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题解题方法指导

科学探究题解题方法指导
科学探究题解题方法指导

科学探究题解题方法指导

初中科学要求学生具有实验与探究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其中,确认变量是科学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的基础,如何理解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等基本概念?怎样控制变量?如何做好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试题?

(一)、理解不同变量涵义

变量是与常量相对的概念,常量是一个不变的值,变量则是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或操纵的条件、现象、事件或事物的特征,变量至少具有两个以上的值。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变量依其相互关系可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自变量也称实验变量,是指实验中由实验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

因变量也称反应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变化的变量,是一种结果变量。

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泛指除自变最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数值而对研究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由于它对研究结果将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控制。

(二)、掌握变量控制的方法

归纳起来主要是三句话:正确操纵自变量;严格控制无关变量;科学检测因变量。

(三)、解题方法指导

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提出问题;②建立猜测和假设;③制订探究计划;④获取事实与证据;⑤得出结论;⑥评价与交流。

1、科学问题。是指有可探究性及问题的结果是可测量、可观察或有客观标准的,提出问题一般采用疑问句表达格式,句中一般含有“是否、吗”等疑问词,句末用问号。对于整个探究的实验目的,其实质与提出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样的,但句子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提出问题是用问句表达,而实验目的一般用陈述句表达。格式一般为“探究(或研究或比较)……”。

2、关于建立猜想或假设。猜想或假设都是在研究的问题中产生的,因此猜想或假设都要与研究问题的内容保持一致,但句子表达的方式不一样。猜想是随时都可以作出的,例如:“狗叫了,可能有陌生人来了”,到底是不是陌生人来了,不一定去验证,在句子中要带“可能”二字。但是假设的话,接下来一定要有验证性的活动,且在句子中不能带“可能”二字,如果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成立的话,那么假设就成为结论。假设是未经实验检验的假定性解释(结论),建立假设采用陈述句表达。

3、关于实验方案的设计。①控制变量,实验组与对照组只允许有一个变量,即要符合单一变量的原则。②要设置对照(对比实验)。目的是通过设置对照或对比实验增加实验结论的说服力(或可信度)。

③实验的对象(样本)尽量多一些。目的是避免(或排除)实验结论的偶然性,从而使实验的结论更加具有普遍性。④实验的次数尽可能多一些,要有重复实验的思想。但是在不同的实验中,重复实验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具体来说:a.若得出的结论是用文字来表达的,那么多做几次的目的是避免或排除实验结论的偶然性,从而使实验的结论更加具有普遍性;b.若得出的结论是用具体的数字来表达的,那么多做几次的目的是便于求平均值,减小误差,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精确度。⑤实验选择的器材或所取的数据不能搞特殊化,否则得出的结论是片面的,具有偶然性而不具有普遍性(例如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所取的数据;研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电流特点时灯泡的规格)。⑥实验设计时经常要想到用转换法的思想。⑦描述实验的现象(或预期的结果)一定要完整、准确。

4、关于对实验数据或现象的处理。①通过实验以后产生的现象或得出的数据是最真实的,我们应尊重客观事实,不能随意改写实验现象或改动实验数据,当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不符合预想的结果时,要查找实验失败的种种可能原因及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或者说实验的结果不支持假设,那么应修改假设,重新实验)。②实验的数据是可以允许出现误差的,要善于寻找数据变化的规律,如果这个数据是由误差引起的,那么这个数据与真实的数据相比可大可小;如果这个数据与真实数据相比一直偏大或偏小,那么一定是由内在的某个因素变化引起(例如: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实验)。③要有求平均值的思想,目的是使实验结论准确(例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若在一组数据中有特大或特小的,应不统计在内(例如:根系的长短与水位的高低)。

5、关于实验结论的回答。①结论的回答要与研究的问题相一致,围绕探究的问题下结论,防止答非所问,并且要写上前提条件,格式为“当……等都相同时,……”②若自变量和因变量有具体数值的,则一般用定量回答,定量回答的格式为“因变量与自变量成正比(或反比)”;定性回答的格式为“自变量越……,因变量越……”(主动句式)或“因变量随自变量的改变而改变”(被动句式)。③不能用实验现象来代替实验结论;当讲到两个相关量“有关”时,应具体写出有怎样的关系。

6、关于实验方案的评价。①是否控制变量(若没有控制好变量,要具体写明哪个变量没控制好,不

能笼统地说没有控制变量)。②是否设置对照(对比)实验(设置对照组时可以参考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出现一个不同变量,其他语句相同)。③实验对象(样本)是不是多。④实验次数是不是多,要有体现重复实验的思想。⑤如果是物质制备题,还应考虑理论上是否可行、装置(或操作)是否简单、是否环保、是否节能、是否安全、是否经济(成本低)等问题。

7、关于“下操作性定义”和“使用科学证据”。①“下操作性定义”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实验研究方案设计。包括两点:其一要描述需要“操作什么”(即需要“做什么”);其二需要“观察什么”和“记录什么”。②“科学证据”是指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收集到的一些数据,它是得出结论(或支持结论)、反驳某个观点、验证假设或猜想的支撑点。

二、试题分析

(一)、科学探究的过程

1.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评价与交流;②制订探究计划;③建立猜测和假设;④提出问题;⑤得出结论;⑥获取事实与证据。一次较完整的探究所经历的流程顺序应该主要包括:(用以上序号排序)。

(二)、提出问题

2.请你判断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A.南湖中哪种鱼脂肪含量最低

B.城南公园内哪种花卉最美观

C.中央公园内哪种植物自然生长速度最快

D.秀州公园内哪几种植物在冬季开花

3.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在4个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并编号1、2、3、4;再分别向2、3、4号培养皿中加入醋、洗涤剂、氨水等污染物。把青蛙受精卵分成4等份(各100粒),分别放人上述培养皿中,在相同适宜的环境中孵化。

(1)★该小组想探究的问题是:。

(2)作为对照组的是号培养皿。

(3)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可以预测号培养皿中的青蛙受精卵孵化率最高。这个实验结果也启示我们,会威胁物种的多样性。

4.[2018·绍兴·29]科研小组在研究某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时,选取了大小、生长状况相近的同种植物若干,平均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置于适宜的相同环境中,测定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如图。

(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_______(填细胞结构名称)中进行的。

(2)科研小组开展上述研究活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仅考虑光合作用,该种植物更适宜在土壤含水量相对较_______的土壤中生长。

5.铅元素通过空气、水、食物进入人体,达到一定量就会引起铅中毒。有资料显示,同一地点儿童从空气中吸入的铅量是成人吸入量的1.6~1.7倍。为什么会这样呢?某兴趣小组对某地的空气进行取样,经专业机构检测,得到了以下数据: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他们探究的问题是:。

(2)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汽车尾气是空气中铅的主要来源。为研究该地空气中的铅来源是否是由汽车尾气引起的,则他们在空气取样时,除了要考虑离地面高度、离公路远近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该地不同时段的。

(3)儿童除了不要在公路边玩耍、不吃含铅食物外,有研究发现多吃海带也可有效预防儿童铅中毒。在植物分类上,海带属于无种子植物中的。

离地面高度(m)0.8 1.0 1.2 1.4 1.6 1.8 2.0 空气中铅的浓度(μg/m3) 1.10 0.98 0.91 0.72 0.66 0.54 0.50

(三)、建立假设

6.小柯设计了以下实验:取20个同一品种的水仙头(水仙的鳞茎),分为甲、乙两组,甲组10个水仙头较大,不做任何处理,乙组10个水仙头较小,均剥去部分鳞片叶露出花芽,再用0.1毫克的萘乙酸(一种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花芽。将两组水仙头置于相同的环境中培养,结果乙组水仙头的平均开花时间比甲组提前了20天。据此,小柯学得出了萘乙酸可以促进水仙头开花的结论。请你分析回答:

(1)该实验的假设是什么? 。

(2)用较多数量的水仙头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

(3)该实验设计中有不够严密之处,请予纠正 。

(4)若此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符时,你认为正确的做法是 。

A .放弃该实验

B .如实记录,重新再做实验

C .马上否定原来的假设

D .修改实验数据,使结论与假设一致

7.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2)作出假设: 。

(3)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两侧的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该实验的变量是 。

(4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分析上述数据后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四)、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8.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某种原料,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

①将一盆栽植物放在黑暗处48小时;

②选取两片同样大小的叶片a 和b ,并进行如图所示处理;

③将整个装置放在阳光下2小时;

④取a 、b 两片叶,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⑤漂洗叶片,滴加碘液进行检验,叶片a 变蓝、叶片b 不变蓝。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实验的变量是 ;

(2)该实验中证明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现象是 ;

(3)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

9.实验设计的严密性会影响实验结果,请你分析下列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

(1)★为研究锌和铝的金属活动性,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向表面积相同的铝片和锌粒中分别加入盐酸。你认为小明的实验能否比较锌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填“能”或“不能”)。

(2)小科为了比较镁和锌的活动性强弱,把形状和大小(表面积)相同的镁和锌分别放入相同温度、相同浓度和相同体积的稀盐酸和稀硫酸中,发现镁条与稀盐酸产生气体更快。于是得出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的结论说服力不强。这是因为在操作中没有控制 相同。

清水 氢氧化钠溶液

b a

10.在“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时,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该实验是在研究种子萌发与的关系。

(2)你认为该小组同学的实验设计存在的不足是。

(3)除了上面的探究问题,就“影响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请你再提出一个可以探究的问题。

11.[2016·衢州·24]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小江进行了以下实验:取甲、乙两个同规格的玻璃杯,甲杯中放入潮湿的肥沃土壤,乙杯中放入经烘干的同种土壤,然后在甲、乙两杯中同时各放入10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同种蚯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10条蚯蚓而不是1条蚯蚓做实验,其目的是。

(2)一段时间后,发现乙杯中的蚯蚓蠕动逐渐减弱,然后就不动了,而甲杯中蚯蚓活动正常。该实验说明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是。

(3)小江向甲杯中倒入清水到刚好覆盖土壤,发现蚯蚓钻出了土壤,这与雨后大量蚯蚓钻出地面一样,都是因为土壤中缺少。

12.[2016·宁波·25]敌百虫是一种杀虫剂。有资料显示:“少量残留在土壤中的敌百虫,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

某同学为验证此说法,设计了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农田里取适量的土壤,将其均分为甲、乙两组,将甲组土壤进行灭菌,乙组不灭菌;

②配制适宜浓度的敌百虫溶液,等分两份,并分别与甲、乙两组土壤混合均匀,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且适宜的环境下;

③一段时间后,取样检测甲、乙两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并进行比较。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对甲、乙两组土壤进行不同的处理,目的是为了。

(2)步骤②将两组土壤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环境中而不是自然环境中,原因是。

(3)若微生物能分解敌百虫,则可预测步骤③中甲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乙组土壤中敌百虫

的浓度。

13.[2016·嘉兴·26]合理储藏有利于水果保鲜。科研人员为了探究某因素对蓝莓保鲜的影响,测定了蓝莓在密闭容器内产生CO2的速率,结果见图甲和图乙。

空气空气

缺水适量的水

1粒种子

25℃

25℃

1粒种子

时间/h

CO

2

(mL/kg/h)

34

36

38

40

42

44

46

48

1224364860

CO

2

(mL/kg/h)

1

2

3

4

5

6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的假设是会影响蓝莓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水果的保鲜。

(2)分析图甲或图乙可知,随着蓝莓储藏时间的增加,产生CO2的速率均有下降。原因是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会逐步,从而抑制了蓝莓细胞的呼吸作用。

(3)某同学拟验证上述实验结果,设计如下方案:

①将两等份同一品种、成熟度相同的蓝莓分别装入甲、乙两只相同的烧杯中;

②将甲、乙两烧杯分别置于25℃和-5℃条件下观察,每隔一段时间测定CO2浓度;

③重复上述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

有同学认为他的实验方案不合理,请你指出其中的一处。

14.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食物对蟑螂生长的影响,将刚孵出的蟑螂分甲、乙、丙、丁四组,分别喂含不同营养的食物,如右表。表中的数字代表所含成分的多少,“—’表示没有此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方案中,丙组实验的作用是。

(2)选择孵出不久的小蟑螂做实验,可使现象更明显,是因为刚孵出的蟑螂。

(3)根据实验方案可知,该小组假设影响蟑螂的生长的因素有:。

15.某研究小组发现磁场环境会影响黄豆芽的生长,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磁场强度对黄豆芽下胚轴生长的影响,他们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1)将一定数量、品质相同的黄豆用清水浸泡1~2小时。

(2)用磁铁组建强度不同的三个磁场环境,分别命名为磁场1、磁场2、磁场3。

(3)取4个烧杯,各放入3颗浸泡过的黄豆种子,盖上湿纱布

(4)在25 ℃的黑暗环境中,随机取三个烧杯分别放入上述磁场中,剩余的一个烧杯作为,并贴上标签区分。

(5)每天补充一定量的,以保持黄豆芽正常生长。

(6)根据上述研究步骤,请将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补充完整。

(五)、获取事实与证据

16.[2017·温州·24]指甲生长与甲根基部细胞有关,指甲向指尖方向生长,甲小皮是与指甲底端相连的皮肤,一段时间内,甲小皮的位置不会随指甲的生长而变化。某科研人员为了研究指甲的生长规律,选择一定数量健康的男性和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在指甲的中间位置的虚线方向上(如

初中化学图表型综合题解法例析

初中化学图表型综合题解法例析 图表型综合题是借助于数学模型,利用图像、图表的方式来呈现化学的有关问题的一类试题。能充分考查学生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运用一些重要的化学概念、规律与原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识图能力,数据读取、处理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也体现了化学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是当前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走向之一。 一、解题技巧 图表型试题要求学生树立全面的、联系的、开放的观点,并能从文字、表格、图像中提取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其中直角坐标系题的解题要点在于解题时要求学生首先弄清楚自变量和因变量到底是什么,注意理解起点,终点,转折点的含义。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概念、图像、数值三者之间的关系。表格型题的解题要点在于通过审题,获取有用信息,然后对表格中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依据物质的性质,变化规律进行解答。 二、中考考点透视 考点一:金属与酸反应图像题 例1(2010肇庆市)12.相同质量的M、N两种活泼金属,分别与足量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反应(M、N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生成H 质量和反应时间的 2 关系如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金属的活泼性N>M B.两个反应生成H 的体积相等 2 C.相对原子质量N>M D.两个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一定相等 【解析】观察图像可以看出:M比N产生的氢气质量大,在两金属开始反应后的相同时间里,M产生的氢气质量比N多,表明M产生氢气的速率比N 快,即M与酸反应比N剧烈,说明M比N活泼;依据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推导出:化合价相同的两种金属与相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小的金属产生氢气的质量大,由此可知相对原子质量N>M。正确答案为C 例2(2010江西南昌)15、将等质量的甲、乙两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 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右图。关于甲、乙两金属判断合理的是A.铁、镁B.铁、锌C.锌、铁D.锌、镁 【解析】根据图像可以知道:甲金属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比乙大,且乙比甲活泼。符合题意的答案为B 考点二:化学反应趋势图像综合题

七上科学实验探究题选

15. 蝙蝠是一种分布很广的哺乳 动物。为了研究蝙蝠主要是通过什么 器官来发现障碍物的,”科学家在一个 大房间内竖起金属丝制成的障碍物,然 后记录撞击或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实 验方法和结果见下表。 (1)设计实验A的目的是。 (2)从实验A和B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3)综合分析表中的数据,蝙蝠是通过来发现障碍物的。 (4)是什么生活环境促使蝙蝠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功能?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3小题10空,每空2分,共20分) 36. A同学为了研究水的一些特性,做了如下的实验:将100克温水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 让他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分)0 2 4 6 8 10 12 14 16 温度(C )36 35 34 33 32 31 30 30 30 ⑴当时的室温大约为C,这些水冷却到室温总共用了 ⑵如果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 实验过程。 A B C D (3)B同学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步骤如下: ①在温度计的液面不再升高时读取示数 ②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③估计液体的温度 ④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几分钟。 合理的顺序是:。 37 ?把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排序:①交流②设计验证方案③建立假设④提出问题⑤ 检验假设⑥收集事实与证据。正确的步骤应该是:(用数字表示)。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且很疲劳、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上述信息中,从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 属于,(“填序号”)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的目的是。(“填序号”) 实验实验处理方法被观察的 蝙蝠数量 避开障碍物蝙蝠 的百分比(%) | A 不做任何处理| 1000 71 B 蒙住蝙蝠的双眼1000 70 C 蒙住蝙蝠的双耳1000 35 ___ 分钟。 你认为下列哪个图能正确反映

最新-中考科学“科学探究题”解题技巧 浙教版 精品

“科学探究题”解题技巧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科学解释。因此,在中考的考查中,大都围绕着上述环节和已学知识和经验的基础进行。科学探究题中“素材”常来自《科学》书本内的知识内容或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事例,要求考生根据这个“素材”,完成有关的科学探究。 例如:在某食品包装袋内有一个装有白色粉末状固体A(或黑色粉末状)的小纸袋,上面写着“XX剂,请勿食用”,甲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粉末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请你与甲同学一起进行探究。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验证: 猜想一: 猜想二:块状固体B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有: 写出白色颗粒状固体A在空气中转化为块状固体B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猜想三: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现象(填“放热”或“吸热”)。 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这一猜想: 猜想四:取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就白色固体C的成分,甲同学与乙同学进行讨论,一起猜想。甲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氢氧化钙;乙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碳酸钙;你认为白色固体C还可能是。 (3)实验方案评价:为了证明白色固体里是否含有CaCO3,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白色固体,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将试管内的气体导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于是得出白色固体中不含CaCO3的结论。你认为该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如果是你,该怎样设计? 这是一道较为“全面性”探究性中考题,它涵盖了探究性考题的各种考核内容;也典型的探究性中考题,它的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食品干燥剂(生石灰)作为试题的情景。解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食品包装袋内白色粉末状固体(或黑色粉末状)是什么物质、有什么作用及其性质。食品袋内的非食用物质一般有两类:一是干燥剂(常用生石灰),二是防氧化剂(常用还原性铁粉);根据题目中对A的描述,可以确定A为生石灰,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即能吸水,具干燥作用,是干燥剂。回答此题,考生同时还要知道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同时放出热;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基础知识。 从上所知,要有效解答科学探究题,必须要掌握好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要熟练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 其次要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基础,要善于从题目的素材中提出适于研究的问题,问题的表述要用疑问句型。猜想与假设是探究的方向,要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相应的猜想,猜想的表述要用陈述句型,要以肯定的语气出现,不能以疑问的语气出现;要注意猜想不是凭空乱想,它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为依据,但也不是正确的结论,可以是错误的(与你的结论不一致)。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常采用实验方法,在实验方法中常用到“控制变量法”[只有一个条件(实验因素)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实验,研究此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控制变量法”要采用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中要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非实验因素方面尽可能一致,目的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判断是个难题,一般来说,在对照实验中,进行了实验处理的事物是实验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题答题技巧和练习讲课教案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一、单选题解题方法和指导 1、直接选定法。 即直接利用相关语法知识,通过题干中的已供信息,捕捉到解题线索,从而得出答案的解题方法。如: 1)-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Jane? -Oh, my mother asks me ____ some food for supper. A buy B to buy C buys D buying 2) We have worked for three hours. Now let’s stop ____a r est. A had B have C to have D having 3) This is a big class and ____ of the students are girls. A two third B second three C two thirds D two three 4) –I’ve had enough bread ,would you like ______. A a few more B one more C another more D some more 此法主要用于较简单的试题,但必须要求对基本知识点,语法点熟练掌握。 2、关键词暗示法。 题目中的关键词对于快速而准确的判定答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找到句中的关键词,也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如: 1)He has never been to Beijing before,______? A has he B hasn’t he C did he D does he 2) -What did you see, Mary? -I saw a lot of trees on _____ of the lake. A either side B all sides C .both sides D other sides 3) We have got two TV sets, but _____ works well. A any B both C neither D either 4) It___ ten years since we last ____ in Beijing. A was, met B has been, met C was, meet D is , meet 3、类推比较法 如果对题目的备选答案没有十分把握或把握很小,不妨利用“如果A对,那么B也对”的类推法,从而将AB予以否定,如: 1)Who’s the woman over there? – She is a ____ A teacher B a friend of mine C a famous actress D fourteen years old 2) Could you tell me when Tom_______ here? A got to B arrived in C reached D reached to 4、前后照应法 解题时,为了透彻理解,要联系上下文,捕捉隐含信息,方能准确找出答案,此方法多用于两个以上句子或对话形式命题的题目。如: 1)-Which would you like, coffee or milk? -____ , I just want to have some hot water. A Either B Both C Neither D All 2)- Tom didn’t go to school this morning, didn’t he? -______, though he didn’t feel well. A Yes, he did B No, he did C Yes, he didn’t D No, he didn’t 5、逐个排除法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将干扰答案和错误答案逐个排除,缩小选题范围,然后将剩余的填入空白处进行检查,确定是否正确,如: 1)Could you tell me_____ ? A who is that man B how much it costs to fly to Beijing C why is he crying so sadly D whether has he arrived 2) Remember ,boys and girls ___ you work, __ result you will get. A The better, the harder B The harder, the better C The hard, the better D The harder, the good 3) I usually have milk and bread for supper.-______. A So have I B So do I C I have to D I do so 4) I asked you ______ next. A what shall we do B we should do what C what should we do D what we should do 5) Could you tell me ___? I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tell him. A where is Tom B where Tom is C where Tom is D where Tom was 6、交际应答 根据交际用语的习惯搭配,联系上下文直接解题,如: 1)-Your dress looks really nice. -_____ A Not at all B Thanks C Not nicer than yours D Don’t say so 2) –Could you help me carry the heavy box. -_______. A My pleasure B You are right C Don’t worry D with pleasure 3) - I lost my bike yesterday. -______ A Who did it B I’m sorry to hear that C Never mind D Don’t worry, you can buy another one.

科学探究复习题

科学探究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表为某同学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以下修改意见正确的是 ( ) A.左右两侧的温度都应设置为25 ℃ B.左右两侧都应设置为黑暗环境 C.左右两侧的湿度可以不同 D.左右两侧的鼠妇数量可以不同 2.右图是根据“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结果绘制的曲线。该实验所要 验证的假设是( ) A.在寒冷条件下种子的萌发 B.种子的发芽率受温度影响 C.不同种子的发芽情况不同 D.在较高温度下种子更容易萌发图 3. 2016年已经全面放开二孩,想知道深圳人民关于全面放开二孩的想法,用的方法是 ( )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探究法 4.在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中,奥地利动物学家费里施怀疑“蜜蜂是色盲”这一说法,他认为蜜蜂能分辨花卉的不同颜色。这一步骤属于科学探究基本环节的 (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订计划 D.表达交流 5.用三种不同的培养基(1 mL)培养大肠杆菌,培养36小时后获得的结果如下。能说明维生素可以促进大肠杆菌生长的是 ( ) 培养皿 培养基 培养皿上的菌落数 Ⅰ 琼脂、糖类 35 Ⅱ 琼脂、糖类、维生素 250 Ⅲ 琼脂、维生素 0 A.Ⅰ和Ⅱ B.Ⅱ和Ⅲ C.Ⅰ和Ⅲ D.Ⅱ 6.下表为家蚕卵孵化实验的记录,分析错误的是 ( ) A.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蚕卵的孵化有影响吗?” B.控制蚕卵数相同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C.“孵化出幼虫所需时间”和“孵化率”是实验结果 D.由表可知,家蚕卵孵化的最佳温度为16 ℃ 7.某同学学习了生物科学探究知识后设想:绿色植物在混有 沙子的土壤中可能会生长得更好。为了验证这一想法,他将一盆植物置于图所示的环境和条件下,则另一盆植物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应是图中的 ( ) 8.以下是利用幼小蝌蚪和甲状腺激素探究甲状腺激素作用的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 ) A.实验组饲料中添加甲状腺激素,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B.实验组与对照组应饲喂等量的同种饲料,放在相同的环境中饲养 C.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饲养环境应适合蝌蚪的生长和发育 D.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蝌蚪数量应相同但大小和发育程度可不予考虑 9.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位置 鼠妇数量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10只 明亮 5 ℃ 适宜 纸盒右半侧 10只 黑暗 25 ℃ 适宜 组别 ① ② ③ 蚕卵数/个 100 100 100 培养温度/℃ 16 20 30 孵化出幼虫所需时间/天 10 9 8 孵化率/% 90 98 68

中考数学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

中考数学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 中考数学的选择题该如何又快又准确地找到解题的答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了以下选择题的结构及解答方法和技巧。 1.规范化试题的破绽 除了用了知识点之外,用选择题自身固有破绽做题。大家记住一点,一切选择题,标题或许答案肯定存在做题暗示点。由于首先我们必需得供认,这题能做,只需题能做,必需要有暗示。 1〕有选项。应用选项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判别答案是选或不选。如两个选项意思完全相反,那么必有正确答案。2〕答案只要一个。大家都有这个阅历,事先不明白什么道理,但是看到答案就能明白。由此选项将发生暗示3〕标题暗示。选择题的标题必需得说清楚。大家在审题进程中,是必需要用到有效的讯息的,标题自身就给出了暗示。 4〕应用搅扰选项做题。选择题除了正确答案外,其他的都是搅扰选项,除非是乱出的选项,否那么都是可以应用选项的搅扰性做题。普通出题者不会随意出个选项,总是和正确答案有点关系,或许是能够出错的结果,我们就可以借助这个命题进程得出正确的结论。 5〕选择题尽管结果,不论中间进程,因此在解题进程中可以大胆的简化中间进程。

6〕选择题必需调查课本知识,做题进程中,可以判别和课本哪个知识相关?那个选项与这个知识点有关的可立刻扫除。因此联络课本知识点做题。 8〕选择题必需保证考生在有限时间内可以做出来的,因此当大家花很多时间想不对的时分,说明思绪错了。选择题必需是由一个复杂的思绪构成的。 2.选择题解答方法和技巧 一、直接法:依据选择题的题设条件,经过计算、推理或判别,最后到达标题要求。这种直接依据条件停止计算、判别或推理而失掉的答案的解选择题的方法称之为直接法。 二、直接法:直接法又称实验法、扫除法或挑选法,又可将直接法分为结论扫除法、特殊值扫除法、逐渐扫除法和逻辑扫除法等方法。 1〕结论扫除法:把标题所给的四个结论逐一代回原题中停止验证,把错误的扫除掉,直至找到正确的答案,这一逐一验证所给结论正确性的解答选择题的方法称之为结论扫除法。 2〕特殊值扫除法:有些选择题所触及的数学命题与字母的取值范围有关,在处置这类解答题,可以思索从取值范围内选取某几个特殊的值,代入原命题停止验证,然后扫除错误的,保管正确的,这种处置答题的方法称之为特殊值扫除法。3〕逐渐扫除法:假设我们在计算或推导的进程中不是一步

中考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中考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中考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1.标准化试题的漏洞 除了用了知识点之外,用选择题本身固有漏洞做题。大家记住一点,所有选择题,题目或者答案必然存在做题暗示点。因为首先我 们必须得承认,这题能做,只要题能做,必须要有暗示。 1)有选项。利用选项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判断答案是选或不选。如两个选项意思完全相反,则必有正确答案。 5)选择题只管结果,不管中间过程,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大胆的简化中间过程。 6)选择题必须考察课本知识,做题过程中,可以判断和课本哪个知识相关?那个选项与这个知识点无关的可立即排除。因此联系课本 知识点做题。 8)选择题必须保证考生在有限时间内可以做出来的,因此当大家花很多时间想不对的时候,说明思路错了。选择题必须是由一个简 单的思路构成的。 2.选择题解答方法和技巧 一、直接法:根据选择题的题设条件,通过计算、推理或判断,最后达到题目要求。这种直接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计算、判断或推理 而得到的答案的解选择题的方法称之为直接法。 二、间接法:间接法又称试验法、排除法或筛选法,又可将间接法分为结论排除法、特殊值排除法、逐步排除法和逻辑排除法等方法。

1)结论排除法:把题目所给的四个结论逐一代回原题中进行验证,把错误的排除掉,直至找到正确的答案,这一逐一验证所给结论正 确性的解答选择题的方法称之为结论排除法。 2)特殊值排除法:有些选择题所涉及的数学命题与字母的取值范围有关,在解决这类解答题,可以考虑从取值范围内选取某几个特 殊的值,代入原命题进行验证,然后排除错误的,保留正确的,这 种解决答题的方法称之为特殊值排除法。 3)逐步排除法:如果我们在计算或推导的过程中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步进行,即采用“走一走、瞧一瞧”的办法,每走一步都与 四个结论比较一次,排除掉不可能的,这样也许走不到最后一步, 三个错误的结论就被全排除掉了。 4)逻辑排除法:在选择题的编制过程中,应该注意四个选择答案之间的逻辑关系,尽量避免等价、包含、对抗等关系的出现,但实 际上有些选择题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原则,致使又产生了一种新的解 答选择题的方法。它是抛开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四个选择答案之 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取舍的一种方法,当然最后还有可能使用其他排 除的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逻辑排除法使用的逻辑关系有以下几条: 如果在四个结论中,有A=>B,则A可以被排除,若A、B是等价 命题时,即A<=>B,那么根据选择题的命题结构,则A、B可同时被 排除。 若A、B是对立的,即A<=>B,A、B中必有一真一假,则另两个 选择答案C、D可以被排除。 对逻辑排除法要慎用,主要是因为初中阶段所学的命题及逻辑知识有限,又由于是命题本身造成的,并且能用这种方法解决的题目 很少。 总之,这几种方法中,采用直接法、结论排除法的题型较多。 5)通过猜想、测量的方法,直接观察或得出结果。这类方法在近年来的中考题中常被运用于探索规律性的问题,此类题的主要解法

图表题的解题技巧

图表题的解题技巧 发表时间:2013-12-23T16:00:43.187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9月总第132期供稿作者:肖巍 [导读] 特定年份的意义及其对准确把握图表中心观点的启示:图表式材料中有的年份有特殊意义,须准确理解。 肖巍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长山中学256206 先来看2013年山东高考题第30题第一问: 30.(22分)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驱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3为2008-201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经济发展情况。 表3 注: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科技活动规模、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该指标平均水平为3%。 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6分) 30.【答案】(1)2008-2012年我国R&D经费支出不断增加,GDP持续增长,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表明我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这类题型几乎每年高考都有涉及。例如2006年高考试题:全国卷I第38题8分,全国卷III第39题20分,江苏卷第35题9分,天津卷第40题12分,四川卷第39题20分,广东卷第39题17分,上海卷第37题20分;2005年高考试题:全国卷I第38题(32分),全国卷III第39题第7小题(8分),北京卷(文综)第38题(31分),上海卷第33题(15分),广东卷第34题(10分),江苏卷第39题(18分)等;2004年高考试题:全国卷II第38题(32分),北京卷(文综)第41题第3小题(4分),江苏卷第39题(18分);2009年山东卷28题第一小题(4分)、第三小题(3分)等。在备考环节中,这种题型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一种类型。那么这种类型题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呢?下面我从试题特点、解题思路、例题解析、常备知识等方面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 这种类型题就是我们常说的图表题。图表题是指用图(柱状图、坐标图、曲线图、饼状图、扇形图等)和数据表格作为试题命题材料的一种试题,其中以主观性试题为主,主要有表表结合式、图表结合式、文表结合式等形式。图表题是经济学表达信息的主要形式之一,较多的是考查经济常识。它要求考生从所提供的数据、变量、比例等信息中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性质、状态、原因和趋势,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这种题型因其容量大、概括性强、富有条理,近几年来一直是高考的热门命题方向。 一、设问特点 设问体现了对问题考查的层次性和整体性,一般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常见的设问形式有: 1.图表(或表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或显示)了什么经济现象(经济信息)? 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 3.请你谈谈对图表反映的问题如何认识、如何解决、有何启示等。 一般来说就这三种形式,不过有时候求新求变可能会有一些改变,但基本设问方向不会有太大变动。 二、解题思路 第一步,审题。 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和设问要求是正确解答的前提和关键。 1.审图表间的内在联系:根据设问,通过对各图表式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找出其间的内在联系。 2.审读图表内容:通过对图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综合,把握其内在联系,归纳出图表的中心观点或结论。 3.读标题:一定要明确各图表的标题,因为标题往往就是该图表式材料的中心意思,对理解图表式材料的中心观点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4.审设问和审读材料相结合:根据设问所提供的信息,带着问题审读图表式材料,使审读材料更具有指向性,更准确地把握图表式材料的中心观点。 5.读附注或注释:附注或注释是图表式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忽略之,则不能把握图表的中心观点或不能揭示图表间的内在联系。 6.特定年份的意义及其对准确把握图表中心观点的启示:图表式材料中有的年份有特殊意义,须准确理解。 第二步,联系教材。 审题主要是明确材料的中心观点,根据这个中心观点,回忆教材及时政材料中与此中心观点相联系的理论知识,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筛选,即确定论据,这就是选材。同时,这一思维过程也反过来有助于准确审读图表式材料。 第三步,组织答案。 1.组织答案时必须做到两个统一: 第一,现象和本质的统一。由图表式材料概括归纳出其反映的经济现象,用理论知识对这些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揭示其所体现的本质。 第二,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运用理论知识,紧扣材料,分层论述,用观点统率材料,用材料论证观点。要避免观点材料相脱节的两种

科学探究方法专题

科学探究方法专题 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推理法、模型法、比较法、类比法、图像法等,就是初中科学常用得研究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知识回放】所谓控制变量法,就就是在研究与解决问题得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得因素与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得大小,而保证其它得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得问题、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得表格上得反映为:某两次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实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过来,若要研究得问题就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就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她因素均应相同。控制变量法就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得方法,也就是中考出题最多得方法。 在初中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得有: 1、蒸发得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滑动摩擦力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液体压强得大小与哪些引速又关、 4、浮力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5、压力得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6、滑轮组得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7、动能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8、重力势能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9、导体得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10、探究电流与电压得关系 11、探究电流与电阻得关系12、探究电流做功得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3、探究电流得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14、探究电磁铁得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典例探究1】小兰在观察提琴、吉她、二胡 等弦乐器得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 相同得条件下,发声得音调还可能与弦得粗 细、长短及弦得材料有关,于就是想通过实验 来探究一下自己得猜想就是否正确,上表就是 她在实验时控制得琴弦条件。 (1)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得音调与弦得材料 得关系,您认为她应该选用编号为 得琴弦(只填字母代号)。 (2)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A实验研究B分析归纳C提出问题(或猜想) D得出结论等,您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得全过程,所采用得合理顺序应该就是: 。(只填写数字代号) (3)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得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请您再写出一个初中物理中用到这种方法得实验名称: 。 【典例探究2】为了研究物质得某种特性,某小组得同学先做了如下实验:她们在甲、乙两只完全相同得烧杯中分别放入100克与200克得温水,实验时,让它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与计时器测量水得温度随时间得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分别如表1、表2所示。(设甲、乙两杯水每分钟放出得热量相等) 表1 m1=100克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温度/℃36 35 34 33 32 31 30 30 30 降低温度/℃0 1 2 3 4 5 6 6 6 2 时间/min 0 2 4 12 14 20 24 28 32 36 温度/℃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8 降低温度/℃0 1 2 3 4 5 6 7 8 8 两杯水所处环境得温度就是得。) (2)分析比较表1(或表2)中第一行与第三行得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得初步结论就是: ,放出得热量与降低得温度成正比。

科学探究试题的一般解题方法1

科学探究试题的一般解题方法1 科学探究是人们猎取科学知识的,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它既是新课标理念实施中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也是九年级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能让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或从化学问题的实际情景中,发明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科学探究活动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因而科学探究能力也就理所所以成为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但许多同学关于科学探究类试题,往往不知如何入手去解答。实际上该类问题一般来说是在同学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的,只要基础扎实,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能够说并不难解,本文结合近几年典型探究类中考题,从科学探究的步骤动身,剖析该类试题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供参考。 【一】要在已学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敢于和大胆的做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 实际上科学探究试题中的许多内容基本上平时学习时已学过的,或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关键问题是特别多同学做题时联想不到,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多问几个什么原因,要注意从化学的视角去观看思考学习和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能依照自己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做出有意义的猜想和假设。 例1.甲同学在某食品包装袋内,发明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甲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通过一段时间后,发明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请你与甲同学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 〔1〕猜想一:块状固体B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 有:、。 写出白色颗粒状固体A在空气中转化为块状固体B的化学反应方程 式: 〔2〕猜想二: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现象〔填“放热”或“吸热”〕。 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这 一猜想〔至少写出两种方案,假如写出三种正确方案奖励1分〕: ①;②; ③。 〔3〕取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就白色固体C的成分,甲同学与乙同学进行讨论,一起猜想。 甲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氢氧化钙;乙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碳酸钙; 你认为,白色固体C还可能 是:。 方案现象和结论 同时又对学生们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探究能力及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食品干燥剂生石灰作为试题的情景,通过分析生石灰放在空气中变成块状固体的缘故进行猜想和探究。事实上此题考查的仍然是知识的应用,考查的是相关物质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生石灰氧化钙及其在空气中变质后一系列物质的性质

选择题解题法指导解答

选择题解题方法指导 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题量多的特点,要求考生要塌实、牢固的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具备这些前提条件之后,再辅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 (一)审题方法 能否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迷惑性越来越大。因其答案的唯一性,又不象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那样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错。认真审题,对选择题尤其重要。 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题意和要求。其具体要求是: 第一,明确题目结构。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如97年第20题,“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 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各殖民地间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解析:其中出现原因是答题项,主干语是指“转变“(即由分散的抗英斗争到联合一致的独立战争),限定语有时间(17世纪到18世纪末)、地点(北美)、特点(分散到联合一致)。 第二,搞清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大力士空间和阶段特镇,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第三,搞清基本题型。选择题也有自身特点,根据其特点明确题目的基本类型,在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对号入住”的思考和把握。 第四,推敲备选项。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第五,明确理论要点。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推荐)高考语文选择题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选择题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做题总原则:一分钟拿一分,150分。选择题稍快点,提前5分钟左右。 语文考试,实际上就是调动已有的积累来回答命题者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回忆,更需要懂得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织答案。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注意保留命题者的原意、注意满足题旨、注意少用绝对化的句子。 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思考的痕迹写下;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切记"整洁、美观、有效"的原则;然后拿起笔,进入到第一卷客观题的选择阶段: 选择题共42分 1. 字音辨析题: 答题技巧: 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一般考辨析,不考拼写,不考查汉语拼音方案。 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 总之,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2. 字形辨析题 答题技巧: 由于计算机处理的局限,高考只考别字的辨析。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 如果题干是有错别字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无错别字的;如果是全对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有错别字的;如果题干是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就先排除有三个错别字的一项。 总之:多使用结构分析法:字形结构及词语结构分析法。看词语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对的都象错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3.词语运用题 主要是近义实、虚词的分辨。通常是用几组近义词进行辨别,要做好它,平时就要有语言准备,但是在考场上如果确实拿不准,就要凭语言感觉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 实词辨析题 答题技巧: 对词义的理解,有相同语素又有不相同语素的词语,重点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图表题解题方法

高中政治图表分析说明题的解题技巧 一、分析说明题的特点 1、要求考生分析出整个材料的中心思想。 2、分析能力,作为一种考试目标,可以被分成要素分析、关系分析和组织原理分析等三种类型或三级水平。(注:第一级水平,要求学生把材料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鉴别交流内容的各个要求,或对它们进行分类。第二级水平,要求学生弄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们的相互联结和相互作用;第三级水平,则要求学生识别把交流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的那些组织原理、排列和结构。如,根据作品所展示的内容,排论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思想感情特性的能力等。)今年分析说明题偏重于考查第二、三组,因为要素分析是关系分析、组织原理分析的基础,如果考生不能清楚地分析出材料中各个要素的话,就无法正确描述要素之间的关系,或者推出材料的中心思想。 3、在试题设问方面,考生必须在读懂材料(图表和文字)的基础上分析回答。 二、高考的分析说明题事实上大体分为两种题型,一种是图表数据式材料分析题,一种是材料说明题(包括引文式,例如来自党和政府的文件,还有叙述材料论述题)分析题。 三、图表数据式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 (一)“看”。看设问,浏览资料 1、首先主要看设问。审设问,不同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学生在答题时一定把问题看三篇,把问题当作一道作文题来审,把握

是从哪个方向来答题 2、其次浏览资料。 (1)审标题(表格名称)标题是图表的“眼睛”,它会告诉你图表反映的问题是什么。 (2)审图表(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关键是找到数据变化的规律。 (3)审附注(解释性的和补充性的)这是考生最容易忽视的。它往往提醒图表内容的关键。 (4)注意特定年份的意义(如78年(改革开放)、97年(香港回归)、05年(免除农业税) (二)“比”。比数据,找结论。 1、纵向比较,前后数据之间比较 2、横向比较,左右数据的比较 3、同类比较,即同类数据之间比较,可把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看成一类公有制经济,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看成另一类即非公有制经济。 4、整体比,即表与表之间的比较。 第二步比数据,学生一定要运语言来概括数据,不能用数据说明题目,也就是把数字用文字表达出来,别外除了描述数据的变化规律之后,一定要得出结论。 (三)“析”。分析原因,找措施。 数据呈现的是现象,或反映出来的问题,到了第二、三问一般都

人教版中考化学科学探究题专题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化学科学探究题专题练习(含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科学探究题 例1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学生设计了如下一些实验并进行探究。请你参与评价或帮助他分析完成相关问题。 Ⅰ.【探究目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Ⅱ.【查阅资料】25℃(室温)、101kPa下,100g水可溶解0.1366gCO2。 Ⅲ.【提出问题】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多少? Ⅳ.【猜想假设】若各装置都能将集气瓶中的氧气耗尽、木炭燃烧都转化成CO2、烧杯中液体都足量,忽略导管中的空气和进入导管中的液体对测量的影响,则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应该约占集气瓶容积的_________。 方案甲乙丙丁 装置 操作①关闭旋塞; ②将足量的铜网加 热至红热状; ②将足量的红磷点 燃; ②将足量的木炭点 燃; ②将足量的木炭点 燃; ③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胶塞;④充分反应,待集气瓶中气温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旋塞;至烧杯中液面_____时记录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几分之几。 记录约1/5 约1/5≤1/5 约1/5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 的1/5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 的1/5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含量远小于1/5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 的1/5 Ⅵ.【反思交流】 (1)当集气瓶中气温未冷却至室温即记录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体积分数为a,当集气瓶中气温冷却至室温后再记录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体积分数为b,则a_________b(填“>”或“<”或“=”)。 (2)丁方案所测数据与猜想假设数据基本吻合的原因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丙方案所测数据远小于1/5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4)以乙方案为例,试分析在测定过程中,对测定结果带来误差的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任答两点)。 解析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知,若各装置都能将集气瓶中的氧气耗尽、木炭燃烧都转化成CO2、烧杯中液体都足量,忽略导管中的空气和进入导管中的液体对测量的影响,则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应该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当瓶内的压强不再改变,不再吸入液体,烧杯中液面保持不变,这时便可读数。(1)当瓶内的压强偏高时,进入的液体偏少,所以a<b;(2)由于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瓶内的压强减小;(3)丙方案所测数据远小于1/5的主要原因是CO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4)在测定过程中,对测定结果带来误差的因素可能有:装置气密性差、集气瓶中气温未恢复至室温就读数、可燃物红磷、木炭的量偏少等。

初中物理选择题解题方法指导

初中物理选择题解题方法指导 发表时间:2014-03-11T09:43:20.84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3期供稿作者:韦根广 [导读]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韦根广 摘要:物理选择题以试题的灵活性、知识的广泛性、答题的简便性和评分的客观性等特点,已是标准化试题的主要形式。中考选择题以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辨析能力为主。通常以贴近生活的知识为背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事实为基础,把基本概念和规律溶于其中。试题的编制和设计都从生活实际现象或实际问题入手,都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熟悉或熟知的生活现象,使学生不感到陌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物理,物理时时在身边,试题鲜活、基础、趣味性强。本文主要探究了该题型的一些解题方法,希望能给学生带来帮助。 关键词:初中物理;选择题;解题方法 一、概念辨析 所谓的概念辨析法是指用物理概念作为标准去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辨别正误,从而判断获取正确结果的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主要对物理概念要准确记忆和正确理解,对相关的不同概念的区分及对某些重要概念的内涵要分析到位。 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做功越快 B. 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做功越多 C. 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越快 D. 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越多 正确辨别功率与机械效率这两个易混概念。 二、规律理解 主要考查对物理过程中物理规律的辨别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对题干中描述的物理过程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分析,然后找准其对应的物理规律,再利用物理规律对选项的内容逐一进行分析,最后做出选择。 例:关于运动和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只有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 B.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不变 C.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方向一定改变 D.物体不受力作用时,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正确辨别力与运动的关系。三、联系实际 这类题主要考查物理规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解答的关键是对生产、生活或事例的分析,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剖析事例或现象的过程中,找到与物理原理的联系,进而做出解答。 例:如图所示,下面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理解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物体的原因,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矫正 四、求比值类(比例法、数据代入法) 1.比例法:利用数学的比例式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之为比例法。用比例法解题可以省略反复套用公式而带来计算的烦琐,对物理量的单位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只要相比的同一物理量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运用这种方法既能通过计算定量得出结果,也能经过分析定性比较大小。 2.特殊值代入法:根据题目给定的数据,给未知的某个物理量假定一个恰当的值代入题中,然后进行计算。 例: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2:1,比热容之比是3:4,若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则升高的温度之比是( ) A.2:3 B. 3:2 C. 3:8 D. 8:3 理解求比值类问题的一般方法:(1)了解题意,选择相应的物理公式。(2)依据题目描述的物理现象找出保持不变或者相等的物理量。(3)用“不变的(或相等)的量”为纽带,将公式联立成比例式。 五、图像分析 在物理学中,常采用数学中的函数图像,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因此,图像实际上反映了物理过程(如熔化图线等)和物理量的关系(如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等)。运用图像知识来解物理试题的方法,叫“图像法”。 例:某同学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画出了如图所示的一个图像,下列结论与图像相符的是() A.电阻一定时,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B.电阻一定时,电压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 C.电压一定时,电流随着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D.电压一定时,电阻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