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案例分析:全文,教你什么叫金融风暴和次贷危机

MBA案例分析:全文,教你什么叫金融风暴和次贷危机
MBA案例分析:全文,教你什么叫金融风暴和次贷危机

MBA经典案例:卖猪男借宿村姑家

【第一季】

一男赶集卖猪,天黑遇雨,二十头猪未卖成,到一农家借宿。

少妇说:家里只一人不便。

男:求你了大妹子,给猪一头。

女:好吧,但家只有一床。

男:我也到床上睡,再给猪一头。

女:同意。

半夜男与女商量,我到你上面睡,女不肯。

男:给猪两头。

女允,要求上去不能动。

少顷,男忍不住,央求动一下,女不肯。

男:动一下给猪两头。女同意。

男动了八次停下,女问为何不动?

男说猪没了。

女小声说:要不我给你猪……

天亮后,男吹着口哨赶30头(含少妇家的10头)猪赶集去了……

评论:要发现用户潜在需求,前期必须引导,培养用户需求,因此产生的投入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第二季】

另一男得知此事,决意如法炮制,遂赶集卖猪,天黑遇雨,二十头猪未卖成,到一农家借宿。

少妇说:家里只一人不便。

男:求你了大妹子,给猪一头。

女:好吧,但家只有一床。

男:我也到床上睡,再给猪一头。

女:同意。半夜男商女,我到你上面睡,女不肯。

男:给猪两头。

女允,要求上去不能动。

少顷,男忍不住,央求动一下,女不肯。

男:动一下给猪两头。

女同意。男动了七次停下,女问为何不动?

男说:完事了~~~

女:……

天亮后,男低着头赶2头猪赶集去了......

评论:要结合企业自身规模进行谨慎投资,谨防资金链断裂问题

【第三季】

又一男得知此事,决意如法炮制兼吸取教训,遂先用一头猪去换一粒伟哥,事必,天亮后,男吹着口哨赶38头(含少妇家的18头)猪赶集去了……

评论:企业如果获得金融资本的帮助,自身经营能力将得到倍增。

知道此法男多,伟哥供不应求,逐渐要2头,3头猪换一粒伟哥。

评论:这就是通货膨胀。

=当猪价格涨到16头一粒的时候。

评论:该男已经进入边际成本,除了拥有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和未来良好愿望以外,实际现猪流已经为零。

但换猪男越来越多,卖伟哥的决定,扩展生产能力,推出一种次级伟哥,如果你缺一头猪,只要你承诺可以到该女房中一夜,就可以先借,事成后补交猪款,这个方法大大促进了伟哥销售。

评论:这就是贷款,让企业可以根据未来的收益选择借支流动资金

伟哥专卖店后来在即使你一头猪都没有,只要你承诺可以到该女房中一夜,就可以先借,事成后补交猪款。

评论:这就是金融创新,让现在的人花未来的钱,反正等你老了未来的钱你也花不动。

消息一出,换猪男越来越多,有人找伟哥专卖店,这个项目太好了,我们把它变成优质基金,对外销售债卷,你们也就可以分享我的收益,如何?

结果伟哥专卖店觉得甚好,于是该公司把换猪男分三类,一类是拿现猪换的,一类是一部分现猪贷的,一类是完全没有现猪借的,发行三种债卷。大家踊跃而上。纷纷购买伟哥专卖店的债卷,伟哥专卖店生意太好,就把债卷销售外包给另外一家公司运作,该公司也一并大发其财,公司越做越大,甚至可以脱离实际伟哥销售情况来发行,给自己和伟哥专卖店带来巨大的现金收益。

评论:这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从实体经营到资本运作,经济进入了更高的层次。

为了防止自己债卷未来有损失,该公司决定给它买上保险,这样债卷销售就更容易,

因为一旦债卷出现问题,还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的赔付,哇,债券公司销售这下子太好了,保险公司也获得巨大平白无故的保险收入。

评论:这就是风险对冲,策略联盟,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保护了消费者利益。

换猪男太多,排长队等待,该女无法承受,说老娘不干了,我搬家,一时间有无数拥有伟哥的欠猪男。

评论:这是个别现象,属于市场的正常波动,不会影响整个经济。

结果该女迟迟不肯搬回。一部分欠猪男没有收入,只好赖帐,结果大量债卷到期无法换现猪吃,债卷公司一看,一粒伟哥16头猪,这哪里还得起,宣布倒闭 .

评论:这是次贷危机,进而影响整个金融行业。

哪里晓得债卷公司还把债卷上了保险,保险公司一看,这哪里赔得起,于是也宣布要倒闭。

评论:这是金融危机,逐渐影响整个实体经济。

后文:据说该女已搬到中国定居。

这次美国的次贷是钱留在了民间里,那些股票和保险公司因为房价下跌,股票债券面值下跌,所以用破产来回避.

次级债危机带来的总损失

按照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的规模和价格数据,亏损约为1.14万亿美元×81.5%=9291亿美元。这个数据尚不足以让人恐慌,但次级债的崩盘引起了高等级的债券也跟随下跌。AAA级的亏损约5.73万亿美元×18.4%=1.05万亿美元,AA、

A级的亏损1.31万亿美元×54.6%=7153亿美元。在Markit市场各机构在这三类债券上的总损失,达到0.93+1.05+0.72=2.705万亿美元。

这个数字和我们在前面估算的美国存量房屋价值的缩水2.3万亿美元接近,而远远超过投行业内最大胆的估算,即高盛首席经济学家简?哈祖斯估计的4000亿美元,跟他估计的信贷总收缩量2万亿美元很相近。差异来源于哈祖斯没有计算进AAA级和AA、A级的房贷债券遭受的损失,而且去年12月初他计算时次级债的跌幅还没现在大。但实际上,即便没有证券化的抵押住房贷款,如果要转让或者公允定价,也必须按照债券市场的价格,总共14.36万亿美元的房贷债券的帐面损失,按上面的加权平均损失率33.2%,可达到3.45万亿美元。

为了验证这个巨大亏损的可能性,我们换个角度考量。美国政府估计,未来一年将有200多万户美国家庭失去住房。这些房屋在法院拍卖将压低房价,也将让房产整体价值产生更大的损失。按最保守的估计,如2008年整体房价跌去8%,美国房屋存量总价值将在2007年初的基础上缩水22.8万亿美元×(10%+8%)=4.1万亿美元。

这个4.1万亿美元的损失,有一部分是不记入帐目、对经济无影响的涨落,另一部分是债券市场提前反映的2.705万亿美元亏损,还有少数是消费贷款的损失。如果房价的先涨后跌仅仅是美国人在数字上的一场空欢喜,这对美国经济和投资市场影响不大。但问题在于,美国人已经将房屋资产的数字升值部分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消费和福利。

事实上,美国2001年以来GDP的成长,主要贡献来自美国人大量的提前消费,这些消费又是依靠房屋作抵押获得的贷款。可以认为,美国住房业的繁荣,带来房价上涨的收益,已经被美国的消费狂欢所消耗。房价下跌的风险被投资银

行的金融工程转移给债券投资者,让债券投资者来为美国的消费买单。目前房价下跌,债券投资者承担了房屋资产的缩水。抵押贷款、消费贷款出现支付问题,或小商业贷款出现营业亏损,这都将造成房贷抵押债券投资者的损失。

-------股票跌价了,公司破产了,可是房子却还是那些房子!!

美国式的现代金融危机就是用这种形式在影响全世界!!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章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的爆发是以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2007年年底、2008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大机构出现巨额亏损,2008年7月美国房利美、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收购,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告申请破产,美国次贷危机已发生1年零6个月,至今还在持续。这次危机的波及面广,由房贷市场蔓延到了美国的投行、商行、保险领域,2008年10月开始跨出国界,从美国蔓延到西欧、东欧、亚太、拉美等国的商行、投行、保险领域,进而演变成为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也可称之为次级债券危机,其爆发原因可以主要归结为以下三点: 1.1次级抵押贷款导致购房门槛降级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所产生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居住条件。这个出发点是好的,而且在最初10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美国的房屋拥有率在1994年为64%,而到了2006年已经上升到69%。在这期间,超过900万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房屋。领硕学术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1744994.html,这主要归功于次级房贷。其中大部分是低收入者,有一半以上是少数族裔。这些利用次级抵押贷款获得房屋的人群由于信用记录较差或付不起首付而无法取得普通抵押贷款。对于这些低收入者,次级抵押贷款不是直接拒绝提供房贷,而是为他们提供了选择权。 正是这种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制度为这次次级债危机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比如一些贷款机构推出了“零文件”、“零首付”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只要申报其收入情况而不用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如完税证明、工资条等,就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这使得一些中低收入者纷纷入市购房。同时,这种“零文件”、“零首付”的贷款方式促使很多借款人通过虚报收入获得贷款。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案例

一、案情 1998年俄罗斯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继5月19日股价和债市价格大幅下跌后,8月份,国内经济恶化,8月17日,俄罗斯政府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被迫宣布实行新的卢布“汇率走廊”,使得俄金融市场投资者的心理防线崩溃,最终引发了一场俄独立以来积蓄以久的、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1998年8月17日,俄政府及中央银行发表了“联合声明”,对俄国内出现的金融危机采取“三大措施”,具体内容包括: 1.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幅度。放弃1997年11月11日宣布的1998~2000年“外汇走廊”,即6.2卢布兑1美元,浮动幅度正负15%。从8月17日起,这一走廊扩大到6~9.5卢布兑1美元,卢布在此范围内浮动。外汇市场当天的成交价,即是央行的官方汇率 2.延期清偿内债。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国家短期债券转换成新的国家有价证券,期限和收益率等条件另行公布。在转换手续完成前国债市场停止交易。前些时候,俄政府曾号召国债持有者在自愿基础上将债券转换成7年期和20年期的外汇债券,利率在12%以上。但在700多亿美元的内债市场上,响应者寥寥,同意转换的债券,仅有44亿美元,没能解决内债问题。 3.冻结部分外债。俄商业银行和公司从国外银行、投资公司等处借到的贷款、用有价证券作担保的贷款的保险金,以及定期外汇契约,其支付期冻结90天。同时禁止国外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偿还期在一年以内的卢布资产。政府强调,“冻结”不涉及政府借的外债。 “三大措施”出台后,俄国内金融危机并未得到缓解,相反,对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1.金融市场上出现汇市乱、股市跌、债市瘫的局面。卢布同美元的比价由8月17日的6.3:1暴跌为9月9日的2 2.4:1,贬值257%,6天后又反弹为8.9:1。升值150%。俄罗斯交易系统股价综合指数从上年的230点跌为约40点;日交易额从危机前的近亿美元跌至最低时期的数十万美元。进入欧洲企业500强的俄罗斯14家工业企业的股票总市值由一年前的1140亿美元缩水为160亿美元。俄债市停业近4个月,4360亿卢布国债券的重组方案迟迟未能实施,政府债券在国际市上的市值仅为面值的6%。 2.受冲击最大的是尚处于“婴幼时期”的银行系统,其总资本、存款和贷款均减少了1/3。1998年第三季度,俄1500家银行中有590家亏损。在即将开始的银行系统重组中,近一半银行将被迫宣布破产。 3.金融危机使卢布贬值70%,失业人数大幅上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由年初的1/5增至年底的1/3,90%以上的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美国次贷危机形成及原因简析

美国次贷危机形成及原因简析 美国次贷危机概况 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并且影响至今。 次贷危机的形成 次级抵押贷款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其首付比例一般低于20%。 举例,房利美和房地美是美国两家主要服务于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银行,他们承担了许多次级抵押贷款业务。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存在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银行为了分担风险,会将次级抵押贷款打包成刺激抵押贷款债券(CDO),出售给其他金融机构等,这些机构为了降低风险又会将次贷债券打包出售给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机构,最后将次贷风险出售到全球。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 在截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而且,自从2005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受此影响,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截止2007年1月,美国按揭贷款支持的证券化产品总额达到5.7万亿美元。而自1995年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同时贷款利率相对较低,导致的金融机构大量发行的次级按揭贷款达到1.2万亿,占全部按揭贷款的14%。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贷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南京理工大学 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名称:风险管理 论文题目: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姓名:孙浩 学号:914113590125 成绩: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目录 1.案例简介 (2) 2.原因分析 (6) 3.启示 (9) 4.参考文献 (11) 一、案例简介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始于泰国货币危机,早在1996年泰国经常贸易项目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2%,为了弥补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和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要,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 1997年5月中旬,以美国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对泰铢发动猛烈冲击,更加剧了泰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泰国宣布放弃自1984年以来一直实施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改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即贬值20%,这标志着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由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也面临着与泰国相似的一些问题,再加上所谓的“接触传染”效应以及国际投机者的不断狙击,危机开始蔓延到整个东南亚。 7月11日,菲律宾首先步泰国后尘,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比索当天贬值11.5%,利率一夜之间猛升到25%;

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一向稳健的新加坡元也于7月18日跌至30个月以来的最低点1.4683新元兑换1美元;8月14日,印尼宣布汇率自由浮动,当天印尼盾再次贬值5%;8月16日,马来西亚林吉特暴跌了6%,跌至24年来的最低点。东南亚外汇市场的震荡,使投资者信心受挫,外资大量撤离,东南亚股市也因此低迷,泰国货币危机由此逐步发展成为更为广泛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港元联系汇率制也接受了严峻的挑战,香港特区政府采取果断对策,成功地捍卫了港币联系汇率制度,但是,由于利率飙升,香港股市为此受到较大冲击。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币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湾货币当局在经济状况良好,经济项目盈余,外汇储备充足,有能力维护新台币稳定的情况下,突然主动放弃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当日,新台币兑美元的汇价即跌至29.5,为1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不仅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对东南亚的信心,加剧了东南亚金融市场的混乱,10月28日,香港恒生指数再次下探,自1996年来首次跌破1万点,最低见到8775.88点,跌幅达13.7%。至此,与8月份最高点相比,香港股市跌幅几乎过半。 11月,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掀起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第三波。11月20日,韩国中央银行决定将韩圆汇率浮动范围由2.25%扩大到10%,至此韩国开始成为亚洲金融风波的新热点。截至12

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案例分析

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案例分析 小组成员: 涂席文 2014093224 王 迅 2014093227 王一鸣 2014093228 徐金璐 2014093229 朱 然 2014093231 金融中介学大作业

目录 1 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事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华盛顿互惠银行的辉煌历史....................................................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的时代背景 (2) 1.3华盛顿互惠银行的破产 (2) 1.4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后续 (3) 2 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分析 (3) 2.1华盛顿互惠银行为什么会破产? (3) 2.2华盛顿互惠银行有没有可能避免破产? (5) 3 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事件给我们的警示 (6) 3.1该案例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6) 3.2如何预防商业银行破产? (6) 4 总结 (7) 参考文献 (7)

华盛顿互助银行破产案例分析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为经济增长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欲望的无穷性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一对矛盾,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市场配置,通过金融系统进行配置资源。其中商业银行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把个体的闲散资金聚集起来贷放给需要资金的公司企业,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良性发展,是现代金融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各国金融体系中都占据着主体地位。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决定它是个高负债经营的金融企业,假如在日常经营中的某个环节出差错,那么就可能发生不可预测的风险。本文通过华盛顿互惠银行即华盛顿互助银行(下文一律为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案例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事件。 1、华盛顿互惠银行的辉煌历史 华盛顿互惠银行曾经只是地方性的借贷银行,通过积极的扩张,它在美国各地都建立了分支机构。10年前,当其他大银行纷纷进军更具诱惑力的企业业务时,华盛顿互惠银行仍然坚持其既定的计划,稳步发展针对个人的零售银行业务。 1993年,华盛顿互惠银行拥有228家金融中心,而后这一数目增加到了超过了2500。在收购一角银行(Dime Ban-corp)后,华盛顿互惠银行在纽约掀起了一场风暴。2002年6月,该银行在芝加哥新增了28家“门店”,到2003年年底,还将再增加40家。 华盛顿互惠银行曾是美国最大的储蓄和贷款银行之一,根据综合实力排名,名列全美银行业第六。在住房抵押贷款方面,该银行也处于主导地位。在美国,它还是最大的抵押贷款银行,与富国银行(Wells Fargo)同为最早开创抵押贷款的大银行。 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华盛顿互惠银行的实力很强。 2、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的时代背景 华盛顿互惠银行正如许多破产的大公司大投行一样,倒闭与一次大的金融危机之间——2007的次贷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案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 一、9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东南亚经济 在1994年12月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就指出东南亚可能发生金融危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克鲁格曼(P·Krugman )指出,东亚奇迹并不是来源于总生产能力的增长,而是由于过度的投入、过高的投资、过速的资本流入、过量的人工资本输出,这种模式下形成的所谓“经济奇迹”是不会长久的。 1995年9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遵义(Larry·Lau)、1996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戈尔斯坦(M·Goldstein)都指出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 遗憾的是这些中肯的意见并未受到有关国家的重视,经济问题未能得到有效、及时地解决,经济不平衡现象愈演愈烈。 因美元对日元升值不已,使得与美元挂钩的泰铢强劲,导致泰国贸易账户恶化。同时,被地产市场泡沫掩盖的泰国银行体制坏账问题十分严重。泰国经济高度依靠外资特别是日本资本的大量流入,刺激了股市和地产市场上扬。日本经济衰退,亦严重影响到泰国。一方面日资大量撤出泰国,另一方面,泰国对日本的贸易出口大幅减少,贸易账户更趋恶化。外贸赤字持续上升。其他东南亚国家也大致相同,

Development Economes(TOKYO):EIU Country Report,1996年、1997年为预测数。 1996年时,光在曼谷就有相当于200亿美元的房子卖不出去,房地产价格的崩溃其实无可避免。令人担忧的是,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据银行业贷款总额的50%。到1997年,一半以上的房地产相关贷款是坏账!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坏账从1990年的770亿铢猛增到1996年的1420亿铢。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办公楼宇的空置率达 25%,还有大量的在建项目。 同时,东南亚各国的外债迅猛增长,短期外债比重过大。 二、金融危机的爆发 1997年5月,国际货币投机商(主要是对冲基金及跨国银行)开始大举沽空泰铢。炒家沽空泰铢,分为三个步骤:(1)以泰铢利率借入泰铢;(2)在现汇市场卖出泰铢,换入美元;(3)将换入的美元以美元利率借出。当泰铢贬值或泰铢与美元利率差扩大时,炒家将获利。 一开始,泰国央行与新加坡央行联手入市干预,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动用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投机商、大幅调高利率以提高炒家资金借贷成本,等等。但对泰铢汇率的攻击潮水般地袭来,货币投机商狂沽泰铢,泰铢兑美元的远期汇率屡创新低。1997年6月19日,坚决反对泰铢贬值的

泡沫经济典型案例分析及金融风险防范(一)

泡沫经济典型案例分析及金融风险防范(一) 摘要: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而爆发。从1636年荷兰郁金香狂热到2007年的金融海啸,几乎十年一轮回,危机像摆脱不了的魔鬼,困绕着各国经济发展,并且几乎所有的危机都从流动性过剩开始,接着出现投机热,最终形成泡沫,而后发生崩溃。每一次经济衰退几乎都与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有着必然联系。资产价格的崩溃将引发大面积的违约,并进一步演变成金融危机。从经济发展史上几次典型的泡沫经济入手,分析泡沫经济与金融风险的强相关关系,提出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关键词:泡沫经济;典型案例;金融风险;防范繁荣和破产,有序和无序,记忆和失忆,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历史重复上演着惊人相似的一幕。没有一次危机与前一次相同,但是有一些可以应用的普遍原则,忘记这一点就会自担风险。资产泡沫形成与膨胀导致银行风险不断累积,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断上升。“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而爆发。”1]1980年以来发生在12个国家和地区的16次较严重的金融危机中,有12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产泡沫。然而,每一次经济衰退几乎都与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有着必然联系。资产价格的崩溃将引发大面积的违约,并进一步演变成金融危机。 一、泡沫经济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从1634年的“郁金香狂热”到1719年的“密西西比泡沫” 从“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到“密西西比泡沫(MississippiBubble)”,上演了经济发展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荷兰从1634年持续到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通常被认为有记载的最初的投机泡沫。郁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过是一种商品,牵涉到的人数有限,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在荷兰郁金香泡沫迸裂80年后,1719年出现了著名的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堪称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 “密西西比泡沫”的起因可以说是金融制度变革的结果。约翰·劳(JohnLaw)在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了金融创新产品“债转股”实验和大规模的纸币发行。1717年8月,约翰·劳组建西方公司,首先以减息优惠条件替政府偿还债务,借以取得向政府发行银行券的权利,然后用政府的债务作抵押发行股票,政府用银行券向公众还本付息,公众则用银行券购买约翰·劳公司股票。在王室的支持下,约翰·劳一方面大量发行纸币,另一方面大肆扩张公司业务,并且将巨额国债转变为公司的股权,同时允诺高额的股息。因此,信用与实际经济相互促进与扩张,公司的股票急剧上升。1719年7月25日,约翰·劳取得了皇家造币厂的承包权。为了取得铸造新币的权力,印度公司发行了5万股股票,股票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连续疯狂窜升了13个月,涨幅超过了20倍。由于货币的大量供应,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崩盘,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1720年5月股市开始崩溃,连续狂跌13个月,跌幅为95%。上演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最早、最经典的泡沫经济。它最典型、最直接揭示出泡沫的本质特征,在乐观预期的刺激下,信用过度扩张和股票价格上涨相互刺激的典型特征2]。 密西西比泡沫是由货币的大量供应造成的,而经济发展并没有真正达到这个水平,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崩盘,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 (二)从19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到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从1950年代起,日本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期,在1956—1973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9.3%,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1980年代中后期,由于连年巨额贸易顺差,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了缓解美日贸易矛盾,1985年9月,美日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Hotel)签定了“广场协议”,旨在降低美元对日元等货币的汇率。“广场协议”的签定直接导致了日元的急剧升值,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日元快速升值达20%。另一方面,为缓和对美贸易关系,日本必须振兴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基于以上两种原因,日本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

资产证券化视角的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分析及启示

资产证券化视角的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分析及启示 [摘要]资产证券化只是一种工具,是一种被人们用来转移和分散风险、实施信用增级的一种结构性融资方式。它是一柄双刃剑,是一件强大的金融武器,应用得好,可以带来创新和效率,给人们更多的惊喜;使用不当,则祸患无穷。我们对待资产证券化,要遵循经济规律和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小心谨慎地使用,加强使用过程的控制和监管,对其扬长避短,实施安全的金融创新。美国次贷危机表明,资产证券化只是力争在模型上做到了风险分散的完备性,而不是针对市场做到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市场变动并不是资产证券化模型所能主宰的变量,但却可以使资产证券化的利益链条发生断裂或者扭曲,从而引发危机。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产证券化;金融危机;住房抵押贷款;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一、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从2007年初爆发至今已经两年多。迄今为止,人们对次贷危机原因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认为美国过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和霸权,忽视了国家责任和信用,造成了次贷危机向国外的扩散。次贷危机的根源是美国过度透支了“整个国家的信用”。〔1〕(2)认为美国的经济政策是导致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 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政府政策的不当造成了高风险贷款的增加,二是金融创新带来了巨大风险;三是会计准则失灵导致了资产价值出现了大幅度变化。〔2〕如张维迎认为“这次危机与其说是市场的失败,倒不如说是政府政策的失败;与其说是企业界人士太贪婪,不如说是主管货币的政府官员决策失误”〔3〕。(3)认为次贷危机的原因在于政府金融监管的缺失。如罗熹认为,“对金融机构放松监管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因素”,“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市危机的重要成因”。〔4〕(4)认为流动性过剩是造成次贷危机的原因。如黄纪宪等认为“流动性过剩带来了信用风险的过度膨胀”,“流动性过剩下的新变化带来了新风险”。〔5〕(5)认为道德风险是次贷危机形成的重要原因。如证券市场导报认为“市场各主体道德风险失控、金融行为失范是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6〕(6)认为过度消费是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如卢宇峰认为,“过度消费导致宏观经济恶化,是次贷危机形成和爆发的实体基础”。〔7〕(7)认为盎格鲁-萨克逊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是此次危机的根源。如蒲勇健认为,“美国当前的这场危机是盎格鲁-萨克逊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危机,是华盛顿共识的危机”。①以上观点都偏重于从制度、社会等宏观因素寻找危机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完整性和较强的宏观性。如果能选择一个关键性的相对微观的视角对次贷危机的成因进行剥茧抽丝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缘由和答案,对抑制危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吸取经验教训,意义重大。本文拟从资产证券化的视角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对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反思,以及对中国实施住房抵押证券化的启示。 二、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分析 资产证券化视角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自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产生,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资产证券化在美国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进入本世纪后,资产证券化在美国可以用飞速发展来形容。资产证券化也同时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认可,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运用和发展。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被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伴随着近年来美国市场上次级抵押贷款标准放松以及次级抵押贷款产品的创新和证券化技术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产品就成为受到市场追捧的创新投资品种,得以在美国迅速发展并在房地产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由于美国抵押贷款市场上深厚的资产证券化背景存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衍生的债券产品(以下简称次级债券产品)及其市场才得以形成和发展壮大。在次贷危机前,美国的次级债券产品的规模已经非常庞大,并且蕴涵了巨大的风险。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累积风险的爆发,引发了从2007年初全面爆发的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基于资产证券化的视角,以下对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作出分析。 (一)资产证券化运作过程放大了次级债券产品的市场风险 资产证券化运作的原则之一是杠杆操作。通常,实施资产证券化的金融机构———从抵押贷款公司到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分析 内容简介:2007年8月份,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出现还款困难,进而引发以其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次级债危机,并波及世界金融市场,引起人们对世界经济衰退和爆发金融危机的担忧。本文着重对次级债次级债危机的原因、过程、影响和次贷危机背后的道德危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一系列危机没有离开三个方面的薄弱和漏洞,一是金融工具本身的薄弱和漏洞;二是过度的证券化;三是货币政策的调整。从次贷危机所处的阶段上看,由于分工、科技和信用扩张等方面目前都有衰竭迹象,因此把欧美金融危机判断为处于开端期的末尾更合适。次贷危机,已逐步演变成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场金融危机。其影响不仅局限于美国,还波及到了全球范围,并引起了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大动荡,次贷危机发展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引发了国际商品价格上涨,更引发了全球粮食危机。这些危机的背后实际上昭示了目前西方国家的道德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危机。次级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最重要的不是中国的金融机构持有多少可能变成坏账的美国次级贷款,或者持有多少相关衍生产品,而是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随着次贷危机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大,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努力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一下翅膀,就可能在两周后引发美国德克萨斯刮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蝴蝶效应。如果从2007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幻来看,次级债就是一只巨大的蝴蝶,当它不停地扇动起翅膀,全世界都为之心惊胆颤。 2007 年八月,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出现还款困难,进而引发以其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次级债风波,并波及世界金融市场,各大金融机构出现巨亏,各国央行不得不对金融市场紧急补充流动性。 曾经有一个小幽默,讲的是有一位富人提着大把美元走进瑞士银行,要求开立一个存 款账户,银行柜台人员问他:“先生,您要存多少钱?”那位先生环顾四周,神秘兮兮、小声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 一、泰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1971 年到1991 年,泰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7. 9 %,1991 年至1996 年的年均增长率则达到8 %,这种持续高出世界经济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使得泰国成为继“亚洲四小龙”之后的“第五小龙”。而且长期以来,泰国通胀率一直有效地控制在3%~6%之间。国民经济增长和运行绩效可谓骄人。 然而,1997年,泰国却爆发了金融危机。 1997 年2月初,国际投资机构掀起抛售泰铢风潮,引起泰铢汇率大幅度波动。于1997 年2 月开始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 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 而后于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 使泰铢汇率波动的压力加大, 引起泰国金融市场动荡, 泰国央行为捍卫泰铢地位, 仅在1997 年2 月份就动用了2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才初步平息。3 月4 日,泰国中央银行要求流动资金出现问题的9 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金82. 5 亿铢(合3. 17 亿美元) ,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坏账准备金的比率从100 %提高到115 % ~120 % ,此举令金融系统的备付金增加500 亿铢(合19. 4 亿美元) 。泰国央行此举旨在加强金融体系稳定性并增强人们对金融市场信心, 然而不但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 反而使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下降,从而发生挤提,仅5 日、6 日两天,投资者就从10 家出现问题的财务公司提走近150 亿泰铢(约兑5. 77 亿美元) 。与此同时,投资者大量抛售银行

与财务公司的股票, 结果造成泰国股市连续下跌,汇市也出现下跌压力。在泰国央行的大力干预下,泰国股市和汇市暂时稳定下来。进入5 月份,国际投资机构对泰铢的炒卖活动更趋猛烈。5 月7 日,货币投机者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的头寸。从5月8 日起,以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国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卖泰铢的形式,在市场突然发难,沽空泰国铢,造成泰国铢即期汇价的急剧下跌,多次突破泰国中央银行规定的汇率浮动限制,引起市场恐慌。本地银行和企业及外国银行纷纷入市,即期抛售泰铢抢购美元或叙作泰铢对美元的远期保值交易,导致泰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恶化, 泰铢一度兑美元贬至26. 94 ∶1 的水平。面对这次冲击,泰国中央银行加大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力度,动用约50 亿美元的外汇进行干预,并取得日本、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不同形式的支持。同时,泰国中央银行又将离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 % ,令投机泰铢成本倒增,又禁止泰国银行向外借出泰铢。在一系列措施干预下,泰铢汇率回稳,泰国中央银行又暂时控制了局面。6 月中下旬,泰国前财长辞职,又引发金融界对泰铢可能贬值的揣测,引起泰铢汇率猛跌至1 美元兑28 泰铢左右。泰国股市也从年初的1200 点跌至461. 32 点,为8 年来的最低点,金融市场一片混乱。7 月2 日,泰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放弃已坚持14 年的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时,央行还宣布将利率从10. 5 %提高到12. 5 %。泰铢当日闻声下跌17 % ,创下新低。泰国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案例: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7-1998)

俄罗斯金融危机(1997-1998) 一、进程与原因 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三次金融危机。 第一次金融风波发生在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中旬之间。俄罗斯于1996年起对外投资开放,1997年是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吸入外资最多的一年。但是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只占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资本投资。 1997年10月韩国爆发的金融危机立即对俄罗斯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结果,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间由于大量抛售股票,股价平均下跌30%,债市和汇市也纷纷告急。当时央行拿出35亿美元拯救债市,以维持国债的收益率吸住外资。虽然国债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资依然撤走了100亿美元。 第二次金融大波动发生在1998年5月~6月间。具体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政府危机引起投资者对俄罗斯政局不安;第二、俄罗斯严重的财政、债务危机引起投资者心理恐慌;三是议会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 面对上述不断发生的金融市场动荡,政府当时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条: 首先,保卢布,办法是提高利率,同时抛售美元干预汇率。 其次,由举借内债转向举借外债。 第三,延长整个债务的偿还期。 1998年8月,俄罗斯又爆发了更为严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动。这次金融大波动的直接诱因是由于政府贸然推行三项强硬的稳定金融措施:第一项,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区间;第二项,延期90天偿还到期外债;第三项,转换内债偿还期。 这三项措施一公布,股票大跌而停摆,卢布汇率猛跌,后来,央行宣布任由卢布自由浮动,卢布汇率失守,股市更是一泻千里。到8月28日,俄国综合指数所包括的100种股票的市价下跌85%。

联想集团案例分析

联想集团案例分析

目录 第一部分案例3联想集团简介3联想集团发展历程6第二部分案例分析8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分析8企业内部环境分析12联想集团战略14联想集团战略研究17战略分析20战略评价20战略实施的调整计划21联想集团---建议22

第一部分案例 联想集团简介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2002财年营业额达到202亿港币,目前拥有员工10000余人,于1994年在香港上市(股份编号992),是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2003年,联想电脑的市场份额达28.99%(数据来源:IDC),从1996年以来连续9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至2004年3月底,联想集团已连续16个季度获得亚太市场(除日本外)第一(数据来源:IDC);2003年,联想台式电脑销量全球排名第五。 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里,联想集团一贯秉承“让用户用得更好”的理念,始终致力于为中国用户提供最新最好的科技产品,推动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面向未来,作为IT技术与服务的提供者,联想将以全面客户导向为原则,满足家庭、个人、中小企业、大行业大企业四类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针对性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在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联想集团不断加大对研发技术的投入和研发体系的建立。目前,已成立了以联想研究院为龙头的二级研发体系。2003全年(2003年4月1日至2004年3月31日)内,联想集团共申请国家专利48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到50%以上,2003年度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并获得国际知识产权组织(WIPO)授予的中国杰出发明专利奖,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全国企业技术创新和拥有知识产权最多的企业,并初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2002年8月27日,由联想自主研发的每秒运算速度达1.027万亿次的联想深腾1800计算机,打破国外厂商对于万亿次机的垄断;2003年,联想中标863计划国家网格主结点,成功研制出每秒运算速度超过四万亿次的“深腾6800”超级计算机,并由科技部作为国家863计划的重大专项成果对外进行发布。在2003年11月16日公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TOP500)排行榜中,“深腾6800”运算速度位居全球14位,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超级计算机在这一排名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金融风险案例分析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集 目录 案例一:法国兴业银行巨亏 案例二:雷曼兄弟破产 案例三: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 案例四:“中航油”事件 案例五:中信泰富炒汇巨亏事件 案例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破产 案例七:越南金融危机 案例八:深发展15亿元贷款无法收回 案例九:AIG 危机 案例十:中国金属旗下钢铁公司破产 案例十一:俄罗斯金融危机 案例十二:冰岛的“国家破产”

案例一:法国兴业银行巨亏 一、案情 2008年1月18日,法国兴业银行收到了一封来自另一家大银行的电子邮件,要求确认此前约定的一笔交易,但法国兴业银行和这家银行根本没有交易往来。因此,兴业银行进行了一次内部查清,结果发现,这是一笔虚假交易。伪造邮件的是兴业银行交易员凯维埃尔。更深入地调查显示,法国兴业银行因凯维埃尔的行为损失了49亿欧元,约合71亿美元。 凯维埃尔从事的是什么业务,导致如此巨额损失欧洲股指期货交易,一种衍生金融工具产品。早在2005年6月,他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技术,绕过兴业银行的五道安全限制,开始了违规的欧洲股指期货交易,“我在安联保险上建仓,赌股市会下跌。不久伦敦地铁发生爆炸,股市真的大跌。我就像中了头彩……盈利50万欧元。”2007年,凯维埃尔再赌市场下跌,因此大量做空,他又赌赢了,到2007年12月31日,他的账面盈余达到了14亿欧元,而当年兴行银行的总盈利不过是55亿欧元。从2008年开始,凯维埃尔认为欧洲股指上涨,于是开始买涨。然后,欧洲乃至全球股市都在暴跌,凯维埃尔的巨额盈利转眼变成了巨大损失。 二、原因 1.风险巨大,破坏性强。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牵涉的金额巨大,一旦出现亏损就将引起较大的震动。巴林银行因衍生工具投机导致亿英镑的亏损,最终导致拥有233年历史、总投资59亿英镑的老牌银行破产。法国兴业银行事件中,损失达到71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案件,震惊了世界。 2.暴发突然,难以预料。因违规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受损、倒闭的投资机构,其资产似乎在一夜间就化为乌有,暴发的突然性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巴林银行在1994年底税前利润仍为亿美元,而仅仅不到3个月后,它就因衍生工具上巨额损失而破产。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破产的6个月前,其CEO还公开宣称公司运行良好,风险极低,在申请破产的前1个月前,还被新加坡证券委员会授予“最具透明度的企业”。 3.原因复杂,不易监管。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产生既有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全球化等宏观因素,也有管理层疏于监督、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不充分等微观因素,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即使是非常严格的监管制度,也不能完全避免风险。像法兴银行这个创建于拿破仑时代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不可谓不严,但凯维埃尔还是获得了非法使用巨额资金的权限,违规操作近一年才被发现。这警示我们,再严密的规章制度,再安全的电脑软件,都可能存在漏洞。对银行系统的风险控制,绝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市场繁荣之际,应警惕因盈利而放松正常监管。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和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1744994.html,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和思考 作者:吴渝璋 来源:《商情》2008年第03期 [摘要]由于房价的持续下跌和房贷违约率的上升引起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简称次贷危机)被认为是继亚洲金融危机后最严重的一次金融风暴。从去年七八月间爆发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许多公司因此遭受巨额损失甚至倒闭,欧美等国央行不得不紧急向市场注入4000多亿美元以缓解流动性不足。本文分析了这次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次级抵押贷款低利率贷款证券化房地产风险管理金融监管 一、美国次贷市场的兴起 美国的房屋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以及次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面向信用评级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由于信用要求不高,其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利率高出2%~3%。在巨大的利润的诱惑下,加之优质和次优级抵押贷款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许多金融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在楼市升温期间,这些贷款的风险并不高,因为即使违约,金融机构也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出售房屋避免损失。 在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后,这些金融机构(主要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通过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形成一系列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如抵押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等,以及以MBS、ABS等为基础发行的债务抵押担保证券(CDO),从而将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市场专业给投资者。同时随着风险的转移,这些金融机构因贷款占用的资金得到回收,使得放贷规模继续扩大。 二、危机产生的原因 自从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破灭以来,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一直维持在极低的水平,低利率刺激了房价持续上涨。在房地产业繁荣的现象下,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次级抵押贷款公司觉得,收不回的贷款反正有房子做抵押,而房价还在涨,所以还会赚;而且借助于金融创新,这些贷款被打包债券化出售给了投

美国次贷危机何时见底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When Will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End? Zhou Shijian, Senior Research Fellow, Center for US- China Relations, Tsinghua University There are three levels concerning borrowers’ credit in the US real estate mortgage market: Prime Mortgage Market, Mortgage Market and Subprime Mortgage Market. Based on borrowers’ credit index, 700 to 820 points is categorized to excellent, 600 to 700 good, 500 to 600 moderate and 300 to 500 poor. The last two categories comprise subprime mortgage, which is provided to borrowers having other debts and without high credit index and repayment prove. Compared to favorable mortgage provided to high-credited borrowers, the interests of subprime mortgage are higher. That’s why financial institutes provide mortgage to borrowers of lower credit rating. They always chase for maximum profits. In order to attract low incomers, financial institutes lower the threshold to subprime mortgage. People can borrow money with no down payment and only pay interests for the first three years. The policy stimulates rapid expansion of subprime mortgage market. In 2003, the total value of subprime mortgage was only 300 billion US dollars. The number reached 2,000 billion in 2006. Forty percent of new house buyers relied on subprime mortgage in 2006. The interests of the first two years remains low, but as time goes by, the interests of subprime mortgage increase accompanying benchmark rate rising. In 2003, the repayment interest was 3 percent. And it raised above 12 percent three years later. For buyers with low incomes, they resort to subprime mortgage for they expecting housing prices to rise despite heavy economic burden resulted from high interests – the interests of subprime mortgage are usually 30 percent higher than those of mortgage. While financial institutes don’t keep the high-risk subprime mortgage in hand. They turn those mortgages to stocks and securities and sell them to other institutes and public investors. Those Wall Street securities traders even create various complicated financial derivatives, including house mortgage in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and sell to risk-prone investors after being labeled with high rates. Subprime mortgage and its derivatives transfer from hand to hand in merely several months. Nobody knows who will be the last possessor and how many he will possess. The snowball of such financial derivatives become bigger and bigger. Two elements may be blamed for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low interests and surging housing prices. Alan Greenspan cut deposit interest for 13 times since January 30, 2001. The rate decreased to 1.0 at the end of June 2003 from 6.5 at the first place. From 2002 to 2004, low interest boosted real estate market for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the increase rate of housing prices was 5 percent higher than that of GDP in the same period and the housing prices rose by about 80 percent. To avoid inflation and overheating economy, Greenspan started increasing interest on June 30, 2004. After the 17th increase, the rate reached 5.25 on June 29, 2006. At the same time, the mortgage interests, especially subprime mortgage rate surged from 3 percent to more than 12 percent. When the housing prices move upwards, people can raise a mortgage on their houses, but when the trend is down, lo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