式工控彻底改变了软件工程,实现了生产自动化。 随着各种尖端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加速扩展和应用,数字化和智能化已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还需要从智能农业机械设备的发展入手。发展智能化农业机械设备,对于加快农业生产力的释放,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我国农业的综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环境伦理的定义、主要内容 而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 远离人类中心主义: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人定胜天”、“让地球抖三抖”、“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天斗、与地斗”、“改造自然,适应人类的需要”。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破坏者,人类只能是自然的合作者,人类应该建立一种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的生态文明体系。 (一)生命中心主义 认为所有形式的生命具有同等的价值,所哟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人类不是万物的中心。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被认为是此种信念的最佳代言人,因为他在演变笔记中说:“如果我们不要对生命的臆测设限的话,那麼那些遭受痛苦、疾病、死亡等苦难的动物同胞们…它们可能是和我们人类源自同一个祖先的…”代表人物:泰勒《尊重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 (二)地球整体主义 不仅生命体具有内在的价值,包括土地、岩石、自然景观都有固有的价值和权利。代表人物:李奥波德[美]《大地伦理学》 (三)代际均等的伦理观 我们对自然界的道德和义务,最终源于人类各成员间的所承担的义务,在享有自 然资源和良好的环境上,我们的后代和我们具有同等的权利。 代表人物: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 环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其一,珍重地球上一切生命物种;其二,珍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其三,顺应自然的生活。[1]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首先,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信 念,环境道德原则、环境道德规范等一系列人类主观内省性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性内容。 其次,内容则包括了作为人类环境伦理是非标准的环境道德评价,环境道德教育, 及环境道德行为计量性控制指标体系──环境政策、法规等的环境道德基础研究。此 外,还要掌握自然环境系统运动规律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 把握和预测人、社会、自然三者间环境伦理道德关系变化所导致的结局。 生态系统包括下列4种主要组成成分。 (一)非生物环境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于我国的 __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作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能够实现人与资源之间的协调,还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环境保护效率的提升,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政策。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已经是改善了部分地区的环境状况,但是整体的环境状况还是处于一种恶化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还在持续的恶化当中。同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 __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大气污染问题 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中表现最为明显,居民感受最为强烈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特别是空气质量较差,大气污染严重,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是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汽车尾气、煤炭的燃烧以及其他污染气体的过量排放造成。有数据表明,我国的酸雨出现频率不断提升,我国已经成为酸雨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的雾霾问题已经逐步扩散,不仅是

我国的北方地区遭受雾霾的影响,南方部分地区以及一些中西部地区也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问题。 (二)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水资源的短缺、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已经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用水困难的问题。虽然经过我国“南水北调”、“西水东调”的战略性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情况,但是我国工业污染和废水处理的有效性较低,造成我国水资源仍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严重的威胁到了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的引水质量和数量。 在我国的环境污染中,还存在土地恶化问题,植被覆盖率不高的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于我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急需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能造福子孙后代,实现我国的健康发展。 (一)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在我国实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够使得能源、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合理利用,不仅是能够避免资源浪费的问题,

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

“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关乎“四化”同步推进全局。智能农机装备代表着农业先进生产力,是提高生产效率、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国际农业及装备产业技术竞争的焦点。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结构调整,农机装备技术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加凸显,农机产品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迫切。实施创新驱动,加快推动智能农机装备技术与产业发展,对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引领现代农业产业 1

发展的宗旨,立足“智能、高效、环保”,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主导装备产品智能化,薄弱环节机械化”的目标,进行智能装备、精益制造、精细作业的产业链与基础研究、关键攻关、装备研制与示范应用创新链相结合的一体化科技创新设计,启动实施“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 本专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质增效对高端技术和市场重大产品的紧迫需求,重点突破智能农机作业信息感知、决策智控、试验检测等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产品智能化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化;加大力度开发大型与专用拖拉机、田间作业及收获等主导产品智能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创立自主的农业智能化装备技术体系,形成智能农机装备关键共性技术、核心功能部件与整体试验检测开发和协同配套能力;加快创制大宗粮经作物生产、丘陵山区、设施生产及农产品产地处理等装备,支撑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按照应用基础技术研究、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装备开 2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案例分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案例分析 摘要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众多的环境问题。 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年 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美国和日本均为经济发达的国家,而这种经济的高速发展却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这是真正的发展吗? 从科学的定义上讲,美日的发展模式只能称得上是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二】真正的经济 (1)何谓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仅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即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提高;它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认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是国民幸福的象征。

环境污染与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 温室效应;臭氧层;固体废物污染;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环境污染与保护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 上个世纪,人类社会的文明得到了飞跃的发展,科技飞速进步。人类用环境的代价换来了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享受物质文明的时候,被污染的环境也同时在向我们索要代价。环境遭到的破环。已经达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最显著的有以下几个 1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增加1倍,全球的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5~4.5℃。科学家预测,随着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大量增加,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2~5℃。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增强,将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有的科学家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雪会部分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使沿海的一些国家和城市被海水淹没。另外,随着气温升高,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也会发生变化,气候变化还会引起一些疾病蔓延,危害人体健康等。因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2臭氧层遭破坏 臭氧层遭破坏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是人类活动使大气严重污染的结果。臭氧层遭破坏,使照射到地面上的太阳紫外线增多,严重损害地面上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并危害到海洋生物的生存。此外,还会使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异,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使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增多。据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就会增加2%。80年代,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的臭氧在每年的9~10月急剧减少。1985年公布的测量结果表明,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浓度大大减少,臭氧层“空洞”已扩大。1987年,科学家们又发现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3酸雨。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工厂、汽车、飞机等燃烧和石油、天然气,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硫和氮的百分比物造成的。酸雨的危害很大。酸雨降落河湖,会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和繁殖乃至大量死亡;酸雨降落土壤,会使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或森林生长并进而危害人体健康;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桥梁、铁轨等。就连保存了多少个世纪的文物古迹、碑刻石雕等也会被酸雨腐蚀得斑驳脱落、满目疮痍。酸雨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巨大危害,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 4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的堆放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主要有:①占用土地,损伤地表。越来越多的城市垃圾、矿业尾矿、煤矸石、工业废渣等侵占了大量土地,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妨碍了城市环境卫生,并且埋掉了绿色植物,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②污染土壤、水体、大气。堆放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业3

1、工业污染控制模式(就工业与自然关系而言划分的工业发展三种模式)。 答:从工业生产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分析,工业污染控制有三种模式,代表着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①不顾环境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下图)。20世纪50~60年代,由于人们对环境污染没有足够的认识,工业生产的唯一动力是追求经济利益,因此,在工业生产过程过程中,在原料的开发利用上是以产品为中心进行取舍的,凡是对产品无使用价值的东西,均被视作废物,废弃与自然环境中,且大部分是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环境中,依靠自然本身的调节能力进行消纳,这种发展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的生产方式,是工业生产的原始模式。这种方式在工业总的规模不大、密集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依靠自然的自净作用,工业废料可以为自然所分解、消化和吸收,不至于造成大范围的污染。随着工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密集程度的提高,就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并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所以,这种生产运行方式,实际上造就了工业系统内部的高度经济性和外部的高度不经济性,在相当程度上加深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 工业系统的运作示意图 ②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污染末端控制”的发展模式。20世纪70~80年代初,针对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法律法规、排放标准,对企业排入环境的工业废物的最高允许量进行限制,对企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限制的控制。这种发展模式,是典型的“污染末端控制”的模式,也称为“排放管理”(下图)。这种模式,是企业对环境问题认识上的一次升华,标志着企业环境管理从“无”到“有”的突破。它对于控制局部地区的工业点源污染是有效的,对遏制工业污染的迅速扩大也有其历史的作用。但这种突破是被动的,对企业来说依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杜绝环境问题的产生。

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一、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念有机农业始于1924年,由鲁道夫.史特内(RudolfSteiner)创立的生物动力农业。 之后于20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在瑞士由翰斯·缪勒(HansMueler),在英国由雷蒂埃伍·巴夫奥(LadyEveBalfour)和艾伯特·哈瓦得(AlbertHoward),在日本由(MasanobuFukuoka)分别创建了各国的有机农业。 六十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政府开始重视有机农业,鼓励并补贴农场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换。 在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的推动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有机农业的概念开始被广泛地接受。 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已陆续建立了有机农业指南、标准、法规、条例,对有机农业作了明确的定义。 最初,这些定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近年定义趋于一致,目前最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有机农业是一个促进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循环和土壤生物活动的生态性生产管理体系。 有机农业要求尽量采取恢复、维持、促进生态和-谐的管理措施,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尽可能减少空气、土壤和水分的污染。 我国有机农业工作者通过深入研究以及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将有机农业定义为: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

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 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2000年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和有机食品加工的主要目标有17个方面,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土壤生物、植物、动物、人在内的且相互依赖的系统的生产力和系统的健康协调发展。 “有机"是一种标识概念,只有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才能标识为有机产品。 有机产品除包括食品,如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外,还包括纺织品、皮革、化妆品、林产品。 二、有机农业的现状有机食品生产是近几年世界农业中的亮点。 全世界大约有130个国家进行认证有机食品的商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美国和加拿大。 据国际贸易中心(ITC)今年2月调查,全世界有机管理用地已达到1700万公顷,各大州有机管理的面积分布大体是大洋洲44.91%,欧洲24.79%,拉丁美洲21.67%,北美7.73%,亚洲0.55%,非洲0.35%。 面积最多的10个国家依次是澳大利亚770万公顷,阿根延280万公顷,意大利100万公顷,美国90万公顷,巴西80万公顷,德国54万公顷,英国52万公顷,西班牙38万公顷,法国37万公顷,加拿大34万公顷。 有机农业用地占农业用地面积比例最多的十个国家依次是列支

关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题目 姓名专业学号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系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1、前言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

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1]。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2、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四号) 2.1 (小四) 2.1.1 (五号) 2.1.2 2.2 2.2.1 2.2.2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