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路遥《人生》的现实主义人性哲学

浅析路遥《人生》的现实主义人性哲学
浅析路遥《人生》的现实主义人性哲学

浅析路遥《人生》的现实主义人性哲学

学生:董衿希

指导教授:史建国

摘要:路遥原名王卫国,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人生》与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他的作品以传统价值观念及现实主义手法为主,单线索,重故事,情节上又带有较强的浪漫主义因素,本文仅以通过小说《人生》浅谈路遥对于现实主义的人性哲学。《人生》是路遥而立之年的成名作品,发表以后很受广大青年读者朋友们的亲睐,作品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新变化,显示了中国一大转型时期的种种问题。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生活在黄土地,却向往广阔世界,一心想摆脱土地束缚的农村知识青年。他的人生就在追求梦想(从乡村走向城市)和摆脱不了的现实(最终还是回到了土地上)之间纠葛。理想与实际生活的差距,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矛盾,两条线索纵横交错,构成了人生错综复杂的悲欢离合。究竟什么是值得追逐的,什么是即将破灭的,对与错,惩与罚,所有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了,也许,这种现实当中的灰色,这种人性之中的闪光与落魄,就是人生的本质。

关键词:现实生活人性人性哲学感情经历人生

前言

在《人生》这整本小说中,路遥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景物描写,搭建起了陕北农村的生活背景。路遥年轻时不停地奔波在城市与乡村,他最为熟悉的生活既是“城乡交叉地带”,充满生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象他这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的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刺激,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路遥思考并理解了这一现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面前,他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怎样做出选择的问题。

早在路遥读大学时期,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并对新中国的文学成就进行了一翻巡视,他发现以前的小说带有某种脸谱化的倾向,就像儿童眼中的电影人物形象被单调统一的归类为“好人”和“坏蛋”一样。路遥思考到了人的思想是多变复杂的,每一个时期或者某些特定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和意愿。人们在生活的洪流中不断被现实击打的颠沛流离,在理想、爱情、现实生活中寻找着平衡。路遥把对人生以及人性的思索融入到作品《人生》的创作中来,塑造了“高加林”这样一个农村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高加林是路遥在《人生》中塑造的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物,他不仅对现代生活抱有巨大的热情,而且为实现新生活勇敢进取。高中毕业后的他因为个人原因与受到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和不良风气的影响,经历了一系列与“黄土地”分合变化的过程,从而构成了故事的构架。在高加林为实现自我理想的奋斗之旅中,可以通过他反观自我内心理想与现实、人生与事业的艰难博弈,发现他性格中既有勇进大胆、淳朴善良的品质,又有懦弱虚荣、不安现状的成分。

作品在前缀中写到“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人,特

别是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青人,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上总是懵懂而又单纯的。当环境迁就了人,人往往成了悲剧,可是当人顺应了环境,环境又成为了悲剧。路遥对《人生》这部作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这部作品,原来我写的时候,确实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反响。我写农村题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也不是突然想起要写它。这部作品的雏形在我内心酝酿的时间比较长,大概是1979年就想到写这个题材。但总觉得准备不是十分充分,还有许多的问题没有想通,几次动笔就搁了下来。然而不写出来,总觉得那些人物冲击着我,1981年下了狠心把它写了出来。我只想把这段生活尽可能地表现出来。”这段话不仅仅说明了路遥在创作《人生》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形态的转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更体现了在改革开放刚开始,一切新事物正在萌芽的时期,中国农村青年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剧烈的内心波动和情感变动。

路遥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他经受过贫困,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正是这种人生经历,培养了他更加真实的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他看到了人性的荒芜与繁茂,体会了现实生活的残酷和无奈。把他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全部投入到了《人生》中。

一、从城乡差异看作品背景与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管是朝代的更迭,还是天灾人祸,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都处在灾难旋窝的中心。路遥与共和国同龄,经历了新中国农村生活的风风雨雨,他把握中国农民面对社会转型时精神的痛苦与心理的挣扎。在这个生活的立交桥上,他们曾经彷徨,也曾经试图迈过无形的屏障,向通往城市的方向前进;在这个生活的立交桥上,高加林抛弃了刘巧珍;孙少平与孙少安分野,一个走向城市,一个坚守土地。城市和农村就是相互交叉的两座桥,它们在社会生活的某个点上可能汇合,但终究是两条不同的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产阶级登上政治的舞台,他们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消灭一切剥削阶级为基本特征,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没有等级的平等社会。但是,户籍制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这一平等的理念。“城里人”有稳定的工资收入、较多的文化教育机会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而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村人”却被这些“优厚待遇”远远排斥在外了。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把农民稳定在土地,政府可以更好的推进国家建设和初级阶段的工业进程。但是,这样的制度是以牺牲亿万农民为代价的。“它不仅严重造成了国民身份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而且还使得中国社会的城乡差异扩大并趋于失衡,使中国在都市化发展进程中长期延缓迟滞,至今后果犹存。”“城乡户口划分奠定了中国社会城乡分割分治的二分结构。城乡分治的控制城市规模的策略,虽能避免因城市化快速发展而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但也使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失去了很多机会,并且使城市和乡村在利益格局上形成巨大反差。户籍身份的界定和转变的限制,使公民初始机会处于不平等,从而影响人的发展。一方面,它可能使某些城里人养成依赖性或者惰性,另一方面,也可能使部分农村人失去发展的机遇。”所以,我们看到高加林的性格中有想往高处走又时刻维护自尊的行为,在我们批评这个人物的个人道德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与弊端。《人生》的价值不仅提示了在巨大城乡差异背景下农村知识青年的不幸命运,更在于它用艺术的手法挖掘造成悲剧的深刻原因。

从建国初到1976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革”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政治运动及计划经济的束缚,中国经济在曲折中艰

难前进,经济结构严重失调,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民生活贫困不堪。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将工作重心转向了经济建设。在历史转折时期,一方面要摆脱沉重的历史阴影,开辟新的征程,另一方面,旧的生产体制、思维方式仍然制约着时代的发展。路遥是一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强的作家,他紧把时代的脉搏,以百万言字的《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展现了社会转型时期整个民族精神上的锐变,描写了广大普通劳动人民面对转型的困惑与思考,揭示了转型期新旧力量的艰难更替,勾勒出中国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

《人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本书主要讲述了高加林的经历,从老师到农民,从农民到通讯干事,再由通讯干事回到农民的经历。说明了成也靠关系,败也是关系惹的祸。由于没有关系老师变成了农民,由于关系农民变成了干部,又由于关系而被检举,再次回到了农民。其中插入与刘巧珍和黄亚萍的恋爱关系,在最艰难的时候刘巧珍的出现使高加林脱离了老师变农民的痛苦。高加林成为干部后,由于黄亚萍的追求和自己的意志薄弱,再加上感觉到黄亚萍跟自己更有共同语言也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而放弃了没有文化的刘巧珍,最后刘巧珍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马栓。因为黄亚萍和高加林的缘故,张克南失恋了,他的失恋促使了母亲对于高加林强烈的怨恨,因此举报高加林走后门,使得高加林再次失去了工作。身心疲惫的高加林回到了土生土长的田地,善良的刘巧珍请求姐姐帮忙让他能够再次回到民办小学教课。

高加林没有坚持与黄亚萍在一起,因为自己是农民,虽然亚萍爱他,但对于黄亚萍这样“娇生惯养的城里小姐”是不能放弃美好生活去农村的。心爱的巧珍也已经成了别人的新娘,高加林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之中。那一捧黄土,似乎是他人生中不能逃避的命运,也成为他灵魂歉疚的慰籍,他一直希望远走高飞,“到更远的地方看一看”,可是最终却退回了这个生养他的土地上。

二、高加林的艺术形象解析

在《人生》这部作品中,高加林是一个异常丰富的艺术形象,他的身上真实反映了一个在土地上土生土长的,父母作为农民,而本身具有才华和渴望到大城市的农村知识青年的典型性格。高加林个性中的大男人成分,英雄主义情节,解释了他内在的胆魄和莽动,而他在刘巧珍和黄亚萍的选择中,又充分体现了一种现实主义的自私性品质。在《人生》中,路遥为高加林安排了两个选择,一个是与自己有共同语言性格开朗,家庭状况优越的黄亚萍,一个是一字不识的朴实的农村姑娘刘巧珍。虽然表面看起来面对的只是两个姑娘,但实际上却是整个人生的选择,这个时候的高加林内心“不由自主的把刘巧珍和黄亚萍放到天枰上”进行了对比。作品描述了高加林的心理矛盾,要是和黄亚萍在一起的话,不但两人在生活的认识上有共同语言,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到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去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果是跟刘巧珍在一起,用文中的话来讲就是“巧珍除过是优秀的农村家庭妇女,再也没有什么可发展的了。若是他一辈子只能当农民,他和巧珍的结合也就心满意足了。可是他现在已经是‘公家人’,将来要和巧珍结婚,很少有共同生活的情趣,而且也很难再有共同语言;他考虑的是写文章,巧珍还是只能说些农村里婆婆妈妈的事儿。上次她来看他,他已经明显地感受到了苦恼。再说,他要是跟巧珍结婚了,他实际上也就被栓在这个县城了;而他的向往又很高很远,一到县城工作以后,他就想将来绝不能在这里呆一辈子;要远走高飞,到大地方去发展自己的前途。现在,这一切就等他说个‘愿意’就行了。”面对这样的选

择,再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路遥也只能选择面对现实,让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这是客观现实所决定的,而不是像很多浪漫爱情小说里的主人公那样,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路遥自身也十分清楚这一点,他在思想意识里也认同这一点,这就是现实的选择,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可贵之处。

在路遥的思想认识里,他让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但在小说的最后结局上,我们看到作者又重新让高加林返回了农村,而且还无情的让刘巧珍嫁给了别人,从而几乎在精神上杀死了这个可怜的青年。一个作家的作品中的情节当然是这个作家本身思想的一种反映,所以不可能没有一丝偏见,从《人生》的结局来看,可以发现路遥在对高加林的这种选择上是有反对态度的,甚至,还有些憎恨之处,所以路遥为高加林安排了一个好像是命运玩笑一般的悲剧。路遥在对《人生》这部作品的评论中说道:“对高加林这个人物,老实说我也在研究他。正因为这样,我在作品中没有简单地回答这个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像高加林这样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生活经验不足,刚刚踏上生活的道路,不成熟是不可避免的。”可是路遥对于这部作品的这个人物的研究,总让人感觉到很多牵强。他说高加林的思想并不理智,在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并不成熟,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高加林的做法,到底那一点是不理智不成熟的呢?他关于人生、前途、爱情的选择不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结果吗?作者在写作这个人物的时候,为他人生中的重要抉择做了充分的铺垫,也为他的纠结做了合理的心理描写。我想作者本身也是很难来全面概括“高加林”这个形象,很难为高加林的这些选择做一个正确的解释。但正是因为这种模糊性,却更加使得人物表现出血肉丰满的真实性。

我们都知道,人的性格和感情总是多变的,也是复杂的。时间、环境、文化程度、个人天赋这些内因外缘都会影响一个人在对待具体事件时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决断。内部条件和外部刺激是两条相互链接的线,人生的所有偶然中都存在着生命中不可抗拒的必然,人性就是这么反反复复。而人生就是这么遵循着一条蜿蜒前进的路途,没有逆转,只有向前。弗洛伊德是这样解释人性的“自我总是根据现实情况来满足本我的欲求,当现实条件不许可时,自我就暂时延缓甚至否定本我欲求的满足,以求的与现实的协调,避免与现实冲突而发生痛苦的后果。”高加林进城工作之前,由于现实条件的不许可,他人格中的自我暂时延缓了本我欲求的满足,甚至不断的否定本我。同时,依照“道德原则”的超我也监督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本能冲动。这样,高加林的本我处于自我和超我强有力的控制之下,由于本我欲求的满足不断被延缓和否定,他个人也处在一种极其压抑的心理阴霾里。他不甘心回到土地,一个有才能的人必定是对自己有很强自信心的,他回到土地的那一刻,自信被伤害并瓦解了,所以他的不甘心,变成了一种倔强,好像要跟命运做斗争一样。

高加林的这种要强和自尊,在作品中被一再被提及。他回到农村种地,手要握的锄头都出了血,才觉得舒服一些。他感觉跟黄亚萍有更多共同语言,但又一再的觉得自己高攀不起,即便在黄亚萍向他表白后,他仍然说“你的父母不会看得起我”“我一个平顶老百姓,你们哪里的城里小姐会来爱我”。高加林本身的天赋以及个人受教育程度使他对自己的能力是有信心的,所以也不难理解他极想去更广阔的世界发展的那份迫切的心情。但是,他的出身,他作为农民的父母,和愚昧的农村的环境,又让他感受到一股强烈的自卑。自卑和自信这两股力量不停地在他身上交战着。他的个人才能使他本能的向往,并且追求高端的生活,他极想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往更大的城市发展,既是新奇的世界对于他这样一个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人的一种诱惑,又是他急于展现自己的一个平台。人,对于自

我追求方面,是会更多的为切身利益着想的,这是人性,也是本能。这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他会在爱情上也做出这样的牺牲。他宁愿选择虽然跟自己有很多共同语言,但生活上实际差距却很大的黄亚萍,而放弃深爱自己的刘巧珍。高加林自己心里很清楚,放弃刘巧珍是昧着良心做的一件事,在现实面前的妥协也令他深深感受到了愧疚。

那么在爱情上,究竟谁更适合高加林呢?高加林究竟跟谁结合才更圆满呢?笔者认为,作者其实已经潜移默化的给出了答案。巧珍的确是一个单纯也有些单调的农村女孩,她没有文化,所以不能跟一个才华横溢的知识青年相比,但巧珍这种纯粹的爱情也是最打动人心的。高加林不论多有能力,他基本上还是一个地道的农村人,他流着农民的血,根也在土地里。他身上的质朴的倔强,和深深的自卑自尊,以及表现出来的大男人作风,是巧珍完全能够接受并包容的了的。巧珍的温柔和顺从,是甜蜜的糖,可以溶化进高加林的心里,让他减少对于自身和外界世界的矛盾中所产生的压力。可是黄亚萍是一种什么样的女孩呢,她是大方开朗,家境优越的娇小姐,自身的学识也很高,她的家庭环境和自身条件构成了自我骄傲的成分,所以她的个性中有对感情很任性很霸道的地方。高加林与黄亚萍尽管作为朋友可以天南海北的高谈论阔,可是在于男女关系上,两人因为生活环境和个人性格的不同,很快不和谐便显露了出来。高加林的倔强和黄亚萍的任性形成了互不相让的局面,两人都不太懂得理解他人。黄亚萍也是现实的,她固然爱高加林,但还没有爱到能够随着他一起去农村一辈子过苦日子的勇气。所以当高加林被退回户口即将回到农村时,黄亚萍的矛盾就出现了。作品描述了她的矛盾来源于两条“假若她不去爱高加林,那高加林就是下了地狱也与她无干;如果她为了爱情什么也不顾,那高加林就是下地狱她也会跟着下去。”黄亚萍对于高加林的爱情,有很大的迷恋性质,她一方面被高加林的魅力所吸引,一方面又很现实的意识到他若是个农民,他们在一起的可能性就降低了。综合分析,笔者认为,高加林和黄亚萍的恋爱缺少真爱的力度,他们的结合,是高加林的利益选择,以及黄亚萍的个人迷恋。

笔者个人以为,高加林本身就是一个在爱情上极不彻底的人物。他的爱情总是在与他的现实进行衡量,这种基于现实利益的爱情背叛,让许多读者,甚至路遥本身都觉得有些残忍和狰狞。当现实赤裸裸摆在眼前时,很少能够看到唯美的一面。路遥为高加林设计的悲情结局,是对现实生活的残酷进行的一场复仇,他想让高加林一无所有,以此来惩罚他笔下的这个利益的有些丑陋的世界。高加林性格中丑陋的部分,也正是他非常现实的地方。他明明对美丽的巧珍萌发了纯真的感情,但却一再的想到巧珍是个农村女孩这个事实,“他后悔自己感情太冲动,似乎匆忙地犯了一个错误。他感到这样一来,自己大概就要当农民了。再说,他自己在没有认真考虑的情况下就亲了一个女孩子,对巧珍和自己都是不负责任的。”这一段可以看出高加林的心态,他潜意识里也许是有些瞧不起作为农民的没有文化的巧珍的,他压抑对巧珍的爱情,就是怕以后自己也会变成一个农民。《人生》这部小说之所以吸引人,大概也就在这里,一个想方设法想脱离农民身份的青年,最后还是没有如愿以偿,还错过了真正能够给自己幸福的人。人生的悲哀也在于此,一个努力往高出走的人,以牺牲宝贵感情为代价换取前途,却最终失去了所有。在这里,《人生》更像一部寓言,预示着命运的无可奈何之处。

三、路遥的人生以及小说研究

1、路遥的生平以及感情经历

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出生于陕北地区贫困的农民家庭,七岁时因为生活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伯父和伯母含辛茹苦地劳作供他上学,艰难的日子磨练了他刚毅的品格。1969年底,路遥结束了中学时代的生活,还乡劳动,在这之前,他曾经当过村子里的民办教师。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开始文学创作,最先发表的作品是《优胜红旗》、《不会作诗的人》。大学毕业以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小说散文组负责人、陕西作家协会党委书记、副主席等职。1992年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的《人生》和《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这期间发表了《青松和小红花》、《卖猪》、《姐姐》、《月下》、《风雪腊梅》,随后发表的作品有《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你怎么也想不到》、《我与五叔的六次相遇》、《生活咏叹调》等。1988年完成小说《平凡的世界》后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人生》曾被改编成电影,反响强烈。由于出身农村,因此他的基本取材都来自农村的生活。荒凉、沉郁的陕北大地孕育路遥创作的灵魂,他始终怀着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以满载生命激情的笔触描写了黄土地人们苦难生活中的绵绵诗意。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从中可以看到他以生命为代价执着的创作精神。路遥以短暂平凡的人生构筑了辉煌的文学事业,他的全部作品收入了五卷本的《路遥文集》。

据史料记载,路遥出生的清涧县石咀镇王家堡是一个古老的村庄,至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自古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路遥出生的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切百废待兴,家里的经济情况非常糟糕,路遥出生不久,家里面在几年内又接连添了几个孩子,家中的生活状况更差了,几乎可以用“窘迫”来形容。饥饿贫困的童年,造成了路遥的心灵里驻扎了自尊与自卑两个看似矛盾却又并存的元素。路遥自小就很懂事,很小的年纪便能帮助父母做些简单的农活。被过继给伯父后,路遥贫难的幼年生活,使他的心灵变得更加敏感。二十年后他这样回忆曾经:“我那时才是7岁的孩子,离家乡几百里路,到了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我想起了家乡掏过野鸽蛋的树林,想起看过柴的山坡,我特别伤心,觉得父亲就这样把我出卖了······但我咬着牙忍住了。因为我想到我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而回家后,父亲没法供我上学。尽管泪水唰唰地流下来,但我咬着牙,没跟父亲走。”上学后的路遥发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的学业。在考取初中时,家里再一次无力供养他继续学习了,之后,在村里亲戚的帮助下,他才去了延川中学报到。

在延川中学毕业后,路遥经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爱情。也可以这样说,路遥与北京姑娘林红的相爱是一场不可避免的缘分。当时,初中毕业返乡的知识青年路遥非常风光,他当时被认命为延川县城革委会副主任。曾带领8000多名红四野战士进行战斗,主持了很多声势浩大的对敌斗争。林红在延川县战备文艺队,能歌善舞,也十分漂亮,因此,路遥对这个北京姑娘一见倾心,而林红对路遥也很欣赏。1970年春,国家在插队知识青年中第一次招工,路遥把指标让给了林红。林红离开陕北,逐渐与路遥的联系减少了。正在路遥对于林红的冷淡感到伤心的时候,县革委会领导小组偏偏又在这时停止了路遥在革委会副主任的职务,还通知他,要隔离调查。此消息一出,即刻对路遥的人生形成了致命的打击,不久以后,林红从远方给他寄了一封绝交信,信中描述了作为工人的林红和依旧是农民身份的路遥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与隔阂,以及林红对于这份感情不想再坚持下去的意愿。这封信是一个晴天霹雳,让本身已经为事业不振而抑郁的路遥更是雪

上加霜,一时之间竟然一病不起了。爱情和事业的双重刺激,给路遥造成了极深刻的心理阴影。但是,这一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也促使了他思想的成熟,丰富了写作素材。在路遥的作品中,特别是短篇小说,有很多作品都反映了这些问题。比如:《姐姐》中的“高立民”,《痛苦》中的“我”等等。《人生》是比较突出的一篇,而这些作品的结局也都大抵相同,抛弃爱人的主人公总是可悲的收场。我们在这些小说里可以看出,很多年以后的路遥,仍然对自己以前的感情经历耿耿于怀。

2、路遥理想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

如何看待并定位路遥及其作品,是研究者必须谨慎回答的一个问题。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是由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构成的一个流动的过程,其中,读者是文学作品价值生成的决定因素之一。显然这里的读者并非权威评论家,是指所有文学接受的主体。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是否有价值,或者价值多少,就看它拥有多少读者,以及在读者中影响的时间有多久,而不是由少数权威话语决定的,虽然他们掌握着舆论喉舌。路遥的小说既然能够长久地受众多普通读者的喜爱和青睐,这说明其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肯定路遥的价值,某种意义上就是肯定他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近年来,路遥研究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一直以来,路遥的创作主要被定位在现实主义的坐标上,仅对路遥小说的现实主义品格给予极高的评价。研究者普遍认为:路遥的作品都是从人民特别是普通劳动者的视角和立场出发,表达他们的痛苦和欢乐并反映他们的愿望和心声,路遥把自己当成他们忠实的代言人。笔者本人侧认为类似这样的评价过于肤浅和外化,导致路遥作品中所蕴含的对理想主义精神层面的追求被忽略了。尤其是在“忠实的代言人”的权威话语体系内,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忽略了挖掘路遥作品中深层的人性哲学和审美理想,看不到路遥的个体理想及其相应的精神内涵在小说中的展现。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理论上解放路遥,从他作品的物化生活的现实意义中走出来,走进他自我的人生和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路遥强悍、孤独、深沉的灵魂的每一次颤抖,抖落出的作品都是对命运顽强的抗争,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崇高人格力量的张扬。他以农夫般坚定笃实的耕耘,沉默地守护着人类纯美的精神家园,在孤独苦寂的精神苦旅中坚持着对人的理想和信念的孜孜追求。李建军说:“路遥是一个把自己献给文学事业的苦行僧般的理想主义者,是一个具有诗性情调和英雄气质的现实主义者,是一个充满责任意识的‘为人生’的人道主义者。”

路遥作为一个地道的庄家人,他在渴望生命主体冲突落后土地时,却发现这种生命的形态之不过是一种外化的形式,而真正内在的生命意义仍然需要回归土地,回归内心。真正悲剧的意义就在于苦难中的抗争,“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的头上,他逆来顺受的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了真正的悲剧,哪怕是片刻的活力、激情和灵感。陷入命运罗网中的悲剧人物奋力挣扎,拼命想冲破越来越紧的罗网的包围而逃奔,即使他的努力不能成功,但心中却总有一种反抗。”人类在反抗现实的过程中,在悲哀后表现出的人性美,在痛苦、绝望的种种情景中,构建出一种理想的心灵模式。个体生命奋进的自我意识、逆进的人格精神、及追求真善美的执着与勇气得以凸现,路遥的小说尤其在这一纬度上诠释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21世纪的今天,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大都兴奋而又疲惫的忙于物质追逐。实用主义和商业主义在各个角落侵蚀着我们的精神和文化,在这个精

神低迷、价值迷惘的时代,从前那些令人振奋并引以为豪的理想、信念和情感逐渐变得虚无缥缈起来。人们头脑中精神层面的东西大都贬值了,更甚者认为道德和理想如今也成为负担。理想支柱的崩塌导致对现实生存境遇的困惑,人文精神的绿洲越缩越小。猛然间,人们感到无所适从,荒原感时时袭来,而在理想主义光芒照耀下的路遥,以圣徒般的决绝坚守着其独特的创作天地,且无怨无悔地以生命作赌注来经营自己的文学事业。作品中,路遥以饱蘸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系列充满理想激情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在艰难困苦中的顽强抗争精神。另外,在路遥42年短暂的人生历程中,他一直矢志不渝的追求理想中的生活,使沉重的生命旅程增加了瑰丽的色彩。

结语

在阅读《人生》并对作者路遥本人进行研究的同时,笔者深刻的感受到,“高加林”这一人物的人格形象与作者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高加林”本身就是路遥的一个缩影,路遥几乎把他自己的人生经验和自己的性格理念全部赋予在“高加林”的身上。少年时代的贫苦和奋发,使得路遥成为农村孩子中最不安分的一分子。农村生活的艰辛带给他的是自卑、是磨难、更实际的是饥饿。他时刻渴望自己去突破,去实现一种理想的文明生活,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穿梭,徘徊和迷茫的矛盾心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他曾在《路遥小说选自序》中这样写道:“我的生活经历中最重要的一段就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种种情感和感受在我身上和心里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因此也明显影响了我的创作过程。”

鲁迅曾给悲剧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小说《人生》中所表达的人生悲剧和爱情悲剧,也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和文化因子的。从作品内涵上看,路遥是探索转折时期各种矛盾交叉点的青年一代,究竟是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从哲学层面上讲,它反映了个体反抗既有命运的卑微、悲惨和悲壮;从现实层面上讲,那是城乡之间无形鸿沟的典型写照。

参考文献

[1]王西平李星李国平路遥评传[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

[2]陈骏涛对变革现实的深情呼唤[N].人民日报,1983-3-22。

[3]阎纲给路遥的信[A].路遥文集(2)[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4]王西平李星李国平路遥评传[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

[5]白烨执着而严肃的艺术追求[N].人民日报,1983-5-10。

[6]李星深沉宏大的艺术世界——论路遥的审美追求[J].当代作家评论,1985(3)。

品经典诗文感悟人生真谛心得体会

品读经典诗文感悟人生真谛 ——心得体会 头屯河农场学校李洪英 白驹过隙,转眼间一学期即将结束。蓦然回首,这一学期的晨诵教学,总有些许遗憾,心头多的是一份压抑的无奈。如果说工作很忙,也的确如此,不过,我并没有愧心的面对学生,而是想尽各种办法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同时,我也诵读《500句经典名句》,徜徉在名句中,品悟生活的快乐。 在诵读中,我发现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从这些优秀诗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还为自己的审美打下了基础。 诚然,在浩如烟海的经典诗文中,仅仅依靠每天早上20分钟的诵读与赏析,肯定是不够的。但就是通过这有限的时间,学生开阔了眼界,明白了很多的事理,也受到了心灵的润泽…… 可以说,学生是在经典诗文的浸润下长大的,从小,学生就接触到了不少经典古诗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子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这一切,把学生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飞翔的空间,成为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灯火。

然而,学生只做到了“背诵”,而离真正的“诵读”还很远,只有通过“诵读”,才能真正体会经典诗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意境,从而有所收获…… 读书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诵读需恭恭敬敬,一心一意,不急不徐,字字清楚轻松愉悦。经典,乃悠扬自得的雅致之音,学生每天读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定在之中,慧在之中。诵读更需声情并貌,在读经典的影响下恭敬认真地读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出新,诵读就是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放在自家智慧库里,随用随取。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 持之以恒,才能诵有所成。身为教师的我每天也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自己背诵《500句经典名句》做起,从改变自己的教育课堂做起,用激情点燃生命,用自己对经典诗文的喜爱和特殊的兴趣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从而点燃起学生对经典诗文的热爱兴趣。我深知,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滋润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走向。晨诵中,我以《知识大集结》中的古诗文经典名句为依托,带领全班学生积极开展晨诵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先自己熟读,然后诵读,同学间互相背诵,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着经典名句的熏陶。为了检测学生的诵读理解,要求学生每天把诵读过的默写下来,写在晨诵记录本上。诵读的过程很重要,虽然本班又没有被评为“书香班级”,但师生收获的是对祖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理解,

路遥人生读后感

路遥人生读后感 怎么写? 内容详情作文分类×篇一:路遥人生读后感人生,好像一片海,时而波涛汹涌,叫嚣着仿佛要吞噬整个世界;时而又平静死板,似乎星球毁灭也打不破它的安宁。也许有时,平静的海面下却暗暗蕴藏了凶猛的海啸;也许有时,狂暴的风雨却预示着和平的讯息…… 当高加林的民办教师工作被村里一把手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无理的顶了,他对人生啊只有怨恨:三年前的高考落榜如果说是挨了一巴掌的话,那下岗无疑是一闷棍了。然而,落榜了起码还当上个民办教师,也算是生活补偿自己一个甜枣,心里不至于太绝望。况且这两年自己一边认真教学,一边刻苦学习,既赢得了学生娃的尊敬和全村老少的爱戴,又给自己继续上进打下了坚实的铺垫。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时候,偏出了这么一挡子事儿,心里能不难受么!可是生活好像永远会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于是,村口路上,善良的姑娘巧珍的深情表白终于给了这受伤的心灵一块灵异的膏药,况且这膏药的愈合作用真好,好到可以让高加林放弃曾经的理想,甘愿作一个农民。在此时,生活似乎又归到了平静,却想不到,又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高加林的叔叔回乡当了领导,村里干部为了巴结他,走后门给加林谋了个城里记者的职位。高加林曾经的已经变灰色的梦

想,又鲜活的闪在眼前了!这先抑后扬的手段用的真好,高加林对生活感恩戴德了,并且拼尽全力,很快闯出了一番事业,成了小镇的明星人物。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让他们在缥缈的梦境中忘了自我,开始追求空中的楼阁。加林不就是这样吗?经历一番挣扎,他最终辜负了对巧珍的只跟她一人好的誓言,跟城里姑娘黄亚萍在一起了。一切似乎都异常的圆满,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生活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它也决不让幸运的人太圆满。一纸状子,剥夺了高加林到手的一切,然生活转了一个圈子后,又回到了农村。好像黄粱一梦,虚幻一场,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经失去了巧珍,那最可爱的姑娘,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姑娘。 生活好会开玩笑,好像猫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够了再吃掉。究竟是多么强大的对手,在生活那头操纵这一切变局?难道人,永远只能作被动的承受者?抑或物极必反,中庸之美本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的规律。聪明的人,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贪图,不过分软弱,终于赢得美好而长久的幸福生活。无奈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懂得知足的人,拥有了一些,便觊觎着更多。贪婪的心,就算倾尽太平洋的海水都填不满。总是盯着自己的空缺,却不注意自己的丰满,这样,即使很富足了都不会快乐,而且往往到头来,追求的东西到不了手,连已经拥有的都保不住!

读路遥的《人生》心得体会

读路遥的《人生》心得体会 路遥的《人生》发表于1982年,讲述了改革时期陕北高原一个年青农村小伙子的人生经历。他叫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当起了小学教师,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满足地生活着,可是因为村长的儿子高中毕业没事做就取代了他的位置,他不得已只能回到农村当农民,在痛苦煎熬的时刻,村里最漂亮但没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进他的生活,使他内心由彷徨转为宁静。最后,因为叔叔的调回使他返回城里,恰巧与原来同学亚萍相见,而亚萍正当与原男朋友分手,不顾一切的追求高加林。在都市生活中,加林与巧珍差距编的越来越大,最后放弃了巧珍,与亚萍好上了。最后,加林走后门被揭发,又不得不回到农村,但巧珍却已成为人家的新娘,这一切都悔之晚矣。 整个故事简单,但线索明朗,寓意深刻,赤裸裸的揭露了人性自然,深深的吸引了我。读完整本书后,让人情不自禁的有感而发。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现实中每个人的人生都面临着无数次的选择,而每一次的选择都会演绎出不同的结果,正如作家柳青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没有回头路,也没有理想中的美满,它总是或多或少地让我们的现实与理想相背,一个人的性格与追求往往决定了他生活的大致轨迹。因此,在面临选择时,我们当立足于自身实际,不能好高骛远,慎重考虑,只有周密而郑重地做好人生的每一次决择,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我们也从不后悔。 在工作中,我们需当脚踏实地,认清现实,以自己的智慧和奋斗,不断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不能投机取巧走后门,否则就会像小说中高加林一样,终究会东窗事发,害人害己,最终回到原点。 作为地质工作者,很多时候都在野外作业,伴随我们最多的是穷山恶水,很多年轻人都难以适应,对城里生活充满着向往。这又何尝不是与小说中的高加林厌恶农村生活有相似之处呢?但我们作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何不学会换位思考,将穷山恶水看成青山绿水,地质勘查看成旅游探险,在工作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增加阅历,在大自然中学习知识,让自己稳步成长,顺其自然,丰富自己的人生。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人生的路途坎坷,不必贪多,要的是过程,就算人生对不起我们,我们也不要做出对不起人生的选择。作为我们一线地质工作人员,更应深刻领悟人生,并在实践中踏寻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地质人生道路。 读路遥的《人生》心得体会范文 近期我队团委组织职工阅读文学作品,我有幸阅读到了作家路遥的作品,这是我第一次读路遥的作品,虽然《平凡的世界》比较有名气一些,由其改编的影视剧也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但我从他的这本成名作《人生》开始读起,则是另一种感觉。 在读完路遥这本书后之后,心情确实有少许沉重,真的如一句俗话所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人生这一旅程,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应该怎么走过呢?我认为人生就是不断的选择,这种抉择有对的也有错的。生活赋予我们选择的权利,但是这种生活中的选择机会越多就越容易让我们迷茫了,从书中主人公高加林身上可以看到他的人格心理懦弱,缺乏一种坚定的信念,对生活摇摆不定,人物形象上来看才子高加林是一个悲剧角色,他的人生不论事业还是爱情都充满着悲剧。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理想固然重要,但不能脱离现实,现实之外的东西都很难获得。从书中这个地方我们可以认识到:对于一个刚踏入社会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欲望是我们生活的动力,可以激励我们前行,但不能过度的泛滥,否则会在欲望的无穷海洋中迷失自我,最后成为人生的输家。 虽然贯穿整部书,我们最多是看到高加林事业和感情上悲惨,但伴随着最终的各种失去,我作为读者感触最多就是他对爱情道路的不坚守。在书中的前半部分讲到:高加林高考失落后回村任教。三年后,虽然教书匠的职位被村长的儿子取代。但此时在人生痛苦煎熬中的高加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1500字范文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1500字范文路遥的《人生》读后感1500字 《人生》讲述了高加林从城市到农村,从农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回到农村的故事。小说戏剧性的将他推到了人生巅峰,又无情的将他拉到起跑线,那过于真实的感觉,似乎那一代的人都能感同身受。他就这样处在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冲突中,走上了戏剧化的人生。 高加林是一个很有追求的人,在当代享乐主义的摧残下,我们已经离那种为了梦想努力拼搏的精神越来越远了。繁荣的都市,互联网的普及、科技的发展已经慢慢的湮没了我们的雄心与壮志,沉浸在一个虚拟的世界,自娱自乐渐渐成了我们的看家本领。所以《人生》的出版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给许多处在人生分叉口的人给予启迪。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平等的看待每一项职业,它都在为这座城做出贡献,就像高加林,他并不逼视农民,但是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当农民,所以他拼命的读书,就是不想一辈子成为这土地的主人。对于自己所热衷的事情,就不遗余力的去做,要不然你可能就只是眼前的你,科技的附庸品。 《人生》有高加林与刘巧珍、黄亚萍两条爱情线,给我们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爱情。在这两段爱情中,也让我对高加林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我很敬佩高加林身上的那种无畏精神,但是他抛弃了善良纯洁的巧珍,让人觉得十分的可气,就像你疼爱许久的宠物,有一天他跟着

其他的宠物跑走,而你只能在人海中祝福,她能遇见跟你一样疼爱它的主人。 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是纯粹的,但又充满了困难的。巧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乡村漂亮姑娘,而高加林是一位在城市待过的知识分子,这让他们自身就有了无法跨越的鸿沟。加林是教师的时候,巧珍在旁边默默的看着,加林回到农村,她才敢于表露心扉,她的感情在一定程度是抹平了高加林跌落的悲痛,她陪同他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所以他们可以算是患难情侣。巧珍帮加林将烧饼卖出去,为他想好所有的说辞,既避免了尴尬,又保留了加林的自尊,她对加林的爱是纯粹而真实的。但他们之间由充满了磨难,他们之间隔着知识阶级的鸿沟,在加林面前,巧珍总是认为自己没有文化而看低自己。他们之间还有家庭的反对,巧珍的父亲看不上这个被遣回的穷小子,还用现代化的恋爱方式,毁了自己女儿的清白。最后因为巧珍的固执而放弃了阻拦,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了种种磨难才走到一起。 黄亚萍的出现使他们之间的矛盾提前爆发了。高加林因为他叔叔的原因到城里当了通讯员,很快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知名人士”,也让黄亚萍对他的爱重新燃烧了起来,抛开一切,对他展开了猛烈的追求。高加林随着眼界的开阔与心境的提升,也渐渐发现了黄亚萍的见识广阔,能给自己精神上带来许多惊奇的地方。所以当巧珍来看望他与他说家中老母猪下了几只的仔,今年庄稼收成怎么样时,彻底的击垮了高加林心里的防线。他明白如果他与黄亚萍在一起,他的精神与物质上都会得到很大的满足,而巧珍,他心里是喜欢的,但又不愿

感悟人生真谛的句子

感悟人生真谛的句子 感悟人生真谛的句子 1、积极的人生不一定会使你成功,但消极的人生态度却一定会使不思进取,从而放弃一生! 2、人生,就像一杯美酒,品不出其中的味道;人生,就像一朵鲜花,嗅不出其中的芳香;人生,就像一滴泪水,看不出其中的寓意。 3、人生坎坷,风雨,永不停息。努力拼搏,战胜自己,无怨无悔。 4、人生路漫漫,生命的价值在人生之路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它的意义不在于能活多少天,而是在于你怎样选择你的人生,这一辈子做了个怎样的人。 5、人的生命是一个灿烂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世上的一个过客,要做怎样的过客,那是每个人的选择。 6、人生的选择只要有一条,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能做出一条选择,选择了就有后悔可然。 7、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旅途,我们需要在意的不是目的地,而是路边的风景。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场,梦一场醒过来发现什么都不是。有人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个人只是在生活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8、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如何面对人生,是快乐,是悲伤?不能让你的人生去决定,也不是任由命运摆布着你,应该自己把

握! 9、生活就是一块调色板,你选择了你喜欢的色彩,那么其色就更加美丽,人生就似一碗汤,你选择了你喜欢的味道,你才感觉有滋有味…… 10、人生也好,生活也罢,严格说没有一个准确而标准的模式,我们也无须过多的依葫芦画瓢似的白描,更无须照本宣科似的呆板。生活与人生无论是谁,其定义原本就是精彩与美丽。而这种精彩与美丽,不是从一个起点到达一个什么样的终点,而是从起点到达终点过程之中,你是否选择了一种方式适合自己。 11、每个人都有选择人生之路的权利,开心也罢,悲伤也罢,带者认真对待人生的态度上路,慢慢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吧! 12、人生就是一条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我们之前,也没有我们自己的路,世界有了我们,也就有了我们的路。在没有开始之前,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属于我们的道路有多宽,有多长。 13、人生是一条路,人生有多长,路就有多长。人生有多深,路就有多宽。我们往往无法选择人生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人生的深度。我们无法预知道路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加宽道路的宽度。 14、打开人生的第一页日历,就如掀开一张崭新的图画,岁月的年轮在春天的脚步中增长,生命在风的呼吸中升华。 15、树立高远的理想,保持不懈的拼搏,支持自己的位置,才会将人生的平衡点不断拔高,才能在人生的平衡点上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路遥人生读后感1000字

路遥人生读后感1000字 不同的选择,就此有了别样的人生。 读完《人生》,走近高加林,我不想从人物形象的表层系统上探讨才子高加林的悲剧性,也无意对他的人格心理作出怎样的深刻剖析。不要说当时社会因素的纷杂,使他失去本我,没了自我。失去本心,纵然空降再多再大的机遇,也无法实现超我的境界。自始至终,高加林是不清楚自己的本心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此错过了太多,空留太多悔恨而终。由此,他的人生得以与茶具为伴,不乏“悲剧”。 “现实不是伊甸乐园,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现实条件的残酷,左右了他的本心。在他的人生中,不论是事业还是爱情有充满着悲剧。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可以有幻想,但是却不能抛开现实,以求得到现实条件下还不能得到的东西。我们需要摆好自己的定位,尤其是对于一个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一个人来自本我的欲望适度,会给我们以激励。而过分泛滥,则会吞噬我们的内心,失去本心,我们则是最大的输家。 贯穿《人生》,我们可以看到高加林无论是事业上还是感情上都伴随着悲剧,伴随最终撕心裂肺的失去。我自身感触颇多,跟随本心,我最大的感触则为他爱情道路的不坚守。

高加林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的感情纠葛是这部书的主线之一。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才子,有才有貌,才貌双全,且文武兼备。他有理想有追求,他辛勤朴实、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注重实干。对于高加林的才能我是欣赏的,对于他事业上的变迁我是同情的,对于他的理想和追求我是支持且有共通的。而对于他的爱情道路的选择,我却是太多话要说,但又仿佛说不出什么。 初恋是美好美丽的,巧珍美丽善良,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姑娘,没有文化,却真真切切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以她充满激情且实际的方式爱着高加林,纯真无暇。被大马河川最美的姑娘深爱着,高加林感觉到了这份幸福。伴随事业上的“腾达”,他离开那片黄土地,来到城市,重逢了黄亚萍。与巧珍相比,她作为现代女性,热情开放,开朗活泼与高加林有着共同的知识背景,共同的交谈话题。 高加林婉言拒绝旧爱巧珍,接受黄亚萍的感情。巧珍含泪答应,坚强着,豁达着,继续着对高加林不变的关心关怀。我不去想高加林于两人间面临怎样的艰难抉择,怎样的内心挣扎,我只想说他的这次抉择预示着上帝绝不会再继续偏爱他,最后爱情道路的一无所有就已经尽不在意料之外。他抛弃了曾经的誓言、约定,曾经的纯真,曾经一切的美好,丢了责任,丢了彼时的本心。 起初,我与同上帝一般、众多读者一样偏爱着高加林,

路遥人生读书心得体会范文.doc

路遥人生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读书心得】 路遥《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路遥人生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路遥人生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关于人生的话题在我心中一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一直无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说:十五而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连而立之年还未经历,又何谈不惑(自我封闭一下)。 一直读季羡林的《谈人生》,季羡林谈自己对生命意义、做人处事、名誉、朋友、压力、困难、爱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种境遇的看法,那么我的一生怎么样完成?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爱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价值?... 路遥的《人生》则通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体背景我没有查证,应该在改革开放萌芽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任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

对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女性的黄亚萍任性而敢于追求,男性虽也敢于追求,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时时左右他的行为。高明楼的圆通、眼界和眼光,马栓的圆滑,德顺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刘立本的精明。 这本小说是朋友推荐的,总希望能找到一些什么,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人最怕面对的是脆弱自己,最强大的是内心的坚韧。 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择也就很多。在面对成绩,成功时要保持冷静,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来,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积累,只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如果高加林没有才华,也可能成为优秀的通讯干事。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不熄灭,此段经历会成为他最为宝贵的财富。人要有梦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劳,要敢于折腾,敢于寂寞。 路遥人生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心情有点沉重,路遥人生读后感1。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应该怎样调节;当我们面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么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

《人生》读后感2000字范文多篇

《人生》读后感2000字范文多篇《人生》读后感2000字 一个多月前我从市图书馆借阅了路遥的《人生》一书。因为期末工作忙碌的原因一直搁置着,现在学校放了假,我也得了空闲阅读书本。 《人生》一书的作者是路遥,然而路遥最出名的作品不是《人生》,是《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我上大学的时候顶热门的书,它和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一样广受赞誉,大学生群体争相阅读这两本书,我也不例外。近两年这两本书被翻拍成电视剧后传播度就更广了。但大学时期的我没有去关注路遥的其他作品,对路遥的了解仅限制于他是陕西作家,是《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这回看到《人生》一书也纯粹是个偶然。上图书馆去,我有一个习惯,总先去浏览一下大厅里新到的一批图书,然后再到图书馆里面去。我浏览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本封面上有“路遥——著”字样的书就决定借阅回去看看。 也是我阅读这天,我翻开书的封面,从上面的作者简介才知道原来《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改编成电影还曾轰动一时。这个简介中“轰动一时”四个字已经勾起我对这本书强烈的阅读欲望了。整个下午,我都在沉浸在这本书里。当我阅读完这本书上的最后一个字,合上书,再抬眼的时候,外面的天已经换上了黑颜色的皮肤。 书中是有关一个叫高加林的年轻人几起几落的人生故事。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分配到县里做民办教师,好景不长,他的位置叫村里的干

部走后门让自己的儿子顶去了,高加林被下岗了。作为农民的儿子,他被迫回到了养育他的村子里。尽管他极度不甘,挣扎反抗无果后,不得不屈从突如其来的生活变化,开始了田间劳作。劳作的过程中,他与一个长时间爱慕他的、没有受过教育的村里姑娘巧珍相爱了。两人在热恋期间,他的命运再次发生了变化。在外当兵多年的叔叔回到县上任劳动局局长,劳动局副局长为了讨好他叔父替他安排了一个吃公家饭的工作——县通讯员。高加林到了县城和巧珍的来往渐渐疏离了,与高中同学黄亚萍之间的联系倒日益密切了,两人为了成为恋人各自断了他们所正在处的恋爱关系。此后,巧珍嫁了村里的一位庄稼汉;高加林这不明不白的公职来历被检举,他又回到了农村。当生活再次回到起点时,他才发现,原来他所最爱的人是巧珍。可他却将这人生至宝弄丢了....... 书名是《人生》,书里的故事也谈的是人生故事,想来作者是希望读者借着书中高加林的故事叫我们思考人生。书扉页上的一段话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这段话是给年轻人的人生警句,人生路有许多岔路口,有些路一旦走错了,人生格局就变化了。高加林就是在人生的岔路口走错了,他想走上“大路”,脱离农民成分,所以恋爱关系上,他选择了城市户口的黄亚萍,而不是目不识丁却对他情深意切的巧珍。高加林是庄稼人供养出来的读书人,也是农村和城市的混血儿,他身体里淌农村人的血液,头脑里却装着城市人的思想。他认为自己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高于村子里的庄稼汉。他极度渴望城市,城市却猝不及防地

人生感悟-领悟人生的真谛

人生感悟|领悟人生的真谛 对于人生,你有什么感悟呢?是不是也会像名人们一样从生活琐事中悟到了真理?一起来看看他们所悟到的人生感悟是什么样子的吧~ 1、看一轮皓月如何将岁月的影子拉长,看流莹的美好将彼此的双眼缠绕。人生就像是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穿越时光的隧道,感受岁月的苍桑,一路与你风雨兼程。 2、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有些人与事,是你必须要路过的驿站,好坏、成败聚散、爱恨,都无所谓,它只帮你尝遍人生百味,阅尽世间百态,看淡世事冷暖。所有的经历,都是催熟的良药。重在当下,不论未来如何,今后怎样,实实在在地抓好今天,就是装点了今后,美化了未来。 3、有时我也会迷惘,面对繁杂的世事。人生,就是一道难解的题,边走边解,能解就解,不能则不解,放下,慢慢再解。事情,不因你烦恼而顺利,不因你不快而变易,学会放下,懂得看开、看淡。真的放开,一切也容易了。 4、有些人在你的生命中来了又去,这并不稀奇。可总觉着有句话想说,却死活想不起来要说的是什么。再见面笑着聊天,春天正好阳光正好,道别转身,却不知为什么眼泪掉下来。这才想起要说的话:“谢谢你曾走进我心里。”不管对方听到没听到,都

没关系。 5、一切都在于选择,我们在学习真诚的时候,也在学习背叛,一个人如果永远不能背叛自己,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有明天,他就只能活在过去。 6、不管什么样的选择,都意味着一种人生的历程与况味,我们没有办法预知某种选择的机会成本,人生这条单行道的最终,赋予它意义的应该是我们自己。心中怀有使命感,失落感,危机感的人才是不平凡的人。若时时原谅自己,必常常迷失自己;若处处善待自己,必屡屡失却自己。 7、你对自己好,就会变得更出色,在别人眼里,更加有价值。而你对别人付出太多,自己就会变得更薄弱,你的利用价值完了,也就完了。所以,学会爱自己,宠自己,把更多的机会留给自己。别总是对别人太好,老想着取悦别人,你越在乎别人,就越卑微。只有取悦自己,并让别人来取悦你,才会令你变得更有价值。 8、什么是人生关键性的一刻——是一个决定;是一次选择;是向左,还是向右;是继续,或者放弃。——是跟过去告别的一刻;是勇敢擦拭伤口的那一刻;是抉择未来的那一刻。——要开心,先要“开”心。 9、我们总是在事后才明白,懂生活,很难,会生活,更难。许多人过日子总很累。不管是身边人做什么,都会让她劳心劳力伤心伤神。其实这世上,哪有这么多不如意,只不过是你的心思太重,想的太多而已。 10、不属于自己的。看一眼都会觉得累。人们都向往和寻找快乐,其实快乐就是一种心情,秘密隐藏于人的心中。快乐从不

路遥 《人生》的读书笔记

路遥《人生》的读书笔记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你读完会如何写笔记呢?下面是本人精心为你整理路遥人生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路遥人生读书笔记篇一这是我第二次翻看路遥的《人生》,感触远胜于第一次。第一次看《人生》时,我很诧异路遥为何要把《人生》作为小说名。记得第一次看是在读高二时,那时候还不能理解小说的内容,只是一味单纯的以看小说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但上大学后,再来看它时,却是另一种感受。先来谈谈《人生》的情节吧。小说背景取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陕北农村地区。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年轻的农村人,他高中毕业当上了小学教师,就在他以为自己的才能和抱负能得以实现的时候,命运第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利用关系让自己儿子顶替了他的教师位置,而他也由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在这次人生的低谷中,他收获了一份美好的爱情,开始与农村姑娘刘巧珍谈起了恋爱,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慰藉,本来照着发展下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命运又垂青了他。没过多久,因转业回乡的叔父的关系,高加林很快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成了一名县通讯干事。此时,加林重新遇到了他高中同学黄亚萍。在黄亚萍猛烈的

爱情攻势下,并且有机会到大城市发展,他艰难地舍弃了农村姑娘刘巧珍,开始了与黄亚萍“罗曼谛克”般的热恋。然而,好梦难圆,命运又一次捉弄了高加林,高加林通过关系在县城工作的事被检举揭发,他因此又一次回到了农村。而此时,已是物是人非,巧珍已嫁他人。在听完德顺爷爷的一席话后,高加林也开始真实而深刻地思考“人生”这一命题。 高加林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强坚毅的品格,又同时具有辛勤、朴质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了时代潮流中。然而,真实的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也形成了他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纵观他的人生,总是充满跌宕起伏,不断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后得到,继而又失去。正如路遥在小说中所说:“生活啊,生活,有时候让梦想变成现实,有时候又让现实变为梦想。”而高加林也在其中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什么是人生?无数先哲用事实告诉了我们:人生是从降生到死亡的过程,而这过程怎么走就是人生。我认为人生就是在这过程中对生活的种种选择,或对或错。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但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选择的机会多了,倒让我们手足失措,迷茫了。而从高加林身上我们能看到他缺乏一种坚定的信念,对生活摇摆不定,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致命的缺点。所以,不管我们如何选择,就一定要坚定信念,

读路遥的《人生》有感

读路遥的《人生》有感 读罢路遥成名小说《人生》,感悟良多。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读路遥的《人生》有感,欢迎阅读。 篇一: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关于人生的话题在我心中一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一直无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说:十五而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连而立之年还未经历,又何谈不惑(自我封闭一下)。 一直读季羡林的《谈人生》,季羡林谈自己对生命意义、做人处事、名誉、朋友、压力、困难、爱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种境遇的看法,那么我的一生怎么样完成?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爱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价值?...。 路遥的《人生》则通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体背景我没有查证,应该在改革开放萌芽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任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

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女性的黄亚萍任性而敢于追求,男性的克强虽也敢于追求,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时时左右他的行为。高明楼的圆通、眼界和眼光,马栓的圆滑,德顺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刘立本的精明。 这本小说是朋友推荐的,总希望能找到一些什么,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人最怕面对的是脆弱自己,最强大的是内心的坚韧。 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择也就很多。在面对成绩,成功时要保持冷静,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来,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积累,只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如果高加林没有才华,也可能成为优秀的通讯干事。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

不舍不弃,才是人生的真谛_人生感悟

不舍不弃,才是人生的真谛_人生感悟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也要批评你,当你沉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被批评的。 不要因为众生的怀疑,而给自己烦恼;也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造福万物而不争名利。 自己选择的路,再艰难,跪着也要走下去。人生,就是一次跋涉,只有前行,没有退却;岁月,就是一种磨砺,只有坚毅,没有怯懦;风雨,就是一种沧桑,只有无悔,没有悲叹。 人活着,是一抹心情,因为责任,因为善良;人活着,是一道风景,因为简单,因为美丽;人活着,是一场洗礼,因为梦想,因为心中有爱 生活里无奈与伤感很多,人生中惆怅与失望不少。我们总是在生活的过程中,感受了无奈,体会了伤感。在人生的路途中,有了惆怅,多了失望。 或许人生在世,就是要战胜伤感,了去无奈,生活过程就是要充满信心,努力进行。不论遭遇多少困难,不管遇到多少艰难,坚信努力能让生活,有更多的欢喜。你过得好不好,自己明白,你活得累不累,自己知道。 人生在世,其实是为自己而活。人,出生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家庭自己固然没有办法选择,但却可以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活着,不仅是一个人最起码的要求, 也是一个人在人生大舞台中必须承担起来的角色,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要掌握扮演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所表现的不同内容.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不容易的,也是幸运的,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珍惜和善待我们的人生,快乐和充实地度过每一天。 人,其实真正陪伴你的是自己。喜欢自己,因为你是自己的唯一,不能选择,不能代替;善待自己因为健康不会重启,不属于你的终会放弃,终会渐行远离

路遥《人生》心得体会

路遥《人生》读后感 今年寒假读了路遥的《人生》,路遥的那朴实的文字给我触动很大,把那个时代的农村生活,很真实的再现在我们的眼前,同时你又能从那些一个又一个他所塑造的人物身上体会到一些什么,了解他们的内心,同时我也慢慢领悟到柳青的那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人生》以20世纪80年代初陕北农村青年的爱情故事为背景,叙述了小说主人公农村青年高加林事业与爱情跌宕起伏的故事。在从民办教师——农民——名记者——民办教师的过程中,他经历了事业上的一个又一个的转折,人生中老天对他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玩笑,他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教训,也失去了自己的爱情。 首先分析故事,我认为高加林的悲剧原因有两点,第一是高加林自身在面临选择时的失误,他总是看着前面的理想生活却忽略进取的应该采取的正确方式和身边最应该珍惜的东西。第二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可以说高加林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农村知识青年争取自身命运前途和当时社会环境磨合的缩影,小说中多处隐含的提到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时代特征,可以说高加林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社会环境造成的。 读完路遥的《人生》,我认识到以下几点: 1.人一生的道路有很多重要选择和岔道口,或尊重现实或尊重内心,我们要谨慎把握,选择的时候要兼顾自身理想和社会现实环境 2.人生的形态有多种多样的,有时它就是一个以时间为半径的圆,回

到原点只是时间问题,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的不满意就灰心,要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3.面对失意和挫折时,我们要坦然面对,吸取教训积极争取。高加林的故事并没有完,我相信他在经过听完德顺爷爷的话之后,在改革开放后新环境中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只是我现在的一点点体会,我相信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我会慢慢领悟更多。。。 XXX 2013.03.02

路遥小说 人生 读后感

路遥小说人生读后感 《人生》一书是以主人公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又回到土地,再离开土地,最后回到土地的坎坷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以高加林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纷为矛盾,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状况。以下是路遥小说人生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路遥小说人生读后感人生在世,起起伏伏。犹如深邃的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惊涛骇浪。而我们只要坚守一颗真挚而积极的心,乘风破浪会有时! 《人生》以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大生产的农村为背景,很具有历史价值。以高加林的爱情和事业为主线,描述了当时社会现实状况。通过对高加林、巧珍、黄亚萍,顺德老汉等人物形象的刻画,而揭示了生命无常的悲凉道理。而且本书的坏境描写非常细腻、真实。最喜欢的就是《人生》叙事中,将每个人的想法都分别地用相应的篇幅深沉细腻地描述出来。这样使全文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也许,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尝试用此种方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可是懂得珍惜也没有用了。因为已经失去了!高加林因为贪恋大城市的繁华与更多的发展机会,而抛弃爱他如命的巧珍。但是在县城被遣送回生产队时,才懂得巧珍的好。但为时已晚,巧珍却早已嫁作他妇,与他今生是彻底无缘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悲哀。高加林空怀

一身才华却因没有考上大学而入民办小学教书,却因没有家庭背景而被迫下岗。最后,它回到自己的村,回到自己的生产队做农活。不久,他因叔父的调职,而被暗中调到县城当记者。人生状况,沉沉浮浮。加林只是因为没有实权,更因为社会的现实,而只能随波逐流,无法自己掌握人生。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若加林没有真才实学又怎么可能在县城大放异彩?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唯有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办事能力,才有可能抓紧每个试图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机会。时代的悲哀更是个人的悲哀。而今,九零后的我们,更因九二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让如今社会金钱至上的理念浮出水面。对金钱、实权的追求,造成当今社会价值观的混乱与个人人生的苍凉与无奈。 我们无法精确地掌握生活的每次沉沉浮浮,但是我们能以一颗真挚而积极的平常心去面对每次的挑战。 路遥小说人生读后感《人生》以它所描绘出的浓厚的乡土气息、逼真的生活画面、活生生的人情世态以及主人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尤其是男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令人回味不已。 故事中的高加林,他有自己的理想、感情和人生观,他不愿像他的父辈们那样,为了温饱一辈子厮守匍匐在黄土地上,他有知识、有文化,他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渴求一种新的人生。就这点来说,高加林具有新一代

感悟人生哲理句子100条

感悟人生哲理句子100条 时间过了,爱情淡了,相爱的人也就散了。如果缘尽也硬要牵扯,原本的美好就会变成种束缚,变成个你我都困在其中的牢笼。我会无法呼吸,你舍得看到我不自由吗?以下是小编带来感悟人生哲理句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1、当你快乐的时候,生活是美好的;当有人因你而快乐的时候,生活才是最美好的。 2、明明是傻,却说自己是逆向思维。 3、美德是勇敢的,为善永远无所畏惧。 4、与其战胜敌人一万次,不如战胜自己一次。 5、生活,匀速的是爱,不匀速则变成一种伤害。 6、回忆不过是孟婆素手熬制的一碗汤,那穿肠而过的新痕旧伤,可曾痛断了谁人的肝肠? 7、人的一生,失足可以有弥补,但失言却可能永远无法补救。 8、平凡的人要用平凡的心去对待,你的人生将会更精彩。 9、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禁不起考验的人。 10、感谢遗憾,就是感谢生命的馈赠;感谢遗憾,前方的路才会走的更坚实;感谢遗憾,未来的日子才不会有太多的遗憾。 11、全世界的人都离开你了我也会在你身边,有地狱我们一起猖獗。 12、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13、每个人都有退休的一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退休后的保障。 14、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 15、失意时不去怨恨,得意时不去张扬。 16、你突然点醒了我,我们的相识能够以年计算了,你找到你爱的,而我,还在原地徘徊着。 17、爱一个人不是要拥有他,只要在远方默默地注视他,也就心满意足。 18、努力吧,只有站在足够的高度才有资格被仰望。 19、患得患失,瞻前顾后,无病呻吟,都是因为你活得还不够精彩。 20、与其在意别人的背弃和不善,不如经营自己的尊严和美好。 21、爱情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22、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23、我们永远没有资格说放弃,因为这是属于我们的年华,应该开出耀眼的繁花。 24、不要追问分手的理由,不要恳求复合的可能。转个身,让自己快乐那才是最真的。 25、人往往看不清离自己最近的东西,比如眼睫毛。 26、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的明艳,谁知道它当初的嫩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路遥《人生》读后感

再读《人生》 又一次温读《人生》,又一次热泪满眶,又一次领悟那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读人生,让我对未来的未知充满了恐惧,同时又有一种希翼,所以对于现在,我有一种淡然。就像我知道每一种选择都有着他内定的规律,或者尊与现实或者尊于心灵;就像我知道每一次选择我都会坚定的走下去,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一条人生路。 我想故事的结局一定像我们每天所走的路一样,一样的实在。路,可能有花俏的,像满地遍花的羊肠小道,像铺满鹅卵石的小桥,可能还有的设计让水漫上去,等等。可这些终是旅游式的消遣,就像我们偶然通宵达旦的与朋友狂欢,真正称得上路的还是那些结结实实的水泥大道。 其实孙少平就是高家林未来的写照,一个有韧性血气方刚且能屈能伸的男子汉。无疑孙少平是完美的,是让每个读者都赞扬的那种;而高家林却是那种桀傲浮华爱慕虚荣的,自视过高患得患失的,让人感觉恨铁不成钢的那种形象。可,难道孙少平心中就没有过波澜,他就不想田晓霞死后能再拥有像金秀这么漂亮女人的爱情。我想那是不可能的,这就像是在问一个结过婚的人是不是就没有爱的欲望一样,答案是显然的,可是有一种比爱更重要的责任压在他们身上。他一定也是想的,可他知道自己以不配去拥有这份爱,他没法给她一个温馨舒适的家,没法不让她每天不担心害怕,所有他选择了拒接,选择了煤矿那一个破败却温馨让人留恋的家。而巧珍,是当时朴素善良农村妇女的写照,她和平凡的世界中的郝红梅一样,一样有一种对爱情的追求。她甚至比郝红梅更痴迷,更陷的深,对爱情更执着。可人生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摔倒了,失败了,丢失了,她们站起来,看着那愈来愈远的背影,最终她们都选择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一种更热爱土地的生活。对于黄亚萍来说,这场恋爱只是一次野外漫游的邂逅,只是春天里的一场梦而已,虽然美的让人落泪。 人生,多么沉重的字眼,有谁能在这条道上一马平川。有些事情蹉跎的是岁月,而有些事情却要用整个岁月去怀念。也许人是易忘的,可有一种记忆是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心上,每一次扯动就会疼痛,就会流血,就会进一步的加深它的伤痕。人生这部作品是段朴实而又凄美的爱情悲剧,而这段悲剧之所以凄美,就是因为有刘巧珍的存在。高加林的背叛,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致命打击,但是,“刚强的姑娘,她既没寻短见,也没神经失常,人生的灾难打倒了她,但她又从地上爬起来了!”因为“她留恋这个世界,她爱太阳,爱土地,爱劳动,爱清朗朗的大马河,爱大马河畔的青草和野花……她不能死!她应该活下去!她要劳动!她要在土地上寻找别的地方找不到的东西!”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又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这正透露出路遥对土地、劳动对故乡自然的深切热爱和依恋。 借助别人对路遥的评价来说一下————他塑造刘巧珍这个人物,写人在极其困难的景况下战胜苦难的“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基源于对现实生活的道德忧虑,其目的就是要借“困难的时候”人们心灵的“高尚美好”,来“折射今天的现实生活”。认同传统的美德,赞美利牺牲精神,克己利他的仁爱之心和道德善良,与人类生活的意义和进步密切相关 想起别林斯基所说的那句话:“……生活就意味着:感觉和思索,饱受苦难和享受快乐;一切其余的生活都是死亡。……我们先得有饱受苦难的能力,然后

路遥人生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示例

路遥人生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示例 关于人生的话题在我心中一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一直无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说:十五而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连而立之年还未经历,又 何谈不惑自我封闭一下。 一直读季羡林的《谈人生》,季羡林谈自己对生命意义、做人处事、名誉、朋友、压力、困难、爱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种境遇的看法,那么我的一生怎么样完成?我想要的 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爱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价值?...。 路遥的《人生》则通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而这些选择 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过行为 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体背景我没有查证,应该在改革开放萌芽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 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任坚持努力去 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 境的不同也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女性的黄亚萍任性而敢于追求,男性的克强虽也敢 于追求,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时时左右他的行为。高明楼的圆通、眼界和眼光,马栓的 圆滑,德顺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刘立本的精明。 这本小说是朋友推荐的,总希望能找到一些什么,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 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 什么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人最怕面对的是脆弱自己,最强大的是内心的坚韧。 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择也就很多。在面对成绩,成功时要保持冷静,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己希望,想想美 好未来,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 力积累,只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如果高加林没有才华,也可能成为优秀的通讯干事。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 不熄灭,此段经历会成为他最为宝贵的财富。人要有梦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劳,要敢 于折腾,敢于寂寞。 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心情有点沉重,路遥人生读后感1。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应该怎样调节;当我们面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